教师如何照顾到班级里的“差学生”(精选2篇)
那么为什么会形成期望呢?教学过程是复杂的,一个老师每天要和大量的学生进行很多次的交往,对学生形成期望就会减少简化交往的形式,使环境更容易控制。比如当老师提出一个比较难的问题,老师想寻找能够顺利回答的人,那么老师的目光会不自觉的投到成绩较好的学生那里,即使这个问题有很多同学也会回答,但是他们得不到老师的注意。同样,当课堂出现了骚动,他也会自然而然地向比较调皮的学生看去,教师的这种期望使得他们会对调皮学生的中性行为提出批评,而真正捣乱的人却没有被发现。还有,老师要对环境中出现的问题要加以解释,而很多情况是没有什么具体意义的,这时候老师就会按照自己的期望给出解释。比如好学生皱眉老师会认为他们在思考问题,等一会儿再叫他;而成绩较差的同学皱眉会认为他不会,而改叫别的同学回答。在教育情境中,教师期望往往会给学生贴上“好”和“差”的标签,从而以不同的方式去理解他们的行为,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他们的行为。
在期望的引导下,教师对待低期望的学生和高期望的学生有什么样的不同呢?有心理学家对此做了研究,发现:-1-
1.老师会把低期望的学生安排在远离教师的角落或者把他们集中到一起。
2.在课堂上很少注意他们,也很少有微笑。
3.很少叫他们回答问题。
4.让他们回答问题时,如果答不出,教师等待的时间较少。
5.回答不正确时,不会给他们留出纠正错误的时间,而通常会做出批评。
6.当他们正确回答问题,很少给予表扬。
7.教师经常对他们的回答不予反馈,即便有反馈也不像给高期望学生的那么精确和详细。
8.对低期望学生提出的学习和努力的要求比对高期望学生提出的要求低。
正是因为这些差异使“差学生”没有得到老师给其他同学提供的良好学习环境,也没得到老师及时的反馈、恰当的鼓励和友善的微笑。学生是敏感的,他们很容易从老师的这些下意识的行为中感到老师的对他们的不公平,使他们降低了学习的动机,不会像“好学生”那么努力,甚至还会做出种种让老师很生气的举动来吸引老师的注意力。
教师通过言语或非言语行为向学生微妙的传递自己的期望。当老师给予高期望时,学生一般都会努力配合老师,不辜负老师对自己的信任。这样老师对学生的高期望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提高学习成绩,并使他们的行为更符合规范。
作为教师,应该适当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这种不自觉的行为,而对于令教师产生低期望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传递自己的期望给他们。比如让他们担当低年级小同学的辅导员;或者通过家长让他帮助自己的邻居或者亲属的小孩辅导功课;班主任还可以让他们担任“班风建设”负责人等。社会身份的改变能够使他在大家的期望下出现与该身份相符的观念和行为,从而使他们在学习和行为上都有所改进和提高。
一、“差等生”的形成原因
要想更好的改变所谓的差等生, 我们首先要了解差等生形成的原因。其实, 在一所学校里, 教学过程是复杂的, 一个老师每天要和大量的学生进行很多次的交往, 对学生的期望就会受环境的控制。比如当老师提出一个比较难的问题, 老师想寻找能够顺利回答的人, 那么老师的目光会不自觉的投到成绩较好的学生那里, 即使这个问题有很多同学也会回答, 但是他们得不到老师的注意。同样, 当课堂出现了骚动, 他也会自然而然地向比较调皮的学生看去, 教师的这种期望使得他们会对调皮学生的中性行为提出批评, 而真正捣乱的人却没有被发现。还有, 老师要对环境中出现的问题要加以解释, 而很多情况是没有什么具体意义的, 这时候老师就会按照自己的期望给出解释。比如好学生皱眉老师会认为他们在思考问题, 等一会儿再叫他;而成绩较差的同学皱眉会认为他不会, 而改叫别的同学回答。在教育情境中, 教师期望往往会给学生贴上“好”和“差”的标签, 从而以不同的方式去理解他们的行为, 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他们的行为。从而就分出了所谓的差生和好生。正是因为这些差异使“差学生”没有得到老师给其他同学提供的良好学习环境, 也没得到老师及时的反馈、恰当的鼓励和友善的微笑。学生是敏感的, 他们很容易从老师的这些下意识的行为中感到老师的对他们的不公平, 使他们降低了学习的动机, 不会像“好学生”那么努力, 甚至还会做出种种让老师很生气的举动来吸引老师的注意力。
二、教师应给予对差等生的影响
教师通过言语或非言语行为向学生微妙的传递自己的期望。当老师给予高期望时, 学生一般都会努力配合老师, 不辜负老师对自己的信任。这样老师对学生的高期望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进而提高学习成绩, 并使他们的行为更符合规范。作为教师, 应该适当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这种不自觉的行为, 而对于令教师产生不满的学生, 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传递自己的期望给他们。比如让他们担当低年级小同学的辅导员;或者通过家长让他帮助自己的邻居或者亲属的小孩辅导功课;班主任还可以让他们担任“班风建设”负责人等。社会身份的改变能够使他在大家的期望下出现与该身份相符的观念和行为, 从而使他们在学习和行为上都有所改进和提高。
有这样一个故事, 它也许对我们的触动很大。一天晚上, 一个小偷翻进了一个高墙大院内, 准备等这家主人歇息后行窃。可是到了深夜, 这户人家屋子里还有一个人在读书, 没有睡觉。小偷无奈只好过去察看情况, 只见一个少年在灯下大声地背诵一篇文章。小偷心想, 待他背完后再下手不迟。可是, 这个少年背啊背, 大半夜过去了, 一段并不是很长的文章, 他却还是背不下来!这个小偷听他诵读久了, 着急起来, 不得已留心听这个少年到底在背诵些什么东西。天快亮时, 小偷听都听得烂熟于心了, 可那个少年仍然还背诵不了这篇文章!小偷心中恼火起来, 他竟然站出来大声对那少年说, 你怎么这么笨!我都背得了。然后他流利地背诵完少年背不下来的课文, 无可奈何地空着双手离开了这个深宅大院。不用我说大家也知道, 这个背不了书的笨少年, 就是清代日后鼎鼎有名的湘军统帅曾国藩先生!如果真如故事所述, 如此笨拙之人, 后来却成了大器, 这才是我们这些差等生的老师所应该认真研究与借鉴的。现在用勤奋, 用目标明确, 用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用具备了坚韧不拨的意志品质等等来概括他的成才成器都可以。
三、如何改变“差等生”现状
其实, 我们有理由相信, 只要正确去认识学生的心理并加以合理的疏导, 就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可以尝试从以下三方面来做。
(1) 正确认识、关爱引导。作为家长或老师明白了学生成长中的心理发展规律, 在教育过程中一发现问题, 要正确面对, 并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寻找合适的教育方法, 要避免此时的急躁情绪, 打或骂, 甚至放任自流, 这样是非常危险的, 往往此时孩子的心理极为脆弱, 易出现出走、或抛弃亲情走向犯罪, 到时岂不后悔晚矣!我们教师或家长要用爱心、耐心去肩负自己的责任, 相信爱能摧毁坚冰, 爱能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要少些严格的要求, 多些入情入理的引导, 如适当的鼓励, 帮助学生共同解决生活中的困难等, 让其真正感到老师、父母是其生活中离不开的朋友。
(2) 架起信任的桥梁, 沟通交流。老师和家长是学生社会关系中比较亲近的人, 为什么往往导致对立的却是这些最亲近的人呢?作为家长或老师, 应利用与孩子的特殊关系, 充分利用生活中简单、平凡的内容进行交流, 交流的话题不要局限于学习或成绩, 要多关注学生的爱好、兴趣, 谈一谈班上发生的大小事, 谈一谈国事、家事, 在交谈中学生的心理压力得以缓解, 加强了老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亲情交流, 使学生与家长之间形成教育的默契, 更加为对学生教育奠定了良好情感、信任的基础。
(3) 多开展丰富健康生动的活动。在家庭里父母要多参与学生的活动, 同孩子一起做游戏、看电视、下棋、打球或外出旅游等。在学校里, 我们的老师要为学生多创设一些集体活动, 如讲故事、唱歌、球类比赛等。教师要参与到其中, 在这样集体活动中让学生融入集体、师生互助, 达成了师生的默契, 形成了感情的基础。俗话说:“亲其师, 信其道”便是其中道理。
【教师如何照顾到班级里的“差学生”】推荐阅读:
教师如何公平对待学生07-23
如何看待教师体罚学生现象01-09
如何做一名让学生喜欢的教师11-02
课堂教学如何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06-21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指导学生作文10-07
教师如何与学生家长沟通演讲稿12-05
从学生到教师11-08
如何让小学生自我管理好班级12-25
教师如何读懂课堂教师12-10
如何成为一名教师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