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的评课稿(通用10篇)
设置“身边的化学”,把乙醇的学习和生活与社会联系起来,体现化学教育中的sts思想。学生提出了许多乙醇应用的例子,一时难解释,引导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拓展知识面。
从现象到本质:观察乙醇推断物理性质;观察实验现象推断性质,如乙醇与钠的反应,金属钠浮在水面上说明密度比水小;通过生成的气体具有能燃烧的特性,推断可能是氢气等。学生能感觉到乐趣。
通过展示模型,让学生观察描述,写出结构式,结构简式,讨论结构特征。让学生开展探究,推断乙醇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执教人:马香玲 评课人:金霞
三月二十号,马老师上了《莲亮叶青青》这篇课文。它主要是讲作者看到莲叶想到了祖母,通过写祖母的两件事情:一,爱莲叶。
二、送莲叶。从而赞美祖母是一个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人。
这节课,主要有我来评,听完课后,感觉她这节课是成功的。当然,在完美的课也有瑕疵。归纳为以下几点:
1、情境导入恰到好处,荷花亭亭玉立,高雅脱俗再加上那悠扬的古筝音乐,真是引人入境,一下子,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
2、授课条理清晰,主要抓住两件事进行阐述。教学时,教法贴近新课堂,较好的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主体参与和谐发展”的教学氛围,因此,教师设计问题了两个问题:找体现祖母爱荷叶的主要句子、找祖母送荷叶的主要句子。同学们围绕问题进行积极思考,之后,学生汇报,必要时,教师加以指导。这环节的设计,既检测了学生是否已经读懂课文,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学法的指导,在语文教学中,非常值得学习,读是为了说,说是为了写,这样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4、教师在指导朗读时,方法单一,大多是齐读,齐读,齐读,还是齐读。第一部分,祖母爱莲叶,重点句子朗读还不够,尤其是那五句话
“当.............时.................”如果用不同的方式朗读,从读中悟情,读中悟理。就更完美了。当然,更多的是学习。篇二:莲叶青青说课稿
《莲叶青青》说课稿(第二课时)龙仙第三小学 肖秀芳
说设计理念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不仅是教授语文知识,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而且它的另一个任务是传承文化,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改变教学观念,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全体”。教育学生读书之法,培养读书能力,体现以读为本、以写为导,导学结合、学以致用、提高语文素养。
说教材
课文讲的是祖母十分喜爱荷叶,一年一年都在自家的院子里种着一缸荷花,荷叶长大了她却把荷叶剪下来,送给别人的孩子治疮的事。课文感情浓烈,非常适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重视学生的阅读感悟和体验,通过品味语句、朗读训练,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人物情感,受到爱的熏陶。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学习结合关键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
尚品质。
说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说教学难点: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说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说教法:
1、抓住主线,整体规划全文教学。
抓住“心生感动”这条主线,通过学生初读—细品—情感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在边读边体会这些心生感动的事,从而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也更容易学生理解和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情境引入,做好情感铺垫。开课伊始,出示荷叶的课件,那田田的莲叶,淡雅的荷花,让学生感受一种恬静、深沉的美,而这又象征着祖母那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品质。
3、自读自悟中抓住重点段、重点词句理解情感内容。抓词句的训练和理解是本学段强调的阅读理解的重要任务。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一些重点词句,通过细读品味,思考,自主发现、理解、感悟句子所蕴含的深意,让学生的感悟更贴近文本的思想感情,从而
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体会到祖母乐于助人,关爱他人的高贵品质。
4、以情感朗读贯穿全文,深化感悟。
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有感情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抓住情感朗读,在读中体味,在读中感悟,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从这些纯朴的语言当中感受祖母的高贵品质。另外,用多种方式阅读,如:快速浏览、默读、自读、情感读、范读、配乐读等等,通过多种方式的读,提高学生读的能力。
5、落实读说结合的训练。
在学生边读边感悟的过程中,贯穿读说结合的训练。让学生把自己独特的感受表达出来、交流出来,这既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个性,又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读说结合的训练。读说结合是从语言到思想,再从思想到语言的过程,这样的说话过程很好地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如:用“当。。。的时候”来描述祖母怎样做的。
6、升华情感,加深感悟。
在学习领悟文本之后,结合汶川大地震,让学生感受爱,享受爱的同时学会如何去付出爱,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爱无处不在的。这样的延伸把课堂推向
高潮,使情感再次得到升华。在教会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说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带入情境:
导言:从古到今许多豪门墨客竞相赞美荷花,赞美它的清新脱俗,赞美它的出污泥而不染,荷花以其清新淡雅吸引着人们。瞧,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幅荷花图,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睁大眼睛美美的欣赏吧。(播放配《爱的奉献》音乐的课件)看着这些荷花,你会想到那些好词佳句?
看来荷花已深深地印在你的脑中。当作者也望着这满池的清凉的莲叶时,心中不免生出许多感动,在匆忙寻找合适的诗句赞美它时,眼前却渐渐浮现出了祖母的笑脸,祖母淡淡的微笑渐渐清晰,照亮了作者的心,也取代了那些斑驳陆离的绝美佳句,作者为什么看到这一池的莲叶就会心生感动,想起亲爱的祖母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7课《莲叶青青》。
二、读中感悟,探究课文
1、作者由眼前的景想到人,可以说是触景生情,那么文章到底回忆了一件什么事呢?
2、学习2-4自然段,体会祖母对荷花的喜爱。师:祖母对荷花的喜爱所下的功夫可以说是让
人吃惊,下面读2-4自然段,找一找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能感受到祖母对莲叶情有独钟,找到之后可以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或者批一批,生汇报:
学生在谈感受的时候,适时的进行朗读指导,以读悟情,以读带讲。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或关键词来理解。
a河泥是雇人挑来的,她还要抓一把看看成色,就像看粮食。b种藕挑好后,自己一枝枝种下去,弄得两手污泥,一直糊到胳膊肘。c小莲叶要冒尖时,祖母守着不让小孩子们靠近?? d小荷叶长出来了,孩子们都不以为然,可祖母却一脸欣喜,就象看新生的孙子。e 要是有人夸她的荷叶,就把人家让进来,倒贴茶水请人家欣赏。
师:祖母从对河泥的精挑细选,然后一枝枝亲自栽种,到小莲叶冒尖时的细心呵护,再到长出小叶子时的一脸欣喜,一直到莲叶长大后与人分享这份美丽,整个过程倾注祖母太多的精力,看着祖母这样精心地照顾着荷花,你有什么感受?篇三:评课稿 评《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一课 4月22日,有幸听了贺月芹老师讲的《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一课,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波斯猫不知道快乐是什么,因而去找燕子、蜜蜂、青蛙询问,最后还是不明自快乐是什么。而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从燕子、蜜蜂、青蛙的话去懂得“劳动创造快乐”的道理,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教学。
贺老师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对课文题目进行质疑,以主要问题为切入口,抓住了三个主要问题来引导:
1、波斯猫为什么找不到快乐?2、燕子、蜜蜂、青蛙的快乐各是什么?3、课文除了写波斯猫,还写了哪些动物?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用直线画出燕子、蜜蜂、青蛙说的话,用波浪线画出波斯猫说的话,同桌交流,抓住课文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然后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说自己对燕子、蜜蜂、青蛙为什么觉得快乐,而波斯猫却不觉得快乐的理解。学生因为对课文熟悉了,有的学生就说:“燕子一口一口地衔泥来造窝,创造窝的过程很辛苦,所以他很快乐。”有的学生就说“燕子的窝是自己造的,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才得到的,所以它很快乐。”有的学生说:“蜜蜂通过千千万万朵花中才来花粉,才可以酿成蜂蜜,他劳动得很辛苦,并且它的劳动创造出了成果,所以它特别快乐。”有的学生就说:“青蛙一天到晚蹦来蹦去捉害虫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但想到能帮助人们保卫庄稼,知道劳动有了回报,就觉得是它最大的快乐。”有的说:“波斯猫不劳动,总依赖主人给它东西吃,所以它不会觉得快乐的。”??这样,通过
读、说,再加上丰富的课件制作,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懂得了“劳动创造快乐”的道理。尤其是贺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波斯猫为什么不快乐时设计得非常好,和其他小动物进行对比,学生很自然地就理解了“劳动创造快乐”的道理。
另外,贺老师在课后设计小练笔《找到了快乐的波斯猫》设计得非常好,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怎样才能感受到快乐。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能够在读中自己感悟出“劳动创造快乐”的道理,非常了不起。
不足之处是:复习导入的时间有点长了;没有采取分角色的形式朗读课文,如果在教学中能将小练笔《找到了快乐的波斯猫》写的环节时间安排长一点,让学生交流交流自己为波斯猫续写的故事,效果会更好。
《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评课稿
学校:平罗县陶乐二小 姓名:何 淑 萍篇四:莲叶青青教学反思
莲叶青青教学反思
篇一:莲叶青青>教学反思
《莲叶青青》这篇课文对于指导学生学习写作方法来说,的确是一篇极好的>范文。在教学过程中,我围绕“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人物的方法”这一主题展开教学,进行探究,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读中探写
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写作方法
1、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品质,探寻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方法。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是通过祖母种植荷花、剪送荷叶过程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细小细节表现出来的。教学中,我以这些细节描写为突破口,采用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感悟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祖母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反复朗读感悟,在理解感悟语言文字表达的感情的基础上,感悟作者抓住什么来写及这样写的好处,从而使学生明白写人可以从哪些方面写,怎样写,让阅读为写作搭桥做船。
2、前后对照,理解感悟中学习对比写法的妙处。本文突出的特点是作者采用对比的写法:祖母种荷花和剪荷叶的前后对比,家人思想与祖母思想的对比,荷花长势与孩子病情的对比,对比中使祖母的形象更高大,品质更突出。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前后文、上下句对照着理解感悟,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祖母的善良和与众不同,进一步体会到对比手法的妙处所在。
3、总结中提炼写法。学生学完课文,我又让学生说说学了这课在写作方面的>收获,并结合课文具体语句说,使学生更加清楚地明白本课的写法,为写作架起桥找好船。
二、练中学写
在实践中帮助学生掌握方法。课后安排了小练笔,要求学生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选择自己看过的、感受过的、听过的关于爱的>故事写一篇作文,让学生通过练笔,在实践中掌握写作的方法。
篇二:莲叶青青教学反思
今天下午,我们几位年轻老师都上了教研课,我打头阵40分钟过去了,对于我的这堂课我也有许多的想法。
这是四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莲叶青青》,我上的是第一课时,在这堂课中我认为,我还是比较好的抓住了第一课时的特点,第五单元要求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自由读、默读等方式对整篇课文有一个认识,进而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提炼出,写人写事的文章中要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事件来概括主要内容的学习方法。在第二环节时,让学生体会祖母对莲叶的爱时,我请学生通过读句子再看图片图文结合的方式来理解,祖母对于连夜那浓浓的爱,为下节课做好了铺垫。
整堂课上下来,其实还是有不少的遗憾,对于体会祖母对莲叶的爱,我首先让学生对于祖母是如何种荷叶在文中进行寻找,学生找出一句就讲一句,这样就使得文章上下文之间缺少了联系进而主次不够分明,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是单一的句段的理解,是学生不能真正的深刻的体会祖母对于莲叶的爱。一堂课上下来发现自己许多的问题,今后还将继续努力,多学习,多请教。
篇三:莲叶青青教学反思
就目前四年级学生的写作现状来看,有的学生是苦于没有写作之“米”,而更多的是愁于无写作之路可寻。过河要有桥船,写作文也如此。学生叫苦连天是因为找不到写作文的桥船。有写作文的“米”,学生自然乐于写作,而掌握了写作的方法,学生固然能写好作文。在教学《莲叶青青》一课时,我们以“寻找桥船”为目标,围绕“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人物的方法”这一研讨主题展开教学,进行探究,主要采取以下策略进行教学。
一、读中探写,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写作方法
1、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品质,探寻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方法。
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是通过祖母种植荷花、剪送荷叶过程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细小细节表现出来的。教学中,我以这些细节描写为突破口,采用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感悟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祖母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反复朗读感悟,在理解感悟语言文字表达的感情的基础上,感悟作者抓住什么来写及这样写的好处,从而使学生明白写人可以从哪些方面写,怎样写,让阅读为写作搭桥做船。
2、前后对照,理解感悟中学习对比写法的妙处。本文突出的特点是作者采用对比的写法:祖母种荷花和剪荷叶的前后对比,家人思想与祖母思想的对比,荷花长势与孩子病情的对比,对比中使祖母的形象更伟大,品质更突出。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前后文、上下句对照着理解感悟,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祖母的善良和与众不同,进一步体会到对比手法的妙处所在。
3、总结中提炼写法 学生学完课文,我又让学生说说学了这课在写作方面的收获,并结合课文具体语句说,使学生更加清楚地明白本课的写法,为写作架起桥找好船。
二、练中学写,在实践中掌握方法
课后安排了小练笔,要求学生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选择自己看过的、感受过的、听过的关于爱的故事写一篇作文,让学生通过练笔,在实践中掌握写作的方法。
不足之处:
本节课,我由于只顾教学的进程,过多地倾向于部分学生,在面向全体学生方面做得不够。今后努力克服这一点。
由于本节课上课时间有限,本人组织教学能力有限,教学最后总结归纳环节没有进行上,很抱歉没有展现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篇五:《莲叶青青》教学设计 《莲叶青青》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抓住重点语句,品词析句,自主感悟。以读促学,引导学生读出情,品出
味,悟出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
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品读,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
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为什么看到一池青青的莲叶,就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体会
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前搜集描写荷花的诗句。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出示荷花图,音乐、引入)孩子们,瞧,湖面上有许许多多美丽的荷花,有的袅娜地开放着,有的羞涩地打着盹儿,他们犹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古往今来,喜欢荷花的人比比皆是,歌咏荷花的诗句更是不胜枚举。孩子们搜集到哪些描写荷花的诗句,谁愿意读读你搜集的诗句。(注意鼓励、调动学生)(声音很美,洪亮,胆大,自信等)孩子们搜集到的描写荷花的诗句真多、真美,有写荷叶的,有写荷花的,有写荷香的,还有写荷花品质、各部分的用途的等。
一、创设情境 谈话导入(2′)
1、揭题:孩子们,课前交流的诗句的确很美,可这些班驳陆离的诗句都不
是我要找的,倒是这一池青青的莲叶,(课件,莲叶)勾起了我无限的思念与遐想,使我的眼前渐渐地浮现出了祖母那慈祥的、淡淡的笑脸[板书:祖母],使我生出了许多感动。到底令作者感动的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课文《莲叶青青》,到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解答同学们上节课提出的问题。
2、齐读课题。生:莲叶青青(读出色彩的碧绿 给人以清凉的感觉)
二、整体阅读 把握重点(3′)
学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一部分回忆了祖母那些令“我”心生感动的事?
[板书:感动](第5-7自然段)什么事让我如此感动?
三、品读2-4自然段 体会喜爱(10′)
1、过渡:【祖母拿几片普通的荷叶给小孩儿治病不是一件很普通的事儿吗?
我为什么会如此感动?(因为荷叶是祖母最心爱的东西)
师: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语句谈体会)】
2、学生汇报(读句子,以读答问):
当雇人挑来河泥时,祖母(还要抓一把看看成色,就像看粮食。)
当把一枝枝早已挑好的种藕种下时,祖母(弄得两手污泥,一直糊到胳膊肘。)
当小莲叶快要冒尖时,祖母(就守着荷花缸,不让孩子们靠近。)当小荷叶终于长出来时,祖母(一脸欣喜,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
当荷叶长大了,有人夸奖时,祖母(就把人家让进来,倒贴茶水请人观赏。)
请注意句中的动作词。你认为哪些动词用得最好?好在哪里?你能通过朗读展示出来吗?[相机板书:爱莲]
【过渡:最能表现祖母喜爱荷叶的句子是---】(大屏幕出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小荷叶终于长出来,那是一片太小太小的叶子。孩子
们都很不以为然地看着祖母,祖母却是一脸欣喜,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 你认为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学生评读。
看插图,祖母种荷花的表情,体会“一脸欣喜”。[相机板书:十分] 再练习朗读,体现对关键词语的理解。
指名读课文。
3、(配乐?)引读2―4自然段。
4、【师:读到这儿,感动我的是什么?
——祖母对荷叶的喜爱之情。从荷花种植、生长的整个过程我们都深切地体会祖母确实非常喜欢荷叶。因为是十分喜爱,祖母下的功夫才会“令人吃惊”。可她为什么要剪下心爱的荷叶呢?】
四、品析5-7自然段 体会关爱(20′)
1、【师:下面咱们再来仔细阅读一下课文的5-7自然段】大屏幕出示阅读提
示,请生读。
(1)仔细阅读读课文5-7自然段,想想祖母为了给小孩儿治病是怎么做的? 又是怎么说的?
(2)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重点语句,读给小组内的同学听,想想你们从中
体会到了什么?
2、小组学习,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适时点拨。
(随机交流。本环节以学生发言为序,不以课文自然段为序,学生交流过程
中,师适时点拨,并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a、“祖母丝丝地吸着冷气,好象要替那个小孩儿忍受痛苦。”(大屏幕出示)
(1)、请生读。
(2)、交流:你体会到了什么?追问:主要是从哪些词体会到的?(丝丝地:
点击课件)(看图:出示插图2)你能把你的这种体会读出来吗?(个别读)
(3)、看图想象:这个孩子的疮到底有多严重?小孩满头都是又红又肿,又
痛又痒的疮,严重得让人吃惊,可能祖母这么大年纪了,也很少见过这么严重的疮。所以令祖母吃惊得“丝丝地吸着冷气”,想替小孩忍受痛苦。疼在孩子身
上,可真是急在祖母心里,可见祖母是个多么慈祥、多么善良的老人。[板书:心地善良]
(4)、师:你认为这句话该怎样朗读?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评议,挑战刚才 这位孩子。(读的时候,前半句语速稍慢一些,“替”字重读,着急。体会祖母的善良。)
【过渡:看到这种情况,祖母是怎么做的呢?】 b、“看了一会儿,她醒过神来,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大屏幕出示)
(1)、(出示句子)请生读,谈你体会到什么?(从“醒过神来”体会到了祖母明白了孩子需要荷叶放到中药里煎,以荷叶的凉气驱除孩子的暑气。——很好,你能联系上下文来谈。“赶快”可以看出祖母动作快。(从动作快中你又体 会到什么?)想快点剪,好让小女孩早点用上(早点剪早点用 早点好),“咔的一声”可以体会到祖母剪得非常干脆,没有一点犹豫,“最大的”叶大,作用大,效果好→大方。祖母爱孩子超过爱荷叶,一心为他人着想。师:你认为这句话该怎样朗读?(语速要快,语气坚定,不迟疑)(谈完抽生读,读得好:干脆,毫不犹豫 谁来向他挑战)齐读。(读出祖母想尽快帮小孩治好病,尽快减轻小孩的痛苦,急切的心情。)
[板书:剪叶 治疮]
(2)、推波助澜式的朗读,对比体会祖母对莲叶的喜爱和对别人无私的帮助。老师来引读,孩子们反复读“您却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这一句,读的时候孩子们请起立,还可加上动作。(出示句子、音乐)第一次由1——2组读,第二次由1——4组读,最后一次,全班孩子读。
尽管种藕时,您弄得两手污泥一直到胳膊肘,可为了小女孩的病,您却 ——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
尽管小莲叶快要冒尖时,您百般呵护,可为了小女孩的病,您却
——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
尽管您对莲叶的喜爱就像疼爱新生的孙子,可为了治小女孩的病,您却 ——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
(3)【过渡:不仅如此,而且——(读):每隔几天,她就要给那个小孩儿剪一枝荷叶,荷花缸里也就越来越萧条。为了小孩的病,您舍弃了自己最爱的荷叶,一家人都觉得可惜了这一缸好荷叶,可您却——谁来读读祖母说的话?】 c、老太太却念念有词地说:“真是一物降一物,凉气逼暑气,荷叶派上了大用场,不开花也罢了。”(大屏幕出示)
(1)(出示句子,加点)注意,祖母说这番话时是怎样说的?(“念念有词”)怎样说才叫“念念有词”地说?(念念有词:老年人语气语调慢,低声,自言自语)谁来“念念有词”地说一说。从祖母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2)、一物降一物,凉气逼暑气:一物指什么?(荷叶)降是什么意思?(降伏 制服)第二个一物又指什么?(疮)(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你真聪明)派上大用场:莲叶可以观赏,是我家的独特风景。荷叶也曾年年被祖母送给邻居们泡茶喝。可是今年给孩子治病,才叫派上了大用场。(你能联系前文来谈,你真会读书。)
罢了:能换一个词(算了)带进句中吗?(不开花也就算了)(祖母爱莲叶,盼开花,没了莲叶,自然开不了荷花。在祖母看来,孩子的病治好了,比看开荷花还重要。不开花就算了,不开花胜过了开花的价值。
[板书:关爱他人 或乐于助人](3)、你认为该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呢?(读出祖母的语气,“大用场”的肯定、“不开花也罢了”的淡然)请生读。评议,再读。
4、看板书,小结主要内容。
师:祖母十分爱莲,却毫不犹豫地拿来给小孩儿治病,从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课前,孩子们提出的疑问:为什么看到一池莲叶,“我”就会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相信大家都能解答了吧。(把喜爱的荷叶给左邻右舍泡茶喝,给小孩治病→心地善良 关爱他人 或乐于助人)
【 师:是啊!祖母是如此善良,如此乐于助人,让我们怀着对祖母的崇敬之情再来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课文的第五段。(生自读)
五、学习写法 拓展延伸(5′)
1、体会写法。【师:祖母的这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品质一直影响着作者,不时地勾起作者对祖母深深地怀念,所以作者一看到这田田的莲叶,就触景生情,不由得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看看文中哪些段落抒发了我对祖母的怀念之情?(第1段和第8段)(大屏幕出示,音乐)指两名同学读这两个自然段。齐读首尾段。)
师:文章开头有莲叶想到祖母,结尾也是有莲叶想到祖母,像这种写法叫首尾呼应,这样写能使文章浑然一体,主体更加鲜明,同学们在今后的作文中不妨借鉴一下。
2、探究课题:老师有个疑问,课文明明一直是在写祖母,为什么以《莲叶青青》为题呢?青青的莲叶给人们带来的是清凉,祖母就是那为大家带来清凉,带来关爱的青青莲叶。[板书:勾画荷叶]
孩子们,请在深情地读读课题。
3、拓展延伸:孩子们,其实在我们身边像祖母这样的人还有许多许多,甚至有许多人为帮助别人献出宝贵的生命。课后,孩子们可以去调查采访,然后以《 的爱》为题,写一篇日记。
《认识周长》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而进行设计的。该课时主要解决:什么是周长、如何测量周长、利用周长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周老师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亲自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较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具体的说来,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让学生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全面、立体的周长概念。
《认识周长》是一节概念教学课。小学里的数学概念往往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思维特点,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揭示。周老师在教学“周长”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多个教学情境,通过丰富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充分体验、感悟的基础上建立表象,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实际意义。展示了概念课基本模式:概念的引入—概念的理解—概念的巩固。
首先是概念的引入:
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童话情境——小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的动画情节。这一情境很自然地把学生从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且紧紧围绕什么是周长这个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观察时强调了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地方:从哪儿开始,沿着哪条路径,到哪儿结束。让学生在看一看,说一说活动中,初步感知树叶的周长。
接着是概念的理解: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本堂课,周老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的动手操作贯穿始终,学生通过描一描实物图片的周长,说一说什么叫周长,判一判图形的周长,找一找、指一指身边物体所在平面的周长,学生在多样的活动中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在体验做数学的过程中,又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活动之后学生对周长的概念理解更加全面、更加立体了。
在理解了概念的基础上,教师又进入了概念巩固运用的环节――测量并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教师还是让学生通过摸一摸、量一量、算一算、围一围、滚一滚等活动,同时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加深了对周长内涵的理解。
二、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同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在“测量并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环节,教师有意安排了对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楼梯形(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操作测量。这里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测量、计算方法。这一层次的活动,趋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从各自已有的知识背景与生活经验出发,通过量一量,算一算,得出纸片的周长。第二层次是探究特殊图形的周长如:圆形和楼梯形,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学生对周长的认识也趋于深刻,学生领悟到测量周长除了量以外,还可采用围一围,可以滚一滚、甚至可以把线段进行巧妙的平移转化转化,学生从中感悟到对不同图形的周长的测量应该灵活地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而且特殊的图形也有特殊求周长的办法,策略是多样化。在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比较、辨别和判断 ,体会到“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和 “转化”的数学方法。
三、有效提问,成就学生的精彩。
在《数学教学建议》中有这样一句话:问题的有效设计是推进课堂教学进程的关键。为了响应“精设课堂提问,提高课堂的实效”我对周老师《认识周长》所提的课堂问题进行了记录和统计。周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一共提出了59个问题。我把这59个问题进行归类统计,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有20个,如: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样表示它的周长的?占总问题的33.9%;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交流所提的问题有26个,如:谁听懂了?方法不一样的有吗?占总问题的44.1%;为了激发学生的情绪和组织课堂教学的问题有13个,如有没有喜欢看动画片的?对吗?一起来看一下 好不好?占总问题的22%,从这样的`数据可以看出教师的课堂问题设计是有效的,正因为有教师较好的问题提出,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学生的想法的碰撞,也成就了学生的精彩。如在引导学生交流园的周长测法的时候,一生说可以把圆对折,接着用2×一条边的长就可以了,这些方法都是比较独特化难为易的;在交流楼梯形的周长的时候一生说,把它拼起来是一个正方形,而且说想法的时候表达清晰,真的很精彩!
当然,在教学中有个别细节我有些想法:
首先细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更加准确。教师的提问在语气上应该更加确定些?周长是长度的概念,如让学生“指出生活中物体的周长”环节,让学生把物体所在面的周长不仅指完整,而且说完整。
其次在“初步感知周长的概念”环节,让反馈的时候可以做得更精致些,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得到图形的周长的。
听了黄老师执教《认识千米》,他出色的教学能力,精美的教学课件,幽默的教学风格……让我印象深刻。
《认识千米》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千米这一度量单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难点是让学生将千米这一概念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形成正确的认知观。
课堂中,黄老师将这一知识与现实生活紧紧相联系,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并通过米的认识引入到千米的认识。因学生在马路边、公路交叉口、高速公路等地见过“千米”(也叫“公里”),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他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以前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吗?在哪里看到过?你知道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千米”?然后通过地图的呈现,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用他们自己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并通过让学生课前跑一跑学校的跑道一圈有多长?(250米)几圈才是1千米?并说一说跑完一千米的感受,进一步感知一千米的长度等。通过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动脑筋,自觉渗透《同心圆》教育理念。
思路决定出路,好的理念如果贯穿平时每一天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贯穿到每一节课堂教学中,教育教学的效果会有一种微妙的效果,短期内似乎看不出什么效果,但影响学生的长远成长。 张老师这节课可以看出一种理念,那就是渗透“自信”的信念,让学生相信自己,努力成功,正好与学校的“我能行”德育教育的理念相吻合。
走进教室,听到教室里传出“相信自己”这首歌曲,学生和前来听课的老师都享受这首催人上进的旋律,课前气氛轻松,张老师巧妙地利用了课间的几分钟。铃声一响,简单的几句话,鼓励学生要每天相信自己,到位、到点、得体。
在整个课堂推进的过程中,张老师不停留在表面的信心鼓励,而是把合适的机会创造给合适的学生。看到体育特长生郑浩能大大方方回答问题且有板有眼,看得出张老师的用心,把不同层次难度的问题交给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让更多的学生在课堂内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增强信心。
2.想办法,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从观察到思考,到例题的示范和习题的训练,再到书写的表达,张老师都深思熟虑,按一定的层次一定的梯度推进。
课题导入从小学的普通分数的通分迁移到分式的通分,找到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找分式的.公分母,然后展开针对性的单项练习,突破难点,建立学生的学习信心。老师规范的数学语言和过程板书给学生有效学习提供了较好的理论指导。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微热逐渐升温,获得较好的课堂效果。
3.重反思,师生共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从课堂的氛围到知识点的落实与扩展可以看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较好的体现。听后反思,做几点随想:
导入的材料难易程度跨度太大(小学五年级到中学八年级),力度不大。可以将导入题的三个分数(小学五年级难度的题目)修改为两个或者三个简单的分式通分再逐渐过渡到例题,从形式到方法都比较接近,并且,例题可以实现先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预热和升温的时间缩短速度加快。
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文,通过一个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的事,赞美了小女孩爱惜花草,体贴妈妈的美好心灵。全文共有十一个自然段,依循事情发展经过以“花开---摘花瓣---谈花----送花”为线索,层层叙写,引人入胜。刘晓英老师上的《花瓣飘香》这堂课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扎实有效。让我欣赏了一个懂事的小女孩,及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老师。
从刘老师的课堂中,我采撷了点点滴滴,与大家共赏。
1、散文诗的.美。
清新淡雅的小诗,犹如清晨的淡淡花香,飘进孩子们的心田,深入我们的心海。如此美丽,如此清新,如此恬静,只为那摘花瓣的小女孩。
2、围绕一个“情”字。
文章写了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情节简单,语言平实,情真意切。回顾整堂课,刘老师注入了深深的情感在课文之中,让孩子们领会到文中隐存的情感,懂得小女孩的懂事,更在读书中学会学习。
3、情境的创设。
刘老师温文尔雅,娓娓道来,将孩子们带入特定的情境中:“假如你是小女孩……”“假如你是妈妈……”学生们畅所欲言自己的感想。这样一来,为学生进一步朗读,感悟课文积蓄了情感,拉近了孩子们与小女孩的距离。
一、生活引入,注重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方程的意义》这节课与学生的生活有密切联系,因此在课始,采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跷跷板游戏,让学生感受到类似于天平的“相等”和“不等”。这样在结合天平感受这种关系以及最终体会到方程中“相等”的关系时,学生就会感受水到渠成。
二、自主学习,辨析完善。
因为五年级学生已经进入了高年级,是有一定的学习能力的。所以,认识方程中,我选择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学。并给出了一定的自学提纲:
(1)是方程,我的例子还有。
(2)不是方程(可以举例)。
(3)我还知道。这里学生自学时是带着自己例子进行思辨性的自学,所以感觉学生理解的还是比较的透彻的,在交流哪些不是方程时,学生理解了等式、不等式、方程之间的关系: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不等式一定不是方程等等。
三、结合实际、理解关系。
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列出方程也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同时,这点也是后续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基础。所以在出示实际问题列出方程时,我总是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感受到搞清数量之间的关系是正确列出方程的前提条件。
另外,在练习的设计上,增加一些思维的难度和挑战也是锻炼学生数学思维的一个常态化的工作。
观课主题
专题教育的教学方式
主要亮点
(围绕观课主题陈述现象)
1.课前老师准备充分。将学生生活中乘坐交通工具(主要是中巴车、出租车)的注意事项和须知制作成PPT,在课堂上使用,让学生比较直观学习到相关知识。
2.教学内容比较丰富。翟老师收集了中巴车、出租车、轮船等三类交通工具乘坐的`须知,内容较丰富,涵盖了如何上车、坐车、下车,如何注意乘车的位置、时间、信息等。
3.内容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翟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指出学生在平常乘坐交通工具中存在的不安全行为,指导学生如何才能安全乘坐交通工具。
存在的不足
(围绕观课主题陈述现象)
1.全部是讲授式的教学方式不可取。观察整堂课,翟老师应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是讲授式的,按照课前在PPT上准备的内容逐条进行讲解和强调,期间没有学生活动、体验、反思的过程。
2.整堂课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不可取。虽然是低龄段的学生,但是一直被动地听,没有交流、总结、整理等过程,效果不是很好。
策略建议
(围绕观课主题论述)
1.任何品格、习惯的形成、完善,亲身体验乃必由之路,说教不仅效果低下,反而会让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生厌。所以,主题教育、专题教育都要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经历、体验、感悟中去反思、收获、养成。
《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著名作家让·乔诺的绘本名作,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凭借自己一双手,几十年如一日在贫瘠荒原顽强地种树,最后将荒原变成绿洲的故事,表现出牧羊人的顽强毅力和无私大爱。单元人文主题为“人生之舟”,所选课文都是关于人生的,力图引导学生初步思考人生问题,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本课承担着达成单元目标的重要任务。
二、说学情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学生的视野也随之越来越开阔,七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因此,通过自主阅读初步把握这篇的大意应该是没有太大难度的。但是,文中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在孤独的困境中坚持种树的毅力以及这种行为的意义,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必然存在人生阅历和文化积累上的限制。此外,对于这样篇幅较长的作品,如何循序渐进地深入理解人物精神内涵,在学习方法上,还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
三、说目标
新课标要求:课程目标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考虑。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根据课标理念,结合课文和学情,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会运用圈点勾画法默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整体内容;(教学重点)
【设计理念:课标中明确提出,初中阶段的学生,要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扩大阅读范围。本单元教学目标之一即为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合作闯关,共同探究牧羊人的形象,感知牧羊人的精神内涵。(教学重点)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牧羊人行为的意义,懂得做一个主动担当、乐于奉献的人。(教学难点)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关于教学重点:
为突出重点,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默读的方法,指导他们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从荒原前后变化中探寻“奇迹”发生的原因,由浅入深地感知牧羊人的精神。
关于教学难点:
为突破难点,我将展示绘本中荒原被改造前后的图片,让学生图文结合,深刻认识牧羊人行为的意义;通过精读文本,合作探究,感知牧羊人精神内涵,并通过给牧羊人写颁奖词的环节,完成情感体验上的提升。
四、说学法
根据新课标理念,我主要选择以下教学方法:
1、课前预习法
课标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自觉预习是其中重要一环。为此我制作预习学案,引导学生进行课前的自主预习。
2、默读精读结合法。
对于本文这样篇幅较长的,适宜采用默读的方式来把握大意。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要教会他们默读的方法,逐步提高他们默读的速度和效率,为后面扩大阅读视野、读整本书创造有利条件。对于内涵、主旨的理解,则宜以精读的方式来达成目标,对文本进行细致解读,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3、合作闯关法: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倡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为此,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力闯关,人人参与,学优生带动学困生,尽量使每个孩子都能在有趣的学习中感受快乐,获得进步。
五、说流程
根据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导入环节
多媒体展示绘本《种树的男人》中荒原前后不同景象的图片,激趣导入。
导语:一个孤独的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地在荒原上种树,凭着自己的一双手,种出了一片森林,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奇迹。让我们一起走进让·乔诺的绘本故事《植树的牧羊人》,认识这位在作者心里和上帝一样伟大的牧羊人。
【设计意图:用原作中的图片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简洁却饱含感情地地介绍《植树的牧羊人》,将学生引入课文情境。】
(二)合力闯关
闯关说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多媒体显示的任务卡进行团队合作闯关。每个小组在每一关根据完成任务的情况获得不同数量的星星,闯关结束后获得星星最多的小组为冠军小组。
第一关:我快故我行
任务:以较快速度默读全文,说说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根据默读,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
(谁)在(哪里)几十年如一日的(什么事),把荒漠变为,让住在这里的人过上了 的生活。
学法指导:(1)默读的时候,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顾,一气呵成读完全文。
(2)不动笔墨不读书,用笔圈画出你认为关键的词语或者句子。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默读能力,要求学生以较快速度默读全文,掌握课文大意。鉴于课文篇幅较长,七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局限,本关任务适当降低了难度,以填空的形式考察学生对课文整体内容的把握。】
第二关:我思故我明
本关分为三个学习任务。
任务一:文中着重写了“我”几次见牧羊人?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象?
闯关要求:(1)在文中找出三见牧羊人的时间,据此找到三见牧羊人的相关段落,用自然段序号标示起止。(2)默读相关段落,找到描写不同景象的句子,然后小组里推选三个同学,分别朗读三次见到的不同景象,最后集体提炼一些关键词来概括,并写在答题板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快速阅读,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并通过精读课文相关段落,提取信息。这也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之一。】
任务二:牧羊人种树的过程容易吗?他经历了哪些困难?(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凄惨的身世、孤独的心情、恶劣的环境、艰难的过程)
任务三:你觉得牧羊人有哪些地方是你最佩服的?
(学生可能说到的要点:孤独中的平静坚强、生活中的认真专注、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坚守、面对恶劣环境的顽强毅力、不图回报的无私大爱)
【罗素曾经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也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文本解读里,教师只是逐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根据闯关任务进行自主解读,层层深入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重视他们的主动思维和情感体验,不以老师的分析讲解代替他们自己的阅读理解,在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后再进行小组交流,在探究式学习中达到锻炼语文素养的目的。】
第三关:携手凌绝顶
任务:如果牧羊人被评为“感动世界的好人”,请小组合作,为牧羊人写一段颁奖词。(多媒体展示我国种树老人杨善洲的简介及颁奖词,教师简析引导,学生独立创作后展示成果,教师示范自己写的颁奖词。)
【设计意图:通过为牧羊人写颁奖词,让学生对其精神内涵产生更深的认识,情感体验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同时,通过学生的自主创作和教师的示范创作,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课堂小结
一个普通的老人,在几十年的时光里,坚持以微薄的力量去改变恶劣的自然环境,这是多么艰难的过程!凭借顽强的毅力,他做到了。而更难得的是,做这一切的时候,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可以得到什么,也正因为这份无私的情怀,才能使他无比专注地朝着自己的美好理想努力,他成功了。造就了森林,健康了自我;美丽了世界,幸福了众生。我想,我们都不是上帝,没有神一样的力量,但是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去努力,我们同样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学生经过充分自主的合作探究型学习,基本达到学习目标,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最后进行课堂小结,提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巩固对人物精神的理解,将课文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人生感悟。】
(四)布置作业
课后查找并阅读我国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科学家屠呦呦的资料,写一段文字谈谈自己的感想。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让学生由课本走向生活,拓宽他们的思维,让语文走向更广阔的空间。】
六、说板书
首先由薛老师对自己的课程设计进行简单的讲解。
李:整节课的思路很清晰,如果时间没有记错的话,把那两道练习也做完,效果会更好。 如果时间不够的话,可以调整一下顺序,先把练习做完,写10的部分放在最后。实在不够时间就不写,可以放在第二课时再写。写的时候除了在书本上写,还可以在小方格上写。这样简要的讲解,有些学生还是写的不够熟练,因为书上只是描红而已。还是要在小方格上多练习一下才能写的更好。
有的时候用投影,可以把图案放大一点。板书也要范一点,不要太随意。细节的地方要注意一些。
卢:整节课我觉得设计的都非常好,上的也很好,作为新老师达到这个效果已经很理想了。但有几个细节需要注意:第一,课件的声音有些刺耳;第二,课堂上有些生成的资源,要很好的利用他,不要急。讲到10的组成时,有一个学生说10可以分成1和8.,你说:“对吗?”其他学生马上说:“不对!”其实你可以利用手中的圆片,就分一下给他看,演示一下,让他知道为什么不是1和8。利用这些资源就很好。第三,在讲到10的写法时,你问学生接下来我们该学什么?问学生会不会写10,学生说会,你反问了一句:“谁说会的?”这样有点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你可以让学生站起来说一说,说对了给予肯定,说的不对就纠正。尽管是很细节的东西,但是如果长此以往,会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有影响。第四,写数字涉及到顶格,这个我都不太明白什么是顶格,1差不多是顶格,该怎样表述呢?
李:要写满格,挨着边来写。
卢:这个时候强调不顶格,反而另学生不知道怎么写。田字格你可以告诉他从哪里到哪里可以挨着写,这样可能更容易接受,更容易写。
还有,计数器表示10那里,教案上说让学生数出来有几个珠子,但你是直接问的,这里可以出一个珠子数一个珠子,这样比较容易数到9。
吴:这里有一个意义就是10的顺序的教学,从9到10.
从9过渡到10,需要一个停顿。
卢:还有和学生的交流要加强。如果你和学生的交流多一些,那么课堂的调控会更容易一些。龟兔赛跑的比赛结束后,有有一个总结,哪一组胜利了。这些都是小细节的问题,整节课上的都是很好的。
李:作为一个新老师,刚出来上课几个月,达到这个效果已经很不错了。但是这些问题你要作为一个改正的方向,多向吴老师学习。
并且你上课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语气神态都好了很多。
卢:已经是很成功的一节课,但是作为一个新老师,一定要明确我的成长,我的`目标在哪里。这样你会进步的更快。
陈:这两个班的学生纪律都很好,很乖。
李:一年级下午第5、6节能达到这个效果已经很好了。
苏:学生都很敢说,能说,很好。
谭:这个《凑十歌》有什么用呢?在后面的学习中要用,才有意义。
陈:可以作为理由来解释,可以吗?
卢:10可以分成9和1,还可以分成1和9,你问了一句为什么,这有些多余,不用问为什么。还有分苹果时学生只注意公平不公平,这里该怎么处理呢?
李:让学生分苹果时,可以让学生一边分一边说。
陈:可以这样处理:5和5最公平,那么不公平的分法还有哪些?
苏:还可以这样说:今天小明表现的不好,分苹果给他分少一点,可以怎么分呢?
陈:在分的时候没有序的分。
麦:我觉得可以这样处理: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我们找到这么多分法,那么你可不可以有序的分一分,自己动手分一分,和同桌说一说。
薛:之前试教的时候,我引导了一下,我先在黑板上示范,10可以分成9和1,接下来学生就知道怎么分了,但是这节课我没有引导,所以学生没有有序的分。
苏:可以再有一个小结,整理一下,有序的分。
麦:10的写法是否可以在前面安排呢?认了说了,马上就可以写了。整节课的节奏还可以快一点,分与合这个重点放在后面。
吴:这节课是两个内容合起来的,认识加上分与合。
吴:时间把握方面,前面可以快一点。重点留在10的组成,然后留点时间做练习,就可以了。
第二次试教《10的认识》评课记录
李:1、比较9和10的大小后,<10,这道题不要了,现在问学生还是比较有难度的。
2、要把10个苹果分给两个小朋友,“可以怎么分呢?”这句话不够严密,“应该问有几种不同的分法呢?”并且要用幻灯片出示这个问题,这样学生就不会去想公平不公平了。
吴:1、10可以分成9和1,学生说不公平,那么你马上就要强调,这节课我们不去考虑公平不公平,我们只考虑有几种不同的分法。这样学生就不会一直在下面说:“不公平!”
2、前面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都会了,速度可以快一些,把重点留在后面10的组成教学上,也有足够的时间去做练习了。
3、在课堂调动方面还需要加强。
4、学生对于龟兔赛跑的评比方法有争议,觉得不够公平,要准备一个有格子的评比栏。
第一次试教《10的认识》评课记录
李:1、导入的时候有一句话,1和0站在一起组成10,这中说法不够准确,因为1和0能够组成1,你要说1和0站在一起变成了10.。
2在数人和数鸽子的时候,要让学生按照顺序来数,从左到右,从上到下。
3、让学生在身边找更多的10的时候,如果学生找不到,你可以让他们用10说一句话。
4、在教学直尺图时,让学生顺读一遍之后再逆读一遍。
5、比较完9和10的大小之后,要让学生打开书,在书上补充完整。
6、学习10的组成是全课重点,在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分一分时,老师要引导,要有序的分。老师可以在黑板上示范,像老师这样有序的分。
7、在说10的组成时,也要按顺序说。“看到9和1,你想到了什么?”这句话一定要问,因为它是书上的知识点,然后让学生把你想到的写在书本上。
8、在记10的组成时,只读一遍儿歌是记不住的,要多读几遍,在读的时候可以边拍手边记,也可以分组来读,这样还便于评比和加分。
9、教学10的写法,学生写完10以后要讲评,他写的笔画和位置怎么样,让学生说一说。
10、教案还要备熟练。
吴:和学生的沟通还要加强,表情和语气都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植树的牧羊人的评课稿】推荐阅读:
《植树的牧羊人》设计10-25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含反思06-25
音乐活动设计:快乐的牧羊人09-22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大学生读后感1000字06-23
有趣的植树活动作文10-11
与植树节的作文05-26
植树节活动的策划书06-06
关于描写植树造林的作文写作06-26
植树节描写种树经历的作文10-25
3.12植树节的宣传标语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