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教师培训工作汇报(共7篇)
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
有两句话大家很清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可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而加强教师培训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学生成长发展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引路人。什么是高素质专业化?就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里提出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这十六字。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虽然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但不可否认的是搞好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工作是一条主要途径。为此,《刘希平同志在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启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教育质量根本在于教师质量,学校办学水平根本在于教师水平。哪个地方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上肯下力气、下大力气,哪个地方教育发展的潜力就会更大,未来就会更美好。在提高教育水平上,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一步步地抓教师培训和教师水平的提高,抓教师专业发展,我们才可能达到目的。靠抢夺好生源,那只能是暂时的,只有全面深入持久有效地抓好教师培训,才是根本所在。”因此,搞好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工作对当前来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各级教师培训机构、中小学校和教师必须充分重视,认真对待,全面落实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制度。
二、要把握好方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第二章里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也明确提出:“到2015年,全面实现从学前3年到高中段15年教育的高标准、高质量普及,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省教育现代化县(市、区)认定标准》中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改革创新五项为一级指标,实际上这也是今后一段时期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工作方针。因此,我们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工作必须朝着实现教育现代化这个方向努力奋斗。
三、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没有发展,一切无从谈起。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工作要想持续发展,必须注意科学性。科学性可以解决二个问题,一是确保我们做正确的事;二是确保我们把正确的事做正确。那么,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呢?
1.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全面发展,就是要求我们在安排教师培训工作时要合理,要向农村,向薄弱领域、薄弱学科倾斜;结构要全面,既要重视专业素养的提升,又要重视人文素养的提升,促进教师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在培训模式上要不断完善,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统一。
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求我们做好内外协调工作。既要重视内部各部门、各人员之间的相互协作关系,想方设法增强协同力;又要重视与省教育厅师范处、市教育局、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及各中小学校的关系,要进一步加强协调,形成上下协同的工作局面,把工作做好。
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我们既满足当前教师培训工作的需要,又能促进今后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因此,我们要立足长远,放眼未来,处理好长远与眼前的关系,重视提高教师培训工作的质量。要重点做好培训内容的确定和授课教师的聘请等工作,切实提高教师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实际上就是学习型组织的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系统思考就是要求把所处理的事物看做一个系统,既要看到其中的组成部分,还要看到这些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从整体出发把系统中的各种要素加以处理和协调。因此,我们要把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工作作为一个系统来思考,要统筹安排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相关工作,突出针对性、有效性、竞争性和选择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落实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制度,即《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若干规定(试行)》和《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实施意见(试行)》。各级各类学校要结合学校发展及本校在职教师个人成长计划、需求,制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规划和各工作计划。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工作管理制度与措施,落实责任部门和人员,明确任务与要求,按计划实施好本校的校本培训,统筹部署各类培训工作;中小学教师要结合学校发展需要和个人成长需求,认真制定个人5年成长规划和学习进修计划,按时完成报名、培训和考核等工作,服从任职学校的总体安排;各学科研究小组要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师实际需要制定学科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五年规划和各计划,保质保量地完成各和一周期的专业发展培训任务。
四、要总结经验,研究对策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我市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根据我院暑假7个96学时培训班学员的反馈情况来看,项目的整体满意度平均为92%,授课教师的满意度平均为93%,受到了学员的好评。为了进一步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工作的开展,我们应组织力量到全市各地跟踪调研,召开教师培训机构、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座谈会,总结经验,查找问题,研究对策。要进一步完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制度,建立长效运行机制,确保培训质量。
同时,在继续实施好教研活动培训化模式、任务加压模式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创新与外地培训机构的合作办学模式和校本课题研究模式,积极探索“学做合一”培训模式,努力提高培训效果。
1 我国的海域使用管理
1993年, 根据国务院的批复要求, 财政部、国家海洋局颁布了《国家海域使用管理暂行规定》, 开始在全国实施海域使用管理制度。经过8年的实践, 2001年10月, 全国人大颁布了《海域使用管理法》, 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海域资源管理和全面调整海域权属关系的法律。正如有些专家指出的:“这部法律把国际法上的国家主权延伸到国内法上民事权利, 有利明晰海域权属, 定分止争, 运用市场手段配置海域资源;这部法律把海域这种自然资源转变为民法上的不动产, 明确提出了海域是由水面、水体、海床和底土构成的立体空间, 扩展了民法上的物的概念以及不动产的概念;这部法律还实现了对海域权属的集中统一管理, 建立了由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规划和统一登记发证的管理体制, 降低了行政成本和社会成本。”在这部重要的法律中, 明确地将海洋功能区划确定为国家在海域管理方面实行的一项重要制度, 并专章规定了海洋功能区划。
《海域使用管理法》实施7年来, 国务院先后批准发布5个规范性文件, 国家海洋局发布或会同财政部发布了50个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沿海11个省市全部出台了海域使用管理地方法规规章。截至2008年底, 全国累计发放海域使用权证书4.6万本, 已确权海域面积达147.3万公顷, 共征收海域使用金114.3亿元。其中, 2008年一年确权海域面积达2.3万公顷, 征收海域使用金58亿元。在海域勘界工作方面, 基本完成了8条省际间海域界线的勘定工作, 全部完成了240条县际间海域界线的勘定任务。此外, 基本完成了沿海省市海岸线修测和成果报批工作。
在海洋功能区划工作方面, 国务院先后批准了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及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功能区划, 大部分市、县的海洋功能区划也已经批准实施。我们对已经批准实施的海洋功能区划开展了备案工作, 建立了海洋功能区划数据库。国家海洋局组织成立了由28名委员组成的国家海洋功能区划专家委员会, 发布了包括39家单位的海洋功能区划编制技术单位推荐名录。此外, 从2006年以来, 国家海洋局对沿海集中连片开发和需要整体围填的区域或淤涨型高涂海域, 开展了区域建设用海规划和涨型高涂围垦用海规划管理工作。2007年以来, 国家海洋局在辽宁、江苏和海南3省启动了海岸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试点工作。通过开展海洋功能区划及相关规划编制工作, 初步建立和完善了海洋功能区划体系。
2 我国的海洋环境保护
20世纪70年代以前, 我国近岸海域环境总体未受污染。70年代末期至90年代, 随着沿海经济建设速度的逐步加快和海洋开发活动的日益频繁, 海洋环境污染问题日渐凸显, 并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1982年,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海洋环境保护法》, 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海洋环境保护各方面的制度;1999年, 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了新的《海洋环境保护法》。这部法律明确规定了海洋功能区划是科学合理使用海域、制定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开发利用海洋资源、选择入海排污口、设置陆源污染物深海离岸排放排污口和兴建海洋工程的科学依据。
《海洋环境保护法》实施以来, 国务院重点开展了海洋环境保护配套法规制定工作, 颁布了《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和《海洋倾废管理条例》等法规。在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方面, 国务院有关部门依据海洋功能区划组织编制了《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全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和《渤海综合整治能力建设规划》等。按照“科学论证、从严审批”的原则, 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严格执行海洋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海洋倾废的核准和审批。目前, 我国已建成各类海洋保护区170余处, 珍稀濒危海洋动物、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海洋自然历史遗迹与自然景观等得到重点保护。在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方面, 初步建成国家-省-地市-县4级海洋环境监测体系, 对全国所有海域, 尤其是主要陆源入海排污口及其邻近海域的定期监测。
尽管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是当前我国海域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主要表现在:①陆源污染物排海加重, 近岸海域环境污染严重。例如, 2008年海洋监测结果表明, 主要排污口污水排海总量约373亿吨, 其中88.4%的排污口超标排放。②近岸海域生态系统状况恶化。海洋及海岸带栖息地损失, 近海污染严重, 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失衡, 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物种减少, 海产品品质下降。③海洋灾害频发。赤潮、海岸侵蚀、风暴潮和咸潮等海洋灾害危害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工作, 依据海洋功能区划制定重点海域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突出重点海域主导功能的恢复与保护, 加大海洋污染控制和治理力度, 提高海洋环境监测、监督的覆盖率、时效性和反应能力, 积极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监督海洋环境保护。
3 对海洋功能区划工作的几点要求
在200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中, 国家海洋局“海域管理司”更名为“海域和海岛管理司”, 在强化原有职责的基础上, 增加了“综合协调海洋开发利用”、“规范海域使用秩序”以及“承担海岛生态保护和无居民海岛合法使用”等重要职责。与此同时, 在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宏观政策指导下, 国务院已经批准和即将批准辽宁沿海经济带、河北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天津滨海新区、江苏沿海经济带、珠三角经济区及北部湾经济区等重点区域发展规划。此外, 国务院陆续出台的汽车、钢铁、船舶和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振兴规划, 也将促进石化、钢铁、造船、火电和核电等重工业用海需求的不断增加。因此, 无论是从国家海洋局承担的职责上看, 还是从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上看, 我们都要把海洋功能区划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来抓。具体来说, 就是“抓住一个根本、执行两部法律、保障三方面需求、开展四项工作、统筹五支队伍”。
3.1 抓住一个根本
所谓抓住一个根本, 就是要抓住“科学编制”这个根本。我们之所以成立海洋功能区划专家委员会、公布海洋功能区划编制技术单位推荐名录以及组织技术单位开展海洋功能区划理论和实践研究, 目的就是要提高海洋功能区划的编制技术水平。当前海洋功能区划编制工作中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底数不清。海洋功能区划的第一项原则就是“按照海域的区位、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等自然属性, 科学确定海域功能”。我们曾经开展过大量的海洋资源环境调查工作, 掌握了大量的海洋基础资料, 但一方面这些调查资料在近岸海域尤其是滩涂的范围内信息不全;另一方面很多资料只停留在数据库和科学报告内, 很快就变成旧资料了, 没有及时转化为管理的依据。少数技术承担单位未经实际调查, 只是根据收集的旧资料在“图上画画”, 最终逃脱不了“墙上挂挂”的命运。
二是预测不准。海洋功能区划的第二项原则就是“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统筹安排各有关行业用海”, 其核心就是行业用海需求预测。在这一问题上出现了两个极端, 即预测不足和过于超前。预测不足的结果就是频繁修改;而过于超前的结果就是造成海域的浪费, 尤其是造成很多长期不能开发的海域闲置浪费。
三是方法简单。海洋功能区划的方法包括:指标法、叠加法和综合分析法。但是目前在实际的编制过程中, 对于用海矛盾较大的海域主要是协调划分海洋功能区, 对于没有矛盾的海域主要是尊重现状, 对于尚未开发的海域主要是根据自然条件和需求确定功能。此外, 我们在划定海洋功能区的过程中很少进行多方案比较, 未能实现优中选优。
四是综合不够。海洋功能区划工作综合性、理论性和技术性强, 涉及多个学科、多个部门甚至社会各界, 但是目前一部分技术承担单位不具备编制所需的专家和技术条件, 区划编制成果与实际情况差异较大, 不具有可操作性。
3.2 执行两部法律
所谓执行两部法律, 是指认真执行《海域使用管理法》和《海洋环境保护法》。在执行两部法律的过程中, 要注意三个问题。
一是要避免批准后频繁修改。海洋功能区划执行一段时间后进行必要的修改是可以的, 但是部分地方海洋功能区划在审核过程中就多次提出修改方案, 甚至是国务院刚批准就又提出修编方案。而修改的动机之一是“扩大填海造地区”, 修改的结果是“不合法用海者变成合法用海者”, 而合法用海者尤其是养殖渔民却变成了非法用海者。
二是要严格执行已经批准的海洋功能区划。目前, 个别地方存在不按照海洋功能区划批准和使用海域等问题。例如, 有的地方政府根据需要随意调整海洋功能区划, 将港口航运区修改为填海造地区, 将开放式养殖区调整为农业填海造地区;有的企业不按海洋功能区划确定的功能使用海域, 超面积填海造地后就以填海造地无法恢复原状为理由等待处罚;有的地方政府在编制海洋功能区划时将大量功能区确定为保留区, 而在实际审批工作中, “保留区是一个多功能区,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三是理顺上下级海洋功能区划之间的关系以及理顺海洋功能区划与涉海规划之间的关系。根据《海域使用管理法》的规定, 下级海洋功能区划应当符合上级海洋功能区划, 但是个别市县在编制海洋功能区划的过程中随意突破上级海洋功能区划确定的功能区范围。此外, 有关行业规划无限度扩大自己的范围, 尤其是扩大占用海岸线这一稀缺资源的范围, 例如, 渔业部门认为“有海水的地方, 就是养鱼的地方”;交通部门认为“只要是深水岸线就应划定为港口区, 不是深水岸线创造条件也要划为港口区”。
3.3 保障三方面需求
所谓保障三方面需求, 是指海洋功能区划工作要保障渔业的用海需求、保障经济建设的用海需求以及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的用海需求。
渔业的发展事关“三农”问题, 事关国家粮食安全问题, 事关沿海地区的社会稳定问题。在海洋功能区划工作中, 要保证重要养殖区的用海需要, 同时要保证局部近岸海域和海岛周围海域生物物种放流及人工鱼礁建设的用海需要。
国务院刚刚批准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中要求, 到2020年要实现1.20亿hm2耕地保有量目标。建设用地的巨大缺口将使沿海省市把目光转向近岸海域, 大规模的填海造地活动将成为“十一五”期间海洋开发利用的主要形式之一, 因此在海洋功能区划的编制修订过程中要合理划定围填海造地区。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工作是加快海洋特别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进行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修复。积极开展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和滨海湿地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恢复工作, 因地制宜采取适当的人工措施, 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生态系统重要功能的初步恢复。
3.4 开展四项工作
第一项工作, 即开展全国海洋功能区划修编的前期准备工作。2009年上半年要完成7个专题研究。
第二项工作, 即完成部分省级海洋功能区划的修编工作。从2009年开始, 将陆续启动新一轮海洋功能区划修编, 重点是批准比较早的省级海洋功能区划。
第三项工作, 即编制海岸保护与利用规划。在辽宁、江苏和海南3省试点的基础上, 全面开展海岸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的编制按照“国家统一部署, 省级组织实施, 技术单位具体承担”的形式开展, 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编制。
第四项工作, 即对围填海实行计划管理。2009年主要是做好建设项目围填海规模控制指标管理工作, 并制订产业用海面积控制指标体系。
3.5 统筹五支队伍
第一支队伍, 即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海域管理能力的建设和培训工作, 提高其对海洋功能区划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支队伍, 即海洋功能区划编制单位及功能区划专家委员会。我们计划2009年上半年开展一次海洋功能区划编制单位人员培训, 逐步提高各单位的编制水平, 满足当前海洋功能区划评估、修编和修改工作的需要, 同时, 专家委员会要进一步扩大人员规模。
第三支队伍, 即海域使用论证资质单位。我们下一步将出台海域使用论证与评审工作意见, 加强对91家海域使用论证资质单位的监管, 进一步提高围填海项目论证和评审质量。
第四支队伍, 即各级海域使用动态监管中心。目前省、市60个监管中心已经进入业务化运行, 建立了海域使用论证制度, 并形成了海域使用论证格局。
第五支队伍, 即各级海洋执法监察队伍。要会同海监队伍开展海洋功能区划执行情况检查。
[关键词] 信息技术;培训;翻转课堂;慕课;对策
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战略。中小学教师作为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主力军,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将直接影响着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创新的成效,进而影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近年来,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也凸显了一些问题。就总体而言,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尚不能完全满足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为此,教育部于2013年10月颁布了《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新一轮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计划“到2017年底完成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新一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工程,其总体目标与任务是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提高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意识与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1] 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新一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培训的有效开展。本文着重探讨了新一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新一轮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作为一名培训组织者和培训师,笔者一直致力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的工作。在“十二五”期间,浙江省有3000多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笔者负责的“课件无忧”系列培训。通过培训,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培训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在网络上发放了《浙江省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是浙江省范围内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共729人填写了问卷,其中有效问卷717 份,问卷有效率为98.4%。该问卷调查涵盖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意识、现有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能力、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的满意度等。分析调查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较好,但能力较弱;②中小学教师有强力地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需求;③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④传统的教学模式阻碍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结合十多年的培训经历以及问卷调查结果分析,笔者认为,目前新一轮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主要存在着参训学员主动性不强、培训缺乏吸引力两大方面的问题。
(一)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的主动性不强
1.心理准备不够导致教师参训主动性不强
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普遍比较重视升学率,而对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则相对不太重视,致使参加培训的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对培训的目的和意义都缺乏正确的认识,普遍把获得学分作为培训目的,因而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不强。客观上信息技术培训与教师专业关联不大,不能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主观上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不高,因而信息技术应用体验不佳,如此恶性循环,也使得教师缺乏学习兴趣。
2.不快乐的培训体验影响了教师参加培训的主动性
从培训过程上看,不快乐的培训体验是降低学员主动性的主要因素。快乐学习是教育工作者一直提倡的,保持学习兴趣才能让学习者学得更有成效,对中小学生如此,对成年人也是如此。培训过程中一些不合理的安排,给中小学教师造成了不快乐的培训体验,影响了他们的主动性。[2] 这些不合理的安排主要体现在时间安排、空间安排、经费安排上。
在时间安排上,难以选择。如果培训安排在工作时间,工学矛盾突出,容易引起学校方的反对。校方比较重视升学,相对轻视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这样的氛围里,教师客观上和主观上都不重视培训。信息技术培训注重实践,并且知识技能间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需要保证培训的连续性以及充足的参训时间。如果培训安排在周末和假期,占用教师的休息时间,容易遭到教师的反对。众所周知,繁重的日常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已经使教师异常忙碌和疲惫,还要让教师抽出时间来参加培训和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这无疑是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因此培训不管是安排在工作时间还是安排在假期,都会显得尴尬。
在空间安排上,培训地点的设置缺乏服务意识,大多设在各省、市、自治区和地区的培训机构,离中小学特别是农村的中小学距离较远,交通不便。为了参加培训,学员们不得不在工作单位与培训场所之间来回奔波,耗费时间、精力和金钱,影响工作、生活、家庭,给学员带来参训压力。
在经费安排上,教育经费有限,行政部门虽然投入了专项经费,还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有些费用如交通、住宿费和餐饮费需要由学员个人承担,有些学校甚至连培训学费也不给报销,这给收入微薄的中小学教师造成不小的经济压力。
(二)培训缺乏吸引力
1.培训内容与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求相脱节
尽管已经是新一轮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但是就培训内容看,还是与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求和实际能力相脱节。培训内容理论偏多,实践偏少;学员听得多,做得少;实践操作内容倾向计算机专业,学起来难,遗忘容易。究其原因主要是培训机构在审查培训内容方面缺乏严格的运行约束机制,培训者往往是根据现有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而不是根据需求调查来确定培训内容。
2.培训师对中小学教学一线缺乏深入了解
其他学科的培训很大一部分培训师直接来自于中小学教学第一线,这类教师具有丰富的中小学教学经验,他们的言传身教,容易引起共鸣,深受学员喜爱。信息技术培训的授课教师大多是来自高校或培训机构的专家,这些专家热衷的是信息技术的前沿问题,对中小学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现有基础、实际能力水平缺乏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所以教授的内容专业性太强,重理论、轻实践,专业术语连篇,适合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对其他学科的中小学教师而言,则难以理解、记忆和掌握。
3.培训模式过于单一
尽管是在“互联网+”形态下,授课过程可以放在网上,培训模式仍然是由“信息传递”“消化吸收”两个依次展开的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信息传递”,即在课堂上,教师进行理论讲授和实操示范,学员耳听,眼看,手记。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学员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发挥学员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更不能满足学员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第二阶段是“消化吸收”,即在课后,由学员自己来完成对课堂所学知识与技能的复习、巩固与提高。由于学员平时要开展日常教学工作,他们的“消化吸收”时间是非常零碎的。而且,由于缺少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帮助,课后“消化吸收”时常常会产生挫败感,最终使学员丧失学习信心。
4.培训管理不到位,服务滞后
笔者的《浙江省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相当多的学员认为培训组织者的教学管理工作“不到位,效果不佳”,培训服务让人“不满意”。究其原因,是因为培训组织者比较重视培训项目的研发和开展,不太重视培训的管理,管理方式简单粗暴;培训组织者习惯于管理者的身份,缺少服务意识,不重视培训的后勤服务工作,不注重培训细节。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新一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工程是培养和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有力途径。各级领导、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教师都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目前,新一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出现的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培训的有效开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提高认识,合理安排,充分调动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的主动性
各级领导以及中小学教师都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新一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的重要性。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工程是培养和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开展信息化教学必备的信息技术,熟悉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模式,提高中小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意识与能力。为此,应提高思想认识,重视培训,杜绝只为获取学分而参加培训的功利思想,切实把培训作为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而促进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创新的有效途径,变“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
各级政府教育职能部门、培训组织机构和学员所在中小学校三方应该加强协作,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和地点,并为受训教师提供必要的经费补助,让广大中小学教师愉快参训。首先,要多方协调,确保学员的培训时间,缓解工学矛盾。教育行政部门要增加中小学师资配备,使中小学校在保障日常教学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下,能够安排教师轮流脱岗参加培训,或者能够减免参训学员的部分工作任务,使参训学员轻松上阵;培训机构也要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将培训安排在假期、周末等非工作日进行,避免工学冲突;参训学员本人也要做好统筹安排,做好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的准备。其次,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使培训地点走出培训机构,方便学员。培训机构可以选择“送教进校”“送教下乡”等方式,缩短培训和学员之间的空间距离。笔者组织的“课件无忧”培训课程,有半数以上的培训班采用了“送教进校”方式,虽然组班教师和任课教师辛苦了点,但是方便了学员,降低了培训成本,深受学员和学校的欢迎。最后,教育行政部门应给参训学员提供必要的交通、住宿、餐饮等补助,减轻教师的经济压力。受益于新政策,在浙江省,教师参加培训所产生的学费、餐费、交通费、住宿费等全部都是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支付的。参训学员没有了培训的经济负担,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涨。
(二)深入调研,了解需求,遴选一线教师满意的培训内容
教育主管部门、教学研究机构和培训机构,要以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开展专项调研,分析现状和问题,摸清教师需求,纠正只根据方针政策、领导意志、现有的教学资源来设置培训内容的偏向。培训内容的遴选应遵循简单、实用、有趣三原则。由于参训学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相差很大,培训内容应尽量通俗易懂,培训师应尽量化繁为简,使参训学员有学好的信心;培训的内容强调实用性,密切联系参训学员的生活学习工作的实际需要,使参训学员能学以致用,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学习态度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培训内容还要强调趣味性,设计简单有趣的实例,选择轻快活泼的教学形式,寓教于乐,让参训学员在快乐中学习;每天进行学习成果的汇报,给参训学员一定的压力和成就感,每天都有看得到的进步和收获,改变他们对信息技术培训的消极看法,不再是忍受培训,而是享受培训的过程。
(三)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与中小学教学一线的交流与互动
信息技术培训师要走出培训机构、高校和研究机构,深入中小学教学一线,实地参观、考察、座谈、交流、调研,充分了解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有基础以及他们的学习接受能力。同时,培训机构还可以邀请中小学具有较强信息技术实践能力的教师,来培训机构给学员上课示范,通过案例教学和言传身教的方式,容易引起学员的共鸣。同时还可以让培训师观摩学习,通过加强与中小学教学一线的交流互动,帮助培训师突破专业壁垒,使培训师的教学贴合中小学教师的实际能力,紧密联系实际的工作需要。
(四)分层次,多样化,积极探索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培训新模式
培训组织者要根据学员的原有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以及学习能力的差异,在“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指导下,合理确定学员的学习起点,开展分层次培训。仍以笔者的“课件无忧”培训为例,按“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把培训分为四阶段展开,每阶段的培训从学员的实际需求出发,专家引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在培训开始前,先对学员进行训前测试,准确了解学员的现有基础与能力水平,以此确定学员的学习起点,然后让学员进入相应层次的班级开始学习。
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培训者要根据培训内容的特点,设计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培训过程中,可以把专题讲座与参与式研修相结合,面对面研修与远程交流相结合,个人学习与团队合作相结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结合,理论诠释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员,让学员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则起到组织者、引导者和帮促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培训课堂焕发勃勃生机。[3]
此外,要根据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特点,积极探索新的培训模式。以“课件无忧”培训为例,采用的是O2O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培训模式。这种模式借助于发布在慕课平台上的微课视频来授课,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教学。培训师在慕课平台上发布学习任务单和微课;学员通过移动终端在慕课平台上选择课程,在学习任务单的指导下,观看在线微课学习知识,而且可以反复观看,自定学习步调,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看完视频后要完成学习任务单上的任务,在线完成作业和提交多媒体作品;集中面授时,学员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的学习体验,并提出学习中碰到的困难供同伴们探讨。在这样的培训模式中,学员变成了真正的主体,由被动变成了主动,而且必须积极主动,否则无法完成学业;培训师由主动变成了被动,由培训主导变成了引导者、导师,很多情况都是现场生成的,无法预设,这对其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混合培训模式结合了在线培训高效率、优质资源、个性化学习的优点,以及线下培训有引导、有启发、可监控的优点,这两种培训方式完全互补,可以取长补短。
(五)完善机制,精细管理,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人性化服务
教育行政部门、培训组织机构和中小学校要加强合作,制定完善的培训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在线学习的部分要求学习平台能监控学员的学习过程,能详细记录学员观看教学视频的情况、作业情况和测验成绩等,防止学员敷衍了事。线下学习部分要用培训考勤、培训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约束学员;要建立学习效果即时监测机制,并把参训学员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与职称评聘、年终考核等切身利益挂钩;要对优秀学员颁发奖状和荣誉证书,给予适当的奖励。通过完善的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对培训的重视程度,激发教师参训的积极性。
在培训管理方面,培训组织者应该体现出管理者的严肃性,做好学员的学习动员工作,有效地约束、激励学员;严格执行签到点名考勤,保障学员的受训时间;做好学员的培训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工作;做好培训档案的归类保存工作;严格按规章制度发放培训证书和学分,做到公平公正。
在培训服务方面,培训组织者应该体现出服务者的周到性,真心做培训,真诚对待学员。在“课件无忧”系列培训中,培训组织者注重培训的服务质量,在训前、训中、训后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培训开始前以短信、网络、书面通知的形式确保每个学员都收到培训信息。集中培训开始后安排好学员的饮水、课间水果点心、用餐、午间休息、住宿等;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状况做好预案,对突发的事情能及时妥善处理;与学员多接触,多沟通,关心每一位学员,诚心对待,搞好关系。培训后关注学员的专业发展,关注他们在信息技术应用中遇到的困难,通过QQ、微信、电话等方式及时给学员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培训作为一种服务产品,也应该加强“售后服务”。
三、结语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保障,新一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工程是培养和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针对“互联网+”形态下信息技术培训中存在的参训学员主动性不强、培训缺乏吸引力的问题,必须加强思想认识,通过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地点、经费,根据学员需求遴选培训内容,积极探索培训新模式,完善机制、精细化管理等方式,充分调动参训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按需培训,周到服务,确保培训质量。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有力推动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S].教育部,2013.
[2]陈聪.影响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实效性的因素和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3]郭红霞.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内在机制及其养成[J].中国电化教育,2012,(5).
按照区委办《明山区认真做好新一轮党员干部联系困难家庭工作实施方案》和区委《关于进一步深化推进区全“党政机关下基层、党员干部进万家”活动的实施意见》,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按照文件要求,近期从切实解决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入手,深入开展了新一轮“党政机关下基层、党员干部进万家”活动。新一轮活动中,注意结合过去三年来开展的下基层、进万家活动经验,找准结合点、突出针对性,把出发点和落脚点定在为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动真情办实事上,通过领导牵头、周密组织,形成了良好开局。截止目前,7名领导干部已与帮扶对象完成对接,并分别进行了两次走访,初步帮扶款物合计3800元,收集汇总困扰基层组织发展、影响人民群众生活的瓶颈问题和难心事6件,已经办理4件,2件正在解决办理中。
一、新一轮下基层、进万家活动进展情况
一是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形成长效帮扶机制。新一轮“党政机关下基层、党员干部进万家”活动实施意见下发以后,局党总支专题例会研究活动实施方案,在制订活动方案过程中,党总支成员牵头挂帅、分工负责,并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由党总支书记于福臣任组长。并将帮扶联系人与帮扶对象实际情况,张贴上墙内部公示,定期召开推进会,由帮扶人汇报帮扶进展和帮扶规划,从而形成了跟踪问效的帮扶机制,使帮扶活动在党总支的全程掌控和监督之下,形成了长效帮扶机制。
二是思想发动,领导带头,突出帮扶实际效果。召开一次“下基层、进万家”活动座谈会,召集领导干部和帮扶对象所在社区负责人,对困难群众的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找准关键环节,对症下药,帮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难,把钢用在刀刃上,避免简单地给些财物,应付了事。会上研究决定把“下基层、进万家”活动当成一项政治任务,帮扶效果与个人年底评先评挂钩,力求真心帮扶、全情投入。领导干部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党总支书记、副书记、局长、副局长等领导干部,还带头签订了帮扶责任状,并与其他党员干部结成内部促进对子,形成了一帮
一、双促进的活动模式,确保了活动开展的高起点和实效性。
三是战略帮扶、长远跟进,确保帮扶生命力。先后两次组织领导干部对帮扶对象进行了走访,鼓励领导干部个别走访,目前个别走访分别达到一次以上。走访过程中,力求掌握帮扶对象致贫根源,区分眼前困难和长期困难,有针对性的制订帮扶计划,实现帮扶对象的长久脱贫。对4户因残致贫的困难家庭,除给予了财物帮扶外,还联系区残联,争取在不违反原则的范围内给予政策倾斜。对3户失业致贫的困难家庭,将家里劳动力纳入到普惠制培训班,免费对他们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培训结束后,还将为他们介绍工作,增加家庭收入,改变困难状况。通过送政策、送岗位、送思想,最终实现帮扶对象彻底脱贫。
二、活动中存在问题与下步打算
新一轮“党政机关下基层、党员干部进万家活动”刚刚开始,我们在充分总结第一轮活动经验做法的同时,不断调整活动视角,突出帮扶针对性,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来看,活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下工作中改进。一个是帮扶对象困难状况变动性
大,由于工作原因,不能随便掌握,及时调整帮扶方式;另一个是财物帮扶有限、战略帮扶周期长,个别特别困难家庭帮扶不能立竿见影。
下一步,准备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是抓好困难家庭劳动力就业能力培训。在近期准备开班的普惠制培训中,征求个人意愿,尽快将3户家庭有就业能力的劳动力纳入培训,并根据参加培训专业,先与用人单位联系,争取让他们结业就上岗。
二是端午节之前集中组织一次困难家庭走访。端午节前期,组织领导干部进行一次集体走访,重点了解困难家庭过节、住房等问题,对存在上述困难的家庭,千方百计地为他们解决困难,必须在端午节之前解决完毕,决不能让困难群众在节日之际,有困难难没人帮。
三是着手制订帮扶对象措施、跟进公示板。将帮扶内容、方式和下跟进规划进一步细化,制作成公示板,悬挂在党总支会议室,从而增强帮扶透明度和跟进紧迫感,形成合力帮扶的良好氛围。
三、进一步深化推进活动开展的几点建议
一是要在活动中锻炼培养选拔干部。要鼓励年轻干部和新任职干部到基层去,特别是到经济落后、问题突出的地方接触锻炼,以扎实肯干的作风,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帮助解决困难,不断提高带动老百姓脱贫致富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师德教育篇
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曼诺之间进行过一场经典的对话,围绕着“美德是什么?美德是否可教?有没有专业教授美德的老师?”等一系列问题,从伦理学和教学论两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后世的哲学家和教育家饶有兴趣地将这场对话所涉及的问题探索了下去。但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有一个问题被大家集体不同程度地忽略了,那就是“有没有专业教授美德的老师”,或者可以换一个说法:“负责学生道德教育的老师,在道德上本身应具备什么样的资格?”
我们喜欢什么样的老师?”
这是一所中学的一节有关师生关系的心理学课,围绕着“我们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和“我们不喜欢什么样的老师”这个话题,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得出了共识:我们喜欢的老师一定是待人公平的,不会因为成绩的差异把同学分为三六九等;我们喜欢的老师一定是有爱心的,他真诚地尊重每一个学生,善于和大家沟通而不仅仅借助自己老师的权威以势压人;我们喜欢的老师一定是认真负责的,对每一个同学都尽到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不轻易宣判某一个人的“发展前途”等于零;我们喜欢的老师课要上得好,思想不要太守旧,能够包容同学们的个性,说话不要太啰嗦,最好有点幽默感,当我们犯错误时,我们希望得到老师真正有益的教诲,而不仅仅是“一脸阶级斗争的严肃”和“喋喋不休的空洞说教”。我们不喜欢老师居高临下,不喜欢老师过分苛刻,喜欢老师个性洒脱却不能忍受老师过分不拘小节,因为小节的地方往往是一个人修养高低的真正体现。比如说有老师上课提问学生经常用手指向某个同学说“你,就是你来回答”,老师为什么不能做一个请的手势呢?也有的老师擦完黑板顺手把板擦往讲台上一扔,划出一条漂亮的抛物线,却溅了前排同学一身的粉笔灰;还有的老师过分不注重仪表修饰,衣服上带着酱油的污渍就走上了讲台。没听过教育家马卡连柯的论述吗?“当教师在学生面前从口袋里掏出一条皱巴巴的脏手帕时,他就已经失去了站在讲台上的资格。”
也许是第一次有机会正式发表对老师的看法,一直到下课,同学们还是意犹未尽议论纷纷。
一直难忘这节课,并不仅仅是因为它空前热烈的气氛,也不是因为今天的学生让我有机会大开眼界,而是这节课给了我相当大的启发。因为专业的缘故,从事师德公共课的教学已经有几年了,上课遇到的最大阻力在于:绝大部分的老师都认为八条职业道德规范我们几乎倒背如流,翻来覆去地看录像,听报告,记笔记,还有什么可说的,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还列为必修课的意义体现在哪里?严格地说,不能解决“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道德教育既不能打动心灵,也不能使人信服,更谈不上作为一种智慧或艺术来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要想突破这个障碍,我们必须从更深层次来思考一些问题,比如:怎样理解教师职业的伦理精神?教师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哪里?为什么对教师的道德要求比一般人更加严格?
教师的专业伦理精神是什么?
迄今为止,无论是业内还是业外人士,大家在一个问题上的看法大致是相同的: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专业,它需要专业天赋、应该接受专业培训、拥有一定的专业团体和专业自主权,理应享受专业的地位和待遇等等。在教师专业化研究如火如荼的时候,却很少有人关注到它的专业伦理精神究竟是什么,一个真正的教师应该怎样把握这些精神,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师人格,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那么,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什么样的,他又应该从哪些方面把握师德的专业精神呢?
1.要有服务精神
教育所提供的服务,是一种国家买断的公共服务,教师的工作实际上是一种服务性工作。学生既是教师的教育对象,也是教师的服务对象。教师靠向学生提供教育服务换取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因而应以造福学生为主要职责。对于我们这个重视传统师道尊严的社会来说,尤其应该特别强调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和精神。教育服务的公共性,还要求教师对服务对象一视同仁,不容许出于个人好恶不公平地对待任何学生,最好的服务体现在“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最适合的教育”。
2.要有奉献精神
许多职业的从业人员都可以拒绝八小时以外的工作,教师却不能这样做,教师在必要时常常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向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服务。正因为如此,这样的情景屡见不鲜;已经下课的教师被充满疑问的学生围在教室里继续答疑解惑,下班了的教师因为家长的突然来访而将回家的时间一再推迟。有意思的是,绝大部分的教师对此不仅毫无怨言,相反还乐在其中,这在其他行业是很难见到的一景。
3.要有敬业精神
教育专业实践属于高度理性化的活动,对教师的自我发展采说具有内在的价值。对于教师来说,教育工作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教师敬重所从事专业的价值和尊严,意味着教师必须竭尽全力提高专业标准,争取条件吸引值得信赖者从事教育工作,由敬业开始,历经乐业、勤业,一步步走向精业。
4.要有协作精神
教育专业领域由于服务面广,而且长期采用集体教育方式,内部职能分工较细,教师个人几乎难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人生指导,因而教育事业是集体的事业,教育服务基本上属于团体服务,很难把某个学生教育的成功或失败单纯归功或归咎于某一位教师。所以,教师不仅要能和同事和睦相处,而且要和同事在教育观念和方法上努力做到和谐一致,“协作精神”成为现代教育实践固有的专业精神。
5.要有以身作则精神
师德最核心的是以身作则精神。教育服务有其特殊性。医生运用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疗技术向病人提供专业服务,律师运用自己的法律知识向委托人提供专业服务;教师则不仅运用知识,而且运用自己的全部素养特别是道德素养向学生提供专业服务。如果说大部分专业服务属于技术服务的范畴,教育服务则归根到底是一种道德服务,自然会向教师提出更高道德上的要求。
“道德是怎样被教会的?”
周老师是学教育出身的,但由于夫妻俩工作太忙,无法亲自照管孩子,六岁的女儿洋洋被送到老家的小学上一年级。放寒假期间,孩子跟随爷爷奶奶回到了省城的家。吃过晚饭,一家人很无意地坐成了两排。洋洋立刻来了情绪:“上课了,上课了,大家都坐整齐,老师马上要上课了。”出于好奇,大人们很合作地按要求坐好,手放到背后。洋洋很神气地说:“现在大家注意,老师要提问同学回答问题了。”首先被叫起的是爷爷。洋洋问了一个问题,爷爷回答完毕之后,爸爸妈妈注意到“老师”的眉头紧紧皱了起来,随后从身边的书架上抽出一本杂志,在手中卷成筒状,走到爷爷身边,用力地敲爷爷的头,一边敲一边厉声呵斥:“你的脑袋是木头做成的吗?老师都说过多少遍了?你为什么总是记不住,笨成这个样子还好意思来上学?干脆回家算了。坐下吧。”
一家人瞠目结舌,孩子原来并不这样,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了呢?
大量研究证明:学生的道德不是直接教会的,而是潜移默化的结果。学校影响学生道德成长,主要依靠两种手段:一种称之为直接的道德教学,在思想品德课和政治课上,学生学会了大量“关于道德的知识概念和规范”,但这并不能保证学生将其付诸道德实践。真正有效的恰恰是另一种“间接的道德教育”,除了教师以德服人的直接示范外,学科教学中的道德影响和富有感染力的集体生活也是实现道德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渗透在学科教学中的道德影响又可以细分为下列类型:一是教材本身所蕴涵的思想内容;二是教材本身的价值取向;三是课程文化或称之为课程价值观;四是渗透在教法中的道德影响;五是教师的道德表率作用;六是课堂生活气氛的道德感染力。
1.教材的思想内容对学生道德的影响
学科教学对学生最显而易见的道德影响首先体现在教材的思想内容上。教育家赫尔,巴特曾经精辟地总结为“教育性教学”的基本原则。事实也的确如此,语文、历史等文科教材中蕴涵着大量的人文道德资源。如通过一节“说话要得体”的口语训练课教师可向学生揭示人们之间交往时互相尊重的基本道德要求;历史则有助于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则可以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态度和质疑、探索的科学精神。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从这个意义来说,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人文和道德内涵是每个教师恪守职业义务的基本条件。
2.教材暗含的价值取向对学生道德的影响
除了显而易见的思想内容之外,教材还有本身暗含的价值取向,它们都对中小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拿课程改革来说,发到教师或学生手中的新教材,它的改变决不止于具体内容的变化那么简单,更多是深层价值取向的变化,因为内容只不过是承载价值的载体而已。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相比较而言,更强调贴近生活,强调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如果教师不能从总体上把握课程的价值取向,就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符合现代精神的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
3.教师的课程文化观对学生道德的影响
教材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还和教师本人的课程文化观密切相关。重视课程内在价值的教师,把教材看做满足学生好奇心、求知欲以及促进学生理性能力进步的手段,他会积极鼓励学生学以致知,并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乐趣。相反,重视课程工具价值的教师,会把教材看作谋求社会或个人福利的手段,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为完满的个人生活或社会生活而学习。如斯宾塞的知识价值论认为,在以应试为基本课程文化取向的教师那里,无论编写得如何精致和完美的教材,蕴藏怎样丰富的道德资源,他都会一概视而不见,所以同样无助于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
4.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道德的影响
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品德的培养也至关重要。如果教师一味地机械灌输和训练,学生将处于被动学习、自私吸收和排他性竞争的状态中,养成的将是个人主义的意识和习惯,久而久之不利于学生社会精神的培养和发展;相反,如果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贡献、相互合作和互惠共享,学生养成和不断发展的将是民主生活的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为他在未来的社会中的良好适应性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现代学校生活中,知识的授受占去了教师和学生绝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直接的道德教学(思想品德课或政治课)即使十分成功,也不可能在时间分配上处于优先考虑的地位,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又由于意识不到位、课时过于紧张、任务繁重等种种原因,不太可能优先考虑教材内容的道德因素,但通过教学方法的改变来渗透道德影响,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办法。
5.教师在课堂生活中的道德表率对学生道德的影响
教师在课堂生活中的道德表率作用同样不容忽视。一位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作风,对于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远胜于口头上的说教和要求。研究表明:教师如果采用民主的方式领导学生集体,学生将向着情绪稳定、态度友好、具有领导能力等方向发展;如果采用专制的方式领导和对待学生,容易导致学生情绪紧张、态度冷漠、攻击性强、自制能力差;如果采用放任自流的方式对待学生,易于使学生向无组织无纪律的方向发展。同样的道理,教育学生公平待人,教师首先要恪守公正的品格。培养学生爱心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
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都可以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聪慧,使人高尚。这既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生活的真实写照。只有深刻理解了教师的专业伦理精神,每个教师才能更自觉地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以自己的人格表率教育学生为人处事,与同事甚至家长团结合作,奉献人类最美好的精神财富,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服务;同时,只有做到了教书育人的教师,才能最深切地体会到这个职业内在的价值和幸福。
——附件1——
老师口中的瓦工 一
我上小学三年级时,同桌是一位很马虎的男孩,成绩在班上倒数。老师几乎都不喜欢他。最感头疼的是他的作业,不仅字写得没规矩,还喜欢在本子上乱涂乱画。终于有一天,语文老师忍不住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他的作业本撕个粉碎,然后将他拖上讲台,要他当众检讨。男孩被弄哭了。老师厉声问:“你爸是干什么的?”男孩答:“瓦工。”老师似乎一下找到了答案:“这就对了,瓦工是干什么的?和稀泥的。怪不得你的字写成这样,原来是遗传。我看你根本不像念书的料,干脆回家跟你爸学瓦工吧。”今天回忆起来,老师的话也许只是“恨铁不成钢”的气话,可那天以后,男孩果然没再上学。许多年过去了,我在路上偶然遇见他,那时他应该刚过而立之年,却弓着脊背像小老头一样。沉默了一会儿,我终于问了一直藏在心中的疑惑:
“后来你为什么不上学了?”
“老师说了,我天生就是做瓦工的料。”他怯生生地回答。
二
初中的班主任是一位姓徐的年轻女教师,并不漂亮,但脸上总洋溢着笑容,对学生有着特别的亲和力。面对我们这群淘气的孩子,她总说“又可爱又可气”。
我们的教室,由于年久失修,加上调皮鬼们有意无意的破坏,墙壁污迹斑驳。听说上级来检查,学校怕影响形象,就请了几个瓦工重新粉刷,为了赶时间,不得不在上课时间工作。那天是班主任的数学课,她带领大家用掌声欢迎师傅进教室,接着让学生观察瓦工娴熟的抹泥动作。在同学们的鼓励和喝彩中,师傅特别卖力,一节课时间就把四面墙壁涂抹一新。
欢送师傅走后,老师对我们说:“现在教室干净明亮多了,可师傅们身上溅满了泥点。他们用自己的脏和累为我们换来了美好的环境,大家说以后该怎么办?”
同学纷纷回答:“尊重别人的劳动。”“不再乱写乱画了。”
“多好的孩子,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老师微笑着说,温暖的语言又一次让我们感受到爱。
直到中学毕业,我们谁也没忘记那次课堂上的表现。
——附件2——
天使的翅膀
很久以前,有一个小男孩非常自卑,因为他后背有两道明显的伤痕,从颈部一直延伸到腰部,上面布满了扭曲的肌肉。小男孩非常讨厌自己,尤其害怕上体育课。每次换衣服时,他就一个人偷偷躲在角落里,用后背紧紧贴住墙壁,以最快的速度换衣服,惟恐别人发现自己有这么可怕的缺陷。
然而,终于有一天,这秘密还是暴露了。“好可怕呀,怎么回事儿?”“你不会是怪物吧?”无心的话语最伤人,小男孩哭着跑出教室,从此再也不来上课了。
几天后,他的妈妈特地来找班主任。慈祥的班主任仔细倾听了妈妈诉说的故事:原来,这孩子出生不久就得了很严重的病,很多人都劝妈妈放弃算了,可是妈妈不忍心,毕竟这也是一条可爱的小生命啊。所以妈妈决定不惜代价把他救活,幸好遇到了高明的大夫,经过好几次手术,终于把命保了下来,可是背部却留下了清晰的伤痕,成为他与生命抗争的证据。
老师听完妈妈的讲述,贴在小男孩的耳边说了几句话,孩子犹豫了一会儿,在老师微笑目光的鼓励下,终于点了点头。
第二天,小男孩又来上课了。上午的最后一节是体育课,在角落里,小男孩胆怯地脱下了上衣,小朋友蜂拥而来,发出惊诧的声音“真恶心,像两只大虫”。
听到这里,小男孩的眼泪不听话地流了下来。
就在这个时候,班主任老师出其不意地出现了。孩子们马上围在老师身边,七嘴八舌地说起来。
老师慢慢走向小男孩,露出诧异的表情:
“大家说的是真的吗?你让老师想起一个美丽的传说,同学们想不想知道?”
大家一致点头,围在老师身边。
老师指着小男孩背上的伤痕说:“你们知道吗?每个小朋友都是天上的小天使变成的。天使变成小孩时,得把他们美丽的翅膀脱落下来,可也有的小天使动作稍微慢一点,来不及完全脱下翅膀,这个时候,那个天使变成的孩子,就会在背上留下两道疤痕。”
“那这就是天使的翅膀吗?”孩子们望着小男孩的背,又惊奇又感叹。
“对呀。”老师脸上露出温柔又神秘的笑容。
突然,一个孩子天真地说:“老师,我们可以摸一下天使的翅膀吗?”
“这就要问小天使肯不肯了。”老师微笑着向小男孩眨眨眼睛。
小男孩停止了流泪,羞怯地点了点头。
那个孩子轻轻地摸了摸男孩背上的疤痕,高兴地说:“我摸到天使的翅膀了。”这么一来,其他的小朋友也都拼命喊:“我也想摸一下小天使的翅膀。”
后来,男孩长大了,他深深感谢这位让他重振信心的老师。高中时他参加了全市的游泳比赛,得了亚军。他勇敢地选择了游泳,是因为他相信,自己背上的伤疤,是被老师的爱心所祝福的 “天使的翅膀”。
——附件3——
一节阅读课
上课铃响了,同学们飞快地跑进教室,这节课是阅读课,主要内容是关于灰姑娘的。因为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所以小家伙们懒洋洋地,有点提不起精神。
老师走进教室,对大家的反应丝毫不觉得吃惊,笑咪咪地问:“大家早就读过这个故事,对不对?”
“对!”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很好,请大家合上书,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些有趣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在这个故事里,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为什么?”
孩子们七嘴八舌,纷纷表示了自己的看法,最喜欢灰姑娘和王子,因为他们美丽、善良,最不喜,欢故事里的后妈和她生的两个女儿,因为她们心肠恶毒。
老师微笑着听完大家的意见:“咱们接着来假设一下,如果你是灰姑娘的后妈,你愿意让谁去参加舞会?是灰姑娘还是她的两个姐姐?记住,一定要说实话。”
孩子们认真地思考了一会儿,有一个举起小手说:“我还是愿意让自己的女儿去,因为我更希望她能当王后。”
老师环顾四周,发现不少孩子都点头表示同意,一边示意这个孩子坐下,一边对大家说:“我们谢谢这个同学,因为她很诚实。孩子们,我们平常听别人说起后妈时,好像她们总是一些很不好的人,大家老使用残酷、狠毒这样的词语,其实后妈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不能像爱自己生的孩子一样去爱别人的孩子,而且大家也看到了,这样的错误其实是我们从感情上很难避免的。所以孩子们,你们要明白一个道理,对待别人应该宽容一点,对吗?”
接下来老师又问了一个问题:“如果灰姑娘在午夜十二点没能及时赶回南瓜车,故事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课堂的气氛重新活跃起来,大家抢着回答:“要是她不能按时回去,到了午夜,她就会重新变成破衣烂衫、尘土满面的样子,那样的话,她不仅可能当不成王后,说不定还把王子吓昏过去了。”一个孩子还淘气地装出昏倒的样子,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
老师也忍不住笑了起来,说:“对呀,孩子们,守时是多么重要的一种品格,它不仅意味着对对方的尊重,而且假设你不遵守时间约定,很可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糟糕后果,所以,大家要记住,无论和谁约好了事情,一定要准时。”
“接下来的问题是,灰姑娘的后妈想方设法不让她参加舞会,那她怎么又能去了呢?”教师接着说。
孩子们说:“因为有仙女帮助她,仙女把老鼠变成马,把南瓜变成车,又给她准备了漂亮的衣服,所以她就能去了。”
老师点头赞许道:“答得很好,孩子们,仙女是灰姑娘的朋友,在灰姑娘需要帮助的时候挺身而出。孩子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朋友吗?”见大家点头,老师接着说:“祝贺你们,拥有友谊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我们的朋友可能不如仙女那么漂亮和神奇,但他们一样会在我们困难和需要的时候帮助我们,让我们谢谢他们。
同时要知道,最好的回报就是同样帮助他们,因为每个人都可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
“下一个问题,如果灰姑娘的后妈让她去参加舞会,仙女也愿意帮她去,但她自己不想去,故事的结局会怎么样呢?”
孩子们想了想,有点沉重地回答:“那样的话,她只能做一辈子灰姑娘,永远当不成王后。”
“孩子们,你们看,道理就在这里:你的愿望能否实现,最重要的还在于自己。灰姑娘的后妈不够爱她,这虽然很令人难过,但她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对不对?我们也不能保证所有的人都爱我们,但这没关系,当别人爱你时,你善待自己,当别人不爱你时,你要加倍地爱自己。爱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向着梦想去努力。”
“最后一个问题,这个故事里有一处错误,谁能把它找出来?”
大家纷纷打开课本,开始了认真地阅读,过了一会儿一个孩子高高举起手:“老师,我发现了,明明说好了到午夜十二点的时候,一切东西都变回原来的样子,可灰姑娘的水晶鞋却没有变,这就是错误。”
“太棒了!”老师示意他坐下后,对全班同学说:“孩子们,你们看,伟大的作家也会犯错误,可见犯错误并不是不能饶恕的罪过。我尤其感到骄傲和惊喜的是,你们竟然能发现大作家的错误,我敢肯定,将来你们中间如果有人成为作家,一定比他还要棒,我期待着那一天早日到来。”
这时候同学们频频点头,下课的铃声响了,这节阅读课结束了。
——附件4——
儿童在生活中所学到的
如果儿童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自责。
如果儿童生活在敌意中,他就学会攻击。
如果儿童生活在嘲笑中,他就学会害羞。
如果儿童生活在宽容中,他就学会大度。
如果儿童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自信。
如果儿童生活在赞美中,他就学会欣赏。
如果儿童生活在公平中,他就学会正义。
如果儿童生活在接纳中,他就学会喜爱这个世界。
——附件5——
好教师的品质
美国时代周刊曾刊登了保罗·韦地博士在收集了九万名学生关于他们心目中喜欢怎样的教师的想法之后,归纳出的“好教师”的12种品质:
1.友善的态度——他的课堂犹如一个大家庭,我再也不怕上学了。
2.尊重课堂上每一个人——他绝不会把你在他人面前像猴子般戏弄。
3.耐性——他绝不会放弃要求,直至你会做为止。
4.兴趣广泛——他带我们到课堂以外,并帮助我们去把所学习的知识用于生活。
5.良好的仪表——他的语调和笑容令我感到舒畅。
6.公正——他会给予你应该得到的,没有丝毫偏差。
7.幽默感——他每天会带来少许的欢乐,使课堂不致于单调。
8.良好的品行——我相信他与别人一样也会发脾气,不过我从未见过。
9.对个人的关注——他会帮助我去认识自己,我的进步依赖于他,使我得到松弛。
10.伸缩性——当他发觉自己有错,他会说出来,并会尝试其他方法。
11.宽容——他假装不知我的愚蠢,将来也是这样。
1 多角度研究高考,并注重实效
1.1 注重研究的实效性,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教师首先须认真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同时与考试说明、教材一起综合分析,清楚高考复习内容和范围,每个知识点的考查要求,以及难度和深度。江苏省高考考试说明透露出加强探究性学习的信息,教师可以设计有针对性的训练,例如在人教版生物学教材必修二的复习中通过孟德尔、萨顿、摩尔根、道尔顿、格里菲思、艾弗里、赫尔希和蔡斯,沃森和克里克等的经典实验,以DNA到基因到性状为主线,将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及结论整理成生物科学史专题,让学生进行阅读分析,从中发现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规律,进一步加深对生物学原理、概念、规律等的理解。
1.2 通过高考等各类大型考试评分标准来指导学生答题 学生的规范答题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评分标准是高考阅卷的重要指导文件,通过研究、分析可以大致看出对学生答题的要求。注重对历年来的高考答案和评分标准的研究,细心揣摩、分析,总结出答题的规范、注意点,以便在平时的复习中对学生加以训练,减少答题不规范而失分的情况。
2 构建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
长期以来的灌输式教学,尤其是复习课使学生养成了等、靠、要的“恶习”,学习往往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使高三生物学课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尝试采用“学生主体参与”理念下的“多步情境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复习。例如复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节,第一步预习交流,预习题目选择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上课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答案,重点内容加以强调,花很少的时间将该节知识梳理了一遍,高效快速;第二步质疑辩论,对学生出现较大分歧的问题,如格里菲思的实验结论能不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进行课堂辩论,期间教师给予点评和总结;第三步延伸讨论,选择本节内容的重难点问题,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进行相互讨论交流,教师同时展示动画,设置问题梯度,该过程原料是什么,在发生着什么,说明了遗传物质的特点是什么,一步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教师给予鼓励性点评;最后总结归纳、自主提问,教师总结本节内容,并反问学生还有什么疑问,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此教学模式可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填鸭式”现象,而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整堂课,发出的声音绝大部分都是学生的,教师只是起到引导、评价、纠正和总结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预想到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难以掌控的情况,如何面对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何调节学生在辩论中的情绪激动等。因此从表面看教师虽然说的少了,但其实幕后做的`工作是多了,这样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
总之,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所设置的环节中,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自觉地去思考、理解和记忆,高课堂复习的效率。
3 帮助学生创造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
3.1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第一阶段的复习是理清单元知识点并夯实基础。为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明确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教师指导复习方法,让学生自己选择尝试。
方法一:让学生提供一份知识框架图,例如对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三可以以细胞到个体到群体为大框架,让学生发散性地去回忆每个框架涉及到的知识点,如看到细胞结构几个字,就主动在纸上画一个细胞,标出来各部分的名称、作用,再想想还跟什么知识相关,并联系与分泌蛋白合成、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哪些?……这样的联想十分重要,因为很多高考题目都类似这种模式。
方法二:把考试说明放在面前,旁边放上课本和笔记本。对照考试说明将知识点逐一过关。让学生每看一个知识点,先尽力回忆以前学习过的知识,然后核对课本是否正确,如有疏漏迅速记录在笔记本上,这样达到滴水不漏的效果。
不管用哪种复习方法,都可以运用一些小技巧,例如比较法,将教材中相关的知识一起进行比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一些难区分或易混淆的知识点。例如,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比较等。最后,当所有的知识点都过滤一遍以后,可尝试根据考试说明的大标题,用一些结构图把主干知识块联系起来。这样在一轮复习中对生物学基础知识有个系统且全面的认识,在二轮复习中才会有新的突破。
3.2 帮助学生巧记知识点 根据不同类型知识的特点,创设出不同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其中:(1)对于重要生物学结构、生化反应、生命活动调节过程等,教材中都有帮助理解的图解,这也是各类大型考试的出题材料。因此,帮助学生认真分析理解并记忆这些图,不仅有助于学生记忆知识,也有助于学生应对考试;(2)对于抽象的知识,如蛋白质结构的有关计算、碱基类计算、遗传定律的应用、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等,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其总结归纳成要点,写在显眼处,既便于解题时查阅,也便于集中记忆。
一、社会救助工作方面
一是进一步加大农村敬老院建设力度。根据省政府常务会议精神, 自2007年起, “十一五”期间省级财政每年安排800万元、省民政厅从福利彩票公益金安排700万元, 用于农村敬老院建设。“十一五”期间, 以民政部开展的“霞光计划”为契机, 积极争取民政部福利彩票公益金支持, 加大敬老院和“五保家园”建设力度, 根据《甘肃省“农村五保供养服务设施建设霞光计划”实施方案》要求, 力争全省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十一五”末达到20%, 同时, 加大对试点县敬老院建设投入力度, 争取2012年试点县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50%。
二是积极开展农村医疗救助工作。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加强规范管理, 积极争取制定出台《甘肃省城乡医疗救助管理暂行办法》, 健全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结合, 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突出重点, 分类救助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三是积极探索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试点工作。我省农村低保工作于2006年已经全面建立, 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也逐年提高。下一步,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规范化建设力度, 在2009年制定出台《甘肃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操作规程》, 切实规范农村低保工作。同时, 联合扶贫部门积极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试点工作, 确定了定西市漳县、甘南州临潭县为试点县, 建立了试点工作联系制度, 明确了试点工作联络员。在试点取得经验后, 积极向新农村省级试点县推广。
四是积极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在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五保供养制度的同时, 我们积极建立临时救助制度, 拟制定出台《甘肃省城乡居民临时生活救助暂行办法》, 对因突发性、临时性原因造成城乡居民基本生活暂时困难的家庭给予的非定期、非定量救助, 以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
二、灾害处置能力和农民避灾自救能力方面
一是抓好预案体系建设和预案演练工作。重点强化县市区、乡镇街道、企业等基层应急预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形成比较完善的全省应急预案体系, 做好各级各类预案之间的衔接。积极强化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 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公共事件, 组织开展实战性强、群众广泛参与的跨部门、跨地区的综合演练, 从中发现问题、积累经验, 全面提高试点市、县灾民自救能力。
二是着力提高基础设施避灾抗灾水平。将防灾减灾纳入全省经济发展规划, 优化、整合各类防灾减灾资源, 立足长远, 充分考虑防灾减灾因素, 确保重点工程安全运行。做好基础设施的科学规划和建设, 充分考虑地震、雨雪、冰冻、高温、沙尘等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全面提高规划和建设标准, 重点提高房屋和各种设施的抗震能力。设立公共场所最低防灾标准, 特别对学校、卫生院、礼堂、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建筑物的统一防震抗灾标准, 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督管理, 加大救灾投入, 消除困难群众住房存在的安全隐患。
三、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方面
一是做好各试点市、试点县村民自治工作, 进一步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全面推进村民自治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
二是加强村级矛盾调处工作, 开展“难点村”调研活动, 加大“难点村”治理力度, 维护村民合法权益。
三是全面总结农村社区建设试点经验, 积极推进全省农村社区建设意见, 力争出台省级指导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四是在原有农村社区建设试点的基础上, 重点支持和帮助新农村建设试点市、试点县农村社区建设工作, 使社区村落布局更趋合理。
五是支持和帮助嘉峪关市率先推进城镇化, 由乡镇、村管理体制向街道、社区管理体制转变。
四、在社会组织发展方面
为积极推进新农村试点工作, 我们将优先登记、重点发展为广大农民服务的社会组织, 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大力培育“面向农村、服务农民、推动农业”的“服务三农”的新型社会组织。
一是降低登记条件, 将原定发起人从50人放宽至10人, 将注册资金由原定的的3万元放宽至2000元, 将办公场所由固定场所改为联络点, 并免收登记费等费用。
二是对暂不具备社会团体法人或者民办非企业单位条件的, 可改进登记办法, 纳入备案登记管理范畴。
三是通过着力培育一批活动能力强、吸纳会员广泛、敢于带领农民闯市场、受农民欢迎、对经济发展有突出影响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 以点带面, 引导带动更多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壮大。
五、推进城镇化方面
【新一轮教师培训工作汇报】推荐阅读:
新一轮10-05
采取新对策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11-24
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建议论文11-08
继续推动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06-30
一轮辩论资料11-22
如何进行一轮复习09-27
高三一轮复习基础12-07
高中物理一轮教案12-16
高考一轮文言句式复习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