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古诗词》诗词鉴赏(通用11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 紧扣第二单元主题“永远的童年”编排, 包括《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 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选编的目的是通过理解诗意, 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通过背诵、默写古诗词,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诗中展现的童年趣事, 与当今城市孩子的生活有比较远的距离。探究千年以前的儿童生活, 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本着以诵读为主, 在情境化、故事化的吟诵中, 培养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从整体入手, 指导学生展开了逐步深入的比较阅读。
一、初读比较, 整体把握内容
在学生课前预习, 能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 课始, 就让学生三首连读, 比较它们的异同。学生能纵观三首诗词, 发现异同。相同点:都是写有趣的童年生活的叙事诗, 都有可爱的孩童形象呈现。不同点: (1) 三首诗词中儿童形象不同。有晚归休憩的一个牧童, 有渔船中的两个孩童, 有乡村人家三个可爱的儿子。 (2) 三首诗词中儿童所做之事不同。牧童或放牧吹笛, 或卧在草丛休息;渔船中的两个孩童在船中费力撑伞;乡村人家的三个儿子锄豆、编织、剥莲蓬。 (3) 三首诗词中描述的地点不同, 分别为乡村原野、安仁江上、农村人家, 呈现出不同的景致。
二、品读比较, 入境想象体验
这一环节, 我先留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 让4人小组合作互助, 结合注释, 交流三首诗词的意思。我分组聆听, 对“笛弄晚风”“怪生”等处作了指导, 学生汇报疏通诗意, 作好了深入品读的铺垫。
古诗词意境的品读开拓, 诗词中孩子对诗人感情的体会, 是我此次尝试比较阅读要突破的难点。我琢磨设计, 又按范读入境—插图浓境—想象创境的教学思路展开比较阅读。《牧童》这一课, 我配上笛子乐曲进行范读, 学生边看插图边用心聆听。请一男生用动作和表情范读《舟过安仁》, 其余学生试着从书中画面听出活动的小故事。《清平乐·村居》则配以古乐, 让男女生分开读词的上下阙, 漫步乡村。范读带入诗境, 插图染浓诗境, 我趁势让学生带上美妙的感受多次吟诵, 用心在脑海中创造更清晰和个性化的解读。如《牧童》中牧童放牧原野, 草色葱茏, 何其开阔, 归时晚风中笛声悠扬, 尤其是牧童饱饭卧月夜, 多么惬意!再如, 《舟过安仁》里渔船上稚气的两个孩童, 不再费力撑篙划桨, 异想天开地撑伞, 借风行船, 很是聪明!《清平乐·村居》低矮的茅屋前, 溪水潺潺, 安详的老夫妇略带醉意地闲聊, 三个儿子各自忙碌, 真是和谐幸福的一家人。
最后巧抓“诗眼”悟情感, 透过诗眼体会每首诗不同的情趣。三首诗词的诗眼分别是 (闲) “弄” (奇) “怪”“喜” (欢) , 联系每一首诗词, 体会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我适时补充, 介绍诗歌创作背景, 让学生体会《牧童》流露出诗人吕岩 (吕洞宾) 对恬静闲适生活的向往。《舟过安仁》表现了杨万里对聪明伶俐的两个渔童的喜爱和赞赏。《清平乐·村居》则表达了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 对农村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 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读出自己的感受, 使新课标“在诵读积累中感染熏陶, 培养语感, 注重情感体验, 发展对古诗词的感受和理解能力”的目标得以落实。
三、赏读比较, 感悟不同写法
在学生吟诵兴味正浓时, 我又引导学生对三首叙事诗词的写法进行了探究:《牧童》首句写景, 视野空旷, 平缓舒展, 第二句风中弄笛, 牧童由远及近。“六七里”“三四声”数量词的使用, 笔触活泼。三四句时间推移, 叙黄昏至月明时吃饭休憩之事, 平直自然。尾句“月明”渲染气氛, 一切又归于宁静、幽远、美好, 呼应首句。相比之下《舟过安仁》叙事更为直接, 用诗人的视角观察, 叙事动词使用准确, 突出孩童有趣的行为。三四句颇似自问自答, 表现出诗人童心未泯。《清平乐·村居》以词的形式表现田园之美、田园之乐, 更加清新、委婉和细腻。以景开篇, 词中一家五口各具情态, 从“醉里吴音相媚好”的安详老夫妇写起, 一一描写, 着力于“小儿”的描绘, “溪头卧剥莲蓬”生动塑造出他调皮自在的可爱形象。
关键词:意境美;激发兴趣;诵读
在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方针指引下,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很多古诗词,作为教材的重要结构部分。那么,对于低年级小学生,如何才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蕴,如何才能感受到古典诗词的美,是我们做教师的重要使命,让学生在古诗词的美好意境中感受文化的美和文学的美。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探索语文教学的新思路,优化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学得快乐,学得轻松。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思路。
一、激发兴趣,整体感悟诗词的美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是需要兴趣做辅助的,所以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具备了学习兴趣才会对学习有兴趣。古诗词讲究的是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合辙押韵,非常有利于学生学习和记忆。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的阅读经历和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古诗词的理解也受到限制。这种情况下,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呢?那就是熟读成颂后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在感悟中提升情感。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的兴趣。比如,将诗词内容用画面形式呈现在大屏幕上,让学生看图感受,用动感、形象、直观的图画描摹出诗词内容,给学生一个形象而直观的印象,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含义,这样进行教学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学生在音乐和画面的欣赏中更加容易理解诗词的含义和内容。所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教师最好选择多媒体技术,在声光色的合力刺激中强化学生的感官认识,然后深入到学生心中,形成一定的文化积淀,影响学生日后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二、恰当指导,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古诗词的学习诵读是非常重要的,古诗词因为韵律的关系,非常适合朗诵和记忆。所以在低年级的古诗词教学中,诵读指导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学生在诵读中进一步理解和感受古人作诗的情怀,感受古诗中的韵律美、用词美、意境美。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的诵读,每一句的重音,每首诗词的重点句段都是教师指导的关键。情感充沛的诵读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深刻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理解诗人当时创作诗词时的思想感情。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对诵读促进理解的最有效解释。所以作为低年级的语文老师要重视学生的朗读指导能力,比如,李白的《静夜思》,这首千古名诗世代影响着中国人,无数人从小就背诵这首诗词。“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经典诗句,感人至深。教学中教师对诵读指导要侧重以下几点:诗教学中用“/”画出句子中的停顿,“疑是”“低头”的语速要慢,表示诗人在沉思所以要慢读。“光”“霜”“乡”要读得清晰。教师有效示范后,指导学生分别朗诵。各种形式的朗诵后,学生自然对古诗词能有清晰了解。
三、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
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是有难度的,因为这是二年级小学生年龄特点决定的。还是以李白的《静夜思》为例,这是一篇对话文章,课文以奶奶和英英对话的形式引出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课文内容浅显易懂,而且这首诗很多学生都能背得出,可能一开始上课的时候学生对形式有所不解,结果在第一课时的时候,确实如此,有个别的学生连几次对话都不知道,因此我就先让孩子们看看这诗词的视频画面,音配画很优美,淡淡思绪、晴朗的月光,诗人对家乡的思念跃然纸上。接着再让他们说说是和谁在说话,说了几次,学生便一一作了回答,然后我再告诉孩子们,这就是这篇文章的与众不同之处,它是一篇对话的文章,这样,孩子们也就领悟了。
学好这篇文章,感觉孩子们的课堂表现很平淡,当然也有起波澜的时候,特别是在理解古诗意思的时候,有孩子就通过观察想象,告诉了我们,李白在这个月圆之夜,中秋节的团圆之夜,当其他人都在和家人团聚的时候,李白却独自一人在他乡,感受着孤独之情,难免会想念故乡,想念故乡的亲人。接着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有学生就结合自身体验说出了身在异乡的特别感受,于是,我便让孩子们拿起书,再读读课文的时候,他们的朗读出乎我的意料,让我也体会到了他们像李白大诗人那样的淡淡忧伤。
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要对这部分教学给予高度重视。只有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引领学生深刻体会诗人的情怀,那么,学生就可以建构起古诗词的含义图示,就可以积淀自己的文化积累,为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基础,同时也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
参考文献:
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重难点:重点应放在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让人魂牵梦萦绕的地方,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组课文,去感受一下游子的情怀吧!
1.一起读读单元导读,想一想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师:思乡是一种平凡而又高尚的情怀,它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名族的历史中,自古至今,从未间断。今天我们来学习三首思乡的诗词,首先学习前两首诗。
2.解题:谁能来说说“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注意:泊是什么意思)。
3.介绍作者: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被罢官后回到故乡钟山,应召再次赴京任翰林学士,途径瓜洲泊船时而作。4..同桌互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读给同桌听,注意读准多音字、诗句读通顺。
5.指名读:读诗,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当然要读得好,必须要先理解古诗的意思、蕴含的感情。
二、深究悟情
(一)学习一、二句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想想:京口、瓜洲、钟山在什么地方?教师板书:(师标画瓜洲和钟山的位置),生指出位置。
1..提问:王安石的故乡是? 2..看板书理解: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长江的南岸,他们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a.“一水间”一水指?间什么意思?谁能用“间”组词。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
“数重山”什么意思?(表示路途近还是远?从哪里知道?(抠住“只”补充介绍。)
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板书:只隔。)
3..感情朗读指导:读一读,读出路程近的味道。(“只隔”重读。)
师解释:一道长江水,数重高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和“只隔”呢?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正好说明了诗人人在旅途,却心系家乡。恋乡之情跃然纸上。
(1)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2)“还”什么意思?读什么音呢?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3)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4)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就住在钟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们所见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
(3)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教师交流自己的感受:(链接江南春图片)是啊!一个“绿”字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4)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的春景。
3.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
(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再读。
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5.齐读
(四)归纳学法,拓展学习,并板书
(过渡)同学们,其实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大家可以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欣赏诗歌
知诗人,解诗题
抓字眼,明诗意
入诗境,悟诗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你眼里,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呢?(生谈)然而在诗人张籍眼里,秋风却是树叶凋零、残荷片片、萧条凄凉的季节,我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籍写的《秋思》(板书课题)。请同学们翻开书22页。
二、介绍背景。
1.张籍,唐代诗人。他出身贫苦,常年过着四处漂泊,漂泊异乡的生活。在唐朝安史之乱时,兵荒马乱,名不聊生,离家十年的诗人身陷洛阳城,却不知战乱中家人是否安全,他急切的盼望着得到家人的消 息,正在此时,他在洛阳城遇到了老乡,他便拖他捎信个家人,在此情景下,写下了这首诗。
2.“秋”是指秋天,“思”是指思念。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这思念读的长一些。读课题。
三、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指名朗读。(这首诗同学们都读得字正腔圆了。可单单会读还不够,还要理解诗意。让自己也成为诗人。)
3.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书中的插图、注释,也可以借助工具书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与同桌交流,研读诗意。
四、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读懂了词语的意思、诗的意思、知道了作者是看见秋风刮起就想家了。„„)2.可是秋风看得见吗?那作者看见的是什么?
(叶子飘落、草黄了、雁子往南飞„„)
师:是呀,落叶要归根、雁子要南飞,作者也想家了。那他看不见什么?(父母、孩子、妻子„„)
师:十年哪,那瑟瑟的秋风绞碎了诗人思乡的心,诗人难以回乡,愁肠百转,他纵有千言万语又该如何倾述呢?写家书
a.可这是一封怎样的家书呀?你能从诗中找出句子吗?
欲作家书意万重。(板书:意万重)意万重是什么意思?你能跟 它换个词吗?
师:是呀,十年了,那是多少个日日夜夜呀?年迈的父母、翘首遥望的妻子、幼小的孩子,家中的一切一切,张籍只能把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那他会在信中说些什么呢?同学们拿起笔来,把张籍想说的话写下来吧!(课件出示小练笔)
b.哪一位小张籍愿意把你的思念读给大家听。(师生互动交流,生读完写句再读诗。)
师:把我们所有的话加起来张籍觉得够吗?(不够)
是呀,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诗人的心,这真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领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信写好了,我们来看看张籍寄信的画面。(课件出示诗句)
c.同学们张籍寄信时,他心情如何?你能从诗中找出这个字吗?
1.“恐”是什么意思?他在担心什么?
2.可临行为什么又开封?“开封”是什么意思?“又开封”呢?
(“开封”就是把封好的信拆开。“又开封”就是把信合上又打开,又合上又打开„„)
3.诗人把信打开几次?(一次,两次,三次„„)
师:第一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第二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第三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张籍呀张籍你已经看了一遍又一遍,为何呀?——生:复恐匆匆 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五、回读,深化情感。
师:是呀,小小的一封家书怎能承载一个游子浓浓的乡愁呢!请读《秋思》。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那他还带走了什么?
(带走了作者的心„„)
师:张籍此刻的心情他的朋友孟郊也深深懂得,他曾写下: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归信吟》(点击课件呈现)读诗。
师:魂去也,空一身哪!现在陪伴张籍的只有——洛阳城里的秋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就在张籍脑中诞生,这就是《秋思》(音乐响起)生读诗;信走心也走,就像此刻的张籍身在洛阳,心在故乡。这是一份刻骨铭心的思念呀!请读《秋思》。秋风乍起,思乡涌起,写不完的思念,说不尽的乡愁,再读《秋思》
六、交流思乡名句同学们这思乡怀亲又何止张籍和孟郊而已。那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里。生交流思乡的古诗,进一步感受乡愁。
师总结:同学们家乡的山水总让游子们魂牵梦绕,家乡的亲人更让游子们牵肠挂肚。也许今天你们还不能完全领会,但是孩子们你们终将长大,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一定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牵挂。因为家是我们永远的向往。
《秋思》道尽了天下所有游子们的心,让我们再一次吟咏这首传世之作吧!
第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
1.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阵吹绿了家乡两岸的徐徐春风,而在张籍的心里,乡愁就是那一封拆了又拆,有千言万语又无法写清楚的家书。那么,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揭题: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忆江南)
《长相思》分为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或者思念亲人。指出词中的上阙和下阙。
4.简介纳兰性德。(课件)
(二)初读,感知意思 1.读诗
(1)自由读,(指名读)谁来读一读?
正音:榆关 那畔,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2)齐读
2.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3.再读,解决诗歌节奏。4.读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你知道了什么? 5.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在讲什么?
(三)学习上阙
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阙。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板书:身)榆关(简单介绍山海关)2.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那畔)简介背景 3.“山一程,水一程”
(1)是啊,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2)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3)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路陡,山高,水深 „„)
4.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 5.指导朗读。
(1)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
(2)齐读。是啊,行军多难啊!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和纳兰性德一起艰难行军的将士们,来,把上阙读一读。
(四)学习下阙
是啊,夜深了,劳顿了一天的将士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他们营帐里的灯还亮着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词的下阕,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
1.为什么灯还亮着?
2.是什么声音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呢? 3.这样的声音在将士们听来好听吗?哪个词告诉你声音嘈杂不好听?(聒)
你是怎么体会的?(出示风雪画面)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故园无此声”
好一个故园无此声!那故园指哪里?故园会有什么?
想想故园会有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它写下来。(故园有什么样的什么,有„„的„„,还有„„)5.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下阙的意思? 6.谁来读一读下阙
是啊,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故园那美好的画面全都碎了,故园那美好的情景全都碎了,纳兰性德连梦都做不成了啊!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这是怎样一种身心分离的痛苦啊!指名与师合作读。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小河,这里只有(生:读整首词风一更,雪一更„„)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大槐树,这里只有„„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慈祥的父母的呼唤,这里只有„„
7.谁还想再读?假设你就是纳兰性德,正在忍受思乡之苦的纳兰性德。8.齐读。
(五)配乐读,悟感情
1.纳兰性德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他在忍受着身心分离的痛苦啊,同学们,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的仅仅是纳兰性德一个人吗?
2.全班一起读。(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正在风雪之夜苦苦思念家乡的将士们,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男生女生读,齐读(配乐):
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依偎在一起的那一份幸福,那一份温暖,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牧童的短笛,没有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声笑语,这里只有—— 3.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
师:爱故园,思亲人,字字化作——长相思 4.拓展: 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让我们再一次一齐读一读这首词。
(六)作业设计
1.三首古诗词的乡愁分别是由哪些自然景物勾起的?
2.三首古诗词表达的主题都是乡愁,但是表达方法却是不同的?分别是怎样的?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或词进行改写。
(七)板书设计
身向榆关(难)长相思
《渭城曲》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 天下谁人不识君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如梦令》 宋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示儿》 宋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鸟鸣涧》 唐 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轻诺必寡信。 ——《老子-六十三章》
君子诚之为贵。 ——《中庸》
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通书-诚》 宋 周敦颐
山深松翠冷,树密鸟声幽。 ——(扬州园林)
花香鸟语无边乐,水色山光取次回。 ——(北海公园静心斋)
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厦门鼓浪屿)
鱼戏平湖穿远岫,雁鸣秋月写长天。 ——( 杭州西湖平湖秋月 )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人间词话》 王国维
下册: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忆秦娥·娄山关》 XX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七律·长征》 XX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 百忧集行》 唐 杜甫
忆年十五心尚孩, 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 一日上树能千回。
《过零丁洋》 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早发白帝城》 唐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独坐敬亭山》 唐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夜宿山寺》 唐 李白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送友人》 唐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沙丘城下寄杜甫》 唐 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上 李 邕 》 唐 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秋浦歌》 唐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行路难》 唐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读读背背: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
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李白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刘勰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李白药
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晏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青山乡中心学校 乔虎德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上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牧童》。
[说教材] 首先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原野、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说目标]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有时,不能深刻地体会到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
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结合本单元教材分析、教学要求和本课教学要求,我将目标定为:
1.会写“牧、蓑”两个字。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等词语。2.能有感情地朗读《牧童》,背诵并默写。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诗句的意思。
4.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感受牧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
[说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能走进其间意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此外,主动采用了“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进行教学
[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我主要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环节一:古诗导入,温故而知新。
以古诗擂台赛的形式,引导学生背背已经学过的古诗导入,不仅能自然地引出新课,为新课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同时还带领学生做到温故而知新。
环节二:了解诗意,感悟诗情。
正确、有节奏地诵读古诗、读出古诗的韵律是走进古诗、融入诗境的基础。在这一环节中首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有节奏地诵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音韵之美,为理解诗意打下基础。
课堂是学生展示的舞台,在学生进行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交流学习成果的形式,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说诗意,悟诗情,预设一是抓住“铺、横野、六七里”理解诗意,品味“弄”感受情趣。
从学生的学案中可以看到,大部分学生已经理解了铺,六七里的含意,对横野提出问题的人比较多,所以我预设从横字入手,先理解横字的意思,横即辽阔,再进而理解横野即广阔的原野。
弄字的解释,课文中有注释,解释为逗弄,但是可能也正是因为课文中的注释,使孩子们的思考在这两个字上止步了,在学案中呈现出来学生仅仅把理解停留在了逗弄这两个字上,到底什么是逗弄,没有真正地理解,所以我设计了一个说话练习:徐徐晚风中,牧童一会儿把笛子放在嘴边轻吹,悦耳的笛声飘荡在晚风中,一会儿。引导学生说说牧童是如何逗弄笛子的,从中体会到牧童生活的悠闲,快乐。再以一个小小的弄字让我们体会到了牧童悠闲,自在的心情,能否透过这个字,来体会一下诗人当时的心情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体会诗人的心情。
预设二:想象牧童为何不脱蓑衣卧月明,感悟诗中情
在理解这两句诗时,我适时出示图片:牧童休憩图,给学生以感官上的体验,再引领学生回到文本中。
根据学生的学案中体现的学生的不同见解,我预设了诗人为什么不脱蓑衣就躺下了引起学生的思维与想象: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里的草地,想好好的欣赏一下?还是月夜中的微风有些微凉?然后引导学生说说从这些画面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样的教学设计,避免了古诗教学中逐字逐句的枯燥的说词解意,而是抓住重点字词的剖析,品味其精妙之处,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环节三:在理解诗意体会诗情的基础上,顺理成章,当堂背诵古诗。环节四:补充教学,升华情感
出示唐朝诗人栖蟾的《牧童》,让学生在诵读古诗,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找一找两首诗异同。体会同样的题材,描写无忧无虑的牧童生活,可以用不一样的方式,不一样的写作手法来表现:可以是五言,可以是七言,可以含蓄,可以直白,鼓励学生课后背背古诗,做到及时积累。
总之,我的全部教学过程围练“品读牧童悠闲自在的生活”展开。在整堂课中,通过朗读、想象等多种阅读方法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希望学生通过这节课既能很好地感受到牧童生活的悠闲自在,又能积累很多古诗知识,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一、研读教材求细
教材中精心筛选出的每一篇诗文,都有其典型性。编者的意图是要我们准确、精心解读教材,运用教师的智慧做到深入浅出。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若要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就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
钻研教材不能浮于表面,古诗产生的年代、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都不一样,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趣爱好,也不同于现代人。教师要准确把握作品情感,必须对写作背景等有一定的了解,不能只抱着一本教参上课,要广采博览。
教师要经常阅读古诗词,增强国学文化素养,做到厚积薄发,有量的积累就会有质的飞跃。从小学教材和课标推荐的古诗词入手,由作者、主题、体裁向广度延伸,构建自己的古诗词文化场。
二、教学设计求巧
纯粹的讲解会将古诗词分析得支离破碎,单纯的认知目标定位会使学生完全丧失对古诗词的审美兴趣,扼杀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所以,一堂四十分钟的课堂应用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达到真正的高效,考验着每个教师的智慧。
1. 巧抓主线
一堂四十分钟的课并不是教师讲得越多越好,而是要抓准点,以此作为突破口,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于永正老师的《杨氏之子》中理解“甚聪惠”的片段:
师:“惠”和“慧”相同,意思是聪明。仁慈、柔顺什么意思?就是有教养、有礼貌,和蔼慈善。刚才我们讨论了这个小孩的聪明。那么,我们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孩不但聪明,而且很有教养、有礼貌呢?请你轻声读,细细读,每句话都要注意思考。
(生轻声细读)
生:“为设果,果有杨梅”,从这里可看出杨氏之子很有礼貌,给孔君平准备了水果。
师:从哪儿还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非常懂礼貌的孩子?
生:我还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中的“夫子”两个字里看出来。
师:对,夫子是尊称,说话很得体,真的很有教养。还可以从哪个词看出来?
生:我从“未闻”这个词可以看出他很有礼貌。因为他没有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用了否定句进行回答。
师:如果这个孩子直接这样回答就不得体。前面加一个“未闻”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听说。
师: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你们家的鸟啊。这样既不动声色地反驳了对方,又不让对方难堪。是不是很有教养啊?
师:读书就要逐字逐句地体会,就要细细地品赏。就要咬文嚼字,这样才能把话中话都读出来。
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所以古诗词教学课堂教师以教材为例子,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有所选择地从文本的一个“点”切入指导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有重点地研习,提高理解和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才是切实可行的。切不可贪多求全,面面俱到。
2. 巧授学法
教学中,教师往往偏重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而将学法的指导被置于其次。实际上“学”是“教”的基础,“教”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会学”。教师不要吝啬于学法的总结与渗透,匆匆走过场,应该教给学生学诗的方法,实现学法的迁移,这才是古诗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资料引用求简
所谓的补充教材就是指课外资料,即诗人的生平、诗歌写作的社会背景、同一题材的诗作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古诗词文化的概貌,教师要注重课外教材的补充。因为教材只是个凭借,给的参考注释也就文本的下方寥寥几个词解,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课前布置学生通过查资料、上网搜索等方式将古诗词相关的材料准备充分,带着问题、带着资料来上课。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学生往往是一大段一大段地下载资料,不加删筛选,以至课上资料的利用价值低,有时甚至是喧宾夺主。所以,补充材料精简程度,就关系到课堂能否省时高效。
四、拓展训练求精
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填补诗词的空白。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利用古诗词作为一个载体,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教师所要做的就是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握教材自身的特点,切合学生学习水平,设计每一课诗词的语文训练点,留足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空间。
比如,张小黎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一课设计了表演的环节,将文本与生活连为一体,不仅激起学生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作古诗文的能力,同时检测学习的效果。
五、媒体运用求准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建构意义就是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比较深刻的理解。多媒体技术创设的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融为一体的生动形象的情景,能够把学生引入古诗渲染的诗文意境中去。
1. 用在难点突破处
应该说,适当地使用多媒体,用到刀口上,在关键时候突破难点,往往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比如:柯晓明老师教《七律·长征》时,遇到“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寒”字怎么让学生理解,又如何引导学生明白表现作者怎样的感情?老师智慧地处理,先呈现视频《飞夺泸定桥》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已经将学生的情绪带到制高点,有的同学眉头都揪在了一起,有的紧握拳头……教师抓准时机抛出问题:同学们看到了怎样的场面?如此悲壮,战士们奋勇杀敌,毫不退缩的大无畏精神,真是可歌可泣,学生领悟到诗人用“寒”来高度概括了这样的感受。
教师不费多少口舌,作者的情感也就随之被揭示了,难点的突破全依仗视频的画龙点睛之功效。
2. 用在情感激发处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无论是视频,还是音效,目的都是要刺激视觉感官,拉近诗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带进诗的意境中去。在古诗教学过程中抓准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
比如:窦桂梅老师教《清平乐·村居》时超越教材的处理,巧妙地把辛弃疾的另一首词《破阵子》引入课堂,此处就借助两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到了两个不同的词牌的风格,感受到了诗人不同的心境,为后面学文铺路。
师(引读《破阵子》,播放一段描绘古战场的音乐,让学生说一说从音乐声中听到了什么?谈谈感受。)
生:听到了战场上的声音,听到了金戈铁马。
师(再放一段舒缓的江南丝竹,让学生谈谈听后感受。)
生:舒缓的感觉。
师:可以是哪一个词牌名呢?
生:清平乐
音乐的出场,形式独特,轻松化解了学生对两种词风的模糊理解。教师减少了很多解释,借助音乐两种截然不同的词牌风格顿时明晰起来,学生学得轻松,记忆深刻。
3. 用在意境还原处
比如,《望庐山瀑布》,写的是诗人远望瀑布时所见的壮丽景象,歌颂了祖国的河山,把美好的想象与现实的景物极其自然地交融在一起。教学时,让学生观看视频,瀑布从山顶飞流而下,水花四溅,水雾蒸腾,阳光一照,呈现出一派迷迷蒙蒙的紫色。陡峭的山崖、长垂的瀑布、飞溅的水珠,庐山瀑布的全貌便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至此学生对“紫烟、挂、飞”等词的意思有了感性的理解。
多媒体的架设不能只是做样子,摆花架子,无论借用任何媒介,都必须针对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充分发挥它的辅助力度,才能真正让学生体悟诗中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
春 宫 怨
杜荀鹤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1. 首联表现了宫女什么形象?
2. 试分析颈联写景的作用。
3.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以此作结,有什么表达效果?
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行 宫
朱庆馀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1. 诗中反映了行宫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
2. 三、四两句中哪两个词最能表现宫女的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宫 词
朱庆馀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1. 首句写景有什么作用?
2. 本诗如何表现美人的形象和心理的?结合诗句分析。
四、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忆 江 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1. 试分析“独倚望江楼”一句中“独”的表现力。
2. “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3. 为何会“肠断白苹洲”?试结合全诗分析。
(作者:顾芳,南京市第九中学)
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宫 怨
杜荀鹤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1. 首联表现了宫女什么形象?
2. 试分析颈联写景的作用。
3.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以此作结,有什么表达效果?
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行 宫
朱庆馀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1. 诗中反映了行宫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
2. 三、四两句中哪两个词最能表现宫女的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宫 词
朱庆馀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1. 首句写景有什么作用?
2. 本诗如何表现美人的形象和心理的?结合诗句分析。
四、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忆 江 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1. 试分析“独倚望江楼”一句中“独”的表现力。
2. “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3. 为何会“肠断白苹洲”?试结合全诗分析。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2.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 的画面?
[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这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展现的是美好的童年,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不遥远,理解起来也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时间,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2.交流反馈。学习《牧童》。(1)理解字词。
(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一个“横”、“弄”、“卧”,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所期盼的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个小牧童,就是他们理想的化身,因此,引导学生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从而更好地领略诗境、领悟诗情。](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学习《舟过安仁》(1)理解字词。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
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学了这两首诗,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美美诵读,然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可对诗中的儿童说,对家人说,对老师说……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又可拓宽思维、丰富体验。]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
[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学生兴趣浓厚。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老夫妇的亲密无间,配合学生的大胆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这样,更加拉近了学生与词中人物的距离,贴近了人物的心理,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形象更加真实、丰满。](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结: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使至塞上》《泊秦淮》《无题》《浣溪沙》《水调歌头》
教学目标
1.诵读诗词,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2.知人论世,指导学生查找资料,了解相关背景.3.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这课的五首诗词都是名家名篇,文字出神入化,意境引人入胜.有令人震撼的场面描绘,有稍纵即逝的感慨感悟,也有不同寻常的经历追寻.让我们继续沿着我国古典诗词的长河漫游,领会独具风格的诗词魅力和韵味.第一首《使至塞上》
王维
一.导入新课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简介作者
王维,字摩诘,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所写山水田园诗数量多,艺术成就高,最能代表王维的艺术风格.如《山居秋瞑》,用细腻的笔触,勾画月照、泉流、竹喧、莲动等许多富有特征性的事物,献给读者一幅清新秀丽、优美和谐的秋雨之后的山色图。宋代大诗人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四.理解诗意
思考下列问题:
1.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明确: 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驾车经过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可见虽然打了胜仗,都护并没有放松警戒.诗句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2.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赏析: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学生对照图画赏析,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 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 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五.小结
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外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了河西军队的声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六.齐读背诵
第二首《泊秦淮》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读一首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是谁写呀?(杜牧《山行》)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呀?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长写情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称为“小李杜”。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板书:泊秦淮)
这是一首绝句还是律诗呀?(七言绝句)
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三、学生示范朗读再全班齐读。
四、赏析诗歌。
1、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是写什么的?(写景)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谁来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笼”是什么意思?(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
2、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犹唱”就是“还在唱”。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没有听众,歌 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
大家想一想,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些豪门贵族)
这些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感慨、鄙视、忧伤、悲愤)
所以“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陈后主醉生梦死,亡了国,这些豪门贵族不以为鉴,一样会步陈后主的后尘,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感受到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板书:
借题发挥
商女
豪门贵族
主题: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五、齐读并背诵全诗。要求:读出忧伤、悲愤。
第三首《无题》
一.作者简介
李商隐(813年—858年),唐朝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南人(今河南沁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多写时代乱离,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行次西郊》、《有感二首》《重有感》等皆很著名。所作的咏史诗多托古以述时政,爱国诗缠绵深挚最富特色。擅长七律,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委婉,最有独创风格。然有用典过多,意旨隐晦病,令人难以索解。他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亦与温庭筠齐名。有《李义山诗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李商隐,一位晚唐诗人,用他的秀笔勾勒着无奈的人生。他的作品深情湎邈,内心沉积着对人生、政治、爱情的痛苦激情,形成意境朦胧,造旨精丽,富于暗示的诗风,创造性极为显著。在李商隐流传下来的六百多首诗中,无题诗是他的首创。其内容成因不便明言,因此难以用一个恰当的题目来表现,此类诗大都与爱情有关,但性质和内容并不单一,有的寄托痕迹比较明显,有的似有似无。同时具有深刻的人生主题和政治寓意。
二.朗读
三.整体感知
1.这是一首什么诗?
内容上春末离别诗;男女分别的恋情诗 从形式上七言律诗
2.诗句所反应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东风无力百花残。东风无力是指春天,春末的风无力。百花残,春末百花凋零
3.能不能看出来诗人是和什么人分别呢? 女朋友
4.和女朋友分别了,自然就会思念她,你们说对不对?
5.朗读体会
四.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的意思,表明因“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诗人在一句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造成了诗句的绵连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缅邈。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至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加的悲怀难遣。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光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出自然环境,也是抒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微妙的挈合。
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与“思”谐音,诗句是说,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因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休无尽,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才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情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之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思念至深,就升腾起了会面的渴望,而会面又没有希望,就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这就是结尾两句诗的内容。“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化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用“蓬山”作为对方住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样一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
这首诗从首至尾都痛苦、失望而又缠绵着执著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有这种情感状态的反映,但又有所区别。它们从不同侧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反映了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 5 程,连绵往复,深情缅邈。
五.背诵
第四首《浣溪沙》
一.教师范读
二.理解诗意(见课文)
三.背诵
第五首《水调歌头》
教学重点:
1、背诵这首词。
2、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问:在我国的传统节日里,有一个关于月亮的节日,是哪一个节日?(中秋节)
八月十五月儿圆,月圆人团圆,在这里月代表着一家人的团聚,然而古人的诗词中,月不仅代表这种情感,譬如说李白的《静夜思》(学生齐背)
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中秋夜思念亲人的词《水调歌头》。
2、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写作时正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与弟弟子由分别六七年,在中秋夜思念弟弟,写下这篇文章。
二、预习检查。
1、给字注音。
宫阙(que4)
玉宇(yu3)
朱阁(ge2)
绮户(qi3)
无眠(mian2)
婵娟(chan2juan1)
2、范读。
3、学生齐读。
三、朗读训练。
下面让我们进入“朗读训练”部分,通过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
1、播放“配乐朗读”一遍。
2、学生齐读。
四、诗词赏析。
(一)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请大家对照课本的注解,弄清这首词的字面意思。
1、归去:回到天上去。
2、琼楼玉宇:美玉做成的楼宇,这是想象的仙宫。
3、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的 窗户上,照着不能安眠的人(指作者)。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 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 6 何事,为什么。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 享这美好的月光。这两句是对子由说的。婵娟,即嫦娥,这里指月光。
(二)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1、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
明确: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起得奇逸。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人间,幻想、现实,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怀旷达,一片光明。
板书:上阕----望月(写景)
2、下阕呢? 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已有六年不见了。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亲人之间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板书:下阕----怀人(抒情)
3、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
明确:这首词上片写景,执着人生,下片抒情,善处人生,上下片内容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板书: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四)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板书:联想:明月(月圆)——> 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 宫阙 ——> 琼楼玉宇
明确:联想和想象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下面,让我们通过训练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五、能力训练。
1、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讨论之前,先了解何为联想和想象。
(1)讲解“联想”的定义。
(2)放映“明星”和“街灯”图。
提问:我们在初一时学习过《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他们两者有何相似点?
明确:明亮。
(3)讲解“想象”的定义。
(4)放映"天河现水牛”和”牛郎织女”图。
提问:人们由“天河现水牛”图艺术地创造出“牛郎织女”图以及由此联系到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这中间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通过想象来实现。它的特点是:由此及彼。
2、现在,老师已经把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化成了两道思考题,同学们互相讨论,等会儿老师请同学们回答。
—— 放映思考题。
(1)看了图一,你联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珍珠、玛瑙、鱼目、地球、圆月、各种球类等等...
(2)看图二,发挥你的想象力。(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猴子捞月亮、孙悟空——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天空——我们的“神舟五号”飞船在遨游太空、宇宙——神秘的外星人等等。
(3)总结:想象力是人类创造发明的源泉,近几年来,高考作文都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向: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写自己之所想。如: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和2000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无不要求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同样地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六、归纳小结。(板书)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下阕——怀人(抒情)
联想:明月(月圆)——> 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 ——> 宫阙 ——> 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七、作业布置。
(一)背诵这首词。
(二)小作文: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
——油菜坡苏氏公祭进山老祖
二月十六风雨天,不辞劳累朝荆山,
安天顺宏开五世,老幼同拜祖墓前。
康乾盛世必刚公,祖籍荆门鹅公湾,
扶妻携子离故土,油菜坡处把身安。
开枝散叶落家岭,躬耕农桑种麻田,
从此门楣渐壮大,添丁进口瓜瓢绵。
香火延绵十二代,人才辈出功名显,
寻根问祖不忘本,饮水解渴更思源。
今夕清明大祭礼,锣鼓长号震霄汉,
跪敬三柱龙头香,五彩花吊迎风展。
重温族规八条令,壮志凌云天地宽,
同根同脉为至亲,同心同德金可断。
能文能武创财富,是尊是贵尚节俭,
表优评模第一条,百善之首孝当先。
誓言人人莫相忘,修心养性作理念,
多种善因结善果,福寿双至合家欢。
苏氏子孙多努力,从我做起莫等闲,
祖德留香有余荫,本枝一脉长久传。
2.江城子·祝寿
令行桂月初一头,逢华诞,茶代酒。香茗点点,自祝半百寿。梦绕少年轻狂事,心怎舍?情切处。 功淡名泊于江湖,两相忘,甘与苦。随心逐意,结伴山水游。浪花淘尽春颜色,过天命,念当休。
3.浪淘沙令·龚上行
轻车山间行,阅过美景。丹桂应节花袭人,曲径通幽梅子园,最好修身。 晚稻初长成,布衣欢心。镰刀板仓显本领,丰收在望五谷中,来酬人勤。
4.蝶恋花·梦里忆君
一枕清梦来聚首,待见君颜,无语话离愁。泪眼相看情自苦,彷徨总把春来误。 南北遥望难牵手,孤寂凭窗,冷月伴清秋。君心子心若相守,敢叫顽石也点头。
5.沁园春·秋殇
雨敲梧桐,点点生寒,冷露初偿。无语扶桥栏,心念悠悠;云水渐远,徒添离伤。白露节瘦,铅华褪去,枉留花托自彷徨。握不住,红尘纤纤手,梦赊西窗。 任风吹落颜色,只许给冬雪与秋霜。凋零还相惜,愿作他年,九九天来,绿现枝上。时序轮回,九斤城外,联袂过处衣摆香。觅好句,又恐俗气撵,且慢思量。
关键词:诗词鉴赏,读懂,表述
古诗词鉴赏是高考语文的一个重要内容, 它要求考生全面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和审美情趣, 感知诗歌的形象, 品味其语言艺术, 领略其表达技巧, 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由于该考点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E级) , 能力层级高, 学生在解题时, 失分较多。笔者通过几年的高三教学总结出要想得高分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精“读”, 二是细“析”, 三是严“述”。
一、精“读”
“读”是从文本中获取大部分第一手材料 (感性材料) 的唯一途径。对诗歌而言, “读”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从读诗中获取的第一手材料是鉴赏诗歌的先决条件。精读诗歌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 把握感情基调, 了解作者, 了解诗歌的整体内容, 理解诗中的词句, 特别是抓住关键词, 揣度景物的蕴意, 是了解诗人处境, 体味诗人当时的心情、感受和把握隐藏在形象和画面深处的情感最有效的方法。
(2) 注意抒情、议论性文字, 它往往是体现作品主题, 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性文字。
(3) 抓风格和背景。“诗言志, 歌咏言”历来被我国诗人视为指导自己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一切优秀的诗歌作品, 都应该是时代的产物;一切优秀的诗人, 都应该用自己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丰富的社会和当时的时代精神, 这是“诗言志”的一个基本要求。鉴赏文学作品, 就是在作品所展现的世界里与作家进行交流。从一定意义上说, 也是读者借作家的眼光去看, 借作家的耳朵去听, 借作家的心灵去感受, 从而使自己获得阅历, 获得智慧, 获得情趣。因此, 在鉴赏文学作品时要顾及诗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 注意作品的风格流派和时代背景, 这才能较确切地思考作品的意旨, 评价作者的思想态度, 并可以进一步“深思义理”了。
(4) 体会诗的意境。意境是指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境界, 是作者思想感情和作品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鉴赏古诗, 正是要通过语言媒介, 去感受作品中鲜明的形象, 深入作品意境之中, 体会诗歌的意境美。鉴赏诗歌, 第一步就是要初步理解诗人是如何借助抒情客体来表现自己鲜明的个性色彩的, 表现自己的爱和恨、痛苦和欢乐、希望和追求的。
(5) 把握常见的典故。古人常在作品中用典故, 或鲜明强烈, 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古诗用典故能使语言精练, 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 又可收到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的效果。
(6) 一定要充分地展开想象和联想。因为诗歌讲究含蓄美, 不直露, 总要留下一块空白, 让读者驰骋想象, 感受诗的内蕴力, 故评价时, 只有凭借诗中创设的意境展开想象, 才能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这实际上要求我们搞清楚“写了些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写”的问题。
二、细“析”
仔细分析设计的问题, 揣摩命题意图, 弄清题意, 找准答题的切入点, 看题干限制, 弄清问什么, 力避先入为主, 答非所同。解题时要注意题目要求:问怎样描写的, 就要从正面与侧面、虚与实、动与静、时空顺序层次的安排、各种感觉的调动、意象的选择、修辞的使用等角度入手;让概括某方面特点, 只要简单的一两句;让赏析, 则要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让赏析思想内容, 就要大处着眼, 整体把握, 有观点有根据, 不要简单地翻译诗句;让谈艺术技巧, 就应从用了什么技巧, 这个技巧如何有利于内容的表达入手;让谈语言特色, 则要分析语言风格是含蓄蕴藉, 还是直白晓畅, 是典丽精工, 还是朴素自然等。
三、严“述”
读懂是一回事, 得分并且尽量得满分又是一回事, 从高考量比评分的角度看, 回答问题表述时应做到语言表达严密、精确, 要点全面, 条理清楚。
(1) 条理清晰要点全, 力避眉毛胡子一把抓。采用解证式:先从整体把握, 大处着眼, 一句话概括, 再围绕观点简要分析。若诗篇短小, 分析时可逐句分析;若篇幅较长, 可分联 (律诗) 、分片 (词) 或按内容分段进行赏析。这样做观点鲜明, 要点突出, 层次清晰, 容易给分。
【五年级语文《古诗词》诗词鉴赏】推荐阅读:
五年级语文古诗词教案07-03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11-04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10-25
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鉴赏题09-27
八年级语文上诗词赏析06-03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词理解默写09-14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贾生》学案教案09-07
五年级下册古诗词全部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