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白的爱国主义思想

2024-11-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析李白的爱国主义思想(共8篇)

浅析李白的爱国主义思想 篇1

1.引言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贺知章称其为“谪仙人”,后世尊称李白为诗仙。他的诗歌想象瑰丽、感情奔放,诗中多引用神话传说和道教典故,经常表达对权贵的蔑视和渴望求仙问道的归隐情怀。但不容我们忽视的是他部分诗歌中的爱国忧民的情怀,他之所以不同于现实主义诗人的地方就在他描述人民的苦难和政治的黑暗往往用典故或者比喻隐晦地表达出来,再加上他强烈的浪漫主义诗风和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让后世的人往往无法看到他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本文将从李白的生平入手,结合其儒道兼修的思想和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背景,从他的作品和行径中寻觅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争取还原一个真正的李白,更要为李白浪漫主义诗人名号前加上“爱国”二字。

2.李白的生平、思想和历史中形象

2.1 李白坎坷而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作品是文学之流,生活是文学之泉。我们要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思想就要先了解李白的生平。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中亚碎叶,五岁随父迁居绵州昌隆的青莲乡,因以号之青莲居士。少时“通诗书,观百家”,吟诗作赋,轻财任侠。二十岁前后,漫游蜀中,登临峨眉、青城诸名山,此生就有了求仙问道的思想。二十五岁,李白“辞亲远游”与友人吴指南经江陵,入洞庭,登庐山,下金陵,历扬州。后复回西上,漫游云梦,寓居安陆,与高宗时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继而北上太原,东至齐鲁,游踪遍及大半个中国,对社会生活有所体验。天宝元年,经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应玄宗诏征赴长安,为翰林供奉。终因抱负不得施展,且遭权贵馋毁,于天宝三年春被赐金放还,开始了第二次漫游。同年,在洛阳遇到了杜甫,两人相见恨晚,诗酒唱和,结为至交。随后,杜甫进京谋取功名,而李白则辗转于河北、东鲁、梁宋等地。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隐居于庐山。永王李璘起兵平乱,李白受其邀请出任幕府,他自己写下了一组《永王东巡歌》,倾诉了自己老当益壮,渴望为国效力的壮志豪情。可惜好景不长,李璘因图谋割据反叛,兵败被杀,李白也为之受到了牵连,流放夜郎。途经巫山时,遇赦得还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早发白帝城》。李白的爱国之情丝毫没有因为永王之事而受到打击。上元二年,李白听闻李光弼率领大军讨伐史朝义,他又由当涂北上,请缨杀敌,不幸的是,至金陵染病折还。翌年,病死于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家。[1]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一生中充满着入世出世的矛盾,为官时渴望归隐,归隐时渴望报国。究其根本,还是在于诗人经纬天地的才华无以施展,正如梁任公称赞陆放翁的诗中所云:“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2] 2.2 左右李白一生分类繁杂的思想 2.2.1儒家思想

李白从少年时代开始就涉猎广泛,除了当时必读的儒家经典之外,他还饱览诸子百家和史书典籍,他自称:“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3] 他还自称:“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

区大定,海县靖一。”[4]从其散文中就流露出“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更体现了李白的爱国主义情怀,渴望建功立业,通过自己的才智辅佐帝王开创太平盛世。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在初露锋芒之时都饱含着从政热情,直到后来屡遭挫折才渐渐心生归隐之意,陶渊明如此,孟浩然如此,李白亦如此。儒生们孜孜不倦,皓首穷经的目的是什么?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无非是为了求取功名,博得封妻荫子,施展一番抱负;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是为了奋己智能,“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5]李白终其一生都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这也是他诗歌中爱国主义的源泉,更是他渴望追求功名的指导思想。在仕途受阻之时,李白看似潇洒离去,实则饱含着不甘心和失落,只是他自己心胸旷达,既然政治黑暗,何不将这满腔抱负寄托于山水之间,用诗歌为自己筑建一个精神家园,在归隐中等待时机。而这也恰恰符合了孟子所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6] 2.2.2 道家思想

李白的道家思想可以说是伴随着儒家思想而生的。他年轻时在蜀中戴天山过着读书隐居的生活,经常和戴天山的道士往来,《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这首早期的代表诗作便是与道士们交游时所作。诗中李白着力描述戴天山道士们的居住环境宛如世外桃源般,上光水色,清幽雅静,惹得李白好生羡慕。可以说李白喜爱名川大山和游山玩水的雅号正是从这个时期就开始形成了,而这也促进了他潜意识中道家思想的萌发,他渴望自由和宁静,不喜欢受到俗务缠身,他的诗歌也开始沾染了道家的仙逸之气。后来李白又前往绵山和一位名叫东岩子的隐士学习道术,多年潜心研习,卓然有成。

李白东游经过江陵时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司马承祯。司马承祯何许人也?其人学得了一整套道家法术,诗风飘逸如仙,道篆书写得精美绝伦,由此受到了唐朝三代皇帝的召见,唐玄宗甚至派遣胞妹玉真公主随其学习道法。李白遇到了这样一个唐朝皇室身边的大红人,他的命运当然要随之改变了。

司马承祯非常赏识李白的才华,又见李白生得器宇轩昂,便称赞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司马承祯阅人无数,可是从没有看到像李白这样才高志大,却又不汲汲利禄的人,于是又用了道家最高的称赞词来褒奖李白,说他有“仙根”,也就是说先天有神仙的风骨。李白受此高评,在激动欣喜之余写下了最早让他名扬四海的《大鹏遇希有鸟赋》。后来在又在另一位道士吴筠的推荐下,李白得以见到了玉真公主,继而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天宝三年,李白被赐金放还,他于年末到达齐州紫极宫请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箓,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道士。可以说,李白的一生因儒而起,因道而名。随之李白漫游吴越,在安史之乱爆发后隐居于庐山,此时他出世入世的矛盾达到了顶峰。他虽然过着安逸的隐居生活,但还时刻忧心时局,最终还是出山相助李璘进行平叛。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李白虽然有逃逸遁世的思想,而给我们的感觉是他的一生在不断地放浪形骸、游山玩水,但实际上他却在不断的忧国忧民,对于国家和人民的热忱完全不亚于杜甫,只是他用他的诗歌和某些行为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2.2.3 纵横思想

“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7] 李白自称“十五好剑术”(《与韩荆州书》),又有诗云:“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侠客行》),“托生白刃里,杀人红尘中。”(《赠从兄襄阳少府皓》)。唐朝有三绝,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董旻的剑舞。董旻的剑法是当世一绝,但是李白的剑法也不遑多让。大部分人只看到了李白在诗歌文学上的成就,往往忽略了他的侠肝义胆和精绝剑术。李白十分向往游侠们的生活,他也极度尊敬古

代的侠客,因为从他们身上李白看到了“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扼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8]而这正是李白除了儒道思想外最重要的一种思想,之所以羡慕敬佩的原因就是他自己也想成为古代游侠那样纵横四海、仗义行事的人。

侠客中最为人称道的精神还是爱国主义,而李白深受纵横思想的影响,也试图效仿侠客们的行径建功立业,他所为之效力的对象自然是唐王朝,这更加激发了贯穿他一生的爱国情怀。2.3 李白在历史中的形象

“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沈饮,号“竹溪六逸”。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璡、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9] 这是《新唐书》中对李白的部分记述和描写,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李白的出生就异于常人,少年早慧,通达诗书,不慕名利,被人看作是司马相如一般的人物。李白交游广泛,分别是“竹溪六逸”和“饮中八仙”的一员。更难能可贵的是李白天性率真,对权贵不阿谀奉承,流露出自己超凡脱俗的本色。纵观千古文人墨客,能称得上“仙”号的也只有李白一人而已,其他的最多不过是称“圣”,如“诗中之圣”曹植、“诗圣”杜甫、“文圣”欧阳修。李白无愧于我国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而他的爱国情怀丝毫不亚于屈原。

3.爱国思想作品浅析

3.1 《蜀道难》

《蜀道难》是李白的古体诗代表作,也是李白早期重要作品之一,李白在长安遇到贺知章时曾请其观阅,贺知章大为赞赏,惊呼李白是谪仙人下凡,并解下佩戴的金龟请李白痛饮。这首诗也入选了高中人教版语文教材,但通常我们学习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其中饱含的爱国之情。

开篇李白极力描写蜀道之难,行走难,开国难,飞渡难,攀援难,仿佛没有一处不难。其实李白真正担忧,真正认为难的地方却在接近末尾的地方。那就是“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李白对于剑阁守卫的担忧,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李白的担忧绝对不是杞人忧天。唐朝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中央集权逐步弱化,而掌控剑阁就等于掌控了进入蜀中的门户,掌控了蜀中就相当于打开了长安的西门,一旦蜀中反叛或者异族入侵,剑阁的争夺必定是首当其冲的。唐玄宗统治中期已经形成了奢靡之风,后来安史之乱爆发也印证了李白的先

见之明。李白的诗风虽然激昂奔放,但他的爱国思想却含蓄地隐藏在诗歌的字里行间中,从不轻易地被人发现。3.2 《远别离》

李白擅长写乐府诗,更擅长写古乐府诗,这首《远别离》就是李白古乐府诗的代表作。李白用比兴的手法,先描述舜帝的二妃娥皇与女英生离死别的场景和“尧幽囚,舜野死”引出了他所要讨论的话题。李白又在诗中自问来表述一腔悲愤“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我们通过这句诗完全可以看出李白的爱国之情,就连皇天也不能明鉴他的忠诚,他表达出来却要遭受上苍的怒气,可以说冤屈到了极点,悲愤到了极点。看到这里,难道李白在爱国层面上还不能和屈原、杜甫、陆游、辛弃疾他们划统一吗?我想是完全可以的。这时的李白已经深刻看出了唐朝的政治危机,那就是权力下放太过严重,统治阶层却完全没有意识到来自地方的威胁,李白引用上古传说想借此提醒统治阶层,但却招来一阵非议和排斥,诗人的爱国热忱竟遭受到了人神共愤的打击。此时的李白就是千年前的屈原,“信而被谤,忠而见疑。”[10] 3.3 《战城南》

《战城南》一诗中李白表达了对唐玄宗在西北地区穷兵黩武的不满和批判,李白看到国家屡次兵败边陲却又不知道休养生息,致使民生凋敝,国力衰微,他在悲愤、同情、压抑等复杂的心情下写下了这首《战城南》。开篇“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极言战争之多,战争之频繁。“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又点出了唐朝军队战线之遥远,时间跨度之长。“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指明了唐朝军队敌人的骁勇剽悍,不易对付。“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又化用《六韬》中的语句,借此讽刺唐玄宗并非真正的圣人明主,在李白的心目中只有体恤百姓、以民为重的君主才是圣明的。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沉郁苍凉的,这也是李白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爱国忧民,谴责战争,心系天下苍生。

4.结论

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而在其浪漫主义色彩下,最为动人的颜色还是他内心所属的赤色,也就是爱国主义。李白之所以能流芳千古,备受后人推崇和景仰,不单单是他的诗风飘逸传神,也不在于他的一生饱含传奇,而是在于他从青年时期至去世之前都饱满的爱国热情。他的爱国之情不同于屈原那么悲壮,不同于杜甫那么沉重,更不同于辛弃疾那么痛心。因为他是李白,是谪仙,是乐观旷达、胸怀天地的伟大诗人。为此,我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应该注重李白的爱国主义,要将他伟大的人性和诗性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孙家富,文学词典 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 [2]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中华书局 1915 [3]李白,李太白集 中华书局 2011 [4]李白,李太白集 中华书局 2011

浅析李白的爱国主义思想 篇2

先秦时代的《诗经》中, 大部分诗歌都是呈现出一种和谐的氛围。如《诗经》中:“参差荇菜, 左右流之。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1】虽然生活于封建礼教的约束之中, 但“君子”“淑女”他们愿意努力的摆脱陈腐礼教观念的束缚, 追求自由的爱情。从中表现出了人们对自由婚姻恋爱的正确认识和对美满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渴求;“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2】通过每章开头句中的“无衣”, 我们可以知晓, 当时人民是处于极度贫苦的生活状态, 但是, 在国家安全, 民族危亡受到威胁时, 他们可以同并肩作战的战友共穿战袍, 甚至内衣和下裙。在《诗经》中类似诗作还有《芣苢》《汉广》《采蘩》《蒹葭》等, 无论是对男女之恋, 还是对艰险战争之事的描绘, 营造出来的都是温馨、淡然、安宁祥和的景象。

然而, 李白却用:“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行路难》其一) “弃我去者昨日今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3】等, 表现出来的几乎是作者基于自己怀才不遇, 深为权贵极端轻蔑、馋毁和排挤, 招致权贵讪谤的境遇以及理想的破灭, 抒发自己内心的郁积的愤懑、愁苦和对现实强烈的不满。李白抒发类似情感的诗文, 还有:“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后所作的《梁园吟》;政治失意, 抒发孤寂忧愁情怀的《月下独酌》 (四首) 以及书写受社会冷落的凄凉遭遇的《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抒发韦勒克指出:“浪漫主义的意识简直包括一切不是按照古典传统写出来的诗歌。”【4】李白的大部分诗歌与中国先秦等时代的古典主义诗歌形成了一种相互对立的关系, 同时, 以李白为代表的唐代诗文也摆脱了南北朝诗文的浅斟低唱, 开启了一种新的文学创作形式。

作为一种以“表现性”为基本特征的文学表现形态, 浪漫主义作家常常将各种神话传说和奇异故事等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李白在流放夜郎遇赦后, 从江夏前往浔阳游庐山时, 写了一首《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作者在诗中先写了自己看见了一个超现实的神仙境界:“遥见仙人彩云里, 手把芙蓉朝玉京。”【5】然后, 又将自己置于这个想象的, 不现实的神仙世界之中, “先期汗漫九垓上, 愿接卢敖游太清”【6】, 与汗漫和卢敖两位仙人一同漫游天之最高处, 奇幻又迷离。另在《蜀道难》中, “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李白由历史讲到今日蜀道的来源, 同时引用了“五丁开山”的神话故事, 为这险峻的蜀道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同时烘托出了蜀道艰险奇异的气氛;“朝避猛虎, 夕避长蛇;磨牙吮血, 杀人如麻。”极具夸张和奇特的想象色彩。

李白在采用个人理想取代平庸现实, 按照个人情感, 以个人情感为导向来想象和创造理想境界的过程中, 进行了大胆的夸张, 奇特的想象。借助夸张化的表现手法, 充分地展现了他源于儒家、道家悲壮的豪放和乐观的豁达的两种性格特征。天宝三年, 李白在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不久便写下了《行路难》其一。诗的头两句“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值万钱。”其中, 提到的“金樽”“玉盘”“清酒”“珍羞”都是十分珍奇名贵的器具和食物。用“十千”“万钱”来对上述物品进行计量。极具浪漫主义夸张的色彩。第三四句,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面对珍贵的美酒佳肴, 却不能食。遭遇仕途坎坷的现实, 李白唯有把剑四顾。这种高度的夸张对比之中, 深刻的吐露出了诗人在面对坎坷仕途之路时, 内心的苦闷和抑郁, 展现出了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对于李白来讲, 现实越是残酷, 他在游仙诗中创设的仙境就会越是奇幻。且极富浪漫主义的夸张描写, 寄托了诗人的个人愿望和理想, 以及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和向往。

最初的浪漫主义包含着对旧传统、旧制度的否定, 对个性的解放和个性自由的肯定, 但是愿望却是退回到中世纪的怀旧思潮。高尔基曾将这样的文学形态归为消极的浪漫主义思潮。李白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朝代转衰的节点, 当时仕途黑暗, 官场腐败, 使得有志之士产生了逆反的心理, “在大自然本身的流动中观看无限之物所得的幻象”, 【7】将精神寄托于大自然, 通过虚构, 想象出各种超现实的空想的精神世界。用手中的笔着力去描绘大自然, 讴歌大自然。李白迷离奇幻, 追求精神自由性情, 回归自然的一类游仙诗, 营造出来了一个个失乐园, 具有消极浪漫主义的风格。

李白的诗文, 通过极强的自我个性来塑造自己向往的形象或境遇, 并在其中借助想象、夸张等艺术手法, 同时创写具有神话色彩的故事, 具有极强的表现性。李白是我国古代一位当之无愧浪漫主义诗人。

注释

1[1][2]尹建章, 肖月贤.诗经名篇详析[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3.

2[3][5][6]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M].四川:巴蜀书社, 1988.

3[4]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

4[7]利里安·弗斯特.李今译.浪漫主义[M].北京:昆仑出版社, 1989.

5[8]田文信.论浪漫主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8.

6[9]王先霈, 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浅析陆游诗歌的爱国思想及其影响 篇3

【关键词】陆游 诗歌 爱国思想 影响

南宋诗人陆游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才能,尤以诗词的成就为最。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本文依据他的诗歌创作思想,结合他坎坷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创作实践,对其诗歌中的爱国思想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锥心泣血的报国理想

作为陆游爱国诗篇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如早期的《夜读兵书》就说:“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前有樽酒行》“诸人但欲口击贼,茫茫九原谁可作!丈夫可为酒色死?战场横尸胜床笫。华堂乐饮自有时,少待擒胡献天子。”《书悲》:”常恐埋山丘,不得委锋镝。”始终贯穿着要为国战死沙场,以为国捐躯为荣耀。在《书志》一诗里,他表示,如果生前不能杀敌,死后肝心也要变成金铁,铸成宝剑,清除妖孽。”肝心独不化,凝结变金铁。……三尺粲星辰,万里静妖孽。”陆游所继承的正是我国人民这种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抒发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愤慨

陆游以其卓越的文学才能很快地步入仕途,先后做过萌补登仕郎,宁德县主簿,检法官,各地通判。《书愤》一诗抒发了陆游主张用军事力量收复失地的看法。“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在首联写年轻时的雄心壮志,早年哪里懂得世界上的事情是多么艰难,险恶。没有考虑有多少障碍,北望中原,气涌如山,豪气磅礴,信心十足。在这里诗人表面上看来好像自悔当年不知世事,实际是为世上有这么多邪恶的东西感到愤慨。接下来颔联是回顾自己在抗战中值得回忆的事迹。陆游任镇江通判时,曾经为加固防线,添置战舰尽力,后来陆游还因“力说张浚”被免职。陆游也曾戍守大散关,还曾提出“进取之策”。这些都是诗人心中永远不能忘记的。然而又都是未能实现志愿的恨事,回忆起来愈加愤慨。诗人自己的志向未能实现,空有对国家长远的雄心,镜中照见自己的两鬓已经斑白。诗的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中间”,诸葛亮的确足以名扬于世,虽然世事充满艰辛,他却毫不动摇,千年以来谁能与他相比呢?这既是呼唤像诸葛亮这样的英雄人物出师北伐,达到九州统一,又是鞭挞不思恢复,一味屈辱投降的南宋投降派。这种理想破灭的凄凉,也是一种崇高的悲剧美,是陆游诗歌最感人的精神力量。

三、对投降派的愤怒谴责

陆游不仅在诗中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同时还对腐朽无能、苟安求和的统治当局发出愤怒的谴责:”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感愤》);”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另外,陆游还在《追感往事》、《客从城中来》、《北岩》、《关山月》等诗中痛斥那些不恤国难、唯知奢靡享乐的官僚。面对着“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的腐败现象,他痛心疾首地大声疾呼:”於乎此何心,有酒吾忍酌?”。

四、对水深火热中的人民深切同情

陆游也在诗中表现着对深受统治阶级压迫的劳动人民的深切的关怀。在《三月二十五夜达旦不能寐》、《秋获歌》、《秋赛》、《农家叹》等诗中,他描述当时的现实是:“富豪役千奴,贫老无寸帛”, “一身入县庭,日夜穷笞榜。”由于陆游对人民的痛苦感受深刻,所以他对被迫反抗的人民怀着不寻常的同情,以至在《两獐》、《疾小愈纵笔作短章》等诗中出现了这样光辉的思想:“吏或无佳政,盗贼起齐民”;”彼盗皆吾民,初非若胡羌。奈何一朝愤,直欲事殴攘?”这种对”盗贼”的看法已经冲破一般文士的观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书叹》则是以巨大的艺术概括,揭示了整个剥削阶级对农民的压榨:“有司或苛取,兼并亦豪夺,正如横江网。一举孰能脱。”可谓是句句沉痛,发人深省。

五、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

陆游热爱生活,善于从各种生活情景中发现诗材。无论是高山大川还是草木虫鱼,无论是农村的平凡生活还是书斋的闲情逸趣,他都有细致入微的描绘,如《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前一首赞美宁静的村景和淳朴的民风,后一首抒写以京华红尘的厌倦,但对江南春雨和书斋闲适生活的描写却优美动人。这又反映出时时梦见铁马冰河的志士陆游,也同样热爱和平的日常生活。

文天祥的爱国思想浅析 篇4

摘要:

文天祥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其爱国思想给后世留下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也成为了经典名句,本文主要剖析文天祥的爱国思想。

关键词:文天祥;爱国思想;分析

文天祥,南宋人士,字宋瑞,号文山,在南宋时期任当朝宰相,同时也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1236年生于吉州庐陵县,1282年为国捐躯。1256年文天祥去考取进士,他以“法天不息”这种独特的核心理念成功的写成了《御拭策》,赵昀(他是南宋时期的第五位皇帝)看了非常欣赏,亲自将《御拭策》提为第一,文天祥因而成为了该科的状元。文天祥性格耿直,刚进朝为官就敢于进言,这种正直也让大家都有所耳闻,也正是应为他正直敢言所以经常被免去职务而遣回故乡,但无论文天祥到了哪,心中都是为了黎明百姓着想,所以深得民心,大家都为非常的拥护他。

当元朝攻打南宋的时候,战事已经出现了一边倒的情况,文天祥这一介书生火速带着三万士兵微薄抵抗,实乃九死一生,但是他的意志丝毫没有动摇,最后文天祥的部队战败了,他也被俘了,元军用尽了一切办法劝降文天祥始终都未能成功,就连元世祖都亲自去请文天祥做元军的中书宰相,可还是被文天祥拒绝了,元世祖就问文天祥:那你到底想怎么样呢?文天祥就说了:只求一死!当文天祥面对死亡的时候表现的依然是那么从容,这种大情怀、大气度彰显了文天祥伟大的爱国理想。对于文天祥这种高尚的情怀早在宋元时期就有人做出了论述,告诉赞扬了文天祥这种光辉的英雄形象和高尚气节。然而本文简要从以下这几方面进行介绍,从而体现出文天祥的高尚人格魅力。

1247年12月元军进军鄂州,南宋已经危在旦夕,这个时候当朝的皇帝只是一个四岁的顽童,朝政完全由太皇太后主持,太皇太后发出号召,希望各地义军进京勤王,文天祥知道此事后立马招募了江西境内的士兵十余人,还把自己的全部家产都用作军费;他有一个朋友就问他:说他这区区十万人怎么能敌元军的三路大军,更何况元军兵强马壮。文天祥就解释说;我当然知道我这么点人只是杯水车薪,但一个国家有难怎么能不出一兵一卒,我之所以做着看似无谓的举动是想让天下义士能跟风而起,共同抵抗外敌。1275年8月,文天祥被封为工部尚书,带着他的部队来到了临安城,当时朝政由陈宜中、留梦炎这两位丞相掌控,这二人软弱无能,贪生怕死,所以就想去和元朝议和。文天祥一听火冒三丈,带领着勤王大军上平江前线打仗去了。可惜的是,双拳难敌四手,南宋朝廷被打的已是混乱不堪。太皇太后和陈宜中有多次派人去和元朝商量议和之事,但谁想到元军大将伯颜就是不同意,无奈之下,一年后南宋与元朝商议投降。太皇太后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去和元朝谈判,文天祥见到伯颜其态度依然是那么强硬,甚至伯颜用死亡来威胁文天祥,可他一点都不怕,还振振有词的说道;我是南宋丞相,我什么都不怕,我现在就差以死报国了。伯颜知道文天祥在民间声望特别高,怕杀了他对元军有所威胁,所以暂时就把他扣下了,第二天太皇太后宣布正式投降,气煞文天祥,但也没有办法。后来元军将文天祥押往大都,在途中文天祥被一船户冒死救下,随后他一路南下寻找南宋行朝,终于颠沛流离两个月后在温州遇到了已经七岁的宋端宗。1276年7月,文天祥终于抵达了南剑州,开始组织人马,收复汀州。然后又南征北战,一路厮杀,将不少州郡都收复了回来,但同时不对的伤亡也是极其惨重。1277年2月,文天祥又率军攻打赣州会昌县,依然取得了胜利,文家军的频频捷报引起了元军的注意,之后让元军主将张弘范暂时延缓对南宋逃亡的朝廷小部落的追击,调兵遣将全力围剿文天祥,元军非常强大,几战过后,文天祥的部队伤亡过半,所以只能边战边退。一直退到潮州附近,本想倾尽余力收复潮州,结果元军铁骑一路将文天祥逼进山中,不久后文天祥在潮州五坡岭不幸被俘。1279年4月,文天祥被再次押往大都,途中多次想要自杀报国,但由于元军看守严密,几次自杀都未能成功。时过五个月之久,文天祥抵达了大都,元军一心想有劝降文天祥,好说好商量,好吃好喝好穿戴的伺候着文天祥,可是文天祥终究是不为所动,最后元世祖赏识文天祥的才能,亲自去请文天祥做元军的中书宰相,可还是被文天祥拒绝了,元世祖就问文天祥:那你到底想怎么样呢?文天祥就说了:只求一死!元世祖非常郁闷,沉默不语,最后无奈之下第二天处死了文天祥,元世祖非常悲痛的说:好男儿,不为我用,杀之诚可惜!

爱国主义是人们一直提倡的,爱国主义是基于一个历史大背景下,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地方,不同的是时代进程,爱国主义都有着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意义,文天祥的大情怀就是爱国主义的一种代表体现。在面对元军的屈辱下,文天祥仍然能够大义凛然,为国捐躯。对国家的守护‘对君主的忠贞、对人民的忧患以及他舍身以图救国的精神,如同一个灵魂长远的存留在世间;在面临危难时,他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为了精忠报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实乃威武不能屈的真英雄。综合来看文天祥的不同时期的爱国思想,无论是朴素忠君、忧国忧民,还是舍生取义、忠孝两全,都实实在在的树立了一个有着爱国主义情怀的民族英雄形象。文天祥的这种精神也一直在后世长传,值得我辈人等学习。

[参考文献]

论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表现 篇5

——《唐诗三百首》选读论文

概述

李白诗歌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大胆地运用高度夸张的比喻,对眼前所见进行艺术的描绘,使形象具有扣人心弦的强大艺术感染力;运用各种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创造出特异惊人的艺术形象,使得许多浪漫主义诗篇具有豪迈的气势、昂扬的情调和非凡的意境,从而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关键词

李白 浪漫主义 诗情 比喻 夸张 语言特色

唐代历史揭开了中国古代史上灿烂夺目的篇章,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强盛,在艺术创作方面表现出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收以及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唐诗就是盛唐艺术创作的典型代表。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豪放飘逸作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美学特征,已成为文学史上的定论。在他的诗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而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具有如下几个突出表现。

(一)跳跃跌宕、大起大落的诗情

李白的诗歌往往都是在尽情的驰骋豪放不羁、奇情伟志的事件中表现出一种挥洒自如的幅度、极大的诗情诗意的跌宕。这种大起大落、跳跃流动的内在韵律,是富有个性色彩的抒情歌唱。例如其传世名篇《将进酒》,开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血。”以黄河骑行,联想到人生青春易逝难返,是大起大落之笔;“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等场景简直就是目中无人,喧宾夺主,快人快语之情态,极尽狂放洒脱;诗末以“万古愁”作结尾呼应“悲白发”,大开大合,诗人的感情像江涛海浪般奔流澎湃,诗情忽涨忽弛,忽悲忽喜,可谓行云流水。(二)超现实的幻想境界

当现实生活中的食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时,李白往往会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气力惊人的幻想。而这些浪漫主义诗作中,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高度的真实性。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人们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觉得愁绪所感染。这便是李白诗歌传诵千年的魅力所在。

(三)高度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

夸张是浪漫主义的主要特点,是文艺创作中人人都能用到的手法。但,无疑强力的、高度的夸张才是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重要特征。李白的夸张超乎常理,他大胆的运用夸张制造离奇意向,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把自己的形象思维驰骋于悠远的时间和旷邈的空间之中,而无所拘束。这显示了他独特的审美个性,也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而这些变幻莫测、发想无端的想象与喷发式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通过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无端。

(四)明丽疏朗的意象

李白诗歌的意象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为明丽,一为疏朗。前者是就意象的色彩、格调而言;后者是就意象间的组合特点而言。二者又互为因果地统一在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中。李白喜欢明丽的色彩,不喜欢灰暗的色彩,追求一种明朗的格调。即使描写灰冷的景物,如“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梦游天姥吟留别》)也并不给人壅塞窒闷之感,相反却有一种昂扬、明朗的基调流贯其中。正由于追求色彩的明丽,格调的明快,李白诗歌意象间的组合有一种疏朗之气。同样,追求这种疏朗之气,又有助于明丽、明快之风的表达。

(五)“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语言特色

李白诗歌,节奏疾徐变化、奔放洒脱,给人以一种荡气回肠的感受。这得益于他自由豪放的个性,和清水芙蓉般的语言。诗句应情而生,任情真率,似随口而出,毫不经意,却能出神人化,清新自然,这就是李白诗歌语言的清水芙蓉之美,好像根本不收诗歌清规戒律的限制。而这,正是以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为强大后盾。由于他能够从形式主义的诗风和声调格律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就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思想来创作,毫无阻碍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瓯北诗话》评他的诗“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艺圃折中》把他比作为“矫矫焉不受约束”的诗中之龙,淋漓尽致的体现了他自由不羁的创作特征。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春夜洛城闻笛》)诗的语言冲口而出,仿佛是灵感爆发的瞬间,带着内心的感情一齐从胸中流出似的, 造语天然而又神气活现。这种天然浑成,出神人化的语言主要得力于真挚感情的自由抒发。

在李白的诗歌中,既有浩瀚壮观的瑰丽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的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既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宏伟理想,又有非凡奇特的浪漫主义色彩。李白的一生是政治上坎坷多折、壮志难酬的一生,但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不朽诗篇,“谪仙人”的风采,汪洋恣肆、舒卷自如、妙机天成的情韵是留给后人的巨大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饶卓颖,《从《梦游天姥吟留别》谈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南方论坛》2006年第4期

2、石岩,《好奇纵横坚守自我——论李白诗歌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承德职业学院报》,2007年第12期

3、杨学敏,《“浪漫”而非“主义”——简论浪漫主义在李白阐释中的有效》,《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5期

4、彭树福,《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特质》,《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7年第12期

5、何宏晔,《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文教资料》,2010年第14期

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美学特色 篇6

摘 要: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浪漫主义是李白诗歌最突出、成就最高的特点。清新自然是李白诗的重要风格,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诗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他生活在“盛唐”时期,这是唐帝国空前繁荣强盛却又潜伏着滋长着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的时代。这一时代特点,结合着他的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使他的诗篇具有很鲜明的独创性。而在他众多的诗歌中,《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一首的浪漫主义色彩最为突出。本文就是试图通过他的这首名作来探讨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美学特色及其成因。该诗题又作《别东鲁诸公》。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在唐都长安受权贵们的排挤,被放出京。次年李白将由东鲁南游越中,行前以此诗书赠友人。全诗托以梦幻,设以虚境,用梦游天姥的浪漫主义奇特想象,寄以情怀,向山东诸公申明心迹;通过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光明等理想境界的追求,对王侯、权贵的傲岸不屈的蔑视。

关键词:

浪漫主义 特色(强烈、奇诡、跳跃、逸宕)成因

正 文: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李白以其飘逸、豪放的浪漫主义诗风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李白从小就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且对自己的政治才能十分自负,总想依靠自己的才能学识以获得帝王的特殊赏识,一步而跃居卿相的高位,去建立赫赫功业,但他却在求仙访道的途中,又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崇尚自然,追求自由,蔑视王侯富贵和世俗平庸。而李白为了表达这种矛盾所造成的强烈感受,必然在创作上要选择易于表达自我主观色彩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

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以高歌祖国名山大河的神奇与秀丽、险伟与阳刚为主,配以作者奇特的想象与感受,融入更多的美学象征成分,创造出浩淼博大的艺术境界,极大地拓展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诗作传统的新天地,从而影响并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那么,如何来理解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美学特色呢?我觉得应从以下方面来着手:

一、李白诗歌概述

盛唐文化,孕育出无数杰出诗人,李白无疑是其中最具神韵的天才诗人,盛唐诗歌的气、情、神等在李白的诗歌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总揽他的诗歌,我们既能看到那种发兴无端的

澎湃激情,又能领略到那种神奇宏大的美丽想象。在他的诗歌中,既有浩瀚壮观的瑰丽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的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既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宏伟理想,又有非凡奇特的浪漫主义色彩。他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大胆地运用高度夸张的比喻,对眼前所见进行艺术的描绘,使形象具有扣人心弦的强大艺术感染力。他的想象奇特而丰富,他把自己的形象思维驰骋于悠远的时间和旷邈的空间之中,而无所拘束。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还运用各种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创造出特异惊人的艺术形象。更值得注意的是,他总是在强烈感情的驱使下,把夸张的比喻、丰富的想象等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和神话传说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使他的许多浪漫主义诗篇具有豪迈的气势、昂扬的情调、奇特的形象和非凡的意境,从而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加之他那生动、明净、华美而自然清新的语言,更使他光彩耀人,名垂千古。

纵观李白诗歌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出:李白是个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艺术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他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的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是: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与喷发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他的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诗歌中的意象多为:大鹏、巨鱼、长鲸、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壮美雄奇之物。这为其提供了更多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制造了更多的浪漫。李白诗歌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表现个人的理想抱负与建功立业的渴望,以及理想和愿望难以实现的失意与愤懑的情绪。如《梁甫吟》、《古风》(第十首)等,赞美古代名臣贤相借表达自己的人格理想与建功立业、拯物济世的雄心壮志。《行路难》、《将进酒》、《登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表现了失意后的抑郁愤懑和鄙弃世俗、蔑视权贵的傲岸个性,以及欲求超脱的旷达情怀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关怀现实的政治、忧患时局和批判现实的黑暗,以及对人民的热爱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如《古风》中的一些诗,抨击了统治者的昏庸荒淫和专横跋扈,具有很强的观实批判精神。安史之乱后的诗,如《奔亡道中》、《永王东巡歌》等,表现反对分裂割据、靖难救国的爱国精神。《丁都护歌》、《宿五松山下荀媪家》、《长干行》等,表现了对普通百姓的感情和对妇女不幸命运的同情。

热情讴歌大自然,寄托自己的情怀。李白一生好游历亲近自然,因此写景记游诗数量较多。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审美情趣和情感寄托。

李白诗歌风格以雄奇飘逸,真率自然为主,但也有多维度的呈现。他上承庄、骚的浪漫主义精神,又以个人的艺术天才创造性地运用了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他反对绮丽华靡、雕琢繁饰,倡导清新自然、朴素真率的诗风。

李白的诗歌虽不乏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体验,但在艺术表现上却偏重于内心感受的抒写,因而他的诗歌感情充沛、率真豪放,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他的诗歌无论是何种题材都具有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充分地表现着生活中诗人的喜怒哀乐、好恶爱憎的感情,使我们时时体会到诗人自我抒情形象的存在。

李白的诗歌善于运用丰富而奇诡的想象,创造出绚丽多姿的艺术形象,并寄托着诗人的情感意蕴和精神境界。他总是在强烈感情的驱使下,把夸张的比喻、丰富的想象等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和神话传说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使他的许多浪漫主义诗篇具有豪迈的气势、昂扬的情调、奇特的形象和非凡的意境,从而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加之他那生动、明净、华美而自然清新的语言,更使他光彩耀人,名垂千古。

在李白众多的诗歌中,《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一首的浪漫主义色彩最为突出。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这首诗融写景、议论、抒情于一体。写景处意境鲜明且富有变化,议论时直抒胸臆,表明诗人不事权贵的坚定决心。诗歌中有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张扬的意境,这些都要细加体会。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那么,我就从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来探讨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及其成因吧!

二、《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形成以及表现在其中的浪漫主义特色

(一)诗歌的创作和形成过程

在唐玄宗天宝四年,李白由于遭到宧官高力士等人的谗害而被迫离开长安官廷。当时,权贵的谗毁、玄宗的疏远激起了李白内心的极度苦闷和矛盾,也因此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唐王朝统治阶级的黑暗腐败、官场的复杂以及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他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三年的供奉翰林生涯没能实现他“济苍生”、“安黎元”的夙愿,这是他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他曾一度消沉,“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以此表示对现实的愤懑。那年,他将由东鲁南游吴越留别友人时,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本诗即行前与友人们表白自已蔑视权贵的愤激心情而作的。而诗题中的天姥,是指令浙江天台的天姥山,李白在诗中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力,把天姥山的瑰丽神奇虚写了出来。

诗中首先写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渺茫难找来衬托天姥山的“云霞明灭或可”景致优美及容易寻找。然后再极言天姥山高得与天相连,运用夸张的笔调写天姥山的冈峦在天空中横贯。至于描绘天姥山的气势,李白以五岳被它超出,赤城为其掩蔽来衬托出天姥山的不凡气势。另外,李白又以高四万人千丈的天台和天姥山相比,指出天台对比起天姥颢得矮小,以致像要倾倒在它的东南面,由此天姥山之高便不言而喻了。然后李白笔锋一转,写自己做梦到吴越去,并游经谢灵运从前往宿的地方,并且描绘了天色突然转暗,雷电交加中仙人洞府的石门,訇然开了。仙人洞中有一座金银筑成的台,而仙人们乘风一个个降下来,并且密如乱麻。由于突如其来的看到这些景象,诗人不由得大吃一惊,而亦因此而惊醒起来。当李白醒后回味刚才的情景时,使他悟得世间万物亦是如此,如流水般一去不回。从而再深一层指出自己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自己活得不开心。当李白醒后回味刚才的情景时,使他悟得世间万物亦是如此,如流水般一去不回。从而再深一层指出自己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自己活得不开心。

(二)具体的浪漫主义特色在诗中的体现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

1.诗歌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情调,主要采用了奇特的想象,描绘了一个异彩纷呈、亦真亦幻的艺术境界。开头先以传说导入,是虚写,然后用夸张、对比的手法描写了天姥山,是实写,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山的神奇伟壮,暗含赞美和向往之情。中间梦境的描写全用幻笔来写游景与游仙,或超然自得、飘逸洒脱,或瑰丽神奇、变幻多姿,幻化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梦游图。游景采用叙述游踪与景物描写并用的手法,从梦入吴越到飞度镜湖,从至剡溪到攀登天姥山,一路写来,景物也随之变换,同时又有联想,联想到谢公当年著屐登山。尤其是登山所见的景物描写,写得极其别致。“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仅仅十字便生动地概括出了一个曙光初照的景象,而且视听并用,声色俱佳。随后的景物描写:千岩万转、迷花倚石、熊咆龙吟、林慄颠惊、云清水淡,更是变化多端,异彩纷呈。游仙的描写更是奇诡怪异,气象万千。电闪雷鸣、山崩地裂、洞天门开,“洞天福地”的仙界景象随之展现:

青冥浩荡、日月照耀、霓衣风马、虎鼓瑟而鸾回车、云君仙人纷纷而出。惊心动魄的场景和光彩缤纷的仙境,幻象叠出,想象神奇。结尾是醒后言志抒情,表达了人生如梦的失落感和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以及对现实世界不自由的愤恨。整首诗又是用虚实结合的笔法把现实与理想、人间与幻境熔铸为一体,把心灵情志的“真”与艺术表现的“幻”妙融为一境。

2.诗歌以梦游留别为题,兼及游仙。其实整首诗对梦境和仙境的描写,也是与现实的比衬。诗歌构思奇特而有致,由现实导入梦境,由梦境又回到现实,而以梦境的描写为主。所以显得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而场景的变换、意蕴的不同,又使结构层次波澜起伏,诗情意绪也随之波动。诗歌的手法以想象为主,但也变化多端,叙述、描写、对比、夸张、议论、抒情,无所不用,使诗歌的手法显得新奇多变而富于表现力。诗歌意境雄奇而伟壮,形象缤纷而奇幻,句式参差错落,自由而流畅。这首诗歌充分显示了李白卓越的艺术才能。

三、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行成的原因

(一)浪漫主义诗作形成的社会因素

盛唐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昌盛,这种环境下形成了李白豪迈的性格、炽热的情感、敏锐的政治追求,这些条件奠定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思想基础。

开元、天宝年间,唐帝国国力极度强盛,经济、文化等方面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这就提高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激发了诗人们建功树勋的种种幻想。在这种时代精神的感召下,李白以“济苍生”、“安黎元”为己任,一生不懈地追求报效祖国的机会,“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报明时。”正是李白心志的表现。唐代庶族出身的知识分子大都无视世族门阀那一套宗族礼法,思想上狂傲豁达,不拘儒学正宗,行为放浪不羁。加之李白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观念上较少受儒家传统的束缚。在时代大气候的影响下形成了李白“不屈已,不干人”的傲岸不屈的性格。他以大鹏自比时刻准备“一鸣惊人,一飞冲天。”他不屑走科举进士的道路,他任侠、漫游、求仙访道、结交豪雄、干谒王侯,想凭借自己的才华、凭借知明人士的推荐,走“终南捷径”的道路去实现自己“济苍生”、“安黎元”的政治抱负。然而在李白生活的年代里,在政治开明、经济繁荣的后面却隐藏着种种危机:唐玄宗为首的封建统治阶级生活日趋糜烂,朝廷内权奸当道、政治黑暗,苛捐杂税日益繁重,安禄山此时也心谋不轨,各种社会矛盾都处在一触即发的时刻。李白第一次怀着“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的抱负,“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追求建功立业时,摆在他面前的是一条荆棘丛生的险径,他在漫游的十八年中没能通过任侠、干谒权贵等途径实现理想,心中充满了愤慨与不平。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受玄宗之征入长安,当他踌躇满志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时,却落了个权贵嫉妒、“赐金放还”的下场。一次又一次的政治失败,使李白的内心极度痛苦,“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他感到从政报国道路的艰难,“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苦苦挣扎,李白把自己美好的政治理想和对统治阶级的蔑视、愤恨借助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方法表现在他不朽的诗作中。

(二)特殊的个人因素

首先,他豪放的性格和追求人生价值强烈表现自我的精神,使他诗情喷涌、一泻千里。据推测李白的家庭曾是一个富商,幼年所受的教育除儒家经籍外,还有六甲和百家等,使他的思想束缚较少,任侠、漫游、轻财好施,在他的思想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在许多诗篇里都表现出不受羁绊的豪放性格和强烈的主观色彩:他要入京求官,就宣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政治失意了就大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要求仙就“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当他喷涌的诗情用平常的

语言不足以表达时,就用大胆的夸张,如用“抽刀断水水更流”比喻“举杯消愁愁更愁”、用“白发三千丈”比喻“缘愁似个长”、用“桃花潭水深千尺”比喻“不及汪伦送我情”。当现实生活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时,他就借用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奇丽惊人的幻想来表现,如“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天台,高揖卫叔卿”。

其次,他错综复杂的思想是其浪漫主义的又一成因。一方面他接受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另一方面他又接受道教和道家的思想,他求仙访道、委顺自然、遗世独立追求绝对自由,他深受庄子影响,“投汨笑古人,临濠得天和”甚至把庄子抬高到屈原之上,蔑视世间的一切,当他在现实生活中失望时,他就把思想寄托在山川、河流、仙界神灵上。他以山为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以月为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和神仙为伴——“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同时他还受游侠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游侠本是不相容的,但这种错综复杂的思想却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主观上的结合并不等于事实,在黑暗面前他这种人生思想始终不能实现。他虽然渴望入世、匡济天下,又不屑于走科举出仕的道路;他干谒王侯“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却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他希望从政,但却要求从政不能妨碍他对自由的追求。李白这种不能实现理想的错综复杂的思想,在诗歌创作中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是他必然的选择。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总括而言,李白以描写自己梦游天姥山时的所见所怠悟出不再折腰事权贵的主意,以作此来留别世人。而诗中所用的奇特想象、虚实结合以及夸张手法等,都突显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手法及其高超的写作技巧。

参考文献:

傅德岷主编:《唐宋诗鉴赏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 2005年1月

《李白诗歌鉴赏集》,巴蜀书社 1998年2月

《李白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6月

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上、下)》巴蜀书社,2000年4月第1版

王寅明著:《李白全传》长春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

霍松林、尚永亮:《李白诗歌鉴赏》,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

《李白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

王步高:《唐诗鉴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

韩维禄:《李白出生地“历史谜团”再探》,《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白杨:《李白被逐新探》,《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浅析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 篇7

边沁的功利主义伦理学体系的形成有其自身的理论渊源。在《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的开篇就如是阐述:“自然把人类置于两位主公——快乐和痛苦的主宰之下。只有它们才指示我们应当干什么, 决定我们将要干什么。是非标准, 因果联系, 具由其定夺。凡我们所行、所言、所思, 无不由其支配:我们所能做的力图挣脱被支配地位的每项努力, 都只会昭示和肯定这一点。一个人在口头上可以声称绝不再受其主宰, 但实际上他将每时每刻对其俯首称臣。” ([1]P57) 在这部著作中, 很明显, 已经说明他的功利主义原则是建立在苦乐原理的基础上的。他认为, 自然将人类置于快乐和痛苦这两个至上的主人的统治之下, 只有快乐和痛苦才是人类行为唯一的是非标准。在他看来, 快乐的增加或痛苦的免除是人的本性, 追求快乐是人的一切行为的初始点与最终目的。

二、功利原则的内涵

在边沁的伦理学体系中, 功利是所有社会认知和其他一切行为活动的出发点, 功利原则是其基本原则。

他在《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中阐述说:“功利原理是指这样的原理 (原则) :它按照看来势必增大或减小利益有关者之幸福的倾向, 亦即促进或妨碍此种幸福的倾向, 来赞成或非难任何一项行动。我说的是无论什么行动, 因而不仅是私人的每项行动, 而且是政府的每项措施。” ([1]P58) 接着还说:“功利是指任何客体的这么一种性质:由此, 它倾向于给利益有关者带来实惠、好处、快乐、利益或幸福 (所有这些在此含义相同) , 或者倾向于防止利益有关者遭受损害、痛苦、祸害或不幸 (这些也含义相同) ;如果利益有关者是一般的共同体, 那就是共同的幸福, 如果是一个具体的人, 那就是这个人的幸福。” ([1]P58)

在这里, 边沁已经阐释出了其伦理学体系中功利原则的内涵所在:一方面, 快乐的增加或痛苦的免除是所有社会认知和其他一切行为活动的出发点;另一方面, 该功利原则包含有个人的幸福与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也就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两个方面的内容。

“……如果利益有关者是一般的共同体, 那就是共同的幸福, 如果是一个具体的人, 那就是这个人的幸福。” ([1]P58) 他这一段话充分体现出了其功利所涉及的不单是个人主体, 而且还包括社会主体和政府设施, 该“功利”是包括个人的幸福、利益和社会全体的幸福、利益在内的“功利”, 追求的乃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这是边沁功利原则值得注意的特点之一, 也正是与其理论基础——亚里斯提卜和伊壁鸠鲁学派的快乐主义学说的不同之处或超越之处, 他的“快乐”不仅是指的单个的当事人的利益与幸福, 而且是社会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与幸福。在他的第一部著作《政府片论》中, 就提出了“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是正确与错误的衡量标准”。他以个人为出发点, 但其归宿却不是个人而是社会。所提到的“当事人”的概念既可以指自己也可以指他人, 边沁所谈到的功利不仅是个人的, 也是社会的功利, 不仅仅是个人对自身利益的追求, 也是个人对自身利益之外的社会理想的设定与追求。在此就涉及到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关系问题。在边沁看来, 最大幸福就是社会幸福、社会利益, 个人幸福就是个人利益。因此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关系就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问题。在他的《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中还说:“共同体的利益是道德术语中所能有的最笼统的用语之一, 因而它往往失去意义。在他确有意义时, 它有如下述:共同体是个虚构题, 有那些被认为可以说构成其成员的个人组成。那么共同的利益是什么呢?是组成共同体的若干成员的利益之总和。”接着还说:“不理解什么是个人利益, 谈论共同体的利益便毫无意义。当一个事物倾向于增大一个人的快乐总和时, 或同义地说倾向于减小其痛苦总和时, 它就被说成促进了这个人的利益, 或为了这个人的利益。”显然, 边沁认为认识个人利益是认识社会利益的基础, 不理解个人利益的含义就无从理解社会利益的含义。社会利益、社会幸福不过是“组成共同体的若干成员的利益之总和”, 当单独的个人在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时, 自然而然地就增加了社会整体的利益。以此之见, 边沁从很大程度上就把社会利益、社会幸福看作是个人利益、个人幸福的简单的量的累加, 从而容易导致人们认为每个人努力追求自己的利益的最大化, 自然而然地就增加了整个社会的利益。因此可以所边沁在谈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时只是单方面的注意到了二者之间的联系而忽略了二者之间的本质的区别, 更没有认识到二者之间可能存在内在的冲突。

三、效果论的道德指向

“ (就整个共同体而言) 当一项行动增大共同体幸福的倾向大于它减小这一幸福的倾向时, 它就可以说是符合功利原理, 或简言之, 符合功利。”“同样地, 当一项政府措施 (这只是一种特殊的行动, 由特殊的人去做) 之增大共同体幸福的倾向大于它减小这一幸福的倾向时, 它就可以说是符合或服从功利原理。” ([1]P59) 在边沁看来, 人类的一切行为动机以及合理性依据都是源于幸福, 源于功利, 即快乐的增加或痛苦的减小与免除。他认为对人类的任何行为进行道德评价时所依据的就是该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的幸福或不幸, 或者说是依据该行为所带来的善或恶。只要一个行为能够给当事人或利益有关者带来快乐、幸福的结果或减小不幸、免除痛苦, 那么这个行为就是合乎道德的行为, 就是善的行为。

不难看出他不仅是从行为的动机强调功利对人的行为的支配作用, 同时更是在行为效果意义上强调功利的支配作用。

“……如果排除了其他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那么行为的后果 (consequence) 就是由动机 (motive) 产生的。但他指出, 动机是人天生具有的企图达到快乐本能的欲望, 尚未指向任何具体的目标, 只是一种未确定的心理状态, 因而是中性的。只有在他被意识到并指向某已确定的目标时, 它才有善恶特征, 既当动机产生出意向 (disposition) 时, 它就有了善恶之别。” ([2]P231) 在边沁看来, 行为的动机是中性的, 不能成为道德判断的标准, 对我们的道德评价不起决定性的作用, 起决定性作用的只能是行为所带来的效果。但是边沁不否认动机的意义, “动机产生意向, 意向产生后果。在边沁看来, 意向是行为本身或行为的预期目的, 它沟通着动机与后果。若由动机产生的意向是好的, 动机就是好的;若意向是坏的, 动机就是坏的。而意向的好坏依事情结果的主流而定。” ([2]P232) 他认为动机或其产生的意向的善恶、好坏只能取决于该动机或意向带来的后果 (效果) , 如果该后果能够带来幸福、快乐, 亦即功利, 才是善;如果是带来的不幸或痛苦的增加, 则是恶。

在边沁的功利主义伦理学体系中, 强调任何行为的动机都是出自于对快乐的追求, “由此可以直接明白地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没有一个动机本身是恶的。” ([2]P230) 但是这并不是一种唯动机论的倾向, 相反, 他认为决定一个行为的善恶的唯一标准则是该行为所带来的效果。这正好与康德的义务论伦理学相对应, 康德式的义务论伦理学认为对一个行为进行道德评价所依据的唯一的标准是看该行为是否出于善良意志, 这个善良意志之所以善良, 并不在于以它为出发点的行为所带来的好的效果, 而在于它本身就是善良的, 在于行为本身就是道德的。而在边沁的功利主义伦理学体系中, 要对一个行为进行道德评价, 看该行为是否善良, 看它是否合乎道德, 关键是看该行为所带来的效果, 即依据的是功利原则。

摘要:边沁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动机以及合理性依据都根源于快乐或痛苦的免除, 亦即利益或幸福, 它不仅是个人的利益与幸福, 而且是整个社会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与幸福。他的功利主义不仅是从行为的动机强调苦乐对人的行为的支配作用, 同时也是在行为效果 (后果) 意义上强调苦乐的支配作用, 这实际上就是把苦乐看成在本质上就是恶与善的代名词。

关键词:功利,快乐,幸福,效果

参考文献

[1]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M].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2]唐凯麟.西方伦理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0.

[3]龚群.当代西方道义论与功利主义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4]牛京辉.英国功用主义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浅析列宁社会主义民主思想 篇8

关键词:列宁;社会主义;民主思想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2--02

列宁的民主建设思想内容丰富、成果显著,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也是在经济民主十分落后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同样遇到了民主瓶颈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之后,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道路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

一、列宁的社会主义民主道路探索历程

(一)坚持直接民主原则

列宁深刻总结了巴黎公社的革命经验,认为建立的苏维埃政权也应该采取巴黎公社那样的民主形式即人民自治、直接民主。列宁提出为体现真正的民主必须实行选举制度,党内的负责人和领导人由选举产生,可以随时被撤换。在《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中,明确阐明了苏维埃政权应该完全地、绝对地属于广大劳动群众,苏维埃的代表由人民直接选举出,并接受人民的监督。另外,列宁还提出工人选举代表来管理工厂、监督生产以及工会担负管理生产的主张,这都是早期人民自治和直接民主的体现。

(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战时共产主义条件下,军事上进入战时军备状态,经济上实行余粮收集制,政治上只能应战时之需采取高度集中的政治制度。人民自治和直接民主的初步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因为俄国的人民文化水平较为落后,难以进行直接管理国家事务。所以列宁主张由体现人民利益的、具有先进性的无产阶级政党,替代人民群众进行管理。同时,放弃了“一切权利属于苏维埃”的口号,强调党要监督、领导苏维埃,加强和集中无产阶级政党的权利。俄共八大上确立了党的领导地位,把权力转移到了无产阶级政党手中。在党内,中央委员会形同虚设,而政治局实际上成了最高的决策机关。在战时共产主义的非常时期,列宁用高度集中委任制取代了苏维埃的民主选举和罢免制,以保持无产阶级专政阶段成果。

(三)政治体制的调整与改革

1921 年,俄国的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战争已经基本上结束,国家的建设进入了相对平稳的时期,新经济政策替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列宁为适应新的形势对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和改革。俄共十大决定放弃高度集中的政治制度,实行“工人民主制”,加强党内民主,使党员能够积极参加党内生活,促进党的建设。为避免党政不分、权力滥用,明确划分了党和苏维埃政权的职责和权利界限。同时,注重对党中央的监督和管理,设立党的监察委员会,坚决杜绝官僚主义。最后,建议精简行政机构,缩减苏维埃的编制,撤销各类多余的委员会等。

二、列宁对于民主政治建设的设想

(一)把实现党内民主放在首位

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党的建设过程中,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普通党员的意志不能够得到一定体现,党员缺乏基本的权利和自由的保障。不能平等地参与政治,造成党内缺乏民主。缺乏民主的政党就成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阻碍。列宁建议对党的政治制度和组织制度进行改善,并把党内民主放在首位。第一,扩大中央委员会人数,避免权力集中在少数几个核心领导手上,使其能够成为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委员会,能够体现大多数党员参与党政,防止个人权利的膨胀。第二,避免个人领袖专权。列宁经过深思熟虑,为防止党的领袖个人专权,明确提出将斯大林调离总书记一职。滥用职权、个人崇拜主义、脱离群众等不正之风就会亡党亡国,可见列宁对斯大林的认识是相当富有远见的。第三,让工人中央委员和工农检查院成员结合起来,共同监督党中央。

(二)强化人民的监督权与管理

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就是让全体人民群众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成为真正得到解放的国家主人。列宁曾说过: “在任何一个最民主的资产阶级国家中,劳动群众从来也没有像在苏维埃政权之下那样广泛、那样经常、那样普遍、那样简便地行使选举权”。选举权就是广大群众表达政治意愿和积极参与管理国家最基本的表现方式。在列宁的建议下,将监察委员会改组为工农检察院,强调吸收劳动群众进行广泛监督。指出工农检查的任务不仅是捕捉和揭发,而是善于纠正,赋予人民群众监督和管理党的权利。

(三)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基础

俄国文化落后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巨大障碍,要想促进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需要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列宁提出的文化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群众的政治教育,目的是吸引群众参与国家管理和进行扫盲。主张要有组织地、广泛地训练群众,普及知识,提高觉悟。重视农村群众的教育普及,大力发展教育,同共产主义宣传结合起来。通过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等形式进行扫盲,并不断寻找与群众联系的新形式,吸收群众参与教育。发挥无产阶级的教育作用,吸引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为政治民主化奠定坚实基础。

三、民主思想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

(一)民主为核心价值观服务

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它是民族文化的支点,是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标志,也是国家团结的旗帜。十月革命后,列宁不断调整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路,探索出了符合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实施了“新经济政策”,从而坚定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民主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和各种价值观念较量的新态势,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任务和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如何达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共识这个重大问题,无论是对于党和国家,还是对于社会和公民,都既是一个时代性课题,又是一种历史考验。因此,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就要发展民主事业,提高全民的民主素质、民主水平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党要紧握民主事业领导权

民主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文明成果。民主革命“既是合乎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又是人发挥自觉能动性的创造过程;民主革命既有人民群众的民主需求的自发因素作基础,又包含着有意识的自觉因素起指导作用。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新的社会制度建立初期和社会发展的转折时期,统治阶级的民主领导权对民主建设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辨别是非的能力,不随波逐流,信仰马克思主义,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

(三)民主建设要促进人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石。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民主的劳动者”。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些论断体现出中国领导人对未来劳动者的期望,也揭示出了民主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即教育的目是“人的全面发展”,同时,教育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保障和内涵。当前,中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时期。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谐,目的是使人得到最大的自由,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四、列宁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适合本国国情的民主建设

早期,列宁对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探索中,强调要建立的苏维埃政权是新型的民主与新型政权的统一,而俄国的民主是具有独特的符合自己民族的民主。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民主的,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国家的国情不同,民主的形态也就有所不同。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也走过曲折的路程,早期进行的革命实践把西方的民主照抄照搬到中国,都没有取得成功。而毛泽东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我国实践相结合,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改革开放以来,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又注重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真正走上自己的民主政治道路。越是民主,就越应该是自己民族的,能够保证大多数人民群众参与的。

(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民主作为一种普世性价值,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是全人类共同的政治财富。从民主的本质形态来看,社会主义民主脱胎于资本主义民主,是人类历史上最高形态的民主。从东西方文明一百多年的交流交往经历,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只有将西方文明的精华融入中华文明,才会使中华文明在现代社会焕发出蓬勃的朝气和生命活力。我国的社会主义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发展还不够完善,民主政治水平仍然较低。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要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主基础。同时,注意不违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循序渐进,一以贯之。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民主政治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

(三)政务公开以落实民主

要体现真正的民主就要有公开性为核心的民主政治制度。公开是公正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无公开性就谈不上真正的民主。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公开不仅包括政务活动的公开也包括党的活动公开,尤其是对广大的党员而言。政府的公开网站,各级党组织的官方信息的传播都是扩大民主的体现。普通党员群众参加党的事务也呈现增多的趋势。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仍然处于不断摸索的过程中,民主程度不高。要落实社会主义民主的“公开性”,必须加强基层民主,扩大公众的民主监督范围,这样社会主义民主才能得到切实保障。

(四)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通过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合理强化,能够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注入新的活力。习近平在十八届四中全会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我国有根、有源、有生命力,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借鉴历史经验与教训,结合具体实际,着眼自身发展,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道路。协商民主具有强大的力量,协商使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在党的领导下克服民族复兴与国家发展的困难。

五、结语

十月革命后,针对当时苏俄民主非常落后的现实,列宁提出开展一场全国范围的、长期的民主革命,以解决社会主义建设的民主制约问题。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同样经历了曲折与磨难,进行了改革,取得了突破,形成了当前社会主义阶段性的成果。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民主仍不够完善。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思想和实践,是伟大的创举和极其宝贵的经验,这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蔡亚志.列宁社会主义民主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J].科学社会主义,2011,01:144-147.

上一篇:花瓣飘香续写作文下一篇:《海底世界》优秀说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