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化学数据

2025-03-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常用化学数据(通用7篇)

常用化学数据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的涵义。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态下)之间的相互关系。

能力培养:通过基本计算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科学思想:在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应用上,着重掌握有关比例的数学思想。重点、难点

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重点,气体摩尔体积的应用条件是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引入】今天我们复习化学常用计量。

【提问】科学家引入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的意义是什么? 【再问】谁来说说物质的量是怎样联系宏观和微观的? 学生活动

回答:把质量、体积等宏观物理量和微观的微粒个数联系起来。回答:主要通过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物理量建立的下列关系图,把微粒数、物质质量、气体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等相互关联起来。

归纳:

小结: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作用实际是联系宏观和微观的桥梁。【提问】下列叙述是否正确?

(1)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1mol任何物质都含有6.02×1023个分子。(2)1mol氢的质量为1g,它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氢分子。(3)氧气的摩尔质量为 32g,氧气的分子量也为32g。

(4)12g碳-12所含的碳原子数是阿伏加德罗常数,每摩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思考,回答:

(1)不正确,并非所有物质均含有分子。(2)不正确,不能说 1mol氢,应指明微粒名称。

(3)不正确,摩尔质量的单位为g·mol-1,分子量没有单位。(4)正确

【提问】在应用摩尔这个单位时,应注意什么? 回答:

(1)摩尔只能用来表示微粒的集体数目;(2)必须指明微粒的具体名称。

【讲解】微粒可以是真实的,如:1mol水分子;也可以是假想的,如:1mol NaCl,表示1molNa+和1mol Cl-的特定组合。

【提问】在化学反应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和一定等于各生成物的物质的量之和 B.反应前原子的物质的量之和一定等于反应后原子的物质的量之和 C.反应前各物质的摩尔质量之和一定等于反应后生成物的摩尔质量之和 D.在同温、同压下,反应前气体体积之和一定等于反应后气体体积之和 思考,回答:

A.不正确,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数是可能发生变化的。B.正确,因为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C.不正确,因为分子是变化的,分子量很可能变化,摩尔质量也随之变化。

D.不正确,因为在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随分子数变化。【小结】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组成、分子结构发生了变化。【提问】质量守恒定律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涵义是什么? 回答:

在宏观上,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从微观上,反应物中原子的种类和总个数(或总物质的量)等于生成物中原子的种类和总个数(或总物质的量)。【强调】物质的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计算中有很重要的应用,需要大家努力掌握应用守恒的计算技巧。

【过渡】下面让我们再讨论一下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问题。【提问】什么是气体摩尔体积? 回答: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再问】标准状况的涵义是什么?

回答:273K,1.01×105Pa,或0℃,1atm。提问:老师,标准状况下三氧化硫是气体吗?

【强调】气体摩尔体积不适用于非标准状况的气体及液体、固体。【反问】谁知道这个问题?

回答:三氧化硫的熔点为16℃,标准状况下当然是固体。

【提问】有关气体问题的最重要的一个定律就是阿伏加德罗定律,谁来叙述一下该定律的内容?

回答: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具有相同的分子数。【讲解】阿伏加德罗定律适用于任何状态下的气体,可归纳为:pV=nRT 具体应用有:(1)同温、同压下,体积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2)同温、同体积下,压强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3)同温、同压下,密度比等于摩尔质量(分子量)之比。

【板书并讲解】根据 pV=nRT和 n=m/M得:pV=(m/M)RT pM=(m/V)RT pM=ρRT 因此,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之比等于摩尔质量(分子量)之比。倾听。

提问:为什么同温、同压下,密度之比等于摩尔质量(分子量)之比? 【引导小结】气体分子量计算的常用公式: ①气体的摩尔质量=标准状况下气体密度×22.4。②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分子量与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③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混合气体总质量÷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回忆、归纳、小结:(1)M=ρ0×p22.4(2)M=ρA×MA(3)M=Σm/Σn

【提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mol任何物质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都约是22.4L B.0.5 mol氢气的体积为11.2L C.在标准状况下,各为1mol的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的体积均约为22.4L D.在20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的氮气和3mol氢气,达平衡后有0.5mol的氮气反应,平衡后混合气体的体积仍为20L 思考,回答:

A.不正确,只有1mol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都约是22.4L,不能说任何物质。

B.不正确,因为没有指明标准状况。

C.不正确,因为三氧化硫在标准状况下不是气体。

D.正确,因为不论在任何条件下,气体都将充满整个容器。【评价】回答得很好,请注意 D选项的条件不是标准状况。【提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1L辛烷完全燃烧生成8/22.4 mol的二氧化碳分子 B.在标准状况下,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C.常温常压下,1mol氮气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氮分子

D.常温常压下,金属和酸反应,若生成2g 氢气,则有2mol电子发生转移

思考,回答:

A正确,辛烷的分子式为C8H18,在标准状况下1L辛烷的物质的量是1/22.4mol,因此,完全燃烧生成 8/22.4 mol的二氧化碳分子。

B.不正确,因为没有指明气体的物质的量是1mol。C.正确,1mol氮气的分子数与是否标准状况无关。

D.正确,不论在任何条件下,2g氢气都是1mol,无论什么金属生成氢气的反应均可表示为:2H++2e=H2↑,因此,生成1mol氢气一定转移 2mol电子。

【质疑】辛烷在标准状况下是否为气体? 回答:辛烷在标准状况下为液体。

【评价】辛烷是汽油成分之一,在标准状况下为液体,1L辛烷的物质的量不是

1/22.4mol,因此,A选项是不正确的。

【提问】设N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以任意比例混合的甲烷和丙烷混合气体22.4L,所含的气体的分子数约为N个

B.标准状况下,22.4LNO和11.2L氧气混合,气体的分子总数约为1.5N个

C.常温下,2.3g金属钠变成钠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目为0.1N个 D.常温下,18g重水所含中子数为10N个 思考,回答:

A.正确,任意比例混合的甲烷和丙烷混合气体 22.4L,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1mol,因此含有N个分子。B.不正确,因为NO和氧气一接触就会立即反应生成二氧化氮。C.正确,2.3g钠是0.1mol钠原子,钠原子变成离子的反应为:

Na-e=Na+

0.1mol钠原子就失去0.1mol电子,也就是0.1NA个电子。

D.不正确,重水分子(D2O)中含有10个中子,分子量为 20,18g重水所含中子

数为:10×18g/20g· mol-1=9mol。

【强调】温度和压强条件只影响气体的体积,而不影响气体的质量和物质的量,因此,如果讨论物质的量、质量和微粒数目的关系,则与是否标准状况无关。

【引导小结】在计算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有关微粒个数计算,需要注意什么?(2)有关气体的计算,需要注意什么?

(3)有关方程式的计算,需要注意什么常用技巧? 归纳、小结:

(1)注意分子数和原子数、质子数、电子数、中子数的比例关系(2)注意温度和压强条件对气体体积的影响很大,因此应用气体摩尔体积计算必须要求标准状况条件,并注意标准状况下不是气体或不能共存的混合气的问题。

(3)注意运用电子守恒的计算技巧。

一、选择题

1.为方便某些化学计算,可将98%的浓硫酸表示成下列形式,其中合理的是

[

] A.H2SO4·1/9H2O

B.H2SO4·H2O C.H2SO4·SO3

D.SO3 ·10/9H2O 2.能从水溶液中还原 6molH+的是

[

] A. 2 mol Fe

B. 6 mol OH-C. 6 molI-

D. 6 mol Li 3.某稀溶液中含1mol硝酸钾和4mol硫酸,向其中加入1.5mol铜粉,充分反应后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A.5.6 L

B.11.2L C.22.4L

D.44.8L 4.标准状况下,下列混合气体的平均式量可能是50的是

A.硫化氢和二氧化硫

B.一氧化氮和氧气 C.二氧化硫和溴化氢

D.碘化氢和氯气 5.在一个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1gX气体(摩尔质量为 44g·mol-1),压强为1×105pa。如果保持温度不变,继续充入X气体,使容器内压强达到5×105pa。则此时容器内的气体X的分子数约为 [

] A.3.3×1025

B.3.3×1024 C.7.5×102D.7.5×1022 6.以N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在SiO2晶体中,1mol硅原子与2N个氧原子形成共价键 B.0.1mol甲基中含N个电子 C.16g臭氧O3中含有N个氧原子 D.31g白磷P4中含有1.5N个P-P键

7.由二氧化碳、氢气、一氧化碳组成的混合气体在同温、同压下与氮气的密度相同。则该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碳、氢气、一氧化碳的体积比为

A.29∶8∶13

B.22∶1∶14 C.13∶8∶29

D.26∶16∶57 8.将一定量的铁粉和硫粉的混合物共热,充分反应后冷却,再加入足量稀硫酸,得到标准状况下的气体 11.2 L,则原混合物可能的组成是(n代表物质的量)

[

] A.n(Fe)<n(S)总质量等于 44g B.n(Fe)>n(S)总质量等于44g C.n(Fe)=n(S)总质量大于 44g D.n(Fe)>n(S)总质量小于 44 g 9.同温、同压下,CO2 和NO的混合气体 20mL,通过足量过氧化钠后气体体积减少到10mL,则原混合气体的体积比可能是

A.1∶1

B.2∶3 C.3∶2

D.1∶4 10.常温下,向20L真空容器中通入A mol硫化氢和 Bmol氯气(A,B均为不超过5的正整数),反应完全后,容器内气体可能达到的最大密度是

A.8.5 g·L-B.18.25g·L-1 C.18.5 g·L-1

D.35.5 g· L-1

二、非选择题

11下列分子数由少至多的顺序是______,质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①6g氢气②2mol氨气③4℃时 9mL水 ④1.204×1023个硫酸分子⑤标准状况下,5.6L二氧化碳

12.9g水(H2O)和______g重水(D2O)含有相同的中子数,和______g重水含有相同的质子数。

13.0.1mol下列物质:①氢氧化钠,②碳酸钠,③过氧化钠,④芒硝,分别溶于水,使所得溶液中钠离子与水分子的个数比为1∶100,则需要加入水的质量分别为:

①______g,②______g,③______g,④______g。

14.某溶液中含氯离子、溴离子、碘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4。欲使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变为4∶3∶2,需要通入氯气的物质的量和原溶液中所含碘离子物质的量之比为:

一、选择题

1.A、D 2.D 3.C 4.B、D 5.C 6.A、B 7.C、D 8.D

9.A、C 10.B

二、非选择题

11.④⑤③②①;①③⑤④② 12.8 10 13.180 360 361.8 341 14.1∶4 提示:4.平均值法:如果混合气的平均式量为50,则组成气体中必然有式量大于50的和式量小于50的。

A.选项,两种气体不能共存;

B.选项,一氧化氮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化合生成四氧化二氮(式量为92); C.选项,两种气体的式量均大于50;

D.选项,氯气和碘化氢反应生成氯化氢(式量为36.5)和碘。6.A选项,在SiO2晶体中,每个Si原子均和4个O原子相连,即有4个Si—O键;

B选项,甲基中有9个电子;

D选项,白磷P4分子为正四面体结构,有6个P—P键。

7.根据题意,混合气的平均式量等于氮气的式量28,由于CO的式量也为28,因此,只要二氧化碳和氢气的体积比满足13∶8(可用十字交叉法算出)即符合题意。

8.根据题意,所产生的气体可能为硫化氢和氢气,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得到如下关系:Fe~FeS~H2S,Fe~H2。因此,根据产生气体 11.2L(0.5 mol),得:铁粉的物质的量一定为0.5 mol(28g)。

若n(Fe)<n(S),贝n(S)>0.5 mol,m(S)>16g,总质量大于44g。其余选项的判断同理。

9.设混合气中CO2的体积为xmL,NO的体积为y mL,则x+y=20 方程① 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CO2+2Na2O2=2Na2CO3+O2 xmL x/2mL 2NO+O2=2NO2 ymL x/2mL

若氧气足量,则x/2≥y/2 生成NO2y mL,剩余氧气 x/2—y/2 mL 反应后混合气:y+(x/2—y/2)=10方程② 根据方程①,方程②总成立。

因此,只要满足x≥y,即体积比>1∶1,均可。若氧气不足量,即y>x,由于生成NO2的体积为y mL,因此剩余气体的体积不可能为10mL。

10.恒容条件下,当气体质量最大时,其密度最大,经讨论,当A=5,B=5时,反应后生成10molHCl,此时,气体的总质量最大。

因此,容器内气体密度的最大值为:

10mol×36.5g·mol-1/20L=18.25g·L-1

14.根据Cl-、Br-、I-的物质的量之比由2∶3∶4变为4∶3∶2,说明反应前后Br-的物质的量没有改变,因此,反应如下:

Cl2+2I-=2Cl-+I2

常用化学数据 篇2

化学键是化学物质结构的最重要部分之一, 它是化学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反应和其结构直接受到化学键的基本特性的影响。在有机化合物中, 化学键的基本的特性指标有三项, 分别是键长, 键能和电负性差。这些化学键的特性不如无机化合物的化学键分明, 弄清它们之间的基本特性的差异具有重要意义。分析这些性能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运用聚类方法是一个很简便的方式。

1 化学键的定义与分类

1.1 化学键的定义

化学键是一种粒子间的吸引力, 其中粒子可以是原子、离子或分子。化学键种类繁多, 其能量大小、键长亦有所不同;能量较高的“强化学键”包括共价键、离子键, 而分子间力、氢键等“弱化学键”能量较低。研究认为, 在分子或晶体中的原子决不是简单地堆砌在一起, 而是存在着强烈地相互作用。化学上把这种分子或晶体中原子间的强烈作用力叫做化学键。键的实质是一种力。所以有的又叫键力, 或就叫键。矿物都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组成的, 它们之间是靠化学键联系着的.

1.2 化学键分类

化学键分为三大类: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

(1) 离子健

离子键是由电子转移 (失去电子者为阳离子, 获得电子者为阴离子) 形成的。即正离子和负离子之间由于静电引力所形成的化学键。离子既可以是单离子, 如Na+、Cl-;也可以由原子团形成;如SO42-, NO3-等。

离子键的作用力强, 无饱和性, 无方向性。离子键形成的矿物总是以离子晶体的形式存在。

(2) 共价健

共价键的形成是相邻两个原子之间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相互配对, 此时原子轨道相互重叠, 两核间的电子云密度相对地增大, 从而增加对两核的引力。共价键的作用力很强, 有饱和性与方向性。因为只有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才能配对成键, 所以共价键有饱和性;另外, 原子轨道互相重叠时, 必须满足对称条件和最大重叠条件, 所以共价键有方向性。共价键又可分为三种:

(1) 非极性共价键形成共价键的电子云正好位于键合的两个原子正中间, 如金刚石的C-C键。

(2) 极性共价键形成共价键的电子云偏于对电子引力较大的一个原子, 如Pb-S键, 电子云偏于S一侧, 可表示为Pb→S。

(3) 配价键共享的电子对只有一个原子单独提供。如Zn-S键, 共享的电子对由锌提供, 共价键可以形成两类晶体, 即原子晶体与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的晶格结点上排列着原子。原子之间有共价键联系着。在分子晶体的晶格结点上排列着分子 (极性分子或非极性分子) , 在分子之间有分子间力作用着, 在某些晶体中还存在着氢键。关于分子键与氢键后面要讲到。

(3) 金属键

由于金属晶体中存在着自由电子, 整个金属晶体的原子 (或离子) 与自由电子形成化学键。这种键可以看成由多个原子共用这些自由电子所组成, 所以有人把它叫做改性的共价健。对于这种键还有一种形象化的说法:“好象把金属原子沉浸在自由电子的海洋中”。金属键没有方向性与饱和性。

和离子晶体、原子晶体一样, 金属晶体中没有独立存在的原子或分子;金属单质的化学式 (也叫分子式) 通常用化学符号来表示。

上述三种化学健是指分子或晶体内部原子或离子间的强烈作用力。

2 聚类分析法简述

2.1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一种分类的数学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物以类聚。做聚类分析时, 出于不同的目的和要求, 可以选择不同的统计量和聚类方法。该方法在化学物质分类、分析化学数据及结构谱图解析等方面已得到了应用。由实验数据确定化学反应级数、速率常数等动力学参数是化学动力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实质就是对化学反应按动力学模型进行归类。事实上, 化学反应按速率方程的形式已划分为简单级数反应和复杂反应两大类, 前者又划分为零级、一级、二级等不同反应级数的反应, 后者又分为对行反应、连串反应及平行反应等。每种形式的反应构成了一个类, 同一类反应的速率方程具有相似的形式, 这种分类实际上就是一张聚类谱图, 任何一个特定的化学反应按速率方程形式总可归入这张谱图中的某一类。

例如:用聚类分析发可将数据标准化

设论域V={, , …}为被分类对象, 每个对象又由m个指标表示其性状, 即={, , …y} (j=1, 2, …m) , 得到原始矩阵。

2.2 化学键的聚类分析

上面的图表是在有机化学中常见的化学键, 及其键长、键能、电负性差的数值特, 我们运用聚类方式就可以分析他们之间的相似和差异性。

3 结语

本文所建立的聚类分析确定反应级数的方法为化学反应速率方程的建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经计算实践表明, 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它可以克服确定反应级数的传统方法, 可靠性波动较大等不足。了解化学键的性能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问题, 会对以后在有机化学中的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发明, 高丽华.晶体化学键的介电理论及其应用[J].燕山大学学报, 2011, 03:189-197.

[2]任伟.知识系统性与高中化学键教学[J].中国科技信息, 2012, 08:235.

[3]乐传俊, 朱少萍, 王丽.共价键理论及其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研究, 2013, 05:68-72.

[4]鲍泽耀, 赵旭, 薛冬峰.溶液中结晶生长的动力学模拟:化学键合方法[J].人工晶体学报, 2009, 02:396-401.

[5]李明华, 刘全, 刘忠, 郗连霞.数据挖掘中聚类算法的新发展[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8, 01:13-17.

[6]姜园, 张朝阳, 仇佩亮, 周东方.用于数据挖掘的聚类算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 2005, 04:655-662.

专题二 化学常用计量 篇3

例1 等物质的量的CO和CH4,下列比较中正确的是( )

①所含的分子数目之比为1∶1 ②所含的原子总数目之比为2∶5 ③所含的电子数目之比为7∶5 ④质量之比为7∶4,具有相同的气体体积 ⑤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气体的密度之比为7∶4

A. ①和④ B. ②和③

C. ①②③⑤ D. ①②③④⑤

解析 据N=n·NA,NA为常数,即物质的量之比为分子数之比。据m=n·M求出质量之比为7∶4,①正确。据V=n·Vm,不同条件下的气体摩尔体积Vm不同,故在没有限定同温同压时,等物质的量的气体体积不同,④错误。由气态方程(PV=nRT)、m=n·M、[ρ=mV]有,[PM=ρRT],R为常数,同温同压下两气体的密度之比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即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之一),即28∶16=7∶4,⑤正确。

答案 C

点拨 物质的量与微粒数(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气体体积、气体质量、气体密度等之间的关系是高考的一个常见考点。此类题的难点之一是运用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进行计算或推断。掌握和运用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有两种方法:一是记住高中阶段现有的几个结论;二是利用气态方程进行推断。后一种方式只需记住气态方程,根据具体的题设条件推导出不同的关系式,是个十分有效的方式。

考点2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应用

例2 已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足量Zn与一定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22.4 L气体时,转移的电子数一定为2NA

B. 44 g CO2中含有的共用电子对数目,一定为2NA

C. 71 g氯气通入适量水中,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总数为NA

D. 60 g SiO2晶体中含有的硅氧键数为4NA

解析 未注明标准状态,22.4 L氢气不一定是1 mol,故转移的电子数不一定是2NA,A项错误;44 g CO2的物质的量为1 mol,含两摩尔C=O双键,所含有的共用电子对数目为4NA,B项错误;71 g氯气通入适量水中,只有一部分氯气分子与水反应,故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总数小于NA,C项错误;60 g SiO2的物质的量为1 mol,每个SiO2晶体单元中含有的硅氧键数为4,所以60 g SiO2晶体中含有的硅氧键数为4NA,D项正确。

答案 D

点拨 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应用是高考的常见考点,其题型:一是结合物质的量直接计算微粒数(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二是和氧化还原反应结合起来,求电子转移的数目;三是和物质结构、晶体结构结合起来,求电子对的数目或晶体中的化学键数目等。

考点3 物质的量浓度的相关计算与换算

例3 下图是某学校实验室从化学试剂商店买回的硫酸试剂标签上的部分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9.2 mol·L-1

B. 1 mol Zn与足量的该硫酸反应产生2 g氢气

C. 配制250 mL 1.0 mol·L-1的稀硫酸需取该硫酸13. 6 mL

D. 该硫酸与等质量的水混合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大于9.2 mol·L-1

解析 c[=1000ρωM=1000 mL×1.84 g⋅cm-3×98%1 L×98 g⋅mol-1]=18.4 mol·L-1,A项错误;浓硫酸与锌反应不产生氢气,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B项错误;由稀释公式c(浓)·V(浓)=c(稀)·V(稀),18.4 mol·L-1×V(浓)=1.0 mol·L-1×0.25 L,V(浓)=0.0136 L,即13.6 mL,C项正确;该硫酸与等质量的水混合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49%,若ρ=1.84 g·cm-3,由c=9.2 mol·L-1,但浓硫酸加水后密度小于1.84 g·cm-3,故所得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必小于9.2 mol·L-1,D项错误。

答案 C

点拨 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有三类常见考题:一是根据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式进行的基本计算;二是根据稀释公式进行相关计算;三是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等的换算。

考点4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

例4 有下列化学仪器和用品:①托盘天平,②玻璃棒,③药匙,④烧杯,⑤量筒,⑥容量瓶,⑦胶头滴管,⑧细口试剂瓶,⑨标签纸,⑩广口瓶。

(1)现配制500 mL 1 mol·L-1硫酸溶液,需用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 g·cm-3的浓硫酸 mL。

(2)从上述仪器和用品中,挑选出该实验所需要的(填编号) 。

(3)若实验遇到下列情况,对所配硫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有何影响? (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①用量筒量取一定量的浓硫酸后,用蒸馏水洗涤量筒,并将洗涤液注入容量瓶中。

②将稀释后的硫酸溶液转移到容量瓶后,没有洗涤烧杯。

③烧杯中未经冷却的稀释液趁热注入容量瓶中。

④在容量瓶中定容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没有再加水至刻度线。

⑤定容时仰视液面。

解析 (1)设需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 g·cm-3的浓硫酸的体积为V。由稀释前后硫酸的质量守恒,V×1.84 g·cm-3×98%=0.5 L×1 mol·L-1×98 g·mol-1,V=27.2 mL。(2)配制顺序是:计算→量取→稀释→移液→定容→存放于试剂瓶中并贴上标签,所用仪器和用品为②④⑤⑥⑦⑧⑨。注意液体试剂应用量筒量取,配制完毕应存放在细口瓶中,并贴上标签。(3)由[c=nV]知,操作①造成溶质偏多,浓度偏高。操作②造成溶质偏少,浓度偏低。操作③高于室温时溶液体积偏小,浓度偏高。操作④中溶质的量和溶液体积都没有改变,对浓度没有影响。操作⑤使溶液体积偏大,浓度偏低。

答案 (1)27.2 (2)②④⑤⑥⑦⑧⑨ (3)①偏高 ②偏低 ③偏高 ④不变 ⑤偏低

点拨 有关一定物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在高考中主要有三类考题:一是有关配制计算;二是溶液配制的仪器和操作步骤;三是误差分析。本题的难点是误差分析,其方法是根据[c=nV]分析判断,分析不同的操作对分子(n)或分母(V)所造成的影响,然后得出c的变化。

[【专题练习】]

1. 已知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100 ℃、1.01×l05 Pa,1 mol H2O(g)的质量为18 g

B. 7.1 g C12变为氯离子时,得到的电子数为0.1NA

C. 20 ℃、1.01×l05 Pa时,11.2 L H2所含原子数为NA

D. 1 L 0.2 mol·L-1硫酸亚铁溶液中实际存在的微粒个数N(Fe2+)=N(SO42-)=0.2NA

2. 某课外活动小组需用480 mL 0.1 mol·L-1的硫酸铜溶液。以下配制操作正确的是( )

A. 称取7.68 g无水硫酸铜,加入500 mL水

nlc202309030732

B. 称取12.0 g胆矾配成500 mL溶液

C. 称取8.0 g无水硫酸铜,加入500 mL水

D. 称取12.5 g胆矾配成500 mL溶液

3. 如果a g某气体中含有的分子数为b,则c g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 )

A. [22.4bcaNA]L B. [22.4abcNA]L

C. [22.4acbNA]L D. [22.4bacNA]L

4. 下表中,只由甲、乙中对应的数据,不能组成一个求物质的量的公式是( )

[&①&②&③&④&⑤&甲&物质微粒数&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固体体积&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非标准状况下物质的质量&乙&阿伏加德罗常数&标准状况下气体体积&固体密度&溶液的体积&物质的摩尔质量&]

A. ②③④ B. ③④⑤

C. ③④ D. 只有③

5. 经检测,某磁带中的磁性材料的化学组成相当于CoxFe3-xO4,若x=0.5,则下列推测中不正确的是( )

A. 只含Co3+、Fe3+

B. 含有Co3+、Fe2+、Fe3+

C. Co3+与Fe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D. Co3+与Fe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

6. 某元素的一种同位素原子X,质量数为A,中子数为N,它与1H 原子组成 HmX分子。a g HmX所含中子的物质的量是( )

A. [a(A-N+m)A+m]mol B. [a(N+1)A+m]mol

C. [aNA+m]molD. [a(A-N+m)A]mol

7. KMnO4、KClO3、NaClO均为强氧化剂。在实验室里可以用KClO3固体代替MnO2与浓盐酸加热反应制备Cl2。已知反应KClO3+HCl(浓)—KCl+Cl2+H2O(未配平),若用K37ClO3与H35Cl作用,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中的浓盐酸既作还原剂又起酸的作用

B. KCl中只含35Cl

C. 足量的KClO3固体和50 mL 12 mol·L-1的浓盐酸加热充分反应可生成0.3 mol Cl2

D. 生成氯气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70.7

8. 在120℃ 101 kPa条件下,某燃气可能由H2、CH4、CO中的若干种组成,总体积为a mL,通入一定量(设为x mL)氧气使其完全燃烧。

(1)若a mL该燃气完全燃烧消耗相同条件下氧气的体积也为a mL(即将x=a),则该燃气中CH4的体积分数是 ;

(2)若该燃气完全燃烧后生成CO2和H2O(g)的总体积在相同条件下为2a mL,则该燃气中CH4的体积分数是 ;

(3)若该燃气完全燃烧时,生成的气体中只有CO2和H2O(g),则x的取值范围是 。

9.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需470 mL 0.5 mol·L-1的NaCl溶液,有如下配制步骤:①用托盘天平称量 g NaCl晶体放入小烧杯中,加适量蒸馏水溶解;②把所得溶液小心转入 mL容量瓶中;③继续向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至液面接近刻度2~3 cm处,改用胶头滴管小心滴加蒸馏水至溶液凹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水平相切;④用少量蒸馏水洗涤小烧杯和玻璃棒2~3次,每次洗涤的液体都小心转入容量瓶,并轻轻摇匀;⑤将容量瓶中溶液注入干净的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⑥将容量瓶塞紧,充分摇匀。

请填写下列空白:

(1)填写操作步骤①②中的两处空白。

(2)操作步骤的正确顺序(填序号) 。

(3)本实验用到的主要仪器有: 。

(4)若出现如下情况,最后所得配制溶液浓度将偏高还是偏低?某学生定容时俯视液面,对所配溶液的浓度有何影响? (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下同)。用蒸馏水洗净的试剂瓶内壁还有少量的水,立即盛装所配溶液。 。定容时,加蒸馏水不慎超过了刻度线,立即取出多余部分。 。

10. 进行下列各项计算时,除必须应用已给出的各项数据外,还各缺少一个数据。请写出所缺数据的名称、符号和单位,并列出计算式。

(1)在温度为t ℃和压力为P Pa的情况下,19.5 g A与11.0 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固体C和3.00 L D气体,计算生成C的质量(m)。

缺少的数据是 。(数据符号用a表示)计算式为m= 。(注明单位,不化简)

(2)0.48 g金属镁与10 mL盐酸反应,计算生成的H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V(H2)。

缺少的数据是 。(数据符号用b表示)计算式为V(H2)= 。(注明单位,不化简)

11. 合成氨原料可以由天然气制取,其主要反应为:CH4(g)+H2O(g)→CO(g)+3H2(g)。

(1)1 m3(标准状况)CH4按上式完全反应,产生 mol H2。

(2)CH4和O2的反应式为:2CH4(g)+O2(g)→2CO(g)+4H2(g),设CH4同时和H2O(g)及O2(g)完全反应。1 m3(标准状况)CH4按上述两式完全反应,产物气体的体积V(标准状况)的范围为 。

(3)CH4、H2O(g)、富氧空气(O2含量较高)混合气体反应后,产物气体组成如下表:

[气体&CO&H2&N2&O2&体积(L)&25&60&15&2.5&]

计算该富氧空气中O2和N2的体积比[V(O2)V(N2)](简要写出计算过程)。

《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教学反思 篇4

对于实验室的安全守则可以简单地用两个词来描述:一定、禁止。

一定:一定要熟悉实验室的安全程序;必要时一定要戴上防护眼镜;一定要穿着合理(穿工作服);离开实验室之前一定要洗手;在实验开始之前一定要认真阅读实验内容;一定要检查仪器是否安装正确;对待所有的药品一定要小心、仔细;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工作环境清洁;一定要注意观察实验现象;遇到疑问一定要问指导老师。

电力施工常用数据学习材料 篇5

电 杆 组 立

1、起立的直线杆要在线路中心与地面垂直,横向误差不应大于30毫米;转角杆、终端杆应向拉线方向预偏,紧线后不应向拉线反方向倾斜,向拉线方向倾斜不应使杆梢位移大于一个杆梢,转角杆的横向位移不应大于50毫米。

2、回填土时,每填入500毫米厚即夯实一次,土块应打碎,土中可掺块石,但树根杂草必须清除。

3、回填一般土质时,对基础坑、拉线坑、马道等的防沉土层应高出地面300毫米。不易夯实的土质,防沉土层应高出地面500毫米。

4、一般15米以下的电杆,埋深可按杆长的1/6计算,但最少不得少于1.5米,变台杆不少于2米。

5、电杆抱箍直径的计算:DLX=LX/75+梢径

LX为从电杆顶端往下所选长度(MM); DLX 为LX处的直径(MM)(也就是每下降1.5米,直径增加20MM。)

架 空 线 路

1、横担安装:(1)导线水平排列,最上层横担的中心距电杆顶部为200毫米。(2)三角排列时杆顶铁上抱箍距杆顶150毫米。直线杆最上层横担的中心距电杆顶部为800毫米。直线耐张杆最上层横担的中心距杆顶铁上抱箍为800毫米。45度及以下耐张转角杆,横担距杆顶1100毫米。直角转角上横担距杆顶1100毫米,距下横担600毫米。(4)同杆高压和低压横担之间直线杆1200毫米,转角杆1000毫米。(5)带跌落开的电缆终端杆,跌落开横担距上横担600毫米。

2、铝导线在绝缘子上的固定:(1)铝导线与绝缘子的接触部分应缠绕铝带,缠绕方向应与外股导线方向一致。(2)在直立瓶上固定时,缠绕长度应超出绑扎部分各30毫米;在吊瓶上固定时,两端露出线夹30毫米。采用护线条时可不缠绕铝带。(3)低压茶台绑扎时,起始位置距茶台边缘80-100毫米,绑扎长度LGJ-50及以下150毫米。(4)铝绑线直径应在2-3毫米之间,其长度应为2.8米。(5)直线杆导线固定在绝缘子顶槽内,30度以下转角杆固定在绝缘子转角外侧槽内,顶槽太浅或是低压可绑在绝缘子侧面。

3、弓子线的安装:(1)10KV弓子线对邻相导线的最小距离300毫米,对拉线、电杆、构架200毫米。(2)弓子线绑扎长度不小于LJ-35及以下150毫米,LJ-50导线200毫米。(3)弓子线应呈直角形状,但弯曲处必须呈均匀弧度。(4)使用并沟线夹时,位置平行,导线应露出不小于20毫米。(5)线路用过渡弓子线用两个并沟线夹连接,经过线瓶的过线瓶两端各一个,尽量在中心位置,但两并沟线夹应与过线瓶顶部平;不经过线瓶的两并沟线夹也应水平,距线路垂直距离350毫米。各并沟线夹与吊瓶直角拉板齐。

4、双固定的制作:(1)转角大于10度,小于25度时,该杆采用顺线路双固定。(2)直线跨越杆和换位杆采用垂直线路双固定。(3)导线,辅助线各绑在两个绝缘子外侧的侧槽内(导线绑在外侧绝缘子上),但不应绑成菱形,导线本体不应在固定处出现角度。(4)辅助线的长度为1.8-2米。

5、螺栓的固定要求:(1)垂直方向由下向上,横向由外向内穿入;水平方向由送电侧向受电侧穿入,中间面向受电侧由左向右穿入。(2)单螺母固定外露不少于2扣,双螺母可以平扣。每端垫圈不应超过2个,受力螺母的螺栓应带双螺母或单螺母带弹簧垫圈。

6、隔离开关的安装:(1)10KV隔离开关三相应同时接触,前后相差不应大于3毫米。(2)隔离开关操动机构的固定用下抱箍中心线距地面1.2-1.5米。(3)隔离开关三相接地,接地电阻不大于10欧姆。(4)隔离开关杆杆顶铁上抱箍距杆顶110毫米。

7、10KV导线的限界:(1)至建筑物最小垂直距离3米,树木1.5米,至树木水平距离2米。(2)与地面的最小距离:居民区6.5米,非居民区5.5米,交通困难地区(车辆不能到达)4.5米,不通航的河湖至冬季冰面5米。(3)线路交叉时,电压等级高的在上,10KV线路与10KV线路、低压线路的最小垂直距离为2米。(4)距轨顶距离7.5米。(无接触网)

8、放线时的注意事项:(1)在展放中应检查导线有无断股和损伤,严防导线磨伤和打结(筋钩)。(2)交通道口应临时设专人看守。(3)放线时应有密切配合的统一指挥信号。(4)杆上挂线人员应采取防止意外跑线伤人的措施。(5)放线时禁止采用突然剪断导线的方法。(6)在耐张杆处放线时,应线打好临时拉线,以防倾倒。(7)紧线时,被紧的线条应为先同时两边相,然后中相。(8)放线时绑扎导线要听从统一指挥不要我行我素,影响大局。

9、其它规定:(1)接地引下线距地面1.8米以下设置断接卡。(2)新建时在一个档距内,一根导线不应超过一个接头,但在跨越时不允许有接头。接头位置应距导线与绝缘子固定处0.5米。(3)导线截面损伤、断股超过导线导电部分面积15%时,应锯断重接。不超过15%时,可采用敷线补修,敷线长度应超出损伤部分,两端各缠绕长度不小于100毫米。(4)导线出现“灯笼”,其直径超过导线直径1.5倍而无法修复时或由于导线背花调直后(筋钩破股),已形成无法修复的永久变形时,都应锯断重接。

拉 线

1、拉线的制作:(1)用铁绑线绑好拉线断头处。(2)拉线上把应留出

300毫米回头,下把留500毫米。(3)钢绞线应由楔形线夹的直边侧穿入,拉线弯曲部分不应有松股及各股受力不匀现象。(4)拉线的回头用Φ1.6的铁绑线上把尾部留50毫米,绑扎50毫米;下把尾部留50毫米,绑扎100毫米。(5)拉线调好后,楔形线夹U型螺栓的丝扣露出螺母以外长度不应大于30毫米,但最小不应少于两个丝扣的长度。

(2)顺线路方向拉线应与线路方向对正,角度杆小于45度拉线与线路的分角线对正,大于45度在线路中心的延长线上。(3)长距离的架空线路在大风地区,宜设置防风拉线,每隔10基左右装设一处。防风拉线与线路垂直。

2、拉线的方向:(1)拉线与电杆的夹角不小于45度,受环境条件限制时不应少于30度。

3、拉线坑的深度可按受力大小决定,一般为1.2-1.5米。

4、拉线抱箍的位置:(1)一般拉线抱箍在各自横担的上方

200毫米处。(2)水平排列耐张杆在横担下200毫米。(3)直角转角杆上拉线抱箍在上横担上400毫米处,下拉线抱箍在下横担上150毫米处。(4)隔离开关上的拉线抱箍在杆顶铁下抱箍下100毫米处。

在拉线杆上距离顶部300毫米,装设一条普通拉线,其方向为电杆所受拉力的相反方向。(3)在电杆和拉线杆之间装设一条水平拉线,其高度在道路中心不小于6米,在道路边上不小于4.5米.5、过道拉线:(1)在电杆所受拉力的相反方向,倾斜约80度角,埋设拉线杆一根。(2)

6、拉线绝缘子:若拉线穿越导线,需加装拉线绝缘子,绝缘子离电杆的距离不应小于2.5米,离地面的距离应是当拉线断后,其沿电杆下垂时绝缘子离地面2.5米以上。

7、撑杆的安装:(1)撑杆用于不宜设置拉线的处所。主杆和撑杆的连接采用角铁支架,并应连接紧密牢固。二杆间的夹角为30度,撑杆埋深500毫米。(2)受力大时,下部应装设底盘。(3)撑杆顶铁距电杆顶部1-3米。

电 缆

1、电缆的埋深:(1)直埋地下的电缆自地面至电缆的顶部一般应不小于0.7米。(2)有金属管保护与地下建筑物交叉及绕过地下建筑物埋深可为0.5米,但穿过铁路、公路、广场等处,不宜小于1米。(3)距排水沟底部不宜小于0.5米,穿越农田时不宜小于1米。

2、电缆埋设的限界:(1)电力电缆与铁路平行敷设时,与钢轨距离一般不小于3米,与公路边不小于2米,距排水沟不小于1米。(2)直埋电缆与热力管道的接近距离(平行)为2米,与其它管道为0.5米,与建筑物是0.6米,与树木主干0.7米。(3)10KV电缆与相同电压等级的电缆及控制电缆为0.1米,与不同使用部门的电缆为0.5米。(4)与(2)、(3)交叉的垂直距离为0.5米。(5)电缆头支架抱箍距上横担1200毫米。

3、电缆的保护:(1)电缆引入或引出地面时,距地面2米至埋入地下0.25米一段应加装管保护。(2)电缆保护管的长度在30米以下时,管内径应不小于电缆外径的1.5倍;超过30米时,应不小于2.5倍。

4、电缆的接地:(1)电缆的金属外皮和保护管均需可靠接地。(2)保护电缆的避雷器接地线要和电缆的金属外皮相连接。

5、电缆的裕度:(1)电缆直埋敷设长度应比电缆沟长出1-1.5%,做波状敷设,不得拉紧拉直。(2)电缆由沟引出至电杆、电缆终端处均应留5米以上余量。(低压3米)(3)过河两端留3-5米,过桥留0.3-0.5米。

6、电缆的弯曲半径:一般为电缆外径的6-25倍,塑料绝缘的电力电缆为10倍,无铠装时为6倍。

7、电缆桩埋设处所:(1)中间接头处。(2)电缆转弯处。(3)直线段每隔100米。(4)穿越铁路、公路、河流的两侧及其他管路处所处。

8、电缆埋设的施工:直埋电缆的上、下方须铺以不小于100毫米厚的敷土或细沙层,护层上应盖水泥板或红砖保护,覆盖宽度应超过电缆两侧各50毫米。

9、电缆的摇测:(1)摇测方法。一相对另外两相及金属包层。(2)摇测的绝缘电阻应符合以下要求:10KV电缆用2500V的摇表摇测,在摄氏20度时,不低于400兆欧;1KV及以下电缆,用1000V摇表,在摄氏20度时,不低于10兆欧(运行中,合格2.5兆欧,优良5兆欧。)。三相不平衡系数不得大于2.5。

10、电力电缆在隧道内用钢索悬挂时:(1)支持钢索用的托架,在隧道的直线部分其距离不大于20米,曲线部分不大于15米。(2)钢索应每隔300-500米设一耐张段,采用楔形线夹做终端装置。(3)钢索上悬挂电缆,其固定点的距离,对于电力电缆为0.75米。(4)在潮湿流水处,电缆与墙壁间的距离不应小于50毫米。(5)电缆、钢索、托架不应侵入隧道的建筑限界,在隧道边墙上的高度,一般距轨道顶端3.5-4米。(距接触网2米)

11、电力电缆在隧道内用支架固定时:(1)支架的间距,垂直敷设时固定点距离为

1.5米,水平敷设时为1米。(2)高压电缆距隧道壁0.1米,距高压电缆0.15米,距低压电缆0.3米,距接触网导线2米。(3)高压电缆固定支架下端距钢轨面不应小于4.5米。

变 压 器

1、自动闭塞变压器安装的技术数据:(1)带电部分、引下线与横担或接地部分的最小距离在200毫米以上。(2)变压器底部距地面高度不应小于2.5米。跌落开横担距变压器底部的距离不应低于1.8米。(3)跌落开横担距其上横担600毫米。(4)低压配电箱固定用下抱箍距地面1.2-1.5米。(5)变压器一、二次引线均应使用绝缘线,但不应使变压器的瓷套管直接受力,如果引线使用电缆时,电缆头不能靠近瓷套管。

2、变压器绝缘电阻的测量:(1)一次对二次及地(外壳),阴天测量值太低不准确时,用裸线在高压瓷裙上缠绕几圈再通过绝缘线接G钮。二次对一次及地(外壳),阴天测量值太低不准确时,用裸线在低压瓷裙上缠绕几圈再通过绝缘线接G钮。L端线为备接线。(2)在摄氏20度时,变压器线圈的绝缘电阻最低为300兆欧,良好为450兆欧。吸收比R60/R15不小于1.3。

3、变压器接地电阻的测量:(1)E钮(或P2、C2)接被测极,P(或P1)接20米距离的辅助极,C(或C1)接40米距离的辅助极。(2)100KVA以上的变压器接地电阻应不大于4欧姆,100KVA及以下变压器,不应大于10欧姆。

4、变压器的操作:先合高压侧开关,后合低压侧开关,停电时顺序相反。

5、阀型避雷器的引下线:裸铜线不小于16平方毫米,裸铝线或钢线不小于25平方毫米。

常用数据加密技术的对比研究 篇6

关键词:定时器加密算法,算法比较

0 引言

信息安全广泛涉及数学、密码学、计算机、通信、控制、人工智能、安全工程、人文科学等诸多学科, 信息对抗和网络安全是信息安全的核心热点, 它的研究和发展又将刺激、推动和促进相关学科的研究与发展。至今, 密码技术是取得信息安全性最有效的一种方法, 密码技术是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随着加密技术的研究信息安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加密算法越来越复杂, 加密的数据越来越安全, 对于不同的数据我们应该使用合理的加密算法。下面就对称加密算法, 非对称加密算法, 离散加密算法进行比较。

1 对称加密算法比较

DES (Data Encryption Standard) , DES算法把64位的明文输入块变为64位的密文输出块, 它所使用的密钥也是64位。首先, DES把输入的64位数据块按位重新组合, 并把输出分为L0、R0两部分, 每部分各长32位, 并进行前后置换, 最终由L0输出左32位, R0输出右32位, 根据这个法则经过16次迭代运算后, 得到L16、R16, 将此作为输入, 进行与初始置换相反的逆置换, 即得到密文输出。DES加密算法特点:分组比较短、密钥太短、密码生命周期短、运算速度较慢。

3DES (Triple DES) , 3DES是基于DES, 对一块数据用三个不同的密钥进行三次加密, 强度更高。

AES (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 , AES算法基于排列和置换运算。排列是对数据重新进行安排, 置换是将一个数据单元替换为另一个。AES使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来执行排列和置换运算。AES是一个迭代的、对称密钥分组的密码, 它可以使用128、192和256位密钥, 并且用128位 (16字节) 分组加密和解密数据。与公共密钥密码使用密钥对不同, 对称密钥密码使用相同的密钥加密和解密数据。通过分组密码返回的加密数据的位数与输入数据相同。迭代加密使用一个循环结构, 在该循环中重复置换和替换输入数据。高级加密标准, 是下一代的加密算法标准, 速度快, 安全级别高。

AES与3DES算法性能比较结果如图1所示。

2 非对称加密算法比较

RSA算法是目前最流行的公钥密码算法, 它使用长度可以变化的密钥。RSA是第一个既能用于数据加密也能用于数字签名的算法。RSA算法的原理如下:

(1) 随机选择两个大质数p和q, p不等于q, 计算N=pq;

(2) 选择一个大于1小于N的自然数e, e必须与 (p-1) × (q-1) 互素。

(3) 用公式计算出d:d×e = 1 (mod (p-1) × (q-1) ) 。

(4) 销毁p和q

最终得到的N和e就是“公钥”, d就是“私钥”, 发送方使用N去加密数据, 接收方只有使用d才能解开数据内容。RSA的安全性依赖于大数分解, 小于1024位的N已经被证明是不安全的, 而且由于RSA算法进行的都是大数计算, 使得RSA最快的情况也比DES慢上好几倍, 这也是RSA最大的缺陷, 因此它通常只能用于加密少量数据或者加密密钥。

ECC (Elliptic Curves Cryptography) :给定素数p和椭圆曲线E, 对Q=kP, 在已知P, Q的情况下求出小于p的正整数k。可以证明由k和P计算Q比较容易, 而由Q和P计算k则比较困难。将椭圆曲线中的加法运算与离散对数中的模乘运算相对应, 将椭圆曲线中的乘法运算与离散对数中的模幂运算相对应, 我们就可以建立基于椭圆曲线的对应的密码体制。

ECC与RSA的比较:

ECC和RSA相比, 在许多方面都有对绝对的优势,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抗攻击性强。相同的密钥长度, 其抗攻击性要强很多倍; 计算量小, 处理速度快;ECC总的速度比RSA要快得多;存储空间占用小, ECC的密钥尺寸和系统参数与RSA相比要小得多, 意味着它所占的存贮空间要小得多。这对于加密算法在IC卡上的应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带宽要求低。当对长消息进行加解密时, 三类密码系统有相同的带宽要求, 但应用于短消息时ECC带宽要求却低得多。带宽要求低使ECC在无线网络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ECC的这些特点使它必将取代RSA, 成为通用的公钥加密算法。

3 加密算法的选择

面对对称解密算法和非对称加密算法, 那我们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究竟该使用哪一种比较好呢?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使用特点来确定, 由于非对称加密算法的运行速度比对称加密算法的速度慢很多, 当我们需要加密大量的数据时, 建议采用对称加密算法, 提高加解密速度对称加密算法不能实现签名, 因此签名只能非对称算法。由于对称加密算法的密钥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密钥的管理直接决定着他的安全性, 因此当数据量很小时, 我们可以考虑采用非对称加密算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我们通常采用的方式是:采用非对称加密算法管理对称算法的密钥, 然后用对称加密算法加密数据, 这样我们就集成了两类加密算法的优点, 既实现了加密速度快的优点, 又实现了安全方便管理密钥的优点。如果在选定了加密算法后, 那采用多少位的密钥呢?一般来说, 密钥越长, 运行的速度就越慢, 应该根据的我们实际需要的安全级别来选择, 一般来说, RSA建议采用1024位的数字, ECC建议采用160位, AES采用128为即可。

4 结论

随着计算方法的改进, 计算机运行速度的加快, 网络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算法被破解。在2004年国际密码学会议上, 来自中国山东大学的王小云教授做的破译MD5、HAVAL-128、MD4和RIPEMD算法的报告, 令在场的国际顶尖密码学专家都为之震惊, 意味着这些算法将从应用中淘汰。随后, SHA-1也被宣告被破解。历史上有三次对DES有影响的攻击实验。1997年, 利用当时各国7万台计算机, 历时96天破解了DES的密钥。1998年, 电子边境基金会 (EFF) 用25万美元制造的专用计算机, 用56小时破解了DES的密钥。1999年, EFF用22小时15分完成了破解工作。因此。曾经有过卓越贡献的DES也不能满足我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了。因此加密算法依然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 提供更高的加密安全强度和运算速度。纵观这两种算法一个从DES到3DES再到AES, 一个从RSA到ECC。其发展角度无不是从密钥的简单性, 成本的低廉性, 管理的简易性, 算法的复杂性, 保密的安全性以及计算的快速性这几个方面去考虑。因此, 未来算法的发展也必定是从这几个角度出发的, 而且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把这两种算法结合起来, 也需将来一种集两种算法优点于一身的新型算法将会出现, 到那个时候, 电子商务的实现必将更加的快捷和安全。

参考文献

[1]谢晓燕, 魏斌峰.浅析网络信息加密技术[J].科技广场.2007 (05)

[2]施向东, 董平.基于RSA算法的一种新的加密核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2005 (26)

[3]王喜成[等]著.公钥密码快速算法与实现技术[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6

[4]蔡乐才主编.应用密码学[M].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5

[5] (美) WadeTrappe, (美) LawrenceC.Washington著, 邹红霞等译.密码学概论[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6]李保秀, 邵君.网络安全中的加密技术[J].商场现代化.2007 (11)

[7]邢书宝, 李刚, 薛惠锋.一次一密加密系统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7 (03)

[8]顾婷婷, 李涛, 尹鹏, 王伍戎, 王先旺, 冷丽琴, 王耀.RSA和RSA数字签名的实现[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1 (07)

[9]梁志龙, 张志浩.对RSA算法和加密强度问题的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1 (05)

化学教学中常用的七种启发方式 篇7

关键词:化学 启发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根据常年教学总结,按照课型的不同及教学内容的差异,使用不同的启发方式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情境式启发

教学活动中精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由境入情,情景交融,学习欲望空前高涨,会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例如讲碳酸钙和碳酸氢该的相互转化问题时,可以先把学生引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景中:你学过《桂林山水甲天下》吗?你见过溶洞吗?那倒挂的钟乳石,那挺拔的石笋、石柱,那千奇百怪的石狮,石猴,那形态各异的走兽飞禽无不显示了大自然的造物神采!那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当你目睹那壮丽景观的时候,你是否说--我懂得其中的化学原理!这种讲法,有激情、有意境,使学生陶醉在祖国的美丽河山之中,激发出学生热爱祖国的无限激情,进而迸发出刻苦学习,主动研究化学的动力。

二、演示式启发

化学演示实验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冲动,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教学,抓住“浮”“熔”“游”“响”“红”等实验现象,引起学生思考:金属钠为何浮在水面上?金属钠为何变成液态小球?小球为何会不停地游动?为何有“嘶嘶”的响声?酚酞溶液为何出现红色?现象、问题激起兴趣,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结论。

三、反问式启发

当学生存在问题不能解决的时候,教师并不是急于告诉现成的答案,而是反问激疑,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探究问题根源。请看一段答疑对话。

学生:老师,氧化铝是电解质吗?

老师:什么是电解质呢?

学生:凡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

老师:氧化铝是不是化合物?

学生:是。

老师:氧化铝在熔融状态下导电吗?

学生:导电,工业上电解氧化铝可得到金属铝?

老师:那么,氧化铝是不是电解质呢?

学生:是!

以上通过演绎推理,提出概念,联系对比,层层启发,使学生自己得出了正确的答案。

四、直观式启发

人的认知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教学中加强直观性,使学生接触客观事物,把具体感受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例如,甲烷的正四面体立体结构,学生往往难以想象,但如果展示模型,学生就容易理解。相对来说,形象思维比抽象思维更易于接受,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实物、图表、模型或多媒体等教具,突出形象化教学。

五、比较式启发

化学的理论教学往往抽象、枯燥,平铺直叙的讲解,学生易乏味,效果较差。如果能把握知识、概念间的共性和个性,运用比较的方法,揭示概念间的相同点和差异点,寻找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教学中的概念,电解和电离;蒸馏、分馏和干馏;裂化和裂解;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同系物等等在系统归纳的基础上进行比较,能够深化理解。

六、联想式启发

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不仅能活跃他们的思维,而且能够增加知识的有序性,形成牢固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学习氯气有毒的性质时,可联系学过的有毒物质CO、SO2、NO2、Br2、NaNO2、CH3OH等等。當然联想方式很多,可根据因果、类比、相反、相近等具体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使思维流畅,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七、链条式启发

上一篇: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培训下一篇:照镜子的启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