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发言稿

2024-10-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钱学森发言稿

钱学森发言稿 篇1

教育系统学习钱学森先进事迹座谈会发言摘登

让钱学森精神走近当代大学生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马德秀 本报记者樊世刚摄

2011年12月11日钱老100周年诞辰。作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钱学森图书馆将在上海交通大学正式开馆运行。在图书馆建设和资料搜集的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悟到,钱学森精神对我们当代青年大学生有着强大的感召力和启示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应当学习和弘扬钱学森胸怀祖国、赤诚忠贞的爱国精神

青年时代的钱学森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选择了交大,攻读铁道机械专业,准备日后实践“交通救国”的抱负。1934年,他考取第二届庚款留美飞机设计专业留学生,抱着“航空救国”的理想赴美深造,并通过刻苦努力成长为世界顶尖的应用力学、火箭技术专家。其间,他无时无刻不心系祖国。1955年,钱学森放弃在美国的优裕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美国政府的重重阻挠,历尽艰辛回到祖国。之后,几十年如一日投身我国科技发展和国防科研事业。

几十年来,无论国家处于顺利时期,还是遭遇暂时的困难,他始终对党高度信赖,把一个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一名共产党员坚定的理想信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始终将个人前途命运深深融入国家、民族的发展之中,为当代青年大学生树立了光辉榜样。

二、当代大学生应当学习和弘扬钱学森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求真精神

钱学森在交大求学期间,秉承“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的交大传统,表现出了执著的求真精神。至今,在交大校园里还盛传他当年在水力学考试和热工实验报告中“两个100分”的故事。在领导“两弹一星”工程期间,他严格贯彻“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要求,精心组织工程实施,亲自到第一线具体指导,在航天界传为佳话,并影响了几代科技工作者。他和青年同事们谈心说,科学上不能有一点失误,小数点错一个,打出去的导弹就可能飞回来打到自己,无论是学习还是做研究都必须做到“严谨、严肃、严格、严密”。

三、当代大学生应当学习和弘扬钱学森勇于探索、敢于超越的创新精神

钱学森还将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关键,曾坦诚向温家宝总理建言,要高度重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他提出今天我们办学,一定要有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我们要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没有创新应对,死记硬背,即使你考试成绩很好,也不是优秀的学生”。

当代大学生学习和弘扬钱学森精神,就要敢于突破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不人云亦云;要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学术前沿问题,不断探索求新;要具有敢为人先的雄心壮志、勇于超越的豪迈气度,不断激发创新的内在动力,成为真正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四、当代大学生应当学习并感悟钱学森科艺并举、全面发展的成长之路

艺术是钱学森科学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始终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并将科学与艺术结合作为创新能力的重要源泉。在交大读书期间,钱学森不仅术业有专攻,而且兴趣广泛,注重科学、艺术与人文的结合。钱学森年轻时就“迷”上了音乐,并显露出非凡的音乐才华。他对于画画和摄影也有浓厚的兴趣,并担任1934级级刊委员会美术部干事。

从钱学森科艺并举、全面发展的成长之路中,当代大学生应当感悟并努力做到文理兼通、专博相济,使自己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国高等教育最大的使命,就是培养一大批像钱学森那样具有高尚人格、渊博学识和创新精神的青年知识分子。让钱学森精神走近当代大学生,也是时代的要求。

践行钱学森思想推动高教改革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 郑南宁

本报记者樊世刚摄

从钱学森那里,我们学到了什么?他的教育思想为我们人才培养带来怎样的思考与实践?下面结合西安交大对钱学森教育思想的研究与实践,谈谈我们的体会和感想。

一、钱学森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早在上世纪80年代,西安交大就开始了钱学森科学思想的研究。2008年,西安交大在此基础上成立“钱学森科学思想研究所”,发掘和研究钱学森的重要史实资料和他的思想,阐释钱学森教育思想、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代知识分子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启示。

钱学森的教育思想蕴藏在30多年来大量的文献、论著、讲话和信函中。这一教育思想体系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全才与专才相结合的“大成智慧学”;促进学科交叉和大跨度综合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从人类如何认识与改造世界的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引出的哲学是科学技术的最高概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人-机结合等多种方式,培养教育大学生具有大智、大德的思维结构和内涵。用钱学森教育思想指导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学习和传承钱学森的教育思想,已成为一种大学的精神象征,早已融入到我们的大学校园文化中。为弘扬钱学森的科学精神,从2010年起,西安交大将每年的12月11日定为永久性纪念日“钱学森日”,激励一代代交大师生永远缅怀和铭记杰出校友钱学森学长,学习和继承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弘扬其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卓越风范。

二、钱学森教育思想指导下的西安交大教育改革与实践

“大成智慧学”是钱老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他认为科学家不仅要有自然科学知识,还要有哲学和人文艺术修养,创新需要良好的科学和人文精神。2006年,西安交大就开始思考,如何根据钱学森的教育思想改革人才培养的模式,在实践中探寻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我们经过一年多的准备,从2007年开始在一年级本科新生中选拔各方面基础好的学生,组建钱学森实验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试点。以钱学森提出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构建课程体系和设置课程,为钱学森实验班专门设计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实践课程,采取开放式、启发式、小班讨论的课堂教学方式,强调因材施教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师生的互动。

钱学森实验班的创办,不是简单地为了回答“钱学森之问”。我们在办班之初就有一个系统的思考,那就是要立足于西安交大的文化和精神,以培养“全人”为导向,在学习钱老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教学的改革。

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我们办钱学森实验班,目前只能从一小部分学生入手,但是我们要使全体本科生都能受惠于这个班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先进教材等好的经验和内容。2010年西安交大在完善新的本科培养方案中,就吸收了钱学森实验班的教改经验。

钱学森实验班的教学改革实践告诉我们,教育本身是一个缓慢、优雅和美妙的过程,不能有任何急功近利的心态。教育的本质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在校园里能充满兴趣快乐地学习,身心都能健康成长,成为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人,并通过思想政治上的引导,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为大学的领导者,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变化和新挑战,认真学习和理解钱学森的教育思想,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育人实践,来回答国家和社会公众对大学人才培养的诉求。

造就钱学森式的拔尖创新人才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 胡和平

本报记者樊世刚摄

今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钱学森等一大批我国自然科学学科和工程技术领域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清华人中的佼佼者。

1934年8月,钱学森怀抱“航空救国”的志向,考取了清华大学公费留美生,梅贻琦校长和中国航空委员会钱昌祚等商定派往麻省理工学院就读。为了满足国外航空专业的学习要求,理学院院长叶企孙指派了王士倬教授等4名国内顶级航空专家为他补习航空工程基础知识,到飞机厂参观实习了解航空工业生产过程,直到1935年8月赴美留学。

1955年,钱学森回到祖国,担负起创建我国导弹航天事业的重任。他建议在清华联合创办工程力学研究班和自动化进修班并亲自讲授“水动力学”和“宇航工程讲座”。1981年,钱学森回到清华参加了70年校庆活动,看到老师们胸前佩戴的清华大学校徽,他深情地说:“我也有一块这样的校徽12009年9月5日,经钱学森同意,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钱学森力学班”正式开班,成为清华大学学习贯彻钱学森教育思想、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新举措。

钱学森非常关心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我们今天缅怀钱学森学长,就要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青年学生做到“三个紧密结合”,努力造就钱学森式的拔尖创新人才。

第一,引导学生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走又红又专、爱国奉献成才之路。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杰出清华校友的人生轨迹证明,只有胸怀远大理想,自觉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才能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光辉业绩。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夯实理论功底,提高专业素养;结合专业培养和职业发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学风建设,促使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做到又红又专、德才兼备。

第二,引导学生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掌握和运用理论、发现和创立新知。正如钱学森所说:“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我们要努力强化清华“厚基储重实践、求创新”的育人特色,完善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体系;坚持实践教育不断线,完善实践教育体系,推进教学实习、志愿服务、就业实践等各种社会实践,大力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中砥砺品质、锤炼作风、运用真知、发现新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提高能力,将来努力成为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

第三,引导学生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发挥个人的兴趣专长、开发优势潜能。拔尖创新人才往往都是全面发展基础上,个性充分发展的佼佼者。我们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力加强学生党建工作和集体建设,不断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艺术教育和课外文化活动,加强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促使学生培养高雅情趣,强健身心素质,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实现德智体美有机融合、全面发展;建立科学的学生评价激励机制,以包括“钱学森力学班”在内的“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为引领,积极推进面向全体学生的各种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发展兴趣和专长,保持个性、彰显本色,充分发挥个人的优势和潜能,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才。

钱学森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刘沪

本报记者樊世刚摄

钱学森1923年至1929年在北京师大附中读书,这是他近百年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按照钱老的说法,在北京师大附中读书是他人生的一个高潮。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波澜壮阔的98年人生,为什么会对青少年时期的6年生活,有如此深刻的印象,给予这么高的评价,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深入探讨的问题。实际上,钱老在很多次讲话中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钱老多次说过:“6年的师大附中学习生活对我的教育很深,对我的一生,对我的知识和人生观起了很大作用。”“我能为国家为人民做点事,也是与中小学老师的教育分不开的1

在1986年出版的《关于科学思维》一书中,钱老这样说:“旧中国国家多难,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灾难中,但我这一段所受的教育却是一个小小局部现象,情况比较好,特别是中学。”“北京师大附中当时的校长(那时称主任)林砺儒确实把师大附中办成了一流的学校,真是了不起。”

为什么钱老时常回忆当年在师大附中受到的教育?一是亲身感受,印象深刻;二是在他和一批师大附中杰出校友的人生发展中,师大附中这段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钱老曾经从很多方面回忆上中学时的情景,比如那时的学习风气、考试制度、课余生活、教学方式等等,但是谈的最多的还是师大附中老师对他的影响。

钱老晚年曾列出自幼对他影响最深的17位老师,首先是父母,接着是12位教师:小学1人,中学7人,大学2人,留美预备班1人,以及1位留学美国时的研究生导师,最后是3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这其中有7位是师大附中教师,可见中学老师对他影响巨大。

钱学森提到的7位师大附中老师是:国文教师董鲁安,生物学教师俞君适,美术教师高希舜,矿物学教师李士博,化学教师王鹤清,数学教师傅仲孙,校长兼伦理学教师林砺儒。这7位老师都是师大附中教师的杰出代表。

从钱老的回忆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些师大附中教师高尚的人格、渊博的学识、高超的教学艺术,特别是他们对学生成长的深刻影响。国文老师董鲁安在课上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使青年钱学森坚定了报效祖国的思想。数学教师傅仲孙给初三年级讲几何课,钱老说,傅先生的讲法彻底极了,使他第一次了解了科学的严谨性。美术教师高希舜教钱学森绘画,为他打下了艺术修养的功底。生物学教师俞君适、矿物学教师李士博、化学教师王鹤清,强化了理科教学的试验要求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对钱学森成为一位实践精神很强的科学家起到了重要作用。伦理学教师林砺儒校长从道德原理的高度,对钱学森进行系统的品德教育,为他世界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矗事实不难看出,是大师造就了大师,是教育家们培养了大科学家。

在纪念钱老100周年诞辰的日子里,我们回忆当年爱国的知识分子、优秀的中学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光辉业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北京师大附中作为钱老的母校,积极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努力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我们不断总结师大附中办学的历史经验,提出了“全人格,高素质”的育人目标,坚持成才先成人的理念,依靠全校师生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在面向全体学生,搞好全校教育的基础上,我们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北京师范大学等各级领导的支持下,经北京市教委批准,上海交通大学高中开办了“钱学森班”。“钱学森班”采取小班授课,多导师制。

钱学森精神是我不断前行动力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舒红兵

本报记者樊世刚摄

我想结合自己的求学经历和科研历程,谈谈对学习钱学森先进事迹和弘扬爱国奉献精神的理解。

我出生在重庆市荣昌县的一个偏远山村,9岁时母亲去世,留下我、两个妹妹和刚出生20天的弟弟,是国家和人民帮助我度过了人生中最困难的时光,更是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和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让我从一个几乎走投无路的山村少年变成了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1987年,我从兰州大学本科毕业,1990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毕业,之后到美国留学。在出国的飞机上,从舷窗望出去,我告诉自己,总有一天我要回到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报答党和国家以及父老乡亲对我的养育和培养。1995年,我获得了美国Emory大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工作了近10年,主要从事免疫学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

1999年,我32岁的时候,终于圆了自己的回国梦,成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长江特聘教授,开始了在祖国的教学和科研生涯。2005年,武汉大学在海内外公开招聘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我参加了竞聘,并有幸担任了武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近年来,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实现了快速发展。生物学被评定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教学和科学研究水平及承担国家重大研究项目的能力都进入了全国生命科学学院前列。同时,我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了“973”等国家重大项目,发表了多篇在天然免疫领域有较大影响的研究论文,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首届杰出成就奖等奖项。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育和科技工作者,虽然自己在事业上取得了一些成绩,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是与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的丰功伟绩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感到很惭愧。所以,在新的时代,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弘扬钱学森精神。

我们要学习钱学森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当年,钱学森冒着极大的风险毅然坚持回国工作,面临的是新生的共和国,百废待兴,经济、科技、教育等刚刚起步,生活环境十分艰苦,创业之初的艰辛难以想象,但他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我从美国回国时,国家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条件和环境。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坚定为国奉献的理想信念,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让国家提供给我们的科研和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

我们要学习钱学森勇攀高峰、不断创新的精神。钱学森作为中国火箭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对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作出了巨大的开拓性贡献。但他从来没有满足于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总是不断坚持创新。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教育和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和科技工作者在任何时候都不能骄傲自满、故步自封,我们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追赶和超越科技最前沿。

我们还要学习钱学森虚怀若谷、淡泊名利的精神。他始终认为,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伟大祖国。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对于教育和科技工作者来说,来自社会的诱惑很多,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名和利,不能正确面对所获得的荣誉,就可能失去前进的动力,甚至迷失方向。

时代在变,但精神没有变。我将始终把钱学森精神作为我勇攀科学高峰、精心培育青年人才、全心为国奉献的动力。

勇当国防领域自主创新排头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光电学院院长 房建成本报记者樊世刚摄

我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名教师,非常荣幸参加今天的座谈会。55年前正是钱老提议在北航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陀螺惯导研究室。历经了三代人的艰苦努力,我们终于建成了我国惯性技术领域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为我国的导弹与航天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钱老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实验室三代人在国防科技领域坚持不懈、勇于创新,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和科学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在钱学森100周年诞辰之际,缅怀钱老精神,我谈几点个人感想:

第一,国家的重大需求就是我们的研究方向。

从上世纪50年代实验室第一代带头人林士谔先生开始,就始终把国家的重大需求作为实验室研究方向。作为实验室的第三代负责人,我深刻感悟到钱老当年提出建立我国第一个陀螺惯导研究室的远见卓识和超人智慧。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从国家重大需求、重大工程中凝练科学问题,发现关键技术瓶颈,确定研究方向,这已成为我们实验室几代人的优良传统和精神财富。

第二,国防核心技术和重大成果只能靠自主创新。

导弹和航天技术是国家的战略高技术,也是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关键。这些尖端技术国外严密封锁,引不进、买不来,只能靠自主创新解决。10年前我曾两次去俄罗斯和德国,想了解情况开展合作,他们根本不谈,看也不让看;去美国开国际学术会议,美国使馆都不给发签证,绝对封锁。当时国内大多数专家也认为我们想搞的磁悬浮控制力矩陀螺和磁悬浮飞轮技术太先进了,国内没有基础,担心研制不成。怎么办?只有靠自己干,不能怕!十几年来,大胆创新、奋勇拼搏,硬是研制成功了,不仅干出来了,而且干得比国外还好,方案更新,性能更先进。研究成功的磁悬浮惯性飞轮技术将成为我国新一代卫星的换代技术,可使我国卫星寿命和姿态稳定控制精度有显著提高,对实现我国卫星长寿命高精度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会有成果的。”这是钱老的名言,也是我们实验室的座右铭,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不懈、十年磨一剑,最终取得成功。

上世纪70年代国际上开始了第二代陀螺仪光学陀螺的研究,1981年,实验室第二代带头人张惟叙教授当时已经55岁了,尽管对光学和光纤技术毫无基础,仍然毫不畏惧地带领团队开始了我国第一个光纤陀螺的研制,历经30年硬是研制成功了我国惯性级光纤陀螺,推动了我国导弹武器惯性制导由机械陀螺向光学陀螺的跨越。4年前,我带领第三代科研团队又开始了国际上第三代陀螺仪——原子陀螺的研究攻关,进入了国际前沿的竞争行列。尽管可能需要20年甚至30年才能研制成功,但钱老的精神在激励着我们,我们有信心和勇气,即使我们第三代人不在了,还有第四代和第五代接着干,一定会成功!这就是钱老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四,实现钱老遗愿,培养科技领军人才。

钱老“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在他心中,国为重,家为轻,科学为重,名利为轻。要问我和团队现在最大的渴望是什么?除了想早日把我们花费十多年心血研究出来的一系列成果应用到我国的卫星和空间站上、把我国战略导弹惯性制导的精度再大幅提高以外,最大的愿望就是培养出超过自己,能为我国导弹航天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领军人才。我坚信,在钱老的精神激励下,我们一定能够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为我国的国防事业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学习钱学森精神立志报效祖国 北京大学学生 马克

本报记者樊世刚摄

我是北京大学2008级本科生马克,非常荣幸参加今天的座谈会。今年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100周年诞辰,钱老以他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全心全意的奉献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铸就了不朽的“钱学森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后人。在当代,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学习钱学森精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内涵。

一、钱学森精神引领我们胸怀远大理想,勇于开拓创新

钱老早年考入交通大学,时值抗日时期,钱老为国发愤读书,先后考入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跟随大科学家冯·卡门继续深造。其间他和导师共同提出了“卡门-钱近似”公式,成为了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钱老大胆探索,勇攀高峰,率先提出了用一枚三级火箭将飞船送入太空的设想,之后又前瞻性地提出将核能用作火箭动力的设想,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些原创性的学术思想引导了航天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太空时代的到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钱老曾说:“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钱老始终站在世界科技前沿,他的一生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他的杰出成就是创新精神最好的体现。作为当代青年学生,我们一定要向钱老学习,始终秉承科学的创新精神,勇于探索、敢于突破,勇攀科学技术的高峰。在北大燕园里,也有许多像钱老那样勇于开拓创新的杰出学者。王选院士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徐光宪院士在稀土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这些前辈们的感人故事和创新精神都在感召着我们,引领着一代代北大学子锐意进取,开拓创新。

二、钱学森精神教导我们乐于无私奉献,永葆谦虚谨慎

奉献精神是贯穿钱老一生的品质风范。钱老以过人的智慧和非凡的魄力白手起家筹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地创立了我国航天科研事业。在短短几十年内使我国成为屈指可数的拥有弹道导弹、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技术的国家,跻身世界航天大国前列,创造了奇迹。

钱老一生成就显赫、功垂竹帛,但他谦虚谨慎,从不居功自傲。他始终认为,真正伟大的是党和人民。他曾说过:“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钱老的一生是服务祖国与人民的一生,他对国家与人民科技事业的投入,达到了超凡脱俗的境界,不愧为中国科学界的一面旗帜!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钱老勇于奉献、谦虚谨慎的高贵品质更值得我们青年学子认真学习。13年来,在雪域高原,在大漠深山,在革命老区,北京大学一届届在读研究生,展开了一次次支教扶贫接力,写下了一首首动人的青春之歌。每一个北大学子都明白身上的重担,立志向钱老学习,为国家、为民族的发展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三、钱学森精神激励我们坚定理想信念,立志报效国家

钱老的事迹中贯穿全部的就是他对中华民族、对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一片赤诚之心。钱老当年带着“航空救国”的使命东渡北美,经过15年的努力拼搏,成为享誉世界的大科学家。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他觉得报效祖国的时机已到,不顾美国当局的阻挠,历尽千辛万苦回到祖国怀抱。回国后,他满腔热情地投身祖国高科技事业,以过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勇气领导航天科技队伍将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建立起来,使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坐拥火箭、卫星技术的航天科技强国。

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与忠诚,是钱老爱国主义情怀的突出写照。我们青年学子一定要以钱老为榜样,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追求,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秉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五四精神,奋发有为、成才报国,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时代征程中创造新的青春篇章。每一个北大学子都应不辱使命、不负重托,有所成就、有所作为,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努力奋斗。

钱老的一生是开拓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将毕生的心血全部奉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事业,为中华民族立下了卓越的功勋。钱学森精神更是钱老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广大青年学子永远学习并不断发扬光大。对于我们青年学生,学习钱学森精神,就是要将这种精神践行到自己的学习工作中来,严谨求实、刻苦学习、立志成才,用实实在在的成绩报效国家和人民!联系实际学习钱学森崇高精神

教育部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 吕玉刚

本报记者樊世刚摄

根据教育部党组关于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深入开展向钱学森同志学习活动的总体部署,11月17日,教育部直属机关党委组织直属机关党组织负责同志和党员干部共180余人赴国家博物馆参观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广大党员干部被钱学森同志对党忠诚、报效祖国的炽热情怀,勇于探索、敢于突破的开创精神,淡泊名利、服务人民的高尚情操和严谨治学、追求真理的高贵品质深深打动。参观结束后,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部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生动教材,钱学森同志的崇高精神充分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让人感动,催人奋进。大家纷纷表示,要深入学习钱学森同志的崇高精神,紧密联系教育工作实际,振奋精神、真抓实干,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以参观展览为契机,直属机关党委要求直属机关各级党组织深入开展向钱学森同志学习活动,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扎实推进。

一是把向钱学森同志学习活动与落实六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1955年,钱学森同志冲破阻力、毅然回国,他始终把祖国利益作为最高利益,把民族振兴作为最高追求。他以过人的智慧和非凡的魄力筹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创立了我国航天科研事业,他的一生是共产党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光辉典范。直属机关各级党组织要认真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钱学森同志对党忠诚、报效祖国的炽热情怀,按照部党组提出的《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重点工作》部署,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机关精神文明建设和机关党的建设全过程。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以征集“教育部机关文明公约”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教育部机关党员干部核心价值观大讨论,促进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引导党员干部深入领会教育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基础性作用,深刻认识教育部直属机关党员干部肩负的历史使命,铸牢共同的教育职业理想,努力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是把向钱学森同志学习活动与推动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结合起来。钱学森同志一生涉足数十个现代科学技术领域,在许多领域取得了开创性的伟大成就,堪称生命不息、探索不止。直属机关各级党组织要认真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钱学森同志勇于探索、敢于突破的开创精神,鼓励党员干部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勇于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深化教育改革,认真研究、探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各项重点任务的工作思路和举措,扎实推进实施教育规划纲要重大改革项目和重大发展项目。要通过各种有效形式,进一步激发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励党员干部千方百计破难题、勇挑重担促发展,着力破解教育改革发展重点难点问题,敢于突破改革发展瓶颈,切实把教育规划纲要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努力开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三是把向钱学森同志学习活动与“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钱学森同志曾多次说过:“一个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工作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奖赏。”直属机关各级党组织要认真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钱学森同志淡泊名利、服务人民的高尚情操,进一步扎实有效推进“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要紧紧围绕“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服务学生健康成长”的活动主题和“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活动重点,扎实开展好“亮标准、亮身份、亮承诺”、“比技能、比作风、比业绩”等一系列争创活动,通过评寻党员先锋岗”、“优秀创新工作案例”等选树一批先进典型,推动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转变作风服务群众,进一步找准、明确本单位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服务群众的重点工作项目,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多做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好事,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努力使教育部直属机关“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在教育系统走在前、作表率。

四是把向钱学森同志学习活动与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结合起来。钱学森同志一生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水平达到很高的境界。他多次跟学生讲,我在科学上取得一些成果,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收获。钱学森同志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实践,在长期的科学研究中,锻造严谨朴实、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直属机关各级党组织要认真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钱学森同志严谨治学、追求真理的高贵品质,进一步深化理论武装工作,推动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切实提高党员干部的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要坚持理论指导实践,进一步加强业务知识学习,促进党员干部掌握做好本职工作、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各种知识和能力,使直属机关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不断取得新成效,努力为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重要动力和坚强保障。(图片均为本报记者樊世刚摄)

《中国教育报》2011年12月6日第3、4版

关键字:

送别钱学森 篇2

11月1日下午,钱学森家乡的亲友和民众在浙江日报新闻大楼三楼会议室举行追思会,沉痛悼念和缅怀这位科学巨匠。

同日,在钱学森的故居杭州方谷园2号,乡亲们设立了庄严肃穆的灵堂,供家乡人民虔敬吊唁。这位科学伟人学习、生活过的北京、上海、杭州以及全国人民都以最真挚的情感、最美好的语言赞美这位“中国航天之父”的丰功伟绩。

钱学森是杭州人,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为吴越王钱镠的第33世孙,三岁时离开故乡杭州赴京,先后入北师大附中、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1935年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1936年9月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28岁就成了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并进而奠定了他在力学和喷气推进领域的领先地位,被誉为“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的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

但是,具有炽热爱国情怀的钱学森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1950年,钱学森约见主管他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金波尔,宣布他已决定立即返回祖国。金波尔明白,钱学森是位不可多得的火箭奇才,岂肯将这位杰出专家拱手送回中国。他私下说:“我宁愿枪毙他,也不想放他回国。无论在什么地方,钱学森都抵得上五个师。”

为此,钱学森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拘捕,遭受无理羁留达5年之久。

1954年4月,在日内瓦的一次国际会议上,中国代表团秘书长王炳南与美国代表团负责人亚·约翰逊就平民回国问题进行了初步接触。王炳南特别指出,美国正在阻挠许多旅居美国的中国人返回中国,其中包括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约翰逊进行了辩解推托。

1955年6月的一天,钱夫人蒋英突然计上心来,夫妇俩带着儿女逛街,巧妙避开了特务的跟踪,溜进了一家咖啡馆。利用蒋英逗孩子玩的机会,钱学森撕开一个香烟盒当信纸,用中文写道:“阻碍归国禁令已于4月被取消,然我仍身陷囹圄,还乡报国之梦难圆……恳请祖国助我还乡……”这封信寄往比利时蒋英的妹妹,并转父亲的世交陈叔通,陈立即转呈周恩来总理。总理拍手称好:“这下,我们可以向他们要人了。”

周恩来当即召见即将返回日内瓦参加大使级会议的王炳南,当面把钱学森的信交给他,说:“这是一个铁证。你要用这封信揭穿他们的谎言,争取使钱学森早日回国。”

1955年8月1日,王炳南在会上出示了钱学森的信,约翰逊无言以对。4天后,美方才正式通知钱学森夫妇,准许他们回国。从此,钱学森迈上了厥功至伟的祖国科学事业之路,并最终成为举国人民敬仰的“中国航天之父”“两弹一星元勋”“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2009年9月,钱学森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钱学森具有伟大的人格魅力。他一生恪守原则:不接受吃请;不参加任何应景活动;不参加任何成果鉴定会;不为他人写序,不题词,不接受任何礼品;不写回忆录。1980年,《浙江日报》开辟“寄语故乡”专栏,笔者曾登门访请许多在京的浙籍名人撰稿。胡愈之、夏衍、钱三强、金善宝、常书鸿的约稿都先后寄到了,惟独钱学森的约稿没有得到。现在明白了,原来不写回忆录是他毕生恪守的一项原则,他把全部精力都投放到发展科学和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去了。

在北京八宝山举行的告别会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向钱学森同志遗体三鞠躬之后,握手慰问的第一位钱老家属是白发皤然的钱学森夫人蒋英。蒋英是近代兵学泰斗、著名军事家蒋百里的三女儿。蒋、钱两家是世交,蒋百里与钱学森父亲钱均夫都是浙江人,而且是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同窗,又都留学日本。后蒋百里出任保定军官学校首任校长,培养了大批将帅;钱均夫出任杭州一中校长,培养了大批人才。蒋百里与左梅夫人生有5个女儿,钱均夫与夫人章兰娟生下独子钱学森。钱均夫希望有个女儿,央求蒋百里夫妇将天真、漂亮的三女儿蒋英过继钱家。于是,蒋英改名“钱学英”,从此与年长9岁的钱学森青梅竹马。过了一段时间,蒋百里夫妇思念三女儿,提出带她回家,钱均夫要求:“你们这个老三,聪明伶俐,将来得给我当儿媳。”蒋百里夫妇满口答应:“好啊,我们赞成。”

1935年,23岁的钱学森出国留学前夕,蒋英随父母到钱家送行,并送一本唐诗给未来的夫婿。钱学森把它作为珍贵礼物带到了美国。后来,钱学森成了世界著名科学家,蒋英留学欧洲10年,也成了一位出色的女高音歌唱家。1947年,钱学森回到阔别12年的上海看望父母,并在国际饭店二楼大厅与蒋英举行了婚礼。这一年,钱学森36岁,蒋英27岁。从此,伉俪恩爱,相依相伴走过了辉煌而又波澜壮阔的62年。

钱学森 影评 篇3

2011年似乎注定是一个少不了纪念的年份: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0周年„„还有我们都不会忘记的,钱学森,钱老诞辰100周年。似乎大家印象里的钱学森一直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和科学家。在他归国后的数十年中,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获得“两弹一星”(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简称)功勋奖章,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事实上,钱学森不仅是科学家,在音乐、绘画、摄影等方面也都颇有造诣,尤其喜欢弹钢琴。钱学森家的客厅约有20平方米,一架钢琴占去1/4的面积。听音乐是钱学森主要的休闲方式。他认为,音乐引发了他幸福的联想。他是这样描述自己所钟爱的音乐的:“音乐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丰富了我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广阔的思维方法。是音乐让我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更宽一点、活一点。”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钱老较浪漫和诗情画意的一面。接下来,和大家分享一篇来自钱老挚友的后人——我国资深外交官厉声教的追忆散文。

清明将近,春寒依旧,钱老仙逝,追思万千„„

一代科学伟人、堪称中国知识分子楷模的钱学森老先生辞世虽于今已逾一载,然清明时节,最易伤怀,钱家与厉家可谓世交,值此清明之际,特为此文,以略表我对前辈的哀思。自钱学森老先生2009年10月31日驾鹤西去后,悼念钱老的文章纷纷见诸报端,称钱老“多才多艺”之文所在多有,然谈之泛泛者多,辅以实例者鲜矣。在这里,我以一段不为众人所知的故事对其略作补充,用具体事例来说明钱老在音乐方面的过人修养。

故事发生在1934年南京市颐和路20号,一幢二层的小洋房里。是年,钱学森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在赴北京(据考,钱学森此京城之行或是赴京考取赴美留学资格,或是已先在上海考取清华大学赴美留学生,后去北京办手续)的路上途经南京,曾暂住于此小洋房。据此间女主人讲,那时的“钱学森身着长衫,左臂还带着黑纱,因其母去世不久”。这位女主人上世纪二十年代曾毕业于国立上海音专钢琴科,有着良好的音乐素养,弹奏钢琴是她每日必受的精神洗礼,这天也不例外,况且这时的她已身怀六甲,美妙的古典小品不仅可以怡情悦性,同时可以启迪人的心智,无论是混元之初的胎儿还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抑或是严谨审慎的科学家。熟悉的琴音将被淡淡的哀愁笼罩着的钱学森吸引了过来,他静静地走来,几乎没有发出任何声响,生怕打扰了钢琴前专注于音乐的女主人,女主人也未察觉到钱学森已站在了她的身后,一曲弹完,钱学森才开口,说:“你弹的是Pour Elise吧,”之后他就绕

有兴致地与女主人聊起了音乐,从《致爱丽丝》乐句的处理、和声的色彩到他个人对不同严肃音乐的偏好和见解,再到西洋音乐家们的轶事掌故。钱学森谈性甚浓,看得出他对音乐有着纯粹的热爱。那位女主人越聊越觉得吃惊,钱学森在论及音乐时不经意间引出的许多音乐家的掌故连钢琴专业出身的她都还不知道,她当时的第一感觉就是,钱学森的谈话很有深度,很有见地,他对音乐也很有领悟力。

读者诸公或许会问,以上这些细节作者何以能如数家珍般一一道来?

实际上,当年钱学森暂住的那幢小洋房即是我家南京故居,那位女主人即是先慈,而那尚在腹中即有幸与少年钱学森“妙音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胎儿便是本人。1934年农历12月,我出生于南京,此后不久,钱学森1935年赴美留学,临行前又特地到南京市颐和路20号这幢小洋房中来与故人辞别,据母亲说:“那时,他换成了一身西装,非常帅气。”

至此,看官们或会好奇,钱学森与这幢小洋房的主人有何渊源,两家的情谊从何而来?这就要从我们共同的故乡杭州说起,同时亦会引出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其中将涉及到鲁迅、蒋百里和徐志摩等一批浙杭名家。

钱学森之父钱家治与我大伯父厉家福乃同窗契友,两人后又共赴日本求学,这更增进了两位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同乡学子间的感情。

钱均夫据称是钱缪的第三十二世孙,是杭州一位丝商的次子,早年同他后来的亲家公,即钱学森之妻蒋英的父亲、近代中国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蒋百里,以及我大伯父厉绥之均就读于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且均为莫逆之交。三人中,钱均夫与厉绥之又于1902年同赴日本公费留学,而蒋百里因得他人资助于1901年先赴日留学。

当时与钱均夫和厉绥之同船进京,一同考取赴日公费留学的还有来自南京矿路学堂的浙江同乡鲁迅,他们三人最初曾在东京弘文学院一同学习日语,同班同寝室。1904年学毕日语后,我大伯父接受鲁迅的意见,一起学医,但最终鲁迅就读的是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厉绥之就读的则是日本金泽医学专门学校,其毕业后又考入了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医学部,而钱均夫考取的是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教育学、地理学和历史,并于1908年毕业。这段时期,三人虽身在不同学府,但大家仍时常聚首,纵论天下,共抒救国宏图。

我堂兄厉声树之父,即厉绥之三弟亦曾与钱均夫交厚,而先父厉家祥,即厉绥之四弟则曾师从钱均夫。后来,钱均夫之子钱学森与蒋百里之女蒋英的结合,促成了钱家与蒋家的姻亲关系,而这又进一步联结了钱家与厉家、蒋家与厉家,可谓缘外有缘。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后,社会动荡,学校被迫停课。钱均夫随即迁往上海,并于次年在上海创办“劝学堂”,培养热血青年,投身民主革命。钱学森因此也就于1911年1

2月出生在上海。1913年春,浙江省立第一中学重新开课,钱均夫返杭继续担任该校校长。1914年,他到北平国民政府教育部任职,时年三岁的钱学森也被带往了北平。1929年,钱学森从师大附中毕业,考取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

据堂兄厉声树相告,钱均夫老伯十分重视对孩子的教育,钱学森少年时若要看某部电影,先要和父亲提出,由钱老伯先到城站电影院去看一遍后再告诉他是否可去看。由此可以看出钱老伯在子女培养上的慎重和细心。钱均夫一贯主张要儿子多读一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书,并在钱学森赴美留学前为他准备了不少此类典籍,同时提醒他在国外攻读专业之余,不忘阅读这些典籍。

2005年3月,钱老在北京301医院曾深情地谈到:“我父亲钱均夫很懂得现代教育,他一方面让我学理工,走技术强国的路;另一方面又送我去学音乐、绘画这些艺术。我从小不仅对科学感兴趣,也对艺术有兴趣,读过许多艺术理论方面的书。”

读罢至此,相信诸位对于发生在1934年南京市颐和路20号小洋房内的那一幕难以忘怀的情景,那些曾经名噪一时却又随着岁月渐渐远去的人,那些曾经彪炳于世却又被历史缓缓尘封的事,已经了然于胸,同时也能更深刻地理解钱学森早年在音乐艺术方面过人修养的获得与其自幼受到的家庭熏陶和身为教育家的父亲的悉心培养是密不可分的,而恰恰是这份修养对这位科学巨匠日后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让我们重温钱学森老先生的这段话,以缅怀故人,相信亦可启迪后世:“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使我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

这就是这篇散文的结尾了。

今天我们和大家分享的故事,是关于钱学森和他的音乐情缘。事实上,钱学森的夫人,蒋英,正是一名艺术家。她是中国最杰出的女声乐教育家和享誉世界的女高音歌唱家,正是两人在音乐上共同的热爱和欣赏,促成了两人结为伉俪的佳话。因此也有很多人认为钱学森是因为夫人,他才爱上音乐的。其实不然,他一直是音乐发烧友:他会多种乐器,在交大念书时在交响乐队吹小号;在学校拿到第一笔奖学金,第一反应就是赶紧跑去南京路买唱片;后来他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读书时,正是波士顿交响乐团声名大噪的时候,只要是他们的音乐会钱学森一定要去听,还用他的二手车拉好几个同学一道去听„„

同学们,今天的特别节目到这里,就临近尾声了。作为交大的学子,也许我们可以更走

近一点这位伟大的学者。我们听着他的故事,在以他命名的图书馆里学习,还可以自豪地称自己为他的师弟师妹。希望通过今天的节目,大家对他的了解能更多一些,就像走近一位学长那样,亲切而又自然。

《钱学森》评课 篇4

有幸听了段爱露老师执教的《钱学森》一课,收获颇深。《钱学森》

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十册中的一篇课文。本课生动地记叙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及发射作出了卓越贡献,赞扬了他时刻不忘祖国的高尚情怀。

一、教学环节设计的目的性很强,贯穿课堂始终。

段老师从课文导入的时候,先出示了孟子的一段话,表面看似就是为

了引出人物,但是实际上却是为了后文讲述钱学森的人物品质埋下了伏笔。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都是有其目的性的,足见老师在备课时的用心,处理时的精心。

二、抓住语言描写这样一条主线,打破常规模式。

《钱学森》这篇课文,并没有从第一小节入手,因为第一小节并不是文章的重点,不应该花那么多的时间去讲授,一些知识点可以巧妙地穿插在课后的填空练习中。文章中很多内容学生读了也就都懂了,不用一一去点一点。于是段老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1、结合课前预习情况,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结合课后练习填空。

2,默读体会。因为在后面的教学中重点是抓住钱学森说的两次话来教

学的,其他地方照顾得就比较少,所以我想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有再一次熟悉课文的机会,同时把课文中一些非重点也一带而过。

3、学习钱学森的两句话。

《钱学森》一文是一首净化学生灵魂的赞美诗,是一曲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的交响乐!在上这篇课文时,段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对钱学森所说的两段话的反复朗读,感受他的爱国之心,因此,她抓住:“美国享受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跟在冯卡门身边的前途无量和“钱学森坚决要求回国。”作对比,使学生体会钱学森坚决要求回国意志的坚定。

学生自读自悟,画出最能表现钱学森的语言描写的句字,朗读品味,畅谈感悟。根据学生的交流汇报,相机引导,主要抓住以下几点进行点拨:

交流语句之一:“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首先通过交流,让学生从钱学森在美国富裕的生活、优越的条件与他话语的联系中产生困惑。爱露巧妙地设计了一组关联词的说话训练:选取一组关联词,请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钱学森是怎样想的?这一环节是想通过交际情境促进角色转换,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促使学生的情感与钱学森的情感产生共鸣共振。这时,学生再来读这一段话,使学生更加深切地体会到钱学森的殷殷赤子情。

交流语句之二:“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要求学生用心读,反复读,好好感悟。抓住“应当”一词知道钱学森把回国看成是一种责任一种职责。这里有设计了第二个说话训练:如果你也是那些留学生中的一员,你会支持钱学森的决定吗?你认为他回国值不值得?这个问题的创设,不仅是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更能体现出钱学森这一颗拳拳报国之心的强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了情感的熏陶。

在教学时,段老师努力使钱学森的爱国情结与孩子们生活中的爱国情结融为一体;在讨论中使学生了解到钱学森能够放弃优厚的待遇坚决回国的崇高的爱国情结,学生的爱国情结觉醒,爱国热情迸发!

钱学森语录 篇5

2、“我姓钱,但我不爱钱。我个人仅仅是苍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咱们的国家。”

3、“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4、“党和国家给我的荣誉已经很高了,不好把荣誉都堆到一个人的头上,务必将这一荣誉授给别人。”DD钱学森

5、中国大学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6、高等学校的领悟,是打基础的时期,就应强调学好基础课程。

7、“咱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8、“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领悟,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正因我是中国人。”

9、不好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

10、“我认为这天科学技术不仅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而是人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的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11、“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12、科学工作千万不能固执己见。缺乏勇于认错的精神,是会吃大亏的。

13、“我姓钱,但我不爱钱。”“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咱们的国家。”

14、钱学森说:不好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

15、“难道搞科学的人只需要数据和公式吗?搞科学的人同样需要有灵感,而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

16、“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绝不会不爱人民的,绝不会不爱国的。”

17、“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

18、“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源泉!”

19、我认为这天科学技术不仅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而是人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的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20、常常是最后一把钥匙打开了门。

21、“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领悟,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正因我是中国人。”DD钱学森

22、“我认为这天的科学技术不仅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而是人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的知识体系。”

23、“我很高兴能回到自我的国家,我不打算再回美国,今后我将竭尽发奋,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我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愉悦生活。”

24、“正因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25、正确的结果,是从超多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超多错误作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

26、“党和国家给我的荣誉已经很高了,不好把荣誉都堆到一个人的头上,务必将这一荣誉授给别人。”DD钱学森

27、“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一块美元也不存。正因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DD钱学森

28、难道搞科学的人只需要数据和公式吗?搞科学的人同样需要有灵感,而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

29、“我本人只是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很。真正伟大的是中国人民,是党,是国家!”

30、“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领悟,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正因我是中国人。”DD钱学森

钱学森童年趣事 篇6

钱学森在北京师大附属小学求学的时候,最爱和小伙伴们玩掷飞镖的游戏。这种飞镖用硬纸片折成,头部是尖的,有一副向后掠的翅膀,掷出去能向前飞行一段距离,有时还能绕圈子飞行。他折的飞镖飞得又稳又远。那些小伙伴都十分惊奇,以为这里边有什么“鬼”。

他们的自然课老师看见了,让钱学森向同学们讲其中的奥秘,钱学森说:“我的飞镖没有什么秘密,只是经过多次失败之后一步一步改得好起来。我的飞镖用的纸比较光滑,头不能做得太重,也不能太轻,否则就飞不起来;翅膀也不能叠得太小,也不能太大,否则就飞不稳飞不远。这是我多次实验悟出的道理”。

那位自然课老师对同学们说:“钱学森爱动脑子,从实验中摸索出了折叠飞镖的方法。把飞镖折得规正,叠得有棱有角,就可以保持平衡,减少空气阻力,巧妙地借助风力和浮力,这样飞镖就飞得又稳又远了。”

我要学大鹏

钱学森从小热爱大自然,经常到香山、西山远足,有时躺在树林里,欣赏云海彩霞。有一天父亲带他去游香山,野餐之后躺在草地上,仰望蓝天,看苍鹰在高空盘旋飞翔。他望见苍鹰时远时近,一会儿就穿进白云,飞得不见踪影了。钱学森的思绪也随之飞到天穹,突然对父亲说,他要是也能变成一只鸟,到蓝天上遨游该有多好。

父亲钱均夫被孩子的遐想深深打动了,便给他讲了古代庄周飞天的寓言。父亲说:我国古代有个叫庄周的人,写过一篇叫《逍遥游》的寓言,说北海中有一条名叫鲲的鱼,变成了一只大鸟,名叫鹏。这只大鹏身体高大,双翅展开就像伸到天边的云彩,鼓动起来拍打水面有三千里,到高空飞翔九万里。这其实就是庄周自己的远大抱负和理想,他就像大鸟一样,渴望到太空自由翱翔,俯瞰美丽的地球。这则寓言还讲到池边的小麻雀,看见大鹏高飞远翔,竟讥笑它愚蠢,不如麻雀整天在灌木和蓬蒿之中安闲地生活。

上一篇:校园广播社团活动计划下一篇:中级钳工技能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