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初探

2024-10-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初探(共12篇)

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初探 篇1

富县高级中学 李晓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把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各种技术手段较完美、较理想地融合到课程之中,是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在实际教学中,为了达到某种教学目的或取得某种教学效果,往往将多种教学方法、策略结合在一起,加以综合运用,如果这种运用方式趋于相对稳定,这就变成一种模式。对于地理学科而言,我们就应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所以模式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结合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初步摸索信息技术课与地理教学 模式,以方便地理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成绩。

一、讲授演示型教学模式

教师在课堂上除了利用传统教学模式外,还借助计算机多媒体进行讲授和演示课程内容,是目前我们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种方式。它的基本要求为:备课时,教师研究教学内容,利用现有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者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结合教学内容制作出来的演示文稿和多媒体课件;也可直接从网上或者地理课程资源库中下载合适的课件。课堂上,教师利用备课制作的课件创造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演示课件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

例如,学习《地球的运动的地理意义》时,为学生创设这样一种情境:伴随着动听的音乐,一颗蓝色的星球由远及近向我们“走”’来,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目光。随着一幅幅动画的展开,地轴倾斜的方向和角度、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使长短的变化,这些教学中的难点内容,无需教师费口舌,就都非常清楚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诸如地震火山的发生、褶皱断层的形成、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等等教学难点。利用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突破。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想像、记忆、思维等能力。这种模式的教学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适合教师向学生传授系统性的地理知识,如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天气系统﹑气候的类型﹑地壳运动等;通过课件演示,再与讲授相结合,再现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及规律,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二、探究型教学模式

课前教师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给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任务驱动下学生们相互协作,收集信息、交流讨论、总结归纳,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创新能力。它的基本要求为:备课时,首先教师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课件或网页;然后教师向学生呈现教学资源并提出任务,让学生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自主探究,也可团结协作;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而教师从主机上观察(或课堂巡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如通过观察学生展示在电脑屏幕上的画面及声音,也可以对指定组或全班学生的预习内容进行轮流观察﹑发现问题﹑及时辅导;再利用计算机进行及时反馈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进行观察和辅导;,对完成任务的情况应及时纠正和肯定,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总结教学任务。

这种形式的教学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情感态度,适合于主题性的地理知识教学,如宇宙中的地球、大气环境保护、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城市化特点、商业网点的分布、土地利用类型等。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有很大作用。

三小组合作型教学模式

学生利用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针对某一学习内容彼此合作,以达到学习、掌握该教学内容的过程。它的基本要求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5人以上)利用网络资源收集相关信息,并制作成演示文稿,在课上分小组汇报、讨论。它适用于探究任务比较大,信息容量较大的内容。学生可以在课下上网查找资料,也可以在网络教室中进行教学,汇报时用一台计算机和大屏幕。在教学中,教师布置的探究任务不要过大,应以围绕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主;教师要提醒学生网络操作的注意事项,要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和有效合作。

如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师生共同拟出学习提纲,分小组选择专题。小组内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本专题的信息查找、资料整理,最后制成PowerPoint幻灯片,派代表上台交流本组的研究成果。此举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在网上查找收集图片、文字资料、音乐,极大的丰富了教材内容。通过个体读、看、听、说、做,通过群体讨论、交流,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效果,而且不同的认知水平、不同的观点、视野在此碰撞,会擦出智慧的火花,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对教学模式的选择,应视教学内容、学生水平而定。一般来说,对教材有一定难度、而学生的认知水平又难以达到其它模式学习要求的情况时,一般多采用讲授演示型模式。对学生能够通过自学和协作学习获得知识的,多采用探索发现型模式和小组协作型模式。为深化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环境观、人口观、资源观、价值观,还可能采用讨论型模式。

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初探 篇2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误区

很多人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同起来。 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课件, 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 将教学过程中的抽象知识具体化, 复杂知识简单化。 事实上,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是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用于辅助教或辅助学, 而更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全新的教学方式, 从而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本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的教学系统比传统教学系统三要素 (教师、学生和教材) 多了一个要素:信息技术。 这四个要素构成了现代化教学系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在课程整合的模式中,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依据;而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构建数字化的学习环境。 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及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可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 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二、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

1.信息技术与系统地理知识的整合

对于众多地理现象, 学生缺乏感性认识, 对于许多抽象的地理原理, 学生在理解上又存在较大难度。 这是中学地理教学中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 而现代信息技术就可以很轻易地解决这一传统教学难以解决的难题。 例如:在讲授地球公转与季节时, 要掌握这部分知识点, 必须理解黄赤交角的存在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之间的关系。 这是整个地理必修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考点。 理解这一知识点, 要有很好的空间想象能力, 对于刚上高中的学生来说, 有很大难度。 但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 这一过程可以用非常直观的录像或三维或二维动画展示出来, 将抽象的想象变成可见的现实, 使绝大多数同学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地理。

2.信息技术与问题研究的整合

问题研究是最新地理新教材独有的内容板块, 是过去地理兴趣小组研究课题在教材内容中的具体体现。 多是针对生活中与地理相关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 虽然贴近生活, 但是对于每天忙于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学生来说, 还是有一定难度。 而现代信息技术给了学生研究生活的有效平台。 例如:必修2中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随着经济发展, 我们身边的农民工数量也越来越多, 农民工问题也关系我们每一个人。 但绝大多数学生对此缺乏理性认识, 就算有所感触, 也多停留在表面。 因此, 首先布置学生分组搜集农民工几个方面的资料: 农民工由来、 农民工对我国经济发展所作的巨大贡献、农民工生存现状、解决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的对策和途径。 将搜集来的图片、文字资料、音像资料进行总结概括, 各组进行交流、讨论后, 形成一篇农民工问题的调查报告, 然后将调查报告放在校园网上进行专题交流讨论。 在整个问题研究过程中, 信息技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 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收集到大量资料。 如果资料由教师提供, 受教师观点的影响, 则资料的数量、侧重点等都会受到限制, 最终影响学生的研究方向, 同时导致学生的研究过程少了很多乐趣, 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得到充分调动。 资料的收集过程由学生亲自实施, 受网络资源多极化的影响加上学生的创新思维, 可能会出现成年人所没考虑到的闪光点,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同时, 若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 也不可能在较大的范围内对研究成果进行交流, 不断出现反馈的研究也会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研究兴趣。

3.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评价的整合

地理教学的评价也不应该像过去一样局限于考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 更重要的应该是考查学生利用地理知识及信息技术, 搜集、处理地理信息, 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例如我们可以把同学们对问题研究的调查报告作为评价内容。 将调查报考的点击率、阅读者的反馈意见作为评价依据。 或者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设计研究方向, 学生利用地理知识及收集来的地理信息撰写小论文。 比如在学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后, 可以布置题目, “昆山经济迅速发展的区位条件”。 既能激发兴趣, 又能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应用于地理教学, 对于学生地理思维的建立、创新能力的培养, 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但在其中若是没有教师的积极引导, 没有教师的合理组织,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就成了空话。 因此, 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的课堂, 对教学系统中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 提出更高要求。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1.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的教学过程顺利实施的前提是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 即改变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主导, 利用教材和信息技术, 获得地理知识, 培养地理能力的新型教学结构。 在整合下的教学过程中, 如何正确引导、顺利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成为教师的主要任务。

2.对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要求

在地理教学中可能用到的软件很多, 比如网页制作Front page或Dreamweaver, 三维动画的制作3D MAX, 二维动画的制作:FLASH MX, 等等。如果能够利用这些软件设计制作自己需要的文件当然很好, 但是要让每一个地理老师掌握这么多的软件处理能力是不可能的。 在网络资源日益丰富的今天, 网上有我们需要的各种音频、视频、动画、图片、文字资源。地理教师必备的信息技术能力包括:利用各种资源特别是网络资源搜集各种资料的能力、 对于搜集到的各种资源具有一定的修改、整理的能力, 能够利用Powerpoint或者其他白板软件将资源整合或将资源制作成师生交互的界面, 展示交流信息的能力。

3.教师在整合环境下的课堂组织能力

怎样最有效地发挥教师课堂主导作用, 顺利组织课堂, 帮助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这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的课堂, 教师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课前的各种信息的准备、课堂各类问题的从容应对、课后对学生自主学习成果的评价, 都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 逐渐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4.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生交流的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短很多。 不论空间上距离多远, 传统的教学条件下, 师生交流方式单一, 且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很多学生不敢或不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能够提供多种师生交流方式, 勇敢说出自己的想法, 最大限度地做到师生互动。 因此, 教师要灵活运用电子公告板、电子信箱、聊天室、博客等师生交流平台, 即时了解学生个性特征、学习动态, 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四、结语

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整合初探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化学教学;师生互动;有效整合

农村初中生特别喜欢新鲜事物,如: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它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直观的学习环境,以图文声并茂的多种形式使他们精神振奋,增强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激发学生初学化学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

应用信息技术创设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快乐地参与到课堂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媒体、网络、视频等信息技术呈现形象直观的化学现象,用让学生边看边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比如,学习“铁”这一节中,展示从网络中搜索用铁的历史、钢铁的腐蚀与防护等图片,在有关“元素”的教学中,展示地壳、海水和人体中的元素含量表;在有关“化学材料”的教学中,展示古代石器、瓷器、青铜器、铁器以及各种现代新材料的图片或实物;在有关“环境污染造成危害”的教学中可用影像或图片,甚至还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富有思考和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学习化学的重要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化学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帮助教师创建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途径的探究情境,让学生充分地感知,激励学生在探究中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分子分成原子、原子的重新组合、原子的构造、电子的得失等,借助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变小为大、变静为动,把微观粒子扩大为宏观的示意图像,用动画的形式给学生以生动的启示,便于学生观察总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可能,而且能创造更好的实践条件。比如,通过课堂上化学实验的拓展,可以激发学生课外利用网络搜集到化学实验的数据,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既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手段和方法,变革教学模式

新课程理念下,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运用信息技术能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再增大课堂教学容量,设计具有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兴趣的探究问题,让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同时,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课堂情境,通过多媒体展示实验探究的过程,练习中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同知识点不同的题型,这些活动环节能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师备课的时候,运用信息网络技术能帮助教师更好地精编教案、精选素材,促进教学观和学习观的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应用日益普及,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而课堂教学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那么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自然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一环,因此,教师就必须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在教学中巧用、活用信息技术。

四、运用信息技术超越现实的仿真实验室,突破现实条件的限制

初中化学教材中很多实验设计都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如:化学实验现象不明显、易出错误、很快、很慢和危险性较大的实验,如:电解水实验中气体的检验因气体是微量的,检验不易观察,但改用模拟实验,现象就会清晰直观地展现在屏幕上,便于全体学生观察;而有些实验比较危险,如:爆炸、毒性较大且不易控制的一些危险实验,利用多媒体模拟一些错误的实验,可使学生亲眼感受错误操作的危险性,从而避免错误的发生;还有微观物质结构及其运动的实验,有时通过语言描述比较困难,结构模型的使用又不方便,而借助多媒体三维图形功能则非常有利于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理解,有利于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当然,模拟实验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無法开展的情况下采取的,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化学实验仍然以学生操作为主。

总之,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有效整合,就是要适当地巧用、活用、选择性地用好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就是要把更多优秀的教学资源和关键的教学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 江苏省建湖县高作中学)

初探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篇4

惠州市东湖双语学校 数学组 黄丽

【内容提要】

现今社会网络化与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加强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已成为教学工作不可回避的课题。于是,作为小学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必须先从教学、学习、评价等多个层面正确理解整合的意义,然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有效整合的方法。

【关 健 词】 小学数学 信息技术 整合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小学数学课标指引下,以小学数学教材为中介,由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如今社会网络化与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这已成为我们教学工作不可回避的课题。

一、小学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意义。

教学层面:小学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孩子们。小学数学课本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参考书。但长期以来被广大教师视为教学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源泉,教学内容被定固于课本上,不敢越课本半步。一些具有时代特征,联系实际充满生机活力的数学教学素材和内容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从而造成学生厌学、怕学数学的情绪。信息技术的引入和广泛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它极大限度地突破书本是唯一学习资源的限 制,利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最大限度的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跳出只学课本内容的局限性,从而开阔视野,发散思维。能将多姿多彩的生活情景带入课堂,创设虚拟的真实情境,体现生活数学的教学理念

学习层面:小学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孩子们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的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随着学生信息水平的逐渐提高,为学生提供网址,搜索引擎等,让学生通过internet到资源库中去搜集素材。教师还可以把编好的练习放在网上,让学生不用拿着作业本回家也能在家做作业,也不用担心忘记带作业本回家而做不成作业。

评价反馈层面:小学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利用信息技术教学,随时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学生、老师。同时,学生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自我激励,从而不断获得“独立发现的愉快体验”。教师运用多媒体的链接技术,学生在网络上完成作业后,在没有教师在身边的情况下得到批改,也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小学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有效方法。巧设情境,激发其求知欲。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有个性的,他们的活动受需要和兴趣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探究性教学活动。例如,我在教“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在一条公路上行驶着自行车、汽车速度不同的交通工具,同样的时间它们行驶的路程是不同的,设问:谁能说说路程怎么求?用什么方法呢?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对公式的认识的兴趣,并顺理成章的引出三位数成两位数的简便算式的列发,并自然的总结出路程的公式。

形神相宜,培养抽象思维。

以前,听一位同事上小学数学第二册《统计》一节研讨课,教师通过几个仿真场景,使学生在兴奋之中充分体会了学习统计的目的和意义,使教学目标有了一个飞跃,使学生对进一步学习统计、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场景一是一幅静态画面,要求学生“确定停车场上卡车、大客车、小轿车的数量,完成统计表”,让学生顿悟到日常生活中的逐个数数就是最基本的统计方法,轻松自然引 出课题进入场景二,播放一段动态视频。视频的模拟场景是每天中午学校门口的车来车往,同样要求学生“确定2分钟内校门口通过的卡车、大客车、小轿车的数量,完成统计表”,由于车流量很快,学生仍然用上面的数数法来完成统计表就遇到了障碍与困难,教师就请小组交流讨论,相互配合完成统计表,学生想出了各种方法:一人负责数一种车、一人报车一人计数、先做记号再数记号„„教师再配合学生对多种方法进行比较总结,学生们个个豁然开朗:原来只要再画一张统计表(不妨称为记号统计表),就可以单独来完成统计表(不妨称为数字统计表)了。完成表格后教师继续提问:2分钟内我们的校门口就经过了这么多车,你想对大家说点什么吗?学生们七嘴八舌,有说交通安全的,有说要加宽马路的,有说要安装红绿灯的,教师小结道:看来交通部门、建设部门、城市规划及停车场地,都要用到数学,数学知识真是无处不在啊。恰如其分的场景、教师恰如其分的点评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神秘难懂,并不抽象枯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游戏互动,寓教学于快乐。

还记得在上三年级数学《搭配衣服》一课时,我利用了“互动工具”软件一边展示课件一边给出游戏规则:“今天小熊要去表演节目,需要穿漂亮些,可是柜子里的衣服太多了,到底怎样搭配穿才最靓呢?今天老师请你们做小熊的穿衣顾问好不好?老师还特意请来了一个小帮手,这个小帮手很神奇,老师先介绍一下。”教师分别示范了1件上衣、1条裤子,1件上衣、2种颜色裤子的设置与搭配方法,学生很快掌握了操作方法,接着教师就设置问题:“现在衣柜里有黄、红2件上衣,黑、蓝2条裤子,下面请你们帮小熊思考一共可以搭配出几种穿法,哪种最靓?”随着问题逐渐深入,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协作学习、过关测验等环节,学生在富有童趣的游戏活动中得出了“先穿衣服再搭配裤子”或“先穿裤子再搭配衣服”的分类、分步思想,得到了m件衣服、n条裤子可以有m×n种不同的搭配规律。由于操作简单方便,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己设置问题难度,根据信息提示获得帮助,进行个性化学习,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内容与合作伙伴,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乐趣与积极性。

网上练习,博客反馈评价。

通过在校园网上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兴趣特点且适量的练习题,可以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提高练习的效率。同时还可随时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 给学生、老师,孩子们和教师可以通过链接到自己的博客的形式加以评价即时的反馈,能使孩子们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促使孩子们自我激励,以不断获得“独立发现的愉快体验”。

三、小学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正确处理“小学数学课程”和“信息技术”的主体地位关系。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不能为了上公开课或试验课单纯为体现新课标的整合理念,把一些不适合本课教学或是和本课并无太大联系的信息被不切实际的搬到了课堂上,一节课看起来很是丰富却偏离了正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被花俏的外表吸引但却没有掌握课程的要害内容,得不偿失。比如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教学中,用课件显示垂线的画法、行线的画法、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的画法,使学生能在直观的情景再现中,轻松掌握画图的方法,但不能过多的去延伸其他的内容,不可把平行四边形的转化求面积的方法也在这里显示,四年级的学生也接受不了,也不理解。

(二)正确处理“小学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同“使用常规教学手段”的关系。

俗语说“教无定法,教必有法”,小学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是以数学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是获取知识的工具之一,却并非唯一。例如,一年级的一节《人民币的认识》课里,大家不妨充当一下小朋友的身份来试想一下:如果只要解决像“这是一元”、“这是一角”、“这是一分”“1元=10角”这类书本表面上的目标的话,这不管对于谁来说都是易如反掌的,但是我们在买卖、剩余这些生活体验、购物经验与数学能力的培养就在这里被埋没了。所以有经验的老师会充分运用多种媒体,先播放生活中商店里购物的视频片段,当学生个个都跃跃欲试的时候,再在提前布置好的小小商店(教室)里模拟售货员与顾客,运用多种小朋友喜闻乐见的实物组织多种形式的游戏,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对人民币比以前有了更感性、更美的认识。可以说缺少其中任何一种教学手段的使用都会让这堂课的效果逊色不少。

(三)正确处理“教师为主导地位”和“学生为主体地位”的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学生学习动力的开发者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者。但我们的数学课程中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一昧追求在课堂多媒体课件放出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关的视音频材料来代替创设教学 情境;或在上面操作、讲授一个知识的产生、学生在下面被动地接受,不能亲身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更不能从实践操作中探究问题,总结规律和方法汲取知识。试想:学生在计算机上瞎碰瞎撞,每一个概念都要学生自己去建构,教师的演讲、解释、传授知识都是多余,这些问题都是值得研究探讨的,在教学中教和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片面的强调某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都会走入一个极端。

总之,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探索和总结。我们必须勇敢地肩负起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种技能的提高也需要学科教师自身信息技术不断培养和水平的提高。要迎接教育革命的到来,为适应新型教育模式,为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优秀人才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贺艳梅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宁夏教育,2007(01)。

[2]高孝玲 《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09,(12)。[3]曾晓华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软件导刊, 2006,(18)。

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初探 篇5

【摘要】本文论述了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的必要性并对整合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与反思,对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的整合创设的环境以及美术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列举了信息技术与美术整合的教学实践,表明了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的优势,体现了整合的目标是学生、教师、学科共同得到发展的理念。

【关键词】信息技术;美术教学;课程整合:探索;信息素养。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学校教育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已明确指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为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将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

我校中是一所美术特长专业的省级重点高中,约有四分之一的学生是美术特长生,随着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的不断完善,美术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研教改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同时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大量接触到美术课程中的内容,学习美术专业知识有很浓的兴趣。两个学科的教师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进行了较好的整合,使这两个学科同时得到极大地提高与发展了,取得双赢效果。一.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对于我们21世纪的学生来说,基本的“信息素养”应包括:①信息获取的能力。②信息分析的能力。③信息加工的能力。④信息创新的能力。⑤信息利用的能力。⑥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

2.中小学美术课程总目标是:“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要实现以上总目标,就要大力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在美术学科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并加以整合。

3.美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整合也是信息技术和教学发展的必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大量出现美术学科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如绘图、网页设计、photoshop、视频设计等等。这些内容中很多特别是美术的理论方面已不是信息教师完全能精通的,而对美术教师来说这些方面在理论上完全是最容易的内容;与其相反,美术教师在网络与多媒体上又是其较较弱的方面。双方的互补对双方学科、教师、学生都是有益的并能促进能发展。这样可以最大地激发 1 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学习、探索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为信息和美术学科的教育和不受时间限制的学习提供有力的保障。在此基础上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革新,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二.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的探索 1.整合模式的探索

在课程整合的实验中,教学模式是比较固定的,即学生以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来学习美术,但教学手段则是很灵活的。可以预先将教学所需的图像、视频、音频文件准备好,根据需要点击播放,由于计算机功能具有多任务性,完全可以达到多媒体软件制作的效果。这种方法虽然整体性不太好,但节省了时间,容易实现。在课程整合的实验中,教学中使用的软件不作规定,而是根据教师的特长和爱好自主选择。在整合实验中,要注重教师的教学设计,在使用计算机时,强调发挥计算机的特点,使计算机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2.整合环境的探索

我们利用学校的网络机房、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等建立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的网络教学协作室。这些地方都装备了多媒体电脑,都可以装上图形处理、图形绘制、动画制作等美术教育需要软件如:Potoshop、CorelDRAW、cool3D、3DMAX、Flash、Dreamweaver、coreldraw、fireworks等,便于教师在不同场地不同时间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针对学习环境的创设要求我们对美术教育中的问题、相关的实例或个案、信息资源、运用工具、社会环境等进行了综合考虑,建立专门的美术教学网。把一些基础性的美术课程和信息课程由学科带头人主讲,现场录制下来,转变为流媒体课程放在学校内网之中,让学生对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学习。同时,多学科的资源对课程内容用媒体元素进行有机的优化组合,吸引学生,启迪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整合目标的探索

新课程的标准对我们信息技术学科和美术学科都提出了崭新而丰富的总目标。因此,无论是信息教师还是美术教师必须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建立让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环境。并根据教学实际,开发制作计算机教学资料,将原来教师的单纯讲授变成以学生主动探讨为主,与学生间协作学习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教与学的形式。学生在主动探索过程中大量运用到信息工具,通过独立的思考和实践,提高了学生对美术课发现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所以,将信息技术引入美术学科教学,不仅给教师带来了丰富的教学手段,同时也给学生表现美术作品带来了简捷、丰富与高效的工具。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获得了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为完成美术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提供了保证。所以,整合的目标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和美术课程目标两个方面。4.整合方式的探索

在研究和探讨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实验中,我们尝试将部分美术课和信息技术课两节连在一起上。这样,美术课程中可以使用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在多媒体教室进行,这样能使课程整合的教学实验有连贯性。实验中,美术教师与计算机教师一起参与备课,使学科之间相互配合、协作,相互融合为一个整体。信息老师学到了美术的基本理论,提高了审美观点,提升了美术素养,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再也不是只讲技术,不求美观了。而美术教师增强了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与应用能力,提高了美术教师的教学效率,并对本学科产生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利用计算机不同软件的特点和功能,可以快捷方便地制作出美术设计中构成、图案等作品。特别是计算机的复制、粘贴功能,使构成与图案设计中连续纹样的制作易如反掌。计算机技术给美术设计与创作带来的神奇效果和极高的效率,使人们叹为观止。三.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的反思

1.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学课程的整合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化时代的美术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对教材、教法、学生的把握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一贯强调的,这一基本功在信息时代显得更加重要,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如教材的处理、学生的新特性、信息技术运用导致教法的变革等。都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化时代的美术教师应积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无法想象一个自身的信息素养不过关的教师能够将信息技术和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2.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学课程的整合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上。

由信息的单一化到多元化,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在网络中处于失控状态,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容易导致学生水平的两极分化。所以,信息化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更高的学习自觉性、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3.信息素养应成为美术教育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信息素养不仅是一定阶段的目标,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信息技术教育不应停留在单独指定的信息技术教育课上,而是应有机地融合到学科教学中去,因此,培养学生获取、选择、加工信息的基本能力也是美术教育学教学的重要目标。4.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要特别注意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教师应加强学习管理、加强课外辅导,尤其重视传统的”纸"上功夫,各种技能技巧的训练不可忽视,如中国画传统技法、素描写生、色彩写生、美术创作等等。

初探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 篇6

因为信息技术是在计算机机房中进行组织教学的,所以恰当的排位置也是很重要的。笔者将高层学生安排在机房的边上两排,而让中层和低层学生交替坐在中间两排,方便老师对他们的指导教学,低层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从心理上说,愿意接受比自己稍微好一点或者差不多的同学的帮助,高层学生在一起学习形成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得到提高。这种排位置的方法,有利于老师上课进行组织教学,有利于进行个别辅导,也有利于学生信息的反馈,由此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需要以下五方面的分层:

(一)、教学目标的分层 教学目标的分层就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制定高、中、低三个层次的不同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的过程当中就应该要明确哪一层次的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技能,达到什么程度。比如,高层次的学生要求在知识目标上,能够透彻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并在实践操作方面有较大的拓展和提高。在能力目标上,主要提高在理论方面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方面的实践能力,重点培养操作技能,通过自学掌握如书本中的开动脑筋、亲身体验或者课后的高层次习题;中层次的学生,在知识目标上,要求能够比较透彻地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并在实践操作方面略微的拓展和提高。在能力目标上,重点培养操作技能,掌握的知识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低层次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实践上要求能模仿完成相关的操作。下面以教学《打字练习》一课为例进行说明。对于低层次的学生,要求学生能够严格按照键盘指法,正确地输入26个英文字母;对于中层次的学生,要求学生能够较熟练地掌握键盘指法,正确快速地输入26个英文字母(每分钟输入30个以上);高层次的学生,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键盘指法,正确快速地输入26个英文字母和10个阿拉伯数字(每分钟输入30个以上,练习输入数字是为了以后学习智能ABC做准备)。

(二)、课堂教学的分层 课堂教学的分层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有差异的教学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能有所收获。例:在教学八年级《电子邮件》这一课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采用几种不一样的教学方式,对于高层次的学生,演示一种用Web方式收发电子邮件,然后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计论、研究其他收发方式就可以了,必要时再作一些指导和点拨。而对于中层次的学生,演示一种用Web方式收发电子邮件的方式之后,就要求列出并讲解其他一、二种收发电子邮件的详细步骤,然后让他们自己动手。对低层次的学生,采用的方法则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先作一些演示和讲解,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Web方式后,再给出几个任务,让学生去尝试练习,必要时还要再做一些演示。

(三)、课堂练习分层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规定,一堂课学生的操作时间要占整堂课的70%,做到多练。可见课堂操作练习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处理得好,学生的操作能力将会得到飞速提高。因此,在分层教学中笔者很注重在这方面的思考和实践。比如:在做比如将一个文件从A盘复制到D盘题目时,针对不同的学生确立不同的要求,对于低层次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利用“编辑”菜单中的“复制、粘贴”命令进行复制,而对于高层次的学生,要求掌握3种以上的复制方法,中层次的学生要求掌握2到3种方法。凡是提前完成本堂课操作任务的同学,可以让其担任老师的助手或者辅导员,为有需要的同学提供帮助,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

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教学整合初探 篇7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的整合

传统的听力教学, 主要是靠录音机和教师本身完成的。这种方式虽然起了重大作用, 但仍有一些缺点:方法单一, 控制不便等。计算机的应用, 将会弥补这些不足。

1. 利用磁盘存贮听力材料。

磁盘具有容量大、携带方便、容易保存、复制快捷等优点。薄薄的一张磁盘可存贮相当于几十盘录音带的内容。磁盘的复制比录音带的复制容易得多, 轻轻一击, 则复制完毕。并且, 软件及网络听力资源丰富, 选择空间大大增大。

2. 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播放听力材料。

这种方式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 形象生动,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解决听力中的难点,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而且, 在播放中, 可以任意前进、后退、反复。学生如果某一句或某一段听不懂, 就可以迅速而准确找到而重复听。这一点是录音机所无法比拟的。

3. 选择地道的英语听力软件。

传统的听力教学, 尤其是教师本身的英语授课是因人而异的。有些教师语音、语调不准确、规范, 势必会给学生的听力提高造成障碍。好的听力软件, 所播放的语音纯正、地道, 学生听起来觉得是一种享受, 可以有效地弥补单一的教师教的不足。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口语教学的整合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逐步加深, 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对说的能力的培养, 离不开环境。计算机和网络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而真实的空间。

1. 网上交谈。

一是通过互联网, 学生可以和外国人交流。现在, 中学聘请外籍教师的寥寥无几。中学生很少有机会与外国人直接沟通。学生通过互联网, 可以和国外人士直接交谈。这种网上交谈与国际长途电话相比, 费用较低, 选择的余地较大。因而, 不出家门和校门, 学生便很容易地与外国人沟通, 交流情感。并且, 不是面对面的交谈, 学生可以大胆地说。二是通过互联网, 学生可以和国内说英语的人士交流。国内网民人数与日俱增, 不乏精通英语人士。学生和他们交流就更容易, 交谈话题更多。三是通过互联网, 学生可以和教师、同学自由对话。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各自的语言水平和爱好, 选择不同的交谈内容和交谈对象。

2. 人机对话。

学生可以选取一些软件自主地训练自己的语音、语调和表达。学生可对着话筒模仿计算机所播放的内容, 计算机可以对此进行反馈, 发出诸如“Very good”“Excel lent”等声音, 激励学生。学生就会愿学、乐学, 说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三、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整合

阅读是中学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是高中英语教学的关键所在。多年来, 许多英语教师和英语教学理论工作者对此做了大量工作, 虽已取得一些成果, 但总体效果不够理想。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使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 运用多媒体课件, 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CAI即电脑辅助教学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 具有集成文字 (Text) 、图像 (Graphics) 、影像 (Images) 、声音 (Audio) 及动画 (Animation) 等多种信息功能。因此, 它愈来愈受到欢迎。运用多媒体可以使课堂教学容量相对增大,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

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 一般要遵循以下四个步骤:研究教材→课件制作→课堂实践→课后改善。

根据这四个步骤, 教师制作出高质量的课件, 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 应用网络信息资源, 提高英语阅读效率。

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英语阅读教学, 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条新途径。它可以有效地克服以往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许多问题。例如阅读题材狭窄, 内容陈旧, 训练方法单一, 呆板等。网络具有信息丰富, 题材广泛且新颖、反馈及时等特点, 利用网络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从而有效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选择网上阅读材料时, 大体遵循以下五个原则:一是拓展性, 即从网上选取的材料是对教材内容的扩展、延伸, 而不是简单的重复。二是时效性, 即所选的材料内容要新, 有时代感, 或是热点问题。三是趣味性, 即所选材料要符合学生特点, 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四是科学性, 即所选材料要真实, 如实地反映客观实际。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因为网上虚拟的东西数不胜数。五是艺术性, 即所选择材料要难易适中, 适合学生阅读水平, 对一些文章可进行适当改编。

另外, 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 要注意循序渐进。开始所选择的材料难度较低, 趣味性强, 让学生有选择地阅读, 并且对于阅读结果不划分等级, 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此后, 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及时调整阅读内容, 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评价能力、欣赏水平, 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整合

传统的英语写作训练方法比较单调乏味。教师一般是让学生就一情景写作, 或对课文改写, 或写英文日记。这些做法都较死板。应用计算机和网络, 可使写作变得生动有趣, 丰富多彩。

1. 利用多媒体课件, 激活写作背景。

教师可在屏幕上显示一些迷人的画面、关键词语, 或者播放一段故事, 让学生观其形, 闻其声, 然后有所感而写。并且, 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练习,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词汇用法和句型及语法项目后, 逐步进行写作训练。例如, 写My Hometown (《我的家乡》) 一文, 我就播放了云阳的宣传片, 并对可能用到的词汇和语法作必要的解释, 学生就会很容易地写。

2. 利用网络优势,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电子邮件, 缩短了交流的时间和距离。教师可指导学生结交国际笔友, 发送电子邮件, 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写作水平。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初探 篇8

一、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个体力求深入地认识某种事物或乐于参与某种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所以,要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首先要唤起他们对学习对象的兴趣,吸引他们进入学习的境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本提供的至多只是一幅彩色的画面,产生的视觉效果差,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在信息技术参与下的语文教学则不然,它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在语文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不仅能够顺利的突破学习的重难点。还可以让学生内心产生探索的欲望,情绪上受到感染。从而使他们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快乐。

二、有利于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

小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

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所创设的意境是深远的。如何引导学生来学习古诗,感悟诗人语言之凝练,体会古诗之神韵呢?信息技术与古诗教学的整合解决了这个难题。如潘文久老师在教学杜牧《山行》这首诗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笔下深秋时节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他设计制作了能体现诗情的课件,并选取了古琴曲作背景音乐。上课初,潘老师先以一张配有诗文的电子幻灯片呈现教学内容,在具有古风古韵的音乐声中,教师诵读全诗,激起了孩子学习的热情,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理解诗意时,潘老师演示了课件。在红红的枫叶缓缓飘落的画面出现时,学生眼神中透露出异彩,不但对诗意的理解了然于心,而且感情得到了升华。

三、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缺乏活力。教出来的学生就好比算盘珠子,拨一拨,动一动,原本聪灵的个性必被扼杀。这样的学生怎能适应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怎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作为创新教学的尝试,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教学中摒弃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注意与创设教学情境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師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被动地参与多。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就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从而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及其他综合能力。如在《倔强的小红军》一文教学前,我发现学生对红军革命战争时期的背景了解甚少,直接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是。学生的信息来源之一——校图书馆这方面的资料很少,因此教师可以直接组织学生上网查询,以革命战争为线索,上网进行拓展阅读。当学生坐在电脑前,便会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没有陌生感,没有约束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学习。这样,他们有了更独立的思维空间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学生的自主精神得到了体现,教学氛围更加生动活泼。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初探 篇9

陕西省神木中学

武海军

邮编:719300 内容提要:世界各国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因此我国加强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所以探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也是我们目前需要解决的一个任务。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创设情境

类比迁移

设置问题

拓宽认知

当前,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社会带入到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它已对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率,已是中学信息技术课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现就本人多年来的实践,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良好的情境,能使学生产生兴趣。我在教学回收站时,放了一段录相,录相的内容是一对新婚夫妇,有了一个新家,搬家那天,他们把所有的废品扔在斗车准备处理,丈夫扫视一眼斗车里的废品,发现初恋时送给爱人的一对小泥人,随手从斗车里捡了回来,其他废品倒入了垃圾车,搬到新居后,妻子突然想起他们之间恋爱时的信件也被当作废物处理了,想找回来,可垃圾车已走了,她懊悔莫已。这段录相虽然不很精彩,但学生兴趣却很浓,随后我设置了几个问题:1.回收站是做什么用的?2.放入回收站的文件能恢复吗?3.清空回收站是什么意思?4.回收站是硬盘上的一块区域还是内存中的一块区域?5.回收站的大小能改变吗?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很快就解决了问题,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类比迁移:教师通过类比让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对新知识进行认识,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解,也就比较容易掌握新知识。例如在讲授计算机硬件结构和工作原理时,把它与工厂生产进行类比,调度室相当于控制器,生产车间相当于运算器,仓库相当于存储器,原材料购进相当于输入设备,成品运出相当于输出设备,调度室对原材料和成品的需求进行规划,安排生产,储存,运输;相当于控制器对输入输出设备进行控制,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和数据到运算器中进行运算,再把运算结果存回存储器,需要时从存储器中取出运算结果送往输出设备。学生通过比较,找出了相似性,为以后知识的迁移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使用这种方法时,选择的类比对象要恰当,否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三、设置问题:在教学中设置相关任务,通过自主操作、集体讨论,解决问题,这是信息技术课教学常用的方法。软件的操作变化多端,而且这些操作之间常常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所以如果仅仅单独的罗列这些基本操作会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如果教师通过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来把这些操作串接起来讲解,学生就容易接受和掌握。例如在Word文字处理综合练习时,教师可以提出事先打印分发一篇文章,设置相关问题,如标题的排版,文字的修改,段落调整,设置打印页面等等问题,让学生通过上机,自行讨论解决任务。也可以采用这样一种方法,如拿一张已排版好的较为复杂的文章或表格,让学生尽量做到与样文或样表一致。通过自主完成的作业就是自己的一件作品,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电脑的兴趣,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拓宽认知:促进发展信息技术课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本中的知识毕竟有限,因此,教师应当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工具软件,进行拓宽知识面教学。如图形图象的制作、声音文件的处理、简单动画制作、网页制作等,拓宽这些知识面对学生的发展能起促进作用。所以,教学中要穿插工具软件教学,如看图软件Acdsee、图形图象处理软件画图、Photoshop,动画制作软件Flash,视频播放器MediaPlay、Mp3播放器等,这些工具软件的学习不仅不会给教学效果带来不利,而且能巩固所学知识,促进各种基本操作及应用能力的发展。

初探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 篇10

在校园网软件资源建设方面,就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而言,可以建设数学研究性知识的专题学习网站。专题学习网站是指在互联网络的环境下,围绕某门课程与多门课程密切相关的某一项或多项学习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专题,让学习者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资源型学习网站。它可以用来存储传递加工和处理教学信息,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交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在线反馈。专题学习网站对信息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是专题学习网站的重要信息来源,它是一种创建于因特网的学习型网站。它在学习内容中设计的问题,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也可以教师提出,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专题学习网站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师生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进行网站和内容的整体架构,然后以一定的学习方式来组织、查阅相关资源,生成具有一定结构的专题知识学习网站。专题学习网站的关键问题是主题的选择,选定的主题决定着整个网站的价值和意义。例如《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教师可以以平面图形(直线、射线、线段、三角形等)为专题建立一个网站,这样学生既可以学到书上知识,也能学到课外知识。

(二)加强学科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信息素养的培训

从上而知,教师的计算机水平普遍较低,在访谈中可知,一些小学数学教师竟然对“几何画板”这个软件一点都没有听说过,所以根据目前的需要,大部分教师急需培训。但现在的师资培训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师资培训的内容陈旧跟不上计算机更新的速度。其次,培训的内容缺乏针对性,无法与各学科的实际教学相结合。计算机培训基本上是以计算机基本操作为内容,工具软件的基本操作与本学科课程特点相结合的介绍却很少。

在调查中,“您认为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重点应放在哪里”,59.07%人选了“先进的教学理论”这一项,所以培训要注重教师先进教学理念,特别是整合理论这一方面。同时,师资培训也要同学科课程的特点联系在一起,增强培训效果。

(三)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错误地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以往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所以整合课的教学模式很多都是单一的,缺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缺乏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在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我们可以考虑利用信息技术教育在网络环境下教学的优势,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生学习的主导者,应该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因此,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学习课堂应该成为一个反思性、批判性、探索性的学习过程;整合应该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从正确的切入点出发,切不可把整合停留在技术的层面上,要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并且利用信息技术建构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教学环境,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完善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并集中力量进行以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和合作教学模式的研究。

(四)加强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要使整合成功,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样也是至关重要的。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有尽量多的机会接触计算机,学会检索信息。

但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认知规律、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因素,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在整合时,教师要特别考虑到学生是否具备相关同步知识,而不至于使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本身遇到障碍。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与方法初探 篇11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中学教学

当前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成为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技术之一。计算机与网络逐步渗透于各行各业,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贴近,网络电话、智能小区、网上银行逐一亮相,数字化城市、数字化地球的呼声逐日提高,使人们清醒的看到:不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工作和生活。电脑要从娃娃抓起,信息技术学科教育己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之一。

信息技术属于新兴学科,信息技术教学没有既定的教学教法,我就八年来从事信息技术教学进行的一些尝试,谈谈自己的体会、心得。

一、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了以下的几种教学模式,并取得可观效果。

1.边讲边练

信息技术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授理论知识,而不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信息技术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反之,教师不讲,只让学生盲目的上机练习,那么,学习效率难以保证,很多中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自学能力较差,面对一无所知的新兴知识茫然无措,上过一、两节这样满头雾水的课之后,就会失去对该课程的兴趣。所以一堂课我一般只安排15-20分钟进行讲解、示范,按照需要,该堂课的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以分几次进行,讲完一个问题就让学生实践一下,等他们掌握以后再讲下一个知识点。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都能应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最后达到熟练掌握。

2.精讲多练

讲课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作出适当调整,力求精讲、少讲,仅把同学们普遍感到陌生的知识点及难点作为主要内容来讲,把时间最大限度的放给学生去操作实习,实践证明,学生在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讲理论时提出的问题要多得多,这说明操作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的思考。

3.结合多媒体课件,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

多媒体课件以其生动的图像、声音等效果已越来越受到各学科教师的欢迎。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讲的作用,在课堂上多是利用粉笔、黑板和幻灯,教学过程显得非常单调;而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4.演示教学过程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的功能,把学生用机的屏幕锁定,使学生机的屏幕信息与教师机一致,这样再将教学过程中的操作步骤一步一步演示给学生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充分认识、了解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是如何与实践相结合的,事实证明,以这种方式进行知识的讲授,学生学习的效率非常高。

5.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学生之间也可相互探讨,相互切磋,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教师一定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每节课我都挑选几个出色的学生,和我一起进行辅导,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得到及时解决,而且在相互讨论中,每个人还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受到新的启发,效果不错。

6.耐心辅导,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感

学生在上机过程中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有些深度,有的非常容易,中学生是个独特的群体,有着不同于成年人的心理,敏感而脆弱,很容易失去兴趣和信心,对学习内容懂了,通了,有了学习成果,就有了自信心,兴趣也就随之萌发、高涨。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聆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根据情况做出不同的解答、有些问题需要演示操作过程,有些问题需要简短的讨论,有些问题需要直截了当地回答,有些问题则需要用另一个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7.分层次教学

目前,计算机在我国正处于普及阶段,很多学生家里有计算机,也有的同学从来没碰过计算机,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给中学的计算机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有基础的学生“吃不饱”,很容易失去上课的兴趣;而后进生因“吃不了”常常会失去了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试着进行分层次教学。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是让同学们认知计算机,培養同学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开始学习新一类内容时,先测试一下,基础薄弱的学生按教材学习,从易到难,逐步认识、使用计算机。对教材所要求的内容非常熟悉且操作熟练的学生,在完成当堂练习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兴趣,我安排他们另外的任务。实践证明,这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兴趣,任务结束时,他们不仅学会了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思考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运用好的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是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经过多年的尝试,我觉得以下几种方法还是可行的。

1.任务驱动

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我经常精心设计一些作品,在一堂课的开始,让学生自己试着实现,然后根据他们的实习结果,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比如,学习Word中图文混排时,我先给他们展示了一幅图、文并茂,版式精美的文档,其中包括了图片的典型格式应用、图片作为背景及各种文字环绕格式。如我所愿,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进行了各种尝试,对于我补充的内容,他们也掌握的既快又牢固。

2.表扬鼓励

每当学生有好的作品完成,利用多媒体教学网,我都会展示给全班同学,同时提出表扬鼓励,这不仅会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对其他同学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3.小组自主学习

自学能力、独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个当代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所以,对于学生自己能看懂或是通过实践可以获得的知识,我都鼓励他们自己学习,自己掌握。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常见的误区》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 靖天中.

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整合初探 篇12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 有助于培养高中学生学生化学的兴趣

高中学生的思维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其中具体的形象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应用信息技术创设轻松的学习情境, 使学生在保持浓厚的兴趣下和最佳的状态下自觉、积极、主动、快乐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教学中通过多媒体、网络、实验、幻灯、录像、实物投影等信息技术呈现形象直观的图文和声音, 用一幅幅富有生气、富有规律的图案, 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利用信息技术同时提出多个问题, 让学生边看边思考, 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 为积极主动学好化学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比如在授新课前播放相关的录像, 提供形象直观、生动的视听享受, 让学生产生兴趣;或在学生动手做实验前, 展示实验的标准操作步骤及仪器正确使用的动画, 以供学生借鉴。

二、信息技术促进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渗透的整合

中学化学教材内容与其他各学科有着许多的联系, 如热化学、分子运动、溶液的密度等与物理知识有关;酸雨、温室效应的形成等与地理知识有联系;糖类、蛋白质、维生素等与生物知识有联系。此外, 现阶段的考试, 除了强调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 还注重考查学生学科间的综合能力。所以,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必须注重: (1) 各学科内容的渗透、交叉与综合; (2) 理论和实际结合, 学以致用; (3) 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 (4) 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必然打破单一学科知识的结构, 对学科知识进行新的整合, 并且, 现代信息技术提供高速、大容量的信息汇聚, 也为跨学科的渗透和综合学习提供了可能。如在化学专题复习中, 可以将与其他学科联系较为紧密的专题内容设计成一个主题, 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 并与教师交流见解, 提出问题并获得解答。这样, 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学习能力, 大大地提高复习效率。

三、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 有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 改变教学环境、手段和方法, 变革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具有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增加教学密度、加大教学信息量、短时高效等方面的优越性。进行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有效整合, 有助于教师对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认识的提高;有助于促使教师更好地精编教案, 精选素材;有助于提高教师和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具体操作能力, 也进一步促进教学观和学习观的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应用日益普及, 已经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自然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一环, 因此, 教师就必须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 在教学中巧用活用信息技术。

四、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整合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它是为教学服务的, 是辅助教学, 这一点必须明确。特别是在当前的中小学阶段, 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地位是从属的。计算机多媒体应用于教学有“三个不宜”。

1. 不宜替代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能只顾教师对学生的灌输, 也不能让学生脱离教师而单纯与机器交互学习。有的教师认为当今的教育改革就是教学工具的革命, 即用电脑取代教师、黑板、粉笔, 产生了“电脑万能观”, 误认为只要采用了电脑教学, 教学中的一切问题皆可迎刃而解。有的几乎整节课都在播放动态的画面、千姿的文字等, 可谓十分丰富。教师成了“放映员”, 丢掉了“主导者”的地位;学生成了“观众”, 丧失了“主体者”的地位。

2. 不宜取代实验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理论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是化学理论运用于生产实践的桥梁和中介。化学实验是检验化学科学知识真理性的标准, 所以说化学实验是不可替代的。我们主张化学实验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观察, 让学生获取第一手资料, 享受第一感觉。当然对于一些限于条件, 不能进行的实验, 用多媒体模拟, 也是可取的;或者实验中涉及有毒气体的, 我们可以事先做好实验的实录, 到时再播放。

3. 不宜照搬别人

多媒体教学要以优化教学目标为宗旨。使用现成的教学软件, 一定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情况, 有所选择和加工, 注重择优, 千万不要图省事, 照搬不误。最好是根据教学情况、学生实际和教者风格自己制作课件。

总之, 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的整合, 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更新, 更重要的是把信息资源引入化学教学活动中, 合理、机动地运用信息技术, 把学习空间还给学生, 给学生提供视觉和听觉感受, 丰富学生的想象, 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化学教师必须努力更新教育观念, 在不断提高本学科专业水平的同时, 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探索符合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 卓有成效地开展现代化的化学教学, 促使师生素质共同提高。

摘要: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有效整合, 可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 改变教学环境、手段和方法, 变革教学模式;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个性, 有利于学生进行获取信息、处理信息, 扩大学生的视野。将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和学, 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是教学改革的需要, 符合新课改精神, 符合高中生学习特点。

上一篇:结构设计原理课后答案下一篇:煤矿安全工作落实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