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送别》赏析(推荐5篇)
送别
唐代: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译文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
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
注释
⑴饮君酒:劝君饮酒。饮,使……喝。
⑵何所之:去哪里。之,往。
⑶归卧:隐居。南山:终南山,即秦岭,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陲:边缘。
⑷但,只。
赏析
这首诗写送朋友归隐。全诗六句,仅第一句叙事,五个字就叙写出自己骑马并辔送了朋友一段路程,然后才下马设酒,饯别朋友。下马之处也就是饯饮之地,大概在进入终南山的山口。这样就把题旨点足。以下五句,是同朋友的问答对话。第二句设问,问朋友向哪里去,以设问自然地引出下面的答话,并过渡到归隐,表露出对朋友的关切。三、四句是朋友的回答。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杜甫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不得意”三字,指出了朋友归隐的原因,道出了朋友心中郁抑不平。至于朋友不得意的内容,当然主要是指政治上、功业上的怀才不遇。诗人没有明确写出,也不必写出,留以想象空间。五、六句,是他在得知朋友“不得意”后,对朋友的劝慰。他劝朋友只管到山中去,不必再为尘世间得意失意的事情苦恼,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是无穷无尽的。这里明说山中白云无尽,而尘世的功名利禄的“有尽”,无常,已含蕴其中。这两句意蕴非常复杂、丰富,诗的韵味很浓。句中有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安慰,也有自己对现实的愤懑,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也有对隐居山林的向往。似乎是旷达超脱,又带着点无可奈何的情绪。从全篇看,诗人以问答的方式,既使送者和行人双方的思想感情得以交流,又能省略不少交代性的文字,还使得诗意空灵跳脱,语调亲切。
王维这首《送别》,用了禅法入诗,富于禅家的机锋。禅宗师弟子间斗机锋,常常不说话,而做出一些奇怪的动作,以求“心心相印”。即使要传达禅意,也往往是妙喻取譬,将深邃意蕴藏在自然物象之中,让弟子自己去参悟。王维在诗歌创作中吸收了这种通过直觉、暗示、比喻、象征来寄寓深层意蕴的方法。他在这首诗中,就将自己内心世界的复杂感受凝缩融汇在“白云无尽时”这一幅自然画面之中,从而达到了“拈花一笑,不言而喻”,寻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王维《送别》赏析2【原文】
送别
又题:《山中送别》
年代:唐作者: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解】
1、柴扉:柴门。
2、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译文】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
【赏析】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
【名家点评】
刘辰翁《王孟诗评》:占今断肠,理不在多。
敖英《唐诗绝句类选》:只标地写情而不缀景。
李沂《唐诗援》:语似平淡,却有无限感慨,藏而不露。
凌宏宪《唐诗广选》:顾与新曰:翻用楚词语意,脱胎换骨,更为深婉。
唐汝询《唐诗解》: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子之归期难必。
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唐云:得汉魏和缓气。
吴煊《唐贤三昧集笺注》:此种断以不说尽为妙。结得有多少妙味。
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翻弄骚语,刻意扣题。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所送别者,当是驰骛功名之士,而非栖迟泉石之人,结句言“归不归”者,故作疑问之词也。
林庚《唐诗综论》:“年年”二字它原是一个流水的感觉,……它是说明时间的,而‘明’字则似乎是反时间的,岁月原如流水,而‘明’字却让它出现在一个照眼的感觉上。这便是诗歌语言的魅力,仿佛那春草就将绿得透明了,那么,王孙该怎么办呢?春天的光辉与那勃勃的生气,它乃是一切的开始之开始。而且世界上一切的消息原都不甘于寂寞,于是遂非柴扉所能掩了
王维《送别》赏析3《送别》
作者: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送别》【注解】
1、饮君酒:劝君喝酒。
2、何所之:去哪里。
3、归卧:隐居。
4、南山陲:终南山边。
《送别》【韵译】
请你下马喝一杯美酒,我想问问你要去哪里?
你说官场生活不得志,想要归隐南山的边陲。
你只管去吧我不再问,白云无穷尽足以自娱。
《送别》【评析】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老杜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第一句叙事。“饮”是使动用法,“使……饮”的意思。一开始就写饮酒饯别,是点题。第二句设句,问君到哪里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语,表露了作者对友人关切爱护的深厚情意。送别者的感情起始就渗透在字里行间。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不仅交待友人归隐的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的心情。这三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的一把钥匙。诗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劝慰道:“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其实你何必以失意为念呢?那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没有穷尽之时,足以供你娱乐排遣了。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很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对隐居的欣羡;既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又似乎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联系前面“不得意”三字看来,在这两句诗中,更主要的则是对朋友的同情之心,并蕴含着诗人自己对现实的愤激之情,这正是此诗的着意之处和题旨所在。从写法上看,前面四句,写得比较平淡,似乎无甚意味,至此两句作结,诗意顿浓,韵味骤增,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当然,这两句也不是平空而起的,而是由前面看似乎平淡的四句发展而来的,如果没有前四句作铺垫,这两句结尾也就不会给人这样强的“清音有余”(谢榛语)的感觉。
《送别》【作者介绍】
王维(约692~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进士及第,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的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又是杰出的画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
王维,字摩诘,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经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为净名、无垢称诘,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染污而称的人,但是,因为如此拆分,意思变成了浑身上下脏的很均匀。尽管如此,但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王维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苑咸《酬王维序》),死后更是得到了“诗佛”的称号。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里,根据王维写的《请施庄为寺表》云:“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王维从小就受到了母亲的熏陶,同时,根据《王右丞集注》卷二五,有一篇《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文中述及了诗人同当代名僧道光禅师的关系是说:“维十年座下,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可见王维确实也佛家姻缘不浅,其晚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此时的王维俨然是一僧侣了。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到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这一诗派是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的后继者,这一诗派的诗人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近,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因而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王维《送别》赏析4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这首《山中送别》诗词,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词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词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词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诗词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词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词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词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词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词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词解》中概括这首诗词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词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王维《送别》赏析5[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释:
【1】掩:关闭。
【2】柴扉:柴门,用荆条或树枝编扎的简陋的门。
【3】明年:一作“年年”。
【4】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作品赏析: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
王维《送别》赏析6王维古诗《送别》赏析
作者:【王维】
年代:【唐】
体裁:【五绝】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解】:
又题:《山中送别》
1、柴扉:柴门。
2、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韵译】: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
【评析】: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
赏析王维 送别 下马饮君酒诗: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唐代诗人王维,大多数人知道他对佛学有所领悟,在他的许多诗中有一种禅静的空明灵静的感觉。但是,在他的有些诗中,却有一种道的味道,就是他的 送别 下马饮君酒诗,道的味道就很重。
禅味在诗中表现为一种空静,虚明,灵智的精美感。所以,对于禅味浓厚的诗,许多都很注意诗的格律与对仗,使诗的`形式上做到精美,然后是意境上对仗,做到动静相宜,虚明兼空,从而使诗具有灵性,仿佛月光一样玲珑剔透。因为佛是主要让人从内心修起,所以,一般的诗的意境都具有某种封闭性,以求在这个封闭的环境中,使意境无比的精美。在此基础上,使得心灵得以净化,以通向禅觉。拿 床前明月光 一诗来说,此诗的意境就是相对封闭的,只是由月光泄落床前,从而勾起了思乡之情,整诗精美,而其境只是床前一片月光。独坐幽篁里 一诗,其境也是封闭的,只是选取一个景点,然后将外围的事物都模糊化了。再拿白日依山尽来说,此诗虽然提到白日,山,黄河,海,楼等,看似景远,但是其诗的意境还是封闭的,最终收到了一个固定的楼里。而且使成了说理诗,使诗味无多,而理性突起。
但是,王维的这首送别诗则不然,这首诗以极平白的语言写出来,舒叙了一个生活上很细微的情节,然而他的意境却是无限遥远的。开始只是在路边相遇友人,同时饮酒,然后问话,朋友回答,而其意缈缈。这首诗我不知平仄是否合律,但是整诗却不对仗,而每一句都是按事情的发展情况平平淡淡的写出,不着一点做诗的痕迹,所以,此诗来得很自然。虽然来得自然得宛若随便,但是诗的味道很浓,其境意无穷尽。如果将诗划类的话,我想此诗应做为叙事诗,因为每一句话都是写的诗或是诗中人物很自然的话语,但是正是这些句子,却反映了许多内容,正如王维的别的诗一样,此诗也是诗中有画,这个画景并不是作者有心去采摘来的,而是适时碰在一起了。下马饮酒,问答,遥指远山,白云缥缈。这首诗又表现了情,朋友相见苦涩的喜悦,朋友之间的关心,以及朋友的失意,还有就是白云无尽时的感叹忧伤。而这些都来自于诗外,却是诗所含有的东西。
回过头来再说道与这首诗的联系,<<道德经>>中的道提倡的是一种无为的思想,一种取于自然的思想,一种不加人为雕琢的思想,一种周而复始,生而弗有,为了弗持的绵绵不绝的思想,最后还有一种大道通幽微的思想。这首诗它来源于生活的片段,不经雕琢而天成,随心记事而情在,这是这首诗的天成自然与无为特点,正是由于他的无为,使得这个故事虽然以但去莫复问为结,但是却更由于 这个不问,而带来的思虑就更多了,从而形成白云无尽时。白云无尽,人生缥缈,思想也感觉到了一种缈小而微弱。感到的是面对人世的繁杂与不适,面对的是青山无尽头,白云绵绵不绝而变化无穷的自然。人面对这些,思想感觉到了天地万物的宏大,感到了自然变比的奇妙。从而融合在无尽的大自然变化之中,成为人世与自然的一个分子,参与着人世的变迁与大自然的变化。这种感觉已经入于道的玄微了.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
这一句出自《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
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
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李白化用古典诗句,用一个“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是鬼斧神工的手笔。
王维《送别》赏析7原文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韵译
请你下马喝一杯美酒,我想问问你要去哪里?
你说官场生活不得志,想要归隐南山的边陲。
你只管去吧我不再问,白云无穷尽足以自娱。
赏析
唐代诗人王维,大多数人知道他对佛学有所领悟,在他的许多诗中有一种禅静的空明灵静的感觉。但是,在他的有些诗中,却有一种道的味道,就是他的送别下马饮君酒诗,道的味道就很重。
禅味在诗中表现为一种空静,虚明,灵智的精美感。所以,对于禅味浓厚的诗,许多都很注意诗的格律与对仗,使诗的形式上做到精美,然后是意境上对仗,做到动静相宜,虚明兼空,从而使诗具有灵性,仿佛月光一样玲珑剔透。因为佛是主要让人从内心修起,所以,一般的诗的意境都具有某种封闭性,以求在这个封闭的环境中,使意境无比的精美。在此基础上,使得心灵得以净化,以通向禅觉。拿床前明月光一诗来说,此诗的意境就是相对封闭的,只是由月光泄落床前,从而勾起了思乡之情,整诗精美,而其境只是床前一片月光。独坐幽篁里一诗,其境也是封闭的,只是选取一个景点,然后将外围的事物都模糊化了。再拿白日依山尽来说,此诗虽然提到白日,山,黄河,海,楼等,看似景远,但是其诗的意境还是封闭的,最终收到了一个固定的楼里。而且使成了说理诗,使诗味无多,而理性突起。
但是,王维的这首送别诗则不然,这首诗以极平白的语言写出来,舒叙了一个生活上很细微的情节,然而他的意境却是无限遥远的。开始只是在路边相遇友人,同时饮酒,然后问话,朋友回答,而其意缈缈。这首诗我不知平仄是否合律,但是整诗却不对仗,而每一句都是按事情的发展情况平平淡淡的写出,不着一点做诗的痕迹,所以,此诗来得很自然。虽然来得自然得宛若随便,但是诗的味道很浓,其境意无穷尽。如果将诗划类的话,我想此诗应做为叙事诗,因为每一句话都是写的诗或是诗中人物很自然的话语,但是正是这些句子,却反映了许多内容,正如王维的别的诗一样,此诗也是诗中有画,这个画景并不是作者有心去采摘来的,而是适时碰在一起了。下马饮酒,问答,遥指远山,白云缥缈。这首诗又表现了情,朋友相见苦涩的喜悦,朋友之间的关心,以及朋友的失意,还有就是白云无尽时的感叹忧伤。而这些都来自于诗外,却是诗所含有的东西。
回过头来再说道与这首诗的联系,《道德经》中的道提倡的是一种无为的思想,一种取于自然的思想,一种不加人为雕琢的思想,一种周而复始,生而弗有,为了弗持的绵绵不绝的思想,最后还有一种大道通幽微的思想。这首诗它来源于生活的片段,不经雕琢而天成,随心记事而情在,这是这首诗的天成自然与无为特点,正是由于他的无为,使得这个故事虽然以但去莫复问为结,但是却更由于这个不问,而带来的思虑就更多了,从而形成白云无尽时。白云无尽,人生缥缈,思想也感觉到了一种缈小而微弱。感到的是面对人世的繁杂与不适,面对的是青山无尽头,白云绵绵不绝而变化无穷的自然。人面对这些,思想感觉到了天地万物的宏大,感到了自然变比的奇妙。从而融合在无尽的大自然变化之中,成为人世与自然的一个分子,参与着人世的变迁与大自然的变化。这种感觉已经入于道的玄微了。
王维《送别》赏析8山中送别
作者: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释
⑴掩:关闭。
⑵柴扉:柴门。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的是送别的友人。
译文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明年春草再绿的时候,您能不能回来呢?
思想感情:
怀念友人、盼望友人快快回来的思想感情。
鉴赏
这首《山中送别》,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是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是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的。
王维《送别》赏析9【原文】: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注释】:
饮君酒:劝君喝酒。
何所之:去哪里。
归卧:隐居。
南山陲:终南山边。
【翻译】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你要到哪里去?你说因为不甚得志,要到终南山那边隐居。只管去吧,我不再多问,那白云没有穷尽的时候。
【赏析】:
全诗写失志归隐,借以贬斥功名,抒发陶醉白云,自寻其乐之情,诗的后两句韵 味骤增,诗意顿浓,羡慕有心,感慨无限。
这是首送友人归隐的诗,采用问答的方式从友人口中说出归隐的原因,也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诗人对友人关切爱护,既劝慰友人又对友人的归隐生活流露出羡慕之情,说明诗人对自己的现实也不很满意。全诗语言看似平淡无奇,但最后两句却顿增诗意,可谓词浅情深,蕴含着不尽的意味。
【阅读训练】
⑴解释词语:何所之: 但:
⑵诗中交代友人归隐原因是:。
⑶诗歌五、六两句是写对友人的 和自己对隐居的,及其对 的否定。
【参考答案】:
(1)去哪里 只
(2)不得意
(3)安慰 羡慕 功名利禄(荣华富贵)
王维《送别》赏析10送别
作者:【王维】 年代:【唐】 体裁:【五绝】 类别:【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注解】:
又题:《山中送别》
1、柴扉:柴门.2、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韵译】: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
【评析】: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王维《送别》赏析11《送别》
作者: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注释:
1、饮君酒:劝君喝酒。
2、何所之:去哪里。
3、归卧:隐居。
4、南山陲:终南山边。
译文:
请你下马喝一杯美酒,我想问问你要去哪里?
你说官场生活不得志,想要归隐南山的边陲。
你只管去吧我不再问,白云无穷尽足以自娱。
赏析:
这是一首送友人归隐的诗。表面看来语句平淡无奇,然而细细无味,却是词浅情深,含义深刻。诗的开头两句叙事、写饮酒饯别,以问话引起下文。三、四句是交代友人归隐原因——“不得志”。五、六句是写对友人的安慰和自己对隐居的羡慕,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否定。
王维送别诗的空间意象多为高楼亭台, 河桥水边。这自然与诗人送别习惯有关, 登高远眺是古代诗人表达相思情愫时的一种方式, 远眺的视线往往会被山峰遮住, 望而不见, 愁苦就会比原先更重、更浓。路边古亭历来为送别之所, “驿路飞泉洒”[2]“故驿同槐里, 长亭下槿原”[3]“江边黄鹤楼”[4]“饶吹发西江”[5]“东南御亭上”[6“连天汉水广”[7], 选择这些意象有助于表达送别之情。以其中描写最多的楼台和水边为例, 二者虽是不同的空间, 却有着共同之处, 即视野开阔, 可以放眼远望, 送人远离也可以眺望直到看不到友人, 也许这样会给诗人以稍许安慰吧!诗人们正是利用空间意象的这一特点来加强对被送别之人依依不舍的深情, 读来也更有感染力。
王维的送别诗大多描绘了饯别或送行的具体场景, 因而一般都有时间的表述。翻检这些诗, 我们会惊异的发现, 它们的时间意象竟然相当集中, 一日之内多为月夜或日落, 一年之中以春、秋两季为主。“秋城邺宫故”[8]“秋天万里净”[9]“春草年年绿”[10]“关门落照深”[11]“别后同明月”[12]等等。这固然是对送别诗的如实描写, 但人的一生中不知要经历多少次送往迎来、离合聚散, 单单集中到这几个时间决非偶然, 显然是因为月夜、日暮、春、秋比其他时间更有助于表达离人的情感, 它们在诗里已不单纯表示时间而是成为寄托诗人情感的审美意象。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说:“吾人时时在情趣里过活, 却很少能将情趣化为诗, 情趣是可以比喻而不可直接描绘的实感, 如果不附丽到具体的意象上去, 就根本没有可见的形象。”[13]
王维送别诗中出现最多的是自然意象, 其中包括山水、禽鸟、草木、以及日月风雨等。这些意象, 一方面对刻画离别情绪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同时以其五彩缤纷和富于变化使得送别诗各具特色, 美不胜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 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境界即意境, 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环境完美结合的艺术效果。
一、柳、芳草
柳谐音为“留”, 常作留客之意, 又因柳丝柔长, 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 故古人常折柳送别, 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上马不捉鞭, 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 愁杀行客儿。”即取此意, 从而形成杨柳的别离意象。芳草的态势同诗人心灵深处那种细腻、厚实、缠绵的情感成同化状态, 能很好地将诗人那丝丝缕缕、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思意绪表达出来。在王维的送别诗中大量出现了柳和芳草极其具有送别代表性的意象。“芳草空隐处”[14]“柳色蔼春余”[15“汉地柳条青”[16]“欲归江淼淼, 未到草凄凄。”[17]“怜君不得意, 况复柳条青。”[18]“东郊春草色, 躯马去悠悠。”[19]“惟有相思似春色, 江南江北送君归。”[20]难辨是春色还是相思, 令人联想到行者归途中所见到的万千春色, 无不寄寓作者的相思之情。最为留传千古的是“客舍青青柳色新”[21]。柳色和青草都是绿色的, 本应该是春意昂然的, 可是在送别诗中, 由于和诗人特定的心情相映衬, “情语”、“景语”难以分别, 不会思维的景物与思维的作者物我交融, 相互纠缠, 难解难分, 更显“绵绵无绝期”。
二、月
选择月夜这一意象, 一方面可以为景物涂上一层凄清悲凉的色调, 渲染一种送别的氛围, 更主要的是因为明月这一形象自“明月何皎皎, 照我罗床帏。”[22]之后, 在古典诗歌中便逐渐成为表达相思离愁的意象, 一经在诗歌里出现, 就极易触发读者的感受并唤起联想。明月的阴晴圆缺与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有共通之处, 无论天涯海角, 它都无处不在, 因而明月成为人们异地同心的见证, 成为离人们映证友情遥寄情怀的信使。此外, 明月还常常烘托、强化别离的惆怅之情:《送杨长府贬郴州》中“明到衡山与洞庭, 若为秋月听猿声。”秋夜之月寒冷而清寂, 再伴以悲凉的猿啼, 更见出友人谪居在外心境之凄凉与茫然。《宇文太守赴宣城》“地迥古城芜, 月明寒潮广”以明月寒潮渲染了离别的深情, 同时增添了对友人的担忧。这样, 月与特定情境下的特定心态相结合, 巧妙地传达了诗人的旨趣。
三、云
云在王维诗歌意象群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在《王右丞集笺注》中, 据不完全统计, 写到云的有三十多处。送别诗中却是“白云”居多:“白云余故岑”[23]“惟有白云当露冕”[24]“云日淮南祠”[25]“江向白云平”[26]“驱鸡入白云”[27]“白云留故山”[28]“天长云树微”[29], 白云向来是和隐者联系在一起的, 自由不羁, 高举脱俗, 洁白无瑕。王维诗中曾说:“余生欲寄白云中。”[30]诗人用白云可能也象征被送之人品格的高洁, 亦或羡慕他们的这种品性, 希望自己也能超凡脱俗。同時期李白的《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 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 君入楚山里, 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 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更是把白云写到了极至, 极力写白云的自由, 表达自己隐居的愿望。
另外也有“黄云”:“蓬卷入黄云”[31]“黄云断春色”[32], 这在其他诗人的诗歌中也不乏佳句, 如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熏, 北风吹雁血纷纷。”又《蓟中作》:“边城何萧条, 白日黄云昏。”李白《送崔度还吴》:“幽燕沙雪地, 万里尽黄云。”可能是边塞沙漠连天, 远望天空, 白云也染上了些许黄色, 是视觉的冲击, 这样写更显凄凉, 与诗人送别的愁绪, 边塞的艰苦相映衬。
四、夕阳
“夕阳”意象是中国古人怀乡念人的重要象征物, 见到日落常引起人们的怀乡念人之思, 送别的不忍分离而顿生惆怅之情, 借“夕阳”包括“斜阳”、“落日”“黄昏”“日暮”等来抒发他们的情思, 都是借助夕阳来渲染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 离别时的凄凉, 表现诗人的愁思之深长而悠远。“天寒远山净, 日暮长河急。”[33]“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34]“日落江湖白, 潮来天地清。”[35]“驿路飞泉洒, 关门落照深。”[36]日落、夕阳总给人垂垂老矣之感, 这样, “夕阳”意象便常常成为诗人们抒发感情的重要载体。夕阳尤其是肃杀秋天的夕阳总给人黯淡、凄凉、悲惨之感, 这种感受又正吻合了离人黯然伤神的情怀。
五、酒
元人杨载曰:“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 写一时之景。”[37]如果说我们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总是泛着酒光、飘着酒香、回荡着“对酒当歌”的高吟低唱, 那是一点也不过分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别》:“下马饮君酒, 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 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 白云无尽时。”“醉歌田舍酒, 笑读古人书。”[38]无论是不得意, 还是离愁别绪, 亦或是对酒当歌一醉方休, 都借酒表达出了不忍之情, 不舍之谊。“多情自古伤离别”, 朋友将要分别, 怎能少了酒这个最能传达情谊的东西呢?
六、雁、飞蓬等
雁被当作送别时一个意象之中的审美心象进入创作者的诗作情感之中, 自有其特殊性, 主要体现为它的主悲情蕴, 给人留下的情感是悲伤愁怨。而这种意象为征人所见, 游子所闻, 更能表达离人的那种缭绕不尽的万里愁思, 意境高远, 感情凄惨。“自叹鹡鸰临水别, 不同鸿雁向池来。”[39]“子午山里杜鹃啼”[40]“万里春应尽, 三江雁亦稀。”[41]雁意象本身具有悲伤愁怨的情蕴, 这与离人的分别时的心境相契合。托雁写别情, 以雁衬托离人远去的悲凉、孤独, 极自然亲切实可行。人与雁同是沧落天涯, 相同的命运把原本隔绝的心联结在一起, 发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点明了客中送客的浓浓离愁别绪。“古木官渡平”[42]“阴风悲枯桑, 古塞多飞蓬”[43]“衰鬓日如蓬”[44]“蓬卷入黄云”[45]“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46]。在表达离愁方面, 飞蓬与雁起到同样的震撼力的作用。
七、泪
流泪是人们极度伤情的外在表现。古语云:“男儿有泪不轻弹, 只是未到伤心处。”而临别下泪, 正如临别折柳、临别饮酒一样, 都是“司空见惯浑闲事”。早在《诗经·邶风·燕燕》中就描写了挥泪送别的情景:“之子于归, 远送于野。瞻望弗及, 泣涕如雨!”依依惜别, 泪如雨下, 足见悲伤之甚。“山川何寂寥, 长望泪沾巾。”[47]“送君南浦泪如丝, 君向东州使我悲。”[48]即使潇洒如李白者在离别时也总是泪水涟涟:李白《赠别郑判官》:“远别泪空尽, 长愁心已摧。”《江夏送友人》:“徘徊相顾影, 泪下汉江流。”正如宋代无名氏《玉楼春》词云:“柔情胜似岭头云, 别泪多于花上雨。”
八、行人
本来有行人应该是热闹的象征, 可是在送别诗里, 广阔的天低下总是孤独的一个人或者背影, 影子拉的很长, 就有无限凄凉在里面了:“宛路故人稀”[49]“远树带行客”[50]“三春时有雁, 万里少行人”[51]“五湖三亩宅, 万里一行人。”[52]“遥思葭菼际, 寥落楚人行。”[53]无论是羊肠小径还是宽阔平坦的大路, 寂寂一个人在路上行走, 总见凄凉与落寞, 更何况是刚刚与友人分离呢?远远望去, 一个人长途跋涉, 奔赴前程, 寥落的行人与影子为伴, 诗人也正是用这样的意象表达出自己的愁苦与落寞之情的。
九、杜鹃猿聲
“忆想兰陵际, 可宜猿更啼。”[54]“猿声不可听, 莫待楚山秋。”[55]“鸟道一千里, 猿啼十二时。”[56]“明到衡山与洞庭, 若为秋月听猿声。”[57]“况复乡山外, 猿啼湘水流。”[58]“万壑树参天, 千山响杜鹃”。[59]看到猿声、杜鹃, 总能想到“杜鹃啼血猿哀鸣”, 总是无限凄凉意涌上心头。总能想到在唐代, 南方的条件是极其艰苦的, 甚至与世隔绝的, 被送之人要去南方, 又有猿声、杜鹃啼叫伴随, 愁苦又禁增添了几分。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已经把它们作为悲凉愁苦的象征, 看到他们总有一副画面闪现脑海。诗人也不例外, 用这样带有悲情色彩的意象来传达无限的情思。
十、铙吹
“铙吹发夏口”[60]“铙吹发西江”[61]“铙吹喧京口”[62]“清江响铙吹”[63], 都有铙声的出现, 铙吹暗示了离别那一刻的真正到来, 在此之前, 友人还可互相劝勉, 共诉衷肠, 而此之际, 纵有千言万语也只能戛然而止, 军乐齐奏, 声响云天, 为别离平添一份豪壮, 也带来了离别的感伤。这声音引发人们复杂的感情, 对于送行之人, 意味着友人即将起程, 引发的是无限的眷恋与不舍之情, 更有为友人担忧, 挂念之情。
总之, 王维送别诗中的意象, 是个性化的, 最能表现诗人的心境。大漠、烽烟、夕阳最能体现王维青壮年的心境;行人、酒、歌最能体现王维对友情、亲情、乡情的真挚与深情;云、月、鸟体现其飘逸、俊洁的人格, 宁静的心境, 矛盾的心理。元代杨载《诗法家数·赠别》:“赠别之诗, 当写不忍之情, 方见襟怀之厚。然亦有数等, 如别征戍, 则写死别, 而勉之努力效忠;送人远游, 则写不忍别, 而勉之及时早回;送人仕宦, 则写喜别, 而勉之忧国恤民, 或诉己穷居而望其荐拔。”诗人正是通过这样一个个具体的意象来表达各种离情的。王维借用这些意象传达自己的感情, 使诗的意境达到了完善的地步, 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摘要: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说:“唐人好诗, 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 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而这些都和送别有关, 也就是送别诗。作为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 王维的送别诗自成一体, 据清人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所辑, 有七十二首, 约占其479首诗歌总量的六分之一。王维送别诗中的意象自有其独特的感染力, 分析其意象可以更好得理解王维的送别诗及其诗歌。
一、王维送别诗的内容
王维现存诗有四百二十余首,其中送别诗占70多首,几乎占到五分之一。王维的送别诗,不仅数量多,而且在拓宽表现领域,内容丰富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其送别诗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送友赴边是王维的送别诗的主要内容,如《送张舍人佐江州同薛据十韵》、《送韦大夫东京留守》、《送崔五太守》、《送李睢阳》、《送李判官赴东江》等等,这类作品在王维的送别诗中占据了主要的位置,主要表达作者对友人建功立业的美好愿望,表现了诗人开朗乐观、积极进取的情怀。
王维送别诗中有一部分内容是送友人归隐田园的,从中可以体现他那崇尚自然与散淡的天性。如王维作于天宝初年的《送纂毋校书弃官还江东》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另外,抚慰失意友人也是王维的送别诗的一大主题,不仅饱含深情,精神格调高扬,而且其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有力拓展了送别诗的思想内涵。如《送杨少府贬郴州》就是劝勉失意友人的经典代表篇章。
二、王维送别诗的艺术特色
王维的送别诗独具特色,诗中所呈现出的艺术特色非一般送别诗可比,且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一)诗中有画、画中有情
苏轼在《东坡志林》中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王维不仅是著名诗人,还是绘画高手,同时,从他的诗作中读者还能充分地体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情的完美境界,以及两者融合后所产生的审美意蕴。这在其送别诗中也体现得非常明显。
如《送张判官赴河西》后面四句:“沙平连白云,蓬卷入黄云。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诗人再现了漫漫黄沙飞动与皑皑白雪相连,蓬草飞旋、卷入云端的画面,描绘出了边塞昏天暗地的独特风貌。同时,画中有情,即在如此慷慨悲壮的背景下,诗人倚剑高歌送别朋友去河西赴任,表达了深切不舍又寄寓祝福的送别之情。
另外,真切形象地抒发主观感受,把自己的志趣品格寄寓在诗行、画面之中,也是王维送别诗的艺术特色之一。
如《送元二使安西》中,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开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两句写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得更加翠色欲滴。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从而使这场送别一反黯然神伤的基调,而透露出一种轻快又富于希望的情调。可见,王维,不愧是以诗为画创造意境表达感情的专家圣手。
(二)意象独特、意蕴丰富
王维送别诗之所以含而不露却又感人至深,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诗人运用了独特的意象来表情达意,因此他的送别诗意蕴丰富,读来令人享受不已。
所谓意象,就是诗人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而选择客观物象作为媒介,同时经过与诗人思想情感的融合,渗入了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由此便成为融入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王维送别诗所运用的意象非常多,他在借鉴和沿袭传统意象的同时,也通过自身情感的浸润,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意象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离愁别意。其中有代表性的如落日、白云、铙声等等。
如落日这一意象,古人见落日大多想到时光易逝,生命的短暂,而在王维的笔下,落日却成了诗人表现离愁别绪的敏感触点,并以此作为离别时的最佳活动背景。同时诗人习惯把送别与落日联系在一起,因为日落归山,一天将近,最能勾起游子的离情别绪。因此落日这一意象成了王维抒发离别之愁的理想对象。比如在《临高台送黎拾遗》中:“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诗人在日落时分,登台远望,眷恋之情不禁油然升起。原野一片空旷,在极目远眺中,只见飞鸟在落日的陪衬下匆忙还巢,这更增惆怅之情,再加上送别的友人就在这无边无际的原野上渐行渐远,一去不复返,这使得送行之人更加伤感凄怆。
总之,王维的送别诗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可堪称是中国古代诗歌田园里的一株奇葩。而王维送别诗成就极高,影响巨大,因此他被称为“盛唐四大诗人”是当之无愧的。
参考文献
[1]陈铁民.王维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陈铁民.王维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2008.
[3]陈铁民.王维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4]王从仁.王维与孟浩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原文赏析及翻译
《山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写送别友人,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并非就“送别”二字做文章,而着墨于送别后的行动与思绪,并表达了诗中人期盼来年春草再绿时能与友人团聚的情怀。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情深厚真挚,耐人寻味,令人神远。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一作(698-759)唐代杰出画家、计人。字摩诘,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境)人。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工诗善书,尤以画名,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故人称“王右丞”。其作品魄力雄大,一变古来的钩斫画法,创渲谈的破墨法。宋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注释]
送别:又题,《山中送别》
山中:指王维隐居辋川别墅的所在地蓝田山。掩:关闭。
柴扉:柴门,这里指作者的辋川别墅。明年:一作“年年”。
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这是用语的出处。连上两句是说。春草年年是要重绿的你明年回来还是不回来呢? [译诗、诗意]
(一)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
(二)我在山中为友人送行后,傍晚,关上院中的那扇柴门。今春的小草明年还会变绿,不知那时我的朋友会不会回来。【思想感情】怀念友人、盼望友人快快回来的思想感情。[赏析]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yì)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熊九赴任安阳》
唐·王维
魏国应刘后,寂寥文雅空。
漳河如旧日,之子继清风。
阡陌铜台下,闾阎金虎中。
送车盈灞上,轻骑出关东。
相去千馀里,西园明月同。
《送李员外贤郎》
唐·王维
少年何处去,负米上铜梁。
借问阿戎父,知为童子郎。
鱼笺请诗赋,幢布作衣裳。
薏苡扶衰病,归来幸可将。
《送张五归山》
唐·王维
送君尽惆怅。复送何人归。
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
东山有茅屋。幸为扫荆扉。
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
《送杨少府贬郴州》
唐·王维
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
青草瘴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齐州送祖二(一作送别)》
唐·王维
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
【王维《送别》赏析】推荐阅读:
王维《送别》诗意11-02
山中送别王维古诗09-23
王维《孟城坳》全诗赏析11-03
王维杂诗赏析10-29
竹里馆古诗 王维赏析06-26
王维《使至塞上》全诗赏析与翻译09-07
竹里馆王维古诗朗诵稿及赏析09-28
《画》王维05-26
王维——《杂诗》(其二)05-28
王维作品有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