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思维训练教案(精选8篇)
思维训练——四年级趣味数学【1】
用一只平底锅煎饼,每次只能放两只饼。
煎熟一只饼需要2分钟(正反面各需要1分钟)。
请你想想煎3只饼至少需要几分钟?怎样煎?
再想想:煎99个、100个饼需要多少时间?煎n个呢?为什么? 思维训练——四年级趣味数学(2)
括号里应该填几?
下面两个表里的数的排列都存在着某种规律,你能找出这个规律,并根据这个规律把括号里的数填进去吗?试试看,很有趣的。
2 、5 、6 、7 、11
8 、10 、、4 、18
6 、10 、12 、9 、20
(表1)
2 、13 、5 、6
4 、11 、5 、7
7 、()、4 、10
7 、11 、1 、12
(表2)
思维训练——四年级趣味数学(3)
巧填运算符号
不用括号,在四个4之间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
(+、—、×、÷),使
4 4 4 4=0 思维训练——四年级趣味数学(4)
巧填括号
请你在下面的算式里,适当添上括号使等式成立。
(1)4×6+24÷65=15
(2)4×6+24÷65=0 思维训练——四年级趣味数学(5)
一个同学不仔细在做一道减法题时,把减数65写成了56,最后所得的差是40,正确的答案应该是多少? 思维训练——四年级趣味数学(6)
一个班有48人,班主任统计问:“做完语文作业 的举手”,有37人举了手。
又问:“做完数学作业 的举手”,有42人举了手。
最后问:“语文、数学都没有做完的举手”,没有人举手。
请你算算,这个班语文、数学都做完的有多少人? 思维训练——四年级趣味数学(7)
在下面的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
1、360÷(6×□)=20
2、125×(28÷□)=500 思维训练——四年级趣味数学(8)
如果△×□=〇 那么下面的算式哪几个是正确的?
(1)□÷〇=△ (2)〇×△=□
(3)〇÷△=□ (4)□+〇=△
(5)〇□ =△ (6)△=〇÷□ 思维训练——四年级趣味数学(9)
小马虎在做一道计算题(1800□)÷25+192时,没有注意题里的括号,先用□里的数除以25,然后按照加减运算的顺序计算,得1968。
这道题应该得多少? 思维训练——四年级趣味数学(10)
有一个同学在读一个小数时,把小数点读丢了,结果读成了四万五千零一。
原来的小数读出来只读一个零,原来的这个小数应该是多少? 四年级同学思维训练题(11) 找规律填数的题目要求我们根据已知数之间的联系,找出其中的规律,从而求得相应的数。
从数列中找规律,一般有两种方法:
(1)、根据前后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找出规律,推断出要填的数。
(2)、根据相邻两个或几个数之间的关系,找出规律,推断出所要填的数。
请你先找出下面各列数的规律,然后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1)2、6、10、14、( )、( )…….
(2)18、19、21、24、28、( )…….
(3)2、4、8、16、( )……..
(4)12、2、10、2、8、2、( )、( )
(5)1、1、2、3、5、8、13、21、( )、()
(6)2、3、5、9、17、( )
(7)99、36、15、( )
(8)0、1、3、8、21、( ) 思维训练——四年级趣味数学(10)
有一个同学在读一个小数时,把小数点读丢了,结果读成了四万五千零一。
一、明确数学思维训练目的
数学思维训练, 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 选择适当的数学材料, 围绕一个项目进行训练。训练不是为了求出一个结果, 引出一个结论, 而是为了突出训练中的思维过程, 即分析过程、概况过程、推理和化归的过程。这样, 明确了数学思维训练目的之后, 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 要深刻理解迁移规律, 运用好迁移规律, 让学生有效运用先前学习的基本技能, 从而促进影响和产生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 进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
二、努力激发学生思维动机
什么是动机?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 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 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根据学生心理特点, 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 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 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 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 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这一知识的目的: 在平均分不合理的情况下, 就产生了按比例分配这种新的分配方法。教学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 一个车间把生产2000个零件的任务交给了王师傅和林师傅, 完成任务后要把1000元的加工费分给他们。结果王师傅加工了1200个零件, 林师傅加工了800个零件。这时把1000元的加工费平均分给他们合理吗? 从而引发出学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维动机。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 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 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可见, 创设思维情境, 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 是对其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
三、启迪语言, 发展思维
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的表达有密切的关系, 人们认识活动的过程、思维的结果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 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又促进思维的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儿童是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发展思维, 并用语言材料巩固思维活动的成果的, 没有语言,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心理学家邵瑞珍提出:“由于言语表达具有重要的提炼功能, 因此思想经过语言精确表达以后, 就增加了意义和迁移的可能性。据此, 我们应该把言语表达看做整个思维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此可见, 从一年级起, 就要注意培养学生说话的完整性和条理性。在教学中, 我在学生刚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时, 就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认数开始, 通过看图、摆学具,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图意用语言完整地叙述出来。实践表明, 学生经过长期的语言训练, 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 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 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突破学生思维转折障碍
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 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师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 促使学生思维转折, 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例如:甲乙两人共同加工一批零件, 计划甲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加工的2/5, 实际甲比计划多加工了34个, 正好是乙加工零件个数的7/9, 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学生在思考这道题时, 虽然能够准确地判断出2/5和7/9, 这两个分率都是以乙加工的零件个数为标准量的, 但是这两个标准量的数值并不相等, 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容易出现障碍。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个机会, 引导学生开拓思路:“甲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的2/5”说明甲、乙计划加工零件的个数是几比几, “正好是乙加工零件个数的7/9”又说明甲、乙实际加工零件个数是几比几。这样, 就将以乙标准量的分率关系转化为以总个数为标准量的分率关系, 直至解答出这道题。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由分数联想到比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学生思维发生转折的过程。抓住这个转折点, 有利于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 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五、突破定势, 发展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就是突破一般思维定势, 从对立、颠倒、相反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常用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教育学生学习司马光的机智和聪明。司马光就是把一般思维中的“人离开水”变换成“水离开人”, 这就是一种逆向思维的思考。与常规思维不同, 逆向思维是反过来思考问题, 是用绝大多数人没有想到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运用逆向思维思考和处理问题, 实际上就是以“出奇”达到“制胜”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讲解“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开出, 相向而行, 甲车每小时行36千米, 两车相遇时, 甲车行了全程的2/5, 乙车5小时行完全程, 甲车需几小时才能行完全程? ”这一相向问题时, 若从一般思路引导学生, 显得很麻烦, 且不易于学生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在相遇时 (同样多的时间里) , 甲行了全程的2/5, 可知道甲乙的路程比是多少? (2∶3) 速度比又是多少呢? (2∶3) 再过来想一想, 在同一路程 (指全程) 里甲与乙的时间比又是多少呢? (3∶2) 这一引导使学生突然醒悟, 思想一转立即想出解题的方法:5×3÷2=7.5 (时) 。由此可见, 若能引导学生学会用逆向思维解题, 就可减少运算量, 优化解题过程, 提高解题能力。
总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 努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既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又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顾荣.小学数学思维训练.吉林音像出版社, 2007.7.
思维的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联想性等是发散思维的特性,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特性进行训练与培养,既可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一、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矗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一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一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3+3+3+3+2=3×5-1=3×4+2=2×7……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认识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从几个方向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二、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189-7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189里包含几个7,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即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为几句话。逆向思维的变式训练则更为重要。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将有利于学生不囿于已有的思维定势。
三、一题多解、变式引伸,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四、转化思想,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答:足球=28元,2个排球=60-28=32(元),32=16+16,所以一个排球是16(元)
41、15个小朋友排成一队,小东的前面有9人,小东后面有几人?
答:15-9-1=5(人)
42、14个同学站成一队做操,从前面数张兵是第6个,从后数他是第几个?
答:14-6+1=9(个)
43、13只鸡排成一队,其中有只大公鸡,从前面数,它站在第8,它的后面有几只鸡?
答:13-8=5(只)
44、13只鸡排成一队,其中有只大公鸡,它的前面有8只鸡,它的后面有几只鸡?
答:13-8-1=4(只)
45、有两篮苹果,第一篮25个,第二篮19个,从第一篮中拿几个放入第二篮,两篮的苹果数相等?
答:25-19=6(个)6=3+3,从第一篮拿出3个放到第二篮,两框苹果数相等。
46、小力有18张画片,送给小龙3张后,两人的画片同样多。小龙原来有几张画片?
答:18-3-3=12(张)
47、小华给小方8枚邮票后,两人的邮票枚数同样多,小华原来比小方多几枚邮票?
答:8+8=16(枚)
48、大林比小林多做15道口算题,小明比小林多做6道口算题,大林比小明多做几道口算题?
答:15-6=9(道)
49、小花今年6岁,爸爸对小花说:“你长到10岁的时候,我正好40岁。”爸爸今年多少岁?
答:40-10+6=36(岁)
50、动物园里有只长颈鹿,它的年龄数是用最大的两位数减去最小的两位数,再减去最大的一位数后所得的数。这只长颈鹿有多少岁?
答:99-10-9=80(岁)
51.桌上有一杯牛奶,小明喝了半杯然后加满了水,再喝了半杯又加满了 水,最后全部喝完,他喝了多少水,多少奶?
【分析】喝了 1 杯水,1 杯奶
52. 小红、小兰和小敏三个人参加唱歌比赛,小红说:“小敏不是第二名”。小 敏说:“小兰不是第三名”。小兰和小敏都在听第一名的人唱歌。你知道谁是 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吗?
【分析】第一名:小红 第二名:小兰 第三名:小敏
53. 小力有 18 张画片,送给小龙 3 张后,两人的画片同样多。小龙原来 有几张画片?
【分析】18-3-3=12(张) 答:小龙原来有 12 张画片
54. 小花今年 6 岁,爸爸对小花说:“你长到 10 岁的时候,我正好 40 岁。”爸爸今年多少岁?
【分析】40-10=30(岁) 6+30=36(岁) 答:爸爸今年 36 岁
55. 弟弟今年 5 岁,哥哥 9 岁,4 年后哥哥比弟弟大几岁?
【分析】9-5=4(岁) 答:4 年后哥哥比弟弟大 4 岁
56.一根木头锯成两段需要 2 分钟,锯成 4 段需要几分钟?
【分析】一根木棒,锯成两段,需要锯 1 次,用 2 分钟,锯成 4 段,需 要锯 3 次,每次 2 分钟。需要 6 分钟。
57.操场的一条小路上种了 5 棵树,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相距 3 米,你知道 从第 1 棵树到第 5 棵树之间有多长吗?
【分析】5-1=4(个) 3+3+3+3=12(米) 答:从第 1 棵树到第 5 棵树之间长 12 米
58.请你写出五个两位数,使这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大于十位上的数。
【分析】12,23,34,45,56
59. 下 面 的 图 形 中 , 你 能 找 到 几 组平行 线 ?
【答 案】 见解析 【解 析】 此题可以先把每条直线标上号,第一个图从上到下为 1,2,3, 那么平行的有:12,13,23 三组,第二个图从上到下为 1,2,3,4,那么平行的有 12,13,14,23,24,34,共 6 组.
60.灰太狼、喜羊羊、懒羊羊都有若干个苹果,灰太狼比懒羊羊多三个 苹果,懒羊羊比喜羊羊少 5 个苹果。问:谁的苹果最多?
你是个聪明的男孩,每次上课都能积极思考,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你的思维有独创性,遇到难题时,你总能“柳暗花明又一村”;你的数学思维很有潜质,如果能在练习计算题时少一些粗心,多一些细心,你的数学会更上一层楼,
你是一个聪明伶俐、活泼好动的小男孩儿。上课时,你思维敏捷,发言积极,有时独到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做作业时,那别具一格的答案,常给老师一个意外的惊喜;但你上课有时注意力不集中,思考难题时容易“蜻蜓点水”,不够深,都是阻碍你取得更大进步的绊脚石。你是一个非常聪明的男孩,老师想送给你一个公式:“天才=1%(天赋)+99%(汗水)”如果你能领会这句话的含义,并能做到的话,那你一定是个出色的男孩。
勤奋、细心和善于思考是你优秀成绩的灵丹妙药。你强烈的上进精神和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及较好的抽象思维能力令你的成绩在这个班里总能名列前茅,希望你象海燕一样迎风接浪,勇闯海阔天空,搏击无价人生,祝愿你的成绩稳中有升而又能出类拔萃。
“真人不露相”这句话用在你身上最合适了,在你不爱说话的外表下,藏着一颗勤奋,努力,上进的心,而且你有序的数学思维,认真的学习态度赢得了大家的好评,
但你刻苦勤奋却稍欠点灵机应变,老师相信,只要你鼓足勇气大胆发问,不懂就问,虚心有效地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
你热情聪慧,数学思维反应敏捷,以不断的努力和不甘落后的精神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果你的.思维独立性强一些,在将来的学习中一定会有可喜的进步,要知道“梅花香自苦寒来” 。祝你能成为所有盛开花朵中的最绚烂的一朵!
你是个聪明、爱思考的男孩,你的思维敏捷,在课堂上你是一个真正的小主人,不要小看自己点滴进步,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你已用事实证明了这一点。不要满足于现状,要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己,这才是人生的真谛。
你自觉勤奋的学习态度使老师深感欣慰,每一次的重点知识你能不需老师的提醒便自觉地记录下来,这是个很好的学习习惯,如能持之以恒,你的学习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切记要胜不骄,败不馁,要严于律己,奋勇冲刺,能做大树,决不做小草!
勤奋好学,思维敏捷,一点就通,勤做笔记的你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课堂上精彩的回答,流利的谈吐,端正的作业习惯让老师对你刮目相看,你是个多么聪明的孩子呀!老师希望你能记住那句古话: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愿“认真”陪伴着你,“成功”成为你的伙伴。
500位同学站成一排,从左到右数“1,2,3”报数,凡报到1和2的离队,报3的留下,向左看齐再重复同样的报数过程,如此进行了若干次后,只有两位同学了,这两位同学在开始的队伍中位于从左到右的第几个?
分析:第一次报数留下的人是3,6,9,12,…恰好是3的倍数。
第二次报数留下的人是9,18,27,…恰好是9(3×3)的倍数。
第三次报数留下的人是27,54,81,…恰好是27(9×3)的倍数。
第四次报数留下的人是81,162,243,…恰好是81(27×3)的`倍数。
第五次报数留下的人是243,486号同学。
一、形成学生积极思维的 环境氛围
⒈创建思维情境、激发思维动机
教师要善于创设课堂教学情景,为学生提供丰富有趣的新知背景,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际内容联系起来, 唤起学生积极思维, 产生好学、探索、寻根问底的心理趋向。这时,教师启迪学生去思考问题就轻而易举。例如: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教学重点, 而公式的推导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 我在课堂教学中做了这样的设计:先出示长方形框架并告诉学生长方形长3分米,宽2分米,请学生说出它的面积,然后教师捏住长方形框架的一组对角向外拉,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这时我提问:“它的面积有变化吗? ”学生回答:“它的面积没变,还是6平方分米。”“它的面积变了,比6平方分米小。”此刻,教师不必急于给予肯定或否定的答案, 而是给学生留一个悬念: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 怎样求呢? 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他们一定会探索其中的缘由,而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创设这种情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
⒉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过程是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的,借助操作性的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对感 性材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从而逐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设计学生的动手操作, 让学生在观察中动手、动眼、动脑、动口,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例如: 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笔者先让学生动手摆学具,用10个小圆片当作苹果, 用两个大圆片当作盘子。先摆:把10个苹果平均放在两个盘子里。学生很快分好,每个盘子里放5个。再摆:把9个苹果平均放在两个盘子里。同学们感到麻烦了。 一个个小手举起,有的说:“老师, 我每个盘子里放5个,不够了。”有的说:“老师,我每个盘子里放4个,还剩1个! ”在学生摆学具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遇到平均分一些东西,分到最后剩余的情况,进而揭示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动手实践,对分的结果有充分的感知,就为建立有余数除法的有关概念,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思维方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 思维能力
⒈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形象思维开始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以形成具体生动的表象和概念。而通过直观教学,让学生掌握内容丰富、印象深刻、生动准确的感性知识,更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必不可少的条件。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师通过实物的分割、图形的分割、集合圈的应用等,直观展示给学生看,使学生建立起单位“1”、平均分、若干等份等表象,为进一步概括分数的意义做好准备。
⒉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
比较、分析、综合是思维的的基础。小学生认识事物总是先作为一个整体来接受,随后把事物分解成各个对象进行分析、比较它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然后把各个对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联合起来。比较、分析、综合是思维过程的起点, 离开了对事物的比较、分析、综合, 就无从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对感知对象进行比较、分析、综合。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 当得出等式3/4=6/ 8=9/12后 , 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 分析等式中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从左往右和从右往左看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变化的结果怎样。从而总结出:“分子和分母发生了同倍数扩大或缩小的变化, 而分数的大小不变”这一结论。
⒊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如果教师经常让学生口述解题思路,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推理、判断、分析等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说说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方法的应用过程、问题的探索过程等,充分运用语言激发学生的思维。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除了要让学生剪剪、拼拼以外,更要注重让学生比划着拼成的图形,说出公式的推导过程:“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之和,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梯形面积等于(上底+下底)×高÷2”。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指图叙述,再小组同桌叙述,通过反复叙述,学生大量地说,从而使学生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而且真正让学生理解梯形的面积公式, 这样就会使学生形成较深的形象, 在以后运用公式计算时, 就不会出现“漏掉除以2”的情况 ,同时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训练,思维的流畅性更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⒋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在知识方面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在能力上,发散思维越广、越灵活, 越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的机会。在课 上留给学生发散思维的时间和自由,多方位地思考一个问题,对问题做较周密的分析、讨论和估计,同时可以让学生充分进行质疑,并相互解疑。
三、 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 思维方法的培养
教学时,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综合、假设等变化成已知的数学问题。在这个思维过程 中,学生要依据具体情况恰当地运用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求同与求异、一般与特殊等思维方法。
⒈分析与综合
总的来说,思维就是通过分析、综合来进行的。所谓分析就是把已经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分解开来。 分析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问题入手, 逐层确定解决问题的条件。所谓综合就是把原来还没有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 在认识中建立起来。综合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条件入手, 逐层确定能够解决的问题。由此可见,恰当地采用分析或综合的思维方法, 有利于沟通条件与问题的联系,建立起清晰的思维脉络。当然,根据具体问题将分析与综合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更能提高思维的效果。
⒉具体与抽象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发展学生思维的“着眼点”应放在逐步过渡上。 教学中,结合知识内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 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例如:在教学“圆柱体侧面积”这一内容时,我引导学生将准备好的圆柱模型侧面剪开, 并观察剪开后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或正方形的各个部分与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出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一系列的操作、观察、思考、概括,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圆柱体侧面积公式,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操作意识, 提高了操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变抽象为具体的思维方法。
⒊求同与求异
有些数学知识之间既有差别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恰当地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 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比较, 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1)对同一知识进行变式比较 ,即求同。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将平行四边形变换不同的位置进行比较。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认识到几种图形尽管摆放的位置不同,但其本质属性是相同的,即“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因此它们都是平行四边形。
(2)对易混知识不同点的比较 ,即求异。例如,教学“乘法意义”的运用一课时, 我出示了这样一道加法题:9+9+9+ 5+9=? 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于是一个学生提出了36+5的方法, 而另一个学生则提出了“新方案”, 建议用45-4的方法解。这个学生的思维有创见,这个方案是他自己发现的。在他的思维活动中,他“看见了”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9”, 他假设在5的位置上是一个9,那么就可以把题目先假设为5个9相加。接着他的思维又参与了论证:9-4才是原题中的实际存在的5。对于这种在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种创造性思维的闪现,教师要加倍珍惜和爱护。显然,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不但使学生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也发展了学生多极化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学生克服思维定势。
一、读数学——训练数学思维的信息互译
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数学阅读恰好就符合了儿童的这一学习规律。我们展开数学阅读活动时,要将重点放在学生 “三读”、“三动”阅读习惯的培养上。
(一)“三读”
1.读清。对所呈现的数学文本信息做到不看错、读错,不多读、漏读。例如:“用玻璃制作一个棱长5分米无盖的正方体鱼缸,至少要用多少玻璃?”许多同学可能读题时会漏掉“无盖”一词,这样将会大大影响他们的解题思路。
2.读全。表示学生要学会补充空白,像“0.333……”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要让学生读全。
3.读懂。指通过数学阅读能够将数学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并用数学的方式表示出来。如:看到“降价20﹪”,除了要读懂它的意思是“现价减少原价的20﹪”,还要在脑海中产生“现价<原价”或“原价-现价=降了的价格”等关系式,并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数学的符号表示出来。
(二)“三动”
1.动口。对数学概念、公式、定律等知识反复诵读,准确理解。
2.动手。通过书写加快、加强记忆;通过勾勾、画画、点点,抓住重点字词,重点理解;通过纸笔演算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3.动脑。联系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边读边思考,咀嚼体味数学语言的内涵,理解例题的算理、思路,形成自己的见解。
“三读”、“三动”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对关键的字眼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理解。如:读清楚“增加到”和“增加了”,要能够从这两个字眼中联想出相应的关系式。二是将文本的信息用数学的语言或方式(符号、图表、式子等)呈现出来,掌握数学语言的互换表达。“三读”、“三动”注重读者与文本信息之间产生的一种思维碰撞、信息互译。不断促进学生数感、符号感及转化、类比归纳思想与演绎思想的形成与提升,实现数学思维的养成。
二、做数学——训练数学思维的固化延伸
“做数学”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它指的是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经历的一系列数学过程,具体包括观察、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猜想、论证、应用、合作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如何为学生做数学提供一个“渔场”,为培养数学思维开发一个空间?
人教版各个年段的“做数学” 活动规划表(举例):
当然,以上“做数学”的内容只是一个方向性的引导,在这一方向指导下,我们逐步学会了如何整合教材,开展扎实有效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将“做数学”体现在教学的具体环节设计中,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强化认知;也可以将“做数学”体现在教后的练习设计中,鼓励学生通过制作学具巩固知识。如教学完“面积单位的认识”后,可以布置一道这样的作业:用厚的白卡纸分别剪出边长为1米、1分米、1厘米的3个正方形,并涂上你最喜欢的3种颜色。学生在制作与对比的过程中,无形中对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有了更深的感知。
三、玩数学——训练数学思维的意识反响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受已故的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为少年数学爱好者题词“数学好玩”的启发,本着知识性 、趣味性 、实践性的原则,在教学实践中,我组织开展了以“数学好玩,玩好数学”为主题的数学周活动。我们将活动思路定位为:让学生在玩中经历一个“说数学——做数学——创数学”的成长过程。我们的口号是:“数学好玩、数海求智、玩物生智”。我们还将活动的标志设计为一只“手”型,手指上有加、减、乘、除等数学符号,寓意为让学生用手指在玩中学好数学。这些“务虚”的工作,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机制的建设,也是一次活动“跑道”的规划。我们数学周活动内容主要体现在三大动作的三个系列:
首先是规定动作——夯实基础“我想行”系列活动,分别是:口算比赛、计算比赛、解决问题、数学作(看)图、数字书写比赛。
其次是自选动作——兴趣策略“我会行”系列活动,主要有:24点巧算、数学童谣诵读、数学手抄报评比、每日一题、数学纠错、数学作文、日记。
最后是特色动作——数学阅读“我能行”系列活动,包括数学阅读我能行、数学阅读大调查等活动。
【小学数学思维训练教案】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思维课教案10-01
关于数学思维训练教学的探讨09-12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思维能力的培养06-06
小学趣味数学训练题09-26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论文07-24
小学数学教学中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09-21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05-29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10-30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05-26
小学数学阳光课堂教案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