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怎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论文(精选9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其最基本的环节之一,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和文章作者之间产生共鸣和感悟,达到阅读活动的真正目的。而创造性思维能够让学生运用更具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可以不断探索、实践以及创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视,让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出良好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1、小学语文学习的特点
1.1模仿性学习。小学生都处在年龄比较小的阶段,需要通过一定的模仿来完成大多数知识的学习,另外,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模仿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小学语文学习是一种模仿性的学习。
1.2联想式学习。大多数的语文教材都是用篇作为单位,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以此为单位进行教学,很多情况之下,课程间缺少了必然的联系,因此需要学生通过联想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所以说,小学语文学习是一种联想式的学习。
1.3积累性学习。相对与其他科目来说,语文是一门最具有综合陛的学科,并且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无法快速形成,而是需要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所以说小学语文学习是一种积累性的学习。
1.4体验式学习。为了能够理解并接受课文中的思想、态度以及情感,学生必须运用反复体味、领悟以及推敲的方法来进行学习,所以说,小学语文学习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
2、创造性思维
所谓创新,不是遵循传统,而是推陈出新,它是让一个民族永远保持生机的动力源泉。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过程,通过创新的能力和思维能够获得崭新的成果,除此之外,还可以把创造性思维看作人们在知识领域中的思维活动,它不但可以揭示事物内在的本质,还可以在这基础上探索出有一定社会价值和独特的全新事物。
在创造性思维中,包含了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更多是表现在发散性思维上,发散思维靠着已经获取的信息,从各个方面进行思考,争取探索出一切可能的答案,是一种展开式的思维方法。创造性思维有着新颖性、独创性以及首创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个人智力水平的发展。
另外,创造性思维与想象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创造性想象是通过已经获得的表象,在头脑中形成独立、创造性形象的心理过程,一直都和创造性思维密切联系在一起,通过以前获得的经验创造出新的形象、提出新的假设,让创造性活动可以更顺利地进行。
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1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著名的教育家泰勒提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着某种才能,可是大部分教师都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导致了学生才能的发展遭到了忽视,从而让学生失去了发挥才能的机会;如果学校能在学科之外多挖掘出一些其他的才能,那么很多学生都可以取得卓越的表现。”由此可见,教师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不仅要发现学生的不足与不完善,还要看到他们不可限量的前程,绝对不能求全责备。
教师需要创设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允许各种不同意见的发表,一定不可以规定统一的答案。在相处上,要让学生感到自由,这样才会出现创造的灵感,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提出,有想法就随时表达,良好的氛围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
3.2重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激发出学生的想象、联想以及幻想,对于一些留有想象空间的课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联想以及想象。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师可以向学生问出这样的.问题:“假如同学们是文中的人,当那位父亲寻求帮助时,你们会去帮他吗?为什么呢?”又如《假如没有灰尘》,教师可以根据课文题目来进行提问,让学生来说说如果没有灰尘会是什么样子的。
其实,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有很多,需要教师自己去摸索与探究,但是,最为主要的一点就是教师需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将教学逐步发展成为创新式的教学,大胆尝试创新,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3发扬民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陶行知先生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了,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发挥教学民主,在阅读教学中应该这样做:首先,树立起为学生服务的思想,绝对不可以强迫学生去适应自己,而是要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学习心理进行研究,让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其次,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学生也要尊重教师,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而学生则是帮助教师教学;最后,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出他们对读书的兴趣,并引导他们自主读书与学习,增强做学习主人的意识。就拿《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阅读,然后提出自己的问题或是看法,说说读了课文之后所获得的启示,然后再由教师来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深入对课文的讲解,这样的方法还能运用于《落花生》《慈母情怀》等课文当中。
4、结语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基础的环节就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从文字中获得信息,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 还能通过阅读教学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 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同时, 在阅读积累后能够让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有所提升, 由此可见, 阅读教学不仅可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还能够让教师圆满地完成教学目标。而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教育的核心目标不仅是要培养出具有高知识水平、高技能的人才, 同时, 还需要具备创造性思维的高素质人才, 因此, 我们应当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
一、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意义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种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这对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发展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及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 学生在这个重要的阶段会形成逻辑思维, 并且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在此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有助于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进行发散性思考, 让学生可以用创新的眼光处理遇到的问题, 这对学生的发展意义重大。除此之外, 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 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要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所以, 为了认真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 我们要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创造性思维
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就要给学生提供轻松愉悦的环境, 让学生心理状态处于最佳阶段, 这样才能够促进智力发展, 让潜在的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因此, 我们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时候, 一定要为学生创造适合的情境。例如, 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一课内容时, 就可以让学生根据文中对潮水的描写“潮来了, 汹涌的潮水, 后浪推前浪, 一排排白花花的潮水簇拥着冲过来, 声似雷霆万钧, 势如万马奔腾。”“随着潮头的翻卷, 掀起阵阵白色的浪头, 就像天上大块翻滚的白云。”来进行绘画创作。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学生一边阅读课文一边进行绘画, 通过纸和画笔涂抹出脑海中大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同时, 我又引导学生:“同学们, 请根据你们的画作, 来想象你们是观潮人海中的一员, 请描述出潮水来时的壮观、澎湃。”通过绘画将学生带入到观潮的情境当中, 活跃了课堂氛围, 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进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2.鼓励提问启迪创造性思维
有句话说得好: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问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 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问题和质疑, 那么, 就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所学的内容也是肤浅的。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就要培养学生勇于提问, 敢于质疑的精神, 并且当学生提问、质疑的时候, 教师不要打压, 要积极地鼓励这种行为, 这样才能打破常规, 培养学生独特的见解, 让学生在信服真理的同时, 又不迷失本心。例如, 在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进行教学时, 在阅读完文章后我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有的学生就会问“为什么小女孩不去捡一些柴, 燃一堆火, 这样就不会冷了啊?”“看到小女孩这么可怜为什么没有人伸出援手帮助她呢?”听了学生的提问后, 教师此时并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 而是向学生讲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制度, 然后, 学生联系课本内容与当时的社会背景, 通过思考和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鼓励学生提问,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同时, 也在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3.课堂留白拓展创造性思维
留白, 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在作品中留出空白, 是为了能够在艺术创作中更加充分地表现主题。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也要注重留白的运用, 不要限制学生的创造思路, 而是要给学生留有想象、思考的空间, 让学生主动地对知识进行挖掘, 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例如,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一头战象》一文, 讲述了曾在西双版纳的打洛江畔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 当知道大象生命将至时, 再次配挂象鞍, 来到打洛江畔凭吊战场, 最后在百象冢旁刨坑, 庄严地把自己埋葬。当阅读到文章高潮处, 教师可以戛然而止, 给学生留一段时间体会、感悟作品的凝重与悲怆, 让学生能够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 体会他的情感与高尚情怀。通过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留白的方式, 留给学生联想和思考的空间, 以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不仅是素质教育的目标, 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要给学生提供创造、探索的机会和空间, 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主动地对知识进行学习。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不要禁锢学生的思想, 而要通过引导与鼓励来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 仍然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 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地革新。只有这样, 才能在不断实践和不断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参考文献
[1]谷卫茹.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研究[J].学周刊, 2013 (32) .
[2]董金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学周刊, 2014 (06) .
[3]李玉兰.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教育[J].教学论坛, 2011 (10) .
好奇心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观察世界、展开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力。只有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并加以引导,才能有效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不同于一般思维之处是创造想象的参与,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中应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开发其创新潜能。
一、激发好奇心,培养创新意识
一年级学生刚刚迈进学校,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陌生而又多彩的世界,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好奇。教师要尽可能多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丰富的创造想象得以充分展示,并充分激发和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启发其积极主动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复习三“我会摆”时,笔者先用手示范摆出一个“C”字,然后引导学生也试一试。学生看到拼音字母能用手表示出来,感到非常好奇,纷纷举起小手试着做出手势,把一个个字母 “做”了出来。此刻,有了成就感的学生兴趣大增,思维也顿时活跃起来。他们不停地摆弄着小手,一只手不够用,就两只手一起上,一会儿摆出个“O”,一会儿摆出个“K”,一会儿摆出个“U”,最后把学过的字母摆出了一大半。这样,不但巩固了记忆、培养了动手操作的能力,而且拓展了思维。
二、鼓励奇异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创新意识是难能可贵的,教师一定要及时鼓励,决不能漠然置之。对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和新颖思路,教师要用赞扬的语气进行热情鼓励。教师如能敏锐抓住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关键环节,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别出心裁、独辟蹊径,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在教学复习四“我会讲”时,笔者首先让学生分小组观察画面,着重思考:他们谁先过了独木桥?原因是什么?然后要求小组成员分别自编自演一段故事,叙述画面并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新颖独到的创意不断涌现出来,有的说:“猴妈妈带着猴宝宝来到河边,看到小兔子背着书包也要过河,就问猴宝宝‘我们和小兔子谁先过河?猴宝宝说‘让小兔子哥哥先过河吧,否则他上课要迟到的。”有的说:“小兔子背着书包来到河边,发现猴妈妈带着猴宝宝也要过河摘桃,心想:‘小朋友要尊老爱幼,我应该让猴妈妈带着猴宝宝先过桥……”笔者及时鼓励并引导:“刚才小朋友提出的过桥方法都很棒,还有哪些小朋友能想象出和他们不同的过桥方法呢?”这时,又有学生大声说:“小兔子吃过早饭背着书包上学去,走到河边看到猴妈妈带着猴宝宝正要摘桃,让谁先过河呢?机灵的小兔子眼睛一眨,对猴妈妈说‘我们大家同时走到桥中间,然后我和小猴分别坐在你两个箩筐里,你再把箩筐从一个肩膀转到另一个肩膀上,我和小猴子再从箩筐出来,大家同时过了桥,谁也不耽误时间,这不是两全其美了吗?”这种大胆而积极的创新想象,从中所折射出的是学生的创造能力获得了较好的发展。
三、注重独特见解,开发创新潜能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形成的主要形式。教师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时机,激发学生的求异创新动机,引导他们凭借自己的知识、能力从新的角度分析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在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有的学生提出:“小鹿受伤了没有看见自己的玫瑰花开,可从课文中体会到,鹿弟弟又没受伤,可怎么能没看见玫瑰花开放了呢?”对这个问题,大多数学生觉得困惑不解,笔者也一时不知如何解释。这时一个女生站起说:“老师,我知道,课文不是说小鹿受伤了吗?我认为是鹿弟弟天天在照顾受伤的哥哥,所以错过了玫瑰开放的时间!”这独特的见解让全班其他学生觉得合情合理,也令笔者惊异不已。笔者对这个学生的见解大加赞赏,并以此为契机鼓励学生发挥合理想象:“对刚才的疑问,你有什么不同的意见?”这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有的说:“因为小鹿受伤了,鹿弟弟要帮家里干活,没时间去看。”还有的说:“我认为鹿弟弟看到了花开,因为课本并没有提到他不知道花开呀!”不断地争论、思考激发了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的能力,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县莲塘第一小学)
贵州省安龙县兴隆镇青龙小学张鑫
创新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在“自己学习——合作学习——质疑学习——发散学习”等教学环节中加强创新素质的培养。加强创新教育,以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只有不断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才有出路,才会达成新课程改革应有的效果和目的。小学语文教学务必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明确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原因。因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执教《秋天的雨》,我就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解读文本,注重语言训练。比如,学习“动物准备过冬”一段时,我引导学生:“假如你是小喜鹊、小青蛙、小松鼠,当秋雨来到你身边,告诉你冬天就要来临的时候,你会怎么说呢?”接着询问学生:“小喜鹊,你在哪儿?你在忙些什么呀?”这就为学生巧妙搭建了学习的平台,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既锻炼了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其见;应鼓励学生交流合作,取长补短。一句话,要鼓励学生求“新”,求“异”。这样,学生的个性品质及创新思维才会得到培养。将传统语文教中惯用的“读、听、说”与新课改的“思维训练”要求紧密结合起来,便有效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二、用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思考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新颖性、独特性、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我在教学《草船借箭》这课时提出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三天之内江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计划落空了,事情的结果会怎样呢?如果鲁肃事前把诸葛亮的妙计告诉了周瑜又会怎样呢?我这样精心地为学生铺设求异路径,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求异固然是创新,但是求同也是创新。求同思维是指采用已知的最佳方法,有方向、有范围的思维形式。科学家模仿蝙蝠夜间飞行探路,发明了雷达,你能说这不是创新吗?我在教《十六年前的回忆》这一课时,指导学生讨论: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你还读过哪些像这样开头、结尾的文章?这样精心铺设求同路径,引导学生有方向、有范围地去思考,有效地落实了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开发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力开始的。”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着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劳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创造需要想象,而想象是创造的前提。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时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可以指导学生续编故事;可以结合课文中的插图,创设情景,让学生自由想象,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有位老师在课堂上指着自己问学生:“我是谁?”学生立刻抢着回答说“是老师”,“是男人”,“是爸爸”,“是爷爷的孩子”,“是爸爸的朋友”„„学生思维一经打开,想象力极其丰富。可见,让学生多进行想象力的训练,能促进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引导、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打破思维定势。即先对不同问题提供同一思路来解决,之后提出个别条件的变化,要求用新的思路解决,以打破原来的思维定势,使思维灵活而富有创造性。教师在指导学生思考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注意找出学生在解决某一具体问题上的思维定势;二是善于借鉴表面上与本问题无关的其他领域的知识和信息,可变角度去思考问题。如在教《詹天佑》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让学生讨论: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道,其中数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的工程最艰巨,詹天佑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来解决?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怎么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能用“开凿隧道”的方法解决吗?詹天佑又想出了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难题呢?通过以上问题,打破了原来的思维定势(开凿隧道),用新的思路解决问题(设计“人”字形线路)。这样精心设计,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寻找思维的发散点,变通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创新兴趣,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引发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要真正奏效却并不多。因引发的方式综合性很强,需要一定的教学过程和周期。操作时需要进行耐心的启发、引导和培养,真正“授之以渔”,调动学生的一切非智力因素并参与教学过程,使其兴趣持久。进行兴趣培养,语文教学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任何思维都要凭借语言这一工具才能实现,故应该发挥优势,唤起学生创新的欲望和激情,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挖掘学生创造潜能,使学生进入思维、探究的最佳状态。依据一定的知识和事实求得某一问题的多种可能答案的思维特性,称为创新思维的发散性。这是一种沿着不同方向、向着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和常规的自由发散的思维方式,是从已知信息中衍生出大量变化的、独特而新颖的新信息的思维。语文教学中隐藏着许多可供发散思维的信息源,教师要善于捕捉,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从新角度、新观念出发认识事物,变通思考,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语文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是现代化进程中对教育的迫切要求,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与语文教学密不可分.本文就创新思维与语文阅读的关系,提出了三种有效的`提高阅读思维能力的训练方法,即运用比较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思维能力,运用同中见异比较分析的方法提高求异思维能力和运用避直设曲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作 者:李雪针 作者单位:汝南幼儿师范学校,河南,汝南,463300刊 名:文教资料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年,卷(期):“”(23)分类号:G63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创新思雏能力 比较阅读 同中见异 避直设曲
教育要在提高民族创新精神,培养创造性人才、创建国家创新体系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开发人的创造潜能,提高人的创新意识,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从小就让孩子得到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而且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营造师生间、同学间相互尊重和接纳的气氛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是发挥创造性思维的先决条件。传统教育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以及整齐划一的军事式的管理。恰是这些观念和思想严重地阻碍、压抑了学生的创造力,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要创造师生间、生生间相互尊重、接纳的学习氛围就要做好以下三点。
1.教师通过自己的人格力量去“以人教人”。教师的人格对学生来说,可说是无字之书,无言之教。就感情来说,没有人的感情,也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人都是有感情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感情较之于成人更丰富、更纯真,也更易于被损伤,他们当然也要求成人以同样的纯真的感情来对待他们。课堂上,教师亲切的微笑,爱抚的动作,信任的目光,耐心的倾听,睿智、幽默、激励的话语,生动灵活的教法„„都如同和煦的春风,明媚的阳光,清甜的甘露轻抚着、温暖着、滋润着孩子们,这无疑“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亲切的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特级教师于永正语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要认识和关注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并在其中发挥自身的作用;要看到学生存在着多种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为学生发展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要承认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相互之间存在差异,看到人的个性差异也是人群发展过程五彩缤纷的体现。
创新教育要尊重、保护个体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在性”。
3.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也应鼓励学生个体之间的融洽合作和有序竞争。我们要让学生知道:班集体就如同一个小社会,大家要学会在这个社会中与人相处融洽,公平有序竞争。同时,教育学生:班集体又更像一个大家庭,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应情同手足,亲如兄弟姐妹,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合作、形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创造性地发展。
二、展开想像的翅膀
康德在谈到想像时说过:“想像力是一个创造性的认识功能;它有本领,能从真正的自然界所呈供的素材里创造出另一个想像的自然界。”想像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积累的表象加以综合、改造,创造出比生活更丰富、更完美的艺术形象。儿童时期是想像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儿童的想像力是儿童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离开积极丰富的想像,就难以更好地理解课文,难以提高语文的素质,难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做:
1.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想像力。
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想像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语文教材中蕴含大量培养学生想像的素材。如教《穷人》时,文中有一段话写桑娜把西蒙的两个遗子抱回自己家里以后忐忑不安的心情。这段话写得断断续续,当中省略了一些内容。当学生们进入情境,内心情感与桑娜的心紧紧相连的时候,我让他们充分地发挥想像,把空缺的内容添上去,学生们有的从人物的心理活动入手,有的从人物的神态、动作入手,有的从环境入手把桑
娜当时矛盾、担心、害怕的心情描述出来,使学生的思维和语言的训练获得良好的效果。2.在作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想像力。
作文本质上就是创造,是一种独创性极强的脑力劳动。在作文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力求选材新颖,用新的眼光,新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敢于标新立异。另外,可充分利用教材,设计想像性写作练习。如学了《穷人》,让学生续写,想像西蒙的两个遗子是怎样在桑娜家中长大的。再者,可以适当地进行想像性作文。如孩子们都喜欢看《西游记》,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险境,我们可以让学生发挥想像,也来编一回师徒四人历险的故事。类似这点的还有编童话故事、写科幻小小说等,让学生的思维在训练中放飞。
想像的产生往往是被情感激起的。无动于衷、漫不经心的情绪是很难展开想像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想办法通过各种手段去激发儿童的情感,例如利用图画、音乐、语言、表演、实物等创设情境,激荡孩子们的内心情感,激起他们的情绪,丰富他们的想像,开拓他们创造思维的广阔天地。
三、引进求异思维的火花
所谓“求异思维”是指不满足已知的结论、不拘泥于一般的原理和方法,而是沿着多种不同的方面去思考、重组眼前或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导致问题的解决。在教学中,应重视求异思维的训练,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寻求不同的结果。这有助于帮助学生避免考虑问题的单一性,摆脱思维的僵化、呆滞及思维定势,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下面从几个不同的方面举例加以说明。1.在识字教学中训练求异思维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生字音、形、义的特点,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去学习、记忆生字,切忌经常性地单一地进行整齐划一的笔画唱读。学生可以用熟字去学生字,如用熟字加偏旁、换偏旁、去偏旁、加笔画、减笔画、换笔画等方法去学;可以借助汉字表形的方法,把生字与具体形象的事物联系起来记忆;可以自编儿歌、绕口令等去学。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而且培养了思维的独创性。2.配合教材设计拓展性训练
在学生理解课文、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设计拓展性的练习。变换文体改写,变换叙述的顺序,变换人称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如一年级教材中有《春风》一课,当学生学习完课文以后,我让他们尝试把这首儿歌句中词语的顺序变换一下,意思不变,同学们觉得很有趣,作了多种变换,练习使同学们初步懂得了同一句子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子形式来表达。孩子们有了创作的欲望后,我因势利导,说:“这是一首儿歌,谁能也来当一回小作家,用自己的话也把春风写一写。”他们积极地展开想像,有的写道:“春风像妈妈的手抚摸着大地,柳树弯着腰蹲在河边,长长的柳枝垂到河水中,真像一个钓鱼的老公公。”有的写道:“柳枝像小姑娘的长发随春风飘扬。”有的写道:“那青蛙就像歌星一样在舞台上唱歌。”孩子们用他们的童真、稚气写出一首首春天的歌,极大地发挥了创造性。3.在练习中启发儿童的求异思维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教学往往注重的是趋同性的逻辑思维,以追求获得唯一的标准答案,以便教师易于教学,批改作业省时方便。殊不知,这种“求同型”的教学方法和作业要求挫伤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致使有创造力的学生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教师在布置各种练习时,如组词、造句、说话、作文、回答课后问题等,应开阔学生的思路,启发他们力争从不同角度构思、解决问题,强调“不要重复别人的内容,”“动动脑筋,看能不能说的和别的同学不一样”。长久训练下去,能够培养和训练学生敏锐的洞察力、迅捷的判断力,有利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与创造性。
四、播种质疑的种子
质疑是创造思维的起点,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我们要把学会思考、大胆质疑作为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1.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从题目上质疑,从内容上质疑,从写法上质疑,从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上质疑,从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上质疑等。要注意的是,学生质疑水平的提高是有一个过程的,由“多而杂”到“少而精”。这需要教师有耐心,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懂得只有经过深入思考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经过多次实践,学生提问的质量会逐渐提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达到更高一级的水平。2.鼓励质疑,保持孩子的好奇心。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一个学生学得比较好、比较深,不是指他已经什么都懂了,没有问题了,而是说他充分地发展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善于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从而深入地研究,掌握知识。相反,若读书提不出问题或不会提问题,则说明他没有认真思考或思考得不够深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不断诱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对儿童的发问,不管是高质量的还是低水平的,都应认真对待,对一些跟课文没有关或关系不大的问题可以告诉学生留在课后解答,千万不要束之高阁,不予理睬,不加重视。保护儿童旺盛的求知欲是培养儿童创新精神的前提。
五、巧妙创设问题情境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中,除了鼓励和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外,总是辅之以必要的提问,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地思维呢?关键是要在教学中巧妙设问,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能。1.触动情感,激发探索。
当问题能触动人的情感的时候,往往容易唤起人们去主动探索的欲望。在教《灰雀》一课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第二段的。我让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感受灰雀的可爱及列宁爱鸟的感情后,忽然皱着眉,着急地说:“可是,有一天,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你想列宁心里急不急?他会怎么做呢?”情节的突然变化,泛起了学生情感的涟漪,掀动了他们对灰雀下落的担心以及急列宁所急的情感,从而唤起他们学习下文的欲望。2.设置矛盾情境,引起学生认识上的争辩。
学生对矛盾性的问题感兴趣,当问题产生矛盾时,方能使他们出现一种恢复心理平衡的要求,而正是这种心理要求,促使他们努力思考问题。因此,教师的提问可设置对立的设想,使之产生选择的困难,吸引学生认真思考,激发认识兴趣。例如《灰雀》一课,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大意后,我问:“大家知道灰雀哪去了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是男孩捉走了。”我故作不解地问:“不对呀,小男孩不是明明说他没看见过灰雀吗?”“他撒谎!”“他没说实话!”“他骗人!”孩子们又按捺不住地叫起来。“你们都认为灰雀让男孩捉走了,有根据吗?”我再次追问。就在这样层层设疑中,在问题引起的矛盾冲突中,激起了学生认识上的争辩并逐步深入问题以致最后问题得到解决。
还有,如设计求异性问题、想像性问题、比较性问题以及变序性设疑,无疑处设疑等,其目的是把学生引入“愤”“悱”状态,使学生处于欲言又止,欲罢不能的境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
六、给学生留出思维的空间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激发学生的想像还是鼓励学生质疑、解疑,都应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尽情扩展思维的空间,对文章深钻细研揣摩品味,并适时创设交流的情境,让学生之间讨论、切磋,教师相应的诱导、点拨,最终有所发现。1.问题提出后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
创造性思维需要时间,教师在设计活动或提出问题时,应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不要
像“急风暴雨”似地逼迫学生做立刻的反应。若真如此,学生的回答势必是零碎的,不完整的。心理学家们经过实验,给提问过程增加等待的时间,得出的结论是:
(1)学生回答的时间长度和语句数量都有所增加。
(2)“我不知道”和回答不出的现象减少了。
(3)思辨性的思维事例增加了。
(4)提出了更多证据。在提出证据之后或之前都有推理性的叙述。
(5)学生提出问题的数量和学生计划收集资料活动的次数都增加了。
(6)成绩差的学生的回答也增加了。2.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创设交流情境。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在此基础上,适当进行小组互助学习和班级交流学习、讨论,为学生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有利于改变“喂养”式的教学格局。
七、丰富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不仅体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更突出地落实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创设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情境,努力促使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地发展,使学生自我发动,自我选择,自我组织,自我指导,自我评价等一系列自我教育能力的生成,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具体做法是: 1.开辟语文活动课。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语文活动课,既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又与广阔的社会生活相联系,活动以其趣味性、科学性、实践性、自主性的特点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创造精神。
(1)开展课外阅读,广蓄知识,为思维提供丰富的材料。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
(2)以游戏、表演、竞赛的形式开展活动。弗洛伊德说:“游戏的时候,每个儿童都像一个想像力丰富的作者。”表演则让学生有展现自我的机会,竞赛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这些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有帮助。活动中,我们可以设计,更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设计一些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又能提高语文素质的游戏、表演、竞赛活动。例如:成语接龙、故事会、猜谜会、错别字医院、朗诵会、学当主持人、小记者采访活动等,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展现才华的机会。2.深入社会生活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复旦大学哲学教授俞吾金教授认为:“创造思维的最后源泉不是在文本中,而是在生活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引导他们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鼓励他们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应用语文、学习语文、增长才干。例如,看电视、电影,收听广播,参观游览,与亲友聚会,公共交际等,只要用心去感受,动脑去思考,都可以获得最实际、最生动活泼的收益。
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思考
在前一篇短文中,我曾提出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认为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之一。那么怎样才能“教给”?设计恰当的课堂讨论题,是一法;布置难易适度的课后作业题,又是一法;在课堂讨论中,在作业讲评中,根据实际需要,有意安排一些关于思维方法的点拨,由于针对性强,更是值得尝试的一法。在这里,要着重说一说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思考的习惯问题,因为这是一个有文化的现代公民一生中经常要碰到的问题,这种习惯养成之后将终身受益。
说到阅读,人们容易误以为是说语文课的阅读教学问题。其实不然,阅读的概念,无
论内涵还是外延,比“阅读教学”要丰富得多,广泛得多。阅读是人们通过视觉对文字符号的认辨、理解和吸收,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以往阅读的对象是写(印)在纸上的意义明确连贯的文字,现在阅读的对象有些变化,除了写(印)在纸上的文字以外,还有映在各种屏幕上的文字。对象不同,阅读的特点和要求也就不完全一样。这是阅读学要研究的新课题。由此看来,阅读主体所面对的客体是很复杂的,语文课本上选读的文学的(主要的)和非文学的作品和文章,只是一个极小的范围。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思考的习惯,决不只是语文老师的事。基础教育阶段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教科书,所以各学科的任课教师都应当成为指导学生读本学科的教科书(有时要包括参考书)的“阅读教师”。而在事实上,教政治的并不一定指导学生读政治课本,教史地的也未必指导学生读史地课本,教数理化的除了要学生读或抄录若干习题以外,更少有人去指导学生认真研读数理化原则原理的推导过程。这是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中的一大损失,由于我们太看重“讲书”,把学生“读书”的时间和权利不知不觉间给“剥夺”了(少数优秀学生,除了课堂上注意听讲外,大多数在课后、特别是完成作业练习之前要认真研读课本的)。
其实,只重“讲书”的结果岂止是“剥夺”了学生“读书”的权利,更重要的是“剥夺”了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从而提高思维能力、改善思维品质的权利。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人们历来这样说。这当然是不错的。但这只是从它们各自的主导方面说的。要是从阅读和写作的心智活动过程来细加分析,就可以发现阅读决不仅仅是吸收,写作也决不纯粹是倾吐。阅读和写作实际上是吐和纳互相制约、互相促进、辩证统一的过程。阅读中,为了吸收,就必须倾吐。倾吐得越充分、越活跃,吸收得也就越充分、越深切。写作中,为了倾吐,就必须吸收。吸收得越丰富、越充实,倾吐得也就越酣畅淋漓、越发人深思。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效果的检验,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
只不过阅读过程中的“倾吐”,用的手段和工具不是有声言语或有形文字,而是无声的内在言语或无形的想象画面。中央电视台著名播音员赵忠祥同志说:“看书的过程,实际上是用语言来思考的过程。”这个体验是真切的、深刻的。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去捕捉文字信息,并用自己的思想器官倾吐出自己过去储存的信息,使二者交融起来,才能从阅读中吸收到真正有用的、有效的信息。正如人的饮食,人在吃东西的时候,决不仅仅是在吸收,他同时也在倾吐,吐出唾液、胃液以及其他消化液,使二者交融,才能消化食物,才能从被消化的食物中摄取到有效的养分。
我们实际的阅读经验,也完全可以证明这一点。同样的一篇文章,阅读主体的社会阅历和知识积累不同,读后所得也必然不同;同样的一部书,几年前读过,今天再读理解和感受就不一样;过几年再读,也许更有一番新的体会。其故安在?主要就是因为在吸收过程中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倾吐的量和质各不相同的缘故。
说到阅读,不能不涉及“语感”。所谓“语感”,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灵敏的感觉”,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正确丰富的了解力”。这种“灵敏的感觉”,这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从何而来呢?就来自于丰富深切的生活经验(间接的或直接的),换句话说,就来自于广泛的社会阅历和深厚的知识积累。因此,叶老又说:“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这个“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倾吐自己的蓄积、倾吐自己的“消化液”的过程。可见,敏锐的语感是吸收与倾吐交互为用的结果。
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在阅读中思考的习惯,除了语文课以外,其他各学科,只要是有本学科的教科书或参考书的,都负有指导学生读书的责任。这样,在阅读训练中形成合力,学生的思维品质才能逐步得到改善,我们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有一条成长的路叫阅读
儿童阅读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学校也在小学阶段推广阅读,在推广过程中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为快乐而阅读
阅读究竟能够带给学生什么?相信每一个家长,每一位老师在重视阅读的时候,都多少有些功利目的,比如开阔视野,培养思维能力,培养阅读的习惯,甚至会认为读得多就可以写得好。
从儿童的角度想一想,究竟阅读能带来什么?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快乐。阅读带来的快乐,让学生能够进行持久的阅读。这些快乐,又是丰富多彩的,不只是高兴这么简单。阅读能让学生体会到新鲜、刺激,能让他们随着文字体会不同的人生,这就是阅读的本源性快乐。这种快乐,让很多孩子手不释卷。看看那些坐在书店的地板上,捧书阅读而心无旁骛的孩子们,我们能够看到阅读的魅力。
所以,无论是怎样的阅读指导,都不应该忽视学生的这种阅读快乐。家长不能把亲子阅读变成理论说教,老师不能把阅读指导课变成思品课,甚至也不能变成现在模式的语文课。
我原来以为亲子阅读就是孩子小的时候给他们讲讲故事,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当他们识字以后,习惯养成以后,就不需要家长了。可是,有一天,上四年级的儿子,突然冒出一句,老爸,我们俩好长时间都没有一块看书了。听到这句话,我知道儿子需要的是一种阅读感觉。当我和他一起在床上阅读的时候,其实已经是他在讲给我听了。他讲的不只是情节,还有他自己的理解。我能够感觉到,这时候的儿子已经在有意识地“讨好”我,碰到不是很好笑的地方也放声大笑,然后看着我的表情。看来阅读不仅是习惯问题,也不只是读懂的问题,阅读确实是一种需要,而和父母一起读书对孩子而言是一种幸福的生活场景。看来,要让阅读成为孩子将来生活的一部分,就需要一直坚持,一直努力。
有一段时间,我一直给一二年级的孩子们讲故事。每次下了课,总有一帮孩子围过来,拉住我的手,急切地问我,什么时候再给他们讲故事。但是因为工作的问题,给他们讲的故事越来越少,以后甚至不再讲了。那些原来像小鸟一样围着我的那些孩子们,再也不到我身边了。也许他们仍然能够记住我带领他们阅读的图画书,但是我这个人在他们眼中已经因为放弃了阅读而变得不可亲近,没有情趣了。
最爱图画书
无论小学阶段哪个年级的学生都喜欢图画书。当我拿到《活了一百万次的猫》以后,先是给一年级的孩子讲,后来给二年级的学生讲,再后来给四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讲。没想到他们都很喜欢这个故事。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在了解了情节后,也能悟出生命的意义。虽然有二年级的学生在谈感受时说,“这只猫太傻了,白猫死了,他不会再找一只猫吗?为什么还要哭呢?”但是,多数学生还是被打动了。
爱看图画是很多人的喜好,因为图画可以涵盖丰富的意义,也可以让人产生文字所不能表达的感受。小学生看图画能够理解得更直接也更深刻。最后留在他们记忆中的画面更持久。
好书可以反复读
很多图画书在一年级的时候看了,二年级再看的时候还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即使是同一本书,也可以让学生反复读。这需要教师有一种信念和理念。很多教师自己往往认为,这本书已经看过了,也讨论过了,没有必要再看了。但是在现实中,往往发现,学生喜爱的书他们可以在不同的年段来阅读,有百看不厌的感觉。教师引导学生重复阅读,其实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活动。情节和人物学生可能已经了解了,有些细节还需要探寻。让学生重复阅读,发现过去不曾发现的细节。有些好书是需要一辈子进行阅读的,人为的划分阶段是可以的,但是有时候可以跨越阶段来阅读,有时候还可以在高年级拿起在低年
级曾经读过的“小儿科”。拿起这些小儿科的读物,往往能够再现美好童年,也可以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我给儿子买了《父与子》,我们两个已经共同读过很多遍了。但是,让他到书橱中找书共同读的时候,他往往还是会拿起这本书和我一起读,看到高兴处他无拘无束的笑声还像第一次看时那样开心。
对学生的阅读指导,老师时刻不要忘记的就是“幽默”,孩子们太需要快乐,快乐的事情让他们铭记。而老师的幽默恰恰能够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每一个孩子都喜欢新鲜刺激的情节,喜欢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但是作为教学中的阅读指导,不能只停留在这些方面,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就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以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读到深处方能有真正的兴趣,只是看皮毛不利于养成好的阅读习惯,也没有办法培养出阅读能力。反复阅读是能够把阅读引向深入的一个好方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阅读不仅是阅读量的问题,在阅读中的思考是重要的。
阅读是一个阶梯
阅读是人生的阶梯,顺着这个阶梯能够到达一定的高度。阅读本身也是有阶梯的,不同的书需要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读。目前很多儿童阅读推广人也在做推荐书目的工作。从这些书目来看,多数情况下是适合的。但是往往因为个人经验的限制,很多推荐的书在某个年龄阶段并不受欢迎。所以,我们学校是采用教师推荐与学生推荐相结合的办法。教师推荐图书,先结合专家推荐的书目,自己阅读,教师能够读得有感觉了,再推荐给学生。在班级内,开展学生推荐图书的活动,学生把自己认为好的书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现在有一个比较让人头疼的问题,就是儿童畅销书的问题。很多儿童畅销书因为投儿童之所好,所以好容易流行,有时真的可以说是一夜之间就遍地都是了。有时侯老师也很苦恼,那些搞笑搞怪的东西,在老师看来肯定不如正规的儿童文学读物有营养,但是学生就是喜欢那些东西,如果管得太紧吧,又怕打消了学生的阅读热情。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行业问题,让孩子看到最好的书应该是儿童读物出版界的良心。但是,因为利益的驱动,很多出版人是昧着良心出书,很多推荐者是昧着良心推荐。这给本来就缺少一定鉴别力的小学语文教师和家长带来困扰。很多家长买书都有跟风的现象,到书店就问,最近哪些书卖得快,卖得好,然后就给孩子买。
就我了解的情形来看,现在大陆地区还缺少儿童读物评价推荐的权威机构。台湾地区因为推广儿童阅读比较早,有一批人在做儿童读物的评价和推荐工作。他们的推荐是先由一些工作人员对一年内出版的儿童读物进行筛选,挑出几百本,再组织相关专家在一起评议。专家在评议前要认真阅读,阅读后大家在一起讨论,讨论完毕,共同挑出几十本,写出推荐语。这样的评价虽然也难免主观,但是从操作程序和评价来看,能够精选出优秀图书供学生阅读。
有些人总认为阅读是一种个人化的行为,是要完全照顾到阅读者的喜好的。作为生活中的消遣阅读来说,可能是如此的。作为学校内的阅读指导就不能全凭学生个人的喜好。阅读是需要指导的,除了按照读物特点进行年龄阶段的划分外,在一定的年龄阶段要让他们能够获得阅读能力。台湾出版的一套《童书三百聊书手册》。把一到六年级的阅读分为300个话题,结合具体的作品进行了教学设计,对语文教师有很大的帮助。他们非常细致地设计出一些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低年级结合作品联系生活话题:“从书里找生活的影子”、“从书里找自己或别人的喜好”、“找出书中人物特别的地方”、“聊一聊送礼物的想法”);进行语文学习延伸话题:“把故事加长”、“从阅读中学习了哪些新字词”、“找出书的特点”、“好书介绍”等。中年级讨论的重点在于细节和从中体会到的情感,如:“聊故事里好笑的情节”、“谈一些与众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书中的人物”等。可以谈论语文学习,比如:“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看一本书”、“了解自己的阅读策略和阅读困难”、“谈描写声音和色彩的语词和比喻”、“谈两种不同的拟人
法”、“谈论描写老人或特别人的方法”、“讨论描写做事过程的写法”、“谈作者特别的语气”等。让讨论变得角度多样,使阅读活动丰富多彩。高年级的阅读,对深层次的问题进行讨论,比如:“比较同一个作家的不同作品”、“探讨一些与众不同的作品”、“比较自己童年和作者的童年”、“谈饮食文化以及相关的语词”、“谈老人与小孩的关系”、“探讨奇幻小说和魔法小说的特色”等。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异同
教学设计与教案有联系也有区别,从内容上来区分,教案是原来我们老师备课结果的体现,从这个角度来讲,教案大致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备学生部分,教材部分,教法部分。教学设计则不同,它首先是把教育、教学本身作为整体系统来考察,运用系统方法来设计、开发、运行、管理,即把教学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使之成为具有最优功能的系统。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不同还在于内涵上,教案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通常上课使用的教学过程安排计划,一个教案就是一节课的教学计划具体的实施方案,应写得较为具体详细。特别对新教师来说,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包括开头语、各教学层次衔接语、结束语等都要用文字表达好,以免上课时因心理紧张而词不达意。教学设计应包括教学计划的设计、教学计划的执行、教学活动的评价与反馈。教学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是教师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广阔天地。教师学习进行教学设计除了了解有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外,主要是通过案例学习来模仿、分析、移植、创新,反复实践、反思、总结,逐步掌握教学设计的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一般来说,教师教学设计应该是教师教案的理性反映,如果说教案着重于写“教什么”,“如何教”的话,则教学设计应该是着重于从教学理论上去叙述“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
语文教学教什么
一、教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
让学生在品词析句中热爱语文。让学生在读书积累中热爱语文。
“书是人类知识的宝库,书是人类精神的殿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读书积累,读书积累既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又能够增强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读书积累,能够使学生获得感动,从而转化成对语言文字的热爱。”
二、教学生掌握语文的知识 1.教学生识字
识字教学应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师有责任把汉字传承下去,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认识并熟练运用这些常用汉字。
2.教学生写字
教学生写字是语文教学的的基本任务之一。不仅要教学生们写字,还要教学生们写好字,写规范字,写漂亮字。
3.教学生阅读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没有较高的阅读能力,就不可能有较高的写作能力,更没有很强的分析理解能力。
4.教学生感悟
学语文绝不仅仅是为了做阅读题,更主要是为了养成一种对祖国语言文字真挚的热爱之情。
5.教学生朗读
朗读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形式,语文课要以读为本,在课堂上要加强读的训练,要引导学生读出语言的形象,读出语言的情味,读出丰富细腻的语感,最终因语言的美丽而感动。
三、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1.学习习惯的养成
学习习惯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一经形成习惯,这种行为方式就能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种倾向与需要。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习方法得当,可以事半功倍。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例如读的方面应该关注精读、泛读,默读、朗读、细读、速读的技巧指导。
四、教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 1.倾听的能力
教师应该为学生倾听能力的发展做好规划,立足学生发展,多种方法相结合,反思中实践,实践中提高,让学生的倾听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2.写作的能力
写文章是一个人语文能力最好的检验和体现。3.表达的能力
依托出色的语言表达,人与人之间才能够彼此顺畅沟通。4.沟通的能力
沟通能力需要多方的配合才能完成,它更像一个综合体,是逻辑思维表达能力、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口齿清楚、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
5.实践的能力
语文学习的学习资源应该融合在生活的实践中,并且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进而建立大的语文教育观。要结合课程安排,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并充分挖掘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6.创新的能力
时代的发展呼唤人才,今天的教育要为明天的创新服务。
关于“语文教学教什么”
语文教学教什么是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只有解决了教什么,才能知道怎么教。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用教材进行教学,只有把教材教好了,才能做到用教材教。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是教学中一个事物相统一的两个方面,而非对立的矛盾。
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教材教好,就必须正确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任务,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从大处着眼。大处着眼就是依据课标所规定的学段目标。课标给每个学段都制定了不同的标高,这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据此,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才能做到既不降低要求,也不越位。
第二,从具体入手。即依据教材中所要求完成的具体的教学任务。教材在每一个单元都提示了教学的内容,每篇课文的后面都设计了不同的练习和学习内容,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能力形成与习惯的培养要求,这些都是对课标所规定的学段目标的具体体现,每一项内容都必须认真完成。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把每项任务认真完成了,教学的基本要求也就达到了,对于课标规定的学生应该掌握的学习内容也就自在其中了。
一、激发兴趣, 调动思维积极性
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和谐共创的过程, 仅有教师的自觉的思维行动是不够的, 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学生的思维呈现出一种积极的、活跃的状态, 让爱思考、会思考的学生多思考, 善思, 深思, 让不会思考的学生学会思考。在教学中, 教师还要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 选择恰当地方法, 抓住学生思维的“发条”使它们转动起来, 不断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 引导他们发挥聪明才智,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1. 巧设导语
如何导入在课堂教学中, 可以起到联系旧知识, 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
如我在教学“孤独之旅”这一课时, 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 歌词中“不经风雨, 怎么见彩虹”一句意蕴丰富, 人生旅途, 并非一帆风顺, 往往充满辛酸, 饱含痛楚与泪水, 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 那么孤独也应该是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 今天, 我们一起走进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这种导语设计造成了学生心理上的悬念, 富在启发性, 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推动学生思维“发条”转动起来。
2. 巧引质疑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积极引导其自行解决问题, 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做好方法, 如我在教《桃花源记》时, 让学生细心阅读第二段, 并思考本段文字是从哪几个方面学桃花源里的人的, 其中桃花源里人的衣着有何特点, 这时候, 有一名学生立刻站起来问道:“桃花源与世隔绝久远, 那么那里的人穿戴怎么会和桃花源外的世人一样呢?”这一质疑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思维活跃起来, 各自谈出了自己的看法。
3. 善于启发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不要立刻回答, 可以相机诱导, 鼓励学生自己发表看法。
4. 鼓励创新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对学生回答的问题, 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的标准答案束缚学生的思维, 把自己的思考强加给学生, 因为每个人思考的问题都有带有自己的主观倾向, 有时由于某种因素的触发, 突破习惯性思维的羁绊, 在头脑中会闪现出创造性的火花。这种创造性的火花, 有时离标准答案较远, 但教师此时应给予鼓励, 不要完全否定。
二、掌握基本思维方法
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了, 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呢?答案是“授之以渔”交给他们具体的思维方法:
1. 形象性思维法
形象性思维是一种艺术的思维方法, 它是以意象、想象、显示、描述等作为思维的形式的, 在形象思维的诸多形式中, 想象起着关键的作用, 因此在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方面, 重点应该放在想象能力的提高上, 想象力在形式上分为两种:一种是再造想象, 一种是创造想象, 它要求人们展开思维的翅膀, 创造性的独立驰骋想象, 例如:我在教王维的《使至塞上》这首诗时, 让学生闭上眼睛, 想象出诗词所描绘的“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的画面。既培养了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 又受到了美的熏陶。
2. 抽象性思维法
在阅读教学中, 有意识的让学生掌握各种问题的思路方法, 无疑会促进作文能力的提高, 同时也获得抽象性是思维的指导。例如, 在教记叙文时, 可让学生复述情节, 要求脉络清晰。
3. 创造性思维法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小学语文;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作为开拓性的高智能思维活动,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综合素养培养的基础阶段,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小学教育中的“三大支柱之一”,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根本。因此,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成为现今教育界、学者及相关人员关注的课题之一。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优势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开拓性、发散性、创新意识的高智能思维活动[1]。创新思维是打造现代化创新型人才的核心基础,也是推动社会发展及建设的重要因素。它是在明确事物本质的基础上,实现的新的、建设性、创意性的想象,具有多种表现形式。
语文本质来源于生活以及对生活的创造,语文表达能力的高低可有效地反映人思维创新能力的强弱,语文阅读作为语文教学内容的基础内容,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就小学语文阅读教材的内容而言,语文课文文章的选择与编排,在一定程度上是文质兼美、逐步推进的。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过程中,可充分领略到文章作者的思维与情感活动,并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激发自身的创作性思维灵感。同时,学生在逐步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以此同时,小学语文阅读教材的体裁形式的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视野,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作性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说是有针对性的、循序渐进的培养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其本身特有的优势,笔者通过自身的经验,对如何使其优势得以最大化的发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探究得到以下几点方法。
1.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
实践证明,积极、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可有效的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表达的欲望。所以,教师要想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必不可少的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其一,时刻关心学生的个性发展,及时与学生进行友好、平等的沟通,用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其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所思所想,及时的给予鼓励和奖励,针对学生的错误观念及时并正确的给予纠正,从而提高学生敢于表现、勇于创造的精神。例如,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经常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同时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直接性的评价“你回答的非常正确”、“你的想法真棒!”等,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单一而呆板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思考和思维想象力。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主体意识的提高成为教学的新目标,而其主要目的在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及综合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阅读拓展训练教学时,教师通过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并问到“看到它你想到了什么?”。不同的学生说出了不一样的结果,有说想到了太阳、有说想到了苹果、有说想到了皮球、有说想到了企鹅等等,每当学生回答时教师都给予神态上的鼓励和言语的引导,从而得到了更多的答案。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的引导,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3.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性
实践证明,学生课堂的参与性对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主动参与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充分的发挥了其主体地位的作用,同时对知识的掌握、理解、创新、辩证、想象都有很大的提升。所以,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的探知欲,激发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开拓。例如,教师在讲授《卖火柴的小女孩》时,首先让学生进行阅读,并在阅读的过程中提出思考问题“卖火柴的小女孩点燃了几根火柴?她都看到了什么?如果可以她还能看到什么?”学生在阅读后,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进行思考,并回答。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从而得出最适宜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充分的带动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参与性,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与想象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4.引导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想象能力
“没有做不到事情,只有想不到的结果”我们身边的事物都是通过想象进而在实践中得以实现的[3]。所以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引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例如,教师在阅读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收集相关的图片或关联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在对文章理解的同时,进行联想并让学生进行后续故事的编排,可以是故事的后续发展,也可是故事中其他人或事物的空白细节填充等。通过这种方法,激发并引导学生的现象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5.注重学生阅读过程中不同形式的思维培养
“多向性思维、类比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是创新思维体现最多的表现形式,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分析,使学生对不同形式创新思维得到充分的理解和认知,有利于学生的多角度思维的养成,从而达到教学目的[4]。例如,教师在教授《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阅读这篇文章,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命名么?你的文章名字是什么?”,有的学生回答:“可以,我的题目是《白骨精三戏唐三藏》”有的同学生说是“我认为也可以是《唐僧三逃妖魔掌》”等。教师通过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让学生从多角度出发看待同一个主体,从而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模式。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问题情境或采用质疑、内容补白等教学法从类比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等方向对学生进行培训,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并通过营造积极、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开拓思维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为现代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本友.文本与理解—语文阅读教学的哲学诠释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程丽.基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措施分析[J].科学中国人,2016,05:214.
[3]陈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怎么渗透创新思维[J].科学中国人,2016,14:223.
一、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创新兴趣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的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1、巧设悬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才能使学生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迸发创新欲望,获得新的知识。为此,教师必须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赤壁之战》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八十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三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一巧妙的提问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悬念,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使学习的热情高潮,兴趣油然而生。
2.创设情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小学语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课文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
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教学《黄山奇石》一文时,我以假想旅行的形式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向往、神游的心理。一番精彩的简介使学生听了个个都情不自禁地产生了向往,因急切想了解黄山奇形怪状的石头,从而产生阅读全文的强烈愿望。
3.联系实际。在语文教学中,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教师可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二、鼓励质疑,催生创新萌芽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有每一问。” 陶行之先生这句话说明了问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可以通过设疑、质疑的形式,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造。如教学《乌鸦和狐狸》一文,“乌鸦嘴里的肉掉了下来,狐狸张着大嘴正在接肉”时,我指导学生质疑,学生对愚蠢的乌鸦和狡猾的狐狸自然有很多话要说:乌鸦这时不知道嘴一张嘴里的肉就会掉吗?狐狸这时的心情怎样?它会怎样看待乌鸦呢?乌鸦又能不能追回被骗走的那块肉?它会采用哪些办法呢?你又能不能给乌鸦出个好主意?„„学生看法五花八门,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许多看法出乎老师的意料
之外。这样一来,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不但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学会了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三、激发联想、想象,拓展创新空间
联想是从已知事物联想起其他相关的事物,或由某概念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的思维方法。世界上总有一些事物彼此是相似的,它们之间总有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如果把未知事物相联系进行观察、类比、发现其特点,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变未知为已知。从而有新的发现和发明。如学了《今天我喂鸡》,学生由此联想到喂猫、喂狗;学了《古井》一课后,老师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粉笔颂》、《柳树的风格》,既真实地描述事物的外形,又联想相应的品格精神,表达了思想志向。通过联想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丰富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想象是指人脑已有的表象,经过改造和结合而产生的新表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中心环节。想象深入到思维,才能有完整的创造思维,因此,想象的发展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形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以旧探新、以新固旧,使学生借助创造性想象丰富自己的心理活动,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如学习《群鸟学艺》一课时,学生通过阅读已知群鸟向凤凰学本领,有的虚心,有的骄傲。由于态度不一样,其结果大不相同。可以根据课文内容以《×××,我赞美你》为题,鼓励学生不受原文约束,标新立异,说出自己的认识。说话练习,学生想象丰富,结果是五彩缤纷,百花齐放,培养和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创新思维最大的特点是求异性,而我们以往的教学往往过于求同。求同过多,形成“人云亦云,缺少创见。”的弊端。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发展。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1、同一个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完成。以识字为例,让学生记“坐”字,有的学生说,两个小朋友在跷跷板上玩就是“坐”;有的说,“坐”就像老师的天平;有的说一个“土”加两个“人”就是“坐”„„他们运用的方法不同,却完成了同样的一个任务——记住“坐”字,对于这样的现象,教师应予以肯定、鼓励。以作文教学为例,教师让六年级学生写一篇作文——《月光下》,体裁、内容不限。有的学生写的是月光下美丽的景色;有的写的是月光下发生的一件事;有的由月光想起一件往事或一个人„„他们各展其才,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这符合学生“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
2.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理解或表达。如教学《王冕学画》一课时,当教师问到“要是能把它画下来,那该多好哇”中的“好”是什么意思?有个学生回答说:“画下来,天天可以看荷花。”“还有别的意思吗?”教师启发学生。学生有了兴趣,各抒己见:“画下来,可以让别人看。”“画下来,可以跟湖里的荷花比一比,看谁美?”„„这些正是创新思维中求异思维的反映,它促使学生相互激励,情绪活跃,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求异、探索的乐趣。
3.适当安排一些具有不确定答案的练习。长期以来,教师只习惯
给学生布置一些固定答案的练习,如看拼音写字词、选词填空、解释词语等。总是让他们做这样的练习,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日趋狭窄、僵化,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安排一些“发散性”的练习。如在六年级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布置这样一道课堂练习,把“我们收回了澳门”这句话换几种不同的说法,但不改变原意。学生答案多种多样:“澳门被我们收回了。”(被字句)“我们把澳门收回了。”(把字句)“我们不是收回了澳门吗?”(反问句)“谁也不能否认我们收回了澳门。”(双重否定句)„„
五、积极评价,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曾有这样一句话:“好孩子,坏孩子,诞生在父母的语言中。”这充分说明了激励对于一个孩子的影响是多么大。激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愉悦。成功的体验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的看法,采取激励性的评价,对学生的每一点成功千万不要吝惜你的赞美肯定之词。即使学生发表了错误的见解,也应热情引导,不应用十全十美的标准要求学生。只有这样,学生的创造欲望才能不受定势思维的影响,才有可能使学生偶发想象,擦出创造性的火花。创新思维是思维过程中复杂的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脑力活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怎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论文】推荐阅读:
简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原则论文11-07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11-10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论文11-15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10-14
小学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论文07-11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论文07-24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