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压强》说课稿

2024-11-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三物理《压强》说课稿(精选10篇)

初三物理《压强》说课稿 篇1

1、本节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压强是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但学生比较陌生。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前面刚学习过的力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是学习了重力、摩擦力后对另一类力的学习迁移,是学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压强是整个单元的基础,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重要保证。教材从展示自然界有关压强的现象开始,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对压强知识的求知欲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比较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在理解压强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了解生活实例,归纳出改变压强的方法,进行有关计算。

2、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本节课主要是以实验为基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知欲,并通过实验探究来加深对压力、压强的理解。有关计算和增大减小压强,安排到下一课时进行。因此我确定教学目标为:

a、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压力的概念,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②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

b、过程与方法目标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体验、观察实验现象以获得对压强的了解。在此过程中学习应用控制变量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参加探究性实验的活动,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教学的重、难点:

由于压强的概念贯穿全章,起统领全章的作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的实验为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因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不够,因此,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而引导出压强的概念为本课的难点。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历了简单探究实验的过程,对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探究自然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但通过实验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学习思维的培养。学生以为压力一定就是重力产生的,会对压力的正确理解造成困扰。所以我细化了压力部分的学习。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根据我县提倡的问题导学模式的教育形式。我采用先学后教、小组合作、问题导学的教学方法。设计思路立足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教师点拔,达到学习目的。

教具准备:海棉、压力小桌、一盒钩码、气球、削尖铅笔 四、说教学过程 1、设计实验

让学生自选器材设计实验,让学生把他们的设计思路展示出来。这样的教学设计对于一些基础较一般,他们会打开课本,学会用海棉、压力小桌做探究实验。而对于那些程度好的同学,他们的思维较活跃,探究方法也多。这样分层次的教学,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这个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操作、设计、自觉主动地去挖掘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2、压强知识的应用

将压强联系在生活中能加深学生对压强意义的理解。老师介绍每一物体能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限度,超过这一限度,物体就会损坏,并举了一些实例。请学生分析哪些事例是需要破坏物体表面(增大压强)的?而哪些事例中又是要防止物体表面被破坏(减小压强)的?

4、小结

让学生板书对本课时的收获。

初三物理《压强》说课稿 篇2

要想上好一堂课, 课前充分地研究教材, 钻透教材是首要条件。

1.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油脂的物理性质”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食品化学》 (阚建全主编,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中第五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 以已学的脂肪的结构和组成为基础, 既是对这部分内容的延伸, 同时又为脂肪的氧化、油脂加工储藏中的其他化学变化、油脂加工化学等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1]。

1.2 教材编写特点

教材首先介绍油脂的气味、色泽、热性质, 然后讲解油脂的结晶特性和熔融特性, 最后介绍油脂的液晶态和乳化特性, 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另外, 教材紧密联系日常生活,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 切实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和学习的意义[2]。

1.3 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 同时, 以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为出发点[2~4], 将本节的教学目标设置为。

(1) 知识目标。

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重点掌握油脂的结晶、塑性和乳化特性;熟悉油脂的热性质和液晶态;了解油脂的气味和色泽。

(2)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鉴别食用油脂质量优劣的能力。 (2) 运用理论知识推理分析、解释日常生活中食品化学问题, 增进或改善含油脂食品的口感、外观及风味等感官特性。

(3) 情感目标。

(1)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与交流的态度, 相互帮助、鼓励,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养成严谨、细致的学风。

1.4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油脂的结晶特性、塑性和乳化特性。教学难点:烃亚晶胞的堆积、油脂晶型的转化、乳化剂的乳化作用。

2 说教法与学法

2.1 学情分析

(1) 认知分析。

学生已具备油脂结构和组成的相关知识, 这形成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2) 能力分析。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 但在分析、解决问题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尚需进一步锻炼提高。

(3) 情感分析。

部分学生对食品化学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程度不高, 尚需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营造一定的学习氛围加以带动。多数学生合作交流意识缺乏, 集体观念、团队荣誉感淡泊, 有待加强。根据以上分析, 在教学中合理设置有趣的教学情境, 通过有效引导,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给学生提供积极参与、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空间, 学生在摄取新知的同时, 既培养了学习能动性, 又培养了认真学习的态度, 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合作意识[2]。

2.2 教学方法

(1) 总体构思。

先复习上节课内容, 接着引出本节知识点, 对本节中的难点和重点内容给以框架式勾勒, 提出问题启发学生, 带着问题与思考去学习, 然后再逐步细致讲解, 最后总结提高, 并提供进一步阅读文献资料指导。教学中, 多方面、多角度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地位。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 分析、领会相关知识点。教学过程力求体现师生互动[5,6]。

(2) 具体的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已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前期课程 (如: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 所奠定的基础, 结合本章节的教学内容, 拟采用如下教学方法和手段[5,6]。

(1) 对比法、引导启发法:利用学生所熟悉的食用油脂, 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 激发兴趣。 (2) 创设情境法、讨论探究法:举例, 投放图片, 由表及里逐渐深入的教学流程。 (3) 讲授法、演示法:教师向学生亲自呈现所需掌握的知识难点,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理解, 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4) 练习法:课后安排阅读相关参考文献并布置适当的作业, 注意难易程度的结合。

2.3 学习方法

教学就是教会学生自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用真挚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要了解所任教学生的基础, 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 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其原因。本节知识点的概念、图表等内容比较多, 学起来比较枯燥, 记忆比较困难, 而基本概念是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关键。故学法指导上, 首先强调概念的重要性, 再结合学生所学的有机化学的知识, 通过概念的剖析和图表规律性的探讨, 引导学生对油脂物理性质本质的理解,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思考、观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学习活动, 动眼看, 动口说, 动脑想, 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 从而达到学生自学的目的[3,5,6]。

3 说教学过程

3.1 教学思路

整体教学思路如图1所示[2]。

3.2 教学环节安排

根据“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 对本节作如下安排。

(1) 创设情境, 设疑导入 (10分钟) 。

以层层设疑的方式导入新课, 如教师先问学生日常的油脂呈现怎样的物理状态?学生回答是固态和液态。教师再问烹饪过程中, 猪脂加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回答是先融化, 再冒烟, 最后会起火。教师又问高品质的巧克力具有怎样的感官性状?学生回答是口感润滑, 入口即溶。教师接着讲为什么奶油可以塑造各种图案?是与塑性脂肪有关, 为什么牛奶加热静置后有脂肪上浮?是与油脂的乳化性有关。最后, 通过“如何辨别花生油掺假?”, “怎样防止巧克力起白霜?”设疑, 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知识。接着引出油脂物理性质在食品加工中的重要性, 并由此导入本节——“油脂的物理性质”的学习。此处使用情境创设教学法, 由现实生活引入知识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知识的探寻, 实习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使他们把学习当作自我的需要, 自然渐进新知的情境。

(2) 深入实例, 获得新知 (70分钟) 。

(1) 说明油脂物理特性的内容, 列出相关的6个知识点。 (2) 由日常生活中油脂的物理状态入手,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利用图片、表格展示油脂的性状, 导入油脂的气味和色泽、熔点和沸点、烟点、闪电和着火点等内容。 (3) 由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差异, 引出同质多晶定义, 说明油脂的结晶特性, 通过图片、示意图、板书, 根据学生前期对油脂结构和组成的基础知识, 导入油脂的晶型及变化规律, 并通过巧克力的加工, 引出油脂晶型变化对产品品质的重要性。 (4) 由固体脂熔化过程中温度、体积的变化, 引入油脂的熔融特性, 通过不同油脂涂抹效果的比较, 导入油脂的塑性、影响油脂塑性的因素等内容。 (5) 由油脂的相态引出油脂的液晶态, 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示意图, 导入油脂呈现液晶态的原因及液晶结构分类等内容。 (6) 由牛奶加热中的脂肪上浮, 引出油脂的乳化及乳化剂, 通过学生自学、板书及多媒体示意图, 导入乳浊液失稳机制、乳化剂的乳化作用及乳化剂的选择等内容。

(3) 自主探索, 应用反馈 (5分钟) 。

解决开始提出的问题, 即“如何辨别花生油掺假?怎样防止巧克力起白霜?”, 这样, 在内容安排上能够前后呼应, 内容连贯。另外, 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讨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可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在学法上,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相互协作相结合的方式解决问题, 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提高其语言表达、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增强其团队合作意识。而这些素质对于学生今后面试、实习、就业乃至更大的发展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

(4) 归纳小结, 首尾呼应 (3分钟) 。

新课内容结束, 再次回到油脂物理性质的几个知识点, 对应各点回顾本次课的教学内容, 并强调油脂结晶、塑性和乳化特性的重要性。

(5) 布置作业, 课外拓展 (2分钟) 。

由于在一个教学班中, 个体素质差异较大, 为了避免“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 把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种类型。必做题:难度低以复习、巩固为主, 进行巩固练习;选做题:难度较高, 以应用型为主。此外, 以小组合作形式, 布置课外阅读题, 让学生结合本堂课知识点, 任意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主题, 查阅国内近年文献, 仔细阅读后, 提交文献的题目、摘要、文献来源等信息, 锻炼学生文献检索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2,5,6]。

4 说板书

板书可分为黑板板书与多媒体展示两种。黑板板书的主要内容是本次课的提纲, 随着课程的进展, 以树形形式展示。其中, 油脂的物理性质作为本次课的主线, 其包含的6个知识点板书在最前面。多媒体展示的主要是概念、理论、照片、示意图、表格等。

摘要:本文针对《食品化学》中油脂物理性质的内容, 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说课设计, 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食品化学,油脂,物理性质,说课

参考文献

[1]阚建全.食品化学[M].2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9:161-167.

[2]吴刚.“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说课稿[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0, 2:186-187.

[3]韦带莲, 王莉莉.生物化学说课稿——蛋白质的理化性质[J].时代教育, 2009 (5) :72.

[4]戴丰珍, 董新姣.“酶”说课稿[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12 (3) :90-91.

[5]韩秋敏.生物化学说课稿一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28:103-104.

《大气压强》一节的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习压强和液体压强知识后对压强知识的延伸,以便为后面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打下坚实基础。

本节教学目标是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本节教学内容特点确立的。

1.知识目标

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了解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强的现象。

2.能力目标

感知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方法,通过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利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性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本节教学的重点: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本节教学的难点:大气压的测量。

二、说学生

八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现欲,喜欢动手动脑,他们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维,已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气体看不见、摸不着,气体压强容易被人们忽视,在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结合多媒体,以感性认识为依托,使学生能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的要求。

三、说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

通过情境创设,启发学生设疑。

2.演示教学法

通过演示“覆杯实验”证明大气压存在。

3.实验法

利用饮料瓶分组实验,想办法再次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通过实验视频进行无法演示的托里拆利实验。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色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教师进行“覆杯实验”的演示。即拿出一个装满水的杯,杯口覆上硬纸片,倒置,纸片不下落,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形成学习疑问。

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本过程包括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

第二部分:首先,利用“覆杯实验”的演示,说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分组实验再次证明。

大气压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最后,教师邀请学生台前模拟“马德保半球实验”,并提出疑问,大气压强究竟有多大?

第三部分:分组探究,估测大气压。

安排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手边老师提供的吸盘、注射器、弹簧测力计等器材,进行分组实验,利用公式计算出大气压值。教师根据学生计算大气压值的偏差,因势利导,引出托里拆利实验,得到标准大气压值。由于条件有限,托里拆利实验需要视频演示。

第四部分:知识拓展延伸。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生活中测量大气压的工具,并能利用大气压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长白山上温泉水沸腾为什么煮不熟鸡蛋?

3.学习反馈

教师出示生活现象,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答,从而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

4.回顾小结

先组织学生再次阅读教材,结合板书,归纳所学知识,以便学生系统掌握。

初三物理《压强》说课稿 篇4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如何设计这一节课。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压强与浮力》的第四节,是对《大气压强》《液体压强》等力学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是流体力学的基础,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学生可从中认识生活中常见现象和科学技术,学会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生活现象。

(2)初步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运用归纳、类比、逆向思维等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2)尝试用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领略由气体压强差异产生现象的奥妙,获得对科学的热爱和亲近感;

(2)通过探究性活动,培养学生交流讨论意识和协作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学会利用所学知识合理地解释现象的能力。

二、学生情况

经过之前的物理学习,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掌握了一定学习物理的方法,观察、实验、思维、归纳、分析、推理等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一知识点内容较为抽象,我们一般不易看见,且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所以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在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之后,学生较容易得出结论并用此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三、教学方法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 “讨论・实验・探究・创造・反思”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实际应用”的思维程序进行教学。

为了让学生自然轻松地得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研究课题,先通过两个小实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把知识点涉及的内容、问题展示给学生。然后再以学生探究、讨论、分析解决问题为主,让学生分组合作设计实验,通过探究活动,把观察搜集的证据有机地进行归纳,得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得出分析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这样既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品尝到学习的成就感,也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整理归纳和提炼的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并且采用多媒体演示与实验结合,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四、教学准备:

1、实验器材准备:一只吹风机、两个乒乓球、两张纸,一张纸条、水槽、注射器、硬币、漏斗、机翼模型

2、多媒体准备:两船相撞的flash;飞机飞行的影片,机翼模型分析flash,以及一定量的课堂练习准备。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事先让同学猜想用吹风机向上吹乒乓球和用漏斗向下吹乒乓球会是什么样的结果,然后实验,让学生看到意想不到的现象。以此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欲望。

2、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的探究

(1)教师引导:

首先对前面看到的现象提出问题:“用吹风机向上吹乒乓球,球为什么始终悬在上方不会被吹开呢?用漏斗向下吹乒乓球,球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呢?究竟是什么力使得球不被吹开和不会掉下来?”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引起思维。再详细分析:没吹气时乒乓球是会怎样?吹气后改变了什么条件?(学生会想到吹了气,使得空气的流动速度加快了。)乒乓球周围是不是每个位置的空气流速都加快了呢?由此学生会想到对着气流的这边空气流速大。我们看到的现象是乒乓球会被压向空气流速大的这边,这说明空气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和流速小的地方的压强有什么不同?由此学生想到在空气流速大的地方压强较小。

(2)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准备好的实验器材尽可能多的设置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在此环节让学生独立操作,通过亲身体验,讨论、交流,自己得到规律。然后让学生演示他们设计的实验并加以解说。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可设计出如下几种方案:

方案一:用嘴巴对着两张竖直放置的纸向下吹气,看到的现象两张纸片会向中间靠拢。

方案二:沿着下垂的纸面从上方吹气,看到的现象纸条会向上飘起来。

方案三:把硬币放在桌子边缘,沿着与桌面平行的方向用力吹一口气,看到的现象硬币会跳起来。

方案四:把乒乓球放在两支圆株笔上,使两个乒乓球之间保持一段距离,用注射器向球的中间吹气,看到的现象是两个球向中间靠拢。

方案五:用注射器在下垂的纸条旁边向下喷出水流,发现纸条会靠近水流。

方案六:把乒乓球放在水中相隔一段距离,用注射器向两球中间的水中喷水,看到的现象是两球会向中间靠拢。

(3)得出结论:前面四个实验都是气体在流动,得到的是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第五个很多同学会认为是水流的速度快压强小而造成纸条被压向水流,要纠正这其实是水流带动了纸条与水流之间的空气流速加快,压强减小而产生的。最后一个实验是液体在流动产生的,得到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此我让学生说出气体和液体的共同特点是都可流动,因此把气体和液体统称为流体。所以上面的结论可以概括为: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

3、知识应用:为了加深对此知识点的理解,在这里我准备了大量和本节知识有关的生活、科技现象。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而且应用广泛。如:

(1)为什么两艘同方向航行的船不能靠得太近?航海中对两船行驶有什么规则?

(2)为什么火车站台上都有一条安全线,火车行驶时严禁人们进入安全线以内的区域?

(3)龙卷风为什么会将屋顶掀起? 怎样防止这种灾害产生?通过这些可加强学生的安全防患意识。

4、梳理反思深化问题:几十吨重的飞机为什么能腾空而起?在这里向学生展示了飞机起飞的实物图片,学生兴致会很高。教师指导学生做机翼模型实验。(“机翼”是让学生在课后做好的,不占用课堂时间。)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的模型并吹气表演。然后选几个同学上台表演,再结合自制机翼模型的实验,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飞机机翼升力的存在。

再通过动画演示,师生讨论:迎面吹来的风被机翼分成两部分,由于机翼横截面形状上下不对称,在相同的时间里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长,所以上方空气流速比下方空气流速大,机翼下方压强比上方大。因此在机翼的上下表面产生了压强差,从而产生了作用在飞机的向上的升力。这样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会真正理解。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在最后的创造活动中,引导学生利用“机翼”逆向思维的创造方法,解决跑车“飘”起来的实际问题,继而拓展到汽车尾部的气流偏导器。在教学始终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新课程理念,让学生会用这节课的知识解释某些生活现象,更会合理的利用这知识改善和美化我们的生活。

5、课后练习:做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二题,和对杯子向上吹气观察乒乓球运动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下,更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

14.4、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流体:具有流动性

气体和液体统称为流体。

2.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流体在流速较大的位置,压强较小。

压强说课稿(优秀)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压强是自然科学的重要概念,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都经常用到。这一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力及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重力、摩擦力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压强知识可以解释一些自然、生活现象,也是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浮力以及高中学习气体性质的基础,这部分知识对整个章节以及高中物理起到引领和铺垫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掌握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②了解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的单位和由来。

③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b、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②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学习运用比值定义法和类比法。

③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经历观察、实验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感,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压强的概念及其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和联系,压强概念的形成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知识储备:学生在前两章书中学习了力学的初步知识,对力和力的作用效果有了一定的掌握。

2、学生技能掌握:学生通过一个多学期的物理学习,对探究性试验和控制变量法已有了初步的掌握,但通过试验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还比较薄弱,所以教学中应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3、学生思维障碍:力学知识的初步学习中有些学生会认为压力就是由重力产生的,会对压力的正确理解造成干扰。所以这儿要着重加强学生对压力的认识。

三、教法、学法

1、教法:本节课采取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实验、问题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提倡学习的多样化,注重师生间的交流,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法:本节课采用的学法为:观察对比、讨论交流,自主合作、试验探究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本节课我安排了6个环节进行教学,在每个环节中,力求以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自主分析归纳为主。

第一个环节:新课的引人

我准备由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引入新课,首先提出问题“同学们,请看一下我们书包的背带,背带是宽还是窄?为什么要这么设计?书包里装书的多少会使我们有什么不同的感觉,能否解释一下原因?”对于这样一个与每位学生都息息相关的问题,学生必然都有话可说,但又不尽相同,在此留下悬念,带领学生一起进入新课的学习。第二个环节:对压力的理解

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常用到“压力”这个词,但对“什么是压力”和“压力的方向”没有确切的认识,我将先通过用手指从各个不同的方向来挤压气球的试验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压力的存在,然后通过ppt图片的展示,让学生来分析每幅图中压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以及压力的方向分别是怎么样的,然后由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和联系。

第三个环节: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我将主要通过小组合作和实验探究的方法,由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探究,从而总结归纳出结论。首先,我将带领学生一起回顾关于刚上课时提出的书包的问题,由学生提出关于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的猜想。其次学生可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实验器材分组进行实验,我将在这一过程中注意观察同学们的实验设计和操作,作为一名实验探究的辅助者,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予以帮助。再次由学生们对实验现象进行总结,得出实验结论。最后,再由同学们根据实验结论来解释关于书包的问题,学以致用,加强理解。

第四个环节:压强的教学

由以上实验得出的结论引导学生思考:当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和受力面积均不同,将如何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从而引出压强的概念。运用类比的方法找出压强的公式和单位。引领学生加深对比值定义法和类比法的认识。然后请同学们来估算自身双脚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加深学生对压力和重力的认识,加强对压强公式的运用。

第五个环节:增大与减小压强的方法

让学生们根据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和压强的公式自主分析归纳改变压强大小的方法,然后进行小游戏:全体立正,如何迅速增大你对地面的压强,不仅学以致用更活跃了课堂气氛。最后通过图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和实例,让学生们指出哪些是增大压强,哪些是减小压强,分别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并举出其他相应的实例。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从教学目标出发,一起交流,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检验学生是否能基本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五、布置作业

请学生回去设计与课本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不同的方案,并与同学交流。同时完成课本32页的动手动脑学物理。

9.1压强

一、压力:

二、压力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压力的大小 受力面积的大小

结论:当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三、压强: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

公式:

单位:帕斯卡Pa

四、增大与减小压强的方法

增大压强:F增大或S减小

初二上科学《压强》优秀说课稿 篇6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进行详细阐释。

一·教材分析

《压强》是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这一课着重学习的压强是整个单元的基础,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重要保证。

二·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压力概念,知道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2·能够说出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3·了解压强的概念,能够说出压强的单位,并运用公式做简单计算 4·知道增强或者减小压强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科学探究,归纳得出压力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2·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1·经历探究等学习活动,学生养成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力压强的感性认识,为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STSE:

1·能够了解发现压强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 2·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压强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设计探究实验分析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教学难点:压力大小及方向的分析以及压强概念的形成。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的前置认知基础:学生在前一章书中学习了力学的初步知识,有初步的受力分析能力。

学生已具备的前置技能基础:

学生对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探究自然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学生的思维障碍:

学生前置知识会有所干扰,以为压力一定就是重力产生的,会对压力的正确理解造成困扰。

五、教法、学法:

教法:本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用于探究压强的影响因素

学法:根据教法及学生实际,本节课主要采用的学法如图所示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观看神奇科学实验——气球躺“钉板”视频,使用学生意识中不太可能的现象,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引入课题。

2·压力的教学

教材没有给压力一个明确的定义,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我认为还是很有必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压力。为了借由学生固有知识引出压力的概 念,出示三种物体并对其进行受力分析,力是怎样产生的?它们分别作用在物体的哪个位置?方向如何?,并且为了帮助学生将重力和压力区别开来,在一般情况的基础上(即压力由重力提供)对学生提出疑问:压力是否都是由重力产生呢?鼓励学生举出反例。比方说擦黑板,这个地方压力并不是由重力提供的。引导学生并进一步扩展,加深理解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通过多媒体把上面的例子展示,并总结出共性:

一、压力作用在两物体接触面;

二、压力的方向与受力面垂直,从而给出压力概念。

3·压强的教学

建立问题,提出猜想: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 为了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我设计了两个小实验。

实验一:双手指顶铅笔笔尖和笔帽 实验二:用手指尖和手掌顶气球。

问:压力作用的效果一样吗?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通过这两个小实验,让学生有所依据地提出合理猜想。学生提出猜想:

可能跟____压力大小__;受力面积___ 有关

设计实验 :先让学生明确在多个因素影响物理量变化时,应采用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提示学生如何控制物理量设计实验。

探究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探究压力一定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接下去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并在填写实验数据。实验结果 :

① 当受力面积相同时,____压力___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② 当压力相同时,_____受力面积__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实验结论:通过学生的实验展示,启发学生自主思考,经由老师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4.压强的计算公式:

在以上结论基础上教师设疑:那么如何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呢?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密度、速度概念的学习方法,分析概括得出取相同面积上所受压力来比较,从而得出压强的定义。Ρ=F/S。结合压强计算公式,得出压强的单位牛/米2(帕)。

在得出压强的计算公式之后,让学生运用公式计算比较大象和芭蕾舞者的压强大小,通过对计算结果的感知,更深层次的理解压强的概念,和压强与压力的区别。

5.如何改变压强的大小(即压强知识的应用):

根据公式来得出改变压强大小的方式,将它联系在生活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做出解释,如书包的肩带很宽,铁轨铺在枕木上,等等,能加深学生对压强意义的理解。6·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引入新课时设置的问题,为什么放在钉板上面的气球却不会被戳破呢?将课程首尾呼应。

初三音乐《早晨》说课稿 篇7

一,上这节课的缘由:

由于九年级的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不断扩展,感受体验交响乐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的内容比较简单,笼统,所以我讲授本节课也是充分发掘教材的内容,对音乐教材的一种挖掘与拓展。并且学生的音乐学习领域也有必要进行拓宽,接触的音乐曲目需要更加丰富多彩,音乐体裁,音乐表演形式,音乐常识也需要增加内容。所以我将课本纯粹欣赏几首交响乐进行了拓展和整合教学,将《早晨》这一教学内容带进了教学课堂。丰富学生的审美修养,通过几个典型的曲例诠释音乐描绘景色的手法。

二,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认知能力:通过欣赏音乐作品,使学生产生主动了解和享受交响曲音乐的愿望,以积极的态度和趣味感受音乐用声音塑造形象的听觉艺术。

实践能力:发挥想象力,探索和体验不同音乐的风格特点,以及不同音乐塑造早晨的艺术效果。

情感态度:在师生互动与聆听比较中,进一步了解音乐家们创作的不易及他们的作品响誉世界的文化价值。喜爱交响乐,从而达到对不同时期音乐文化了解,理解与认同。

三,重点:

采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学会欣赏,并能主动探索用音乐描绘景色的六种方式。

四,难点:让学生亲近并喜欢交响乐,产生主动了解和感受交响乐的愿望。

交响乐对我们来说是非常生疏的,怎样让学生能接受交响乐,了解体验并喜欢高雅的交响音乐呢 为什么那么美的音乐学生会感受不到呢 这就是问题的所在,所以我在备课时设计这节音乐欣赏课,以培养学生的美感为主,通过各种手段方法把这种美变成学生可接受的。通过课堂把这种美传播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得到交响乐的美。我把自己定为成是一个音乐的传播者,这就是我在这节音乐课必需要做到的。怎样把高高在上的交响乐给请下来的呢 变得学生可接受的 这节课我选用了六首音乐作品例举作曲家如何运用联想与听众互动,用音乐描绘早晨,从而将听觉的盛宴转化为视觉的盛宴。

下面我们就一同体验一下整节课的过程。

1,导入:

我选用了圣桑的《朝景》作为背景音乐,用高尔基《人间》中的一段话引出《早晨》的课题,让学生尽快进入到音乐意境中,提升整个教学的文化,艺术氛围,进一步让学生对音乐主题产生兴趣。

《早晨》

“我在这个地方看见太阳升起过十多次,每一次在我的面前总是诞生着一个新的世界,充满新奇的美丽。”

——高尔基

2,小组活动:

用自己的方式描绘早晨的景象,可以用语言,也可以用图画。

展示各组的“早晨”美景。

3,引出问题:那若用声音该如何描绘早晨的 美景呢

讨论——总结:借助联想,模拟早晨会出现的声音或光线色彩上的变化。

4,欣赏过程:

1,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播放音乐

3,小组讨论,并用抢答的形式回答问题,答对的小组记朵小红花。

4,公布正确答案,并详尽介绍作曲家的作品。六首作品欣赏完后,评出红花最多的组获胜。

这是模仿什么声音来描绘早晨

1,利用早晨鸟鸣的声音形象描绘早晨

陈钢 《苗岭的早晨》: 这里主要依靠模仿鸟鸣的音乐使听众在联想中产生早晨的形象;而鸟鸣的弱音模仿,使人联想起空谷回声,因而产生山岭的形象。

这是模仿什么声音来描绘早晨

2,利用雄鸡报晓的声音形象来描绘早晨

圣—桑 交响诗《死神之舞》:这首乐曲描写一群白骨精正在群魔乱舞,狂蹦乱跳,突然,一声雄鸡报晓,宣告黎明来临,妖魔们立即逃之夭夭,销声匿迹。

这是模仿什么声音来描绘早晨

3,利用钟声的声音形象来描绘早晨

穆索尔斯基的.交响音画《莫斯科河上的黎明》:为了造成东方破晓的联想,作曲家也用了“鸡鸣早看天”的方法,用木管乐器模仿雄鸡喔喔啼的动机,随后传来俄罗斯教堂的钟声,明确的宣告早晨的来临。

这是模仿什么声音来描绘早晨

4,利用乡村牧笛的声音形象来描绘早晨

格里格《朝景》:音乐一开始就出现了牧童的笛声,预示着东方破晓,放牧开始,这也是早晨的声音形象。

这是模仿什么声音来描绘早晨

5,利用自然界的其他声音形象,例如小溪流水等来描绘早晨美景。

拉威尔《达菲尼与克罗埃》:此曲音乐语言虽然比较复杂,但描绘早晨的手法还是常见的,主要利用了三种自然界的声音联想:流水潺潺,群鸟争鸣,牧童笛声。

大家想想:除了利用声音描绘景象,还能运用什么方法

知识拓展:

运用象征,类比的办法。如:为了表现太阳由低而高,冉冉升起,音乐中音区也由低而高不断向上发展;为了表现红日喷薄而出,光芒四射,音乐中音量也由弱而强,不断增长,配器音色与和声色彩也由淡而浓,由暗变亮。

如: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受画家莫奈《日出—印象》的影响,创作了交响诗《大海》(着力体现晨曦微茫,曙色初现的色彩和气氛。)。

5,课堂小结:

音乐描绘景色的手法

模拟鸟鸣的声音形象:《苗岭的早晨》陈钢

模拟雄鸡报晓的声音形象:《死神之舞》圣—桑

模拟钟声的声音形象:《莫斯科河上的黎明》穆索尔斯基

模拟乡村牧笛的声音形象:《朝景》格里格

模拟自然界的其他声音形象:《达菲尼与克罗埃》拉威尔

运用象征,类比的方法表现色彩变化:《大海》德彪西

模拟声音

五,我的设想:

初三英语说课稿精选 篇8

一. Teaching material analysis

1.Theaching items: This lesson is the first lesson in Unit-9. It’s also a main point in this lesson, which provides an e_ample for the target sentence construction. It’s increases the students synthetic ability of hearing, speaking, reading, writing by reviewing the present continuous tense.

2. Aims to the teaching:

A. Aim to the knowledge:

To learn the target words raining, windy, cloudy, sunny, snowing in this lesson. The target sentence construction in this lesson is: How is the weather?

B. Aim to the abilities :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communication ability.

C. Aims to the emotion:

To train the students to love our nation, and develop their good charactor.

3. Difficult and important points:

To get the local weather information by using their knowledge which they have learnt.

二. Teaching method--- the investigative method

As we all know: the main instructional aims of learning English in middle school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basic abilities of listening 、speaking、reading and writing and their good sens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So in this lesson I’ll mainly use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That is to say, I will let the Ss learn in real situations, finish a task by making a survey to help the Ss to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key structure of the conversation. And in this lesson communication method、scene method and CAI will be needed.

三.Study method---the investigative method

I request the students to study English independenly cooperatively and investigatively. Each unit in Go for it contains pair work, group work and games. The students who sit at the same table and groups can make a discussion and learn each other. It makes each student be rela_ed. They needn’t worry about making mistakes. It can arouse students to think and to say what they want to say. Study becomes more rela_ed and pleased in this kind of environment.

四.The time table of teaching steps

1. Review. It will take me 7 minutes.

2. Presentation. This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in this lesson. It will take me 32 minutes.

3. The study of diffuse thought. It will take me 4 minutes.

4. Briefly summary and homework. It will take me 2 minutes

五.Teaching steps

I’ll finish this lesson in 5 steps.

Step1---Review

Purpose: To form a better surrounding for the students by speaking and doing some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provides situations to review learnt knowledge for the ne_t step.

1. Let a student greet and make a duty report.

2. Free talk between T and Ss about last unit.

3. Review the present continuous tense by software.

I will make a conversion with the students . I ask ,students answer.The question is:“ What is he doing?” Students answer:“ He is singing.” The second picture,“ What are they doing?” “They are playing chess.”And then I will let the students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using the target sentences “What is he doing?” “What is she doing?”“What are they doing?”. Make sure the students ask and answer correctly. They can use the words:dance、go to school、swim、play computer games、paint、watch TV and run.

Step2---Presrntion

The purpose is to present the key words one by one is much easier for the students to learn and grasp the meaming. CAI providea a real situation for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conversation better.

I’ll mainly talk about this step.

1.I’ll use a picture to ask a question: “Is’t raining?” Ss answer:”Yes,it is.” Then I’ll tell them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weather, you can ask:“How is the weather?” The answer is:“It’s raining.” “raining ”is a target word and “How is the weather?” is a target sentence. Help the Ss understand the meaning by body language. Then lead the Ss to read the sentences. Make sure they can say them out correctly.I will use the other pictures to teach the target words “windy 、cloudy、sunny and snowing”.

2.I will use the other pictures to teach the other target words“ windy, sunny cloudy and snowiny.”

These are the sentences they must master. “How is the weather?” “It’s cloudy”. “It’s windy.” “It’s sunndy.” “It’s snowing.” and“It’s raining.”

3. After they finish learning the target words. I will ask them to open the books and turn to P53. I will teach 1a

This activity introduces the key words.

After they finish I will give them the right answers.

4.We will do listening e_ercise 1b

This activity gives student practice in understanding the target language in spoken English.

人教版初三信息技术说课稿 篇9

大家好,很荣幸能与太家共同交流信息技术课,我今天要说的课题是《我用“铅笔”画房子》,下面,我将围绕说教材教法、说学法指导、说教学过程、说创意效果以及课后反思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教法

教材

本课选自华中师范大学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第9课学习“画图”软件的第一课时:《我用“铅笔”画房子》。主要是面向小学三年级和初学画图软件的学生。《我用“铅笔”画房子》在本册用电脑画画的知识点上占一个很重要的地位。本课是学习画图软件的第一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节课形象直观,灵活有趣,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和脑,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使学生掌;握一种简单有趣的绘图方法,熟悉windows界面的操作方法,并在画图的过程中,把知识的教学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进行创造性教育的好助手,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画图软件的操作简单易用,非常适合初学电脑绘画创作,学好画图软件的使用,可以为学生将来学习专业绘画软件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包括六个内容:1、启动“画图”软件; 2、认识“画图'软件的窗口和工具;3、用”铅笔“画线条;4、画直线;5、学”用颜色填充“工具;6.用”铅笔“工具画房子。教学内容由浅入深,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画图软件的使用。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1.掌握画图软件的启动和退出,并熟悉画图软件的窗口;2.熟练掌握窗口中各部分的操作方法;3.能用”铅笔“、”椭圆“、”直线“和”用颜色填充“工具画出房子和太阳;4.通过进行模仿作品和图画创作,激发学生对学习电脑绘画的兴趣。根据以上的教学目的,把熟练掌握窗口中各部分的操作方法作为重点,难点是用”铅笔“、”椭圆“、”直线“和”用颜色填充“工具画出山景和太阳,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掌握。

教法

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又因为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如果用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法,效果肯定不佳,我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任务驱动法“,应用网状教学模式给予学生自学自练的时间和空间,锻炼学生信息处理的思维和习惯,这一种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自学,协作学习和发展学生的创作能力,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先让学生明确任务,再采用”试一试--说一说--练一练“的方法,让学生在自学、质疑中学习使用画图软件,整个过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所用教具】教师机一台,学生机若干,装有windowsxP操作系统及多媒体教学系统。

【所用教法】演示法、练习法、讲述法。

二、说学法指导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活动的主人,如果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知识,创造更美的东西,那将是我们信息技术课教学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开展素质教育的最迫切要求。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得好”一切真理都要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由他重新发明,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用”问一问,说一说,做一做“的方法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的内容;”做“自己喜欢的图画。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其中还安排了质疑、互帮、讨论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本课我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练“为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及其自由的发挥,从而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并且妙趣横生。如果学生出现偏差,不恰当之处,教师适当点拨一下,本节课力求在老师帮助指导下,让学生自己领悟,自己画图,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勇于发现创新的思维习惯。

我设计的教学过程有这样几个环节:

1、复习旧知识

我对同学们说:”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以及基本操作,下边,请同学们启动游戏一纸牌,简要回顾下鼠标的单击、双击、拖动以及右击等操作方法。“这样使同学们对鼠标的操作又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有利于下一步的操作。

2、新课导入

在同学们都启动成功后,开门见山直入主题:”同学们喜欢画画吗? “学生齐答:”喜欢“。师:”我国古时候有个小孩也非常喜欢画画,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画画的(老师启动“神笔马良”的故事)。师:“你看马良用的工具是一只神笔,那么,我们也有一只神笔,就是电脑,你们用电脑画过画吗? ”这时,大部分同学说没有,我便顺势引入新课:“看,这就是一位小朋友用电脑画出来的,漂亮吗?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windows画笔来画图,进行争当小画家电脑绘图比赛”。目的是为了明确本节课任务。

3、新课

演示,并引导学生启动画图程序

这时,我在已打开且已运行了多媒体教学系统的教师机上,进行全体广播,演示并讲述:“同学们,现在请看着自己的屏幕,看看如何进入Windows画图,以及Windows画图中都有哪些组成? ”紧接着向学生简介一下Windows窗口的组成,标题栏、菜单栏、状态栏等等,然后说:“让我们来认识一下windows画图与我们以前画图的异同。”这时要将两种画图方法作一下比较,目的是使同学们拉近与电脑画图的距离,用浅显的语言来解释,如绘图区犹如纸张,工具箱里有铅笔、橡皮、刷子、喷枪等等,我们可以移动鼠标去拿工具,然后在纸上画图,再看下边是颜料盒,我们可以任意选取颜色,这样使同学们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用Windows画笔画出一至两个很简单的图画,如房子、大树等,并填充上合适的颜色,然后再打开一至两幅图画,使学生认识到用电脑画图就象我们平时画图一样,简单易学,可是只有动脑子,展开想象的翅膀,才能画出好作品来。

接下来停止广播,让每位同学启动画图程序。

4、学生练习

“好,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大显身手,施展才华,争当一名小画家。”抓住初中学生争强好胜、好表现的特点,用有激励性的语言来激发他们的绘画兴趣和创造欲望。

这时,我走到学生中间,处理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且最重要的是要对学生的图画和画图的方法进行仔细观察,来发现他们画图的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对画画还比较生疏的同学,进行鼓励,告诉他们工具的使用是熟能生巧,而画的质量重在创意,并可以及时请教其它同学或老师;对画得好的同学,鼓励和指点他们要从多种途径,采用不同方法来画图,启发学生,从而达到举一反三,创意倍出的效果。

因为计算机重在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因而我安排学生练习的时间不少于整节课的四分之三,这样把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占主体地位,教师只充当一个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去画出一幅幅五彩斑谰的作品,这蕴含着他们丰富奇特的想象力以及在潜意识中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5、成果展示.

将一些成功的、有创意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看,并进行简单点评,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快乐。另外尽量使用容易被学生忽略的菜单中的一些菜单项如透明、拉伸等方法对作品进行处理,目的是告诉同学们除了刚才使用的工具箱、颜料盒之外,画笔的知识点还很多,要想得心应手地使用Windows画笔画出好作品来,还需要同学们积极地去探索,去发现,去掌握更高的技巧,只有这样,才能画出绚丽的图画。

整节课在讲述时,力求语言之简捷,意在起抛砖引玉之功效,为了极大限度的留给学生去思考、去发挥、去创新,我注重了以下两点:

(1)研析设问,学中悟道。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设计上,我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然后尝试操作,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操作演练,接下来让学生选择自己的重点、难点或者成功点展开学习以及操作,进行知识的迁移、融合。生动的教学软件,集声音、操作、演示必将给学生以充分的帮助。学生通过软件寻找帮助或者同学、老师的帮助,展示自己。

由于学生自选内容,又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所以就能体会到参与的兴趣,品味到成功的喜悦,使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会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2)拓展延伸,形成积淀。

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是教学中浅层次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为此,我用这样的问题结束课堂教学:你认为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想法或不懂的地方?继而根据学情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四、创意效果

1、对教材的处理独具匠心,富有创造性。

课堂引入除了处理,改过两个环节“游戏”软件和“故事”导入,通过教材步步引导和鼓励,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有效回顾和巩固了鼠标操作技能,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

2、真正做到课堂“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始终用鼓励的眼光和语气跟学生进行交流,调动学生思维,创设出很多很美的作品。

3、电脑知识是“明线”,创作灵感是“暗线”。

在本节课里,培养这种灵感方法在不知不觉中自然渗透,在意识但似无意识。

五、课后反思

1、平时应多钻研教材,多了解学生,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贻”。

2、教材是“死”的,上课不可照本宣科,应充分理解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现状,并在必要环节的时候,灵活处理教材或创造性地修改教材,这是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应有的意识,也可说是应有的能力。

3、平时教学应注重“师生互动”,应多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体会学习的快乐,让学生能自觉“喜欢电脑,而不沉迷电脑”。

物理说课稿) 篇10

高中物理说课稿:《机械能守恒定律》

一、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初中学习过有关机械能的基本概念,对“机械能”并不算陌生,接受起来相对轻松。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能初步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机械能守恒条件的判定、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是教学的重点。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答相关的问题,这一内容在整个高中力学中又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物理学理论和应用方面十分重要,不同运动形式的转化和守恒的思想能指引我们揭露自然规律、取得丰硕成果。但这种思想和有关的概念、规律,由于其抽象性强,学生不易理解、掌握。学生要真正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还是很困难。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建立在前面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教材上通过多个具体实例,先猜测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的关系,引出对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守恒条件的探究,联系重力势能和重力做功及弹性势能与弹力做功的关系的学习,由定性分析到定量计算,逐步深入,最后得出结论,并通过应用使学生领会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优越性。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好学教育: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在具体的问题中判定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守恒;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篇二:初中物理说课稿:八年级物理《光的反射》说课稿范文 八年级物理《光的反射》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我是伽师县六乡中学物理教师努尔斯曼姑丽·图

尔逊,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四章《光现象》中第二

节《光的反射》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的反射》是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也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内容,光的反射定律是初中光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引申,通过这节

课的学习,可以为学习《平面镜成像》这一节铺平道路,同时也为学习光的折

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物理新课标》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

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光的反射现象

④了解物理的研究方法:从实验中分析现象,归纳总结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

析概括能力(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

(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并且能够区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2)难点: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二、教法

1、教学理念:

多方面,多角度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体现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的地位。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结合自身的积极探索,用自己的实践去亲自感悟。

2、选用的教具及设备

(1)、选择教具依据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到形象。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2)、教具

激光器、硬纸板、大头针、平面镜、量角器、计算机多媒体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的引入

教师提问:光源发出的光进入了人眼,人便看见了光源,那么人为什么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从而引出课题

二、新课的教学

(一)光的反射现象

演示:光射到平面镜上的反射现象

概括: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去的现叫光的反射

(二)有关的几个物理名称 教师边演示边画图,并强调平面镜的光学符号的画法

一“点”:入射点o

入射光线ao(强调:字母顺序,画实线,箭头及方向)三“线” 反射光线ob(同上)

法线on 过入射点与镜面垂直的直线(画虚线)

两“角” 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三)光的反射定律

1、教师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

③让学生根据现象和测量填充表格,引导学生发现现象规律:入射角增大时,反射角也增大;反之亦然。

3引申:法线既是镜面的垂线,又是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的角平分线 4、应用: ①求角(随堂教师举例)②作图

(四)光的反射类型:

1、对照课本4——16中的a、c两图分析说明特点:

2、强调二者都遵行光的反射定律

①看电影

②黑板反光

③雨后夜晚走路

三、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知识要点: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 光的反射

一、光的反射现象

二、光的反射定律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三线一面)

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两线分居)

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光滑镜面的反射叫镜面反射

篇三:高中物理说课稿:《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范文 好学教育:

高中物理说课稿:《牛顿第一定律》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3号选手。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五节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两方面的内容。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主要推理过程;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好学教育:

(四)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习了机械运动、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三)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

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

(四)教具与学具 电教器材:多媒体

教师演示用: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等

学生分组器材: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斜面、毛巾、棉布、乒乓球等

丰富的教学设备,尤其是身边的器材拿来实验,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好学教育: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感受活动,总结观点→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科学推理,得出新知→剖析定律,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

1、要让静止的书(文具盒)运动,该怎么办?

2、停止用力,又会如何呢?(学生实验后上台演示)

观察学生表情,出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激发

第二环节:感受活动,总结观点(约3分钟)

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运动的物体停下来是由于受到阻力的缘故。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约20分钟)

本环节设计三个步骤:

好学教育:

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

2、几种不同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吗?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

7、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

通过这些难度不同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主制定方案,完成实验,不仅使他们印象

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

确的。

第四环节:科学推理,得出新知(约5分钟)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

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 好学教育: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一定律: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

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

第五环节:剖析定律,强化理解(3分钟)

如何把牛顿第一定律理解透彻,一直是很多学生学习的大难题,通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

1、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3、力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

用视频冰球比赛展示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强调现实生活中不存在。

第六环节:应用迁移,巩固提高(5分钟)

1、回归课本

分析课本开头三幅图片,分析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

2、情景讨论

在体育上,我班同学都参加了哪些项目?现在请大家思考,假如你正在和同学赛跑时,突然,所有的力

都消失了,会出现什么情形呢?

本环节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得到升华,通过练习,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

好学教育:

第七环节: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约4分钟)

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

(1)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开幕,我国运动员将奋力拼搏,为国争光在下列比赛项目中,有关运

动和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头球攻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b用力拉弓,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c用力向后划水,皮艇才能前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比较图中小车在不同表面滑行的最大距离,可以得出:在初速度相同的条件下,水平面越光滑,(3)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可以得到:运动物体不受外力时,它将

(4)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力的作用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状态,而是()

2、实践作业:

好学教育: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两个:通过书面作业,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巩固。

四、板书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第五节 牛顿第一定律

五、课堂反思

六、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牛顿第一定律”第一课时教材的认识和理解,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评委和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篇四:高中物理说课稿:《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说课稿范文 好学教育:

高中物理说课稿:《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在教材编排上,呈现的是由点到面逐步展开的倒金字塔的形式,这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②过程与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万有引力定律在人类认识自然界奥秘中的巨大作用,让学生懂得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可以指导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

好学教育:

②难点:

在进行知识点迁移时,学生对准确抓住模型中的各个星体所担任的角色较为困难。

突破方法:在进行已有知识的迁移时应重点重复围绕和被绕的关系,让学生理清星体角色,并应用错误分析的方法,加强对认识的刺激

4、教材的处理

②充分挖掘课本资源,并坚持一材料多用的原则。

③有针对性地穿插些探究性问题。

二、说教法

新课改的目的之一就是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针对我校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将采用如下方法: 1.探究合作式

2.纠错返正式

3.阅读提炼式

由同学自己阅读教材提炼知识,总结方法,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学习能力

三、说学生

学生通过前三节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有关天体运动的知识,对于规律的适用性也进行了不少的尝试,积累了一定的应用经验,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的迁移和发散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因此只要在课堂上加以一定的引导和启发,结合前面三节所掌握的知识,完全可以理解并应用本节的授课内容 好学教育:

四、说学法

1、合作出真知

2、知识迁移法

物理规律的美就在于他的普适性,很多知识本身就是相同的,学生学会这一点,处理问题就能举一反三,游刃有余

3、有效阅读法

五、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的主要途径。

篇五: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我用的面试第一的模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________________知识后进一步展开对________________的学习,是对________________知识的巩固和应用,也是学习________________等后续知识的铺垫,在教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物理:

初二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但是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并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

九年级物理:

三.教学目标

依据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难点是_________________ 五.教学方法

为使学生顺利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景创设法 :通过创设情景,引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合作探究法:通过合作探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实现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

3.交流讨论法: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思维产生碰撞,拓展思维空间,培养思维能力 六.教学过程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设计的内容?)

第二环节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为了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作用,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以下三步:

第1步 小组讨论,初步解决„„„?(让学生讨论什么问题?)第2步 个别汇报,提出质疑

第 3步 帮助学生解决重点难点的问题,并指导_______书写格式(单位啊,计算题,或解题思路)

第三环节 强化训练,巩固提高

为了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学有所得,体验成功的喜悦,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 基础练习通过让个别学生到黑板演练,其他学生独立完成课本动手动脑学物理第___题,使学生(掌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 拓展练习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解决课本动手动脑学物理第___题,让学生:

上一篇:年级领导职责分工表下一篇: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