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国防建设的必要性

2024-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加强国防建设的必要性(共8篇)

加强国防建设的必要性 篇1

当年马克思恩格斯在批评巴枯宁有关废除国家的无政府主义观点时认为:“无产阶级在取得胜利以后遇到的唯一现成的组织正是国家。这个国家或许需要作一些改变,才能完成自己的新职能。但是在这种时刻破坏它,就是破坏胜利了的无产阶级能用来行使自己刚刚夺取的政权、镇压自己的资本家敌人和实行社会经济革命的唯一机构”。为此,“工人阶级应当首先掌握有组织的国家政权并依靠这个政权镇压资本家阶级的反抗和按新的方式组织社会”。,并指出:“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但是,他们也深深了解工人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的复杂情况。恩格斯曾经分析说:“国家再好也不过是在争取阶级统治的斗争中获胜的无产阶级所继承下来的一个祸害”。

所谓“祸害”,其要义就是权力的侵蚀,就是已经掌握国家政权、成为执政党的无产阶级政党,其领导干部亦可称之为“官吏”和“政治家”们,因为权力而在“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逐渐形成其特殊的既得利益,而日益同社会同人民群众相脱离、相异化,以至由“表面上”达到“实质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由公仆变成主人,最终走向社会的对立面,陷入“腐败的泥沼”。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正确。江泽民也正是这样分析了中国的情况:“由于我们党处在执政地位并长期执政,党内有一些人逐渐产生了一种错误的思想倾向,他们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权,把自己的地位、影响和工作条件,看成是自己的所谓既得利益,不是用这些职权和条件来为党、为人民更好地工作,而是用来为自己捞取不合理的、非法的私利。他们甚至把这些东西看成是谁也碰不得、动不得的私有财产,想方设法地要去维护和扩大这种所谓既得利益。这是十分危险的。”必须认识到,这种权力的侵蚀或“祸害”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工人阶级执政党构成的挑战,在中国的情况更为复杂和严峻。这除了因为前面分析过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特点以外,还应看到,与马克思恩格斯所经历、所目睹、所说、所想的情况大不相同,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及其与之相适应的人民民主专政并不如“革命转变时期”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那么短暂,而是长期的。这些情况,使得中国共产党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对腐败的任务更为艰巨、更为严峻。

加强国防建设的必要性 篇2

一、网络公德建设的必要性

网络虚拟社会具有自由性, 开放性, 虚拟性等特点, 这样的空间一方面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和极大的便利, 另一方面负面现象也凸显:网络病毒、网络黑客、虚假信息、网络色情、网络暴力、侵权盗版、网上盗窃、网络欺诈、利用互联网实施的违法犯罪以及青少年网络成瘾等等, 都从另一个侧面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引发我们对网络生活和谐的不懈追求和深沉思考, 在这个虚拟社会中, 公民公共道德建设更为重要, 它需要一套新型的道德规范体系和道德运行机制。

美国亚特兰大大学的瑞诺迪教授早在若干年前提出的“十诫”就是著名的一份网络道德规范, 它包括“不可使用电脑伤害他人;不可干扰他人在电脑上的工作;不可偷看他人的文件;不可利用电脑偷窃财务;不可使用电脑造假;不可拷贝或使用未付费的软件;未经授权, 不可使用他人的电脑资源;不可侵占他人的智慧成果;设计程序之前, 先衡量其对社会的影响;用电脑时必须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与体谅。”那么每一个上网的公民在网络生活中都必须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究竟包括什么呢?第一, 自律性特点。它是网络公德最根本的要求, 因为网络具有虚拟性、匿名性、隐蔽性的特点, 网络公德及其行为的外部监控机制更难发挥作用, 更需要网络使用者主体的“自律”、“自治”与“慎独”。第二, 广泛性特点。这种广泛性不仅是针对网络中的所有人的规范, 而且是针对网络中的所有行为的规范。第三, 基础性特点。它是网络生活不可逾越的基本的道德底线。最后, 公益性特点。建构和谐网络秩序与道德既利人、又利己, 体现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

培育新型的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和道德运行机制, 我们呼唤网络公德的养成与不断建设。那么, 在当今网络不断普及的情况下, 我们应怎样加强网络公德建设呢?

二、加强网络公德建设的对策

“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社会秩序、社会风气、社会凝聚力, 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在我国上网人数超过4亿, 居世界首位, 手机上网用户达2亿多人, 而且还在不断上升, 网络也是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领域。因此, 笔者认为必须适应网络社会的新特点, 针对其存在的问题, 加强网络公德建设。

1、加强网络公德建设首先要坚持网络生活中的诚实信用原则

诚实信用是公民基本道德建设的核心, 也是网络公德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网络虚拟性及行为主体匿名隐蔽特点不利于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使得道德规范所具有的外在约束效用下降, 近年来出现的诸如利用网络传播虚假信息, 发表不负责任言论, 进行网上谩骂与人身攻击, 编造一些黄色的材料, 毒害青少年, 造成了极大的混乱。网络诚信危机事件频发, 不仅严重污染网络文化环境, 破坏网络传播秩序, 还极大地败坏社会风气。因此, 加强网络诚信建设, 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既是维护网络新媒体自身形象的迫切需要, 也是发展网络新经济的迫切要求, 更是保护每位网民合法权益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 要“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这些纲领性论述, 赋予了诚信建设深刻的时代特色, 丰富了网络公德建设的内涵, 为我们通过加强诚信建设推动网络公德发展指明了方向。当然, 建设规范有序、安全诚信的网络空间,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要求广大网民遵守法律法规, 承担社会责任, 恪守道德准则, 履行诚信承诺, 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 使网络诚信观念深入人心、网络诚信行为蔚然成风。

2、加强网络公德建设根本在于养成良好的网络“自律”习惯

网络公德建设的实质和核心, 就是要积极营造有利于网民自律精神发展和养成的网络环境, 培育网民在缺少外在监督的网络空间里的“慎独”意识。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修养强调的“慎独”的观点和方法, 在网络生活中是非常适用的, 如果我们在网络生活中能够做到“慎独”、“自律”, 让道德自制成为我们网络行为的基本准则, 那么和谐的网络秩序就会逐渐形成。网民应当树立起这样的信念:网络生活需要权利、真实、公平、平等, 但更需要义务、责任和道德良知的不断完善, 两个方面不可或缺, 只有自觉做到自律而“不逾矩”, 网络公德建设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3、加强网络公德建设必须要管理好网络

加强网络公德建设一定要管好网络。宣传、公安、信息产业等部门要履行自身职能, 建立网络文化信息服务专项许可制度和登记年检制度, 定期开展整治网络低俗之风专项行动, 积极推进网络文明建设, 让网络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 同时要通过技术手段, 加强网络的信息管理, 建立完善网络信息内容管理责任链, 积极探索舆情监测和网络视频、音视的监控管理技术, 形成强制的技术审批制度, 使信息合法有效, 不断过滤网络信息, 让健康有益的信息服务于网民, 服务网络社会。

总之, 网络生活的和谐, 离不开网络公德意识的培养与提升、完善;网络公德建设是形成良好社会秩序的根本保障, 同时也是我们拥有高质量、高品位生活的必要前提。

参考文献

[1]严耕:《道德建设的全新领域——网络伦理建设初探》, http://www.ChinaEthics.com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及措施 篇3

关键词:导师队伍;质量;队伍建设

作者简介:刘彩红(1977-),女,山东威海人,广东药学院研究生处,助理研究员。(广东?广州?510006)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9-0117-01

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已经由扩大规模进入到提高质量的新时期,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前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和工作作风对研究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说,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指导导师的水平。研究生导师的队伍建设一直备受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高度重视,近几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的导师数量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相对于研究生规模的扩张速度,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并未获得同步发展。[1]因此,加快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加强导师对研究生培养的责任感,充分发挥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作用,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如何保持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活力进而推动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研究生导师素质有待提高

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对研究生的成长成才负全面责任。导师应是研究生科学研究的指路人,思想上的良师益友,学术道德上的模范。但目前我国研究生导师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前沿知识与研究生培养的要求尚有差距。有些导师责任心不强、缺乏人格魅力及创新思维、知识结构老化,难以胜任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任务。

2.研究生导师数量不能满足研究生规模扩大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导师的数量显著增长,但在校研究生的增长幅度远大于研究生导师。由于研究生数量的快速增加,加大了研究生导师的指导压力。使得导师对每位研究生的指导精力不够,出现了对学生“放羊”,“导师不导”等现象。另一方面,对研究生的学术行为也疏于监管,这也是出现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原因。

3.导师与研究生的类型结构不相適应

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教学科研人才,在此背景下建设起来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也是一支学术型为主的导师队伍。随着经济的发展,职业分化越来越细,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为了满足经济社会转型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国家推动了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转变,即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从2009年开始,国家开始从应届本科生中直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并逐年扩大招生比例。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刚刚起步,很多培养单位还没有专门的全日制专业学位导师。目前基本由学术学位研究生导师担任全日制专业学位导师。由于绝大多数的导师就职经历是从学校到学校,实践经验比较少,实践水平偏低,对于引进或研发的新技术、新设备了解不够,对于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不是很熟悉,很难把理论和经验充分结合。他们倾向于套用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经验,这显然不符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标准。调整现有导师队伍的类型、转变现有导师队伍的的教育观念,是当前导师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

4.导师自身的学术道德缺失、督导研究生的意识薄弱

近年来,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好坏与导师的学术道德带头作用不无关系。有些研究生导师急功近利,为追求个人的功名利禄,不惜在学术研究活动中弄虚作假,甚至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其自身学术道德水平不足以为研究生正身立范。[1]部分研究生导师在培养工作中受到重业务学习、轻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业务学习一手较硬、思想政治教育一手较软的做法。对研究生的要求,往往只侧重学生的业务水平,而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相应的关心。

二、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措施与建议

1.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1)增强导师育人意识,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加强学术失范的监督与管理。严谨笃学,教书育人是国家赋予导师的神圣使命。学品如人品,品正才能学有所成。研究生导师既要做“学师”,又要做“人师”。 陶行知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导师的道德品质、思维方式、学术修养和学术水平时刻对研究生产生着影响。作为导师,必须“端品厉学”,加强导师的学术修养,以德育人,起到对研究生的模范带头作用。

(2)创新教育理念的培养。研究生教育之所以实施导师负责制,是因为许多东西必须由导师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从书本上无法直接获得。因此,研究生导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不断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思想,树立现代教育意识,用创新的头脑武装自己,不仅要对学生授之以鱼,灌输知识,更要授之以渔,培养研究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导师的主要责任就是用自身丰富的科学知识与良好的学习方法向研究生展示科学研究的魅力,扩大他们的视野,勾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

2.建立严格的导师遴选制度,实行导师队伍的动态管理机制

(1)在导师遴选中,既要注意审核导师的学科知识水平、科研能力及研究成果,又要注意审核导师的道德修养、治学态度;[2]既要坚持学术标准,又要重视教书育人,同时还必须具备与研究生协调和沟通的能力。

(2)实行导师队伍的动态管理机制,其核心思想是对导师的资格确定按照需求和能力的原则动态调整。导师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岗位,是一个“培养人才、创造知识、转化成果、交流学术”的岗位。[3]从师德素质、科研经费与成果、研究生培养质量与就业等方面进行严格的上岗与动态考核。对在培养研究生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导师实行奖励,并在分配研究生招生指标上给予倾斜,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对于竞争过程中因能力和资质不满足导师任职资格,或自我要求不严,思想作风不正,只教不育或违背师德的导师,取消其导师资格,若想恢复导师资格需重新申请并参加资格评审。通过考核,打破导师终身制,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导师队伍动态管理机制。[4]优化了导师队伍,调动了导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严格研究生培养程序,强化导师的岗位责任制

在导师队伍建设中要实行岗位责任制,建立以责任制为核心的规章和制度,明确责权利关系,让导师从招生到学位授予,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始终起着引导、指导与总体调控的作用,为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验研究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帮助。通过为每位研究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把关研究生培养的每一个具体环节,对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课题设计、实验记录、论文写作等方面进行悉心指导,于此同时,把导师的学术思想、学术道德潜移默化的传授给学生。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研究生培养中的“放任自流”,才能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2]

4.强化导师学习培训制度,将终身教育体系引入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当中

对导师开展岗前培训,使其尽快熟悉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明确培养目标和任务;研究生导师自身的科研能力是保证研究生培养水平的前提。因此,必须把终身教育的理念引入到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中,定期对导师业务能力进行培训,让他们有条件接触到新的理论知识与科研方法,使他们的学科知识、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不断得到充实和增强;努力实现多样化的导师培训形式,比如参加校内外的学术交流、校外进修、考察、出国访问、留学等,确保导师永远有机会接触到学术前沿,保证导师自身素养的可持续发展。

理想的导师=高尚的道德修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将研究生教育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上时,首先必须要抓好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把其作为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的核心内容,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加大实施力度,力争全面提高导师队伍的整体水平。[4]

参考文献:

[1]刘建树,陆嵘,刘海峰,等.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40-142.

[2]王俐,邱曙东,仇国芳,等.研究生心目中理想导师的标准[J].中国高教研究,2005,(2):35-37.

[3]于采宏,王晓峰,马士军,等.当好研究生导师四大基础要素[J].辽宁教育研究,2002,(3):43-44.

[4]杨艳.浅谈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5):229-230.

加强国防建设的必要性 篇4

党政机关是否能够完成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过渡,是否具

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否具有过硬的工作作风、是否具有严

明的组织纪律,是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面对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和严峻的形势,适时地提出

开展加强干部队伍能力作风建设活动,这无疑对下一步工作

是必要和迫切的,为振奋干部精神,进一步提高干部素质,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新要

求必将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加强干部队伍能力作风建设学习,通过真正使干部职工的作风明显转变,为人民服务意识

明显提高,达到“率先垂范、转变作风、扎实工作、树立形

象”的目的。认识的落后必然导致行动的滞后,认识的僵化

必然导致事业的倒退,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各级干部应积极

加强思想、信念的不断提升。没有好的动机,就没有好好干的动力。思想认识不到位,就无从去谈“争先”、“创优”。

加强干部队伍能力作风建设就是要求彻底解决思想、作

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彻底摒弃旧的思想和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深入工

作,重在部署和落实,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质量、工作

效率,严肃工作纪律。

加强国防建设的必要性 篇5

姓名: xxx学号:xxx

作者单位:xxxxxx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执政党能力建设的重要性,提出执政党必须要加强同群众的紧密联系和监督机制,必须加大反腐败力度,必须搞好党的自身建设,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能力的必要性。

【关键词】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重要性必要性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本书的学习,使我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的执政党,加强对执政党的建设对我国的全面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唯一执政党,在我过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桑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什么是执政能力

所谓党的执政能力是执政党在治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 ,为实现其执政目标和任务 ,依据自身执政特点 ,以国家机器为杠杆 ,综合运用法律、政治、经济、文化等手段 ,表达和整合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 ,解决社会矛盾 ,协调利益关系 ,促进社会生产发展 ,引导社会整体进步 ,实现对国家全面建设。

2、为什么要加强我国执政党建设

我党从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略、执政方式、执政途径和执政使命这几个角度解释党的执政能力,不仅反映了党的一般要求,而且体现出我们党自身的特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这种由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体制,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或两党制,也有别与某些国家的一党制。这一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和建设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在特定的生产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利益结构;各种不同的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的饿发展成熟程度;不同的国家政体;选择制度的差异,等等。除此之外,影响政党制度的因素还有历史历史文化传统,民族结构,地域因素等。

政党政治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特定作用在于:首先,整合本阶级的政治意识,表达本阶级的利益要求。任何阶级都有自己特定的政治意识和利益要求,但是不可能每个成员都能直接传达到国家政权系统中,而只能通过一定的中介加以转换。政党以自己的理论纲领和方针政策使使本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理论化,政治化,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充当 1

了中介和桥梁,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表达本阶级的利益要求。其次,结合和发展本阶级政治力量夺取政权或维持并完善政治运作。个政党都力争成为执政的党,利用国家的政权贯彻本党的纲领和政策,使本党所代表的阶级意志成为国家意志。可是,阶级利益的实现并非仅靠政党自身可以完成。因此,任何政党都必须最大限度的壮大自己的政治力量,以便于夺取或维持自己的政权。再次,主导或影响社会政治进程。政党政治与国家政权机关的形成,运转都息息相关,政治政党在处理各种政治党派,政治势力,社会团体和公民的关系中,也起到重要的协调作用,主导或影响着社会政治进程。

除作为阶级的政党所发挥的作用外,政党政治还在客观上促进或延缓了社会现代化进程。在政党政治的深入发展过程中,政党通过影响公民的政治心理,政治态度等,按照自己的意志,对国家,对政治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它的制度化过程对于公民个体的主体意识曾强,社会生活的日益法制化都有着重要作用,而这些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影响社会的现代化发展。

在当代,随着世界对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交往与合作将会更加频繁和紧密。作为国家关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党际关系,仍在继续发挥一般的政府交往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新世纪的世界各国政党将更活跃,各国政党在社会阶级基础,思想理论纲领,内外政策主张以及组织结构,政治功能,运行机制等诸多方面面临新的情况和问题。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媒体的影响日益增大,经济,和社会问题成为民众关心重心的形式下,各国政党都在强化自身的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都在根据新形式,新任务,利用新的手段俩扩大自己的社会基础,提升自己的政治作用和影响,以便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近年来,各国政党的国际合作与交往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作用和影响日益扩大。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在社会环境和执政条件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条件下,立足我们党所处的历史地位、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而提出的重大课题。作为执政党,必须遵循执政规律,增强执政意识,形成以巩固执政地位为目标,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为核心,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的执政党建设新思路,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从整体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3、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这个界定,全面概括了党的执政能力的科学内涵,反映了我们党执政的本质和特点:一是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二是党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依法执政的基本方式;三是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四是党执政的活动领域包括治党治国治军;五是党执政的根本任务是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一,执政总是以掌握和运用国家政权为前提的。没有获得执政地位的政党,中心任务是夺取政权;掌握了国家政权,主要任务是如何巩固政权、如何运用政权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在不执政的情况下,政党把本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力量凝聚在一起,目的是为了对抗统治者的统治;在执政的情况下,是运用所掌握的公共权力,把所代表的阶级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设法把社会中不同阶级、阶层、集团和群众的利益整合起来。西方政党比较早地认识到了这个问题,采取了许多相应的措施;而共产党在相当长的时期,仍然扮演着革命者的角色,没有实现向建设者的角色转变,连续不断地发动群众运动,搞乱了自己,影响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定位问题至关重要。掌握了国家政权的政党不是政府,不是国家权力机关,要处理好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遵守国家权力运作的基本规则,依法执政;掌握了国家权力的政党最容易受到权力的侵蚀,能否防腐拒变、抵御风险,已经成为执政党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第二,执政总是以领导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为内容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主要是不断提高“五个方面的能

力”,这也是领导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主要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要牢牢把握舆论导向;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优先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要提高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进行战略思维的水平;要掌握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要增强同国际社会交往的本领,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和扩大同世界各国的交流和合作,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要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包括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国防安全。

【参考文献】

(1)王春梅《新形势下加强执政党能力建设的必要性》(《法制与社会》2010年02期)

(2)韩义德《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论加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篇6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也就是规章制度,是我们应该遵守的,用来规范我们行为的规则、条文,它保证了良好的秩序,是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制度建设是一个制定制度、执行制度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制度的理论上没有终点的动态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科学的积极的制度的建立,能降低“风险”、坚持“勤政”、促进“发展”.制度即规程,是指在一个社会组织或团体中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并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一个组织或团体推行一种规章制度的诱因在于这个组织或团体期望获得最大的潜在效益,而最直接的原因则在于提高组织的协调性和管理的有效性,协调组织内各部门之间协作效果和组织与外部衔接的有效性。按照制度的刚性程度和作用范围,我们可以将一个组织的制度简单分为5种:

1、管理制度:是组织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保证管理秩序的根本性的管理制度。

2、管理规定:对某专项的涉及到全组织或某一个专业系统内的工作所做出的具体要求。

3、管理办法:对于一项具体工作、操作步骤或对于一个具体的项目的管理所做出的要求。

4、实施细则:对于组织管理系统内某一个管理制度的具体实施步骤所做出的具体规定。

5、工作条例:组织内部局部性的、或阶段性的工作所做出的系列化规定。

以我们知识产权局工作所涉及的制度为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制度》、《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制度》、《廉洁从政制度》、《信访工作制度》等属于管理制度和管理规定,《青岛市知识产权局财务管理办法》、《青岛市知识产权局档案管理办法》等属于管理办法,《政务公开实施细则》、《》等属于实施细则,《请假制度》、《会议制度》等属于工作条例。目前来看,以上各项制度都在良好运行当中,着力解决干部“不能”腐败、“不敢”腐败、“不想”腐败的问题,逐步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化。

制度建设是通过组织行为改进原有规程或建立新规程,以追求一种更高的效益,其大致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制定公共规则,二是保证规则执行,三是坚持公平原则。一个组织或团体内部的制度建设水平和机制创新水平直接决定着组织或团体的发展水平,适恰的制度会极大地强化激励的有效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局正在执行的制度有数十条,大致分为以下几类: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制度、日常办公制度、纪检监察工作制度、干部纪律工作制度、财务管理工作制度以及其它工作制度。如何做好制度的系统化与有机整合呢?我们认为:一.加强制度建设应当进一步深化对制度功能的认识,不断加大推进工作制度化的力度。制度的功能在于规范和约束行为。由于行为主体存在人性弱点、行为能力差异以及行为环境的不断变化,制度规范和约束的功能指向往往侧重于消解人性弱点、增强行为能力和克服客观环境不利因素。美国经济学家康芒斯将“制度”定义为“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则进一步解释了这种“规范和约束”的机理。制度经济学中常常引用“分粥”的案例来说明制度的功能:在一个僧多粥少的庙里,人们发现掌勺和尚分粥有多有少,因人而异,很不公平,于是掌勺和尚改由大家推选。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种方法也行不通,因为谁都有私心,大家推选的掌勺和尚其实也亲疏有别,难以公平。经商量,决定轮流掌勺,一人分一顿,情况虽一时有所好转,但时间一长,发现问题更多,因为个别和尚不仅分亲疏贵贱,轮到自己时还又吃又藏。经过反复讨论,大家决定在轮流掌勺的基础上再加上一条规矩:分粥者必须最后拿剩下的那一份。这样,问题最终得到了很好的解决。长期以来,我们对制度的功能和力量重视不够,更多地强调思想教育和思想改造,虽然两者都很重要,但却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在推进制度建设的进程中,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要从规律上找原因,反复出现的问题要从制度上找原因。”坚持走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这是对制度及制度功能的深层次把握和运用。

二.加强制度建设应当着眼于机制的建立完善,努力实现制度在更高层面的系统整合。按系统论的观点,机制就是系统内在规律的表现形式与作用过程。在若干制度构成的系统中,制度的相互作用和实际运行就构成了机制。小平同志讲“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地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同样,好的机制能事半功倍,坏的机制却使坏者更坏并造成恶性循环。坏机制的典型是“补偿性反馈”。古希腊神话里有一个故事:西绪福斯背叛了宙斯,死后被打入地狱受惩罚。每天清晨,他都必须将一块沉重的巨石从平地搬到山顶上去。每当他自以为已经搬到山顶时,石头就突然顺着山坡滚下去。这样西绪福斯必须重新回头搬动石头,艰难地挪步爬上山去。对这个故事加以引申,我们可以发现,西绪福斯把这个石头搬得越高,石头就会掉得越低,他就必须花费更大的力气才能完成任务,这就是“补偿性反馈”。这个例子从反面说明了建立良性机制的重要性。过去,我们也在研究制度、制定制度,但常常由于没有从完善机制的角度对制度进行系统研究,使制度不仅难以发挥预期的作用,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发生相反的运作。比如,由于缺乏机制的约束, 有制度而不执行或不能执行,往往比没有制度所产生的效果更坏,因为制度的权威受到了嘲弄。

三.加强制度建设应当注重发挥制度的整体功效,着力构建科学的制度体系。在一个更为宏观的背景中考察就会发现,要充分发挥制度的功能,还需要构建一个闭合的、关联的、科学的制度系统,这个制度系统中各部分既各有分工、互不冲突又相互联系、协调配合,共同发挥作用,缺少任何一部分都会造成结构、功能和功效的缺失。如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制度就需要日常办公制度、财务管理工作制度等加以配合执行;行政执法工作制度就需要干部纪律工作制度、纪检监察工作制度等制度来加以约束。在某种意义上,制度建设所追求的已不是某一项制度的创新,而是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加强制度间的联系和对接,对制度的功能进行整合,形成良性机制。作为一个整体,全局的各项制度之间应当协调一致,如果各部门的制度互相不能够协调一致,遵守制度的人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建立完整统一的制度体系,应当将各个部门制定的内容相似的制度进行统一设置。

四.加强制度建设应当要不断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制度建设关键是要管用、可行。制度都是人订的。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组织或团体的发展而不断修订,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针对一些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和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具体实在、切实可行的制度。如果一项制度的出台得到了全体组织成员的支持,这样的制度肯定不能出台,因为这样的制度,肯定直接或间接地牺牲了组织结构中某一方的利益;如果都反对,这样的制度也不能强制推行,因为不仅法不治众,更重要的是会造成组织结构不同利益群体的失衡,这和组织成员都赞成所产生的问题是一致的。但凡好的制度,肯定是有一部分人反对,有一部分人赞成。好的制度,肯定是考虑到了组织成员以及组织关联成员的方方面面的利益,并经过严谨周详的论证才能出台。因此,制度应该尽可能全面,同时组织中每一业务环节、服务环节、管理环节以及利益可能波及到细小方面都要有制度的身影,也就是说制度要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深入到组织的各个环节角落。不然制度与制度之间的缝隙、制度本身的漏洞,都有可能导致投机事情发生。如果制度与制度之间矛盾交叉,更会导致有关部分无法执行,该制度效力的减弱,进而导致整个组织制度效用的减弱。制定制度与修改不合时宜的制度可采取干部职工论证、横向交流论证、研讨论证等方式,建立科学的制度体系,通过制度保障被大多数人接受,建立制度激励机制。

对于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管理需要的制度,要及时地进行修订,将不符合形势发展需要的规定予以废止,重新制定、完善适合管理需要的、统一的制度。制度的重要性

邓小平也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企业制度是维系一个企业作为独立组织存在的各种社会行为的总和,各种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作为企业的“立法”,是企业规范运行和行使权利的重要方式,在法律的大框架内,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一种适合企业自身情况的规章,能够使企业获得最大的潜在效益,提高组织协调姓,提升管理有效性。

企业制度是死板的,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很多时候权力的确可以压倒很多事情,还能得到一些别有用心的下属的喝彩,称之为有魄力,是干大事。殊不知,丢开先进的现代管理手段,而三拳两脚地去治理一个公司,这恰恰是有“魄力”的,但也绝不是一个谋求长期发展的企业应有的行为。不可否认,目前国内很多企业还是停留在“人治”的阶段,很多事情都是通过所谓的“情面”来谋求解决。同一件事情,有些人有“面子”,而有些人没“面子”,处理起来就不太一样,置制度如无物,这样子不但会使一些不正之风的滋生,同时也会给更多的员工带来伤害。

曾经看过一句话,所谓的管理,就是管好自己的行,理顺别人的心。企业的管理者若能牢牢把握住自己的行为规范,坚持捍卫企业的制度,维护制度的尊严,同时在制定制度的时候充分考虑具体情况,不使制度过于教条,也不使制度过于严苛,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建立归属感,那企业的成功也就在理所当然了。

根据根系原理,一棵树的枝叶出现各种毛病甚至死亡,缘由便在于根系不够茁壮。根系是深深地埋在土地里的,远不如枝叶来得引人注目,很难被关注到,通常,枝叶有问题,人们就会去治疗枝叶,这是治标不治本的行为。在一个企业而言,制度便是根系,企业的表象便是枝叶,表象很容易被发觉,也容易治理,但效果总是差强人意。一个企业的制度能够真正地扎根在日常的管理中,而不是作为一个摆设,才能获得期望中的结果

规范化和制度由来--从人治和法治,从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

·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九大瓶颈:人才瓶颈/盲目扩张/浮躁冒进/做作造势/人治文化/管理混乱//投机取巧/急功近利/得意忘形

·科学管理阶段的特征:运作职能规范/岗位职责明确//行为准则具体/运作程序标准/信息传递程序/资源利用科学

什么是规范化管理?--“金九化”,“银七条”,“铜五项”

·“金九化”:决策程序化/控制过程化/目标计划化/组织系统化/措施具体化/工作流程化/考核定量化/评估定时化/信息反馈及时化

·“银七条”:战略规划/管理体制/领导体制/组织机构/业务流程/规章制度/人才调配

·“铜五项”:组织目标/组织执行/组织控制/组织考核/组织奖惩

为何要规范化管理?--经营的好让企业赚到钱,管理的好让企业更健康

·规范化管理八导向

·目标导向:目标决定成功

·市场导向:更多地强调服务

·人性化:做一个“傻气”的管理者

·程序化/标准化/数字化:能量化、能测评的才是能管理的 ·细节导向:只有细节不能模仿

·沟通导向:目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案例:宝洁/迪斯尼/招商银行/宜家

制度的策划和设计--是全面健全?还是精简准确?

·制度设计的基本理念:周密细致规划/建立完善培训/制度重在执行/不断改进提升

·制度不是裁判员和运动员

·两个案例:万科和远大

制度的落实和执行--执行比制度本身更重要,比执行更为重要的是什么?

·什么是制度的执行?

·为什么制度不能发挥作用?制度不合理或无制度/管理者不能以身作则...·执行力的三大精髓:人员流程/战略流程/运营流程

·人员为什么缺乏执行力?不坚持到底/无细节观念...制度的检查和考评--不检查=不重视,考评=找凶手?员工出了错,应该惩罚谁?

·制度的监督和检查:制度必须表格化,表格必须数据化,数据体现落实处

·业绩辅导和帮助:业绩辅导中的沟通是提升执行的关键

·制度的考核和评价:员工自我评价/上级的评价全面公正/工作目标评定与人事管理结合/及时反馈信息

制度的创新和发展--制度建设能够解决企业所有的问题吗?制度需要解决所有的问题吗?

·制度建设的不足

·从科学管理走向现代管理(文化管理):学习型组织/企业文化塑造

小议企业制度建设

当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创始人留下一笔遗产——250本书,学校将它们一直珍藏在图书馆内,并规定学生只能在馆内阅读,不能带出馆外。1764年的一场大火烧毁了图书馆。在火灾发生前,一个学生恰巧将其中一本《基督教针对魔鬼世俗与肉欲的战争》的书带到馆外阅读,而幸免于难。第二天,他得知火灾的消息,意识到自己这本书已是那250本珍品中唯一存世的孤本。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他找到校长,把书还给学校。校长收下书感谢他,然后下令把他开除,理由是他违反了校规。有人提出异议,毕竟是他使哈佛留下了“这唯一的遗产”。校长则不这么认为:他感谢那个学生,是因为他诚实;开除他是因为校规不可违反。哈佛的理念是:让校规看守哈佛的一切,比让道德看守哈佛更完全有效。法理第一,坚持制度化管理,这便是哈佛大学的行事态度。哈佛的成功源自其行之有效的制度管理体系,同样对于一个企业也一样,如果不能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那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现在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企业制度化建设的重要性,正所谓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是许多企业还处于有制度却形同虚设的阶段,那么影响企业制度化建设的因素是什么呢?

一、制度本身可操作性不强。制度的产生源于企业管理的需要,然而企业管理层在出台制度前,往往没有经过深入基层调研,只是凭借主观需要进行编写。这样出台的制度只是表面上满足了管理者的需要,根本无法有效推行。久而久之,还会导致由于管理层与基层制度执行不畅通而产生矛盾,重则影响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没有统一的制度管理部门。企业内部的各种管理制度往往是由各职能部门起草,这样起草出台的制度会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当然也不可避免得具有相对独立性,从而间接影响企业协调发展。

三、企业领导对制度建设不够重视。企业的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制度建设,重视制度出台的及时性、可操作性。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壮大,规模企业的发展是不可能再依赖企业领导的个人魅力,而只有靠制度去规范和约束。

四、企业培训、导向力度不够。制度是企业管理的基石,是员工的行动指南。企业如果只组织管理人员对新制度进行学习、培训,那么导向面就会比较狭窄,不利于制度的深入贯彻和执行。

为切实规范员工工作行为、量化员工工作业绩,企业必须强化制度建设过程,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制度编写人在编写制度前,一定要深入基层调研。本着尊重员工、理解员工、相信员工的原则制定制度,从而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促使制度运行上下畅通。

二、建立统一的制度管理部门。由统一的制度管理部门牵头,协调部门间的管理制度,对其进行统一汇编和梳理,提高管理制度的协调性和指导性。

三、企业领导人要高度重视制度化建设工作,经常组织召开管理工作总结和提升研讨会,及时对管理制度进行修订,使其为企业发展更好的保驾护航。

四、加大宣传和导向力度。在条件许可得情况下,组织全员学习,加强企业宣传报道工作,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

民营企业制度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制度是决定企业活动的基础。没有完善的制度,企业是一定要失败。作为民营企业的领导者更应该非常投入地去建立制度体系,非常忘我地去维护这种体系。

从家族式的小企业到建立现代化的大型企业,制度的完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个寻求扩张的民营企业家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同时必须下决心去维护自己建立起来的制度体系。在制度的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企业的制度建设的关键是企业的各个层面的权责关系:企业的经营层、管理层与执行层如果职责不清或者经常出现越位,不仅权力难以制衡,更可怕的是会让员工觉得无所适从,以至相互推委责任,使得他们的责任感荡然无存,甚至有可能导致企业陷入混乱之中。

第二、任何制度的设计都有一个由初始状态到中间状态,再到理想状态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制度的建设要在诊断自己企业的管理现状的基础上进行,这样一来制度化的建设不仅是一个梳理企业的过程,更重要的,它还是管理者了解企业管理水平、企业对制度的依赖程度,以及员工心理承受力和对制度认可程度的过程。第三、管理者在制定制度的时候,必须取得决策层的支持和引导,从而在制度的建设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与决策层进行充分沟通,了解决策层追求的目标与价值导向,对制度的最终成功实施十分重要。

第四、企业制度建设必须围绕企业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来进行。企业的发展要建立相应的中、长期目标,他为企业的管理干部和员工指明了今后企业前进的方向。而企业制度的建设是保障企业目标实现的基础,因此,企业的制度建设必须紧跟企业的发展目标。脱离了企业发展目标的制度建设将是一纸空文,制度也就形同虚设。民营企业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制度建设是关键。

现在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企业制度化建设的重要性,正所谓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是许多企业还处于有制度却形同虚设的阶段,那么影响企业制度化建设的因素是什么呢?

一、制度本身可操作性不强。制度的产生源于企业管理的需要,然而企业管理层在出台制度前,往往没有经过深入基层调研,只是凭借主观需要进行编写。这样出台的制度只是表面上满足了管理者的需要,根本无法有效推行。久而久之,还会导致由于管理层与基层制度执行不畅通而产生矛盾,重则影响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没有统一的制度管理部门。企业内部的各种管理制度往往是由各职能部门起草,这样起草出台的制度会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当然也不可避免得具有相对独立性,从而间接影响企业协调发展。

三、企业领导对制度建设不够重视。企业的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制度建设,重视制度出台的及时性、可操作性。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壮大,规模企业的发展是不可能再依赖企业领导的个人魅力,而只有靠制度去规范和约束。

四、企业培训、导向力度不够。制度是企业管理的基石,是员工的行动指南。企业如果只组织管理人员对新制度进行学习、培训,那么导向面就会比较狭窄,不利于制度的深入贯彻和执行。为切实规范员工工作行为、量化员工工作业绩,企业必须强化制度建设过程,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制度编写人在编写制度前,一定要深入基层调研。本着尊重员工、理解员工、相信员工的原则制定制度,从而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促使制度运行上下畅通。

二、建立统一的制度管理部门。由统一的制度管理部门牵头,协调部门间的管理制度,对其进行统一汇编和梳理,提高管理制度的协调性和指导性。

三、企业领导人要高度重视制度化建设工作,经常组织召开管理工作总结和提升研讨会,及时对管理制度进行修订,使其为企业发展更好的保驾护航。

四、加大宣传和导向力度。在条件许可得情况下,组织全员学习,加强企业宣传报道工作,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如何提高制度执行力?

一、健全和完善现有制度,形成周全缜密的制度体系 1.清理修改各项制度

首先,要对以往建立的各种制度进行认真的清理,对那些已经过时,不起作用的制度要予以废除;对交叉重叠相互矛盾的制度要重新整合;对“真空”、新兴领域要研究制定相关制度,填补制度建设的空白。其次是要将有缺陷、有漏洞的制度修改完善。三是要将这些制度汇编成册,人手一份。同时要做好执行制度的宣传、准备工作,使全体员工知晓制度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从而促使员工在工作中能严格按制度执行。2.明晰业务流程,提炼核心内容

在制定制度时,必须制定严谨的制度执行措施,使原则性的制度措施、原则性的要求、抽象的条文更加明确具体,以便有效地发挥制度的规范作用;同时,在庞大的业务工作网络中,提炼出几个核心内容,明晰每一个业务流程,如营销系列、物流系列、专卖系列、管理系列等,再根据这些核心内容的实际情况,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用流程来推动制度执行者的工作,让制度执行者通过该流程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对于部门而言,谁是主导部门,谁是参与部门,谁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应该具有什么权限,这些内容都必须在描述关键业务流程时体现出来,这等于给执行者的各部门在业务流程中的职责和职能进行定位。定位明确,执行者和各部门才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业务流程才能顺畅运行。3.要细化各项配套制度

首先要为每一个岗位制定科学、具体、精细的岗位说明书,明确每一岗位的岗位名称、任职条件、工作项目、工作依据、工作权限、工作标准、工作责任、责任追究等内容,将每一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责任细化,并尽可能做到量化。其次是要细化各项配套制度工作,必须明确具体的操作程序和内涵,明确各岗位之间、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流程、工作程序,以确保环环相扣,使之形成一整套监督措施和管理办法,相互配套,相互促进,共同发挥作用。同时,还应当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借鉴国外大企业的经验和做法,不断创新和完善,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达到制度的创新。

二、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重视团队精神塑造

仅建立了科学的管理制度、合理的工作流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实现管理方式上的变革,即对管理者的角色要重新定位。从以前纯粹的管理监督、宏观指导等角色,向信息沟通(包括对上级和下级之间的信息沟通),人际关系协调,引导内部成员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等角色的转换。其核心就是通过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重视团队精神的塑造,把企业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等转化为全体员工贯彻执行制度的自律、自主、自觉的行动。这不仅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基础,也是提高制度执行力的关键措施。

首先,增强员工忠诚度。一是管理者对员工要诚实守信。履行对员工的每一个承诺,不能对员工开空头支票。二是要关心员工,爱惜员工。通过对员工的关怀,让员工充分发挥其工作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三要开展典范教育,培养员工奉献精神。树立一些典型并予以一定的物质奖励,让奉献者有回报,以此来激励员工,培养员工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四是培养员工“坚决服从”的意识。坚决服从不是被动的、抵制的服从,而是主动的,善意的服从。公司应多途径、多方式灌输“服从”思想,允许员工提出修改制度的建议,但制度一旦确定并开始实施,就应不折不扣地坚决执行,企业内任何人违反制度都严格按制度执行,决不搞下不为例,以此来增强制度的权威性、严肃性。

另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特别重视团队精神建设。引导员工了解行业发展趋势,理解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用统一的目标来凝聚人心,将每个员工的目标统一到行业发展的大目标上来,从而形成目标合力。同时要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合理的奖惩制度。强调工作中的“三办事”原则,即:按程序办事,按制度办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要打破已制订的制度和程序,更不要违反客观规律,从而实现有序管理。这有利于员工在工作中找准方向,各司其职,减少彼此之间的摩擦,增进团结。对于优秀的团体则要给予崇高的荣誉和必要的物质奖励,而对于破坏团结的行为要给予严厉的惩罚。加强教育,增强员工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教育他们这不仅是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与自身的利益密切相关,并给员工算一算不团结会付出的代价和成本。总之,烟草行业的管理者,要努力营造制度执行力的有效氛围,形成具有有效制度执行力的管理团队。

三、建立制度执行的监督、考核和追究机制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贯彻执行。即使有了先进的企业文化和团队精神,没有完善的制度执行监督、考核和追究机制,制度的执行力仍然难以到位。1.建立制度执行的监督机制

监督检查是保障制度执行的重要手段。在监督检查的过程中,要做到责任层级清晰化,即经理是全局(公司)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他对省局(公司)负责;各县(市)局(营销部)、市局(公司)各科(室)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本部门的第一责任人,对分管局领导和局长(经理)负责;副职对正职负责,下级对上级负责,局(公司)各部门子系统对全局(公司)总系统负责。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各负其责,各负好其责,层层落实,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制度执行监督到位。2.建立制度执行的考核机制

要制定制度执行的考核机制,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流程和办法,并将其加入绩效考核的内容之中,和其一并进行考核。在考核中,要加强考核的经常性,做到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相结合。为了加强平时考核,市局(公司)在制定绩效考核各类表格中一定要含有制度执行情况的考核内容,交各科(室)对照岗位职责,各项规章制度的要求,一项项考核。考核的程序按自上而下方式进行,即上级考核下级,一级考核一级,考核结果要作为员工绩效奖金发放和员工职级档次升降的主要依据。通过客观、公平、公正的考核和考核结果的运用,让执行制度不力的人暴露出来并得到相应的处理,让坚决执行制度的人得到肯定、奖励和重用。3.建立制度执行的追究机制

建立制度执行的追究机制,就必须严格责任追究,对制度执行不力者必须处罚,坚决遏止失责不究,违责不罚,“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现象。具体来说,应从以下三方面抓落实:

一是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形成良性的责任追究导向。在执行制度过程中,对制度执行不力者要进行责任倒查,出了问题要按责任层级从局领导到各科(室)负责人到一般员工层层追究,坚决按制度进行处理,轻则轻罚,重则重罚,不搞下不为例,不搞迁就,形成出了问题必须有人“买单”的责任追究机制。

二是严格遵守责任追究制度,形成闭环效应。要建立一个以局领导和纪检监察、人事、法规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具体负责责任追究的实施工作,追究的对象为:本单位制度执行不力的员工。追究的原则是: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究,处罚与责任相适应,教育与处罚相结合。追究方法是:针对执行制度中执行不力造成的影响和后果,区分直接责任、主要领导责任和重要领导责任,分别采取训诫或者书面告诫,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扣发奖金,停职待岗、调离工作岗位,责令辞去领导职务,处分等方式予以追究,确保责任追究落实到每一层次,每一职级,每一岗位。

三是严格运用责任追究成果,将责任追究与干部运用、员工考核相结合。对受到过错责任追究的人员,取消评优评先资格;对不尽职责、碌碌无为,执行制度不力,考核不称职的人员,要依照相关规定离岗培训或采取组织措施,应调整工作岗位的调整工作岗位,应降级降档的坚决予以降级降档。

只有通过严格的制度管理,打破“人管人”的旧框架,实行“制度管人”的管理方式,并且在企业内部营造好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按照层级管理的原则,搞好内部监督、制度执行力的考核,同时将事后责任追究、奖惩实施到位,才能切实提高各项制度的执行力。制度执行力

步骤步骤一、制定战略规划---解决企业发展方向迷茫,向心力不足问题

步骤

二、设计组织结构---解决岗位不清,分工不明的问题

步骤

三、编制岗位说明---解决职责不明,考核无据的问题

步骤

四、梳理管理流程---解决部门各自为政,不相配合的问题

步骤

五、制定目标体系---解决效率不高,工作被动的问题

步骤

六、考核员工绩效---解决工作无结果,分配不公平问题

步骤

七、设计薪酬激励---解决工资大锅饭,工作不积极问题

步骤

八、建设文化制度---解决企业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问题

步骤

九、打造人才梯队---解决人员素质不高,能力不足的问题

步骤

十、管控措施到位---解决执行不力,推委扯皮的问题 关键

沟通沟通是前提。

这里有一个很俗的概念,既SMART原则。所谓SMART原则,即是:

目标必须是具体的(Specific);

目标必须是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

目标必须是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

目标必须和其他目标具有相关性(Relevant);

目标必须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Time-based)。协调协调是手段。

协调内部资源。好的执行往往需要一个公司至少百分之八十的资源投入;而那些执行效率不高的公司资源投入甚至不到百分之二十。中间的百分之六十就是差距。这些不仅仅只是在书面上显示的。一块石头在平地上只是一个死物,而从悬崖上掉下时,可以爆发强大的能力。这就是集势,把资源协调调动在战略上,从上到下一个方向,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馈反馈是保障。

执行的好坏要经过反馈来得知。市场被动反馈或者市场主动调研。而反馈得来的效用可以用具体而细致的数据来展示。同时我们又从数据形成的曲线中了解产品销售走势或者市场占有率等情况,以趋利避害。责任责任是关键。

企业的战略应该通过绩效考核来实现。而不仅仅只是从单纯的道德上来约束。从客观上形成一种阳光下进行的奖惩制度,才能不会使执行作无用功。HR中目标协议书利用KPI关键绩效指标来管理执行力。该协议书以法律依据明白当事人责任。从主要业绩,行为态度,能力等主客观方面来评价个体执行能力。

具体奖惩措施:奖金,工资调整,轮岗,评选优秀,储备人才培养等,同时实行一定比率淘汰制。用大棒加胡萝卜来增强员工的敬业精神,来更好的管理执行力。

决心决心是基石。

狐疑犹豫,终必有悔,顾小忘大,后必有害!专注,坚持这种人生信条同样也适用于管理执行这个方面。

成功就象一扇门,如果战略这把合适钥匙我们已经找到,那么现在需要的只是我们把钥匙插进去并朝正确的方向旋转把门打开。

建设企业执行能力的构建基本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组织管理机制、人力资源、领导力。在这其中,组织管理机制是基础,人力资源是提升,领导力是升华,需要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阶段的特征予以优化完善。

如果我们将组织活动与一场演出相比拟,那么“组织管理机制”就好比是所搭建的“演出舞台”,是一场演出能否成功、精彩的基本保障。这里的组织管理机制我们更多的是从企业的基本管理架构出发来思考的,具体包括有企业的治理结构、组织架构、管理流程及制度等组织管理中比较硬性的方面,姑且称之为“硬制度”。这些基本的制度架构决定一个企业对内外部“冲击”的反应方式及速度,决定了企业在执行上面所要遵循的基本模式。任何在组织管理环节上的不宜之处,都可能导致企业在执行力上的阻滞,降低企业的运作效率。

在构建了完美的“演出舞台”后,接下来就要看演员的表现了。说到底,再好、再完善的舞台必须有一流的演员才能真正有精彩的演出。而企业员工在组织中正是扮演着演员的角色。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作用日益彰显,这已经成为国内外企业的基本共识,而要想让各个员工能积极努力的完成组织的目标,人力资源管理在“选”、“育”、“用”、“留”的各个环节都必须有合理的安排。

好的舞台、配上一流的演员,如果再有管理者的有效组织与领导,必能奏响华丽乐章。企业各个层级管理者卓越的领导艺术和技能,可以大大提升企业在执行任务时的方向感和效率,将企业的执行能力带入一个更高的境界,起到穿针引线、锦上添花的作用。

故此,我们认为企业执行力必然是构建在三个层次上,但必须遵循一定的次序,即“组织管理机制”-“人力资源”-“领导力”,而不能出现倒置。比如:再高明的领导艺术,如果没有合适的人才具体落实、执行,将无法持续的达成企业预定目标;同样,再优秀的人才,如果没有完善的管理支持体系,结果也只能是各自为战,无法形成组织合力,大大降低企业的战斗力。企业必须扎扎实实的在各个层面上下足功夫,才能确保提升组织的运作效率,增强竞争力。

规范认真第一,聪明第二 ,结果提前,自我退后, 锁定目标,专注重复 ,决心第一,成败第二 ,速度第一,完美第二 ,结果第一,理由第二 招聘与任用环节

部门岗位有了确切的目标和明确的职能分工后,下一步就看员工执行的能力了,就需要对员工的相关能力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将其安置到相应的岗位上,也就是人岗匹配的问题。这就需要在招聘时把好关,招聘环节主要是看应聘者是否达到企业岗位所需任职要求:基本工作能力、所需知识经验与技能、可培养潜力,还有其价值观、道德观等等各个方面,最重要的是对企业文化、价值观的认同感如何?如果员工对企业发展漠不关心、内心处处与企业向背离、没有责任感和进取心,没有做好工作的愿望和动力,即使他的学历再高、经验再丰富,那么他是也不会在企业里具有较好的执行力的。这一点是目前中小型企业忽视或难以做到的。而对于企业内部的人员调配,同样应该通过一套工具特别以往的工作表现及其绩效情况进行职业能力素质的评估并合理配置,做到人岗相配。明确的流程和全面规范的制度

岗位人员了解自己的职责后,还应该对怎样履行其职责的流程有充分的认识,这样才能使得执行正确、及时、有效,从而避免少走弯路,提高执行的效率。另外,对于执行的流程和结果还要有制度方面的激励和约束,执行效果较好的予以正激励,执行效果没有达到要求的执行行为,应当予以负激励。绩效管理环节

提高企业执行力,绩效管理环节非常重要,它是对执行过程以及执行结果的检验,它对于正确地执行、提高执行效率起到直接促进作用。绩效管理过程包括共同制定绩效计划、绩效辅导与沟通、绩效评价、绩效反馈与改进四个环节。然而我们平时执行较多的只是绩效评价环节而忽视了其他三个环节,应用上也仅仅是用于对员工的奖惩。这样对于提高执行力、提高绩效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因为上级领导的沟通与辅导以及绩效反馈中给员工提出的问题和改进建议,对于员工认识目标、改正错误、提高执行能力最终进一步提高执行力具有不能忽视的作用。激励环节

要保证员工按照企业的要求工作,提高执行力,激励环节必不可少,特别是及时的正激励和必要的负激励。要根据执行的表现给与不同的激励,这样有利于树立和强化正确行为的导向,矫正错误行为。正激励包含了:薪酬奖金、旅游休假等各种奖励,还包括榜样激励、感情激励、表扬激励、目标激励、参与激励、晋升激励等各种非经济的方式。但是很多企业中却懒得使用各种非经济激励手段,而是惩罚、罚款成分较多,奖励与各种正激励的成分较少。培训环节

大家已经认识到提高执行能力,培训环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培训内容可以是与执行有关的理论知识,也可以是技能的传授、经验的交流,也可以是执行理念的宣传与固化。通过培训,宣传鼓励积极执行的行为,反对消极执行不负责任的做法,使得强执行力观念深入人心。对于企业来说,易于推行的是理论知识的培训和执行观念的推广,而真正执行技能的培训是通过知识和实际操作的不断反复强化与训练来施行的,它的培训依据是对日常绩效表现进行深层次的原因分析。提升执行技能培训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结果也是不易被明确的和明显衡量的。文化塑造

领导要推行建设并带头塑造强执行力的企业文化,使得强执行力深入人心,并演变为日常的行为习惯。这样,强执行行为会成为员工习惯性行为,而对于较弱执行力行为则以另类视之。值得一提的是领导要成为具有强执行力的典范,否则,一旦领导破坏了这种文化与习惯,前面所说的都会功亏一篑的。比如,在企业里的上班迟到、中午饮酒、工作场合禁烟等等,充分说明了这种示范的作用。病因一,推过揽功 不负责任 二,选人无方 用人不当 三,只重制度 忽视文化

四,管理不当 领导不足 五,目标不清 计划不明 六,标准缺失 考核无据

七,只重指令 不懂沟通 八,事必躬亲 不会授权 九,流程不畅 衔接不良

十,管控不力 奖罚不当 培养

打造执行力文化抑或是执行建设与提升,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健全并完善组织架构,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

其次,规范并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再次,充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

最后,领导者要以身作则,带头不折不扣的强化执行。

执行力对于企业组织而言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组织欲提升企业执行力必须要进行系统化的组织建设,因为执行力建设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误区

(一)执行系统的五大误区

1.核心重点误区:“这次会议的重点决策共15条,核心点10个”,一些主管或经理常说与之类似的话,其实,只要听到重点有8条以上就表示什么重点也没有,重点怎么可能有这么一大堆?重点常常是急需解决的两三个核心问题。如果把假重点和真重点都混在一起,下面的人无法合理地配置时间和精力,无法有针对性地去解决核心问题,这必然会挫伤企业执行力。

2.机会主义经营思维的误区。企业做大之后,便面临着两种选择:专业化或多元化。一般而言,合理的多元化对品牌扩张和业务扩张确实有利,并能降低风险,但在扩张的过程中,很多企业经营的机会主义思维,使得经营战略、管理制度与管理理念朝令夕改,令员工无所适从,最后真有好的战略或制度出台时也得不到有效的执行。

3.细节误区:差距从细节开始,1%的细节可能导致100%的失败。可以假设,一个餐厅什么都好,但端菜小姐的手却很油很脏,那结果将会是什么样的呢?结果很可能就是这么一个细节将导致前面所有的执行效益为零。

5.激励机制误区:主要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考核A,奖励B.即对A进行严格考核,但把奖励给了实际没被真正考核到的B,这就是没能区别投机取巧的人所导致的。通常投机取巧的人善于做表面工作,而踏实做事的人反而不擅长这些,结果一考核,踏实的人反而不合格,而投机取巧的人却合格了,奖励就这样被窃取。二是只奖励成功者,不奖励失败者。这样的激励机制将会导致“只重视结果,不重视精神和思想”,对企业文化是一种挫伤,容易让成功者骄傲,而让失败者更加气馁。

(二)执行者的五大误区

心态误区:主要有四种:

自以为是。总是认为上面的决策是不合理的,在执行过程中喜欢按自己的意思去改动,结果一级一级的改动下去最后导致了执行的完全失真。

爱找借口和推卸责任。出了问题就怪下属、怪环境、怪条件差,动不动就是“都是某某的错”、“客源不足,竞争对手又太猛了”这些辩解的话。

观念的误区:在同事面前就说上司或其他同事的坏话,在外面就说公司的坏话,无视公司形象。见同事的奖金比自己高就眼红,就攻击别人,从不检讨一下自己。自命清高。以为自己是个主管或经理就了不起了,在下属面前摆架子。这些心态误区最大的弊端就是容易被下属或同事模仿,激化内部矛盾,极大地削弱执行效率。

能力误区:执行者能力误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不求上进,这些人非但不能成为企业进步的动力,反而是执行的阻力,因为他不能吸收新思想新理念,安于现状,反对变革。

2.能力错位,有些执行者智商高,精力充沛,但却把能力用在打牌打麻将、喝酒或搞人际关系上了,不但无用反而还会起负面作用。

3.纵容“能力不够的人”,这主要是由于两个原因,一是不想得罪人,充当老好人;另外就是怕手下的人能力过强,超越自己,所以就启用能力只有自己80%的人。如此以来,执行力无疑就大打折扣了。

授权误区:很多执行者热衷于把权力紧抓在手中,什么事都亲力亲为,结果下面的人没事干,而他却累得要死,且执行效率还不高。不要认为整天瞎忙就是敬业,其实这是在阻碍效率的提升。意义

执行力可以理解为:有效利用资源,保质保量达成目标的能力。在管理领域,“执行”对应的英文是 “execute”,其意义主要有两种,其一是:“to do something that Has been carefully planned(using knowledge as distinguished from merely possessing it)”;其二是:“to complete a difficult action or movement,especially one requiring skills”。前者与“规划”相对应,指的是对规划的实施,其前提是已经有了规划;后者指的是完成某种困难的事情或变革,它不以已有的规划为前提。学术界和实业界对“执行”的理解基本上也是如此,其差异在于侧重点和角度有所不同。

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篇7

如今, 经济飞速发展, 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使中学生的头脑变得更加聪明;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 使中学生获得了更丰富的知识。但是, 我们也常常看到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中学生都十几岁了, 生活不会自理;习惯以自我为中心, 缺少对他人的关爱与同情;还有一些学生承受不了一点困难和挫折, 心理素质令人堪忧。因此, 加强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是非常必要的, 也是非常及时的。那么, 我们如何加强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呢?具体来说, 我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

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首先就要加强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 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因为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学生的品德和言行, 教师的道德修养和品行都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 加强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前提。教师还要把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和平时的管理中。例如, 在某些特定的节日诸如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里, 教师应要求学生做一定的事情, 来回报自己的父母和关心自己的人。总之, 我们要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实际生活中寻找教育源泉, 选取鲜活的有价值的事例与学生交流,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更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从我做起, 不断学习, 不断塑造自己的教师形象。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 推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二、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学校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 因此, 学校要把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摆在工作的首位, 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尤其要注意“三突出”:一是在原有教育内容的基础上突出时代感, 重视个性的和谐发展和完美的人格教育, 增强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和健康的人格意识。二是在丰富多样的教育内容中, 突出理想信念问题。理想信念给人以崇高的精神力量, 使人充满美好的憧憬, 面对艰难而依然奋进不止, 乐于奉献, 乐于牺牲。我们可以从培养民族精神入手, 把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和优秀文化传统作为活教材, 让学生浸润在其中。我们还要从培养爱国情感入手, 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坚定信念。比如, 清明节组织学生到华北烈士陵园扫墓,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再如, 我们可以结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我国体育健儿的夺冠事例, 让学生展开讨论, 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勇于奉献的民族精神。三是我们一定要选好具体的教育内容, 突出年龄特点。一个人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受其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对于初中生来说, 要加强青春期教育和思想道德规范教育, 培养自信、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良好品质, 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成立家长学校, 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大家都知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自己的孩子。俗话说“三岁看老”, 这个观点有正确的地方。孩子在入学之前, 就已经养成了许多人生的习惯, 在这一过程当中, 他们接触得最多的是父母,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他们模仿的对象。因此, 我们做父母的应该加强学习, 提高自身素质, 要求孩子做到的, 自己首先要做到, 时时处处做孩子的榜样和表率。“子不孝, 父之过”“染于苍则苍, 染于黄则黄”这些古训都要求我们家长把“启蒙导师”的责任担当好。虽然现在很多的父母在外打工, 不在孩子身边照顾他们, 但是也不能因此而放松对孩子的管教。平时父母要多一些电话问候, 多给孩子一些关心, 不能只顾挣钱对孩子不闻不问, 否则家庭教育就成为了一句空话。

四、社会也要担负起教育的作用

中学生涉世不深, 经不起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诱惑。现在社会上存在一些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的现象, 这些都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可以说, 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不容乐观, 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我们只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高度重视互联网在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才能有效防止有害信息的传播, 进而达到我们对中学生教育的目的。

加强国防建设的必要性 篇8

本文从对目前中国社会的分析入手,分析人防信息化面临的巨大考验;进而提出我国在人防信息化人才建设上存在的具体问题,明确加强人才建设对人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最后,对如何加强人防信息化人才建设提出自己的意见,希望能够对目前的人防人才建设有一定的作用。

一、当前人防信息化面临的考验

随着国际地缘政治经济重心进一步东移和军事大国全球战略调整,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复杂严峻。加强人防军事斗争准备,打赢信息化条件下防空袭战争,各级人防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同时面临着极大的考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防信息化建设也随之得到迅速的发展,人防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是信息技术在人防领域的广泛应用。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的特点表明信息技术之间的对抗已成为战斗双方比拼的焦点,信息化程度成为是决定胜负的关键。通信手段的多样化和大量高精尖技术装备的应用对人防通信技术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人防专业技术人员除了要具备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思想观念,更重要的是熟练掌握和使用装备、器材和指挥通信系统。为此,必须重视和加强人防信息系统人才的建设。

二、我国人防信息化人才建设存在的问题

1、人员结构老化,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我国人防信息化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专业技术人员年龄普遍偏大,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都有些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由于缺乏岗位培训,原技术人员对先进的技术和知识接受地比较慢。随着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技术不断涉入人防领域,在面对工作中遇到的某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这批人员明显感到力不从心。这种情况与未来人防通信的要求相差太远,很难适应未来国家在人防方面的发展。与现有人防人员结构老化相应的便是先进技术人员的缺乏,因为人防通信业务的特殊性和人防体制的限制,造成人员流动性比较小,技术人员缺少危机感,主动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新装备、新器材使用率不高,影响人防通信技术整体的提高,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现象。工作中的惰性,加之缺少专业对口、文化层次较高的专业技术人才,人防通信事业亟需加入一些新鲜的血液,不能停在原地。

2、设备老化,跟不上时代发展

人防信息化存在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专业设施、设备不断落后于世界水平,科学技术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人民防空战争也不断经历着越来越高的挑战。由于国家和政府对人防信息化建设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人防经费投入到更新装备和器材的比重相对较低,专业技术设备、设施落后现象普遍存在,这样就造成人防通信人员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与实践。

三、加强人防信息化人才建设的必要性

1、加快人防信息化人才培养是人防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人防信息化人才队伍是推进人防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只有强大的人才阵容,才能够使人防信息化建设不只是停留在纸上、口头上。人防办作为“准军事化”管理单位,一定要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引起高度重视。因为信息化人才在各个领域都是不可多得的强有力因素,在人防信息化建设中也是最具有活力和创造性的因素。现代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人民防空是一种高技术下防空,它即要有先进的设备、器材和先进系统网络,更需要有一批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队伍作支撑。如果没有相应的高素质信息化人才,对各种器械、系统的使用恐怕就要大打折扣。人才的缺乏在和平年代可能没有多大影响,但是一旦进入战争状态,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劣势,人防信息化建设就难以适应现代化战争的要求,打赢城市防空袭战争将很难成为现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防信息化人才建设可以说是整个人防信息化建设的决定性因素。

2、加速人防通信技术人才的培养是适应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需要

人防通信技术人才的培养不是可有可无的小事,尤其是在目前不稳定的地区环境下,培养人防通信高素质人才是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需要,适应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需要。美国对我实行“西化”、“分化”和遏制政策,不断插手我周边地区事务,对我国周边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我周边某些国家不断加强军事力量,增大了我国周边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当今世界的军事装备形势正朝着电子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信息化作战模式被大量地应用,并逐渐作为实施城市人防指挥及协调各方面力量而进行空袭与反空袭作战的基本手段。为了适应未来战争多维、立体、全面的信息化需要,我国必须建立起一支具有高强信息化体系的快速反应队伍。

四、关于人防信息化人才建设的几点意见

1、引入信息人才

人防信息化建设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或者机器的操作使用,涉及到许多知识领域,如信息控制、信息保护、信息对抗等许多内容。高技术装备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来操作使用,各地人防部门应该多渠道吸纳计算机网络人才和软件应用开发等专门人才,也可优先安置在军队自动化指挥系统工作的转业干部到人防系统工作,加速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队伍。下大力解决信息化设施因编制等原因没有专人维护、使用、长期不用或不按要求操作等突出问题,提高设备的使用率。

2、选用专业人才

各级人防在选用人才上优先考虑专业知识人才,聚“英才”,想方设法形成专家型人才群体。培养多元化综合型专业人才尤为重要,在培养上要力争走出去、请进来、派出去等多种形式,加强选用人员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业务培训,拓宽视野,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人防信息人才队伍专业综合素质,努力打造专业性强、业务素质过硬的新型人才队伍。

3、培养与锻炼人才

建立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可采用院校培养、上级培训、在职实践等多渠道、多种途径,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岗位训练,组织学习信息化条件下的防空袭斗争的基本知识,适时开展网上模拟训练和综合实兵演练,提高人防专业技术人员遂行任务的能力,真正培养出一批具有指挥与技术兼得的专业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队伍。在吸引人才加入人防队伍之后,更重要的留住人才,人防系统应该提供合理的薪资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人防人员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人防信息设施上,业务工作上,只有这样,人防系统才能够进一步向前发展。

上一篇:声母dtnl教学设计下一篇:拾金不昧表扬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