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总结(共10篇)
在抗生素治疗前采集标本。嘱患者先行漱口,并指导或辅助其深咳嗽,留取脓性痰送检。尽快送检,不得超过2h。合格标本(鳞状上皮细胞<10个/低倍 视野,多核白细胞>25个/低倍视野,或二者比例< 1:2.5)。
重症肺炎诊断标准:①意识障碍。②呼吸频率≥30 次/min。③PaO2<60mmHg,需行机械通气治疗。④动脉收缩压<90mmHg。⑤并发脓毒性休克。⑥
X线胸片显示双侧或多肺叶受累,或入院48h内病变扩大≥50%。⑦少尿:尿量<20ml/h。
抗生素治疗要尽早开始首剂抗生素治疗争取在诊断CAP 后4h内使用。肺炎链球菌用药至患者热退后72h即可;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菌属或厌氧菌等容易导致肺组织坏死的致病菌所致的感染,建议抗菌药物疗程≥2周。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感染的建议疗程为10-14d,军团菌
属感染的疗程建议为10-21d。重症肺炎除有效抗感染外还需应验支持治疗和呼吸道分泌物引流。
1.青壮年无基础疾病患者常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支原体、衣原体。治疗可选择青霉素类、呼吸喹诺酮、多西环素、大环内酯类、一二代头孢菌素。
2.老年人有基础疾病常见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莫拉菌。治疗选择二代头孢、β内酰胺类/加酶抑制剂可联合大环内酯类,呼吸喹诺酮。
3.入院患者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混合感染、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支原体衣原体、呼吸道病毒,除2中以外可选用三代头孢。
4.ICU患者考虑有无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治疗β内酰胺类/加酶抑制剂联合大环内酯类、碳氢酶烯联合大环内酯、呼吸喹诺酮联合氨基糖苷类、三代头孢联合大环内酯类。有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选用具有抗假单胞菌活性β内酰胺类抗生素。肺脓肿
临床特征为高热、咳嗽,脓肿破溃进入支气管后咳出大量脓痰有臭味。典型者X线显示肺实质圆形空腔伴含气液平面。吸入性肺脓肿病原体经口、鼻、咽腔吸入致病。血源性肺脓肿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菌、表皮葡萄菌及链球菌为常见。慢性肺脓肿常有杵状指(趾)。急性肺脓肿的治疗原则是抗菌和痰液引流。①急性肺脓肿的感染细菌包括厌氧菌一般均对青霉素敏感,如为脆弱类杆菌感染,改用林可霉素或克林霉素或甲硝唑。当疗效不佳时,要注意根据细菌培养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常见感染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化脓性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②痰液引流是提
高疗效的措施,身体状况较好者可采取体位引流排痰,痰粘稠不易咯出者可用,祛痰药或雾化吸入,经纤支镜冲洗及吸引。③少数患者疗效不佳,需考虑手术治疗。支气管扩张
支气管扩张症可分为先天性与继发性两种。继发性支气管扩张症的发病基础多为支气管阻塞及支气管感染,两者相互促进,并形成恶性循环,破坏管壁的平滑肌,弹力纤维甚至软骨,削弱支气管管壁的支撑结构,逐渐形成支气管持久性扩张,其具体机制包括:气道防御功能低下,由于呼吸道反复感染气道黏液栓塞,最终气道破坏,导致支气管扩张。病情较轻者可以没有病原微生物定植,病情较重者最常见的气道定植菌是流感嗜血杆菌,而长期大量脓痰反复感染严重气流阻塞及生活质量低下的患者,气道定植菌多为铜绿假单胞菌。支气管扩张左肺多于右肺。因气道炎症和管腔内黏液阻塞,多数支气管扩张症患者肺功能检查提示不同程度气流阻塞,表现为阻塞性通气功能受损,并随病情进展逐渐加重。通气不足、弥散障碍、通气血流失衡和肺内分流的存在,导致部分患者出现低氧血症,引起肺动脉收缩,同时存在的肺部小动脉炎症和血管床毁损,导致肺循环横截面积减少并导致肺动脉高压,少数患者会发展成为肺心病。听诊闻及湿性啰音是支气管扩张症的特征性表现。胸部高分辨率CT扫描,扫描层面与支气管平行时,扩张的支气管呈双轨征;当扫描层面与支气管垂直时,扩张的支气管呈环形或厚壁环形透亮影,与伴行的肺动脉形成印戒征。胸部高分辨率是诊断支气管扩张症的主要手段。
支气管扩张症的治疗目的包括:确定并治疗潜在病因以阻止疾病进展,维持或改善肺功能,减少急性加重,减少日间症状和急性加重次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①物理治疗可促进呼吸道分泌物排出,提高通气的有效性,维持或改善运动耐力,缓解气短胸痛症状。②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出现急性加重合并症状恶化,即咳嗽痰量增加或性质改变脓痰增加和(或)喘息气急咯血及发热等全身症状时,应考虑应用抗菌药物。最常分离出的细菌为流感嗜血杆菌和铜绿假单孢菌。支气管扩张症患者频繁应用抗菌药物,易于造成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气道细菌定植部位易于形成生物被膜,阻止药物渗透,无铜绿假单孢菌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应立即经验性使用对流感嗜血杆菌有活性的抗菌药物对有铜绿假单孢菌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应选择有抗铜绿假单胞菌活性的抗菌药物,还应根据当地药敏试验的监测结果调整用药,并尽可能应用支气管穿透性好且可降低细菌负荷的药物。③咯血治疗,垂体后叶素。④对症治疗,黏液溶解剂、由于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常常合并气流阻塞及气道高反应性,因此经常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吸入激素可拮抗气道慢性炎症。⑤手术。铜绿假单胞菌治疗原则
罹患 PA 的危险因素包括:①皮肤粘膜屏障发生破坏;②免疫功能低下;③菌群失调;④慢性结构性肺病,如肺囊性纤维化、支气管扩张、COPD;⑤长期住院;⑥曾经长期使用三代头孢菌素或者含酶抑制剂青霉素。治疗原则①联合治疗。②根据 PK/PD 理论选择正确的给药剂量和用药方式。③充分的疗程。④消除危险因素。⑤综合治疗。抗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或抗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抗假单胞菌喹诺酮类;或抗假单胞菌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或者还有双β-内酰胺类治疗,如哌啦西林/他唑巴坦+氨曲南。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尤其是 PDR-PA,可联合多粘菌素。铜绿假单胞菌治疗一般8天疗程,重症10~14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阻肺的特征性症状是慢性和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咳嗽和咳痰。COPD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的病理变化。肺功能检查是判断气流受限的主要客观指标。吸入支气管舒张药后FEV1/FVC<70%及FEV1<80%预计值者,可确定为不能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慢阻肺患者典型的肺实质破坏表现为小叶中央型肺气肿,涉及呼吸性细支气管的扩张和破坏。在慢阻肺的肺部病理学改变基础上,出现相应的慢阻肺特征性病理生理学改变,包括黏液高分泌、纤毛功能失调、小气道炎症、纤维化及管腔内渗出、气流受限和气体陷闭引起的肺过度充气、气体交换异常、肺动脉高压和肺心病.以及全身的不良效应。胸部x线检查有助于确定肺过度充气的程度及与其他肺部疾病鉴别。
治疗原则:①避免吸入有害气体。②药物治疗:支气管舒张剂,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扩张支气管、缓解气流受限,是控制慢阻肺症状;激素,能改善症状和肺功能,提高生命质量,减少急性加重频率;③氧疗。④通气支持。⑤康复治疗包括呼吸生理治疗、肌肉训练、营养支持、精神治疗和教育等多方面措施。⑥外科治疗。当慢阻肺患者症状加重、有脓性痰时,应给予抗生素治疗,若患者对初始抗生素治疗反应不佳,则应进行痰培养及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降钙素原Ⅲ是细菌感染的特异性标志物,可能有助于决定是否使用抗生素。①在AECOPD时,以下三种症状同时出现:呼吸困难加重,痰量增加和痰液变脓;②患者仅出现以上三种症状中的两种但包括痰液变脓;③严重的急性加重,需要有创或无创机械通气。三种症状出现两种加重但无痰液变脓或者只有一种临床表现加重的AECOPD一般不建议应用抗菌药物。
急性加重患者全身使用激素和抗生素对治疗有益,可促进病情缓解,缩短康复时间,改善肺功能和动脉血气。
常见致病菌为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和肺炎链球菌,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肠道阴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副流感嗜血杆菌等。抗菌药物的推荐治疗疗程为5—10 d。临床上选择抗生素要考虑有无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危险因素:(1)近期住院史;(2)经常(>4次/年)或近期(近3个月内)抗菌药物应用史;(3)病情严重(FEV.占预计值%<30%);(4)应用口服类固醇激素(近2周服用泼尼松>10 mg/d)。初始抗菌治疗的建议:(1)对无铜绿假单胞菌危险因素者,主要依据急性加重严重程度、当地耐药状况、费用和潜在的依从性选择药物,病情较轻者推荐使用青霉素、阿莫西林加或不加用克拉维酸、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第1代或第2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一般可口服给药,病情较重者可用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第2代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和第3代头孢菌素类;(2)有铜绿假单胞菌危险因素者如能口服,则可选用环丙沙星,需要静脉用药时可选择环丙沙星、抗铜绿假单胞菌的β一内酰胺类,不加或加用酶抑制剂,同时可加用氨基糖苷类药物;(3)应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和临床状况是否稳定选择使用口服或静脉用药,静脉用药3 d以上,如病情稳定可以改为口服。
注意维持液体和电解质平衡,注意补充营养,注意痰液引流,积极排痰治疗。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BPA)是机体对寄生于支气管内曲霉菌(主要是烟曲霉菌)产生的变态反应性炎症。由特异性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引起气道壁和周围组织的损害,出现支气管痉挛,腺体分泌
增多,临床上表现为喘息、咳痰。此外抗原持续存在气道诱发了局部炎症,形成黏液栓,导致中心性支气管扩张,嗜酸细胞分泌多种致纤维化因子以及特异性IgG介导的Ⅲ型变态反应引起气道重构,最终致肺纤维化。ABPA患者痰液检查涂片可发现曲霉菌菌丝,培养曲霉菌生长。但是大部分ABPA患者痰培养曲霉菌呈阴性。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高。血清总IgE水平升高>1000ng/mL。血清抗烟曲霉沉淀抗体90%以上患者可呈阳性反应。血清特异性抗烟曲霉IgE、IgG抗体增高2倍以上有临床意义,可视为疾病活动的敏感指标。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诊断标准为:
1、支气管哮喘;
2、存在或以前曾有肺部浸润;
3、中心性支气管扩张;
4、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多(1000/mm3);
5、烟曲霉变应原速发性皮肤试验阴性;
6、烟曲霉变应原沉淀抗体阳性;
7、血清抗曲霉特异性IgE、IgG抗体增高;
8、血清总IgE浓度增高(>1000ng/ml)。上述第6、7、8条指标阳性则可定为ABPA的血清学诊断。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治疗原则为使用糖皮质激素抑制炎症反应和机体对曲霉菌抗原发生的免疫反应,以及使用抗真菌药物,抗曲霉菌药物治疗可以清除或减少支气管内定植曲霉菌。
1 资料与方法
1.1 拟定抗菌药物的限定日剂量金额及管理比值
根据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国药典2005年版》、《医院处方集》和本院临床用药习惯拟定围手术期患者及细菌感染患者的限定日剂量金额[1]。一类手术切口的限定日剂量金额20元, 限定抗菌药物消耗金额占患者总费用的5%;二类手术切口的限定日剂量金额20元, 限定抗菌药物消耗金额占患者总费用的10%;三类手术切口的限定日剂量金额70元, 限定抗菌药物消耗金额占患者总费用的20%;感染性疾病的治疗限定日剂量金额120元, 限定抗菌药物消耗金额占患者总费用的20%。
1.2 统计分析
每月1日统计上月的各临床科室每个医生收治患者的类别, 手术切口的分类, 抗菌药物使用数量, 金额, 抗菌药物的应用比值, 占所属患者总费用的比例。
1.3 根据上述统计数据在Excel下生成管理前后及同时期之间的差异, 根据每个抗菌药物的使用量及目前细菌耐药情况调整抗菌药物的管理比值。
1.4 信息公示
每月将抗菌药物的管理信息向院领导及临床科室反馈, 对超出抗菌药物管理比值的科室及医生通报批评和处罚。
2 结果
2.1应用抗菌药物管理比值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临床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明显减少, 使用金额下降明显, 如2008年5月抗菌药物消耗金额是202 310元, 与应用抗菌药物管理比值前2007年5月的抗菌药物消耗金额221 661元相比下降19 351元, 人均费用下降303元 (管理前全院人均抗菌药物消耗金额567.5元, 管理后全院人均抗菌药物消耗金额264.5元) 。
2.2价格高的抗菌药物应用金额下降较多, 管理前:本院应用10~20元/g的抗菌药物品种占全院抗菌药物使用金额的23%, >20元/g的抗菌药物品种占全院抗菌药物使用金额的8%;管理后:使用10~20元/g的抗菌药物品种占全院抗菌药物使用金额的9%, 比管理前下降14%;>20元/g的抗菌药物品种占全院抗菌药物使用金额的4.4%, 比管理前下降3.6%;下降幅度较大的科室见表2。
2.3人均抗菌药物使用金额下降明显, 应用抗菌药物管理比值管理前全院人均抗菌药物使用金额是673.45元, 管理后全院人均抗菌药物使用金额是264.65元, 人均费用下降408.8元, 普外科抗菌药物人均费用下降826.5元, 效果显著, 总体变化见表3。
2.4通过抗菌药物应用比值管理, 各临床科室及临床医生提高了认识和责任感, 积极开展对患者的合理用药教育, 消除患者的不合理要求,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2]。
3 讨论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是各医疗机构的重点工作, 采取教育和督导因受影响因素较多, 管理效果不理想。量化管理标准和计算机辅助具有可操作性, 好控制, 简单实用,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毅萍.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10) :1152-1153.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使多种细菌性感染得到有效的治疗和控制,但不合理使用和滥用则导致了不良反应增多和细菌耐药等问题,例如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肝菌等,其中有些耐药菌感染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所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最大程度发挥抗菌药物的疗效并使不良反应降到最低程度。
抗菌药物通常仅对细菌性感染有用,对病毒感染无效。并非所有的发热均由感染所致,而且并非所有的感染均由细菌引起,抗菌药物不能治疗病毒感染。下列情况不宜或应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病毒性感染;原因不明的发热,又无细菌感染迹象提示者;无症状或轻型胃肠炎型的沙门菌感染,因使用抗菌药物可抑制正常肠道细菌,有利于沙门菌生长繁殖,延长带菌期,并易产生耐药;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不应列为常规,应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应予限制,因局部应用后易产生过敏反应,也易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2004年10月国家卫生部颁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该规范要求合理应用抗菌药: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指征确定是否联合用药,最好按药敏试验结果用药;1种抗菌药物可以治疗时不联合应用多种药物,一般不联用3 种以上抗菌药;一旦联合应用,用药剂量要足,不宜采取少量长时间应用或频繁更换;还需注意配伍禁忌,联合应用抗生素应达到协同或相加的治疗效果,必须有严格的指征,如重症混合感染患儿免疫功能低下、白细胞低的患儿,以及耐药菌感染和难治的细菌感染等,防止拮抗作用和毒性作用的产生和增强。
药物用于临床抗感染治疗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药物的选择不当,不但产生不了抗菌治疗效果,还可能给病人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诸如不良反应增多,致病菌的变迁现象增多,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增加合并症,延长病程,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等等。因此,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细菌学诊断和体外药敏试验
抗菌药物的选择,首先取决于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性质,多数抗菌药物仅选择地作用于有限范围的致病菌,因此,正确选择抗菌药物必须建立在对致病菌的正确诊断之上,有条件者应进行细菌分类与药敏试验。
2 患者情况
有药物过敏疾病及具有过敏性家族史者,对易发生过敏反应的抗菌药物应禁用;机体防御机能低下者,应采用杀菌剂来治疗。肾脏是大部分抗生素排泄的主要途径。肾功能不全时,应用主要经肾脏排泄的药物,宜减量或延长给药时间,以防因药物排泄障碍而招致的过量中毒,特别是那些本身对肾脏有毒性的药物,如:二性霉素B、先锋霉素Ⅱ、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多肽类抗生素等更应注意。而尿中排泄量少于15%的抗生素一般可不受肾功能影响。一般认为即使在肾功能衰竭时,仍可按常规用药,但肝功能必须正常。至于青霉素虽大部分经肾排泄,在肾功能衰竭时半衰期延长不多可以使用,其原因系在肾功能衰竭时该药可由肝脏代谢。因此,当肝功能不全者应用时必须延长用药间隔时间,如羧苄青霉素仅在肾功能严重损害时,可每次2g,每12小时一次,但当肝脏有病时用药间隔应延长1倍。在肝脏中浓度高或主要经肝脏代谢和灭活的抗生素,当肝功能不良患者应用时,可引起异常反应,例如:氯霉素血浓度可显著升高,从而增加对骨髓的毒性反应;林可霉素的半衰期可延长1倍,慢性肝炎或肝功能不良者应禁用或慎用。
(1) 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采用抗生素除病情危重且高度怀疑为细菌染者外,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用抗生素,因抗生素用后使致病微生物不宜被检出,且使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响临床确诊,延误治疗感。
(2) 病毒性或估計是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不用抗生素,抗生素对各种病毒性感染并无疗效。对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患者给予抗生素是有害无益的!咽峡炎,上呼吸道感染者90%以上由病毒所引起,因此除能肯定为细菌感染者外,一般不采用抗生素。
(3) 皮肤黏膜局部尽量避免应用抗生素,因用后易发生过敏反应且易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因此除主要供局部用的抗生素如新霉素,杆菌肽外其他抗生素特别是青霉素G的局部应用尽量避免。有眼黏膜及皮肤烧伤时要应用抗生素时要选择适合的时期和剂量。
3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医生在应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既要考虑治疗效果,又要保证病人的用药安全。在观察疗效的同时要密切注意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这些反应可能与感染过程继续发展的症状相似。如发热、皮疹、中枢神经功能紊乱、造血系统障碍以及肝肾损害等。一旦出现异常,应立即调整剂量或停药。
4 药品的价格或患者个人的经济负担能力
为了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我院根据省、市、区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有关文件精神,认真开展该项活动。结合2011年以来所开展的专项整治活动的具体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领导责任
为了使此项活动能扎实开展,稳步推进,取得实效,我院专门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且明确院长为第一责任人,业务副院长为具体责任人,各临床科室科长为直接责任人。我院还结合医院的实际认真制定了《XX卫生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工作计划和整改措施》,并严格按照计划和整改措施的步骤和要求积极开展此项活动。
二、积极组织培训,提高思想认识,促进合理用药
为了进一步提高医院医务人员对此次活动的思想认识,切实认清该项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院积极组织全体医务人员召开了专题会议传达各级各部门有关会议精神并做了积极动员,同时还认真组织医务人员开展了抗菌药物有关知识的培训。
三、强化抗菌药物使用各个环节的管理,各项指标日趋合理 加强抗菌药物购用管理,及时组织相关人员严格按照实施方案的具体目标要求对医院的抗菌药物目录进行认真梳理,严格筛选,形成了新的目录,我院现有抗菌药物的品种品规数量、三代头孢类品规数量、氟喹诺酮类品规数量均未超标。认真落实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制度。严格执行住院医师只能使用非限制级抗菌药物,主治医师可使用非限制级和限制级抗菌药物,使我院的抗菌药物使用率较以前明显降低。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认真落实处方点评制度。结合日常的医疗质控活动和病历处方检查等工作,重点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的检查,包括临床适应症的合理性和使用剂量、疗程的合理性,每月定期开展处方点评,重点点评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对缺乏指症、超剂量使用抗菌药物的,要求立即整改,因此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渐趋合理。
四、按要求调查统计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自查表1-4的内容。2011年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25%,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65%。
2011年使用量排名前10位的抗菌药物:注射用头孢呋辛钠、注射用氨苄西林钠、注射用青霉素钠、克林霉素注射液、注射用苯唑西林钠、注射用磷霉素钠、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甲硝唑注射液、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阿膜西林胶囊。临床使用量(DDD数)为51,使用金额为23.5万元。
五、存在问题
1、由于基层单位条件受限、业务能力水平有限等原因,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中存在不足之处。
2、由于我院信息化管理的缺陷,对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100人天)、I类切口手术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等数值的统计调查有待进一步完善。
3、通过调查数据来看,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超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超标。
4、相关管理制度、管理人员不够健全。
5、需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培训力度。
XXXX卫生院
为切实加强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和管理,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更好贯彻落实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农业部关于《全国抗菌药物联合整治工作方案》精神,制定了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由张林院长负责全面部署开展抗菌药物整治工作。首先成立“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工作重点:一是全面梳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和临床实践中存在问题。二是建立健全医院临床合理用药监督、指导和评价工作,开展经常性处方评价工作,对抗菌药物处方进行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三是加强细菌耐药监测工作,认真、及时、准确做好数据收集和上报。
治工作总结
(2011年-2013)
为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流通、使用等各环节的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根据县卫生局制定的《古浪县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现将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总结如下:
一、我院在抗菌药药物使用中存在以下不合理现象:、抗菌药物使用率过高,联合用药率过高,指标把握不严。抗菌药物使用应根据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及药物到达感染部位的浓度来选择合适的药物,致病菌尚未明确或病情危急时,可根据感染的部位及患者的年龄、病史、临床特征等进行经验治疗。经验性的治疗方案是以各种感染常见致病菌的种类及其目前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基础制定的,并非个人经验。单纯的病毒感染、非感染所致的发热不应选用抗菌药物。然而,抗菌药物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使用率过高的现象比比皆是。我院在相关文件精神指导下,近三年对抗菌药物使用进行了严格控制,并定期抽查严格质量质控。目前使用率有了明显下降,达到了合理应用抗生素。
2、无指征和预防用药过多。临床工作中,无论门诊还是住院患者,都存在抗菌药物应用比例泛滥的现象,医师掌握抗菌药物应用的适应证过宽,有的甚至缺乏应用指征,抗菌药物被滥用。有的临床医师一旦发现患者有发热现象,便开始应用抗生素,既不查询
1发热原因,也不做相应检查。实际上, 这不但违反临床诊疗常规,也违反了合理用药原则。
3、由于缺乏病原微生物检测,医师选用抗菌药物时,往往具
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4、给药方式和剂量存在问题。目前我院抗菌药物给药方式
以静脉给药者比例较高为主,这说明抗菌药物给药方式不合理。在使用剂量方面,大剂量、超剂量现象存在,大剂量、超剂量的使用,不仅造成患者的经济负担, 更会给患者身体带来严重的危害。
二、医院采取措施
为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效地控制感染,避免菌群失调及防
止药物的毒副作用,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规范化,提高医疗质量,降低药品不合理支出费用,近三年来医院要求必须加强以下工作:
1、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监察、处方审核、分级管理及医生使用权限;熟悉选用药物的适应证、抗菌活性、药动学和不良反应。
2、切实加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宣传教育与知识培训,让医师掌握抗菌药物抗菌谱、适应证、禁忌证、联合使用及预防使用的指征、细菌学、药效学、药动学、药物经济学等相关知识;建立完善的细菌耐药监测系统及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网络。
3、加大媒体宣传力度,让全民意识到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切实做到抗生素合理应用。
4、结合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和新农合,切实加强合理用药的考核工作。
总之,通过《古浪县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的通知要求,近三年来,我院积极、合理,逐步引导各级医师合理用药,使我院滥用抗生素情况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2013
关键词:妇产科,抗菌药物,应用
近些年, 滥用抗菌药物的问题逐渐引起了国家卫生部的关注, 在2011年的“世界卫生日”主题活动上, 卫生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抗菌药物的应用加以规范, 并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行动”。本文对我院收治的581例妇产科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为妇产科临床用药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05年5月~2011年5月期间的妇产科病例共581例, 其中包括计划生育、产科、妇科等妇产科病例, 住院天数1~21 (平均9) d, 患者年龄18~75 (平均41) 岁, 对住院期间妇产科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
1.2 方法
运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来对我院2005年5月~2011年5月期间的妇产科住院患者581例进行回顾性的调查分析, 其中调查的主要内容是手术情况、用药种类、住院天数、年龄、用药目的、联合用药情况、细菌培养、围术期用药、用药时间等。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的使用种类
妇科抗菌药物的使用种类主要包括林可霉素类、甲硝唑类、头孢菌素类。
2.2 使用方法及目的
581例中使用抗菌药物患者的抗生素应用率为45.96%, 妇科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远远高于产科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妇产科抗菌药物的使用主要为预防性用药, 占总体的92.08%, 但是产科的预防性用药明显高于妇科。妇产科的抗菌药物使用率远远小于全院总体抗菌药物的使用率, 二者之间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其中P<0.05。联合用药的情况是:产科以两联为主, 妇科以三联为主, 联合用药情况、使用目的以及使用率详见附表。
3 讨论
3.1 抗菌药物使用率及使用目的
此次调查显示, 妇产科抗菌药物使用非常普遍, 使用率高达84.3%, 且绝大多数为预防性用药 (92.6%) , 与有关报道相似[1], 这可能与妇产科住院患者大多为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剖宫产等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病种有关, 提示我们要密切关注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情况。
3.2 本院抗生素使用率较高
在临床用药过程当中, 往往使用抗生素之前不做任何的药敏试验, 这充分的表明医院盲目性用药以及经验用药等不良现象非常的常见, 也非常的普遍, 针对性非常差, 没有严格的按照绝对适应证进行药物的选择, 所以极易导致耐药菌株和药品滥用的增加[1]。
3.3 手术前最佳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时间
医生和护理人员应当在手术开始之前0.5h来对患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只有这样抗生素才可以在手术后需要进行手术的部位以及组织内部达到有效的抗菌浓度, 并且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 在手术进行的过程中, 即使有细菌不慎落入患者的伤口内部也不能得以生长和繁殖[3]。如果手术时间已经超过了抗生素使用的半衰期, 那么在手术过程当中应当加用术前应用抗生素, 若提前时间过长, 那么会导致所使用的抗生素将患者体内的正常菌体杀灭, 但没有杀灭的细菌会产生很大的耐药性, 并且在手术结束之后, 如果这种产生耐药性的细菌感染了患者的伤口部位, 那么会使感染更加难以控制, 必将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一定的危害, 延误身体的恢复时间[4]。
总而言之, 抗菌药物的不当使用, 不但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 而且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医院的妇产科, 尤其是产科住院患者, 绝大多数患者都经历着分娩以及妊娠的生理过程, 感染发病率相对较高。所以, 各个医务工作人员必须严格的掌握抗菌药物的各项指征, 最大限度的避免和防止抗菌药物的泛滥使用, 不断的加强对围术期的用药管理, 充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江警予, 毛德莉.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8, 8 (4) :272-273.
[2]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49-110.
[3]方芳, 周淑, 石钢, 等.妇产科手术中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现状及循证评价[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4, 20 (1) :16.
【关键词】抗菌药的合理用药;生理病理情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250-02
1 明确病因,针对性选药
确定感染部位、致病菌种类及其对抗菌药的敏感度为抗菌药合理应用的前提。对患者患细菌性感染,在临床症断的基础上预测最有可能地致病菌,根据其对各种抗菌药物敏感度与耐药的变迁,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經验治疗。病情严重者,应对各种条件标本进行图片染色检查、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度试验,在需要时做联合药敏与血清杀菌实验。故经验治疗不佳者,可参考药敏试验结果,适当调整用药。然而,任何实验室检查方法都有其固有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临床微生物检查更是如此,我们既不能盲从,也不能完全拒绝,必须结合临床实际。
2 依据药动学/药效学原理指导临床用药
2.1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即药物的杀菌活性与与药物浓度维持在最低抑菌浓度(MIC)以上时间的长短有关,而药物浓度继续增高时,其杀菌活性和速率并无明显改变,血液或组织内药物浓度低于MIC值时,细菌可重新生长繁殖,此类抗菌药物抗菌后效应较弱,如β-内酰胺类、林可霉素类,部分大环内酯类。该类抗菌药采用小剂量多次给药,甚至持续给药(静脉滴注),是延长其血药浓度高于MIC的时间重要办法,既可提高疗效,又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2.2 浓度依赖性药物 即对致病菌的杀菌作用取决于峰浓度,而与作用时间关系不密切,即药物浓度越高,杀菌作用越强,如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此类药一般具有首剂效应。在最小中毒范围内通过提高药物的给药剂量,即在日剂量不变的情况下,单次给药较一日多次给药可获得更大的峰浓度,从而明显提高抗菌活性和临床疗效。
3 根据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合理用药
患者的生理病理状况可影响药物的作用,生理与病理状况不同,抗菌药在其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也不同,使用抗菌药品种、剂量、疗程亦有所不同。1、新生儿因肝药酶发育不全,肾脏排泄能力差,应尽量避免使用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如氯霉素、磺胺类、氨基糖苷类等,并避免肌内注射。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如四环素、氟喹诺酮类等应避免使用。2、妊娠期选择抗菌药物应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避免使用对母婴毒性的药物,可选用β-内酰胺类。3、老年人因肝、肾等器官功能减退,用药剂量及间隔时间均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老年人组织器官退化及免疫功能降低,尽量使用不良反应小,避免应用毒性大的的氨基糖苷类,重视整体情况,注意纠正电解质紊乱。4、肾功能减退及肾功能不全患者选择抗菌药物时,除抗感染治疗的一般原则外,还应考虑肾功能的损害程度,药物对肾脏毒性大小,肾功能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故应据血清尿素氮、肌酐及其清除率,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次数,选择主要经肝、胆排泄的药物。5、肝脏是大部分药物代谢器官,肝功能减退时,对药物的代谢灭活能力下降,导致血药浓度升高,毒性增加。故肝功能不全患者选用抗菌药物时,虽然由肝脏代谢并清除明显减少,但无明显毒性反应,仍可应用或减量给药如大环内酯类(除了酯化红霉素)、克林霉素、林可霉素等。对肝功能减退肝脏代谢减少,导致毒性反应发生的药物应避免使用,包括利福平、四环素类、异烟肼、磺胺类、酮康唑等。肝功能减退,药物由肾脏清除,则不需调整药物剂量如氨基糖苷类、青霉素、万古霉素类等。
4 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
防预性应用抗菌药物有一定的适应症,随便应用并不能减少感染的发生,有时反有促进耐药菌株生长和导致二重感染的危险,甚至掩盖症状和延误诊断及治疗的时机。因病需作手术在严格掌握适应症的情况下,应用抗菌药预防手术后感染,一般在术前和术中给抗菌药物各一次,术后继续用1-2日。若仅术后应用则对预防感染的效果较差。
5 防止和杜绝抗菌药滥用
限制和禁止抗菌药物在缺乏用药指征的情况下应用,是防止和杜绝抗菌药滥用的重要措施之一。1、病毒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急性鼻炎、喉炎、气管炎往往只是病毒感染,则不需用抗菌药物治疗。同样,婴幼儿秋冬季腹泻和春季流行性腹泻多有病毒感染所致,不能随意自行服用抗菌药物,应及时就医对症用药。2、发热原因不明者:对于发热原因不明者,除病情严重并怀疑为细菌感染者外,一般不宜用抗菌药物,以免临床症状不典型和病原菌不易被检出,延误正确诊断和治疗。3、一些腹泻、肠炎者:痢疾和部分由大肠埃希菌感染引起的肠炎确诊后的细菌感染,应当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然而,腹部受凉引起肠蠕动加快,对乳制品、鱼虾等食物过敏引起的变态反应,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甚至胰腺癌等原因引起的腹泻,没有细菌感染,不应选用抗菌药物治疗。4、皮肤和粘膜:除专供皮肤和粘膜局部应用的抗菌药物外,尽量不在皮肤和粘膜局部应用其它抗菌药物,尤其青霉素应禁用,头孢菌素应慎用。防止局部用药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和过敏反应。
6 防止联合用药的滥用
6.1 严格掌握联合用药的指征 (1)原因未明而又危机生命的严重感染,可采用扩大抗菌谱的经验治疗方法,联合用药控制重症感染,一旦有细菌培养结果则停用不必要的抗菌药物。(2)混合感染,此类感染常涉及需氧菌和厌氧菌,选择抗菌药物联合治疗应覆盖绝大多数已知或可疑的致病菌,目前亚胺培南等广谱抗菌药的出现,减少了此类感染的联合用药。(3)减缓耐药的产生,如结核病治疗,临床通常采用二联、三联用药,防止长期用药耐药菌的出现。(4)降低毒副作用,有时联合用药是为了减少药物剂量相关的毒性反应。(5)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如吞噬细胞功能缺损者,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加利福平,使药物分在细胞内、外同时发挥抗菌作用,增强抗菌效果。
6.2 严格控制联合用药的药物间相互作用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亦存在严重的滥用问题。联合应用的药物越多,产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越大。药物种类繁多,性质各异,药物联用不是各起作用互不影响,而是在药理或理化方面产生相互作用,以致引起不良反应,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另外,不合理的联用有时还会产生拮抗作用。因此,对于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应严格控制。
参考文献:
为了贯彻2012年8月1日施行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合理用药办公室组织相关临床专家于2013年04月24日,对全院特殊级使用抗菌药物(氨曲南、头孢吡肟、头孢噻利、头孢匹罗、亚胺培南西司他汀、万古霉素)进行抽查,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强特殊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效遏制细菌耐药,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共抽查病例22份,大部分科室选用特殊级抗菌药物有指征,用法用量、疗程合理,选药基本以药敏实验结果为依据,但仍然存在不足。具体分析如下:
1、耳鼻喉科:共抽查病例2例,两例均选用氨曲南,其中仅1例有病原学检测,结果阴性。氨曲南给药频次均为qd给药,不合理,其中一例无审批,两例在病程中未作分析使用特殊抗菌药物原因。
2、老年科:共抽查病例2份,1例选用氨曲南,1例选用泰能,选药有指征。有审批手续,手续规范,在病程中有所记录,有病原学检查检测,阴性。
3、血液科:共抽查病例2份,1例选用氨曲南及头孢吡肟,1例选用头孢吡肟,有审批,在病程中有所记录。病原学检查:1例阴性,1例拒绝血培养
4、内分泌:共抽查病例2份,2份均选用氨曲南,其中1例有病原学检测:铜绿,对氨曲南敏感,但2份选药均无审批手续,其中检测出铜绿感染的病例在病程中作了使用特殊抗菌药物原因。
5、呼吸科:1例选用头孢噻利及泰能,有病原学监测:阴性,无审批手续,更换特殊级抗菌药物有记录。
6、心内科:共抽查病例2份,1例万古霉素、1例氨曲南,两例均有病原学检测,但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其中使用万古霉素无审批,但在病程中有使用此药原因分析,使用氨曲南无审批,在病程中也未作分析使用特殊抗菌药物原因。
7、神经内科:1例选用氨曲南和泰能,有病原学检查,痰培养:鲍曼不动杆菌少量生长。??
8、口腔科:1例选用氨曲南,左颊部肿块选用氨曲南不合理,且患者体温、血象均正常,氨曲南无审批手续,病程中未做记录。
9、急诊科:共抽查2例,1例选用头孢噻利,1例选用头孢噻利和泰能,选药有指征,2例均有病原学监测,痰培养:肺炎克雷伯杆菌,对选用药品敏感,2例均有审批,在病程中作详细记录。
10、ICU:共抽查2例,1例选用万古霉素,痰培养:嗜麦芽假单胞菌对万古霉素敏感,有审批,在病程中有详细记录,1例选用万古霉素、泰能、夫西地酸、头孢噻利,痰培养多次监测出肺炎克雷伯杆菌,对以上药品敏感,血象高,有用药指征,有审批手续,审批规范,在病程中有详细记录。
1、血液科:多发性骨髓瘤,选用氨曲南,血培养:大肠埃希菌,对氨曲南敏感,有用药指征,审批手续全,但在病程中未作详细记录。
2、新生儿:1例选用泰能,患者上呼吸机,病情重,有用药指征,血培养阴性,无审批手续,但在病程中作详细记录。
3、ICU:1例选用泰能,血培养:大肠埃希菌,对泰能敏感,有用药指征,有审批手续,在病程中做详细记录。
4、肿瘤内科:1例选用泰能,期间选用多种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有会诊记录,宫腔分泌物阴性,有审批手续,在病程中作详细记录。
5、呼吸内科:1例选用头孢吡肟,患者病情重,有病原学检测,审批手续全,在病程中做详细记录。存在问题:
1、特殊级抗菌药物审批基本规范,但个别病区的氨曲南使用不合理,无指征用药,且存在无审批情况。
2、大多数病区在医嘱中存在越级使用情况??
3、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前基本都做了病原学检查,但培养阴性率较高,需提高细菌检查阳性率。这样选药才能更加规范性、合理性。
4、选药需根据患者感染部位常见病原菌来合理选择,比如:扁桃体炎、左颊部肿块一般病原菌考虑阳性菌感染,选用青霉素类或一、二代头孢即可,对过敏情况可选择克林霉素,选用氨曲南不适宜。整改措施:
1、加强抗菌药物相关知识的培训
医院应定期组织临床医师和药师进行抗菌药物相关知识学习,通过编写抗菌药物学习材料、组织院内研讨会、邀请专家讲座等学习方式,介绍合理用药知识、相关药学信息、药品管理法规等,以增强合理用药的意识,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2、加强病原学检测
临床上尽量选用细菌敏感高的药物,同时要考虑细菌的耐药性,尽量使用抗菌谱窄的药物。定期向全院及临床科室通报阶段性的病原菌流行趋势,细菌耐药及药敏监测情况,以及本阶段使用频繁、用量大的抗菌药物种类,以此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3、加强对特殊级抗菌药物管理
患者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应有严格的临床用药指征或依据,需使用时应填写《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申请表》,并由临床科主任或主任签字后经抗感染相关专家会诊同意审批签字后方可使用。目前我院在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会诊时,专家签字一般为单人签字,建议由两人或两人以上专家组集体签字较好。
合理用药办公室
现将《汉川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治理行动工作方案 》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并将工作方案和工作情况通过OA办公系统及时上报市卫生局医政科。
二O一一年五月十三日
汉川市刘家隔镇卫生院
汉川市刘家隔镇卫生院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治理行动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全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根据省卫生厅《关于印发<湖北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鄂卫办发〔2011〕67号)和孝感市卫生局《关于印发<孝感市抗菌药物临床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孝卫发[2011]35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按照“突出重点、集中治理、健全机制、持续改进”的工作思路,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作为“医疗质量荆楚行”和“三好一满意”活动的重要内容,统一部署、统一安排、统一组织、统一实施。围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进行集中治理,务求实效。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长效工作机制,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保障患者合法权益和用药安全,实现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的医改目标。
二、主要目标
通过开展全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治理活动,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优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结构,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有效遏制细菌耐药发生;针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标本
兼治的措施加以解决;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效措施和长效工作机制,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持续改进。
三、活动范围 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四、活动内容
(一)健全组织,明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责任制 市卫生局成立汉川市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见附件),各医疗机构也要组建相应的组织机构。
进一步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责任制。市卫生局与医疗机构负责人、医疗机构负责人与临床科室负责人分别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明确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控制指标。市卫生局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纳入医院评审、综合目标考核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指标体系,提高指标权重。医疗机构负责人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负责人,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作为医疗质量和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日程;明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组织机构,层层落实责任制,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
(二)摸清底数,全面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情况调查 各医疗机构对院、科两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开展调查,调查范围包括抗菌药物品种、剂型、规格、使用量、金额,使用量排名在前10 位的抗菌药物品种,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工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
(三)共同参与,建立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技术支撑体系
二级以上医院必须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和临床微生物室,配备感染专业医师、微生物检验专业技术人员和临床药师,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为临床医师提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专业培训,对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技术指导,参与抗菌药物
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四)分级使用,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医疗机构药师管理委员会应切实履行指导本机构合理用药的工作职能,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教育、培训和监督工作,按“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分级管理规定,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预防和纠正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现象。
按照省卫生厅和孝感市卫生局要求,市卫生局经研究,选择市人民医院作为临床药师试点单位。各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健全工作制度,推动责任落实,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充分发挥临床药师在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的作用,鼓励临床药师直接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和围手术期的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指导,协助临床医师做好药物鉴别遴选工作,审核用药医嘱或处方。
(五)把好入口,加强抗菌药物购用管理
医疗机构要对抗菌药物目录进行全面梳理,清退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严重、性价比差和违规促销的抗菌药物品种;严格控制抗菌药物购用品规数量,二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 种,同一通用名称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超过2 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 种。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超过5 个品规,注射剂型不超过8 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超过3 个品规,氟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超过4 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不超过5 个品规。医疗机构抗菌药物采购目录(包括采购抗菌药物的品种、剂型和规格)要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局备案。
医疗机构因临床工作需要,需采购的抗菌药物品种、规格超过上述规定,向市卫生局提出申请,并详细说明理由。由市卫生局核准其申请抗菌药物的品种、规格的数量和种类。
因特殊感染患者治疗需求,医疗机构需使用本机构采购目录以外抗菌药物的,可以启动临时采购程序。临时采购由临床科室提出申请,说明申请购入抗菌药物名称、剂型、规格、数量、使用对象和使用理由,经本机构药事管理和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讨论通过后,由药学部门临时一次性采购使用。同一通用名抗菌药物品种启动临时采购程序不得超过 5 次。如果超过5 次,要讨论是否列入本机构抗菌药物采购目录。调整后的采购目录抗菌药物总数不得增加。
(六)完善制度,将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控制在合理范围
各医疗机构要进一步落实处方点评制度,临床药师制度、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处方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干预制度。各医疗机构要严格控制抗菌药物占药品用量的比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40DDD(40 Definde DailyDose)以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 分钟至2 小时,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
(七)资源共享,切实做好合理用药和细菌耐药监测与评估 各医疗机构要分发挥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监测网的作用,加强合理用药和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定期向临床医师提供抗菌药物敏感性监测报告和趋势分析,有条件的医院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抗
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分析本机构及临床各专业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出现使用量异常增长、使用量排名半年以上居于前列且频繁超适应症超剂量使用、企业违规销售以及频繁发生药物严重不良反应等情况,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八)动态监测,加强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查和细菌耐药监测 市卫生局将组织相关医疗机构建立健全市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和细菌耐药监测网,与全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和细菌耐药监测网进行互联互通。进一步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细菌耐药情况的监测、预警和干预措施,督促已参加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和细菌耐药监测网的单位及时准确上报数据,杜绝迟报、漏报、瞒报现象,自觉接受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管。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要根据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定期发布细菌耐药信息,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针对不同的细菌耐药水平采取相应应对措施。
(九)加强培训,严格医师和药师资质管理
各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特别是基层医务人员合理用药的培训,切实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水平,杜绝临床工作中经验用药或不按规定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
各医疗机构对执业医师和药师进行抗菌药物相关专业知识
和规范化管理培训,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才能授予相应的抗菌药物处方权或调剂资格。
培训过程中要重点突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医疗
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国国家处方集》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 号)等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增强依法执业意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十)部门协同,落实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
医疗机构组织医务、感染、药学等相关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实施专项点评。每个月组织对25%的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开具的处方、医嘱进行点评,每名医师不少于50 份处方、医嘱,重点抽查感染科、外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临床科室以及Ⅰ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病例。要将处方点评制度与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相结合,纳入医师定期考核重要内容,认真考核,严格奖惩,推动医师合理用药,规范诊疗。建立不合理用药警示谈话、通报和公示制度。根据点评结果,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 名的医师,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通报。点评结果作为科室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 3 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出现2 次以上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
(十一)加强监管,建立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监管体系 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监督部门按照《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组织人员进行抗
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专项检查,加大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查处力度。
对存在抗菌药物临床不合理应用问题的医师,卫生行政部门或医疗机构应当视情形依法依规予以警告、限期整改、暂停处方
权、取消处方权、降级使用、吊销《医师资格证书》等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存在抗菌药物临床不合理应用问题的科室,医疗机构应视情形给予警告、限期整改;问题严重的,撤销科室主任行政职务。对存在抗菌药物临床不合理应用问题的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监测情况对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使用量、使用率和使用强度进行排序,并视情形给予警告、限期整改、通报批评处理,问题严重的,应当召集医疗机构第一责任人诫勉谈话或追究责任,并将有关结果予以通报。
(十二)加强宣传,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 各医疗机构要通过宣传单、宣传栏等方式,在门诊、病房等处向患者及家属宣传抗菌药物知识。二级以上医院要在门诊设立“用药咨询”,向患者提供用药咨询和安全用药知识的宣传。各医疗机构要采取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向公众广泛宣传合理用药知识,提高全社会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五、时间安排
(一)自查自纠阶段(5 月20 日以前)
各医疗机构要根据本方案的有关要求,加强本单位抗菌药物管理,积极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对自查中发现的问题要立即整改,对严重违反有关规定,或造成医疗质量和安全事件的人员要严肃处理。
(二)督导检查阶段(10 月20 日前)
1、专项检查。市卫生局按照省卫生厅、孝感市卫生局统一部署和统一要求,组织开展本辖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药物专项检查。结合2011 年“医疗质量荆楚行”和“三好一满意”活
动组织对辖区内医疗机构进行专项督导检查,评分将纳入“医疗质量荆楚行”考评总分之中。
2.重点抽查。市卫生局组织检查组对全市医疗机构进行重点抽查
3.市卫生局和医疗机构按照相关规定,分别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发现的严重问题予以处理。
(三)总结交流阶段(11 月15 日前)
2011 年11 月15 日前,各医疗机构将本机构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总结报送市卫生局,市卫生局将适时通报督导检查情况,部署2012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
(四)持续改进和巩固提高阶段(2012 年-2013 年)市卫生局和各医疗机构在 2011 年专项整治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提高,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持续整改,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管理的长效机制。
六、具体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控制抗生素耐药性是 2011 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既是保障患者得到最佳疗效、减少耐药菌株、降低医院感染率,实现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的基本要求,又是缓解群众“看病贵”问题的重要措施。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此次专项治理行动,建立“一把手”责任负责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工作计划,落实工作责任,任务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实现全覆盖,确保专项治理行动取得实效。
(二)突出重点,务求实效
各医疗机构要根据工作方案,明确工作分工、活动安排、工作重点,落实各项活动内容。各医疗机构要结合本机构抗菌药物
临床应用管理实际情况,认真剖析当前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突出问题和重点环节,通过完善制度、健全工作机制、强化教育培训、加强治理力度等综合手段,集中治理,抓点带面,点面结合,逐层突破,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三)奖惩结合,建立机制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总结】推荐阅读:
慈善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总结02-01
抗菌药物临床培训10-02
抗菌药物应用测试题11-29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自查报告09-10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01-30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培训---考核试题11-13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书09-22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11-10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实施细则02-02
抗菌药物整治总结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