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24-09-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网络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推荐11篇)

浅谈网络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1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也越来越接近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它显示着无比强大的策略,它能打破时空限制,展现宏大与细微,“现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让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人、事、景、物,过程、方法、细节等活起来、动起来;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审美愉悦,变要我学为我乐学,实现素质教育主体性;能减轻老师劳动负担,节省教学时间,增加课堂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由于它具有诸多优势,因而已越来越多地走进语文课堂,但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体为语文教学服务、发挥其最佳效益,是一个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和探讨的永恒话题。

随着校园网的投入使用,我在语文教学中积极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确有“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感觉,下面就谈谈个人的肤浅看法,望方家指正。

如前文所述,多媒体凭借其强大的功能,实现了许多原来在语文课堂上难于达到的效果,然而,它并不是语文的全部,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语文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它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学中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借助的一个桥梁、一个中介,是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主要起辅助作用。因此,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多媒体使用的问题上首先必须把握好一个运用的度,必须贯彻“需要就用”、“自然和谐”的原则,用得“准、巧、活”,而不让人感到教师这节课就是为了应用多媒体,多媒体语文课堂上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要求我们教师在课件制作、课堂结构设计、方法的选择等方面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多注重实效,少搭花架子,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锻炼与提高。

具体做法如下:

一、注重突出学科特征,体现文体、课型特征。

听、说、读、写、品味语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因此,这些特征在语文多媒体教学中要有很好的体现,决不能以视听代替朗读,以视听代替训练,以视听代替讲解。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课型,在多媒体的运用上要找出最佳的切入点,以体现出各种文体的、课型的特点。

我们知道,语文学习,特别是课文的阅读、理解与鉴赏,总离不开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接受,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联想,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与作者发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而实现,但选入课本的有些课文,由于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教材本身又没有提供太多可理解的知识背景,学生无法进入到对文本的理解中去,这时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引发联想,指导朗读,品味语言,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例如教材中《哪咤闹海》、《赤壁之战》等课文,我利用已拍成的电视剧的优势,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剪接,做成视频文件,插入课件中,在学生初读课文时,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或生活积累,思维呈散乱状态而不能深入理 解课文时播出,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强于教师用大量的时间、大量的语言转述时代背景,描述人物来得更直观形象,带着在视频文件中获得的直观感受,学生再读课文,文中的语言,文字就能转化成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物进入学生的思维中,参与到学生的理解、鉴赏和再创造活动中来,随后,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课后在网上搜寻与课文相关的素材,为课文分析做准备(教师提供网址)。

有些诗歌小说存在生活体验缺乏的问题,说明文同样存在不能理解的问题,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文件,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正因为此,大部分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是陌生的,难以理解的,即使文章的语言再准确,也不可能在每个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完全相同的事物或事例。这时,运用多媒体技术,侧重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引导学生观察,展示事物的特点,指导学生从结构、功能、用途等方面说明事物。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又使学生获取了准确的知识。例如在学习《赵州桥》一文时,我先播放以课文内容为基础,配以朗读和示意图的视频文件,不仅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赵州桥设计的科学、施工的巧妙,而且纠正了学生因科技知识缺乏而产生的认知不足,比如桥长和拱长的区别、道路有无坡度等。之后,我又组织学生通过网上查询石拱桥相关资料,开展交流,获得了巩固知识和拓宽知识的双重目的。

我还充分利用多媒体交互灵活、容量大的特点,上好作文课、练习课、复习课、活动课等。

二、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积极主动的参与者,主体性教学是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比传统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强化教学过程的民主性和开放性。因此,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图、音、文交互的特点,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巧妙的情境,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更强烈的参与意识,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开放的活动环境。

三、体现出教师的教学个性

语文多媒体课堂不能“以机代人”,因此,在课堂上,学生需要真实、自然的情趣交流,在学生心中机器永远是机器,机器的赞美与教师的一句表扬在学生心中所起的作用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在语文多媒体教学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用己所长。如善于朗读还是善于写作;善于激情还是善于理性分析,并与多媒体紧密结合,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使不同的教师展示出不同的教学特色来。

四、教学环节过渡自然

语文课中各种电教媒件如何使用才能用得恰到好处,使整个课的教学环节流畅、自然,语文教师在课前一定要进行巧妙的设计。

通过一年多的改革实践,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均有不 同程度的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自觉性有了喜人的变化。我也深切体会到:

1、把传统教学与现代技术教学各自优势进行有效整合是进行课改的基本出发点,是优化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2、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导”上,导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的学,使学生会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是学生拓宽视野的引路人。

3、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主动”上,学生在拥有大量素材的条件下,才能使课堂活动起来,课后适当安排与教材相关的资料供学生继续学习,才能达到知识迁移的根本目的。

浅谈网络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2

一、数学教学中运用网络资源、信息技术是时代的要求

1. 教师必须能够利用网络资源、信息技术

网络资源、多媒体技术应用的现代教育方式正取代一些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是农村小学教学发展的趋势, 也是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有驾驭教学的专业能力, 还必须具有与时代相呼应的信息技术素养, 以及运用网络资源、多媒体技术的能力.如果教师不能掌握网络资源、信息技术的运用, 就不能很好地利用现代高质量的教学要求, 就不能利用良好的教育资源来为乡村孩子服务, 不可能做到有效的教育资源共享.因此我在课余时间, 努力学习网络知识与信息技术知识, 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是教师的必修课.

2. 现行教材教学需要网络资源、信息技术

长期以来, 农村经济发展比较滞后, 农村小学校的现代设备的配置很难齐全, 缺乏有效的教具、学具, 农村小学的数学教师难以走出“课难备、书难教”的困境, 而学生也产生“不想学、太枯燥、没兴趣”的思想状态.如今在教学中就可以充分使用网络资源、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如: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过程中, 穿插用幻灯展示学生讨论的结果, 演算的内容、步骤、结果, 还有学生的作业等作品, 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创造力.学生始终兴致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避免了简单枯燥乏味的课堂情境.教学中不断地激发兴趣, 诱发了积极学习数学的动机, 形成了相互作用的情境.有了和谐、自由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信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网络资源、信息技术

1. 利用网络资源,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网络资源集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 教学过程各个环节都有设计, 根据教学需要把它们环环相扣, 有机组合, 并把它制作成课件运用于教学中.利用小学生好奇、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 在课堂中使用生动有趣的课件教学, 改变传统教学“黑板+粉笔”的枯燥与单调的老模式, 学生会有一种新奇感, 会使“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大大加强,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的心弦一旦被触动, 就会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如:我在教学“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 用网络课件来教学, 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把枯燥的知识转化成形象生动的动画来演示, 通过动画的光与声来刺激小学生的多种感官,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以“静态”变“动态”, 再现情境, 加深理解

数学知识的形成通常要通过对具体的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 运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 利用其视听结合、形象直观、化静为动的特点和优势, 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静止的关系动态化.将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帮助学生克服认知障碍, 完成知识的构建.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 我让学生通过对实物的摸、看、数、量、算、说, 总结出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 有6个面, 6个面都是长方形或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对面的面积相等;8个顶点, 12条棱, 12条棱分成3组, 每组有4条, 且都相等.有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后, 老师再利用计算机课件的点、线、面等的闪烁, 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顶点、棱, 使学生十分清晰地认识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紧接着又把长方体实物移开, 抽象出平面, 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再通过面、棱的移动、拼合等一系列过程的演示, 同时配有声音, 利用色彩动态来比较, 得出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 相对棱的长度相等”这一结论, 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这些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 运用网络资源、信息技术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

浅谈网络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3

一、利用“农远资源”让我们的汉字教学“活”起来

我们三亚市所有的城乡学校都实施了“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它使我们的汉字教学更加生活化、更加人性化。使枯燥的汉字教学“活”了起来,真正体现了低年级在“玩中学、乐中学”的教学特点。

1,利用可控动画学汉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动态变化着的事物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一个小学生都不约而同地迷上了“动画片”。

我们的“农远资源”恰恰看好了这一“卖点”,配备了大量的“识字”“写字”教学光盘,让偏旁、部首动起来,让汉字活起来。例如: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的识字1,依据课文内容。“农远资源”为我们提供了春景动画图像。并且还配以《春之歌》音乐,再相机在实物旁打出生字,生字用红色显示。一幅声情并茂的春景图仿佛把学生带入了怡人的春光中,使学生兴趣盎然,引起了学生思想情感的共鸣,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学校而言,不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要督促教师用上“农远资源”,更是日常教学的重要方式,对我们教者、教学研究者而言它更加实用,让我们的教学教研富有有创造性。例如:我们在教学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识字1的时候,可以在设计自己的“课件”的时候把本课要学习的偏旁“日、巾、木”和“草字头”加进去,让它和本课要掌握的生字“春、芽、布、犁”来个对对碰。这样不就让抽象的偏旁教学形象化了吗?

2,利用配音规范读写

新课标把低年级的识字、写字列入了“战略目标”、“刚性指标”,可以说它是低年级教学的“重中之重”。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圆满地完成我们的教学目标呢?这不仅要靠我们的“农远资源”来帮忙,还要我们创造性、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写字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完美地结合,提高了识字、写字质量,为我们开辟了一条新的教学教研途径。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给每个生字都配上读音,这样能避免一些教师发音不准对学生带来的一些不良影响。特别是一些方言区,读音问题尤为严峻,配音教学非常必要。

二、运用网络技术创设口语交际和阅读情景。让学生身如其境地感悟课文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1,利用“农远资源”创设口语交际情境

比方说:我们在学习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练习3口语交际“学会安慰”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文本内容“解小惠期中考试做错了一道应用题”“因为家里发生了不幸,暗自落泪”等等,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更多的情景。如生病了需要安慰、心情不好需要安慰等。

如果能够巧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生活中的常见情景,我们的学生将有话可说,他们愿意说、争着说、抢着说。这样久而久之,我们的口语交际教学将会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可以说,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营造集图、文、声于一体的教学情境,对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2,创设阅读情境。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与研究中也可以依托多媒体让我们的学生如临其境,更好地感悟课文、理解文本。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负荆请罪》一文时,课前师生可以共同上网查找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资料以及《将相和》的历史片段,并制作为多媒体课件播放给学生看。故事的内容不再需要教师精心讲解,可设计“动画课本剧”,由学生为廉颇、蔺相如配音。通过创设特定的言语情境以及和谐民主宽松的氛围,学生能自由地无拘无束地参与到与文本的交流中来,并且能够抓住人物的特点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物形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接触。”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以特定的身份,借助媒体为人物配音等,以饱满的激情参与到文本的活动中去,将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人物的感悟,从而也使我们的师、生、文本有机地融为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浅谈网络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4

作者:毛亚玲 单位:甘肃省山丹县南关小学

【摘 要】:教育教学过程是传播教育信息的过程,是教师借助媒体向学生传送一定的教育信息,从而引起学生思想、行为的变化的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多媒体辅助教学进入课堂后,给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气,使教学的内容、方法乃至教学的模式带有更强的新颖性、变化性、刺激性。它通过文本、图像、动画、声音等方式,创设情景,激发情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静为动,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教学

运用

进入21世纪以来,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可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从而化难为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正确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了一些探讨。

一、学习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小学生积极认识,积极探究的学习心理特征,也就是说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最有持久力的动力。一个对学科知识无兴趣也无需要的学生是不能持久努力学习这门学科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再现情境,使课文内容形象化,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开课伊始,教师便可利用投影仪出示有关黄山的图片,教师适时配上解说,这就是我国安徽省的黄山,黄山的云海、奇松、温泉都非常有名,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黄山的奇石,这些奇石形状各异,非常有趣,孩子们愿意学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道:愿意。此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同时,教学媒体的合理利用,还可弥补教师自身素质的不足,由于受方言的影响,许多语文教师在范读时往往会出现吐字不够清楚,字音不够准确,这样的范读是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这时,可采用录音机和录音磁带来替代教师的范读。用类似的方法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语文教学中,使学生直观感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二、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语言感悟能力、审美能力和个性阅读休验。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达到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作品主题,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为个目标呢?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符合教学要求的情境是一种最好的办法。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由于时代的不同伟大周总理的形象对当今小学生是比较陌生,历史背景与他们有距离感。如果只让学生读几篇课分,教师作一些分析讲解,学生是不能感受到一个形象丰满精神崇高伟大的周总理。因此我结合课文内容,有机地用电脑课件播放一些有关的图片和录像。在讲到周总理夜里工作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总理工作劳苦,我插放了一段在电影《周恩来》中截取下来的周总理在中南海工作一夜的录像片段。学生津津有味地观看着。通过录像中人物角色的表演和配音、配乐调动起学生视角、听角等感观感受使学生有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周总理工作的劳苦,增强周总理形象的感染力。为了调动学生情感,把学生对总理的热爱崇敬之情带向高潮,在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两个感情致深的自然段之前,我又插播了周总理逝世,长安街送总理的感人一幕。这样再现当时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周总理为革命日夜操劳,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品质,更领悟到亿万人自发为总理送行的无限深情的内在情感驱动。最后学生有感情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当然就水到渠成了。可以说,没有情境的渲染,就没有“语文”也就没有语文教学。

三、解决难点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为了克服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缺点,缩短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距离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克服教学难点,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开发学生的智能,提高语文教学在实效性。比如《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从字面上解释是:庐山从正面看是雄伟奇特的大岭,从侧面看又成了高挺峻峭的山峰,无论是远看、近看、高处看、低处看,庐山的模样都是不同的。尽管学生对文中意思是明白了,但凭有限的经验难以想像这种景象,也很难体会诗人的情怀、理解诗中的哲理。我借助多媒体逐一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远景、近景、高空俯视图、山脚仰视图,学生不仅领略了庐山千变万化的美景,更是领悟了“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深刻含义。然后我让学生想像:如果你身在庐山中,能看到庐山千变万化的姿态吗?这是为什么呢?多媒体演示:诗人渐渐走近庐山;诗人边登庐山,边环顾左右,却只看到山石丛林,不由慨叹“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接着开展讨论:怎么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从而揭示更深刻的道理:看事物不能光看表面,要多方面、多角度地观察。

四、补充丰富的课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科是一个信息量极大的学科。它几乎涵盖了其他几个学科。有人说,语文外延=生活的外延,也有人说:“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开发语文学习资源,扩大课外延伸,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能很好地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如教学《体育颂》一课,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学习情感的发展。我为学生补充了以下内容:(1)体育运动的发展史。(2)运动员资料,如瓦尔德内尔、刘国梁、邓亚平、玄静和、李宇、李小双、布勃卡、刘易斯、奥蒂、德弗斯等十多位中外著名的运动员们的图片和有关的方字材料。(3)我国申奥成功的经程和近几届奥运会的开幕式、和部分奥运会比赛的视频。以上内容都预先存放在电脑里面,上课时让学生有选择地欣赏、阅读。这些内容都是小学生十分感受兴趣的内容,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大量的知识,促进师生互动,对于学生全面、深入理解课文起到重要作用。

五、培养学生能力。

1、实践能力。在教学制作校园贺岁卡的时候,教师通过电脑网络展示联系背景画所写的寄语,引导学生欣赏、讨论,从中悟出写寄语的要点。学生在电脑上独立选择画面,撰写寄语,将作品在电脑中进行展示,实现语文课和电脑课的“综合”。在综合活动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2、信息处理能力。语文教师应该多设计一些开放的,需要学生主动去探究、收集、整理、获取信息,并综合运用这些信息进行创新的“研究性学习”的作业。例如:要学生制作电脑小报,在出版的过程中,学生要寻找大量资料,要进行筛选、排版、打字等,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审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能力。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海底世界》等课文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写一篇《漫游海底世界》的文章,让学生网上收集有关海底世界的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发散思维能力。在教学《黄山奇石》中,学生仅仅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黄山的奇美是不够的。我们把黄山的视频资料和其它相关内容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的形式按一定的链接方式制作成课堂教学网页。课上,学生通过“视频点播”看到了黄山的怪石嶙峋、危峰突兀,形象地理解了文中的抽象词句,并在网上看到黄山不同形状的图片和文字信息,更加深了对它的认识。

4、创新能力。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在屏幕上展示了几个问题:地球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影响有哪些?我们该如何保护地球?显然,这是知识与思维并行的拓展型的探究性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校园网中下载查找到相关资料,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一些修正或补充。课堂上,学生们畅所欲言展开讨论,教师适时点拔、评价。于是一个个闪耀着创新火花的答案诞生了。通过网上的查阅、交流和相互间的思维碰撞,点亮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六、反馈及时,提高效率

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成反馈快,知识迁移快的课学教学环境,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和智能发展。如:阅读文段分析,教师用扫描仪或汉字键盘输入甚至从网上下载的文字材料或练习事先储存好,当需要时就会很快把文字材料在屏幕中显示出来。学生也只要拷打键盘或看着屏幕便可以阅读或作答。学生的答案、问题也可以直接地在屏幕上显示出来方便了教生的交流互动和生生的交流互动。这种做法比起传统的教学操作省时省力,大提高四十分钟的内容含量。

七、为学生建立有机的知识系统

语文新课标要指出,要为学生开发更多的语文学习资源。利用信息技术能有效地开发学习资源。利用信息技术的储存、显示、交互等强大功能,可以为小学生建立一个有机的知识系统。把小学十二册书中零散分布的语文知识系统化。把各种语文知识点,作者介绍,各种历史背景、名篇欣赏,练习资料、视频材料和课件和一些与语文学习相关的网址等组合制成课件放到局域网或互联网上提供给学生查阅或识记,让学生清晰地认识理解小学语文知识。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一个平台,也为教师备课提供一个丰富的资料库,而且操作起来非常方便快捷。这就是信息技术与语文科经典的整合。

总之,小学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学科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将复杂抽象的语文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提高了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浅谈网络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5

金溪县秀谷一小徐永茂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传统的习作指导课,大多数是让学生接受指导后回家完成,倘若要求当堂教,恐怕有半数学生难以成文。究其原因,不是组织语言困难,就是没什么素材可写。信息技术的优势与习作的整合,恰似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助推器。本文通过一些信息技术与小学习作整合的案例,阐述信息技术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整合、贯穿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现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使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方式的实施更具人性化的特点,呈现出信息化教学特有的魅力。将信息技术与习作教学相整合,把信息技术的运用贯穿于习作教学的全过程,习作教学的质量将得到稳步提高。

一、创设情境。有话可说习作是儿童试着用学会的语言文字,表达细想感情,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有许多学生在谈及习作的难处时,都认为最大的困难是“没有什么东西好写”。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现实生活不能细致地观察,分不清主次,往往注意了各种无意义的表征而忽略了有意义的特征,导致生活积累贫乏,在其记忆储备中找不到相应的事物表象。信息技术正可以有效克服这些困难。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很好地支持音频、视频和图像等媒体信息,将文字、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等多种媒体有机集成,以图文并茂、生形影音的完整形象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在观察的重点处还能将有关的图像、声音等信息进行推进、放大,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观察,从而可以走出“无话可说”的困境。例如在指导习作《憋气比赛》时,笔者先充分利用憋气游戏的图片、声音、录像等,调动起学生的各个感官,让外部的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拓展资源。语文课程根据学生的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发展和参与意识。系统的教学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普遍采用班级制的集体教学模式,局限了学生的自主发展,难以实现自我发展。如今依托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个别化教学模式得以实现,把教学从“教师为中心、” 转变为“学生为中心”,教师在这过程中由“教者”向学生网络学习的“引导者” 过渡。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使学生学得更加主动、积极。

在指导学生写《只有一个地球》读后感的教学过程中,我先组织学生根据相关词语,在网下载有关“地球”、“环境保护”等资料后,根据采集的大量相关信息,制作精美课件,并把其分成五个环节,组成指导学生探索、调用资源。五个环节分别是“写作素材”、“例文引路”、“写作提纲”、“写作要求”、“等级评价”栏目,供学生查阅、借鉴、运用。教师在学生初步掌握读后感的写法后,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查找信息、处理信息、筛选信息、整理信息、运用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是“引导”,而学习的主人是学生,他们利用网络资料选择运用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帮助自己提炼观点,充实文章内容。

与此同时,学生可以根据个体不同的水平多次反复自由地选择相关栏目资料,帮助自己熟悉信息,真正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教师则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上浏览学生自主学习情况,适当及时地提供个别辅导或分层辅导,因材施教,正因为学生开阔了眼界,贴近了生活,文章的质量逐渐提高了,他们写作的兴趣浓了,积极性高了,学生在一个没有压力,没有心理负担的学习环境自主学习,自我完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三、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最能刺激学生的学习因素。传统教学由于其课堂容量小,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并不多。年复一年,形式照旧,枯燥单一,学生往往产生厌倦的情绪,这自然会影响学生的成绩。而多媒体教学的出现,恰是茫茫沙漠中的一处绿洲,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使学生有兴趣,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乏术的语文教育者带来的福音,给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新的生命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同时也大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作文教学中,可以发现有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写作文时常是敲额头、皱眉头,好半天也开不了头,即使写了也是三言两语,错字连篇。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强化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了兴趣,产生了写作欲望,才能用心作文,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果。

四、提供素材。学生一到作文老是搜肠刮肚,抱怨没得写,这主

要是学生平时缺乏观察,缺乏收集,所以,同一内容一字不差的文章经常出现,哪能出现什么优秀的习作。因而,在作文教学中把学生从狭小枯燥的教室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到火热沸腾的社会生活中亲身感受,去获取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这是作文教学中一个迫切解决的问题。如:在写《难忘的瞬间》中,我们录制了学生体育课上拔河比赛的全过程,并编辑、剪接好配上字幕制成软件,上课时学生通过观察动态画面,主动接受信息,不知不觉地融入到比赛的全过程,活动的开始经过结果更清楚,激发了写作愿望。

总之,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与习作教学有机整合,将会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马宁、余胜泉。

(单位名称:金溪县秀谷一小

单位地址:金溪县秀谷一小

电话号码:***

电子邮箱:1377515821@qq.com

邮政编码:344800

浅谈网络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6

摘要: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美术鉴赏教学中来,优化了教学过程,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直观生动无可替代;减负增效无与伦比;情景创设无所不能;网络带来无限可能。可以说,信息技术让小学美术鉴赏课流光溢彩。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美术课

美术欣赏教学中应充分运用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传统的教学形式和信息技术计算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并不断挖掘硬件和软件的潜力,发挥信息技术技术的声音、图像、文字、影像以及交互功能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去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达到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信息技术课程一定会在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增长学生的见识、开发学生的浅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普通小学美术课程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增设反映美术学科发展成果的现代设计、信息技术等内容;注重对美术语言以及美术的发展规律等基础性内容的学习;充分利用和开发小内外美术课程资源、增加课程的多样化,为个性发展扩展空间,满足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信息技术教学走入学校、课堂、教室的地域范围。它可以让我们的每个学生感知无限的信息,学习知识和实践新的科技成果,让知识成为我们的共同财富。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中来,优化了教学过程,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说,信息技术让小学美术鉴赏课流光溢彩。

1直观生动无可替代。

因为人的感官对信息的接受以视觉为主,而美术是视觉艺术,所以离开了视觉的直观传达,美术教学将无法进行。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无论教师表达能力有多强,缺少了对画作的直觉感受,学生难以理解,课堂乏味可陈。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的特点,能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多方位的刺激,原本单调的课堂会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感到易学、乐学、爱学。借助计算机放大画面局部,引导学生研读其皴法特点,这种直观生动的信息技术形式应运用于教学以后,对于较难讲授的概念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效果非常好。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能最大程度上展示作品具体可感知性、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能提高学生参与艺术实践、艺术讨论的兴趣,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从而学会用新的视觉艺术形式,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思想和情感,使美术课堂教学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能最大程度上展示作品具体可感性、生动鲜明新的艺术形象,形成时间、空间、立体式的艺术审美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由衷的赞美、感叹、引起兴奋、热情等一系列的审美心理变化过程,从而积极参与情感体验与艺术思考,达到提高艺术素质教育的目的!视觉传达是教

师无法用语言讲解来取代的。

2减负增效无与伦比。

计算机辅助教学图文并茂,视听结合,具有信息容量大,转化快,易操作等特点,减少了教师板书、悬挂挂图等教学程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在美术知识的难点突破方面,因其直观性,学生一看即会,其减负增效之能无与伦比。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广和深入,美术课程资源不再局限于美术学科本身,必将拓展到自然、文化、社会、经济等领域,美术欣赏的教学也不会例外。因而,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大量的美术课程资源,并保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达到信手拈来的效果,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探究式学习的需要。要达到这种要求,传统手段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利用信息技术电脑系统的网络功能,就能在课堂中打破时间、空间和地域限制,驰骋于古今中外快速获取美术教学资源,让教师和学生在美的知识长河中倘徉。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库和信息源。

3情景创设无所不能。3.1 设置动感场景

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使平面物象立体化、动态化,非常符合美术学习的认知规律。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可利用FrontPage、Dreamweaver、Photoshop、Flash 等软件把平面图片转化成动感场景,引人入胜,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2 创设声像情景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可以把美术教学与音乐、戏剧等姊妹艺术融合起来,使知识立体化,营造美的氛围。特别是音乐、诗词朗诵等与美术画面的结合,可以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全方位地感受艺术美。3.3 再造虚拟时空

利用计算机对各类视频进行剪辑,可以创设出亦真亦幻、引人入胜的虚拟情景,使学生入情入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教师应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开展美术教学。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资源主动地收集、筛选、分析、整理图像和相关背景资料,扩展学习资源,开阔视野;指导学生学习用计算机技术创作美术作品,并利用互联网大胆发表和传播自己的美术作品与学习心得。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能最大程度上展示作品具体可感性、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形成时间、空间、立体式的艺术审美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由衷的赞美、感叹、引起兴奋、热情等一系列的审美心理变化过程,从而积极参与情感体验与艺术思考,达到提高艺术素质教育的目的!

信息技术可以推动美术教育向高层次、多元化、信息化发展,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它对培养探究型、创造型人才提供了优良的环境,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施展的平台。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应充分运用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传统的教学形式和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并不断挖掘硬件和软件的潜力,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文字、影像以及交互功能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去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达到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 的。结论与建议:

网络带来无限可能。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缩短了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时间和周期,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我们的美术教学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开发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开展本校乃至国内、国际之间的学生作品、教师教学成果等方面的交流。因此说,基于网络的美术教学模式亟待深入探讨和研究。

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提出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更强调学生课前预习的作用,而网络恰恰为学生创造了进行新的学习方式的条件,从而使学生学会在新情景中探究、发现与美术有关的问题,发展探究和发现的能力以及形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网络导航和技术服务,要设计具有挑战性的研究任务,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的目标。二是基于网络研究性学习的主旨就在于要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达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为学生理解美、表现美、创造美以及表现自我提供一种充满乐趣和信心的途径。可以说,网络的确为小学美术鉴赏教学带来了无限可能。

在小学美术鉴赏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建立在适合教学内容基础之上的,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的,不能为用而用,画蛇添足。总之,信息技术为我们的小学美术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的整合仍需不断研究,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花开得更艳!

参考文献:

浅谈网络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7

1)游戏自身轻松有趣的特点:在游戏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游戏并不是单纯的娱乐活动,而是以富有趣味的途径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可以将严肃的“讲电脑”和烦闷的“学电脑”变为活泼的“玩电脑”和轻松的“用电脑”,使课堂气氛轻松而有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对学习活动充满饱满的情绪。

2)学生对游戏表现出来的高度热情:将游戏整合于教学过程也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中小学生乐于接受新奇、趣味性强的事物,教师的教法可以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挖掘游戏所承载的教育价值,利用游戏无意注意的特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化难为易,减轻学生的负担。

3)新课标中的重要目标是让学生感受、体验信息技术和信息文化。这是目前教育界提出的关于游戏如何与正统教育相结合这一问题新的解决途径,类似的概念在欧美日等国一般称为Edutainment Technology,也有学者称其为“Technotainment Technology”。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教会学生如何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增强现代信息意识,掌握收集、处理、应用、传递及评价现代信息的方法的、技术性很强且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休憩相关的学科,在其教学中融入同样与多媒体技术密不可分的游戏,这本身就是对娱教技术最好的诠释。

2 游戏课堂上可操作实例

2.1 教学中选用健康益智的游戏软件

低年级学生要掌握的就是计算机最基本的操作技能——鼠标操作。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好玩的天性,我们可以从游戏入手,从网上选择一些既简单又有趣的鼠标游戏,如“接宝石”、“打鼹鼠”、“拼图”、“射击”等。每一个游戏都能帮助学生练习鼠标的一种基本操作,如“接宝石”游戏主要练习鼠标的的指向(移动)操作,“打鼹鼠”游戏主要练习鼠标的单击操作,老师简单介绍鼠标的操作要领之后,学生都瞪大眼睛、聚精会神地“玩”起来,鼠标的基本操作也就在他们玩游戏的时候不知不觉地被掌握了,并且在“玩”的过程中学生不断积累操作经验,很快就提高了操作的熟悉程度。学生的指法练习可以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中的“警察抓小偷”游戏,学生虽然对游戏很感兴趣,但因为输入速度慢而成绩不佳,由此学生知道了指法的重要性,知道要提高速度取得好成绩就必须学好、练好指法。

2.2 将教学形式变为游戏方式

针对学生好胜的心理,教学中可采用比赛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每次比赛结束后都要表彰获胜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练习鼠标的双击操作时,老师提前把一个新的游戏“藏”在每一台学生机里,然后给出了一条“藏宝路线”,如“我的电脑—D盘—‘游戏’文件夹—‘鼠标练习’文件夹—射击”,比一比谁最先找到这个游戏,获胜者可以得到一个“你真棒”的小标志。学习指法后,我也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指法比赛,如利用“金山打字通”中的“青蛙过河”游戏进行比赛,看规定时间内谁送过河的小青蛙最多,比赛中不按照指法操作的同学将被淘汰出局,最终获胜者的名字会出现在“操作小能手”的光荣榜中。

2.3 针对教学内容和目标,自编游戏软件进行教学

比如《花树塔防游戏课》,本课的教学内容就是巩固对鼠标的单击和拖动进行专题训练,制作一个只有鼠标单击和拖动的游戏,并在游戏中加入智力考验因素,学生上课就玩游戏,在游戏中达成老师的教学目标,在游戏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2.4 虚拟学习环境,网络游戏应用于课堂

现在网络小游戏多如牛毛,但没一款游戏内容是针对学生系统学习的。学生酷爱玩,但仅仅是娱乐,因为这些网络游戏没和现实课堂接轨。可喜的是巴蜀网校现在的教学形式就已经和这样的网络游戏课堂差不多了,学生在里面扮演一个角色,不断去培养这个角色,还能和同学扮演的角色互动,在里面要想玩好,就得玩成各种任务,而发布任务的是各学科的老师,任务的内容就是教学内容。学生的主要动机是愉快的完成任务,使自己的角色升级变成更厉害的,但枯燥的学习知识的过程却藏在了任务中,学生玩得越起劲,学到的知识技能就越多,还是一种不知不觉的学习。

总之,游戏课堂成为一种可能,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本身并不是单纯的娱乐活动。计算机游戏的真义在于它是生活世界的虚拟化,同时它也是文化蕴藏的体现以及人类知识情趣化的表征与新的、变异的传递方式。这种传递随着信息手段的改变不断变化更新,如现在的移动终端和移动平台推广,利用电脑游戏进行自主学习的可能性更大更广泛。计算机游戏介入课程,其意义在于以新鲜的视角、更加多元的手段和生动的形式增进了游戏者——学习者对生活、对经验、对文化等的了解和体悟,这种了解和体悟完全建立在自愿和兴趣的基础上,并引起发自内心的探究活动,然而这正是传统课堂最重大的欠缺之一。

参考文献

[1]赵友萍.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教研版,2010.

浅谈网络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8

一、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积极进行备课

目前广大学校为教师们提供的教学资源以“教学参考书”为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受此局限而不能大胆的进行语文教学的改革。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课堂教学实践也表明,学生感兴趣的时候,注意力就高度集中,思维非常活跃,求知欲也非常强烈,学习热情高,学习时也就没有心理压力,能够发挥出潜在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平台上的“教学参考”等资源,能打破教学参考书的局限性和有限性;还能帮助教师走出教学的陈旧圈子,大胆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革新,教给学生实用的语文知识。

二、运用相关资源,组织学科活动

现代信息教学资源除了图片、课件外还有许多有利于教学的其它资源,因此在利用好课堂资源的同时还应用好远教其它资源,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上的工具学习信息技术,了解各种软件的使用方法,加强信息素养建设,提高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直接利用示范课例中的资源组织语文活动。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确定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及资源使用的方式,充分利用远程资源模仿它那合理的教学设计,用它那恰到好处的教法运用,实验它那新颖的环节与提问艺术,从而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形成活泼、生动的教学气氛,优化语文课堂,让学生乐学、好学、爱学。比如:在组织语文教学活动《荷塘月色》时,模仿他们的教学设计和课堂设计,在“名师”的引导下,按他们的环节进行创造性地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使用资源的过程中,大胆进行革新,充分发挥它的优势,结合校本实际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运用语言文字,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运用资源打破作文教学 “以本为本”的方式,直接利用资源中的场景,学生在情景中实践运用理解知识。

三、运用信息媒体,培养创新能力

浅谈网络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9

永州市零陵区千秋岭小学 周云

摘要:在当今教学手段不断更新的现代教育时代,信息技术教学已成为我们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之一。数学学科也不例外,恰当地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课堂教学,能生动直观的将原生态的教学信息再现于学生的感官。通过视听器官的协作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需要适时、适当、适度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越性,能更有效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增长见识、开发潜能。本文试图从教师会用、善用、巧用等方面探讨关于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几点做法及体会。

关键词: 信息技术 会用、善用、巧用、切忌滥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以前的教学中,教学手段似乎就是那么单调,黑板加粉笔,偶尔加一些模型,学生的感知抽象,难于理解,再加上由于数学自身的特点,单调的数据,乏味的演算,抽象的推理,的确没有其它学科形象、生动、具体。学起来更容易让人感到枯燥无味,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信息技术应用的推广无疑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一片生机!有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生感知具体了,学生的活动丰富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计算机之间信息交流的机会增多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浓了。那么,在数学 1 教学中应如何正确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呢?近年来,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教师“会用”、“善用”、“巧用”,谨防“滥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一、教师要“会用”。

“会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数学教学是改进数学教学手段的基石。目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的基本普及,绝大部分学校基本拥有多媒体,相当部分学校实现了班班通,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逐渐走进了课堂,给我们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供了强力保障。那么,在数学教学中作为数学教师如何“会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果是数学教师必具的基本功。

首先,要加强数学教师现代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学校要通过外派培训、校本培训、动手操作、课件制作技能大赛等形式加强数学教师现代信息技术技能基本功的培训,使每个数学教师能熟练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操作技能。

第二,每个数学老师每学期要将自己所教年级的数学教材中能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内容都要制作课件,并作为教学常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合理恰当进行运用。学校要把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作为考核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三,实现数学教师现代技术全通关工程。要求教师做到人人能使用多媒体,个个能制作课件,凡适用多媒体教学的内容必须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位数学教师熟练地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基本功,从而为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手段改革夯实基础。

二、教师要“善用”

“善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数学教学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核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小学生大多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时间比较短,喜欢多变、宽松的教学环境。静态的文字、课本教师的口语则满足不了学生比较活跃的心理需求,他们在安静的教室里,往往找不到自己的位臵,认为老师是演员,自己是观众、是旁观者。因此,思想容易开小差,使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多媒体计算机通过声、像、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其新颖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因此。现代信息技术真正价值在于实现了原有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甚至达不到的效果。

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兴趣,将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们会克服一切困难,充满信心地学习数学,学好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如我在讲解“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节时,就用课件故事导入: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时,他们在经过火焰山时,非常口渴了。神通广大的悟空师兄摘得一个大西瓜,孙悟空把西瓜平均分成了4份,每人1份。贪吃的猪八戒不准了,说“每人才1块啊,太小了。”此时,孙悟空想了一个办法,把西瓜平均分成了8份,每人2块。老师及时引导:同学们,现在你知道猪八戒的西瓜比原来分的多了吗?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利用课件形象生动地引出“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课题,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地投 3 入到学习中,学习效果非常明显。《西游记》的故事,小学生本身就非常熟悉,且很感兴趣,再冠以数学知识,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接受知识,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运用信息技术,化抽象为直观,促进数学知识的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情并茂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调作用,解决教师用语言或其他方式难以讲清,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促进数学知识的理解。

我在讲解“圆的面积”一课时体会很深。圆面积的推导公式是这一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在课前利用电脑把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制作成课件,形象生动的剪拼,把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先分16份,然后通过动画演示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学生从视觉上体会到把一个圆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的过程,学生通过观察,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和原来的圆面积是完全相等的。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怎样剪拼才能使这个圆转化成最近似的长方形?同学们会回答:剪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你们的推测是否正确呢?再演示拼32份、64份……转化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在直观中开发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推理能力。再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关系,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己动手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轻松地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任务。

3.运用信息技术,减少思维的困难,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小学数学知识的教学,尤其是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教学,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不高,教师不能用严谨、科学、抽象的推理讲解清楚,4 必须通过学生自己去感知体会,因此,有些知识的理解比较困难,容易产生思维障碍。例如,三年级数学中平移与旋转介绍的就是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可是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对三年级学生来讲还是比较陌生的。在教学中通过运用课件演示,利用摄像机摄取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让学生观察,把学生的视角从课内扩展到课外,通过图形的运动变化去探索得到平移与旋转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的思维回到数学知识的原生状态中去认识概念、了解作用,增加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看到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利用它的直观性强的优势展现知识的发生、转变过程,突破思维障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是单纯地把这些性质作为现成的结论呈现给学生。这样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解题正确率。

三、教师要“巧用”

在当今的教育中,信息技术可以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学科的学习活动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这不等于是整堂课全用和天天都用,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一定要清楚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做不好的事,恰到好处地利用多媒体,这一点在数学学科上体现得更加明显。所以要牢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本质与根本目的,该出手时才出手,灵活运用。因此,巧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关键。

例如,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圆柱的表面积求法和体积公式的推导等,都可以用课件中的图形剪拼切、填色、旋转等,非常直观地展示形成过程,渗透、转化数学思想,5 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既知其所以然,又能促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有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可以利用课件把6个彩色的长方形(两两相同,通过平移,旋转等方法围成一个长方体的动画过程。)让学生清楚地知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这一本质属性,帮助学生由平面到立体,由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实现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同时,也为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作了很好的铺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四、教师要“切忌滥用”

信息技术让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枯燥无味,给学生创设了大量的富有情趣的情景,让学生接触了更多的数学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满足了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看到了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从而不再局限于教师所讲,不再拘泥于课堂。但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不可能完全代替教师的教学,不可能代替教师的情感教育,传统教学和现代教技术各有利弊,要合理取舍,有效结合,不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认为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于数学课堂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要保留传统,传承直观教学。

有了现代教育技术,不能丢弃传统教学手段。数学学习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经验性学习,经验的获得大都靠亲自实践操作实现,没有大量的直接经验的积累,感知就会成为蜻蜓点水,表象无法在大脑中建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除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外,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亲身去感知数学的原理、推理,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

2.信息技术的应用要为教学服务,避免“华而不实”。计算机也与黑板一样是一种教学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是只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而不是用来炫耀的新事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的更多的是一些形象思维的东西,使学生的视、听感官受到刺激,但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或不能科学地利用多媒体,会使学生产生思维的懒惰心理,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华而不实的课件不但不能优化课堂教学,还会令学生分散注意力,如有教师练习课的课件上设臵了很多练习题,每题都有精美的图案背景,点击它还会出现声音及以动画形式展示答案,这样的训练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视觉干扰,引发视觉疲劳,达不到训练目的。因此,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是用来支持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突破重点难点的,主要用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解决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的问题,而不是教学的唯一方式,漂亮课件不是好的课件,而要看这个课件是否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的学习和有助于学生突破重点难点问题。

3.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时,要注重板书设计。

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的板书设计。必要的板书有利于实现学生的思维与教学过程同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的脉络。不能因有多媒体,整个课堂成为“无字”课堂。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地选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的 7 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地运用多媒体,发挥其最大功效,就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重负,有效地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从而达到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浅谈网络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10

【内容提要】: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已经使信息技术的操作和使用成为许多行业的重要工作技能,目前,现代教育技术也在教育领域掀起了新的浪潮。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有效地化枯燥为有趣,化静态为动态,突破重点,化难为易,使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到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中,用自己的观察、思维、记忆、想象等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的积极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数学

正文: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应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它已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每一角落,现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无一例外地广泛使用着计算机技术。目前,现代教育技术也在教育领域掀起了新的浪潮。多媒体教学更应该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主体,更是教育方式改革的重中之重。其中,如何使现代教育技术整合于教学和课程而不是外加于课程,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关键。

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它给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鲜的空气。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课堂中的运用也正呈蓬勃之势,现代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进入小学课堂,显示了它明显的优势,它集文字、声音、动画、图形于一体,图形清晰、动态感强、速度快、信息量大、信息传输质量高、交互性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理解和掌握,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直观性、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使一些抽象、难懂的内容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能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取得的效果,起到了教师用语言难以替代的作用。

一、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能化静态为动态。

要想学生学得好,首先要解决他们喜欢学的问题。很多心理学家都对此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儿童是一个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最有效的内部动力。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需要和愿望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兴趣,他们就会克服一切困难,充满信心地学习数学学好数学。儿童有了饱满的学习兴趣,便会对学习产生强烈的需求,积极地投入学习中,而不再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我担任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在教学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把平淡的主题图变成生动的动画故事,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比较大小”一课中,用flash做成两只熊黑黑和壮壮 在草地上争吵,接着转入壮壮和黑黑的对话。壮壮对黑黑说:“我今年15岁了,我的年纪比你大”而黑黑却对壮壮说:“不对,我今年8岁了,我比你大。”它们在草地上争吵我这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他们俩到底谁的年龄大一些呢?学生经过讨论后,因为15是两位数,8是一位数所以壮壮的年纪大。之后大屏大象来了,它说:“我今年32岁,我比你们都大。”熊说:“怎么可能呢?应该我比你大才对!”它们又争吵起来了。我又及时提问:“同学们你说它们水的年龄最大?学生对这一个情景非常感兴趣,学生的心一直被生动的动画引导着,在丰富的画面中学生饶有兴趣地挖掘着比较多少的素材,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新课标指出,要提供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通过向老师、同伴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实现发展。例如:教学《位置》时,课件出示小明凌乱的房间,“你能帮助小明把房间整理好吗?”,学生兴趣盎然纷纷要求帮助小明,并且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整理过的房间各不相同,充分体现的个性化。再如:教学《认识人民币——简单运算》的复习课时,利用课件让学生们最喜欢的福娃引领学生走进一家商店,让学生先看清楚每一种食物的价格,然后模仿购买,一是让学生购买自己最喜欢的两种食物,需要花多少钱;二是给学生一定的样币买一种食品,应找回多少钱。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创设了自主探究的空间,积极的讨论、充分的表达,从而也使学生深深的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激发学习热情自主探究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很容易忽视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忽视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传授,学生单纯的学会模仿,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看起来很顺利,但是学生没有经过“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学生就不可能达到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也不可能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多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借助信息技术这一高效的教学手段辅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变被动为主动,真正实现“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学习状态。

二、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能突破难点,化难为易。

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表现为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概括思维过渡。尤其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对具体、形象、直观的实物比较感兴趣,能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因此我在的教学中结合教材的内容用flash等软件制作课件来揭示数学中繁难、抽象的知识,让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降低知识难度,使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概括思维发展。

如一年级上册在学习“连加连减”时,出示挂图,那是静态的,有些学生也不能看懂图意,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最后我把这些情景图制作成课件如“草地上有5只小鸡在吃食,接着跑来了2只小鸡,最后又跑来1只,一共有多少只小鸡在吃食?” ;“8只小鸡在吃食,2只吃饱了离开了,又有2只小鸡吃饱后走了,还剩下几只小鸡?” 动态的演示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5+2+1和8-2-2的意义和计算顺序,从而达到由深变浅,化难为易的目的,在结合这节课必要的讲解,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时,算法的多样性单靠教师讲解,学生很难从抽象的语言中体会和理解,这时候就需要多媒体课件把24+9的“凑十法”、“点数法”、“连加法”、“估算法”、“凑整十法”、“个位加加法”等算法用课件进行动态演示,学生加深了对算理的理解,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形式,成功的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这样通过直观动态的画面,渲染了气氛,优化了教学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法多样化,能让每个孩子择优选算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习钟表中时和分的关系,这部分知识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尽管学生每天都会无数次的看到钟表,但由于年龄关系能正确认识钟表的学生却极少,在教授这一单元时,我决定利用电脑课件让学生学习,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清楚的看到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分针走一圈,时针有何变化、走了几时,这时再让学生说时和分的关系。会让学生就很容易地知道了1时=60分,这是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到的结论,我想会比我干讲,让孩子死记硬背或听人告诉才知道的会效果好得多,能使难点得以顺利突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是一种新型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只要我们制作并使用大批高质量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软件,只要我们运用得当,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把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和思维过程融为一体,就能极大地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最终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服务就一定能落实素质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赖德胜.2007.7.《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刘兼、孙晓天.200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马军丽

浅谈网络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325-02

进入21世纪以来,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可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从而化难为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正确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了一些探讨。

一、学习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小学生积极认识,积极探究的学习心理特征,也就是说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最有持久力的动力。一个对学科知识无兴趣也无需要的学生是不能持久努力学习这门学科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再现情境,使课文内容形象化,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开课伊始,教师便可利用投影仪出示有关黄山的图片,教师适时配上解说,这就是我国安徽省的黄山,黄山的云海、奇松、温泉都非常有名,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黄山的奇石,这些奇石形状各异,非常有趣,孩子们愿意学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道:愿意。此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同时,教学媒体的合理利用,还可弥补教师自身素质的不足,由于受方言的影响,许多语文教师在范读时往往会出现吐字不够清楚,字音不够准确,这样的范读是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这时,可采用录音机和录音磁带来替代教师的范读。用类似的方法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语文教学中,使学生直观感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二、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语言感悟能力、审美能力和个性阅读休验。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达到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作品主题,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为个目标呢?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符合教学要求的情境是一种最好的办法。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由于时代的不同伟大周总理的形象对当今小学生是比较陌生,历史背景与他们有距离感。如果只让学生读几篇课分,教师作一些分析讲解,学生是不能感受到一个形象丰满精神崇高伟大的周总理。因此我结合课文内容,有机地用电脑课件播放一些有关的图片和录像。在讲到周总理夜里工作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总理工作劳苦,我插放了一段在电影《周恩来》中截取下来的周总理在中南海工作一夜的录像片段。学生津津有味地观看着。通过录像中人物角色的表演和配音、配乐调动起学生视角、听角等感观感受使学生有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周总理工作的劳苦,增强周总理形象的感染力。为了调动学生情感,把学生对总理的热爱崇敬之情带向高潮,在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两个感情致深的自然段之前,我又插播了周总理逝世,长安街送总理的感人一幕。这样再现当时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周总理为革命日夜操劳,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品质,更领悟到亿万人自发为总理送行的无限深情的内在情感驱动。最后学生有感情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当然就水到渠成了。可以说,没有情境的渲染,就没有“语文”也就没有语文教学。

三、解决难点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为了克服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缺点,缩短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距离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克服教学难点,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开发学生的智能,提高语文教学在实效性。比如《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从字面上解释是:庐山从正面看是雄伟奇特的大岭,从侧面看又成了高挺峻峭的山峰,无论是远看、近看、高处看、低处看,庐山的模样都是不同的。尽管学生对文中意思是明白了,但凭有限的经验难以想像这种景象,也很难体会诗人的情怀、理解诗中的哲理。我借助多媒体逐一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远景、近景、高空俯视图、山脚仰视图,学生不仅领略了庐山千变万化的美景,更是领悟了“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深刻含义。然后我让学生想像:如果你身在庐山中,能看到庐山千变万化的姿态吗?这是为什么呢?多媒体演示:诗人渐渐走近庐山;诗人边登庐山,边环顾左右,却只看到山石丛林,不由慨叹“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接着开展讨论:怎么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从而揭示更深刻的道理:看事物不能光看表面,要多方面、多角度地观察。

四、补充丰富的课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科是一个信息量极大的学科。它几乎涵盖了其他几个学科。有人说,语文外延=生活的外延,也有人说:“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开发语文学习资源,扩大课外延伸,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能很好地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如教学《体育颂》一课,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学习情感的发展。我为学生补充了以下内容:(1)体育运动的发展史。(2)运动员资料,如瓦尔德内尔、刘国梁、邓亚平、玄静和、李宇、李小双、布勃卡、刘易斯、奥蒂、德弗斯等十多位中外著名的运动员们的图片和有关的方字材料。(3)我国申奥成功的经程和近几届奥运会的开幕式、和部分奥运会比赛的视频。以上内容都预先存放在电脑里面,上课时让学生有选择地欣赏、阅读。这些内容都是小学生十分感受兴趣的内容,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大量的知识,促进师生互动,对于学生全面、深入理解课文起到重要作用。

五、培养学生能力

1、实践能力。在教学制作校园贺岁卡的时候,教师通过电脑网络展示联系背景画所写的寄语,引导学生欣赏、讨论,从中悟出写寄语的要点。学生在电脑上独立选择画面,撰写寄语,将作品在电脑中进行展示,实现语文课和电脑课的“综合”。在综合活动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2、信息处理能力。语文教师应该多设计一些开放的,需要学生主动去探究、收集、整理、获取信息,并综合运用这些信息进行创新的“研究性学习”的作业。例如:要学生制作电脑小报,在出版的过程中,学生要寻找大量资料,要进行筛选、排版、打字等,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审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能力。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海底世界》等课文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写一篇《漫游海底世界》的文章,让学生网上收集有关海底世界的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发散思维能力。在教学《黄山奇石》中,学生仅仅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黄山的奇美是不够的。我们把黄山的视频资料和其它相关内容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的形式按一定的链接方式制作成课堂教学网页。课上,学生通过“视频点播”看到了黄山的怪石嶙峋、危峰突兀,形象地理解了文中的抽象词句,并在网上看到黄山不同形状的图片和文字信息,更加深了对它的认识。

4、创新能力。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在屏幕上展示了几个问题:地球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影响有哪些?我们该如何保护地球?显然,这是知识与思维并行的拓展型的探究性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校园网中下载查找到相关资料,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一些修正或补充。课堂上,学生们畅所欲言展开讨论,教师适时点拔、评价。于是一个个闪耀着创新火花的答案诞生了。通过网上的查阅、交流和相互间的思维碰撞,点亮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六、反馈及时,提高效率

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成反馈快,知识迁移快的课学教学环境,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和智能发展。如:阅读文段分析,教师用扫描仪或汉字键盘输入甚至从网上下载的文字材料或练习事先储存好,当需要时就会很快把文字材料在屏幕中显示出来。学生也只要拷打键盘或看着屏幕便可以阅读或作答。学生的答案、问题也可以直接地在屏幕上显示出来方便了教生的交流互动和生生的交流互动。这种做法比起传统的教学操作省时省力,大提高四十分钟的内容含量。

七、为学生建立有机的知识系统

语文新课标要指出,要为学生开发更多的语文学习资源。利用信息技术能有效地开发学习资源。利用信息技术的储存、显示、交互等强大功能,可以为小学生建立一个有机的知识系统。把小学十二册书中零散分布的语文知识系统化。把各种语文知识点,作者介绍,各种历史背景、名篇欣赏,练习资料、视频材料和课件和一些与语文学习相关的网址等组合制成课件放到局域网或互联网上提供给学生查阅或识记,让学生清晰地认识理解小学语文知识。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一个平台,也为教师备课提供一个丰富的资料库,而且操作起来非常方便快捷。这就是信息技术与语文科经典的整合。

上一篇:学校建档立卡学生帮扶工作总结下一篇:班长转正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