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微课

2024-06-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反思微课(精选12篇)

反思微课 篇1

文登侯家中心校 崔军辉 ***

近阶段,市教研中心组织全市教师学习了微课的教学方法,我们单位还组织教师学习了微课的制作。通过我们对微课的学习和研究,我对微课的翻转课堂有了初步的认识。下面我就谈谈我对微课的心得体会。

微课具有教学时间比较短、教学内容比较少,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更聚集,主题更突出,更适合教师教学需要。而且相较于传统授课,“微课”的提出对于教师语速、重难点把握剖析,及多媒体应用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下面我就本学期我教授的也是国培重点探讨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这一节课中长方形边角关系这一知识重点结合微课及反转课堂提几点体会。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春天来了,大森林里,各种小鸟在林间飞来飞去,欢快的哼着歌,瞧,她们正在做鸟巢呢!

并师问,大家也想加入到她们的行列中来也制作一个漂亮的鸟巢吗?揭示并板书课题“做鸟巢”。【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教师语速要适中,声音洪亮,在多媒体中以春天作为情景导入,以做鸟巢作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 1.长方形

师:大家看老师制作的这个鸟巢漂亮吗?,漂亮吗?大家先来观察一下鸟巢的这个面是一个形状的。(投影展示,将前后上下面展示出来)

预设生答:长方形的。

师:那么什么是长方形?长方形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预设生1答:长方形相对的边都相等,所有的角都是直角。预设生2答:长方形是对边相等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让学生提前先试着说出本节知识点,在学生自我知识建构里我们在之后进行授课,这样打破传统一般授课模式)

师:大家猜想出那么多长方形的特点,有边的关系也有角的关系那么到底是不是这样呢,大家想不想动动手自己验证一下呢? 生:想(积极性高涨)

师:大家拿出老师发给大家的长方形纸片,通过动手折一折、用直尺量一量的方法看看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样的特点?(在此,可以循序渐进想引导学生从边的角度探究,然后再是角的角度)① 边 预设生答:我发现长方形有四条边,这两条边长度一样,每条边都是10厘米。(师:两条边长度一样,也可以说相等)

师:他们用量一量的方法,谁还有不同的方法能说明两条边的长度是相等的?(鼓励大家进行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思考想出更多办法。)

预设生:我是将这个长方形对折,就能看出这两条边的长度是一样长的。(师投影仪展示学生整个操作过程并及时提出表扬。)(板书:边相等)② 角

师:大家都用到了很多好方法证明长方形对边都相等,那么谁又有什么好办法证明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的?

预设生:我用到学过的三角板的直角边比照量一量这个长方形的四个角得到了四个角都是直角.师:总结长方形特征,(并要求学生理解记忆背诵,看谁记得又快又准)

(注重学生从学生的思维角度以及陈述语言带动及引领全班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师:刚才我们大家猜想了长方形特征并能够亲自动手做实验去证明长方形特征,大家这节课能够自己通过实验证明一个结论每个人都做了一回小科学家大家高兴吗?(在翻转课堂里学生自主提出对一个问题的理解认识,这样更易切实培养学生课堂主人翁意识对于学生独立动脑动手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并具有重要意义)

师:大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吗?(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并将所学知识自己动手展示出来)

师:长方形在生活当中是很常见的,在我们身边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是长方形的,大家谁能在自己身边物体表面找到一个长方形? 生:课桌面、铅笔盒面(培养学生将数学联系生活并运用服务于生活中)

反思微课 篇2

关键词:课堂教学,微课,反思

当前,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趋势是越来越注重以学生为本位的驱动发展模式, 课程目标既要满足社会需求, 又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过于单调, 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比较单一。而时下国内教育界最时尚的话题就是“微课”。微课的兴起并逐渐融入到课堂教学, 改变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然而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发现关于微课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1. 关于微课内涵的思考

关于什么是微课, 目前国内外提法并不统一。查阅相关文献可知, 微课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有机化学教授Le Roy A.Mc Grew在1993年提出的“60秒有机化学课程”, 目的是让非科学专业人士在非正式的场合中也能了解化学知识。1995年, 英国纳皮尔大学的Terence Kee教授提议, 让学生对特定主题进行一分钟演讲。他认为, 学生在特定的领域中应具有掌握核心概念的能力, 以应对快速发展的学科知识及交叉学科的融合。2006年, 萨尔曼·可汗推出可汗学院, 其录制的微型视频在美国的基础教育领域风行一时。2008年, 美国新墨西哥州胡安学院的David Penrose正式提出了“一分钟视频”的微课概念, 强调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紧密相结合, 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式的学习体验”。

在国内, 目前对微课的概念还未达成共识, 研究者对微课也有着不同的解读。如有研究者将之定义为:“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 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 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其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 (课例片段) , 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 是在传统的教学资源类型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而来。”还有研究者认为微课是与“课”相对应的概念, 是从翻转课堂中涌现出的新概念, 将微课定义为“时间在10分钟以内, 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内容短小, 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此外, 有研究者从微课兴起的根源和应用角度将微课定义为“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 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 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

纵观各家观点, 对微课概念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微课是“课程资源”“课”还是“课程”。其实, 从微课的字面意义上理解, 微课应该是一种微小的课程, 是有时间限制的一种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应该包含有课程的全部要素。但在实践中, 一线教师往往是把微课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来应用, 这在当前微课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的背景下是完全可行的, 但在我们看来, 从长远的角度看, 微课并不完全等同于学习资源, 它的侧重点应该是在课程上, 是某个知识点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实施的总和, 是微课程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 关于微课适用范围的思考

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 以其“主题突出、短小精悍”等特点而被广泛认同, 在教育领域掀起了一股“微课风”, 很多小学、中学、中等职业学校、高校都把微课开发作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首要选择, 涉及所有学科, 似乎什么课程只要进行微课开发就可以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 或者能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这其实又陷入一个误区。其一, 并不是所有的课程学科都适用微课教学的方式。我们认为对大多数学科如理科中只需要讲清楚的某个概念、公式等可以采用微课的方式, 而对于一些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需要长时间持续讲解、讨论甚至需要实训训练才能掌握的内容, 采用微课的方式是不太可能达到应有的效果的。其二, 学科中, 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用微课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 并非所有知识点都是不能掌握的, 只有在学科中有些重点、难点问题, 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难度, 对于这些重点、难点问题可以通过微课的方式,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反复观看、反复揣摩, 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3. 关于微课程开发的思考

《法定继承》微课反思 篇3

[关键词] 法定继承;微课;反思

【中图分类号】 D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038-1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它以课堂教学视频为主,同时还包括辅助性教学资源,如相关的课件、教学方案设计、学生反馈、练习测试、教师总结等。在国外,微课程(Micro—lecture)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0v A.Me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f 60一Second Course1. 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The One Minute Lecture.简称OML)。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手段,“微课”由于其短平快的特点,决定了它不是课堂教学片段的截取,具有浓缩性。按照学校的要求,我讲解了时长10分钟的微课——《法定继承》,现拟从以下三个方面逐一进行反思。

一、 微课教学的要求

(一)迅速导入知识点。由于微课的教学时间较短,所以导入知识点要迅速,不能拖泥带水,可以用小案例甚至是一个简单的设问、疑问、悬念等,把抽象的理论概念与简单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也可以通过flash动画或者图片等来引出知识点;也可以通过一个新颖的、引人入胜的画面引出新的知识点,甚至开门见山、平铺直叙。总之,无论怎样导入知识点,最重要的就是导入点新颖、能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知识点要短小而精悍。微课的知识点,可以是问题探讨、知识理解、重难点讲解等,也可以是练习巩固、课前预习、生活技巧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知识点讲解和展示。微课教学由于时间较短,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多”与“少”的关系,做好内容的取舍。既不能内容繁杂、不着边际,但也不能内容太少,内存不丰厚,显得空洞,导致学生听不懂老师所云。微课教学只要做到知识点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意思表达得清楚就可以了。

(三)授课线索清晰明确。在大堂课的教学中,一般有两条甚至多条线索,而微课教学中,由于一般只有一个知识点,应尽可能只有一条线索,并将这条线索讲深、讲透,尤其要注重讲解和剖析主干知识,或精要讲授,或巧妙启发,或积极引导,力争在有限时间内圆满完成课题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四)“微课”的收尾要快捷。由于微课时长较短,其结尾应该快捷、简短。在收尾时,教师应该概括讲授要点,并进一步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习者理清思路;有时可以引导学生总结梳理知识点。总之,微课小结要表现得干净利落。

二、《法定继承》微课程的设计

(一)教学设计。由于第一次接触微课,如何在10分种左右的时间呈献给大家具有完整性、独立性的内容,是必须要考虑的。怎样导入新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哪?呈现给学习者的知识点应该有哪些?内容怎样取舍?在备课时,我阅读了大量的资料,整理出一些自认为比较有用也比较有趣的素材,穿插整个教学过程,力求增加本课程的趣味性。如在教学设计时,我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专业、前期学习基础等特点,注重师生互动,关注学生的接受基础,从一个案例导入,设计了五个部分的教学内容。课程讲解过程比较清晰,侧重实践运用,语言表述较为简洁;内容上能与生活精密结合,便于学生理解。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设计了概念、案例、图表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并伴有课堂练习、课堂小结及课后思考等教学环节。

(二)课堂教学实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课堂教学实施,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材为基础,从新课导入、内容讲授、知识拓展、课堂小结、课后习题及文献推荐等环节逐步实施教学计划,完成教学目标。在《法定继承》的微课教学中,我针对学生对概念理解困难的特点,运用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案例导入,并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案例教学,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的讲授了法定继承的概念、法定继承的适用范围、法定继承人的顺序和代位继承等知识点,并结合PPT的特点,引用了形式多样的图表等加以阐述,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

三、《法定继承》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范围过大,略显臃肿。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下,我们的教学理念形成了定式思维,认为一趟课给学生讲授的知识越多越好,一堂课上的越充实越好,知识容量越大越好,讲的越精细越好。在这样的教学思想下,我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范围过大,过于追求知识的大容量导致讲授时间不够用,影响了授课效果。

(二)教学时间的分配不科学,把控不到位,略显拖沓。因为在微课教学的设计中,过于追求整个教学环节的完整性,设计的教学环节较多,加之课堂讲授精细化的定势,最終导致整堂课时间把控不理想,略显拖沓。如何处理好课堂内容的组织和教学时间的把控二者的关系,是我们在今后教学过程中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微课教学带给我们的启示。

(三)授课中语速过快,影响了教学效果。由于选取的教学内容范围过大,导致时间不够用,而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授课中语速过快,影响了教学效果。如何合理把握授课语速,这也是我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微课教学反思 篇4

万事开头难。刚开始我并不知道应该按怎样的流程充分准备微课拍摄和剪辑制作的前期工作。于是,对于拍摄场地、场景布置、镜头取景角度等都没有严格的要求,导致第一次拍摄效果很不理想。之后我就不断摸索总结经验,经过三次反复拍摄、制作、修改不断完善、不断进步。每一次拍完从场地选择、场景设置、取景角度、动作细节、台词都有新的、不同的体会和修改目标。

我所制作的微课内容是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健康评估》里的常规心电图检查。健康评估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临床课和基础课之间的桥梁课。课程内容包含一部分理论知识和一部分操作内容。但实际教学中往往无法在实验室里完成所有实训部分实践操作内容,只能靠一些图片、视频资料让同学们学习操作过程。但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学习这些陌生而复杂的操作对于初学者来说往往只能留下浅显的印象,也往往容易产生枯燥乏味感,难以激发起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造成学习的疲倦感,增加教学难度。

再来谈谈我所面对的学生群体,我们的学生属于高等职业院校生,很多学生学习基础差,自我约束力差, 在学习定位和未来发展等方面普遍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对学习的重要性没有明确的认识和规划,学习自觉性差,上课过程中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因此,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就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这就要求教师更加注重课堂组织及教学内容和新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微课是针对某个知识点而制作的,时长一般为5―15分钟。具有教学时间比较短、教学内容比较少,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更聚集,主题更突出,对于师生来说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一、优化教学效果,丰富教学方式,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微产品”备受学生的青睐,

微课作为一种较新的“微型”的教学资源可被学生灵活方便地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随时随地移动学习,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这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局限于传统授课那种呆板的模式。基于微课短小、传播便捷的特点,它适合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深度学习。对于没有掌握该知识点的学生,课后通过微课形象直观的反复观看学习,进而掌握相应的知识点,对于已经掌握该知识点的学生,课后通过微课学习进行巩固,更便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

二、能促进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发展

微课制作是一个研究的过程、一个教学反思的过程。微课制作要求能够一次成型,因此,要求教师对内容编排、操作过程、场景设置等专业和非专业的内容进行反复钻研推敲、精益求精,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微课的传播性强,同行之间可以观摩学习,同时给出评价与反馈,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能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实现知识交流、共享、积累。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教与学的情景中可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学业水平。

三、如何在高职教学中强化微课教学的应用

1.主题要鲜明,重点要突出

微课是为了凸显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内容的,要做到言简意赅,把握重点,在有限的时间内,将重点划分和引用出来,并且尽量清晰明朗地讲解出来,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2.思维要创新、内容要生动

微课的内容及制作形式不能滥用也不能千篇 一律,而要适当的选择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能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表现形式,能做到具有吸引力、较好的画面感和清晰易懂的形式和深入浅出的突出重点,便于学生自己学习。在内容上可结合或融入生活实际,导入案例,以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重要性,强化感染力、表现力和冲击力。

四、结语

微课教学反思 篇5

为了实现翻转课堂,跟上先进学校的步伐,我校进行了微课培训工作也举行了微课大赛,通过这些活动让我知道了微课到底是什么该怎么用,从思想上给了我们一次启示与引领。包括后期的微课在课堂中的运用,让我校教师大开眼界。为了实现翻转课堂,我校打造了智慧校园即微课云平台。此平台的运用,主要要求教师上传制作的微课,平台功能很强大,教师、学生、家长都有各自的空间。

教师可以上传微课,供学生观看,学生有疑问时师生之间可以互相沟通,且可以利用题库布置作业从而实现翻转课堂。目前,由于条件所限不能让全部的班级实现翻转课堂,但已建立了翻转课堂实验班,让教师、学生和家长逐渐熟悉、理解和认可这种教学方式,我们一起努力尝试着改变,每踏出一小步,就意味着进步了一大步。

《角平分线》微课教学反思 篇6

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再到教学反思的过程中,我觉得本设计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亮点:

1.教学设计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其探求过程。

2.在教学中以问题引领学生活动,在学生活动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本节课在教学实施中,通过教师问题引领,启发诱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互动讨论等一系列活动,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分解、突破了难点。

3.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反思微课 篇7

关键词:微课,课堂教学,高职院校

0 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的发展, 我们已步入“微时代”, 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课, “微”无所不在。特别是在国家大力提倡“互联网+”的大环境下, 在教育领域, 面向中小学、大学、职业教育、IT培训等多层次人群开放课程, 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在家上课, 微课依托移动终端设备和互联网, 可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1 微课及其特点

按照“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方案中”的解释, 微课是指教师围绕一门课程的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 充分合理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及设备, 录制时长在5-15分钟的视频。这是一种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 为“微时代”的学习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微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微”字上。时间上, 一般只有十分钟左右, 大大短于传统课堂教学的四十五分钟;内容上, 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展开, 显得“小而精”;在表现形式上, 微课以视频为载体, 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播放, 数据量较小, 便于在网络上分享及传输。

2 微课引入高职课堂的现实意义

随着智能终端的日益普及, 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逐步从传统的纸质媒体向网络媒体转换, “微时代”的人们, 尤其是年轻一代, 更习惯于使用手持移动终端聊天、看新闻、看视频, 来获取实时资讯。而微课, 这种以视频为载体, 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的新兴教学方式, 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微课时间较短,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上, 制作教师都进行了精心准备, 以浅显易懂的讲解, 配合形象的动画演示, 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进行了阐述, 让学习者在较为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进行学习, 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3 微课在高职课堂教学的应用原则

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学习主动性不高, 对于感兴趣的内容才会激发学习兴趣。笔者在进行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时发现, 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学生普遍觉得比较难学, 难在对算法、编程思路的理解和编程方法的应用, 往往课堂上能够听得懂, 但在课后使用所学知识完成练习时, 又会遇到麻烦, 感觉无从下手。将微课引入课堂, 通过教师对算法的分析, 结合动画演示和具体的实例展开, 使学生的能力在反复的、由简到难的操练过程中获得提升, 对算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也得到提高。

微课引入课堂应该遵循简洁生动的原则:在进行课程设计时, 从引入、高潮到结论, 均应紧紧围绕知识点或主题进行, 删繁就简不绕弯路;在课程教学时, 语言要简洁, 内容要生动, 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讲解, 学生更易理解接受, 一个恰当的实例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进行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时, 对于教学内容中的难点, 就通过微课这种形式作为有益的补充, 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和反馈。例如在讲授“继承”这一概念时, 首先通过一个实际的手机App项目引入, 通过对出行工具公共汽车Bus类, 出租车Taxi类和私家车Car类的设计发现, 有大量代码是重复的, 而继承, 恰恰是解决代码重复的一种有效机制。其次通过动画演示, 将Bus、Taxi和Car三个类的共同部分抽取出来, 单独地做成一个Mobile类, 分别声明Bus、Taxi和Car是这个Mobile类的子类, 子类特有的部分各自添加。最后在集成开发环境Eclipse下演示整个程序设计流程。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点时, 普遍反映听得懂, 学得快, 会应用。当然, 这需要任课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

微课的制作同时要注重精美, 做到整个微课画面美观、布局合理、文字精练、结构紧凑, 在选取背景音乐的时候, 应切合主题,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集中注意力获取知识。

4 微课在高职课堂教学的应用策略

微课作为一种新近引入高职课堂的教学方式, 应当扎根于现实课堂, 注重与现实课堂的整合, 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可以在课前、课中或课后等节点灵活运用。

随着移动终端和无线网络的日益普及, 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 在高职院校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上, 具有直接的培养效果。现实中, 高职院校的学生, 基本人人都有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 但是用来玩游戏、聊天、看新闻的娱乐成分比重较大, 通过教师和学校的引导和推动, 通过微课这一新型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养成主动进行移动学习的习惯。

5 结束语

在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 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 引入高职课堂教学中已初见成效。如何更好地设计、开发与实施微课, 并与具体的教学情境进行整合, 更有效地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 仍然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与实践, 有很长的路要走, 也要防止重走以前“课内整合”的老路。

参考文献

[1]赵永红.高职院校微课教学策略探究.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4 (2) .

[2]陈君.基于微课理念的高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5 (4) .

[3]管丹.“微课”视角下高职教育课程建设与思考.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4 (6) .

反思微课 篇8

【关键词】“微课” 现状  对策

“微课”又称翻转课堂,是近年来在教育界流行的一种新型教学辅助模式。它的出现引发了教学的又一次革命,引起极大反响。各个学科各个学段的很多老师都对“微课”制作和应用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微课的特点是:时间较短一般以3至5分钟为宜,最好不要超过10分钟;内容可以被长期保持;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和业务能力不断对其进行修改和完善。它的出现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突破性改变,对于帮助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有重要意义。“微课”在课外还可以用于自学、帮助家长辅导学习、缺课同学的补课学习、学习困难的学生巩固学习等。

一、微课应用现状

1.硬件不足,缺少经验

录制“微课”需要电脑、网络和相关的录屏软件(如Camtasia Studio),但在大部分农村学校,特别是小学,学校没有专业隔音录播室,很多老师只能选择下班后在家深夜录制。特别是农村教师虽有积极使用的热情,但缺少培训的机会,也没有专门的硬件设施和网络平台,大部分教师没有接受专门的培训。广大农村教师虽说家里已经基本具备了电脑和网络,但是对相关的应用软件还不熟悉。以致“微课”的内容和传统的PPT多媒体教学没有太多差别,并没有他们感兴趣的动画、视频和期待的“有趣的”东西。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开一两节貌似好看的公开课和展示课,那就失去了“微课”的意义。

2.学生学习主动性

“微课”的一定优势就是可以供学生反复使用,但是在农村地区由于受经济发展限制,很多孩子家里并没有电脑或网络,再加上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差,很多微课并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使用。在看微课的过程中由于缺少监督,往往投入不够,走马观花,效果一般。

3.实效性不高,喧宾夺主

根据笔者进行的问卷调查统计,在微课实际应用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一些教师不顾教学实际是否需要,只是大量堆砌投影、录像、课件、视频等都录入微课,让微课来当主角,自己反倒“置身事外”了。教学中经常发现,教师片面追求课件的“花哨”,而忽视了教学内容,将内容设计的一环紧扣一环,让学生失去思维的时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也演变成了多媒体课件的“解说员”。这就背离了将多媒体课件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初衷了,是需要我们教师进行反思并不断改进的。

二、改变对策

1.把握“微课”制作特殊的规律和流程

“选题——教案编写——制作课件 ——教学实施与拍摄——后期制作——教学反思”①微课的使用也有其特殊的规律,教师在录制微课之前,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深入研读教材,全面分析学生学情,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容易出现的问题入手,通过典型例题使学生迅速达成教学目标。此外还要注意形式,如: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清新、流畅,美观实用,视频与音频同步等问题。

2.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

要求教研室和学校业务室在业务学习中要进行相关培训,教研室可以从理论和高度上进行通识培训,让广大教师,明白“微课”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在学校层面注重于使用和操作,可以利用学校的电脑室,每人一台电脑,一步一步地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操作。教研室可以在基本功大赛和优质课评选中,将微课作为一个项目进行考查,督促一线教师入轨。

针对硬件不足的情况,建议学校在课外活动将学校的学生微机室定时开放,也可以使用班级的多媒体,将同村有电脑网络和没有电脑网络的同学分成一个学习小组,可以利用家长的智能手机观看,通过这一系列的手段,基本上解决了学生没有电脑和网络使用微课的烦恼。

3.使用微课应该有“度”

依据教材内容和教学实际,这是检验微课使用是否恰当的额标准之一。比如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谁更具有稳定性,做成微课就是费力不讨好。倒不如让学生自己做一个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动手一拉一试结果自己然而然出来,而且印象更深刻;而有的比较抽象如“立体图形的展开图”由于解答此题需要具有空间想象力,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就比较抽象,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录制,将一个立体图形逐步展开,这样展开图一步一步展现在学生面前,具有非常直观的作用,教学效果也会非常高。

不同的时段,使用不同的微课,如在上课的开始阶段,就是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突破难点与重点时使用就是化繁为简,将抽象变为形象;课后使用,让微课引领学生们向数学学习深处漫溯。

以微课和PPT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只是教学手段,提高课堂质效才是目的。我们不能为了使用“微课”而去使用“微课”。“微课”不能完全颠覆或传统的实体课堂,更不能完全代替教师在课堂上的现场点拨和指导。应该看到,“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微课”提高农村小学数学的课堂质效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注释】

①微课在教学中的作用,http://www. jxteacher.com/wangzilong/column40598/ 2eac9b5e-57f7-46fd-99a5-a03a51a30713.html

反思微课 篇9

1.我们调查了20xx 年至20xx年的每月天数。回想一下:这些年份的每月天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除了2月以外,其余各月的天数都是相同的。

有的年份2月是28天,有的年份2月是29天。

2.引新:

根据二月份的天数,这些年份可以分成几类?怎么分?

生:20xx年、20xx年、20xx年、20xx年分一类,这些年份二月都有28天;20xx年、20xx年分一类,它们的二月都是29天。

3.揭示平年和闰年概念:像上述年份中,二月只有28天的年份是平年,二月有29天的年份是闰年。(板书)

4.说一说:我们调查的这些年份中,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

【教学反思:自然地引出了“平年”“闰年”的含义。更重要的是;学生经历了一次分类思考的活动过程;积累了思维活动经验。】 二、自主判断,探寻规律。

1.出示1997年至20xx年的2月份月历卡。

根据每年二月的天数,找一找:哪些年份是平年,哪些年份是闰年?并用“平”或“闰”字样在旁边标出来。

2.指名汇报。板书如下:

平平平闰平平平闰平平平闰平平平闰

3.找规律。

从1997年开始,大家读一读平年和闰年的排列,有没有规律?能否读出来?

生(读):平平平闰平平平闰平平平闰平平平闰。

谁能说一说,从1997年开始观察,平年和闰年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平平平闰”一组一组地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教师同时圈出:平平平闰)

像这样每4年为一组,从1997年依次向后第50组的第1年是什么年?(平年)那如果从1997年向前数第100组的最后一年呢?【教学反思:要求学生以“读”助“找”,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不断试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探索规律的过程。当学生能够按照“平平平闰平平平闰……”每四字一停顿、有节奏地读出来时,就充分说明学生已经发现了平年和闰年排列的一般规律。然后,在此基础上,分别引导学生适当地向前、向后联想延伸:“像这样每4年为一组,从1997年依次向后第50组的第1年是什么年?你是怎么知道的?”“那如果向前数第100组的最后一年呢?”这样,不仅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平年和闰年“排列规律”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判断闰年的一般方法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三、应用规律,构建算法。

经过努力,我们已经找到了平年和闰年排列的一般规律,那就是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应用规律,就能判断某一年份是不是闰年。比如,要判断20xx年是不是闰年,怎么想呢?

方法1:从20xx 年开始依次向后写,平平平闰。

方法2: 20xx年按照每4年分一组,可以分成多少组?列式计算:20xx÷4=504(组)。

师:通过计算,我们知道20xx年按照每4年分成一组,可以分成504组。但第504组里平年和闰年的排列方法是看不到的,怎么办呢? 因为第504组里平年和闰年的排列方法跟黑板上的“第一组”排列方法是一样的。“第一组”里最后一年是闰年,所以20xx年也应该是闰年。

你认为以上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

接下来,判断:20xx 年、1971年、1988年、20xx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观察这些竖式,你有什么发现?(结果有余数的都是平年,而结果没有余数的都是闰年。)

(出示“你知道吗?”材料)我们居住的地球总是绕着太阳旋转的。地球绕太阳转一圈需要365天5时48分46秒,也就是365.2422天。为了方便,一年定为365天,叫做平年;这样每过四年差不多就要多出一天来,把这一天加在2月里,这一年就有366天,叫做闰年。通常,每四年里有三个平年一个闰年。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

按照每四年一个闰年计算,平均每年就要多算出0.0078天,这样经过四百年就会多算出大约3天来,因此,每四百年中要减少三个闰年。所以规定,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的才是闰年,不是400的倍数的就是平年。

指出:通常公历年份是4 的倍数的是闰年。并说明,如果是整百年份,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教学反思:以判断20xx年是不是闰年为例,鼓励每个学生基于自己的认知水平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学生或“写”、或“算”,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但无论学生选择“写一写”“数一数”,还是“算一算”,都是基于对平年和闰年排列一般规律的充分理解和把握基础上的自主建构。对比优化“ 计算法”作为判断闰年的一般性方法。接下来,学生在继续判断“20xx年、1971年、1988年、20xx年是平年或闰年”的过程中,不断地感知、思考和体验,进而发现“结果有余数的都是平年,而结果没有余数的都是闰年”。最后,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你知道吗?”材料,整合经历探索发现的深切感受和丰富体验,不仅理解了平年与闰年“规定”的合理性,而且实现了判断“方法”的有效建构。】

【《平年和闰年》微课设计与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认识平年闰年》教学反思

2.平年和闰年的课堂教学反思

3.平年和闰年教学反思范文

4.《认识平年闰年》的教学反思

5.平年和闰年小学趣味数学故事

6.《认识平年闰年》的教案设计

7.《微课》教学设计

8.新课改微格课的教学反思

反思微课 篇10

本节课是对成绩表进行总分的计算,一开始的时候是讲解在excel里面利用输入公式的方法进行总分的计算,这点上学生能基本全部掌握,但是在输入公式计算时有学生提出了问题,由于我们科目较多,人数也多,那么是不是要对每个人的总分成绩都输入公式进行计算呢?

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我感到欣慰,因为他们学会思考问题,看能不能找到更便捷的方法。顺着他们提出的这个问题,我给了他们提示,由于之前已学过了自动填充的方法,所以叫他们试着看能否用此方法也进行操作。由于他们运用自动填充后发现只要算出一个同学的总分就能用此方法把其他同学的总分也计算出来觉得比一个一个输入公式方便快捷。我趁他们正高兴时,问他们想不想再用更简单的方法来进行计算,便提出了这节课要讲的.第二个内容“自动求值”。在自动求值这个部分,学生掌握计算总分能基本掌握,函数使用这个部分学生完成的也比较好,我只讲了使用求和函数来求总分,给学生讲了在使用函数时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尤其是计算选区的选择上面。尤于这节课讲的这几个函数在操作上都是一样的,只要把要求的值选对函数和选区,那么就没有问题了。最后给学生做的是一个综合练习。

总得来说本节课是成功的,知识点学生能基本全部掌握,并且能举一反三,在课堂上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不仅有了技能,也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小学科学课与微课有效整合的反思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科学;微课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183-01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网络和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了学生观察世界、探究世界、拓宽视野的一种现代便利工具。现代信息技术以它的交互性、广博性、便捷性为科学课堂打开了新视野,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积累科学文化底蕴的过程,而微课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有些教师没有合理利用微课技术,只是将微课单纯地放置于课堂的一个环节中,没有有效地服务于课堂交互。以下是本人对微课与小学科学课有效整合的一些想法。

微课以其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主题突出、内容具体、趣味创作、成果简化、多样传播、反馈及时、针对性强的优点在我们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一、微课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作用

1、运用微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老师讲,学生听,只能借助简单的黑板、粉笔、模型、标本或图片,加上科学教材中的许多内容涉及到一些原理、规律性的东西,凭借传统教学模式,不仅枯燥乏味,还很难讲清楚,学生兴趣不大,课堂效率低下。而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它由于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形兼备的教学特点,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所以,在小学科学的授课中,我们就可以给学生播放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好的微课视频,来代替传统枯燥古板的书面语,如此,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科学新知的学习兴趣。

2、运用微课,可直观展示实验

科学课有许多的实验操作,如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操作失误,不仅会导致实验失败,造成仪器损坏,还会引起某些危险性,更会引起学生的恐惧心理,最终影响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相反,如果先采用多媒体技术对实验操作进行模拟演示,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可反复观看以掌握正确的操作和对不正确操作的理解,然后再进行实验,将大大提高学生实验的有效性。教药品的使用方法时,特别是教授具有腐蚀性、有毒的药品使用时,可以先让学生反复看媒体演示,掌握正确使用药品的方法,然后进行实验,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直观的理解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实验方法掌握比较到位,整个过程非常顺利,效果良好。

3、运用微课,使课堂教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

在传统的教学条件下,学生在认识客观事物时往往会受到自身认知器官的限制,只能观察到此时、此地的情景,只能观察到肉眼看见的客观物体,对于微观现象,却无法观察和体验。而现在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模拟显示,使学生观察那些经过缩微的客观现象,以及在实际生活中无法重演的历史事件,并把具体图景生动地再现学生眼前。总之,借助于微课,学生可超越时空的限制去遨游知识的海洋。

4、运用微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微课短小精悍,一个议题,一个重点,都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设计,非常适合学生自学。

(2)时间和地点可以选择,有很大的自主空间,只要有学习的愿望即可实现。

(3)适应不同的学生,视频播放快慢可调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控制视频的快慢。

(4)由于视频可以反复播放,使那些平时反应慢的又羞于发问的学生能够从容的反复观看,较好的解决了后进生的转化问题。

5、运用微课,可拓展学生视野,提高教师自身知识水平

小学科学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具有广阔的知识面,掌握生物、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并及时的了解各科知识的最新资讯,让学生了解当今科技的最新发展及其趋势,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地通过网络搜集自己感兴趣的、补充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增长学问,拓展视野。而微课具备短小精炼的特点,可供教师和学生随时利用空余时间学习,为他们提供了学习知识的便利条件。

二、微课与科学课整合的几点思考

1、微课不能替代传统教学的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亲身体验是科学课的中心环节,不可舍本求末。微课教学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它并不是万能的,更不能替代探究性学习活动。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性的实验,这些实验需要学生亲自探究、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整合时,要掌控好适时的时机

“适时”就是指微课的使用应选择在最有利于学生掌握吸收教学要点,使效果达到最佳的时机。一般用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之处,用在质疑释疑之处,用在自行获取信息之处。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始终是教育的主导,对于微课的使用要适时适度,不能过分依赖。在教学原则中也要求教师用最简单的教学手段,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3、整合时,要掌控好融合的度

微课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将微课应用于教学,而是较高层次的“糅合”与主动适应。我们必须改变传统单一的辅助教学观点,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微课的功能与作用,把握好融合的度,以“有痕为无痕”,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创设条件让事实说话,让微课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

反思微课 篇12

按照“新摩尔定律”, 每一样创新产品必须考虑“技术采用的生命周期”, 以及消费者是否愿意采用创新产品。摩尔将创新产品的发展分为5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对应着不同的用户群, 分别是尝鲜者、远见者 (早期采用者) 、实用者、保守者和落后者。在获得主流市场之前, 即得到实用者和保守者的认可之前, 从远见者到实用者之间有一道鸿沟。鸿沟是市场发展过程的中断, 随着更多的用户使用, 远见者开始怀疑产品的优势, 如果达不到预期效果, 远见者会对这个创新产品失去兴趣, 转而使用其他创新产品。所以, 大部分创新产品都被扼杀在这条鸿沟里[1]。

多年来, 专家学者们先后大力推广过WebQuest、专题学习网站、Moodle网络课程等应用, 希望带给课堂教与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但始终难窥成效, 这些应用都被扼杀在这条鸿沟里。微课, 能否例外?按照“新摩尔定律”对用户群的分类, 笔者是一名实用者, 也是一名带有理性梦想的实用者, 希望看到基础教育改革的进步。在笔者看来, 首先, 在中小学不要意图使用任何的技术手段完全取代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其次, 如果意图通过“微课式”翻转课堂来替代传统的班级授课制, 反而更难逾越这道鸿沟。一方面, 远见者对微课的实验推广能否争取到翻转课堂支持性政策体系的完善;另一方面, 占主要比例的实用者对微课的应用能否达到远见者所推崇的理想状态, 都是难度系数极高的。其中, 微课的质量是影响远见者与实用者彼此信任度的重要链接因子。

大部分一线教师对新技术、新媒体的应用, 来自于专家培训的鼓动和比赛任务的驱动。目前的“微课热”, 主要处于参赛热和培训热。比较多的一线教师对微课的疑惑首先从参赛中产生——

疑惑一:接到微课比赛公文的老师, 第一反应是问:“什么是微课?”

疑惑二:被分派到任务参赛的老师, 产生疑惑:“怎样制作微课?”

疑惑三:开始设计微课的老师, 进一步疑惑:“什么样的微课会获奖?”

实用者对新技术应用推广的目的并不止于参赛, 而是真正能够帮助、促进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的进步。从参赛到真正引入到教育教学的应用, 针对这三个疑惑笔者形成三个追问——

追问一:“究竟什么是微课?”

追问二:“微课培训应该培训什么?”

追问三:“什么样的微课才是优质微课?”

下面从这三个追问谈一谈影响微课质量的关键因素。

追问一:究竟什么是微课

观点一:对微课的概念认知和定位模糊, 是影响微课质量的第一个关键因素。

国内最先提出微课的胡铁生老师于2011年给出微课的定义, 指向的是课堂实录的微型视频。在2012年佛山微课大赛的微课网中, 可以看到大量这种面向“教”的课堂实录微型视频。通过知网文献查阅和分析后发现, 随着高校专家热推可汗式微课与翻转课堂, 胡老师不断充实对微课的实践性认识和完善微课的定义, 不少学者也提出相近的定义, 从中看到学者对微课概念的关注和思辨。这些定义阐述了微课的四个共同点, 分别反映在技术、内容、时间和功能四个维度:一是视频 (技术) ;二是跟教与学相关 (内容) ;三是时间短至若干分钟内 (时间) ;四是按目的和知识点产生教学活动, 成为课程资源 (功能) 。2013年4月, 张一春、郑小军等学者指出, 微课为支持自主学习而产生, 使用主体为学习者。2014年, 苏小兵通过阐述厘清了微课和微课程的关系。这个思辨认识过程, 从国内微课起源、升温发烧到思辨, 从理论模糊到相对清晰, 有两年多。

但是, 一线教师跟高校学者的认知路径不一样, 较少教师能紧跟专家思辨的脚步去更新认知, 或有意识地在短期内收集该主题的学术信息进行认知和判断, 更多依赖于从一次培训、一个方案、一个微课作品等获悉指导信息, 以“比赛方案—百度词条—范例作品”的一般路径去学习。那么, 培训的指向、方案的描述、范例作品等就显得尤为关键。由于对微课的认知呈发展性、阶段性状态, 且佛山早期微课的轰动影响使不少教师对微课产生了印刻效应[2], 于是不少教师都以为微课就是课堂实录微型视频, 各地方组织相关比赛的人对微课与微课程等的界定也较为模糊。笔者在百度词条、比赛方案的定义以及评价要求描述中, 都发现其主体指向和评价目的不清晰, 使描述内容仍然指向“教”的短时课堂实录, 导致教师认知的错位。

理解“什么是微课”, 认识到面向学习者学习选择的需要是微课设计的基点, 其认识基础不容忽视。当然, 如果学习者是教师, 微课是作为教师培训的学习课程资源, 课堂实录场景的“教”也是摄制方向之一, 但是, 基于教师培训的课例研修, 其取材的方式与摄制的技术需要根据培训主题而设定, 不一定都是公开课的录制和剪辑。

追问二:微课培训应该培训什么

观点二:微课培训指向的是视频制作, 未抓住微课质量关键的内核, 是影响微课质量的第二个关键因素。

除却有关媒体对微课宣传力度大的客观因素, 仔细考虑一下, 制作它的人, 为什么会接受它呢?笔者对若干主要学者开展的微课培训进行分析, 发现培训的组织思路基本上按照“认识微课—微课制作—作品分享点评”进行。而在“微课制作”这个部分内容中, 主要是培训形成视频的技术操作, 包括数码设备摄制 (简称“外拍式”) 和屏幕录制 (简称“内录式”或“录屏式”) 两类, 是介绍录屏软件, 例如CamStudio, 如何将计算机当前运行的授课资源和环境整合在一起进行录制的技术性培训。

微课受热捧, 原因之一是智能数码设备的录制便利度, 但微课制作等同于视频制作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但是, 我们所看到的微课制作培训却又是这样的。尽管培训者从文本上提及了选题、教学设计、准备好教学资源、优化与修改等制作流程, 并且也提及了设计脚本, 但也只是概括性表述, 未涉及操作性细节。微课制作最大的难点是:主题教学演绎“短小”却要“精悍”, 这是教学设计的水平。这里说的“教学设计”, 不是指我们常说的教学设计文本, 而是短时主题教学的授课逻辑。“短小”却要“精悍”的授课逻辑, 带有学科特点和授课的文化个性, 需要在应用中落实到学科里, 由学科专家、学科带头人引领骨干教师开展实践研究, 并实验它的生存土壤和发展条件。

微课制作涉及哪些技术, 受哪些因素影响呢?如图1所示, 微课的形成, 包括微课的教学设计 (授课逻辑) 、教学资源制作技术、语言表达技术和视频录制与加工技术四个方面。第一, 教学设计能力受讲授者原有知识体系、综合人文文化、教学实践性知识 (PCK) 影响, 水平因人而异, 而微课的教学设计因其时间短、焦点要集中等因素而显得尤为困难, 需要积累经验, 更需要重点思考设计。第二, 教学资源制作技术, 实际上考查教师的信息能力, 包括信息搜索与甄别、获取与加工以及数字化表达技术。而这一方面的能力是教育技术培训一直努力想达到而仍未达到的目标, 可以从每年提交的教师多媒体课件参赛作品评价中得到佐证。第三, 语言表达技术源于讲授者原有的个人语言风格、文化积累和思维品质, 相对较为稳定, 不会因短期微课培训而改变。第四, 视频录制和加工技术, 即包括录制、剪辑、格式转换及字幕配置等。

由此可见, 微课培训热中的培训者, 用简单的视频录制术及假想中的成品质量、阅读质量“神化”了微课。在实际制作中, 教师延续自己原有上述四个方面的储备, 较少人能够制作出优秀微课作品。可以想象, 在微课网上, 能够从数字上像过去囤积课件一样囤积微课, 但不一定能从质量上结出令人欣喜的成果。

如果要保障微课的质量, 培训要抓的不只是视频封装的最后一环节, 而更多是设计开发与表达上。学科教学出色、技术精湛的跨界人才总是少之又少, 因而, 整合人才形成建设团队, 根据各地方学习者的特点和使用的需要, 开发有质量的微课程是有必要的。李玉平式微课程的“现象—问题—解决策略”数字故事呈现模式, 开发了多辑微课程, 并已嵌入到日常教育教学应用中, 值得参考借鉴。

追问三:什么样的微课才是优质微课

观点三:未建立具有信度和效度的微课评价体系, 是影响微课质量的第三个关键因素。

什么样的微课才是优质微课, 追问的是微课的评价问题。评价是建设的导向, 我们需要从评价着力, 导向优质微课的建设。

首先, 微视频受欢迎, 在于其顺应了碎片化阅读的特点, 是阅读者原有学习系统中的阅读巩固或阅读拓展。微课的价值也并非仅限于传播学科教科书知识点, 而在于从广义的课程资源的概念去理解它[3]。因而, 即使在教育行内评价微课, 也不应仅从单个微课去评价微课, 更重要的是落实到实践中评价其对学习的整合性, 即该微课在学习活动中角色、功能、支持差异化学习的针对性等, 以促进教育公平。因而, 对于微课的评价, 其导向功能在于促进微课内容设计的改进、促进微课程结构链的修订以及对学习目标的效果评估等。

其次, 评价体系, 包括评价目的与目标、评价主体与客体、评价标准与方法等, 对评价结果的评估存在信度和效度问题。在不少评价的实际操作中, 更多依赖于评价者的隐性高级认知, 而非框架式的评价标准和操作。在全国赛事上, 可聘请行内知名专家进行评价, 认知层次较高, 评价信度和效度有一定的保障。但是, 地方赛事的微课评价, 处于“发展中”状态, 评价信度和效度都打了较大的折扣, 从而产生微课不微、获奖不优的现象, 容易引导教师产生认知矛盾。

最后, 对于赛事中单个微课的评价, 不应钻进技术和艺术高精尖的误区, 也不应包罗万象, 将微设计、微教案、微反思、微练习等打包到微课中去, 增强其庞杂性和冗余度。其评价标准和评价权重的建立, 更应该侧重于评价微课信息中传播的价值取向、信息组织呈现的策略及其对学习支持的效果。在诸位学者的定义中, 胡铁生老师提及情境化, 郑小军老师提出了情境化、趣味性、可视化的特性, 反映出他们对微课内容呈现方式的要求。但是, 由于学习内容性质属性的不同, 学科思维品质或传播目的、目标的不同, 其建构策略需求不一样, 要视目标和内容需要去选择和设计。因而, 笔者认为赛事中单个微课的评价, 应按其教育功能来分类评价。例如, 教学微课归入学科领域去评价, 德育微课归入德育研究领域去评价, 实验微课归入实验系列中去评价等, 避免从唯技术观和艺术观的评价角度出发, 淡化了微课阅读的学习背景。

结论:微课要聚焦于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

笔者在《用技术解决问题》一书中介绍过“素材资源型微课”, 表达微课内容不止于教考试的知识点, 微课也不只服务于传统课堂教学。根据微课的教育目的, 笔者也给出对微课的理解描述:微课, 是提供给学习者开展自主学习并配合相应学或教的活动形成主题学习的微型视频, 视频长度在3分钟至8分钟为宜;视频内容的呈现方式根据学习目的、用途以及内容性质开展建构策略设计, 以促进短时注意力聚焦下有意义学习的发生。

如果从以学习主体为上、以内容为王的角度出发, 从事物的哲学本质考虑, 笔者认为, 开发微课时, 要思路清晰地明确三个方面:

为什么用?——价值取向

传达什么?——知识内容

怎样表达?——呈现技术

如图2所示, 从开发视角看, 由上至下形成设计层次;从质量视角看, 由下至上形成评价层次, 指导微课的选题、内容呈现逻辑和实现技术。而内容呈现和实现技术, 需要开发者储备较好的学科教学加工能力、认知心理学、信息传播学、学习记忆金字塔等方面的知识与信息化表达的技能, 如PPT的图文表达技术、思维可视化的表达技术等。这些都将支持和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度和深度, 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 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项建标, 蔡华, 柳荣军.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4.

[2]段烨.培训师——21项技能修炼 (下) [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4.

上一篇:牧马人之歌教案下一篇:湘教版四年级语文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