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局十二五期间经济工作总结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商务局十二五期间经济工作总结(推荐9篇)

商务局十二五期间经济工作总结 篇1

“十二五”以来,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项目建设为总揽,以招商引资为龙头,“扩内需、保增速、抓项目、求发展”,明确工作目标,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工作措施,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狠抓优化外贸出口结构,开辟新兴市场,为我市经济稳增长提供有力保障。回顾过来的五年,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现将近年来工作汇报如下:

一、招商引资完成情况

近年来,我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五年再造一个新xx的奋斗目标,坚持把对外开放作为xx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以改善投资环境为保障,以促进对外贸易为活力,以产业发展为目的,更新招商理念,改进招商方式,对外贸易大幅增长,招商引资成效明显。2011年至2014年共实现利用外资9793万美元;引进省外资金137.9亿元;实现进出口32793.4万美元。为中小企业申请外经贸资金174万元。2015年1-9月份外资为零;引进省外资金40.5亿元;1-7月份实现进出口3950.64万美元。现共有外资企业12家,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企业152家。

1、以产业招商为主线,强化招商引资工作。按照“打京津牌、吃沿海饭、念资本经、走产业路”的总体要求,以产业作依托,园区作平台,企业作主体,政府作推手,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一是全力抓好产业招商。我市以主导产业为依托,以大企业为龙头,围绕品牌和主导产品,确定产业招商思路,围绕我市线缆、汽配、保温、林业等优势产业,抓住国内外先进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以国外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为重点,招大商,引巨资,努力引进带动性强、科技含量高、回报率大的内外资项目,延伸我市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聚。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招商工作,促成了瀛洲化工、中糠公司糠醛、奥丁河北新能源、手拉手国际汽车城、冀中澳林博览城、红星美凯龙等一大批内外资项目落户我市。促进了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升级,形成了新的产业优势。二是选准重点区域,深入推进小团组招商。我们主动出击,多方联系,市乡两级共组织80多批次小团组赴港澳、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地开展招商活动。三是推进重点外资项目。做好在谈和在建招商项目的跟踪服务,延伸“客商链条”,对意向性项目抓紧洽谈,对已签约的项目促其开工建设,提高了招商项目的履约率、开工率和财政贡献率。

2、以保市场、促转变为目标,做好对外贸易工作。面对日渐加大的外贸增长压力,我市坚持转方式调结构,针对外贸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强化外贸服务举措,千方百计稳增长、保份额。

一是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加快培育外贸进出口主体队伍,做好形势宣传和政策解读,引导更多企业通过备案登记成为外贸新军。2015年协助xx瀛州经济开发区为10家企业集体办理了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截止到目前,我市有备案登记的企业达到152家。2015年4月,邀请专家为近20家企业讲解外贸网络营销,帮助企业拓宽思维,提高营销能力。广泛宣传,帮助企业用足、用好国家有关支持资金。协助5家企业在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网络管理系统上完成注册,为下一步申报项目做好准备。

二是优化进出口结构,按照“帮扶大的、培育小的、挖掘新的”原则,优化主体结构,用好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二是积极组织企业“走出去”参加各类经贸洽谈会,加大开拓国际市场力度。2015年5月组织参加了廊坊经贸洽谈会。6月初组织我市河北长立汽车配件有限公司、xx市久久机电有限公司、xx市中立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河北迎辉汽车电器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参加了迪拜国际汽车零部件展览会,并考察了附近的沙迦市场。

3、以园区建设为抓手,提升园区承载能力。着力抓好“两大八小”工业园区建设,特别是xx经济开发区和xx瀛州经济开发区两大工业园区建设,为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发展速度,我市制定出台了《xx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xx(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的实施意见》、《xx(省级)工业聚集区和xx市工业园区建设规定》等一系列文件,在土地、税费、信贷、用工等方面进行扶持。“十二五”期间,开发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明显增长、县域经济贡献率明显提高,开放水平显著提高,基础环境得到大幅提升。

2011年5月xx新区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工业聚集区,又于2014年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更名为xx瀛州经济开发区,“十二五”期末xx瀛州经济开发区入驻企业总量达57家,较“十一五”期末增长31家。依托雄厚的项目基础,五年来开发区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加快。预计2015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42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3.2亿元、税金为9205万元,5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6亿元。“十二五”期间,瀛州经济开发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基建资金3.9亿元,“拉通大路网”,搭建起了“两纵四横”逾20公里路网并与市区联通,“配套微设施”,优化改造供电、供水、供气、排污等设施,使4.7平方公里建成区实现“九通一平”。深化与市区融合,紧邻开发区建成了市医院、古洋河公园、市一中、瀛州第一城等市规划的医疗、休闲、教育、居住等设施。2015年启动“金角银边”开发利用,筹划区内商贸金融设施建设,拟在区内重要地段建设商贸设施,开发区产城对接步伐正在不断加快。

xx经济开发区于2012年10月29日经省政府批准,同意纳入省级开发区管理序列,总规划面积11.699平方公里。“十二五期间”,xx经济开发区经济总量明显增长、县域经济贡献率明显提高,落户企业增速迅猛,截至2015年9月底,入区项目达到36家,已建成投产企业达21家,其中规模企业18家(产值为15亿元以上)。招商引资成果显著,五年来,全区共协议引资98亿元,实际完成招商引资工作任务72亿元。其中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10亿元的项目4个,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十二五”期间,xx经济开发区及时修编了开发区总体产业规划,编制了开发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开发区区域安全评价和开发区产业规划,主导产业定位为新材料、精细化工、机械制造。主功能区由工业生产功能区、综合服务功能区、科技研发功能区、物流仓储功能区、市政设施集中区等组成。加强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园区达到了“九通一平”。五年来,累计投资4亿元,完成了“二纵四横”主干道建设,完善了供排水、天然气、电网、通讯线路、绿化亮化等配套设施。

二、市场体系建设情况

1、堤口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工程已完成,该项目总投资450万元,建设面积3600平方米,项目新建包括冻鲜库、农产品初加工及服务场所的综合服务楼,建设改造2000平方米的交易大棚,通过了省商务厅、省财政厅的验收。为市民蔬菜购销及生活需求提供了保障。

2、手拉手国际汽车城项目进展顺利,该项目投资10亿元,占地313亩,目前已开工建设,汽配区室内装修已完成,外墙装修基本完成。汽车美容区主体结构均已封顶,除qm-1-

1、3外,其他楼号已完成主体验收,正在进行室内抹灰,正在进行外墙装修。三期工程手续已完成施工图设计及施工图审查工作,准备办理开工相关手续。

商务局十二五期间经济工作总结 篇2

“十二五”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更加复杂严峻,从国际看,全球气候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地缘政治等因素对国际经济形势产生重要影响,世界经济市场更加复杂多变,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本文将从全国经济发展状况、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等三方面分析“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形势的变化,以期为中国经济环境的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基础。

2.全国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可以用经济增长来衡量,而经济增长的定义为: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人均产出量的增加和实际生产能力的增加,一般由剔除价格因素的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1980-2011年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如图1所示。图中的实际GDP是按照1978年人民币不变价计算,而GDP增长率是按照实际GDP进行计算。由图可知:近3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呈现指数增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开始进入了新一轮的高增长时期,GDP总量由1990年的18667.8亿元增长到了2011年的472881.6亿元,比上年增长9.3%;近30年来GDP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0.03%,GDP增长率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出现较大波动,1992-1999年从14.24%下降到了原来的近二分之一7.63%,而在2000-2007年由8.42%反弹至14.17%,自2008年之后保持9%-10%的稳定增速。

数据来源: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

从图中可分析:近几年来,虽然我国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增长率峰值曾高达14.2%,但由于总体实力仍然较弱,增长率波动幅度较大,欠发达仍然是我国的基本省情。2011年我国GDP世界排名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到2009年已达12.6%,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经济增长贡献国,但目前人均GDP仅为5414美元,世界排名第89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2年4月公布的数据),属于中下等水平。而且在2011年的GDP组成中,第一产业的贡献率为10%,第二产业的贡献率为46.6%(其中工业展39.9%,建筑业占6.8%),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为43.4%,这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比重一般为70%的标准相比,我国仍在存在较大差距,产业结构调整应持续进行。

3.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对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伴随着东部地区临海经济区规划、中部地区崛起、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战略的实施,四大区域的经济社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11年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如图2和图3所示。由图可知:2011年,华东地区GDP产值达到190550.3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36%;中南地区次之,GDP产值为133686.7亿元,占全国的26%;华北位居第三,GDP产值为77672.4亿元,占全国的15%;而东北地区、西南地区以及西北地区占比较小,都在10%以下,三各地区GDP总值为119531.7亿元,占全国的23%。这说明各地区由于受到区域经济自然基础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其经济社会的发展仍呈现出极大的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区域人均GDP、工业化率、城市化率和产业结构等方面。

数据来源: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

通过分析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状况可知:从人均GDP的空间分布来看,总体上东部地区高于中、西和东北地区;从工业化进程来看,我国工业化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性很高,表现在东部地区工业化率高于其他地区,中部水平与东北地区相近,西部地区的工业化率最低;从城市化水平看,我国整体处于城市化的中级阶段,但东部和东北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从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程度看,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较低,而第二产业各地区都在50%左右,第三产业东部地区最高,其他区域比重近似,说明区域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和升级。

数据来源: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

4.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1)经济增长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平稳增长,未来中国还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趋势。“十二五”规划提出五年我国经济平均增长率为7%;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1年经济增长率目标是8%。从2011年实际情况看,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9.2%,其拉动增长的因素仍然很强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达到23.8%,扣除物价因素,增长率达到1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幅度达到17.1%,扣除物价因素,增长率达到11.6%。

2012年增长也将保持较快速度。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第二年,许多项目将进入实际投资阶段,加上保障房建设力度不减,投资增长仍将处于高位。即使采取不宽松的货币政策和严格的节能减排政策,严格治理各种不规范的信贷和资金流出,中国经济都将保持8.5%以上的增长速度,如果考虑到政府换届因素,增长速度可能接近9%。总起来看,“十二五”中国经济增长率肯定高于7%,实际可能达到9%左右。

(2)结构变化

未来中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将取得明显成效。首先,需求结构将发生变化。消费率将从2010年的接近47%提高到2015年的5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以年均15%(名义)以上的速度增长,2015年的总额比2010年增长1倍以上。2015年商品进口规模将达到3.2万亿美元,中国将成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大市场。

其次,产业结构将得到优化。按照“十二五”规划要求,到2015年第三产业的比重要提高4个百分点,从2010年的43%提高到7%。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将成为第三产业中的主导产业。在第二产业中,高耗能、高排放的行业将得到控制、改造、提高;高附加值行业和高新技术行业将得到更快发展,从而使工业结构更有利于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的治理。现代化农业基础得到进一步强化,基本食品自给制度得到巩固。

再次,城乡结构优化。城镇化继续推进,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突破50%,未来4年,中国城镇化率将以年均8%以上速度继续增进。目前,中国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已到1.6亿,工资性收入已占农村人均现金收入的40%以上,随着城镇化的继续推进,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现象将持续下去,收入差距有望缩小。

第四,区域结构优化。随着土地、劳动力要素价格的上升,逐渐改变了中国不同地区的要素禀赋优势,出现了产业梯度转移的趋势,使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投资增长速度加快。2011年前三季度东部投资增速22.3%,中部29.9%,西部增长29.5%。从而使中西部经济增长速度快于东部,区域经济结构有望改善。

(3)新优势形成

当前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一些原有的要素禀赋优势进一步弱化:土地资源更加紧缺、价格更加昂贵;劳动力成本进一步上升。据波士顿咨询公司预计,中国工资将以年均17%的速度增长,加之人民币持续升值,再考虑美国工人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到2015年,中国制造业的净劳动力成本将与美国的水平相当。但中国将在扩大开放中不断参与国际竞争,中国新的竞争优势也在形成。这些优势包括:中国的市场优势(生产和消费大国)、产业配套的优势(国际性的产业链已经形成)、中国工人素质的优势(劳动力成本将提高)、中西部正在延续东部的比较优势(东部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金融体系稳定和外汇储备的优势以及我国制造业竞争力逐步提高等优势。

(4)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将成为企业与地区经济的普遍特征。首先,企业将通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塑造实现自己的转型升级。这种核心竞争力可以是技术创新,也可以是产品的更新换代,也可以是产品的质量提升,从而实现企业生产的升级目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可以是品牌、研发能力、物流以及供应链中的某一环节,甚至是供应链的管理,企业可以使自己转型为服务型制造企业。其次,地区经济的转型升级。沿海发达地区向服务经济转型成为普遍趋势;中西部将沿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轨道继续发展,从而使第二产业得到提升,在此基础上使第三产业得到发展;城市转型升级不断加快。

参考文献

[1]裴长洪.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与城市经济转型升级[J].江南论坛,2012(02):33—36.

[2]蒋长流.多维视角下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与治理模式研究[J].经济学家,2012(12):49-56.

[3]王建.未来三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田.宏观经济,2010:7—14.

[4]林毅夫展望未来20年中国经济发展格局[J].中国流通经济,2012(06):4-7.

[5]廖华.中国能源经济发展阶段及中长期节能潜力[J].科技与社会,2012(02):214-218.

商务局十二五期间经济工作总结 篇3

工业总产值完成 3206647万元 (约320亿元)

根据图1以及历年相关数据分析,2011~2015年印刷工业总产值环比增长速度情况是:2011年比2010年增长16.0%,2012年比2011年下降15.3%,2013年比2012年下降5.0%,2014年比2013年增长0.49% ,2015年比2014年下降20.41%。

销售产值完成 3116526万元(约312亿元)

根据图2以及历年相关数据分析,2011~2015年印刷工业销售产值环比增长速度情况是:2011年比2010年增长10.9%,2012年比2011年下降13.7%,2013年比2012年下降6.2%,2014年比2013年增长0.01%,2015年比2014年下降21.64%。

工业增加值完成 899743万元(约90亿元)

根据图3以及历年相关数据分析,2011~2015年印刷工业增加值环比增长速度情况是:2011年比2010年增长12.3%,2012年比2011年下降16.3%,2013年比2012年下降13.8%,2014年比2013年下降0.14%,2015年比2014年下降8.75%。

产品销售收入完成 3052992万元(约305亿元)

根据图4以及历年相关数据分析,2011~2015年印刷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环比增长速度情况是:2011年比2010年增长10.1%,2012年比2011年下降12.9%,2013年比2012年下降6.4%,2014年比2013年下降2.2%,2015年比2014年下降22.39%。

利润总额完成 171866万元(约17.2亿元)

根据图5以及历年相关数据分析,2011~2015年印刷工业利润总额环比增长速度情况是:2011年比2010年下降3.9%,2012年比2011年下降51.3%,2013年比2012年下降50.7%,2014年比2013年增长140.4%,2015年比2014年下降14.49%。

成本费用总额完成 2877206万元(约288亿元)

根据图6以及历年相关数据分析,2011~2015年印刷工业成本费用总额环比增长速度情况是:2011年比2010年增长10.1%,2012年比2011年下降10.5%,2013年比2012年下降1.8%,2014年比2013年下降1.2%,2015年比2014年下降21.49%。

印刷机械进出口数据

①重点企业出口交货值完成 340315万元(约34亿元)如图7所示,印刷工业出口交货值环比增长速度情况是:2011年比2010年增长19.0%,2012年比2011年下降9.1%,2013年比2012年下降2.0%, 2014年比2013年增长18.7%,2015年比2014下降8.36%。

②海关公布的全国印刷机械进出口数据

A.印刷机械进口总额(如表1和图8)

B.印刷机械出口总额(如表2和图9)

C.印刷机械主要产品进口数据(如表3)

D.印刷机械主要产品出口数据(如表4)

新产品产值 1864061万元(约186亿元)

根据图10以及历年相关数据分析,2011~2015年印刷新产品产值环比增长速度情况是:2011年比2010年增长23.8%,2012年比2011年下降18.6%,2013年比2012年增长4.1%,2014年比2013年下降10.4%,2015年比2014下降16.33%。

运行质量综合指标(如图11)

平张纸多色胶印机销售情况

①按规格分类其占比分别为:八开的台份占29.1%,额度占9.6%;四开的台份占54.4%,额度占49%;对开的台份占13.4%,额度占32.1%;全张的台份占3.2%,额度占9.3%。

②高档机占比例为:按台份是305∶4190=7.27%;按额度是102687万元:535351万元=19.18%。

③“十二五”期间平张纸多色胶印机市场占有率前3名企业为(按销售额计):大族冠华(1187台/129229万元≈12.9亿人民币)占24.13%;中景集团(408台/72716万元≈7.3亿人民币)占13.58%;江苏昌昇(194台/45138万元≈4.5亿人民币)占8.43%。

商务局十二五期间经济工作总结 篇4

为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增创镇域经济活力,提升镇域综合实力,进一步促进全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镇党委、政府研究,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壮大经济发展主体为目的,以建设服务型政府

为抓手,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多渠道发展格局,实现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二、目标任务

到2016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镇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乡人民群众收入大幅提高。地方生产总值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27.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500元,年均增长13%;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亿元,年均增长35%。

三、具体措施

(一)突出招大引强

1.引进项目并成功落地者,除享受县奖励外,根据固定资产投资额大小(5000万元以上),奖励汽车一部(价值按固定资产投资额0.5%计算)。

2.享受税收分成,在项目落地后五年内,按实现镇财政收入的10%奖励项目引资人(资源类项目除外)。

3.引资人是镇内机关干部的,优先向组织推荐使用;是村两委干部的,重点培养,发展为党员或提名下届支部书记人选。

4.落地奖,项目落户在有关村,所在村在土地清理、赔偿等方面积极配合政府工作,并支持帮助企业建设发展的,自企业上缴财政税收起三年内,对所在村按该项目实现财政收入的2%给予奖励。

(二)加快技改步伐

企业因技术改造,加快产业技术升级,扩大产能的,按企业当年新增财政贡献(制造业增值税、所得税)的5%实行奖励。

2.组织有功人员外出学习。

(三)狠抓财税建设

1.企业在异地经营,将公司注册地迁回夏蔚境内并在夏蔚纳税的,经认定,可按年缴纳税额实现财力的10%给予奖励。

2.凡年内引进县外无偿资金的(不需有关部门检查验收的),按到位资金的30%给予奖励。需通过有关部门检查验收的,按20%奖励。

3.积极引境外税收的,按实现地方收入的20%奖励。

4.组织外出学习。对镇域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有功人员,组织外出参观学习。

(四)积极实施土地复垦

按时高标准完成任务的,根据净增耕地多少,按200元/亩标准奖励有功人员,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村支部书记,给予续缴5年养老保险,在下届换届时,党委重点推荐。

(五)鼓励规模种植

对新发展各类林果200亩以上,栽植黄烟200亩以上的,年底给予村支部书记奖励。

激励干事创业

倡导干事创业,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向组织部门重点推荐工作有实绩的干部。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

成立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结算中心,由主要领导具体负责指导、协调和组织实施。

制定实施办法,及时兑现奖惩

为充分调动全镇机关干部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按照奖励办法,将在年终表彰总结大会上,对为全镇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机关干部、村庄和企业进行表彰,并及时兑现各种奖励。

在本内经济工作无实绩的,班子成员建议组织调离,站所长进行调整,工作人员进行诫勉谈话。

在全县工作考核中,对连续倒数站所负责人,实行降职或停职处理,分管领导建议组织调离,对年底镇考核倒数的第一名管理区实行诫勉谈话,站所负责人实行免职、最后两名工作人员待岗学习。

镇人民政府

十二五期间社会服务工作总结 篇5

为了贯彻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临沂大学与临沂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协同共建了区域经济协同创新中心。我们与与杭州东忠集团合作建设临沂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积极开展智慧产业、智慧物流、智慧能源、智慧管理和智慧民生等领域研究。与蒙山旅游管委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确定双方在生态旅游、休闲养生、创业培训、电商平台、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沂蒙精神教育等方面进行战略合作,使蒙山旅游区成为临沂大学科研教学实践基地。与九间棚集团开展产学研合作,参与了资产重组、重大项目和战略规划等项工作,并联合建设了山东省金银花研究院,在应用科技城争取了800平方米的办公与科研场所。与荣庆物流集团合作签订协议,联合建设了中国冷链物流协同研究中心和临沂大学荣庆物流学院。我们还参与了临沂市军民融合研究院的建设,起草了重要文稿,完善了运行机制,引进和提报了重点项目,使我市军民融合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头。

二是加强创业园区建设

我们与临沂国家高新区合作建设临沂大学区域经济协同创新园区,已引进和培植了山东临大锐思智造、临沂恒和电气、中和环保科技和浩客电子科技等创业企业36多家。他们既有大学自身的科研机构,又有协同其它大学的科研机构,既有与大学合作创新的高科技企业,又有临沂大学专家教授和学生转化科研成果创办的企业。并寻求与鸿儒集团、凯歌集团和中印软件园合作建设临沂大学创新创业示范园区。临沂市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已与我们合作,成功争取了国家级、省级火炬计划基地和大学生创业示范中心。园区内的创新企业,部分已经取得了可喜成绩。山东临大锐思智造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智能制造技术研发的高科技企业,开发的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填补山东空白,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山东临大俊亮物联网产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软件开发、硬件设备供应为一体的产品供应商,专注于物联网(RFID)技术的应用开发。临沂临大高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系公安部警用产品定点生产厂,是一家专业研制、开发和生产各种警用产品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产品被国内600多家行政单位采购使用,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是培训社会应用人才

在市政府的积极支持下,合作建设了由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主管,北京华普亿方集团和临沂大学合作共建,集创业教育、创业实训、创业服务、创业孵化为一体的新型社会大学。按照政府主导、专业机构运营的思路,在全市构建“一总部、多分校”的大培训格局,承担全市90%以上创业创新培训任务。我们和临沂市农业局联合成立了由临沂市农委主管的、临沂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合作的、临沂大学主办的临沂新型职业农民学院。已于2015年11月15日隆重举行了挂牌仪式,并合作开展了培训工作。从2015年起,计划全市每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万人,考核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3000人。根据市政府《关于推进临沂商城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国际商贸名城的实施方案》的要求,由临沂大学牵头,整合社会教育培训资源,积极开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阿拉伯语和创业创新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完成了市政府交给我们每年1万名电子商贸物流人才培训任务。

四是推进协同创新工作

根据国家“2011协同创新”计划和临沂大学学科、人才优势,围绕临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关键问题,我们与济南大学等部门合作,获准建设先进建筑材料绿色制造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我们与山东师范大学合作,获准建设化学成像功能探针协同创新中心。我们还会同临沂商城管委会、市商务局、市人社局等有关部门,协同临沂天源物流公司共同建设“临沂淘宝城”电子商务园区,并与杭州凹凸凹网络科技公司签订联合培训协议,组织开展万人淘宝公益培训活动,已经举办30期淘宝创业实战班和电子商务理念培训班。与沂南县人民政府签约促进电动车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设沂南县电动车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并开展电动车技术攻关合作。与山东沂星电动汽车有限公司、山东新大洋机电集团等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设临沂市新世纪能源研究所和临沂大学博士工作站,为推动临沂电动车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五是开展服务沂蒙活动

2015年5月14日,我们又启动了“百名教授博士走沂蒙活动”。临沂大学与16家单位达成社会服务项目50余项,涵盖工业、农业、商贸、文化等各个领域。100多名教授博士深入临沂市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产品开发、科技攻关、项目申报、成果转化和文化传承等应用性工作。同时,搞好应用型人才培训,开展管理咨询,指导战略、创新、品牌、电商和文化等方面管理。我们为蒙山管委会起草了战略发展规划,参与了休闲养生项目建设。得到领导高度评价。我们助推临沂市八家园区成功申报省级农业科技园,临沂市农高区成功申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我们与临沂市科学技术与应用研究院签订协议,围绕联合科技攻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果转化应用与产业化、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方面开展战略合作,重点在新材料、新能源电动车、高端装备、生物工程、节能环保等产业领域联合攻关,在智能液压传动技术、高分子材料、纳米环保胶、新型建材等研究领域实现了新的突破。

六是发挥服务智库作用

我们与临沂市委、市政府合作,连续组织了两批15名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的副处级干部,并具有扎实相关领域专业知识、较强研发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工作责任心,同时熟悉熟悉临沂市经济、科技发展状况的科研院(所)长到县区挂职一年锻炼。为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参与制订区域发展规划,培养和锻炼干部队伍,发挥了重要智库作用。我们主持制订了山东省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认定标准和考核标准,参与科技部组织的国家农业科技区十三五规划。我们积极为政府工作建言献策,组织专家教授论证了市政府工*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建议。积极参加了市政协组织的环境治理调研活动,写作大气治理论文30多篇,起草了搞好我市大气治理的对策和建议,部分建议被领导采纳。在融入一路一带战略研讨会上,我校教授做了主题发言,引起领导高度重视。参与制订临沂市加快商城国际化建设有关规划、政策和意见的制订,并为临沂战略规划、结构调整、资源节约、红色旅游和农村电商等重大课题提供参考依据。还为市妇联、高新区和部分企业特别是创业者举办了管理讲座,提供了战略和管理咨询。

七是传播孙子兵学文化

为了推动孙子兵法学院建设,搞好孙子兵法应用研究,深入挖掘拓展孙子兵学文化资源,我们制定了孙子兵法应用研究院总体发展战略,确立了实施“三三三”工程的工作思路,即重点搞好孙子兵法与创业创新、孙子兵法与商城国际化、孙子兵法与企业管理三项研究和培训工作;铸造孙子兵法创业沙龙、孙子兵法高端论坛和孙子兵法研讨活动等三大品牌;协同共建临沂大学孙子兵法学院、银雀山竹简博物馆和郯城马陵山古代军事风景区三个培训基地,努力构筑孙子兵法应用研究与教育培训平台。积极与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和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山东孙子研究会沟通合作,成功组织了首届“孙子兵法当代应用”专题学术座谈会,邀请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副主任、孙子兵法研究中心主任薛国安将军、原山东省委常委、山东省军区原政委、山东孙子研究会执行会长南兵军少将、副会长兼开发应用委员会主任薛宁东等领导学者4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举办了薛国安少将“孙子兵法与杰出人才培养”专题报告会,全校600名师生参加了报告会,产生了积极反响,极大地提高了我校孙子兵法学院的社会知名度。主动争取第九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参会资格,撰写的会议论文得到组委会高度评价,代表了临沂孙子兵法研究水平,已被会议组委会采纳并在大会上交流;积极实践孙子兵法在协同创新园区建设中的应用。借用孙子兵法提出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的谋略,我们通过经营智慧、经营品牌、经营人脉、经营战略和科技成果,用资本运营的办法,积极吸引了临大中和环保、临大光伏电力等企业入园孵化。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孙子兵法教育、培训和咨询活动,举办三期“孙子兵法与商战”培训班,面向社会和在校大学生开展孙子兵法实际应用培训,取得良好的社会培训效果。

八是完善社会服务机制

我们起草了《临沂大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行动计划》,《临沂大学横向课题管理办法》、《临沂大学“十三五”期间科技产业与社会服务工作发展规划》和《科技产业与社会服务工作考评细则》,整理出版了《临沂大学科技服务成果汇编》,积极探讨探索“政府搭台、企业注资、学校借势发展”的科教、校企、校地深度融合的路子,以不断完善社会服务机制。同时,还研究起草了《临沂大学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管理办法》,从支持科技人员兼职取酬、允许科技人员离岗创业和鼓励科技人员成果转化等几个方面,鼓励科技人员参与创业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创办学术创业公司和开展各种社会服务活动。进一步加强对博士教授参与创业创新的规范管理,促进横向联合和科技创新,为建设创新创业型特色大学提供制度保障。

商务局十二五期间经济工作总结 篇6

“十二五”期间,路街道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的历史机遇,实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突出“服务,错位发展,惠聚民生”的工作思路,团结带领全街道人民,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计划确定的各项任务,现将“十二五”工作总结及“十三五”工作谋划汇报如下。

一、“十二五”工作总结

“十二五”时期,是路街道在“十一五”快速发展基础上抓住新机遇、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的五年。街道扭住科学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抓好民生工程第一事务不放松,紧扣维护稳定第一责任不懈怠,团结和带领街道社区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和创新城市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统筹推进街道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效。“十二五”期间先后获得了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街道、安徽省社区教育示范街道、XX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示范点、XX市文明街道、XX市科普示范街道等荣誉。

(一)街道区域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五年来,我街道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集中精力抓建设,全面超额完成各项经济目标任务,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以招商引资和协税护税为着力点,大力发展街道经济,不断壮大街道经济实力,始终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发展第一要务及保增长的重要措施,紧盯国际、国内行业龙头,有重点、分层次引进自身发展所需要的优势产业,明确了招商重点,理清了招商思路,完善招商奖惩机制,实行全员招商和专业招商相结合的办法,以专业招商为主,严格执行招商责任制,推动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

(二)街道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在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推进民生工程实施为重点,认真履行自身职责,全力抓好城区基本公共服务各项任务的落实。

1、社会保障工作实现了全覆盖。社保体系不断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扩面征缴实现突破,全街基本实现养老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全覆盖。认真落实惠民政策,严格有序地开展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通过对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入户走访核查和加强与房产、公安、工商、人社等部门工作联系,实现了动态管理,应保尽保、应退尽退。目前辖区享受低保共有559户1244人,月发放金额448203元,保障率达到3%。

2、劳动就业基础性工作扎实推进。开展就业援助帮扶专项活动,着力帮助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2011年至今,累计新增就业人数2240人,帮助1422名就业困难人员充分享受了各种优惠政策,并全部被安置在不同的岗位。及时做好《再就业优惠证》和《安徽省失业证》换证工作,每年定期对所有的企业退休人员进行认证,确保养老金顺利发放。协助主管部门,对辖区规模企业进行劳动年审和社会保险稽核、诚信评价,并建立电子信息档案,督促各类企业与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实现用工信息“网络化”和“网格化”管理。对辖区建筑领域劳动用工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实地检查了支付农民工工资和缴纳农民工工资保障金的情况,近年来,辖区没有发生恶性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情况。

3、社区基层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群众性文化活动常年不断,2011年至今分别举办了“科学发展、巾帼建功”、“情系贫困母亲,关爱留守儿童”等广场演出和“大手牵小手、共绘新”老少书画展。不定期开展送电影、送科普进社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以社区宣传栏、市民学校为阵地,加强居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积极开展“学雷锋”和“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慰问空巢老人、上门义诊、家电维修、美化小区环境。

4、社区服务领域不断拓展。积极推行居家养老,建立为老服务专职队伍和志愿队伍,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为老服务事业中来,兴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义工志愿服务、市场有偿服务等多种途径,整合辖区医疗、家政、法律等资源,为辖区空巢老人提供养老需求。力所能及地开展社会救助服务,争取社会各界支持,成立了阳光资助站,募集社会爱心捐款,帮助辖区特困家庭解决就医、就学等方面难题。

(三)社区管理体制机制得到进一步加强

坚持以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着力加强和创新社区管理,维护社区稳定,巩固和夯实城市基层工作基础。

1、提高社区组织的保障力。近几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我们通过购买、置换、租借等多种途径,有效解决社区组织办公用房和居民活动用房不足问题,设立社区服务大厅,实现了敞开式办公、一站式服务,社区组织办公自动化水平全面提高。以换届为契机,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增强整体素质,“两委”班子成员的文化程度、年龄结构比上届均有改善。除政府投入外,我们还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加大对社区资金投入力度,保证社区工作需要。坚持居民代表、议事协商、民主评议、居务公开等制度,充分发挥居委会的自治功能,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居民自治管理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强化基层党支部建设,结合网格化社会管理工作的实际,积极探索推行“党支部建在网格上,党建工作落实在网格上”工作机制,构建了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组党员小组纵向到底的三级组织架构,实现党的组织全覆盖。成立街道联合党委,将辖区各单位从事党建工作的负责同志作为党委成员,搭建了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管理、服务居民群众、展示部门形象的工作平台。

2、创新社区管理服务模式。街道在全市率先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建成和启用社区网格服务管理数字化信息平台,科学整合辖区内各类信息资源,网格管理基本实现规范化、精细化、综合化管理和服务,形成“全面掌握实情、及时反映民情、迅速解难释惑、有效化解矛盾”的社区管理服务工作长效机制,实现了组织全覆盖,活动区域化,管理面对面,服务零距离。

3、推进依法治理工作。深入开展法治街道、法治社区创建活动,依法做好社区事务的管理。认真贯彻落实《信访条例》,积极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妥善解决群众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努力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坚持领导开门接访和带案下访制度,密切关注媒体网络的属地舆情信息,做到有诉必接、有求必应。建立健全社区警务室、治保会、调解会组织机构,整合治安楼栋长、民情信息员、网格长等群防群治人员力量。街道与辖区35家单位签订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目标责任书,把社会管理服务和平安建设任务分解到每一个单位、落实到第一个责任人。坚持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活动,2011年以来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700余件,其中较大纠纷40余件,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57件。目前,街道社区信访量少,信访形势平稳,2011年以来,没有出现进京赴省上访和到市非访情况。

“十二五”期间,路街道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的历史机遇,实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突出“服务,错位发展,惠聚民生”的工作思路,团结带领全街道人民,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计划确定的各项任务,现将“十二五”工作总结及“十三五”工作谋划汇报如下。

一、“十二五”工作总结

“十二五”时期,是路街道在“十一五”快速发展基础上抓住新机遇、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的五年。街道扭住科学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抓好民生工程第一事务不放松,紧扣维护稳定第一责任不懈怠,团结和带领街道社区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和创新城市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统筹推进街道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效。“十二五”期间先后获得了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街道、安徽省社区教育示范街道、XX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示范点、XX市文明街道、XX市科普示范街道等荣誉。

(一)街道区域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五年来,我街道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集中精力抓建设,全面超额完成各项经济目标任务,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以招商引资和协税护税为着力点,大力发展街道经济,不断壮大街道经济实力,始终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发展第一要务及保增长的重要措施,紧盯国际、国内行业龙头,有重点、分层次引进自身发展所需要的优势产业,明确了招商重点,理清了招商思路,完善招商奖惩机制,实行全员招商和专业招商相结合的办法,以专业招商为主,严格执行招商责任制,推动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

(二)街道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在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推进民生工程实施为重点,认真履行自身职责,全力抓好城区基本公共服务各项任务的落实。

1、社会保障工作实现了全覆盖。社保体系不断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扩面征缴实现突破,全街基本实现养老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全覆盖。认真落实惠民政策,严格有序地开展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通过对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入户走访核查和加强与房产、公安、工商、人社等部门工作联系,实现了动态管理,应保尽保、应退尽退。目前辖区享受低保共有559户1244人,月发放金额448203元,保障率达到3%。

2、劳动就业基础性工作扎实推进。开展就业援助帮扶专项活动,着力帮助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2011年至今,累计新增就业人数2240人,帮助1422名就业困难人员充分享受了各种优惠政策,并全部被安置在不同的岗位。及时做好《再就业优惠证》和《安徽省失业证》换证工作,每年定期对所有的企业退休人员进行认证,确保养老金顺利发放。协助主管部门,对辖区规模企业进行劳动年审和社会保险稽核、诚信评价,并建立电子信息档案,督促各类企业与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实现用工信息“网络化”和“网格化”管理。对辖区建筑领域劳动用工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实地检查了支付农民工工资和缴纳农民工工资保障金的情况,近年来,辖区没有发生恶性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情况。

3、社区基层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群众性文化活动常年不断,2011年至今分别举办了“科学发展、巾帼建功”、“情系贫困母亲,关爱留守儿童”等广场演出和“大手牵小手、共绘新”老少书画展。不定期开展送电影、送科普进社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以社区宣传栏、市民学校为阵地,加强居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积极开展“学雷锋”和“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慰问空巢老人、上门义诊、家电维修、美化小区环境。

4、社区服务领域不断拓展。积极推行居家养老,建立为老服务专职队伍和志愿队伍,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为老服务事业中来,兴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义工志愿服务、市场有偿服务等多种途径,整合辖区医疗、家政、法律等资源,为辖区空巢老人提供养老需求。力所能及地开展社会救助服务,争取社会各界支持,成立了阳光资助站,募集社会爱心捐款,帮助辖区特困家庭解决就医、就学等方面难题。

(三)社区管理体制机制得到进一步加强

坚持以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着力加强和创新社区管理,维护社区稳定,巩固和夯实城市基层工作基础。

1、提高社区组织的保障力。近几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我们通过购买、置换、租借等多种途径,有效解决社区组织办公用房和居民活动用房不足问题,设立社区服务大厅,实现了敞开式办公、一站式服务,社区组织办公自动化水平全面提高。以换届为契机,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增强整体素质,“两委”班子成员的文化程度、年龄结构比上届均有改善。除政府投入外,我们还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加大对社区资金投入力度,保证社区工作需要。坚持居民代表、议事协商、民主评议、居务公开等制度,充分发挥居委会的自治功能,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居民自治管理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强化基层党支部建设,结合网格化社会管理工作的实际,积极探索推行“党支部建在网格上,党建工作落实在网格上”工作机制,构建了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组党员小组纵向到底的三级组织架构,实现党的组织全覆盖。成立街道联合党委,将辖区各单位从事党建工作的负责同志作为党委成员,搭建了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管理、服务居民群众、展示部门形象的工作平台。

2、创新社区管理服务模式。街道在全市率先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建成和启用社区网格服务管理数字化信息平台,科学整合辖区内各类信息资源,网格管理基本实现规范化、精细化、综合化管理和服务,形成“全面掌握实情、及时反映民情、迅速解难释惑、有效化解矛盾”的社区管理服务工作长效机制,实现了组织全覆盖,活动区域化,管理面对面,服务零距离。

3、推进依法治理工作。深入开展法治街道、法治社区创建活动,依法做好社区事务的管理。认真贯彻落实《信访条例》,积极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妥善解决群众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努力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坚持领导开门接访和带案下访制度,密切关注媒体网络的属地舆情信息,做到有诉必接、有求必应。建立健全社区警务室、治保会、调解会组织机构,整合治安楼栋长、民情信息员、网格长等群防群治人员力量。街道与辖区35家单位签订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目标责任书,把社会管理服务和平安建设任务分解到每一个单位、落实到第一个责任人。坚持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活动,2011年以来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700余件,其中较大纠纷40余件,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57件。目前,街道社区信访量少,信访形势平稳,2011年以来,没有出现进京赴省上访和到市非访情况。

二、“十三五”工作谋划

(一)“十三五”总体思路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开局之年。未来五年,我街道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足实际,开拓创新,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动街道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努力实现全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二)“十三五”期间主要目标

1、推进服务业项目建设,打造人民路商业综合体。配合抓好以原人民路小学40.8亩地块综合开发为主的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引进高端商务接待、大型商场、餐饮娱乐等三产服务业,将其打造成安庆一流的商业综合体,以提升区域竞争力。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的战略,做好扩大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推动大型专业市场、购物中心、百货商场建设,在人民路西段发展集游购娱为一体的综合商业广场,打造一个集酒店、餐饮、超市、车站、学校、医院于一体的立体配套商业圈,提高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带动经济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2、将文化旅游融入民生建设,打造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结合棚户区改造,以人民路步行街为主轴,改造建设路、天后宫街、倒扒狮街、国货街,全力推进中华老字号一条街项目。以老字号入驻旗舰店加体验店的形式,建设相关展厅,结合特色小吃为主,在枞阳门商场内打造特色项目,形成初具规模的历史文化型游憩商业圈,打造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以沿江路原环新集团旧厂区搬迁改造,覆盖水师营农贸市场进行老旧社区改造。改造修复英王府、太平天国望楼台等历史遗存;在环新旧厂区区域内建设千年记忆广场,总投资不低于5.8亿元,争取国债资金8000万元,建设历史博物馆。以赵朴初故居、天主堂、圣救主座堂等为依托,发展宗教之旅。以清真寺、探花弟为点,以大南街为线,建设“民族风情”街区,发展民族之旅。

3、抓项目促提高,提高经济综合实力。实施项目带动经济,把项目建设摆在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争取引进一批引领发展的重大项目。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总动力,积极完成状元府地块拆迁工作,尽早完成招商,建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配合做好劝业场改造后的招商工作,将其打造成人民路上新的亮点。通过招商,提升改造淘淘乐市场。进一步加强与深圳平安集团、苏果超市、张家港牧羊人服饰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联系与沟通,扩大招商引资成果,努力把街道建成规划布局合理、产业规模大、自主创新能力强、投资环境优美、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街道。

4、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升级改造工程。协助抓好城市拓展扩容、优化完善功能区块,进一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城市体系格局,确保市重点城建工程及重点项目顺利入场施工。以人民路周边分三块建设停车场,分别是原人民路小学周边、状元府地块、鸿雁大厦地块,大力改善交通拥堵、乱停乱放、停车难等市容问题。争取市里立项,拉通曹家巷与沿江路的连接。

(三)工作措施

1、促进街道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以发展为主题,在发展中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发展壮大规模经济,不断提高经济素质和质量,从整体上提高经济竞争力,营造新的发展优势。树立大招商、大市场、大开放的新视野,树立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发展经济的观念,树立奋发有为,勇于创新、敢于争先的观念,真正使全街道干部不断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经济的大发展。

2、提高社区管理服务水平。通过新建、改扩建、盘活旧有闲置资源、重新装修或增配办公设备的方式,对街道四个社区活动场所进行全面改造提升,彻底消除社区组织活动场所危旧狭小问题。认真落实惠民政策,优化计生服务,加强入户走访管理,积极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落实低保和临时救助各项机制,有效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高度关注残疾人、老年人、妇女儿童等社会群体,切实做好企业职工帮扶工作,着力解决困难家庭子女就学、大病救助、低保户生活困难问题,深化居家养老工作,借助社会养老服务组织,打造“居家养老服务品牌”。做好就业创业服务工作,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服务四个载体,为下岗职工、困难群体就业服务提供保障。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教育、文化、卫生、文明创建、科技、民政、综治、武装等各项工作均协调发展。

3、继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健全科学的考核体系,严格奖惩兑现,按照用政绩量先进,以成败论英雄的原则,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力求考核公正、公平、公开、科学,充分调动各部门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考勤与考绩相结合,工作与效能相结合,建立健全考核奖惩制度,奖先罚劣,奖勤罚懒,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年终考核、评先评优和干部推荐使用的主要依据,在全街道上下形成一种“想干事就是德、会干事就是能、干成事就是绩”的良好工作氛围。

商务局十二五期间经济工作总结 篇7

一、成渝经济区规划的亮点

(一) 西部交通枢纽基本建成。

“十二五”期间, 重庆、成都将构筑西北向、东北向、东向和东南向的铁路通道。与此同时, 成渝经济区各个等级公路网, 区市县出境公路、断头路、长江过江通道、农村公路的建设将得到加强;重庆港、泸州、宜宾、乐山港将长江干线嘉陵江、渠江、乌江和岷江航道串联在一起。重庆江北、成都双流枢纽机场的功能将得到提升, 南充、宜宾、达州等支线机场的建设步伐也会加快。

(二) 民生为本, 共享发展。

“十二五”期间, 成渝经济区将建设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社会保障方面, 三峡库区移民、汶川灾区的灾民就业的数量和质量会得到提高。成渝经济区将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住房保障体系, 包括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住房、限价商品房和棚户区改造规划。经济区还将建立新型社会救助系统, 提高各类救助对象的救助标准。

(三) 大力打造三大中心。

成渝经济区在“十二五”期间将大力打造西部物流、商贸、金融中心, 形成统筹城乡的金融产业体系。经济区不但鼓励国内外金融机构在区域内设立分支机构, 也积极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地方中小金融机构, 促使经济区形成全面的金融体系。

(四) 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基本形成。

根据成渝经济区的规划, 十二五期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左右, 2015年突破3万亿元大关,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5万元左右, 进入中等收入地区, 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明显缩小。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达到7%,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000元, 城镇化率达52%,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目前的3.3∶1缩小到2.8∶1, 最终成为西部经济发展高地。

二、“十二五”成渝规划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实施消费拉动政策, 成渝经济区将从国家的消费刺激政策中获得诸多益处。国家实施多元清洁能源发展战略也会给成渝经济区的水电、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发展带来机遇。财政生态补贴也将为成渝经济区的生态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不容否认的是, “十二五”期间成渝经济区仍面临以下挑战:

1、区域发展不平衡。低端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是成渝经济区的主体产业。城乡经济收入差距较大, 第三产业, 尤其是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很低。

2、区域内合作机制有待完善。成渝两地均将产值高、利税高的钢铁、汽车、煤电、化工等列为产业发展的重点, 这使得产业雷同现象十分严重。一些行业出现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

3、技术创新水平不高, 产业竞争力相对较弱。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高技术产业在整个工业产值中的比重很低, 许多产业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外方手中, 关键产品还需要进口。

4、自然资源集约利用率较低, 生态环境约束日益明显。成渝经济区人多地少的现实情况日益制约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田基础设施差, 水利工程老化现象十分严重, 整个经济区的生态环境每况愈下。

5、收入差距日益加大, 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完善。在征地拆迁、环境污染、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等领域存在矛盾, 这些矛盾极大地阻碍着成渝经济区的发展。

三、推动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 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 注重产业链延伸。

成渝经济区必须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做强工业主导产业装备制造业。提升关键零部件配套、加工和集成水平, 提高自主创新和产业配套能力。成渝两地还应该互通有无, 共同打造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培育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信息安全、云计算、民用航空航天等战略新兴产业。

(二)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 顺应城市化潮流。

随着成渝核心城市的发展, 大量的农村人口会转移到城市中来, 这对于城市的基础配套设施来说是一个重大挑战。成渝经济区的相关部门要做好交通、供水、电力、电信、环保等公共设施, 促进城乡居民在就业、就学、就医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

(三) 优化空间布局, 推动优势区域优先开发和突破。

作为直辖市的重庆具有先然的体制优势, 以上升为国家战略两江新区的建设更成为重庆的经济优势。这意味着重庆在交通、金融、商贸、物流等城市综合服务方面将获得巨大飞跃。宜居、畅通、森林、健康、平安重庆, 已成为这个国际大都市的现实写照。

成都继续推进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及特色农业, 提升交通、通信、金融、商贸物流等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加快发展总部经济, 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大都市。

(四) 加强与主要经济区域的合作发展。

成渝经济区向北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 加强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合作, 促进重庆、成都、西安三地战略合作向纵深发展。成渝经济区向南与泛珠三角合作, 与东盟开展广泛的合作。向东加强与环渤海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

(五) 扫除社会保障盲点, 消除制度性差异。

成渝经济区应该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多渠道筹措资金, 建立起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用的社会保障机制。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提高统筹层次和筹资标准。成渝经济区还应该加强城镇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费的征缴, 提高参保率, 妥善解决社保的历史遗留问题。

摘要:国际经济形势以及国内经济的发展基础为成渝经济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东部的产业转移以及汶川地震的投资都成为了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推动力量。成渝经济区面临的挑战在于区域内合作机制的完善;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土地等资源的集约利用等。

关键词:十二五,成渝经济区,机遇,挑战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N], 2011年, http://www.gov.cn/zwgk

[2].新华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N], 2011年, http://www.xinhuanet.com

商务局十二五期间经济工作总结 篇8

第一,为了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在产业税收政策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就是增值税扩大征收范围的改革。

中国流转税领域最突出的特点,是同时并行两个流转的税种——增值税和营业税。增值税适用于第二产业,营业税适用于服务业。同时平行的两个税种带来了一些问题,哪个税负高了就会影响另外一个产业的发展。

所以从1994年之后,我们一直在两个税种之间保持均衡的关系。2009年推出了增值税转型的改革,但是制造业税负水平降低了,营业税没有调整。本来是一边高,现在一个高,一个低。缴纳营业税的企业,简单讲就是服务业的税负比制造业高。怎么改革?就是让增值税吃掉营业税,让增值税一统一般流转领域的江湖,改革的方向是营业税的征税范围将逐渐缩小,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就逐步扩大,当然这种步伐不会太快。在“十二五”时期比较确定的是,增值税改革将首先选择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不在考虑范围内。

第二是要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对税负结构进行较大规模调整。这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关,特别是与扩大内需关系紧密。最近一段时间大家对中国税负水平和商品高物价之间的关系有很多争论,不少人把矛头指向中国的高税负,认为高税负推高了物价水平,使得中国的产品在全球竞争当中,在扩大内需的竞争中,处于无力的地位,这是人们认识上的误区。

根据我们的考察,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宏观税负处于中间地带。但是为什么中国的税收会成为高物价的主要推高因素,问题不在于总量,而在于结果。

我们都知道,税收是价格构成的要素,任何价格都是成本加利润加税收构成。但是,并非所有的税收缴纳之后都进入价格。一般而言,只有间接税或者生产税才最有可能进入价格,这是其一。其二,并不是所有人缴税都进入价格体系中。一般而言,企业缴纳的税收,才能加入到价格体系当中。这两个是中国的突出问题,在中国,流转税占整个税收比例的70%以上,90%以上税收都是通过企业缴纳的,包括个人所得税。在这种情况下,由企业缴纳的税收,特别容易进入价格体系,体现为价格的上涨。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十二五”期间,全国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要降低税收和价格之间的关联度,否则会直接影响到扩大内需的目标,影响到经济结构调整的实现。因此,中国的税收结构是需要调整的。

“十二五”期间,我们要想办法增加直接税,特别是对居民增收的直接税,其次是个人所得税要提高征收值。如果要收个人所得税,就要把所有的收入都加起来,这才是理想的目标。

此外,调节居民收入分配还有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财产税。财产是最重要的基础环节,中国是当今世界不对居民征收个人财产税为数不多的国家之一。尽管上海和重庆先行启动房产税试点,但从试点的情况看,成功的希望不大。向全國推广的时间表,恐怕还不会很快。因此,“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加快的谋划财产税的改革。

第三是税收要推进节能环保的实现。税收对节能环保的推动是要有载体的,然而,到今天为止,我们还没有环保税。

去年年末设置车船税的时候,也曾考虑与环保指标相关,即按照汽车排量高低征税,高排量多缴税,但是到全民征求意见时遭遇强烈的反对。我认为,要实现“十二五”规划中2020年的减碳目标,推出环保税是必须要跨越的门槛。

商务局十二五期间经济工作总结 篇9

“十二五”期间,全市科技工作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工作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不断优化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大力推进产学研联合创新,加强企业研发平台建设,努力推动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全市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以上,我市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市”等称号。

一、强化扶持引导,全力营造推进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强化领导,健全组织,完善政策,加大投入,积极营造有利于科技进步与创新的良好氛围和发展环境。一是建立齐抓共管的推进机制。成立了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定期听取科技工作情况,市人大、市政协定期开展视察活动,研究推进科技创新的工作措施,将科技创新纳入镇街特色化发展、差异化考核评价指标,建立了齐抓共管、协调推进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有力促进了工作开展。二是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政策。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支持科技发展的各项政策,先后修订出台了《关于实施“千企升级”计划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关政策》、《关于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有关政策》等文件,提出了设立新兴产业发展股权引导基金、鼓励建设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平台等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日趋完善。设立了2亿元的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专项基金和1000万元的科技创新专项基金,对企业科技成果创新及产业化、专利申请、创新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等给予1万元到200万元不等的奖励或补助。三是建立健全科技进步投入机制。坚持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建立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企业为主、多元参与的科技投入体系。市财政坚持优先加大科技投入,财政科技应用研究与开发经费逐年增加。“十二五”期间,财政科技投入总额预计达到13985万元,其中2015年财政科技投入总额预计为3000万元,是2010年的1.8倍。全市企业科技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3%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以上。四是强化科技宣传与普及。广泛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立足提高农民科技意识和技术应用能力,与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市科协等联合常年开展了送科技下乡活动、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周等活动,年均举办技术讲座、技术指导等活动120场次。五是强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围绕我市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强化政策激励,加强科技人才的开发、引进、培养和使用,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灵活采用“挂职兼职”、“院士服务团”、“周末工程师”等柔性方式,累计引进各类创新人才140余人,为企业推荐高层次人才60余人。全市拥有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名,国家“科技创新创业人才”2名,山东省“泰山学者”2名,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8位院士分别与我市5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共引进各类科技成果14项,开展合作项目6项。

二、强化培植提升,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坚持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措施,围绕精细化工、机械机床、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集中优势资源,推进科技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布局优化、总量扩张和集群发展。2015年,预计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完成33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23%。一是提升企业创新水平。集中优势创新资源,实施了一批技术水平高、转化效果好、产业带动强的科技计划项目,重点培植一批的骨干科技型企业做大做强。“十二五”期间,共组织实施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07项,其中国家级34项、省级62项,累计争取上级科技扶持资金11584万元,年均争取扶持资金2316万元。2015年底,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将突破50家,是2010年的3.2倍,占枣庄总数60%以上,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6家。拥有省级创新型企业14家,是2010年的2.8倍。二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抓住打造机械制造、煤化工千亿级产业集群的战略机遇,加强技术集成、联合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膨胀。威达重工、大地机床、华强精密机床等14家高新技术企业联合山东省机械设计研究院、济南大学等4家高校院所,成功创建了山东省首家“中小机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示范联盟”,形成了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技术创新链条。我市中小机床产业集群成功创建为“国家火炬计划中小数控机床特色产业基地”,成为XX市首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标志着我市机床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2015年,又完成了国家火炬xx市玻璃精深加工特色产业基地的申报工作,获批后我市将拥有2家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实施了总投资180亿元的联想控股xx化工基地一期、总投资37.8亿元的新能凤凰72万吨甲醇、总投资30亿元的中盛化工基地、总投资13.5亿元的瑞达化工聚丁烯等项目,为打造煤基新材料产业园奠定了坚实基础。大坞生物制药、级索新能源、西岗苯制品、鲍沟玻璃制品等一大批新兴产业特色园区初具规模,逐渐形成“一镇一园区,一园一特色”的发展格局。三是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引导支持企业在高端装备制造、电子通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领域开展科研攻关,集中攻克了“vmc1600u五轴联动立式加工中心”、“高性能通信电源用磁芯的研发与生产”、“一体化连续流含油污水处理装置”等一大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其中,腾达不锈钢的“高清洁自动焊丝研制开发技术”等36项技术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海冠化工“酚醛树脂改性聚苯乙烯泡沫的研制”等91项技术通过市级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围绕威达重工、益康药业、辛化硅胶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重点企业,大力推广应用先进制造、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技术,着力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档次,年均引进推广新技术、新成果85项以上。

三、强化联合创新,加快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健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强产业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集中优势资源,重点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提升产业整体创新能力,抢占行业发展“智高点”。在机械机床产业领域,与山东省机械设计研究院合作,投资5000万元建设了xx市机械工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打造集产品研发、技术创新、质量检测和市场开拓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建立了国家机床质检中心,成为全国唯一设在县级城市的国家级质检中心,为机床企业提供检测参数1000多个,解决共性技术难题320余项,帮助9家企业研发新产品16项。在煤化工产业领域,建立了国家水煤浆气化及煤化工研究中心等1家国家级、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中,国家水煤浆气化及煤化工研究中心研发的新型多喷嘴对置水煤浆气化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二是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市新设立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中心4家,新增省级院士工作站6家,总数达到7家,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总数达到10家,新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总数达到31家。各类研发平台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十二五”期间,年均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90项以上,研发各类新技术、新产品85项以上,其中,3个新产品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4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二是加强科技交流服务平台建设。截至目前,我市8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均开展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100多所知名高校院所建立了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我市积极与中国矿业大学合作对接,成功引入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分园,联合共建的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的xx科创园项目快速推进,建成后可容纳在孵科技企业100家以上,将形成以互联网+、智能制造、软件与电子信息等为主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三年内积极创建成为省级、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三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产学研交流对接活动。实施“科技联姻”工程,开展多种形式的“招商引智”对接活动,大力引进各种形式的知识创新载体落户或开展活动。先后举办了中国(xx)科技创新成果交易博览会、全国晶型药物研发技术研讨会、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发展论坛等重大活动;邀请两院院士专家20余人来我市开展技术讲座、学术会议和现场指导等活动68场次,引进高层次科技成果120项;在科技创新成果交易博览会上,签约技术合作项目13项,完成技术交易成交额2.2亿元。

四、强化专利研发,纵深推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立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示范企业为重点,强化政策扶持和宣传培训,大力推动专利技术开发与转化。“十二五”期间,预计申请国家专利5427件,年均增长7%,其中授权专利3879件,授权发明专利193件;一是着力提高企业专利研发能力。立足全面提高企业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专利能力,完善企业知识产权联系制度,对口服务,分类指导,协助企业建立完善专利研发机制,累计建立50家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年均开展专题培训10场次,培训专利技术人员2000多名。全市70%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均有专利技术和产品,企业职务专利申请总量比重达到45%以上。二是强化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加速专利产业化,增强企业核心能力,加大优势企业培育力度。累计新增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11家,总数达到14家。xx市经济开发区成功创建为山东省重点支持知识产权园区。全市共拥有省级知识产权试点企业1家,省级知识产权园区1处,XX市级专利示范企业4家、专利试点企业5家。三是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围绕净化市场环境,严厉打击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行业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联合市商务局、工商局等部门组织实施了“天网”、“雷雨”、“护航”等5次大型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暨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年均开展专利执法活动4次以上,检查场所100余家,抽检商品18000多件,全市拥有“山东省无假冒冒充专利商品商场”1家。

五、强化技术推广,全面加快民生科技发展步伐。立足提高现代农业生产力和推动特色农业发展,积极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平台,以科技支撑推动农业发展。加强先进技术的研究推广。围绕农作物高效种植、新品种的引进、畜禽健康养殖等重点领域,年均组织研究推广“超高产小麦育种研究与示范”、“马铃薯黑痣病发生现状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等20余项先进农业适用技术。建立了21家XX市级农业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站,组织实施了“肉兔标准化技术集成及示范”、“生猪标准化生态养殖与产品加工技术示范”等一批省、市级农业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在拓宽农民致富途径,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引导示范作用。加强农业特色示范基地建设。组织实施科技富民强镇(街)专项工程12项,我市马铃薯农业科技园区成功创建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乐极培植建设鲍沟镇奥华农牧养羊基地、东沙河茶树菇种植基地、官桥镇银杏种植示范基地、滨湖镇泥鳅高效养殖基地等21处特色产业等农业科技特色示范基地,推动了农村特色种养业规模壮大。加快推荐科技惠民进程。围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卫生、节能减排等领域,积极组织开展课题攻关、成果推广104项。组织国家级、省级新药创制研究3项,以提升我市妇幼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与水平为目标,xx市中心人民医院与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合作的“妇幼健康科技惠民示范工程(试点)”项目列入国家科技惠民计划。市中心人民医院“急性非创伤性胸痛区域协同救治平台建设及临床技术转化推广”项目列入山东省科技惠民示范工程。市教育局《高中实验教学推进策略及实践研究》等7项科研课题获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奖。

从整体情况来看,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十二五”期间,连续五年在XX市的综合考评中稳居第一。但是,与周边先进地区相比,与当前转方式、调结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财政科技投入还不能满足科技创新的需要,还有待提高;二是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不够突出,总量偏小,在工业产值中的占比偏低;三是科技创新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技术专业人才和创新团队较为匮乏,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四是产学研合作创新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合作的广度与深度还不够。

2016年工作打算:2016年,我们将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大力提升产业层次和产业竞争力。重点突出以下工作:

一是引导企业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围绕煤化工、机械机床等特色优势产业,以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为重点,实施100项创新程度高、产业化前景好的科技项目,形成一批竞争优势突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装备,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力争列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突破30项、国家专利申请量突破1200件。

二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强化政策扶持引导,推进创新要素集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膨胀发展。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比年初增加1个百分点,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以上。

三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各类省级企业研发平台的管理和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健全完善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手段和功能,提高建设水平。研究制定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支持xx科创园和中国矿大科技园xx分园建设,积极争创省级、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四是深化产学研联合创新。不断深化与高校院所的合作,加快建立常态化、多样化、实效化的合作机制,鼓励引导在更广领域、采取更多样化的方式开展合作,共建研发中心,设立研究生工作站、教学实践基地,支持机械机床、煤化工、医药等专业方面的科研院所来我市设立分支科研机构。

五是加快发展民生科技。在良种选育、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实施一批科技项目,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强化农业科技特色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医疗健康科技发展,加强临床医疗和转化医学研究,突破重点疾病防治技术,提高疾病防治水平。十三五期间科技发展规划思路

按照十三五规划工作安排,结合我市实际,就科技发展规划提出以下意见:

一、主要规划目标

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到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8%,年均递增1个百分点;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60家。

2、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到2020年,全市拥有XX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0家以上,院士工作站12家以上,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3家以上。

3、专利申请量:到2020年,全市专利申请量达2200件,年均增长10%以上。

二、主要工作重点及措施: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紧紧围绕重点产业领域,集中优势资源,推进科技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布局优化、总量扩张和集群发展。一是加快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立足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围绕产业链延伸,集聚科技资源,重点培育,大力加强机械机床、煤化工、精细化工、玻璃深加工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逐步发展成为特色明显、产业发达、创新能力强、竞争力强的高技术产业集聚区。二是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强化资源整合,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和自主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大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新医药产业、新能源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培植力度,逐步发展成为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新兴产业。三是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改造工程。选择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科技型企业,重点支持,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档次,逐步推动传统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化。深化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带动战略,积极争取上级科技计划项目和资金,引导和支持各级政策要素、人才要素、技术要素、资金要素向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集聚。

2、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健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是加强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引导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交流,鼓励企业自建或联建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层次研发机构,采取院士专家企业行、产学研合作洽谈会等多种形式,搭建合作桥梁,开展联合攻关,加快形成以项目为纽带、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二是加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依托机械工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国家机床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公共创新平台,通过整合、集成、优化科技资源,完善相关基础条件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火炬计划xx机床特色产业基地”,加快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国际科技合作中心等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加强技术集成创新。三是加强科技园区建设。以争创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为契机,突出抓好xx经济开发区和各类特色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努力将开发区打造成高科技产业的孵化基地、科技成果的转化基地、高层次人才的创新基地。加快留学生创业园、软件创意产业园等新兴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支持鼓励创新度高、发展前景好的科技型项目落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3、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制订行业技术标准体系,争创各类名牌、著名商标。加大知识产权培育力度,组织好重大专利技术和标准化项目攻关,鼓励企业在申请专利和制订标准时相互衔接,不断提高自主知识产权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一是大力培育专利企业集群。强化专利示范(试点)企业培育,形成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具有行业带动性和自主品牌的知识产权示范(试点)企业。二是推进重大专利技术转化。加大专利技术转化推动力度,逐步实现产业化,在高新技术重点领域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三是强化政策激励。积极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着力提高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

4、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一要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人才的特殊作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平台人才集聚作用,要加大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深入实施“xx英才”计划和“学科带头人培养”专项计划,积极培养和引进拥有创新成果、具有经营头脑和国际眼光的科技领军人才,领办科技大项目,建设科技大产业、大基地。二要加快形成创新型企业家队伍。积极组织开展企业家教育培训活动,着力提升企业家队伍经营管理水平和科技创新意识,树立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和利益主体,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发展层次,走出发展新路子的理念,进一步完善科技创业风险投资机制,为科技人才创业提供创业舞台、创业环境和创业土壤。三要激励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对企业引进人才,要在安家落户、医疗养老、子女入学就业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高层次的技术带头人,财政可给予专项补贴;要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促进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要给予重奖;要建立多层次的科技奖励体系,每年对科技成果和科技人员进行奖励。

上一篇:jqx课后反思下一篇:大庆街小学安全工作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