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改革(精选8篇)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计算机教学,由于计算机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进行实践教学。
计算机网络基础为计算机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机会,它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理解和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
一、高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的内容
计算机网络基础包含课程和综合实验两类。
课程涵盖了网络组建、协议分析、网络设备配置、网络应用开发部署和网络性能测试等基本内容。
在完成各个单元实验后,可根据实际的网络应用需求,综合运用课程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组建具有一定规模的实际应用网络并接入互联网,进行应用测试和分析,完成综合实验或课程设计[1]。
(一)课堂教学。
这种形式是在教师讲授过程中安排学生在课堂中进行的实验,亦称“随堂实验”。
这种教学把学生活动跟课堂教学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比较适合中小学生的特点,因而对中小学生比较适用。
课堂实验从属于计算机课堂教学,要受课堂教学规律的制约:1.教学内容必须与教师讲授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具有说服力。
2.操作简单。
3.时间较短。
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教学能力以及实践经验。
为了搞好学生课堂教学,教师要精心地选择教学内容和设计方案,充分地做好教学准备。
教学前要使学生明确教学目的,了解教学的规则和要求,在学生操作时,要做好巡视,指导学生做好课程准备。
另外,还可以根据实验操作对象把计算机实验分为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根据学生对教师控制是否反馈把计算机实验分为操纵型实验和调控型实验。
(二)实验室实验。
这种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实验室中独立地操作来完成一定的实验任务的实验。
这种实验持续时间比较长,通常以课时为单位。
学生实验室实验的功能和目的主要有以下几项:1.学习某些实验方法。
2.初步学习或者练习某些实验操作。
3.比较系统地形成或者巩固计算机知识。
4.形成或者加深对某些计算机概念、原理和规律的认识。
5.复习、运用、巩固和加深已学的计算机知识和实验技能,并初步应用于一些简单的实验问题。
6.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怕困难、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以及爱护实验器材、遵守纪律等良好品质。
在学生实验室实验中,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独立性较强,需要他们作好预习,具备一定的预备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需要教师加强指导,要设计好实验方案,组织好教学过程,保证学生实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高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的`计算机网络教学中,比较重视课堂教学环节,部分有条件的学校开设了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
实验内容的安排主要集中在网络基本环境的建设与网络设备的使用能力的培养上。
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中通常会安排异步串行通信实验、文件传输协改,Ethernet组网实验、虚拟局域网配置、路由器配置、E-Mail服务器配置、域名服务器配置和Web服务器配置等。
这些实验内容安排是很好的,但是完成实验需要有一定硬件条件。
很多师资力量不足的学校,还没有能力开设网络实验课程[2]。
例如“简易VPN网络的组建”实验教学为例,本实验使用的软件为SoftEther,它可以在因特网的一台主机上模拟一台HUB或者模拟一块以太网卡,并在虚拟网卡和虚拟HUB之间建立一个Tunnel(隧道)。
这样,安装了虚拟网卡的因特网上的主机就可以通过SoftEther建立的隧道穿越因特网和路由器连接到虚拟HUB上,实现了一个简单的VPN连接。
由于内网通常使用了保留的IP地址(如192.168.x.x),这些IP地址是不能被路由的,因此因特网上的主机无法访问内网中的主机。
但有了SoftEther,就可以很方便地实现Internet上的主机与家庭LAN或者企业LAN中的主机的互联。
在教学中,每个实验小组配置有一台无线路由器和两台安装了SoftEther软件的P4微机,另外提供两个校园网络接口。
因为校园网提供的网络接口具有合法的因特网IP地址,因此在实验中可以利用它们来模拟因特网连接。
实验中的无线路由器用来建立内网,只使用它的路由功能和交换机功能,而不使用它的无线网络连接功能。
三、高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
(一)建立层次化的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体系。
针对目前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的现状,进行计算机网络基础实验教学的改革,要建立科学的计算机网络基础实验教学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编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基础实验相关课程有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工程、网络管理等[3]。
我们分3层次建立计算机网络基础实验教学体系,第一层次实验主要面向计算机网络基础开设网络基本技能实验课程,包括网络资源的搜索和使用、网络的基本接人实验、网络基本故障的判断和定位;二层次实验是面向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开设网络协议仿真实验,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的理解;第三层次实验面向网络工程和网络管理课程开设网络工程和网络管理系列实验项目。
(二)制订优良的实验方案。
为了提高计算机网络基础实验教学的质量,要求必须有优良的实验方案并且把它付诸实现。
要有良好的实验方案,需要了解、掌握有关的计算机知识和实验技术原理。
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优秀的实验方案。
要使优良的实验方案付诸实现并取得预期的效果,实验者除要有良好的实验技能外,还必须理解、掌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为了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必须恰当地规定实验的逻辑功能,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按照正确的程序和原则开展实验,使实验教学内容合理、先进。
参考文献
[1]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课程建设”项目组编著.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课程建设报告[M].高等教育出版社,.03.
[2]贺昱曜,刘悦琴,巨永锋主编.信息学科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M].西北大学出版社,09月第1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满足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也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 高校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课程计算机网络基础的目标是培养出全面的网络人才。高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应该适合企业需要的网络操作能力。因此, 高职院校的课程除了计算机网络基础要求学生掌握一些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根据专业知识熟练应用计算机网络的能力。
1《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的地位
计算机网络基础是一种最快速发展的技术。在信息技术领域, 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一个与外界沟通的重要手段, 可以说每一个行业都和计算机网络分不开。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 更应该有一定的网络知识和应用能力。所以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已成为计算机相关专业必修课程。
2《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特点
计算机网络基础是基于学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计算机网络的特点是强大的理论基础课程, 本课程重点是很多术语、概念, 这些术语和概念的理解是学习其他网络知识的先决条件。专业课老师本身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这些概念和术语的理解很简单, 但对初学者理解抽象概念和术语是相当困难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要求学生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和术语的意义, 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有整体的把握, 能够灵活地掌握网络应用程序, 并希望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能够联系实际应用, 对计算机网络能够有更好的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要求在教学中, 要解决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全面的网络实践能力。
3《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教学与实际工作需要不符
现在很多高等职业学校开设了很多专业课程, 例如计算机网络基础等, 但很多专业课没有与专业课程内容的具体特点和要求相结合, 高职院校的一些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也没有去做专业需求的相关工作。许多学校仅仅因为计算机和非计算机专业的区别, 而开设了一些计算机相关课程, 并没有从今后的就业及实际的相关工作方面考虑设置相应的课程。
3.2 理论知识抽象单调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结合的综合性交叉学科的产物。参与通信网络, 2种技术有大量的概念, 所以有大量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方面的概念和协议, 由于这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 老师经常按照完整的教学大纲, 对课本的基本概念术语进行的解释, 再加上高职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 学习兴趣不是很强, 所以经常在听了一段时间后觉得不理解, 就放弃了, 失去了对计算机网络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3.3 网络教学没有相应的教学环境
网络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相对较贵, 学校建立一个网络培训室需要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很多高职院校没有足够的网络实验室为学生实践操作。所以学生实践机会较少, 实验项目设置通常是简单的网络连接, 网络设备, 网络应用和一些命令使用网络, 缺乏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教学, 因此, 实验教学对抽象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帮助不大, 实验的指导意义和理论无法验证。这将影响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3.4 缺少实践教学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是专业基础课, 传统教学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 实践很少的几个简单的网络配置实验, 有些甚至是纯粹的理论教学。几乎不涉及工程和应用技术的使用, 学生不能达到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的主要目的。实践课程的许多知识没有自己实际操作, 常常难以把握。常用计算机网络软件, 网络设备配置等许多实验, 如果没有个人的实践操作, 也不能完全掌握。
4 高职《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改革
4.1 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应根据高职学生的教学要求, 针对职业岗位技能培训来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材料。内容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的相关理论是必要的, 还应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突出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能力以适应计算机行业所需的工作。同时结合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 以确定这门课的学习任务。改革后的教学内容,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兴趣为目的, 以刺激他们的学习动机。应该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过程相结合, 以达到理论服务实践的目的。
4.2 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的过程中, 根据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的特点和工作要求, 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探索和研究,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教学方法如下:
(1) 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是指教师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 让学生完成实际任务, 掌握学习内容, 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可以改变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 以课本为中心, 以任务驱动的项目为中心, 以教师的教为中心, 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为中心, 项目指导教学, 引导学生参与项目, 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习和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 激发学生的潜能。通过大量研究和实践证明,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是更适合的教学模式, 更适合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2) 实践教学法。案例实践教学方法的实验教学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机结合在一起。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及具体的现实的工作环境, 案例实践教学例如建立学校校园网, 带领学生参观学校网络中心, 让学生对网络的软件和硬件有一个直观的了解。通过详细介绍校园网络拓扑结构、主要设备和配置、维护等, 促进学生更清楚地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 使内容更加具体和推广。校园网络转移到一个特定的网站, 实现知识的迁移。而适度的理论教学, 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网络的知识, 实际案例的分析, 让学生能真正掌握网络基础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并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根据课程内容的规划, 每个部分的教学内容建议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的网络应用程序提出相应的需求, 设置项目中案例的形式, 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找到相关信息和提出解决方案。同时, 在类似的情况下作为一个学生的工作, 鼓励学生独立, 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将所学到的实际应用能力应用的工作中去,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法。在项目的指导下,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教师通过双绞线示范的基本实验, 让学生完成实践操作, 使得学生对研究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产生更多的感性认识和兴趣。对于抽象的网络体系结构, 网络协议可以提供特定的视觉体验的学习支持, 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加强对计算机网络基础的学习兴趣。
4.3 教学环境的改革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需要改革实践教学环境。首先, 必须加强实验室建设, 保证实验的正常开放。学生开始学习基本的计算机网络, 面临的第一个实验是网络电缆。应该提供一定数量的水晶头、电缆、线夹、电缆等生产工具。随着网络理论课程的深化, 网络设备硬件需求越来越高, 比如多组不同的计算单元, 和一定数量的开关的性能、路由器等。网络实验室建设是许多高职院校忽视的地方, 应该加大投资, 对实践教学的环境进行改革。
4.4 考核的改革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作为一个工程项目用, 项目管理的形式来评估学生, 学生对于每个项目团队三人组, 自由组合, 自由选择。在项目开发方面, 通过这种方式,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方向, 可以适应网络发展的需要, 网络分析, 编写项目可行性分析、施工方案, 充分利用计算机建立仿真环境, 最后通过项目评估评分的形式, 可以增加学生的项目概念和应用技能。
5 总结
随着中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标准的办学指导思想, 介绍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 寻求建立以满足工业企业的需要, 共同发展与行业企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基于计算机网络基础的教学改革的实践, 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的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技能。
通过计算机网络在高职院校的开展, 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 笔者觉得作为一种专业教育, 在未来将继续探索职业教育工作规则、教学方式和方法。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永远不可能积极稳妥地一步一步地向前走, 而是要在实践中摸索着前进。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更新, 对基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将与时俱进, 不断充实最新的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数据库, 调整教学和考核方法, 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和工程实践。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高职课程应针对适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需要进行高职教学改革, 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 在普通高等教育的基础上可以同时实现良好的职业教育, 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同步提高。
摘要:文章通过对高职《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的地位和特点的分析, 主要讨论了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依据相关的问题提出了怎样对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进行改革, 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的学习兴趣, 以后走向工作岗位能够学以致用, 更好地适应计算机的相关工作。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王绍强.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 2009 (18) :16-18.
[2]蒋天发, 晏轲.教学与科研的互动促进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J].计算机教育, 2008 (5) :65-67.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大部分高职学校都会开设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它的目的是希望可以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为社会提供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高职人才。但是,目前很到高职学校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师还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所以,教育部门需要对高职计算机基础这门课进行教学改革。
1.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不同
因为高职学校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地区使得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高职学校的学生计算机水平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能熟练的操作计算机,这部分学生大多来自于城市,在中学他们就开设了计算机的相关课程;第二个层次:只了解计算机操作的一部分,这部分学生大多来自于县级学校或者极不发达城市的学校,这些学校的相关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是根据高考的大纲来定的,使得学生只是了解计算机操作的部分内容,他们对计算机的了解比较片面;第三个层次:对相关的计算机操作极不了解,这类学生基本上来自于偏远的山区,他们学校的教学条件一般比较差,很难接触到电脑;这就导致了这类学生不能对计算机进行操作。由于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水平相差甚远,使得高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了很大困难。
1.2 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没有相结合
为了应对社会的需要,现在很多学校的教学基本上都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计算机作为新兴起的一门课程、作为一门实用性课程,更是希望计算机的教学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由于很多學校仍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也许只能听懂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对相关的实验课程也不能很好的完成。如果让他们设计应用计算机设计一个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就更是难上加难。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比较差,这就使得学生欠缺对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差、举一反三的能力也比较欠缺。
1.3 计算机教学不能满足目前的社会需求
当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中国的信息化程度也在逐渐提高中。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计算机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中,计算机的硬件、软件的更新速度也非常快。但是很多高职学校的教学课本还是多年前的课本,教学内容的落后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使得学生对计算机的现状,使得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很多教师也只是教授学生计算机的操作方法、演示计算机的操作过程,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缺少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没有用武之地,从而使得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降低。
2.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
2.1 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教师的教授学到知识,并学会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所以基于这种目的,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模式,所创新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师可以实行分班制度,对学生实行分层次的教学;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解决学生计算机水平不同的现象。同时教师在课下中还应该组织关于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比赛,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同时,体会到实践的重要性。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使用使用“启发精讲”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重点讲对学生以后工作有用的部分,而对于其他部分教师可以做到点到为止就行。例如:教师可以重点讲解Office这类办公软件的相关知识。
2.2 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因为计算机技术在近几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相关的计算机应用人才还十分短缺,计算机这门课程又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所以相关部门应该加强计算机课程的资源建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只是局限在“黑板、粉笔”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该适当的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计算机教学应该以实践为主体,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多播放一些视频。
2.3 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
在高职学校学习的学生其就业形势一般比本科学生严峻,这会使得他们对自己的前途比较迷茫、降低了他们的自信心,从而降低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在高职教学中应重点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从而使得他们在毕业后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对大多数高职学生而言,他们的就业方向是高级技术工人,这就要求他们了解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在很多企业中都需要员工会制作excel表格、会3D图画制作、能对一些工作进行文案设计等,所以高职学生一定要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实践机会,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例如学校可以和一些企业合作,这样就可以保证学生可以有更多的实习机会;通过这种模式教学既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还可以帮助学生巩固他们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当今的社会形势,从而促使他们更早的融入社会。
2.4 创设实践场景
由于计算机具有很强的应用型,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过给学生布置一些需要实际操作的作业或者是多设置一些实验课程,使得学生能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保障。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数据,让学生把这些数据用excel表格整理出来;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总结
总而言之,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的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参加工作离不开对计算机的操作。所以,相关部门一定要重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努力解决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也应该改变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欣,曾勇.PBL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12,5(91):75-76.
[2]钱琪斌.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7(34):12-13.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项目化教学模式;应用策略
引言
在教育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教育教学的需求,新课程教学理念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项目式教学方法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在掌握相应知识的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项目化教学的意义
项目式教学主要是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景中进行学习,通过让学生体验一定的工作状态和相应的氛围,并能够在实际的操作中得到相应的提升,项目化教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点。
1.1注重实践教学
项目化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对项目进行设计,在项目的设计过程中要结合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这就需要在师生共同合作下来完成。通过学生参与到项目设计中不仅可以应用到相应的理论知识,还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相应的实践操作中,在这个过程也能够极大的提升学生的思维以及能力的提升。
1.2提升教学质量
通过项目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计算机系统,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此外,在项目化教学中主要是以实践行动为主,让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提前了解到计算机专业本身的就业情况和相应的要求,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有更明确的目的性,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提升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3丰富教学内容
项目化教学本身是对较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拓展,项目化教学方式的应用一方面可以打破计算机当前学习的局限性,可以很好的拓展学生的计算机相关知识,提升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技巧。此外,项目式教学模式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自主的进行学习,更好的投入到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从而更好地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2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系统有待完善
在计算机技术基础教学中,学校在教学内容方面还不够完善,很多教学内容都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大部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觉计算课程相对比较枯燥,计算机教材一般是概念和公式,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不高,也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从而也就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最终就会导致恶性循环,学生就会失去学习计算机的信心。此外,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对学生的教学模式也出现与社会脱节的现象,在一些学校甚至依然采用比较陈旧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本身专业性就比较强,高职院校在发展中如果不能及时更新其教学模式和方法,也就不能很好地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
2.2教学环境有待改善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本身对硬件的要求比较高,当前在学校发展中在硬件设施方面还有待完善,教师的教学也都是在公共环境中进行教学,学生人数比较多,这样就导致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很好地照顾到每个学生。此外,计算机的硬件设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质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其教学效果。高职学生在就业方面也面临着一定的就业压力,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3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3.1根据实际岗位情况选择项目教学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用项目式教学首先要选择相应的内容,在项目式教学中应该包含课程教学中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应的技能,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实际岗位中遇到的情况来选择相应的项目。为此,教师可以通过相关企业来寻找与计算机相关的项目来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讲究一定的创新性,在讲解具体项目时要能够从学生的发展实际进行出发,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通过辅助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3.2制定科学的项目方案
为了更好地进行项目化教学,需要根据项目内容制定相应的方案,并要提升教师的素质。项目化教学方法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其教学目标。项目方案是计算机项目的指导方针,教师要能够调动学生参与到项目的积极性,通过学生们的集体智慧,制定出科学的项目方案。在项目化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意识到自身角色,要保证学生在项目中的核心和主体地位。教师要能够不断提升其自身素质,遇到问题要能够做到随机应变,这样才能够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3.3做好监控
在项目进行过程中要成立相应的开发小组,在小组中要能够体现出互补的原理。教师要能够平衡各个小组的能力,并选择相应的小组负责人,以便更好地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此外,教师要能够做好监督工作,以便更好地保证教学项目的顺利完成。
4结语
项目化教学方式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让学生能够意识到计算机课程的重要性,并能够在学习中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到相应知识的同时,还能够体验到学习的喜悦。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根据具体情况不断选择相应的项目进行教学,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娟.项目化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的探究[J].知音励志,(12):153.
[2]管莹.项目化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6(5):60.
[3]卞玉静.项目化教学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8):113-114+116.
邓晨曦1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5
摘要:本文针对计算机网络课程传统教学方法,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通过一年来的实践,该方式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巩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科研创新素质、工程意识的培养及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培养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字:计算机网络 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文献标识码 A
在计算机就是网络,网络就是计算机的今天,计算机网络已经担当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搞好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是一个迫切的研究课题。
一、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职业标准、工作过程及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结合本课程的特点[1],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并重、课堂与校内实训一体化,构建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训导并重的教学模式。
(一)三条主线的总体设计思路
1、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主线
深入浅出讲解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使学生能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本,强化技能训练,促进理论联系实际,在提供丰富的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相辅相成。
2、以技术和能力培养为主的实践教学主线
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一条主线,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1]。本课程通过“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网络设计、规划——网络建设、调试——网络管理、维护”一系列的工作实践过程,完成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学习[2]。这样做可以使学生真正的学好原理,具备组网建网能力,符合高职学生学习规律。
3、以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课程设计(顶岗实习)教学主线
产教结合:与华为三康公司、市电信公司及学院网络管理中心联合成立网络建设与维护服务部。一方面为该专业学生提供项目式学习与实习的机会,另一方面面向社会开展培训网络建设、网站设计服务活动[2]。
顶岗实习中安排“局域网络的安装调试、维护及网络互联技术能力”环节,以强化网络安装调试、维护能力。
(二)内容体系,教学布局的具体设计
1、筛选教学重点,构建新的内容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由理论教学与任务驱动教学构成,并将二者(即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对一些抽象的原理知识进行必要的删除或简化,如对OSI参考模型,只说明七层协议的基本功能和信息的传输过程,而对于路径选择算法、QOS等内容进行删减和简化。另一方面强化与应用相关的内容,如双绞线的线序、制作以及应用场合:直连线、交叉线;ping、tracert等命令的应用;DNS、DHCP、WEB、FTP服务的配置等内容。[2][作者简介]:邓晨曦(1980)男, 湖南桂阳人, 硕士,讲师,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批号:BJA060049)
2、构建新的教学布局,突出应用技能的培养
根据现实工作和企业实际需求精选出一系列仿真教学案例,实现了“以案例群覆盖知识面,以项目体系构建教学布局”。这种仿真教学充分体现了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强调的“问题引导、任务驱动”和“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的教学思想,使学生在学习每个新的知识点时,都有一个完整的、实际的、具体的、有形的仿真案例作为知识的联想情景和应用载体,并始终使学生处于一种仿真操作的实训环境中[3]。
3、延伸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采用层次递进、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基础知识、仿真案例、拓展领域[4]。其中基础知识和仿真案例,以课堂讲授和课内实验为主;拓展领域让学生通过网站等其它方式自学完成,从而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堂以外。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4、注重过程考核,采取新的考核办法
考核环节是教学设计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效、科学的考核办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即课程的总成绩由平时学习过程各个环节的考核和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而且平时考核比重大于期末考试[4]。将考核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大幅度提高平时考核在总成绩中的比例。
5、跟踪先进技术,以适应计算机网络新的特点
不断修订教学大纲和充实新的教学内容。如IPV6、传感器网络[5]、中文域名技术、无线网络[6]、BT、迅雷下载等内容,外置CABLE MODEM、电力线接入技术,身份鉴别、数字签名、数字证书等新知识点。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新课程改革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强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创新实践的能力。所以本课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发展为主”的现代教育理念,注重学生个人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的培养[7]。
(一)基于仿真案例的知识整合教学法
对于每个仿真案例的教学设计,采用知识整合教学法。即把来自实际工作和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进行二次加工,根据一定的逻辑关系通过案例中的一个个实际操作步骤把教学大纲中的知识点有机地、巧妙的整合在一起,使学生通过一个完整的仿真案例学到有关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并直接感受这些知识在实际工作的具体应用。
(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考虑到学生基础和接受能力的差异,有的案例在内容上还分成基本需求和高级需求,以满足分层次教学的需要[7]。同时在考试内容上分为必做和选做部分(或附加题),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师生互动教学法
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的互动。针对不同内容、不同的难易程度、不同的教学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设置问题情景、形象的比喻、故设错题、组织讨论、启发式、自学辅导等方法组织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热情参与,活跃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四)通过网络自主学习
搭建起教、学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学习的平台,平台包括: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实训项目、仿真案例、自学园地、教学论坛、新技术论坛等教学资源。方便了学生的课外学习,从而将“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延伸到课外,有利于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2]。
(五)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针对本课程特点,一方面,要教给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方法和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实训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教学过程设计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提高、知识拓展四个环节[4]。使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环境中,通过仿真案例的制作,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学习、归纳、总结与提高。
(一)案例引入,提出问题
通过案例演示,提出问题,讲解案例应用背景,给学生一个切入点,建立感性认识。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明确本次教学目标。
(二)分析案例,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对案例进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操作技能。具体实施的过程是将案例分解为若干个可行的任务,然后在一个个任务的驱动下,逐步完成案例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技能。鼓励学生自主探讨,锻炼其协作能力,同时对重点、难点的理解、掌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归纳总结,引申提高,学以致用
在第次课结束前,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对本次课的意义、重点、难点、容易出错处等及时进行总结。并针对案例不足之处,进行引申和提高。
案例源于生活,最终要应用于生活。每次教学结束时及时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使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复习巩固,同时给出下一次课的学习内容,提示学生预习。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后续自我学习的能力[7]。
(四)知识拓展
为了使学生能学以致用、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我设计了知识拓展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课后自主探索,拓宽其知识面。
四、小结
一年来的的实践证明,“计算机网络”课程在以如上方式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后,比较好的解决了传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了过去内容宽泛,面面俱到、“大而全”的情况,而是筛选教学重点,构建新的内容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2、改变了过去“以课堂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模式,而是基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主线、以技术和能力培养为主的实践教学主线、以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课程设计(顶岗实习)教学主线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3、改变了过去无法适应学生的个别化需求,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是采用仿真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教育也日新月异,为此“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的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继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与时俱进,以促进计算机网络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泽民,陈庆合.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7]:146-169
[2]肖衍,龙娟.”计算机网络”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改革与实践[J].天津:职业教育研究,2008 ,10(10)
[3]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经验汇编(第一集)[C].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7]:162-166,177-179
[4]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67-94
[5]敖志刚.网络新技术概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10] :12-16,19-28
[6]肖衍,蒋外文,龙娟.基于无线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研究与设计[J].北京:微计算机信息Vol.23 No.27.Sep.2007:62-65
摘要:通过分析艺术类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提出一些相应措施。首先,通过展示计算机在各方面的应用实例体现计算机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其次,实际教学中,采用演示教学法、分层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最后,科学制定考核办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相长。
关键词:艺术类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演示教学法;分层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考核办法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熟练掌握计算机技能,不但可以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更是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合适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利用有限的课时学到更多更实用的计算机知识,增强就业竞争力,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
1艺术类高职计算机教学现状
1.1艺术类高职学生特点
由于所在学校的师资、对信息技术重视程度不同,再加上学生个人家庭经济、爱好等不同原因,学生刚入学时所具备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艺术类学生平时重视个人在专业方面的学习,而对于公共基础课,尤其是计算机基础课,大多存在无所谓的态度,导致学生对计算机课的学习热情不高,重视程度不够。
1.2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结合不够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一般分为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应用基础几大块,这些内容理论性强、且实际操作多,对于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的艺术类学生来说,无形中增加了压力,导致学生兴趣降低、主动性不强。另外,艺术类学校的学生多是表演类专业,平时学习中较少用到计算机,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学生专业课衔接不够,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学生积极性不高。
2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首先要明确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掌握能力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明确制定教学的三维目标。即为知识与能力(Knowledge&skills);过程与方法(Process&steps);情感态度和价值观(emotionalattitude&values)[1]。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计算机操作的掌握能力,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计算机与各行各业都有紧密的联系,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使现代社会要求各个专业的大学生都应该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能力作为一项基本能力越来越被用人单位重视,所以计算机能力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第一堂课,用多媒体展示并讲解计算机在各个行业的应用,尤其是在学生所学专业的`应用,通过刺激学生感观,告诉学生计算机的重要性以及与自身专业的相关性,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2运用多媒体网络系统进行“广播”演示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仅仅通过“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会使计算机教学活动毫无生气,显示不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起不到好的教学效果。计算机基础课程偏重于操作能力的培养,所以,最好的教学法就是演示教学。利用多媒体网络系统教学软件进行“广播”演示,每一步操作都清晰明了,使学生能够快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讲解完毕后,通过网络系统可以将操作任务及相关素材快速地发送到学生电脑供学生练习,极大地节约了传送文件的时间。利用多媒体网络系统教学软件,可以实现教师机对学生机的监督、演示、操控等操作。教师可以对个别有问题的同学进行辅导,使问题及时得到解决,提高了教学效率。另外,教师可以将某个学生机上的内容展示给其他学生,通过让学生来示范讲解,增加课堂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通过展示好的作业,让学生看到自身差距,激励学生做得更好。最后,课程结束前,利用网络系统收取学生作业,可以及时地掌握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2.3实行分层教学
由于新生入学时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基础好的学生在中学时代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而来源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对于高强度的教学内容难以接受。针对学生客观存在差异,采用分层教学。分层教学不但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而且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新生入学时做一次摸底测试,根据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组,同组学生座位靠近,便于集中指导。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重点讲解基础,由教师带领学习,完成每次课的基本操作任务,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对于基础好的学生,除了完成课堂基础操作任务外,提高任务难度,多给他们创造独立学习思考的机会,注重培养他们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4采用项目教学法
只进行单纯的演示教学,学生没有压力和动力,很难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以要运用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近年来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上得到广泛应用的方法,采用学生工作和生活有关的项目,利用任务驱动式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完成任务得到清晰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在讲授新的内容时,可以展示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好作品,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在当前所学专业的应用领域,还可以让学生事先预习,寻找一些优秀作品上交给老师进行展示,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制作并演示,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认真学习,还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2]。要开展任务驱动式教学,要考虑基于什么样的载体,即选具有职业特征的典型工作任务[3]。在选择项目案例时,考虑与学生专业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不同专业布置不同的任务,比如,在布置“PowerPoint2010”项目作业时,要求旅游管理系的学生以“介绍一个旅游胜地”为主题完成PPT制作,而对于舞蹈系的学生,要求学生以“舞蹈”为主题完成PPT制作。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每个人的思路、方法不尽相同,对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在讨论中通过对比不同方法的优劣,取长补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问题解决能力。
3合理制定考核办法
考核评价对老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一方面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一方面检验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根据学生特点和课程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有助于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学生计算机课程的考核,以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为主,采用考勤、平时作业、和机试三项计算期末成绩,其中考勤和平时作业占30%,期末成绩占70%。考勤制是避免学生自由散漫,首先从形式上引起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视,平时作业主要是每一部分知识对应的项目案例练习,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针对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独有的操作性强的特点,期末考试采用上机形式,重点考查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试时采用计算机考试系统,学生随机抽题,系统自动评分。一方面避免抄袭现象,一方面避免评分过程中出现人为误差,体现公平公正。
4结束语
艺术类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与艺术类专业融合进行创新教学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究,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丁林婷.JITT教学模式及其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研究――以《C语言程序设计》为例[D].福建师范大学,(6):1-64.
[2]李华,李春杰,王锐.《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咨询导报,,11(8):89-90.
经过几年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工作中不断探讨和实践, 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和创新。
1 教学内容方面
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 把掌握微型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技能, 及因特网 (Internet) 的基本操作技能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 重新制定了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计划, 并修订了教学大纲。课程内容包括:基础篇 (计算机基础知识) 、操作系统篇 (操作系统基础知识与Windows XP) 、Office篇 (Word 2003、Excel 2003) 、网络篇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与Internet) 。这些内容组织结构合理、内容新颖、实践性强, 既注重基础理论又突出实用性, 能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所具备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教学方法方面
2.1 明确目标, 因材施教
在明确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达到的目标—提高学生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 重新制定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把原来以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 使实践教学学时数不应少于总学时数的二分之一, 甚至达到三分之二。统一任课教师的教学要求, 目的, 任务和进度。
针对一部分学生由于入学前从没接触过计算机, 对操作计算机有畏惧感, 没有信心的情况, 首先增强这些学生操作计算机信心, 让学生从使用鼠标、输入基本英文字母开始熟悉计算机的一般操作方法, 进而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针对另一部分有一定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学生, 则在教学时鼓励他们进行下一阶段的自学和综合实例训练。
2.2 精讲多练, 互交互学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 所以在理论教学过程中, 抓住重点, 整合内容, 提炼精华, 侧重突出, 改变“讲的多, 练得少”的教学习惯, 采用“多实践少理论”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推行一种“互教互学”的教学方式, 教师首先讲解重点内容和操作意义, 其后对精选的综合性实例做过程演示, 然后, 组织学生共同讨论, 由学生总结这一知识点, 最后, 学生边复述边演示操作过程。通过这种方式教学既可以加深学生印象, 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效果很好。
2.3 任务式上机, 分段测试
实践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核心, 在实践环节中, 使用“任务式上机”—即通过精心组织, 将每次课的教学内容总结成一个完整的“任务”, 把知识点的应用与任务有机地联系起来, 启发学生通过上机操作不断地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 以任务为驱动, 督促学生去完成。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 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然后教师利用电子教室等广播软件或在多媒体投影仪根据学生对任务的解决情况再有针对性的讲解, 突出重点和难点, 强调一些常用的、快捷的方法来实现整个教学过程, 教师根据学生对“任务”的完成情况当堂给予相应成绩, 通过成绩汇总反应学生的整体掌握情况。利用任务驱动、案例讲授和学生自主练习的教学方法,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4 考教分离, 注重能力
根据职业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要求, “考证促学”的教学组织方式比较适合职业院校的特点。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 对考生的理论知识, 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很全面。能够通过一级B考试的同学, 其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践水平已达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为了更好检验学生的操作能力, 所以考试采用无纸化和网络化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NCRE) 一级B考试。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B考试是经教育部批准, 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 面向社会, 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能力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首先可以统一教学目标, 更好的检测教与学的综合效果, 同时也是评价教学得失和教学工作的一种手段。其次是可以遵循“公平、公正”的竞争原则, 考试采用计算机自动评分系统, 不涉及人为因素。再者可以通过获取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具备从事机关, 企事业单位文秘和办公信息计算机化工作的能力。并且为了方便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建立一套完整的一级B机试试题库、安装了模拟上机考试环境软件, 为实施课堂教学和辅导学生实践操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通过几年的使用, 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教学效果方面
利用一级B等级考试健全的和标准化的考试模式, 通过考试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情况有一个全面的把握, 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 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普遍提高, 不仅具备了计算机基础和网络常识,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 会利用WORD、EXCEL表格软件实现日常办公需求, 利用Internet实现网络浏览、搜索、邮件的发送等日常网络需求。教师还可以通过一级B等级考试结果的反馈, 进一步改进下一学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以更加适应“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给学生传授更新、更有价值的实际操作知识, 已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为学生就业创造更多条件。
参考文献
[1]茅及源.课程改革—职业教育发展的必有之路[J].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2006 (.3) .
[2]赵智.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06 (35) .
【关键词】课程教学;存在误区;教学改革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产业知识化的大趋势下,对人才的要求更趋向于具有信息获取、信息管理、信息分析、信息交流的能力,而且随着信息社会工作方式的变迁,计算机已成为平时业务工作的基础条件,因此,各企业要求员工具有使用计算机的意识,具有使用计算机进行业务工作的能力。旨在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以致用,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但目前高职院校中计算机基础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就需要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改革。
一、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生源素质问题
高职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和应用能力差异较大。由于他们的家庭条件不同,学习起点不一致,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挑战。入学前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上课感到内容太浅,而入学基础差的学生又听不懂、跟不上,课堂上囫囵吞枣,课后难以消化。学生学习起点不一,给教学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也难以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的学习需要。
2.高职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缺乏兴趣,学习主动性不强
很多学生在上高中的时候也学习过计算机基础,对本门课程毫无新鲜感,据我调查,上课时认真听讲的学生不到25%,有的学生上课时还戴着耳机“听”课。课后经常看教材的学生仅有5%,说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待提高,学习态度有待端正。
3.教学条件问题
不少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在师资、办学、资金等方面明显不足,教学投入难以保证。实训实践教学设备陈旧,多媒体教学不完善,无法满足上课的需求,实验室设备的管理及维修,难以跟上教学的步伐,必然会影响教学质量。为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要求,教师的综合素质急需提高。
4.教学模式陈旧
由于在教学中仍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接受教育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像计算机这样实践性和工具性很强的应用技术课程,学生都没有学习兴趣,说明学校现行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积极性所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二、教学改革
1.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力求教学内容和专业需求“零距离”
针对新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差异,教学中可采取分层次教学。具体实施步骤是:在新课开始的前两次课中,先进行计算机基础水平的摸底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和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需要分成不同层次的教学班,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以避免教师在同一个班教学中难于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要的局面;其次,针对各个专业对计算机基础知识要求的层次不同(比如医学类、经济类、建工类等),可以进行分层次教学,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分配不同的教学时数,采用不同的教学实例。
2.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计算机的微型化以及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高职计算机教学由过去的纯文本化讲解开始向多媒体讲课方式转变,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教学已得到广泛普及。计算机基础教学应当合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实施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相互促进,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运用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协作学习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把握好课程的要点和难点,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以计算机及网络为基础的现代多种媒体的作用,使教学信息组织超文本化,实现了教学过程的交互性,从而创建以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为平台的教学新模式。富有生动性。创设教学情境,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网络资源教学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造条件,教师可把讲义、相关课件、视频教学、考试题库、练习素材等内容放在校园网上供学生学习、参考;根据各章节教学基本要求的需要设计习题,按照教学进度随机指定一定难度和数量的上机练习,做到每周一题,学生可直接在网上完成并提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和学生也可通过网络在线进行实时交流。
3.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技能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除了理论知识的教学外,应更注重于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在实践中获取和增强实际操作能力,达到熟练应用计算机的目的,因此上机实践课是《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必须制定一套完整的目的明确、内容具体的实践教学大纲,以此作为学生上机实践的指导,通过学生的反复练习,体会操作的技能技巧,将单个知识点的应用上升至全面综合运用。上机实践结束后,要求学生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对当次上机实践操作进行回顾总结,进一步增强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应理性对待上机实践过程中玩游戏的现象。比如在打字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使用金山打字通中的打字游戏,引发学生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打字速度与准确率,掌握正确的指法,为实现盲打奠定良好的基础。
4.考核方式的改革
学生的考试与考取资格证书来相融合,利用学生考取国家计算机等级(二级)证书来替代计算机基础的考试成绩,也把取得计算机等级证作为毕业资格的一项必备的条件,使学生带着任务带着压力去学习,通过反复的复习练习能够更加系统全面的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效果一定很好。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是我对《计算机基础》课的几点思考。高职《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应紧紧围绕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立足点;作为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拓展自身的专业知识,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大限度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以适应《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新需要,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冉崇善.对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4,(31):37-38.
[2]刘艳君.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设想[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6):43-46.
【高职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改革】推荐阅读:
高职基础会计教学论文05-29
国外高职公共基础课07-19
计算机基础教学总结06-01
计算机基础教学心得07-18
计算机基础教学论文11-03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评价研究09-17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探讨论文05-26
计算机网络教学资源库06-14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大纲(理科)10-25
网络教学论文 计算机教育论文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