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环境监察办法

2025-01-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河南省环境监察办法(精选8篇)

河南省环境监察办法 篇1

(试行)

第一条 为依法加强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督促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生产经营者履行环境保护法律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环境违法“黑名单”管理,是指按照“依法依规、严管严惩、公开曝光、接受监督、严格整改、动态管理”的原则,对严重违反、多次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定,或者存在较大环境安全隐患的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生产经营者,依法采取特殊监管措施,公开违法查处信息,运用联合征戒机制,促使其纠正环境违法行为,消除环境安全隐患,提高环境守法意识的监督管理制度。

第三条 省环境保护厅发现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生产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认为有必要时,可以对相关责任单位实施“黑名单”管理:

(一)一年内有两次以上较重环境违法行为受到行政处罚的;

(二)拒不执行环境保护部门依法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或者其他具体行政行行为的;

(三)违反排污许可证管理规定排放污染物、超过重点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被环境保护部门责令改正而拒不改正的;

(四)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不正常运行污染防治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的;

(五)篡改、伪造监控、监测数据的;

(六)拒绝、阻挠环境保护执法人员依法实施现场监督检查,或者拒不配合环境违法案件查处工作的;

(七)因环境管理不到位、违法排污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群体性事件的;

(八)环境违法行为涉嫌构成污染环境罪的;

(九)其他严重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定行为的。第四条 实施“黑名单”管理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省环境保护厅有关机构发现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生产经营者,有本办法第三条所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调查核实情况,将实施“黑名单”管理的和有关证据材料移交厅法制机构。

(二)省环境保护厅法制机构对实施“黑名单”管理的建议和有关证据材料进行审查,需要补充证据材料的,厅有关业务机构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补充。

(三)省环境保护厅法制机构经审查认为有必要实施“黑名单”管理时,一般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将建议和有关证据材料提交厅长专题会议研究决定,重大或案情复杂的案件提交厅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

(四)实施“黑名单”管理的文件应当在会议决定后10个工作日内印发,送达当地环境保护部门,挡送被实施“黑名单”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生产经营者,在省环境保护厅政务网站公布,也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公开曝光。根据需要抄送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国土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国资委等有关部门和金融、电力等单位。

第五条 实施“黑名单”管理的文件应当载明下列主要内容:

(一)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生产经营者的基本情况;

(二)环境违法事实;

(三)实施“黑名单”管理的理由及依据;

(四)实施“黑名单”管理的具体要求。

第六条 被实施“黑名单”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认真落实整改措施,及时纠正环境违法行为,消除环境安全隐患。

第七条 环境保护部门对实施“黑名单”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下列措施,加强监督管理:

(一)将其列为重点监督检查对象,按照规定加强监督、监测、监控管理;

(二)在实施“黑名单”管理期间依法暂停受理其相关环保行政许可;

(三)在实施“黑名单”管理期间不予受理和审批有关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申请;

(四)在实施“黑名单”管理期间相应调整其环境信用评价等级,中止出具融资、评优、评先以及各种政策性奖励、补助等环保认可证明;

(五)发现在实施“黑名单”管理期间有新的环境违法行为的,从重处理。

第八条当地环境保护部门对实施“黑名单”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生产经营者的整改落实情况进行督查督办,省环境保护厅对当地环境保护部门督查督办情况及整改进展情况进行抽查。

第九条环境违法行为整改完毕后,按照下列程序撤出“黑名单”管理:

(一)当地环境保护部门经现场初步核查后,向省环境保护厅提出撤出“黑名单”管理的书面申请,并附相关整改证明材料。

(二)省环境保护厅收到撤出“黑名单”管理申请后,厅法制机构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符合撤出条件的,10个工作日内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现场核查。现场核查应当依法制作现场核查记录,进一步收集有关整改证明材料,形成核查意见。

(三)省环境保护厅法制机构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对核查意见和有关整改证明材料进行审查,提交厅长专题会议研究决定,重大或案情复杂的案件提交厅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

(四)撤出“黑名单”管理的文件应当在会议决定后10个工作日内印发,送达当地环境保护部门,抄送被实施“黑名单”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生产经营者,在省环境保护厅政务网站公布,也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公开有关情况。根据需要抄送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国土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国资委等有关部门和金融、电力等单位。

河南省环境监察办法 篇2

第一条为规范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推进国有资产共享、共用, 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建立配置合理、处置规范、监督到位的国有资产有效运行机制, 根据《河南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 (省政府令第108号) 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结合我省实际,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省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团体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 (以下统称行政单位) 和各类 (国有) 事业单位 (以下统称事业单位) 。

第三条河南省省级政府公物仓 (以下简称公物仓) , 是指省财政厅对省级行政、事业单位闲置、处置、超标准配置的资产以及临时机构的资产和执法执纪单位罚没物品、涉案物品等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统一处置, 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运作平台。

第四条省财政厅委托省直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心 (以下简称资产管理中心) 管理公物仓。

第五条公物仓运作遵循以下原则:

(1) 受托管理, 接受监督。

(2) 短期储备, 调剂余缺。

(3) 循环使用, 厉行节约。

(4) 规范处置, 公开透明。

第二章管理机构及职责

第六条省财政厅是管理公物仓的职能部门, 其主要职责是:

(1) 贯彻执行国家和本省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2) 研究制定公物仓管理的相关制度。

(3) 负责对公物仓资产的配置、收缴、调配、使用和处置等事项的审批。

(4) 监督检查公物仓管理及执行制度情况。

第七条资产管理中心负责公物仓日常管理, 其主要职责是:

(1) 贯彻执行公物仓管理的制度, 接受省财政厅监督和指导。

(2) 负责公物仓资产仓储管理、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 (3) 负责公物仓资产处置和收益上缴;

(4) 负责落实省级行政、事业单位上缴、归还公物仓资产。

(5) 负责构建公物仓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打造公物仓资产信息平台, 即时提供和发布公物仓资产信息, 为提高公物仓管理水平提供技术支撑。

(6) 定期向省财政厅报送公物仓资产管理情况。

第八条资产管理中心应当建立公物仓资产管理制度, 报省财政厅备案, 包括:

(1) 建立仓储管理制度。对储存的物品要建立固定资产实物账、卡管理制度, 确保公物仓资产安全和完整。

(2) 建立会计核算制度。设立仓储资产专账, 准确反映仓储资产的原值、增减变动及收益等。

(3) 建立盘点制度。对仓储资产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清查盘点, 防止资产腐烂、变质、损坏、灭失、被盗、挪用等。

(4) 其他相关管理制度。

第九条省级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对本部门所属单位涉及公物仓资产管理的事项实施监督管理, 其主要职责是:

(1) 按规定审核本部门所属行政、事业单位上缴、借用和归还公物仓资产等事项。

(2) 负责本部门所属行政、事业单位使用公物仓资产的监督管理。

(3) 督促本部门所属行政、事业单位按规定及时上缴、归还公物仓资产。

第十条省级行政、事业单位主要职责是:

(1) 根据相关规定和工作需要提出使用公物仓资产的申请。

(2) 负责办理本单位上缴、借用和归还公物仓资产等有关手续。

(3) 负责本单位借用公物仓资产使用期间的日常保养和维护工作, 确保公物仓资产在使用期间安全和完整。

(4) 按规定及时上缴、归还公物仓资产。

第三章公物仓管理范围及程序

第十一条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土地、房屋、车辆的管理依照法律、法规及省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资产的财务及收益管理按照有关财政、财务管理办法执行。

除国家、省另有规定外, 下列国有资产缴入公物仓管理和处置:

(1) 闲置资产。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责不需用的资产、过量占用的资产、长期不使用的资产等。具体包括:交通工具、办公家具、办公自动化设备、专用设备、房屋建筑物等。

(2) 淘汰的资产。因技术等原因需要淘汰, 按照《河南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和《河南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 (豫财办资[2007]34号) 规定的处置权限, 由省财政厅负责审批的资产。

(3) 超标准配置的资产。超过规定配置标准, 应上缴或处置的资产。

(4) 更新的资产。省财政预算安排资金购置资产后, 更新置换出来的资产。

(5) 执法执纪单位罚没物品、涉案物品等。

(6) 省级行政、事业单位 (临时机构) 撤销时的资产。

(7) 经批准, 省财政负担经费举办的大型会议、展览、典礼、普查、调查等活动购置或接受捐赠的可循环使用的资产等。

(8) 其他应缴入公物仓管理和处置的资产。

第十二条省级行政、事业单位依据省财政厅批复文件或备案材料, 公物仓管理机构出具的接收资产的有关凭证核销账务。具体按下列程序办理:

(1) 闲置资产。每年年度终了, 各单位应当对占用的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 并于次年3月31日之前将本单位闲置资产报省财政厅备案后缴入公物仓。

(2) 淘汰的资产。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批后, 由各单位缴入公物仓, 未达到固定资产标准和涉密性资产除外。

(3) 超标准配置的资产。由各单位提出处置意见, 制定处置计划, 报省财政厅批准后缴入公物仓。

(4) 更新置换的资产。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在新资产购置前, 应办理旧资产上交公物仓的相关手续, 置换后的资产缴入公物仓。

(5) 罚没及涉案物品。执法执纪单位应在案件结束后1个月内, 将罚没物品、涉案物品缴入公物仓。

(6) 省级行政、事业单位 (临时机构) 撤销时的资产。由使用单位负责清查登记, 在机构撤销后1个月内缴入公物仓。

(7) 其他。

第十三条公物仓管理部门在接收有关部门 (单位) 资产时, 应对接收的资产进行现场查验, 并向上缴资产单位开具省财政厅统一监制的《河南省省级政府公物仓资产接收专用收据》。

第四章公物仓资产使用和处置

第十四条公物仓资产的使用包括调出和借用:

(1) 调出。省级行政、事业单位申请年度追加经费购置资产的, 由单位提出资产购置申请, 省财政厅部门预算主管处室会同资产管理处审核后, 优先从公物仓调剂, 资产调出公物仓, 由申请单位管理使用。

(2) 借用。经批准, 省级临时机构和省财政负担经费举办大型会议、展览、典礼、普查、调查等活动涉及购置资产的, 优先从公物仓调剂;公物仓不足安排的, 由省财政追加预算, 公物仓管理部门统一购置, 使用单位从公物仓借用, 按期归还。

第十五条公物仓资产按下列程序处置:

(1) 根据省财政厅资产调拨通知, 调拨给有关单位。

(2) 不需用的仓储资产, 报经省财政厅批准, 采取公开拍卖、竞争性谈判等方式处置,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3) 闲置的仓储资产、房屋建筑物出租、出借, 需报经省财政厅批准。房屋建筑物出租采用公开竞拍、竞争性谈判等方式进行。

(4) 不宜集中的大型、笨重或运送成本较高的物品, 报经省财政厅批准, 由省财政厅会同资产管理中心、主管部门进行现场查验, 并按规定程序处置。

第十六条公物仓转让资产应按以下要求办理:

(1) 经省财政厅批准后, 向省财政厅报送转让资产清单和处置方案;

(2) 委托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对转让资产进行评估, 并出具评估报告;

(3) 在网络或媒体上发布资产转让公告。

第十七条公物仓处置资产的收入, 按照“收支两条线”规定, 全额上缴省级国库, 发生相关费用由省财政另行拨付。

公物仓运作所需经费由省财政预算安排解决。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十八条省财政厅对公物仓的运行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会同省监察厅、审计厅对公物仓的运行情况进行评价。

第十九条违反本办法规定, 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 (国务院令第427号) 有关规定处理。

第六章附则

河南省环境监察办法 篇3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义务教育学籍管理工作,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全日制普通中小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省义务教育学籍管理,实行“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以县为主、学校实施”的管理体制和网络管理方式。

省教育行政部门宏观指导本省义务教育学籍管理工作,发布相关规定,负责建立全省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籍管理系统,汇集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籍信息。

州(市)教育行政部门宏观管理本行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籍,制定指导县(市、区)工作的意见,通过网络管理系统汇集并向省教育行政部门上报本行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籍信息。

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籍,制定具体办法,通过网络管理系统汇集并向州(市)教育行政部门上报本行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籍信息。

第四条 学校是学籍管理的基本单位,负责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各个环节的具体管理工作,负责建立本校学生学籍,并通过网络管理系统及时、准确、规范、全面地向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上报学籍信息。

学校校长是义务教育学籍管理的主要责任人。

第二章 入 学

第五条 本省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即一年级至九年级。其中,一至六年级为小学年级,六年级为小学毕业年级;七至九年级为初中年级,九年级为初中毕业年级。

第六条 本省义务教育学校每年秋季招收一年级、七年级新生。

本省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招生实行以学生户籍地和居住地相结合的办法,免试就近或相对就近入学的制度。

本省实施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按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招生范围和办法招生。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保证适龄儿童全部入学、保证六年级学生全部升入七年级继续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第七条 凡居住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年满6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适龄儿童的入学年龄以当年8月31日达到的实足年龄为准。

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经县(市、区)人民政府决定,入学年龄可推迟到7周岁。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年龄,可适当放宽,具体年龄由州(市)教育行政部门确定。

禁止小学提前招收不足入学年龄的儿童入学。

第八条 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招生,不得组织任何形式的入学考试或测试。

第九条 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模和适龄儿童、少年数量等情况,合理确定公办学校招生范围并每年向社会公布,确保本行政区域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就近或相对就近、免试入学。

第十条 新学年开始前,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以适当方式,及时向一年级和七年级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发放《云南省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见附件一)。入学通知书发放及之前的报名、登记等工作,由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做出具体安排。

第十一条 义务教育学校按照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的安排,做好招收新生的各项工作。

第十二条 一年级和七年级新生,根据不同情况及时办理入学注册手续:

(一)本省户籍且在户籍地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由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持户口证明和入学通知书,按时到入学通知书指定的学校为适龄儿童、少年办理入学注册手续。

(二)非居住地户籍的适龄儿童、少年,由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持身份证明、居住证明、户口证明到居住地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申请入学,领取入学通知书,按时到指定的学校为适龄儿童、少年办理入学注册手续。

(三)外国籍学生入学,应当符合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具有接收外国籍学生资格的学校,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定接收外国籍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并为其建立义务教育学籍。

(四)适龄儿童、少年及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可以自愿选择民办学校入学就读。

(五)革命烈士、残疾军人和现役军人的子女入学,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其他入学事宜按照国家、省和各地有关规定执行。

(六)适龄儿童、少年因故不能按时注册入学,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向学校提出延期办理入学手续的申请。逾期1个月不办理入学手续的,除不可抗力因素外,按《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处理。

第十三条 新生入学注册后,学校(含民办学校)应当按照学生学籍网络管理有关规定,在网络管理系统中为一年级学生建立教育档案和学籍,为七年级学生建立学籍。

第十四条 教育档案和学籍中与居民身份相关的内容确需更改的,由学生和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持已经变更内容的户口册和其他证明,向学校提出申请,由学校核实和办理变更手续。

学生学籍号一经编定,不得变更(转学、休学除外),直至小学或初中学段结束。各类表册均应以学籍号为序。

学校应当按照学籍号随机编排教学班,禁止学校设立或变相设立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第三章 缓 学

第十五條 适龄儿童因故不能按时入学、需要延缓入学时间的,应当由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提出书面申请,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批准。

因健康原因需要延缓入学时间的,必须附具县(市、区)以上医疗机构检查结论的证明。

缓学期限原则上为一个学年。缓学期满仍不能入学的,应当重新提出书面申请、出具证明、办理继续缓学的相关手续;能入学的,应当按时办理入学手续。

第四章 转学

第十六条学生不得随意转学。但因适龄儿童、少年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调动、部队换防、人才引进、居住地迁移、进城就业务工或因其他特殊原因不能在原就读学校就读者,准予转学。

第十七条本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转学手续,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由学生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填写《云南省中小学学生转学申请表》(见附件二),向转入地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由教育行政部门按照与转入学生户籍地或居住地就近或相对就近的原则,统筹安排到公办学校或民办学校就读;

(二)经转入地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同意,学生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到转出学校提出转学申请;

(三)转出学校同意之后,上报转出地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同时在学籍管理网络系统转出该学生学籍;

(四)转出地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同意之后,在学籍管理网络系统转出该学生学籍;

(五)学生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持《云南省中小学学生转学申请表》到转入学校办理相关手续。转入学校、转入地教育行政部门在网络管理系统中办理接收手续。

第十八条 学生转学,不得变更就读年级。毕业年级学生原则上不准转学。

学生转学原则上在学期结束和新学期开学时办理相关手续。

学校严格按照“学籍随人走”的原则,不得接收未经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转入的学生,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或用“试读”形式拖延办理相关手续。

学生转学后的学籍应当及时变更,确保其依法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

第十九条 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胁迫或诱导学生转学。

第五章 休学和复学

第二十条 学生因身体状况或其他特殊原因,无法坚持正常学习的,准予休学。

申请休学必须由学生本人和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共同提出,出具有效证明,由学校批准。学生休学情况,学校应当及时报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学生休学后的学籍应当及时在网络管理系统中变更。

除健康原因外,毕业年级学生原则上不准休学。

因健康原因休学的,必须出具县(市、区)以上医疗机构检查结论的证明。

学生休学期限原则上为一个学年。休学期满仍不能如期复学的,必须办理继续休学的手续。

第二十一条 休学期满后,学生应当持休学证明和医疗单位出具的健康证明书或其他有效证明,向学校提出复学申请。

学生休学期间,学校应当为其保留学籍。学生复学后,由学校安排到相应班级学习。学生复学后的学籍应当及时在网络管理系统中变更。

第二十二条 学校不得拒收18周岁以下、未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学籍被保留的学生、户籍所在地学生,包括被司法机关不予起诉、免予刑事处罚或宣告缓刑以及解除收容教养或服刑期满而需要复学的学生。

第六章 升级和跳级

第二十三条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年限教育,学生每学年结束后自然升入下一个年级。

第二十四条 学生全面发展、学业成绩特别优异、达到相应高年级水平的,由学生本人和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共同提出申请,经学校全面考核,报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可以跳级升入相应的高年级学习。跳级学生毕业时视为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第七章 评 价

第二十五条 本省义务教育一至六年级学生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和学科成绩考评制度。一至六年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办法,参照本省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要求和指标体系执行;学科成绩考评,以国家颁布的各学科课程标准及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根据不同学科特点采用考试或考查方式,由学校组织实施。一至六年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科成绩考评结果在本省范围内同等有效。

第二十六条 本省义务教育七至九年级学生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具体办法按照省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规定执行。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本省范围内同等有效。

第八章 奖励与处分

第二十七条 奖励和处分应当坚持奖励为主、处分为辅的原则。处分应当在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的基础上进行。

第二十八条 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或某些方面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学生,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予以表彰和奖励,并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教育档案。

第二十九条 对违反学校规章制度又屢教不改的学生,可以视其情节轻重,根据学校的有关规定,分别给予警告、严重警告、记过处分。

处分为警告的,期限不超过2个月;处分为严重警告的,期限不能超过一个学期。学生改正或有进步表现,应当及时撤销处分。

处分为记过的,必须向学生及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书面陈述具体原因和依据。学生及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对处分决定有异议的,可以向学校申请复议;对学校做出的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向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书面提出申诉。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做出的申诉处理决定为最终结论。

第三十条 处分为警告和严重警告的,不得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教育档案。

处分为记过的,经过半年教育,确有悔改表现者,经师生评议,学校批准,可撤销其记过处分。处分撤销后,应及时将处分记录从学生教育档案中撤出。受记过处分的学生,在其毕业时尚未撤销处分者,应将其处分决定记入综合素质评价和教育档案。

学校不得以任何方式劝退、开除学生。

第九章 毕业、结业、肄业

第三十一条 学生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经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区分下列不同情形,颁发本省统一内容和样式的《云南省义务教育证书》(见附件三):

(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合格、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的,颁发标注“毕业”字样的《云南省义务教育证书》;

(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不合格或有一科以上学科学业水平考试不合格的,颁发标注“结业”字样的《云南省义务教育证书》;

(三)学生未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且年满18周岁的,颁发标注“肄业”字样的《云南省义务教育证书》。

《云南省义务教育证书》由州、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招标印制,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订购和验印,学校颁发。

第十章学籍信息管理与规范

第三十二条本省义务教育学生统一建立教育档案。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学生教育档案和学籍管理制度,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采集学生相关信息,为学生建立教育档案和学籍,学生教育档案和学籍应永久保存。

义务教育学生毕业、结业、肄业、被宣告死亡或者失踪的,其教育档案及学籍档案应当予以记载。

第三十三条学生教育档案和学籍管理采用省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的网络管理系统。省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编定州(市)和县(市、区)主管单位代码,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编定学校代码。主管单位代码、学校代码一旦确定不得随意更改。因行政区划调整等原因需要增减主管单位代码、学校代码的,需及时报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学校合并的,学生教育档案和学生学籍移交并入的学校管理。学校撤销的,学生教育档案和学生学籍移交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单位管理。

第三十四条学生学籍是发放《云南省义务教育证书》和办理转学、休学、复学等手续的依据。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根据需要配置学生学籍管理设备设施,按照省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要求建立健全学生学籍管理电子档案,并安排专人负责学生学籍管理工作。

第十一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州(市)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办法的规定制定实施意见,并报省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办法和州(市)实施意见的规定制定实施细则,并报州(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三十六条 特殊教育学校(班)和职业初中(班)学生学籍管理工作参照本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2012年7月5日起施行。《云南省颁发义务教育证书办法(试行)》(云教普字〔1993〕第004号)、《云南省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缓学、免学、停学管理办法》(云教普字〔1993〕第005号)同时废止。

河南省环境监察办法 篇4

湖南省环境影响评价专家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提高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评审质量,规范环评专家执业行为,保证项目技术评审工作公开、公平、公正,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影响评价审查专家库管理办法》(2003年8月20日原环境保护总局第16号令)、《环境影响评价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试行)》(环境保护部2010年第50号公告)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环评专家,是指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和要求,以独立身份从事和参加湖南省环保厅有关环评初审、评审或环境技术咨询工作的人员。

环评专家从事和参加环评文件初审、环评技术评审会、环评考核以及相关环境咨询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环评专家实行“统一条件,资源共享,随机选取”的管理办法。

第四条 评审专家资格由省环保厅委托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进行统一管理,并对评审专家进行监督管理,规范专家执业行为。

第二章 专家库建立与管理

第五条 专家库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满足环境影响评价审查的专家专业、行业分类;

(二)具备随机抽取专家的必要设施和管理系统软件;

(三)设有负责日常管理和设施维护的机构和人员。第六条 入选专家库的专家,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在本专业或者本行业有较深造诣,熟悉本专业或者本行业国内外的相关情况和动态;

(二)熟悉国家有关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

(三)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环评工程师、注册环保工程师、注册核安全工程师职业资格,从事相关专业领域工作3年以上;在从事相关专业领域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在职及离退休人员;

(四)坚持原则,作风正派,能够认真、客观、公正、廉洁地履行职责;

(五)身体健康,能够承担外出踏勘等现场工作。凡符合本《办法》规定的上述条件,经集体审查决定聘任的环评专家,将统一由省环保厅颁发聘书。

负责环保审批的省、市、县各级环保主管部门相关人员,不得入选专家库。

第七条 专家入选专家库,采取个人申请或单位推荐方式向省环保厅提出申请。采取推荐方式的,单位应当事先征

得被推荐人同意。

个人申请书和单位推荐书应当附有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证明材料。

第八条 专家库管理机构应公布专家库入选需求信息、条件和相关材料;对申请人或者被推荐人进行遴选,根据需要征求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或者专家的意见;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人或者被推荐人,决定入选专家库,并予以公布。对特殊需要的专家,经省环保厅相关审批部门认可,可直接入选专家库。

第九条 对在初审、评审或其它环境技术咨询业务中有严重违规行为、不再胜任评审工作,或者本人提出申请不再担任评审专家的,可以退出专家库。

第十条 专家库管理机构为入选专家库的专家建立档案,实行动态管理,每2年进行一次总体调整,并公布调整结果。

第三章 环评专家使用与管理

第十一条 专家库管理机构负责建立专家库,进行专家人员的定期更新与系统维护管理。

第十二条 原则上环评文件初审专家1名。参加环评表技术评审会议的专家3名,参加环评书技术评审会议的专家5名。

第十三条 环评文件初审专家由省评估中心初审管理员于环评文件认可当天进行抽取,对被抽取专家姓名、单位和联系方式等内容保密。

第十四条 建设项目环评文件技术评审会议专家入选,应根据所涉及的专业、行业,从专家库内的专家名单中随机抽取。特别敏感的项目,需要指定专家的,应得到审批部门认可。

第十五条

抽取专家的通知、联系等具体工作由省评估中心负责组织。项目建设单位和评价机构不得指定专家或干预专家抽取工作。

第十六条 环评专家1周内参加环评文件技术评审会议的次数原则不得超过2次。

第十七条 环评文件考核或其它环境技术咨询业务,由相关负责人根据项目专业、行业需要随机抽取。

第四章 评审专家权利义务

第十八条 环评专家在相关技术评审中享有以下权利:

(一)对环评文件及相关情况的知情权;

(二)对环评文件或其它环境技术咨询业务的评审权;

(三)对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表决权;

(四)专家有权根据技术评审的分工和要求,独立发表意见,不受任何单位或者个人的干预;

(五)按规定获得相应的评审劳务报酬;

(六)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权利。第十九条 评审专家应承担以下义务:

(一)为环评文件初审、评审或其它环境技术咨询工作提供真实、可靠的评审意见;

(二)严格遵守技术评审的工作纪律,不得向外界泄露在审查过程中知悉的技术秘密、商业秘密以及其他不宜公开的评审情况;

(三)发现建设单位或评价机构在环评委托、承揽和环评文件中有不正当竞争、弄虚作假等违规行为,应及时向省环保厅相关部门报告;

(四)评审专家应以科学、公正的态度进行评审,解答有关方面对在技术评审工作中有关问题的咨询或质疑,并对自己的评审意见和可行性态度承担责任;

(五)参加环评文件初审或评审的专家与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存在利益关系,可能影响审查公正性的情况时,应主动提出回避;

(六)不断加强自身业务学习,积极参加相关培训教育和学术活动,及时掌握环境保护及环评相关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标准,新动态,主动适应专家业务要求;

(七)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二十条 专家库管理机构对环评专家应予保密的私人

信息予以保密。

第五章 违规处罚

第二十一条 入选专家库的专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专家库设立部门予以警告,并暂停3个月项目评审入选专家资格;情节严重的,取消其入选专家库资格,并予以公告。

(一)袒护评价机构,对项目环评文件质量考核显失公正和公平,导致初审或专家评审会议环节出现有明显质量问题、按规定应予记点的环评文件而没有给予记点的问题的,或者出现其他不按规定履行审查职责行为的;

(二)被选定为某项目或某项环境技术咨询业务,并且已接受邀请的专家,无正当理由,不按要求参加环评评审或其它环境咨询工作2次以上的;

(三)与建设单位或评价机构的存在利益关系,可能影响审查公正性,未主动提出回避的;

(四)泄露在评审过程中知悉的技术秘密、商业秘密以及其他不宜公开的情况的;

(五)收受他人的财物或者其他好处的,影响客观、公正履行审查职责的。

(六)有前款规定情形,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二十二条 省环保厅相关人员在管理和使用专家库过

程中,有失职、渎职、徇私舞弊、不正确履行职责等行为,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相应的处分或处罚。

第二十三条 建设单位、评价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经发现,在全省环保系统通报批评,对评价机构予以记2点的处理;情节严重的,对建设单位依法进行相应处罚,对评价机构停止受理其编制的环评文件3个月,并将有关情况上报环保部。

(一)违规指定或干预专家抽取的;

(二)贿赂专家的;

(三)在技术评审中干预专家发言表态的。

有前款规定情形,违反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河南省环境监察办法 篇5

新颁布的《云南省气象设施和探测环境保护办法》将于2月1日施行,下面是详细内容。

1月23日,记者从云南省气象局获悉:《云南省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将于202月1日起正式施行。

据悉,《办法》共19条,结合云南省实际,围绕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共同保护机制,明确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中的具体职责和义务,重点对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编制、避免建设项目危害气象探测环境、气象台站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和气象台站的迁移等工作进行了规范完善。

《办法》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加强对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将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组织有关部门编制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依法纳入城乡规划并组织实施。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工作。发改、国土、住建、规划、环保、林业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

《办法》强调,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危害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的行为。在组织编制、调整控制性详细规划时,涉及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划的,应当征求气象主管机构的意见。在气象台站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的,建设单位应当征求气象主管机构意见。国土、住建、城乡规划等有关部门应当将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要求纳入建设项目审查的内容,涉及危害气象探测环境,建设单位未征得省气象主管机构书面同意的,有关部门不得批准其开工建设。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形势日益严峻,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尤为重要。云南省气象局多措并举加速推进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气象立法。《办法》的实施为依法加强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提供了依据,从法律层次上确保气象探测信息的准确性、代表性和可比较性,将为进一步提高气象预测、预报和服务水平,有效防御气象灾害发挥重要作用。

以下是办法全文:

云南省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办法

第一条为了保护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确保气象探测信息的代表性、准确性、连续性和可比较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云南省气象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危害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的行为。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协调解决相关重大问题,将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第五条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工作。

设有气象台站的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做好本部门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工作,并接受同级气象主管机构的指导和监督管理。

发展改革、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城乡规划、无线电管理、环境保护、林业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协助气象主管机构做好本区域的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保护意识。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等有关部门编制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依法纳入城乡规划并组织实施。

城乡规划部门在组织编制、调整控制性详细规划时,涉及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划的,应当征求同级气象主管机构的意见。

第八条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将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保护标准和具体要求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气象主管机构,并向同级发展改革、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城乡规划、无线电管理、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备案。

第九条在气象台站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的,建设单位应当征求建设工程所在地气象主管机构意见;涉及危害气象探测环境的,应当经省气象主管机构书面同意。

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城乡规划等有关部门应当将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要求纳入建设项目审查的内容,涉及危害气象探测环境,建设单位未征得省气象主管机构书面同意的,有关部门不得批准其开工建设。

第十条下列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应当依法予以保护:

(一)大气本底站、国家气候观象台、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国家无人值守自动气象站、区域气象观测站;

(二)高空气象观测站、天气雷达站、气象卫星接收站;

(三)太阳辐射观测站、酸雨监测站、农业气象站、大气成分观测站、雷电监测站、风(温)廓线雷达站、地基全球定位系统气象观测站、风能资源观测站、生态气象观测站;

(四)气象专用频道、频率、线路、网络及其设施;

(五)其他应当保护的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

第十一条禁止实施下列危害国家气候观象台探测环境的`行为:

(一)在观测场周边米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修建高度超过距观测场距离1/10的建筑物、构筑物;

(二)改变观测场周边500米范围内下垫面的性质;

(三)在观测场周边50米范围内,种植高度超过1米的树木和作物等。

第十二条禁止实施下列危害国家无人值守自动气象站探测环境的行为:

(一)在观测场周边10米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修建高度超过1米的建筑物、构筑物;

(二)在观测场周边10米范围内,种植高度超过1米的树木和作物等;

(三)阻挡观测仪器感应面通风。

第十三条禁止实施下列危害天气雷达站探测环境的行为:

(一)设置造成天气雷达回波强度损失大于1分贝的障碍物;

(二)设置造成雷达接收机灵敏度损失大于1分贝的有源干扰;

(三)设置影响天气雷达探测的电磁干扰源;

(四)设置干扰或者影响天气雷达的设施。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对天气雷达站探测环境保护标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四条气象台站站址应当保持长期稳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迁移气象台站。确需迁移气象台站的,拟迁新址应当符合下列条件,并经省气象主管机构组织评估:

(一)能够代表当地天气气候特征,并符合国家气象观测站网布局;

(二)符合国家规定的气象探测环境技术标准;

(三)具备气象台站建设、业务运行必要的用地、供电、供水、交通、通信等基础条件;

(四)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五条经省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批准迁移的气象台站,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在新、旧站址进行至少一个自然年的连续对比观测,对比观测时间应当自1月1日开始。

第十六条具有特殊地理位置和特殊气象观测条件以及重要气象历史价值的气象台站,不可迁移。

省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编制不可迁移气象台站的名录,报省人民政府同意后公布。

第十七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危害气象探测环境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给予警告,限期拆除或者恢复原状;情节严重的,对违法单位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对违法个人处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逾期拒不拆除或者恢复原状的,由气象主管机构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挤占、干扰依法设立的气象无线电台(站)、频率的,依照无线电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以及发展改革、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城乡规划、无线电管理、环境保护、林业等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擅自迁移气象台站的;

(二)擅自批准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危害气象探测环境的;

(三)不履行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职责的;

(四)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河南省口岸管理办法 篇6

第一条 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加强口岸综合管理,确保口岸安全、畅通,促进本省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口岸是指供人员、货物、物品和交通工具出入国(关、边)境的港口、机场、车站等。

口岸按照国家规定分为一类口岸和二类口岸。一类口岸是指允许中国籍和外国籍人员、货物、物品和交通工具直接出入国(关、边)境的海(河)、陆、空客货口岸;二类口岸是指仅允许中国籍人员、货物、物品和交通工具直接出入国(关、边)境的海(河)、空客货口岸以及仅允许毗邻国家双边人员、货物、物品和交通工具直接出国(关、边)境的铁路车站和跨境公路通道。

第三条 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口岸从事交通运输、检查检验、对外贸易、货运代理、仓储转运、涉外服务、装卸理货及出入境等活动的单位(简称口岸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口岸综合管理机构负责全省口岸综合管理工作。设有口岸的省辖市、县(市)人民政府口岸综合管理机构或者指定的有关部门负责口岸综合管理工作。

口岸综合管理机构行使下列职责:

(一)组织编制并实施辖区口岸开放规划与计划,组织验收和审查上报口岸的开放与关闭;

(二)会同规划、计划编制部门等制定并组织实施口岸查验基础设施的新建、扩建及技术改造的规划与计划;

(三)组织协调开辟国际航线和临时航班(含包机),协助报批外国籍和港澳台地区交通运输工具临时进出非开放口岸事宜;

(四)在口岸发现疫情时,立即按规定上报,并组织有关部门控制、处理疫情;

(五)监督口岸检查检验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依法实施查验,并协调解决影响口岸管理秩序的问题;

(六)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五条 新建口岸港口、机场、集装箱中转站以及口岸扩建工程正式立项前,项目主管部门应当征求口岸综合管理机构的意见。

口岸现场检查检验设施及其他配套设施应当与港口、机场、车站等主体工程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同步建设。口岸现场检查检验设施投资应当列入主体工程投资计划;其他配套设施

投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六条 申请设置口岸的,由口岸所在地省辖市人民政府向省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后,按规定报国务院审批。申请设置口岸应当附下列资料:

(一)口岸开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口岸检查检验部门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方案。

第七条 新开放口岸检查检验部门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等,由省口岸综合管理机构会同有关部门提出方案,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

第八条 新开放口岸由省口岸综合管理机构组织有关部门对其交通基础设施、安全设施、通讯设施、检查检验配套设施等情况进行初验,并按国家规定程序验收合格后,正式宣布对外开放。

第九条 口岸查验和监管工作实行联合办公,对出入境的人员、货物、物品和交通工具联合办理有关查验手续。联合办公的单位,应当完善运行机制,规范办事程序,加强协调配合,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除国家规定须登交通工具检查的情形外,检查检验部门不得登交通工具检查。

第十条 检查检验部门应当在旅客出入境通道设置查验台,对旅客证件及行李物品进行查验。查验台的设置,国家或上级主管部门有明确规定的,按规定办理;没有明确规定的,由口岸综合管理机构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公安出入境管理机关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后在旅客入境通道上设工作台,办理落地签证事项。

第十一条 检验检疫机关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检验检疫。法律、法规未规定检验、检疫的出口货物,输入国家或地区不要求检验、检疫的,不实行强制检验、检疫;货主需要检验、检疫的,可以向有关检查检验部门申请检验、检疫。

第十二条 检验检疫机关对进出口货物的同一检验检疫项目,不得重复检验、检疫和收费。出口货物已在产地或货场经过检验、检疫的,在有效期限内,不得再检验、检疫。

第十三条 口岸查验收费应当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批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收取。执行收费的单位必须将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在口岸办公大厅对外公布,接受监督。严禁擅自增加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扩大收费范围。

第十四条 检查检验工作应当严格依法把关、文明高效、密切配合、方便进出,确保口岸安全畅通。检查检验部门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和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不得擅自扩大检查、检验范围,不得另行指定检查检验场所,增加检查检验项目,不得推诿扯皮和刁难企业、旅客。

第十五条 铁路运输部门应当优先安排口岸进出口货物计划,并优先配车、装运。口岸所在地的交通运输企业应当组织货物装卸作业和运输,保证口岸货物及时集疏运。

第十六条 经营国际航空客货运输业务的企业或者其代理人,应当将出入境航班的始发和到达时间、旅客人数、货物载量等情况,按规定时间向口岸检查检验部门报告。如有变更,应及时通知有关单位。

第十七条 在口岸发生堵塞时,铁路、民航等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向口岸综合管理机构报告,口岸综合管理机构应当会同口岸有关单位及时作出疏通决定,各有关单位和业主、货主必须执行。

第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妨碍口岸综合管理,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或经济损失的,口岸综合管理机构可以对责任单位、直接责任人员给予通报批评,并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 口岸查验人员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及本办法的规定,利用职权刁难、勒索当事人或者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由口岸综合管理机构给予警告、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口岸查验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乱收费的,由价格主管部门责令其退还非法收入,依法实施行政处罚,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检查检验部门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及本办法规定,擅自扩大检查检验范围,增加检查检验项目的,由口岸综合管理机构责令其改正。拒不改正的,由口岸综合管理机构予以警告、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拒不执行口岸综合管理机构的疏通决定,严重影响口岸正常运转的,由口岸综合管理机构予以警告;情节严重,造成经济损失的,由其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责任人行政处分。

第二十三条 口岸综合管理机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河南省环境监察办法 篇7

第一条为了规范新型墙体材料产品认定管理工作, 促进新型墙体材料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根据《云南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 结合本省实际,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新型墙体材料生产、销售和使用活动的企业、单位或者个人, 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新型墙体材料, 是指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节约土地资源和能源, 以非粘土为原料生产的, 用于建筑物墙体的建材产品。

新型墙体材料的范围按照国家和本省公布的新型墙体材料目录确定。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的新型墙体材料产品认定, 是指依照《条例》和国家及本省有关规定, 对墙体材料产品中的新型墙体材料产品进行审核、确认的活动。通过认定的新型墙体材料产品发给《云南省新型墙体材料产品认定证书》 (以下简称《认定证书》) 。《认定证书》实行一厂一证管理。

第五条省工业和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是全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 其所属的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管理机构 (以下简称为省墙体材料管理机构) 具体负责全省新型墙体材料产品的认定和管理工作。州 (市) 、县 (市、区) 墙体材料管理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新型墙体材料产品的认定初审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新型墙体材料产品认定采取资料审查、现场核查和会议认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州 (市) 、县 (市、区) 墙体材料管理机构负责初审工作, 省墙体材料管理机构负责审查认定和发证工作。

第七条凡在本省建筑工程中使用的新型墙体材料产品, 应当通过省墙体材料管理机构认定, 取得《认定证书》。

取得《认定证书》的产品可以进入墙体材料市场, 在本省建设工程中推广应用;生产企业可以享受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补助 (贴息) 等扶持政策, 按照规定向税务机关申请享受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建设单位使用取得《认定证书》的新型墙体材料产品, 按照有关规定申请返退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

第二章 申报

第八条符合下列条件的新型墙体材料企业, 可以向企业所在地州 (市) 或者县 (市、区) 墙体材料管理机构申请新型墙体材料产品认定:

(一) 生产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二) 产品属于国家和本省公布的新型墙体材料目录范围;

(三) 产品符合质量标准, 并经法定质量检验机构检验合格;

(四) 产品的放射性指标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五) 具备保证产品质量的生产设备、工艺条件和必要的检测手段;

(六) 有保证产品质量的质量控制体系及管理制度;

(七) 有经过省级有关部门专业培训合格的质量管理人员和检验人员;

(八)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九条企业申报新型墙体材料产品认定, 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1.《云南省新型墙体材料产品认定申请表》;

2.企业工商营业执照 (复印件) ;

3.企业生产场地合法用地证明材料 (复印件) ;

4.烧结砖企业《采矿许可证》 (复印件) ;

5.企业基本情况相关材料。主要包括企业生产经营基本信息 (附厂房布置示意图) ;生产工艺与规模 (附生产工艺流程图) ;设备清单 (附生产和检测设备购货清单) ;产品说明书、产品商标或者标识、代码 (附图示及产品照片) 等;

6.产品质量保证体系相关材料。主要包括质量管理组织机构、检验机构及人员配备情况 (附检测人员名单及上岗证或者培训证明) ;岗位责任制、生产操作规程等规章制度;原材料和产成品检 (试) 验记录 (附近半年原材料供应量及配比明细表、近半年产品检 (试) 验记录) ;执行的产品标准;

7.州市及其以上法定质量检验机构出具的不超过3个月的产品质量型式检测 (验) 报告。

8.《认定证书》有效期满后需申请继续认定的企业, 应当提供近一年来建筑应用情况、用户意见反馈。

以上申报材料应当列出目录, 按序装订成册, A4纸大小, 一式叁份。有条件的企业同时提供申报材料电子文档。

第十条通过县 (市、区) 墙体材料管理机构初审, 报省墙体材料管理机构认定并取得《认定证书》的企业, 应当到企业所在地州 (市) 墙体材料管理机构登记管理。

第十一条外省市产品的认定, 由产品生产企业向省墙体材料管理机构提出申请。

第三章 认定

第十二条新型墙体材料产品认定程序:

(一) 申请新型墙体材料产品认定的企业应当向所在州 (市) 或者县 (市、区) 墙体材料管理机构提出申请, 并提交本办法第九条所列材料;

(二) 符合申请认定条件、申请材料齐全的, 州 (市) 或者县 (市、区) 墙体材料管理机构应当自收到新型墙体材料企业认定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 提出初审意见, 并将申请材料报省墙体材料管理机构认定。

不符合申请认定条件或申请材料不齐全者, 应当当场告知或者在5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申请单位不予受理的意见及理由, 或者需要补充的全部资料内容。

(三) 省墙体材料管理机构自收到州 (市) 、县 (市、区) 上报的初审意见和企业申报材料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认定结论。必要时省墙体材料管理机构应当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现场查验, 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第十三条省墙体材料管理机构应当对认定结果进行公示, 对通过认定的新型墙体材料产品, 定期向社会公布并颁发《认定证书》;认定不合格的, 应当将意见及理由书面告知申请单位。

申报认定的企业对初审认定和认定结果有异议的, 可向省墙体材料管理机构提出重新审议申请。省墙体材料管理机构在收到重新审议申请之日起45个工作日内作出重新审议的结论。企业对重新审议的结论仍有异议的, 可向省工业和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诉。

第十四条省墙体材料管理机构受理申请认定的时间为每季度末10个工作日之前。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十五条《云南省新型墙体材料产品认定申请表》、《认定证书》由省墙体材料管理机构统一印制、发放和管理。

第十六条《认定证书》有效期两年, 有效期满后需重新申请认定。

第十七条在《认定证书》有效期内, 企业生产规模、生产场所、产品品种、生产工艺及设备发生变更时, 应当进行重新认定。企业法人、经营者等发生变更或者终止经营时, 应当及时向企业所在地墙体材料管理机构报告, 所在地墙体材料管理机构提出初审意见后报省墙体材料管理机构办理变更登记或者办理注销手续。

第十八条州 (市) 、县 (市、区) 墙体材料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取得《认定证书》企业的日常监督管理。任何单位、部门和企业, 不得以备案、确认等形式限制具有《认定证书》的新型墙体材料产品在全省范围内的流通、使用。

省墙体材料管理机构应当对取得《认定证书》的企业进行不定期监督抽查。对抽查出不合格产品的生产企业应当限期整改。产品抽检原则上每一个产品每年进行一次抽检。

第十九条取得《认定证书》的企业, 应当在每季度末次月10日前, 将上一季度企业统计报表报送当地墙体材料管理机构, 州 (市) 墙体材料管理机构应当及时汇总, 于每季度末次月20日前向省墙体材料管理机构上报本地区的企业统计报表。

第二十条取得《认定证书》的企业可以在产品上印制认定标识。在产品销售时, 应当在产品销售发票上标明《认定证书》编号和批准日期、建筑工程项目名称及新型墙体材料数量, 向使用方提供盖有企业公章的《认定证书》复印件。该资料作为建设单位申请返退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的原始凭证之一。

第二十一条建筑单位使用具有《认定证书》的新型墙体材料产品, 预收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的墙体材料管理机构应当按照云南省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管理政策的有关规定, 及时返退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建设单位使用未具有《认定证书》的新型墙体材料产品, 不予返退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

第二十二条取得《认定证书》的企业, 出现将不合格产品出厂、由省墙体材料管理机构组织或者州 (市) 以上法定质检机构对产品质量进行抽检中, 产品检验不合格的, 责令召回产品, 限期整改。

第二十三条经依法认定的新型墙体材料在使用过程中不符合认定条件的, 责令召回产品, 限期整改;整改后仍然达不到认定条件的, 撤销认定, 收回认定证书, 并向社会公布。

对伪造、涂改、转让、出租、出借新型墙体材料产品认定证书的以及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 依照《条例》和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省墙体材料管理机构依据《条例》和本办法, 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及本省实际, 另行制定《云南省新型墙体材料产品认定考核评分标准》。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自2010年10月1日起实施, 原云南省经济委员会墙体材料革新办公室的《关于印发<云南省新型墙体材料产品合格证管理办法 (暂行) >的通知》 (云墙改[2004]15号) 和《关于云南省新型墙体材料产品合格证申报、考核和管理的补充通知》 (云墙改[2006]3号) 同时废止。本省行政区域内其他有关新型墙体材料产品认定、备案的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 以本办法为准。

河南省环境监察办法 篇8

一、建设美丽河南取得的进展

(一)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减少

2013年,全省累计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34.52万吨,全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8.3%。

(二)水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2013年全省省辖市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水质达标率为80.3%,洛阳、信阳达标率为100%,濮阳、商丘、鹤壁在90%以上;全省水库总体水质级别为良好,营养评价为中营养状态;南水北调水源地丹江口水库陶岔取水口水质符合Ⅱ类标准,总氮单独评价保持规划要求的Ⅳ类标准。

(三)生态建设不断加强

2013年,全省完成营造林564万亩,实施城镇增容扩绿工程和农村环境清洁工程,城市新增绿化面积3800公顷。

(四)城乡环境建设有效推进

河南持续对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以及高速公路沿线国道两侧、高铁沿线、风景名胜区周围敏感区、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等区域,进行综合整治,局部环境质量有效改善。

(五)环评管理逐步完善

积极推动重点行业、重点区域规划环评,明确区域发展行业类型和空间要求,有力地促进了对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

二、建设美丽河南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城市空气质量较差

2013年,全省18个省辖市,PM10(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年均浓度分别比上年上升36.6%、24.2%、4.4%,郑州市的PM2.5年均浓度达到国家标准的2倍以上,被列入“中国十大污染城市”。

(二)地表水污染程度较高

2013年,全省地表水水质级别为中度污染,全省83个省控河流监测断面中,水质符合Ⅰ~Ⅲ类标准的断面有38个,占45.8%,比上年减少1.2个百分点;符合Ⅳ类标准的断面有16个,占19.3%,比上年减少3.6个百分点;符合Ⅴ类标准的断面有9个,占10.8%,比上年增加2.4个百分点;水质为劣Ⅴ类的断面有20个,占24.1%,比上年增加2.4个百分点。

(三)全省酸雨发生率升高

2013年,全省大气降水pH值在5.16~8.87之间,平均pH值为6.61。全省酸雨平均发生率为0.3%,与上年相比升高0.07个百分点。

(四)农村环境保护程度整体偏低

全省农用塑料薄膜、化肥、农药使用量居高不下,秸秆焚烧给环境污染带来较大压力,工业污染正在向农村蔓延。

三、河南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河南经济虽然快速发展,经济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但与全国和发达省份相比,产业结构层次较低。2013年河南三次产业的结构为12.6:55.4:32.0,同期全国三次产业结构为10:43.9:46.1。河南第一产业比重高,第二产业大而不精,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低于全国水平14.1个百分点。

(二)高消耗高污染依然严重

2013年,河南每万元GDP能耗为0.798吨标准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北京、广东相比,河南每万元GDP能耗分别为其1.9倍和1.6倍,能源利用率低于发达国家十几个百分点。在水资源利用方面,河南工业每万元增加值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3~5倍,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率仅为4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5%~85%的水平。河南省建设用地面积约为广东省的2倍,而创造的GDP却不足广东的1/2,效益仅为广东的1/3。

(三)环保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河南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重大技术的研发还比较薄弱,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替代能源等技术开发滞后。

(四)体制机制尚未形成

由于一些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还不能充分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和供求关系,“污染者付费”的原则没有很好落实,往往以“末端控制”为主导,“源头控制”难以实现。

四、建设美丽河南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

一是中央政策营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实践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二是公众的环保意识大大增强。通过近年来的雾霾事件,广大人民群众发现环境保护如此紧迫,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命运息息相关,全社会形成了关注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文明的舆论氛围。三是经济发展实力不断增强。2013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3.22万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413.1亿元,总体经济实力的增强为建设美丽河南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四是自然生态环境条件较好。河南自然生态条件较好,植被类型丰富多样,气候条件和地貌类型多样。五是组织保障机制比较健全。河南加强了对全省环保问题的统一领导,建立了环保目标责任制、领导干部综合考核制、节能减排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等。

(二)严峻挑战与实际困难

一是资源环境约束增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人均淡水资源总量均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河南是一个人口众多但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大省,人均水资源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0%,煤是27.9%,石油是73.7%,天然气是72.2%。土地面积仅为全国总面积的1/55,耕地面积为全国总面积的1/18,人均耕地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3。二是生态系统退化问题突出。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20.36%,人均森林面积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全国水土流失面积294.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0%。全国80%以上草原不同程度退化。三是生态文明理念有待提高。人们的节约和环保意识仍然淡薄,生态文明意识不强。

五、建设美丽河南的总体思路及对策建议

(一)强化规划引导,确保生态红线

生态红线是自18亿亩耕地红线后,另一道被上升到国家安全层面的“红线”。河南根据新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差异性,动态开展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脆弱性评价,抓紧研究制定河南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增强生态安全和未来可持续发展后劲。

(二)优化产业扶持政策,促进产业与生态协同发展

要制定扶持战略产业发展的倾斜政策,按照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扶持政策,加大对高技术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商业银行积极向服务业重点项目发放贷款。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和环保产业,推进和扩大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试点,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及低碳经济的有效模式,鼓励开展生态城建设试点,推动产业与生态协调发展。

(三)加强区域环境保护协调,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水平

要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抓紧建立协调区域关系、体现社会公平、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区域内生态补偿机制。要建立省际环保协调管理机制,加强区域合作,强化省际协同治理,解决区域性环境和生态保护问题。

(四)加强执法能力建设,营造生态文明的良好环境

要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增强其法治观念。加强政务公开,增加执法透明度。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增强企事业单位和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责任和法治观念,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

上一篇:维修工程服务方案下一篇:保险组训述职报告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