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改进工作推进规划(精选8篇)
2010年护理工作计划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一、存在问题:
1、护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部分护士工作主动性、协调性较差应、急能力不高。
2、护理队伍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3、各重点专科如:ICU、急诊专科护士达不到50%。
4、临床科室护士配置不足,床护比达不到1:0.4。
5、护理论文少及无护理科研项目。
6、清洁工人工作不到位,影响病房卫生质量。
二、原因分析
1、护理队伍以中专学历为主,低年资护士“三基”水平较差,接受能力差;年老护士缺乏对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知识水平与年资、职称不相符。
2、护士长学历低,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不多,个别护长资历不高,缺乏经验。
3、由于参加重点专科护士考核的人员专业理论基础不高,且缺乏临床经验,学习不够努力,参加省专科护士理论考核通过率低。院内培训力度不够。
4、招聘护士人数不足,部分护士在非临床护理岗位工作。
5、护理人员缺乏总结临床经验积极性及能力。
6、保洁人员工作质量差 三 整改措施:
1、明年将继续加强护理队伍在职培训:
(1)鼓励提高后续学历,如中专再读大专,大专再读本科,并鼓励参加职称晋升考核,提高职称档次,对于取行后续学历及通过职称晋升考核的护士给予表彰、并与年终评优挂钧。
(2)加强“三基三严”培训和规范化继续医学教育,制定计划,并严格执行,考核结果与评优挂钧。
(3)选送5%以上的护理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
(4)严格把好招聘护士关,提高新招护士素质,招聘护士以大专学历为主,且理论考核和面试必须合格。
2、加强护士职业教育,转变观念,培养护士团队精神,提高护士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加强护士长管理知识培训:院内培训,对护长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分批送护长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护长参加护理管理岗位培训班率达60%以上。
4、加强重点专科护士培训,制定专科护士培训计划,选送专科业务知识扎实的护士参加专科护士考核和培训。力争各重点专科专科护士比例达到50%以上;院内也有针对性地进行专科护士培训。
5、招聘新护士10名左右补充护理队伍,并将非护理岗位4名护士调回临床护理岗位,使临床护士占护士队伍的95%以上,以达到床护:1:04。
6、鼓励指导护士撰写护理论文,发表论文按医院(《关于医学论文版 面及奖励的规定》字[2009]41号)给予奖励。
7、与总务科沟通加强保洁人员管理。
护理部 2010年12月
XXX县人民医院
2010年护理工作计划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效果评价
通过严格执行三基三严和继续医学教育计划及选送部分护理业务骨干外出参观、进修学习等措施,护理队伍整体素质有一定的提高。护士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明了明显提高。加强了护理护长的培训,护长的管理水平有所提高,新招10名护士及将非临床护理岗位的4名护士调回临床护理岗位,使床护比部分科室达到1:0.4,手术室专科护士达到50%,但ICU、急诊专科护士仍达不要求。护理论文比去年增加,但仍不多,无科研项目。保洁工作质量有所提高,病区卫生质量较好。
护理部 2011年11月
XXX县人民医院
2011年护理工作规划和工作计划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一、存在问题
1、护理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2、现病床使用率高,护理人员相对配备不足,部分护士工作效率低,专科、基础护理及健康教育不到位。
3、护士长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4、护士撰写理文的能力不高,护理论文少。
5、后勤保障有待进步完善。
二、原因分析
1、护理队伍以中专学历为主,低年资护士“三基”水平较差,接受能力差;年老护士缺乏对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知识水平与年资、职称不相符。
2、招聘护士人数不足。
3、个别护士长学历低,资历不高,缺乏系统管理知识培训,科学管理理念欠缺。
4、由于重点专科护士专业理论基础不高,且缺乏临床经验,学习不够努力,参加省专科护士理论考核通过率低,院内培训力度不够。
5、护理人员缺乏总结临床经验积极性及能力。
6、后勤保障人员工作质量差 三 整改措施:
1、继续加强护理队伍在职培训:
(1)鼓励提高后续学历,如中专再读大专,大专再读本科,并鼓励参加职称晋升考核,提高职称档次,对于取行后续学历及通过职称晋升考核的护士给予表彰、并与年终评优挂钧。
(2)加强“三基三严”培训和规范化继续医学教育,制定计划,并严格执行,考核结果与评优挂钧。
(3)加强护士长管理知识培训:院内培训,对护长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分批送护长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
2、拟定招聘护士12—15名,并严格把好招聘护士关,提高新招护士素质,招聘护士以大专学历为主,且理论考核和面试必须合格。
3、加强重点专科护士培训,制定专科护士培训计划,选送专科业务知识扎实的护士参加专科护士考核和培训。力争各重点专科专科护士比例达到50%以上;院内也有针对性地进行专科护士培训。
4、鼓励指导护士撰写护理论文,发表论文按医院(《关于医学论文版 面及奖励的规定》乐医字[2009]41号)给予奖励。
5、加强后勤保障工作管理。
护理部 2011年11月
XXX县人民医院
2011年护理工作规划和工作计划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效果评价
通过严格执行三基三严和继续医学教育计划及选送部分护理业务骨干外出参观、进修学习等措施,护理队伍整体素质有一定的提高,护士工作能力、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明了明显提高。加强了护理护长的培训,护长外出进修学习率达50%,参加护理管理岗位培训班率达80%,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今年共招聘护士18名,并进行了严格的岗前培训。今年有5名手术室护士通过专科护士考核,并参加临床实习,取得了专科护士资格证书,使手术室专科护士达85.7%;ICU、急诊各有一名护士取得专科护士资格证,现ICU专科护士达50%。有一名护士正参加血液净化专护士培训,2名护士正在参加ICU专科护士培训。2名护士到省农垦总局医院完成为3个月的血液净化专科护理学习,返院后能很好在开展工作。护理论文仍不多,无科研项目。后勤保障工作质量有所提高。
护理部
创新思维, 实现了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变
持续改进是以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管理理念和企业发展战略为指导, 围绕克服企业发展瓶颈的重点工作, 通过全员参与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目标化、日常化、制度化的改进活动, 促使企业管理水平渐进地、螺旋式地上升。2009年, 昊华宇航引入持续改进管理理念和方法时, 在思想认识上经历了由不理解到主动实施的转变。经过三年的实施, 持续改进工作已成为公司稳定运行、节能降耗、降低成本、提升质量、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路径和重要的改进方法。
转变理念, 提高认识。任何事物都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刚推行此项工作的时候, 部分干部职工不是太理解, 积极性不高。其主要原因:一是对持续改进这种全新的理念感觉不好接受;二是认识片面, 对持续改进停留在感性认识上, 认为持续改进就是搞小改小革, 凭几个收效甚微的项目, 对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发挥不了多大作用;三是认为公司管理水平已经差不多了, 没有必要在全公司范围开展持续改进工作, 耗费精力。针对这种情况, 昊华宇航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持续改进的理念、方法和工具, 依靠持续改进、精益生产、世界级制造, 切实提高装置运行水平。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 公司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电石、工业盐、燃煤价格持续攀升, 国家出台多项节能减排政策, 去年年底电价上涨4.29分, 每月增加电费支出300万元, 而上游电石厂家不承担电价上涨因素, 全部转到下游PVC行业, PVC售价低位徘徊。面对外部市场形势的严峻挑战, 公司充分认识到推行持续改进, 精益生产, 世界级制造, 是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 是依托现有规模、提高装置运行质量、提升产能的必然选择, 是内涵式增长、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只有抓好持续改进、精益生产,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
加强培训, 持续宣贯。自2009年导入持续改进工作理念后, 昊华宇航组织公司高管、管理人员及关键岗位人员参加了倡导者培训、认知培训及黄带培训。领导班子成员、绝大多数中层干部及生产技术管理人员均进行了认知培训, 使管理层对精益六西格玛理念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通过培训和学习, 他们能够借助所学的精益六西格玛理念对公司开展的持续改进项目进行指导和检查。公司主管生产的副总担任倡导者, 按照公司的战略目标及关键绩效指标确定改善方向, 经过讨论后分解成具体的项目, 并要求各单位行政一把手必须参加绿带培训并亲自带项目。目前, 培训人数达到572人, 4名副总经理和总经理助理级别人员参加了绿带培训并通过了绿带资质的认证, 参与项目并取得黑带资质的3人, 绿带资质15人, 黄带累计受培训504人次。
成立机构, 建章立制。为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2009年11月, 宇航公司成立了由董事长担任组长的持续改进指导委员会, 相关班子成员和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负责持续改进工作的指导实施。同时, 成立了公司、分公司两级持续改进工作办公室, 具体负责持续改进工作的实施。2012年, 根据组织变革后机构调整的实际, 对公司持续改进工作机构进行了调整, 明确了公司、职能处室、分厂和班组在持续改进工作中的定位, 形成了指导委员会、持续改进工作办公室、分厂推进小组三级组织网络。在此基础上, 制订了《2012年昊华宇航世界级制造/持续改进工作实施方案》、《昊华宇航持续改进项目管理办法》, 为推进基层持续改进工作奠定了基础。
点面结合, 全力抓好项目的选择和实施
在持续改进工作中, 昊华宇航坚持项目推动、以点带面的原则, 结合实际, 采取“自上而下”分解完成公司确定的项目和“自下而上”改善身边工作质量申报项目相结合的方式, 推进持续改进工作。
重点推进, 全员参与。“自上而下”即由领导层根据年度关键绩效目标, 提出年度运营改善的重大课题, 由基层管理者进行分解落实。2012年确定的“降低电石消耗、降低离子膜电耗、降低PVC废料率、氯碱厂区余热资源利用及水的梯级利用”五个项目群, 由相关分厂、处室分解成具体项目并实施;“自下而上”即动员全体职工树立“持续改进, 从我做起”的理念, 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 从解决生产运营、物资供应、产品库存、设备管理、质量保证、产品研发、技术或产品创新、技术进步、环境健康安全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与销售、信息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入手, 形成具体改善项目, 通过实施、改进、完善, 提升企业综合管理水平和关键绩效指标。
精心组织, 认真实施。为了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在立项之初, 该公司采取视频会议、座谈会等形式和员工交流如何选项立项, 对上报的项目由相关领导层层把关。今年以来, 先后下发了《持续改进项目分级管理的通知》, 《关于组织实施持续改进项目的通知》, 明确项目各级负责人的职责。同时,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坚持定期召开持续改进指导委员会及持续改进办公室会议, 有效保证了领导与项目成员思想的高度统一, 信息的上下通畅, 问题的及时解决。在此基础上, 无条件满足项目成员投入持续改进项目的时间。
领导带头, 层层负责。为调动员工参与持续改进工作的积极性, 公司要求各级领导都要负责一项持续改进项目。公司级领导负责项目群课题 (黑带项目) , 处室负责人及分厂负责人至少负责一项持续改进项目 (绿带项目) , 技术人员至少负责一个项目, 岗位职工及管理人员负责实施黄带项目, 公司获得黑、绿带资质的带级人员每年至少完成一个项目。
过程监督, 注重质量。持续改进重在持续和过程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由持续改进办公室负责项目整个过程的监督、考核, 实行“周检查、月考核”机制, 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在此基础上, 充分发挥黑带、绿带的传帮带作用, 组织现有黑绿带级人员对2011年持续改进项目团队进行指导帮助, 快速提升项目团队的核心能力。在进行项目中期评审前期, 我们组织上年度带级人员组成评审组模拟现场评审, 不仅有效减少了项目报告中的缺陷, 更锻炼了带级人员的心理素质, 保证了项目顺利通过评审。2011年1月, 公司实施的降低一次盐水纯碱消耗等7个项目全部通过了中国化工集团和昊华总公司组织的关闭评审。
持续改进, 基础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随着持续改进工作的不断深入, 精益六西格玛管理理念与公司现有管理文化不断融合, 内控管理能力得到了提高, 实现了从优秀到卓越的思路创新, “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精”的科技创新,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基础管理为核心的管理创新。
装置运行负荷较高。2011年3月份试生产的“24万吨离子膜烧碱、20万吨PVC树脂”项目, 经过整改消缺和技术攻关, 解决了108立方聚合釜粘釜、干燥床堆料等影响生产的瓶颈问题, 取得了聚合系统日进出17釜、单釜收率88%、日产620吨的喜人成绩。目前, 该装置已达到了设计产能。去年10月份以来, 在行业开工率仅有50%的情况下, 生产负荷保持在70%以上。目前生产负荷已达到了100%, 保持了较高的装置开工率。
科技成果不断涌现。2011年, 公司有7项科技计划项目列入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技术创新计划项目, 项目总数居昊华总公司氯碱板块首位。其中, “含汞废盐酸中汞离子去除实现废酸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列入2011年焦作市科技攻关项目;自主研发的“次氯酸钠废液综合利用技术”、“70m3釜生产高聚合度PVC树脂技术”, 与河南工业大学合作完成的“废盐酸中汞离子去除技术”、“离子膜烧碱生产中盐水脱碘技术”等通过了省级科技成果鉴定。“离子膜烧碱脱氯及盐水精制工艺改进成果”获得2011年度中国石化联合会技术发明二等奖, “70m3釜生产高聚合度PVC树脂”和“扩链剂法生产SG3型PVC新技术”分别获得省工信厅科技成果二、三等奖, “次氯酸钠循环利用新技术”和“70m3釜生产高聚合度PVC树脂”获得焦作市科技进步二等奖。“SG3型PVC树脂生产新工艺”和“四氯化硅生产沉淀白炭黑工艺”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授权。
节能降耗成效显著。持续开展“节能降耗、降本增效”活动, 完成了100余项节能改造项目。2009年, 实现节能降耗价值3688万元, 2010年实现节能降耗价值8416万元, 2011年实现节能降耗价值1144万元。提前一年完成了国家发改委和河南省下达的“十一五”节标煤2.87万吨的任务, 荣获“十一五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环境保护先进单位”、“河南省节能减排先进单位”, 被国家发改委、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确定为“中国终端能效项目能效对标试点企业”。今年以来, 开展了降低电石消耗活动, 严把电石进厂、分析关。目前, 焦作生产厂区电石消耗已经下降到1.362吨/吨, 年可降低电石成本1100余万元;提高3#聚合釜产量项目, 不但解决了影响生产的瓶颈问题, 年可增加聚氯乙烯产量2125吨, 持续改进项目收益初步得到了体现。
产品质量持续提升。持续开展质量升级活动, 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 提升了产品质量。PVC优级品率达到96%, 烧碱、盐酸、液氯优级品率达到100%。“宇航”牌烧碱、聚氯乙烯获得“河南省名牌产品”。“宇航”牌PVC成为大商所九个交割品牌之一, 连续六年被中国铝业公司评为“优秀供应商”。
安全环保持续加强。获得国家二级安全标准化资质证书, 通过了中国化工集团公司组织的“国家级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复评验收。加强清洁生产审核和隐患排查整改。投资269万元, 完成了制碱水回收利用、蒸发环保水池改造等15个污染整治项目。全年COD排放量为210吨、二氧化硫809吨, COD排放量同比下降4.3吨, 通过了河南省环保厅组织的清洁生产审核验收。
信息化建设得到加强。完成了“氯碱产品物流同步视频智能监控系统” (即ERP系统) , 实现了经营管理从传统的人工粗放型到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集约型管理、从以完成任务为主的管理到以追求企业最佳综合效益为目标的价值管理、从传统经验管理方式到以数据分析统计为决策依据的科学管理方式的转变。完成了视频会议系统数据专线架设和会议室改造, 开通了焦作本部至沁阳厂区10M数字电路专线, 为两地召开视频会议、经营ERP数据传输以及后期协同办公平台等项目的实施奠定了网络基础。
现场6S管理扎实开展。近年来,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加大, 企业内部细化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为此, 按照6S的管理理念, 在全公司推广现场精细化管理, 为每个分厂和职能处室配备了照相机, 要求各单位每周对现场进行拍照并公示。目前, 部分岗位已基本达到6S管理标准。
10月30日,复评小组奔赴江西奉新工业园开展复评考察工作。奉新县副县长黄彩鹏,奉新工业园管委会主任熊华生等领导及企业负责人陪同考察。 复评小组先后实地参观了奉新工业园内的宝丰针织、金丰服装、华春色纺、丝源祥再生纤维、永兆实业、恒昌棉纺等企业。
之后,复评小组与奉新县政府、工业园相关人员及企业代表召开了复评座谈会。会上,黄彩鹏介绍,截至2014年,园区已落户纺织企业14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4家,从业人员1.2余万人;形成了具有230万纱锭、年印染能力4万吨、年产各类纱线60万吨、涤纶短纤20万余吨、针织面料3万余吨、针织内衣10万件和各类服装100万件的现代纺织生产规模。三年来,园区纺织产业工业增加值由21.1亿元增加到35.7亿元,年增长率30.07%;工业总产值从77.4亿元增加到141.1亿元,年增长率达35%,发展势头迅猛,成为江西省最大的棉纺织基地,“奉新纱线”区域品牌雏形显现。目前产业园已基本形成了从原料、纺纱、织布、染整到制衣的较为完善的纺织产业链。
王进军表示,奉新工业园中的纺织产业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同时还不断有新的企业进驻,园区在政策、服务、招商引资等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同时,他建议:首先发挥园区的物流资源,统筹产业链,降低物流成本减少浪费,并应重点引进织布企业。其次,政府应引导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引进企业管理咨询机构,对园区的企业进行诊断,督促企业进行改进,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同时,引导企业改善工作环境,加大技术改造力度,调整原料结构,不断开发新型纱线,提高企业的新产品研发能力。
湖北黄梅经济开发区纺织产业园稳步推进 全力打造升级版
11月3日,复评小组来到湖北黄梅经济开发区纺织产业园考察。黄梅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工委书记、主任蒋高平等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陪同考察。复评小组先后考察百鑫纺织有限公司、黄梅美誉服饰有限公司、宏晟(湖北)纺织有限公司、湖北宏威集团等园区企业,并举行复评工作座谈会。
会上,蒋高平介绍,2014年,黄梅县纺织产业聚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家,实现总产值49.5亿元,同比增长22.6%;上缴税收1.2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纺织规模企业35家(其他为服装加工企业),纺纱投产产能40万锭,织布投产产能2200万米,在建纺纱产能50万锭,产品涵盖轧花、纺纱、织布、面料、纺织品(成衣)等。
目前落户纺织产业园区企业16家,行业标杆有百鑫纺织、宏晟纺织、美誉服饰、宏伟化纤、东方汇锦等。预计到2020年,园区建成面积15平方公里以上,基础设施累计投入将突破30亿元,产业完成产值达到200亿元,强力带动全县纺织工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效益化迈进。
王进军表示,在外部经济环境严峻的形势下,黄梅纺织产业园区及企业依旧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园区建设有序推进,各项扶持政策执行到位,且园区内企业积极适应市场需求,产品开发能力不断增强,不少企业实现逆势增长,龙头企业纷纷积蓄力量,厂房厂区扩建项目有力推进。
王进军也对园区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黄梅目前基本形成了从纺纱、织布、染整到成衣制造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为产业继续腾飞打下良好基础。在行业形势总体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园区管理定位要进一步明确,服务机制还应不断创新,企业要苦练内功,完善生产工艺,创新管理模式,提升现场管理、清洁生产水准,同时,园区要进一步打造更加现代化、人本化的生产、学习和生活环境,稳定职工队伍,构建适应未来发展要求的纺织生态园区。
安徽望江纺织服装工业园、安庆华茂国际纺织工业城发挥示范效应 蓄力“十三五”
11月4日,复评小组一行又来到安徽望江纺织服装工业园、安庆华茂国际纺织工业城进行考察,复评小组先后参观了安徽大众服饰、美亚针织有限公司、舒美特化纤、申洲针织等企业。望江县委副书记储昭霞,望江县副县长汪森,望江县经济和科技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刘应华、副主任陈海银等参加复评工作座谈会。
会上,刘应华简要介绍了产业园区的基本情况。望江纺织服装工业园起步早,发展快,目前入园企业124家,比2011年增加22家,年均增长6.7%;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6.5亿元,比2011年增加66.5亿元,年均增长18.5%。2014年实现产值110亿元,比2011年增加44亿元,年均增长18.6%,纺织服装产业成为全县首个百亿产业。2015年1~9月,46家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完成产值83.9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58.2%,同比增长12.1%,支撑着全县工业经济的发展。
王进军表示,望江是纺织服装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重要承接地,近年来全区整体水平不断上升,示范作用较为明显。在未来的发展中,要进一步做好染整业布局,引进发展高档、清洁、数码等绿色印染,解决染整瓶颈,完善产业链。另外,要做活配套产业,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区域性的纺织品检验检测机构。
他还强调,园区企业发展态势良好,已具备了品牌化发展的基本条件,企业产品品质升级潜力巨大,当前形势下要注重提质增效,持续加强设备升级,对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有更高的诉求;同时,注重优化生产环境、生活环境,进一步提升纺织职工幸福指数,打造望江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新模板。
下午,复评小组赶赴安庆华茂国际纺织工业城,深入染整区、色织区等车间考察设备升级及生产运行情况。安徽华茂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王功著介绍,华茂以布局精品产业链为突围出口,佰斯特高端面料及纯棉水刺无纺布板块态势良好,未来将在产业用、家纺领域纵深开拓。目前,作为以企业为主导开发建设的产业园区,依托华茂的技术、管理、品牌、质量和现金流优势,华茂国际纺织工业城将向纺织精品生产基地、创新基地和智能制造基地方向继续发展。
--------------
“以内控加强管理,以管理带动发展”
------深入推进**公司内控建设的措施
企业管理水平高低与企业的效率、效益直接相关,加强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而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实现规范化管理、防范经营风险,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经营过程中实现自我约束、自我调节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是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内控工作既是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各项业务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因此,内部控制体系也需要不断优化、逐渐适应的过程。
下面我从内控工作的内容及重要性出发,结合**公司内控建设的现状,谈一下2010年如何深入加强**公司的内控建设: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及重要性
企业实行内部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 一是保证将企业所有经营活动都纳入计划轨道,完成计划规定的任务,实现预定的经营目标;二是改善经营管理,完善经营管理体制,鄂尔多斯化工集团财务管理处
--------------消除和防止各种经营管理弊病的发生,保障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避免不必要的财产损失;三是提高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效果和效益,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有效的内部控制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水平和防止错误舞弊的重要基石。企业内部控制的好与坏,关系到企业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企业竞争力高低。内控的目的不是消除风险,也不是降低风险,而是将其控制在可承担的风险范围内,因此对于企业来说最主要的是预防,而不是等着风险来了,再采取措施。有效的内部控制能为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从理论角度讲:企业的内部控制具有两层含义:
鄂尔多斯化工集团财务管理处
--------------出了具体的要求。
2009年**公司成立了内控工作组,召开了两次专题会议,对内控工作的重要性及具体工作事项进行了讲解,重点将**公司下达的内控工作计划的各项工作落实到责任部门、责任人。
在充分考虑到内控八个要素的基础上,对**公司原有制度进行了全面梳理,从系统角度、整体利益角度对企业管理制度、质量管理体系、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核心业务流程及行政发文进行全面斟别,优化、简化了公司制度体系,修订了《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采购业务内部控制制度》、《销售业务内部控制制度》、《存货业务内部控制制度》等核心业务流程,修订了《财务分析报告制度》、《内部审计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度》等管理制度,建立了工艺生产标准(操作规程)、电气仪表标准、分析检验标准、设备维护检修标准等管理技术标准体系。
在整理编制**公司内控制度的同时,内控工作组定期对各部门内控制度建设、内控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监督检查。通过近一年的努力使**公司内控制度及管理水平有实质性的进展和突破。
但是**公司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集团,管理人员的素质及专业水平所限,内控管理工作仍然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
鄂尔多斯化工集团财务管理处
--------------方。首先是部分管理人员对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使得部分内控工作流于形式;其次内控工作没有与制度建设工作紧密的结合起来,只停留在解决当前存在的具体问题,没能从中找到完善制度、优化流程、加强监管、堵塞漏洞、防范风险的根本途径;最后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地执行力,再好的制度没有执行起来就缺乏生命力。
三、深入推进内控建设的措施
2010年是**公司的“内控提升年”,**公司将以年会精神为指导,进一步将风险防范意识和内控管理理念植入和贯穿到各层级、各环节的工作当中,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功效,通过持续地自我评估、诊断和改进以及内控检查、监督与考评,健全内控制度体系和管理机制,逐步达到制度体系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落实强化执行力,提升**公司内控水平,有效规避和降低生产经营风险,为园区企业健康、安全、高效的进行生产运营做出贡献。
结合集团内控建设指导思想和**公司内控建设的现状,2010年加强内控建设应当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正确理解内控与管理的关系要切实加强企业对内控的认识,并高度重视内控在管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内控工作是企业全员参与的一项管理活动,不是一个部门或一个人就能够完成的,需要每一个部门及每一个员工的
鄂尔多斯化工集团财务管理处
--------------参与。如果订立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而不管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如何,遇到具体问题时强调灵活性,这样就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要想使内控制度发挥其应有的效力,企业的管理者甚至每一个员工都要高度重视内控工作,都要自觉维护内控制度的的严肃性。
只有公司决策层和部门负责人带头,动员各级员工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在内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按照内控的工作内容及要求,以规范的内控操作方法,实行对经营管理中各种风险的逐级控制,将内部控制工作落到实处,才能避免因企业内部控制失效,而导致经营风险、会计风险的产生,从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2、各环节自查自纠为主,内部监督、检查和考评为辅,建立内控建设的长效机制
2010年**公司内控工作重点:
以2009年内控整改内容为出发点,各公司及部门全面系统地对产、供、销、人、财、物等流程进行自查评估,定期上报整改内容、整改目标、具体实施方案及责任人;
内控工作组定期对各部门内控整改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组织相关人员对关键环节和风险点进行测试、评估。健全内控制度体系和管理机制,逐步达到制度体系科学化、鄂尔多斯化工集团财务管理处
--------------规范化、合理化,落实强化执行力,提升企业内控水平,有效的规避和降低生产经营风险,为**公司健康、安全、高效的进行生产运营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在企业一线“供产销”全过程中融入相互牵引、相互制约的制度,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有关人员在从事业务时,必须明确业务处理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对一般业务或直接接触客户的业务,均要经过复核,重要业务均要实行联查制度,禁止单个人单独处理业务的全过程。在具体业务处理过程中,要根据重要性原则抓大放小。
3、强化内控组织的职能,实行内控建设比较管理制度 内控建设是一项长期的需要持续改进的系统工程,要从加强组织领导入手,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督促指导,推动工作深入开展。由于内控组织不健全或没有发挥其职能等原因、会导致缺乏有效的控制措施,从而产生了大量“内耗”,无形中会提高公司的经营成本。
(1)、建立“二级内控工作小组”
为了强化内控组织职能,在现有内控工作组的基础上,以公司、部门为单位建立“二级内控工作小组”,由本单位负责人担任二级内控工作小组组长,下设兼职内控管理员,使每个部门及人员高度重视内控工作。我们尽力避免将内部控制视为一种独立的、辅助的部分,而努力将内部控制融入
鄂尔多斯化工集团财务管理处
--------------企业的整个管理体系之中,充分发挥内控制度的作用,从而降低控制成本,并产生良好的控制效益。
(2)、实行内控建设比较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对各部门内控工作的考核、监督,提升化工集团内控工作水平,从3月起对各部门内控整改工作实施情况进行比较管理。比较内容:整改内容、整改方案、整改实施过程等上报时间是否及时、是否切合实际、可行性及创新型。
4、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执行力。
在集团层面上,随着**公司生产经营的不段扩大、发展,新的任务、新的要求需要我们在原有内控体系基础上,按照“急用先行”的原则,针对审计建议和内部检查出的风险点,进行制度整合和修订,尤其是供、产、销环节的相关制度及在建项目的设备及材料购臵管理、资金计划及支付管理以及期间费用的预算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同时要积极开展内部制度监督和评估工作,选择重点制度,跟踪检查执行情况,着力解决制度“失灵”和执行力弱化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制度建设综合评估机制,从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全面性、有效性及持续性等方面剖析,不断完善制度体系。
在公司层面上,所有职能部门和生产单位应当结合制度建设工作,对本部门业务涉及的所有流程、制度进行全面
鄂尔多斯化工集团财务管理处
--------------梳理,从中发现漏洞,完善业务操作流程、管理办法及考核监督制度。
当然,有了好的制度还远远不够,制度只有执行起来才有生命力。执行力要从领导做起,通过言传身教,去带动、影响群体的执行力。集团倡导领导班子成员走动式管理,就是领导提高执行力的有效途径。各级领导到深入基层部门、生产一线,一方面能宣传企业的战略意图、发展思想,提出工作标准、工作要求,一方面又能通过调查研究,检查工作,解决问题,做员工的知情人、知心人、贴心人,帮助、启发员工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可见,领导的执行力是从思想、观念、情感、行为和方法以及政策、制度等多方面导入,直接影响到一般管理人员和广大员工。当员工理解、认同了企业价值、发展战略和工作目标后,真心相信和拥护企业的大政方针、各项规章制度,并为之有序、紧张、高效、快乐地工作,自觉地、主动地把个人目标、职业生涯与企业目标、企业发展统一起来,把个人追求同企业远景一致起来,这样才能提高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
5、建立良好的财务管理环境
财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价值控制,它可以将不同岗位、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业务活动相结合,进行综合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中心环节。而财务控
鄂尔多斯化工集团财务管理处
--------------制的综合性最终表现为其控制内容都归结为资产、利润、成本这些综合价值指标上。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容易高估人的性格因素,而低估了环境的重要作用,我认为加强财务控制首先要营造一个整洁有序的财务管理环境。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财务管理环境,应该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A、在资产管理上,建立各项资产管理制度(包括资产采购、日常管理、报废清理、盘点制度、报告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各种资产进行盘点整理,督促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做好管理工作。通过该工作,一方面我们可以做到对所拥有的资产心中有数,另一方面,该行为向员工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公司始终在关注着这些资产,你们要爱护它,要尽量消除心中的不良想法。
B、在费用支出上,要严格执行费用支出预算,财务管理处对预算外费用支出不予支付;对于预算外的新增支出,必须事先编制费用支出预算,报公司总经理审批后按程序支付。
C、在应收账款管理上,要注意对顾客信用情况的调查和各种相关信息的收集,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重视收账的日常管理,并将收款工作作为销售人员绩效考核的内容。
D、把成本核算工作做细。
鄂尔多斯化工集团财务管理处
--------------为了把电石成本核算做细,公司要求各班组、炉台、车间、生产公司进行日、周、月成本费用分析,目的是让各生产单位对每日(周)电石的原料、动力消耗指标及成本指标了如指掌,甚至对材辅料的消耗变动进行细致分析,以便及时发现生产中的异常情况,改进和规范生产操作及各项原料配比,制止浪费、丢失等不法行为的发生。
财务核算将各项成本核算细化,并将每一项成本指标的变动及时反馈生产单位。各生产单位对成本项目逐一分析,并通过成本演排协助、监督生产单位从每一个成本项目出发,从不同角度对成本的变动进行详细分析,例如价格因素对成本的影响、消耗因素对成本影响、制造费用变动成本影响等,不仅要分析变动成本费用,还要分析固定成本费用,从而找出成本偏高的原因,以便及时改进生产。
6、健全企业内部监督、审计。
要确保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切实得到执行并取得良好效果,就必须对其施以恰当的监督,企业中最主要的监督评价方式就是内部审计。**公司当务之急是确立内部审计在监督、检查内部控制工作中的独立地位,并切实实现内部审计由事后监督职能向事前、事中监督职能的转变,使其监督具有日常性与全过程控制性,并将监督、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协助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
鄂尔多斯化工集团财务管理处
--------------通过对销售与收款环节、采购与付款环节、生产循环中存货及成本费用环节、工程项目和固定资产管理等重点环节的检查,实现对生产、经营及管理活动的监督,检查其真实性、正确性、合法性、合规性和有效性,发现错误和弊端,提出改进意见。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各职能部门及生产单位自觉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查错纠弊,及时采取措施堵塞漏洞,改善经营管理,从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鸡蛋的外壳在常人眼里非常严密,但苍蝇还是能找到其缝隙,内控制度也是如此。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再完美的制度,也不能完全阻止人们做坏事。重要的是,在不良事件发生之后,我们不能听之任之,应该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找出内控制度产生漏洞的缘由,并及时修补制度上的这一漏洞,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漏洞不断扩大,最后难以弥补。企业内控制度建设与内控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预计相当漫长,短期难有显效,任重而道远。
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在集团和**公司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要以年会精神为指导,以审计事务所提出的内控整改事项为切入点,以采购(含项目建设)和销售为关键点,以业务流程和岗位职责梳理及制度执行力为突破口,以自查、自纠和监督和考评为
鄂尔多斯化工集团财务管理处
(2017年)
我院实行院长领导下的院科两级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在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指导下,由质控科、医务科、院感科和护理部共同负责医院医疗、护理、院感质量管理工作,同时成立各种相关委员会(病案管理委员会、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输血管理委员会、放射诊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护理和医学伦理管理委员会)履行相应的管理职责,并根据卫生部《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版)》要求不断完善。
院长为医疗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领导本院的医疗质量管理和决策;分管副院长负责具体管理工作。
医院质量管理组织职责:负责制定全院医疗质量管理计划;负责研究、制定质量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承担全院医疗质量教育培训活动;组织医疗质量监控和评价工作;负责监督、指导各科室和部门的质量管理工作;负责调查分析医院发生的医疗、护理缺陷的原因,并有效判定医疗缺陷的性质、不断完善医疗护理工作流程和制度;研究法律法规和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质量的规定和要求,关注和研究国内外医疗质量管理的新方法、新模式和动向;负责医院医疗质量的分析、总结和反馈,并提出改进措施。
科室质量管理小组职责:在科主任领导下负责本科室的质量管理教育和培训;负责执行、落实各项与医疗、护理质量有关的规章制度,对执行情况进行经常监督和检查,包括自查自纠、病历评审、纠纷事故报告处理及整改措施,并有记录;按照院感、医疗质控要求,严格本科室的质量控制工作,遵守合理用药原则,每月至少应有1次质量控制活动,对医疗质量中存在的缺陷,应有改进措施并及时纠正;负责统计重点疾病、重点手术的死亡、再入院、再次手术质量监测指标、手术并发症质量指标、重返质量监测指标;及时报送运行病历、归档病历整改反馈单;加强医疗技术准入管理,规范开展新技术,提高医疗水平。
医疗质量教育培训:根据医院医疗质量管理要求和不同时期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对不同层次的医务人员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教育和培训;每年对进修、实习医师进行有关医疗质量要求的教育培训,对新进入临床的见习医师进行医疗质量及病历书写的岗前培训;根据上级卫生主管部门不同时期的医疗质量要求,利用晨会等场合向医务人员讲解有关规定,并提出管理要求;根据各临床科室的管理需要和要求,讲解有关医疗质量的规定。
每季度至少召开1次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会议,针对全院医疗质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改进措施。
医疗质量控制考核标准体系:医疗质量的控制主要是对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过程的检查控制,以保证医疗质量目标的实现和持续改进。我院考核评估标准体系包括三个体系,即医疗质量考核评估标准体系、护理质量考核评估标准体系和院感考核评估标准体系。护理质量考核评估由护理部执行,院感质量考核评估由医院感染管理科执行,医疗质量考核评估由质控科、医务科及相关科室执行。
一、质量目标:
1.按照《四川省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版)》的要求,开展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使医疗质量充分体现“关爱和服务”。
2.不断优化医疗服务流程,保证医疗服务质量。
3.根据医院内外环境和医院资源等条件,尽量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不断提高病人满意程度。
4.规范医疗管理,执行医疗核心制度,规范医疗行为。
5.严格执行医疗技术准入管理,按二级乙等医院标准、开展二级乙等医院医疗技术。6.认真执行《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提高病历质量,甲级病历≥90%。7.质量指标(具体指标见附件):
1)完善危重病室的质量控制:设备资源配置、人员资质、技术准入达到相关要求;实行“危重程度评分”,定期评价诊疗质量,建立压疮、管路脱落发生率结果质量监测;执行院感的目标监测;由相关科室负责对科内医生进行相关技术培训工作。
2)不断完善合理用药管理工作,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各项指标应达到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规范处方点评工作,处方合格率≥90%。
3)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科学、合理、规范输血,成分输血率≥65 %,输血适应症符合率≥90%。
4)按卫生行政部门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管理的要求,对医院感染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规范院感管理工作,开展综合性监测和目标性监测,落实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5)规范消毒供应中心的布局流程、基础设施设备的配置,清洗、包装、灭菌等质量符合卫生部“两规一标”的要求。
6)完善信息系统功能,建立病案首页标准库,监测临床医疗质量评价指标,指导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7)将择期手术的术前平均住院日纳入院、科两级质量的监控指标体系,对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患者,进行管理与评价。
8)加强对死亡类、重返类、安全类、手术并发症及麻醉质量各项指标的管理。
二、考核标准:执行四川省病案质量控制中心《四川省门急诊病历质量评分标准》、《四川省住院病历质量评分标准》及《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的要求;执行《绵竹市第二人民医院医疗质量管理考核标准》。
三、考核方法:
每月由各职能科室按《绵竹市第二人民医院医疗质量管理考核标准》分工要求,分别对相关科室进行考核,考核与科室绩效挂钩。考核结果由质控科汇总,报分管院长,经院务会研究后交财务科进行奖惩。
环节质量检查:在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领导下, 在分管院长安排下,由医务科、质控科、护理部、院感科组织相关人员,按照相关质量标准,分期或不定期到相关科室进行各种专项检查,每月由质控科根据检查结果出具环节质量检查分析报告总结并通报,将总结报各分管院领导,对责任人按《绵竹市第二人民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奖罚办法》(2014年调整)处理。
运行病历检查:科主任负责各自科内运行病历的实时督查、质控工作;每月由质控科不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对各临床科室运行病历进行检查, 每次每位医生被抽查的病历不少于2份,对发现有问题的病历要限期整改,将通报情况报分管院领导,并全院通报,对问题病历的责任人按《绵竹市第二人民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奖罚办法》(2014年调整)处理,科室要及时报送整改反馈情况。
归档病历评审:在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领导下, 每月,由质控科组织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成员,对所有死亡病历、部分出院病历进行评审,质控科要进行汇总分析,相关情况送呈分管院领导,并全院通报,对问题病历的责任人按《绵竹市第二人民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奖罚办法》(2014年调整)处理,科室要及时报送整改反馈情况。
四、评价和督促改进内容:
1.医德医风、医疗服务,科室人员岗位职责及履职情况。2.应急救援、急救能力。3.科务管理。
4.业务学习、“三基三严”培训与管理,实习带教管理情况。5.医疗核心制度的落实情况。
6.科室质量控制小组履职情况,是否适时进行质量控制工作。
7.手术分级管理制度、重大手术报告制度、手术审批制度落实情况;围手术期管理。
8.运行病历与出院病历(全部死亡病历、输血病历)质量评定。
9.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情况;合理用药检查,药剂科对各科处方指标、抗菌药物用药指标、外科清洁手术预防用药指标的统计分析。
10.出院医嘱和康复指导是否规范。
11.院感管理,传染病管理;医疗废弃物的处理情况;院感科对医院感染管理指标的统计分析。
12.医务科、医学伦理委员会对技术准入与技术标准管理。13.科室对医疗缺陷、医疗投诉、医疗纠纷及医疗事故的报告处理。14.科室出院病历归档管理。
15.门诊管理,门诊服务流程的优化情况。16.仪器与设备的使用、管理登记情况。
17.危急值处理和记录情况;辅查报告审核、复检与发放制度。
18.手术科室择期手术的术前平均住院日;临床科室对住院超过30天的患者,进行分析评价。
19.各科室对死亡类、重返类、安全类、手术并发症及麻醉质量各项指标的分析评价。
20.对医疗质量关键环节(危重病人管理、围手术期管理、输血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创诊疗操作、新开展的业务技术管理等)、重点部门和重要岗位(急诊、手术室、麻醉科、危重症病室、内镜室、产房、新生儿病房、供应室等)、重点人群(新上岗和新调入人员、实习进修人员以及平时责任心差、技术水平低、医疗缺陷多的人员)督查管理。
附件:绵竹市第二人民医院医疗质量管理考核标准 一:医疗质量考核评估标准体系
1、各科室医疗质量考核办法
(1)、临床科室医疗质量考核办法
(2)、急诊科医疗质量考核办法
(3)、门诊医疗质量考核办法
(4)、麻醉科医疗质量考核办法
(5)、药剂科医疗质量考核办法
(6)、医技科医疗质量考核办法
2、相关单项医疗质量考核标准
(1)、绵竹市第二人民医院运行病历书写质量判定标准
(2)、十八项核心制度考核细则
(3)、输血病历考核标准
(4)、辅助检查报告书写质量评分标准
3、相关质量指标
二:护理质量考核评估标准体系 1、2017年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持续改进计划 2、2017年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目标
3、护理部夜查房安排
4、护理部节前检查
5、护理质控安排
6、护理质量考核标准 1)、不良事件管理质量评价标准 2)、护理投诉管理质量评价标准 3)、护理人员岗位培训质量评价标准 4)、护士长行政管理质量评价标准 5)、护理人力资源管理质量评价标准 6)、手卫生管理质量评价标准 7)、仪器设备管理质量评价标准 8)、导管护理管理质量评价标准 9)、跌倒坠床管理质量评价标准 10)、压疮管理质量评价标准 11)、安全用药管理质量评价标准
12)、患者身份识别与沟通管理质量评价标准 13)、护理文件书写管理质量评价标准 14)、供应室管理质量评价标准 15)、手术室管理质量评价标准 16)、围手术期病房管理质量评价标准 17)、围手术期手术室管理质量评价标准 18)、行为规范管理质量评价标准 19)、护理服务管理质量评价标准 20)、病区环境管理质量评价标准 21)、产房护理管理质量评价标准 22)、急诊观察室护理管理质量评价标准 23)、急诊护理管理质量评价标准 24)、抢救车管理质量评价标准 25)、内窥镜室管理质量评价标准 26)、二、三级护理管理质量评价标准 27)、输血管理质量评价标准 28)、一级护理管理质量评价标准 29)、患者约束管理质量评价标准 30)、肿瘤科护理管理质量评价标准 31)、中医科护理管理质量评价标准 32)、门诊护理管理质量评价标准 三: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考核评估标准体系 1、2017年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 2、2017年医院感染管理质控计划 3、2017年医院感染管理监测计划
4、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每月自查考核标准
5、医院感染管理每月考核评分标准
6、污水检查记录
7、医疗废物管理督查记录
8、清洁消毒质量督查
9、手卫生依从性检查表
10、多重耐药菌隔离护理督查记录
11、多重耐药菌消毒登记
按照《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结合交通安全工作实际,扎实开展交通安全促进项目,定期对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持续改进计划如下:
一、2012工作场所安全重点工作
1、成立工作场所安全的跨部门合作机构,分别成立了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场所安全管理项目的促进小组,广泛吸纳社会各界参与项目开展;
2、对辖区场所、特种设备单位开展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查找事故隐患,并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措施督促落实;
3、加强工作场所安全管理培训,建立和完善各工作场所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提高各工作场所人员对工作场所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和自救能力;
4、对辖区内的工作场所的安全设施、消防设施、特种设备等进行全面检查,保证设施完好;
5、对辖区内的特殊工种全面登记,达到100%持证上岗。
二、评估评审中指出的问题
1、社会各界和志愿者参与项目开展的积极性不高,未做到全员参与;
2、针对工作场所安全的安全投入不够大;
3、开展的工作场所安全各类事故应急演练活动缺乏;
4、宣传工作覆盖范围不广;
5、隐患排查整治力度需要加强,部分企业存在“重承诺、轻落实”的现象。
三、持续改进计划
1、加大跨界合作力度,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参与项目开展;
2、针对辖区危化物品、非煤矿山、特种设备等重点工作场所,组织开展安全知识培训和事故应急演练,做到培训、演练工作常态化;
3、加大安全投入,积极开展针对辖区场所,网吧,迪吧、兵馆,等工作场所的安全促进活动;
4、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大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力度,积极开展安全检查“回头看”工作,对安全隐患进行跟踪整改。
5、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及中期评估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制定改进计划。
今后五年主要发展目标
为贯彻落实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对住房城乡建设事业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的主要发展目标是:
(一)城镇化空间格局不断优化,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实效性、严肃性提高,城市风貌特色彰显。
完成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重要的跨省级行政区城市群规划编制,发挥城市群和都市区在解决城市病、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完成特大城市的开发边界划定工作,城市发展建设“摊大饼”式无序蔓延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城市设计的管理制度、法规体系和工作方式全面建立,城市新城新区风貌特色明显,老旧城区的城市功能、空间环境显著改善,建筑文化品质不断提高,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产和地方特色得到有效保护。与空间规划体系相统一的规划委员会制度初步建立,城乡规划的强制性进一步强化,实施监督力度逐步加大。城乡统筹规划、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推进。
(二)城镇市政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建设和运营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生态空间格局持续优化。
加大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节能改造力度,着力弥补薄弱环节。到2020年,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并投入运营,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提高到8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面积率达到15%,轨道交通线路长度达到6000公里以上,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达到95%,县城公共供水普及率达到85%,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7%。城市人居环境逐步改善,生态空间保护力度加大,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6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8.9%,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控制在10%以内,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85%,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力争将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提高到35%以上,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60%。
(三)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持续实施,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城镇住房建设稳步推进。
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重点围绕难啃的“硬骨头”集中攻坚。“十三五”时期,全国开工改造包括城市危房、城中村在内的各类棚户区住房2000万套,力争到2020年基本完成现有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实物与租赁补贴并举,逐步加大租赁补贴发放力度,住房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完善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房地产市场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住房供需基本平衡,供应结构更加合理,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居住品质明显提升,住宅建设模式转型升级。“十三五”时期,城镇新建住房面积累计达53亿平方米左右,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5平方米左右。住房公积金制度对促进住房消费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到“十三五”期末,全国住房公积金缴存总额达到15万亿元,个人住房贷款总额10万亿元,个人住房贷款率提高至90%。
(四)建筑节能标准逐步提升,绿色建筑比例大幅提高,行业科技支撑作用增强。
到2020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推广比例超过50%,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超过40%,新建建筑执行标准能效要求比“十二五”期末提高20%。装配式建筑面积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15%以上。北方城镇居住建筑单位面积平均采暖能耗下降15%以上,城镇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消费比重稳步提升。部分地区新建建筑能效水平实现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行业科技对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开展新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建立20个行业科技创新平台,中央地方协同、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行业科技支撑体系初步形成。
(五)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建筑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行业实力不断增强。
建筑产业现代化全面推进,行业人才队伍素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以开发建设一体化、工程总承包、施工总承包为业务主体的龙头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实力日益增强。以技术、工艺、工种为基础的专业分包企业快速发展。以采用“互联网+”为特征的新型建筑承包服务方式和企业不断产生。建筑市场准入制度更加科学完善,统一开放的建筑市场规则和格局基本形成。建设工程质量水平全面提升,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建筑抗灾能力稳步提高。工程建设标准化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基本建立。“十三五”时期,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5%。
提高城乡规划编制和实施水平
(一)组织编制实施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跨省级行政区城市群规划。
组织编制实施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优化全国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明确城镇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确定全国城镇体系布局结构,确定主要城市的规模、功能定位,提高城镇建设质量,引导城市群协调发展,加强空间开发管制和规划实施管理,为制定和实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提供依据,促进各地走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会同相关部门编制重要的跨省级行政区城市群规划,推动形成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关中平原等城市群,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提出对提升国际竞争力、协调区域发展和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发展要求,促进城市群协同发展,拓展发展新空间。
(二)科学编制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
建立规划编制、规划实施和规划监督的完整制度。全面启动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按照人口城镇化的规模、方式和城市资源环境禀赋,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优化功能和布局。将人居环境、交通出行、公共服务、城市安全等作为重要规划指标,在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过程中予以落实和考核。研究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审批办法,改进规划内容和编制方法,严格落实“三区四线”管控,完善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按常住人口配置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制定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把保障城市安全作为制定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及时开展城市安全风险评价。加强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管制,在北京等14个城市试点工作基础上,因地制宜推广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工作,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功能混合和精明增长,建设空间结构合理、利用高效的紧凑城市。
(三)推进“多规合一”。
针对不同地区发展特征,以解决新型城镇化人口落地、农村人口脱贫、创造优美人居环境、保护生态空间等具体问题为导向,推进“多规合一”,优化空间结构、明晰空间界线、美化空间环境,并制定相应管控要求。根据城乡空间结构、产业功能等配置交通、能源、综合防灾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推动海南、宁夏等地开展省级空间规划和“多规合一”改革试点,继续推动市县“多规合一”,以城乡规划为统领,以空间坐标落实为核心,以公共空间布局优化为抓手,通过“五定”(定性、定量、定形、定界、定策),实现“五统”(统一发展目标、统一技术指标、统一空间坐标、统一图例标准、统一实施平台),实现各类规划的有机衔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事权清晰、上下衔接的空间规划体系,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构建结构优化、功能完善、交通顺畅、环境优美、形象独特的立体空间格局。
(四)高效利用地下空间。
推动城市地下空间法规制度建设,研究制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管理办法。推动各地组织编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鼓励竖向分层立体综合开发和横向相关空间连通开发,加强城市地下空间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促进地下空间与城市整体同步发展。推动各地加强地下空间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地下空间规划建设管理协调制度。指导开展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调查与评估,及时更新和动态维护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信息,推进地下空间资源信息的共建共享。探索建立城市地下空间信息档案管理等制度。
(五)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建立权责明晰的城乡规划事权,明确各级政府的规划管理主体责任。全面推行城市规划委员会制度,研究建立住房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委员会,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审查上报过程中的重大事项,以及国家级新区、自由贸易区审查等事项进行审议。完善和改进城市规划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城乡规划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机制。开展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形成有效的评估、反馈、调节机制。健全国家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实现规划督察全覆盖,进一步加大对违法违规问题的查处力度。利用卫星遥感等信息技术手段强化城乡规划管控,拓展遥感监测应用范围,实施动态监测和跟踪分析,提高监测精度。研究推动城乡规划法与刑法衔接。
加强城市设计和风貌管理
(一)加强城市设计工作。
完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在规划编制、审批、实施和监督各环节体现城市设计要求。加快建立健全城市设计相关法规,明确城市设计管理制度和要求,依法开展城市设计工作。全力构建城市设计技术体系,分层次、分类型、有重点地开展城市设计。加大城市设计实施力度,推动开展城市修补行动,推进城市中心、景观视廊、天际线、重要街墙、主要门户空间的更新整治。建立全国城市重点风貌区清单,将具有突出特色,代表地域特点、民族特色的城市风貌区列为全国城市重点风貌区,并作为城市规划监督检查的重点。建立全国城市设计工作重点城市名录,加强对首都、国家中心城市、边境口岸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城市设计工作的指导,彰显国家形象和民族文化。
(二)提升建筑设计水平。
坚决贯彻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期建筑方针,更好地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扭转“贪大、媚洋、求怪”的建筑乱象,在建设项目规划、建筑方案审查审批中落实相关要求。充分发挥建筑师在建筑项目中的主导作用,鼓励引导其融合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国外先进设计思想和技术,在工程实践中大胆创新,形成多样化的本土建筑风格。加强建筑设计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既有国际视野又有民族自信的建筑师队伍,提高建筑师整体设计意识、审美和创新能力。建立符合建筑工程特点的设计招标方式,根据工程项目实际情况选择采用设计方案招标或设计团队招标。建立大型公共建筑方案公众参与和专家辅助决策机制,完善专家评审工作程序、专家评审意见公示制度。推进精细化设计与施工,提高设计完成度和建筑品质。探索建立大型公共建筑设计后评估制度。大力普及建筑文化,提升全社会的建筑审美水平。
(三)推进新型社区规划建设。
改进城市规划理念,将城市社区作为城市基本生活功能单元,完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合理确定公共服务设施规模、数量,统筹社区分布,完善交通系统和绿地系统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布局。在新建城市社区中,根据社区管理、街区建设、人口布局、空间环境、发展潜力等要求,统一布局社区用地,明确商业网点、基本医疗、社区养老、教育文化、体育健身和防灾避难场所等配套内容,确定公共空间、道路交通(包括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等建设要求。积极推进老旧小区更新改造,编制整治规划,加快功能修补和环境治理,统筹公园绿地、停车设施等公共设施建设,推动街区制建设,推进生态社区和智慧社区建设,避免大拆大建。探索建立社区责任规划师制度。充分利用社区平台,加大居民参与规划的力度和深度,推动共建共治的城市治理方式转型。
(四)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
用5年左右时间,完成所有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继续组织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支持改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工作,探索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参与的保护资金筹集模式。督促各地做好保护规划的编制审批和实施工作,加强保护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监督。
加强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一)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改造城市地下管网。
全面推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在继续做好试点工程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做法,在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的新建道路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结合老城区旧城更新、道路改造、河道治理、地下空间开发等,统筹安排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逐步提高城市道路配建地下综合管廊比例。组织编制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建立项目储备,制定五年项目滚动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制定和完善地下综合管廊运行维护和安全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和计价依据。推进地下综合管廊主体结构构件标准化,积极推广应用预拼装技术。加强管线入廊管理,明确入廊要求,建立良性的建设运营机制,强化监督检查。加强对城市供水、污水、雨水、燃气、供热等各类地下管网的建设和改造,优先改造材质落后、漏损严重、影响安全的老旧管网,确保管网漏损率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二)加强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
提高城市道路网密度,将城市道路面积率、道路网密度标准作为城市规划强制性指标严格实施。加快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打通各类“断头路”,形成完整路网,提高道路通达性。加快编制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推进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加快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城市推进地铁、轻轨等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发挥其公共交通骨干作用,并做好城市轨道交通之间、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公共交通方式的换乘衔接。加强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快编制城市停车设施专项规划,优化停车设施布局。完善城市建筑物配建停车位标准,推动路内停车泊位和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停车场实行特许经营。
(三)加快城市供水设施改造和建设。
切实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安全保障体系,优先改造老旧供水设施和二次供水设施,关闭公共供水覆盖范围内的自备水,不断扩大公共供水服务范围。实施国家供水应急救援能力项目,提升供水水质监测能力和应急水平。建设节水型城市,全面推进城市节水综合改造,实施节流工程、开源工程和循环循序利用工程。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全部达到国家节水型城市标准要求。采用合同节水管理机制,加强城市供水管网改造,推进地理信息系统(GIS)、管网运行调度系统、分区计量管理(DMA)手段等维护管理能力建设,提高管网运行维护水平,降低漏损率。到2020年,全国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
(四)强化城镇市政基础设施节能改造。
促进燃气高效安全利用,拓展应用领域,提高利用效率。发展和改造城镇燃气设施,力争到2020年,新增城镇燃气管道5万公里,改造完成城镇燃气老旧管道2.5万公里。加强燃气运营安全监管。改善城市供热运营管理,加强供热系统节能,推进供热管网设施节能改造升级和精细化管理。大力推进采暖地区住宅分户计量,完善供热计量收费政策。健全供热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估监督办法。加强城市照明设施建设和节能管理,大力推广使用节能、环保的照明新技术、新产品。推进城市绿色照明,创新建设和管理体制机制,推动产业化进程。
(五)多渠道筹集城市建设资金。
继续通过现有渠道落实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发挥撬动功能,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大力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建设和运营市政基础设施。通过特许经营、财政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社会资金,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有合理回报或一定投资回收能力的可经营性项目。鼓励引导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及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会同有关部门理顺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价格形成、调整和补偿机制,完善特许经营制度。培育大型专业化市政公用企业,鼓励跨区域经营,逐步提高产业集中度。
努力营造城市宜居环境
(一)建设低碳生态城市。
完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机制,确保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落实低碳生态发展要求,促进城市绿色发展和宜居城市建设。创新城市规划编制模式,控制市域和区域城市开发强度,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适度增加城市规划建成区绿地和生态用地规模,限制城市建设挖山、填河,确保城市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制定实施生态宜居城市规划建设指标体系和技术导则,按照低碳生态理念制(修)订规划建设标准,把绿色发展要求纳入城市规划。全力推进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市政发展和低影响开发模式,加强可再生能源资源利用,大力建设生态住区、生态园区、生态新区。继续开展低碳生态城市、绿色生态城区试点示范,鼓励探索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方法和建设模式,及时总结推广成熟做法和适用技术。
(二)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保护和恢复城市生态本底,通过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优化生态空间管控格局,划定汇水分区,明确雨水径流控制目标和建设任务。城市新区建设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推进海绵型建筑与小区、海绵型道路与广场、海绵型公园与绿地、绿色蓄排与净化利用设施等建设。老城区结合棚户区和危房改造、老旧小区更新等,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为突破口,改造和消除城市易涝点,推进排水防涝设施达标建设,科学布局雨水调蓄设施,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健全符合国情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一)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
将棚户区改造与城市更新、产业转型升级更好结合起来,加快推进现有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将棚户区改造政策覆盖全国重点镇。科学合理地确定各地棚户区改造目标任务,尽力而为、逐步推进。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发挥政府的组织引导作用,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充分调动企业和居民的积极性,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提高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把一些库存商品住房转为棚改安置房。对选择货币补偿、有购买商品房意愿的居民,采取政府搭台、政策支持等方式,做好服务工作,确保搬迁居民得到妥善安置。创新融资体制机制,利用好中央补助资金,发挥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支持作用,鼓励棚改实施主体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中期票据等方式筹资。
(二)实施公共租赁住房保障。
住房保障采取实物保障与租赁补贴相结合。支持公租房保障对象通过市场租房,政府对符合条件的家庭给予租赁补贴。结合市场租金水平和保障对象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租赁补贴标准。
(三)加强公租房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后续管理。
加快公租房及配套设施建设,组织排查已开工公租房项目的配套设施情况,列出不完备项目清单,纳入各地配套设施建设计划。积极探索和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推进公租房及配套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强化公租房分配管理,完善住房保障申请、审核、公示、轮候、复核制度。建立公租房小区可持续运营机制,进一步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构建法制化、科学化、人性化的后期管理机制。健全公租房退出机制,合理引导不符合条件的承租家庭退出住房保障制度。
(四)完善住房保障支持政策。
配合有关部门继续研究加大中央补助支持力度,对财政困难地区予以倾斜。支持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指导各地将棚改安置住房用地纳入本地区土地供应计划优先安排。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落实免征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落实棚改安置住房税收优惠政策。
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一)深化住房制度改革。
以满足城镇新居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健全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的住房供应体系。对具备购房能力的常住人口,支持其购买商品住房。对不具备购房能力或没有购房意愿的常住人口,支持其通过住房租赁市场租房居住。对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通过提供公共租赁住房或发放租赁补贴保障其基本住房需求。
(二)编制实施城镇住房发展规划。
科学编制城镇住房发展规划,明确新形势下城镇住房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提出主要任务、重大工程以及土地、金融、财税、技术等政策措施,指导城镇住房建设和发展,引导舆论和社会预期。完善住房发展规划制度,建立健全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三级住房发展规划体系。强化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的衔接协调。建立备案、定期评估、动态调整、绩效评价和督察检查机制。
(三)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
根据房地产市场分化的实际,坚持分类调控,因城施策。明确房地产业的功能定位,处理好经济属性与民生属性的关系,坚持加强政府调控和发挥市场作用相促进,使房地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居住需求相适应。建立全国房地产库存和交易监测平台,形成常态化房地产市场监测机制,及时、准确掌握房地产市场动态。实施住宅用地分类供应管理,完善和落实差别化税收、信贷政策,研究建立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居民合理住房消费。强化地方政府调控主体责任,鼓励各地在中央政策框架内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出台和实施房地产调控措施。
(四)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
培育市场供应主体,发展住房租赁企业,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展住房租赁业务,规范住房租赁中介机构,支持和规范个人出租住房。鼓励住房租赁消费,完善住房租赁支持政策,保障承租人依法享受公共服务。落实提取住房公积金支付房租政策。支持租赁住房建设,鼓励新建租赁住房,将新建租赁住房纳入住房发展规划;允许将商业用房等按规定改建为租赁住房;允许将现有住房按照国家和地方的住宅设计规范改造后出租。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对依法登记备案的住房租赁企业、机构和个人,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向住房租赁企业提供金融支持;鼓励地方政府采用多种方式增加租赁住房用地有效供应。
(五)促进物业服务业发展。
以推行新型城镇化战略为契机,进一步扩大物业管理覆盖面,提高物业服务水平,促进物业管理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健全物业服务市场机制,完善价格机制,改进税收政策,优化物业服务标准,强化诚信体系建设。建立物业服务保障机制,加强业主大会制度建设,建立矛盾纠纷多元调处机制,构建居住小区综合治理体系。完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制度,简化使用流程,提高使用效率,提升增值收益。转变物业服务发展方式,创新商业模式,提升物业服务智能化、网络化水平,构建兼具生活性与生产性双重特征的现代物业服务体系。
(六)促进房地产业转型升级。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要,推进房地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促进房地产业转型升级。通过金融、税收等政策调整,引导房地产企业顺应市场规律,调整营销策略,创新商业模式,转变发展方式。促进房地产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鼓励企业做优做强;大力发展跨界地产,倡导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将存量房转变为旅游、文化、体育、养老、健康等五大幸福产业和“双创”用房。加快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鼓励企业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建设省地节能环保住房。重点培育住宅产业集群,形成规模效应。鼓励采用环保型材料进行绿色装修,推行住宅全装修,实现住宅主体结构与室内装修一体化,住宅部品部件标准化、集成化,逐步建立住宅全装修质量保险保证机制。
(七)加大房地产市场监管力度。
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动态管理与信用管理相结合的市场监管模式。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中介、物业服务企业和从业人员的信用管理,建设房地产信用管理平台,构建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加强房地产中介专项整治,严肃查处房地产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房源信息发布管理,强化中介服务明码标价,规范中介行为。严格落实中介机构备案制度,积极推行从业人员实名服务。加快研究出台《房地产交易管理条例》,完善新建商品房、存量房买卖合同网签备案和交易资金监管制度,加强房地产交易监管。
大力推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
(一)稳步提高建筑节能水平。
制定实施我国建筑节能标准提升路线图。推动北方地区在城镇新建居住建筑中实施75%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南方地区以超大及特大城市为切入点,推动实施更高要求的节能强制性标准。分类制定建筑全生命周期能源消耗标准定额。鼓励保障性住房、政府办公建筑及公益性建筑率先执行更高水平节能标准。在不同气候区尽快建设一批超低能耗或近零能耗建筑示范工程,发挥建筑能效提升标杆引领作用。启动超低能耗社区建设试点。进一步完善新建建筑在规划、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环节的节能监管机制。完善新建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的节能审查、调适及评估制度。推动北方地区城市对具有改造价值老旧住宅实施节能改造。推进北方城市供热系统节能改造工程,开展城市智慧热网试点。在城市老旧住宅小区开展以节能改造为重点,以助老设施改造、环境综合整治等其他改造为补充的节能宜居综合改造试点,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造模式和组织机制。深入推进公共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及能效公示工作,进一步加强能耗监测平台建设,逐步扩大监测建筑数量及监测深度,强化统计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应用,构建分类型的能耗限额体系。建立基于能耗数据的重点建筑用能管理制度,支持采取合同能源管理、能效交易、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市场机制推进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促进城市建筑能源资源消费信息数据平台建设,逐步完善信息公开和共享机制,探索开展基于数据的城市建筑能效比对工作。
(二)全面推进绿色建筑发展。
实施绿色建筑推广目标考核管理机制。建立绿色建筑进展定期报告及考核制度。加大绿色建筑强制推广力度,逐步实现东部地区省市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中部地区省会城市及重点城市、西部地区重点城市强制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强化绿色建筑质量管理,鼓励各地采用绿色建筑标准开展施工图审查、施工、竣工验收,逐步将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纳入工程管理程序。完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加大评价标识推进力度,强化对绿色建筑运行标识的引导,加强对标识项目建设情况的跟踪管理。推进绿色生态城区、绿色建筑集中示范区、绿色建筑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推进绿色建筑全产业链发展,以绿色建筑设计标准为抓手,推广应用绿色建筑新技术、新产品。在建造环节,加大绿色施工技术和绿色建材推广应用力度,在建筑运行环节推广绿色运营模式,发展绿色物业。
(三)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
加大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推广力度,鼓励有条件地区全面做好可再生能源资源条件勘察和利用条件调查,并编制可再生能源应用规划。研究建立新建建筑工程可再生能源应用专项论证制度。加大太阳能光热系统在城市中低层住宅及酒店、学校等有稳定热水需求的公共建筑中的推广力度。在传统非采暖的夏热冬冷地区,积极推广利用空气源、地表水源、污水源热泵技术供暖,建立小区级的城市微采暖系统。具备条件的,利用工业余热,建立热电联产的分区域集中供热模式。利用海水源、江水源热泵技术,在末端用能负荷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地建立区域可再生能源站。建立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协调互补、梯级利用的综合能源供应体系,大力推广太阳能光伏等分布式能源,建立城市可再生能源微网系统,实现分布式能源与智能调度充分结合。制定分布式能源建筑应用标准,在城市燃气未覆盖地区,推广采用污水厂污泥制备沼气技术。
(四)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
加快建筑业生产方式变革,推广绿色低碳建造方式,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推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建筑发展,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倡导发展现代木结构建筑。积极扩大装配式建筑应用规模,明确重点应用区域,提高应用比例。总结推广先进适用的装配式建筑技术和产品体系,加快推动发展内外装修、外围护结构和管线设备集成等建筑部品体系。制定装配式建筑设计、构配件生产、施工装修、质量检验和工程验收等规范,完善模数协调、部品部件协调等技术标准。加强装配式建筑产业能力建设,完善创新体系,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应用,扶持培育一批产业龙头企业和产业联盟。加快推动装配式建筑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基于网络的协同工作等信息技术应用,推进智能化生产、运输和装配,鼓励企业装配式施工,现场装配。建立健全装配式建筑人才培育机制,大力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队伍,提高技术技能水平。建设一批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创新建设管理模式,探索适应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招投标、工程造价、质量监督、安全管理、竣工验收等管理制度。
(五)推广应用绿色建材。
完善绿色建材评价体系,重点开展通用建筑材料、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建筑室内外环境保护等方面材料和产品的绿色评价工作。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构建绿色建材公共服务系统,动态发布绿色建材产品目录及相关信息,监管绿色建材评价和应用,实现绿色建材产品全程可追溯,促进形成全国统一、开放有序的绿色建材市场。围绕绿色建筑需求和建材工业发展方向,强化绿色建筑等对绿色建材的应用要求。大力开展绿色建材示范工程、产业化基地建设。以建筑垃圾处理和再利用为重点,加强再生建材生产技术和工艺研发以及推广应用工作,提高固体废弃物消纳量和建材产品质量。
积极推进建筑业转型发展
(一)全面提高工程质量安全水平。
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和责任体系,研究建立工程质量保险等市场保障机制,强化工程质量终身责任追究,全面落实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和工程监理单位五方主体质量安全责任。健全工程质量安全保证体系,推进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全面开展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研究建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全过程安全风险控制体系,提高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强化政府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监管,进一步完善施工图审查制度,充分发挥质量安全监督机构作用,推进工程质量安全监管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研究创建全国统一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信息化监管平台,提升监管效能。创新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方式,鼓励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缓解监管力量不足的问题。完善随机抽查、差别化监管以及质量安全事故查处机制,加大对违法违规企业和人员的查处力度。夯实城乡抗震防灾基础,强化实施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防审查和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论证制度,积极推动减隔震等先进适用抗震技术的应用,建立健全城乡建设抗震防灾技术标准体系,不断完善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应急预案体系。结合旧城改造、老旧小区整治,推动开展全国城镇既有房屋抗震能力调查。
(二)优化建筑业组织结构。
强化我国核电、高铁、超高层建筑等领域的工程建设优势,大力推行工程总承包,促进设计、采购、施工等各阶段的深度融合,提高工程建设效率和水平。深化建筑业改革,培育一批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建筑业企业,打造“专、精、特、新”的专业企业,大力发展中小微专业作业企业。改革工程招标投标制度,探索放开非国有投资项目招投标限制,重点加强对政府投资工程的监管。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加强建筑领域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在白图替代蓝图、数字化审图等领域取得突破,推进设计成果数字化交付使用。全面推进建筑信息模型等信息化技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的集成应用。优化建筑业装备结构,促进我国建筑业装备绿色化、智能化发展。
(三)提升工程勘察设计咨询服务业发展质量。
发挥勘察设计在工程建设中的先导和灵魂作用,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注册建筑师制度,拓展建筑师执业范围,进一步明确建筑师的权利和责任,调整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项目管理机制。强化工程监理制度,科学合理界定强制监理范围,以市场化和国际化为导向,引导工程监理服务主体和服务模式多元化,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推动中小企业提高技术服务水平。进一步发挥工程监理在保障工程质量中的作用,大力提高监理单位现场服务的标准化、信息化、规范化水平,扎实做好施工阶段监理。鼓励引导工程勘察设计咨询企业发挥技术优势,开展项目前期咨询、工程设计、施工招标咨询、施工指导监督、工程竣工验收、项目运营管理等覆盖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服务。鼓励促进大型企业向具有工程项目咨询、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和融资能力的工程公司或工程设计咨询公司发展。
(四)加强建筑市场监管。
建立统一开放的建筑市场,消除市场壁垒,打破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营造权力公开、机会均等、规则透明的建筑市场环境。完善监管法规,构建以企业资质、个人执业资格、信用与工程担保相结合的市场准入和市场监管方式,大力推行工程担保、保险等,有效化解工程风险。深入推进建设工程企业资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修订完善企业资质标准,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减少资质数量。改进资质审批方式,推进电子化申报和审批系统建设。规范资质审批行为,构筑科学监管平台,加强证后监管。加快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推进监管信息化,加大对项目建设五方责任主体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五)积极推进工程建设标准化改革工作。
加快制定全文强制性标准,逐步用全文强制性标准取代现行标准中分散的强制性条文。完善推荐性标准,优化现行标准数量和规模,逐步向政府职责范围内的公益类标准过渡。培育发展团体标准,鼓励社会团体编制以促进强制性标准有效实施为目标的技术导则、指南、图集等标准衍生物。全面提升标准化水平,促进标准与科研互动,加强标准重要技术和指标研究,缩短标准复审周期,加快标准修订节奏,适度提高标准对安全、质量、性能、健康、节能等强制性指标的要求。建立完善工程建设标准实施监督工作机制,强化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研究建立标准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标准实施信息反馈和评估机制以及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情况统计分析制度。研究推动施工现场标准员岗位设置工作。
(六)健全市场决定工程造价机制。
加快完善工程造价法规制度,全面梳理现有工程造价管理制度和计价依据,逐步统一各行业、各地区的工程计价规则,以工程量清单为核心,构建科学合理的工程计价依据体系。统一工程定额编制规则,提高工程定额编制的科学性,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及时准确反映工程造价构成要素的市场变化。建立全寿命周期的成本控制制度,加快编制建筑产业现代化、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等方面的工程定额。构建多元化的工程造价信息服务方式,明确政府提供的工程造价信息服务清单,鼓励社会力量开展工程造价信息服务。建立国家工程造价数据库,开展工程造价数据积累。建立工程造价与招投标、合同管理相协调的管理制度,严格实施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完善建设工程价款结算办法,转变结算方式,推行过程结算,简化竣工结算。推行工程全过程造价咨询服务,更加注重工程项目前期和设计阶段的造价确定。
转变服务意识。一是不断深化思想认识。将服务提升和业务发展有效结合起来,结合实际,突出重点,丰富内容,更新服务理念,充分认识到服务提升是培育核心竞争的本质要求,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必然所在,是经营发展的关键,不断更新经营发展理念,持续强化客户维护,提升客户体验。二是完善服务管理体系。着力构建“领导为员工服务、上级为下级服务、二线为一线服务、中后台为前台服务、全社为客户服务”的大服务工作格局。探索开展服务体验活动,通过领导和员工亲自体验客户服务,发现和改进提升服务能力的细节,积聚服务质量的细小量变,提高服务综合满意度。三是构建服务长效机制。制定营业网点规范化服务标准,不断推进服务规范化建设,全力推动网点服务达标。从细节入手,抓深、抓细、抓实、抓牢、抓出成效,促进服务效率显著提升,增强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能力。
优化服务环境。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全面营造贴心服务环境。一是合理设置功能分区和窗口,全面配齐服务设施。对下辖所有网点明确服务分区,设置休息等待、便民服务、公众教育、自助服务、VIP室等区域,满足不同群体的金融需求,提升了厅堂档次,以专业、面对面的服务给客户亲切的服务感受;二是提供便民服务箱、阅报栏、爱心座椅、爱心雨伞、轮椅、婴儿车等便民服务设施,为客户提供免费茶水、免费WIFI等便民服务,客户服务水平极大提升;三是对全部窗口进行提示牌、营销牌布放,让客户获取更多的金融知识,提升客户办理业务的满意度。
提升服务内涵。一是提升员工素质。充分利用晨会、例会、营业之余采取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充实员工业务知识、金融知识、风险防范等知识储备,有针对性地提高员工自身素质;二是再造服务流程。进一步规范服务流程,关注服务细节,创新服务理念,深化服务内涵,努力实现服务纪律规范化,服务态度文明化,服务质量优质化。推动大堂服务规范化建设,大堂服务要做到五个“主动”:即主动迎候、主动分流、主动关注、主动缓解和主动巡视,提高营业网点整体服务水平。三是提升窗口服务能力。要求临柜柜员掌握扎实的业务技能,牢固树立“客户至上”的服务观念,努力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尊重客户的选择和隐私,注意客户的感受,要时刻站在客户的立场为客户办理业务和解决问题,真正做到“急客户之所急,想客户之所想”,切实提升服务品质。四是通过对厅堂区域功能区分,建立客户动线最短、服务技巧最准、营销效果最佳、厅堂管控有序的高效服务模式,逐步实现赢在大堂的服务发展战略。
拓展服务方式。一是加大营业网点改造,增加窗口数量。充分导入现代化银行的经营理念,全面优化人力、财力、渠道等资源的配置,创建了一批业务品种多样化、服务功能多元化的精品网点;二是广设ATM自助存取机、自助查询机、POS机等高科技电子设备,深入推进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点建设,为农村居民提供便捷的“一站式”服务,推行新农保、新农合、粮农综合直补“一卡通”,实现金融自助服务“全覆盖”,让社区居民尽享“普惠套餐”实惠。三是加快服务队伍建设。根据网点及客户需求,配各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大堂经理,发挥其识别、引导、分流业务和客户以及宣传推广的职能作用,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客户满意度和市场美誉度。四是积极开展银行业无障碍志愿助残活动,帮助残障人士解决实际困难。专门组织人员研究特殊业务上门服务流程,出台《濮阳县联社特殊客户群体延伸服务制度》,对特殊客户群体实行上门服务等柜台延伸服务,以“风险可控、人性服务”的原则积极处理特殊人群需求,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老年人、特殊病患者等特殊群体实行电话预约、上门服务制度,变“坐等客户上门”为主动提供服务,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持续改进工作推进规划】推荐阅读:
护理持续改进记录07-04
病理科持续改进09-13
优质护理持续改进10-31
急诊护理持续质量改进07-22
HSE持续改进计划12-07
护理持续质量改进范文12-08
优质护理持续改进实施记录07-18
非计划再手术持续改进07-27
医院健康教育持续改进11-04
健康教育持续改进措施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