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疑难解析

2024-12-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鱼我所欲也》疑难解析(精选8篇)

《鱼我所欲也》疑难解析 篇1

1、《鱼我所欲也》一文在思想内容上有何进步性、局限性?

提示:《鱼我所欲也》的论点是“舍生取义”。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坏事来。他表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贪图享受、为利忘义的人。这种思想显然有它的进步性。当然,孟子在文中阐发了唯心主义的性善说,说什么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不合事实的。此类局限,应予剔除。

2、结合本文及《〈孟子〉二章》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提示:

⑴ 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

⑵ 大量使用排偶句。这样就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鱼我所欲也》疑难解析 篇2

请看图1, 主机A属于VLAN 5, 正向交换机S1发送广播帧。假设交换机S2并无VLAN 5的成员, S1收到广播帧后, 其实是没必要向S2转发的。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 如果交换机能预先知道某个VLAN在网络中的分布情况, 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数据转发, 提高VLAN的运行效率。而VTP的作用正是为交换机收集VLAN在网络中的分布信息, 说的更具体些是VLAN在trunk端口上的分布情况。

VTP的原理并不复杂, 类似某些动态路由协议, 通过相邻交换机之间交换VLAN分别信息, 最终收集到完整的VLAN分布信息。请看图2, 假设S1包含VLAN 2和VLAN 3的成员, 但S2和S3并未定义VLAN 2和VLAN 3, 所以S2和S3最初并不知道VLAN 2和VLAN3的存在。S1首先把VLAN 2和VLAN 3的信息告知S2, 于是S2知道它的端口p1上包含VLAN2和VLAN3的成员。S2会更新它的VLAN分布信息, 将VLAN2和VLAN 3也加入其中。下一次S2和S3交换VLAN分布信息的时候, S2会将VLAN 2和VLAN 3的分布信息告知S3, 于是S3最终也知道它的端口p2包含VLAN 2和VLAN 3的成员。

支持VLAN的交换机, VTP协议默认是自动运行的, 而且是即插即用, 无需配置的。但要注意的是, VTP是Cisco私有的协议。因此不同厂家的设备互联可能会导致兼容性的问题。和VTP对应的国际标准是IEEE的GVRP (GARP VLAN Registration Protocol) , 它是基于GARP (Generic Attribute Registration Protocol) 的。GARP是个通用的信息注册协议, 可以用来注册VLAN信息。GARP另一个应用是注册多播组, 相应的协议GMRP (GARP Multicast Registration Protocol) 。GARP最新版是Multiple Registration Protocol (MRP) , 用于替代GARP。相应的, GVRP升级为Multiple VLAN Registration Protocol (MVRP) 。不同厂家设备互联, 最好采用国际标准GVRP或者MVRP, 否则只能使用VTP。考虑到Cisco的影响, 不少其它厂商的设备也支持VTP。如果不同设备对VTP或则GVRP的支持不能达成一致, 那么我们只能手工配置VLAN分布信息了。默认情况下, Trunk端口, 允许任意VLAN的流量通过, 但实际当中, 网络中定义的VLAN数量是有限的, 通过特定Trunk的VLAN数量更是如此。一般地, 只有少量VLAN, 甚至只有一个VLAN通过特定Trunk端口。我们可以通过配置脚本, 明确定义通过Trunk口的VLAN。比如下面的脚本只允许VLAN 11通过Trunk端口:

摘要:本文介绍了VTP的作用和机制, 对VTP和VLAN关系的一些常见误区做了澄清。本文也讨论了VTP和对应IEEE国际标准的关系, 以及手工配置VLAN分布信息的方法。

关键词:VTP,VLAN,GVRP,MVRP

参考文献

[1]VLAN Trunking Protocol[Z].http://en.wikipedia.org/wiki/VLAN_Trunking_Protocol.

“转化实验”疑难解析 篇3

【关键词】高中生物;转化实验;疑难问题;解析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之一,其中涉及许多微生物遗传和生物化学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同学对转化实验中诸如为什么已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后,如何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等相关知识感到不解,下面就几个典型问题作一解析。

一、为什么S型肺炎双球菌可使小鼠患病死亡而R型细菌不能

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面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面光滑)。R型实际上是S型肺炎双球菌的突变类型,二者属于同一个物种。荚膜具有保护作用,除了具有抗干燥等功能外,还使细菌能抵抗吞噬作用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但R型肺炎双球菌由于不具备荚膜,故在小鼠体内很容易被吞噬细胞吞噬或者被杀菌物质杀死,所以在小鼠体内不能存活。因此,相对而言,S型肺炎双球菌更容易在小鼠体内存活并繁殖,从而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二、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加热为何能杀死细菌?已经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为什么还能使R型细菌转化

对S型细菌加热到一定程度(60℃~100℃),其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会受到破坏而丧失生物活性,加热引起的蛋白质变性是导致S型细菌死亡的原因。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通过自溶过程,释放出部分DNA片断。DNA加热到90℃~95℃时(根据DNA含有GC碱基对的比例,比例高则变性温度高,反之则低。因为GC碱基对间有3个氢键,而AT碱基对间只有2个氢键),DNA双螺旋间的氢键会打开,从而解开双链,称为DNA的变性。变性只是使DNA的氢键断开、双螺旋解体,而不会引起DNA分子的降解和一级结构的破坏。DNA的高温变性与蛋白质的高温变性不同,这种变性是可逆的,当温度降低到65 ℃以下时,由于碱基互补作用,分离的DNA单链会重新聚合、双螺旋结构又重新恢复,叫做DNA的复性,此时DNA的遗传功能没有变化。所以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仍然具有遗传功能,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

三、加熱杀死的S型菌中的DNA是如何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

研究发现许多细菌属中的某些种类或某些特殊的菌株有自然转化能力。自然转化的第一步是受体细胞处于感受态,即能从周围环境中吸取DNA的一种生理状态,然后是DNA在细胞表面的结合和进入,并整合宿主的染色体DNA,获得遗传特性的表达。当R型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时,就会分泌一种小分子的蛋白质,称为感受态因子。这种因子又与细胞表面受体相互作用,诱导感受态特异蛋白质(如自溶素)的表达,使细胞表面的DNA结合蛋白及核酸酶裸露出来,使DNA结合蛋白具有与DNA结合的活性。处于感受态的细菌细胞膜表面有30~80个“感受态因子”位点。加热灭活的S型细菌遗留下了细菌的DNA,其中包括控制荚膜形成的基因,即S基因。这一片段从S细菌中释放出来,并在后继培养中被一些R型细菌所摄取,S基因的DNA以双链的形式在R型细菌细胞的几个位点上结合并被切割。此后,核酸内切酶首先切断DNA双链中的一条链,被切割的链在核酸酶的作用下降解,成为寡核苷酸链释放到培养基中,另一条链进入细胞与R型DNA上的同源区段配对,切除并替换相应的单链片段,形成一个杂种DNA区段(它们间不一定互补,而是呈杂合状态,见下图)。随着杂种细菌的分裂增殖,后代会出现R型和S型两种细菌。实质上,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属于基因重组。

四、将S型菌中的DNA注入小鼠身体内,在小鼠体内是否会有生物活性

不会。因为和细菌相比,小鼠要高等得多,它由真核细胞组成,身体具有复杂的自主代谢、调节和免疫机制。虽然S型DNA进入了机体组织,却无法通过正常途径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并被运送到细胞核。因为在进入细胞前,外源DNA就被组织内的各种核酸酶水解和破坏了。即使DNA通过了细胞膜,细胞内还会有大量的核酸酶随时准备降解外来的核酸。因此,外源DNA进入小鼠体内后会因裂解而失去生物活性。

五、体外培养实验为什么还要增加一个用DNA酶处理的对照组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科学家都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1944年,艾弗里等发表了“诱导肺炎球菌类型转化的物质的化学特性研究”这篇划时代的成果,第一个证实遗传物质是DNA。当时有人提出质疑:DNA的提取可能带有少量的蛋白质,有可能正是这些少量的蛋白质使肺炎双球菌发生了转化。针对这个问题,艾弗里等又增加了一组对照实验,即在加入DNA的同时加入DNA酶,结果这一组并不能发生转化。这不仅说明了促使细菌转化的物质的确是DNA,并且起到了条件对照的作用,使实验更严密,更有说明力。直到1949年,蛋白质杂质已降到0.02%,这种高纯度的DNA不仅可引起转化,并且纯度越高转化效率也愈高。

六、转化只能在肺炎双球菌中进行吗

转化是细菌中较为普遍的一种现象,除肺炎双球菌外,目前还发现大肠杆菌、根瘤菌等也存在着转化现象。转化与两种细菌的亲缘关系有关,亲缘关系越近,转化就越容易,反之则不能转化。转化还受受体菌状态的影响,只有处于感受态的受体菌才能进行转化。

【参考文献】

[1]朱正威.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冰心《忆读书》疑难解析 篇4

甲:我觉得首先要培养读书的兴趣,做到多读书,广泛涉猎,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充实自己。

乙:我认为我们从小就要用心读书的习惯,学会品味和鉴赏文学作品。

丙:读书不可毫无目的的去读,也不是什么书都拿来读,而应有所选择和比较。总之,我们要做到如作者所说,多读书,读好书。

2、作者为什么说“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冰心认为读书能感染人、陶冶人的性情,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有助于提高人的写作能力和文学创作素养。

3、作者为什么从十二三岁时开始看《红楼梦》直到中年才体会到它的滋味?

因为人对书的内容的理解是以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的知识层面为基础的。《红楼梦》的社会意义极为深刻,对十二三岁的孩子来说不易理解,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社会的认识程度不断加深,到了中年便能较全面、深刻地认识这本书的深蕴。作者读《红楼梦》的体会正是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的理解过程,也就是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过程。

4、文学作品可以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类,细读课文,看看本文没有涉及的文学作品是哪一类?

高三册第19-20单元疑难解析 篇5

1. Their population has now increased to 435,000,and today they make up about 13﹪ of the population. 如今毛利人口已经增加到约44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3﹪。

1) make up意为“弥补;编造;组成;构成;占;化妆;安排、拼凑成”等。例如:

The teacher helped him make up the lessons he had missed when he was ill. 老师帮他补上了他生病时所缺的课。

Our teacher asked us to make up a dialogue in groups. 老师要求我们按小组来编对话。

The whole story is made up. 整个故事都是编造的。

I object to the way the committee is made up. 我反对委员会的组成方式。

She never goes out without making herself up first. 她不化妆是从不外出的。

I can make up a bed for you on the floor. 我能为你铺个地铺。

2) be made up of是make up“组成;构成”的被动形式。例如:

This medical team is made up of five doctors and ten nurses. 这支医疗队是由五位医生和十位护士组成的。

3) make up for意思是“补偿;弥补”。例如:

This beautiful autumn makes up for the wet summer. 今年秋色宜人,弥补了夏季潮湿的缺点。

[原题再现]

The world is ________ seven continents and four oceans.

A. made up of B. made out of C. made from D. made in

答案: A

2. At the time of his death, one person praised him as follows: “Future generations, it may be, will hardly believe that such a person as this walked upon this earth.”在他逝世的时候,有一个人对甘地作了如下的赞誉:“后代人也许难以相信,在这个人世间,曾经有这样一个人走过。”

1) as follows 是固定词组,意思是“如下”。例如: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Philip Carter 1st, Sam Cohen 2nd, Sandra Postlethwaite 3rd. 结果如下:菲利普?卡特第一名,萨姆?科恩第二名,桑得拉?波斯尔思韦特第三名。

2) such后跟单数可数名词时,应在such后加不定冠词,不定冠词不能位于such之前。例如:

It was such a lovely day we decided to go for a picnic. 天气非常好,我们决定到郊外去野餐。

[原题再现]

It is ________ work of art that everyone wants to have a look at it.

A. so unusual

B. such unusual

C. such an unusual

D. so an unusual

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三章疑难点解析 篇6

本章和第二章一样,是“毛泽东思想概论”历年考试命题十分重要的一章,是历年考研的重点之一,大部分选择题、辨析题和分析题都集中在这一章。从近几年命题来看,考试内容相对集中在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突出基本知识、基本方针政策和基本理论的考查。如:毛泽东思想的三大法宝,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注重考查考生对毛泽东同志著作的了解和把握。考查著作主要涉及《反对本本主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论联合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等等。注重考查考生对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问题的辨析和分析能力。

本章内容是历年考试的重点,许多知识点以不同的出题方式反复被考查,选择题、辨析题和分析题都出现过。其中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及其关系、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两个先锋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等都仍然是今后十分重要的命题范围,而且除了选择题外,2008年出分析题的可能性非常大。

例一:

试析中国民主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作为主要形式。

解答思路:

首先,因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与资本主义各国有不同特点。在资本主义国家有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其外部没有民族压迫,有的是自己民族压迫别的民族。因而资本主义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积蓄力量,准备最后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他们的组织形式是合法的,主要斗争形式是不流血的。但中国不同,中国特点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农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在中国,革命不可能是和平的,必须是武装的,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战争,否则,革命不会胜利。

其次,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掌握了庞大的反革命武装,由于封建的分割,地主或资产阶级的政党或集团,谁有枪谁就有势,谁的枪多谁就势大,他们对军权抓得很紧,而且同帝国主义勾结起来,对人民实行恐怖统治,对革命实行武装镇压,因此,中国革命的特点,只能是武装的革命对武装的反革命。

再次,从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看,敌人的力量非常强大,革命力量非在长期内不能积聚和锻炼成为一个足以最后战胜敌人的力量。只能有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才能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中国。

例二:

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注重党的作风建设。解答思路:

党的优良作风,是在党的建设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1954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首次对党的优良作风作了简明概括,他指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相连在一起的作风和自我批评的作风。这三大优良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人区别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途径,一是正确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二是对实际情况作调查;三是把丰富的实践提高到应有的理论程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一步从中国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

例三:

评析“国民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顽固派”的论断

解答思路:

基础会计中的疑难账户解析 篇7

一、唯物辨证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 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外部条件,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 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内因, 而不是外因。撇开影响学生学习的其他因素不谈, 单就教与学两方面而论, 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学 (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 是内因, 教师的教 (教学水平与教学态度) 是外因, 认识到这一点对于会计教学尤其是会计的入门教学至关重要。笔者曾对所任教的学生进行过抽样调查, 得到的结论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成绩之间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刚刚接触会计的时候,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感到会计就像天书一样难懂, 这就是所谓会计难入门的现象。会计难入门的现象的确存在, 但难入门不等于入不了门, 只要师生共同努力, 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跨进会计的大门是有可能的。在这个过程中, 老师的循循善诱固然很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学生自身的努力。调查结果表明, 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不端正, 平时的学习努力不努力, 反映在学习成绩上有天壤之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那些学习成绩一塌糊涂的学生, 几乎都是学习态度极不端正的人。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必须充分理解教学过程中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必须始终以学生为主体, 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 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会计的积极性, 唯有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众所周知, 会计是通过登记账户这一专门方法来记录和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的。对于会计的初学者来说, 理解和掌握各种账户的用途和结构至关重要。在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 有几个重要账户学生很难理解。根据个人的教学经验和教学体会, 笔者认为如果在讲解账户的过程中能引进辩证法的观点, 那么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累计折旧”账户解析

对于“累计折旧是指固定资产累计损耗的价值”这句话, 大部分会计的初学者都表示理解, 但对于“累计折旧”账户的用途和结构能够真正理解的人就不多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呢?这与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无关系。如果教师不把“累计折旧”账户与“固定资产”账户联系起来讲解, 那么他就不可能把“累计折旧”账户讲明讲透。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累计折旧”账户, 必须说清楚为什么要专门设置“累计折旧”账户来核算固定资产损耗的价值而不把固定资产损耗的价值直接登记在“固定资产”账户的贷方这个关键问题。这就要求讲解者的头脑里要有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把不同的账户联系起来讲解, 而不能孤立地讲解某一个账户。由于根据经济管理的需要, “固定资产”账户要反映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 (即原始投资规模) , 故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损耗的价值就不能直接登记在“固定资产”账户的贷方, 否则人们从“固定资产”账户中只能得到固定资产净值一方面的信息, 而得不到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和累计损耗的价值这两方面的信息。为了既能得到固定资产净值, 又能得到固定资产原始价值和固定资产累计损耗的价值的信息, 就必须设置“累计折旧”账户专门用来核算固定资产累计损耗的价值, 而“固定资产”账户只核算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通过“固定资产”账户, 人们可以得到企业现有固定资产原始价值的信息 (反映了固定资产的原始投资规模) ;通过“累计折旧”账户, 人们可以得到企业现有固定资产累计损耗的价值的信息 (反映了固定资产的损耗程度) ;而通过“固定资产”账户与“累计折旧”账户期末余额的抵减, 人们还可以得到固定资产净值的信息 (反映了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 。由于“累计折旧”账户是从相反方面反映固定资产的 (即反映固定资产价值的减少) , 累计折旧的增加就意味着固定资产价值的减少, 故每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必然记入“累计折旧”账户的贷方, 而因固定资产减少相应转出的已提折旧必然记入该账户的借方。

三、“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明细账户解析

对于“应交增值税”这个明细账户, 绝大多数初学会计的人感到莫名其妙。他们只知道这个明细账户是一个负债类账户, 增值税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转出记在该账户的贷方, 增值税进项税额记在该账户的借方。至于为什么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转出要记在账户的贷方, 进项税额要记在账户的借方, 就不得而知了。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应交增值税这个明细账户的用途和结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补充讲解增值税的相关知识, 不能孤立地讲解这个明细账户借方和贷方登记的内容。因为只有理解了增值税, 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应交增值税这个明细账户。增值税是价外税, 税额的多少与企业的成本利润无关。增值税的核心是税款抵扣制, 即当期应纳税额为当期销项税额抵扣当期进项税额的余额。根据增值税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可知, 当销项税额增加或者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减少时, 应纳税额就增加;当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增加时, 应纳税额就减少。根据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原理可知, 负债增加记在账户的贷方, 负债减少记在账户的借方。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转出要记在应交增值税明细账户的贷方, 而进项税额要记在该明细账户的借方了。

三、“利润分配”账户解析

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利润分配”账户, 必须说清楚为什么要专门设置“利润分配”账户来核算企业利润的分配和历年分配后的余额而不把利润的分配直接登记在“本年利润”账户的借方这个关键问题。我们知道, “本年利润”账户属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贷方登记本年利润的增加数, 借方登记本年利润的减少数。像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等这些增加利润的项目, 应当记入“本年利润”账户的贷方;而诸如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外支出等减少利润的项目, 应当记入“本年利润”的借方。企业对利润进行分配, 同样会减少利润, 为什么要通过“利润分配”账户核算而不直接登记在“本年利润”账户的借方呢?如果教师能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 学生就能理解“利润分配”这个账户了。笔者认为, 减少利润的项目与利润分配的项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外支出等减少利润的项目减少的是企业的税前利润, 而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提取任意盈余公积、应付现金股利或利润等利润分配的项目减少的是企业的税后利润, 两者的本质不同。为了区分减少税前利润的项目和税后利润分配的项目, 从而了解税后利润的分配去向, 必须专门设置“利润分配”账户来核算利润的分配情况, 而不能把利润的分配直接登记在“本年利润”账户的借方。

摘要:会计是通过登记账户这一专门方法来记录和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的。对于会计的初学者来说, 理解和掌握各种账户的用途和结构至关重要。在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 有几个重要账户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在讲解账户的过程中能引进辩证法的有关观点, 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累计折旧账户,应交增值税明细账户,利润分配账户

参考文献

[1]李海波.会计学原理——基础会计 (第14版) [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8.

[2]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疑难解析 篇8

例1 2012年12月22日已经过去,传说中的“世界末日”并没有到来。原来“末日预言”是人们误把玛雅历周期的一个结束日与其先入为主的世界终结日联系在一起。这个预言之所以荒唐,是因为( )

A.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B.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D.联系是客观的,具体联系必须建立在一定条件的基础上

解析 A、B、C项观点本身是正确的,但从材料看,人们并没有建立新的联系,也不是人为事物,不存在发现和利用规律,所以,这三项都不选。“末日预言”属于人为臆造的联系,材料表明,这个预言是荒诞的,这就从反面启示我们,联系是客观的,不能臆造联系,具体联系必须建立在一定条件的基础上。

答案 D

点拨 违背联系客观性有两种情况,一是臆造联系,就是事物之间本没有联系,人们把自己想象的联系强加于事物。典型例子有“喜鹊叫喜,乌鸦叫丧”等之类的说法;二是无视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人们采取行为破坏了事物之间固有联系。比如,滥垦乱伐,破坏生态平衡等。

例2 “蝴蝶效应”不仅体现惊人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魅力,更蕴涵着深刻的哲学内涵。它揭示了( )

①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 ②世界上所有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是偶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③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都是大胆想象和合理推论的结果 ④某个微小因素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会对系统产生决定性影响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 偶然与必然是统一的,任何事情的发生,表面看是偶然因素作用的结果,实际上,偶然因素背后都存在必然性,不选②;③的观点违背了联系客观性原理,不选;①揭示了联系的普遍性,应选;④符合整体与部分关系原理,应选。

答案 B

点拨 联系具有普遍性,万事万物无不处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之中,也就是说普遍联系具有绝对性。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认为,万事万物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因为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比如,我们与一个从未谋面的人,本来没有联系,假如有一天,我们与那个人邂逅相遇,这样,我们与他建立了联系,邂逅相遇是建立联系的条件。

例3 抗生素的发明和使用,使病菌一度不再是人类的致命威胁。但是,在人类使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同时,病菌的耐药性也在增强。由于滥用抗生素,出现了目前难以控制的“超级病菌”。上述事实表明( )

①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③事物始终处于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 ④事物经过辩证的否定实现了向自身的回归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因此,不能认为事物始终处于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不选③;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也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事物经过辩证否定不断向前发展,而不是实现向自身的回归,不选④;材料中“在人类使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同时,病菌的耐药性也在增强”,说明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由于滥用抗生素,出现了“超级病菌”,说明了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①、②符合题意。

答案 A

点拨 在做选择题的时候,一定要善于识别观点错误的选项,一般情况下,这类选项应该排除。有两种情况例外,一是题干中有“下列观点错误的有”这样的文字,二是题干引用别人的观点,要求选出符合观点意思的选项。

在做关于“量变与质变”的选择题时,常见的错误性表述有: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总和,量变是质变的原因,运动是量变、发展是质变,有了质变就有发展,等等。

例4 “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在苹果三星智能手机专利案件中,无处不在凸显这一原则。苹果专利研发中,有很多根本就不用到苹果手机上,但依然进行了专利的申请和布局,其目标就是要限制竞争对手的使用。“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①进攻是一种防守,防守也是一种进攻 ②进攻与防守作为矛盾的双方相互依赖 ③进攻与防守相互渗透 ④进攻与防守相互转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①揭示进攻与防守的关系,但不是哲学道理,不选;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没有条件,就不可能实现转化,不选④;②、③都是从矛盾同一性角度来揭示进攻与防守的关系,符合题意,应选。

答案 C

点拨 哲学选择题一个常见的陷阱是用非哲学观点来冒充哲学观点,比如此题①的观点。哲学道理与非哲学道理是很好判断的,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非哲学道理则是具体某个问题或者具体学科中的道理。只要我们有这个意识,细心审题,就可以避免误入这类陷阱。

1. 荀子认为:“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这一观点( )

A. 否定了事物的运动、变化

B. 否定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C. 否定了事物与运动不可分

D. 否定了物质运动的普遍性

2. 世上有各种各样的人,有人喜花好月圆,有人爱百鸟争鸣,有人好断鸿零雁,也有人偏喜欢残荷败柳,一弯新月。后者被人称为喜欢“残缺美”。但可知道,弯月本身已怀抱着未来的圆满,断鸿零雁更深切体会百鸟争鸣的可贵。残荷败柳的前身,难道不是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景致?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

①任何事物都是有缺憾的,唯有缺憾,才显其丰富多彩 ②审美观因人而异,具有多样化特征 ③“缺憾美”的事物也有其审美价值 ④“缺憾美”与“完美”存在着联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黑格尔说:花朵开放时花蕾便消逝,人们会说花蕾是被花朵否定掉了;当结果的时候,人们又认为果实是作为植物的真实形式出现而否定了花朵。这些形式彼此不相同,互相排斥。但是,它们的流动性却使它们成为有机统一体的环节,构成整体的生命。据此回答第3~4题。

3. 花朵开放花蕾便消逝,花朵的开放是( )

①是花蕾自身否定的结果 ②是花朵对花蕾的既肯定又否定的结果 ③是花朵对花蕾排斥和毁灭的结果 ④从根本上说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③④ D. ①③④

4. 植物的各种形式的流动性使它们成为有机统一体的环节,构成整体的生命。这说明( )

A. 任何事物都不具有质的稳定性

B. 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C. 关键部分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D. 事物发展的过程是连续性的

5. 虽然文化产业发展受到了思想观念陈旧、管理体制落后、人才匮乏等因素制约,但我国文化产业还是具备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有利条件: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是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重要保证;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是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强大动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广阔的文化市场是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重要条件。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多样性知识,简要分析说明如何推进我国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1~4 B D A B

上一篇:同步训练第1单元下一篇:七一建党90周年精彩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