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学生学会阅读(精选11篇)
作者
徐晓珂,许昌市将官池辛集村人。大学本科学历,2010年9月至今,担任将官池辛集小学语文教师一职。中小学二级教师,在教学技能竞赛和优质课活动中分别获得区二等奖。优秀辅导员,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市级小学生作文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心声
作为农村的一名普通老师,对于群文阅读这个崭新的概念,是如此的陌生。什么是群文阅读?怎样进行群文阅读?这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我,直到读了将军晶老师的书后,才令我豁然开朗。
全书共分为三章:什么是群文阅读;文体与群文阅读;群文阅读实践。
第一部分一开始,蒋老师就通过“群文阅读到底长什么样”的形式,告诉我们,群文阅读就是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针对一个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这里面有几个要素:时间、议题、文本、教学。时间一般指一节课或两节课;议题可以是作者、体裁、写作风格、表达方式、阅读策略等等,它的内涵和外延要大于主题;文本要达到2-5篇,没有主次之分;最后,只有阅读而没有教学也不是群文阅读。这四个要素框定了群文阅读的基本含义。让我对群文阅读有了初步的了解。接着,蒋老师又向我们介绍了群文阅读对学生、老师的意义。特别是对老师的意义一章,让我感触颇深。它告诉我,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而这一桶水从何而来?只有“少上微博、微信多看书。一本一本读起来!”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去一步步实施群文阅读。然后,蒋老师又从文章的选择、问题的设计、操作方式等几个方面,为我们一一介绍群文阅读的实施步骤。让我对群文阅读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与认识。
★★★★★
在文体与群文阅读这一章,蒋老师针对7种文体提出了自己的教学策略和建议,让群文阅读的操作更加具体,引用的课例方便了教师对其观点的理解。比如,对于童话教学,蒋老师认为要突出童话的文学和审美价值,对于一些教师把童话教学当成记叙文来教、纠结真假以及概念化的做法他表示可惜;而谈到小说的教法时,蒋老师又从“引导细读”“利用误读”“安排比较”几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引导学生去感知人物形象,从而体会文章内容。而这几个方面,在我以前的教学中,都没有实施过,对于我来说,真是一笔不小的收获。
★★★★★
书的最后一部分是群文阅读实践。是通过具体的课例向我们展示群文阅读的风采,让我们在已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以致用。
★★★★★
总之,通过这次阅读活动,让我收获很多。群文阅读,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建立阅读优势的方法之一。要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通过学生大量的阅读实践。群文阅读让课内大量阅读有了实施路径。相信在自己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有更多感悟与反思,让我们在群文阅读的路上越走越远。
关键词:阅读兴趣,习惯,语文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那么, 怎样让学生喜爱阅读、学会阅读?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阅读兴趣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 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 它远远超过责任感。”激发学生个性化自主阅读、培养学生对阅读的浓厚兴趣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
从教本出发, 让学生感染语言文字的魅力, 喜欢上阅读。人教版语文教材所编选的课文内容丰富, 体裁多样, 每一篇精读课文都展示了各有千秋的文字魅力。如:七年级上册中朱自清的《春》, 通过对隽永的文本语言的品读、研讨, 让孩子们呼吸到春天的气息, 感受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学生怎么不爱上这些可爱的文字?
二.阅读习惯的养成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习惯,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它的奴隶。”没有良好阅读习惯, 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阅读的兴趣也成了惘然。
1、不动笔墨不读书。
读书动笔墨是一种良好的读书方法, 更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读书时做做记号, 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书的内容, 收到加深印象、增强记忆的效果, 还可以帮助我们整理、积累资料、便于今后查找、运用。在语文学习活动中, 我注重学生读书作记号的习惯培养。在每上新课前的预习活动中, 学生必完成的预习要求就有:“划”——划出生字词, “标”——标出生字读音, 标出自然段, 在书上用上熟悉简洁的读书符号。现在学生已习惯成自然。在课文上都有学生用工整的生字注音, 生字词下面有“——”, 在小节前有序号, 在关键词语下面用有“.”, 在有疑惑的地方有“?”, 在精彩语句下面会有“。”或曲线等。
2、“采蜜”式品读。
蜜蜂只采不酿是在做无用功。我们读书只管读不整合、不积累、不思考, 阅读也成了种单纯的消谴活动。在教学中, 首先, 我注重学生阅读的积累, 让学生记录妙词佳句、精彩语段;其次, 加强阅读交流活动。在课堂, 通过“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通过阅读你有什么疑问?”“学完课文, 你有什么感受?”等问题的提出与解答进行阅读反馈。再次, 鼓励学生畅谈读书感受。有作读书笔记及撰写读后感的书面交流, 有每月一次的读书交流会上的公开口头交流。
三.阅读能力的提升
一切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习惯的养成教育都服务于阅读能力的提升。我的语文教学活动中, 注重对学生以下三方面能力的提升。
1.能“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会“读”是学生应具备的一项语文基本功。写景的美文是训练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好题材。《雨之歌》让学生经过教师的配乐范读、学生个别朗读、集体评议之后, 学生都能伴着音乐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地朗读。通过教师朗读技巧的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非常到位。
2. 会“悟”。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新课标精神, 也是语文教学中精髓所在。
让学生学会品言外之意。在阅读教学中,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与文本进行深层的“对话”, 真切地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与文中的主人公及其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3、善“用”。
“阅读与习作是语文学习的重头戏。而读写结合又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最佳途径之一。”善于运用阅读储备, 反之更能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一、激发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应该要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如果给他们规定要读多少书,那样反而会失去兴趣。所以就要引导他们读一些感兴趣的书籍,采取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低年级的老师此时充当的角色便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一起阅读,不但要“引”,而且要“激发”孩子内心的感受,让他们尝到阅读的快乐。
二、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所以教师可以根据要求,给学生以充分的读书时间,多读少讲,要把读书的权力交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能读懂课文,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觉、去体验、去思考,在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让他们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
三、培养默读的能力
默读比朗读速度快,也比朗读更有利于训练思维。所以阅读前,先对学生提出默读的要求,读完后进行交流、讨论,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养成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默读能力的提高要有个训练的过程,教学中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默读,循序渐进地提高默读要求,把训练落在实处,不能急于求成或流于形式。
四、教给精读、略读的方法
精读课文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一是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二是阅读中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并展开联想和想象,还要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进一步理清课文的条理和思路,从而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人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在教师重点讲解和与同学阅读感受的交流中,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四是提示阅读思路,让学生用圈点、批注、勾画等方法,读、思、记课文中需重点领悟的部分。
略读课文中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明确阅读的要求,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表达方法的,进行讨论、交流,粗知文章大意即可。
五、扩大阅读面和阅读量
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的阅读量规定: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达290万字以上等。所以阅读不能局限于课本,课外还有丰富的阅读材料。当学生有了阅读的冲动,老师可以有计划、有目标的配合教科书选择一些孩子们的书籍,制定每期的读书目标,推荐孩子们喜欢的书目,安排他们有充足的时间阅读,利用周边有利的环境,如书店、网络或者学校的图书馆、班上的读书角,营造读书氛围,让课内的方法指导课外的阅读。
有一本书叫《骑鹅历险记》,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童话作品。作者塞尔玛·拉格洛芙是瑞典的一位中学地理老师,1902年,受瑞典国家教师联盟委托,为孩子们编写一本地理教育读物,这就是《骑鹅旅行记》,结果这部长篇童话,竟成为世界文学的珍品。
我们知道,地理知识比较枯燥乏味,学生不太喜欢。为了让孩子们熟悉瑞典的山川河流、地形地貌,作者用讲故事的办法来传授地理知识。
其中书里有这样的一个故事:几个放学回家的孩子,一路唉声叹气,遇到一个驼背的老奶奶,老奶奶问他们为什么这样愁眉苦脸,孩子说:今天学的有关乌普兰全省的概况记不住。老奶奶说:我没有上过学,没有什么真正的学问,可是有一个故事告诉我乌普兰省的情况,我一辈子都没有忘记。孩子喜欢听故事,在故事中学习,把知识点融于故事中,这确实是高明的记忆技巧。
老奶奶讲:在很久很久以前,乌普兰省是全瑞典最穷困、最不体面的地方,只有贫瘠的黏土地和低矮的小石坡。乌普兰省日子过得很艰难,终于有一天背起口袋,去乞讨了。它朝南走,到了斯康耐省,捡了几块泥炭地;到西耶特兰省,拿走那几条毁坏农田的小河;到了哈兰省,等邻近各省,讨回一堆荒原、湿地、沼泽、山脉。乌普兰省走过的地方,即是乌普兰的边界,其讨回的东西,即是乌普兰的资源。一路走过的地方,串成一条线,零碎的记忆变成了一个画面,学生记住了乌普兰的地理位置。乌普兰省利用这些资源,形成独特优势:把达尔河引进来,形成了两个瀑布。从丰姆兰送的高地里挖出铁矿石,把西孟兰省的山脉拉长,形成了绿树成荫的岬角和小岛,利用瑟姆兰送的港湾,开辟航线,同世界各地相互交往。一番精打细算,变得美丽富饶。邻近省份都夸乌普兰最精明最能干,一致推选乌普兰作为国王居住地,这就是瑞典当时的首都,其独特的优势即是乌普兰的政治经济文化概况。
一个故事记住一个省的概况,而且很难忘记,这的确是聪明的学习方法。这种故事记忆法,脑科学的研究表明,是最科学的快速记忆宝典。
《骑鹅旅行记》是一部童话作品,也是经典的学科作文。它关注学科知识、学习情景、学习内容、学习收获,它把学习内容变成故事,通过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在学习中作文,在作文中学习,让作文成为学习的帮手,带着作文去学习,既解决学生作文写什么,又通过写学习生活,提高学习效率。这就是学科作文的重要内涵。同样是瑞典人的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2011年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善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有机物和科学结合到诗中,作品多短小、精炼,往往用意象和隐喻来塑造个人的内心世界,把激烈的情感寄于平静的文字里。”可见学科素养对写作的重要性。
著名作文教学专家袁浩认为:从教学论的角度看,数学、自然、历史、地理、劳动、体育等学科的学习活动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潜能、接受教育的重要途径。
传统作文教学重视技巧性训练,忽视生活,编造生活,从来没有关注过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捆绑着手脚跳舞。学生害怕作文,一半以上是因为无话可说。实际上,学生90%的时间在学习,读书、作业、课外兴趣培训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生活内容。剩下的10%的时间和父母、亲人、同学及朋友相处,和社会接触。但这10%的社会生活,因为缺乏必要的指导及相关的认知心理准备,对事物知觉,往往缺乏目的,没有系统,把握不了重点,深入不到细节,感知的时间不能持久,而感知的信息进入大脑后,缺乏或者不能作必要的分析、处理、建构、叠印,导致感知的信息模糊、错误、消失,导致对客观事物不会感知、无效
感知,或者感而不知、感而少知、感而错知,结果在头脑中没有多少客观事物的真实表象,形成不了知识经验或者作文的材料。父母带孩子到野外郊游,这是一个很好认识大自然的机会。在小溪里捕鱼,在树林中捉迷藏,躺在山的怀抱中休息,孩子尽情快乐,陶冶情操。这时,如果安排作文训练:写课余生活,结果如何呢?这是人教社三年级上册第一次作文训练,实际上也是学生第一次正式的习作练习。按理学生有丰富的体验,可以写出不错的文章。但事实是学生仍然愁眉不展,脑袋一片空白,不知写什么内容,因为和父母的郊游是一种无意体验,没有具体的指导和强化,只是过眼云烟,转瞬即逝。相反,学习生活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是有意观察,学习情景丰富,情感体验多样。翻看学生第五册的学科教材发现:教科版科学教材有寻访身边的小动物,要求学生课外了解社区、校园小动物的活动情况;人教版数学教材要求学生课外测量,人教版美术教材有魔幻的颜色、万花筒、巧巧手、变废为宝、美术小记者,人教版音乐教材有健康歌、小小足球赛,人教版思品教材要求学生了解家庭、社区、学校,每一个学习内容都可以激发多样的生活,产生各不一样的作文内容。体育活动的内容更是和课余生活密切相连,同样是课余生活写作的重要内容。我们现在的作文指导,忽视学习生活,一味关注社会生活,甚至创设情境,制造生活,这无疑是丢掉金矿而找了几块岩石。
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是在一定的情景下产生的,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的,它和具体的环境是紧密相连的,如校园的布局、教室的格调、融洽的关系、良好的气氛等,作为学习的环境,它们也可成为学习的内容。同时,学习作为一种活动,包括老师的教和同学的学,在学习中同学们商量、讨论、表演、游戏、竞赛、扮演、练习、模拟、甚至打闹、游离等,这种学习和社会相衔接,和生活相呼应,有起因,有发展,有高潮,有尾声,有变化,表现为丰富的信息内涵,极大刺激学生的表现欲和表达的欲望。学习内容本身就来自生活,各学科教材都是生活的一种抽象和浓缩,学习时要还原生活,对接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这个意思上说,关注学习生活才是作文教学的根本出路。这也是学科作文教学实验的基本出发点。
如何整合各学科教师的智慧,实现作文和学科学习的共同提高,是学科作文教学首先面对的问题。为此,我们从课堂教学入手,探索新的作文教学课型,在实验中我们逐步形成三种基本课型:课堂实录型、内容整合型、学科主导型。
1.课堂实录型:
课堂实录型是以语文老师为主导,学科教师配合,立足课堂教学丰富的情景和多样的活动,通过拍摄课堂画面,再现课堂情景,回顾教学流程,确定恰当的作文训练点,指导学生作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复习学习内容,整理学习思路,明确学习重点,分享学习的快乐,让学生有话可写,有话愿写,从而实现作文和学科学习的共同提高。
2.内容整合型:
语文老师往往兼任思品、心理、综合实践课,这些课往往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通过游戏、表演、讨论、竞赛、动手实践等活动来组织教学,学生在课堂上表达充分、体验丰富、思维活跃,上课的内容也是作文的内容,课堂学习和作文指导可以融为一体,根据教材开展活动,根据活动辅导文章,两者合二为一,不可分开。
3.学科主导型:
学科老师结合讲课内容,指导学生观察、体验,写出课堂实录、科学观察、音乐美术欣赏等类的文章,以此作为教学训练的一种方式,评估学生学习的情况,了解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种课型完全由学科教师实施,需要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自觉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指导学生完成作文,运用作文来促进学科学习。科学老师指导学生学了“我们看云去”,训练学生观察云的方法,布置学生观察天空的云,并做好记录,通过写云的观察日记,巩固课堂学习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科作文打通文理,搭建作文与学科的桥梁,具体实施策略包括:
1.让课堂笔记变成作文
培养学生记课堂笔记的习惯,记录的要点包括:老师提出要解决(学习)的问题、内容、总结、要求、强调的话;同学精彩的提问、发言、活动;课堂的行动、气氛;学习过程;热闹的场面;同桌的表现;最佳问题;重点内容、精彩瞬间、精彩对话、搞笑动作、幽默语言等。教给学生把课堂笔记变成作文的方法:KWL法。按照知道(know)、想知道(want to know)和学到的(learned)的范式整理课堂笔记,在什么时间、地点、学了什么内容,怎么学的,老师说了什么,同学怎么做的,学会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等,形成记叙学习内容、情景、收获的叙事文章。这是基本的学科作文样式,也是刚学写学科作文的入门格式。
2.把学习问题变成作文
我们的文章写给谁看的,阅读对象想看什么,想了解哪些内容。文章都有自己阅读对象,学生的文章一般阅读对象是老师、同学、家长。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老师想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的困难及思考的特点等;同学想知道你是怎么学习的,课堂上的表现,课后的疑惑、困难,出现的问题怎么解决的;家长想知道你在课堂上的表现,课堂上的精彩细节、知识掌握的情况等,我们可以站在不同读者对象的角度,列出他们想了解的问题,尤其是重点想知道的问题,一一交代清楚,形成文章。
3.把课后练习变成作文
学生学习了一个知识点,为了巩固、迁移,老师都会布置适当的练习。学生完成作文的过程、思考、体验都可以记录成文。而且,学科练习本身也可以用作文的形式进行,如科学观察、记录,数学日记,知识性童话、知识性说明文等。
4.把学科知识变成作文
围绕学习内容,深入知识背后的故事,进一步了解相关的人物、事件、情景,讲述相关故事,和相关人物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如房龙的《人类艺术》《与世界伟人的谈心》即是这类文章的范例。学习是为了更好适应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把学习内容再还原于生活,写下具体过程和发生的故事,真正让学习活起来,用起来。把知识拟人化,学了三角形,让三角形介绍自己,学了动物,让蚂蚁、蚕作一番自我表白,如《水的自述》《铁的名片》《图形王国成员小考》等。用童话的方式演绎知识,如小学语文教材中《小蝌蚪找妈妈》《琥珀》等。
5.把师生对话变成作文
定格课堂的一个精彩瞬间,再现课堂的精彩。讨论、游戏、活动、比赛、表演、辩论、演讲、实验、制作等,课堂上发生的教学行为,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都可以指导学生写出来。写明原因、经过、结果,写清自己感受、体验、收获,再现当时的情景,记录同学、老师的言行,表达自己的看法,体味课堂滋味,还原课堂真实面目,留下真实的课堂人生。
那么什么是倾听呢?倾听就是用心的听。倾听是人们日常进行交际的重要手段。人类文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借助语言来交流思想、吸收经验。“倾听”又比“听”要更深一个层次:它不但要求学生“听见”,还要求学生对所听的的内容进行欣赏、理解、批判等处理。良好的倾听习惯和能力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倾听是学好各门学科知识的基本功。日本教育界称这种能力为基础学力。现代社会对倾听的要求是:听得准,理解快,记得清,具有较强的倾听品评力和倾听组合力。
数学课标明确规定了要培养学生具有“善于倾听”的技能,可是现行教材未专门设立倾听练习。特别是数学课堂主要以书面练习为主,倾听技能训练在小学数学教学里是被遗忘的角落,它的后果甚重。尤其是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用声音来传播、保留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倾听已成为社会生活中主要的信息交流途径。
现在的`独生子女很难静下心来倾听,无论是教师的,还是学生同伴之间的。他们的自主意识过强,难于接受别人的意见,相反的是总是想表达笔记的观点。我在日常教学中也有一些点滴的做法,不成体系。
一是有人发言时,其他人不能有声音,即使有不同的观点一定要让别人说完后再补充或质疑。可以不用举手,直接站起来说。这样做的起因无非就只是有两个小的原因:发言的人是希望得到大家的回应的,是想发表自己的观点的,一旦在自己发言时同学们都举着手喊:我我我时,发言的人会觉得自己说的并不重要,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或以后不再积极发言;听的同学如果只是想发表不同的观点,一味的喊:我我我,可以说这个孩子只顾自己想说的,根本不会仔细听别人的发言,更不用说体会和吸纳了,容易滋生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
二是学生在发言时尽量的面向大家,即回头面向大多数同学。原因是人从单一的声音中获得的信息比较少,如果在发言时能看到发言人的面部表情那就不一样了(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案例)。
三是当有发言人发言的非常精彩时,应该给以鼓励(鼓掌)。鼓掌有学问:只要有一个人鼓掌,其他同学也一定要热烈鼓掌------即使你有不同的看法(稀稀拉拉的掌声还不如没有);鼓掌一定要热烈,双手掌充分的接触(美国教师的做法)以保证热烈。让发言人感觉到自己的发言时重要的。
四是教师一定要调空学生的有意识的倾听,多问“有谁听明白了”“他说的是怎么一回事”等等.有意培养孩子的倾听的习惯.
也有的老师建议如下做法:
1、听题口算的习惯的培养。开始的时候教师说口算的速度要慢些,重复一遍。逐渐加快速度,训练学生的听力。
2、训练学生听懂老师话的能力。要求学生学会倾听老师的话。从训练听清老师的要求听请题目的要求开始。逐渐培养学生听懂老师的话。
3、训练学生听后复述习惯。复述的难度相对来说难些,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养成复述的习惯。
实施“开放阅读”一学期来,我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所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读物,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写,慢慢地爱上读书。具体做法如下: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利用教师的示范作用。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热爱读书。本学期,我个人从网上购书十多本,并把自己买的书展示给学生看,利用晨读、午诵、空堂的时间和学生一起读书。我总觉得,要想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生活中占什么位置。要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精神需要,就必须让他感觉到你的思想在不断丰富,确信你今天没有重复你昨天说过的话。教师的示范熏陶作用,应成为学生进入书籍世界的引路人。
2、还给学生阅读的自由。在引导学生看什么书上,我没有过度要求,只要不是鼓吹暴力、淫秽、反动的,学生读什么都可以。因为对学生来说,兴趣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他们渴望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其出发点是满足自己的兴趣需要,读书主要在于获取生活信息,满足个人情趣,至于思想认识和写作水平的提高,是在阅读的过程之中潜移默化、日渐长进的。如果学生为完成任务而读书,对于一些阅读基础较差的学生,很可能会失去阅读兴趣。
二、创设最优的阅读环境
首先是成立班级图书角。书柜里面有老师从自己家带来的书籍,也有同学们自发从家里带来的。并有专门的图书管理员,同学们可以自由借书看。每当中午阅读课零声响起时,他们早已迫不及待地看起书来,课余时间,也总有学生对课外读物爱不释手。有些同学已经把其中的一些书籍看过几遍了。
另外就是开展“读书漂流活动”。每个学生只需买一本书,通过班里漂流,年级漂流,就可以看很多本。这学期,我们班的孩子通过读书漂流活动已经看了:《一百条裙子》、《绿山墙的安妮》、《水浒转》、《夏洛的网》、《小狗钱钱》、《彼得潘》、《西游记》、《爸爸爱喜禾》等8本书,字数将近六、七十万。
还有就是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每节课提前完成教学任务的学生就可以看课外书;代课老师请假时空出的课,我也基本都是让学生看书了;中午一到校就坐在教室里安静地看书。一学期下来,学生基本都养成了很好的读书习惯,有时
候连下课都手不离书了。学期末我统计了一下,全班同学的阅读量基本都上了一百多万,有个别学生甚至上了二百多万。这在以前,真的是想都不敢想的数字。
三、教给恰当的阅读方法
1、读。指导学生如何正确科学地阅读。一个人精力有限,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对于规定的必读书以及一些特别有意义、有价值的书要“精读”;有的书可以“速读”,知道大概意思即可;有的书可以挑选部分章节、内容进行“选读”;总之,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以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
2、写。毛主席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可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或写好阅读卡。如:用简短的话概括文章内容,对于重要的词语,不理解的词语可做上不同的记号,在自备本上摘录好词好句„„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面前一本书,手中一支笔,旁边一本摘记本,随时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内容包括:好词、好句、我的感想。
3、听与说。在读、写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认真地听,大胆地说。利用阅读课,晨会课等时间,请学生朗读精彩片段,进行全班性的阅读欣赏。不仅要学会听,更要学会说,通过各种丰富多样的形式鼓励每位同学上台说,以朗读为基础,从不脱稿地说逐渐过渡到脱稿,从片断到全文,从说内容故事到对文章的看法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使读书活动不断深化。
4、定期举行各类读书交流活动。在读书活动中,不断采用阶段小结和回顾总结的形式,以及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举办读书交流活动,如:适时开展“比比谁的读书笔记好”、“朗读比赛”、“读书故事大赛”、“演讲比赛”、“读书推介会”等竞技类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从整体上把握课本
现行中学思想政治课本的编排一般采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和“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例如, 《商品的基本属性》一框先讲“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再讲“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二者缺一不可”, 这是分析与综合方法的运用。又如,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从两个方面来说, 第一是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第二是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最后归纳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一节的内容所采用的方式是从个别到一般, 也就是归纳法。再如, 《企业是市场主体》一节由《企业及其作用》《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四框构成, 是采用从一般到特殊, 从整体到个别的方式步步延伸, 不断增加它的内涵, 也就是演绎法。因此, 我们应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分析课文是采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还是归纳与演绎的方法, 这样就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从局部中把握课文
任何整体都是由部分组成的, 部分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变化, 有时甚至会对整体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 我们必须重视局部的作用。在阅读课文时, 除了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之外, 还要从章节、段落甚至句、词等局部方面了解课文。例如,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即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课文用《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和《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两个框题讲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这一框题的开头一段是:“……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 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 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一框题的开头一段是:“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还突出地表现在,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的思想和理论通过人们的实践, 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我们仔细阅读这两段文字, “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还突出地表现在……”很明确地告诉我们:意识的能动作用为, 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而且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三、琢磨关键词和关键句子
课文中有些关键性的词语和句子要反复体会。所谓“关键词”或“关键句子”就是指课文中寓意深刻, 能突出地揭示概念和原理的本质属性或特征的一些词语或句子。例如,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即事事有矛盾, 时时有矛盾, 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对于这一句要分两层意思来理解:第一, 从空间上讲,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即事事有矛盾”, “一切事物”是指自然界、社会、人的思维;第二, 从时间上讲, “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即时时有矛盾”, 因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每一事物都是由其过去、现在、未来构成的过程, 所以可以说事物就是过程。课文中有些关键性的词也要反复体会。例如, 课文中“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一句中的“周围”一词, 我们仔细琢磨, 就会发现它包含着两层意思:其一, 从横的方面看, 它指的是“四面八方”的事物, 这些事物是另一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其二, 从纵的方面看, 它指的是“前后相继”的事物, 因为每一事物总是从过去的事物发展而来, 又向未来的事物发展而去。教材中的关键词和句子很多, 它们在课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学习中, 我们可以在课本上对关键词和句子划上点、线、圈、勾等着重号, 或用彩色笔突出它们。
一、让学生养成“圈、标、添”的好习惯
为了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应该指导学生直接在课本上进行圈、标、添。标:用各种符号来表示知识所要掌握的程度。把重要的内容,比较重要的内容,特别重要的内容,关键性字、词,重要的段落,用各种符号标出。圈:一些重要的内容中都会有几个关键的字或词,对于这些关键的字和词要用醒目颜色的笔圈起来,以达到提醒、注意、重视的作用。添:对于书上的难以理解的地方以及前后有关联的内容要给予简要的文字说明 ,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比如在学习《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这一节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的原因,学生们要将突触前膜释放和作用于突触后膜圈起来,并在旁边增添:兴奋在突触位置信号的转换方式: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另要联系必修一的内容:神经递质的释放体现了细胞膜在结构上具有流动性的特点。
二、引导学生阅读,揭示隐含内容
多数学生阅读课本时只是浮于表面,对于一些在课文中无文字说明,而在插图中隐含、不易被学生发现的内容,即所谓隐含未显内容,教师就要加以指点,引导阅读。例如:细胞有丝分裂周期图中,隐含着分裂各个时期细胞核内染色体、DNA数目的变化问题,从而将各个时期细胞核内染色体、DNA数目的变化体现在数量坐标图上。再如:细胞呼吸过程图解中,隐含着各种反应物参与的阶段,各种产物产生的阶段以及产物中CO2和水的来源;光合作用过程图解中,隐含着光合作用释放氧均来自反应物的水,葡萄糖中的6个碳均来自反应物的二氧化碳,暗反应的卡尔文循环将循环6圈等;又如:豌豆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图谱中,隐含着纯合体与杂合体的比例及新组合性状占个体总数的百分率的问题。这些隐含未显的内容是学生理解问题、完成习题的障碍,所以,教师正确并带有启发性的点拨,引导阅读,使隐含内容外显化,使学生悟出课本文字中没有表述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归纳总结,组成专题阅读
同一类知识可能在不同的章节出现,对这些同类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组织成体系,让学生进行专题阅读。如课本上多处出现葡萄糖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把这些整理成以下几方面从而构成葡萄糖专题:1、葡萄糖属于糖类中的几糖;2、鉴定葡萄糖的试剂——菲林试剂;3、产生葡萄糖的过程——光合作用;4、葡糖糖的代谢——细胞呼吸;5、人体内血糖的来源、去路——血糖平衡调节。再以染色体为例,教材上出现过多处,可以把它整理成下列几方面:1、染色体染色——龙胆紫染液;2、染色体的化学成分——DNA和蛋白质;3、染色体的存在部位及存在状态;4、染色体的复制(时期与方式);5、染色体的传递规律;6、染色体变异。将同类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构成专题进行阅读,可以使分散的基础知识形成整体性的知识网絡,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迎合高考对综合性题目的考察。
四、图文结合,对应阅读
生物课本中有些插图、图解可以把抽象的、难理解的文字叙述加以形象化、具体化、条理化,但学生往往比较注重文字内容的阅读而忽略这些插图,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参照插图与教材文字内容对应阅读。例如细胞器这一节,课本上对各种细胞器的形态结构都有描述,另课本上对一些细胞器配有插图,还有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模式图,题目中对这部分内容的考察主要是图形识别,所以在阅读文字内容时要结合插图一起读,对每种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加以熟识。再如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插图与文字内容进行对应阅读来掌握各时期的特点,辨认分裂期。通过对应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字内容,增加记忆的深刻性。图文结合,对应阅读可以使学生在做题时遇到文字题,在脑子里马上呈现出相应的图,帮助回忆、表达,遇到填图题则更容易填注。
五、对比阅读、轻松解决易混内容
对比阅读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对易混内容加以区分。在阅读时,要引导学生多对易混知识进行对比,以利区分和掌握。在布置给学生比较内容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采用适当的比较手段,如列表比较等。例如各种育种方法所依据的原理、常用方法、典型例子;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各时期的比较;各种激素的分泌部位、生理作用等等都可以采用列表对比的方法,使原本多而杂的内容简单化、明了化,看起来一目了然,易于区分记忆。
六、学会“提纯”阅读
生物学课本中基本概念与定义较多,而且表述简练、抽象,学生往往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而不容易记住,如果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归纳概括和“提纯”,就能增进对概念、定义的理解,便于记忆。例如种群的概念可以将自然区域、同种生物、全部个体圈起来,“提纯”出这些关键词并应用于种群的判断上,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亦可如此;再如有丝分裂这一节中,各个时期的特点在课本上有一整页的描述,这些文字多而且抽像,不容易记忆,而且做题时不能填写这么多的内容,如果指导学生对这些内容加以“提纯”,用简短的文字归纳出各个时期的特点,就更容易记忆。如前期:膜仁消失现两体;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后期:点裂数加均两极;末期:两消两现重开始。这些简短的词语既容易记住也利于理解。
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从根本上说是取决于其阅读的量和质,这就是积累。名著、杰作和经典凝聚了人类的智慧,积淀了人类精神创造的精华,是促进我们精神成长的取之不尽的源泉。读得多了,思考得多了,阅读的理解领悟和鉴赏等能力也就随之提高了。
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人生真正的起始,精神基础打好了,将会影响人一生的生命质量。说到精神基础就不能不谈到阅读,因为阅读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境界的捷径。读文学作品,常常会有心灵净化的体验;读理论著作,又常常享受豁然开朗的顿悟。对于阅读而言,兴趣是内在的吸引力,还需要外部的推动力。
提高寄宿制学校学生阅读能力的具体策略如下:
(一)确定阶段性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阅读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具体的阅读目标体系。
1、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为了保证学生的阅读质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学中要做到以读为主,同时结合各项训练活动以提高阅读的兴趣。
2、在读中结合思维训练,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促使学生主动发展、创造性发展。从课堂学习、课外阅读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生成。
3、应强调阅读技能与方法。学生独立阅读,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情感。教师在课堂中应作导,教会学生知识技能和方法,使其能够进行自主的阅读,做到会读,读懂,会用。对字、词、句的深度推敲。钻研作者为什么写,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为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得到什么样的收获。“如何识字,如何理解词语、句子段落,如何把握全篇主要意思,如何体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态度,如何表达事物的特点和自己的情感,如何搜集积累知识和相关的资料、如何运用资料”中的“如何”都应该有答案,先应该找到这个答案。比如理解词语和句子:除了查字典以外的“结合上下文、结合时代背景、结合当时当地情有的生活经验的四个结合”,理解词语的时候,将词语放到句子当中读懂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等等。这些基本的掌握了,才能够指导学生去运用,并形成阅读技能。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是培养学能诸方面能力的主渠道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源泉。学生有了阅读兴趣的探索知识的奥妙。我经常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在阅读教学中我常常尊重学生的选择,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从而发展自己的个性。
2、教给学生读书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读书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爱读,会读,读得更好,得到收获。读书一般有略读、精读、默读、摘抄等等。
⒈)略读法。对于文章重点以外的一些段落,采用略读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剩下大量的时间,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⒉)精读法。对文章某些重点段落,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全身心投入,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⒊)默读法。对所读的文章,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⒋)摘抄法。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为以后写作文准备了丰富的积累。
3、丰富课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选入教材的文章毕竟是有限的,厚积薄发,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语文阅读能力,而仅仅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加强学生的课外生的课外阅读的能力。
第一、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
1、建立班级图书库。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设在教室一角,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2、给学生创造足够的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
3、优化读书环境。在教室内装点上几幅书画作品,增添了文化气息。读书时,放上一曲优雅宁静在音乐的伴随下,尽情地读书。
第二、建立浓厚的读书文化氛围。学校要建立浓厚的读书文化氛围,让学生一来到学校就受到文化的熏陶。学生在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里学习才会拥有快乐阅读的状态。
⒈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开展“诗歌朗诵会”、“讲故事比赛”、“课本剧比赛”、“ 读书小报”、书签制作、报刊剪辑及出墙报、展览读书笔记等课外阅读扩展活动兴趣,总结读书成果,交流读书心得和经验。
⒉家庭学校之间密切配合使学生坚持读书。教师和家长应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做到:一是定书。推荐学生读一些课外读物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半途而废。
二是定时。针对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
三是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定出一个读书计划,并养成边读书边做笔记的习惯。课外阅读关键在家长要经常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执行情况,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
要培养孩子的慷慨行为,那您不能急着让孩子做出这种表现。尤其不要自己作主把孩子的玩具送给其他孩子。这样看似慷慨,但只是您的一厢情愿,对孩子来说,却是对他的一种威胁和损失。从此以后,对于来访的小朋友,孩子都会深怀戒心,担心别人抢走他心爱的东西,更不会主动将玩具与别的孩子分离或送人了。
不愿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这是小孩子正常的表现。只有孩子在逐渐学会关心和爱护他人之后,才会逐渐变得慷慨起来。追根溯源,培养孩子的慷慨行为,要从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做起,
此外,要想让孩子有慷慨的表示,可以给孩子买两件相同或相似的玩具,在他玩过一段时间以后,可以主动征求他的意见,“你有两个同样的玩具,隔壁的孩子一个都没有,咱们送他一个好不好?这样妈妈会很高兴。”在孩子高兴的时候提出这种建议,孩子往往乐于接受。一旦孩子表现慷慨,就要给他积极的反应。但不能以许诺给孩子什么东西为条件,否则孩子的行为只是交换报酬,而不是慷慨。注意这些指导的时机和方式,孩子就会逐渐变得慷慨起来。
关键词:阅读教材;学会学习;获取知识
在“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中,教师的一项越来越重要的责任就是让学生学会,日后自己到知识的大江边去取水,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加工知识的能力。在人的一生中,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对我们的学生而言,从课堂和老师那里学到知识是有限的,“会学知识”比“学到知识”更为重要。生物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基本材料,有效引导学生阅读,使学生从中吸取知识,成为一个积极的信息加工者。我在日常的教学中进行尝试,这里谈几点肤浅的认识和做法。
一、指导学生直接在教材上做好“标、注、增、减”
1.“标”是用各种各样的符号表示知识所要掌握的程度,把重要的内容、比较的内容、特别重要的内容、关键的字词、重要的段落,用各种符号标出来。例如在上到“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就让学生标出“主要”二字,并让学生去理解。当然,现行生物教材中,主要的结论性语言、概念等主要内容已用黑体字印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易于标出主要内容。
2.“注”是针对生物教材中有些知识点要前挪或后移才能说明问题,可批注在旁以防备忘记,便于复习时随时查阅,融会贯通后构成知识网或形成概念图。例如,在学生学习“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时,讲细胞膜功能是由细胞膜的结构决定的,它有关结构的知识是在第四章第二节中。
3.“增”是对于生物教材中难以理解的内容,给予简要的文字说明。例如,人体的红细胞是两面凹的原因、人体的白细胞在组织中游走的原因,学生可增补在书本上。又如,在讲到“转录”的概念时,生物教材是这样说明的:“RNA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称成为转录。”我就让学生增加为“转录”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原料是核糖核苷酸等内容。这实际上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增”能把薄的书念厚,“增”的内容除了上述的一些文字,也可以是自己在预习时的一些体会,看法补在旁边。它们究竟对不对,可以在听课中验证,也可以让同学一起讨论。能够坚持长期这样做,说明我们的学生已成为一个积极的信息加
工者。
4.“减”是指生物学教材的表达很简练,但是往往很抽象,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而不容易记住,因此针对这些内容,要用‘减’的方法,记住知识的精华和关键,简化记忆,减轻大脑负担。如果学生学会这种方法,就可以把一本厚书变薄了,掌握教材的主干知识。比如现行生物教材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章就减少到这样的一个层次:基因的发现、基因的位置、基因是什么和基因如何行使功能。
二、指导学生学会提问,获取新知识
1.哈佛大学有一句名言是“教师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根据学生阅读的内容,尝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有:通常一个人在阅读前或阅读教材中就能提出各种问题,这是获得高度理解和有价值的技能。提问行之有效的主要原因:提问能迫使你集中注意力,敏锐地注意你所阅读的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阅读和钻研生物教材中,如何预先提出问题,众所周知的一个方法是将每一个标题都变成问题。
2.教师提出问题要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才能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思维的积极性。在学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时,就可以这样设计问题串:(1)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什么?(2)在它的结构中,具有遗传作用的结构是什么?(3)在上述具有遗传作用的结构中,具有遗传作用的物质是什么?(4)在真核生物增殖间期中,细胞主要完成什么?(5)其实质是什么?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可以归纳出:细胞→细胞核→染色体→DNA。此就可设问:染色体中的DNA和蛋白质,谁是真正的遗传物质?这样,教师围绕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结合课程标准的三维理念,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新课阅读,达到学生既动眼,又动脑,有效阅读教材,获取新知识。
三、重视生物教材的插图获取新知识
1.在生物教材中,有多种表达形式,其中往往隐含着丰富的内容,如插图主要有结构模式图、示意图、坐标图、装置图、概念图、实物图等等。在近几年的考试中,插图题越来越多。生物插图能把一些抽象难理解的文字叙述内容加以形象化、具体化、条理化,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重视这些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要有效指导学生阅读生物教材的插图,一定要重视对相关插图的解读。读图时,一方面要弄清图的类型和作用,分析含义;另一方面要关注图本身的属性,从而获取新知识。
2.有效指导学生图文结合,获取新知识。比如,在细胞膜的显微结构模式图时,不但要让学生认准模式图中所有结构的特点及图形特征,还要分析各结构的组成及功能,同时要正确理解结构与功能、数目与功能、行为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解题时头脑中要有全图,并充分联想,如想到结构→功能、有形→无形、静态→动态、已有的→将要产生的等等。又如对DNA化学结构、空间结构的插图学习时,要与正文内容结合阅读,同时要联想到DNA的多样性、稳定性、特异性。总之,图文结合可以增强记忆,获取新知识。
总之,通过教师有效引导学生直接在教材上做好“标、注、增、减”,促使学生带着问题精细研读教材,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完成知识加工、构建、使用等。这样,学生获得“会学”的本领和获取知识能力,在将来就不会在大量更新的知识面前手足无措,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地畅游。
参考文献:
[1]朱永朝.引导阅读生物教材的有效方法[J].福建教育,2005(12B):53.
[2]张洁,周海洋.怎样提高生物学教材的阅读效果[J].中学生物学教学,2006(11):12-13.
【如何让小学生学会阅读】推荐阅读:
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07-17
如何让小学生学好语文06-12
如何让小学生轻松作文07-25
如何让学生戒网瘾06-17
如何让学生爱上《科学》06-22
如何让学生变得自信10-19
如何让学生爱上英语12-02
如何让转化阅读后进生11-20
如何让学生快乐学习?12-16
如何让小学生自我管理好班级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