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精选9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归纳重点实词的词义、词类活用和句式。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法设想]
设计一条明确的朗读思路,以读代讲,以读代解,以读代译。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易读错的字有: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如:
1、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王之蔽/甚矣!(√)王之/蔽甚矣!(×)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三、三读课文,品味赏析。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 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四、归纳整理(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三)句式
1、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四)实词见课后练习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联想
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邹忌讽齐王纳谏》达标测试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基础知识
1、句子与成语中加线字,读音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朝令夕改 A、朝服衣冠
间不容发 B、时时而间进 一言蔽之 C、王之蔽甚矣
罄竹难书 D、上书谏寡人者
2、省略的成分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A、与之坐谈,问之
B、又弗如远甚 C、暮寝而思之
D、于是入朝见威王
3、对下列句子中涉及到的称呼,归类正确的一组是()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臣之妾畏臣
④臣之妻私臣
⑤王之蔽甚矣
⑥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⑤/②③④/⑥ C、①⑤/②⑥/③④
D、①②/③④⑥/⑤
4、选出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句()例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邹忌讽齐王纳谏》文题中的“讽”字,正确的理解应是()A、从反面讽刺批评
B、从正面说服教育 C、用含蓄的话嘲讽
D、用委婉的话劝告
6、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7、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A、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朝服衣冠
C、登泰山而小天下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8、与“邹忌修八尺有余”中的“有”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孙权据有江东
B、蜀之鄙有二僧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9、为下列句中的“莫”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没有谁
②不要
③不 A、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C、朝廷大臣莫不畏王()
D、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E、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10、对第一自然段段意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通过城北徐公的衬托,邹忌的妻、妾、客的赞美,极力渲染,突出邹忌“形貌昳丽”。
B、写邹忌在听到妻、妾、客赞美后领悟到的道理。
C、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奉承而受蒙蔽,并从中悟出道)
理。
D、反复说明邹忌之美,并揭示出邹忌美的原因。
11、下面几句话读音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今齐/地方千里
B、今齐地/方千里 C、今齐地方/千里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2、选出“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能谤讥于市朝 ③皆朝于齐
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3、下列对邹忌的赞美,语气由轻到重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A、②③①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③②①
14、下列译文有误的一句是()A、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译文:邹忌身高八尺有余,形体美丽,光彩照人。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就战胜了别国。
C、忌不自信。
译文:邹忌自己不相信妻子的话。D、吾与徐公孰美?
译文:我和徐公谁漂亮?
15、按设喻的内在关系连接相关的项: ①妻A、宫妇左右 ②妾B、四境之内 ③客C、朝廷之臣
16、填空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体的史书《 》。全书篇,着重记载了。该书是由 时期的 编订而成的。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7~20题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7、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
18、解释下列加线词的意思 ①能谤讥于市朝()
②群臣进谏,门庭若市()③期年之后,„„()
④王曰:“善。”乃下令()
19、这一段是写进谏的结果,即齐威王下令纳谏及收到的效果。请按下列要求填空
①悬赏进谏的三个等级:。②纳谏后的三大变化: ; 。20、翻译下列句子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译文:
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译文: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21-23题
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王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暧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选自《战国策》)
21、解释文中加线词的意思
①贾:
②谓„„曰: ③利:
④力田 ⑤泽:
⑥之:
22、翻译下列句子
①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译文:
②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译文:
23、试评论一下吕不韦其人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24~26题
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选自《古文观止》)
24、对加线字的注意、释义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细细详勘
勘:kān 调查,核对 B、正欲于此参出微理
参:cān 探究并领会 C、千古臣谄君蔽
蔽:bì 被蒙蔽
D、从闺房小语破之
语:yù 告诉
25、与“从闺房小语破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齐国之美丽者也。
B、妾之美我者,畏我也。C、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D、燕、赵、韩、魏闻之。
1、掌握翻译的要领和方法, 能准确地翻译全文。
2、学习工于对话, 巧于设喻, 精于对比, 善于铺垫和侧面表现等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封建专制社会, 皇权威威, 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 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吴相伍子胥赐剑自刎, 比干剖腹挖心, 屈子放逐, 司马迁蒙宫刑之辱, 都是千古奇冤!可是, 邹忌却敢于批评齐威王偏信谄言, 教育齐威王要从谏如流, 他凭借的是什么本领?
(答案:凭借一个“讽”字, 即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 委婉地规劝, 也称“讽谏”)
邹忌如何讽谏?齐威王听取了他的批评教育吗?
二.认读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自由朗读课文。
3、学习翻译。
翻译要领:换、调、补、改 (信、达、雅)
换:将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如:地方 (土地、方圆)
调:将后置的定语、状语和前置的宾语调还到原位。
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能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群臣吏民)
补:将省略的内容补出来。
如: () 朝服衣冠。 (邹忌承前省主语)
改:文言文中有词类活用现象
如: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 (美, “以……为美”形容词意动用法“私”, 偏爱,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4、口译全文。
三.定向问答。
1、概括各段大意。
(答案: (一) 邹忌比美 (二) 邹忌讽谏 (三) 齐王纳谏 (四) 齐战胜于朝廷)
2、阅读鉴赏。
(a) 工于对话
试品味三人的答话在语气和感情上有什么不同?从中你认为写人物对话要注意什么?
(答案:其妻曰:“君美甚”, 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因“私我”也;其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不正面赞扬, 仅用一个反问句, 显见因“畏我”而略带敷衍地表示赞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陈述句, 因“有求”于我, 不得不表示肯定, 但感情平淡。可见, 写人物对话, 一要切合人物身份;二要切合人物思想感情。)
(b) 巧于设喻
讽谏齐王除蔽纳谏。邹忌设喻之巧, “巧”在何处?
(答案:邹忌以私事比国事。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 易被齐王接受。邹忌的妻、妾、客都美邹忌, 齐王的宫妇左右、群臣都谀齐王, 他们都出于各自的亲疏关系, 出于或私、或畏、或有求的动机, 具有很大的蒙蔽性, 邹忌的私事与齐王的王事, 何其相似!邹忌取类设喻, 贴切生动。)
(c) 精于对比
第三段写齐王纳谏, 作者从哪些方面对比?这样对比的表达作用怎样?
(答案:其一, 从齐王纳谏的方法对比。齐王下令进谏可采用“面刺”、“上书”、“谤于市”三种方式, 并分别赐予“上赏”、“中赏”和“下赏”。不同的方式与不同的奖赏的对比, 表现齐王广开言路决心之大, 从谏如流态度之诚。其二, 从齐王纳谏的效果对比。“令初下”, 进谏的人“门庭若市”;数月后, “时时间进”;“期年”、“无可进者”。这一鲜明对比, 表现了齐国政治修明, 齐王纳谏效果之显。)
(d) 善作侧面描写
课文最后写诸侯朝齐。请你给结尾写一个短评。
(答案:写纳谏结果。侧面表现, 篇末议论, 卒章显志)
四.深思质疑
1、学生自由质疑。
2、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 却细写邹忌比美, 这有“下笔千言, 离题万里”之嫌吗?
(答案:写邹忌比美, 看似与主题无关, 实际上正是为突出主题所作的铺垫。先有比美, 后才能以此设喻进谏, 这个“比美”正是紧扣题目中的“讽”字落笔。若去“直谏”, 齐王不但不会纳谏, 恐怕邹忌连脑袋也保不住!)
3、邹忌作为齐威王的谋臣良相, 讽谏齐王, 目的在于维护齐王的利益, 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这样的行为值得赞扬吗?
(答案:邹忌讽谏齐王广开言路, 纳谏除蔽, 修明政治, 使齐国富强起来, 在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有利于人民的安定和生活的改善。同时, 对我们今天法制建设也有值得借鉴的价值。)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第1~4题。(15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吾孰与徐公关?”妾日:“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日:“吾与徐公孰美?”客日:“徐公不若君之关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邹忌修八尺有余()
(2)朝服衣冠()
(3)私我也()
(4)王之蔽甚矣()
2.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并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关键在于他有自知之明。
B.听了邹忌的谏言,齐威王仅仅说了一个“善”字,凝练传神,其纳谏的态度和决心跃然纸上。
C.妻、妾、客的回答,虽然同为赞扬,但态度、语气明显不同。妻是热情的,妾是逢迎的,客是畏怯的。
D.这篇文章在写法上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以小见大,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4.文中齐威王的故事,蕴含着什么道理?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4分)
湖北襄阳市试题
文言文阅读。(10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选文略,见前文)
【乙】梁惠王日:“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日:“杀人以梃①与刃,有以异乎?”日:“无以异也。”“以刃与政②,有以异乎?”日:“无以异也。”日:“庖③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④,此率⑤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⑥在其为民父母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梃(tǐng):棍棒。②政:施行恶政。③庖(pá0):厨房。④饿莩(piǎo):饿死的人。(⑤率:带领。(⑥恶(wū):表示反问的语气。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________
(2)杀人以梃与刃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予观夫巴陵胜状
B.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所欲有甚于生者
C.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兽相食,且人恶之
D.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国家要强盛,国君的作用十分重要。【甲】文强调的是_______,【乙】文强调的是_______。(2分)
5.【甲】文中的邹忌和【乙】文中的孟子都运用了类比手法奉劝国君,试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说明。(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理由】
重庆市B卷试题,从理解文言文的词语、句子、内容等角度设题,考查比较全面。其中第3题的四个选项,不仅涉及人物的性格特点、语言特色、心理变化等,还涉及了文本的写法特色,覆盖面广。第4题要求考生结合生活感受谈认识,体现了学以致用、古为今用的理念。
湖北襄阳市试题,采用课内、课外文段对比阅读的形式,试题涉及的课外篇目中的词语均在课内篇目出现过,设题目的在于考查考生的迁移能力和运用能力。第4、5两题,对比点选得巧妙,突出了对比阅读的意义,很好地考查了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整体把握情况。
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课时安排 安排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齐威王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zhāo)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引导思考: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2、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例如:彼不我恩也 《童区寄传》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余马首是瞻 《冯婉贞》 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六)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 :妻、妾、友 三答
三比: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中赏 下赏
三时: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 齐威王广泛征求意见 各国“皆朝于齐”
四、布置作业:读了本文以后,安排学生进行联系实际的读后感训练。[例文] 纳谏与止谤
——重读《邹忌讽齐王讷谏》有感 臧克家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初小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趣味,引人入胜。六十年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之下,犹令人感奋不已!事因难能,所以可贵。在同一本《古文释义》里,小时候也读过《召公谏厉王止谤》这篇古文,至今还能背出其中的名句。拿这位厉王和齐威王一比,真可谓天渊之别了。齐威王下令求谏,周厉王却以“能止谤”自喜,天下之人,满腹不平,他要钳住万民之口,自己也捂紧耳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土壅而川决,这个特大暴君———人民之敌,被“流于彘”。
齐王与厉王,两种对待谏谤的态度,得到的结果也截然相反。历史是一面镜子。《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止谤》这两篇古文,我们对照着读,大有可以借鉴之处。
追古思今,现在我们有些作负责工作的领导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显的缺点和错误,文过饰非,怕听逆耳之言,一听到正中要害的话,立即火冒三尺,像阿Q听到别人说他头上的疮疤一样。有的甚至对批评自己的同志,打击报复,仗势凌人,以冰棍对付热情,什么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全成为过耳东风。这样做的结果如何呢?贻误工作,伤害同志,最后,自己也难免于垮台。
说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到“四人帮”的所作所为。他们当道之时,得意忘形,凌驾一切。江青一句屁话,成为“圣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以棒止谤,冤狱累累。人力无穷,天网恢恢,他们的滔天大罪,终于被清算。
谏难,纳谏尤难。要得到成果,需要双方合力。有敢直谏或讽谏的良臣,还要有能纳谏的明君。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没有齐威王善听的耳朵,也是白费唇舌,枉运心机。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之所以动人,不仅由于它的意义,也还因为它那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这样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邹忌并没有板起面孔,摆出义正辞严的态度,反之,却以与徐公比美、妻妾评议之闺房琐事出之,如果遇到一个暴君,责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的。这种构思,这样笔法,与《触龙说赵太后》如出一辙,而同样奏效。这么写,生动亲切,娓娓动听,饶有情趣。这篇文章,用了大半篇幅作了譬喻的描绘,三个人物的情态和心理,真实透彻,入情入理,令人信服。譬喻止于“皆以美于徐公”,接下去,“今齐地方千里”来个陡转,入了正题,由于妻妾、朋友的“私臣”,联系全国上下“莫不私王”,譬喻与正题扣得极紧。谏议的结果是“战胜于朝廷”。
1、了解大概故事梗概,解决生字生词。
2、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点拨、训练
【预习导学】
一、解题与作品介绍。
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邹忌讽齐王纳谏》讲述的是邹忌用设喻的方法规劝齐王,使齐王接受别人的意见。讽,婉言规劝。谏,直言规劝。“讽”与“谏”是相对的,目的相同,但方法不同。这题目不能解释成“邹忌劝告齐王听取意见”,而应该把题目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邹忌讽齐王”,一部分是“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460—220)。《战国策》是国别体。作者不可考,西汉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合作探究】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昳丽(2)窥镜()(3)寡人()(4)纳谏()
(5)谤讥()(6)期年()(7)暮寝()(8)妻妾()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6分)
(1)形貌昳丽()(2)吾孰与徐公美()
(3)徐公不若君之美也()(4)暮寝而思之()
(5)臣诚知不如徐公美()(6)期年之后()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4)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本文的结构层次,概括各层意思。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展示提升】
各小组在预习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其他同学订正补充。
【教师点拨】
穿插于以上各个环节中。
【达标测评】
1、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8分)
(1)朝()(2)与()()()
(3)观()
(4)燕()()()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邹忌修八尺有余()
(2)徐公何能及君也()
(3)旦日,客从外来()
(4)徐公来,孰视之()
(5)王之蔽甚矣()
(6)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7)能谤讥于市朝()
(8)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3、指出下面句子中“之”字所指代的内容。(2分)
(1)问之:“吾孰与徐公美?”
(2)暮寝而思之
(3)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4)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解 释】 门:宫门,家门;庭:朝廷,庭院;若:好象;市:集市,市场,门前像市场一样。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出 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一》:“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家庭、商业、服务场所
【示 例】 老舍《四世同堂》:“粉妆楼有许多朋友,一天到晚~。”
【近义词】 车水马龙
【反义词】 门可罗雀、门庭冷落
一、提纲挈领:一“讽”立骨, “三”贯全文
《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 徐公之美, 细细评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 兴亡关头, 从闺房小语破之, 快哉!”全文虽然只有三百多字, 但在结构上“从闺房小语破之”, 一“讽”立骨, 并且“三”贯穿全文, 有三叠九曲之美, 变中不变, 不变中变, 如迂回九曲, 引人入胜。教学时, 我高屋建瓴, 紧紧抓住本文的题眼和文眼“讽”, 牵一发而动全身, 牵一“讽”而动全文, 同时融入三叠九曲之美。让学生明显感悟到文中的四个“三”一环套一环, 环环相扣, “讽”动全文, 结构精巧, 构思独特、严密。
具体做法是:其一, “讽”的原因, 即“为什么讽”。对应的情节是“三问”“三答”“三思”。贤相邹忌在与徐公比美时, 问妻, 问妾, 问客, 得到三答, “暮寝而思”, 思出“私、畏、求”, 并由“己之蔽甚矣”想到“王之蔽甚矣”。其二, “讽”的方式。即“怎么讽”。对应的情节是“三比”。由自己的生活小事深入思考, 发现了一个普遍现象。自己与国君相比, “妻、妾、客”与“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相比, 生活小事与国家大事相比, 取辟设喻, 顺理成章地揭示了一国之君更容易受到蒙蔽的道理, 形象而委婉地说服了齐王。其三, “讽”的结果。即讽得“怎么样”。对应的情节是“三赏”“三变”。齐王下令, 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 依据“面刺”、“上书”、“谤讥于市朝”分别给予上、中、下三赏。齐王纳谏之后, 齐国果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三个阶段, 三种变化。“令初下, 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 虽欲言, 无可进者”, 齐威王纳谏除弊并最终“战胜于朝廷”, 产生了很好的国际影响。
二、巧借戏剧:点燃兴趣, 寓教于乐
3000年前, 古希腊的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容器, 而是一把需点燃的火把。”学生拥有巨大的潜能, 他们的头脑是“一把需点燃的火把”, 教师所要花的功夫主要应在“点燃”上, “点燃火把”的火种来自兴趣, 而兴趣的打火石就是学生自己, 让学生动起来, 便能击出火花。我在教学设计中抛开传统的束缚, 巧借戏剧, 点燃兴趣, 寓教于乐。
众所周知, 《邹忌讽齐王纳谏》之所以吸引人, 是因为这个故事本身具有很强的戏剧性, 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大的想象空间。百余字的小故事中, 居然起起落落, 不止一次峰回路转, 柳暗花明, 其构思之精巧可见一斑。根据这一特点, 我决定让学生编演课本剧, 让大家牛刀初试尝试自己当编剧、导演、主演。首先, 我在课前选择文中的【“讽谏”:邹忌、齐王的戏】这一场景予以编写, 课上用多媒体投影给同学。 (见全文末附录) 其次, 请同学们对照原文交流讨论改编课本剧时要注意的事项。如:设置活动场景, 时间、地点、人物、旁白、人物之间的对白、对白时的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再次, 要求同学们借鉴此例, 注重创新, 把课文中【问美:邹忌、邹妻、邹妾、客人的戏;】【比美:邹忌、徐公的戏;】【思美:邹忌个人戏;】【讽谏:邹忌、齐王的戏;】【进谏:齐王、群臣吏民的戏;】【四国朝齐:齐王、四国使臣的戏;】等这几个场景编写成课本剧。在编写中结合课文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写出自己的个性风采。按内容多少分成大、小学习小组完成。最后, 鼓励同学们把精心编写的剧本, 精心地演好。学习小组互助合作, 推选导演、演员, 进行表演排练。小组演完后, 全班推选最佳导演, 各角色最佳演员进行表演。
表演一结束, 趁热打铁, 就表演讨论了原文的语言特色, 然后再因势利导, 分析了邹忌的进谏艺术, 肯定他有勇有谋和齐王纳谏的精神, 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极尽委婉曲折之能事, 特别是在结构上一“讽”立骨, 以“三”贯穿全文, 使文章结构既严密又呈现回环之美。在内容上戏剧性强, 引人入胜。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本文这两个特点来精心设计课堂, 艺术地处理文本, 多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使教学在层次上呈现出一种流动的韵律美, 还挖掘了学生的思维潜力, 达到了比较理想的目的, 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杜亚群, 《点燃兴趣寓实于活——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心得》, 《中学语文教学》
[2].左松良,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思路》, 《语文教学与研究》
[3].周晓兰,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案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在结构上,文章采用了奇特的三叠排比结构样式:邹忌的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弊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纳谏后齐国的三变。文章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势整齐而又不失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篇幅虽短小精悍,却是妙趣横生。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分析这种新颖的结构样式纳入课堂教学当中,通过比较分析来增进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理解,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背诵课文。然而,在讲课的过程当中,有一位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让我思考了几昼夜,他说:“老师,我觉得邹忌问妻、妾、客的话意思差不多,而妻、妾、客三人回答的话也差不多,但是邹忌思考的结果却是‘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为什么分别是‘私’‘畏’‘有求于呢’?”由于问题来得太突然,我没有做事先的考虑,当时真有点手足无措,最后也只是敷衍一下说:“私”是偏爱的意思,说明邹忌与妻子的关系非常亲密;“畏”是害怕的意思,说明妾的地位非常低下;邹忌当时在齐国担任大官,所以免不了有些客人“有求于”他。当时心里真的有那么一点慌张,更多的是一种愧疚。
为什么问相似答相似而思考的结果却相差如此之大呢?抱着务必给学生一个满意答案的态度,我反复朗读、分析文章,查找资料,向其他老师询问,经过几天的努力,终于有了一点眉目。
我从“纵向比较、横向联系”的思考角度来分析,具体说来就是纵向上将三问、三答内部之间进行比较分析,体会作者选词、炼字的精妙,横向上联系邹忌与妻、妾、客三者之间的关系,做不乏依据的可能性推测。
首先,说说纵向上的比较。比较邹忌问妻的话与问妾的话,最大的不同在人称代词“我”与“吾”的使用上,二者都是第一人称代词,“我”与“吾”有什么区别呢?在古代汉语中,“我”更具口语色彩,一般用于关系亲密的人之间,不及“吾”严肃庄重,“我”既表现出邹忌讨好妻子的心态,也体现了夫妻间的关系亲密乃至有股亲昵、暧昧的酸劲儿。“吾”字是较庄重的书面语自称,是一种正式的称呼,语气较严肃。邹忌作为丈夫(严格来说是主人),对不具备真正婚姻关系的妾持有一份威严,可以想像这样的场景:早晨,邹忌同妻、妾在大厅小聚,邹忌笑着脸用温和的口吻问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他的妻子也笑着用亲昵的口吻和非常肯定的语气回答道:“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这时,他把头一转,端正自己的姿势,用一种生硬的语气询问站在旁边的妾:“吾孰与徐公美?”谨慎、胆小的妾在犹豫了千分之一秒之后,毫无疑问地重复了妻的话。再比较邹忌问妻、妾的话与问客的话,又可以发现两者重在一个文言句式的不同:孰与、与……孰……。“与……孰……”是“孰与”的变式,两者都可以译为:与……比较,哪一个……。不同的是“与……孰……”表示一种强调,在读的时候要将“吾与徐公孰美?”中的“徐公”重读,这也说明此时邹忌虽得到妻、妾的肯定回答,但“不自信”的程度却更深了,同时,他也在提醒客人:你要考虑清楚哟!是城北的徐公啊!是“齐国之美丽者也”。可惜客人还是违心地承认“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一副讨好之相跃然纸上。
接着来看一下三答,妻说的是:“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君美甚”是一个主谓补结构(有的教师可能另有高见),“甚”是表示程度的补语,可以翻译成“很”,表示非常肯定,这一程度副词同样突出了妻与邹忌间的亲昵、暧昧,而句子后面使用了助词“也”,加强肯定的语气,然后再补上了一个感叹号,整个句子的语气肯定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但实际上邹忌“自以为不如”,且是“弗如远甚”,两个“甚”都表示程度很深,只是一个是对邹忌相貌胜过徐公的肯定,一个却是完全的否定,妻的话越是肯定越突出了他对丈夫的“私”。妾的话虽然也是非常肯定的语气,但他是重复妻子的话,丝毫没有自己的见解,其实也不敢有自己的见解,只有服从,服从妻,也服从夫,满足夫的虚荣心,可见当时妾的唯唯诺诺、小心谨慎,这种畏惧害怕的心态用一个“畏”字描述可谓形象至极。客人的话与妻、妾的话有很大的不同,从语气上看,至少有两点值得注意:一、客的回答是否定句,语气较弱,不及感叹句的情感强烈。二、他的话是陈述句,情感、语气上不及妻、妾的回答。 由此,我们可以揣测,客人正是“有求于”邹忌而违心地说出那些溢美之词。
此时,为什么用“私”“畏”“有求于”可谓一目了然了,然而这还不够,我们可以从横向的联系上来稍作分析。中国古代家庭关系中,夫只与妻子有真正的婚姻关系,受法律保护,虽然这可能是一种畸形的保护,而妾与夫之间不具备婚姻关系,夫可以把妾像买卖牲口那样自由转让,这也决定了妻在家庭之中的地位较高,与丈夫的关系较密切,说话比较有权威,而妾想要在家庭中站稳自己的脚根,不低三下四,不谨慎小心,不惟命是从是不行的。从社会关系上来说,邹忌贵为齐之重臣,联系着万人之上的君主,能随便“入朝见威王”,自然有某些人为着私利来奉承巴结他,这一点不难理解。
责 编:谢华
课前导入
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战争频繁。为了富国强兵,战胜其他的诸侯国,各国国君都很重视治国的策略。《战国策》就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军事、外交、政治等活动以及谋士献策和主张的。课文记载了邹忌向齐威王献策的故事,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他是怎么献策的,齐威王是怎样采纳了他的意见的。
解题: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与讽刺不同。纳谏:接受意见。
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利用积累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2、学习齐威王虚心听取意见与邹忌善于思考、敢于进谏的可贵品质。
3、背诵全文。
知识汇总
1、作品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编订的(属国别体史书)。书名取“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之意。全书多篇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东周、西周、秦、齐、楚、燕、韩、赵、魏、宋卫、中山)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情况,着重记述了策士谋臣的活动和言论。它文笔生动,绘形绘声,富于文学意味;叙事生动,极富故事性;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荆轲刺秦王》(见《读本》)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写邹忌用自己的事情巧设譬喻,类比说理,劝齐威王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以政通国强。
2、编订者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沛(今江苏沛县)人,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著有《新序》、《说苑》等。
3、时代背景
齐威王二十一年(前358年)邹忌以善鼓琴游说齐威王,任相国,采取措施,修订法律,使齐国日强。而后威王日骄,故邹忌从自身事情巧设譬喻,劝齐威王纳谏除蔽,使齐政通国强。
4、为下列加红的字注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
衣冠(guān)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5、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昳丽:光艳美丽。
窥:照。
旦日:第二天。
美我:认为我美,“美”字是意动用法。
私:偏爱。
蔽:受蒙蔽而不明。
面刺:当面指责,面是名词作状语。
闻:使„„听到,是使动用法。
间进:偶然进谏。
期年:满一年。
6、词类活用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2)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
(3)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
7、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地方,文中指土地方圆,现在指地面的某一个特定地区等意思)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文中指国君旁边的近臣,现在指附近、两旁等意思)
(3)邹忌讽齐王纳谏(讽,文中指委婉劝说,现在一般不单用)
8、句式
(1)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内容分析整体感知
1、内容结构
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而觉受蒙蔽。(这一段写“讽谏起因”。)
第二段:邹忌从自己受蒙蔽讽喻齐王。(这一段写“讽谏”。)
第三段:齐王纳谏除蔽,修明政治。(这一段写“纳谏”。)
第四段:燕、赵、韩、魏朝见齐王。(这一段“纳谏之果”。)
2、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写邹忌用切身感受,设喻、讽谕齐王纳谏除蔽,兴政强国,表明了广开言路,勇于听取批评意见的政治见解。
问题思考
1、学习本文,在阅读的时候,要正确断句。如邹忌/修/八尺有余;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王之蔽/甚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琐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他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3、由于感情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
4、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5、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6、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深入探究
1、写作特色
(1)巧设譬喻(借用故事等打比方讲道理)
邹忌用自己与徐公“比美”而受妻、妾、客蒙蔽之事,讲明了一个人易被一现象或情况蒙蔽的道理。
(2)类比手法(根据两事物某些相似处而推知其他相似的结论)
邹忌受妻、妾、客的蒙蔽,他们或私、或畏、或有求于己,于是根据相似之处:齐国私、畏、有求于齐王者甚多,这样得出结论:齐王受蒙蔽甚。
2、人物形象
邹忌是课文中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位英俊的、足智多谋的、实事求是的、深刻冷静的、恪尽职守的、娴于辞令的、又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他没有在众人的交口称赞中忘形,而是在亲自考察后冷静思考,透过事件看到了问题的本质,由身边事想到了治国,又能用恰当的方法与言辞向君王进谏,收到了好效果。
威王是作者美化的理想中的君王,他闻过则喜,广开言路,在求谏的命令中显示了最大的真诚。当面接受臣子的指责得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与胸怀,今人尚难做到,何况古之君王?所以不免有虚构之猜想。
文中的妻子、小妾、客人,虽然各自只讲了一句话,但却将三人的内心世界勾画了出来。
考点解析(2011 江苏淮安)阅读下文,完成1~4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文中加红词语。
①朝服衣冠: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孰视之:__________________
③皆以美于徐公:_________________ ④期年之后:_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能谤讥于市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邹忌见了徐公后,又“窥镜而自视”“暮寝而思之”的行为反映了邹忌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全文,说说齐国为什么能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该题考查古诗文阅读,包括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及相关内容的理解。1. ①朝服衣冠:穿戴 ②孰视之:通“熟”。缜密,仔细,周详 ③皆以美于徐公:认为 ④期年之后:满一年 2.①译文:从这件事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太厉害了。②译文: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
3、头脑清醒、善于思考、精明能干、深谋远虑。
【邹忌讽齐王纳谏】推荐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评课稿11-16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09-29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及参考答案05-26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初中作文素材07-03
九年级语文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07-24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