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中初中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2025-01-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课程改革中初中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中初中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篇1

作者:郭 娅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582 更新时间:2009-5-9 22:35:56

兴义七中:郭 娅

实验是新课程改革中化学教学的中心,新课程的实施是围绕着实验来进行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科学,实验是该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是课堂教学不可比拟的,初中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的最主要手段,化学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是最有效的途径。化学发展和提高的过程也是由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循环过程。因此,在科学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实验占有的地位是不可低估的。在新课程改革的实验教学中,我们要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际能力为指导思想。如何有效地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是中学教学改革中必须面对是一个问题,也是中学化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新课程实施中就不能不重视发挥化学实验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应有的作用。

一、在真实、生动、鲜明、直观化学实验中,让学生认识物质,理解化学概念

教学大纲指出:“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如果一个人对客观事物一无所知,就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化学实验,就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物质的本质属性,通过学生视觉、听觉、嗅觉来形成对事物感性认识。只有提供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真实实验,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思维,加深对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的理解,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思维,加深对反映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的理解。例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中,如果老师自己拿一瓶收集好的氧气放在学生面前,学生以为没有什么东西,但是,让学生自己收集一瓶氧气,再让学生检验它的存在,学生就能深刻了解氧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还有反应后生成的沉淀、物质的溶解、颜色的变化、有气味或有颜色气体的逸出,都是帮助学生直接观察物质发生变化的直接感知,使学生信服地形成物质特性的概念。化学实验这门课程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操作中进行论证,使理性认识转化为感性认识,并在感性认识过程中不断的升华,通过实验技能知识的积累和独立思考,不断丰富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二、在分组实验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设法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在分组实验中,重视培养学生实验的合作精神。实验过程中分工合作,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同时也培养学生互帮互助。为此,实验教学中我将全班学生进行合理编排,即每一小组中尽量安排有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强、学生观察能力强或学生思维深刻,具有独特的创新精神的学生。将这些具有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不仅能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更有助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探究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中,我让学生自主设计并动手装配一套制取二氧化碳装置。要求组内各同学互帮互助,相互配合,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并积极转变角色,以促进组内同学相互合作,共同解决实验中所面临的问题,以此达到学生人人有事干,人人都动手,个个有收获的目的。由于老师提供给各组的仪器不尽相同:有的有试管、广口瓶,有的有锥形瓶、平底烧瓶,有的有单孔橡皮塞,有的有双孔橡皮塞等等,故各组同学设计的装置多种多样,并由组内表达能力好的同学介绍该组装置的优点,由全班同学评价。同学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心里由衷感到高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创造热情。实验过程中通过上同学相互讨论、交流,达成共识。使同学们进一步加深对实验的理解。

三、在实验教学中开发学生智力

以前,学生实验都是安排在讲完新课后进行的,而且大多是让学生重复教师课堂上演示过的实验。这样的实验只是起到巩固书本知识和训练操作技能的作用,只是实验操作的机械化重复。在这样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基本上都无须太多的思维活动,只要按照教材上的步骤一步步做下去就结束了,甚至很多学生都不知道每一步的实验操作目的是什么,更不会分析实验出错时的问题所在,只是将实验结果按照理论上的照本宣科,实验结束了也不知所以然,达不到实验的更深意义,也失去了培养学生思维发展的功能。化学实验这门课程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操作中进行论证,使理性认识转化为感性认识,并在感性认识过程中,通过实验技能知识的积累和独立思考,不断丰富观察力、想象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智力得到开发。从化学实验这门学科而言,就必须通过课堂理论课的教学,把反映客观物质本质性的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的理性知识,在实验中加以检验,并对实验中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达到智力开发的目的。如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常会得出一些反常的实验现象,有的甚至实验失败。对此,学生往往会向教师提出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面对这些提问,教师应该与学生一道共同分析实验操作中每一个环节,引导学生找出问题所在,并让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这样才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学生按着实验台上的实验用品和教材上的实验步骤进行 “ 照方抓药 ” 式的实验操作 , 学生的实验基本上属于一种纯技能的训练 , 停留在表观层面 , 缺乏足够的思维。针对上述现状 , 在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的目标是:能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 , 根据所要探究的具体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同时 , 对教学过程中建议了多个设计实验的题目 , 例如 : 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变化;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推断孔雀石分解产物等。实验教材中也有多处设计实验的内容 , 例如 : 设计简易灭火器;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等。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 ,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 也增设了相应的设计实验题目 , 例如 : 探究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 ? 证明分子间有间隔等一系列实验 , 这些实验的开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开阔了学生的思维 , 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同样在实验器材很简单的情况下也能设计多个实验题目,例如:蜡烛燃烧实验探究.㈠蜡烛燃烧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㈡可燃物燃烧需要什么条件?㈢蜡烛燃烧后的产物?㈣蜡焰各部分温度是否一致?㈤蜡烛熄灭后的遗留问题?这些是教师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巧妙处理 “ 有用 ” 与 “ 有趣 ” 的关系。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对待同一事物,应从不同角度去分析。

四、在探究性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

探索性实验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实验前学生不知道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这就要求他们认真、正确地操作,仔细敏捷地观察,如实不苟地记录。谁认真谁就能获得正确的结论,反之将得到错误的信息,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科学实验严谨的基本品格。同时也有利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化学实验的现象总是多方面的,而这些复杂的现象又是人们认识物质变化的向导。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有一定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还要求把观察实验的过程和抽象思维的过程结合起来,要求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方法,通过宏观现象,认识到微观世界的本质变化,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

探究性的实验不再是让学生简单地、机械地去重复实验,而是要引导学生“像以前的科学家”那样,通过实验探索规律、发现真理。例如,在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在寻找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时不要直接地将结论告诉学生,然后再进行验证。我在进行教学时事先准备了如下几组实验:

(一)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二)纯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

(三)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四)石灰石与浓盐酸反应;

(五)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让学生依次分别做这五个实验,然后让同学们共同讨论:在实验室条件下制取二氧化碳选用哪组实验最合适?并且分析排除另外几种的原因所在。经过学生的讨论和争论之后,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实验室应用石灰石(或大理石)跟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最适合。这样不仅使学生们牢固地掌握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更重要的是有了探究的成分,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验了探究实验的经过,让学生学会了对比实验和优化实验的方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教学中一般通过 : 化学实验问题 → 猜想与假设(或化学实验事实)→ 实验验证假说(或科学抽象)→ 科学结论 → 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 实验教材中关于 “ 质量守恒定律 ” 和 “ 燃烧的条件 ” 的探究就是典型范例。在实验教学中尽量发挥实验的探究本性 , 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 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 ,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实验教学要不拘泥与器材、场所的束缚。勤俭节约,开动脑筋,利用身边的坛坛罐罐进行实验。

总之,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体会新课改的精神实质,在实验教学中渗透新课程理念,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更要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创新教育的原则就是让学生主动创新。在实验教学中体现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培养,关于在于教师要成为创新型教师。只有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明确基础教育中创新教育是核心,才能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创新精神。

新课程改革中初中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篇2

一、设置有效的学习任务并进行有效的评价,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有效的学习任务是指设置的学习任务要有一定的难度、广度和开放度, 其特点是没有唯一的答案, 没有最好的答案, 但是会有更好的答案。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己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 必须釆取合作的方式。例如, 在学习盐和化学肥料的知识之后, 我给每个学习小组 (各小组内基本都有一名学优生, 二名中等生, 一名学困生) 五瓶固体 (尿素、碳酸氢氨、氯化氨、硫酸钾、过磷酸钙) 及一些相关试剂, 要求各组在最短的时间内写出实验方案并动手去鉴别出来, 然后向全班同学展示其实验方案并互相进行评价。要鉴别出这五种化学肥料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不是很难, 但鉴别方法有开放性, 而且要求他们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并进行各组相互评价。因此, 任务一下达之后, 各组同学就立即行动起来, 展开积极讨论, 设计实验方案, 写出实验步骤并动手实验。这时, 老师在教室里巡视, 也可以适当参与某些组的讨论, 但不要告诉他们具体方法。在各组展示其鉴别方案时, 让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评价, 哪些方案、操作可行, 哪些方案、操作不可行, 原因是什么。通过比较、归纳出一些实验步骤少、所用试剂少、操作简单、安全可行的实验方案, 并对这些方案和合作较好的小组给予充分的表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无论是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 还是评价别组的实验方案、操作等, 主动权都完全在各组同学的手中, 老师只起到引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在评价时, 不但评价结果, 还评价合作过程。这样各组同学为了自己组的荣誉, 就必须积极配合, 主动参与合作, 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和获得较好的评价, 使全体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也让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二、在分组实验中, 让学生体验到合作成功的乐趣, 增强合作学习的意识

在以往的分组实验中, 往往都是教师先讲清楚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然后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虽然小组之间有一定的合作, 但由于分工不明确, 合作不够协调, 造成一些简单的实验也不能很好地完成。例如在探究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时, 我发现有些组用给定的药品收集不到两瓶氧气, 有些组的实验现象不明显, 有些组甚至还没有完成实验就已经下课了, 还有些同学既不动脑也不动手, 只是无所事事地在当看客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因此, 我在上课时不是先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而是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制取氧气所需要的药品、仪器及装置, 实验的具体步骤、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等, 并强调所给药品只能制取两瓶氧气, 所给铁丝也没有按实验要求准备好 (铁丝要用砂纸擦光亮, 绕成螺旋状并在底端系上一根火柴) 。因此, 每组同学要想在剩下的时间内顺利完成实验, 必须对实验时的每一个步骤进行预先分工:谁去组装仪器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谁去准备好性质实验时的铁丝、木炭等, 收集气体时怎样配合才能不会浪费产生的气体, 怎样去观察记录现象等都预先分好工。这样他们在动手实验时就不会手忙脚乱, 也没有人有时间去当看客, 从而能顺利地完成实验, 体验到合作成功的乐趣。老师在小结时除了要指出一些不足之处外, 还要对合作较好的小组及时表扬, 请这些小组的同学谈谈他们合作的过程及成功的感受, 让所有同学都来分享他们合作成功的乐趣, 增强他们的成功感。

三、充分利用探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新教材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供了很多素材,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 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更广泛地进行科学探究, 在探究实践中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例如, 教材中讲到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约占空气总体积的0.03%。但有同学根据已学习过的知识或了解到的知识提出质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否固定不变?在不同地点、不同的时间段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否相同?于是就这些问题我让各小组的同学展开讨论, 并着手去探究, 设计实验去测定。我建议选择的地段可以是空旷地区、山顶、学校通风较好的教室、刚下课后窗户紧闭的教室、树林较多的野外、学校的植物园等。选择的时间段可以是清晨、白天、夜晚等。但是教材中没有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现成方法, 老师在课堂上也没有介绍过。于是各小组的同学分工合作, 纷纷去查找资料, 有的同学到图书馆查找资料, 有的同学到网络中心去查找资料, 有的同学甚至向老师请教等, 再根据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充分的讨论, 设计出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方案。然后各组同学按自己的设计方案, 分别测定自己组选定的各个测定点空气中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 记录好有关数据, 通过数据处理、比较得出结论。通过这些贴近生活实际的科学探究, 使学生觉得化学就在身边, 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他们在探究过程中积极合作, 一起查找资料, 一起讨论, 一起完成实验方案, 一起动手完成操作过程, 一起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一起思考和解决产生的新问题, 使他们养成合作的良好习惯。

总之, 新课程要求我们要努力创设合作学习的多维空间, 也为合作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很多素材。只要我们不断地在教学过程中推行合作学习, 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 积极探索合作学习的方法, 使之更好的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就一定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合格人才。

摘要:合作学习是指一系列能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实践证明, 在教学活动中如何促进学生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开展合作性学习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本文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合作学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合作学习,化学,任务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的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1.

新课程改革中初中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篇3

一、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

兴趣是吸引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刚接触物理的初中学生,有趣的物理实验是引起他们的兴趣,集中其注意力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创设一个有声、有色、有直观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下,充分發挥自己的分析思维能力,把实验获得的感性认识归纳、综合为理性知识,完成认识过程中的飞跃,达到主观和客观的和谐统一。例如:我们在“热传递现象”的教学中,从一个有趣的演示实验入手引入新课的。课前我们准备了一条小活鱼,一个盛水的试管,把小鱼放在试管里,将试管倾斜地固定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给试管上部加热,结果发现试管上部的水沸腾了,而小鱼在试管底部仍自由自在的活动。学生在观察上述实验时注意力都很集中,都担心小鱼会被烫死,而实验的结果与学生的想象恰恰相反,这就产生了疑问,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这时,我们抓住机会,引入了新课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尽量创造条件,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根据教学的需要,教材上编排了许多演示实验,它对服务教学、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演示实验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只有教师一人动手,学生只是远观者,效果明显还好说,否则只是教师咋说学生咋听,难免有糊弄之嫌,学生被迫就范,不能口服心服,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要勤奋一点,不怕麻烦,为学生能多获得亲身感受去着想,忙在课前,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多给学生创造一些动手的机会,将一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教学实践证明,这既必要也可行,并且很受学生欢迎。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这不仅能锻炼胆量,丰富感性认识,大大减少疑虑,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将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并非有多大困难,实际上只要我们开动脑筋,精心设计,那么,一个文具盒、一支铅笔、一本书等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东西都可用来做为实验的器材。当然将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有时需要学生配合,这就要在课前做好安排。有些演示实验由于条件所限、或难度较大,只能由教师来演示则另当别论。

三、发动学生集思广益,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动起来

课外小实验是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教学进度适时安排一些必要的课外小实验,能起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的作用。例如学习了“平面镜成像”后组织学生制作万花筒,学习了“电度表”后要求学生用电度表测家用电器的功率,学习了“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后要求学生用火柴盒、牛皮纸、漆包线、磁铁等制作简易扬声器。实践证明,学生中蕴藏着极大的创造力,课外小实验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必要补充,而且还能使他们得到许多意外的收获,学到更多的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四、不断改进实验,增强实验效果,让学生乐起来

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1.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和新颖性,使之富有较强的吸引力。例如演示“惯性”时不用钢珠或小石块而改用比较昂贵的手表,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了。又如讲“音调、响度和音色”时,用几只盛水的杯子演奏歌曲;讲“液体蒸发有致冷作用”时用乙醚的蒸发致冷来制冰,对学生都有强烈的吸引力,加之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其妙无比,效果奇佳。

2.反复研究探索,不断革新书本实验。有些实验按教材上的方法来做,效果很不好,说服力不强,因而有必要进行革新改进。例如演示“压缩空气做功内能增加”时改用火柴头上的药,不仅效果好,而且成功率可达百分之百;又如“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电磁感应现象”等按教材上的方法均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特别是前者利用单根导线所需电流大,往往会引起电源过载,为此采用一自制的线圈(用漆包线绕20~30匝),实验时只需较小的电流就能将其猛烈推出;后者用这个线圈来做,也能获得较大的感应电流,实验效果很好。

3.采用电教手段,增加实验的可见度。

实验现象明显,实验效果良好,让学生在愉乐的观察环境中学会了学习。

五、通过分析实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想起来

在学生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启发式实验教学法,形成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启发为前提,实验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模式。例如:对阿基米德原理实验,我们把教师的演示改为学生实验,变讲解式为探索式,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现规律。实验前,教师先复习总结已经学过的求物体浮力大小的两种方法:一是用弹簧秤称法;二是求上下表面压力差法。然后,做一个小实验:取一块形状不规则的木块浮在水面上,当用手往下按时,它受到的浮力能否用弹簧秤称法求得呢?通过实验得不出它的浮力大小。那么如何找到广泛适用的浮力计算方法呢?这时,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在学生心情急切需要知道的情况下,教师启发,引导学生采用实验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由学生参照实验步骤做如下实验:

实验1:物体全部浸没的情况

(1)用弹簧秤测出形状不规则的铁块的重力。

(2)用弹簧秤测出铁块浸没在盛满水的溢水杯中的重力,并求出铁块所受的浮力。

(3)用接水杯接住从溢水杯溢出的水,并称出其重力。

实验完毕,让学生整理数据,并得出一个结论: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水所受的重力。

实验2:部分浸没的情况

步骤与实验1相同,只是部分浸没,然后让学生总结,能得出与实验 1相同的结论。这时教师很容易就得出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由于受到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认识的影响,对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有一些糊涂认识。为此,可设计一些实验,让学生来完成。

(1)用弹簧秤吊着石块,把它没入水中的体积大一些和小一些,比较两次所受的浮力值。

(2)把石块全部浸没在水里和全部浸没在煤油里,比较两次所受的浮力值。

(3)把石块浸没在水中深一些和浅一些,比较两次浮力值。

(4)把橡皮泥做成的球形和条形,放入水中,比较两次的浮力值。

通过以上的实验证实: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浸入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其它因素无关。由于学生是亲手做的实验,对该结论的认识和记忆都很深刻。

六、把实验教学延伸到习题教学中去,让习题活起来

在习题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即尽管教师费了不少口舌,但学生还是很难理解,更是记不住,甚至对结果将信将疑。这时同样可以借助实验来解决这一难题,例如对于“一个有趣的浮力问题”,如果我们干脆利用大量杯盛水,用小烧杯代替小船,里面先放上石块,要求学生观察水面到达的刻度,接着将石块投入量杯中再观察水面高度的变化;然后又把石块取出放入小烧杯中,又要求学生观察水面高度的变化。这样正反结合,不仅学生记忆深刻,并且还对此有了新的认识。又如做浮力题时,先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很薄的塑料袋盛满水后,用线扎好,挂在弹簧秤下,然后全部浸没在水中,问弹簧秤上的读数是多少?这个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理解,很难得出读数为零的结论。如果我们采用先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看到这个现象,再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去解释它,这样学生不但对该知识印象深刻,而且会做这方面的习题。再如将一个“ 220V100W”灯泡跟一个 “220V40W”灯泡串联起来接入220V电路中,哪个灯泡亮以及分析电路故障这类学生很难理解的习题,也可采用同样的方法来处理。采用这种方法,在帮助学生理解跟实验有关的习题时,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使习题教学变的越来越灵活了。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篇4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随着时代的进步,基础教育也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全面的素质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在各实验区辅开。新课程的实验对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化学新课程改革本学期起在我市各初中正式展开。一方面,这一全新的教学实践给学校带来了新观点、新气象、新变化,给学校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也产生了新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条件较落后的农村初中更困难不少,一些矛盾更加突出。我是一名农村初中化学教师有幸亲身体会新的实验教学带来的新观点、新方法、新思路,同进也处处感受到压力和困难,对实验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感触很多。我感到如果不能及时妥善地处理好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将影响到整个实验教学的成败,须引起上上下下各个方面的高度重视。

一、宣传力度不够,学校管理理念滞后。

本学期开始的初中化学新课程实验在宣传和准备工作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的地方。首先是宣传不到位,造成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对既将开始的化学新课程没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对困难认识不足。仍然认为跟以前多次进行的新教材培训一样,教材内容大同小异,虽然有新思路、新提法,但只是小打小闹,而没有想到此次改革的力度如此之大,因此从教学人员的安排到日常课时安排完全照旧,既没有新思路更没有具体实施方案。第二,新教材发行滞后,新教材到8月底才到达一线教师手中,直到上学期结束教师还不知道化学下册将有什么内容,使教师失去了钻研研究的时间;再加上初三毕业班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对象,教学任务繁重众所周知,这样就必然使教师处在一个穷于应付的境地,对教学的全面研究也不甚了了,难以做到准确到位;第三,有些学校的领导对新课程的实验,支持的力度明显不够,也使教师失去了原本就很少的学习机会,其结果是:领导认识老一套,老师上课老框框,不能按新教材的理念发掘教材中蕴含的深层次的功能,新的师生互动模式难以实施,探究式教与学成为一句空话,拿着新教材,走着老路子。总之,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和教师钻研教学法的深入与否是搞好实验教学的前提。处理不到位,实验教学的效果就成了问题。

二、教学手段落后,教师素质偏低。

化学新课程教材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教材不仅色彩艳丽,图文并茂,而且贴近生活实际,同时也到处体现出现代高科技的最新成果,令人振奋不已,但是新的教学要求也常常令我们这样的山区学校的教师感到束手无策,比如课文中的调查与研究往往就很难进行。莫说是上网获取信息,就是从广播电视报纸等方面搜集资料,绝大多数学生是难以做到的。既使是教师也不容易完成,因为很多农村学校的电脑并没有接入互联网,且不说还有相当多的教师跟本不会上网,学生中更是只有极少数学生进过网吧,玩过游戏而已(一般学校是禁止学生进网吧),甚至还有不少学校连“古老”的幻灯机都进不了教室,落后的教学手段可想而知。另外,大部分的初中教师,特别是工作年限较长的化学教师,由于长期脱离高中知识(绝大部分初中都是独立的),不了解最新的知识动态,每天接触只是一些一看就知道答案的知识,或非常简单的实验操作,以及一些本来就不甚准确的概念,造成知识陈旧老化,教师的科学素质呈下降趋势,很显然教学设施的完善和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搞好实验教学的基础,否则新课程的实验就成为新的肥皂泡,只是昙花一现而已。

三、教学资料匾乏,教学习惯落后。

新课程改革中初中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篇5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物理教科书中有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还有每章都安排的小实验。通过这些小实验,可以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调节教学以和谐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思想为指导,渗透愉快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成功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和创造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以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为科学依据,使教学系统优化运行、教学信息优化传递、教学过程优化控制。

发挥小实验在物理学科调节教学中的作用,符合调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训练为主线、调节为关键、能力为目标的原则,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一、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降低自学释疑环节中学生遇到问题的难度。

学生在预习和自学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对某些新的.物理概念似懂非懂,对某些物理规律将信将疑,有时想不通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自学效果。怎样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呢?指导学生做个小实验就是好办法。例如小实验“筷子提米”,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确信了摩擦力的存在,认识了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小实验可以起到“引导”、“解惑”的推动作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理知识,降低学习难度,通过对实验的制作、研究、讨论、改进和提高,帮助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会大幅度地提高。

二、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学生在训练操作中的主体作用。

训练操作就是要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操作是检验能力的关键。小实验从开始设计到制作,从演示实验到观察现象,从总结规律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都是学生亲身实践,通过耳听、眼观、脑想、语言表述和动手操作练习来完成的。例如在学习导体和绝缘体时,学生用导线将电池(三节)、小灯泡和两个鳄鱼夹组成一个检验物体是否导电的实验组。当鳄鱼夹夹住铅笔芯部分时,小灯泡发光,说明电路连通,碳质导电是导体;当鳄鱼夹夹住铅笔木质部分时,小灯泡不发光,说明干木材不易导电是绝缘体;当用两手各握一个鳄鱼夹时,小灯泡亮了,说明人体导电是导体;当松开一只手时灯泡熄灭,这说明空气不易导电是绝缘体。通过实验,学生认识了导体和绝缘体。知识在训练中巩固,能力在实践中提高,思维在训练操作中也得到发展。

三、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在反馈环节中查缺补漏。

调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反馈矫正。只有在教学中及时接受反馈信息,根据反馈信息调节教学内容、进度,改进教学方法,尽快纠正偏差,才能做到讲课有的放矢,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到来自生活习惯的“前概念”的干扰,受前面所学知识中的“负积累”及知识综合难度和抽象思维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习新知识时会有障碍。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抓住反馈及时矫正,学生便容易接受。如为了帮助学生区分熔化和溶解两个概念,我便让一个同学亲自动手做两个小实验,其他同学当参谋。实验一是把一勺白糖放入盛水的试管中,观察白糖有什么变化?思考试管里有几种物质组成?实验二是把一勺海波放入空试管中,用酒精灯均匀加热,观察海波有什么变化?试管里有几种物质组成?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两个实验有什么区别,再用熔化概念去对照分析哪种属于熔化现象,最后让学生讨论。可见,借助小实验可以形象、具体、直观地说明问题,使学生能够尽快弥补知识和技能上的欠缺。

四、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使学生在延伸迁移环节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逻辑推理能力,将所学知识延伸迁移、进一步深化与升华,就需借助于小实验开阔学生思路。如小实验“巧找重心”复习了“重心”和“重力方向”等概念,还可使学生学会用吊挂法求不规则物体的重心,搞清楚杂技演员“走钢丝”、“顶碗”、“蹬杀等技巧的道理。

新课程改革中初中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篇6

刘淑平

(甘肃省庄浪县紫荆中学,甘肃 744600)

【摘 要】:高中生物这一理科课程具有很大的抽象性,需要借助模型帮助学生学习,以解决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抽象问题,并且扩展他们的思维,帮助其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本文主要介绍了生物教学中模型构建的含义及其建构方法等,重点阐述了模型构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关键词】:模型构建 生物教学 作用与意义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并且在新教材中也特别列出了一个好方法,即“模型建构”。模型建构是《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我们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引入模型建构教学,不但教给学生一种认识和研究生命现象的新方法,也给我们的教学增加一种教学方式。模型建构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认知图式的发展,形成系统的科学认知观,而且促进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1、模型构建的定义及类型

必修1教材对模型的定义是:“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分三类: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物理模型如真核生物的三维结构模型、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概念模型如血糖平衡调节的模型、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等;数学模型如“J”型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N t=N0λt、基因分离与自由组合定律,有丝分裂中DNA含量变化曲线等。

2、模型构建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由于模型建构在生物新课程教学的运用中的重要性,为更好的把模型构建与生物新课程教学相结合,提倡应将模型建构与生物学常规教学有机融合,模型建构的前提应遵循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删繁就简,去伪存真的原则。在建构物理模型前需要通过观察、统计、实验、查阅研究史料等方法掌握模型对象的特征,寻找合适的模型展示方式,选择恰当的模型建构材料。在建构过程中,遵循先大后小、先简后繁的原则,由表及里、先框架后细节进行逐步建构。初步建构完模型后,还需要进一步审查模型的科学性和美观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修改完善,从而力求客观真实反映认识对象的特征。如DNA分子的结构模型、蛋白质结构模型、细胞膜结构模型、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等。同时,在模型构建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注重模型构建典型案例的选择。由于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中关于模型构建的内容的内容比较多(尤其是概念模型),鉴于课时的限制,要选择比较典型的内容给学生在课堂操作,其他一些内容布置给学生课后操作,某一段内容比较多时,还可以分成不同的组别进行操作,然后安排同学演示交流。二是提高模型构建的可操作性。无论要制作什么模型,首先要了解这个模型的基本特征,组成单位或基本元素,连接方式,需要条件等(含知识储备)。这些条件是一定要在课堂建构之前充分准备好的,否则将无法完成模型构建。只有对所要构建的模型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构建出模型,保证模型构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三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模型构建是为教学服务的,服务的主体是学生,所以模型构建要尽可能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操作,从而让他们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3、模型建构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与意义

模型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在中学生物学课程中也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科学模型是对所研究问题(原型)的简化、优化和理想化,是对已有的经验、知识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后建立起来的。因此,模型本身体现为对客体的已有认识的总结,是科学认识的一种阶段性成果。同时,模型又要代替原型成为研究对象,又加进了人们的新的猜测和假设,含有新的概念和思想。因此,科学模型,又是进一步研究客体的新起点。

3.1 模型建构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知识经验既包括概念系统,又包括表象。前者有概念、原理、规律、理论,后者的成分包含观念和印象。当代不少学者都主张把表象看做一种符号要素,与语言等其他符号要素一样具有抽象、概括、组合和再组合的功能,因而能构成思维的操作。在生物科学学习中,模型提供观念和印象,不仅是学生进一步获取系统知识的条件,而且是学生认知结构的组成部分。例如,对于概念的学习,模型建构是很直接很有效的教学途径之一。在学习“同源染色体”的概念时,让学生参照教材上的精子形成图解,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作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制作的过程和运用“同源染色体”模型模拟“精子的形成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模型的自主评价,就会发现同源染色体的特征:长短相同(形态结构相同)、颜色不同(代表来源不同)、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配对(联会),并且能够形成四分体,然后分裂到不同的生殖细胞中去。可见,用直观化的染色体加强了感性认识,使知识概念经验化,直观化,学生的认知水平逐步从具体向抽象过渡,在认知冲突中获得认知水平的跃进。

3.2 模型建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模型的建它过程就是一个科学探究过程。这需要学生自己确定对象,设置已知和未知,运用科学规律,选择研究方法,检验模型与实际是否一致。从这个层面看,构建模型的目的就不只是停留在模型本身的结构和性质的探索上,而是上升到科学能力发展的高度,这对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好处的。著名的沃森和克里克与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故事就完全证明了科学的模型建构是需要大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当时其他科学家已经发现了大量的事实:DNA分子由含有4种碱基的脱氧核苷酸构成的长链,而且A的量总是等于T的量,G的量总是等于C的量;X射线衍射法推算出该分子呈螺旋状,而且否定了该分子是单链或4链的可能。根据这些事实,沃森和克里克采用模型方法,试探着揭示DNA分子的结构。他们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始终用这些科学事实来检验该模型。如:DNA分子能够自催化(自我复制)和异催化(能作为模板合成其他分子)。又如:他们构造出的右手性的双螺旋结构中碱基排列方式使得分子能量处于最低状态,并且与DNA结晶的X射线衍射图相符。经过紧张而又充满创造性的工作,他们终于成功构建了完全符合已知科学事实的DNA分子结构模型。显然,建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过程,既有对已知事实的归纳、抽象、简化、舍去非本质属性的过程,也有对头脑中所构想的模型形象化、具体化的过程。

3.3 模型建构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模型的建立要根据研究的任务、目的抽象出被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舍去许多次要的细节和非本质的属性,把要研究的现象、问题从纷繁复杂的交错关系中明确、清晰地显示出来,使问题得以简化和明确化,并制订出解决问题的程序,从而充分地发挥思维的能动作用,达到认识原型的目的。因此,模型的建立过程就是一个科学研究过程。在这一研究过程中,需要学生自己确定对象,设置已知与未知,运用科学规律,选择研究方法,检验模型是否与实际一致。从这个层面看,构建模型的目的就不只是停留在模型本身的结构与性质的探索上,而是上升到科学能力的发展的高度,这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好处的。3.4、模型建构教学有助于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命科学与人类生活、生产联系密切,这类实际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建立模型来理解。由于模型和模型方法在现代生命科学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是现代高中学生必须了解和应用的重要的科学方法,另一方面,这种科学方法的学习和应用,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科学认知观,同时还强化了与其他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内在联系。因此模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中学生物学的教学应努力将模型构建及模型方法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构建生物学模型有助于学生系统地、完整地学习和理解新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运用生物学模型去解决生物学问题。因此,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应突出生物学科的特色,课堂中多出示模型来解释生物学事实,多运用模型方法解决有关生物学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效益,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参考文献】:

[1]孙小礼.科学方法中的十大关系【M】.北京:学术出版社:214 [2]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二、三),人民教育出版社;

新课程改革中初中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篇7

一、在化学实验中开展探究学习活动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大力提倡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活动。目的就是要发展学生科学素养, 化学实验是发展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是开展探究学习活动的重要途径。

首先, 化学实验是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原理的重要手段, 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能有效的提高实验的操作能力。学生有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 就等于有了开展探究实验的基础。

其次, 化学实验的本身就含有很多探索的因素。无论从化学的发展史看, 还是从化学家研究科学的过程看, 都充分说明了化学科学上的任何发现、发明都离不开探究实验, 如果没有实验探究, 任何重大的发现、发明都是不可能的。但初中化学实验, 有的是需要老师演示的, 有是需要学生做分组实验进行验证化学知识与原理的, 并不是想象的那样, 每个实验都是进行探究学习的。但, 这些都是能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打好基础的。假如学生没有一定的实验基础, 匆忙上阵去进行探究实验, 那就等于让学生体验不到学习的成功。

再次, 化学实验为假设方案提供了各种可能的方法。我们知道, 探究性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流程:提出问题, 假设猜想, 设计实验, 收集数据信息, 推理得出结论。假如没有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的能力, 那么开展探究性学习将成为空中楼阁。

二、开展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措施

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 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知识, 而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参与教学, 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就要使学生有发自内心的动力, 这就是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就有了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 开展探究实验活动的兴趣呢?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中学生在刚开始学习化学的时候, 对化学有种神秘感, 本身就有好奇心。这时候我们要运用好学生这一心理特征, 让学生的好奇心转变为长久的学习兴趣。化学上有很多有趣的实验, 比如, 反应的时候颜色变化的、发光的等等的现象, 都是学生觉得化学神奇的地方, 还可以补充一些有趣的实验, 如, 魔棒点火, 水点香烟等等,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就会产生探索的欲望。

我们还可以利用生活问题,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学生对他们生活有联系的问题最感兴趣。比如, 请同学设计实验, 分别对化工厂周围和公园里生长的桃树的土壤的酸、碱度进行分析, 并查找资料分析土壤酸、碱度对桃树生长的影响。这是与生活相联系的问题, 而且是一个实践活动, 学生很感兴趣, 经常开展类似的活动, 能将学生的短暂学习兴趣, 培养成长期的稳定的学习兴趣。

2、创设化学问题的情景

在进行探究教学活动时, 创设真实的化学情境, 让学生身临问题的情景中。当然, 设计的问题情境, 要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太难了学生没有能力解决, 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太容易了, 学生也产生不了探索的积极性。跳一跳能够着的问题, 最适合让学生进行探究。比如, 学习碳酸钙性质时, 可以设计这些问题:

(1) 有一间房间, 刚用熟石灰粉刷过, 房间的主人为了使墙壁干燥得快点, 就在房间里生了一个煤炉。结果发现墙壁比以前更潮湿了。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2) 向学生展示图片与录像A展示桂林的溶洞、杭州的瑶琳仙境;B展示崇山峻岭上的奇石;C现代都市的风格各异的建筑, 如天安门华表、汉白玉雕塑等。根据情境, 出示问题:大理石、石灰石在生产与生活中有着很广泛的运用, 你知道大理石与石灰石都有哪些性质吗?

3、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需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只有当学生发现了问题, 才能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而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 会积极思考, 想尽各种方法, 这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环境。比如, 在学习二氧化碳知识后, 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

(1) 人呼出的气体有二氧化碳吗?

(2) 如果人呼出的气体里有二氧化碳, 那么它是怎么产生的呢?

(3) 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验证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呢?

(4) 能不能检验一下, 呼出的气体中还含有氧气吗?这些问题的提出, 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4、以探究学习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探究学习为化学实验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 不断提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进行实验探究的时候, 为了能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必须严谨的对待每一个的操作环节, 这对学生科学作风的培养, 有很大促进作用。在具体的教学中, 我们要注意从生产、生活实际中挖掘素材设计实验方案, 因为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的实验探究性强, 能极大程度的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如钢铁的锈蚀和防护、燃料的燃烧和灭火、气体和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金属的活动顺序、等都可以设计成很好的探究性实验。

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篇8

1实验可以引导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1.1方便课题引入

翻开中学物理课本,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需要教师引导完成的小实验,这些实验有的是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的目的,有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独立探索和思考的能力,还有些是为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物理现象的本质.由此可见,物理实验贯穿物理学习的始终,通过这些实验,教师可以顺利带领学生进入课程的学习,这不仅可以有效地促使课程学习目标高质高效完成,还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1.2指导课堂学习

比如物理中对于光的折射、反射、浮力等实验演示,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很多这样的现象,然而这些现象在书本上是用抽象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和公式来体现的.要想让学生理解起来更加生动、具体,教师的实验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观察镜子中物像的变化,引领学生从木板浮在水面来得出关于浮力、密度的特征以及计算方法.再比如,在讲解摩擦力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几次实验,分别测试小车通过不同光滑程度的木板所需要的时间,让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变抽象为具体.这种实验教学的好处在于,学生不会感觉到知识的枯燥,反而会对物理知识充满兴趣,乐于寻找更多与之有关的知识,这无疑是有利于我们教学目标实现的.

2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严谨的学习态度

2.1端正学习态度

在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严谨科学的态度是必要的.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就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实验的作用在于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在进行繁琐的实验数据整理时笔者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耐心独立完成任务,他们或是不屑于对杂乱的数据进行分析,或是厌烦多次测量的实验,这显然是很不利于我们的长期学习的.因此,我们应该要让学生在实验中了解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必须要形成严谨的学习态度,这将使我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受益匪浅.

2.2形成健康人格

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问题所在,在一次关于测量电阻的实验中,两名同学非常认真地按照课本所讲的步骤进行操作,但是经过几次测量都发现与课本给出的标准数据有一定的误差,于是他们在给老师的答案上写下了标准的数据.对于这一现象笔者立刻告诉同学们,误差是真实存在的,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出错就不正视它的存在,相比得到正确的数据,我们教师更应该告诉学生如何面对误差问题而不弄虚作假,于是笔者带领他们重新进行实验,讲解误差存在的原因以及如何减小误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形成严谨踏实的学习态度,相信这将会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也让学生自己意识到学习态度的重要性.良好的学习成绩需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来保障,只有让学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教师的学习引导才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3实验可以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3.1培养浓厚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积极性是学生轻松高效学习的关键所在.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时期,枯燥的传统教学可能会使他们不愿意主动学习,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只能由老师“满堂灌”.然而这种由老师完全讲解的方式并不适合于每位学生.在这种模式下教师难以了解每位同学的理解差异,不能保证学生是否在认真听讲.实验的作用就体现在它使教师处于教学主动地位的尴尬局面得以扭转,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不仅将课堂死气沉沉的氛围变得生动有趣,还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与同学讨论问题,进而得出结论,这种由学生主动完成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也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并且为他们今后的自主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3.2提升动手能力

当然,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免不了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不同的学生动手能力不同,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可能比差一点的学生更加愿意进行动手操作,为了避免只有少数人在课堂上实际动手的现象出现,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安排分组,也就是将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和基础差一点的同学进行交叉分组,这样一来,更多的同学都能在实验中得到知识的增长,同时方便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学生[JP3]有了学习的动力,自然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也会得到提高.

新课程改革中初中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篇9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多媒体为主要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媒体的运用不仅可以迅速便捷地搜集各种教学信息,而且可以运用影音等设备为学生创设浓厚的教学情境,提高教育教学成效。

[关键词]语文教学 多媒体 优化课堂结构

在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知识。尤其是在当前,随着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充分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提高教师语文教学水平、进行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寻求真理探究科学知识的内驱力。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变“苦学”为“乐”,变“学会”为“会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能灵活应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去。例如:教学《海燕》这首散文诗时,先介绍背景,然后播放视频课件: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乌云越来越暗,雷声轰响,闪电象一条大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勇敢的海燕高傲地飞翔,越飞越高。学生的注意力立即被吸引过来,不少学生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对海燕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这样,多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

2恰当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教学容量、强化教学信息

多媒体教学通过声像向学生头脑输入鲜明生动的立体表象,由此传递的情思信息、语言信息清晰,形象具体,学生目闻其声,目睹其形,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大容量、高密度、强化性,多渠道的信息显示,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它还可以把那些大容量的信息,诸如:时代背景、作家作品介绍以及其他相关材料,准确、及时、稳定的传达给学生。

3通过融入影视资料,加深学生的领悟

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学过程既是对学生传授知识、使其培养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性情陶冶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生活感知实际,创设浓厚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更加全面深刻地掌握教学内容。语文教学的目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从文中汲取闪烁着思想火花的精神精华。教材中所选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独到之处,其中给人思想启迪的篇幅更是数不胜数。引导学生深刻感悟文章内蕴,仅凭文字字面理解难免单一枯燥,如果适当插入影视镜头,不仅使教学气氛变得活跃,还能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地切身感受作品背景和文章的思想。如: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可以播放《上甘岭》的部分镜头,更能使学生深刻感悟中国军人捍卫祖国领土和抵御外侵的民族气节,使学生透过直观的硝烟具体理解我志愿军战士不畏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诗词,真正理解诗词深刻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影视镜头更是大有裨益。合理利用电化教学,适当插入影视剧情,提高学生感知、欣赏、鉴别作品情感的能力,使其文学鉴赏和人文素养同步提高。

4运用多媒体强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创造离不开知识的积累,但呆板、单调的学习途径,会大大束缚学生的学习创造性,更谈不上创造性的运用知识,所以应努力改善学生的学知途径。我们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营造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环境,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巩固,这样能为学生提供多种知识达标的路径,能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路径,能使学生有更大的自由空间,这样使学生学得的知识更牢固,又可以保持较大的思维灵活度,自然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例如:在《口技》这篇文章的学习中,首先就可以先让学生自主发现落实生词,教师可以再把学生找到的生词呈现在屏幕上,再由小组交流读准,并对这些词进行分类,(如文中用法特别的词、古今异义的词、一词多义的词、表示时间的词),这样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5运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能力

信息是社会进步、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积累和运用信息,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基础。信息能力包括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交流、应用的能力。多媒体课件具有信息量大、知识面广、技术手段多样等特点,学生可以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把问题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可以有选择性地搜集阅读大量信息,还可以相互交流、讨论,进行协作学习。这样学生能保持思维的灵活性,也能够增加思维的广度,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时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不断积累,同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和良好的信息能力。

演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篇10

演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演示实验必须切合学生心理 初中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其学习条件和生活习惯都发生了变化,这必然导致他们在各方面的发展特点发生变化,尤其是认知特点.他们的视觉和听觉的.感受性有时会超过成年人,在某些观察问题能力方面更为明显.他们不仅能够观察事物的细微之处,还能在观察中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深入浅出地推理.

作 者:武定军 作者单位:青海民和巴州中心学校刊 名:商情英文刊名:SHANGQING年,卷(期):“”(17)分类号:关键词:演示实验 化学教学 兴趣

新课程改革中初中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篇11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初中化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367-01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事业的改革步伐也越来越快,探究式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探究式教学法是指课堂上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和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一、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

传统课堂的教学大都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课堂的教学以教师教导为主,教学内容大多是教师教授学生应付考试的知识,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状态就是被动的听课和记录。这忽视了学生为教学主体的地位,忽视了教材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得不到提升。因此,教师有必要充分意识到这些问题存在,并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化学学科自身的特色和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在初中化学课堂上进行合理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与课前教师的认真备课密切相关,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体现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并且需要在课堂中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灵活运用和展现。

初中化学进行探究式教学的目的就是未了突出学生作为主体的地位,学生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自主进行对化学知识的探索和发现。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设计一套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方案,使学生自己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能够进行对新知识的探索活动。另外,化学学科本身又是一门具备贴近现实生活特色的课程,学科的灵活教学模式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注意,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初中化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的教学设计就必须展现化学学科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化学课堂的教学模式要多运用实验教学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有条件的学校可运用多媒体教育资源进行对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紧密联系实际生活,营造学习化学知识的浓厚氛围。

例如:教师在讲到氧气的制法和具体的实验操作时,学生对催化剂的理解是本次课程学习的难点。在制取氧气的课程中,其教学目标是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联系仪器连接的操作、检查仪器的气密性、认识分解反应和催化剂。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将5%的过氧化氢溶液加入到试管中,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深入到试管,观察木条的复燃情况。继续加入二氧化锰,再次观察木条的复燃情况,此时教师提问学生二氧化锰在反应中的作用,帮助学生分析和归纳出催化剂及其作用。教师通过继续提问学生制取氧气的其他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和实验的积极性。实验式的探究模式帮助学生讲抽象的思维知识转变为实际的事物,从而使学生将对知识认识的高度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和获取新知识。

二、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经常惧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而问题是思维创新的动力。科学的探究需要学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培养查询资料、分析资料、探究假设和研究验证的问题意识。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积极鼓励学生引起对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查询相关信息和处理问题,并且在假设和验证的过程中不断探寻实验验证方法的途径,然后寻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方案来解决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极大的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性,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切身体验这一过程的快乐和收获努力付出的成果,学生形成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更高程度的提高。

三、培养课内师生外交流意识

课堂中,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利于提升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在师生的互动环节中,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假设,同时也鼓励学生对其他同学所做的解释进行客观的评价,鼓励学生提出自身与他人不同的观点,让学生之间思想的火花发生碰撞绽放更多知识的火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营造学生之间化学问题思维碰撞的探索环境,积极鼓励学生主动提出自身的看法和思考问题的思路。学生在激烈的相互讨论中会产生并且提出更多的新问题,有利于学生紧密联系已学的理论知识、各个的理解与解释和实验验证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教师再加以良好的指导,帮助学生完善抽象思维和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这使得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自主进行记录和整理,并且主动创建研讨小组,通过相互交流获得正确的答案。

探究式教学模式在课外的应用也体现出其更大的作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不但可以化学课堂上运用,还可以运用于课外辅导。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的实施者发挥引导的作用,学生是教学的承受者起到主体作用。教师上课效率的高低、学生课程知识的理解程度都需要由学生做出主体客观的评价。教师想要了解这些情况就需要在教学课程完成之后,及时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教师通过和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从而了解学生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且进行探究式的辅导学生的课后作业与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现在的学生存在很少主动和教师交流的现象,教师需要在这种现象产生时积极主动地和学生进行交谈与沟通,正确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探究式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初中教学运用探究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有利于学生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挖掘自身的潜力。探究式的教学使现代课堂教学效率远远高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堂效率,教师也需要结合其他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把对学习的兴趣转化成学习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杜慧蓉.实验探究式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 徐东方.初中化学新课程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案例研究[D].苏州大学,2008.

实验探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篇12

一、有利于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最佳途径。只有有了兴趣, 学生才会主动去学, 才能认真地动脑思考问题。实验是解决问题的良药。在讲授新课前, 通过演示实验, 充分创设情境, 恰当设置问题。在讲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一节时, 我用一个简单的小实验就赢得了学生的好奇心。我拿了一个生活中常用的吹风机, 插上电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吹风机的风口处, 乒乓球就悬在了吹风机口的上空。实验虽然简单, 但学生十分好奇。惊讶的问我为什么? 于是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同学们纷纷参加讨论、探究, 然后我再乘势追问: 乒乓球为什么落下来呢?从而引入了本节课的课题。这样的创设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自然而然地引入了本节的课题。

二、实验探究把抽象的、不易理解的物理知识直观化、简单化

可以这样讲, 物理实验是展示物理教学魅力的有效手段。它能够使学生清楚地观察到不同物理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比较直观地理解这些物理现象, 进而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认识。比如在讲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课题时, 学生都会猜想浮力与物体的密度无关, 并且学生认为自己的猜想肯定正确, 我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分组设计不同的实验, 用体积相同密度不同的铝块和铜块让学生测它们的浮力并进行比较, 通过他们自己的动手他们相信了浮力大小与物体密度有关的结论, 突破了影响浮力因素这一难点。

三、通过实验探究,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观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感知过程中的一种最直接的方法。物理课本中的每个概念和规律一般由观察、探究实验、分析、归纳概念、规律应用、实际问题等构成, 为了提高观察能力, 在引导观察探究实验现象时应注意:①在实验中如何观察, 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②观察的同时思考、分析、比较、归纳此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逐步形成边观察边思考的习惯、掌握观察的方法和提高观察能力。如研究汽化时吸热和液化时放热这一现象时, 我让学生做了一个汽化和液化的组合实验, 取两个试管, 用一个弯管把两个试管连起来, 都装入水, 试管中各放一支温度计, 其中一个用酒精灯加热, 另一个不加热。让学生边做边观察边思考:①两个试管中的水都沸腾了吗? ②两支温度计的示数怎样变化? ③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通过这个实验及一系列的问题设计, 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还解决了汽化吸热和液化放热这一难点, 可谓是一举两得。

四、鼓励学生进行实验, 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 有利于形成和谐的课堂和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实验时, 我一般把学生分成几组, 每组选一个组长, 在做实验时组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合作, 把本组的实验完成后一一向老师汇报, 每次把所有的组都做一个评比, 这样各组的积极性都很高, 本组内互帮互助, 团结合作, 齐心协力,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形成了和谐的课堂, 同时也体现了老师在新课改中的导演角色。

五、实验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当今知识经济社会中人最重要的素质。创新能力的形成是需要建立在有较强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基础之上的。这些能力的培养都要建立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之上。

做实验时我选用的器材总是不唯一, 是为了让学生动脑思考多种探究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比如, 在讲电路时, 让学生利用老师准备的器材和自己身边的器材, 设计出自己的电路。在课堂上进行一次电路设计比赛, 结果学生的设计出乎我的意料: 有的设计了家里的防盗器, 有的设计出了比赛时的抢答器, 还有的设计出了病房的呼叫器……通过这节课我感到了学生的创造力是没有止境的, 是无穷的, 更感到了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

实验探究教学是使中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技能的重要手段。在实验探究教学过程中, 应不断地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总之, 我们要充分利用实验这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方法, 大胆创新, 充分发挥实验探究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使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得到全新的落实。

摘要:实验是实施物理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 是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最佳途径。只有有了兴趣, 学生才会主动去学, 才能认真地动脑思考问题。实验是解决问题的良药。

关键词:实验探究,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2007.

[2]物理课程标准.2011.

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篇13

实验在科学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实验的成功与否与科学教学的成功与否,是息息相关的。那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究竟有哪些作用呢?

一、科学教学中组织好了实验,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处在学习的启蒙阶段,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都不太成熟和端正。学习兴趣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努力方向。小学生时代的的兴趣与爱好,对人的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小学时代的科学启蒙教育,更应着重培养儿童的兴趣,有兴趣学生才会原意学,才会爱科学。而科学课上的实验则是引导孩子热爱科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小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往往能成为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力,以致发展为惊人的勤奋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在我的班上有一名学生,学习成绩比较差。在六年级上期的电磁铁教学中,书上定义“由铁芯和线圈组成的装置叫做电磁铁。”这个学生提出问题问我:为什么一定要有铁芯呢?我鼓励他说:“你可以自己去探究啊,你需要些什么实验材料,老师可以提供。”这个学生果然来给我借了《电磁铁组装材料》。过了改天他来告诉我:“老师,我发现了,其实不能铁芯同样有磁性,只是磁性太尽弱了,加了铁芯能显著增加电磁铁的磁性。”我对他的研究大为赞赏,并在全班进行极力表扬。结果,这个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科学一科有显著的提升,因为实验的兴趣给了他最大的动力。

二、通过亲自操作实验,能帮助学生学会探索真理的过程。虽然小学科学实验非常简单,但所做的实验都是在重现我们人类的科学发展史的过程,使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人类科学的发展过程。实验能引导儿童象科学家那样去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实验的手段去验证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的变化、联系和规律,使儿童学到逻辑概念知识,从小就把获取知识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学会正确的学习探索方法。比如,我们现实生活中所有的建筑中的横梁都是立放的,为什么要立放呢?有什么科学原理呢?可能学生根本就没有去观察过,也没有去思考过,也思考不出来。但是经过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一章的学习,学生经过自己动手实验,明白了横梁为什么要立放,也学会了在生活要仔细去观察从而发现规律。

三、亲手操作的科学课实验使我们的小学生有效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技能。实验能创造一个真实的、没干扰的环境,让孩子们集中精力去观察,对产生各种现象的条件进行严格、精密地控制,排除次要因素的影响,突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实验能让学生观察到产生现象的全过程,再进行研究。这些特点,能使学生迅速掌握前人已认识到的真理,从而快速地转化为自己本身的种技能。因此,让学生在科学课中进入实验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主动去探索新知识,获取新知识,这是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的最有效途径。比如在六年级下册的观察洋葱的实验中,通过严格的化学类的实验操作,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规范的实验操作技巧,而且很深刻地掌握了细胞的结构,生物体都由细胞组成等概念,而且还使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秘密产生了深厚的兴趣,自己也具备了初步的研究细胞的技能。

上一篇:申请成立文学社申请书下一篇:什么是工商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