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监管论文

2024-08-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风险监管论文(精选8篇)

风险监管论文 篇1

一、抓观念转变,完善工作机制,夯实达标工作基础

我们充分认识到风险管理指标达标的紧迫性、重要性,把达标提升工作作为经营发展的核心任务。一是落实领导机制,建立由一把手负责的达标工作组织机构,层层明确专人负责达标工作,把每个岗位人员工作都与达标提升有机联系起来,形成全员参与、共同促进的工作格局。二是落实责任制,按照各项风险管理指标规划目标细化各项目标任务,及时分解落实到各层级的单位,明确时限要求、责任,逐级监督落实。三是落实奖惩机制,并与干部任用、薪酬分配等挂钩,做到奖罚分明,切实增强各级干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达标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快消化历史包袱,为完成达标工作铺平道路

近年来,我县农村信用社经营改革发展,有效消化了大量历史包袱,但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县农村信用社任务还较重,必须加快消化历史包袱,才能轻装上阵。一是突出重点,周密安排,实现消化历史包袱最佳效果。要进行全面清理摸底,深入分析,做好归类及统计,合理确定消化各类历史包袱的顺序,分别制定有针对性的计划安排,认真落实,扎实推进消化历史包袱工作。二

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大贷款投放、指导加强资金管理等多种途径有效增加收入,加快消化历史包袱进程。

三、努力清收盘活各类不良贷款,提高资产质量

不良贷款是农村信用社最主要的风险资产,也是制约风险管理指标达标的最重要的因素,必须在严控新增不良贷款的基础上,集中力量消化处理。一是要加大清收不良贷款工作考核和奖励力度,调动每一位干部员工的积极性,使清收不良贷款成为全员性的工作,提高清收成效。二是要进一步加大依法清收工作力度,切实加强与当地党委、政府以及司法机关的沟通联系,为依法清收创造良好条件,解决赖帐户、针子户欠款问题。三是要进一步拓宽清收不良贷款的思路和渠道,按照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逐笔分析,采取公告催收、风险代理、债权拍卖等方式方法,探索不良贷款清收的新途径,务求实效。同时,要积极处置抵债资产,对现有的抵债资产进行排序和分析,以竞价拍卖处置变现方式为主,辅以租赁、折价入股等方式盘活资产,实现资产处置收益最大化的目标。四是组织好贷款核销工作。要加强成本核算,努力增加效益,用足用好呆账核销政策,做到符合核呆政策的应核尽核,尽可能多核销呆账贷款,推动不良贷款“双降”,提高资产质量。五是严格控制新增不良贷款,坚决遏制不良贷款反弹。六是加大隐性不良贷款清收盘活。要真正摸清隐性不良贷款底数,逐笔建立台帐,明确责任人,落实责任清收措施,多措并举抓好清收盘活。逐步把不良贷款占用形态调实。

四、加快业务发展,把经营规模做大、业务做强,提高经营效益和质量

风险监管论文 篇2

一、构建风险预警机制

2009年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金融危机, 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欧美等发达国家至今经济还在受到相关的影响。为了有效防范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破坏, 很有必要建立起来相应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这个金融风险预警机制主要包含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对可能发生的金融危机的判断、分析和建立起来相应的预警机制;对于一些风险系数较高的金融机构应该建立起来相关判别机制和对其的救济制度;建立起来一套应对危机时的应急方法;建立起来一个金融安全网络系统等。通过这些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 就可以让金融监管部门在控制和处置金融风险时, 反应更加的迅速, 为有效的应对金融风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改进金融监管方式和手段, 强化内部监管

我国把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内部的金融监管, 另外一种是外部的金融监管。外部金融监管的意义就在于可以有效的弥补内部在监管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缺陷。金融机构的内部监管制度可以说是从根本上预防并且减少了金融风险发生概率, 根据一些预防金融风险的经验表明:控制金融风险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从金融机构的内部对其进行相关的控制。根据对我国现行的金融机构预防体系分析会发现这样的问题:我国金融业内部监管无法很好的解决金融风险控制的主要原因在于金融机构的内部结构不合理, 一些金融治理理念和方法不能满足对当前金融风险防范的各种需要。为此, 我国相关的金融机构应该从其自身内部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预防和内部控制的相关能力。第一, 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模式应该从定性的监督向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监督方向进行转变;第二, 对金融机构的金融监管要从以前的直接行政指挥和干预向着监管部门的行政干预手段, 市场经济影响手段和法律规定手段的三者进行有效的统一, 要充分的强调市场的调节和影响的作用, 充分的发挥出市场经济当中会计部门, 审计部门和资产评估事务所等多部门的功能。

三、防范系统性风险

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这些国家的金融监管部门要清楚的认识到系统性金融风险可能会对我国的金融行业所造成的影响和破坏, 但更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和精力放在如何防止发生我国系统性风险爆发的可能性上。比如, 对于银行业来说最为关注的集中性风险问题、风险投资问题等。国内的金融业发展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能够很好的建立起一套专门面对大型金融控股机构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 也没有面对当前在金融市场上最为火爆的金融理财产品的相关管理办法和防范办法, 而正是这些金融监管部门, 在监管当中所存在的盲区, 是最有可能就会成为我国金融行业爆发系统性风险的一个切入口, 给今后的金融机构造成许多不必要问题。

通过我国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多次自身的改革, 促使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不断的得到了提升, 风险监管的能力以及金融机构产品盈利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 以往在我国金融机构中普遍存在的“政府隐性担保”的心理也发生了比较明显的改变。在今天金融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况之下, 中国的金融机构普遍面临着综合经营的大的发展方向, 在今后不久的时间内, 我国的金融机构中将会出现大量的金融控股集团, 这都会很容易导致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的积累并且发生。因此, 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必须不断的强化自身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督管理的力度尤其是对那些我国大型以及特大型金融企业的监管, 有效的预防金融风险的发生。

四、完善金融法律制度体系建设

根据西方发达国家对金融监管的成功经验分析, 我国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监管部门在对金融机构进行严格监管的同时, 还需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保护。到目前为止, 虽然我国的金融法律, 在对金融企业的保障方面已经做出一定程度的进步, 但是在发展的过程当中, 还是出现了不全面不充分的情况, 同时在很多方面, 还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漏洞, 缺乏一个与之相匹配的金融保障法律体系。我国相关部门应该在已有的关于金融风险防范和金融机构监管的已有法律的基础之上, 结合我国金融机构目前发展的实际情况, 不断的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深入的挖掘。

五、强化信息披露监管, 提高市场约束有效性

目前, 我国金融机构在对其相关产品信息披露的频率方面, 还没有能够很好的适应市场对金融机构的相关要求, 银监会、证监会以及保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金融机构自身相关信息披露的管理力度:第一, 以国家相关部门立法的形式对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范围、内容和方式进行有效的界定;第二, 在国际市场上通用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标准来对现有的情况进行不断的完善和相关补充工作、促进我国的大多数金融机构建立起来一套符合自身状况的信息披露标准。第三,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之下, 对于我国金融监管问题研究应该在最大程度之上, 充分的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对我国金融机构所进行的监督管理的作用。

摘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金融行业在经营的过程中, 基本上都是在采用分业经营的方式, 我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在监管的过程中, 也相应的采用分业监管的方式。这种方式对于防范金融风险起到了积极性的作用。但是,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这种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监管的需要了。需要加大金融监管的力度, 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关键词:金融风险,监管,防范

参考文献

[1]冬晓.风险监管是金融监管的核心[J].中国金融家, 2011 (8) :43-46.

监管盲区让环境风险倍增 篇3

业内人士和环保专家指出,页岩气开采中耗水量是常规天然气的10倍左右,且面临许多环境风险,而我国页岩气田多数分布在缺水地区,钻探一口井的环保支出需数百万元。更令人忧心的是,目前我国页岩气开发环保监管法规方面基本是一片空白,页岩气开发环境风险倍增。为此,专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应尽快制定与此页岩气开采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完善全程环境监管体制。

担忧:环境风险巨大

对于四川威远县新场镇的居民而言,美国纪录片《天然气之地》中页岩气开发污染环境的画面并不陌生。

作为国内较早使用页岩气的地区,自2007年开始中石油与国外公司合作在此地先后钻探三口页岩气试验井,每口井每天产气1万多立方米,目前已开始民用。“前两年钻井时,用了大量的水,许多是抽的地下水,那时村民们喝的地下水水量锐减,水体浑浊不堪,有时还有油垢;现在虽然不打井了,但地下水的水垢比过去明显增多,水的口感咸涩。”新场镇老场村村民说。

在重庆梁平、涪陵、黔江等正在实施页岩气勘探的区县,当地居民对开采页岩气同样存在环保之忧,因为他们对发生于2003年12月23日的开县“井喷”事件记忆犹新。“不知道开采页岩气是否会将地下的有毒气体带出来?政府的环保监管措施是否到位?开采单位的环保设施和应急措施是否完善?”当地群众担忧道。

而这并非杞人忧天。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副总工程师任景明指出,页岩气开发过程中面临水体污染、空气污染和地质破坏三大环境风险。据他介绍,在同样产量情况下,页岩气的井田面积大约是常规天然气井田面积的十几倍,钻井数量则达到常规天然气100倍甚至更多,耗水量也是常规天然气的10倍左右。其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会包含碳氢化合物、重金属、盐分以及放射性物质等100多种化学物质,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页岩气中含有甲烷,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一旦泄漏,将引发大气污染。此外,其所使用的水力压裂技术则有可能造成地质破坏。

“页岩气开发将面临喜忧参半的复杂形势,其中绕不开的一个重要话题便是环保问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学军认为,我国页岩气储量以四川盆地和新疆塔里木盆地为最。前者人口稠密,需注意潜在地质(如地震)与滑溜水排放产生的水污染风险,后者因远离主消费区且地处更加缺水的中亚干旱区,开发成本将十分高昂。同时,页岩气开采将释放一些污染气体,作业区局地的健康风险,尤其对呼吸系统与心脏机能损伤也不容小觑。

此外,页岩气开采和运输需要建设基础设施,如建设道路、开采平台和铺设管道等。美国的统计数据表明,由于气井分散,在考虑了所有的道路建设、平台和管道占地之后,平均一口页岩气可能使用近40英亩(约合16.2公顷)的土地,地表污染除钻井导致的地表植被破坏,生产过程中使用或产出的机用柴油、污泥、生产过程中的液体、酸碱物质等物质污染土壤表面或浅层地表。而管道铺设,除可能的泄漏外,还可能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威胁到物种生存和生物多样性。

盲区:环保监管不力

正是因为担心页岩气开发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法国和保加利亚已禁止采用水力压裂法,德国暂不进行页岩气生产,将对水力压裂法等几项技术进行环保评估。而作为页岩气开发先行者的美国,也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开始加强对页岩气开发环境监管。美国环境保护局目前仍在对页岩气开采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评估,结果将于2014年公布。

然而,在中国的页岩气开发中,环保监管却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作为行业发展指导性文件的《页岩气发展“十二五”规划》,比较强调以技术手段进行污染控制,但对法律法规等环境管制措施及改善运行等方式却着墨不多,并没有关注到页岩气开发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及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未对页岩气泄漏水平设定市场准入门槛,更缺乏对水资源影响、地质结构可能出现灾害等的评估和安排。

“页岩气开发是一个滚动开发的工程,与常规天然气打井数量较少不同,页岩气开采过程中需要不断钻井,这就增加了识别环境影响的困难。”任景明说,由于目前页岩气开发相关的基础研究比较滞后,目前还没有制定出专门针对页岩气环评方面的法规。

据了解,一个环保标准从着手到出台通常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环保部将在2013年启动页岩气环评方面的科研立项,待成果出来才能为相关监管法规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目前,页岩气的探矿权招标已经进行了两次,每次探矿权的出让时间都是三年,也就是说,在三年的探矿权有效期内,中标企业在环保方面的监管将有可能处于盲区。

根据“十二五”规划,天然气在我国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将由目前的4%提高到8%。如果开发顺利,预计2020年页岩气产量将达到800亿立方米/年,接近我国目前常规天然气生产水平。

“页岩气开发必须考虑环保问题,避免稀土开采带来环境破坏的覆辙;在大规模开采前,如不能建立环境保护和监管措施,页岩气产业发展将是不可持续的。”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中心主任张大伟表示。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小丽等专家指出,页岩气勘探开发市场放开后,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许多非油企业和民营资本进入页岩气开采领域,如缺乏自律和监管,再加上污染处理成本较高,势必会成倍放大环境风险。以中石化在重庆的勘探为例,钻探一口3000米左右的页岩气水平井,产生了泥浆、岩屑、污水废液等污染,其中泥浆、岩屑500吨左右,无害化处理1吨需1100多元,费用55万多元;污水废液1万立方米,处理费用600多万元。也就是说,钻探一口页岩气井光环保支出就需数百万元。“如此高的环保处理成本,是一些中小企业難以承担的。”中石化江汉油田一位现场勘探工作人员说。

建议:完善全程监管体制

考虑到页岩气开采存在的环境风险,业内有专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应尽快制定与此页岩气开采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强化环境监管,促进页岩气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页岩气开采、运输、储存和处理环节,需要建立起全过程的环境风险评估,重点加强对生态、水、大气、土壤环境影响的科学评估;此外,还需要根据不同地质条件、不同开采方式,以及页岩气开发各环节的不同特点,研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页岩气开发环保技术规范体系;同时,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出环境问题,分区域推进页岩气开发的环境管理,最终建立和完善页岩气开发的全过程监管体制。

2012年底,环保部科技司副司长刘鸿志曾表示,在页岩气开采初期,环境监管将在严格执行现行环境管理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针对页岩气开发的特点,研究确定相应的环保准入条件,以及环境监管标准体系,坚持页岩气开发与环境保护同步。

刘鸿志指出,在页岩气开采初期,将着力加强页岩气开采、运输、储存和处理全过程中的环境风险评估,重点加强对生态、水、大气、土壤等环境影响的科学评估,以及由此对周边居民环境产生的影响。不断提高对页岩气开发利用全过程环境风险科学认知,开展相应的环境风险评价研究,为页岩气相关评价方法、规范标准、基础政策制定等提供基础。同时,拟全面开展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页岩气开发环保技术规范体系,包括水资源利用、温室气体排放、废水处理、土壤和地表水的污染、植被恢复等多个方面,提前做好相关技术储备,做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统筹兼顾。

“针对不同区域的环境特点及敏感程度,结合主体功能区划相关要求,以及可能的突出环境问题,分区域推进页岩气开发的环境管理。”刘鸿志表示,还应建立和完善页岩气开发规划环评、项目环评等全过程的监管机制。

(原载于《经济参考报》)

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论文 篇4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监管;风险防范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

1.1 美国次贷危机

美国抵押贷款市场分“次级”(Subprime)及“优惠级”(prime),它是以借款人的信用条件作为划分界限的。次级贷款,指的就是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以所购房屋为抵押的住房贷款。

2001年至2004年,美联储实施低利率政策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发展,美国人的购房热情不断升温,次级抵押贷款风靡一时。2005年至2006年,随着美联储17次加息,美国房地产市场逐步出现降温迹象,但是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也并未因此而停住脚步。放贷机构为了竞争,不断放松放款条件,一些贷款机构甚至推出了“零首付”、“零文件”的贷款方式,即借款人可以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且仅需申报其收入情况而无需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宽松的贷款资格审核成为房地产交易市场空前活跃的重要推动力,但也埋下了危机的种子。与此同时,次级抵押贷款被证券化了。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指的是将缺乏流动性但又能够产生可预期的稳定现金流的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汇集起来,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贷款的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再配以相应的担保和升级,将其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次级抵押贷款证券,被美国的金融机构做到了全世界,危机发生,全球就为美国的次级债买单。

在进行次级抵押贷款时,放款机构和借款者都认为,如果出现还贷困难,借款人只需出售房屋或者进行抵押再融资就可以了。但事实上,由于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借款人很难将自己的房屋卖出,即使能卖出,房屋的价值也可能下跌到不足以偿还剩余贷款的程度。这时,危机就发生了。危机一旦发生,就必然引起对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悲观预期,这就会冲击贷款市场的资金链,进而波及整个抵押贷款市场。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价格也会因为房屋所有者止损的心理而继续下降。两重因素的叠加形成马太效应,出现恶性循环,使得危机愈演愈烈。

1.2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到2007年爆发,至今已经经历了4次大的冲击波。第一波冲击始于2007年8月份。当时危机开始集中显现,大批与次级住房贷款有关的金融机构破产倒闭,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被迫进入“降息周期”。第二波冲击始于2007年年底至2008年年初,花旗、美林、瑞银等全球著名金融机构因次级贷款出现巨额亏损,市场流动性压力骤增,美联储和一些西方国家银行被迫联手干预。第三波冲击发生于2008年3月份,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濒临破产,美联储紧急向其注资,并大幅降息75个基本点。第四波冲击发生于2008年7月。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美国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房利美)和美国联邦住宅抵押贷款公司(房地美)陷入困境。美联储拟注资250亿美元。第五波冲击发生于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的破产最终引爆全球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的原因分析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原因是多方面的,金融监管缺失是本次危机的直接原因。金融监管缺失使一些国家的金融失去监管,使金融杠杆不适当的放宽放大。

监管松弛和内部管理松弛是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根源。监管松弛表现为金融当局和金融机构管理层缺乏及时全面掌握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动向和真实信息的有效制度安排及措施手段,缺乏对有关从业人员行为的有效约束,奖罚不明,渠道不畅。金融监管松弛的例子有很多。2008年12月15日,美国华尔街传奇人物、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前董事会主席伯纳德·麦道夫因涉嫌证券欺诈遭警方逮捕。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麦道夫一直向其客户承诺每月约1%的投资回报,无论大环境如何他从未亏过。据估算,投资者们损失可能高达500亿美元。受害者名单却越拉越长,既有来自美国、欧洲和亚洲众多银行和机构的投资者,也有为数不少的对冲基金,学校、慈善基金,甚至还有许多和他同为犹太裔的富翁。全球多家著名金融机构损失惨重。随着越来越多的案情细节浮出水面,美国公众的情绪从震惊演变为愤怒——在麦道夫涉嫌欺诈的二十年时间里,监管部门都干什么去了?!金融作家Gunther Karger已经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总检察长投诉,要求调查该委员会主席考克斯和其他委员是否履行了各自的职责。震惊全球的麦道夫案**还未平息,美国又一起“大规模商业欺诈案”浮出水面。美国证券与交易委员会以涉嫌“大规模商业欺诈”指控得州的亿万富翁、斯坦福金融集团的董事长艾伦·斯坦福及其旗下3家企业欺诈80亿美元。多年前,美国金融监管机构曾发现美国得州大亨斯坦福集团涉及重大证券违法行为,一些专家认为这是即将发生大问题的信号,但监管机构每次都让该公司缴相对小额罚款了事。近期,英国版麦道夫—一名外汇交易商涉嫌欺诈4000万英镑被捕。这是英国第一次因信贷紧缩而引发的大型案件。金融监管缺失状况从上述典型案例可见一班。加强金融监管的思路

金融监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涉及的内容相当庞杂,本文主要从家监管目标、主体、依据、对象和国际合作等方面阐述加强金融监管的思路。

3.1 金融监管目标要以安全优先,兼顾效率

金融安全,在更学术的层面上被称之为金融稳定。金融稳定是指金融体系能够有效发挥其配置资源、分散风险以及清算支付的功能,而其在出现各种冲击以及结构性变化时,依然能够发挥其基本功能。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100多年前,马克思曾精辟地指出:货币经济是经济的第一推动力金额维持推动力。没有金融就没有现代经济。它的状况如何,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的未来。安全性、流动性和营利性是现代银行经营的三个基本原则,这三项原则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现代银行在其业务活动中,应注重兼顾协调,通过资产和负债的综合管理来实现三者的要求。在金融实践中,金融业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经营理念,始终把安全性摆在首位,这是金融全球化的内在要求,也是这次席卷全球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业的警示。

3.2 金融监管主体要加强合作,提高监管效率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型金融市场的不断涌现,金融监管主体出现了出现了分散化、多元化的趋势。中央银抓们对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监督,证券市场、期货市场等则由政府专门机构,如证券市场委员会、期货市场委员会等行驶管理只能,对保险业的监管也由政府的专门机构进行。近年来,一些国家将银行监管部门从中央银行分离出来。

在监管机构分离,渐趋专业化的同时,不同监管部门之间的合作就成为了一个新的问题。从90年代以来的金融危机来看,微观层面上金融机构的稳健并不足以确保这个歌金融体系的稳定,而且,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在业务方面的交叉发展也使得针对特定类型金融机构所实施的监管效力被不断削弱。所有这些,都要求对监管体系进行重新调整。对金融监管体系进行整合,将其纳入到同意的体系当中,或者在保持专业监管机构独立的情况下,建立不同监管机构之间进行沟通和协调的机制,提高金融监管效率,以维护金融安全和稳定。

3.3 依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规范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金融活动,提升金融监管水平

为了对金融机构监管,每个国家都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的经济金融环境制定出了一系列兼容监管法规作为金融监管的依据。就西方国家而言,其金融监管依据是巴塞尔委员会颁布的“巴塞尔协议”和《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协议和核心原则虽然没有法律约束力,但是它们对稳定金融体系具有很大作用,成为全球通用的银行监管文献。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银行经营复杂程度的不断增加和风险管理水平的日益提高,巴塞尔委员会1988年的资本协议已经那个越来越滞后于风险监管需要。2004年6月,在经过长达6年的的制定期后,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简称新巴塞尔协议火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或巴塞尔协议Ⅱ)。新资本协议反引发了现代景荣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也反应了全球化和国际金融活动的游戏规则。例如,审慎合理的风险承担、科学准确的风险衡量、充分有效的内部控制、科学合理的资本配置和风险敏感的资本监管框架。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针对银行的经营活动面临的诸多风险提供了风险敏感性更强的监管框架;为金融业管理金融风险设定了资本标准;鼓励商业银行在防控风险的过程中更多地考虑资本金收益。在这一系列措施中,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资本要求不仅仅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挂钩,而且还与其他实质性风险联系起来(比如支柱1下面的操作风险以及支柱2下面的利率风险等)。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是国际银行界的“游戏规则。目前,很多国家还不具备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条件。随着新资本协议在美国等十国集团的实施,将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该行列。该协议将在商业银行计算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和操作风险加权资产的规范,商业银行内部建立完整而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的约束,、以及全球银行体系的稳健经营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3.4 对金融创新产品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加强监管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金融创新造就了大量新的金融业务:可变利率存单、金融期货合约、期权交易等。金融创新使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迅速膨胀,金融期权、金融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的派生型、杠杆性、虚拟性、高风险型使金融监管产品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和高风险化。

二战以后,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涌现出了大量非金融机构。目前,非金融机构在发达国际中已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表现在机构类型日趋多样化,发展迅猛,并且其资产和负债规模所占的比重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银行金融机构,其业务领域日益拓宽,在金融创新、资产重组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

因此,从金融创新产品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和高风险考虑,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经济影响和货币供给方面考虑,各国金融监管当局都应不得不重视和加强对对金融创新产品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加强监管。

3.5 金融监管当局应加强国际监管合作与其他合作,提升防范国际

金融危机的能力

国家和区域性监管机构应加强国际合。一是完善国际监管体系,建立评级机构行为准则,加大全球资本流动监测力度,加强对各类金融机构和中介组织的监管,增强金融市场及其产品透明度;二是国家和区域性监管机构在遵循一致性原则基础上制定规章以及其他措施;三是监管机构加强同金融市场所有层面的协调和合作,其中包括跨国境的资本流动;四是监管者和其它相关当局应当在防范危机、加强管理和应对措施上加强合作;五是发展国际金融合作与协调,积极探讨必要十一的增加呢国际或作与协调的途径和方法,运用国际资源提升防范过金融危机的能力,化解国际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欧盟建议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2009年2月25日

[2]2009年2月27日,商务部陈德铭部长在伦敦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著名电视主持人罗伯特·佩斯顿(Robert peston)的专访

[3]《通力合作共度时艰》胡锦涛15日在华盛顿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上的讲话 2008年11月15日

[4]《金融理论研究》主编:王国刚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5年4月

日常监管风险点分析及对策 篇5

然而,由于长期沉浸于“收费监管型”工作模式,“两费”停征后,虽然工商事业甩掉了因收费而担负的各种包袱,部门上下审时度势,正自觉而努力地探索着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和职能到位的方法和途径,全面转入了履行市场监管职能实践,但是,作为工商行政管理基础的基层工商所日常监管工作,在实践中却总有力不从心之感,在某些环节和工作领域还存在监管不规范、不到位,甚至严重缺位的问题,让监管效能大打折扣。其主要表现是:

一、监管观念滞后,监管手段单一,监管目标浅显,监管思路局限,监管模式没有完全走向“精细化”。

二、日常监管缺位,有效监管纵不到底,横不到边。

三、日常监管常态化、长效性不够夯实,监管难以达到工作预想。工作仍桎梏在定期巡查、突击性整治;走马观花,对监管对象违法经营行为不能及时发现,或发现后不能及时、有效、科学处臵;对市场不能有效掌控。

四、监管行为不规范、不到位,违规违纪执法行为暗藏或多发,有泛滥之虞,使履职风险增大。

五、难以消除趋利取向,不按章办事以及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跟不上监管步伐,使监管与被监管对立矛盾在某些领域、环节上加大。

六、对监管人财物制约、调配、使用不利,造成资源浪费,管理效能低下。

为此,笔者认为,推进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发展必须加强基础性工作建设,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基层工商所日常监管工作,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分工,合理布局,确保监管职责目标清晰化。

工商所作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施区域市场经济监管的派出机构,依据授权担负着对辖区内市场各类主体核审、准入、建立经济户口,对市场各类商品质量、经营行为、服务行为进行监督,受理、调解消费纠纷,开展辖区内广告、商标、合同监管,取缔无照经营、查处各类违法经营行为,宣传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等职责。在繁重而复杂的监管工作面前,我们必须加大对基层“人、财、物”的投入和政策倾斜,克服监管资源有限的实际困难,依托网格监管模式,本着合理分工、科学规划的原则将辖区内的监管事项进一步量化分解,划片包干,将具体监管工作落实到巡查组(到人)。实行二级分化管理。即:一是工商所“网定格、格定责、责定人”,努力做到监管责任区、监管责任人、监管工作任务、监管责任追究四明确。二是监管人员依据职责分工,切实开展具体监管工作。努力做到对责任区管理户数清;经营者基本情况清;经营状况清;经营者变动情况清;经营者守法情况清;管区知名商标、名优产品情况清;商标、广告、合同监管情况清;管区龙头企业、主导行业情况清;违法违章发生的行业、时间、地段、特点清;工商法律法规、政策落实情况清等“十清”。将监管对象和目标有效控制在监管职能之下、视线范围之内。

二、统筹兼顾,注重落实,力求监管效能最大化

工作在于落实,关键在于细节。工商所日常监管依靠的主要手段是市场巡查和检查。要实现监管的最大收效就必须有效调配监管资源,制定科学监管规划,以巡查组、市管员为履职主体,划区域、分层次、按类别的对责任区内监管事项在科学的频次内进行系统全面的巡查和检查。兼顾的开展梳理各类经营主体经营情况;受理责任区的个体工商户登记、变更、注销、验照和企业年检;做好对新开企业的回访工作;依法查处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虚假广告宣传、商标侵权等违法行为;加强对责任区内食品和“高危”行业的监督管理;按要求对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进行信用监管;依法取缔无照经营行为;受理和处理消费者的投诉、申诉,查实群众的信访和举报;预防重大、疑难和突发性事件;及时准确的录入各类信息;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保证日常监管工作 “铺得开、收得快、效果实”,工作落实有条理、有兼顾、有实效。努力实现:

1、分类监管到位。对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市场准入、市场经营、市场退出行为进行全过程监管,使经营行为更规范,监管信息化建设更完善,工商所监职责更落实。

2、市场巡查到位。推行快速反应机制,取缔无照经营对各类违法违章行为及时发现、制止、上报或查处,做到监管痕迹清晰、控制有力、履职到位。

3、维权服务到位。畅通12315受理渠道,做到受理及时、调查及时、处理及时,反馈及时,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使消费者权益得到有效保护,满意度高。

4、依法行政到位。及时发现、纠正、查处违规违法经营行为;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和廉洁执法;无过错案、败诉案、违纪案、责任案的发生;有效宣传法律法规和工商职能,树立良好工商队伍形象。

5、专项整治到位。有效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净化市场经营和消费环境。

三、规范行为,增强服务,展现工商职能本质变化

(一)规范监管行为。在日常监管工作中严格规范执法主体,规范执法行为,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不越权,不缺位,将各项工作抓“实”做“牢”。严禁乱收费、乱罚款、不作为、乱作为等违规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严禁违反法定程序、简化执法程序、超越执法权限、乱用自由裁量权、适用法律法规不当执法办案,严禁违反财经纪律执收执罚。始终把依法行政、规范执法作为履行日常监管职责的基本准则,切实保证行为规范、履职到位。

(二)增强服务意识。服务,是工商行政管理的宗旨,也是社会发展赋予我们新的职责。工商行政管理的过程,就是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消费者和经营者的过程。为此,我们必须找好自己的职能定位,寓服务于对各类经济主体和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的日常监管工作中,由监管型向服务型转变,变多检查为多指导、多服务,实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下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转变与发展的内在本质和要求。

1、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在日常工作中树立服务观念和服务意识、公仆意识,彻底摆脱权力型、领导型、管理型执法观念,摒弃对监管对象潜意识的对立态度。把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放在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服务于各类市场主体上。

2.实现监管职能到位。立足能,把该管的“事”管起来并且管好,“权利不能放弃、义务必须履行”,牢记并实践“ 提供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就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大最好的服务”,坚持依法行政。

3.选准服务的方式和着力点。服务的方式和着力点实际就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经济发展和各类市场主体监管和服务的方式和内容。重点围绕以下几方面:(1)整治和规范市场秩序,依法监管各类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2)打击和制止市场主体的各类违法行为,保护相关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3)对各类市场主体进行必要的经营指导和咨询服务(如指导企业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和策略:商标策略、广告策略等);(4)加强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完善工商行政管理体制、完善市场监管方式方法、大幅度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能力,建设高效率、廉洁奉公、“强而有力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保证管理服务的高供给效率和高供给水平。

4、推进工商监管工作社化。以开展“三深入两服务”及“五项工程”为契机,为载体,将工商监管工作寓于社区、村屯、企业建设,融入社会。主动与当地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及相关部门沟通和联系,实现工商工作与地方政府、基层组织工作的有效衔接和对接,努力获取社会各界对工商工作的支持和帮助,促进工商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四、提高能力,规避风险,促进日常监管科学开展

工作目标确定之后,人成为了完成工作任务的决定因素。要实现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最大化,就必须提高广大监管人员的履职能力,极大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工作创造力。

(一)注重学习,加强自身能力转变。执法的前提是知法、懂法、有效应用法律。熟悉、掌握、正确运用法律法规、各种办案技能、办案设备,直接关系着监管职责的实现。广大干部职工必须志存高远,积极投身于学习之中,坚持不懈地学习法律法规、学习工作实践、学习好的工作方法和经验教训、学习一切工作需要的的资源,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同时积极参与监管、维权、服务工作实践。在实践中勤于思考,敢于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摔打和锤炼自己、总结和提高自己、充实和完善自己;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和转变工作能力、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工作举措和工作手段,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公正廉洁的工商行政管理干部队伍。

(二)依法行政,有效规避履职风险。一方面注重依法授权,依法用权。在日常监管中严格遵循合法、合理、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一致的工作原则,依法行政。以 “严谨、务实、公正、廉洁、高效”的作风,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和上级部署的各项工作,强化对市场经营主体及其市场行为的有效监管,发现问题及时运用行政、法律等手段予以干预、纠正、惩戒、清理,致力发展。另一方面注重在工作中规避履职风险。一是在食品安全监管上,防止索证索票和进货台帐等制度不落实,“六查六看”不到位、监管程序不完善等问题; 二是在取缔无照经营上,防止出现监管空白、监管缺位等问题; 三是在监管高危行业上,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早采取措施、实时排查、有效监控。四是在注册登记环节上,防止随意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越权许可、缺位审核等问题;五是在市场巡查环节上,防止管而不巡、巡而不查、查而无痕,发现问题不及时处理等问题。六是在消费维权环节上,防止对消费者的申诉举报处理不及时、不作为、态度粗暴等问题。

七、在执法办案环节上,杜绝违规违纪违反程序办案,禁止违反财经纪律执收执罚。

总之,我们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不断提高自身的履职能力,勇于承担工作和责任,不失职、不渎职;注重提高工作效能,转变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推进基层工商所日常监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建设

执法程序不规范:调查取证,未听取陈述申辩,文书制作和送达

对法律法规理解不准确 其它方面的不规范 宁国市工商局廉政风险点及防范措施(试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有效防范廉政风险和监管风险,加强事前、事中监督,实现关口前移,超前防范,特对查找出的廉政风险点制定本防范措施。

一、廉政风险点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

(一)行政许可类风险点(1级)

1、行政许可相对人向工商部门提供不合格或虚假登记申报材料,为达到取得行政许可的目的,可能会通过吃请甚至行贿手段使主管领导和工作人员给予方便。

2、在实施行政许可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不予办理、拖延办理,不一次性书面告知,借机吃拿卡要。

3、在形式审查过程中,不能做到一次性告知,可能导致其向有关部门进行投诉。

4、在形式审查过程中,违反工作程序,简化审批手续,可能产生提前发照、违规发照,导致不应注册的给予注册,引起行政复议被撤销或行政诉讼败诉的后果。

(二)行政处罚类风险点(1级)

1、办案人员可能存在接到举报或在巡查中发生案源,相对人想私了,办案人员认为不易被发现而擅自不进行立案调查。

2、在调查取证上,如果当事人事前已暗示办案人员或与办案人员达成某种“默契”,办案人员可能会采取一些措施,故意遗漏一些不利于减轻处罚的证据,以达到减轻或者逃避处罚的目的;

3、在做出行政处罚决定时,可能存在为谋取私利而滥用自由裁量权;

4、在办案过程中可能存在小案大办、大案小办或有案不办,造成人情案、弃案的发生,可能导致不廉洁现象出现。

5、违反办案程序,擅自改变行政处罚种类、幅度或者重责轻罚、轻责重罚或提前预收罚没款,可能导致不廉洁现象,引起行政复议被撤销或行政诉讼败诉。

6、在案件调查取证中,未按照程序规定依法取证,遗漏证据,可能导致案件定性、裁量不准确,导致行政复议被撤销或行政诉讼败诉。

7、暂扣及罚没物品没能及时进行登记、入库,物品清单中对物品型号、数量等登记不详,可能导致物品损毁、丢失、侵占、挪用、数量型号出现差错等不良后果。

(三)监管巡查类风险点(2级)

1、行政不作为,对巡查中发现的案源线索隐瞒,可能产生收受当事人的好处等不廉洁行为。

2、对巡查发现的问题,未按法定程序进行登记、录入,未及时留存文书档案,以及发现的安全隐患不及时给予制止,不及时上报、函告相关单位,可能造成工作失职。

3、在检查、职能帮扶的工作中,可能存在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难办事,以及提高职能服务门槛,借机索取好处等不廉洁行为。

4、不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缺乏控制力,特别是对重点行业、地区监管不到位,可能造成辖区重大经济安全隐患。

5、对发现的违法隐患查处、指导不及时,可能造成重大损失或重大影响。

6、年检、验照期间,故意刁难企业或设臵不必要条件,可能产生给予好处后,才通过年检、验照,或对于涉嫌违法行为,不经批准,私自给予年检。

7、利用年检、验照,搭车收取个私协会员费或其它费用,可能导致乱收费现象的出现,引起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不满,诱发申诉、投诉的现象发生。

8、对容易产生问题的行业未制定应急预案,可能导致出现紧急情况时无对策可行,贻误时机,造成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查处的后果。

(四)人财物管理类风险点(1级)

1、在人事管理、干部任用、考核、评先等方面,不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原则;不深入基层调查,偏听偏信;泄露相关信息,或私下许诺,可能出现失察失误或用人不当等不公平的事情发生,造成不应有的影响。

2、在发展党员过程中,利用发展党员的机会,违反组织发展原则,收受被发展对象的好处,可能导致党员标准降低。

3、在干部违纪案件查处中,坚持原则不够,查办不深入,可能造成错案。

4、在大额资金的使用上,未经集体讨论,可能导致资金使用不当,给工作造成不利。

5、购臵资产时,违反政府采购的相关规定采购物品,可能产生不廉洁行为。

6、固定资产管理不到位,可能造成固定资产丢失。

7、罚没物品管理不严格,不能按规定出入库,可能造成物品丢失或损坏。

(五)思想道德及制度机制风险点(3级)

1、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有注重业务知识学习、轻视政治理论知识学习的倾向,可能产生理想信念不坚定、政治素质下降。

2、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工作中有为难情绪,怕承担责任,怕得罪人,可能产生工作一般化,不能开拓工作局面。

3、为违法当事人说情,干扰办案,可能导致收受请托人的好处等不廉洁问题。

4、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发现有些制度不够科学、严谨,缺乏时效性,没有约束力,不能及时对其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可能造成工作中出现偏差。

5、对制度监督检查不够,可能导致制度不能得到有效落实,不能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廉政风险点的防范措施

(一)行政许可类风险点防范措施

1、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积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大宣教格局。重点加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价值观教育,开展“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促进科学发展”的主题教育和“用权为公、廉洁自律”警示教育活动。打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基础,提高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侵蚀和利益诱惑的能力。

2、严格执行一次性告知、首问负责制、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制度,并严格责任追究。

3、严格按照行政许可相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形式审查),按照“一审一核”工作流程开展工作,审核相互把关,相互监督。

4、在形式审查中发现的质疑点要逐级向相关领导汇报。防止行政复议被撤销或行政诉讼败诉的后果。

(二)行政处罚类风险点防范措施

1、严格执行市局《市场巡查监督管理办法》,巡查监管组不得少于2名执法人员,具体负责网格监管区内日常巡查工作,并承担具体监管责任。

2、在案件调查取证环节中,办案人员调查案件,不得少于两人,按照程序规定依法取证,不准遗漏证据,以保证案件定性、裁量准确。

3、发挥案件评审委员会作用,对案件严格把关。办案人员认真执行省局《自由裁量权适用规则》,不得利用职权收受当事人的好处,防止行政处罚出现畸轻畸重现象。

4、办案中要遵守实事求是原则,执行回避制度,避免办案的随意性,防止小案大办、大案小办或有案不办问题发生。

5、严格执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规范办案程序,预防行政复议被撤销或行政诉讼败诉的情况发生。

6、办案人员对暂扣及罚没物品要及时进行登记、入库,物品清单中对物品型号、数量等登记清楚,防止物品损毁、丢失、侵占、挪用等问题的发生。

(三)监管巡查类风险点防范措施

1、对巡查中发现的案源线索及时登记、录入、上报,防止收受当事人的好处等不廉洁行为。

2、对巡查发现的问题,认真留存文书档案,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给予制止,函告相关单位,防止造成工作失职等后果。

3、要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检查。深入推进工商企业联络员制度,防止出现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难办事,以及提高职能服务门槛的行为。

4、巡查人员要严格执行市局《市场巡查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对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生产、公共安全、环境污染等重点市场主体及其经营活动的,实行重点巡查监管,避免辖区重大经济安全隐患的发生。

5、按照市局、巡查单位下达的巡查指令实施巡查,完成规定巡查频次或巡查任务,真正做到管到边、管到底、不留死角,及时发现违法隐患,防止造成重大损失或重大影响。

6、从事年检、验照的工作人员要严格执行年检、验照程序,不得故意刁难企业或设臵不必要条件,对于涉嫌违法行为,未经批准不得私自给予年检。

7、严格执行市局“关于进一步规范企业年检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宣城市局工商监(2009)107号文件“关于转发省局《关于严格追究搭车收费行为责任的通知》等文件的通知”,加强督察,坚决杜绝搭车收费行为,防止引起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不满,诱发申诉、投诉的现象发生。

8、对食品安全监管等重点行业制定应急预案,出现紧急情况时,不能贻误时机,要及时启动预案,及时应对,及时查处。防止造成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查处的后果。

(四)人财物管理类风险点防范措施

1、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先、定职、定级等方面的各类规定,坚持干部工作监督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的监督。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原则,不弄虚作假,深入基层调查,不偏听偏信,不泄露相关信息,不私下许诺,防止失察失误或用人不当等事情发生。

2、严格执行党章,在发展党员过程中,按照党员标准,组织发展原则,成熟一个,发展一个,防止出现收受被发展对象的好处的不廉洁行为。

3、在干部违纪案件查处中,坚持原则,防止发生错案。

4、在大额资金的使用上,必须经过集体讨论,确保大额资金使用正确,减少失误。

5、购臵资产时,按照政府采购的相关规定采购物品,防止产生不廉洁行为。

6、固定资产管理要到位,录入要及时,加强对各所、分局、科室、协会的监督,防止国有资产丢失。

7、罚没物品管理要严格,按规定出入库,要与相关办案单位紧密配合,相互协调,相互支持,相互监督,防止物品丢失或损坏。

(五)思想道德及制度机制风险点防范措施

1、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党风党纪教育、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大力宣传勤廉兼优党员干部的先进事迹,坚持局所领导干部带头讲党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政绩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注重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2、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大力推行责任型工商建设,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增强干部的责任意识。

3、认真落实“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各级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利益观、自觉遵守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等各项纪律。防止出现为违法当事人说情,干扰办案,导致收受请托人的好处等不廉洁行为。

4、要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现有的各项制度,充分运用制度管人、管事。

5、各所及市局各单位要加强制度落实,尤其是要加大对行政执法和行政办案以及人财物管理使用方面制度的执行力度;要加强对执行制度的监督检查,坚决查办违纪违规案件,追究责任人的相关责任。

三、防范责任与监督

1、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风险防范责任制。一级廉政风险点,在主管领导直接管理的基础上,由市局主要领导负责;二级廉政风险点,在工商所、分局、科室、协会负责人直接管理的基础上,由主管领导负责;三级廉政风险点,由工商所、分局、科室、协会负责人直接管理和负责。

风险监管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篇6

一、影像声备份应保持三种备份方式,1、移动硬盘;

2、电脑中其他硬盘;

3、光盘(每月一张)。

二、风险监管员的电脑中不得安装任何其他与业务无关的游戏等文件,不得私自连接外网。

三、风险监管员的电脑密码,柜员密码等重要信息,如离开电脑要关闭机器或进入需要密码登陆状态。

四、各社需要报送至风险部审批的相关材料,不得由借款人等送至风险部,应该由信用社内部人员送至风险部审批,并签字确认。

五、每日发生的影像声文件要等级电子版的《***影像声记录登记簿》,并于下班前发送至风险部。

六、农户借款申请审批表、借款合同应与放款通知书的日期保持一致。

我国影子银行风险及其监管研究 篇7

一、影子银行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 一) 影子银行的概念和特征

影子银行又叫准银行或类似银行,影子银行体系又可称作影子金融体系或平行银行体系。目前对于影子银行并没有统一定义。2007年,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执行董事麦考利最先提出影子银行的概念,即那些银行以外的无银行之名却有银行之实的各类机构。2011年,金融稳定理事会( FSB) 将影子银行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影子银行是指所有的非银行信用中介,狭义的影子银行是指可能会引起监管套利的非银行信用中介机构。

目前,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2013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107号文,即《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这一通知将我国的影子银行分为三类: 一是有金融牌照,但监管不足的业务,如理财业务; 二是没有金融牌照,监管不足的信用中介机构,如小额贷款公司; 三是没有金融牌照,完全不受监管的信用中介机构,主要是指新型网络金融公司等。

综上所述,影子银行是指传统银行体系之外,充当储蓄转投资的媒介的非银行信用中介体系,它们不受存款保险公司和货币当局的保护,并且存在不受监管或监管不足的问题。

尽管影子银行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影子银行有共同的特点。一般来说,影子银行有以下特征:一是不透明性。影子银行发行的金融产品复杂多样,这些金融产品太过专业,再加上信息披露不足,普通投资者想要获知资产的信息很难。二是高杠杆和高期限错配。影子银行用较少的资金作用于较大的资本,一旦出现问题,金融风险会被放大。此外,影子银行吸收短期资金,再将其用于长期投资,赚取其中利差,这种高期限错配的情况容易产生流动性风险。三是监管系统对其监管不足。和传统的商业银行相比,影子银行既没有资本充足率和存款准备金的限制,也没有严格的业务范围的规定。因此,影子银行的监管不足很可能引发金融风险。

( 二) 影子银行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影子银行的构成主体多,结构体系复杂。相比之下,我国的影子银行起步晚,结构简单。目前我国的影子银行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 以银行为主导的影子银行体系

当前我国以银行为主导的影子银行体系主要包括银行理财产品、委托贷款、银行票据类业务等。银行理财产品是指银行为客户设计的管理资金的计划。主要包括债券型理财产品、银信合作理财产品、结构性产品和QDII型理财产品。其中银信合作产品的数量最多,自2013年以来,银信合作理财产品每月都保持10% 左右的增速。委托贷款是指委托人将资金交给银行,银行把资金贷给已经确定的对象,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贷款的业务,具有企业间资金借贷的性质。银行票据类业务最主要的是票据的“买入返售”操作,实质上是票据的双买断,因此将信贷资产从表内转到表外。

2. 民间金融体系

在我国,影子银行体系中的民间金融主要包括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私募基金、民间集资等。民间金融的形式多样,虽然能满足大量的融资需要,但民间金融的监管难度大,容易产生较大风险。

3. 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主要包括P2P网络借贷、第三方支付、传统金融机构的网络平台等。P2P网络借贷是指借助网络平台进行个人对个人的小额借贷的金融模式。P2P网络借贷发展迅速,2012年我国网络借贷平台已达2000家,交易额超过百亿,2013年以来,几乎每天都有一家上线。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互联网金融存在很大的金融风险。

二、影子银行的潜在风险分析

2014年5月发布的《中 国金融监 管报告( 2014) 》中指出我国的影子银行规模约为27万亿元,占银行业全部资产比例为19% 。因此,影子银行的影响力不可低估。我国影子银行的潜在风险主要表现为: 一是冲击金融体系稳定性,诱发系统性风险。影子银行改变了传统的资金供应和需求模式,使金融体系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使我国的实体经济出现空心化,增加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进而使系统性风险不断增大。二是高期限错配引发流动性风险。影子银行吸收短期资金,再将其用于长期投资,短期负债和长期资产造成高期限错配,一旦资金出现问题,长期资产不能立即变现,就会导致流动性风险。三是高杠杆性增大市场风险。影子银行的高杠杆率虽然可以带给投资者丰厚的利润,但是也会多倍地增大金融体系的市场风险。当经济下滑时,高收益的高杠杆产品就会放大可能产生的风险。四是高关联性蕴含传导风险。影子银行和传统的商业银行存在密切联系。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的运营模式和业务关联性很强,这种高关联性会导致影子银行的风险向传统的商业银行渗透、传导和扩散。五是隐蔽性弱化国家宏观调控效力。影子银行由于缺乏监管,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当政府部门为了调整经济结构,对一些行业实施严格的管控,这些行业很难从商业银行得到融资,于是会向影子银行寻求资金,弱化了国家优化产业结构的效果。另外,影子银行具有不透明性,影子银行的规模难以精确的统计,央行掌握的信息有限,给货币政策的传导带来很多挑战。六是监管缺位威胁金融市场安全。影子银行大多缺乏监管,虽然对于一些理财产品有法律层面的规定,但总体上对于影子银行的监管存在漏洞和空白。影子银行利用监管漏洞进行监管套利,容易产生风险,威胁金融市场的安全。

三、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现状

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实行的是“一行三会”分业监管的模式,而影子银行经营的大多是综合交叉的金融业务,涉及不同行业。我国还没有一个系统性的管理体系对影子银行进行监管,金融监管面临很大挑战。具体来讲,我国的影子银行监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 一) 分业监管导致监管真空

目前中国的金融业实行分业监管模式,监管机构各司其职,无法干预其他监管部门的活动。影子银行涉及多种业务的综合交叉,具有跨地域跨行业的交易特点,如果仅由单一部门监管,就会出现监管套利,如果由不同部门共同监管,则会导致监管冲突。另外,由于各监管机构之间缺乏沟通协调,导致监管真空和多头监管,使监管出现漏洞。实际上,我国缺乏一个系统性的监管体系,从而无法准确地确定影子银行体系的总体规模,也无法对影子银行的风险及时地监控和管理。

( 二) 缺乏完备的监管法律法规体系

现阶段,我国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已初步建立,但仍有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目前我国的监管法律和监管机制不健全,例如,缺乏对金融产品交易环节的法律规定,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缺少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法律法规,对于网络借贷缺少法律监管,缺乏有效的纠纷处理机制。此外,监管部门对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监管不足。影子银行涉及的业务产品非常复杂,交叉领域的产品信息披露不足,透明度低,投资者和监管者不能充分地了解信息,增加了监管部门的监管难度。

( 三) 行政化监管不利于金融创新

目前我国的金融创新水平较低,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的交叉综合业务越来越多。如银信合作产品和银证合作产品的出现,这些金融创新业务可以规避金融监管来获得利润,监管部门应对其进行监管以保证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影子银行带来的金融创新对于增加投资产品的数量、增大市场流动性、提高金融体系的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实际的监管过程中,行政化的干预约束了金融创新,不利于金融创新的发展。

四、完善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对策

通过以上对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现状的分析,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存在很多问题,根据影子银行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对影子银行的监管。

( 一) 加强监管部门的协作,逐步实现统一监管模式

我国的影子银行具有明显的跨机构、跨行业的特点,加强各监管部门间的协作显得尤为重要。金融业混业经营的特点要求我国改善现有的监管体制,加强监管部门的协调合作,整合金融市场的信息,最终实现集中统一的监管体制。在完善监管体制的基础上,建立功能监管的理念,由目前的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转变,对金融体系实施动态的全方位监管。

( 二) 健全金融法律体系,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目前我国的影子银行缺乏必要的法律约束,金融法律体系不健全。首先,应加强金融立法工作,以填补相关法律空白,尽快出台对新兴的金融业务、存款保险制度、民间借贷、金融机构破产等的法律法规。其次,要对原有的法律进行修订,定期调整金融法规。再次,应完善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提高影子银行的透明度,让投资者和监管者详细了解金融产品的真实状态,从而判断风险。

( 三) 适度放松行政化监管,实施差别化管理

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对于影子银行的行政化监管太过严格,虽然对风险起到防范作用,但是抑制了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甚至会对整个经济运行产生影响。因此,应适度放松对影子银行的行政化监管,对不同的影子银行进行差别化管理,做到疏堵有别。对高利贷、非法集资等行为要进行严厉打击,而对于透明的、能够弥补市场流动性缺口的影子银行,要进行正确引导。要正确看待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关系,使金融市场稳健有序地发展。

( 四) 完善影子银行内控制度,构筑防火墙隔离机制

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是金融体系监管的重要内容,外部监管和内部控制同时进行才能更好地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在影子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上,要建立内部风险预警系统、加强公司治理机制建设、强化影子银行的注册和报备机制、发挥行业自律协会的作用。此外,由于传统的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联系密切,为防止影子银行的风险向传统商业银行体系传导,需要建立严密的防火墙机制,以隔离金融风险的传递。

( 五)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我国影子银行的产生与严格的利率管制息息相关,由于市场利率高于传统银行体系的利率,就会产生套利行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是解决影子银行带来的诸多问题的根本方法。因此,应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让资金的价格由市场决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引导影子银行体系依法规范运行。

摘要: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社会各界开始注意影子银行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国际社会也加强了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力度。近几年,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对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因影子银行的不透明性、高杠杆率和高期限错配,它会影响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文章对影子银行的概念、特征以及影子银行的表现形式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影子银行的潜在风险,并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提出了一些建议。

风险加总方法改进及监管启示 篇8

联合论坛(Joint Forum)工作组的调研成果显示,在风险加总方法上的新进展,将带来对当前风险加总方法的改进。本文还将提出对中国银行集团监管的启示。

改进当前风险加总方法

一、风险识别与监测

风险加总流程或方法对资产组合风险的变化应高度敏感、精细、灵活和清晰:

1.敏感。能从风险敞口(加总的)的趋势和水平中快速分析出变化和偏差。不仅关注时点水平,更要关注风险的动态变化。

2.精细。能够“深入”到风险细节,识别引发变化的风险暴露、形成对上述变化的理解与解释,并找出可能导致变化的潜在风险驱动力。

3.灵活。能灵活捕捉并适应投资组合的特征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能加总非标准风险类别或临时的风险类别。

4.清晰。风险来源及其影响清楚明了。这些方法并不意味着将风险加总成一个数字,因为这可能会严重模糊或掩盖风险源头及其变化。

二、偿付能力评估与确定

风险加总用于偿付能力评估时必须在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有效评估风险的绝对水平,并考虑极端情况。这要求从根本上理解资产组合风险特征和潜在影响因素,掌握行业和外部环境的相关变化,还应采用更恰当方法捕捉、反映极端事件。

2.合理评估风险、资产组合、法人实体内部或相互之间的相关性。评估相关性需特别谨慎,因为相关性取决于不同风险敞口的性质。因此,金融企业和监管机构应慎用某一“普适”的相关系数。

3.审慎计量集团层面的多样化收益,应充分反映其真实经济决定因素,并达到一定的精细度,充分考虑尾部事件,以确保与实际的多样化收益相一致。

三、作为风险加总工具的情景分析及压力测试

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应尽可能考虑和充分模拟出历史数据中尚未出现、但将来可能出现的事件,将一个“真实世界”引入风险加总过程:

1.要识别风险动因,并分析其行为、趋势、变化和潜在相互作用。

2.可采用“逆”压力测试(Reverse Stress Testing)以识别那些可能导致极大损失的情景以及用传统分析方法无法识别的情景。

3.将情景转换成相应的风险参数事实上非常困难,高度依赖管理者的判断和定性分析,对结果的运用要充分考虑这些约束。

四、风险加总框架的治理(governance)

金融企业应增强对专业判断、商业运用测试及其潜在影响的管理。企业应增强对专业判断的管理,以使加总结果的最终使用者能够清晰地认识加总方法的局限性。对回溯测试、基准比较等验证方法缺乏尾部数据和难以确定合适的基准点等缺陷,要加以改进,同时要提高商业运用测试验证加总方法的可靠性。

对中国银行集团监管的启示

跨境跨业经营的开展使中国银行集团承担了较之以前数倍并且更加复杂的风险暴露。当银行越来越多地从事各种跨境跨业业务时,监管方法应该更加精细。尽管风险加总方法本身还存在大量技术和实践层面的问题,但国际上风险加总方法的框架及其发展,为我们提高银行集团并表监管水平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着力推进银行集团层面的风险评估技术发展

在单个机构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应建立起一套可以涵盖银、证、保各类专业附属机构风险特征的银行集团风险评估体系。银行集团下属的附属机构竞争环境、业务特征、风险根源不同,需要监管者具有对不同行业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的技能。银行集团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也各不相同,对集团的风险评估要充分考虑这些差异,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集团层面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至关重要,对风险的并表处理不仅要建立在并表口径的风险指标和财务报表信息基础之上,而且要有效评估集团内各个附属机构的风险并进行风险加总,可采用多种风险加总方法,进行相互比较和印证。监管者要深入掌握从附属机构的风险特征加总分析得出集团层面风险判断的技术,要清晰地了解应从哪些方面对集团进行风险评估、什么样的并表风险是集团不能承担的,对风险的识别和监测应尽可能敏感、精细、灵活、清晰。

二、建立有效的风险相关性评估方法

监管者不仅要引导银行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恰当地评估相关性,更要了解集团内部风险传染的路径,要分析什么样的风险在内部得到了对冲、什么样的风险会传染。中国银行业能够用来衡量相关关系的数据非常少,模型设计和相关性分析本身还非常初步,相关性的衡量结果又受到前提假设和方法选择的影响,因此使用时必须谨慎细致,以确保所包含的相关关系是合理的和适当的。此外,在银、证、保等市场都同时发生变化之时,即使很短的时间内,不同风险类型、业务单元的相关关系也会变化,而且可能并不沿着同一个方向变化。因此对相关性的评估不仅要考虑非线性相关关系,而且要考虑市场处于不断变化时的情景,加入时间因素,并定期重新评估。

三、建立与完善并表层面风险数据信息的收集与分析框架

中国银行集团并表层面风险数据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对风险加总和并表监管的有效性构成了挑战,特别是跨行业附属机构信息的获取和汇总分析比较困难。监管者应建立统一、专门的并表数据信息报送要求和报表体系,加入控股股东、非银行附属机构的风险信息,掌握“向上”、“向下”关联机构的风险对银行集团整体风险的影响;应加强对并表口径风险数据信息的监测、分析,完善并表层面风险分析框架,增强对银行集团整体风险进行分析和预警的能力;同时,监管者应推动银行集团建立健全符合并表管理要求的信息系统,探索建立具体相关性函数,为风险加总和并表管理奠定技术基础。

四、科学评估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效应

在复杂股权结构和组织结构下,要得到较精确的关于集团综合经营的效应分析,既要恰当评估多样化收益,又要充分衡量集团复杂的风险暴露。监管者应审慎确认多样化效应,防止一些银行集团为获得更高的评级、投资吸引力和虚减资本而夸大多样化收益。随着实证经验和数据的积累,监管者应该对银行集团评估综合化经营效果的方法进行评价,深化对多样化以及风险加总问题的研究。鉴于多样化效应计量评估的可靠性尚得不到普遍认可,仅以多样化效应计量结果作为判断综合化经营意义的依据过于草率。但仍然可以借鉴风险加总方法,具体分析影响多样化效应的若干现实经济因素,以此为基础加强定性分析,为综合化经营效果评估提供方向性依据。■

上一篇:钱塘湖春行教案设计怎么写下一篇:我最喜欢吃的水果作文2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