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变化论文(共8篇)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改革实现开放,以开放促进改革,改革与开放形成了发展中的“双轮驱动”,成为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这一发展路径的成功在于体现了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本质要求,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时,人们在重重迷雾困厄之中顿见一片社会主义“好山色”,即终于见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图景。这是中国发展的经验,同时也启示了未来发展的道路。何谓“经济全球化”?就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我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的最本质、最一般的含义,是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建立,整个世界经济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导致世界各国和各民族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相互往来和相互依赖。
自20世纪中叶以来,生产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普遍建立,极大地加强了世界的联系和交往,特别是9o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的距离,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整体。邓小平坚持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一向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他认为,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我们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认识不科学,对人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创造的文明成果采取一种排斥和拒绝的态度,关起门来搞建设,结果,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的发展。邓小平指出:“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在开放的世界潮流中,中国只有打开国门,主动参与全球化过程,积极扩大同世界的交往,才能得到过去难以得到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市场、资源和其他有利条件,再加上我们自己的努力,才能加速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从历史趋势的角度看,如果说开放的过程是全球化,那么改革的过程就是多元化。邓小平同志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指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而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破除各种束缚生产力的障碍,首先就是要通过改革打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并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不同于以往那种以推翻某种社会制度或某个政权为目的的革命。但改革是要通过打破旧体制、建立新体制,以实现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其深刻程度和深远影响,又相当于一次革命。
事实证明: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成功参与经济全球化是中国崛起的关键。这一成功,可以归结为以努力推动国内体制的改革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以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拉动国内改革。从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意义上看,开放为要素的流入打通了道路,而改革既释放了国内长期闲置的低级和低流动性生产要素,又为高级和高流动性要素的流入形成了发挥作用的机制和条件,进而增强了开放对要素流入的吸引力。因此,改革与开放平行推进这种“双轮驱动”构成了中国在全球化中崛起。
二、在中国日益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改革开放的内涵要深化
以改革而论,应立足于政府管理体制改革,重新思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确立符合市场规律的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中国在这30年取得巨大的成就,一个基本原因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变通性的体制和政策,解开了命令经济中行政命令的束缚,扩大了居民择业和创业的自由权利,使得原来被压抑的潜能得以发挥出来。不过,这种变通性的体制和政策往往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政府主导,或者说重商主义的特点。在市场制度发展起来以后,就必须对这类过渡性的制度作进一步的市场化改革,否则就会带来种种消极的经济和社会后果。在中国,许多人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解为重商主义那样的以国家强力干预,追求国家财富积累的经济,或者像战后日本那样实行“新重商主义”的出口导向政策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特别在中国这样一个长期采用苏联式体制的东方国家,人们往往对国家行政权力怀有敬畏崇拜的感情,而掌握这种权力的人则把它当成可以用以利用不受约束的权力寻租取利的“通灵宝玉”,不肯轻易放弃。于是,当改革进到中途,特别是进入2000年以后,改革中的既得利益者不愿意继续朝现代市场经济的方向前进,就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来阻止进一步市场化。这种阻力使一些重要的改革遇到了障碍,有些改革放慢了步伐。在有些领域,甚至出现了倒退。比如国企改革,“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对于国有经济的布局调整和国有企业股份化改制做出决定以后,国有经济的改革有了很大进展,但是到了最大的一些国有企业,改革似乎就停顿不前了。有些地方更以“国有企业是共产党执政的经济基础”等等为借口,搞“国进民退”的“二次国有化”或者“再国有化”。这种行政垄断的做法是跟十五大、十五届四中全会以及十六大指出的方向正相反对的。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三、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和深化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取得了利用全球化发展自己的显著成果。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世界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另一方面,全球化的矛盾和困境也会在中国程度不同地表现出来,有些方面甚至还更为突出。一是继续保持经济长期较快增长的目标与经济规模已很庞大,人口、环境、资源以及技术瓶颈等制约趋紧之间的矛盾;二是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提高同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以及区域、阶层之间分化加大之间的矛盾;三是坚持党的一元化领导与人民群众政治表达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要求不断提高之间的矛盾;四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与社会思想意识日趋多样化,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断滋长之间的矛盾;五是在西强东弱长期存在,必须与资本主义共处并存、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自己与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之间的矛盾;六是中国实力的稳步增强和其他大国力图维护有利于它们的世界格局之间的矛盾;七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逐步富裕和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过程中产生的信仰危机、道德失范之间的矛盾,等等。进一步改革开放的任务还很重,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建立起来,但还不完善,影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无论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还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都要求深化改革开放。目前,改革处在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我们必须按照十七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排除干扰,坚持和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各方面体制的改革创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四、从身边生活变化看科学发展观
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但究竟什么才是“科学发展观”呢?今天单位组织学习,看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之所以把“以人为本”放在第一位,顾名思义,它才应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对于党来说,“以人为本”就应该是以百姓为本,这符合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方针。十七大以来,我们党不断把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落实到百姓的生活起居当中,真正做到了为百姓谋福利、谋发展。在我的老家,当地政府就认真的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的相关精神,现在科学发展观带来的变化可以从百姓生活变化中看出来,科学发展体现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收入水平、教育文化、居住条件、交通通讯、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变化历程中看出来,可以说老百姓的生活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是生命之源,生活的变化涉及到方方面面,水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这里就以水为例吧。儿时的记忆里,爷爷起床后,就挑起扁担去村头的井旁担水,遇到农活忙的时候,就改到晚上。吱吱呀呀的扁担声里,爷爷的脸上添了皱纹,头上生出了白发,背也变得微驼,那条扁担陪伴爷爷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去年,爷爷的扁担退役了,院里的自来水龙头哗哗响着,爷爷的脸上是掩饰不住的笑容,传了好几代的扁担,见证了祖辈辛苦劳作的扁担,立在角落里布满了灰尘。爷爷乐滋滋的跟我说:丫头,这个物件就传给你了。以后不是用来用,而是用来给你的孩子讲讲咱们的生活是如何改变的。
以前总以为科学发展观很远,很宏观,很政策化,没想到科学发展观就在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中,这一点点的变化正是体现了党的科学发展观,这一点点累积起来就是那个宏大的科学发展观!
五、从社区变化看我们的生活
今夜的风越吹越凉爽,越吹越让人舒服,中午还酷热难耐,现在却凉爽袭人,变化得真快!可是,这一点也比不上社区生活变化的快。
比如说建筑吧!以前的房子是又破又矮,而且电话没有,电脑没有,电冰箱没有,电视机没有„„但现在不一样了,经济发达了,电话、电冰箱、电视机等都有了,房子也变得又高又漂亮了,而且城市变得干净美丽了,高楼大厦亭亭玉立,看上去仿佛是一个个训练有素的士兵,站得笔直。
改革开放三十年, 我国的社会经济形态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而随着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以及国民收入的增长, 我国居民的消费形态也不断的从低级的温饱需求向住房、汽车、旅游和文化等高级形态转变。本文在已有的文献研究基础上, 构建本文的研究模型, 并借用现代计量经济研究成果, 运用门槛自回归模型, 对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消费增长路径的变化进行研究, 尝试相关经济学科对这种变化做出新的解释。
在现有的文献中, 对居民消费和制度变迁的研究有很多, 王月霞2004年7月对家庭消费和制度变迁的关系进行研究, 认为我国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制度变迁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田学斌博士的专著《家庭消费结构演变的制度分析》以河北农村的实证调查为基础, 对家庭消费结构的演变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
崔东红在“西方消费函数及其在中国的实证性分析 (2001) ”从对西方消费函数理论的研究出发, 在对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函数、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函数、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函数、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函数和霍尔的随机游走函数对比分析后, 其认为收入、消费习惯和一些随机冲击影响我国的消费结构的变化。
张志敏在“1978年以来中国居民消费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2003) ”中, 从历史和国际比较两个方面, 对改革开放20多年来城乡居民消费率、消费倾向、消费支出的变化特征进行全面、系统分析, 认为收入、预期和社会保障制度对消费结构的转换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祁国燕、曾红颖:“一些国家人均GDP从800美元到3000美元能源、汽车、钢铁消费变化 (2003) ”:对比了世界上主要国家随着人均收入的变化, 消费种类和结构的变化。
孙凤:“中国诚征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 (1999) :依据国家统计局、人民银行总行等六部委1997年所进行的中国城镇居民生活进步状况调查资料, 利用线性支出系统模型, 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 认为最低收入户处于相对贫困状况, 收入未能达到基本需求支出, 其它收入户生活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地区间生活消费的差距, 而且消费达到一定规模水平时, 消费的状态将进入一个全新的状态。
刁永祚在:“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体制与制度背景” (2002) 分析, 中国目前已经进入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阶段, 消费需求不足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社会经济能否有效增长关键取决于消费能否实现有效扩大。现阶段居民消费需求不足不仅有现实的原因, 而且还存在更深层次的体制和制度背景, 是同传统的发展战略、不合理的城乡结构和体制改革演变直接相联系的。要实现启动消费需求, 扩大内需, 就必须在体制和制度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施祖辉在“收入水平的变化对消费增长的影响分析———上海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变动关系的实证研究”中, 运用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定、布朗的相对广义收入假定以及消费函数中的线性支出模型, 对上海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间的总量及结构关系进行了验证, 并对其生成原因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文章认为:在当前较为复杂的宏微观经济环境下, 人们的收入和消费预期已发生质的变化, 这将对上海城乡居民的实际消费行为产生重大影响。集中的、排浪式的消费已成为过去, 高、中、低多档次的多元化消费将成为今后若干年消费市场发展的主要特征。
从已有的文献回顾可以看出, 对消费路径演化的分析中, 现有理论和文献考虑了很多方面的因素, 包括收入因素、体制因素和消费自身的因素等, 但有的共同点为都肯定了总体消费的变化如同个体消费状态的变化一样, 会处在不同的状态下, 处于不同的运行路径。但缺陷是很少进行实证方面的分析, 本文试图运用门槛自回归模型对此问题进行规范的分析, 并将重点放在对我国消费路径的特点分析上。以此研究消费的自身演变特点。
二、门槛自回归方法
门槛自回归方法 (TAR) 是由Tong (1983) 首先提出, 藉由不同的门槛值来区分不同的状态 (regime) , 随后Tasy (1989) 提出利用排序后的自回归 (arranged autoregression) 来对TAR模型进行检验。研究两种状态 (two-regime) 下的门槛行为:
这里yt表示研究的变量, αi和βi是待估参数, τ是门槛值, p是AR模型的阶数, It是指示变量。
Tasy (1989) 提出的排序自回归方法是先将资料由小到大排列, 可得以下序列关系:
然后在以递归最小平方法 (recursive least square estimation) 进行非线性估计, 值得注意的是, 检验过程不须事前指导门槛值, 也不必知道在对立假设下门槛值的个数是多少。其原假设和对立假设分别为:
则两个状态下的门槛模型为:
其中d值为门槛变量的之后阶数, 其他如上所术。在Tasy的方法中, 对p值的选取采取AIC或者PACF原则。对d值的选取在递归变量获取的标准预测残差对的变形进行回归, 在最大F统计值条件下的d值, 就是门槛变量的滞后期数。在门槛变量已知的情况下, 我们运用chan (1993) 的super-consistent estimation方法进行门槛值的连续求取。通过rss最小标准找到门槛值。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在具体的实证分析时, 我们选取了月度社会零售商品总额 (ct) 为研究变量, 样本为1978.1-2008.11间的371个月度消费数据, 并对其取对数处理, 得到lnct序列, 所得数据来源与国家统计局历年编制并公开发行的《中国统计年鉴》。
在单变量门槛模型中, 要求原始数据具有稳定性, 本文借助计量软件EVIEWS5.0对数据进行了单位根检验, 发现:
不论是ADF检验和PP检验, lnct都无法在5%的水平下通过检验, 而我们对数据进行一次差分后即dlnct则明显通过了检验。因此对后续的分析研究中, 我们用差分后的dlnct代替差分前的lnct。
在数据稳定性基础上, 通过Tasy (1989) 提出的方法, 对数据的门槛进行分析, 这里我们借助winrats (7.0) 进行求解:为了得到最佳的滞后期从而进行排序我们对其进行1至8的自回归并用AIC和SBC的值进行判断。的到结果如下:
从所得数据和相关的经济理论, 选择滞后2期是合适的, 即P=2。因此对样本进行重新排序, 以之后两阶的函数关系式用递归方法求其预测残差序列:
计算在原假设下的F值, 结果如下:
从表三可以看到F=40.1659, 其概率非常小, 可以忽略不记, 因此我们否定原假设, 选择备择假设即应该用门槛模型来研究。对d值的选择, 我们按照Tsay (1998) 的最大化F值的标准:F (p, dp) =maxυ∈s姨F (P, υ) 姨s=姨1, 2, …p姨
检验结果为:当d=1时, F统计值为:69.0786, 当d=2时, F值为40.1659。所以我们选择变量的滞后一期为门槛变量, 进行排序并求取门槛值。Balke and Fomby (1997) 运用Tsay (1989) 概念, 使用重新排序法进行估计, 认为若只有一个潜在门槛值, 则只需对中间的80%进行回归, 并计算残差平方和和Wald test, 其中最小残差平方和和最大的Wald test所组成的门槛估计式即为最适门槛值和估计式。若存在两个潜在的门槛值, 则使用重新排序后的5%-30%范围内找出第一门槛值, 在70%-95%的范围内找出第二个门槛值。根据理论研究和经验认识, 我们选择两门槛模型。
从程序输出的结果, 我们可以看到在最小rss在两个不同的区间的分别位于:第20位的0.21374和第259位的1.45837, 其对应的实际值, 前者即下门槛为1993年一月的977.5亿元, 后者即上门槛为2001年四月的2820.9亿元。
为了检验已经求得门槛的有效性, Tasy (1989) 建议采用Chow检验验证门槛存在的显著性。
Chow检验的假设为:H0:没有门槛值存在, H1:至少有一个值存在。
对于两门槛的检验量为:这里K为待估参数个数 (不包括截据项) , T为样本总量, SSE为无约束样本回归残差平方和, 其他为子样本残差平方和。经计算可得, F值为201.8450668, 在 (2, 369) 的自由度下, 1%水平临界值为4.61, 所以检验的结果符合存在三个状态区间的结论。
而在三个状态区间, 我们根据AIC和SBC原则, 确定的最优结果如下:
从上面对消费增长路径图的直观观察, 我们也可以发现, 从1978到2008年, 改革开放30中, 伴随着中国的社会形态发生的巨大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中国的消费也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在消费增长的不同水平下, 从我们的结果中可以看到, 消费的消费弹性有着显著的变化, 而且其自身的变化规律在不同增长水平下也有所不同。在增长率低于-0.05095564时, 消费演化和其本身的三期滞后存在关系。当高于-0.019379227时, 这种关系变化为滞后四期的关系。而在两者之间的中间状态, 是简单的滞后一期之间的关系。我们从三种状态的系数关系可以看出, 不管是正向和负向关系, 其弹性值都明显小于1, 这意味着, 我国民众的消费处在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 这也解释了我国早年实行的黄金周制度在刺激消费没有得到明显成效的原因, 居民消费会根据前期和后期的消费需求进行协同调整, 而不仅仅是某一时期的单项增长。
从上面三个式子的数量关系, 我们可以可出, 当居民消费增长率处在不断下降的状态时, 后期的消费下降速度将小于前期的值。当消费下降速度的过快, 达到-0.05095564时, 本期消费增长率和前一期消费增长率成正比, 也就意味着消费更大的下滑, 而和前两期的成反比、前三期的成正比。而当月度消费增长率大于-0.019379227时, 在长期中, 增长率将明显放慢, 在我们的研究中, 其和前四期的关系都呈现一个相反的关系。二处在两者中间状态时, 月度消费增长率和前期成反向关系。
四、结论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得出, 改革开放30年, 在国民经济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 我国居民消费也在不断的变化, 在总体上呈现出在不同阶段, 不同的运行路径。但实证结果也表现出, 我国消费增长路径呈现出弱调整的特点。虽然在收入大幅提高的条件下, 消费已经从原来的满足基本物质需求转向更高层次的需求, 如汽车、住房、文化和旅游等。制度环境的缺陷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长期得不到改善, 是决定我国总体消费出现大的转型的决定性因素, 也是我国长期扩大内需的国民经济战略调整得不到改善的关键原因, 因此制度方面的调整和改革应该是政府在下一阶段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Balk.N.S, Fomby, T.B, 1997, Threshold cointegration[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38, 627-645.
[2]崔东红.西方消费函数及其在中国的实证性分析[J].商业研究2001.2.
[3]刁永祚.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体制与制度背景[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02.4.
[4]李海峰.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家庭消费变化[J].消费经济2002.4.
[5]冯涛.以新制度经济学范式理解消费结构演变的力作[J].消费经济, 2008.1.
[6]祁国燕, 曾红颖.一些国家人均GDP从800美元到3000美元能源、汽车、钢铁消费变化[J].中国经济导刊, 2003.21.
[7]施祖辉.收入水平的变化对消费增长的影响分析——上海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变动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1999.6.
[8]张志敏.1978年以来中国居民消费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研究, 2003.2.
[9]大卫.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M].上海财经出版社, 2002.
根据程晓堂的观点,1978年版的试用高中英语教材有以下特点:
1、比较好地处理了思想教育和语言教学的关系。明确认识了英语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好英语。因此,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既遵循了英语教学的客观规律,同时也主要选取内容健康、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思想和培养良好品质的材料。
2、在语言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方面,这套教材相对重视能力的培养。如各册教材自始至终特别注意拼读规则的教学,并辅之以国际音标和构词法知识,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和记忆单词的能力。
3、在听说和读写的关系方面,这套教材采用综合训练、阶段侧重的方法。中学低年级以句型教学为主,侧重培养初步的听说能力;高年级以课文为主,侧重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4、从适用性程度来看,这套试用教材在程度上偏深,内容上偏难,分量上偏重。当然,这是针对当时规定的总课时而言。根据1978年的教学计划,五年中学只有656个英语课时。
总的来看,七十年代中学英语教材的格局比较单一。除了以上介绍的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两种教材以外,基本上没有出版其他英语教材。
二、80年代的高中英语教材
1982年修订的高中英语教材,从编写指导思想来看,基本上是吸收了结构法、听说法和情境法三种教学法的特点。教材以语法结构体系来设计总体框架和内容的编排顺序;以句型操练(Drills)为主的新知识呈现方法和练习方法;以情境对话和短文为主进行语言知识的教学。
对这套教材的主要批评意见是:
1、过分强调语法的作用。语法知识的讲解和以巩固语法知识为目的的操练活动和书面练习活动在教学中占很大的分量。
2、忽视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总的来说,80年代是中学英语教材恢复和调整的重要时期。不管是初中英语教材还是高中英语教材都经过了反复修订或重新编写的工作。这为90年代英语教材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90年代的高中英语教材
90年代的高中英语教材实际上已是3种教材(即统编、自编、引进)同时并存。除199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与英国朗文出版社公司合编的高中英语教材(SeniorEnglish for China,简称SEFC)外,同时其他版本的高中英语教材也相继出现。真正出现了“一纲多本”的局面。1995年,上海市教育局着手编写适合上海地区高中学生使用的英语教材,后来又引进香港的Oxford English,出版了上海版的《牛津英语》。另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与朗文出版公司合作,引进香港的New Integrat,ed English,出版了适合高中使用的《新综合英语》(改编版)。这套教材适合大、中城市条件优越的学校、外语特色学校的高中生。这套教材的确反映了英语教学的一些新思想、新方法,符合现代语言教学理论发展的趋势。(程晓堂,2002)。
199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与英国朗文出版社公司合编的高中英语教材(SeniorEnglish for China,简称SEFC)的特点是:教学内容不再仅根据语法结构来安排。这套教材不仅突出了交际的需要,还考虑到功能、意念、话题范围及语音、词汇和语法项目,并尽量将其合并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真实的情景中提供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材料,这使在课堂上进行各种各样的交际活动更容易。例如:分角色表演、游戏、调查及解决问题等。这些活动给学生们带来了极大的乐趣。因为他们有机会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这样可以获得一种成就感。
四、21世纪的高中英语教材
2003年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senior English for China)的特点:
1、教材内容的编排方式注意了重点语言现象的复现率,有利于学生归纳、总结和举一反三,并在语言运用中发现语言规律。本套教材采用了按单元划分的办法,设置了若干个板块。以某话题为核心,以结构和功能项目为主线,组织和安排了听、说、读、写活动。该教材中的学生用书中共包括十一个板块,练习册中共包括六个板块,其每个单元的具体安排如下:
这些板块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提示,这样的安排旨在给教师较多的自由空间。教师可以摆脱教材的束缚,根据教学实际安排教学计划。这有利于教师主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本套教材在内容上覆盖了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24个话题,其中包括自然科学、环境保护、道德与法制、行为规范、文化教育、风俗习惯、文体活动、兴趣爱好、人际关系、语言学习、职业名人、旅游、幽默、新闻出版、广告和发明创造等。教材的话题,特别是教学活动、任务及各种练习的设计充分考虑了高中生的兴趣、年龄特征以及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
3、本套教材所选的语言素材具有时代性,所涉及的语言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注重综合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三十年的时间掸指一挥,但社会的发展却有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三十年的变化展现在方方面面,这些变化都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
在饮食方面的改变更加是我们看的见得,在主食方面,我们从当初的只求温饱,到现在的琳琅满目。从过去的“低指标,瓜菜代,吃的饱,饿得快,肿了大腿,肿脑袋”。到现在的人民以不满足与西餐、法国大餐、日本料理、韩国烧烤和意大利比萨这些食品,而往海参、鲍鱼、翅肚的方向发展。
在PPT上我们可以看见,曾经我们是限制经济,什么都需要拿票去买,可能我们家也有很多这种粮票油票或者肉票,询问自己的长辈大多数的也都经历过曾经为了买米卖面大排长龙是时候,那时候的对家里的老一辈都是记忆深刻。而如今的经济我们早已看不见各种各样票证的踪影,相比之下各种各样的银行卡,信用卡被我们越来越多的人所使用,而去买东西也再也没有大排长龙的情况,各大超市让我们买米卖面不在是难题。
零食方面曾经的糖葫芦和爆米花也再试唯一的零食,PPT中各中各样的零食都是我们小时候记忆比较深的。但对于现在而言这些都是也同样是过去式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零食比这还要全面。以前都冰棒不知道还有几个人记得,它大概也就1块或者几毛钱,但现在的雪糕却很难在找到这个价格的了,从侧面看也能体现出我们的社会在发展社会在进步。
小时侯的黑天天和桑葚门多人都还记得,每次吃完都会弄得满手黑,但现在却很少能看见它们的我身影,PPT中的水果大家都不陌生,现在在各种各样的超市或者水果卖场都能买的到,但现在的人们早就不是只关注水果的种类,更多的人关注的是营养。
现在的食品健康食品早已成为了时尚,人们追求的不单是吃饱吃好,还讲究饮食结构、营养搭配、吃出健康。琳琅满目的蔬果让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现在的我们要即吃出健康,也吃出品味。
--谈谈我家乡的变化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始了以清理“左”倾思想为重点的拨乱反正工作,邓小平老人正式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的战略决策,揭开了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的序幕。从此,中国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此,浙江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历程。
90后的我其实并不是一个对于改革开放政策很好的发言者,毕竟我没有经历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无法十分形象生动的表达那种最真实的感受。而我下文的表述,仅仅是我在爷爷奶奶这些老一辈的人口中所听到的事迹和变化以及在网上搜到的一些实际的数据资料和我在18年成长过程中所看到的一切。
记得还小的时候,爷爷就一直说改革开放好啊!是国家领导人好、国家政策好,说实话,我完全没有这样的体会,或许那时还小,也或许只有经历了当年的变化,才会真正有体会吧!
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整整30年的光辉历程,30年来,浙江省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显著提高。经济方面有了显著提高,政策上坚持贯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指引下,积极探索、团结奋斗。创业创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光辉成就。通过改革开放,浙江省真正的崛起了。
改革开放,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们的浙江,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较好,经济开发较早,历来是我国农业、商业和手工业较为发达地区,素有鱼米之乡、丝茶之府、文物之邦的誉称,自然也受到了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
下面我通过下述方面对于改革开放后浙江的变化进行全面的阐述。
(一)、人民的生活方面:
(1)衣:爷爷奶奶结婚的时候,还是大队里的集体婚礼,他们参加的婚礼和穿的礼服都极其普通。还记得奶奶和我说,他们当时穿的是那种像中山装一样的衣服,现在还保留在他们的衣柜里,他们的衣服是用布票去买布然后去裁缝店做的。当时人民生活的衣服,也是色彩单一和形式样式单一,大家出门的时候身上都有补丁。
可现在,人民大众的衣服形式多了,色彩丰富了,现在的人结婚都有婚纱和西装了,现在的西装更是普通的着装了,甚至可以说是至少每个人都有一套。现在的服装,有韩版的、有日系的、有蝙蝠装、有紧身雪花裤等等,一切的一切服装的变化都在生动体现着改革开放所为我们带来的巨大成就。
(2)食:以前单一的食物和中国传统式的餐食,是大众每日必备的,清一色的菜和清一色的酒席,没有什么装饰和花样,也没有什么外来餐食的引进。
改革开放后,请客吃饭都去了酒店,孩子生日就去KFC、麦当劳这样的洋快餐店里,如今外卖更是变成了家常便饭,去吃一顿牛排和
火锅也不足为奇。时代发展了,地沟油也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身体健康的隐患也值得人民好好考虑。
(3)住:爷爷奶奶那个时代的时候,住的还是茅草搭的矮平房,有一个水泥的平房就已经是属于上层阶级了。那样的房子没有很好的透光和透风性,会压抑人的心情,下雨天的时候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
可现在,广大的老百姓们都住起了商品房甚至是洋房型的别墅,如今这样的楼房已不在是人们心中的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了。如今高涨的房价,买商品房则又变成了普通百姓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奋斗目标甚至是一辈子的目标,更多的人都成为了蚁族、房奴这样的“新人”。
(4)行:改革开放前,一辆凤凰牌的自行车是每个人家结婚的时候必备的嫁妆,出门都是用船或没有水的地方就直接用步行,结婚的时候更多的是用踩脚踏车的方式,新娘就到了新郎家了。火车在当时也是很稀奇的事了吧。
可现在,满大街的轿车,面包车,公交车,私家车,电瓶车什么都有了,时代和科技的快速发展,高铁和动车产生了,如今的街道,严重的交通堵塞问题困扰着政府和人民,就像什么事有弊也有利,科技的进步为我们提供了方便同时也会为我们的生活增加了很多困难和隐患。
(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部分内容摘自于网络)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从1978年到2005年,浙江省经济总量从124亿元增加到13438亿元,从全国第12位跃居第4位,年均增长
率达13.1%,高出全国3.5个百分点。其中“十五”时期年均增长
12.8%,比全国同期高4个百分点;人均GDP年均增长11.8%,高出全国3个百分点。2005年人均GDP3382美元,居全国省区第一位,成为全国各省区中首个人均GDP超3000美元的省份。
工业化水平居全国前列,产品竞争力较强。到2004年,浙江省已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工业化水平仅低于上海、北京、天津和广东省。据国家统计局对2002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532种最终产品调查,浙江有56种产品产量名列全国第一,42种产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比重超过30%。2005年在规模以上制造业30个行业中,浙江有18个行业主营业务占全国同行业10%以上,11个行业实现利润占全国比重15%以上,其中有5个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的比重超过20%,利润超过25%。
社会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就业比较充分,社会比较安全稳定。2005年浙江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仅次于北京、上海、天津,居全国第四位,省区第一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综合评价指数为83.4%,高出全国10个百分点以上;全省城市化率达55%,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64%,连续3年居全国第四,省区第一;居民人均寿命74.97岁(2004年数据),居全国各省区之首。浙江还是第一个基本普及15年教育的省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4%。就业比较充分,同时还吸纳了800万省外劳动力。每亿元GDP劳资争议案件受理件数2002年以后开始下降,目前比全国平均水平要低30%左右。另据国家统计局测评,浙江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感从2004年的92.33%,提高到2005年的96.3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49个百分点。短短的27年时间,浙江省从一个欠发达的农业省份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大省、经济大省。1978年浙江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3.4%,2005年达到
7.33%;人均GDP水平仅为全国的0.87倍,2005年达到全国的1.96倍。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社会全面进步,成功地走过了发达国家或地区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才完成的发展历程,从全国的中游走到了前列,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发展活力最强的省份之一。(以上数据内容是摘自于网上真实数据)
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发展后劲不断增强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国名经济的物质基础,是经济起飞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前提,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杭州湾跨海大桥、秦山核电站、北仑电厂、金温铁路、沪杭甬高速公路等一大批重大建设项目的建设,使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使浙江的经济快速腾飞。
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毅力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在这30年里,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为浙江的振兴带来了勃勃的生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浙江现在经济、政治的腾飞,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决策,改革开放的政策的提出,对于浙江日后的发展和进步起了巨大的作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革,人才的涌现,都是浙江改革开放的灵动体现。
我是浙江嘉兴嘉善的,开放后,嘉兴作为第二批进行改革开放的省份,也在许多地方进行了改革,嘉兴的五芳斋粽子已经闻名于全国,而嘉善的西塘是作为旅游景点作为经济开发的项目,这几年,我目睹了西塘的变化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都涌到西塘去旅游,西塘对古建筑的保护和发展吸引了更多的游客驻足观赏,那里的水乡那里淳朴的民俗都是不可忽视的法宝。而西塘的旅游的发展同样是受着改革开放的庇佑而逐步成熟的。大云是有名的花卉之乡,以牡丹最为著名,每年一度的牡丹花卉节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展商,那边的拳王农庄也在大力发展旅游业,酒店、温泉、花园一系列的基础设施的跟进,使大云的经济高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大庆建市,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截止到2007年末,全市工业实现总产值3077.8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54.1%;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433户,比1978年全市工业企业数多369户;并形成了以石油、石化、食品、建材、机械、电子、纺织、电力生产和供应和医药等九大重点行业。地方工业增加值由1997年的21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185.4亿元,十年增长了近8倍。目前,大庆市经济总量,65%来自石油,35%来自非油产业,这个数字在十年前应该是85%和15%。在“十一五”末期,努力把石油与非油产业的比例调整到55:45。
大庆市从2003年起实施地方工业项目“百项工程”建设。5年来累计新建地方工业项目791项,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03个,已有599个项目建成投产。
2000年之前,大庆市的工业园区只有高新区的“一区三园”。2000年万宝工业园区启动建设,2003年大同玉米、纸业园区、龙凤向阳园区、杜蒙德里格尔、肇源皮革城开始规划建设,2004年红岗区的玻璃、橡胶、铁人生态园区破土动工。2005年5月,根据黑龙江省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的要求,全市规划了东城、宏伟、兴化、向阳、喇嘛甸、红岗、林源、让胡路八个项目区,并当年开展建设。截至2007年底,全市园区工业已经初具规模,建设工业园区20个(其中市级以上工业园区14个),规划面积560平方公里。
自1998年以来,工业战线认真贯彻落实“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战略,截止2007年末,累计引进工业项目1086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06个。共引进到位资金242.9亿元。先后引进了金锣、伊利、日月、哈啤、皮革城、华嘉公司年产36万片6英寸集成电路芯片、港荣铝业2200套/年模具加工、天泰生化年产1.4万吨复合薯片、150套/年油田洗井水循环利用节水装置等一大批牵动作用较强的大企业和大项目,促进了我市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先后有黑鸟公司、大丰公司、三维公司等9家企业先后在香港、新加坡、美国等境外成功上市,累计融资34亿人民币。全市有大庆油田工程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在境外投资,设立了办事处或子公司。力神泵业等8家企业开展了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对外合作区域已扩展到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中亚的哈萨克斯坦、蒙古,中东的伊朗、阿曼,南美的委内瑞拉等区域和国家。全市有华拓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纳奇网络开发有限公司等服务外包企业46家,从业人员3100人,实现营业收入近10亿元。
到2007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312.3亿元,增长20.7%,增幅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7.1%,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二、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分别为15.1亿元、149.4亿元、147.8亿元,占同行业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7.3%、9.6%、67.6%。与上年同期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提高2.4和13.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基本持平。
大庆油田在43年的开发建设中,把爱国情怀、创业意识、求实态度和奉献精神,凝结成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石油工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铸就了享誉中外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创造了世界同类型油田开发的奇迹;连续27年实现年产原油5000万吨,为国家上缴各种资金和承担原油差价累计达8000多亿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其间,喇萨杏油田在不断提高采收率工作中形成的发展思路及开发方针,是与时俱进思想的集中体现。喇萨杏油田在提高采收率工作中创造的巨大经济效益和丰硕科技成果,是对先进生产力的最好诠释。
总结、推广大庆喇萨杏油田提高采收率的经验,是中国石油持续发展的需要,是符合中油股份公司开发现状的举措。油气勘探与生产,是中油股份公司的主营业务,重组上市3年来,上游业务创造的利润占中油股份公司总利润的95%。因此,集团公司一直将油气生产放在各项工作之首,提出在加快勘探、力争寻找更大新发现的同时,油气开发生产要合理配置减产油田、稳产油田和增产油田的生产指标,做到减产有序、稳产有方、增产有效。要求东部老油田进一步搞好以资源挖潜为重点的综合调整,努力控制含水,提高采收率,减缓递减,保持优势产业的持续有效发展。
资源,是采掘型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拥有可供开发的资源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资源采掘型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发展前景。目前,中油股份公司后备资源紧张的矛盾已经显现出来,实现原油产量稳中有升的任务十分艰巨。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石油需求量日益加大的情况下,中油股份公司新一届管理层提出一手抓油气勘探,一手抓老油田相对稳产的工作思路,以求实现资源接替的良性循环。
目前,中油股份公司原油产量的80%来自老油田,老油田依然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坐稳老油田,进一步提高老油田采收率,不仅能够为老油区拓展出一片新的发展空间,而且能为中油股份公司实现原油产量箭头向上提供保证。大庆喇萨杏油田挑战采收率极限的经验,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从开发角度看,喇萨杏油田有着整装、储量丰富、埋藏浅等有利条件,但也存在着油层多,层间矛盾复杂、油层非均质性强、产量压力大等诸多不利因素。为了给国家多产油,这个油田坚持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科学过程,紧紧跟踪油田开发的形势变化,认真研究地下油水变化规律,适时提出符合油藏开发规律、满足国家供给要求的开发方针,使喇萨杏油田的开发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并创造了可采储量采出程度50%以后继续稳产8年,综合含水60%后又稳产17年的奇迹。大庆喇萨杏油田在不断提高采收率的前进道路上,留下了一个个与时俱进的坚实脚印,在让老油田剩余油的潜力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也为大庆油田可持续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领域。
东部老油田曾为中国石油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依然是中油股份公司产量的主体部分,也是下步挖潜的主力地区。截至2002年,中油股份公司已开发油田的标定采收率为34.67%,其中喇萨杏油田的采收率为50.4%,而其他油田的平均采收率只有25%左右,与国际先进开发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据分析,中国石油老油田已投入开发的地质储量中,剩余油的挖潜余地还较大,只要大力依靠技术进步,工作做精做细,把采收率再提高4至5个百分点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一、增值税转型改革的背景及意义
我国1984年建立增值税制度, 1993年底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列》, 构建了增值税体系。在当时实行生产型增值税, 是为了解决税源不足和投资过热, 随着特定时期完成特殊的使命以及经济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 社会各界要求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变的呼声日渐增高,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适时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酝酿已久的增值税转型改革于2004年7月开始在东北三省进行试点, 2007年、2008年又先后在中部六省26个老工业基地城市和内蒙古东北地区进行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 显然, 由生产型增值税到消费型增值税转变已成为我国税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近年, 我国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 2008年随着金融危机加剧, 世界经济处于动荡、衰退的趋势, 我国实体经济受到很大的冲击。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我国提出一系列的经济刺激方案和政策措施, 来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增值税转型改革被提上议事日程。
基于以上两方面的主要原因, 国务院决定2009年1月1日起, 在全国范围全面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增值税转型改革消除了当前生产型增值税制决定的重复征税的因素, 同时可以降低企业设备投资的税收负担, 有利于推动企业投资, 创新发展, 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对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克服当前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 将起到积极作用。
二、增值税转型改革的主要变化
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条列》、《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进行分析得出, 增值税转型改革调整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扩大了增值税抵扣的范围
增值税转型后, 允许一般纳税人企业抵扣其新购进机器设备或自建的项目所含的进项税, 未抵扣完的可以转到下一期继续抵扣。在增值税转型改革后, 允许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 并不是购进或者自制所有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以下几个方面的固定资产购置进项税不予抵扣:1.专门用于非应税项目和免税项目等的机器设备进项税额;2.不动产在建工程进项税额;3.纳税人自用消费品 (具体明确为应征消费税的游艇、汽车和摩托车) 进项税额都不得抵扣;4.混用的机器设备在内的其他机器设备进项税额可抵扣的具体方法为:按当月免税项目销售额、非增值税应税劳务营业额合计占当月全部销售额、营业额合计比例计算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
(二) 进一步完善小规模纳税人的相关规定
为了促进中小企业摆脱经济困境, 同时便于税务机关操作, 新的增值税条例对小规模纳税人不再设置工业和商业两档税率征收, 将征收率统一降到3%, 同时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标准和相关规定进行了调整, 一是将过去的小规模纳税人的销售额标准分别从100万元和180万元降为50万元和80万元, 二是将过去年应税销售额超过小规模的纳税标准的个人、非企业性单位、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的企业统一按小规模纳税人的纳税的规定, 调整为年应税销售额超过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其他个人继续小规模纳税人纳税, 而非企业性单位、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的企业可以自行选择是否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
(三) 完善和规范税制, 堵塞税收漏洞
增值税的中性原则就是通过对各行各业普遍征收、规范管理体现出来的, 单独在部分地区或部分行业扩大增值税扣除范围的政策, 实际上割裂了增值税的内在联系, 影响地区间和行业间正常的经贸交往, 容易形成税收征管漏洞, 严重影响增值税制的平稳运行。为了堵塞可能带来的税收漏洞, 修订后的增值税条列规定, 在全地区全行业实施购置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 并且与企业技术改进、生产设备更新无关且容易混为个人消费的自用消费品 (指应征消费税的小汽车、摩托车、游艇等) 排除在增值税抵扣范围之外;同时取消进口设备免税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
(四) 恢复矿产增值税率, 促进节约资源
增值税转型改革后, 矿山企业外购设备将纳入进项税额的抵扣范围, 整体税负将有所下降, 为公平税负, 规范税制, 促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将金属矿、非金属矿采选产品的增值税税率恢复到17%。
(六) 降低税收管理成本, 提高征管效率
这次增值税转型改革, 将增值税纳税期限由10天延长到15天, 减少了纳税人排队等候的时间, 提高了纳税服务水平。由于增值税转型后, 购置固定资产的进项税允许全额抵扣, 避免了以前将可抵扣购进货物和劳务与不可抵扣购进货物和劳务分开的复杂审查, 降低征收和纳税成本, 提高了征管的效率。
三、增值税转型改革中, 企业会计实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会计政策变更的确定
就这次增值税转型来看, 按照会计制度规定应视为会计政策变更, 根据《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的规定, 增值税转型所导致的会计政策适合采用未来适用法, 不再适用于对企业已有的机器设备进行追溯调整, 而只是针对将来购买的机器设备, 其进项税才可以抵扣。
(二) 增值税抵扣时间的确认
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是税制的要素之一。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规定是对纳税人的强制性要求, 所以制定的条文内容一方面要有一定的刚性, 另一方面要具体明确, 对各种具体情况都可对照确认, 具有可操作性, 同时也方便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监督和检查。这次增值税转型对纳税时间进行了明确规定。财税[2008]170号第二条规定:纳税人允许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 是指纳税人2009年1月1日以后实际发生, 并取得2009年1月1日以后开具的增值税扣税凭证上注明的或者依据增值税扣税凭证计算的增值税税额, 要求具备下列条件才符合全额抵扣:
1.购进的固定资产必须是2009年1月1日以后实际发生的业务。
2.取得增值税扣税凭证, 即《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八条所规定的从销售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 从海关取得的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上注明的增值税额。
3.购进或者销售固定资产所支付运输费用, 按照运输费用结算单据上注明的运输费用金额和7%的扣除率计算的进项税额。
4.对于2008年12月31日前, 已经签定固定资产购买合同, 但增值税发票于2009年1月1日后开具的, 不能抵扣进项税。
对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及要求, 规定的很明确, 因此, 对2009年1月1日以后取得的发票要视情况进行抵扣。
(三) 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的范围及会计处理
增值税转型后, 不是所有的固定资产进项税全额抵扣, 自用消费品所含的进项税额不得予以抵扣。允许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只限于一般纳税人企业购置或自建的固定资产, 要求符合以下三个条件:1.购进或自制的新固定资产;2接受纳税人捐赠或实物投资的固定资产;3.购置固定资产时的运输费用所允许扣除的进项税额。
对于进项税全额抵扣的固定资产, 会计处理比较简单, 类似于购置货物中增值税的账务处理, 依照现有的会计处理程序进行处理。
【例1】甲公司为华东地区的一家上市公司, 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企业, 适用的增值税率为17%。有关业务资料如下:
2009年1月20日, 甲公司购入一台生产设备, 不需要安装, 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设备价款为1000000元, 增值税税额为170000, 发生的运费为20000元, 均以银行存款支付, 没有发生其他税费。
甲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四) 增值税转型后旧固定资产的转让及会计处理
对于增值税转型后旧固定资产的转让, 将视情况而定。因为《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 自2009年1月1日起, 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应区分不同情形征收增值税:1.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09年1月1日以后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 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2.2008年12月31日以前未纳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的纳税人, 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08年12月31日以前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 按照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3.2008年12月31日以前已纳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的纳税人, 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在本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以前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 按照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在本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以后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 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因此增值税转型后旧固定资产的转让的会计处理关键是判断属于哪种情况, 主要依据当时购进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来进行判断。
【例2】承前例, 2010年8月, 甲公司将2009年8月购入的设备, 已使用1年, 该设备原值200000元, 已计提折旧20000元, 售价220000元。不考虑其他税费, 企业对该业务的会计处理如下:
1.出售的设备转入清理
2.收到出售设备价款
3.出售的旧固定资产交纳的增值税
4.结转固定资产清理
【例3】承前例, 甲公司出售2007年9月购入, 自己已使用过的一台设备, 该设备原值200000元, 已计提折旧20000元, 售价220000元。不考虑其他税费, 企业对该业务的会计处理如下:
1.出售的设备转入清理
2.收到出售设备价款
3.出售的旧固定资产售价高于原值
按4%的税率减半计算应交增值税为[220000/ (1+2%) 2%]=4314元。
4.结转固定资产清理
(五) 视同销售的固定资产及会计处理
由于增值税转型后, 固定资产视同销售的情况和存货视同销售的处理方式相似, 所不同的是固定资产视同销售需要按照固定资产的处理程序进行账务处理, 即通过“固定资产清理”账户, 对增值税的处理与存货的处理相同。
【例4】承前例, 甲公司于2012年将2009年购入的设备投资给乙公司, 该设备的账面价值为890000元, 已计提折旧300000元, 协商的投资额为1500000元。
甲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六) 对企业会计报表的影响
对企业利润表及资产负债表的影响:投资当年, 由于新增固定资产的增值税允许全额抵扣, 导致当年利润大幅上升。以后各年, 由于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减小, 相应的计提折旧减少, 导致利润增加。
对企业现金流量表的影响:投资当年, 经营现金流由于增值税支付的大幅减少而有所上升;以后各年的现金流不再受增值税的直接影响。
参考文献
〔1〕孙勇.增值税转型改革主要内容及需要注意的问题〔N〕.经济日报, 2009-02-19.
〔2〕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70号, 2008-12-19.
〔3〕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国家税务总局第50号令, 2008-12-13.
经济转轨进程中,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是市场化改革的基本问题。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政府是作为弥补“市场失灵”的角色而存在。在我国渐进式改革中,一开始市场并不存在,所以就很难谈得上“市场失灵”。恰恰相反,改革初期,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要尽快培育市场、形成市场、发展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孵化器”的作用。与此同时,不断调整政府职能,实现政府角色转换。
一、承认市场,培育市场、开放市场。30年来,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大体经历了从排斥到承认、从相互否定到互为补充、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过程。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框架;八十年代中后期,进一步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改革思路;九十年代初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从实践看,政府作为市场培育者,在三个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放开和搞活农产品市场。与此同时,对农业的主要产品,比如粮食,实行最低保护价。这样,一方面破除计划配置农产品的旧体制,形成了农产品市场;另一方面,又确定了政府干预农产品市场的合理范围,以确保农产品市场的有效性。
采取双轨制的办法,逐步放开工业品市场。建立和形成了统一的商品市场。工业品市场竞争局面的形成,极大地加快了工业化的实际进程,对于奠定我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采取开放的市场政策。逐步开放国内市场,提高经济的开放度。由封闭、半封闭的经济体,迅速转化为开放型的经济体,是我国在新一轮全球化浪潮中抓住历史性机遇,充分利用外资弥补国内市场资本不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客观地估计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的历史性作用。政府作为市场培育者,反映了我国渐进式改革的一個基本规律:政府是市场化改革的第一推动力,是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在政府与市场关系上,市场发挥作用的范围、方式都取决于政府。但政府仅仅作为市场培育者,也不可避免地形成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形成政府对市场过多的替代。
(1)为经济起飞创造必要前提。经济起飞的初始条件要求有最低限度的社会基础资本的先行建设,比如道路、桥梁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起飞和市场力量发挥作用的前提。以政府为主导,我国完成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启动市场和民间力量促进经济繁荣创造了基础性条件。与印度、非洲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优势并不在于市场更为发达,而是在于更为积极有效的政府。
(2)形成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政府对市场的替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通过人为地控制要素价格,构造了低成本的发展模式。土地、资本、劳动力价格的相对低廉,为企业扩张创造了一个相对优越的制度环境。也为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创造了成本优势。二是通过分税制改革,地方政府成为推动经济规模扩张的重要动力源。地方政府为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积极地干预市场,以吸引更多的投资。我国经济总量、财政实力、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都与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直接相关。
(3)为渐进式的市场化改革预留了空间。政府主导型的经济运行模式,并不是简单地否定市场的作用,而是积极地培育市场。历史地看,政府主导型的经济运行模式使市场在可控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这是渐进式转轨有效的过渡性安排。
三、客观地估计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模式的演进趋势。从东亚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的实践看,一方面,政府对市场的替代,在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的初期,具有明显的制度收益,另一方面,也应看到,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的制度性收益将逐步递减,并会使经济发展因缺乏活力和弹性,难以应对可持续发展难题而陷入困境。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下,难以应对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新的矛盾和问题。
(1)资源环境的挑战对资源价格改革提出新的要求。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快速增长同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越来越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在这个特定背景下,放开各类矿产资源价格,使其能够体现资源的稀缺程度,才能使企业自觉地考虑到资源环境的成本,以有效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实现可持续增长。
(2)土地集约利用对土地要素市场化提出新的要求。由政府集中控制土地交易,低成本供应土地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一方面,新土地资源的浪费和土地资源供给巨大的缺口并存;另一方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要求充分地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这就使得新阶段土地要素市场化的要求尤为迫切。
(3)保护劳动者权益对劳动力要素市场化提出新的要求。近年来的改革发展实践表明,劳动者长期保持低工资的状况,不利于扩大消费,不利于转变投资、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这就要求建立劳资双方合理的谈判协商机制,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框架,完善劳动力要素市场。
四、政府成为市场监管者,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前提。市场化改革进入新阶段,要形成一个好的市场经济,政府必须成为市场监管者,以维护公平竞争的基础秩序。我国30年改革开放走到今天,虽然政府还需要在某些领域培育市场,但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看,更需要政府不断调整职能,扮演合格的市场监管者的角色,以政府与市场的互补关系取代相互替代的关系,这样才能够真正使市场化改革到位,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1)政府要成为商品市场的合格监管者。商品市场的有效性依赖于政府的有效监管。以食品药品监管为例,多头监管与“监管失灵”并存,对政府的监管职能提出新的要求。
(2)政府要成为要素市场的监管者。例如,在土地问题上,如果政府不再直接安排土地交易,作为中立的监管者,就会有利于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如果政府作为劳动力市场的监管者,就能够更妥善地处理劳资关系的问题。从新阶段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实践看,如果政府不作为要素市场的监管者出现,市场化从商品领域拓展到资源要素领域相当困难。
(3)政府要强化社会性监管。要建立一个好的市场经济,政府应当从市场交易双方超脱出来,成为公众利益的代表,成为超越具体市场利益、客观公正的监管者。例如,在对待高能耗、高污染企业问题上,地方政府要从提高当地财政收入的利益中超脱出来,才能够作为合格的环境的监管者。
【改革开放的变化论文】推荐阅读:
达州改革开放的变化06-01
改革开放后政治的变化06-18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07-18
以家乡的变化发展看改革开放11-02
论改革开放给我们身边带来的变化05-26
家乡改革开放巨大变化10-15
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变化11-03
改革开放四十年新变化11-11
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调查报告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