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文化研究答辩会(通用7篇)
主持: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努力,同学们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不仅锻炼了自己,也扩充了自己的知识面,好接下来就请这些同学们来展示一下他们一个学期以来的成果吧!
首先有请:()研究小组
请()研究小组做好准备
1、陈彦希()
2、李隆杰(中华姓氏文化)
3、陈填()
4、林佳旖()
5、刘蔓莹()
6、李静纯()
7、张哲杭()
好!感谢()精彩的演讲,接下来()
感谢这7组同学们辛勤的付出,在以后的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希望同学们所学到的这一有用的技能将伴随我们一路成长。现在我宣布这次答辩会圆满结束!谢谢
总: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吴:我叫吴泽泓
李:我叫李隆杰,今天给大家带来一段简短的相声!
吴:诶!哥么,最近听说你在弄中华姓氏文化研究啊!
李:不错,这姓氏文化还真是博大精深,深不可测呢!
吴:你为啥要研究这个呀?
李:你看咱中国,逢人见面,都要问句:“您贵姓啊?“
吴:我姓吴
李:今年,咱侨博会开了,那华侨也是纷纷回家乡寻根啊!一座座宗祠筑起,一本本族谱修齐,一次次活动办起,一群群人齐欢喜啊!
吴:诶!那你倒是说来听听,你都研究了些啥?
李:那研究就得研究咱潮汕姓氏,咱潮汕姓氏人口情况怎样啊?哪个最多?哪个最少?哪个人口爆炸?那个少得可怜啊?
还要看看咱潮汕人对姓氏文化是怎么看的?
研究这姓氏文化有啥意义?有什么用啊?
吴:诶!倒是挺丰富的!那你说说你研究潮汕姓氏,难不成能把整个汕头都调查了?
李:这我可办不到,但部分反映整体吗!我就从咱汕头一中入手,那也能侧面反映潮汕的姓氏了吧!再对周边一些小地区进行一下考察,结果不就出来了吗?
吴:这方法到挺好,可汕头一中人那么多,怎么查呀!
李:这还不容易吗!到学校教导处借来全校名单,不就完啦!
这已统计,收获还真不少,我统计除了这个汕头一中学生人口最多的前十名,而且发现这个“陈”姓人口是相当多呀!
吴:这是当然,俗话说:陈林蔡,天下居一半吗!
李:我就奇了怪,咋汕头不是李姓第一呢?我要好好研究一番!
发现陈姓大多都系出这三源,一个是剿灭贼寇留在这儿的大将军陈元光,一个是献地被封王的陈洪进,一个是陈国皇帝陈霸先后代“江州义门”陈氏,他们宗祠上都会写“颍川世家”。吴:原来如此,那大姓咱了解清楚了,我倒是对那少姓有些感兴趣!
李:对于少姓,我们也做了一个调查报告,发现啊!这个咱潮汕的少姓大多不是来自于本地 有饶平、揭阳、四川、湖南、揭东、揭西等地。即使在汕头境内,也分布在南澳、潮阳等地。吴:哦原来这少姓,大多都是迁徙过来的呀!
李:诶我在这少姓中,还发现一些很有趣的现象,比如高二有个同学姓这个字(了),念啥? 吴:这不就是个了解的了吗!不过这姓倒是第一次见!
李:错啦!这字念“瞭”据说是和瞭望台的瞭是同个字。你再看看这个字念啥(仇)吴:这不就是个仇恨的仇吗!诶居然有人姓这种姓!
李:你这样说,人家就给你一巴掌啦!这字啊年仇(求),据说是从“九”字避难加个单人旁改的。
李:再让您看看这位同学,你说说她又姓啥?
吴:让我想想,这姓“黄和”吧!复姓!
李:我开始也这么想,后来啊!向他们班级同学了解后发现,她呀姓黄,叫和小雪。吴:看来我对姓氏文化还不够了解啊!
李:所以啊!我又对咱全校再一次发起问卷调查和统计,看看高中生对姓氏文化又是怎么看待的!
诶!我问问您啊!您对姓氏文化是怎么看待的呀?
吴:姓氏不就是一脉相传吗!五百年前是一家啊!
李:这就是一个认识误区了,包括这调查结果也是不乐观啊!发现这同学们对自己姓氏的文化不了解甚至不关注。有些甚至认为这姓氏就是个标志而已。姓氏文化淡化现象那是越来越严重啦!所以我对这姓氏文化的曲折发展,做个简单的解释。首先,以氏族部落的保护神动植物作为图腾,后来母系氏族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跟母亲姓,父系氏族替代母系氏族后,就跟着部落首领姓,后来人口越来越多,挤不下,迁走的这个就叫氏,特别是到春秋战国时期,氏最多,家住西门叫西门,封地在姜氏为姜,官居司马叫司马,家住池边就姓池,坑蒙拐骗那叫姓巫,到了秦朝时期姓氏渐渐合一,汉朝时期就不分啦!但这皇帝又喜欢赐姓,唐朝那就赐李姓,再后来少数民族为了靠拢汉族,也纷纷汉化改姓,现在姓氏已达2万以上了。吴:原来姓氏发展这么曲折呀!
李:所以现在呀可能一个姓李的,唐朝前并非姓李,还有可能是少数民族,现在想找到一个完全纯正的姓恐怕是不可能的啦!
吴:那你说说这姓氏文化到底有啥意义啊?
李:所以我们又去濠江区逛了一圈,看看这潮汕姓氏文化对这儿有啥影响,碰巧碰上了我家宗祠的冬至祭祖大会,那场面,那阵势,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那是人山人海啊!
吴:那还挺热闹!
李:我们又去这澄海涂城乡逛了逛,这个乡里全村都姓许,每到过年过节,那迎神赛会也是龙凤腾飞,热火朝天啊!
吴:还挺气派!
李:可见这姓氏文化,对这两地乡民来说是意义重大呀!
这还不够,姓氏文化还有啥意义啊?我们向历史专家进行了访谈!
也是非常支持我们的这个研究性学习,他说:姓氏文化对我们中华民族发展来说意义重大,不仅仅是对于家族方面,更加对于海内外华人交流。提示民族凝聚力。对于人类遗传学也有作用,你知道曹操有头痛病吧!
吴:知道!
李:他这头痛病啊!子孙后代也遗传了!如果能够对这个寻根究底!那么人不久可以延长寿命了吗!
吴:诶有道理
李:姓氏文化还对这个中华文化有很大作用,比如管鲍之交啊!周公吐哺庄周梦蝶啊!岳家军”、“杨家将”等等典故都离不开姓氏!
吴:看来这姓氏文化还挺重要!
李:不错,弘扬姓氏文化!
吴:传承华夏文明!
李:参考文献《百家讲坛》《中华姓氏文化大观》
一、源起
本總會源起於公元1971年4月籌辦世界李氏懇親大會,當年10月底在台北市召開,與會海內外宗親六百餘位,盛況空前,會中決議組織「世界李氏宗親聯合總會」,申請立案,迄公元1973年4月,經內政部核定當年3月15日成立,正式命名為「世界李氏宗親總會」並頒發立案證書,迄今已三十餘年。
二、歷屆理事長、監事長與會員人數
第一屆理事長宗黃宗老,依組織章程規定,理、監事任期為三年,然宗黃宗老堅持僅擔任一年,其餘二年推請雅仙宗老代理並經選舉連任二、三屆理事長,共達八年。第四、第五屆由儒聰宗長繼任,第六屆瑞河宗長當選,第七屆選出伸一宗長,第八屆瑞標宗老接任並連任至第九屆,任期未滿,中道崩俎,於公元1997年8月8日仙逝,9月5日,第九屆理、監事會聯席會議補選元吉宗長繼續領導,第十屆元吉宗長。逢梧博士自加入本總會以來,二十餘年,數度僕僕風塵,遍訪美、加、東南亞等地宗團,致力於拓展本總會基礎,於敦宗睦族,貢獻至鉅,深獲海內外宗親一致肯定,在第十一屆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中,高票當選本總會第十一屆理事長。菲華工商總會理事長滄洲宗長接任第十二屆理事長。第一、二、三屆監事長為士珍宗老,第四屆為培國宗長,第五、六、七屆為荷公宗老,第八屆為存敬宗老,第九屆為成發宗長,第十屆為清利宗長,第十一屆、第十二屆由清利宗長膺選連任。至於會員人數,團體會員海內外總計達八十餘單位,會員人數除各宗團外,個人永久會員一千餘人,迄至公元2001年為符合「總會」名義,經第十屆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決議,不再吸收,已入會之永久會員,其權利保留至自然終止。
三、總會三十年來發展概況
總會成立伊始,為配合十月慶典海外宗親回國祝賀之便,自始每年懇親大會,均以十月份舉行為主,海內外宗親無不踴躍參加,於敦親睦族,團結互助,發揚中華文化,固本思源,不無績效。三十年來,海內外宗親團體紛紛加入本會,會眾素質,日益提昇,諸凡企業鉅子、文壇宗匠、政治菁英、科技奇才、藝能泰斗,悉我隴西一族莫大之光榮。由於歷任理事長卓越領導,海外宗親熱忱響應,本總會先後數十次,組團遍訪美、歐、澳、加、東南亞等地區,敦親睦族。2005年第九屆第一次會員代表暨懇親大會,菲律賓隴西總會逢梧、滄洲、榮美宗長提議,會員大會及懇親大會由海內外各地輪流主辦,經大會無異議通過,第十屆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即係在菲律賓共和國岷里拉市舉行,菲律賓隴西總會主辦。其後十屆三次會員大會,十一屆一次會員代表大會均因故仍在台灣召開。第十一屆第二次會員代表暨懇親大會移師萬隆,由印尼宗親總會理事長(本會副理事長)冠漢宗長主辦,雅加達宗祠主席世鎌宗長(本會副理事長)全力襄助,盛況不凡。同屆第三次大會經上次大會決議,由台灣省宗親總會理事長章夫宗長主辦,台灣省宗親總會前任理事長國憲宗長贊襄(章夫、國憲二位宗長均任本會副理事長)卓著績效。第十二屆首次會員代表暨懇親大會集會馬來西亞,由檳城宗祠主席(本會副理事長)拿督雅和宗長暨大馬宗親總會諸宗賢辦理。第十二屆二次大會,由香港宗親會理事主席常盛宗長暨在港諸宗賢隆重辦理。爾後當一本既有基礎,輪請各地區宗團執事宗賢協助主辦,藉符隴西源流遠,世界一家親之主旨。
總會成立以來,苦無固定會所,先是假創會宗老宅第辦公,其後在台灣李氏宗祠房舍處理會務,至第十屆時,租用民宅,租金均由當屆理事長元吉宗長負擔,其間歷任理、監事宗長,無不憚精竭慮,為營植固定會所努力,迄至2001年第十屆理事長元吉宗長任內,始於10月16日購定台北市新生北路2段35號2樓現址,12月25日遷入新會所,從此會所固定,基業永續。為購置會所,海內、外宗親踴躍輸將,樂助玉成,雖云尚有未足,實已深銘會眾五衷。
此外,法人登記,是為民間社團不可或缺之必要手續,本會成立已逾三十年,該項手續迄未完成,主要原因在於創會之初有所疏忽,經一再努力,乃於2004年向台灣台北地方法院完成申請登記獲准,發給法人登記證書。
四、前途瞻望
(一)宗親總會,旨在團結宗親,敦宗固本,明倫睦族,首要之圖,應在薪火傳承,繼往開來,繼往有賴老成,開來責屬新秀,十一屆理事長逢梧宗長,向以繼承宗族傳統,發揚中華文化為職志,當屆理、監事會全體宗親,在逢梧宗長領導之下,自當全力發展會務,團結宗親,培植後起,務期本總會生生不息,永續傳承,俾我逾億人口之大族,永為社會之中堅,華人之典範,共策國族之光輝前景,咸為我會目標。
邓氏宗祠祭祖联谊会
2006年3月,在湖北省通山县燕夏乡邓氏宗祠召开盛大的祭祖联谊会。为湖北20余县市大成谱首卷合修、通过主编邓其伟所作的史料考证达成共识,各支经济文化经验交流。2007年4月,在湖北通山县九门邓氏宗祠,召开了来自湖北23个县市的邓氏宗亲代表300多人的联谊会,各支交流经济文化发展情况与经验,“湖北邓氏宗亲联谊会”正式成立,选举产生了湖北联谊会领导班子,确定了2008编辑《中华邓氏族史》首卷初稿。同年10月,在两位主要领导人邓其伟、邓腾宗亲的主持下,在湖北浠水召开了由鄂东组成的宗亲代表,选举产生了“邓氏武翼公后裔宗亲联谊理事会”领导班子,从此这几个县市邓氏宗亲参与全省的合谱工作正式启动。同年11月,武汉市新洲区邓家松林大祠堂召开了数十县市260位邓氏宗亲参加的“合谱动员大会”,各支谱积极参与全省总谱首卷的合修工作。同年11月主要领导邓其伟、邓吉贵、邓光泉亲临洪湖,召开支持洪湖、仙桃、监利、嘉鱼四县市合修大谱,动员工作大会。同年12月,湖北阳新县举行通、星两户十二届续修谱(支谱)完工,近千人参加庆典活动。
2008年2月-4月湖北阳新县三洲邓氏家谱(支谱)顺利完成、湖北通山县邓氏家谱(支谱)授谱仪式,都举行的隆重的活动。2008年下半年,湖北分会主要领导邓其伟、邓腾亲自督促和指导,并经邓腾宗亲带头捐款4万多元予以资助,历时七个月,客服重重困难,湖北编撰的《中华邓氏族史.豫赣湘鄂川首卷》初稿终于印刊成册,与邓氏宗亲见面。
2009年上半年,在邓其伟、邓腾宗亲全力督导和邓腾先生捐的巨资支持下,浠水文峰全体宗亲积极努力,《中华邓氏族史.文峰卷》刊印面世。2009年在湖北阳新县邓氏通户宗祠召开了湖北邓氏宗亲联谊会第一届二次工作会议,报告《2008年工作回顾暨2009年工作展望》,继续动员全省邓氏宗亲积极参与搜集邓氏宗谱史料,进一步补充修订《中华邓氏族史.豫赣湘鄂川首卷》,并支持邓氏通户宗祠修缮和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支持武翼公后裔恢复浠水莲峰邓氏“汉唐家声”宗祠的重建工作。邓勇军宗亲被推选为副秘书长。同年8月,在武汉市水果湖广场大厦10F,执行会长邓腾主持召开湖北邓氏宗亲联谊会第一届三次工作会议,重点加强编委班子和工作进度,特别对筹措资金来源设想办法,并向全省邓氏宗亲发出了积极参与合修谱的倡议书。决定出席代表参加2009年11月份邓氏发源地河南邓州市委市政府举行的全球邓姓文化交流活动。2009年11月5日、6日、7日,参加河南邓州举行的全球邓姓文化交流活动,炎黄邓氏宗亲联谊总会在河南邓州市成立,湖北邓氏宗亲联谊会作为总会设立的湖北分会,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即“炎黄邓氏宗亲联谊总会湖北分会”“湖北邓氏宗亲联谊会”。邓腾被推选为总会名誉会长,邓其伟被推选为总会顾问。
2010年元月15日—17日,省分会负责人邓其伟、邓斌、邓楚文、邓光泉、宗亲代表邓平安、邓泽翔等应邀参加了总会在深圳举行的《邓姓文化》杂志首发式和邓氏宗亲恳谈会,拜谒了邓小平铜像。并成立了总会建设项目和联谱工作两个协调委员会。我会邓世鸿、邓腾两位先生分别当选为两个委员会的常务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2月19日(正月初六)晚上,在武
汉弘毅大酒店二楼2号厅,湖北联谊会第一届领导班子部分负责人:邓其伟、邓国准、邓腾、邓兴华、邓隆飞、邓勇军等宗亲聚集在一起,借春节团拜的机会,为开好湖北联谊会2010年年会,并为在2008年12月出版的《中华邓氏族史·豫赣湘鄂川首卷》的基础上编修好《中华邓氏族史·湖北卷》进行了预备性商议,召开了第一次筹备会,与会负责人达成了如下共识:
1、完善湖北联谊会组织制度,结合几年来的运作和湖北邓氏宗亲联谊的实际情况起草并在年会大会上审议、通过湖北联谊会章程。
2、完善财务收支管理制度并向“会议”与会宗亲代表报告。
3、扩大、充实领导班子组成。
4、规划、起草“会议”议程和日程安排。此次筹备会后约一周左右,由邓其伟、邓国准、邓勇军先生执笔起草的章程草案及“会议”议程和日程安排草案已发送给湖北联谊会有关负责人。
3月9日下午,在武汉市政协办公大楼三楼会议厅,炎黄邓氏宗亲湖北联谊会召开了第二次筹备会,出席会议的有:炎黄邓氏宗亲联谊总会名誉理事长、武汉市政府协常委、法制委员会主任邓斌,炎黄邓氏宗亲联谊总会名誉理事长、吾离陵保护建设及各地邓氏纪念项目建设工作协调委员会党务副主任兼秘书长、武汉弘鑫房地产公司董事长邓世鸿,炎黄邓氏宗亲湖北联谊会会长邓其伟、顾问邓国准、执行会长邓腾、副会长邓兴华、邓隆飞、邓乾树、秘书长邓坤文、副秘书长邓光泉、邓乾金、邓勇军,通山支会会长邓交松等。第二次筹备会主要就炎黄邓氏宗亲湖北联谊会章程(草案)、“会议”的议程及日程安排、与会代表规模、会议召开的时间和地点、接待等事项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对新一届领导班子组成人选进行了初步酝酿。
第二次筹备会议决定:
1、将2010年年会与《中华邓氏族史·湖北卷》编修工作会议一并举行。
2、与炎黄邓氏宗亲联谊总会协调,将总会拟举行的联谱工作协调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与此次大会一并举行,诚邀总会主要负责人及总会联谱工作协调委员会各位省外负责人到会,为编修好《中华邓氏族史·湖北卷》一道出谋划策,力争早日完成此书的编纂工作。
3、本次年会将进行换届选举,第二届领导班子将在第一届的基础上扩大成员规模,并结合近几年的运作适当作出人事调整,邀请一部分活动能力和号召力强、在宗亲事务中比较有影响、德高望重的宗亲加入到新一届领导班子中来,以便集思广益,让湖北联谊会更好地为邓氏宗亲事业服务。
4、本次年会将通过章程,以章程来规范湖北联谊会的运作。
2010年5月28日、29日、30日,在武汉科苑宾馆举行“湖北宗亲会第二届代表大会暨中国.武汉邓氏文化研究会”,“《邓姓文化》杂志研讨座谈会”,“邓氏族谱研讨会”。会上有来自湖北省50多个县市的宗亲代表,还邀请了全国二十多个省对族谱有研究的宗亲代表。邓州市委常委副市长、炎黄邓氏总会理事长邓洪军,副理事长邓光阁,邓香云,炎黄邓氏总会秘书长邓明珍,邓州市文化局长闫富传等十人亲临会议并对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会上选出了湖北宗亲会第二届领导班子。推选部分具有社会影响力的邓氏宗亲为荣誉和名誉会长,邓其伟再次当选为会长,邓兴华当选常务副会长,顾问邓国准,副会长:邓隆飞,邓乾树,邓坤文,邓楚文,邓佑华,邓有华,邓承贵。秘书长邓勇军,副秘书长:邓光前,邓肇义,邓思华,邓乾金,邓礼能。同年6月19日,革命老区红安麻城成立“炎黄邓氏宗亲红麻联谊支会”。
同年7月,德高望重,为我们邓姓文化作出巨大贡献的邓国准顾问因病逝世,这对湖北续修《邓氏族谱》,邓姓文化研究工作来说,将是很大的损失。
2010年11月13日、14日、15日,炎黄邓氏宗亲联谊总会在河南省邓州市举行先祖塑像揭
幕仪式暨邓姓文化联谊交流活动,湖北邓氏宗亲联谊会名誉会长邓腾、邓散心、秘书长邓勇军、邓泽翔参加。在武汉梦天湖山庄渡假村接待香港邓氏宗亲一行30多人,会长邓其伟、名誉会长邓斌、邓世鸿、副秘书长邓光泉到场致词欢迎香港宗亲。
湖北在失去邓国准顾问这一得力骨干后,《邓氏族谱》主编邓其伟会长身体欠佳、深感气力不足,续谱工作不堪重负。2011年4月,会长邓其伟、常务副会长邓兴华、副会长邓隆飞、邓乾树、秘书长邓勇军、邓光泉会谈决定,为维持湖北续谱和文化研究等活动正常进行,需要尽快把湖北的下一届领导班子整合落实,与会在电话和名誉会长邓腾、名誉会长邓世鸿交流后,邓世鸿会长初步定于2011年9月份举行会议,完成湖北领导班子换届工作。
[2]
2011年清明节前夕,湖北宜昌支系明祖(洪武二年)邓有凤公后裔筹备宗亲联谊成员,推荐有能力的有凤公后裔带头发扬和传承家族文明、特别推选创业楷模企业家做带头人,作为一面旗帜,为家族年轻人树立榜样。
加强邓氏文化交流 弘扬伟大中华民族精神
一、历史的回顾
热爱祖国,怀亲思乡,朔宗寻祖乃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所共同形成的传统美德,正是由于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发挥作用,才铸成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家族的辉煌,祖辈的业绩,对子孙后代不无启迪勉励意义。我们今天的聚会就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缅怀已故去的人士。激励健在族人奋力拼搏,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用以教育子孙后代,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艰苦奋斗,勤学奉献的家风,有益于国家民族的兴旺发达,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史为镜,可以昭未来。昨天是今天的回忆,今天必将成为明天的历史。中华民族已有五千年文明史,我国各个民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特别是近代以来,在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勤劳勇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既反映了历史上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也反映了当代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动力,也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精神力量;这种民族精神,既同我国传统美德相承接,又同社会主义道德相统一,永远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
在科学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要想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强国,不掌握现代科学文化是绝对不行的。“四人帮”掀起的“文化大革命”,鼓吹“知识越多越反动”、“知识无用论”等反动谬论,以及全盘否定我国几千年文明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全部加上封、资、修的标签加以批判,对广大革命干部和知识分子实行残酷迫害,学校停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文化大革命”长达10年的内乱中,中国民主体制遭到严重践踏,许多人到现在还心有余悸。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经历了这场浩劫之后,总结沉痛教训,拨乱反正。更加坚强、更加成熟,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勇往直前。因此,我们必须教育子孙后代,懂得科学文化在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中的重要作用。使每一个小孩从小就养成热爱祖国、热爱学习、尊重历史、尊重我们几千年优秀文化传统,艰苦奋斗,勤俭向上的精神。逐步培养成知识丰富、智力发展的人才,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力拼搏,贡献力量。据历史考证,我们邓氏祖先血脉源于黄帝,受姓始于殷商皇族,殷商第二十二代国君武于继位后(公元前1315年),便把叔叔曼封在邓国(今河南邓州市)当了国君,以后曼的子孙就以国为姓,因此邓氏得姓的历史已经超过了三千三百年,真是名副其实的源远流长。邓氏家族由此繁衍,邓氏家族的始祖便是商王武丁的叔叔曼公德阳。至春秋时邓国中兴之君邓侯吾离,是史书上记载的第一个以“邓”为姓的国君,今邓州市城郊吾离冢村还完好地保存了邓侯吾离墓,村名由此而来。周灭商后,邓国作为异姓诸侯国,臣服于周,得以幸存,至春秋邓祈侯时(公元前678年),邓国为楚文王所灭,因邓祈侯的妹妹是楚文王的母亲,邓为舅甥之邦,故楚灭邓国,只是改号易帜,邓国虽灭,国人尚存,但自此后,更多的邓氏族人迁
徙流落异乡,甚至漂泊海外。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邓姓人口约702万,排名第34位,至今已近800万,但分布极广,国内集中于长江流域及沿海一带,其中以江西、湖南、河南为最多,四川、广东、福建、江苏、湖北次之,一部《邓氏族谱》印证了专家们的考证。《邓氏族谱》的出现,是1989年2月,马来西亚华裔邓威廉夫妇,回国寻根问祖带回祖国的,根据《邓氏族谱》的记载,邓威廉已是第一百一十四代传人,其先辈于一千多年前就从邓州迁到广东博罗,后其祖父带同宗下南洋。将《邓氏族谱》携至马来西亚,得以妥善保存,邓威廉一家几代人将《邓氏族谱》视为圣物,并将续写视为至高无上之事,邓威廉用了十年时间寻找祖先居住地,终于在河南邓州市的大力协助下,实现了夙愿。《邓氏族谱》是当今世界所见时间跨度最长的谱牒,由于时间长达三千三百年,能流传至今稀罕至极,本身已是十足的珍贵的历史文物。《邓氏族谱》几乎能算一部英雄谱,细读其文,你会发现,邓氏宗族,历朝历代中精英俊杰时有涌现,为历史名人有资格载入史册经传者不少。有学者这样认为,在流传于世诸多望族家谱中,《邓氏族谱》地位无可比拟,堪称国宝而当之无愧。为邓姓赢得美名的,当首推当代伟人邓小平,他是中共第二代主要领导人物,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成立建立了卓越的功勋,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和掌舵人,在文革十年**后,他力挽狂澜、拨乱反正,领导全国人民掀起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高潮,为富民强国、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提高我国国际威望,作出了杰出贡献,他的名字举世瞩目,不仅是邓氏的骄傲,更是全中国人的骄傲。
邓氏族人自上古至清,出有众多国君侯爵、丞相大夫、将军总兵、名士文人;如邓氏第十九世邓侯吾离;春秋时郑国大夫邓析,是法家、政治家先驱;西汉大夫邓通,四十七世东汉开国元勋邓禹,扶助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封元侯,还有邓太后、邓辰、邓涉;蜀汉大将邓芝;三国时期讨灭蜀汉的曹魏大将邓艾;晋文帝南迁后声誉卓著的名臣邓攸;唐代邓进忠;宋代思想家邓牧;元代书法家邓文元;清代邓石如的书法和治印;邓廷桢历任两广、两江、云贵、闽浙总督政绩辉煌,而且在鸦片战争初期,守卫虎门重创英军,更是大快人心;邓世昌是近代海军将领,甲午海战中的民族英雄;诗人邓辅纶,作家邓显鹤等都是千百年来受人景仰的杰出历史人物。
邓氏现代历史名人大家较为熟悉,湖南的邓中夏,是中共早期党员,中国工人运动的著名领导人之一;邓演达、国民党左派领导人,曾任北伐军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后为蒋介石暗杀;邓子恢,是新四军领导人之一,国务院副总理;邓华,人民解放军上将,曾任赴朝志愿军总司令;邓颖超,中共早期党员,中国妇女的领袖人物之一;邓力群粉碎“四人帮”后的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邓柘作家,曾任人民日报社长;中共早期党员,广东邓发,贵州邓恩铭,湖北邓初民等。众多革命先驱,为我们树起光辉旗帜。
河南邓州市博物馆邓氏专展有文曰:“千百年来,邓氏子孙秉承开基始祖之遗风,奋发向上,历久而不衰,或以勋名著,或以高节称,或以理学传,或以艺文鸣,代有贤哲,辈见英豪,光耀史籍„„。”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就是不同血缘姓氏的宗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繁衍生息、播迁交流、兴衰更替的总汇。以血缘姓氏为脉络的姓氏谱系,正是具体而微地载承各姓氏宗族的渊源世系,兴衰荣辱及其历史功业和文化特色的重要文献,是中华文明进化的轨迹,社会历史发展的缩影。因而中华姓氏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生命力最旺、凝聚力最强、感召力最大的人文情结,是认同中华文化的伟大基石。
二、对《中华邓氏族史》豫、赣、湘、川、鄂卷的评价
二OOO年,武汉邓其伟先生受湖北省华夏邓氏宗亲联谊会的委托,负责主编《中华邓氏族史》豫、赣、湘、川、鄂卷,经六年艰苦努力,收集邓氏族谱资料百余部,在古稀之年带病坚持编审工作,到二OO八年完稿成书,全书200万字,为精装本。
(一)编史目标明确。为了宏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寻根问祖,恢宏祖德祖功,主要是为
了勉励当代教育后人,鼓励奋发向上,弘扬勤学奉献精神。
(二)资料翔实。全书历史资料主要是根据《史记》、《后汉书》、范新翔先生所著《南阳邓氏族史》,江西邓宝仁先生编《邓氏族史》、《中华邓氏族史粤港卷》以及邓威廉先生1989年带回国的《邓氏家谱》等资料,取其精华,汇编成册。
(三)内容丰富,全书共四篇,第一篇邓氏源流,包括古代邓氏的产生与发展,邓氏的起源,邓氏史略等;第二卷,邓氏历代世系,包括历史名人为邓氏宗谱所作的“序”;第三篇邓氏文化,包括邓氏历史文献,邓氏历代名人列传及名人录;第四篇有关文献及附录。
(四)此书不足之处:首先是标题太大,按标题应包括河南、江西、四川、湖南、湖北五省的族谱,但世系表只是湖北十几个县的,故名不符实;其次湖北省大部分县市邓氏谱族没有入编;其三缺少湖北近现代名人传记;其四照片太多不严肃;其五错别字很多。这些都是在编辑湖北卷中要加以改进的。
三、关于编辑出版《中华邓氏族史》湖北卷问题
编辑出版《中华邓氏族史》湖北卷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流传后世的重要工作,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由于历史原因各地族谱资料大多已经散失,故资料收集、编辑整理到印刷出版发行,工作量大,须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和时间。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有一个经验丰富、坚强有力的写作班子,还要有一定的财力支持,根据当前湖北分会情况,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出如下建议:
(一)在原《中华邓氏族史》豫、赣、川、湘、鄂卷基础上加以修改补充,可大大节约工作量和时间。
(二)关于全书内容:
1、增加邓氏图腾及释义;
2、湖北省情简介及地图;
3、增加湖北省各市县邓氏各支派世系表;
4、补充历代邓氏名人传记,重点增加湖北省邓氏名人传记;
5、增加湖北省近现代名人录(干部县团级以上、学历大学本科以上、职称副高以上);
6、各支宗派序列;
7、附录增加一些历史知识性内容:(1)邓氏东汉中兴功臣表;(2)九族宗亲等;(3)中国历代皇朝官名宗录;(4)“邓”字的起源和演变;(5)名言警句录;(6)各地邓氏族规录刊选;(7)湖北省近现代邓氏著作目录等。
(三)关于编辑班子。为了尽快完成编辑任务需组建一个精干的编辑部,参加人员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写作能力,其次还要有一定的组织才干;其三要身体健康,并能挤出时间参加这项工作;其四要有无私奉献精神。请各市县邓氏各支推选一两位负责本支编审工作,省谱编辑部在各支派中推荐选拔人员组成。
(四)关于编辑出版经费。编辑出版、发行约需经费20万元。
1、征集赞助费。发动省内邓氏族人特别是企业家捐助,凡捐款500元以上者上功德榜;10000元以上者登照片简历及事迹介绍。
夏氏宗亲总会
成立“全国夏氏宗亲总会”的必要性
夏树林
(湖北省武穴市梅川高中,湖北武穴435400)
我们的远祖大禹是华夏民族在神州大地奠基立业的一位伟大先祖。他治水的足迹遍及江、淮、河、汉,是历史上第一位奏响人定胜天凯歌的水利建设英雄。古时的中国之所以被称禹甸、禹迹、禹域,就是对他的纪念。他启皇极之图畴,定中邦之井牧,还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开国之君、立国之祖。夏禹的后裔遍及全国各地及全世界,还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杰出人士,创造出了无数辉煌的业绩,为祖国的繁荣昌盛,社会的和谐发展,世界的共同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而在各朝各代夏禹后裔的五大支系中,在不同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部都各自倡修了《夏氏宗谱》。如:
一、夏光庭公系:
1.宋皇佑三年(公元1051年)夏禹116世孙,光庭公之长子洼公孙,文政公首创《夏氏宗谱》其后该谱共修十一次。早於欧阳修、苏轼修谱十九年。
2.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光庭公次子深公八世孙夏敦信公主修《夏氏宗谱》。
3.宋徽宗元年(公元1011年)光庭公三子洪公十一世孙夏庆孙公主修《夏氏宗谱》其后共修十一次。
二、夏馥公系:夏禹九十三世孙夏馥公后裔,湖北大悟夏家店一支於光绪三年倡修《夏氏宗谱》其谱现存该地。
三、夏文礼公系:夏禹九十九世孙夏文礼公,江西新建石岗小岭一支於元朝至正十二年创修《夏氏会稽谱》其谱现存该地。
四、夏膺公系:夏禹一百二十一世孙,夏膺公后裔,江西德兴县李宅乡中一支於宋朝淳熙十五年,夏霖公创修《夏氏钟山谱》,其谱也现存该地。
五、夏黄公系:夏黄公汉初隐士,商山四皓之一,其后裔由苏州吴县再迁孝感之三汊图店等地一支,先无谱,於一九九六年倡修《夏氏宗谱》。夏禹后裔五个庆衍史可追溯世系源流连成一体,这就是从夏禹到数百个支系始迁祖为止的世系源流图。
现就湖北武穴市(原广济县)夏氏始迁祖夏天作公,系光庭公十六世孙,於公元一二二六年由江西白水偕夫人迁湖北黄州府广济县泉口垸卜居,至今已达747年,其子孙逾30余万人,遍布全国十四个省、市、县。这次武穴市第十二次续修《夏氏宗谱》时,回家认祖归宗,寻根溯源的有台北市夏国安先生一支30余人,130多年未归;湖北黄梅县分路、小池以莲公一支200余人,近200年未归;湖北蕲春三渡瑞龙先生一支20余人,140多年未归;还有天作公玄孙荣二公其裔孙迁徙到湖北麻城、黄陂、孝感、云梦、松滋、孝昌、武昌纸坊等十余县约9万人,已认祖归宗;另允贵户自新公支由广济城北白石山迁麻城,再迁大悟县计
17000余人,已认祖归宗。
天作公裔孙夏可雷公迁蜀,中举后又回广济任三年县令,还为天作公、郭氏婆坟墓立碑(至今尚存)任满回蜀前还到祖坟山祭祖扫墓,广济县志有记载。还有默堂公支等人先后迁蜀,传闻已发展有十余万人,目前正在联系。
另有允贵户二十世孙再二公后裔迁河南光县、新县等地,据这次四县修谱理事惠元先生宗厚先生等三位先生讲已有万余人,当中五世还未联系上,正在联络之中。
陕西省夏国琦先生於2009年4月来电,说原籍是湖北省广济县城北三家村燕儿楼垸迁陕西省白河县,又在广济夏氏老谱中查出111户均先后迁徙到陕西白河、镇安、安康、紫阳、平利等十余县,已将111户迁徙人员名单寄到白河县国琦先生手中,再由他到各县联系。还有迁到上海、芜湖、南京、江西、安徽、贵阳、武汉、山东、湖南、竹溪、兴山等省、市、县人数也不少,正在加紧联系。
我考虑当时迁徙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仕宦他乡,如荣一户文绪公任四川千总;承绪公任陕西白河县主簿署本县事。
二、是湖广填四川,由朝廷统一安排。
三、是饥荒逃难。
四、是躲避兵役。
五、是学艺谋生。
***说:“中国人信祖宗的比较多,尊重和怀念祖先的功业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如果连自己的祖宗都忘记了,那个民族还有什么希望”。可是至今的中国却没有一个全国性的“夏氏宗亲总会”的组织来总领其事,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
在这欣逢盛世,国泰民安之时,要想在短时间之内,把夏禹后裔的五大支系,长达四千多年的迁徙历史和分布现状搞清楚实非易事。要完成这一宏大的社会工程,就必须在全国范围内成立“夏氏宗亲总会”,在各省、市成立夏氏宗亲分会,在各县成立夏氏宗亲联络处。“夏氏宗亲总会”在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各省、市、县宗亲,互叙谱系,明其所出,以加强联谊,尊宗追远,弘扬祖德,敦亲睦族,联络情感,增进福利,发扬团结互助精神。要查清夏氏源流及迁徙情况,除成立“全国夏氏宗亲总会”组织外,更主要发挥各省、市分会理事成员的主导作用。要求他们深入到各地档案馆、图书馆、文化馆、史志办及民间藏书家等处查资料,找老者座谈访问,还要搜集各省、市、县始迁祖像、宗祠、纪念馆、名人学士、胜迹、郡望堂号、历代艺文录、诗词歌赋、楹联书画、祭文、碑志、诰敕饬令,家谱文献、家训、族规、赞、名人传记等。
其次,要组织一批德高望重,文化素质较高,热衷于为族人办事,有无私奉献精神,工作认真负责,能吃苦耐劳的族人组成“中国夏氏宗亲总会”,全面有序地开展工作。
第三要做好上面两项工作,还必须有雄厚的资金作基础。资金来源主要靠夏氏优秀企业家、个体户、名人学士、海外夏氏华裔捐资及全体族人的赞助。
陈氏恳亲联谊会
陈氏恳亲联谊会章程(草 案)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陈氏恳亲联谊会是由祖国大陆、港澳台地区和旅居世界各地的陈姓族人自愿结成的联谊性团体。
第二条 本会的宗旨:遵守国家的宪法、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建立宗亲间沟通联谊网络,继承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爱国爱乡、敬宗睦族,为日益壮大的经济与文化合作提供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第三条 本会办公地址设在陈姓祖地河南省淮阳县群众街26号(淮阳县委党校)。第二章 机构设置
第四条 本会的最高机构是会员代表大会,会员代表大会的职权是:
1、制定和修改章程。
2、选举和产生理事会。
3、审议理事会的工作报告。
4、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第五条 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须经半数以上到会会员代表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六条 会员代表向大会提交的表决议题,须以书面形式,由10名以上代表签署,并在会前15天提交本会秘书处。
第七条 会员代表大会每届2年。会议地点有上一届代表大会决定,因特殊情况提前或延期的,须经理事会表决通过,并将有关事宜提前一个月通知所有会员代表。
第八条 理事会是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在闭会期间领导本会日常工作,并对会员代表大会负责。
第九条 理事会的职权是:
1、执行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
2、推选会长、副会长、秘书长、聘请名誉会长。
3、筹备召开会员代表大会。
4、向会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
5、决定设立专业机构、分支机构和实体机构。
6、决定副秘书长和专业机构负责人的聘任。
7、制定本会内部管理制度。
第十条 理事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理事半数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十一条 本会设立理事会秘书处,秘书处是理事会的常设机构,对理事会负责,其职责是:
1、主持开展日常事务性工作。
2、组织协调会议的召开。
3、督促检查各项决议的执行。
4、准备工作报告和财务预算报告,提交理事会审议。
5、对外发布新闻。
6、筹措和运作资金的收支。
7、起草或修改规章制度。
8、办理会员的入会、退会手续和日常联络等相关事宜。
9、建立工作网络和信息交流中心。
10、做好理事会委托的其他事务。第三章 会员和会员代表
第十二条 本会会员包括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
第十三条 凡认同本会章程的陈姓族人,有加入本会意愿并经本会的分支组织同意,均可成为本会会员。
第十四条 本会会员均有选举权、被选举权、表决权;有获得本会的优先服务权:有对本会工作的建议权、批评权、监督权;有自由退会的权利。
第十五条 本会会员须执行本会决议,维护本会利益,参加会内活动,完成交办工作。
第十六条 会员代表实行推选制产生。推选应体现地域性和层次性。其资格应是:
1、热心陈氏恳亲联谊事业的发起者、组织者。
2、在陈姓文化研究领域具有一定学术成果或有中级以上职称者。
3、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作出卓越贡献的各级领导。
4、优秀企业家、名牌企业和新兴企业的带头人。
5、港、澳、台和世界各地宗亲中的社团领袖。
6、社会各界知名人士。
第十七条 会员代表享有以下权利:
1、对本会各项工作进行建议、批评和监督。
2、参加本会举办的各项文化或商务活动,优惠订购或取得本会的 图书资料。
3、获得本会提供的信息和使用本会网站的经济信息数据。
4、通过本会建立的工作网络寻求各种发展机会。
5、委托本会推荐或培训人才。
6、享有本会各类活动的承办权或赞助权。
7、享受本会赋予的其它权利。
第十八条
会员代表具有以下义务:
1、遵守本会章程、决议及规章制度。
2、按时参加会员代表大会及相关活动。
3、维护本会形象与合法权利。
4、完成本会交办的任务。
5、及时反映各方面意见和要求。
6、为本会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多样支持。
第十九条
会员代表严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或不能履行代表义务以及长期与本会失去联系的,本会有权通过理事会议终止其会员代表资格。第四章
业务范围
第二十条
本会的业务范围:
1、定期发布综合信息,便于会员了解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政策、法规,了解最新经济、文化和技术动态,并建立具有独立价值的数据库、服务于本会成员及单位。
2、开展会员间经济信息交流,为不同地区会员间的经济活动铺路架桥,构建会员间互利双赢的发展平台。
3、广泛收集族谱和源流资料,编纂出版宗亲书刊。并利用本会的信息资源,为不同地区会员的寻根提供服务。
4、与有影响的国际团体广泛交流,定期组织本会有关人员出访和接待外国友人访问活动。
5、独立或合作开展有助于实现本会宗旨的文化交流、教育培训、展览展示、信息服务、经济评估、艺术评价鉴赏、电子商务等活动。
6、组织本会成员与各界、各地领导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其他形式的联谊活动。第五章
经费
第二十一条
本会经费来源:
1、本会成员的捐赠。
2、政府资助。
3、本会业务范围内活动收入和服务收入。
4、存款利息及其他合法收入。
第二十二条
本会经费用于本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和事业发展。
第二十三条
本会财务管理遵守国际公认的会计准则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的财务法规,在本会理事会监管下,确保所有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完整。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章程经会员代表大会通过后实行,修改权属于会员代表大会。第二十五条
本章程解释权属于理事会秘书处。
2009年 10月31日上午,来自海内外的陈姓裔孙和淮阳陈姓后人数千人聚集在陈氏祖庭地淮阳陈胡公陵园,举行隆重的祭拜活动。美国华人社团联合会主席、新当选的世界陈氏恳亲联谊会首席会长陈清泉恭读了祭文。代表陈姓裔孙追颂始祖陈胡公功德,表达敬仰之情。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下,来自海内外的陈氏宗亲代表依次敬献花篮、焚香祭拜。
陈胡公后裔,一本千枝,繁衍昌盛,如今族裔八千万,遍及海内外。据史料记载,陈侯妫满,帝舜之后裔,生于殷纣王七年十月十五日,薨于周成王九年正月十五日,谥号胡公,葬于陈。淮阳是陈胡公建国与长眠之地,现存有陈城故址、陈胡公铁墓、陈国歌舞场遗址、胡公花园及钓鱼台遗址、陈胡公祠旧址及司城贞子阁等故址。海内外陈氏一致共认“陈氏遍天下,淮阳是老家,陈姓八千万,始祖皆胡公。”
当宗亲们聆听着始祖的丰功伟绩时,显得十分激动和自豪。一位来自台湾的宗亲说,“在这儿,我清楚地明白了我是从哪儿来的,我找到了自己的根,我们实实在在都是一家人啊!” 访世界陈氏恳亲联谊会筹委会首席会长、美国华人社团联合会主席陈清泉
“来这里参加第二届中华姓氏文化节有一种别样的感受,难得有这样一次机会,让我们陈氏后裔聚在‘老家’----始祖圣地河南淮阳,恳亲联谊,畅叙亲情,共同追颂始祖功德,表达敬仰之情。”10月29日凌晨,刚刚抵达郑州的美国华人社团联合会主席陈清泉先生一行,不辞辛苦,赶到周口淮阳参加第二届中华姓氏文化节和世界陈氏恳亲联谊会筹委会。31日上午,在陈胡公陵园举行隆重的祭祀大典上,感慨不已:“作为陈氏后裔,我们无比的自豪,能代表陈氏宗亲参加这么大的祭拜活动,我们非常幸运!”
多次受邀回国参加重大活动并受到国家领导人高度评价的陈清泉先生,系美国华人社团联合会主席,他积极参与社团活动,一直在美国福建同乡会和相关团体中担任要职。于1995年3月,由陈清泉先生发起筹备,成立美国福州总商会,并荣任第一任主席。2002年,当选为新一届美国福建同乡会主席。陈清泉先生还是全国侨联海外顾问,中国海外联谊会理事。陈清泉说,自己1977年去美国,一直忙于自己的事业,这是第一次来到祖地寻根,这次受到邀请时还有些犹豫,来到淮阳后感到不虚此行,并且非常骄傲。
“淮阳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比我想象的还要好,这里很神秘,很和谐!” 他感谢地方政府对姓氏文化的大力支持,为恳亲会提供各种便利和平台。
陈清泉说:“我是陈姓家族的一员,很高兴在世界陈氏恳亲联谊会筹委会上见到大家,恳亲联谊是中华民族孝悌文化的继承,是骨肉亲情的融汇,是支脉族众的沟通,是我们陈姓族人应该做的事情。淮阳是我们陈姓的老家,我们要为这里的发展尽心尽力,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华东地区联谊会2011年年会在常熟召开
2011年11月4日,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华东地区联谊会2011年年会在常熟召开,集团公司华东地区上海研究院、常州研究院、南京设计院、武汉设计院、杭州研究院、淮北爆破所等六家单位的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党群工作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集团公司党委书记田会、党委工作部部长许海霞、原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党委书记李华特邀出席了会议。爆破所所长、党委书记徐天桂、党委副书记王继峰、人力资源/党群部主任谢冬泉与刘贻俊参加了会议。
会上,上海市委党校梅丽红教授作了题为《党务公开是党内民主的突破口与切入口》的专题讲座;会议交流了各单位2011党建工作经验和参会论文;会议对《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子企业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暂行办法(试行)》和《中国煤炭科工集团上海研究院党务公开工作实施意见》两项制度展开了讨论。集团公司党委书记田会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华东政研会的工作,对如何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工作谈了自己的看法,并对政研会下一步工作提出了要求。
作者:合肥工大附中高一(1)班 万智康
万,萬,wàn(单姓“万”念作wàn,复姓“万俟”中念作mò),中国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江西、浙江、四川、湖北、安徽等地区。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24%,居全国第86位。
一、历史来源
“万”姓的历史来源主要有:
1.出自姬姓,是以祖父的字作为姓氏。周朝有大夫受封于芮国(在今陕西大荔县朝邑城南,姬姓诸侯国,公元前640年为秦所灭),史称芮伯。春秋时,传至芮伯万,曾一度官至周王朝司...徒,但后因芮伯万宠姬太多,便被母亲芮姜赶出国去,住在魏城(今山西芮城),其子孙以祖父的字“万”为氏。
2.亦出自姬姓,以祖父的字“万”为氏。春秋时,晋国有大夫毕万,乃毕公高之后,因辅佐..晋献公有功,受封于魏(今山西芮城北,原为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功灭,把他封给了毕万),又称魏万,其子孙以祖父的字“万”为氏,称万氏。
3.出自他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有鲜卑族复姓叶万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汉字单...姓万氏。一说代北(泛指汉、晋代郡和唐以后代州以北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山西、河北北部一带。)三字姓万纽于氏改为万氏。
4.周武王因“以万人而服天下”,其后就有人以“万”为姓氏。
.......
5.古代有弈叶的人,曾居住在阴山北面的万纽于山,他的后代以居住地为氏,取山名的第一....个字“万”作为姓氏。
二、家族名人
“万”姓作为一个古老的中国姓氏,人才辈出。以下介绍一些比较著名的人物: 万
章:战国时期孟子门下的得意弟子,是最早扬名于历史的万姓先人。关于他的事迹,史书..............是这样记载的:“孟子去齐,绝粮于邹薛,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万
修 :字君游。东汉茂陵人。更始年间(公元23--25年)任信都令,迎光武帝,拜偏将军。平河北,因功封槐里侯,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万安国:北魏代郡人,大将军,大司马,封安成王。
万宝常:隋代音乐家,擅长多种乐器,著有《乐谱》。.....
万其融:唐代越州人,善诗,文词俊秀,与贺知章扬名上京。
万
齐:唐代,代宗钦点翰林院大学士,后升殿前侍郎。
万
虎:唐代,代宗御前镇殿大将军。
万
彪:唐代,代宗九门提督大将军。
万
顷:宋代浙江绍兴人,十岁受帝召见诵经史、子书如流,钦赐文林郎。
万文胜: 宋代宁国人,倜傥有大志,累官至福州观察使总殿前诸军。宋理宗(公元1225-1264年在位)以飞白体书写“忠实”二字赐之。
万人杰:南宋,创前直谏大臣。
万
金:元代,进士,兵部侍郎。
万
玉:元代,进士,升传宣太史,时人称“万氏三龙”。
万
清:元代,进士,升枢密院使,镇守建昌路总管府。
万祥元:元末,进士,翰林院编修,诰封奉政大夫。
万
户:明代,第一个尝试用火箭飞行的人,被誉为“世界宇航第一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万
安:明代,宪宗,孝宗两朝,翰林院编修大学士。
万阳春:明代,进士,十岁能成诗对,十六岁中进士,两任知县,一任知州,诰封清祯惠民大夫。
万元吉:明代,军事纪监,兵部左侍郎。
万
表:世袭宁波指挥佥事。正德武进士。于国计赢绌,河流通塞,无不通晓。通经术,熟习先朝典故。曾求学于钱德洪(绪山),宗王(阳明)学。为明代武臣通儒之佼佼者。
万密斋(万全,1488—1580):湖北省罗田大河岸人,与李时珍齐名的明代大医学家。清初...被皇帝封为“医圣”,康熙四十七年(1708),罗田知县沈廷桢为他重建坟墓,并立墓碑。
万
泰:清代,户部主事,诗史学家。
万斯同:清代著名史学家,博通诸史,尤精明史。他讲求志节,坚决不愿在清朝为官。康熙...间,应邀以布衣参修《明史》五百卷,皆其手定。著有《历代年表》。万斯大:清朝经学家。他一生精于经学,对《春秋》、《三礼》尤有研究。为万斯同之兄。...
万寿棋:清代著名国画家。
万
树:清朝文学家、戏曲作家。在词的格律方面,造诣很深。编有《词律》20卷,为填词者所推重。又有杂剧、传奇21余种。
万启均:清代,江西南昌人,进士内阁中书,癸酉四川大主考。
万
云:清代,浙江仁和人,监察御史。
万人杰:清代,潼川人,资州学政。
万
诚:清代,涌州人,内阁中书。
万
川:著名画家、绘画理论家,博学能文,尤精绘画,擅长花鸟。用笔含蓄,色调柔和清新,富有天趣,为当时艺苑所推崇。有《绘事琐言》、《绘事雕虫》等绘画论著,影响颇大。
万玉山:名僧、气功大师。
万福麟:民国,国民党高级将军。
万
涛:民国,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烈士。
万家宝:笔名曹禺,共和国著名剧作家,曾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代表作《雷雨》等。..........
万国权: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
万海峰:共和国成都军区政委。
万绍芬:共和国江西省省长、省委书记。
万贤国:湖南省澧县人,中国原子能农学会理事长期从事水稻辐射育种工作,育成了“湘早糯 1号”、“湘激80—41”等。出版了《同工酶技术及其应用》、《水稻栽培》2本专著,发表了论文60多篇。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万
健:四川简阳人。“九三”学社社员。曾任甘肃省财政科学研究所副主编、编委、“九三”学社甘肃省委宣传部部长,甘肃省高校学术期刊研究会常务理事,甘肃省美学研究会理事。先后发表美学、诗歌研究、经济等方面的论文30余篇,诗词80余首,书画70余幅。学术研究、书画成果已分别入编《中国当代专家学者传略选》、《中国百科专家人物传集》、《中国当代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大辞典》。
万百万:教授,江苏南京人。交通大学任,博士生导师。
万百五:教授,江苏南京人。西安交通大学任教,博士生导师。享有国务院给予的政府特殊津贴。在国内外发表270余篇学术论文。
万德钧:笔名鲁曼,广西玉林人。民盟盟员。广东肇庆市群众艺术馆戏曲部主任。中国国际名人协会会员、广东戏剧家协会、曲艺家协会会员、广东民俗文化研究会会员、肇庆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
万
一 :原名万梃森,河北昌黎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霞色》、《清幽》分别参加第六届、八届全国美展。1987年设计“猛禽”特种邓票一套四枚被评为银质奖。万望月:陕西洋县人。中国书协、世界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中国书研会会员,国家人事部中国书画人才研修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中外名人研究会艺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万联众:天津人。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理事。被聘为人民日报社历闻函授部黑龙江分校常务副校长。著有《郭玲春新闻伯选评》《消息写作艺术技巧》两书。成表新闻论文70多篇。
万龙骧:河北枣强人。沈阳汽车制造厂副厂长。沈阳市科学技术协会委员。沈阳市有突出贡献专家。
万
里:1977年6月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1980年4月-1988年4月任国务院副总理。........1982年9月在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第十二、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1988年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1986年荣获“奥林匹克勋章”金奖。1993年6月被世界桥联和北美桥联授予主席最高荣誉奖和世界冠军金牌奖。1994年1月被美国马里兰大学授予公共服务荣誉博士学位,同年10月7日被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授予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还曾被加拿大里加纳大学授予法学荣誉博士学位。
万
钢:上海市人,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十届全国政协三次会议增选为常务委员,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现任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科技部部长。............
三、迁徙分布
万姓主要有两个支派,即出自于芮伯万及毕万之后。这两个支系后成了我国万姓的主要来源,.....自然,万姓发祥地应在今山西芮城一带。大致上,早在战国之时,已有万姓迁入山东省境,至汉代以前,万姓乃主要繁衍于山西大部、河南北部及四周地区。汉代,万姓已分布于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万姓有以“扶风”、“河南”为其堂号。换言之,主要发源于山西芮城一带万姓,在后来不久却称盛于今河南北部及陕西关中一带。魏晋南北朝时,河南一带由于他族改姓万,使得万姓家族的队伍更加庞大,同时,又因北方战乱之故,万姓同其他士族一样,又不得不大举南迁。早期主要南迁繁衍于今江西、浙江、湖南等省,其后不断向四周扩展,以至宋代已遍及江南大部分地区。
四、《万氏家训》
这是从百度贴吧-“万吧”找到的家族家训: ..万氏列祖,源远流长。国法家规,紧记心上。遵纪守法,莫乱朝纲。爱国爱家,忠孝莫忘。孝敬父母,长幼相帮。礼义廉耻,四维必张。君子风范,能忍谦让。为官为吏,恶惩善扬。夫妻平等,祸福共当。兄弟姐妹,互谦互让。乡邻四党,和谐至上。邻里有事,竭力相帮。为人处世,自立自强。光明磊落,胸襟坦荡。戒斗戒讼,为善为良。戒赌戒淫,身心健康。耕读并进,振兴家纲。扶贫帮困,共奔小康。兴我族门,为祖争光。先祖有灵,佑尔后昌。
五、万氏图腾
附录:
一、中国姓氏由来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2种类别:
1.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2.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
4.以乡、亭之名为氏。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5.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复姓较多,常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性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7.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8.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丹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9.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11.以谥号为氏。..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二、中国姓氏人口排名
根据公安部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网站免费统计分析产品,2006年11月中国大陆前二十位姓氏户籍人口数据如下: 排名 姓氏 人数(万人)黄 2941 14 朱 1646 1 李 9255 8 赵 2618 15 胡 1497 2 王 9102 9 吴 2502 16 郭 1426 3 张 8669 10 周 2433 17 何 1334 4 刘 6528 11 徐 1855 18 高 1290 5 陈 5664 12 孙 1794 19 林 1250 6 杨 4168 13 马 1689 20 罗 1240 2007年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对全国户籍人口的一项统计分析显示:王.姓是我国第一大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第二大姓是李,有9207.4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19%;第三位是张姓,有8750.2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83%。.
【中华姓氏文化研究答辩会】推荐阅读:
中华姓氏大全12-09
中华姓氏论坛世界唐氏宗亲联谊总会12-10
中华姓氏论坛各地联谊会之台港澳海外联谊09-24
姓氏文化研究10-31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开题报告03-30
姓氏学 简介06-21
中国姓氏最新排名02-05
姓氏歌 教学设计 20112-14
部编本一年级下《姓氏歌》10-28
部编一下识字2《姓氏歌》教案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