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新课改优秀教案

2024-08-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包身工》—新课改优秀教案(共9篇)

《包身工》—新课改优秀教案 篇1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选材和结构的特点: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记叙主线,穿插有关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说明和议论,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表现主题。

2.学习本文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形象、鲜明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

4.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激发学生对包身工的同情,对剥削压迫者的仇恨。

二.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以自读讨论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通过教给方法、提示、引导,达到提高学生自读能力的目的。

1.布置预习,要求学生课前阅读“预习提示”,分析提示要点;阅读全文,按下面的提示进行思考,理清全文脉络,理解全文内容。

①给课文划分层次。(培养分析能力)

②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按课后“思考和练习”的要求作口述的准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③理解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作简要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

2.抓住典型的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断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作深入分析,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的特色,学会精读课文。

重点分析的片断:

① 1-4段包身工起床的场面描写。

② 14、15段“芦柴棒”得病备受折磨这一场面描写。

③ 21-23段“小福子”受“文明的惩罚”的记叙。

④ 26段关于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概括描写。

⑤ 最后三段的抒情议论。

3.教学时,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预习提示”弄清学习重点。

2.给课文划分层次,理解作者选材、构思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

3.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居住、饮食、劳动的情况。

4.理解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

目的:①让学生习惯于根据整个单元的要求和每课学习的重点,有目的有重点地学习;②大致弄清本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预习提示”,理解提示的要点。提问:“预习提示”有哪些要点?

老师小结:第1段三个要点:

(1)体裁: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文艺性的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要求有真实性和典型性,能迅速及时反映现实生活。我们学过的报告文学有《谁是最可爱的人》、《地质之光》等。

(2)写作年代:1935年。作者经过两个多月起早摸黑深入工厂观察调查了解才写成这样真实的文章。

(3)中心思想:(见“预习提示”第1段第二句话)。

第2段的要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以记叙包身工一天生活为组织材料的线索,以说明、议论的表达方式介绍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趋向作为配合。

第3段要点,本文写作特点:(1)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2)点面结合,既介绍面上包身工的生活、劳动情况,又对“芦柴棒”、“小福子”这两个典型人物作点上的描写。

二、师生探究: 1.《包身工》全文可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些什么内容?

同学讨论后,老师小结: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8段)记叙包身工清晨起床的情况,描述她们恶劣的居住条件;介绍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说明包身工产生的背景。

第二部分(9-17段)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描述她们恶劣的饮食条件;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

第三部分(18-25段)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描述工厂劳动条件的恶劣,揭露包身工所受的残酷剥削、压迫,指出在中国的日本纱厂因剥削包身工而飞跃膨大的趋势。

第四部分(26-33段)总结全文。概括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所受到的残酷剥削、压迫,指出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2.请同学口头讲述包身工的生活、劳动情况。(参考“思考和练习”五的要求)

3。(1)包身工制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明确: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农村破产,特别是灾荒后贫苦农民无法维持生活,只好让儿女到上海当包身工。

(2)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

明确:三个原因: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安全(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价廉(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3)由于吸收了廉价劳动力的滋养,日本纱厂的包身工制度有很大的发展,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明确:从日本纱厂的发展看,日本大财阀三井系由一个厂,不到两万锭子,发展到有六个纱厂、五个布厂,25万个锭子。从包身工人数看,上海三十间日本厂,包身工人数按最少占50%算,也有二万四千人以上。

五、布置作业:“思考和练习”

一、二题。

板书设计(可用课件逐部分显示出来)

一、记叙包身工起床情景,廉价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二、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论及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原因。

三、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帝国主义工厂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

四、全文总结,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指出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定会到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重点分析:(1)1-4自然段包身工起床的场面描写。(2)

14、15段“芦柴棒”得病备受折磨这一场面描写。(3)21-23段“小福子”受到“文明的惩罚”这一段的叙述。

目的:让学生了解场面描写、点面结合的写法和选材的典型性,并赏析语言的运用。教学过程

一、全班同学朗读1-4段。

老师提出下面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可用投影机显示,或用小黑板列出)

(1)这一场面描写按什么顺序着笔,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符合原文:

A 先写打杂再写包身工

B 先写地下再写楼上

C 先写群体再写个人

D 先写环境再写人的活动(答案:D)

(2)试用一个词概括穿拷绸衫裤的男子的形象。(凶恶)

(3)用扼要的词语概括一下这几段中所描写的包身工住宿的环境的特点。(地方狭窄、空气污浊)

(4)分析描写楼下包身工起床情况的这句话:“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

a 试用一个词语概括句中所描写的情况。(乱哄哄)

b 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住的地方太狭窄)

c 这句话用了7个短语,这些短语按什么顺序排列?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

(按起床时动作先后的顺序排列,这一连串动作的记叙与描写具体表现了骚乱的情 况)

(5)分析描写楼上的包身工起床后下楼的句子:“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几个还没睡醒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a 用一个短语概括这句子描写的情况。(狼狈不堪)

b 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什么?(穿拷绸衫裤男子的威迫。)

c “冲”这一动作表现了包身工当时怎样的心态?(提示:兴奋?害怕?冲动?还是鲁莽?正确答案应是:害怕。)

d 这句子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句话把描写包身工起床后赶忙下来的短语放到主语前边,突出了她们当时的狼狈相,更深刻地表现了她们被奴役,被威迫的可怜。)

(6)第2段最后两句写包身工女性害羞感觉的迟钝,是一种怎样的心态表现? 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的出现?

(表现了包身工长久受非人的折磨而变得麻木的心态)

(7)1-4段和第5段都写到包身工住的条件的恶劣,两者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前面用叙述、描写方式通过写起床情况表现了住地的狭窄,空气的污浊,后者用说明方式直接作介绍。前者形象、具体,使人有如临其境的感觉;后者准确,使人有全面的了解。两者结合给人较完整的认识。这样写法显示了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技巧的熟练。)

二、请一个同学朗读13-15段,大家一齐思考讨论下边的问题:

(1)作者在这里写“芦柴棒”受虐待是为了说明什么?

(目的在说明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表现她们受残酷的压迫。)

(2)场面描写着笔有轻重,表现有主次,14、15段的场面描写表达的重点是“芦柴棒”的惨,“打杂的”凶,还是老板娘的奸?

(“打杂的”凶)

(3)分析打杂的怎样给“芦柴棒”“医”病,把15段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中描写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主要动词找出来,体会它们的作用。

(摔、踢、泼三个词表现了“打杂的”凶狠。)

老师小结:这一段场面描写用词准确,文字紧凑,主次配合很好。摔、踢、泼三个动作,一个凶似一个。“芦柴棒”突然的跳,衬托了“打杂的”凶,突出了“芦柴棒”受虐待的惨,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既与上文“假病!老子给你医!”照应,又表现了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出“芦柴棒”遭遇的悲惨。短短的一段文字读来催人泪下,使人发指。这一段“点”的描写与“面”的描写相配合,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三、老师提示:选材要选有典型性的材料。21-23段是点的描写,写“小福子”受惩罚,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材料很有典型性,大家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去思考、讨论:

(1)小福子为什么受惩罚?

(2)小福子受到什么惩罚?

(3)小福子受到哪些人惩罚?

(4)小福子受惩罚的时间有多长?

大家可以带着这些问题听这三段文字的表情朗读录音。(放录音)

同学议论、回答问题后老师小结:包身工是“人人得而欺之”的,这话很能表现出她们悲惨的处境。文章对小福子受罚的叙述与描写正体现了这一点。她只因为整好了烂纱 没有装起这一点小事就遭打,“拿摩温”打她,东洋婆罚她头顶皮带盘心子,向着墙壁站立,罚了两小时,赶不出一天的活,带工老板又打她。此外还会被饿饭、吊起、关黑房间等惩罚。小福子受罚的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受罚的随意性、残酷性、多样性和时间长等特点,典型地表现了她们受压迫的惨重。

四、布置作业:[思考和练习]四。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文章最后一部分(即26-33段)理解作者如何用形象的语言作面上的概括,用典型的事例作点的刻画,表现包身工悲惨的命运,揭露带工老板剥削的狠,剥削的深,以总结全文。分析作者如何通过联想进行抒情、议论,愤怒控诉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深化主题。

2.赏析文章中形象语言的特色。

3.总结全文写作特点。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全班同学朗读26-33段。

二、分析26段,请同学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一段是写什么的?(是写包身工的悲惨遭遇的)

(2)这一段共有三句话,各从什么角度去表达这一段的中心?

(第一句从面上作概括的叙述,第二句是作形象的描写,第三句举典型人物作点上的描写。)

(3)第一句开头有六个短语,表述了丰富的内容,试指出每一个短语所指的内容:

“两粥一饭”指:(恶劣的饮食)

“十二小时工作”指:(长时间的劳动)

“劳动强化”指:(沉重的工作)

“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指:(超经济剥削)

“猪一般的生活”指:(生活条件恶劣)

“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指:(受压迫的惨重)

(4)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了什么表达作用?

(排比:加强了语势,增强了感情色彩。反复:表达了作者深切的同情。比喻: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使读者更形象地感受到包身工命运的悲惨。)

三、提问:

27、28段主要写什么?(写老板剥削包身工的狠心。)

四、提问:

29、30段主要写什么?(以“芦柴棒”为例,具体地揭露包身工受剥削的深。)

五、老师小结:26-30段是课文第四部分的一个层次,作者从总体(面)、从个体(点),又从反面写老板的狠作反衬,揭示包身工命运的悲惨。

六、请同学阅读最后三段(31-33段)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在这几段中作了怎样的联想,这些联想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明确:31段由包身工的制度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鸭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 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

32段由包身工的处境联想到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指出20世纪的工人却和16世纪的奴隶受着同一样惨无人道的待遇。

33段联想到美国进步作家索洛警告19世纪美国资产阶级的话,既控诉了资本家对包身工的剥削压迫,又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新社会必然出现的信心。

(2)“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为什么要用“饲养”这一个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这一句中也用了“饲养”一词,其作用与表达的感情有没有不同?

明确:用“饲养”一词是运用了比拟(拟物)的修辞方法,这词在两句中的作用和表达的感情是不同的。在前一句,揭露了资本家不把包身工当人,表现了作者愤怒的心情;在后一句中是描写农民的贫困,无力抚养儿女,只能像饲养牲畜那样对待他们,表现了作者的同情。

(3)第32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开头连续用了五个“没有……”,用排比的句式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处境的同情;又用“没有……”和“有时是……”对比,揭露包身工制度的残 酷、野蛮,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

(4)“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句中的“黑夜”象征什么?“黎明”象征什么?用“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黑暗象征旧社会,黎明象征光明的新世界,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新社会出现的坚强信念。

七、老师小结本课写作特点。(有时间可先让同学自己归纳,然后老师小结)

(1)选材精当。有感性的表现包身工生活情况的材料,也有理性的分析、议论,具体的统计数字;既有面上反映一般情况的材料。也有点上的反映个别典型的材料。例如,关于包身工的工资,既介绍最初每天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做男工的工作,只及男工的三分之一;又具体介绍“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分,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分做平均,两年来带工老板从她身上实际已经收入二百三十块钱。材料的精当,使人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

(2)结构安排恰当。以记叙一天生活为主线,把其他材料适当穿插到说明、议论中作配合,使文章显得线索分明、内容充实,叙事中以顺叙为主,间以补叙、插叙,既条理清晰,又安排得灵活。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前三部分,记叙和说明、议论交错运用,最后一部分总结部分着重在抒情,各有侧重而又互相配合,成为有机的整体。

《包身工》—新课改优秀教案 篇2

体育教学是当今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全国各省市越来越重视对体育教师的培养,只有拥有一个具有很强战斗力的体育教师队伍,才能做好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只有体育教学质量高,课堂效果好,才能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近年来,国家教育部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比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并与之相应开展了很多活动,如“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为了更好地将这些政策和活动落到实处,学校应该重视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从而推动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了促进体育教学效果,为了整体推进各地体育教育水平,国家对各地的体育教育工作进行了督查、评比和表彰。2007年,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针对全国的小学组织了一次优秀校长、优秀体育教师评选活动,对优秀体育工作单位及个人进行了表彰。这次活动历时半年之多,全国共评选出100名符合“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业绩突出、社会公认”标准的优秀体育教师,简称之为“百优教师”评选活动。这项活动的开展,大大激励了一线的体育教师,激发了体育教师主动学习的热情,敦促他们不断在实践中磨砺自己,在成才的道路上不断地丰富自己。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全国“百优教师”中,中国学校体育网公示了其中81位优秀教师的情况,这些教师是经过各地的地方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逐级上报、推荐,然后经行政部门进行审核再上报到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最后综合评选而出并授予了“百优教师”的荣誉称号。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 研究方法

(1)分析法。以“百优教师”的成长经历为主要研究内容,如个人成长资料、主要事迹、心得体会、信仰箴言等。

(2)分类统计法。对每位教师的素质指标(含性别,年龄,教龄,学历,职称,政治面貌,承担示范课,培养运动员,课题研究,教学成绩等)进行分类统计,加以研究。

(3)案例分析法。针对教师的主要事迹、事例进行特例、案例分析,加以对比,探索脉络,总结规律。

(4)统计法。运用SPSS对教师的多项素质指标进行统计,得出数据。

三、优秀小学体育教师的研究分析

1. 性别、年龄、教龄情况

被研究对象性别上存在很大差异,性别比例上男教师占77.17%,女教师占22.83%,这恰好与我国小学体育教师性别比例近似。被研究对象年龄以中青年为主,偏向于中年,其平均年龄是41.79岁,其中35~39岁的人数最多,占28.43%。被研究对象平均教龄是20.16年。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多数体育教师是中年成才,正说明只有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历练自己,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能力,积淀下丰厚的知识底蕴,才会得以逐渐走向成功、成才。

2. 学历与职称情况

“百优教师”中的81位受调查的教师中,第一学历以大专和本科为主,最后学历多是本科,另有8名教师取得了硕士研究生学历。在职称方面,61.72%是高级职称,9.89%是正高级教师。政治面貌上67.90%是中共党员。以上数据显示“百优教师”综合素质较高,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政治素质也很高。这说明要成长为优秀教师,不仅仅要业务熟练,还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

3. 重要成绩

被调查教师中,在本职工作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无论是在教学、科研,还是训练方面,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是名副其实的骨干教师。在这81名优秀教师中,有26人的体育教学成绩突出,占32.1%,他们都上过市级以上的公开课。有63人在运动训练方面成绩突出,占77.78%。有33人科研成绩突出,占40.74%。有56人担任过教研组长或体育教研员,占69.14%。这些教师在教学上的能力、贡献,有口皆碑,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中都有过硬的看家本领,堪称本领域的领头羊。他们为青年教师起到了很好的榜样、带头作用,在社会上有较高的美誉度。

四、优秀小学体育教师成才因素分析与研究

1. 成才共同点———以生为本,热爱体育教学

“百优教师”的事迹可谓百花争艳,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都体现出了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独特的教学特色,与此同时,通过探研他们教学与个人成长的征程,可以找到一些共同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工作努力。每位教师都有一线教学的经历,他们几十年如一日,把操场当成自己的家,不断重复着相同的、近乎枯燥的工作的同时,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断在教学中大胆创新,这需要极大的勇气与信念的支撑。他们在其他人休息的时间,也不断摸索、探究新方法、新思路。所以,凭着坚定的信念,他们比其他人走得更快,走得更远。

(2)拥有独特的技能。他们具有较高的责任心,在工作中善于积累经验,遇到困难不退缩,越是困难越有一种进取的劲头。因此,业务技能日渐成熟,并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教学特色和独特的训练手段,受到学生的喜爱。

(3)有任劳任怨的精神。工作是艰辛的,但是他们任劳任怨,从不抱怨,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并及时反思自己的不足。当取得一定的成绩时,还会制定更高的目标。他们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体育教学和科研上,易于创造出更优异的成绩。

2. 成才的特质因素——发挥自身优势,人尽其才

特质,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人所拥有的与众不同的特点。这些“百优教师”都有自己的特色,这些特色凝聚在他们身上便成了闪光点,使得他们形成了自己的鲜明品质,这是一种独特而又个性化的优秀品质。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特质因素,具有不重复性,具有主观性,所以,特质很难进行测量、观察和模仿。这里的特质因素分析中,可以将它理解成体育教师的与众不同的“教学艺术”,是一种个案的研究,在方法上称之为“案例分析”。

体育教师最主要的工作有两项,一是体育教学,二是兴趣小组训练,另外也会有一些突击性的任务,比如大课间、升旗、活动等的组织工作。为便于研究,我们把“百优教师”分为两种类型:擅长教学型和擅长训练型。在擅长教学型教师中,本研究选其中一名教师进行分析。比如S老师,她是典型的擅长教学型教师。情况如下:女,1959年出生,特级教师,拥有自己的名师工作室,本市教学科研领衔人物。主要特质表现为: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具有深厚的科研能力,在科研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思维活跃,善于创新,领悟与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能力强,具有独特的工作方法。在擅长训练型教师中,本研究选择M老师,她是典型的擅长训练型教师。情况如下:女,出生于1954年,高级教师。她在体育训练中严格要求学生,训练成绩突出,工作时乐于奉献,以学生为本,有明确的训练目标,而且有着独特的训练绝招,使得所带学生在历届比赛中频频获奖。正是由于自身的特质不同,自身所具备的优势不同,所做出的成绩和贡献则不同。所以,青年体育教师应对自身的特质因素有充分的认识,并竭力挖掘自身的特质与潜力,朝着既定目标不断努力,才能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取得优异的成绩。

3. 研究启示———青年体育教师成才途径探析

青年体育教师对于有所建树的老教师都会怀着一颗敬仰之心,他们都会以优秀教师为榜样,不断鞭策自己努力奋斗。当然也有些青年教师认为他们的成绩是可望不可即的。其实青年教师只要有信心,努力进取,同样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1)制定努力的目标。在工作中要根据自己的水平与理想,制定可行的目标。可以分为短期目标、近期目标、长期目标。在短期工作中逐步实现小的目标,进而渐渐凝聚成大的目标。可以制定三年规划,再细分为学期规划,在每个时期内完成一定的任务,比如,在这一学期,要发表一篇科研文章,这样一年就会有两篇文章发表。再比如,在上半年的市运动会中,争取训练三名学生取得名次,在下半年输送三名学生参加武术比赛,这样,一年就会训练、培养出一些优秀学生,为体育教学做出自己的贡献。

(2)拜师学艺。拜师学艺是年轻老师进步最快的方法,师傅不一定是国家知名专家,只要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师或是比自己能力强的教师,都可以拜为师傅,比如,本校敬业的老教师、本市的体育教研员等。

(3)从本职工作做起。有成绩的教师并不一定要做出轰轰烈烈的大事,每个人都是从本职工作一点一滴地做起。每天认真做好: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在每节课中总结经验,认真反思,改正不足。天长日久,自己的努力终会汇集成为一种力量,并在未来的某一天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积极参加市级或省级比赛,鞭策自己不断努力和付出,锻炼体质、磨炼心智,争取在比赛中拿到好的名次。

(4)善于抓住机会。成功的机会很多,但都是留给有心准备的人。有的教师总是能抓住机会,比如,对于市级比赛课,总是积极报名参加,即使失败也不气馁。再比如,每次举行学生比赛时,都积极给学生报名并积极、认真地辅导学生。相信有参与就有收获,即使没能成功,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可以为下次做得更好而有所储备。

五、结论

(1)研究对象中男性居多,而女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一定的男性教师不可比拟的优势,所以,我们要注重对女教师的培养,要鼓励女教师克服自身困难,增强他们的进取心,充分发挥女教师的教学优势。尤其要鼓励年轻女教师勇于创新,向优秀教师行列靠拢。

(2)优秀教师的综合素质较高,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是其他教师学习的榜样,“百优教师”的评选符合评选标准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价值观。

(3)优秀教师具有共同点,即对工作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乐于奉献,这些成就了他们的专业成长。

(4)优秀教师具有自己的风格特点,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色,有的成为“擅长教学型教师”,他们教学能力强,对教材内容安排合理,教学方法灵活,思维活跃。而“擅长训练型教师”则着眼于学生的体育发展,训练目标明确,成绩突出,有较高的训练实践经验。

浅谈新课改下体育课教案的编写 篇3

关键词:新课改; 实践;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143-001

笔者在体育课教案检查和与一些教师交流中发现,很多体育教师的教案是为了完成任务疲于应付,甚至有些脱离教材、脱离学生实际的“搬家”式的教案,如抄教案、直接采用旧教案等,上课与教案是两码事。这样的备课于学生无益,教师费力。教案是教师在授课前准备的教学方案,它集中体现了教师执教的观念、思路,也反映了教师对教材和学生的把握程度及课堂教学的艺术。写好教案既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也在相当程度上体现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以发展为本,教案也势必是以学生为中心、发展为本的新教案。我们教师要尽快从目前备课流于形式的误区中解脱出来,把精力放在研究教材上,放在研究学生上,放在研究创新教学方法上,变应付型教案为实用性新课改教案。

一、教案的编写应该贵在实用,力求创新

新课改的推行,我们应该用新的理念来编写新的教案。备课是为了上课,写教案是为了方便教学,写的教案应实用,以创新为目的。传统的教案是以教定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我们以学定教,依据教材教标准。这就使教学的空间无限扩大,使我们的教学观念发生质的变化,因此,我们在写教案时,应紧紧围绕怎样发展学生,如何创新施教?设想学情新变化,设计学法新练习,设计教学新思路。

写教案时要注意以下五点:

1.要注重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

实施新课改,教师心中要有学生,要注意把方便让给学生,以学定教,以学路定教路,以学法定教法。学生使用的学习资料,不只是体育课本,必须在内容选择、活动设计上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新理念,努力突出学习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开放性和创造性。要着力引领学生培养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而不是引导学生机械训练。例如教授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男生)、原地双手胸前投篮(女生),开始时我设计学生讨论“运用篮球能做哪些传球?”接着学生两人一组尝试篮球的各种传球练习,教师引导男生单手肩上传球、女生双手胸前传球传的高一点,逐渐过渡到投篮动作,学生通过尝试练习,自己总结出投篮动作要领。

2.要注意写实践创新

在备课时应注意设计如何让学生动手动脑的活动,设计出让学生动起来的方式,设计出张扬学生个性的活动内容;写教案还要写出特色来,内容要写的与众不同,形式要写的新颖活泼,注意引发和张扬学生的个性,注意写出授课的个性特色来。例如在每节课主教材学习最后,我都给不同学生设有自由发挥和实践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不同学生实践动作和自由发挥练习。

3.要注意写情境

把激发学习兴趣放在第一位,因此,在备课时要设计一些有趣的教学情境,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案中应多准备一些体育器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学习,合作学习。比如课前教师创设情境,摆放四个体操凳,课的开始,教师提出问题:“利用体操凳可以做哪些练习?请各组设计练习,合作进行准备活动。”然后学生分组讨论、实践。

4.要注意设计几个主教材的探究性问题,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预习在体育学科尤为重要,体育与其他学科不同,课堂教学一般都在室外,空间大,同时上课班级多,噪音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难以专心听讲,携带课本上课也不方便,所以检查学生课前预习课本知识的情况非常必要,也可以充分发挥新课程课本的作用。

5.要注意写总结反思

在设计教案时,必须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可留3分钟左右的时间,指导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反思。可设计问题:想一想,本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主要探究了哪些问题?通过本课学习得到哪些启示,还有哪些疑问?教案中还要留有可变的空间,一份教案需要在不同的班、不同的学生中被多次重复使用,教案就应该有可变的空间,就应该在课堂教学实践后不断的得到改变与完善,课上有了灵感或好主意课后可以补充。吃一堑长一智,积一招学一巧,一课一得,及时总结。日积月累,就可以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二、写教案可以不拘形式

写教案要因人、因教材而异。如果时间充足,一定要写详案。设计教学的微格,多想几种可能性,怎样引导,怎么变,设计几种应变方案,教学中就能成竹在胸,举一反三,富有创意;如果时间紧可以写简案,记几点关键的或怕忘记的东西;也可以利用网络、旧教案或其他资料上的教案,但必须对其进行有机取舍,并与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又要与时俱进,符合课改的要求,逐步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案。

《包身工》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及包身工制度。

二、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1.刻画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

2.艺术构思;

3.细节描写; 4.语言风格。

三、了解《包身工》的影响。

四、注意课文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在记叙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五、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详略。[教学重点]

触发学生的真实感受以思考这一事件。

[教学难点]

讲解时不失时机地触发学生的思考,要让学生从现实再回到那个黑暗的时代去感受残酷这本身就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它有赖于教师的讲解和学生是否能从中受到感染。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作者作品介绍

夏衍先生原名沈端先(1900—1995),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而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上海《光明》月刊创刊号,是作者仅有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但在我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有较大的影响。文学在我国是三十年代新兴的一种文学样式。它以散文手法报导真人真事,它的特点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它的新闻性表现为严格的真实性、报导的时间性以及内容的倾向性,它的文学性主要在于语言优美形象生动。

《包身工》之前的报告文学往往存在偏重事实报导而缺乏艺术加工的弊病,而夏衍先生提炼生活中材料真实而生动,富有鼓动性,成为名副其实的报告文学作品,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作者夏衍先生当时为了写《包身工》这篇文章,选择一家日本工厂,名叫“三井系”,当时作者靠厂里一位朋友帮忙,以“外头工人”的身份混进工厂,并且对包身工的生活进行观察。他每天早上四点半左右出发,从上海郊县步行至三井系工厂。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他总在工房周围兜来兜去引起带工头的注意,认为他是“挑乱”来了,戒备很森严,夏衍先生只好中止对包身工的观察。

二、分析课文

1.了解包身工的悲惨生活

(1)住房:“七尺阔,十二尺深”,约为9个平方多。

“在不到十个平方的房间里”住着十六七个人;平均居住面积是0.6个平方,房间除了作寝室外,还作“吃喝拉撒”用,生活如猪猡。

(2)生活安排:作者描写了包身工起床时的混乱情景,紧张忙乱。她们为何这么紧张,作息时间:四点一刻起床(要做多少事?其忙乱程度可想而知)

五点上工

中餐及午休一小时

下午六点收工

除了十二小时强劳动,还有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务,而她们的年龄与在座的同学的年龄差不多。恶劣的生活条件,繁重的体力劳动,严重摧残着这些未成年少女的身心健康。在这样的环境里,她们变得麻木,像机器一样。差不多失去了作为女性最起码的羞耻感。

(3)生活条件

“穿”——穿着短衣,上面是褪了色的油脏了的湖绿乃到莲青的短衫,下面是玄色或是条纹的裤子。长头发,很多还梳着辫子。破脏的粗布鞋,缠过而未放大的脚,走路也就有点蹒跚的样子,“吃”——早晚吃粥,中午干饭。中午的饭和晚上的粥,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里去。粥,它的成分并不和一般通用的意义一样。在南方,碎米和豆腐渣根本就是猪食。

“住”——每间工房七尺宽,十二尺长——面积约9.32平方米。要容十六、七个人,吃喝拉撒睡都在这里。

“行”——她们没有自由,只能在严密监视下往来于工房与工厂之间,两点一线。

可见所谓“供给住食”用“饲养”一词更符合实际——猪狗不如的生活。

2.带工老板如何压榨包身工的?

“两年来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实际已收入二百三十元钱了。”

第三年若按第二年末的日工钱三角八分计算,并且就算是“芦柴棒”一年仅干340天,带工老板三年从她身上的收入是359块,除去包身费二十块,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至少榨取了纯利润339块。

每个带工老板带三十、五十甚至一百五十以上的包身工,三年至少可赚10170块钱!多者可赚50850块钱以上。

全上海当年有24000以上的包身工,她们仅在三年之内至少被带工老板榨取了8136000块钱以上。

包身工身受日本资本家和带工老板双重剥削的,日本资本家获得会更多。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夏衍,原名沈端先,他是我国著名的剧作家。其中有电影剧作《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改编鲁迅的《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包身工》是一篇我国新闻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报告文学。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二、问题探究

1.作者为什么要描写那个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被他连踢带骂吆喝起床的“猪猡”为什么如此“懒惰”?

(1)豪华的不合时宜的穿着,揭示了那个男子的身份、地位和内心世界,与包身工们“衣服破烂”形成鲜明对比。

(2)在恶劣的劳动环境(音响、尘埃和湿气)的威胁下,经党挨打受罚而又只有两粥一饭的包身工们,每天从事繁重的工作长达十二小时,因而身体衰弱、精疲力竭,而“清晨四点一刻”那么早就又得起床,难免一些人一时起不来。但这不能说明包身工们懒惰,反而和包身工们所受的非人折磨和牛马般的生活,充分暴露出包身工制度的黑暗。

2.包身工们的“女性所有的那种害羞的感觉”为什么“似乎已经迟钝了”?她十五六

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为什么朝夕相处两年多的同伴却“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这合不合情理?

这些都是一些反常的现象,是当时包身工们被压近得麻木不仁的悲惨生活的写照,完全合乎当时特定的“情理”。

3.她们是如何沦落到这种地步的?

在家乡无法活命,又受骗签下了“包身契据”,所心“她们的身体”“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成了“替带工赚钱的‘机器’”。在“包身契”上早已写明“生死疾病,一听天命”。当女孩子真的有事时,她们真的没脸见人了吗?

4.“包身工”制度是如何造成的?它形成的政治经济原因是什么?

6-8 由包工头“招工”的实例指出包身工制度的起因。

12-17 由“芒柴棒”等人的实例分析包身工制度得以发展的三个原因。

24、25 以大量确凿的数据阐明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实况。

19-23 以包身工所受的三大威胁和三大罚规为例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我们对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包身工制度的形成原因及本质有了一个全面、概括地的了解,那么对于具体的例子也就是书上所说的点面结合的中典型人物“芦柴棒”、“小福子”遭遇:烧火、生病、抄身、挨罚。这样写的作用是:具体形象的面上的材料使课文的内容充分,典型突出的点上的材料使课文内容深刻鲜明。点面结合,相得益彰,增强了课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夏衍先生在1959年《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中写道:“对现在的年青工人来说,大概这些都已经是历史上的‘陈迹’了,在那个悲惨的时代,今天的青年人还没有出世。那么,我想,回头来知道一点过去的事情,应付更深刻地感到作为一个毛泽东时代工人的幸福。人吃人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工人给资本家当牛马,当虫豸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是我们得记住:要赶走帝国主义,要推翻人吃人的社会制度,人们的先人曾会出了无数的生命、血汗与眼泪。幸福不是无代价可以得来的。为了今天的幸福,为了更幸福的将来:爱党、爱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中国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应该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聂耳先生谱曲、田汉先生填词的,当时有人提出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如果选用这首歌,是不是感觉上太悲壮了。当时议论纷纷,最后周恩来总理说了一句话:“我们要居安思危嘛!”我们现在学习这些作品,其中最大的意义就是懂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地来之不易的。

第三课时

一、复习

提问上两节所讲内容(略)。

二、结构分析

课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按照时间顺序,抓住“包身工”们一天生活的三个主要场景,从住、吃、劳动条件等方面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其间穿插以典型的描述和精辟的议论,使文章内容丰富、线索清晰。

第二部分是全文的总结(从“两粥一饭”到结尾),作者概括了包身工们的非人生活,并提出了自己的愤怒控诉。

提问:本文是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

明确:课文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来组织材料,中间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和作者的议论。作者把散乱的不完整的材料,像剪接电影一样,高度集中地组织在包

身工从清晨到黄昏放工一天的时间里。如此安排,叙议结合,层次清楚。

提问:课文中用到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闻事实,一类是背景材料。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在课文中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文章在叙述了一些新闻事实之后,往往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等情况。中间都有一些转折性的词句,使得衔接自然流畅。比如写四点一刻被骂做“猪猡”的包身工起身的情景之后,就以“但是,她们正式的名称却是‘包身工’”一句作为过渡,写这些乡下姑娘是如何被带工老板骗到城里来的。在介绍了四点半钟包身工们吃粥的情景后,就用“廉价的机器”来衔接,引出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的原因,对包身工受剥削、受压榨的情况做了具体、详细的介绍。

三、艺术性

1.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 2.主副交互的行文特点 3.数字的精确性 4.细节的真实性 5.语言的丰富性

(1)对比手法

(2)比喻手法

(3)褒词贬用和贬词褒用

(4)夸张、排比等

四、布置作业

高中生包身工教案 篇5

1.学习课文在复杂记叙的过程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既以问题崐为中心,又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线索来组织材料的写法。

2.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本质,激发学生憎恨旧社会,热爱新社会,崐热爱中国共产党。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本文的线索──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情景。

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为组织材料的主线,以包身工制度的发展、崐趋向为副线;点:芦柴棒、小福子

2.难点: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憙拑

第一课时

憗拕

字词正音:

猡luó(见注②)烘hōng(烘烘:形容火烧得旺的声音)

辊gǔn(能滚动的圆柱形机件的统称)

骷髅kūlóu干枯无肉的死人头骨或全副骨骼)

烘①hōng象声词,形容许多人大笑声或喧哗声;许多人同时发崐出声音(哄动、哄传)

②hǒng哄骗、哄逗

③hòng吵闹、开玩笑(起哄、一哄而散)

说①shuō用话来表达意思(说话)

②shuì用话劝说使人听从自己的意见(游说)

词语补释: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气烘烘:形容十分生气的样子。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对待人。

虎虎:原意是威武健壮,文中是凶恶的意思。

会心:领会心意。

生杀予夺:指反动统治者掌握了生死、赏罚大权。(生:让活;崐杀:叫人死;予:给;夺:掠夺。)

横七竖八:有横有竖,杂乱无章。

三差两错:指意外可能发生的错误。(差、错:错误)

拿摩温:英语的音译,意即头头、头儿。解放前用它称呼工厂里崐的工头。

解题:

包身工──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多是女崐孩子由承办人送到工厂做工,无人身自由,所得工资全部归承办人所崐有,在这种形式下做工的人也称包身工。

《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同类题材有初中的《地质之光》、崐《谁是最可爱的人》)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崐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可以崐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崐的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崐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报告文学”的特点: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

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崐出来的。1936年春发表在《光明》(左联机关刊物、沈起予主编)的创崐刊号上。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崐国统区的黑暗。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崐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靠近上海的崐苏北地区,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崐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崐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崐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篇文章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崐掠夺进行了有力地揭发和严厉的抨击,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崐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

作者简介:

夏衍:原名沈端先,著名剧作家,浙江杭州人。早年留学日本,崐1927年回国后从事文艺工作。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崐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崐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曾写过许多作品,著崐名的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崐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参看夏衍《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

思考题:

1.课文描写了哪几个场景?

2.课文穿插记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有什么联系?对表现中心思崐想有什么作用?

3.日本厂家为何大量使用包身工?

4.“芦柴棒”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作用是什么?

5.找出文中抒情、议论的段落,体会其作用?

憙拑

第二课时

憗拕

课文分析:

分段应抓住文章所写的特定时间和描写的三个场景来分,并注意崐找出场景描写的有关议论、说明,找出段落之间的联系。

第一部分(1─8自然段):记叙包身工悲惨的日常生活和包身工制崐度形成的社会原因。

1.包身工清晨起身的情景,介绍恶劣的住宿条件。(1─5自然段)崐属于场景描写,这是一幅阶级对立的触目惊心的画面。为了增强崐报告文学的文学性,作者常常把典型生动的事例放在开头,以增强效崐果。

┌─┬───────────────────┬──────┐

││包身工(惊惧)│打杂的(欺压)│

├─┼───────────────────┼──────┤

│楼│横七竖八、充满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有威势的喊声│

││骚动(乱的样子)。女儿害羞感觉的迟钝。起││

│下│身慢一点的人。│踢了几脚│

├─┼───────────────────┼──────┤

│楼│几个还没睡醒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向楼上呼喊│

│上│││

└─┴───────────────────┴──────┘

这是场景的描写,写的是“面”,接着写“点”。点写的是谁?

明确:十五六岁,没有名字,手脚瘦得像芦柴棒被人叫作“芦柴崐棒”的人。

一层和二层之间用转折连词“但是”衔接。

2.包身工的来历和身份,说明包身工制度的产生。(6─8自然段)崐来历:被诱骗的农村少女;身份:老板赚钱的“机器”。

这一层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由来、成因、性质作了说明,融进了崐作者强烈感情,惟妙惟肖地勾画了带工老板的丑恶脸谱:阴险毒辣、崐口蜜腹剑,如实纪录了“包身契”血淋淋的吃人内容,使人们看清包崐身工制度的残酷。

提问:包身工制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明确: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农村破产,特别是灾荒后贫苦崐农民无法维持生活,只好让儿女到上海当包身工。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用表示时间的词语“四点半之后”衔接。

第二部分(9─17自然段):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论及包身崐工制度的发展。

1.写包身工吃早餐的情景,介绍恶劣的饮食条件。(9─11自然段)崐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崐是她们难得的佳肴。句中“慈祥”、“佳肴”都是反语,揭露了资本崐家的凶残本性和包身工非人的生活。

2.帝国主义雇佣包身工的三大原因:可靠、安全、价廉,说明包崐身工制度的发展。(12─17自然段)

“据说这是一种极合经济原理和经营原则的方法。”──作者引崐用日本厂家的说话,作者是反对资本家剥削工人的这种强盗逻辑的,崐加“据说”在前面,有表否定和批判的意思,如果加上引号,这种意崐思表达不出来。

插入“芦柴棒”重病惨遭毒打的描写,把资本家及其走狗惨无人崐道的剥削制度揭露得淋漓尽致。作者带着强烈愤慨的心情向人世间揭崐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据说那是因为“芦柴棒”那突出的腿骨,碰崐痛了他的脚趾。这是含着眼泪在控诉!作者用“画外音”的方式,点崐出了芦柴棒遭遇的普遍性和包身工的可怜。

所以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崐自由地使用,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罐装”崐“保藏”是比喻的说法,意思是包身工永远没有同外人接触的机会,崐像罐装食品与空气隔绝一样,与社会隔绝,无从接受革命思想,可以崐供资本家“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不会起来反抗。“和空气接崐触而起变化”是指与上面意思相反而言。

一层和二层之间用表示时间的词语“十一年前……”衔接。

提问: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日本厂家特别愿意崐雇用包身工?

明确:三个原因: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的自崐由)、安全(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价廉(工资不及同类崐男工的三分之一)。

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之间用表示时间的词语“五点钟”衔接。

第三部分(18─25自然段)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帝国主义崐工厂对于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

1.写包身工上班劳动的情景。(18─23自然段)

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带工老板就好像赶鸡崐鸭一般把一大群没锁链的奴隶赶出来。──深刻揭示出包身工的可悲崐地位、悲惨遭遇。(过渡小节,引入厂内,由生活条件写到劳动条件)崐三大威胁:音响、尘埃、湿气。其它摧残:殴打、罚钱、停生意、崐饿饭、吊起、关黑房内……,重点描写“殴打”。

小福子被打的场面:具体而又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崐势力相勾结,任意凌辱工人的罪行。看:人成了这伙吸血鬼戏弄的玩崐物,从东洋婆会心的笑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外剥削者凶残的面目。

这一部分所描写的包身工“劳动”的条件,和第一、第二部分所崐描写的“住”的条件、“吃”的条件结合起来,构成包身工悲惨生活崐的全貌。

2.说明帝国主义由于利用包身工这种廉价的劳动力而获得巨额利崐润。(24─25自然段)

提问:由于吸收了廉价劳动力的滋养,日本纱厂的包身工制度有崐了很大的发展,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明确:从日本纱厂的发展看,日本大财阀三井系由一个厂,不到崐两万绽子,发展到有六个纱厂、五个布厂,25万个绽子。从包身工人崐数看,上海三十间日本厂,包身工人数按最少占50%算,也有二万四崐千人以上。(19与1932年数据对比)

美国的一位作家索洛曾在一本书上说过,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崐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那么,我也这样联想,日本崐纱厂的每一个绽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含义是:崐资本家的利润,都是依靠残酷剥削工人得来的。表达了作者极为悲愤崐的思想感情。

这一层从正面点明了包身工制度是帝国主义国家对生产落后国家崐一种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归结到本文的主题。

憙拑

第三课时

憗拕

第四部分(26─33自然段)沉痛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崐野蛮的吃人制度,并指出黎明即将到来。──全文的总结

《包身工》—新课改优秀教案 篇6

《包身工》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报告文学,是我国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在教学中,有些新教师授课因为“选材不严”,往往觉得时间不够用,而有些老教师授课因为“开掘不深”,对主题常常没有点“透”,功亏一篑。怎样体现出它的特点,使教学也呈现出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呢?经过思索,我采用了这样一些方法:

一、争取时间,长文短教

我首先将熟悉课文这样一个程序交由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完成,通过布置:(1)“思考和练习”五─准备讲述包身工的故事。(2)请给包身工下个定义,指明课文中对包身工的提法,并用课文中的内容具体解释这样两个作业敦促学生对课文进行琢磨和钻研。

上课时我单刀直入,撇去枝叶,以检查预习的名义直奔主题,先由两名学生讲述“包身工”和“芦些棒”的故事,再由其他学生汇报自己做预习第2题的答案,并在学生讨论,评议的基础上让他们明确:(1)包身工是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是女孩子,由承包人送到工厂做工,身体无自由,工钱全归承包人所有。(2)课文中的提法是“包身工”他们的身体,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包”的标志是事先立了“包身契”。“奇妙”之处不仅在于这些女孩子近乎被拐骗,而且是一仆二主:一主是日本资本家(工头是拿摩温);另一主是中国二老板,带工的。日本资本家称她们为“试验工”、“养成工”;中国带工者称她们为“包身工”。(3)作品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存在的根源,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4)标题中的“包身”二字,突出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对中国女童工的残酷剥削的罪行,控诉了他们的野蛮残暴的统治手段,以激起人们的义愤和同情,这是全文的中心思想。

在让学生讨论,明确上述内容的同时,我在黑板上设计了如下板书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日本资本家拿摩温半殖民地

包身工奇妙一仆二主

中国二老板带工的半封建

(主题)包包身契

通过解释含义,明确了主题之后,我再提纲挈领,让学生设想和揣摩怎样围绕主旨选材和谋篇布局,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

二、开辟空间,将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

我首先让学生来设想:如果让你来写一篇这类(包身)题材的文章,你认为首先应当从哪些方面去选材。在他们回答出“吃、住、劳动、待遇(虐待)、来历、身份、雇主雇佣的原因、它的现状和未来”等内容之时,我一方面注意运用选材的注意点进行启发和评价,“宕开一笔”式地顺便训练他们选材,一方面又提示他们:感性的内容和的内容,记叙和议论相得益彰,不可偏废,写文章时应注意将它们结合起来。

随即我又追踪设问:“如果收集到了这样一些材料,你认为应该按什么结构把它们组织起来?”并出示在后面的结构提纲中用到的、有意打乱的一组方框(编上号),让他们练习排列法,由本人写到黑板上,让其他同学进行比较、鉴别、然后肯定这样的一种结构比较好,而这也正是《包身工》一文的结构,(见本文后所附“板书设计”)。

在接下来向学生讲析这样一种结构为什么好(即把握住了读者心理规律)的道理时,我屏弃了一般人常用的从理论上说明的方法,运用贴近生活,和学生展开对话的方法,用一些相似的生活情景设问,让学生自己说出此时的“心理规律”(如看到可怜之人会产生──关切和好奇的心理,看到一家企业全是童工会纳闷──为什么不用成年人;看到某单位效益不错,但职工的生活、劳动条件没有改善,会思考──职工创造的财富到哪里去了等等)。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心悦诚服,使教学过程更有启发性和说服力。

最后我再利用结构图表讲析作者的思路,对全文进行小结。指出作者实际上安排了主、副两条线索。主线将包身工的种种惨状综合在一天的生活过程之中,从早写到晚,反映包身工非人的生活。一天如此,365也就可想而知了──以小见大。副线以议论、说明为主,材料翔实,条分缕析,对包身工制度作了深刻的揭露与抨击。主线是感性的,副线是理性的,两条线索先交织,后交汇;虚实相生,一气呵成;而又纵横开合,有广度,有深度,使读者对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既有角目尺心的直观印象,又有深入全面的历史认识。文章最后的一点亮色,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第一教时的这样一种小结实际上已为在第二教时转入对关键章段句词和议论中富有哲理的警句的分析作了一个很好的过渡,(第一课时的作业就设计包括了“思考和练习”三──分析警句的内容)。第二教时开始,我在上承第一教时的结尾,说明关键章段句词和警句对于理解课文的重要性之后,随即让大家讨论并明确对这些关键章段句词的正确理解,“思考和练习”三的正确答案。讨论时要求学生运用语法和修辞知识进行。

在第二教时紧接着讲授报告文学的特点时,我的做法也是让同学们在感觉的基础上,自己给报告文学下个定义,分析一下这种文体的特点以及在本文中的具体表现。让他们明确,报告文学的特点:新闻性,在文中主要表现于针对帝国主义的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的揭发和严厉的抨击,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文学性和评论性则分别表现为文中主线和副线部分的内容。这样讲的效果,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另一方面通过揣摩和板书也使学生们对报告文学的体裁特点体会更真切,印象更深。

三、拓宽内容,对联想和想象起一种暗示作用。

高中语文第二册每一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训练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鉴赏文学作品,并进行思维和写作的能力”因此我在本课第一教时的开始,设计了一个“起兴”式的开头──播放三胡独奏曲《汉宫秋月》的录音,并通过讲述让大家明白:它表现的是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然后启发“类似联想”,让大家想象皇帝身边的宫女尚有不幸的身世、苦闷的闺怨,在人间地狱里生活的一群女孩子的悲愤该有多么强烈。在激发起他们“挺身而出”进行揭露的动机之耕,用“光有热情不够,还要有写作本领“一句话,由急趋缓,自然引导到对主题,选材和谋篇布局的学习。

在第二教时的最后,我又设计了一个“联想”式结尾,我先朗读了深圳作家文夕的小说《野兰花》的内容提要(见《文学报,文学大众》97年第22期),要求学生:模仿《包身工》的结构框架,充分发挥和想象,以《包工奶》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拓展和延伸,这样做既了学生的听、写能力,有助于学生学会联想和想象,又培养了学生关注现实的意识。

由于宫女、包身工、包工奶在被禁锢、被“包”这一点上有相似之处,因此,把这样三种形象统一在一节课中既拓宽了教学内容,也对学生学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起到了一种暗示作用。

四、激发兴趣,寓教育于艺术熏陶中

除前面所述,我通过宫女和包二奶,使学生萌生了进行揭露的动机,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外,在整个个两教时的教学过程中,我还经常让它处在一种音乐氛围之中,如在学生讲述包身工和“芦柴棒”的故事时,我同时配以低微的二胡独奏曲《江河水》背景音乐;我在讲述《野兰花》的故事梗概时,也同时配以《汉宫秋月》的背景音乐。这样既对整个教学过程产生了如泣如诉,一唱三叹,首尾呼应的效果,也起到了“在美育中发展智能”,“寓教育于艺术熏陶中”的作用。

附:板书设计

包身工

作者夏衍(沈端先)著名主线副线

戏剧家优秀新闻工作者索4:15起身(1-5)包身工的来历、身份

背景“一.二八前后到居住条件(记叙、描写)(6-8)补叙说明

抗日战争前夕

包奇一仆日本资本家4:30早餐(9-11)帝国主义雇用包身工

身拿摩温半殖民地饮食条件三个原因(12-17)

工(议论为主)

妙二主中国二老板5:00上工(18-23)动脉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带工的半封建劳动条件(三大威胁、三大危险)发展(24-25)

包包身契(说明为主)

17:00放工(26-29)两线交汇,包身工制度──

抄身婆搜身野蛮反动,黎明却将到来

子(议论,抒情)

报告文学新闻性文学性议论性

注:本文载第三期《中小学教材教学(中学版)》

报告文学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

作者邮箱:wxg_567@163.com

新课改之“新” 篇7

一、新课改的“新”要求更新教学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 新课改下的教师应真正从思想上树立符合课改的理念, 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主体能力及学科素养作为教学过程的追求目标.理念落到实处就是合理, 科学的教学目标.如在课题的引入上,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是从复习旧知识着手引入新课, 注重强调知识之间的逻辑体系.新课程教学却强调构建问题情境, 还原知识产生的过程, 同时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强调通过设计学生活动来让学生体验教学, 感知教学, 进而理解教学, 强调知识是自然产生的, 是合理的理念.

二、新课改的“新”呼唤教师重新定位课堂

课堂是师生交流互动舞台, 是引导学生发展探究知识的场所.在旧的教学方式中, 教师总把课堂当做自己表演的舞台, 课堂教学也就成了教师按照教参进行的独角表演, 学生仅仅是观众.并且把训练等同于教学, 把训练当作课堂中的主要内容, 使课堂成了对学生训练的场所, 学生的解题能力是提高了, 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却在逐渐地降低, 学生的想象空间在严重萎缩, 这种教学方式违背了教学的内涵.“教学是师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下为特殊目的而进行的知识态度, 价值观等的分享活动”.新的课程, 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否有所发展, 特别是思维是否有发展, 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看课堂生成性, 看学生的行为尤其是思维是否有改善, 是否产生了新的想法或者更新了原来的想法.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 根据教学内容, 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 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空间, 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讨、发现的时间, 将枯燥无味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式转化为形象生动的一幕幕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满腔热情地独立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新课程的“新”需要营造民主氛围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激发大多数人的创造力, 而且使最大多数人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 教师是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直接创造者, 而课堂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 教师良好的情绪和美好的情感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的开端”.民主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才能给学生一个无拘无束的表现空间, 有愉悦的心情, 使他们敢想敢问、敢说.民主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才能使教学信息的交流更加顺畅, 更加快捷,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民主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让学生的聪明才智有用武之地.只有让学生成了主角, 课堂才会生机无限, 学生的人生才能充满活力, 才会撒满阳光.才能让学生的素质有全面的提升, 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新课程的“新”注重让生活融入课堂

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 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 再有目的地将数学知识提炼出来, 让数学知识回归生活, 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 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 又能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巩固.这既对内容进行了拓宽,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了课堂活力, 同时还达到了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五、新课程的“新”期待评价方式的优化

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是轻过程重结果, 以结果的正确与否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新课程强调,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 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 既关注数学学习的结果, 又关注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 又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在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仅要看课堂内知识的掌握情况, 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同时, 也要打破教师评价的单一形式, 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 把自评、互评、组评与教师评价结合起来, 使数学评价真正“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评价”.

《包身工》的数字艺术 篇8

文章中可圈可点的创作艺术确实太多,令人由衷赞赏,其中一种特殊的控诉手法——数字运用,更是“事实胜于雄辩”,让人拍案叫绝。夏衍先生在文中多处运用数字,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深刻地揭露了带工老板在住宿条件、伙食待遇、工作环境、剥削程度等方面对包身工残酷的压榨。

①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②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

带工们诱骗乡下女孩子所说的“洋式的公司房子”,被“红砖墒严密地封锁着”,而等待她们的只是“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就是这样狭小的房子,竟然还“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如此条件她们当然不能享什么福,甚至连必要的睡眠都得不到满足,就在晓星刚刚消去的“四点过一刻”,在带工的打骂中手忙脚乱地起床了。包身工囚牢般的住宿条件凸现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更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买办势力相互勾结,残酷无情地榨取包身工血汗的滔天罪行。

③几十只碗,一把竹筷,胡乱地放在桌上,轮值烧稀饭的就将一洋铅桶浆糊一般的薄粥放在板桌中央。她们的定食是两粥一饭,早晚吃粥,中午的干饭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里去。

居住的不是“洋式的公司房子”,吃的也不可能是“鱼肉荤腥”。带工老板都是一些丧尽天良的寄生虫,追求的是最大利润,所以他们规定的伙食只能是“两粥一饭”。“两粥一饭”对于一天有十二小时强体力劳动的她们,又何以承受的起?且粥还是“较少的籼米、锅焦、碎米和较多的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在人多,又只有“一洋铅桶浆糊一般的薄粥”的情况下,她们只能“一窝蜂地抢一般地盛一碗,歪着头用舌舔着淋漓在碗边外的粥汁”。带工老板对包身工的饲养,完全等同于对猪羊牛马的饲养,像饲养动物一样供给她们极其粗劣而又少得可怜的粥饭,以维持她们是人非人的生命,驱使她们为老板创造巨额利润。触目惊心的数字,把包身工不如猪狗的生活惨状表现得淋漓尽致。

④纱厂工人终日面临着音响、尘埃和湿气三大威胁。

⑤在纱厂,活儿做得不好的罚规,大约是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三种。

⑥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

上工的汽笛一响,包身工们就走出红砖罐头一样的工房,走进她们生活的另一个场所——纱厂。如果说在工房里,她们还能勉强维持苟延残喘的生命的话,在工厂里,她们则面临着致命的威胁。没有人关心她们的劳动条件,长达十二小时的工作,她们要忍受机器噪音、尘埃和湿气这“三大威胁”。在这样的环境下,更加容易疲劳,但她们不敢打瞌睡。因为一出现失误,就会有殴打、罚工钱或者停生意的“三种危险”。血肉之躯的包身工机器般地运转着,工作环境之恶劣,劳动强度之巨大,上工时间之漫长,她们真正能够做满三年的还不到“三分之二”。带工老板为了榨取包身工的血汗不择手段,丧失人性。包身工们已处在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绝境之中。

包身工们的血汗,喂饱了带工老板,也养肥了日本工厂老板。他们“在一种特殊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飞跃地庞大”起来。以下确凿的数据,雄辩有力地揭示了老板敲骨吸髓般榨取财富的罪恶本质;直观具体地反映了任人宰割的包身工惨遭剥削的事实。

⑦于是,在预备好了的“包身契”上画上一个十字,包身费大洋二十元,期限三年,三年之内,由带工的供给住食。介绍工作,赚钱归带工者收用,生死疾病一听天命,先付包洋十元,人银两交,“恐后无凭,立此包身契据是实”。

⑧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做平均,两年来在她身上已经收入了二百三十块了!

一方面包身工的包身价异常低廉,“大洋二十元”就要“期限三年”为带工老板做牛马、当虫豸,付款也是对包身工极不利的“先付包洋十元”的模式。而另一方面包身工为带工们创造的财富却是惊人的,就连瘦弱的芦柴棒也可以在两年内为他们“收入了二百三十块”。两相对比,无所不用其极的带工老板对包身工的剥削已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毫无人生自由和人格尊严的包身工完全沦为带工们赚钱的工具,直到流尽生命的最后一滴血。

《包身工》—新课改优秀教案 篇9

“新课改-新课堂-新教法”教案设计与撰写(体例)

一、教案设计可考虑的几个要素 1、 教育思想与教学设计的理念 2、 目标设定与达成预测 3、 课堂思维流向预测与对策 4、 教材钻研(纵探与横析) 5、 教学环节设计的意图阐释 6、 职业技能的训练与强化 7、 学情分析与课堂实施策略 8、 启合承接的精要陈述 9、 知识延伸与拓展 10、 重点难点确定的依据与突破 11、 教法探索与学法指导 12、 板书提示与课件讲义 13、 多媒体辅助的有效性选择 14、 师生教学的互动策略 15、 设计体会或教学反思   上述15个要素切忌面面俱到,根据学生、教师、学科等具体情况有所侧重,重在特色呈现与教学创新,关注理实一体化等职业教育理念。  二、教案设计可参考的流程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疑点的分析与定位在教案设计过程中非常重要,应成为教案设计的主线。设计时要考虑为什么是重点、难点,要考虑如何去强调重点、突破难点、阐释疑点,要考虑采用适当的教学模式、教学技术和手段去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教案设计的可能流程: 三、教案撰写的参考样例   课题名称<********> 作者***  单位:*******   【课题】题目或项目(选用教材《**基础》第*章第*节第*小节) 【课时】1课时(45分钟) 【设计理念】为了突显“做中学,做中教”以及职业特色教育的新教学理念,同时也为了真正做到让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方式来组织教学,让学生提前感受到实际工作中发挥的作用,配合上任务驱动,使整个教学过程围绕要完成的任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 【设计亮点】将职业场景引入课堂教学,配合任务驱动与项目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让学生提前进入工作的角色,在任务的驱动下,真正实现“做中学,做中教”的先进教学理念。 【内容简析】 本节课是本章的`第?节课,还是重点要让学生掌握***的基本操作,为以后的熟练灵活的使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情简析】 针对职高学生的特点,理解力不强,但动手能力较强,故本堂课是以“学生为主”,主动学,主动练为原则,达到让学生真正手动、脑动这一目的。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 2.  能力目标: 3.  情感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 难点: 【重点、难点剖析】 【教学方法及策略】 1. 采用案例、职业情境、启发式教学法。 2. 采取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以学生思考为流程。 3. 运用“引课(职业场景创设)-任务驱动-探究拓展”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平台与资源】 教学资源包、任务表、多媒体机房、投影仪、电子教育平台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Ⅰ、课程导入  目标达成预测: Ⅱ、教学过程 目标达成预测: Ⅲ、教学评价与总结 1、教学评价  自评:  互评: 2、总结 3、作业 Ⅳ、巩固与延伸目标达成预测: Ⅳ、实践与拓展 目标达成预测: 【教学反思】

【《包身工》—新课改优秀教案】推荐阅读:

上一篇:电脑耗材采购合同下一篇:供电局变电工区年终工作总结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