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与会议

2024-11-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企业文化与会议

企业文化与会议 篇1

(二○○五年四月十六日)

2005年4月16日,“企业伦理与企业文化研讨会”在广州珠江啤酒集团有限公司举行,会议由省伦理学学会主办,珠啤集团协办。出席会议的有学会常务副会长、省委党校哲学部主任吴灿新教授,副会长、省社科院副院长刘小敏研究员,副会长冯益谦教授,秘书长陈创生教授等十余名省伦理学界知名学者、专家以及珠啤集团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会议规模不大却别开生面,学者们不仅就企业伦理的一些理论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交流,更着重围绕珠啤集团企业文化与企业伦理建设实践总结经验、提升认识并建言献策。

会议开始,企业方面首先介绍了珠啤集团的概况。……学者们就此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将会议内容综述如下:

(1)企业伦理的地位及作用。与会者一致认为,经济是社会的基础,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而企业文化是当代最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其核心组成部分即是企业价值观,企业伦理观念则是企业价值观的灵魂所在。加强企业伦理建设,除了对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促进作用外,对企业自身来说,不仅可以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道义支撑,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立法,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而且可以为企业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带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企业伦理内容分类。学者们对此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

(3)公共关系与环境道德。有学者指出,……

(4)绿色与诚信的两大理念。作为一家大型现代化啤酒企业,为消费者提供自然、绿色、健康的啤酒饮品是珠啤的企业宗旨所在。学者普遍同意,应将产品生产的绿色追求提升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追求,将绿色所象征的健康与活力体现在企业内外的工作生活环境、管理的规章制度、组织与个人的精神面貌等方方面面上去。关于企业诚信,在一般性讨论之外,学者们对于珠啤集团主动出击所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做法进行了理论的概括。指出,所谓诚信,并非意味着仅仅诚实守信、独善其身即可,而要在与环境阻碍因素的斗争中实现和发扬。

(5)应对国际与发扬优良品种。……

企业文化与会议 篇2

本次会议分为心力管理研讨和企业文化社团经验研讨两个议程。上午, 与会代表参观了江苏黑松林粘合剂厂有限公司, 并就公司董事长刘鹏凯的“心力管理”模式进行了研讨;下午, 与会的企业文化社团负责人对各自协会开展工作的情况进行了交流, 并对下届会议召开的议题提出了中肯建议, 会议确定明年的社团研讨会由中国化工企业文化建设协会主办。

研讨会上, 黑松林粘合剂厂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鹏凯做了《用“心力管理”打造幸福黑松林》的主旨报告。他首创的“心力管理经验”在业内外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心力管理”的核心理念是“心之所及, 力之所达”, “心力”在实践中就是指人依据自身的心思和能力、精神与体力、思想和才智, 发自内心做好某一件事的精神力量。黑松林粘合剂厂有限公司位于江苏著名古镇黄桥, 这家只有51名员工的企业, 却创造了人均年销售额100万元的惊人业绩。刘鹏凯强调, “通过心力管理, 企业的凝聚力、亲和力得到增强, 更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20年来, 黑松林参与了9项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 与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形成稳固的合作关系, 产销率增长达50%以上。黑松林推行的心力管理, 是将员工的心之所及, 转化为力之所达的过程;是将企业团队层面的意识培育转化为物质层面的生产力资源, 并有效地进行集聚、发散和增效的过程;是不断引导员工善用其心, 自净其心, 增加爱心, 发自内心, 共同构建心心相印的和谐发展的过程。

黑松林的管理成长之路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成功范式, 引起与会专家、学者的共鸣。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孟凡驰、张德、贾春峰、司马云杰等专家, 分别对黑松林心力管理经验进行了评价, 认为是中小企业“以人为本管理的范式”。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评价说, “人心的培育于己、于人、于组织都意义深远。”他强调, 大事必做于细, 管理必成于精, 形之力源于心之力, 心力聚于文化价值。作为企业家, 刘鹏凯不满足于做一个管理匠人, 而是致力于成为管理家, 在繁忙的管理中, 注重体悟, 善于思考, 发现规律, 助企发展。“心力管理”证明了三点, 一是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 以心为要, 应该把人看做文化建设的主体, 平等对待, 爱人、尊重人;二是中小企业加强文化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三是企业家在文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中宣部原理论局副局长、著名学者贾春峰说, “‘心力管理’对管理学的创新和发展, 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和实践意义。彰显了两大魅力:一个是细节管理的魅力, 另一个是心力管理的魅力, 值得在全国尤其是众多的中小企业中推广。”

连云港市企业文化研究会会长李万来说:我曾经先后5次带领连云港市的400多名企业代表到黑松林考察学习, 大家都为黑松林的文化管理感到震撼。我的体会有三点:一是人心可靠, 通过心力管理, 使最不好管的人心理顺了, 执行力强了;二是人品可贵, 刘鹏凯以真心换诚心, 善用其心, 自净其心, 增加爱心;三是人乐可福, 员工们能在快乐的氛围中工作就是幸福。

四川省企业文化学会会长达凤全教授认为, 黑松林坚持以人为本的心力管理, 弘扬的是良善文化。“心力管理”展示给社会的“心”, 是企业的良心, 做人的善心, 管理的细心。有了这样的“心”, 任何管理难题都可以逐步化解, 企业发展的“坎”都能跨越。

企业文化与会议 篇3

二年前,市服饰学会组建了旗袍专业委员会,让旗袍服饰在上海有了一个集合展示交流的平台。并多次参与全市性的大型服饰活动,获得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与高度关注。在十八大的闭幕之际,学会抓住机遇即使召开这次专题会议:“落实十八大精神,弘扬中国服饰文化,努力推进海派旗袍,要使其成为上海服饰中最亮丽的风景线,成为都市时尚文化的象征和世界了解中国服饰的桥梁和纽带。”上海市服饰学会继续以“搭建平台,聚集力量,扬众人之势,借众人之力”为知道思想,围绕目标、制定规划,分步骤地加强与国内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各方专家合作,举各方之力,共同使体现传统民族文化的海派旗袍得到新的发展,使上海旗袍服饰文化的建设得到新的提升,让更多的人来关注海派旗袍,努力把服饰品牌做大、做强,做出特色,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作出贡献。

会上,国家级著名服饰评论家、东华大学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服饰学会旗袍专家委员会主席包铭新作了《海派服饰在城市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的讲话;获得服饰设计终身荣誉奖、上海市服饰学会旗袍专业委员会主任金泰钧作了《旗袍服饰的特色》的讲话。

企业文化与会议 篇4

1、目的:介绍下一阶段北大纵横的工作以及下一阶段罗莱人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所需要承担的工作,让公司领导与企业文化人员能够积极参与到罗莱的文化建设中来。

2、讨论内容:

a、罗莱价值观的修订:各个部门针对目前罗来文化手册中的20条提出增加、删除、修改的意见;北大纵横根据对罗莱文化的理解,重新界定了罗莱价值观,各个部门针对北大纵横重新界定的罗莱价值观内容提出修改意见;

b、罗莱核心理念的界定:北大纵横根据对罗莱文化的理解,设计了一套罗莱核心理念,各个部门需针对北大纵横设计的罗莱核心理念的意见和建议;

c、文集和案例集的搜集方式和撰写标准;

d、《罗莱家纺讨论资料汇编》的撰写标准。

3、讨论时间安排:

2008年1月3日下午1:30——4:304、参会人员:

总裁、副总裁、总经理、总监副总监、各个部门企业文化专员

5、讨论地点:

XX会议室

6、记录人员:

人力资源中心企业文化专员负责记录讨论内容

罗莱家纺企业文化核心理念会议安排

1、目的: 探讨罗莱的核心价值观,初步确定公司核心理念和子系统核心理念

2、讨论内容:

a、罗莱值观的修订:各组针对北大纵横重新界定的罗莱价值观,提出修改意见;

b、罗莱核心理念的界定:各组针对北大纵横重新界定的罗莱核心理念,提出修改意见;c、罗莱子系统理念的界定:北大纵横根据对罗莱文化的理解,设计了一套罗莱子系统理念,各个部门需针对北大纵横设计的罗莱子系统理念的意见和建议;

3、讨论时间安排与小组安排:(小组分类详见备注)

4、参会人员:

总经理、总监副总监、各个部门企业文化专员

5、讨论方式:

北大纵横项目组与每一组相关部门的总经理、总监和企业文化人员一起探讨

6、讨论地点:

XX会议室

7、记录人员:

人力资源中心企业文化专员负责记录讨论内容

注:分组情况

第一组迪斯尼事业部、喜来登事业部、尚马可事业部、品牌发展部 第二组直营渠道部、加盟渠道部 第三组市场部

第四组财务中心、审计部、投资发展部 第五组海外事业部

企业改革与发展务虚会议汇报材料 篇5

——总站近两年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和总公司今后三至五年改革与发展建议

各位领导:

我站根据总公司宣汽办【2010】144号通知精神,分别召开不同层面、不同类型会议,认真回顾、总结近两年来我站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并就总公司今后三至五年的发展提出建议,现作如下汇报:

一、存在主要问题

1、班子凝聚力不强,不能形成共识;

2、干群关系不太融洽,抵触情绪较大;

3、员工思想比较混乱,没有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缺乏正义感,工作责任心不强。

二、采取措施及解决办法

1、团结协作,廉洁自律,充分发挥领导集体作用。我们总站新一届领导班子在今年四月份重新调整后,我们首先把班子团结作为工作之重,遇事多沟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工作讲奉献,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统一思想认识,方向一致,形成合力;其次是以身作则,用党员标准,干部廉洁自律规定严格要求。做到要求员工做到的自己带头做,要求员工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赢得大家的信任;第三是团结协作,分工不分家,形成团队合力。

2、充分调动发挥中层管理人员和党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模范带头作用。经常与他们沟通了解其思想动态,加强引导、教育,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能采纳的采纳,不能采纳的说明原因,赢得他们的理解支持,扩大团队力量,提高执行力。

3、深入到群众中去,与员工交朋友,坦诚相见,推心置腹,充分尊重、信任、关心员工。引导他们树立向发展要权益,以效益保权益的思想理念,赢得大家的信任、理解和支持,从而使我站在稽查人员重新招聘,职工身份置换,新劳动合同的签订,站务由三班改为二班制,积极投入“两个争创”清理卫生死角等工作都能顺利开展。

三、财务预算

今年我站能做到改制生产两不误,其主要原因是上海世博会的召开,2011年我站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现实。

1、铁路运输的发展,沪杭高铁的开通;

2、私家车的发展;

3、运输市场管理不规范;

4、出租车不断扩大;

5、水电费的提高等直接对我站造成一定影响。

因此,2011年营业收入预计与2010年持平,而各项管理费用增加约1万元成本。其中包括:工会经费、修理费、通讯费、水电费、印刷费、公务车费、文明创建费等。

四、我站下一阶段工作重点

1、继续加强学习教育,弘扬正气。以“微笑服务、温馨交通”、“两个争创”活动为契机,提高员工整体思想素质;

2、加强管理,完善和落实各项制度,变人管人为用制度约束人;

3、在堵漏增收上下功夫,扩展小货快运、分代站业务、上门售票等;

4、整合机构。制定绩效考核方案,为定编、定岗、定薪做准备。

五、对总公司改革与发展几点不成熟建议

1、虽然职工身份已置换,但思想观念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业务技能也较差。因此,建议公司保留培训机构长年对员工进行轮训;

2、推行定岗、定编、定薪、绩效考核;

3、发展区间班车,乡村公交并向舒适型发展;

4、利用老交通运输业品牌,多个特约维修站优势,现有场地资源拓展修理业务;

5、拓展物流、货运、特种车辆运输;

6、加强资源整合。重视班线资源开发和使用,科学谋划公车公营发展计划,进一步扩大公车公营的覆盖面。

企业文化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 篇6

企业文化的西学东荐已经是二十余年前的事情了,但是中国企业对企业文化的建设热潮方兴未艾,去年中国烟草协会对各地烟草公司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倡导便是明证。中国企业对企业文化的日益关注是一种好现象,起码说明中国的企业开始认真地进行自我思辨和总结。但是我们也应该同时警惕中国企业文化热背后的一些误区和错误。

陷入误区的企业文化建设

现在中国企业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多有偏差,普遍的误区有二:

1.企业越显得有“文化”,说明企业文化建设搞得越有声有色。

这其实是泛文化的想法在作祟。泛文化使得企业文化的外延扩大到社会文化的层面,从而以社会文化的思路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这起码违背了企业文化定义中的第一点:企业文化是企业固有的属性,而不是通过策划和包装而成。

泛文化的突出特征是把企业的文化以中国文化为依托,以社会主流价值观为倡导,从而让企业的文化体系既显得厚重有文,又体现了企业的与时俱进。比如某企业提出“和”文化,为了赋予其厚重内涵,从而寻章摘句于《易经》,引典溯源于《论语》。通过这种形式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笔者觉得倒不如让企业的员工学习中国的古典文化来的快些。但是如果企业的员工一个个都能熟背四书五经了,中国企业或许真能进入世界500强!

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曾自叹说“相声如果不搞笑,那就太搞笑了”。笔者同样认为“企业如果太文化,就不是企业文化了”。

2.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对企业文化进行总结提炼、形成文化体系(手册)和文化的宣传贯彻三个方面。

首先这个层次的文化建设要比上一个误区有所进步,但是也仅限于此。很多的企业文化咨询公司为企业进行文化咨询,业务大致如此,不出其右。

就像判断管理的效度一样,企业文化有效的标准亦是“有用”,

以此标准判断,企业文化的建设离有用标准还有一定距离。因为对企业文化进行总结提炼,然后形成文化体系,进而宣传贯彻仅仅是文化发挥作用的第一步,企业文化的更大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企业文化到底有什么用处?

文化之用在于管理

其实企业文化的作用,并不像那种普遍的认识那样是用来增加企业员工凝聚力的,尽管这是文化的一个很重要作用。但只局限于此的作用,则对企业文化的作用实在小看了。企业文化的作用在于其强大的辐射功能到管理的各个方面,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魂魄所在和调子所在,管理的各个方面必须与此统一协调,这就是文化管理的实质所在。

企业文化与战略的关系就像木梯的两端,其首要关键在于匹配,而在匹配前提下,文化的作用应该更大的发挥,即战略应为企业文化引领下的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文化的建设,一直是一个中国式的概念,脱胎于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说法是欠妥的,因为它忽略了企业文化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把企业文化孤立起来,就文化而论文化,为了文化而文化。其实真正的企业文化应用应该称之为企业文化管理。

企业文化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论,它以价值观管理为核心,涉及企业战略、人力资源、品牌等各方面,又与企业上至领导下至员工关系紧密。该理论从探索企业的关键成功要素开始,从而分析定位企业固有的关键核心价值观,然后通过相关的行为准则,贯彻于企业的管理诸面,从而系统的解决企业的核心问题。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是文化管理一经成功,则会迅速提升组织绩效,推动企业持续增长。

价值观管理作为企业文化管理的核心,是有原因的。虽然埃德加?沙因认为基本假设才是企业文化的本质,其余则为衍生物,但是基本假设不易 作和测量,更谈不上管理。再者,就企业文化的层次理论而言,价值观影响企业的规范、模式,再影响人为饰物,因此价值观是人为饰物、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三层次的形成力量和能量来源,从而把它作为企业文化管理的核心是无可厚非且可行的。

企业文化与会议 篇7

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处于核心的位置, 是公司所有者与管理层利益冲突的协调者, 对公司经营战略决策起决定性作用。董事会正渐渐成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治理效率、改善公司经营业绩的重要路径和机制。董事会行为的特征、强度不一样, 参与管理、控制的程度不一样, 对公司的经营影响也就不一样, 所以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公司治理来说极为重要。

董事会会议能够极好地体现董事会的行为特征, 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董事会成员平时无法经常见面, 只有在召开会议的时候聚在一起进行商讨, 共同决策。会议频率的高低反映了董事会行为的强度。那么企业的经营业绩、公司绩效的高低是否与董事会会议的次数有关? 董事会会议次数是否越多公司的经营业绩就越好? 他们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一种关系? 本文以中航工业旗下的十四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公司报告中的会议次数与公司的经营业绩进行数据分析, 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文献综述

对于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公司的绩效关系, 国外学者和国内学者都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 试图寻找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 希望能够通过改变董事会的行为来提高公司经营业绩。

( 一) 国外文献综述

20 世纪90 年代初, 一些西方国家的学者就对董事会与公司治理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一些理论观点。 Lipton和Lorsch ( 1992) 指出, 董事做好自身的监督职能的基本条件之一是要保证有足够的工作时间, 每次董事会会议时间应至少为一个工作日, 每两个月至少保证开一次会。甚至有些国外学者认为董事会应在每个月利用一天的时间来召开董事会会议, 每年应举行一次具有战略性质的探讨会议。这种观点认为经常会面的董事可能会更好地履行他们的职责, 促使公司管理者能够按照股东利益办事, 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 也就是说董事会会议次数越多, 公司董事就越愿意履行那些与股东利益相关的一些职责, 就越能够提高企业经营绩效。但Jensen ( 1993) 认为, 虽然董事会会议必须要开, 但也只是走过场, 董事会会议的大部分时间通常都是用于讨论公司的日常事务, 实际上并没有花费多少时间用在评价公司管理层的表现及其如何改善公司业绩上, 因此董事会会议并不是十分需要的, 还不如少开, 除非遇到问题才召开。这种观点认为由于董事在一起的时间十分有限, 而且这些时间也没有花费在与管理层有关的一些有意义的交流上, 因此董事会会议并不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两位学者在此观点上持有不同的见解, 提出的都是理论观点, 未做实证的研究, 但为研究董事会行为与公司绩效之间关系奠定了基础。

随后一些西方学者对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公司绩效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Vafeas ( 1999) 通过对307 家公司的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董事会会议频率与公司绩效之间呈一种反比的关系, 公司业绩的下滑造成了董事会会议的频率增加, 这支持了Jensen ( 1993) 的理论观点, 即高频率的董事会会议可能只是对公司业绩下滑的一种被动反应。

( 二) 国内文献综述

我国对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公司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国外晚些, 得出的结论也同样存在着许多差异。谷祺和于东智 ( 2001) 对1996 年12 月31 日之前上市的36 家上市公司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 当年的会议次数与以前年度期间的公司经营绩效呈负相关趋势, 即董事会的行为并不是主动性的, 也就是说它不是一种事前的反应措施。在一定程度上, 导致董事会会议活动增加的原因之一就是公司经营业绩的下降。但在较高的会议活动次数后伴随的是公司的经营绩效的下降幅度更大。所以, 董事会并没有通过董事会会议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有效性的作用, 而只是一种被动性的反应。赖建清等 ( 2004) 的研究表明, 董事会会议是对公司绩效下降的一种反应, 公司的净收益指标比之前指标有所下降将会导致董事会会议次数的增加, 董事会会议仅仅是一种“灭火器”, 在企业出现了问题之后才召开董事会会议。这一结论与之前Vafeas ( 1999) 的研究结论大致相同。唐清泉、罗党论 ( 2005 ) 以2001 年至2003 年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得出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公司绩效有负相关关系, 并且这种负相关的关系十分明显。胡晓阳、李少斌、冯科几位国内学者 ( 2005) 的实证研究表明, 董事会会议频率与公司绩效的变化没有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 而是一种负相关, 但并不是十分显著。董事会会议次数增加其实不会导致公司绩效水平的提高, 董事会的活动并没有反映出有关的生产性价值。陈军和刘莉 ( 2006) 的研究表明公司业绩与董事会会议次数显著负相关, 具有一定的明显性。宋增基等 ( 2008) 在研究中也同样用董事会会议频率表示董事会行为, 认为董事会行为与前期公司经营业绩呈现显著负相关, 与当期、下期公司绩效呈现显著正相关。

也有一些国内学者认为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公司绩效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刘忠瑞 ( 2007) 经过对沪深两市74 家上市公司的有关资料研究统计分析, 认为公司绩效与公司近三年的董事会会议次数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李常青等 ( 2004) 认为董事会会议不影响公司业绩。陈俊丽、李敬飞 ( 2012) 以我国2007 年至2010 年在深沪上市的只发行A股的公司为研究对象, 得出在不同的股权结构下董事会会议次数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均有着比较大的差异, 在此问题上也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综上所述,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制度环境比较特殊和复杂, 市场机制与国外不太相同, 并且在不同的市场环境、样本选择以及变量定义等方面的研究条件下, 国内外学者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持有不同的见解, 存在一些分歧, 对董事会行为与公司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及实证研究尚未形成一个普遍接受的一致性的结论。本文通过对中航工业旗下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公司绩效数据进行分析, 探索两者在我国航空制造企业中存在的关系。

三、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公司绩效数据分析

( 一) 董事会会议的有效性及次数统计

董事会会议分为定期会议和临时会议或者是普通会议和特别会议。在本文研究中, 不考虑临时会议或特别会议, 我们只把年度报告当中的每年度定期召开的董事会会议次数进行统计分析。

( 二) 样本及指标的选取

1. 样本来源

本文采用了中航工业十四家 ( 剔除香港上市的公司) 上市公司作为分析对象, 主要从2012 年至2014 年年度报告中获取数据资料, 分析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从巨潮资讯网 ( 中国证监会指定披露网站) 取得。

2. 指标选取

在公司业绩的表现上, 现有的研究一般情况下主要是采用描述业绩水平的财务指标来进行财务比率的分析, 主要包括采用净资产收益率 ( ROE) 和主营业务利润率 ( OPE) , 或者二者的平均值, 以及经济增加值 ( EVA) 。本文采用净资产收益率 ( ROE) 来作为指标。

净资产收益率 ( ROE) 又称所有者权益报酬率、股东权益报酬率或权益资本净利率, 它是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也是评价企业自有资本及其积累获取报酬水平的最具综合性与代表性的指标, 反映了企业资本运营的综合效益。该指标通用性强, 使用范围比较广, 不受局限, 在国际上使用率也非常高, 企业通常采用该指标与同行的企业盈利能力进行对比分析, 以此对企业与同类企业的水平进行比较。净资产收益率有两种计算方法: 一种是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 另一种是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本文所采用的中航工业旗下的上市公司报表中的净资产收益率 ( ROE) 的数据都是企业采用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方法计算出来的。通过该指标来表现该企业的经营业绩, 用来探究其与董事会会议之间的关系。

本文样本及指标数据资料见表1。

( 三) 数据分析

本文以董事会会议次数作为解释变量, 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被解释变量来探寻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表1 我们可以看出, 中航工业旗下上市公司董事会会议次数的最大值为13, 最小值为5, 会议次数在5 至13 这个区间; 净资产收益率最大值为199. 34% , 最小值为- 22. 77% , 两者之间差距较大。在这两次极高和极低的净资产收益的指标中, 董事会会议次数分别为6 次和7 次, 属于正常次数, 我们分析可能是与经济制度等外界环境有关。

1. 董事会会议次数的观察分析

根据表1 可以看到, 这些航空制造企业的董事会会议次数一般达到9 次以上后, 下一年的董事会会议次数较上一年就会有减少的趋势。

2. 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前期公司绩效分析

据表1 可知, 当公司经营业绩与前一年度相比下降时, 下一年度的董事会会议次数就会有所提高, 即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前期公司绩效呈负相关。例如东安动力, 2013 年净资产收益率相比2012 年降低了4. 6% ( 6. 07% -1. 47% ) , 随后2014 年董事会会议次数增加了2 次。而像这样的上市公司样本中有11 家。可以看出当企业的经营业绩下滑时, 董事会试图增加董事会会议次数来提高公司治理效果, 但董事会会议次数的增加并没有明显提高公司绩效。

3. 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后期公司绩效分析

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后期公司绩效之间呈正比, 但并不是十分明显, 有9 家上市公司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后期公司绩效呈反比。例如中航投资上市公司, 2014 年较2013 年净资产收益率降低了2. 02% ( 17. 69% - 15. 67% ) , 但2014 年的会议次数要比2013 年的会议次数要高。其余5 家上市公司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后期公司绩效呈正向趋势。

四、结论与对策

本文在对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公司绩效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以中航工业旗下十四家上市公司三年的数据作为样本来研究航空制造企业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 航空制造企业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前期公司绩效负相关, 也就是说, 航空制造企业董事会的行为是一种被动反应, 当公司绩效降低时, 它才发挥着作用; 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后期公司绩效呈正相关, 但并不是十分显著。

得出以上结论的原因之一是样本选择数量比较少。本文只采取了中航工业旗下十四家上市公司三年的报表数据, 并不能代表中国所有航空制造企业, 此类问题有待我们今后继续研究。二是指标选取不够全面。本文采用净资产收益率作为绩效指标, 该指标只能从某一角度对公司绩效进行分析, 并不能代表全部。本次研究也没有将环境因素列入研究的范围内, 在不同的环境下可能得到的数据会有所不同。

根据研究, 我们发现, 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实践中, 公司董事会会议更多的是在处理日常事务和解决突发性问题, 因此董事会决策质量并不高。在董事会会议内容上, 应更多地关注公司战略层面和公司治理的问题, 避免董事会会议内容空洞, 董事会会议成为一种形式。要让董事会在事前履行好监督与控制的职能, 而不是在公司经营业绩下降时才发挥作用。董事会会议次数也不宜过多, 过多的会议次数不但造成成本的增加, 对于公司绩效的提高也不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除此之外, 提高董事会成员的专业能力, 以及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实现董事会与公司股东的激励相容, 这些措施也十分有利于董事会作用的发挥。

参考文献

[1]Nikos Vafeas.Board Meeting Frequency and Firm Performanc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9, (53) .

[3]谷祺, 于东智.公司治理:董事会行为与经营绩效[J].财经问题研究, 2001, (1) .

[4]赖建清, 李常青, 谢志峰.公司董事会特征与绩效研究综述[J].金融研究, 2004, (5) .

[5]唐清, 罗党论.董事会效能、效率的实证分析---以深圳市场为例[J].经济管理·新管理, 2005, (2) .

[6]胡晓阳, 李少斌, 冯科.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行为与公司绩效变化的实证分析[J].企业战略, 2005, (6) .

[7]陈军, 刘莉.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与公司业绩关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6, (11) .

[8]宋增基, 宁家耀, 张宗益.董事会行为、公司治理与绩效: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软科学, 2008, (6) .

[9]刘忠瑞.上市公司董事会构成、会议次数和公司绩效统计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07, (21) .

[10]李常青, 赖建清.董事会特征影响公司绩效吗?[J].金融研究, 2004, (5) .

企业文化与和谐企业 篇8

[关键词] 企业文化 途径 和谐企业

企业文化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基础。和谐的企业需要一个精神向上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宗旨是要把它的员工凝聚在企业未来的事业中,为企业的发展奉献它的团队作用。这个作用的凝聚力、向心力需要企业文化作保障,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使员工团结奋进,不断开拓进取。这是实现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说企业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一、企业文化及其功能

企业文化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形成于企业内部的群体文化,又叫亚文化或子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经营理念、经营目的、经营方针、价值观念、经营行为、社会责任、经营形象等的总和。是企业个性化的根本体现,它是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灵魂。企业文化的功能就是企业文化的性能与作用,也就是企业文化发生作用的能力,即企业这一系统在企业文化导向下进行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企业文化主要有以下几种功能: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把企业及企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企业所确定的目标上来,使企业员工同心协力,自觉的为实现企业的共同目标而团结奋斗;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文化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企业的凝聚力指的是企业和职工的相互吸引力,具体说是指企业对职工的吸引力以及职工对企业的向心力;企业文化的协调功能。企业文化能够协调企业和社会的关系,使企业与社会和谐统一;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激励是指通过外部刺激,使个体产生出一种情绪高昂,奋发进取的力量。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就是企业文化对文化行为主体能够产生激发、动员、鼓励和推动作用。这种文化功能作用的结果,往往可以起着某种放大(或缩小)的作用,使行为产生更剧烈,明显的效果;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企业的约束有两种:一种是硬约束,如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责任制度等;另一种是软约束,即企业文化的无形约束;企业文化的辐射功能。企业文化的辐射功能是指企业文化的作用可以向外辐射,对企业周围的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企业文化不仅在企业内部员工之间发挥辐射作用,而且还会通过企业文化形象对企业外部以及社会发挥辐射作用。

二、企业文化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发挥作用的途径

“和谐企业”,简单地说就是指构成企业系统中的各部分和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平衡发展状态。它应该具有“依法治企、科学发展,公平协调、团结有序,诚信合作、安全效益,美化环境、服务社会”的基本特征,其核心是通过促进企业内外“和谐”,达到企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最终实现企业可持续协调发展。具体说,企业文化在构建和谐企业中有以下作用:

1.企业文化是经济与文化的结合点。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在企业自主发展中,企业及其职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形式的总和。文化通过内外两个方面对经济发挥作用。它的外部作用集中体现在对经济环境氛围的效应上,即文化氛围协调经济意识、文化观念影响经济模式的运作,文化又可以诱导经济活动的方向。它的内部作用集中表现为可以形成一种综合的、复合的生产要素组合方式和经济活动的内在动力。也就是说,文化观念创新经济活动,智力投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经营文化塑造企业形象。新的经营思想可以使企业的产供销更加顺畅和谐,并有效地实现企业与社会的物质与信息交流,从而推动企业在市场经济下的发展。企业文化使经济与文化两个相互独立的领域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况,使经济发展不再是单纯的物质活动,而是融入了文化的指令,形成了持久的动力;也使文化不再是脱离实际的空论,而是找到了自己的坚实基础,使文化产业成为一种“朝阳产业”。所以,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使企业向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

2.企业文化可以使科学技术与劳动者素质有机结合。企业生产力是物的要素与人的要素构成的,物的要素只有在劳动者的支配下,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按人的意志和要求改变自己的结构,形成新的功能。同时,劳动者的人的要素也只有依靠物的要素,才能产生出能动的变革作用,使物的变化符合人的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物的要素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如何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就成为管理学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任何管理都是在一定文化基础上进行的,企业文化建设是在文化基础上去激励和鼓舞人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充分调动生产力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劳动者的精神力量,使之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同时,企业文化促进科学技术这一潜在第一生产力与劳动者这一能动生产要素相结合,使二者充分、和谐、有序地结合在一起,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进而使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同时,掌握了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劳动者就不再是“经济人”,他们要求摆脱物的工具属性,把劳动过程变成素质发挥过程,通过创造性劳动实现自己的生存价值,成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社会性劳动者。

3.企业文化可以拓宽企业管理的视野。企业文化理论变革了传统的管理观念,对人的因素的重视又使思想政治工作成了企业管理体系的一部分。这就可以实现管理观念创新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结合,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增加了新的内容,提供了新的视角,使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从而创造出社会主义企业特有的文化优势。

企业文化在一定意义上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延伸和具体化。企业文化又开阔了管理的视野,充实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促使人们用现代经营观念去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也就强化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企业文化建设赋予了管理观念以新的高度,变革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它主张在潜移默化中转变人们的观念,树立创新意识,从而也就克服了思想政治工作简单、枯燥、生硬的特点,使它具有新的生机和活力;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果,新的观念的形成,既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检验,又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化,它使新的观念贯彻到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就可以形成企业发展的精神优势。

4.企业文化可以使传统观念与现代精神相融合。企业文化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一方面,它可以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使它体现出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另一方面,企业文化的主体又是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决定了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导精神,在这一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企业文化,必然体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特点;同时,“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又可以发挥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可以使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自己的生命力,体现出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的中国特色。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应当以全新的视角和气魄,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把握时代的脉搏,把二者进行融合和提升,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经营管理文化,这包括:诚实守信、团结合作、遵纪守法、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以人为本等新观念。企业文化建设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更新,使民族文化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并且把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塑造出了经济发展的文化力。

5.企业文化建设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发展需要构成危害的发展模式。经济可持续发展彻底打破了发展的周期性怪圈,企业文化使经济发展受理性的制约,以文明的方式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也就可以实现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协调和统一,为后代人的发展创造条件。企业文化建设从人、自然、生态环境三者的协调出发,改变了传统的发展理论。它提倡人与自然和生态环境的文明,强调人类在追求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权利时,坚持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而不应当凭借手中的技术和投资,以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追求自己的发展权利。企业文化倡导现代文明,主张当代人在今天发展的时候,应当努力创造条件,使自己的发展机会与后代人的发展机会平等,不允许当代人一味地、片面地、自私地为追求当前的利益而毫不留情地剥夺后代人发展的机会。企业文化建设从根本上树立了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文明关系,解决了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解决了生态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对抗,这就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三、构建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应当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体现时代精神。和谐的企业需要用企业文化做支撑,而企业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发扬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企业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企业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当代经济发展的特点是科学技术迅速向生产力转化,市场联系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体现出时代的要求,形成市场观念、竞争观念、科技观念、创新观念、开拓进取观念,注重经济发展文化力的培养,把我们民族的创造精神充分调动起来。为此,我们建设和谐的企业文化,需要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在企业中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不断增强我们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为构建和谐企业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底蕴。

2.振奋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历来就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凝聚全民族力量,是激发广大人民努力奋斗的精神基础。在新的时代下,发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从实际出发,努力发掘自身的文化资源,根据企业实际,形成一种精神力量,并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带动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和升华。

3.发挥职工的主人翁精神。社会主义企业不是一般地注重人的因素,而是把人的发展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发挥职工群众在企业中的主人作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使他们的主人翁地位从制度上得到保证。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体现这一要求。

4.发扬艰苦创业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我们的传统,也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就更需要坚持和发扬这种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自主经营的商品生产者,也就必须具有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只有树立了这样一种精神,才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克服前进路上的困难,使企业产生出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

佛文化与企业文化 篇9

与其他宗教相比,佛教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承认人自身的伟大,从人本身去寻求真知。佛教既没有中国传统道教的出世观,也没有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原罪说。正是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才使佛教几千年来生生不息,被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庶民所接受。但佛教文化与企业文化有什么关系呢,要说清这个问题,首先要定义好什么是佛教文化,什么是企业文化。

从上述所说不难看出,佛教是不同于其他宗教的一种讲求以人为本的宗教派别。我们一般认为宗教是相信和崇拜超人和超能力的,而佛教认为佛陀其本身只是人类的一员,他将他的觉悟、成就及造诣,完全归功于人的努力与才智。人,而且只有人才能成佛,并且每个人都有成佛的潜能。修行的目标就是明心。因此佛教文化可以定义为一种“强调以人为本的,用以规范人的思想、行为的一种强有力的规则体系”。

对于企业文化,我们通常理解为企业的一种共有的价值体系,可以用以规范企业人员多数情况下的行为,是一个强有力的不成文的体系。也就是说,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并为企业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守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是团体意识、行为规范、思维模式和共同愿景的总和。通过对于佛教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定义,可以看到佛教与企业文化的许多共通点。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企业文化越符合民族的文化,越能够扎根久存。在具有深厚东方文化传统的中国,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及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如果同时考虑我国人文背景的特异性,立足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深挖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宝库,将西方管理理论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有机地契合起来,堪称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一条新的出路。佛教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建立和完善企业文化可以发挥重要的借鉴作用。以下即是就佛教文化对于企业文化的积极意义所作的阐述。

一、佛教传达了一种圆融的辩证法思想

佛教的众多经典中,都强调此岸与彼岸、现象与主体、全体与部分,乃至一多、大小、长短,隐显、成坏等等对立与差别之间是相通互融的。禅宗主张的人即佛、佛即人、世间即出世间、烦恼即菩提等也是一种圆融无碍的思想。这些辩证法思想不仅开导了我们的思维方法,拓展了人们的思维空间,而且提高了人们的思维能力,也为人们认识整个世界提供了一个全心的视角。

佛教的圆融无碍观作为一种观点、一种方法、一种境界,体现了对待诸矛盾大而容之、圆而通之的精神,在当今多极化的社会里,仍然需要这种智慧和情神境界。在企业文化中,圆融同样是极其重要不可或缺的。在企业文化中,圆融包含两个重要思想:

1、在企业政策方针确定之后,重要的是我们的执行,但在实际运用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需要创造性执行,不能僵化,需要适度的灵活。

2、在团队内部建立一种团结合作的思想,一个圆融的团队才是真正有执行力又不乏温情的团队。

二、佛教揭示了“诸行无常”这一永恒发展变化的规律

“诸行无常”说的是一切有为法,皆生灭变异,不可长往。“诸行”讲的是范围,意思是“一切”;“无常”是这句话的中心,意思是世界万物(包括人的生命)每一刹那都处在生灭变异之中,没有什么东西是常存不变的,相反,它们都是瞬息化、流变不止境的。无物不变、无时不变、无处不变,变化普遍存在于一切时间和空间。世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对于企业来讲,一方面要将这种“诸行无常”的发展变化观运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我们所处的市场环境在时刻变化着,市场需求在变化、竞争对手在变化、经济环境在变化、宏观政策在变化、世界格局在变化、小环境变化、大环境也在变化。面对这纷繁复杂的变量,就要求我们的企业管理能够因时而变,因势而变,以变应变,以变制变。海尔总裁张瑞敏曾说过:“每天我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另一方面,要将这种“诸行无常”的发展变化观借鉴到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人的心理因素的多重性和外部环境的千变万化,价值观念的培养是一个微妙的具有柔性的心理过程,没有统一的标准模式可以遵循。

三、佛教提出了“诸法无我”的大智慧和大境界

佛教认为,天地宇宙包罗万象的一切东西,其演化与运行遵循着自有的诸多大法,可谓“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些法有的至深至奥,有的至简至明,有的亘古不变,有的应运生灭。但无论怎样变化,万物都不可能脱离大法。要达到“合于诸法”就必须首先进入“无我”——这是从第二个方面来看待“诸法无我”——因为“无我”而“法现”,因为“有我”则“蔽法”。佛法又讲“无我利他。普济众生”。实际“无我”是人生的一种大境界和大智慧。

古人说:“由无我,方能经世;由利生,方见无我。”这句话的前半句意思是,心中破了“我相”,方能治理国事、世事(世事中当然包含着企业管理中的文化建设)。这句话的后半句意思是:怎样才知道已经“无我”了呢?看看他所作所为是否已经利益众生和他人(为客户和社会创造了价值)便知。从企业文化和管理角度,“诸法无我”给予我们三个方面的借鉴:

1、现实的市场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我们应探究市场的发展规律和需求,从而设定我们的战略方法和战术手段,而不能主观的臆断和盲目决策。

2、在与客户和消费者的各种形式的沟通中,应以对方为中心。在现实生活中,调查证明2/3的人在处理和判断问题时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所以我们只有“无我”的心态,才有“利他”的结果,才能使客户接受我们产品的同时,接受我们和我们的企业文化。

3、在企业内部,我们以“无我”的精神,对待企业、工作和同仁,就能形成积极进取、团结敬业的氛围。

四、佛教对僧团队伍的管理功能与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自我功能有相似之处

佛教僧团队伍作为一个组织能历几千年而不衰,经数十代而不竭,这与佛教用清规戒律管理佛门弟子以及它组织完备的丛林(即寺庙)制度有关。作为一个团体组织,它向它的成员传达了人人成佛的理想目标,指出只有按照“众恶莫做,众善奉行”的思想行事才能修成正果,并在日常的行为规范上有严格和详尽的规定。另外作为佛教传播的基地(寺庙)也建立了严格的组织机构。纪律严明、上下明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这种严密完备的组织方式及严格的规章制度保障了佛教历经几千年流传到今而不衰落。作为现代企业,从佛教的组织和管理中可以得到的借鉴是:必须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必须组建合理的组织机构,建立完善的操作规程、职务说明书、行为准则等规章制度来规范和知道员工的日常工作,要有“规矩”来管理企业员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同时规矩的建立不是摆花架子,还需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对任何违反规章制度的人员要严格惩戒,不能姑息。只有这样才能使员工工作有章可寻、有的放矢,并以此建立责任心和自我反省能力,促进有质量的工作成果,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

这是因为,作为现代企业,其成员来自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地区,甚至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行为方式、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不同的目标。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推进,跨国经营越来越普遍。企业的经营日益国际化,企业的成员也日渐国际化。个性和文化各异的人们聚集在同一个企业,企业成员的差异前所未有地变大,这给企业管理带来挑战,加剧了企业成员之间的摩擦、排斥、对立、冲突甚至对抗。这大大加大了企业沟通协调的成本,不利于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企业文化通过建立共同的愿望,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寻找和扩大观念共同点,不断强化企业成员之间的合作、信任和团结,使之产生亲近感和归属感,实现价值观的认同和融合,达成共识,使企业具有一种巨大的耐力和凝聚力,从而协调企业全体成员齐心协力共同行动。最后,佛教用每一个人都能成佛的理念激励着每一个崇信佛教的人们,与佛教及寺庙组织共同成长。作为现代企业要善于从佛教中吸取精华,为我所用,提升企业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总之,企业要顺应瞬息万变的市场,提出企业发展的愿景,用圆融无碍的辨证观,将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定为己任,丰富和完善企业文化,去掉“我执”,在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实现员工个人发展的目标,实现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员工双赢、多赢的局面。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成为百年企业,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当然,佛教拥有庞大的教义体系,因而全面研究、学习和应用佛教知识对于普通人而言并非易事。何况佛教自印度传人中国,已有一千九百年的历史,佛教的根本精神,常常因为民间固有的民俗加上神道怪诞的传说而湮没。一提到佛教,往往令人联想到巫婆神汉和牛鬼神蛇的低级迷信。在现实生活中,确实也存在相当数量的迷信和盲目崇拜现象,使理性的判断不能清醒地发挥作用。这是我们在借鉴佛教文化时应该引起注意和加以剔除的。参考文献:

上一篇:英国人力资源下一篇:领军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