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流动人口如何管理

2024-07-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区流动人口如何管理(共8篇)

社区流动人口如何管理 篇1

中文摘要与关键词……………………………………………………………2

一、向阳西社区外来流动人口特点…………………………………………3

二、外来人口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4

(一)给社区治安带来影响……………………………………………………4

(二)给社区治安管理带来巨大压力…………………………………………4

(三)给计划生育工作增加了难度……………………………………………4

三、流动人口服务于管理的不足………………………………………………5

四、目前向阳西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5

(一)各部门间的管理配合不当………………………………………………6

(二)管理工作流于形式,法制宣传力度不够………………………………6

(三)对出租房屋的管理仍很薄弱……………………………………………6

(四)没有及时转变对流动人口的管理观念…………………………………6

(五)居住条件差,环境卫生问题严重………………………………………7

五、新时期流动人口的管理对策………………………………………………7

(一)转变观念,增强全局意识………………………………………………7

(二)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管理的长效机制……………………………………8

(三)细化目标任务,落实管理责任…………………………………………8

(四)加大对出租房屋的管理制度……………………………………………8

(五)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流动人口自身素质…………………………9

(六)转变观念,强化服务……………………………………………………9 参考文献………………………………………………………………………11

[中文摘要] 本文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推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体制创新为背景,向阳西社区为例,分析了流动人口与和谐社区构建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流动人口给社区带来的负面影响、流动人口与社区之间的融合问题以及流动人口自身在社区中遇到的困境等方面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向阳西社区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推动和谐社区构建

[关键词] 向阳西;流动人口管理;和谐社区;

浅析向阳西社区如何做好流动人口服务

和管理工作

流动人口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一体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必然趋势。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近年来,我国人口流动空前活跃,成为当前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北京作为首都和快速发展的特大城市,吸引力大量的流动人口。最新的北京市1 %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5 年底,北京市流动人口总量达到357.3 万人,比2000年增加101.2 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0.2 万人,年均增长6.9 %,如此庞大规模的流动人口给北京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对城市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我社区流动人数逐渐增多,外来人员为向阳西的开发建设也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给社会治安、环境卫生、计划生育等社会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压力。如何为流动人口提供优质服务,严格治安管理,保障合法权益,促进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和睦相处,也成为新时期党委政府面临的新课题。本文通过对向阳西社区外来人口的基本情况调查,就如何做好流动人口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进行了思考,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建议。

目前,向阳西辖区内有4个建筑工地,流动人口2000多人,配备负责流动人口的流动协管4名,对流动人口管理的主要方式是以证件管理为基础,对流动人口进行居住、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全方位管理。向阳西辖区内流动人口年龄结构比较年轻,大多集中在18-45岁之间,流动人口中男性人数远远超于女性,18-25岁、26-35岁、36-45岁年龄组流动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的20%、45%、30%,45岁以上年龄组流动人口数量比2010年减少5%。

一、向阳西社区外来流动人口的特点

1、来源广泛。主要来自河北、湖北、四川、湖南等地农村。

2、从事职业多样化。主要从事建筑也得居多、保安、个体、废品收购等。

3、居住点分散、居住环境差、居住时间短。大多数流动人口分散居住在居民的简易出租房和建筑工地工棚内,条件简陋,环境差,居住时间短,时间不稳定,一般都在一年以下。

4、文化程度低。90%以上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大多从事低技术含量和非专业工作,业余文化生活单调。

二、外来流动人口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随着外来流动人口的涌入,这一特殊群体为城市建设和服务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向阳西社区建设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大量外来民工为向阳西社区的开发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2、一些险、脏、苦、累的工作岗位离不开外来流动人口。如垃圾清运、建筑工地等大部分由外来人口承担,从而有效地维护了城市日常生活的正常运行。

外来流动人口的涌入为社区带来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但同时也给社区的治安、计划生育、社区卫生、社区管理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给社区治安带来影响

随着外来人口数量的增加,其中不少人文化素质低,法制意识淡薄,经济状况差,少数人把违法犯罪作为生存、致富的手段,导致违法犯罪总量中外来人口作案比例很高。去年一年在我辖区内出现入室偷窃的案子就有4例。

(二)给社区卫生管理带来巨大压力

流动人口居住在的简易出租房内,卫生设施简陋,加上卫生习惯落后,造成环境卫生“脏、乱、差”,社区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压力和困难。

(三)给计划生育工作增加了难度

有的外来人口生育观念落后,将暂住地作为超计划生育的“避风港”,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规定,计划外怀孕现象时有发生。

三、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的不足

当前,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的薄弱点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上:一是对流动人员管理多,为流动人员服务少,未能为外来人员创造一个宽松的创业和生 4 活环境。二是流动人口数量逐年增多,管理人员队伍相形见绌。三是流动人口情况新,管理工作新举措少。在当前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下,人口大流动日趋加剧,漏登、漏管现象比较突出。近年来,虽然建立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但总体上来讲还是流于形式,工作没有新思路、新办法,指导和督查的作用发挥得不够好,齐抓共管的合力还没有真正形成,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起色不大。面对规模日益扩大的流动人口,怎么管理、怎么服务?存在的问题确实很多,但追根究底,最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的管理和服务政策相对滞后,没有制定确实可行的可持续性的管理策略。政府的公共政策必须跟着群众的需求走,不能要求群众的需求跟着公共政策走。政府觉得流动人口问题棘手,是因为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能力需要提高,而不能将责任归结为流动人口自身。

四、目前向阳西辖区内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繁重而巨大的工程量,是需要很大的物力和人力来保障的,因受经济条件的制约,一些基本措施及制度的落实仍还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流动人口的登记、办证工作也还有落实不扎实的地方,其次,对外来人口租赁的房屋,对其安全设施管理力度仍有不完善的地方,如:居住的外来人员大都是吃、住在一起,屋内煤炉、液化气随处乱放,私拉乱接电线现象普遍,安全事故隐患较多,因此,对我辖区内的平安创建工作构成了严重威胁。

传统的流动人口管理模式是以公安机关管理为主,其他部门协助管理的管理制度,这种管理制度过分的强调对流动人口的治安管理和整治打击,很少从流动人口的角度出发,对流动人口的需求了解非常少,而能直接为流动人口服务的就更是寥寥无几了,这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流动人口的新特点,明显存在着不足。

(一)各部门间的管理配合不当,职能管辖分散,管理工作互相制肘

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不只是公安机关单方面的管理工作,还涉及到如工商、民政、计生、劳动、城管等部门,这些部门都有管理的业务。但因彼此间缺乏协调,5 没有形成一个合力,只好各自为政,再加上手续繁琐,使外来人口无所适从,造成大家都管但都没有管好的局面,给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

(二)管理工作流于形式,法制宣传力度不够

流动协管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目前还不够深入,没有真正下大功夫,下大力气,从而出现对外来的流动人口管理不得力的状态。其次,对流动人口的法制宣传力度不够,覆盖面窄。流动人口因其文化素质偏低、法律意识淡薄等原因,一旦遇到侵权行为,多是付诸以各种极端行为,从而产生违法犯罪。流动人口办证意识不强,有的外来的流动人口已经在一个地方暂住了很长时间,竟然不知道要办理暂住证,有的不知道应该到什么部门和机关去办理。流动人口中除了需要暂住证时才前来办理之外,一般均不主动来居委会登记,离开时也未主动去注销或退回暂住证,给管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目前社区流动人口不低于2000多人,而实际办证的不到65%,办证率较低。

(三)对出租房屋的管理仍很薄弱

向阳西社区内流动人口流动性大,管控情况难度大,底数不清,近年来,向阳西辖区内建筑业不断提高,来该地区务工谋生的流动人口不断增多,对人员身份、来历等不进行细究,用人单位对流动人口登记、注销不及时,给管理带来极大的障碍和困难。各类出租房屋是流动人口的主要落脚点,目前的出租房屋多且乱,有的甚至是自己搭建的违章房屋、窝棚。违法出租房屋的现象较为普遍,有的出租屋房主只顾收取房租,而对租房人的更换、人数的增减和所从事的职业等都不闻不问,还有一些房屋出租者,不主动到公安机关办理租赁房屋治安许可证,使一部分租赁房屋没有纳入公安机关的视线,这就给违法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四)没有及时转变对流动人口的管理观念

现在有一部分民警总是从自己所从事的治安工作角度出发,“总希望减少流动、限制流动、最好不流动,这实际是一种被动消极的职业心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且一味的清退外来的流动人口,也不利于社会治安的好转,犯罪分子只要有犯罪动机,不管他是在这个城市,还是在那个农村,都有犯罪的可能,把犯罪分子从这个城市赶离,只不过是让其异地犯罪罢了。

(五)居住条件差,环境卫生问题严重

目前,在我辖区内以建筑业为主,近千名流动人员都居住在建筑工地搭建起来的活动彩板房,为了采取保温效果,活动彩板房材料主要以泡沫为主,及其易燃,一旦发生火情,极易造成危害。房屋内设施简陋,在加上部分流动人口环境卫生意识淡薄,使周匝环境严重。

五、新时期流动人口的管理对策

人口的频繁流动对社会经济及各项事业发展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同时,流动人口也给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城市管理等多方面带了许多负面影响,这些问题不是什么“不治之症”,而是发展中的问题,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发展,是可以解决的。要实现既有利于发展,又维护好社会治安,对于人口的流动,既不能禁止,又不能放任自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是当前我辖区内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我们应严格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工作方针,完善体系,健全制度,创新方法,加强管理,优化服务,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我认为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转变观念,增强全局意识

一要积极与各部门如、卫生、民政、工商、公安部门齐抓共管,互相策应,做到多管齐下,综合治理,这样既克服了各自人员不足、重复劳动,保证各部门任务的完成,又方便了广大流动人口;二要加强与外来的流动人口原籍地的联系,争取流动人口的原籍地公安机关的配合,密切联系,实现对流动人口的双向管理,做到“流出有组织,流入有管理”;三要加大对用工单位的管理,用规章制度约束用工单位把好用人关、教育关、管理关,如果用工单位违反规定使用诸如无居住证、身份证等证件的外来人口,公安机关应给予严厉的处罚;四要尊重流动人口,破除轻视流动人口的不良风气,杜绝在管理流动人口中“歧视”的做法,应做到管理与服务并举,增强公安机关的服务意识,让那些有正当职业的外来人口有“入城为安,视城为家”的感觉。

(二)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管理的长效机制

建立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常设机构和日常工作机制,联合驻地片警、社区科、7 计划生育等部门一体化管理,形成管理合力。严格落实流动人口登记、办证制度。我镇流动人口实行登记分类管理、建档,实行一人一卡,真正做到了“人来有登记,人走有注销”。

(三)细化目标任务,落实管理责任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留宿,谁负责”的原则,认真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联合驻地片警要在工作中不断总结辖区治安状况,确保辖区内的流动人口“底数清、情况明”,并按照暂住人口职业的不同、暂住时间的长短、流动性的大小、流动人口输入地等四个方面进行建档,区别对待,分类管理。

(四)加大对出租房屋的管理力度

流动人口落脚点管控,是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认真贯彻公安部《出租房屋治安管理规定》,切实加强对出租房屋的管理力度,建立了登记、安全检查等管理措施,做到对出租房屋底数清、情况明,完善和规范了出租房屋的档案,并与房主签订了治安责任书和保证书。狠抓对用工单位的管理,对使用流动暂住人口的用工单位,加强监督和指导,促使用工单位重视和抓好暂住人口管理。外来流动人口是在动态状态下进行流动,但在动态下的流动中又有相对稳定的一面,那就是“住”。由于经济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流动人口往往选择出租房屋作为自己的落脚点,出租房屋为外来人口工作、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外来人有的流动人口利用租赁来的房屋制假售假,有的进行卖淫嫖娼,有的进行盗窃销赃。据有关方面统计,在抓获的外来流动人口犯罪嫌疑人中,90%以上的漏网前居住在出租房屋里。因此,管理好出租房屋是管理好流动人口的迫切需要,也是解决流动人口犯罪的综合治理的一条有效途径,而且也可以从源头上掌握和控制好流动人口。首先,公安机关要把出租房屋列入工作视线内,实施管理责任制,配齐配强专职协管员,对外来人员可能落脚的出租房屋严格管理。户口协管员应每天都清查出租房屋,社区民警要每个月都对出租房屋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其次,要抓住出租房屋主,坚持“谁留宿,谁负责”的原则,同出租房屋主签订治安责任书,明确出租房主的治安责任,要求该办的房屋租赁许可证、房屋出租治安许可证等都要按规定办好;严格奖惩制 8 度,对于遵纪守法的出租房屋主要给与表彰鼓励,对于违法或知情不报,不履行义务的出租房屋主要加大处罚力度。

(五)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流动人口自身素质

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加大对流动人口的法制宣传教育。要采取主动上门或召集辖区内用工单位的内保人员、流动协管员帮助管理,大力宣传片区内的流动人口进行宣传和教育。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们大多法制观念淡薄,文化素质低,因此,我们在对其进行管理的同时,更要增强服务意识,使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减少治安隐患。针对他们大多数人法制观念淡薄,文化水平低这一客观事实,一方面,我们可以结合典型案例,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多渠道,多角度地进行宣传教育,使之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提高流动人口知法守法的自觉性 ,达到预防违法犯罪的目的;另一方面 ,针对流动人口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有重点、有选择的宣传政府对流动人口管理的政策 ,帮助他们掌握如何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防止他们认为社会对其不公 ,进而发生报复社会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和服务,管理外来的流动人口 ,要把法制宣传教育作为重要的日常工作来抓 ,并贯穿于管理工作过程的始终。除此之外,也要对流动人口进行培训,提高其生产技能,并依靠其既能与劳动在城市自食其力,谋到合适的职业,扩大流动人口的就业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减少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的发生。

(六)转变观念,强化服务,着眼长效管理

应当遵循全面性、区域性、综合性、阶段性等原则,以“引导、调控、服务、管理”作为指导方针,要变“防范式管理”为“服务式管理”。应从流动人口的利益出发,尽量提供、创造条件,为流动人口的生产、生活服务,如为流动人口提供廉价的住房以集中管理,还要尽量使流动人口享受同本市市民的同等待遇,培养流动人口对所在城市相对一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如果流动人口没有把所在城市当成自己的另一个家,对社区的事务也就不会太关心,拔脚就走,这对社会是没什么好处的。作为公安机关,我们要把服务观念放在首位,把目光放远,不 9 能只贪求一时一个地区流动人口的数量和发案率的减少,而忽略了长此以往给社会治安带来的不安定因素。

结束语

总之,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也显得越来越为重要,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一些有益的方式方法,使之既既管理到位,又达到促进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毅杰 王薇.国内流动农民研究述评.河南大学学报.2009(06).[2]郭光华.如何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人民公安.1993(13)

社区流动人口如何管理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辖区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78例, 占当地肺结核病发患者数的48.15%。其中男51例, 女27例, 男女比为1.89∶1。年龄16~64岁。涂阳病例45例, 涂阴病例33例, 涂阳病例占患者总数的57.69%。市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结核患者登记本、结核病细菌学实验室登记本及肺结核患者的门诊病历、治疗记录卡;2005-2012年我社区肺结核患者管理登记本、肺结核患者随访督导记录单。

1.2 方法

1.2.1 建立防治体系

建立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防科、市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 (市人民医院) 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三位一体, 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3]。 (1) 市疾控中心结防科:负责组织开展全市结核病防治规划管理、疫情监测与处置、实验室质量控制、防控技术指导、健康教育促进;负责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防医师和结防督导医师的业务培训、指导, 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结防工作督导考核, 考核结果汇总上报市卫生局作为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依据之一。 (2) 市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 (市人民医院) :负责对肺结核病患者进行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实施治疗、登记相关信息及治管患者病案信息的专报录入;落实政府规定的结核病部分项目免费诊疗政策。 (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负责肺结核患者疫情报告, 并将其转诊至市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协助追踪肺结核患者;根据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制定的治疗方案, 对本辖区在管的肺结核病患者按照DOTS策略进行督导管理。

1.2.2 社区管理具体干预措施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是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社区管理的实施主体。 (1) 定期利用电话、上门等形式进行督导随访。首先向患者宣教结核病防治知识, 让其知道坚持治疗是预防传染的关键;只要坚持规则治疗, 结核病是可以治愈的, 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选择并培训家庭督导员, 以督促患者每天清晨服药, 并向其说明所服药物种类、剂量, 若出现不良反应马上向医师说明, 不能自主停药;坚持按化疗方案规则治疗, 并完成规定疗程是治愈结核病的关键;告诫其切不可以自我感觉良好而认为已经治好自主停药, 若未按规定疗程完成治疗, 将会引起结核病的复发、结核菌耐药、严重者导致死亡;使患者明白督导治疗的意义、按时服药、完成规定疗程治疗的重要性。 (2) 每月对在管肺结核患者进行督导, 询问患者是否及时复诊痰检及服药治疗情况等;对延迟复诊>3d的患者及时督查随访患者, 检查该患者的治管卡, 了解患者服药情况, 并携同患者所在社区站医师上门宣传动员其立即到市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复诊, 在治管卡上注明下次预约复诊日期。 (3) 疗程满2、5、6个月 (复治8个月) 按期到市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复诊查痰。 (4) 定期预约患者以座谈的形式进行督导随访, 让患者相互之间彼此交流坚持治疗的体会, 并邀请已经治愈患者参加, 谈谈治疗心得, 消除麻痹大意心理和轻视结核病的危害性, 发现有不配合治疗的进行个别指导。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78例患者中完成全疗程治疗 (涂阴6个月, 涂阳8个月) 治愈52例 (66.67%) , 跨疗程治疗治愈数20例 (25.64%) , 合计治愈率92.31%。

2.2 跨疗程治愈因素

跨疗程治愈主要因素为: (1) 耐药; (2) 治疗期间长期低热而停药; (3) 药物不良反应; (4) 服药期间肝功能异常而停药。

2.3 未治愈情况

78例患者中未治愈数6例, 其中未完成疗程因经济承受能力或其他因素回老家, 无联系方式, 中断管理3例;治疗期间肝功能长期异常, 经保肝治疗不能恢复, 而自动放弃治疗1例;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 (胃肠反应、过敏反应或关节炎等) 未经抗不良反应治疗即自动放弃治疗1例;完成规定疗程后未达到临床治愈标准而放弃抗结核治疗1例。

3 讨论

调查表明, 患者社区有效管理情况有明显改善, 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有所提高, 错服药、漏服药的发生率减低, 患者完成治疗情况有好转。由于肺结核病治疗疗程长, 药物不良反应大, 很多患者往往不能坚持规则服药, 造成病情迁延不愈或结核杆菌耐药, 影响了肺结核病的成功治疗率。全程督导下的短程化疗 (DOTS) 是控制结核病最有效的手段[4]。

流动人口流动性大, 缺少相关的经济医疗保障及社会支持, 结核病治疗费用也是影响流动人口治疗完成情况的因素。国家对于结核病患者的免费政策仅限于一些基本药物, 而对于一些结核病治疗时所需要的价格较高的辅助药物 (抗肝毒性药、抗不良反应药) 及辅助检查则需要患者自费, 这对于经济状况相对较差的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来说无疑是影响完成治疗的重要因素。

流动人口对结核病相关知识和国家免费治疗政策了解很少[5], 结核病防治意识差, 居住不稳定, 缺乏有效的联系方式, 服药依从性差, 导致对流动人口的追踪管理困难, 采取各种有效的管理措施包括健康促进、提供激励机制、跨区域转诊追踪、

参考文献

[1] 周扬, 许卫国, 竺丽梅.江苏省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效果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 2008, 8 (11) :1970-1972.

[2] 杨石波, 李群, 缪梓萍.浙江省2001-2002年外来人口中肺结核病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 2004, 26 (3) :170-172.

[3] 卫生部.机构与职责·江苏省结核病防治项目实施方案[S].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 (卫生部令第92号) , 2009.

[4] 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在中国结核病防治高层研讨会上的讲话[J].结核病健康教育, 2005, 1:7-8.

社区流动人口如何管理 篇3

[关键词]社区流动人口;儿童健康管理;工作路径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6-213-03

儿童卫生保健属于较为基础的一项工作。针对0~3岁的婴幼儿,其属于体格发育以及智力开发的关键时期,并且此阶段会对终生产生影响。在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属于较为基本并且重要的一项内容,属于社区健康服务工作中的关键工作。为了探索新路径促进社区流动人口儿童健康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本研究主要针对我竹村社康中心所辖社区0~36个月儿童,采用“社区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适宜技术进行健康管理,最终获得的管理效果极为明显,现将观察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竹村社康中心所辖社区面积总达5.8平方公里。总人口共约4万人,流动人口占比95%。选取我社区2012年1月~2013年1月年龄为0—36个月的儿童实施常规管理,儿童平均年龄为(17.7±2.1)个月。选择2013年2月~2014年1月年龄为0~36个月的儿童针对其实施全程健康管理,儿童平均年龄为(17.6±2.1)个月。两个期间的儿童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所有儿童均为正常生长发育的健康儿童,排除先天性及遗传性疾病的儿童。

1.3方法

2013年2月开始,对本社区流动儿童采取新的儿童健康管理措施,为期一年,具体如下。

1.3.1主要参考《社区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规范》准备实施健康管理 具体的健康管理流程、随访流程、管理程序和管理内容、管理技术以及健康档案格式全部按照管理方案中的具体要求准确执行。

1.3.2创建社区儿童健康管理团队 要求社区每一健康服务中心需要安排对应的儿童健康管理人员。可以选择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等人员担当此项职务。有效创建社区儿童健康管理团队。团队主要由全科医生、产后访视人员以及计免护理人员组成。

1.3.3统一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对管理进行明确规范 针对社区儿童健康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的理论培训,保证所有工作人员完成1周的实习后,允许工作人员上岗。每年对所有工作成员进行为期2次的培训。对全科医生以及社区护理人员针对儿童健康管理理念进行不断提高,将最终的管理技能有效提高。

1.3.4健康管理同计划免疫工作捆绑操作的有效实施 同儿童健康管理工作进行比较,计划免疫工作要提早开展,使儿童家属有一明确认识,因此在对儿童实施接种的当天同时对儿童进行体检。当家长带领儿童于社康中心准备实施免疫接种过程中,社区健康管理人员对其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为儿童准确建立健康档案,在准备对儿童进行接种前,为其进行体检。

1.3.5畅通儿童保健双向转诊渠道,实现健康管理的无缝连接 针对流动人口儿童,在准备进行预防接种过程中,有效完成健康档案的建立。一经发现异常情况,对儿童进行有效处理或转诊。

1.4评价方法

以2012年1月~2013年1月流动儿童健康管理情况为研究对照,对2013年2月~2014年1月本社区流动儿童健康管理变化情况进行对比研究;选择模糊数字评分方法对健康管理满意度进行评分。评定分数为0~100分,分数越高表示针对健康管理满意度越高,并同实施前进行对比。

1.5统计学方法

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16.0完成本次研究临床数据分析,以(x±s)形式表示级联资料,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儿童健康管理率变化情况

“社区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适宜技术的有效应用和开展,我竹村社区儿童健康管理质量获得显著提高,儿童健康管理人数获得显著增多,流动儿童有效纳入到系统管理范围,在儿童保健技能以及健康管理意识两方面,提高程度明显;在儿童系统管理率以及保健覆盖率两方面,均表现为明显提高。见表1。

2.2健康管理评分比较

抽取30名儿童家属,通过模糊数字评分方法对健康管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同实施前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社区儿童健康管理工作的成功开展,有效保证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管理人员的思想发生了巨大转变。医务人员具有的保健意识和全科知识获得了有效强化。能够积极开展进行儿童保健的相关工作。此外,儿童家属的思想观念和保健意识也获得了有效转变和提高。

对儿童完成体检后,儿保医生可以对儿童进行全面健康评估,对儿童家属详细介绍儿童当前的发展情况。针对儿童的营养喂养以及日常护理等系列工作均进行详细指导,从而有效确保儿童家属针对儿童保健知识的知晓程度获得了显著提高。

此外针对社区居民,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在其心中的地位获得了显著的提升,医患关系获得了有效改善,居民针对社康中心的满意程度获得显著提高。项目的顺利开展,保证流动社区儿童能够有效进行社区儿童的健康管理,有效反映出社区健康服务具有的公平性以及方便性,最终有效确保社区儿童的健康安全。

本次研究中,“社区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适宜技术的有效应用,我竹村社康中心所辖社区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质量获得显著提高,儿童健康管理人数获得显著增加,流动儿童有效纳入到系统管理范围,在儿童保健技能以及健康管理意识两方面,提高程度明显;在儿童系统管理率以及保健覆盖率两方面,也均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提高。有效证明‘社区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适宜技术的应用价值。

享堂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汇报 篇4

我社区以推进平安创建、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着眼于解决流动人口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以增强服务为基础,以引导合理有序流动、维护社会稳定为主线,不断强化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并始终坚持统一领导,协调配合,落实管理与服务并举的原则,建立完善各类制度措施,积极强化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流动人口在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现将我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基本情况汇报如下:

一、以制度为保障,加大组织力度。

社区领导高度重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将流动人口计划管理工作列入社区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由社区书记、主任、社区两委等组成的辖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辖区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为加强辖区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使辖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有序开展。

与此同时,我们按照上级有关部门要求,在人员、经费、场地、办公设施等方面都予以全力保障,制定了相应的制度、职责,还结合辖区实际与社区部门负责人签订了《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责任书》,进一步明确了职能、职责和义务,从而进一步强化和落实了责任,为确保全面完成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取得实效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以服务促管理,做好基础工作。

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系统性强、头绪多、任务重的工作。一直以来,我社区都坚持把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放到重要位置来抓——

1、严格落实流动人口登记。通过一年的摸底调查,我们把社区流动人口基本情况都输入电脑,与其他地区联合管理,形成全国人口一盘棋的网络化实时管理格局。并在公安部门的配合下,完成了社区流动人口暂住证的发放工作。

2、强化出租房管理。从暂住人口选择的暂住处所看,租赁房屋居住是主要形式,根据属地管理原则,我社区积极加强对出租房屋的管理力度,建立了登记、安全检查等管理措施,做到对出租房屋底数清、情况明,完善和规范了出租房屋的档案。

3、完善计生管理机构。社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高度重视,将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来抓细抓实,完善计划生育管理机构。成立了以社区主任为组长,副主任为副组长的流动人口管理领导小组,小组明确了分管领导和具体经办人,增强了责任感,加强了计划生育工作的贯彻落实。做到了组织落实,人员落实。实行层层负责,分级管理,责任明确,落实到位,有力地保障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4、抓好育龄妇女普查。我社区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计划生育工作宣传、咨询。抓好节假日的计划生育工作宣传,及时掌握育龄妇女思想动向和变化,积极发挥好单位党、政、工的力量,抓好育龄妇女的服务工作。此外,三八妇女节,我们发放200余份计划生育宣传资

料面向广大居民及流动人口进行宣传,并组织育龄妇女进行免费的妇科健康体检,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

5、积极引导合理就业。社区文化站经常组织流动人口进行就业指导培训,既加强了他们的就业技能,也提高了他们对相关权力的认识,在引导流动人口就业的同时,从根本上保障了他们的合法权益。社区不断壮大集体经济,随着“享福经贸有限公司”“沐海逸浴苑”“秦妈火锅城”“望景老假村”“风帆双语幼儿园”等众多服务性企业的兴起,社区集体经济为流动人口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充分发挥了流动人口在社区经济建设中的创造力与能动性。

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尚有差距,还有一些困难有待解决,我们社区将继续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严格强化管理力度,把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做得更好。

享堂社区居委会

社区流动人口如何管理 篇5

东寮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2010年10月24日)

东寮社区位于新圩镇东南部白云飞山下,目前社区常住人口1327户、4126人,辖区内有利胜等6家中小企业,流动人口1791人,办理暂住证1736人,办证率97%。外来人口众多,流动人口的大量聚集给社会治安状况带来极大影响,为提高驾驭社会治安的能力,更好服务流动人口,2008年在社区成立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2009年在社区私房出租户内推行“星级”出租房屋管理。我社区的出租房屋“星级管理”理念在马塘村全面推开。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协调,健全和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 随着新圩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的建设,外来务工人员不断涌入,给社会治安状况带来一定的压力,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

一是健全机构。东寮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在上级政法、综治部门的指导下,成立了以社区支部书记为组长、片区民警、计生包村干部为副组长的流动人口管理领导小组,设立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及私房出租户管理协会。制定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制度》、《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职责》以及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措施,明确工作职责、目标和任务,并每月召开一次例会,认真研究、分析掌握流动人口和出租

房屋管理工作的新情况,为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整合资源。流管站站长由社区党支部书记担任,派出所民警、计生办包片人员担任副站长,重新招聘的5名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流动人口协管员,9名社区私房出租户管理员,负责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实行定人、定岗、定责,确保辖区流动人口的底数清、情况明、管理实、服务好。社区在主要路口安装视频监控等技防系统,实现从人防到技防,从被动到主动防范转变。

三是经费保障。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有固定的办公场所、购臵电脑,保障流动人口协管员的工资待遇,做到“领导、组织、人员、经费”四到位,保障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全面顺利有序铺开。

二、实施综合治理,为流动人口创造平安居住环境 社区通过对出租户的硬件、管理、防范、服务、消防措施等指标,开展“星级出租房屋”管理模式。

制定科学的考核机制。社区成立了出租房屋管理协会,协会成员由社区干部、社区民警、流管站协管员组成。制定了《致私房出租户的一封信》、《私房出租户星级评定标准表》、《出租房屋调查表》、《治安责任保证书》、等,由社区9名协会管理员同流管站工作人员发放到私房出租户手中,协会定期开展入户摸排,组织私房出租户开展房东例会,并按

照出租房屋的性质、出租房主履行治安责任情况和居住人员和居住人员情况、房屋的基础设施、生活环境、治安状况、消防安全及水暖电配备情况。出租房主和承租人有无违法违规行为等条件对出租房屋实行“三个星级”管理。确定星级评定总分为100分,并且细化每一环节,达到90分以上可评定为优秀户,为三星级,发给三颗星的出租户牌匾;达到80分至89分的可评为良好户,为二星级,发给二颗星的出租户牌匾;达到60分至79分的可评为合格户,发给一颗星的出租户牌匾;不足60分的为不合格户,无星级,发给无星的出租户牌匾。同时还制定《公开考核标准》,每季度由协会对出租房屋进行公开考核,并将考核情况张贴在流管站的宣传栏上进行通报。

目前,社区的出租房屋中,被评为优秀户,挂三星匾的72户;良好户,挂二星匾的35户;合格户,挂一星匾的20户;不合格户,挂无星匾5户。

三、动态管理,共同服务管理流动人口

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关键在于企业及社区的大力支持。

一是村、站、企互动,共同管理。在录用流动人员时,企业把是否持有暂住证做为入厂的依据之一,如无办理暂住证督促到流管站及时办理,方可录用,这样实现了“以业留人”。每月召开企业人事部门例会,报送流动人口数据,与

流管站采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及时更新,做到情况明、底数清。

二是与房东互动,强化管理。社区在房东中物建治安信息员,充分发挥他们直接接触暂住人员熟悉情况的优势,积极为派出所提供打击破案线索,让违法犯罪无处藏身,并参加每月召开的房东例会,进行互动交流,强化了出租房屋的管理,实现“以房管人”的理念。

四、主要工作成效

一是调高办证率。社区推行星级管理以来,在私房出租户的大力支持下,暂住人员办证数增加到1736人,办证率达到97%.二是有效防控政策外生育。通过私房出租户协会的管理,辖区内未出现政策外生育。

三是社会治安状况良好。推行星级管理以来,辖区内无发生重大案件。

社区流动人口如何管理 篇6

一、为了更好的掌握本辖区范围内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的数量及办证情况,建立管理花名册,及时了解社区外来人员流动态情况,实行动态管理。

二、租赁房屋人员在租赁房屋时,必须携带身份与婚育情况证明到社区和派出所填写房屋租赁登记表。不填写申请表的不得租住房屋。

三、经社区和派出所审查符合规定要求,批准租赁的房屋。出租人应与社区和派出所签订治安责任协议后,方可实施房屋租赁。

四、自觉与社区,包片民警或公开派出所签订《房屋出租户户主治安管理责任书》。

五、建立定期走访制度,督促出租房屋证件不全者近期办理,并按规定与详细登记。

六、是暂住人口的,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暂住人口管理规定。

七、认真履行责任,积极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发展违法人员或从事破坏活动行为的。出租房屋者,一定要对租房人进行宣传法律、法规等相关政策,如发现租房人有不法行为应及时与社区包片干部联系或上报片警。

八、承租期间不准私自将房屋转租或转借他人。

九、单位承租的、须指定专人配合社区、包片民警和派出所对房屋安全及人员进行管理。并建立安全管理制度、报送社区与派出所备查。

社区流动人口如何管理 篇7

1 系统分析

(1) 技术可行性:系统功能比较简单, 易于实现。硬件方面, 市场状况可以满足;软件方面, 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2000, 前台开发采用JSP技术, 开发人员技术比较成熟, 因此是可行的。

(2) 经济可行性:系统维护、运行不需要太多人力、物力, 系统操作比较简单, 开发使用成本较低, 给管理带来更多便利。

(3) 社会可行性:伴随时代的发展, 社区管理服务必然成为便民利民的有效措施, 社区信息化管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 系统总体结构

本系统主要实现以下功能:常住人口管理、暂住人口管理、社区救助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社区服务活动管理、各类信息统计汇总管理、用户与数据管理 (如图1所示) 。

3 数据库设计

针对系统功能分析, 数据库里建立的表较多, 主要的表有:用户基本信息表、常住人口信息表、暂住人口信息表等。

4 系统功能实现

(1) 系统权限:系统管理员可以使用系统中所有权限, 如添加、修改、查询、删除记录等。用户只能使用系统中的查询功能, 不能使用其他功能。

(2) 系统登录界面:提供验证码操作, 如验证码错误, 则提示重新登录。登录成功后, 即可对该系统后台数据库的信息进行一系列的操作。

(3) 常住人口管理:对居民户口簿信息查询、修改、添加、删除。包括对常住人口居民通讯录信息的添加、修改、查询、删除等功能。

(4) 暂住人口管理:对暂住人口基本信息、房屋出租信息、车辆信息以及暂扣物品信息等进行管理。

(5) 社区救助管理:对社区人口信息查询、修改、添加、删除等操作, 包括对社区低保人员、失业人员、优抚人员、两劳人员、工作对象、老年人及残疾人信息的查询、录入、编辑、删除功能。

(6) 计划生育管理:完成对育龄妇女基本信息的录入、查询、修改、删除。

(7) 社区信息的统计、汇总管理, 如图2所示。

5 结论

本系统前台采用JSP技术, SQL Server 2000作后台数据库, 界面简易, 功能全面, 实现了社区人口的信息化管理, 避免了管理人员的重复性劳动, 提高了社区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摘要:本文基于JSP技术开发社区人口管理系统, 主要针对社区人口、社区救助、社区活动、社区信息汇总统计等进行日常管理与维护, 可以大大提高社区居委会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管理系统,JSP技术,SQL Server2000

参考文献

[1]吕庆莉, 陈桦.利用JSP开发动态Web应用系统[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2006 (4) :94-97.

[2]杨学会.JSP编程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56-78.

[3]阎宏.Java与工程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8-24.

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问题探究 篇8

摘 要: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体系中的基础环节,做好流动人口子女社区的教育工作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进行反思,提出相应的建议如下:加强流动人口的安置和管理;增强社区居委会自治主体意识;资金保障创新;加强宣传力度;加强志愿者活动的组织化建设,形成长期合作。

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问题;原因;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072-03

一、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社区教育概述

(一)流动人口以及流动人口子女

流动人口是指常住地与户籍所在地分离的人口。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属于常住,他们既不属于定居,也不属于短期居住,其在流入地居住时间至少应在一年以上;与城市定居者的一般情况相比,流动人口的收入偏低,且收入具有不稳定性,居住地随做工地点的变更有较大的流动性。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指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居住并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也有人称其为流动人口适龄儿童、少年。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20世纪80年代,我国社会出现了较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现象。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量农村富余人口向城市转移成为流动人口,流动人口在规模不断增大的同时,其结构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最为显著的变化之一就是越来越多的人由过去分散的“单身外出”方式逐渐转变为“举家迁徙”,出现流动人口“家庭化”的趋势,且在城市滞留的时间逐渐延长。这些流动人口家庭大多居住在城市的社区里,介入到所在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由于其外来者的身份、流动的特性以及相对较低的受教育程度和有限的职业技能,使得他们在城市的生活和工作状况处于劣势,特别是其子女的教育与城市儿童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他们应该成为社区教育特殊和重要的目标群体。

(二)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

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环节中的基础。它是指以流动人口子女为指向,以流动人口子女及其父母和社区其他成员为目标群体,在“参与”理念的指导下,通过确定活动的主题并进行调查、设计与筹划活动、组织与实施活动、开展后续活动以及评估与反思活动等环节,依据社区成员的实际情况灵活开展的非正规教育活动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形式。该模式打破了以往由政府组织、自上而下开展活动的形式,在一种新的理念指导下开创了一种新的模式,模式充分体现了“社会关怀”的特点和精神。

二、浅草社区及其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基本情况

浅草社区位于沈阳市大东区东北部,属于城乡结合部,外来流动人口较多,是典型的流动人口聚居社区。近年来,随着政府政策的逐步实施,社区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孩子们大多在大东区定点的“农民工子女”学校——上园二小学接受义务教育。

(一)社区爱心人士作为发起人

面对社区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和教育几乎无人看管现状,生活在社区几十年的尹凤娟奶奶退休后,为这些住在浅草社区的农民工子女腾出自己的房间,在下午4点半孩子放学到晚上其父母回家前,把他们聚集到一起,免费照顾并辅导功课,九年来如一日。

(二)社区方面配合开展工作

随着“爱心托管班”活动影响的不断扩大,社区的工作人员也逐渐参与进来。2012年,社区工会志愿者组成了“精灵”关爱团,开设手工、剪纸等特长班,丰富孩子们的业余生活,“精灵关爱团”已经有16名志愿者。同时,社区将115平方米的社区活动室作为流动人口子女活动课堂,尹奶奶的辅导班便走出“家门”,来到社区活动室。

(三)流动人口子女作为主体参与其中

浅草社区及附近社区的流动人口子女相对聚集,流动性很大,很多孩子上完小学或者初中可能就随父母辗转其他社区。尽管如此,集中接受辅导的学生已由最初的7人已增至16人,其中包括1名初中生和16位小学生。

(四)社会志愿者的力量

“借助社区力量将尹奶奶的爱心传递下去,并带动社会上更多热心公益力量的关注与参与”。社区通过报纸、网络等方式的宣传,吸引了一些社会力量的关注与支持。笔者也正是在这样的宣传和号召下走进浅草社区,进行了长达半年多的爱心支教活动。辽宁大学润农协会是最早进入社区开展爱心支教的志愿者队伍之一,在社团负责人的组织下,从2012年11月初到现在,累计支教次数已达10余次40多个小时。而社团支教也主要是将社区里的孩子聚集起来,进行统一辅导,为他们解答一些日常学习中和心理上遇到的问题,并适时开展一些集体游戏与活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会组织孩子们参观离社区较近的“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熏陶。此外,在这有限的支教活动中,社团曾带领孩子们前往“新东方老年公寓”为孤寡老人表演节目,做义工。

三、浅草社区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析

(一)浅草社区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

作为非正规教育的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具有灵活、及时、针对性强等正规教育不具备的优势的同时,也面临一定的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深思和探索。

1.参与者的流动性较大

做好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工作,需要社区、家庭、孩子自身以及社区其他成员等力量的共同支持和共同参与。而浅草社区的这一活动从最初发起到如今的逐步开展,几乎还是以尹奶奶一个人的力量作为支撑。

一是组织者力量单薄,社区方面不固定且流于形式。浅草社区流动人口子女的日常辅导工作,除了尹奶奶自始至终的组织外,社区里其他力量的参与都不固定,存在很大的流动性。一方面,从实践开展情况来看,社区方面的参与没有形成固定力量,导致日常辅导活动缺乏社区支持,既没有社区资金上的援助,也没有人员和设备的投入。另一方面,社区参与的形式和时间未形成定制,只是举办一些临时性活动,开展时间短且没有实质内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托管班的正常辅导进程。

二是目标群体流动性大,影响活动开展的连贯性和深入程度。生活在社区里的务工人员大多为菜农、建筑工人以及一些高劳动强度低收入的群体,平日为生计奔波,早出晚归,往往是哪里有活干,就到哪里去,从而使其居住的社区也不是十分固定。而在他们流动的同时,孩子也不得不跟着流动。另外,社区在暑假期间会多出很多孩子,他们平时都在家乡上学和生活,只有在暑假时才被接到社区和父母在一起,暑假结束后,他们又要回到家乡。这样一来,目标群体的流动程度便进一步增大。

三是志愿者力量薄弱。除了社区方面十分有限的参与,以及尹奶奶等对于管理和资金方面的运作外,活动还有一个重要的执行者,即具体流动儿童辅导老师——大学生志愿者。但是,目前针对浅草社区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帮扶,只有辽宁大学润农协会的学生志愿者参与其中,力量十分微小,对孩子们的帮助相当有限。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尹奶奶们”的身体越来越弱,逐渐无法支撑长时间高强度的活动。

2.资金来源不稳定

一个社会组织要正常地运作,除了官方的支持外,还需必要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可以提供经济或人力方面的支持。“课后四点班”是一个纯公益性组织,流动儿童来此学习不收学费。因此,孩子们学习使用的文具、购买各种书籍的经费来源就成为当前面临的问题之一。虽然在尹奶奶以及社区一些好心人的维持下,这一活动没有间断,社区方面也逐渐参与进来。然而,在支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社区的参与并没有实质性地改变社区的现状,所谓的支持也大多流于形式,活动经费仍然来自于社区老人的捐助和一些公益性学校社团的赞助,这些力量临时又有限,都不是长期有保障的。

3.活动场所及设施配备不齐全

课外补习班的教室十分狭小和简陋,没有课桌,没有体育设施,甚至没有取暖工具。由此可见,官方的关注实在不够,既没有资金支持又没有常设的像样场所。而且,由于上学期的支教多在冬天进行,室内有没有任何的取暖措施,志愿者与孩子们学习一阵觉得太冷时,就只好领着孩子们在院子里跑步热身。

4.流动儿童召集数量少

自“爱心托管班”成立以来,受辅导的儿童到截至目前只有16个左右,还经常不能按时到齐。这一方面是受到其生活地点流动性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孩子的家长常年奔波于生计,常常忽略对孩子教育的关注,更没有认识到其子女教育的重要性,而社区方面也未很好地健全相关建设与宣传,使部分家长从一开始就对“爱心托管班”的辅导工作半信半疑,不够支持。

(二)原因探析

1.社区主体定位存在偏差,参与意识不够

当前社区工作人员的参与仅仅是出于搞好政绩以扩大社区影响的心态,因而不会切实投入资金和人员来加强社区教育以及相关工作的建设,每次活动的举行也都是形式化的,并没有对孩子们的辅导起到实质性影响,甚至为配合其活动而使正常的教学工作受到干扰。

2.流动人口的管理方面还存在欠缺

流动人口由于户籍、受教育程度以及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原因,所从事的职业多为临时性的,较不稳定,因而会经常更换生活地点。另外,社区在暑假时多出的一些孩子如何进行管理,是否应该纳入辅导范畴,这些都是流动人口管理方面应该思考和加强的工作。

3.社会帮扶组织涣散,援助物资管理不到位

虽然社会力量的自主性较大,流动性强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从社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实际出发,涣散的援助体系所起到的作用并不明显,更不是长远的。而且对于社区流动人口子女收到的资助资金和物资,没有一个较正式的机构及人员进行专门管理,不利于活动的有序开展。

4.社区宣传力度不足

把这些需要帮助的孩子集中起来进行辅导和照看,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社区的协调、和谐发展。而社区缺乏对家长和孩子教育知识的普及,对社区免费辅导班的宣传也很不到位,因而使得“爱心托管班”的工作得不到孩子家长的配合与广泛支持,这不仅不利于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参与进来,也有碍于对孩子家长进行科学教育方法的普及和宣传。

四、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的解决途径

做好流动人口子女的社区教育工作在有利于推动社区协调发展的同时,也有助于整个教育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因而,必须齐集各方力量进行协调解决。

(一)加强流动人口的安置和管理

如前所述,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活动的开展与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息息相关,并且流动人口子女的社区教育问题也是随着流动人口管理困境的出现而产生的,因而,只有从体制上加强对相关群体工作和生活的安置和管理,加快流动人口保障机制建设,才是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问题的根本途径,从而推动辅导教育活动的长期化和连贯性建设。另外,对于暑假期间社区新增的流动人口子女,也应有相应保护与管理措施。如可以设立临时暑期托管班,将这些孩子纳入保护和教育范围。

(二)增强社区居委会自治主体意识

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社区的一个主要社会组织机构,属于群众自治性组织。根据《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①,并具有“协助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青少年教育等项工作”②的职责。因而,加强流动人口子女的社区教育建设是居委会工作的应有之义,社区居委会也应是活动的主要组织者。社区自治组织成员必须及时认识到其自治主体地位,开始真正关注流动人口子女的社区教育问题,进而才会投入资金、设备及人员。社区可以通过开办讲座、印发宣传手册、组织会议等形式来普及社区自治信息,逐步增强社区居民的主体意识。

(三)资金保障创新

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各项工作的落实推广,都需要有一定的经费投入,尤其要确保一定的强度和持续性,使各项工作能够持续地改进,这是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长效管理的一个基本保障。如果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势必会打击活动组织者的积极性,教育成果也会大打折扣。

1.社区方面的投入

社区自治组织及政府派出机构的参与和切实投入,才能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更为长久的动力。而且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社区自治活动开展的常设性组织,对社区的情况最为了解,管理也最为有效。所以,流动人口子女的社区教育活动若想长久发展,离不开社区的支持和投入。社区的资金应着重解决孩子们日常学习必需的场所及基础设施问题,如教室与室内供暖。

2.社会公益性组织和爱心人士的资助

社区可以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介吸引公益性组织的关注,帮助社区解决流动儿童社区教育的资金问题。爱心人士有时会对个别困难家庭(如与亲戚生活的孤儿)进行单独资助,社区工作人员在将其资金切实转交于当事人的同时,应主动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合理使用资金。

3.设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对物资进行统一管理

对于政府的专项基金及公益性组织与社会爱心人士捐助的物资,应该制定合理的使用计划,做到开源节流,有效利用,并切实将这些资金投入到社区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上面。

只有从体制上保证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的的常态化,从资金上提供长久支持,社区的儿童帮扶才可以有效地继续下去。

(四)加强宣传力度

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现状的改善,需要内部和外部形成合力,逐步推进,因而需要从内外两方面加强宣传。一方面,加大对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的对外宣传力度,使更多的公益性力量参与进来。第三方的参与,既可以增加教育的资金来源和志愿者数量,为社区教育活动创新提供注入新的活力,还可以有效监督社区建设,为创新帮扶活动提供支持和建议。另一方面,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内部宣传,切实将这一活动提上重要日程,挨家挨户地做工作,普及教育知识,宣传公益活动,尽可能地赢取家长的支持和参与,从而使更多的学龄儿童加入“爱心托管班”,受到爱心帮助。

(五)加强志愿者活动的组织化建设,形成长期合作

随着社区宣传工作的不断开展,更多的志愿者组织将会加入进来。并且从支教实践来看,大学生志愿者是孩子们学习辅导和心理引导的重要力量,相对较小的年龄差距使得孩子们更容易接受他们的教导,他们富有个性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也为社区带来了活力。因此,形成大学生志愿者定点定期对口支教,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对孩子们的教育辅导将更有帮助。

总之,加强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建设,使之逐步常态化、规范化的目的在于,增强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的信心,提高工作能力,加快流动人口及其子女融入社区和城市的步伐,最终促进其社会网络的形成以及城市和社会的发展。只有号召流动人口子女及其家长、社区组织和社区其他成员,以及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其中,并从制度建设、组织引导、资金保障、宣传教育以及志愿者和社会公益组织的义务帮扶等方面不断改进,将浅草社区的经验和帮扶模式推广出去,才能使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乃至整个社会教育体系得到完善,从而推动这一系列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汪大海,魏娜,郇建立.社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Z].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第21号令,[1989-12-26].

[3]陈玉云.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综述[J].教育探索,2004,(2).

[4]刘吟.社区教育: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社会关怀[J].黑河学刊,2010,(12).

上一篇:培训师教练技术下一篇:《朋党论》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