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构有效的教师与幼儿的互动(精选8篇)
摘要:在幼儿园中,师幼互动是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中最核心的人际互动,它构成了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主、平等的新型师幼互动是双向的,既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重视幼儿的主动精神,两者结合起来,就是以幼儿为中心的师幼互动观。人类进入21世纪,优质的幼儿教育受到全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同时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师与幼儿之间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师幼互动,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幼儿教育的方式,反映着教师以何种身份面对幼儿,体现着幼儿的主体性是否受到尊重。可以说,师幼互动的状况直接决定着教育的效果,优质师幼互动的建构成为实现优质幼儿教育的关键。
一、引 言
对幼儿来讲,师幼互动的质量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难以估量的重要影响。因为师幼互动在幼儿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早上来园到晚上离园,从入园到毕业,师幼互动的质量影响着幼儿的每一天,每一年,每一阶段的发展水平。对教师来说,互动是师幼共同对话,共同合作,共同建构和共同成长的过程。许多幼儿园教师认为,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同样是受益者,因为互动不断刺激和挑战着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在与幼儿的互动中不断触发思考,得到成长。对幼儿园来说,师幼互动行为的教育过程中最为核心的要素,师幼互动的状况是幼儿园教育效果和质量的反映,提高师幼水平与提高幼儿园质量有着极高的相关度。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互动
互动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指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作用和关系。从两个构成的字来说,按照辞典上的解释“互”是交替,相互,“动”使起作用或变化,使感情起变化。归纳起来“互动”就是指一种相互使彼此发生作用或变化的过程。一直以来在思索“互动”按照词义上来说是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相互作用,有积极的过程,也有消极的过程,过程的结果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显然消极的过程以及消极的结果都不是我们的追求。因此,互动应该是一种使对象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彼此发生积极的改变的过程。
(二)师幼互动
师幼互动是指教师与幼儿在游戏活动、教学活动、生活活动中,基于课程内容、操作材料、人际交往而引起的认知、情感上的相互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观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任感”。“师幼互动”应渗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教师时时都要保持这样一种教育理念:尊重幼儿,理解幼儿、关注幼儿,把视线保持在和幼儿统一的水平上。要让幼儿随时看见教师的眼睛,在这种心灵的交汇,情感的互动中,使幼儿积极表现自己的长处,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一定的进取心和责任感,让每一位幼儿在师幼互动中成长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三、师幼互动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师幼互动”渗透在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则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存在以下问题: 1.幼儿的主体地位在师幼互动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无论是在互动的发起环节还是在整个互动的过程中,幼儿的主体作用远远没有得到重视。不管是在教学活动,游戏活动还是生活活动中,教师作为发起人的互动比例要远远高于幼儿。
2.教师不重视环境氛围对互动的影响
在师幼互动中,教师要扮的角色很多,其中有一个就是良好环境的创造者。在教学时,教师能适当的结合教学需要,给幼儿创造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对有效互动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可是一般教师除了在重要的教学活动时,如公开课,评比课,观摩课„„注意环境的布置外,其他时候,教师是不愿动手动脑的。﹙二﹚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的现状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幼儿是游戏的主体。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可以让幼儿身心处在积极的状态中,但由于许多原因,造成了游戏中教师和幼儿互动的障碍。
1、师幼互动中幼儿的兴趣被限制
现实中,教师总是以自己的眼光来审视幼儿世界,教师在组织游戏,给游戏限定了太多的规则,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儿童是游戏活动的主体,我们常看到幼儿对空间环境的破坏,那就是做为主体的人对束缚的抗议。案例:大(2)班的幼儿在户外活动时,自发性的组织了一个游戏“购物”,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准备超市里的东西,等待客人来购物。游戏场地的旁边是一块空地,平时是幼儿园的种植角,有个幼儿突然想到要用泥巴来捏成饺子,包子等物品。许多孩子也表示赞同,于是动手做了起来。该班保育老师看见后,严厉地训斥幼儿:“你们怎么玩泥巴?脏死了,全部把手上的泥巴丢掉,然后去洗手,平时我是怎么教你们的?不要玩,不干净的东西!”孩子们只好在教师的威严之下依依不舍地丢掉手上的东西,这个游戏也随之结束了。其实,幼儿是凭借游戏的兴趣,通过对操作材料的感知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幼儿的兴趣在活动的持续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主动自愿地表达活动的兴趣更是难能可贵,教师一定要给予满足加以保护,这样才更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游戏水平。
2、教师忽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和游戏本身的价值
许多教师在组织游戏时往往更多的处于主动者地位,尤其在集体活动中,教师做为组织者,控制着整个游戏活动,她控制着游戏活动的发起和互动过程,左右着幼儿的行为。幼儿常处于服从依赖的被动地位,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并且许多教师的教育理念,往往局限于将游戏看成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忽略了游戏本身的价值;只强调每一种游戏都必须要让幼儿学到什么,而不是让儿童在自身的体验,感受和生活经验积累中成长;强调让游戏充分成为教育的手段,机械片面追求将教育内容镶嵌在游戏中,而不管游戏自身内在的规律。案例:我们都知道,猫和老鼠是天生的死敌,而中班幼儿在玩“猫和老鼠”的游戏时,孩子们可不想按照这个人人皆知的常规来玩。他们都看过“猫和老鼠”这部动画片,就创造老鼠和小猫是好朋友的游戏情节,可是教师立即摆出生活中的框条,说这不符合常理和科学,并不让幼儿再玩这个不合理的游戏了。在这里,幼儿并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展开游戏,而是教师硬性地规定幼儿要把一定的知识,道理在游戏中表现出来。因此,在这种被异化了的游戏活动中,幼儿的创造精神和游戏的愉悦感一起被窒息了,游戏丧失了自身应有的价值。
3、在游戏中教师消极反馈行为居多
幼儿的游戏活动需要教师的指导与介入,教师的目的在于维持和扩展幼儿的游戏内容或者干预不适宜的行为等。但是有的教师看到幼儿出现一些相对不适当的行为时,也不经过了解情况,就直接责骂,批评幼儿。案例:有几个中班的孩子在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戏,游戏情节进展到“警察”去抓“小偷”,“小偷”拼命挣扎,“警察”和“小偷”打了起来时。教师看到了急忙拉开他们,还骂他们一顿,也不给幼儿解释的机会,还叫孩子不得胡闹,我们都知道,他们进行的就是角色游戏,幼儿在电视上看到此情景,于是就在游戏中把这个情景加以想像并再现出来,幼儿的“打架”行为,也只是游戏的需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攻击性行为。由于教师不适当的介入,使得幼儿的游戏受到影响,严重的打击了幼儿游戏的积极性。所以教师的介入应建立在对幼儿活动观察的基础之上。只有通过观察,判断幼儿行为的意义,教师才能了解幼儿对当前活动的兴趣,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可以正确对等幼儿自发的游戏。﹙三﹚生活活动中的师幼互动现状
生活活动是在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之外,幼儿在幼儿园进行的一些日常活动,如:吃饭,午休等一系列行为,是对幼儿以后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所以这时的师幼互动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在生活活动中师幼之间的互动内容与《纲要》要求相差甚远。
1、情感互动少
不少教师受幼儿年龄小不懂事,需要教师管教的传统观念影响,习惯于单向向幼儿发出“指令式”,“训斥式”,等强制性互动要求,并习惯于让幼儿被动接受回应,也影响了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的建构。再者是师幼缺乏情感交流和教师支持长期传统文化的影响,导致生活活动中师幼之间的互动非常少,只是教师一味的指挥和幼儿的执行。教师对积极情感支持的也重视不够,而且也不善于利用情感支持。在师幼互动中,师幼间直接以情感交流为主的有意识互动是非常少的,即使是幼儿也很少主动地与教师进行情感层面的互动。情感的交流似乎成了一种奢侈的享受。只有在教师有时间,心情又好时才可能有发展的机会,而在平时是无顾及的。更严重的是,在非情感性内容的活动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更是有限,直接影响了师幼互动的总体效果
2、生活照顾多
当今我国的幼儿多是独生子女,备受父母,长辈宠爱,他们长期生活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与照顾的氛围之中。由于家庭环境原因,多数幼儿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而且还养成了一些诸如吞咽困难,偏食,挑食,要父母喂食,饭前便后不主动洗手,入睡要亲人哄伴等不良习惯(小班更多)。因此,在幼儿园的生活活动中,他们有严重的依赖及被动地向教师发起求助式,求慰式等互动,并期盼教师多向其发起帮助式,抚慰式,赞赏式等互动。这必然影响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
从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中表现出的互动来看,可以看出在互动的内容和表现的形式上出现了几多几少现象。也就是由幼儿发起的下对上的请求、征询、展示、汇报、寻求帮助和告状等较多,具有明显的上行型特点。而平行的,同等水平上的互动,如发表个人见解,与教师共同游戏,主动替教师做事等较少;由教师发起的上对下的要求,提醒、帮助,指导较多,具有明显的下行型特点。而对幼儿的关心,抚慰,平等的交流,征询和让幼儿帮助做事较少;对幼儿生活照顾较多,留给幼儿自理,自立的机会,鼓励,引导他们独立自主较少;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教育指导较多,适时灵活地把幼儿的兴趣和意愿转变为教育内容,引领幼儿进行自我建构较少;在教学活动中发生的互动较多,在生活和游戏中发生的互动较少;教师与幼儿集体发生的互动较多,与小组和个别幼儿发生的互动较少等。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现在的幼儿园班额普遍太大,直接增加了许多纪律问题,教师每天维持纪律就占去了大量时间,而在教学游戏,生活中常常是顾了这个顾不上那个,心有余而力不足。对幼儿新奇的发现,探索的迷惑,提出的疑问,也只能以“啊”,“是吗?”“好”等来回答。幼儿满腔热情得到的常常是教师毫无表情的回应。
幼儿园师幼互动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了幼儿教育的效果,所以如何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是每个教育者共同面对的首要任务。
四、建构有效地教师与幼儿的互动的策略
师幼互动”是教师与幼儿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是互为主体、教育伙伴式的互动。维果茨基曾提示我们:教育作为一种代际之间的文化传送活动,实际上就是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发生的“社会共享”的认知。单独的学习并构不成教育,一厢情愿的灌输也不构成教育,教育首先是一种关系,一种相互交流的可能性空间,而幼儿教育本身就表现为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因此,我们要在幼儿和教师之间建构一种积极有效的互动,让幼儿和教师在互动中相互沟通、相互促进,并共同得到健康成长。
根据《纲要》的精神构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必须重视情感的交流,使教师和幼儿于“相溶”的情景中,从而大大提高互动的实效性,没有情感交流的互动是缺乏教育价值的;同时,在共同的游戏中,充当良好师幼互动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和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促进者,对自己的角色正确定位,深入、有效地参与到活动中,在玩中、学中掌握幼儿各方面的状况,深入分析、研究,及时作出自我反省,才能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
(一)用心交流,以积极的情感互动为基础。
每个人都是有感情的,对于自己喜爱的人(教师),幼儿会怀有深深的思念之情和亲近之意,而对于害怕的人(教师),甚至连听到声音都感到恐惧。教师与幼儿的互动行为总是有着或浓厚或淡薄的情感特征,在积极、进取的情感氛围中,无论是教师或幼儿,都会有一种身心愉悦的感觉,互动的情绪高涨,效果也极佳。这种积极、进取的情感交流,需要教师放下管理者架子,以观察者、朋友的身份,在良好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这是因为幼儿年龄小,有时他的主观感受难以通过语言清晰表达,这时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个眼神,都是他内心表现,也有的孩子性格内向、胆小、不愿开口说话,常以哭声表达自己的愿望。这要求我们以一个母亲般的眼睛,敏锐细致地捕捉孩子的神态情绪,分析孩子的行为态度,解开孩子心头的疙瘩。在忙碌的教学中,哪怕简单地聊几句话,或者摸摸孩子的头,或者递一个微笑的眼神,都能给幼儿的心田吹来一抹和煦的春风。例如:在早上迎接由于生病而好几天没来园的宇轩时,老师简单的一句:“宇轩,老师可想你了!”就使她的脸上显出快慰的神情,当老师伸出手在宇轩的脸上抚摸着说:“咦,小脸蛋更漂亮了!”宇轩羞涩地往老师怀里钻了钻,欢快地和妈妈再见了。教师简单而亲切的询问、抚摸、关注充分表达了对幼儿的喜欢,孩子也感受到被关怀的满足。在互动过程中使双方获得美的情感体验。这种自然流露的情感交流,使互动双方以爱换爱、用心交流所形成的互动。
(二)教师在游戏中的正确定位。
幼儿园教育活动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没有压迫性的游戏活中,能体现真正的主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而这种没有心理负担的活动,是有利于师幼间互动和有效互动的,如果教师的介入和指导变成了对幼儿游戏的控制,去导演去指挥游戏,或者干脆放任自流,不干预幼儿的活动,那必然影响建立积极的师幼互动,在教育过程中,尤其是在游戏中,教师扮演伙伴角色和儿童一起玩,有利于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而我们教师感到,只有真正和孩子们玩在一起,才能体验到从未有过的发自内心的快乐,而这种积极的、愉快的情绪又进一步激发儿童积极的情绪,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而且教师能够在和孩子玩的过程中发现儿童的兴趣、需要等,为今后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开展提供依据和素材,为发现儿童的个别差异,针对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提供细致观察的机会。教师要做到:
(一)、在游戏中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发展的环境,也就是一个有秩序、生气勃勃的愉悦环境。它为幼儿所接受,幼儿不再是被动者,教师也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授者,幼儿和教师是一种伙伴关系,一起玩耍、一起欢笑,互动双方无拘无束地融合在一起。
(二)、教师应在共同游戏中对幼儿的自主活动给予鼓励、帮助、推进。由于幼儿特定的心理和心理环境,在充满欢乐的共同游戏中,教师的态度、语言,会对幼儿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可以启发式的语言、动作,提醒幼儿注意规则,学习为他人着想,给予支持性的鼓励,使幼儿感受成功,充满信心。当幼儿在游戏中流露出胆怯、退缩情绪时,盲目地只是说:“大胆一点就行了!”这反而会适得其反。也许我们试着调整活动环境和材料,给予幼儿逐步递进的方法,使他克服紧张情绪,体验成功的喜悦,他会更乐于尝试新本领。
(三)、必须尊重幼儿人格。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幼儿身心发展及兴趣的需要,尊重幼儿及其独立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所以,我们更应该注意让幼儿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和需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获取成功感。但这种尊重和需要不是无原则的迁就和放任自流,对活动中出现的不良行为,要通过慎重的观察和判断,利用幼儿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在保护他们自尊心的同时,设法帮助他们克服缺点。
(四)、认真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告状是人与人之间发生某种冲突、矛盾而又不能自行化解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际行为。教师在处理师幼互动行为中常出现的主题——告状事件时,首先要分析告状原因,了解事实真相,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抓紧教育契机,恰当引导,给孩子一个独立解决问题的空间。
(五)、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素质。
师幼互动是一个双向构建的过程,不仅幼儿在其中得到积极的影响和发展,为师者同样可以从师幼互动中吸取经验和养分,逐步提高自己,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师幼互动。
首先,在师幼互动中,提高对幼儿的领悟能力。如果教师对幼儿的领悟能力过低,只根据表面现象、主观意识去判断幼儿的行为,在误解的基础上开启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必然会给幼儿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通过不断循环的互动,教师以一种开放性的接纳心态,充分了解幼儿外在、内在的行为,聆听童声,保证对幼儿的行为作出合理、积极的反馈,从而实现良好的师幼互动。
其次,在师幼互动中,提高对教师自身行为的反省能力。在师幼互动过后,教师不妨把互动的过程重温一遍,进行一个小结,一方面,对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动作、与同伴间的交往和合作,在活动中的自主性进行观察记录,以促进下阶段活动的实施;另一方面,身为教师在互动中的言行,态度是否合理、是否有益于幼儿的发展,经常性地进行自我评价与改进,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促使师幼互动往健康的方向发展。
研究表明:师幼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将会促进幼儿的发展。优秀的幼儿教师在处理师幼关系时,教师的角色是经常变换的,有时候是和幼儿平等的,有时是幼儿的指导者,有时又显的比孩子还小,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幼儿站在同一个立场上是相当重要的,所以积极开展以幼儿为主体的师幼互动,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互动氛围,同时,还要注意家园互动,幼幼互动„„充分利用资源,促进良好的师幼互动,以保证幼儿各方面的健康发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理解孩子”。而相信孩子、理解孩子首先要赏识孩子。尊重孩子,欣赏孩子,不仅是因为他们年龄小,需要关心和爱护,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志和个性。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赏识教育是充满生命力;充满人情味的教育,赏识教育是热爱自己,热爱他人、热爱生命的教育,赏识教育是开发潜能、激发创造力的教育。经常得到老师赏识的孩子,他们往往对自己充满自信和自尊,而且能以更高的热情去接受新的事物。让我们学会赏识学生,赏识教育是教育成功的良方。
本人结合幼儿园多年的实践, 认为构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教师需要懂得如何去与孩子沟通, 如何去满足孩子的需要, 并引导孩子懂得如何来满足教师的需要。师生之间要建立相互信任、尊重, 彼此接纳、理解的关系, 使我们的教育更加适合幼儿, 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发展的同时, 促进教师的教育能力、专业素养的提升与幼儿共同的发展。
一、师幼互动的现状调查
有研究者对现存的师幼互动行为所具有的功能, 对参与这种互动的教师与幼儿所产生的影响做出了明确的价值判断。指出现实师幼互动的功能有:稳定的学习与生活秩序, 高效经济的保育与教育工作, 固有知识、技能的习得与既成规范的快速传递, 被圈禁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1. 教师与幼儿在师幼互动中都处于主体地位, 但在主动性的发挥上有很大的差别。
教师更多的时候处于主动者地位, 他们控制着互动行为的开启, 而幼儿则是相对被动的。
2. 师幼互动的主题有一定的倾向性。
在教师作为施动者, 幼儿作为受动者的师幼互动行为事件中, 互动行为主题出现次数最多的是指导活动, 占总量的37%, 第二是约束纪律, 占总量的28%, 第三是照顾生活, 占总量的15%, 第四是提问, 占总量的7.1%, 第五是让幼儿做事, 占总量的4.9%, 处于第六、七、八位的是抚慰情绪、表达情感、询问, 占总量的3%, 出现次数最少的是共同游戏, 仅占总量的1.2%。而由幼儿开启的师幼互动行为事件中, 最多的是告状, 占总量的20%, 表述占17%, 请求占15.4%, 寻求指导与帮助占14.3%, 寻求关注和安慰占13.7%, 发表见解占6.6%, 询问、帮助教师做事、共同游戏占的百分比均没有超过3%。我们从这些具体的数据可以看出, 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有明显的由上到下、由下到上的方向性, 而教师与幼儿的相互平等的, 平行的互动则少之甚少, 这值得我们去思考。
二、教师要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环境
教师应该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定位, 教师是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 积极师幼互动的组织者和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应该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发展的心理环境。幼儿和教师是一种新型的伙伴关系, 从沟通的角度来看教育效能, 孩子往往是先喜欢教师, 再喜欢教师所提供的教育。他们很注重对教师的整体感受是“喜欢”还是“不喜欢”, 然后再来决定对教师的教育是“接受”还是“不接受”, 这种现象也符合通常的人际关系的规则。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以幼儿为主体的、和谐宽松的人际环境, 和幼儿一起玩耍、一起欢笑、一起学习。只有这样, 幼儿才会喜欢并主动投入环境, 才会无拘无束, 大胆自主地开展活动。
三、重视教师和幼儿之间积极、充分的情感交流, 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条件
俗话说“亲其师, 信其道”, 不关注情感交流的活动是缺乏教育价值的。普林格尔考察的幼儿社会心理的四类社会心理需要, 如果不能满足他们最基本的社会心理需要, 还要让他们感到被厌恶、不被信任、不被尊重, 没有安全感, 这样怎么让他们有良好的发展……教师与儿童之间积极的情感关系会促进儿童的自律以及人际关系能力的发展:教师对儿童的热情、敏感及有回应的互动有助于儿童形成一种安全和积极的自我感。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 在积极的情感氛围内, 无论是教师还是幼儿都更容易产生被支持感, 互动动机更强, 效果也更好。和幼儿的有效互动需要和幼儿有心灵上的共鸣, 需要教师的言语, 行为被幼儿真正地理解、接受、呼应甚至欣赏。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 教师都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谈, 耐心倾听、仔细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 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 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 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师生双方特别是教师在师幼互动中保持关注是建构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能否对对方的行为给予关注是师生互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基础, 也是幼儿产生被支持感和信任感的基本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孩子们感兴趣的事或物, 就是最好的教学内容。
【关键词】建构 师幼 互动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33-02
近几年,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大家开始注意到师幼互动的重要性,因为教育本身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没有互动的教育是难以想象的,更谈不上是有效的。在幼儿园也同样,师幼互动的好坏直接决定教育的效果,在风靡世界的意大利瑞吉欧艾米利亚出版的《儿童的百种语言》一书中谈到教师角色时用书中一句话形象的比喻——“接过孩子抛来的球”来解释就恰当不过了。它指出了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往就像抛球、接球一样,这种不断抛接球的过程,反映了教师与幼儿之间合理互动的过程。
而在师幼互动过程中,教师应以幼儿为主体,做好一个好的引导者、支持者、鼓励者,并与幼儿做朋友,做“孩子王”,使孩子拥有愉快的心情,激起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
一、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是构建良好师幼互动的基本前提
《纲要》明确指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良好的语言环境是激发起幼儿说话兴趣的因素,良好的谈话气氛有利于孩子使用语言。幼儿园是语言发展的最佳环境,小朋友在一起很容易交流,往往孩子的语言都是从孩子间发展起来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自主活动的场所、情境,让孩子在宽松的氛围下尽情地绽放自我。如在一次偶发性谈话活动中,当谈到小朋友喜欢什么?喜欢水果?喜欢颜色?喜欢玩具?谈到喜欢的地方时,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发言,因为那些都是他们所熟悉的。月茗说:“我喜欢在家看书,玩玩具,喜欢回纸行路婆婆家,谈到喜欢回幼儿园跟大家一起玩,喜欢夏天可以游泳,喜欢去动物园看动物。”派派说:“我喜欢看白云飘来飘去,喜欢去动物园看小白兔和长颈鹿,还喜欢去游泳。”沛沛说:“我喜欢吃草莓、苹果、葡萄、橘子和冰激凌,喜欢家里的小熊,那是我跳舞获奖得来的。”梓骏说:我喜欢下大雨打雷,喜欢喝汤,喜欢背着书包上幼儿园,喜欢涂颜色,喜欢到很大的公园玩。” 由于语言是沟通交流的工具,而良好的师幼关系、亲密的同伴关系则是沟通交流的前提。教师如用真诚的眼光同孩子交流,仔细听孩子的每一句话,给孩子不断的鼓励、支持,孩子在民主、友爱的氛围中无压力、无拘束,自然有话就敢说、喜欢说,语言能力也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二、保持关注是建构良好师幼互动的必要条件
《纲要》指出:“师幼双方特别是教师在师幼互动中保持关注是建构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能否对幼儿的行为给予关注是师幼互动保持进行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幼儿产生被支持感和信任感的基本条件。幼儿任何行为得不到对方的关注,其发挥作用的可能和余地都不会太大。幼儿自发的探究行为吸引了教师的关注,教师的关注又促进了幼儿探究活动的深化。
例如:在户外活动的时候,几个幼儿在花坛边发现了一些小蜗牛,全班孩子就都哄了过去,有的用手摸摸,有的干脆就把他抓起来拿给我看。孩子们表现出异常的兴奋,当然那时的情形也显得拥挤和杂乱,但我并没有因此而干涉,而是以鼓励和支持的态度引导他们去接触观察蜗牛。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提出了很多的问题,如:蜗牛的壳是不是就是它的房子?它可以从壳里面爬出来透透气吗?它的触角对它有什么重要的作用呢?此时,蜗牛已经成为了孩子们中间的“焦点”,他们对蜗牛有着强烈的研究欲望。为此我就组织了一个有关蜗牛的主题活动,为孩子搜集有关方面的资料,提供给他们图片,这下孩子们就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蜗牛的活动中去了。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给予了他们极大的关注,而孩子们的积极表现也是教师难以在一般的教学活动中所能见到的,他们的潜能得到了真正的发挥。因为这个活动完全是孩子们自己的活动,他们想要了解的完全是他们自己想要知道的东西。很显然,我们可以看到师幼互动在这种情况下便会展开得积极而热烈,教育效果也会因此而不断地提升。
三、尊重幼儿,以对话方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是建构良好师幼互动的关键所在
教师要尊重幼儿,信任、热爱幼儿,在和幼儿平等对话与交流中以智慧 、情感启迪幼儿。 对话是师生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心灵沟通,是师生共同寻求真理,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过程。幼儿年龄小、身体弱对老师情感上特别的依恋,对环境特别敏感,老师的情绪、语言、行为,直接影响幼儿情绪心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若不拘言笑或语言干涩缺少情感渲染、缺少幽默,气氛必然会趋向紧张,严肃并在师生之间产生一种压迫感,使幼儿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在一日活动中要有和蔼可亲的态度,使用亲切、平等、幽默语言,才能激发幼儿学习的热情。如:小班故事表演《拔萝卜》过程中,让幼儿按意愿选择故事里的角色,进行模仿表演。表演两遍后,就有幼儿提出不想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老师,我不想演故事里的小猫了,我就耐心地询问他们:“好呀!那你想演什么呀?”“我想演小兔!”“我想演大象!”……“那它们都是怎么走过来帮助老爷爷的呀?”教师和幼儿通过对话讨论这些动物是怎么走路的,然后给幼儿一个小难题:“你们说的都很好,可是老师没准备这些动物的头饰,怎么和大家一起表演呢?”幼儿讨论交流讨论后说可以做出动物的动作,让别人一看就知道是什么动物。这样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我鼓励他们想出更多的动物,例如:小企鹅、大河马、梅花鹿等,使他们在表演中既练习了故事里的对话,有激活了思路,更触发了创新活动,让幼儿愉快改编了故事。又如:在绘画《小老鼠》时,我在巡视中有小朋友说不小心把老鼠画得太大了,想让我给她重新发张画纸,这时我跟小朋友说:“为什么老鼠妈妈的肚子那么大呀?”有的孩子说:“吃太多东西了!”“老鼠妈妈要生小宝宝了!”“对,那我们在老鼠的肚子里面画些别的,可以画什么呢?”萱萱说:“画苹果、饼干。”祺祺说:“画老鼠宝宝。”梓骏说:“我什么都不画,我要画个笼子把老鼠关起来,因为老鼠不是好东西。”我一听便笑了,并摸了摸他的头说:“太棒了!想得真好!那就开始画吧,按照你们想的去画”。于是小朋友议论纷纷后积极乐意的去画了。在活动中,教师首先要从心理上认可:“幼儿是完整的人,有权享受与成人相等的尊重与权力,并因为生理上的弱小理应得到更多的爱护。”同时给自己正确定位:“教师并非高大完美指令者而是幼儿的协作者、帮助者、然后才是指导者。” 当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可爱的微笑、一句赞美的话都是与幼儿之间的一种最好的交流与互动,在教学中对话是一种关注人的教学方式,在这样的氛围中,幼儿会获得真正的发展。
四、灵活运用活动形式是建构良好师幼互动的重要途径
师幼互动就是要让幼儿与教师之间通过沟通理解各种意思,达到不同的效果,同时我们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融于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所以它的形式需要灵活多变。在互动中我们可以根据互动对象的不同来进行区分。师生互动:这就是说可以是教师与幼儿之间个别的互动,这样是属于单个的一些意见建议的个别交流,这是教师在观察和指导幼儿分散活动中运用的方法;生生互动,这是我们在组织幼儿进行集体活动时比较常用的一种交流,幼儿在集体面前勇于表达的一种交流。无论是个别交流还是集体交流互动中都存在幼儿的交流和互动。因此在集体与个别交流中我们都应该考虑到要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进行,如在语言活动《清清水有啥用》中,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回答问题,由于孩子能力的差异,活动时间的约束,和其他的一些无关刺激的干扰,往往真正能进行师生互动的次数,互动的人数都是不多的。提出的一个问题通常是一些能力强的幼儿回答了,而能力弱的幼儿确失去思考和解答的机会。而在分小组的延伸活动《方糖不见了》中,幼儿人数少了,无关刺激相对减少,教师可以充分的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并可以进行有目的交流、交往。自然教师与幼兒之间的互动有了更多的机会,教师可以及时捕捉到不足之处,在反思中提高教育和教学的质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优化师幼互动,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对师幼互动状况的影响,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创设宽松的环境,在倾听观察的基础上支持幼儿、引导幼儿,提升教育能力,抓住教育契机,用心去关注师幼互动,从而促进幼儿主动和谐的发展,使幼儿教育不断向理想化教育境界迈进。总之,教师要深入学习《纲要》,不断的学习专业化知识,不断在反思中提高,才能更有效地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2]刘晶波.《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看到了什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马玲亚.《幼儿园师幼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第4期
[4]丘洁.《对方案教学中师幼互动行为的思考》—《学前教育研究》.2002年第二期
盐城市尚庄中心幼儿园 孙加玲
【摘要】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就无所谓社会的和谐。同样,在幼儿教育工作中也需要有这样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体现幼儿园的办园宗旨,那就是“为幼儿提供优质的服务”。在这其中,做好与幼儿家长的交流沟通工作,是为幼儿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环节。在幼儿教育中,家长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因此,教师要与家长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积极寻找教育幼儿的最佳切入点,在教育上取得共识,从而共商教育策略,协同进行教育。家长的积极参与能使我们的各项活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们会成为我们教师的合作伙伴,同时也能提高家长的素质,更好的促进了幼儿的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师 家长 有效沟通 策略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就无所谓社会的和谐。同样,在幼儿教育工作中也需要有这样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体现幼儿园的办园宗旨,那就是“为幼儿提供优质的服务”。在这其中,做好与幼儿家长的交流沟通工作,是为幼儿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环节。在幼儿教育中,家长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6岁儿童发展指南》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因此,教师要与家长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积极寻找教育幼儿的最佳切入点,在教育上取得共识,从而共商教育策略,协同进行教育。家长的积极参与能使我们的各项活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们会成为我们教师的合作伙伴,同时也能提高家长的素质,更好的促进了幼儿的多元化发展!
作为幼儿教师,每天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幼儿,还有我们的家长朋友。在家园合作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但是由于教师与家长在教育观念、思考角度、对孩子的期望等方面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因此双方在沟 1 通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所以教师在与家长沟通的时候要有一定的艺术性。充满艺术性的沟通可以使双方心情愉悦,沟通起来很容易,既能解决问题,又让彼此都感觉很亲切,也能让家长对老师产生信任,拉近家长与老师之间的距离、赢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为以后的进一步的家园共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保证良好的保教工作的同时,做好家长工作,加强家、园合作,成为教师的另一项职责。
家园共育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基础,也一直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能够茁壮成长,更是老师和家长的共同愿望。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很多家长对教师的教育指导不再唯马是瞻,他们重视幼儿的早期教育,有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家庭和幼儿园教育是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两大方面,这两大方面对幼儿的影响必须同方向、同步调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工作中双方交流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幼儿园的反馈教学。有的家长育儿观念会与教师冲突,使教师工作不能很好地进行,因而导致双方合作不愉快。为了达到家园同步的配合教育,家园双方要围绕着孩子的发展经常联系、相互沟通交流、注重方式,让家长了解具体教育目标及幼儿各方面的发展,与幼儿园取得共识,从而使家园同步教育更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首先有利于家园之间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幼儿更好的成长
“家园共育”的本质就是家庭和幼儿园共同教育幼儿。只有幼儿教师和家长之间相互配合,才能共同促进幼儿更好的成长。幼儿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教师对幼儿实施教育需要家长的支持,同样家长也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帮助。
由于各方面不同的因素导致家长在对待幼儿的教育问题上所持的态度、观念各不相同,从而其处理问题的行为、方式方法也就自然不同,甚至有些极端。有些家长主张采取粗暴的打骂,有些家长则主张哄骗。此时,幼儿教师有责任通过不懈的沟通工作转变家长的这些不正确的观念和行为。家长观念转变了,那么家长的家教水平也提高了,自然而然地也会自觉配合幼儿教师的工作。
要达到“家园共育”的目标,幼儿教师仅仅是转变家长的观念还是不够的,应该通过与家长的长期沟通,让家长正视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之间的关系的同时,2 还要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了解教师的工作,明确家园配合的重要性。只有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才能使家长有可能来配合幼儿园的一切工作。真正做到“家园共育”。
其次有利于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相互学习,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幼儿教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中,绝不能以为仅仅是幼儿园单方面在帮助家长提高科学育儿水平,还应认识到幼儿教师在与家长进行沟通的同时,也是向家长学习的好机会。这样不但帮助教师拓宽思路,而且也调动了家长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家长拥有参与幼儿教育的兴趣,有利于促进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密切家园关系。
作为幼教育工作者,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是每个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事实上,幼儿与家长相处的时间比教师多得多,家长肯定比教师更了解自己孩子的脾气、性格和兴趣爱好等等,在教育孩子方面或多或少积累了一些经验,虽然不一定是成功的经验,但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总会有可以借鉴的地方。幼儿教师在与家长进行沟通时,可以和家长进行必要的经验交流,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幼儿在家的表现,并可以从中发现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及时调整教育方式。
幼儿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和幼儿园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促进幼儿健康成长。而幼儿教师与家长通过沟通交流建立和谐关系是幼儿教育成功的重要基础。
那么,幼儿园教师该如何有效的与家长沟通呢?
一、与家长沟通要建立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上,那就是爱孩子。这是基础,也是关键。
在沟通的时候,要让家长时刻体会到老师对孩子的爱及关注,这样能很快拉近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使沟通能够顺利进行。要让家长了解我们和他沟通的目的是争取家长的配合,更进一步的教育好孩子。例如:我们可以这样开始,某某家长,你好,某某小朋友以前吃饭很好,不挑食,可是最近我发现他吃饭总是挑食,我也给他讲过了挑食的坏处,但是效果不太好,我觉得这样下去会影响他 3 的生长发育,我想了解一下是不是孩子最近身体不舒服,还是家里的饮食习惯发生了什么变化?我觉得这样沟通家长会立刻感觉到老师对孩子的这种关爱,在这样的前提下的沟通应该是很顺利的。
二、要选择合适的时机与地点。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用接送孩子的时间,这时候,我们要充分对家长观察进行观察,如果家长一副急匆匆的样子,这时候我们就不要追着家长谈话,因为家长或许有事要急着上班或去做其它事情,即使家长耐着性子处着面子和你说话,也达不到沟通的目的。如果不是特别着急的事情,就可以以后再找时间,如果是简单的交流与沟通,比如说几分钟就能解决的,可以用这个时间,所以我们在沟通之前,自己心里要明白我们要做的事和要说的话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如果几分钟以后没有达到共识,那老师要先行结束谈话,可以这样说:“某某家长,这样吧,您先去上班,等您有时间的时候我们再继续探讨这个问题好吗?”老师可以和家长预约下次谈话的时间,在老师和家长时间都很充裕的时候,沟通起来能更从容、详细一些,这样处理能让家长感觉到老师的体贴入微,甚至联想到老师对成人都如此体贴耐心,那对孩子就会更好了,这样对今后开展工作更有利。其次是地点的选择。如果是谈论孩子的优点,那可以在任何地点都可以,如果是和家长沟通要改正孩子的缺点,那地点的选择就十分的重要。第一、要避开其它的家长,给家长以充分的尊重。避免当着其他人的面让家长难看、尴尬,下不来台,老师也会给家长留下不好的印象,以后的工作就难以开展了,因为有的家长会尽量的避免和老师接触,如果是这样还怎么进行家园沟通达到共识呢?第二,要避开孩子,不能当着孩子的面和家长谈论孩子的缺点,避免孩子产生老师在向家长告状的误会,这样孩子会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产生良好的师幼关系,破坏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不利于老师在孩子心目中产生威信。第三,要选择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避免不必要的干扰,有利于谈话的顺利进行。
三、选择谈话方式要因人而异。
对于不大熟悉的家长,在正式谈话开始前,为了避免紧张,可以向家长关切地询问孩子的生活情况,如:孩子每天什么时候睡觉、起床,在家里喜欢做什么 4 事?平时喜欢和什么人玩,等等。这种做首先消除家长的紧张情绪,还能让家长体会到老师会孩子的关爱。
对于较熟悉、性格直爽的家长,或者谦虚、诚恳的家长,可直接进入正题,指出孩子近阶段的进步与存在的问题,并互相商量对策;
对于脾气急躁、虚荣心强的家长,应多提孩子的优点,并委婉地指出孩子的缺点,缺点不要一下子都提出来,每次提一两个,这样家长心理上能接受,其它的缺点要等下次再提出,否则提出太多的缺点他难以接受。其次安排家长参加开放日活动,用事实说话,让家长自己发现孩子的问题,在家长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时,再与其进行沟通。
对于一些不关心孩子的家长,应直接指出问题的严重性;
对于宠爱、放任孩子的家长,应宣传科学的育儿知识,推荐一些相关的育儿杂志、书籍给家长阅读,或建议、安排家长参加有关专家讲座,以丰富家长的科学育儿知识,并详细分析孩子在集体生活中的表现,让家长明白溺爱孩子的不良后果,提高家长的认识。、谈话时要注意:
谈话内容要始终集中在孩子身上,尽量多介绍孩子在园积极正面的表现,多询问孩子在家里的情况。提及到孩子时要说:我们的孩子如何如何,我们班的孩子怎样怎样,会让家长觉得很亲切。尽可能以第一人称——我来表达要说的内容,而不要用你来提出要求。如你的孩子最近经常迟到,我担心他会错过很多非常好的活动,而不是说;别让你的孩子再迟到了,他会错过很多非常好的活动(切记:不要总说你家孩子)
要多倾听家长的意见和看法,不要随便打断家长说话。倾听有两个好处,一是造成平等的谈话气氛,教师越是乐于倾听,家长就越愿意交流。二是便于我们从中捕捉信息。家长有时会因孩子在园的一点表现而喋喋不休,追问不停。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感到不耐烦,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时刻保持亲切的笑容,去面对他们,去体谅做父母的心情,以一个教师特有的耐心去面对他们,通过换位思考去了解他们,使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有信心把他们的孩子教育好。与此同时还 5 要巧妙答复与引导。如:您的意思是„„您刚才说的话我是这样理解的„„,您看对吗?等等,倾听时可多用开放式的提问,如为什么?你觉得呢?你觉得怎么样等,尽量少用封闭式的提问,如:是不是?对不对等。交谈一段时间后可略作总结,以表示理解和认同,如果始终是教师为主,家长可能会厌烦。
在和家长沟通前、沟通中,要注意观察家长的情绪。当家长情绪不好时,最好不要再追着家长谈话,适时的转换话题或结束话题,等家长情绪好转时再沟通,或者绕开态度强硬、性格固执的家长,转而去找孩子家中比较通情达理的容易沟通的人进行沟通。比如和爷爷奶奶辈不好达成共识,那就转而找孩子的父母沟通,再由孩子的父母去做爷爷奶奶的思想工作。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的沟通,它的前提是:爱孩子!要让家长体会到老师对孩子的爱!在爱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沟通。
四、掌握非言语技巧。
(一)与家长交流事要保持目光的平行交流,就是平视家长,避免用仰视、俯视的眼光或游离的眼神。(目光游离说明你不自信,所以你的语言也就不具备说服力,也不要目光炯炯的,不要走两个极端。)眼神要和蔼可亲。
(二)用发自内心的微笑、善意的表情、点头等表示对家长的尊重,身体前倾,间或以“对!是!”等短语回应来表示对他的话题很有兴趣,要让家长感觉到你对孩子的重视及你对解决问题的决心。
(三)注意力集中,不要边谈边干其他事情,心不在焉。要始终用温和的眼神注视着对方。
五、做家长工作,尤其要注重换位思考。从家长角度看待问题,及时地与家长交流沟通。
当家长对我们的工作产生不满时,教师要认真分析家长的意见,理解家长的正当发泄,接纳家长的合理化建议,就会转变家长的态度,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所以对待家长的不满、抱怨甚至愤怒,应真诚地与家长沟通,以得到家长的信任和理解。如果确实是自己不对,要诚恳地向家长道歉。要始终尊重家长。如果家长的情绪激动,嗓门很大,则自己越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讲话的就越要温 6 和语速也要越慢。
在交流技巧上要注意向家长询问一些可以自由回答的问题:如果您是我,应该怎样做才好呢?尽量不要反问,否则会让家长反感。如:为什么别的家长没意见?为什么你要我这样做?
一些教师听到家长的指责和抱怨,往往会本能地为自己辩护,这样只会激化矛盾。即使你很愤怒,也要面带微笑,认真倾听,千万不要抢着说话,你只要做到三个字:让他说!还有,要把“不可能,我绝对没有说过那种话”等辩解词换成:“别着急,我了解一下情况,让我们看看这件事该怎么解决。您放心,我一定给您满意的答复”等等。让家长将不满、抱怨甚至愤怒发泄出来,如果家长的言辞带有侮辱性,则暂时找个借口回避,要面带微笑说:我还有别的事。今天就先到这里,以后再谈。
往往家长在发泄一通以后会担心:老师会对他的孩子不好,记住千万不能因为家长的过激情绪而影响对他孩子的看法,应更加关爱他的孩子,要让家长惭愧,这样做的效果远远胜于表白。
沟通是为了孩子,更好的沟通除了了解每个孩子的个体情况,对于家长的情况,你也需要了解,这样你收到的效果会更好。
六、特殊情况的处理。
沟通的目的是达成共识,人与人的沟通是很不容易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家长的自身素质和教育能力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对教师做好家长工作和沟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下是对不同类型的家长采取的不同的沟通方式。
(一)故意刁难凭空想象型
这类家长大多经济条件比较好,有知识,有个性,对待这样的家长要热情、真诚、主动,你越不理我,我越要接近你。例如有个小朋友的家长每次接孩子时很少进班,每次都在门口招呼一声就走,如果进来了,肯定是有问题,有一次送孩子时这个小朋友的妈妈说:“老师,你们是不是没有茶给小朋友喝呀?这时老师请她一起来到保温桶看看有没有水,并对她说:“你可以问问我们的小朋友我 7 们每天是不是有茶喝?”他妈妈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噢,不用了”自此这位家长渐渐地和老师的话多了,也不再给老师挑毛病了。
(二)过分呵护溺爱型
例如:有一位妈妈生怕孩子在幼儿园里饿着、渴着,所以每天接孩子时总带着吃的和饮料,导致孩子每天下午几乎不怎么吃饭,就等着妈妈来接,然后吃妈妈带来的东西。针对这种情况这个班的老师及时与她妈妈进行交流,先是把幼儿园每天的食谱拿给她看,然后又找到杂志和有关资料,让她明白营养过剩和不良饮食习惯的害处,渐渐地这位家长们明白了科学膳食的道理。同时通过他们的沟通,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学习教育上,幼儿园和家庭达到了与家长沟通的目的,但最重要的是用教师的爱、幼教经验、科学育儿的知识去换取家长的信任,这样家长工作中的难题就迎刃而解,家长工作就不难做了。
记得有位哲人说过:“掌握了沟通,就掌握了世界”,总之,跟家长沟通是一门艺术,它需要幼儿教师从家长的角色出发,把握好家长的心理,因症下药,因人而异,真正抱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心理,双方平等进行沟通,才能赢得家长的信任,共建互信的桥梁。
参考文献:
浅谈教师如何有效指导幼儿区域活动
10月30日,我有幸观摩了我园小、中、大班三个区域活动视频,为自己的一片“净土”(对区域活动的指导知之甚少)汲取了水分和养料,望其三位老师的“抛砖引玉”能使自己在今后的区域活动理论学习和区域指导实践中,变成一片“沃土”。
区域活动对于我园教师来说,都还处在探索学习阶段,感谢曹兴莉、杜娟、舒萌三位老师为我们献上的三节观摩活动,且不提活动的指导成熟与否,单就三位能够有勇气开启这扇紧闭的“窗户”已足以让人佩服。不提他人,我,做不到!通过观摩,我有以下几点粗浅的感受:
一、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和介入因年龄段而异。曹兴莉老师的小班美工区指导,或许放手太多,毕竟孩子才刚满三岁,也才适应幼儿园生活。如若放开手让他们自己用橡皮泥做出自己喜欢的食物,似乎有些遥不可及,令他们无所适从。因此,小班区域活动的指导,教师应更具体一些,目标可以细化,必要时,教师可以示范操作。中大班的活动指导则可以放手一些,不能介入太多。舒萌老师在指导大班美工区活动时,便有意放手孩子自由创造,用自己喜欢的材料制作“菊花”。尽管孩子们在老师没有任何提示,同伴间没有任何交流的过程中,完成了精美的创作——各种材料精彩纷呈的菊花,但这真的是我们所期待的常态化区域活动吗?越是完美越容易暴露瑕疵。即使是大班,区域活动指导仍然需要孩子交流,甚至争论,这也正是区域活动被大家认可的功能意义之一。教师的放手不代表沉默,适时的点拨、偶尔的建议„„是哪个年龄段都需要的。
二、区域活动要围绕一个主题。三节活动都有各自的主题,无论是小班的“好吃的食物”,中班的“我们的城市”还是大班的“重阳节的菊花”,均能引导孩子围绕同一个主题开展活动。但相对而言,中班和大班的主题更鲜明一些,无论是材料的投放,还是教师的开场引导都能唤起孩子的参与意识,每个孩子都很明确自己今天要完成一项什么任务,为达到目标才能做出相应的回应和努力。小班的“好吃的食物”这一主题对于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动手能力来说,有些偏大。教师可以具体说说可以做出哪些好吃的食物,糖葫芦?汤圆?棒棒糖?面条?„„或者指定一种食物,请小朋友做出不一样的花样,或许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当然,曹老师指导的美工区活动很接地气,回归本真,这正是我们如今在区域活动中共同存在的问题,值得探讨,值得商榷。
【摘要】幼儿园在开展美术活动的时候,应该以多种形式开展并提供丰富的材料供幼儿大胆创作,让幼儿感受美术活动带来的乐趣。评价幼儿作品时,教师应该带着欣赏和发展的眼光对待幼儿的作品,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得到满足及成功感。
【关键词】幼儿;多种形式开展;大胆创作;多样评价
美术教育对幼儿来说不仅是学习绘画,更多的应该是想象和创造。但很多时候都处于传授教育。教师在上面画,幼儿在下面跟学。这种方式局限了幼儿的思维,导致幼儿画出来的作品大多一致,都是模仿教师,作品缺少创意和想象。
《纲要》指出“教师要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美术活动中,教师应主动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欣赏、评价,激发幼儿的学习乐趣。
一、在美术活动中有效指导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美术学习不是一种模式,以往都是教师示范操作,幼儿学习。为什么不打破格局,放开视野?在美术《春天在哪里》中讨论关于春天的话题。你觉得春天到了有哪些改变?幼儿都说:“天气变暖和了。”孩子们只关注到了天气变化。那么,我们一起到户外草坪上,孩子们看着嫩嫩的绿芽,兴奋地说:“老师,你看绿绿的小草露出了小芽”。我们来到树林里:“老师,你看树上开了好多花”。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地去发现关于春天的变化,感受春天的美,并用画笔记录下来。那么,春天里我们还可以做哪些活动呢?有的说:“我想去郊游。”有的说:“我想去放风筝……”。这些话题无一不是孩子们感兴趣的,那么将自己的想法画出来,我相信每个孩子的作品都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的作品中呈现的不仅是发现、想法,更多的是想象和创造。
幼儿自己探索发现到的美、感受到的美,这些都是亲身体验,而创造美,更是幼儿结合自身感受加以想象而成,这是传授教学无法代替的。
2.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大胆的说
新《纲要》指出: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美术活动不仅具有趣味性,还具有情感性。
在美术活动《给妈妈画幅象》,幼儿拿着妈妈的照片。我先给幼儿讲绘本《我妈妈》,再请幼儿对着照片观察妈妈的样子和特征,再将妈妈的样子和特征讲出来。婷婷说:“我妈妈有着一头黑黑的长发”乐乐说:“我最喜欢妈妈的笑容,弯弯的眼睛就像月亮一样。”幼儿们纷纷讲述着自己妈妈的样子。通过语言交流,不仅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提升了幼儿强烈的情感表达。
3.“游戏”也可以美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如何让游戏融入到美术活动中呢?重复单一的操作材料、枯燥的教学,容易使幼儿失去兴趣。我们可以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将美术活动融入到游戏中。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及好奇心。如:在美工区提供一些皱纹纸碎纸供幼儿撕贴、提供压花机,让幼儿学习压花,并用压花进行装饰。也可以提供半成品,如:将彩纸剪成漂亮的裙子,让幼儿进行装饰。在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大胆尝试各种操作材料,鼓励幼儿要与众不同,提倡个性化。
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幼儿选择性的进行绘画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绘画操作技能,也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创作能力及艺术情感。
二、用科学、正确、适宜的方式来评价幼儿的作品
美术活动的开展,不仅要结合课程的目标,也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操作能力来进行开展。那么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应该如何科学、正确、适宜地评价幼儿的作品呢?
《纲要》总则中强调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创造和发展的需要;尊重他们的人格,相信他们的力量,善于l现他们的优点,并以深厚的感情来对待和教育他们。
面对幼儿各种不同的画面,教师不应该用客观的眼光来评价幼儿作品。应该从画面读懂他们的想法,倾听他们的心声,走进孩子的世界。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以及幼儿的作品。
1.采用多种评价的方式,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作品
在评价幼儿作品时,不应以教师的评价为主体,更应该注重幼儿的自评。首先应该让幼儿先进行作品的介绍,然后让幼儿进行自评。这样我们不仅可以读懂幼儿的画面,也能使幼儿通过自评,认识自我。他评一般是由同伴、家长等进行评价。也是一种让幼儿学习好进步的方法,让幼儿学习倾听他人的想法,在内外的积极推动下得到发展。
例如:一次涂色活动《火红的太阳》,她画的太阳是蓝色的,在评价时,甜甜把太阳画成了蓝色,我便问她:“为什么太阳变成了蓝色的呀?”“我要给太阳公公换一件蓝色的衣服,这样太阳就可以躲在天空中啦”。对于这样想法独特的幼儿,我们认真倾听她的想法,给孩子一个“解释”的机会,千万不要用传统的眼光和观念把他的想法抹杀掉。
2.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孩子的作品,避免横向对比
在评价中教师常常会采用对比法,拿一幅画得好的.与一幅画得不好的作对比。再让幼儿观察哪一幅画得好,哪一幅画得不好。幼儿园《纲要》中指出“要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比较”。那么,我们在评价幼儿作品时,要尽量避免横向对比,这样的对比不仅不利于幼儿的发展,甚至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也是不利的。注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幼儿自身的能力和发展来进行评价。
3.给予鼓励和肯定,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
从幼儿心理发展来看,不管是绘画能力强的幼儿,还是绘画能力较差的幼儿,他们都渴望得到鼓励和肯定。无论是什么样的评价方式,都有一个评价的结果。不管结果是否客观,都应考虑到结果对幼儿的长远发展及影响是否有利。教师的评价不是给孩子的作品下定义,而是应用正确、科学、合理的评价,鼓励幼儿大胆探索、创作,拥有一颗积极向上的态度。
一、活动区活动中幼儿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关系
活动区活动如果要发挥特有的教育作用, 就要充分引导幼儿的主体性发展。
活动过程中尽量让幼儿自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自己协调与其他幼儿的关系, 自己去发掘成功的喜悦, 自己去总结失败的教训, 如非必要老师不加干涉。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积极的参与、实践各种活动、发现自己的对或错、体验自己在环境中的作用、逐步认识自己的权利和责任, 从而向能独立、能自我控制迈进, 不断成长。
活动区活动中教师应通过提供自主活动机会和自选活动的环境条件使幼儿可以自己做出决定、自己做主支配行为, 使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 积极与周围材料、事物相互作用, 探索发现。教师要注意将间接指导和直接指导相结合, 帮助幼儿成为活动过程的主体, 促进其向着积极的方向和更高水平发展。
二、活动区活动中如何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1、自我选择
幼儿在活动区活动中可以按自己的兴趣, 需要选择不同活动内容, 对活动具有支配、控制的权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 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游戏, 除非幼儿的选择将会发生危险或极具邪恶倾向, 教师不应干预。
2、自我体验
幼儿在活动区活动过程中将遇到成功、失败、与其他幼儿的摩擦、与其他幼儿的合作等情况。他们会开心、会沮丧、会生气等, 应该让他们自然地去体会, 教师不应该过多干涉。
三、活动区活动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了解幼儿、尊重幼儿
教师要了解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 了解他们自身的学习需要与兴趣, 了解幼儿在身心发展上因年龄而表现出的特殊规律。切不可从主观意愿出发, 无视幼儿于成人之间, 此幼儿与彼幼儿之间在认知水平、情感倾向及能力等各方面的不同之处。做到有的放矢。
2、创设环境、投放材料
环境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要创设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营造一种幼儿可不受教师支配, 自由选择活动内容、方式、速度、时间的氛围, 建立一种没有批评、指责, 各种想法、做法都能受到重视、尊重的环境。幼儿只有处在自由安全的环境中才能充分发展个性, 激发出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
教师投放材料时, 既要考虑幼儿的能力水平和兴趣需要, 还要分析各种材料的功能、特点, 把握材料的运用范畴, 同时应尽量挖掘材料的多用性, 最大限度的发挥材料的教育功效。材料的投放还应遵循阶段性原则, 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 提供有一定的难易差异、可操作的材料。应由简单到复杂, 由单一到丰富多样, 逐步把幼儿引向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并做到适当增添、灵活调整, 使材料的运用恰到好处, 保持区角的吸引力。
活动区投放的材料应是多样的、可变的, 材料应具备激发幼儿的兴趣, 促进幼儿发展的功能, 具有新颖性和趣味性。最后, 材料应归类整理摆放有序, 放置在幼儿看得见、拿的到的位置, 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 也便于幼儿取用和收拾整理。
3、观察、指导
活动区的指导首先要做的是观察。幼儿活动的时间是教师观察与了解每个幼儿身心发展水平与学习特点的最好时机。通过观察分析幼儿为什么这样做, 有什么困难等, 从而为指导提供依据, 针对幼儿设置环境, 同时要观察所拟定的材料及环境气氛是否达到目的, 使我们能够及时弥补差距, 让我们的工作逐渐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指导幼儿开展活动是教师主导作用在活动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如:新开设的活动区, 幼儿大多不会玩, 教师就要给于较多具体的指导;幼儿会玩时, 教师就及时退出, 让幼儿独立探索。当幼儿掌握了材料的某一功能与操作方法对其失去兴趣时, 应从另一个角度点拨幼儿, 向幼儿提出新的问题, 促进其探索新玩法, 激发活动兴趣和操作欲望。
4、评价、总结
总结评价要求我们在活动过程中做好观察记录, 在活动结束后, 教师通过记录来分析评价幼儿是否积极主动投入活动, 环境是否满足幼儿的需要, 指导是否有利于幼儿主动学习等等。通过评价总结使教师进一步完善活动, 积累经验、获取资料, 明确新的活动目标, 确定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 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四、总结
活动区活动是一种有利于面向全体,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良好教育形式, 其活动有助于幼儿主体性的发挥与表现。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积累经验,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更好的发挥主导作用, 提高活动功效, 使幼儿真正生动活泼, 主动地获得发展。
摘要:活动区是学校为幼儿创设的游戏环境, 幼儿在这种环境中通过游戏, 能获得有益的经验。在活动中幼儿的身心是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能够完全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材料、伙伴、内容, 决定活动的方式方法。在这个过程中, 幼儿通过自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获得知识经验, 发展能力。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造能激发幼儿活动欲望的环境, 引导、帮助幼儿, 使每一位幼儿都能在活动过程中获得进步。
关键词:活动区,主体性,主导性
参考文献
[1]刘炎:《幼儿园自制玩具活动的意义、指导思想和评价标准》, 《学前教育研究》, 2007 (9) 。
关键词: 中职幼儿教育 新课改理念 课堂教学 交流互动
中职幼儿教育教学新课改理念指出,学校教育要教给中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面向学生和老师的交流互动教学策略,让中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实现教师和中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依据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知识和行为的互相交流和互动。教学实践再一次证明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充分的教学互动和教学交流就不存在教学高效性。所以,在中职幼儿教育新课改教学背景下,在要求中职学生素质教育的今天,交流互动教学策略的开展和实施效果直接决定新课改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成为教育教学活动是否成功的关键性评价指标之一。通过分析传统幼儿教育教学过程,发现由于主观和客观因素,普遍存在弱化互动、轻视互动的教学现象,体现出互动形式往往是单一化的被动性,可以说这种教学是无效的。中职幼儿教育教学如何实施交流互动策略,实现中职学生高效性学习,是中职幼儿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一、中职幼儿教育传统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课堂交流互动。
传统中职幼儿教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因为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限制和制约,课堂教学过程往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中职学生的现有水平和认知规律,缺少课堂上中职学生之间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行为。教师把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最终目的,于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就会采用灌输方式强迫中职学生对所教知识被动接受。主要体现在:
1.过分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将幼儿教育教学定位在形成知识和技能上,唯知识、技能的熟练程度作为衡量有效教学的标准,忽视中职学生运用方法解决问题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课程要求的“统一性”掩盖了中职学生的差异性,导致不同中职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难以获得良好发展。
2.传统教学过分关注中职学生的专业成绩。学习成了“背书”、“死记”和“考试”的代名词,中职学生缺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亲身体验获取知识的机会。将课程评价与考试等同起来,“一切为了过关”成为现实教学“主旋律”。轻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只关注学习成绩的评价,这种评价模式导致中职学生成为重复演练的学习机器,不能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中职学生学习思想压力大,缺乏学习主动性,部分中职学生产生严重的厌学心理。
二、更新观念,实施中职幼儿教育教学课堂交流互动,实现高效教育教学。
新课改教学模式一定是建立在新教学理念基础之上的。所以,要在中职幼儿教育教学中实施交流互动教学策略,必须在教学思想和中职学生意识中建立突破传统教学观束缚的新型互动教学观。为此,加强教师教学理念学习和教学方式方法培训,在课堂教学理念中全面落实和理解新课改教育理念和教育精神才是当务之急。我们依据新的教学理论知道知识并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通过人际关系协作活动实现的。正是基于这样正确的认识,在中职幼儿教育教学中发挥新课改教学理念的引领作用,以中职幼儿教育教学新课标作为精神指导,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策略引导,建立新型课堂交流互动策略,实现教师、学生、教学资源这三个因素以知识信息为载体的互动交流过程,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教学资源之间全方位相互交流。
三、加强中职幼儿教育教学课堂交流互动实践,增强教学效果。
中职幼儿教育教学课堂中实施交流互动策略需要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氛围加以衬托,这样才能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交流互动教学开展的必要前提,中职学生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需要一个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谐民主的心理环境。怎样才能在中职幼儿教育教学中打造出这样的教学环境呢?
首先要从教师自身做起。教师要转变角色,由知识的权威者转为平等的参与者和合作者,由课堂的管制者转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要把自己融入中职学生群体之中,成为其中一员。课堂教学中的和谐师生关系不是从中职学生开始的,而是从教师转变开始的。在这种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要把中职学生当做共同解决问题的朋友,以师爱营造民主、和谐、积极、开放的课堂氛围,鼓励中职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激发中职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动机,最大限度开发中职学生潜在的创新才能。
其次充分发挥中职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中职学生的交流互动。中职学生的学习是中职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在新课改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教师要采取措施实现中职学生自主学习。这是实现中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交流互动的前提,更是中职幼儿教育教学中实施交流互动策略的必要条件。自主学习是中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教学问题设计、结果讨论等角度组织学习全过程。中职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中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建构学习材料与已有知识的关系,主动探求未知问题的解决。
这一过程中中职学生根据教学问题未必会直接得到答案,但在探究过程中经历了获取知识的过程,主动提出教学问题开展学习研究,并与学生和老师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经过交流互动获得统一认识,建立有效的知识结构。自主学习强调让中职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体会研究性学习,形成研究性学习行为和习惯。这种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性互动教学不但体现了师生互动,更体现了生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互动可以实现互教互学,补长取短,共同提高,不但有助于中职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而且能增强集体凝聚力,使中职学生感到集体的友爱,满足自己归属的需要。
【如何建构有效的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推荐阅读:
幼儿教师如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12-01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现代性建构09-15
试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政治文化的建构11-04
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在幼儿园活动中的应用10-1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的探讨论文10-09
建构主义与情境教学07-06
建构形象的历史课堂07-03
如何进行有效作业的设计检查与反馈09-24
如何提升幼儿园数学活动的有效性07-04
建构和谐的行政管理观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