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战的灾难》教学设计

2024-12-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世界大战的灾难》教学设计(精选16篇)

《世界大战的灾难》教学设计 篇1

石家庄市长安区八十一中附小

梁静霞 活动目标:

1、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走进美伊战争,体会战争的残酷。

2、激发学生渴望和平的心愿,树立为祖国和平、世界和平而努力的崇高理想。

活动准备:

1、搜集伊拉克战争给人类和环境带来的灾难。(最悲惨的或感受最深的一幕:图片、文字资料)

2、根据自己对战争的理解设计“战争”二字。

3、心形小卡片、彩色笔。活动过程:

一、引入战争:

1、观看完图片后,师:我们的天空给予我们遍地的彩虹,我们要保护它们;我们的河水给予我们不朽的生命,我们要保持它的洁净;我们共同欢笑、共同游玩、共同学习、共同探索……

2、确实,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最初,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是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而出现在地球上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战争这个恶魔也就出现了。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走进战争,感受战争,并且深深地思考战争。(课件显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走近战争,感受残酷:

1、同学们在课前设计了“战争”两个字,能不能让大家来看看你的设计?(板书:战争)都举起来,谁来介绍你的设计意图?交流后随即贴在资料交流板上。

2、通过刚才的交流,我相信大家已经初步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无情,战争是什么?战争是亲人的离去,战争是家园的沦丧,战争是幸福的终结,战争是人们心头难以愈合的创伤。

3、我们来观看一段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诺曼底战役的电影片断。(播放录像)问:哪个镜头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4、刚才我们看到的仅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场战役,现在我们来展示一组数据:(出示一、二次世界大战数据对比图)数以亿计的生命就浓缩在这些冷冰冰的数字里。

5、我们再来关注一组数据:出示课件。同学们看看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吧。仅10年中,200万儿童死亡,400万——500万儿童永久伤残,1200万儿童无家可归。

(体会战争的频繁,死亡的人数、尤其是死亡、伤残的同龄人之多。)

三、走进战争,体验灾难。

6、战争的残酷让我们感受到了震惊,战争带来的灾难更让我们深思,现在我们就走进离我们最近的2003年伊拉克战争。(板书:灾难)

5、这节课我们将从战争对人类造成的灾难和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这两方面展开研究,请在小组中整理和筛选你们的资料,选出主要发言人,展示给大家,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还可以就不明白的地方提问。

要求:小组交流时,要把感受最深的一点告诉大家,比如就一次流血事件,一幅图片,一个悲惨的故事等。

三、交流展示

(一)、战争给人类造成的灾难

1、交流中以感触最深的图片、数字、事件对战争给人们的肉体和心灵造成的伤害展开描述。

2、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并做成了幻灯片,让我们一起感受战争对人类肉体和心灵摧残的一幕幕。(课件显示大量的伊拉克战争中悲惨的一幕一幕,配上悲哀的音乐)

(具体形象是情感的载体,栩栩如生、具体逼真的形象最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最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3、同学们,老师注意到你们的脸上写满了沉重,此时此刻,能不能就印象最深的一幅画面来谈谈战争给人类造成的灾难?

过渡:战争仅仅是让无数生命在一瞬间灰飞烟灭吗?他的狰狞,他的罪恶还表现在什么地方?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战争给环境带来的灾难。

(二)、战争给环境带来的灾难

1、学生以讲真实故事、文字材料和在电视中看到的画面来介绍。

2、师出示搜集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三、呼唤和平,放飞心愿:

1、我们已经深刻感受到战争对环境和人类都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人们多么希望远离战争这个恶魔,来拯救我们生活的环境和我们自己呀!板书:远离

2、那就让我们用一颗虔诚的心和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共同企盼和平永驻吧!板书:企盼和平永驻(课件显示美伊战争中反对战争[NO WAR]、祈祷和平的图片)

3、同样的感受给了我们同样的渴望,这是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共同的心愿,当然也是我们的心愿!(板书:共同心愿)让我们放飞我们美好的心愿吧!

4、请用一两句话把你的心愿写在心愿卡上,最后署上自己的名字。老师也写出了自己的心愿,我读给大家听:我希望和平的花儿开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开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同一首歌音乐)

5、请同学们把写好的心愿卡贴在老师提前做好的留言板上面。

四、尾声:

同学们,和平的花儿定会开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开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课件显示:我们爱和平)让我们请老师为我们拍下这张有意义的照片!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刻,记住我们的心愿!记住我们对和平的呼唤!

板书设计:

共同心愿

《世界大战的灾难》教学设计 篇2

1 灾难事件中凸显的护理需求

护理人员是灾难救援工作的主要力量, 护理人员的灾难护理学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直接决定救援成效。灾难救援以“立体救护、快速反应”为救治原则, 护理人员应反应敏捷、判断准确、处置灾难事件安全迅速, 如预检分诊、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止血、清创、缝合以及骨折的临时固定等。同时, 护理人员还应熟练使用监护仪器, 掌握基本急救操作技术以及常用急救药品的应用剂量和注意事项。突发灾难事件给受灾人群造成的精神创伤是明显的。研究表明, 灾难对受灾群体的躯体及心理健康有着明显且持久的影响, 重大灾难后易并发群体精神障碍, 仅12%~15%的人能做到镇定自若, 75%以上的人精神或情绪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慌等一过性反应性精神病[2]。灾难救援后期, 在全力救治伤员的同时, 应对受灾人群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以确保救援工作有效、顺利进行。

灾难救护工作的技术性、危险性、复杂性及社会性, 使得接受传统急救护理和培训的护理人员很难在灾难救护中发挥更大作用。因此, 有必要对护理人员进行灾难护理的相关教育与培训, 使其掌握相关知识、各种灾难应急处理技能, 提高灾难应急处理和反应能力。

2 灾难救护培训内容的设置

我国针对护理人员参与救援所需的灾难护理核心能力尚未统一。因此, 为了提高护理人员灾难救护能力, 我们通过以灾难护理核心胜任力模型为基础的质性研究, 提出我国护理人员灾难救护核心能力的框架。目前与灾难护理能力培养相关的指导性能力框架有两个: (1) 《国际护士协会的全科护士灾难护理能力框架》, 包括减灾/ 预防能力、备灾能力、应对能力以及恢复/ 康复能力4 个方面[3]; (2) 《世界卫生组织灾难护理能力框架》, 明确提出了5 个领域的能力, 即突发事件准备规划、突发事件统一指挥系统、突发事件的预案程序、公共安全与危机管理、国际组织在突发事件管理中的角色[4]。

根据以上两个灾难护理能力框架制定灾难救护培训课程内容, 分为灾难前、灾难中、灾难后3 个阶段, 共包含10 方面内容:灾难护理的概论、灾难护理系统评估及灾难应对计划的制订、预检分诊、伤员转运、各种灾难现场所需的护理技能、灾难救援时常见疾病的护理措施、灾难心理危机干预、灾难护理管理、灾难统计基础等。

3 灾难救护培训的类型

3.1 骨干师资培训

由我国红十字会专门培训的师资及国内外灾难救援经验丰富的专家对具有教育和管理能力的灾难救护人员进行规范、专业的现代救援理论与实践短期培训。在传授救护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增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及实践教学等教学管理内容, 培养其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 使之成为有能力的灾难救护培训者, 拓展其灾难救护知识和技能, 促进灾难护理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培养高素质的灾难护理人才。

3.2 高校护理专业学生培训

对本科、专科护生进行灾难救护培训, 以模拟现场演练为主、课堂理论授课为辅, 使护生掌握灾难救护相关理论知识及不同类型灾难现场救护技能, 如心肺复苏、现场急救技术及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等常用基本技术, 在灾难救护演练中, 形成一套相对固定的救护流程及组织体系, 以积累灾难救护经验。

3.3 灾难救护高级专业人才培训

为了培养灾难救护高级专业人才, 由灾难救援经验丰富的专家灵活运用参与式教学、同伴教学、情景教学、PBL教学等方法[5], 以救护培训大纲为框架, 进行专业、系统教学。培训重点应放在灾难护理管理、心理危机干预以及灾难统计基础等内容上。

3.4 在职护理人员继续教育培训

国内尚未建立系统、规范的灾难护理继续教育体系, 因此应把在职护理人员作为灾难救护重点培训对象, 培养其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灾难救护的能力。除定期举办灾难救护继续教育培训外, 还可采用脱产或半脱产、远程网络教学等方式为在职护理人员介绍国内外的新知识、新理论以及先进且实用的各种灾难应对方法和技术。

4 灾难救护培训的评价体系

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是衡量灾难救护培训效果、提高培训质量的根本保证[6]。采用多元化方法可全面、客观地反映护理人员灾难救护培训效果, 评价一般分为短期评价和长期评价。短期评价通常在灾难救护培训后, 主要包括灾难救护知识及技能测试、平时课后作业成绩以及培训人员对教学方法、项目设置的满意度。长期评价则多通过卫生行政部门对灾难救援工作的动态评估来实现[7]。评价指标的设定与评价过程应由灾难救护教育专家、临床护理专家、灾难救护管理专家组成的团队协作完成, 这些专家均具有高级职称、丰富的灾难救护知识及实践经验。

5 小结

我国的灾难护理学教育起步较晚, 欠缺科学、统一的灾难救护培训体系。如何构建并有效提升护理人员灾难事件救护能力是解决目前我国灾难护理教育欠缺的必要途径[8]。护理人员是灾难救援的主要实施者, 因此, 只有以灾难救援不同阶段所需的核心能力为基础, 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 完善护理人员灾难救护培训体系, 培养一专多能的灾难救护人才, 才能提高我国灾难救护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维维, 赵秋利.灾害护理教育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 2009, 9 (5) :23-26.

[2]Pollak A N, Born C T, Kamal R N, et al.Updates on disaster preparedn ess and progress in disaster relief[J].J Am Acad Orthop Surg, 2012, 20 (8) :5435-5540.

[3]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Nurses.ICN frame work of disaster nursing competencies (2009) [EB/OL].http://ftp.wpro.who.int/scratch/NUR/ICN%20Framework/24%20June%202009%20Disaster%20Nursing%20Competencies%20prepress.pdf, 2015-01-08.

[4]侯晓红, 臧渝梨, 娄凤兰.《灾害护理学》的教学设计[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5) :600-602.

[5]娄伟, 李红玉.构建灾害护理课程体系的研究[J].护理研究, 2010, 24 (12) :3272-3273.

[6]曾维, 李晓惠, 吴惠平, 等.国内外社区公共卫生应急护理现状及培训模式对策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7A) :2120-2121.

[7]程锦泉, 张丹, 林汉城, 等.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质量评估标准设计与实践[J].中国医院管理, 2012, 32 (2) :24-27.

世界面临五大灾难 篇3

最新数据显示,温室效应已经影响到遥远的南极深海。科学家对此感到吃惊,因为这超出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在2007年所做的最坏估计。有关专家指出,所有的迹象都暗示,地球可能已进入一个气候剧变的危险时代。

除了气候剧变,地球还受到其他全球性灾难的威胁。这些威胁有些来自于自然,有些则是人类自己干蠢事埋下的隐患。至少有五种灾难,其中任何一种出现都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横扫地球上的一切文明。

全球变暖

一个词以高频率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这就是“全球变暖”。我们都听过关于未来气候剧变导致灾难降临的恐怖故事。到本世纪末,气温有可能升高多达10℃。没人知道这一过程开始的具体时间,但单就它的后果来说,人类要付出沉重代价。

那么,地球逐渐升温到底会发生什么样的变故?英国记者兼环保广播节目评论员林纳斯花了3年时间走遍五大洲,亲眼见证了全球变暖的严重程度。他在《六度的变化:一个越来越热星球的未来》一书中,针对人类以化石燃料为主的生活方式对气候、环境及地球上一切居民所造成的影响,结合先进的计算机模拟所获得的数据,推测了全球变暖对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可怕影响:

升温1℃:北极圈全年有半年处于无冰状态,而通常不知飓风为何物的南大西洋沿岸地区饱受飓风侵袭,美国西部居民面临长期的严重干旱。

升温2℃:冰河逐渐消融,北极熊挣扎求生,格陵兰岛的冰河开始融化,珊瑚礁逐渐绝迹,全球海平面上升7米,淹没沿海城市。

升温3℃:亚马孙雨林逐渐消失,强烈的厄尔尼诺气候现象变成常态,欧洲在夏天不断遭受前所少见的热浪侵袭,至少造成数千万难民从亚热带迁徙到中纬度地区。

升温4℃:海平面上升,淹没更多的沿海城市;冰河消失,造成许多地区严重缺水;南极洲冰川崩解,进一步加快海平面上升速度;伦敦夏天的气温可能高达45℃。

升温5℃:不适合居住的地区不断扩大,供应一些大城市用水的积雪消融殆尽,地下蓄水层出现干涸现象,无数人沦为气候难民;两极均没有冰雪存在;海洋中大量的物种灭绝;大规模的海啸摧毁沿海地区。

升温6℃:高达95%的物种灭绝,残存的生物饱受频繁而致命的暴风雨和洪水之苦;硫化氢与甲烷不时引发大火;除细菌之外,没有任何生物能够存活,“世界末日”正式上演。

可以预想,要是本世纪末真的升温10℃,地球必毁无疑。当然,林纳斯并非要让读者对地球的未来感到沮丧,而是希望通过提出明确的警告,催促人类发起大规模的抗暖化运动,就像“拿起灭火器灭火”一样,立即采取行动减少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排放,保住这个星球。如果地球的排放物在下一个十年里能下降,我们也许还能找到比较理智的方法,避免最坏的情况出现。但我们目前做的实质性工作太少了,难道非要等到糟糕的事发生以后我们才去扭转它吗?那时,我们面临的可是相当高水平的二氧化碳啊!

星际撞击

行星撞击地球是很早以前就发生过的事情。6500万年前的一次行星撞击将恐龙送入了历史,如果再次发生类似事件,如今地球上的这些柔弱的哺乳动物们可就在劫难逃了。天文学家史帝尔认为:直径为1~2千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就已经是莫大的灾难,要是直径和欧洲大陆相当,铲平一切地球生命绰绰有余。不仅如此,我们还必须考虑到撞击带来的后续影响:这个硕大无比的“曲棍球”可以把100立方千米的地球物质碾成粉末,再甩到空中形成令人讨厌的灰尘;厚厚的灰尘将遮蔽阳光,地球上的温度也随之下降几十摄氏度。史帝尔推算说:如果我们连续几十年都不能种庄稼,就意味着全球将有25%的人(足足15亿人)饿死。这显然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动荡。

对那些直径很小的陨星,我们也不可小觑,因为这些“天外来客”闯进我们居住地的频率更高。1908年,一个直径为35~40米的不明物体撞进俄罗斯西伯利亚通古斯地区,引发巨型爆炸,爆炸中心2150平方千米范围内的6000万棵树木全被烧焦夷平,云堆里火舌缭绕,大地震颤不已。爆炸甚至殃及其他欧洲国家,英国伦敦的许多电灯当时竞突然熄灭……破坏力相当于我们今天威力最强的氢弹,这就是发生在西伯利亚的“通古斯大爆炸”事件。幸好西伯利亚距离海非常遥远,如果“天外来客”掉进海里,就会引发海啸,危及附近城市的居民。

一般说来,千米级大小的天体撞击地球的频率非常低,而几十米大小的星际物体每100年或每500年就会“造访”地球一次。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撞击?下一次撞击将发生在何时何地?由于我们现在对太阳系内小行星的监测大都集中在那些“大块头”身上,而一些“小不点”则可能从雷达系统的眼皮下偷偷溜走,所以科学家无法给出这些问题的确切答案。如果这些“不速之客”来自太阳系外,那就更难预测了,或许它们在100万年以后才会再度光临地球,或许就在明天。

要是真能监测到即将撞击地球的小行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史帝尔解释说:“假设给你23年的预测期限,而你所能做的只是以每秒1厘米的进程来改变这个物体的靠近速度,那么你也许还有可能扭转它的方向;如果给你的预测期限只有几年,即使你已经准备好了拦截火箭,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的到来。”

火山爆发

1980年5月18日,美国华盛顿圣海伦斯火山发生了一次非常可怕的大爆发,近1立方千米的炽热岩浆、岩石和烟灰被喷发出来,最后留下一个宽达2000米的火山口,57人丧生,美国蒙受了10亿多美元的经济损失。可是,这还算不上规模最大的火山爆发。印度尼西亚的多巴火山在70000年前曾有过一次大爆发,其规模是这次圣海伦斯火山爆发的2000倍,据估计火山爆发时有大约2800立方千米的物质从火山口冲出,爆发形成了一个约长100千米、宽30千米的火山口。这一遥远的往事差点就毁掉了我们的祖先,当时地球人口锐减至几千人,接近灭绝边缘。如今,巨大的火山口已经变成一个大湖。人们不能不问;这样的大爆发还会再发生吗?地质学家塞尔夫认为,比起巨大陨星撞击,地球似乎更可能遭遇一场史无前例的超级火山爆发。

美国黄石公园是一个闻名遐迩的观光胜地,每天慕名前来的游人络绎不绝。但是,游人们全然没意识到自己正漫步在一个沉睡的火山顶上--—黄石公园诞生于近200万年前的一次超级火山爆发。通过多年来的研究,专家们认为,爆发在接下来的1000年里出现的可能性是两百分之一。它在过去已经爆发过好几次,其凶猛程度绝不逊于多巴火山的那一次。一旦再次爆发,黄石火山将成为一座超级火山。

如果超级火山爆发在今天出现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科学家认为,那绝对是一场灾

难——整整1000立方千米的物质从火山口喷出,然后气势汹汹地着陆!有专家描述了这种可怕的场面:在火山喷出物中,有约1/3滚烫的熔岩夹杂着火山碎屑和烟灰一泻而,摧毁沿途遇到的一切;另有约1/3会向黄石公园四周蔓延开来,其范围不小于50千米;剩下的将在火山口不断堆积。

同陨星撞击地球带来的影响一样,超级火山爆发产生的大量微粒物质也会遮住阳光,使地球的温度明显降低,由此对生物尤其是农作物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其影响时间可能长达5到10年。而灾难对社会相关服务系统以及全球市场经济的破坏也是超乎想象的。更让人沮丧的是,目前,哪怕是最权威的专家也不能预测超级火山爆发的时间。

疾病流行

谈过了行星撞击和火山爆发,再来说说看不见摸不着、形象十分卑琐的感染性病毒吧。它们都是猖狂的杀手,也都是更为致命的危险分子。

回顾整个20世纪,有超过1亿人因感染流感而丧生,这个数据相当于两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的总和,何况还有比流感更为致命的疾病!大规模流行性疾病还会再度爆发吗?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认为:“在2002年的时候,臭名昭著的非典病毒(SARS)就差一点造成了这样的后果。”在人类抗击非典的这场战争中,我们算是比较幸运的了。尽管非典的死亡率远远高于流感病毒,但在2002年底爆发的非典大流行中,只有约770人死亡。这与各国政府和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及时发现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隔离患者、严密监控流行情况等有关,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躲过了非典的子弹,但非典这杆枪还在,而且还时刻对准着我们。对此,许多专家都相信,下一次大规模流行性疾病爆发在所难免。但它会在什么时候降临呢?经济卫生学家梅尔策说:“我个人百分之百地确定,它会在21世纪至少爆发那么一次。”和上世纪相比,今天的地球上,人口密度大大增加,人类与动物混居的情况也增多了,这意味着疾病更容易从动物跳跃性地传播到人类。再加上我们现在拥有先进的交通与通信科技,不管监测和处理手段多么快捷,流行性疾病一旦爆发,必定在短短数天内蔓延全球。还有谁敢保证下一次的爆发也能像非典那样被速战速决,而不是开启一场灭绝人类的大灾难呢?

如果再度爆发大规模流行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最乐观的估计是造成至少740万人的死亡,当然更糟的话死亡人数还会攀升。世界银行也估计了随之带来的经济损失:如果有7000万人丧生,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将下降5%,或者说损失高达20万亿美元。专家认为唯一的好消息是,这种灾难是我们可以人为控制的,有很多办法能改善甚至预防流行性疾病爆发。以非典为例,只要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相互加强合作与协调,我们就能够对它有所作为。

战争冲突

到目前为止,我们考虑的所有灾难几乎都是“天灾”,就算是“人祸”,最终造成的也是天气变化。那我们还对自己做了些什么蠢事呢?世界超人协会(一个促进使用科技来增进人类能力的讨论的非营利性组织)的专家认为:“随着技术的不断前进,人类给这个世界添加了很多新东西,比如核武器、生化武器,以及一些高能粒子碰撞器等。而这些东西说不定会让21世纪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危险。”

人类为什么会变得如此暴力呢?有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并指出,当我们越是试图避免某个特定事件发生时,就越有可能制造暴力,恐吓手法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不管是夜总会雇用彪形大汉当保镖,还是各国制造出势均力敌的武器以相互约束,两者的性质都是一样的,只要其中一方不让步,暴力事件的发生就难以避免。

那么我们应该对未来持乐观态度吗?只要具备一些条件我们就应该乐观,别忘了人类也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我们要让不同的观点相互沟通,以增强彼此间的交流。有科学家直言道:“如果我们人类能够在未来相安无事500年,那我们就还能再活数十亿年。”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如果在这样一个充斥着核武器、生化武器,以及具有潜在危险的纳米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威胁的世界里,我们都能平安度过500年,那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灾难作文 篇4

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灾难作文

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灾难----------读《比灾难更可怕的》有感金中实小三(2)班印宇童暑假,我读了一本名叫《青年精品文摘》的书,其中一篇《比灾难更可怕的》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章讲述了一个凄惨的故事:一个初夏的夜晚,一对夫妻把两个年幼的儿子锁在房子里便下地收割麦子去了。夜晚十点,在田里收割的人们发现村子里有火光,为了救火,村民们都赶回了村庄,但那对夫妻却没去。然而失火的偏偏就是他们家。因为他们没有回家,门打不开而耽误了救援,等他们得到消息赶回去后,老大已经被严重烧伤了。送到医院后,医生建议给孩子进行整容手术,但那个父亲听说要花很多钱,想到要建新房子钱很紧张,就没有同意立即给孩子手术。而是在老大十岁和十五岁时各做了一次手术,但由于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老大的眼睛、嘴巴和鼻子仍然有些畸形。但这一切并没有将他打倒,老大在别人异样的眼光中长大,通过不懈努力考取了一所不错的大学,但由于容貌的原因,他很难走进周围的人们。如今,他已二十二岁了,过年的时候,老大高兴地从学校回到久别的家。在外打工的弟弟带回了漂亮的`女朋友,但吃饭时,父母为了不让老大的样子吓着老二的女朋友,硬是让他去二叔家吃饭。老大的心被家人的冷漠击碎了,他在绝望中自杀了。火灾没有打倒他,世人的嘲笑没有打倒他,然而家人的冷漠却让他选择了死亡。通过这个故事,我想到了汶川大地震,当时,有的人家里的房子被埋了,所有的物品都没了;有的人被埋在地下没有食物、没有水好多天;还有的人失去了家人只剩自己孤零零一个人……但是,巨大的灾难和困难都没有把他们打垮,因来自四面八方人们的帮助,给了他们勇气,给了他们生存的希望。我们所有的小学生都为他们捐了款,还有一位乞讨的老人也为他们捐出了自己仅有的钱,世界各地的救援队都来帮助他们,甚至有些人为了救他们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通过这两件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灾难,而是灾难后的冷漠。当有人受难,我们就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给他们继续生活的勇气,让他们重新站起来迎接美好的生活。

灾难见真情教学设计 篇5

大同街道中心学校 王建平

教学目标:

1、知道大自然主要的灾害类型及危害。

2、了解人们在灾害面前互相帮助,共度难关的故事,感受人间的患难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人们在灾难面前互相帮助,共度难关的故事,感受人间的患难真情。

2、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

谈话:大自然一方面哺育人类的成长,另一方面也给人类造成巨大的不幸与灾难。板书:灾难

二、学习新知

(一)了解大自然的主要灾害及其类型

1、说说自然灾害有哪些,学习分类。

2、课件出示视频,感受各种自然灾害的可怕与危害。

3、信息链接:29年间全球共发生6367次重大自然灾害。

(二)了解我国发生的重大自然。

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灾害发生频率高,灾害损失严重。1、1998年洪水 2、20世纪两次大地震 3、2008年汶川地震

(三)感受人间真情

1、当灾难来临时,他们第一时间来了,播放国家领导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出示解放军、医生等图片。

2、感受母爱的伟大。

3、学习李向群、谭千秋的英雄故事。

三、学习总结

通过观看图片、视频、阅读课文,使我们认识到主要的自然灾害类型及其给人们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体会到了灾难无情,人间有情,只要我们大家携起手来,就一定能战胜每一场自然灾害,因为我们的世界充满爱。播放《让世界充满爱》,歌唱中下课。

板书设计:

灾难见真情

气象自然灾害 李向群

面对灾难的句子 篇6

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一次痛苦的经验抵得上千百次的告诫。

4、有经验而无学问胜于有学问而无经验。

5、实用的知识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学到。

6、凡是没有实际经验的,都只是口头智慧。

7、经验是一位先行测试然后才授课严厉的教师。

8、经验是当你没得到想得到之物时所得到的东西。

9、经验不会从天而降;经验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

10、经验始终是收费高的学校,然而,笨汉非进此学校不可。

11、经验是思想之子,思想是行动之子,了解他人不可以书本为据。

12、人生难免会有一些风风雨雨,但是只要努力克服,就会取得成功。

13、对于大多数人,经验像是一艘船上的尾灯,只照亮船驶过的航道。

14、经验是真知与灼见之母,因而它的一切举止都是明智而又坚定的。

15、除了凭着对过去的经验加以类推之外,我们对今后的事一无所知。

16、经验直到自我重复时才变得有意义,事实上,直到那时才算得上经验。

17、世界的悲剧就在于有想象力又缺乏经验,而有经验的人又缺乏想象力。

18、只有拥有不平常的经历,接受不寻常的考验,才能造就不平凡的成就。

19、经历,是人生活在世上的经验,一次不平常的经历,就会造就人的一生。

《世界大战的灾难》教学设计 篇7

一、灾难事件常态化

从《十日谈》、《霍乱时期的爱情》、《鼠疫》等以往的优秀文学作品中不难看出, 瘟疫远比地震的杀伤力要大得多。瘟疫被认为是人类挥之不去的梦魇。历史上霍乱、鼠疫等传染病的几次大流行卷走无数人的性命, 给人们造成了深度的心理恐慌。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医学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提高, 人类对抗疾病的能力大为增强。但相对的, 从人类文明狙杀中幸存下来的病毒的攻击力也得到了提高。全球化的事实也会加速新疫情的扩散。正如社会学家吉登斯所描述的那样, 全球化的社会看似处处受我们控制, 其实是更不受我们的控制。

全球化时代, 社会发展充满不确定性和可能性, 风险不可预测。“风险”取代“危险”成为当今时代的标签。社会学家提及的风险主要来自人类的活动自身。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 纯粹意义上的自然界早已经被终结了。有一些自然灾害, 我们很难判断它是一种纯粹的自然现象还是主要归因于人类活动的结果。比如我们并不陌生的沙尘暴、干旱和洪涝都呈愈演愈烈之势。

柏格森曾分析说“就不可预言的新现实的形成而论, 现实的意象是在现实发生之后, 在模糊的过去中反射出来的。这个新的现实会发现, 它始终都是可能的;但只是到了真正形成的刹那, 它才开始成了它过去一直可能成为的样子”[1]。无论人们有多清楚即将来临的灾难是完全可能的, 都还是不相信它真的会如期而至。皮埃尔·迪皮伊认为使得这样的悖论成为可能的, 是“知与信之间的缝隙:我们知道灾难是可能的, 甚至是很可能的, 但我们不相信它真的会发生”[2]。

在日益恶化的环境和灾难频发的事实面前, 现在的人们也许不得不接受把灾难体验为“真实的和不再不可能的”[3], 即将灾难视为事物常态运作的一部分, 视为一直总是已经可能发生的事情。

二、救援的维度:正确不等于正义

任何一次重大的灾害或事故, 对于任何一种管理体制来说, 都是一次检验。体制中的空缺和漏洞在灾难中暴露无遗。

2011年的强震刚发生时, 日本人没有乱作一团。大部分交通畅通无阻。绝大多数民众听从指挥, 进退有度。而他们的学校建筑, 再一次被证明是最牢固的避难所。

日本人在灾难面前的冷静和理性, 让习惯陷入恐慌和混乱的中国人来说难以想象。于是不可避免地由此引发了关于两国国民素质的讨论。在日本人还在积极组织抗震救灾时, 中国却出现了哄抢盐的闹剧。底层民众动辄疯狂自救, 这并非仅是国民素质的问题。日本人的理性淡定是建立在一个可信赖的救助体系上的。这就是日本人在那么严峻的形势中却很少发生大规模哄抢食品的现象的原因。

雨后斜阳并非都是暖色, 救灾中的援救也并非都送出了温暖。在汶川“5.12”地震后的第五个月, 2008年10月3日, 董玉飞自杀身亡。他是震后首例自杀的北川干部。而仅仅半年后, 又一位震区干部冯翔以自杀结束了生命。这样的事件提醒我们灾区民众的心理废墟仍处在危险的境地。

《中国青年报》曾用“哄地来了, 倏地走了”来描述灾区心理援助者的状态, 报道称很多心理援助者并非专业人士, 到灾区工作多有象征意味。按照国际惯例, 每十个受创伤者应配备一名心理师, 而中国灾区心理师缺口巨大。反观美国, 美国政府针对在“9.11”恐怖袭击中出现心理问题的市民制订了长达20年的救助计划, 纽约市卫生局建立了世贸中心健康登记系统, 还针对不同类型每两到三年调查一次。

另一方面, 心理援助不是万能的。我们注意到, 每到地震周年纪念日, 灾区的重建及变化会在新闻中集中报道。震区领导干部的发言往往也是说早已走出阴影, 开心于目前所取得的成就等。事实上, 并非所有的人都已走出阴影, 抚平创伤。这样的新闻报道只会放大相当一部分人的苦难, 他们在这种报道与现实中产生较大的落差从而被边缘化。

汶川震后两位干部的自杀也让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正确的或者合法的, 也可能是非正义的。作为同样遭受巨大创伤的灾区干部, 他们承受的是比其他灾民更多的痛苦。权力身份同时要求了牺牲和制约, 而灾区的工作内容反复激发了他们的创伤。重压之下, “自杀实现了凶手和被害者之间理想的混淆。”[4]

英国的邓恩曾有诗句:“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 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丧钟是为你而鸣的”[5]。不幸呼唤的是同舟共济而并非同情。

大灾难总会过去, 但是我们不应该患上历史的健忘症。在庆幸又一次取得胜利的同时, 我们应该深入反思在灾难时期的行为。正如理解征兆的意义, 历史事件的意义也只能回溯性地构建。在这种重复回溯中, 才能有寓言化的解读。

摘要:本文拟通过分析全球化时期灾难事件的特点以及在救灾工作中的问题, 考察灾后废墟重建中的人性, 以期对人类的生存状况及灾后重建工作有所警示和帮助。

关键词:灾难,常态化,救援,反思

注释

11、转引自齐泽克.《实在界的面庞》M.季广茂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中文版前言P5.

22、转引自齐泽克.《实在界的面庞》M.季广茂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中文版前言P6.

33、齐泽克.《实在界的面庞》M.季广茂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中文版前言P6.

44、让.波德里亚.《冷记忆2》M.张新木、王晶译,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P89

《天鹅湖》的灾难 篇8

最近,英国导演博伦携改编芭蕾舞剧《天鹅湖》抢滩俄罗斯国际戏剧节。虽有众多名流捧场,却遭到更多评者的诟病。人们指责此剧是对俄罗斯经典文化的任意篡改和恶意嘲讽。

其实,问题并不在于改编,而在于如何改编;也不在于“新”,而在于什么样的“新”。要知道,新生事物并不一定都是好东西,比如新生的病毒,又如“旧伤未愈,又添新伤”之类。

博伦惹起众怒,是因为他的“恶搞”。在博伦的版本里,不仅所有的天鹅都是雄性,而且这些高贵可爱的鸟类竟成为恶势力的化身。身高两米的白天鹅奥杰塔满脸杀气,满身横肉,轻而易举地将瘦弱羞怯的“王子”高高举起。在俄国人看来,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这种“恶搞”,不是《天鹅湖》的灾难吗?

无论哪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学艺术的经典作品,在人们的心目中都是神圣的不可亵渎的珍品。因此,任意篡改和恶意嘲讽就会招来严肃的批评甚至骂声如潮。

其实,类似的“恶搞”在我国也屡屡出现。且不说对经典作品的内容如何篡改和嘲讽,仅从对作品标题的改头换面也就可见一斑了。《水浒传》被改名为《三个女人和一百零五个男人的故事》或《孙二娘和她的一百多个男友》,《红楼梦》改称为《女儿国的秘密》,《西厢记》则成了《少女失身之后》,就连马恩列斯的著作竟也改成《世界上最有魅力的四个男人》,这里的所谓“魅力”,不知是否包括“性感”?因为当今一提起男人是否中用,首要的因素不是他的精神气质和性格涵养,也不是他的白色收入和灰色收入,而是“性感”如何。

从以上对名著的改名,其实也是可以看到“中国特色”的。正是因为经历了长期的“性禁锢”的时代,中国人才会产生“禁之愈久,求之愈切”的心理状态。即便给作品改名,也一窝蜂地去追求“性”。别的不说,现在手机上的“黄段子”,已呈汗牛充栋、汹涌澎湃之势。即便是年轻貌美的小姑娘,一旦唾液四溅地说起与性有关的那些段子,竟也脸不发红心不跳。哎呀,这个社会进步得可真是太快啦!

经典面对灾难的句子 篇9

2、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才华,而不在他的衣饰。──雨果

3、经验是一个严厉的教师,她先对你进行考试,然后再给你讲课。——斯普迪·滕姆斯

4、经验增加了我们的智慧,但无法减少我们的愚蠢。——乔希·比赫斯

5、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法朗士

6、学无止境,而经验有涯,这正是经验的危险之处。——谷川彻三

7、经验是科学之父。——西班牙

8、经验是真知与灼见之母,因而它的一切举止都是明智而又坚定的。——欧文

9、朦胧的事物我们终究会看清,但十分显而易见的事物却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知识。——默罗

10、要迎着晨光实干,不要面对晚霞幻想。──卡莱尔

11、没有经验,就可能没有多少智慧。——犹太人谚语

12、“过去”能给我经验是知识之父,记忆是知识之母。——托·富勒

13、站在山的旁边,就看不到山。——爱默生

14、当人们年轻时,他们缺乏经验,当他们获得经验时,又缺乏精力。——迪斯雷里

15、经历一多,便能从前因而知后果,我的预测时时有验,只不过由此一端。——鲁迅

16、除非经历过,任何东西都不会变成现实——甚至格言对你也算不上格言,除非你的生活已经验证了它。——济慈

17、经验包涵着珍贵的学问。——英国

18、只有书本知识,没有实际斗争经验,谓之半知;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际斗争经验,知行合一,谓之全知。——徐特立

19、经验认识前者覆,后车戒。——贾谊

20、经验是从痛苦中提出的精华。——赫尔普士

21、人最大的不幸之一,就是他的优良品质有时甚至也会对他无益。正确运用和支配这些优点的艺术常常是经验的最后果实。尚福尔

22、古圣梵典教导我们:“认识你自己”——因为认识就是解放。——泰戈尔

23、观所以失之由,知所以平之求。——王朴

24、经验包含着珍贵的学问。——富兰克林

25、经验为才智之父,记忆为才智之母。——意大利

26、人的回忆颇似天国的炼狱,往事在回忆之中成为已经去掉愚昧无知的清明思想而复苏过来。——赫尔岑

27、经验犹如一盏明灯的光茫,它使早已存在于头脑中的朦胧的东西豁然开朗。——德拉·梅尔

28、在天才和勤奋两者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是几乎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爱因斯坦

29、当我想了解今日的情况和揣测明日会发生什么情形时,我便回顾历史。——霍姆斯

数据灾难备份的技术实现 篇10

2001年9月11日纽约世贸中心惨剧发生之后, 许多公司的商务资料瞬间被毁, 但同样受到冲击的摩根银行却在第二天就正常运转了。摩根·斯坦利之所以可以迅速恢复运转, 得益于公司的数据远程灾难备份系统。在世贸大厦坍塌前, 摩根就通过高速通信线路实时地从世贸中心的服务器和主机源源不断地向位于新泽西州的公司电脑传输数据。灾难一旦发生, 主要服务器被损毁, 备份服务器里记录的就是最新最完整的备份数据。

1 数据灾备前期方案设计

数据灾难备份 (以下简称数据灾备) 方案的设计在前期的准备工作和计划很重要, 关系到数据灾备实现的成功与否, 数据灾备实现效率高低等等。因此前期的用户需求调研, 风险分析, 用户投资要素需要全盘考虑。

数据灾备方案设计必须考虑的因素:

>定义造成数据丢失和业务中断的灾难

灾难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故障。灾难有人为造成的、也有外界环境的因素引起的。前者包括误操作, 误删除文件;还有操作系统升级出错, 造成的系统瘫痪。后者有火灾、水灾、地震、大停电等等。对灾难的数据备份也不同于普通的故障恢复。

>用户业务能够容忍的恢复速度

需要明确灾难发生后用户业务恢复正常的时间, 能否承受数分钟或者数天的等待。这与用户投入灾备方案的资金有关。

>用户业务恢复程度的要求

是否可以使用上星期或昨天的数据恢复业务?是否需要对每条记录和交易恢复?是否可以对灾难期间丢失的交易进行重复数据录入?交易数据的重要程度有多大, 是否可以放弃?

>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技术

根据用户的现有硬件环境, 网络环境以及用户业务数据量的大小等, 来选择适合用户条件的灾备技术方案。

硬件环境包括运行用户应用的主机系统, 存储子系统。运行效率高的主机系统匹配光纤传输方式的存储子系统势必可以提高灾难备份的响应速度。

网络环境包括电信网络带宽, 这对于灾备环境下, 大量用户应用数据的同步效果明显。

>灾备方案实现成本

包括人员成本, 硬件成本, 维护成本等。用户愿意在数据灾备上投资多少直接影响到灾备方案的选择。更多的投资给用户带来的是数据安全的零风险以及用户业务的高连续性。下面是一张非常直观的投资和灾难发生后用户数据恢复时间的关系曲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 用户投资的越多用户数据丢失的风险越小, 发生灾难后, 用户数据恢复越快, 用户业务恢复正常也越快。

2 数据灾备方式的选择

随着信息技术方面的不断进步, IT业界的巨头不约而同的在数据安全方面投入大量研发资金, 新产品, 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 满足用户越来越高的对数据安全性, 业务持续性的要求。

I+BM公司针对数据灾备推出了几款基于不同层面的解决方案

2.1 基于磁盘系统的PPR C数据级灾难备份

IBM公司研发的基于磁盘系统的数据级异地灾备系统称为PPRC (Pointto Point Remote Copy) , 支持主运行端到备份端之间的最大距离103公里。当主运行端磁盘子系统故障或者发生区域性灾难的时候, PPRC可以确保最小甚至没有数据丢失。PPRC的工作原理是主运行端的磁盘子系统通过传输介质与备份端的磁盘子系统进行实时的数据同步。

它的同步机制保证了主运行端到备份端磁盘子系统中的数据一致性。如下图所示, 在主运行端, 来自主机的I/O先发到主运行端的磁盘子系统中的高速缓存中, 然后通过广域网发送同一个I/O数据块到备份端磁盘子系统, 写入磁盘子系统, 写入磁盘后, 备份端磁盘子系统发送“写完成”信息到主运行端的磁盘子系统, 主运行端磁盘子系统接收到“写完成”后, 才会把保存在高速缓存中的数据写入本地磁盘中, 这样保证了每次的写入本地的数据完全和备份端的数据完全保持一致。

2.2 基于应用级灾难备份方案HAGEO

HAGEO (High-availability Ge ographic Clus te r) 通过广域网连接方式为主运行端和备份端的用户数据提供实时的数据镜像, 这种方式可以满足位于不同地理位置上的系统数据实现灾备的要求。

HAGEO提供远程热备份模式, 远程互为备份模式, 并发存取模式三种灾难保护模式和和一种灾难恢复模式:远程系统恢复模式。

组成HAGEO的元素很多, 他们在完成数据灾备的工作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缺一不可。

Ge o Manage r用于监控主运行端和备份端的是否有灾难发生, 通过称为Geo网络来实现主运行端和备份端系统相互发送“心跳”信息, 通过这些信息判断灾难的发生, 并控制接管工作, 同时还可以有效地避免错误判断灾难发生的作用。

Ge o网络除了用于传输主运行端到备份端的镜像数据外, 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 传输主运行端和备份端的心跳信息, 为Geo Mess age r提供信息参考。出于冗余和提供数据同步效率的考虑, 一般至少应该配置两条Geo网络。

Ge o Mirrors tate m ap是保证数据一致性的关键技术, 一旦发生灾难或Geo网络出现故障时, state map会对以后主运行端的更新数据进行地址指针记录, 恢复正常以后, Geo Mirror设备会根据state map中的地址指针信息, 同步两端不一致的数据, 从而保证主运行端和备份端的数据保持一致。

GMD (Ge o Mirror de vice) 是建立在真实存储上的逻辑设备, 需要同时配置在主运行端和备份端。GMD的主要功能是系统应用程序和物理存储之间的接口, 主运行端的应用写操作首先由GMD设备接收, 然后通过Geo网络与备份端的GMD设备通讯, 发送写数据块, 备份端的GMD设备把发过来的数据写到备份端的磁盘中后, 再通知主运行端的GMD设备, 主运行端的GMD设备再把写数据块写入主运行端的存储设备中, 实现了两地数据的同步。

DBFS (Dial Back Fail Safe) 作为Ge o网络的后备军, 能够减少灾难的误判, 避免备份端意外接管主运行端应用。DBFS是通过电话线拨号网络实现的。

组成HAGEO的各部分相互协调, 相互配合, 才能很好的实现数据灾难备份的功能。

3 数据灾备实现后的验证非常重要

数据灾备技术实现之后, 最重要的就是验证工作, 对于保证真正灾难发生后数据能及时得到恢复, 用户业务中断能及时完成切换都至关重要。验证工作可以分为两部分。

3.1 用户业务投产前的灾备验证

用户的生产业务系统一旦投入正常业务运行之后, 用户的重要数据都会保存到生产系统中, 如果这时候经常对灾备系统进行功能调试和性能调试非常不现实, 不但会影响用户业务系统的正常使用, 而且一旦调试工作不正确, 会造成异常接管, 甚至造成用户重要数据丢失。因此用户业务投产前非常有需要做完整的灾备验证, 甚至出于对用户应用性能的考虑, 还需要做压力测试, 这样才能把一个让用户放心, 满意的灾备系统交付给用户使用。

3.2 运行期内的定期灾备验证

用户的业务系统投入使用后, 根据用户的实际情况, 建议用户定期模拟灾难发生, 以验证灾备系统的运行情况是否正常。也许这么做会给用户带来不便, 但是为了防患于未燃, 还是有必要的。真的灾难来临时, 灾备系统才能真正起到保护用户数据, 保障业务连续性的任务。

4 结论

面对灾难的态度作文 篇11

在匆匆而过的每一分,每一秒中,不知有多少个灵魂在人世间匆匆的走了一回。而原因却数不计数,有的因地震,有的因雪灾,有的因一场不起眼的车祸……人的一生只有一次,但每一天发生的人情世故却不可通晓,那么,在困难前,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面对一个个的灾难,必定会有一些勇者,智者,人心是脆弱的,也许有退缩,消极的人。记得在5。12日,我国四川地区发生了7。8级的地震,这对于幸福生活中的四川人民如晴天霹雳,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依旧有坚强者生存下来:在四川地区的中学中,由于灾难突然,学生门不可有序地出校门,这对于原来生活平静的学生,让他们措手不及。在废墟下的杨伟急中生智,他与一个同班同学缓缓地移动着身体,由于废墟下的黑暗,杨伟鼓起斗志,与李强一起轻轻的低唱着《水手》。一句句的音调与歌词,仿佛看到了他们对于生命的顽强与珍爱,看到了心灵的坚毅;看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坚强意志……杨伟不停地向废墟外投放一些具有标志性的事物,以便引起救援人员的注意。在黑暗中,他们坚持了三天,74个小时,当救援人员把他们送到安全地带,我们不禁感到幸福与生命力的感悟。对于很普通的三天,却考验出了一个人的意志与面对困难时的冷静。灾难原来也可以使人扭转逆境,战胜困难。灾难此时竟是一位聪颖的考官,考验了人民内心的脆弱!

灾难像一个双面镜,当你退缩时,他会还一个反光镜,照走了人生的光亮,当你迎灾难而上时,它却会还你一个充满人心圣洁的镜子。灾难的阳光在时时刻刻地照耀着我们,就如何获得一面正面镜,就要看我们对待挫折的态度了。

灾难捐款倡议书|灾难捐款倡议书 篇12

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伸出我们的友谊之手、援助之手,向灾区人民捐款。

洪水无情人有情,献出你的点滴之爱,让爱在大水冲刷后的废墟上重新建起温暖的家园。

捐款时间:今天下午第一节课开始

捐款地点:大操场东门处

校教育工会

少先大队部

灾难事件采访中沉默的作用 篇13

一、哪些提问饱受指责?

灾难性事件的新闻报道, 因其意外爆发, 具有突然性;冲突强烈, 具有震撼性;后果严重, 具有负向性;影响广泛, 具有社会性, 而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具有极高的新闻价值。这次地震报道中, 公众批评最为激烈的就是记者获取信息的途径上, 这里只选择几个典型的提问加以反思。

被网友誉为“最坚强中国警察”的蒋敏, 在大地震转瞬间失去了包括父母、女儿在内的十个至亲至爱之人, 身为警察的她却始终坚持在抗震一线救助他人。蒋敏的事迹无疑非常值得媒体报道。可当记者见到正在忙着照顾灾区儿童的蒋敏时, 却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在救助这些灾民的时候, 看到老人和小孩, 会不会想到自己的父母和女儿?”自从家人遇难之后, 苦苦支撑了数日的蒋敏被问得说不出话, 一出帐篷就昏了过去。

5月14日晚10点, 废墟中发现2个幸存者, 一位中年妇女和一个老大爷。在电视直播的画面里, 一个救援人员挡住了摄像机镜头, 现场女主持对他说“你让让好不好, 我们先拍。”大家都说还是救人要紧, 而主持人坚持说“只要5分钟就好。”此时, 幸存者身体上方正有一块残存的预制板, 随时可能发生垮塌, 救援人员要求先把它搬开再说, 没想到主持人的回答竟然是“不用, 就保持那样别动。”接着转过身来继续对着镜头播报。那位老人一直痛苦呻吟, 大家劝老人不要发出声音, 保留体力。女主持报道:“在我们的下方还掩埋着一位老大爷, 一直发出呻吟, 我们现在试试把话筒放下去看能不能听见老人的声音。”女主持喊, “大爷, 能听见吗?大爷?说说话。”大爷又发出了呻吟声。最后, 中年妇女得救, 但是下半身残废了, 可能就是因为被压的太久;大爷在营救员快挖到他的时候死掉了, 可能就是因为少了一些体力。

所有被公众痛批的记者采访方式, 都与记者用不合适的采访方式采访了灾难的幸存者有关, 提问似乎被当作了灾难新闻采访的唯一方式, 在地震现场, 见一个采访对象, 特别是幸存者, 不管是心理感受以及是否反感, 直接不加思索地去提问, 而且许多问题都强烈挑战采访对象的心理承受底线。追求时效性的媒体记者似乎忽视了沉默的意义。

二、沉默的交际作用

“沉默”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 它传达了特定的社会文化内涵, 既反映了个体的道德标准、思想准则, 也体现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念。“沉默”的语用意义在某些时候维持着正常社会关系、人际交往。问题在于何时使用沉默。在日常交往中, 如果双方相遇时一语不发, 就会感到不自在, 总觉得受到“不礼貌”的对待;但若有人在教堂做礼拜、在法庭内听证时或在剧院里欣赏音乐时大声喧哗, 则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

对于沉默的交际作用, Jensen曾进行过深刻剖析, 他指出, 沉默具有五种不同的交际作用, 每种作用都有正反两个方面: (一) 合分作用, 包括联结和分离交际双方的关系; (二) 情感作用, 包括敬仰、友善、认可或冷淡、仇恨、敌意等; (三) 启示作用, 包括理解对方、自我意识或掩饰自我感情、思想或观点; (四) 判断作用, 包括同意某种看法或提出相反意见; (五) 表现思想作用, 包括体现缺乏思考或者深思的过程。

记者采访灾难性事件, 记者应懂得沉默的重要作用。在这次地震报道中面对数万死者, 面对痛失亲人的幸存者, 适时的沉默首先就是对死者以及幸存者的尊重和体谅, 其次记者及其他新闻报道人员应读懂被采访对象的沉默, 或是因为忧伤或是因为不愿被人打扰等, 并给予尊重。如果不能给予及时的安慰, 至少要留给他们独处的空间, 进行有节制的采访报道。

三、沉默中的记者应学会观察

不能提问, 记者如何完成采访任务?新闻采访中, 大量使用的是非参与性的观察方式。如果记者因缺乏专业救援知识无法做一个灾难救助者, 那么至少可以非参与性观察, 做一个安静的旁观者记录者。当然在灾难现场这样的记者多会陷入一种道德困境, 如果可以作些基本的救援工作和心理抚慰, 那么参与灾难救助即是通过参与性观察方式完成了采访。李安江等的《记者忆述:那一夜, 我们没有采访》, 记录了他们到达灾区后参加救援活动的所见所闻和亲身感受, 这样的报道一样传递了灾区的信息, 一样感人, 并未通过提问采访对象来获取信息。

灾难事件采访中, 记者对幸存者或与死难者有关人的提问要三思而行, 有时适当的沉默并多使用观察和倾听, 同样可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摘要:语言学家认为, 在人际交往中, 沉默有其语用功能, 有一定的交际功能, 也是一种会话策略, 记者在灾难新闻采访中应懂得沉默的意义, 这不仅表现在记者本身要懂得适时的使用沉默, 还要读懂采访对象的沉默, 并给予尊重, 有节制的采访报道。同时, 懂得适时沉默的记者并未失去采访的途径, 那就是多使用观察 (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 。

关键词:人文关怀缺失,沉默的交际作用,观察

参考文献

[1]陈力丹于庆浩汶川地震报道践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今传媒》2008年7月期

[2]CCTV等记者在地震救人现场的所作所为来源: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版面对灾难的句子感言 篇14

2、假如有一天,不再喜欢你了,我的生活会不会又像从前那样腐化,颓丧…我不想再要那样的生涯,所以,在我还不废弃你之前,请你,至少要爱好上我。

3、在完善的此岸刚演出了一场悲剧,所有的血与泪在枯败的荆棘蕴育出一个花蕾,它将经历循环的七场雷雨,而后绽开在潮湿的空气中。

4、有时,爱也是种伤害。残暴的人,抉择损害别人,仁慈的人,取舍伤害本人。

5、爱国主义怎么会和悲观主义一样呢?爱国主义的支柱是希望。

6、每个人在他生活中都经历过不幸和痛苦。有些人在苦难中只想到自己,他就悲观消极发出绝望的哀号;有些人在苦难中还想到别人,想到集体,想到祖先和子孙,想到祖国和全人类,他就得到乐观和自信。

7、脸上的快活,别人看得到。心里的痛又有谁能感觉到。

8、甘心情愿付出我的一切,欢迎重回梦的世界;让你听到,心在滴血,碰触死穴。

9、黄金诚然是宝贵的,但是生气蓬勃、勇敢的爱国者却比黄金更为宝贵。

10、脸上的快乐,别人看得到。心里的痛又有谁能感觉到。

11、咱们都是活着的木偶,偶然,也有自己的思维。

12、其实我一直在你身边守候,等你靠在我肩上诉说,会不会有那么一天,你的温柔都属于我,我不会再让你难过,让你的泪再流!

13、灰心灰气象个海,掉下去就浮不起来。

14、那些以前说着永不分别的人,早已经散落在海角了。

15、心胸开阔:不要为令人不快的区区琐事而心烦意乱,悲观失望。

16、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17、有一些人,这辈子都不会在一起,但是有一种感觉却可以藏在心里,守一辈子。

18、看庭前花开花落,荣辱不惊,望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在这个纷绕的世俗世界里,能够学会用一颗平常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一切,也是一种境界。

19、你走了,带着我全部的爱走了,只是一句分手。我忍着眼泪看着你的背影,好想最后在抱你一次,好想在对你说一次“我爱你”。

刻骨铭心的灾难作文 篇15

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刻骨铭心的灾难

看着这些有说有笑的人们,我心中的怒火便不停地翻涌,因为在我心中刻着一场刻骨铭心的灾难。

“啦啦啦,又要开始美好一天的工作了。”我飞出家门看到了如仙境般优美的景色:湛蓝的天空像一块蓝宝石一样,笼罩着风光无限的大地,太阳公公也为这片生机勃勃的森林披上了一件金色的`、闪烁着耀眼的光辉的盛装。这里的一切都在贪婪的享受着着美好的一天。我也要像往日一样开始一天忙碌的工作了。

我要飞遍整个森林,为所有的大树看病,捉住那些该死的害虫。咦?他们是谁啊?是管理森林的吗?不,不像,他们手里还拎着许多吃的,应该是来旅游的吧!哦,不管他们了,樟树爷爷还在家里等着我去看病呢!樟树爷爷的家在森林的最东面,要飞很久呢!“早上好啊,松树爷爷!”我边飞边热情地同大家问好。“早上好,你这是要去哪儿啊,小啄木鸟?”松树爷爷亲切的问我。我飞到松树爷爷面前,围着他飞来飞去:“樟树爷爷生病了,我要去看看他。”“那你快去吧这事儿可耽误不得。”松树爷爷急切的说。“恩,爷爷再见。”我礼貌地同松树爷爷告别。

我又继续向森林最东面飞去,一路上相继遇到了其他的朋友,我也一一同他们寒暄问好,当然我也不忘以最快的速度向东飞去。不知道飞了多久,我终于快飞到樟树爷爷的家了。隔得很远我就看到有滚滚浓烟不断上升,隐隐约约还伴有着火的“噼啪”声,还有一些正在跳动的火苗。我急忙飞上前去,发现原来是着火了,而且火势越来越大。火焰像一个调皮的小孩子,东窜西窜的,很快就包围了不小的一片树林。透过闪烁、跳跃着的火苗,可以看到樟树爷爷被一条条赤红金黄的火舌包围了起来。我飞到高空中,冲进了红色恶魔的包围圈,飞到了樟树爷爷的身边:“樟树爷爷,樟树爷爷,快跑啊,着火了……”“好孩子。别管我了,你快走吧,火就要烧到这里了……”樟树爷爷艰难地说。

我不顾一切地向这个恐怖的恶魔冲去,但都被这红色的气浪打了回来。我无可奈何地看着这个恐怖的恶魔,他冲我露出了狰狞的笑容……我只能着急的看着无情的大火包围了樟树爷爷。樟树爷爷发出了“噼啪噼啪”的叹息声,仿佛是在指责这场无情的大火……烟雾愈来愈浓,给天空这块湛蓝的宝石,蒙上了一层灰色的面纱,一股股烧焦的味道扑鼻而来……

我只能站在一边呆呆地看着这一切发生却什么也不能做……

火,终于灭了,我盘旋在大火曾熊熊燃烧的上方,。看着那曾经生机勃勃、郁郁葱葱的树林,如今却被一场大火烧成了灰烬。无情地大火破坏了我赖以生存的家园,破坏了我原本幸福快乐的生活,还无情地带走了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我一直盘旋在这片空地的上方,久久不肯离去……

我将永远记得这场灾难刻骨铭心!

灾难性报道背后的媒体权利 篇16

媒体在灾难面前担当重要角色, 拥有关乎社会责任的权利。重大突发灾害事件发生后, “传媒介入”是最为重要的社会干预之一。新闻传媒以特有的方式———巨细的灾害报道、多向度的信息流动与畅顺的公民意见表达, 全方位介入灾害事件的各个环节实施“信息救助”。在现代灾害救助系统中, 传媒的角色愈发重要。

我国传媒长期以来难以做到对灾难事件的快速反应与充分表达, 这并非仅仅因为缺少系统的职业训练, 而是根源于它们在以往灾害事件中的角色尴尬。传统的灾害报道样式及介入运作空间的局限, 使得传媒灾害表达的信息难以充分和深入。

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事件中, 国内传媒在多个方面实现了突破:一是充分重视并深度开发灾害事件在信息层面的价值, 开放式的表达打破了传统灾害表达框架的制约;二是以饱和的采访报道、人性化的表达, 以及对社会力量的有效集结与整合, 创新了传统的制度化、格式化的灾害报道模式, 呈现出一幅传媒深度介入社会机理的“新闻图层”。同时, 作为国内传媒灾害报道嬗变过程中的关键拐点, 汶川地震报道的路径探索也将启迪未来的突发灾害事件报道机制建设, 推动我国传媒灾害表达的真正转型与突破。

我们把国内传统的灾害报道, 即经过严格过滤和控制、传媒自主作为空间受到限制的灾害报道称为“制度化的灾害表达”。从整体报道内容来分析, 它最终呈现出一个较为封闭的“制度化的灾害新闻图层”。与此相对应, 具备更为开放的新闻环境和自由度, 同时在相关法律上获得保障的灾害表达, 即是“开放式的灾害表达”。我国几次灾难性事件报道的创新, 一定程度上改写了传统的制度化、格式化的灾害报道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平行式的议题设置和选择, 使报道得以介入灾害事件的各个层面, 既保证了

“饱和的报道”, 又体现了“平衡的报道”。比如, 汶川地震报道中, 6个信息层次的展开 (人的命运、灾情实况、救援实施、政府行为、社会行动、灾后重建) 为新闻选择提供了较大的开挖空间, 从而使报道摆脱了以往自上而下的“垂直式议题”对某个设定好的领域的偏重。议题设置方式的改变为灾害新闻报道的深度资源开发和平衡表达创造了可能。另外, 从传媒打造的救灾“英雄谱”的标尺之变, 亦可以发现灾害报道理念的这个变迁。中央电视台“最可爱的人”、新浪网“英雄谱”、《南方日报》的“广东英雄”等传媒的灾害英雄报道, 在人物选取上采取平民化视角, 英雄的范围没有限定, 包含自发救人的北川武警中队33位官兵、拍摄感人救灾视频的村民、向救援人员提供信息的无名天使等, “感动”成为英雄的最重要标尺;在叙述策略上则更加重视单一细节的感人力量而不求全求美。“英雄之变”打破以往属于官方议程的正面宣传报道的视野局限, 在正面人物形象传播策略上显现出对新闻规律的遵循。

二、传媒以“生命”为新闻关键词, 围绕灾害中

“个体命运”这一叙述切面进行人性化表达, 人物故事的叙述策略进一步创新, 冷静的文本内隐着深度的人文关切, 突破了灾害报道的“主流范式”。在制度化的灾害表达图层中, “个体的生命”要么是被边缘化的题材, 要么被作为“内部信息”有意隐藏。但纵观几次灾难性事件的传媒报道, 公众印象最深刻的仍然是有关“生命”的表达、个体故事的叙述。《南方周末》在号外《逼近震中》中表达了“绝境中的生命高于一切”的观点与故事文本, 《大地震现场报告———汶川九歌》俨然一本“灾区白皮书”, 讲述着地震灾害后的人与环境的裂变。在“死亡之弧”板块中, 记者通过社会学分析手法, 还原了地震孤岛汶川与重灾区北川居民的“生存与坚强”、“挣扎与求生”的故事, 同时记录了“灾难与人心”的复杂变化。这些文本中呈现的“纯原生态”的个体行为与命运, 比刻意渲染放大的故事更具人性化力量。这种文本的精神力量在《南方人物周刊》的地震专刊《忘川记川》中以另一种叙述形式展示出来, 这就是:直面灾害苦痛的冷静的文字、理性的叙述。在平静的文本中内隐着深度的人文关切, 《南方人物周刊》通过灾害表达的叙事控制, 有意无意地创造了一种有别于悲情故事与灾害报道“主流范式”的表达样态。

三、以

“时间”为向度包装灾害新闻文本, 在灾害表达中设计特有的“传媒时间”并使之与“生命时间”相衔接, 从而牵引起受众对灾害的“时间”感知, 引发社会的深层共鸣。汶川地震灾害中“传媒时间”的打造呈现出全新的灾害报道样式。国内传媒有关报道所表达的“传媒时间”包含这样几个层面:一是精确的地震发生时间;二是救援时间及其进度;三是“生命时间”, 即废墟下的生命奇迹。在灾害表达中, 传媒把这些“时间”转化为“传媒时间”, 通过“时间”包装新闻文本, 并使之影响社会公众, 成为“公众时间”、“社会时间”。“时间”概念的注入创新了正统的灾害报道样式, 它既是传媒灾害表达的新闻元素, 又是灾害报道运作的时间节点。作为新闻元素的时间, 充分显示了灾害新闻文本的强大张力, 疏导了社会情绪, 聚合了民间力量。

在我国传媒灾害表达的这一嬗变过程中, 这些变化具有历史坐标意义。这样几次无法预知的、无法策划的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运作, 仍存在很多值得深入思考的掘进空间。灾害表达乃至传媒生产要真正实现转型, 必须建设起更为灵活有效的突发灾害事件报道机制, 在外部形成推动社会信息自由流动的相对宽松环境, 在内部促成传媒灾害新闻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提升。■

上一篇:it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下一篇:需要演讲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