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中学高考高考历史(精选8篇)
历史
(一)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4)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5)考试结束,将答题纸、答题卡上交,试卷自己留存。
第I卷(共140分)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礼记大传》载:“君有合族之道,族人不得以其戚戚君,位也。”这旨在强调
A.嫡长子的特权地位
B.血缘与政治的结合 C.宗法尊卑等级关系
D.宗法制的社会作用 25.
下图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此图反映了当时
A.中外丝绸贸易发达
B.中外经贸交往频繁
C.中国国际地位提升
D.中外文明交流互通
26.唐代的皇帝追认老子为其始祖。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道举考试测试《老子》、《庄子》、《文子》、《列子》,考试形式和明经科相同,合格及第者称道学举士。道举的设立旨在 A.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配合政权统治的需要
C.冲击世家大族的政权垄断
D.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
27.在价值层面上,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
A.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
B.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
C.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
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
28.19世纪中叶,新名词在中国被不断创生出来,诸如:“商务”“商战”“商业”“招商”“商办”“商局”“商会”“商部”“商学”“商政”“商校”“商法”“商报”等。这一时期“商+”思维反映出
A.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受到关注
B.实业救国思想已经蔚然成风
C.重农抑商经济政策遭到否定
D.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
29.表1是近代上海《申报》和重庆《商务日报》两份报纸发行的广告量,据表1推断
A.传统的生活物资被洋货取代
B.重庆报刊业的西化程度较上海高 C.重庆广告业比上海更加发达
D.重庆地区民族工业发展弱于上海
30.“九一八事变”后,沈阳“九君子”(爱国知识分子)完成了《TRUTH(真相)》证据汇编,历经辗转呈递给国联调查团。因其高度的实证性、系统性和规范性而成为国联仲裁的依据。此事反映了
A.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担当与风骨
B.弱国无外交的惯性认识被彻底扭转
C.史料实证是研究抗战的主要方法
D.国联调查决定了“九一八事变”性质
31.自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基本上按现有人口平均分配,把整块士地分割成许多小块,实行分户经营.农民还在沿用传统手工劳动工具。这说明我国当前的农村经济
A.大体仍处于自给自足状态
B.能有效挖掘现有土地潜力
C.带有浓厚的小农经济色彩
D.较难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
32.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认为,“皇帝所决定的都有法律效力,以为人民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法移转给他”。这说明
A.罗马法蕴含一定的契约精神
B.罗马法体现了“君权神授”原则
C.罗马皇帝享有国家最高权力
D.罗马贵族意志等同于法律条文
33.麦考莱在其著作《英国史》中称赞光荣革命是最后一次革命。这是因为光荣革命后的英国
A.结束了王权专制
B.解决了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改革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
34. 苏联“二五计划”规定:“轻工业生产的年增长率将由‘一五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重工业则由40.1%降为14.5%”。“二五计划”实施的结果,轻工业年增长率为14.8%,重工业则高达19%。材料说明苏联“二五计划”意在
A.实现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
B.尝试调整轻重工业发展失衡
C.完成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D.使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35.当社会主义国家放弃其计划经济和一党制的政治制度时,这绝不仅仅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对抗的问题。在第三世界中,存在着一种日益增长的对所有外来模式的幻想破灭感,但这种破灭感只留下了一个真空:没有统一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这反映出 A.多极化趋势下对全球文化趋同现象的挑战 B.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 C.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模式的相互借鉴 D.全球化趋势下的不同地区的文化冲突增多
第1I卷(共160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阅读史,是一部以“仕”为主体的阅读史,阅读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甚至还规范了经史子集学习的先后秋序。但是,伴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带来纸质书籍的“贬值”,加之科举制度的实行,阅读权力也从绝对垄断到有限控制。藏书和阅读不再是王室和官吏的专利,民间藏书数童和读书的人数逐渐增多,书籍种类和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著书立说,还是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历代读书人,发奋苦读,求取功名,其目的都只是期待有朝一日,能“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风反池”,“学而优则仕”无疑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最佳出路。
一一摘编自邮红梅《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演进》 材料二晚清的阅读革命经过了一个较长的酝酿期。新式媒体、新式出版机构及西学类书刊的增加,为阅读革命的生成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律条件,但并未使潜在的阅读革命转化为现实。
甲午一役后,为了救亡,士大夫阅读的主题逐渐由四书五经转到西学,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孟德斯鸡等,士大夫津津乐道的关健词正由仁义、纲常、名教而转为民权、自由、革命等。一场外力推动型的“阅读革命”正悄然兴起。
一一摘编自间小波《论晚清阅读革命的兴起及政治功效》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阅读革命”兴起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晚清士大夫阅读与古代的主要不同。(13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美国人乔·尼尔森总结了一套焦点讨论法,可以帮助人们更清晰更深入的思考,为学习注入现实生活的意义,并且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有效的逻辑框架,帮助他们厘清自己的思考。该方法依次涉及四个思维层面:
客观性层面:处理信息和感官的察觉,即为了得出事实; 反应性层面:与个人感受、情绪,记忆、联想有关的个人反应; 诠释性层面:有意义的联系,整合、理解、领悟;
决定性层面:讨论问题的影响、结果和新方向,探索知识在日常世界中的应用。
材料二
1945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要求国会批准《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咨文中说:“我们必须把和平机构坚实的放在……经济合作的牢固基础之上……国际经济合作的基础就是布雷顿森林关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建议书。
请运用焦点讨论法的四个思维层面解读材料二。(要求:史论结合,表述合理)
请从下面所给的44、45、46三道历史题中选定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按所涂题号进行评分;不涂、多涂均按所答第一题评分;多答按所答第一题评分。44.(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安史之乱后,唐朝中枢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三省制度遭到破坏,政事堂会议逐渐失
去决策地位,皇帝直接参与的朝议制日益重要。肃宗时.长安东内始置延英殿,每侍臣召对,则左右悉去,故直言说议,尽得上达。”大凡大诛讨、建储、边防机要等大事,皇帝必召宰相至延荚,君相同决。延英议政虽有一定的时间规定,但若逢紧急事件过皆非时召见”,“延英宰相奏事,帝平可否’。延英殿专门商讨军国大政,其余庶政则由宰相在中书门下拟成熟状,经由皇帝画可而颁行。延英殿议政时宰相间党同伐异,争吵不休。按例参与延英议政的宦官首脑枢密使掌“出纳帝命一,往往乘皇帝不朝之机假传圣旨,恣行所肆。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唐朝后期延英议政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唐朝后期的延英议政。(9分)45.(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开始后,各国都把全国经济转到战争的轨道。政府设置机构对经济实行管制和监督,这种管制机构大都由垄断组织的董事、经理、专家或者其他代理人掌管。……英国1915年,议会通过了国防法令,授予政府管制国民经济的全权。
英国内阁成立了以劳合·乔治为主席的军火生产供应委员会,旋即升格为权力极大的军需部,专门颁布了军需法案……。英国在战争迫在眉睫的时候将铁路收归国有,在实行军需法案之后的半年时间里管制了2000家企业,直接投资新建了389个军事企业……,在战争的头五个月中,英国损失了25万吨商船,使工业原料、军需物资和粮食的供给陷入困境,政府逐步采取了一套严格的控制措施。大幅度提高税收和发行公债,向市场借款、税收收入为战争总支出提供了三分之一的来源。价格控制也一步步地实行,控制的范围逐步扩大。如食品价格的控制,先是限价,英国最终实行了全面的强行配给制度……。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l)据材料归纳一战期间英国大规模的“经济实验”的主要措施。(6分)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一战期间英国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实验”的原因。(9分)46.(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苏颂(1020年12月1 0日一1101年6月18日),字子容,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人。北宋中期宰相,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天文学家、天文机械制造家、药物学家,文学家。其祖先在唐末随王潮入闽,世代为闽南望族,父苏绅曾任集贤殿修撰。
庆历-年(1042年),苏颂登进士第。官至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哲宗时拜相,执政时务使百官守法遵职,量能授任,苏颂好学,经史九流、百家之说,至于算法、地志、山经、本革、训诂、律吕等学,则无所不通.其在文学上也取得很高的成就,与苏轼等人齐名,苏颂是一位“高产”的诗人,仅收录在《苏魏公文集》中的诗歌就有587首,且多是律诗、绝句.长律多达1400宇,可谓“律诗之最”.
作为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其主要贡献是对科学技术方面,特别是医药学和天文学方面的突出贡献.他领导制造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开启近代钟表擒纵器的先河。李约瑟称其为“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之一”.著有《图经本草》、《新仪象法要》、《苏魏公文集》等。
——管成学《苏颂评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颂取得重大成就的时代背景。(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苏颂的历史功绩。(6分)24-25 CD 26-30 BAADA 31-35 CADBA 40.(25分)(1)特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内容逐渐丰富;以“仕”为主体,人数逐渐增多;以仕进为主
要目的,致力于求取功名。(6分)
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科举制度的推行;儒家思想的影响;造纸术、印刷术的发展。(6分)(任
三点6分)
(2)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新式传媒的推动;西学的传播;知识分子的觉醒。(7分)
不同:晚清以西学为主,古代以儒家经典为主;晚清重在救亡图存,古代重在谋求功名;晚清推
动了社会变革,古代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6分)41.答案示例:
客观性层面:罗斯福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2分)
反应性层面:罗斯福的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1分)
诠释性层面:经济大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都与国际经济恶性竞争有关系;二战即将结束,世界
需要和平发展;美国以超群的综合国力有能力主导世界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利于美国谋求
世界霸权,也有利于稳定世界经济秩序。(7分)
决定性层面:全球化乃大势所趋,当今中国应该积极融入并推动经济全球化,促进自身发展,维
护世界和平。(2分)
44.(15分)(1)特点:成为中枢决策中心;机制灵活;内容保密性强;皇帝直接参与,君臣共决;人治
色彩浓厚,存在制度缺陷。(6分)
(2)评价:是中枢体制的重要调整;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唐后期政治、军事和社会形势发展变化的 需要;进一步削弱了三省六部制(有利于削弱相权),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皇权;不能杜绝
朋党争斗和宦官专权,成为晚唐政治混乱的重要原因。(9分)
45.(15分)(1)措施:设置对经济实行管制和监督的专门机构;实行“国有化”;采取计划和财政手段
管控经济。(6分)
(2)原因:垄断组织的出现,战时传统市场经济的运行失范,战争的消耗与灾难。(9分,如学生
回答“整体世界的到来客观上需要加强政府对经济的调控能力”等可酌情给分)
46.(15分)(1)背景: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宋朝书院制教育与科举制的发展;苏颂良好的家风;宋
代科学技术的极度繁荣;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每点3分,3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亦可给分,共9分)
在高三复习过程中, 我按计划分三轮进行:第一轮按章节复习, 主要的目的是基础知识过关。基础知识是根本, 没有掌握基础知识, 谈什么都是空谈。第二轮是归纳专题, 进行专题复习, 主要目的是综合能力突破, 这也是我们农村中学学生最薄弱的地方。第三轮搞强化, 目的是提高应用能力。从实践结果上来看, 对于我们这里的农村学校的学生, 这套复习方法比较有效, 学生在高考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在高三历史的第一轮复习中, 历史的基础知识始终是历史教学和考试中的重点。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基本的历史理论, 都应该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所以第一轮复习相当重要。这一轮复习不仅内容多而且任务重, 在这个过程中, 我的方法是每复习完一课之后, 都要求学生记忆这一课的知识点, 每天利用晚修时间, 抽十分钟左右, 对当天复习课的一些知识点进行过关默写, 没有达到要求的同学第二天必须重默, 一直到过关掌握这课知识点为止。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她们“死去活来”, 因为我认为只有牢牢掌握了基础知识, 才有可能将知识拿出来运用.我们地区用的是岳麓版教材, 必修的三册书我都采用了这一方法。根据以前的教学经验, 我发现学生有些课文内容比较难记忆, 例如必修一的第8课《渐进的制度创新》、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第10课《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这三课内容涉及三个国家的历史及法律文献, 学生特别容易混淆;必修二的第11课《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第25课《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必修三的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4课《宋明理学》中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学生觉得难以记住的知识点;第21课《西学东渐》是这一本书中的重点, 学生在记忆时觉得困难比较大。因此, 在这一年的复习中, 我提前做好准备, 力求在复习时讲精、讲透, 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我发现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 记忆的速度更快, 记忆的效果也更好。在第一轮复习中采用这一模式, 过程比较长, 但从效果来看, 觉得还不错, 勤奋学习的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更牢了, 一部分比较懒散的学生在此之下也认真记忆起来, 较之以前有了较大的进步。
对于高考来说, 光掌握基础知识还不行, 这些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是混乱且不清晰的, 如果不对这些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学生要想在考试中大显身手, 这无疑是有难度的。因此, 第二轮专题复习就显得特别重要。进行专题复习的目的就是要深化现有的知识结构。学生在单元复习过程中形成的知识常常是孤立的、零碎的, 不能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所以很多学生都反映书上的知识点都掌握了, 但一拿到试题就无从下手, 感觉像一盘散沙。我在复习过程中就特别注意4个方面:
第一, 注意历史事实之间的横向联系。横向联系指对同一历史时期, 不同国家、地区发生的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如18世纪中叶至下半期, 启蒙运动、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之间的联系:这一时期, 启蒙运动进入高潮, 美国独立战争受启蒙思想影响, 并证明启蒙思想家提出的思想观点及社会学说的可行性;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又为后来的法国大革命树立了榜样。在复习中, 将这三者放在一起进行横向联系, 学生既容易理解, 也更容易记忆。
第二, 注意事物本身的纵向联系。纵向联系指同一个国家不同时期发生的事件的联系, 或者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的表现。比如, 在指导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时, 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层面, 由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联系到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器物层面, 联系到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共和制的制度层面, 再联系到陈独秀、李大钊民主与科学的文化层面, 以及后来中国共产党学习利用马克思主义, 这样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层次就一目了然了。
第三, 注意知识的广度。
第四, 注意知识的深度。
第三轮强化训练主要是做题, 让学生接触各种类型的试题, 以提高他们的答题能力。作为农村高中的学生, 基础相对来说比较弱, 要想在非选择题中拿高分是比较难的。因此我特别强调要做好选择题, 75分的选择题是一份试卷中的关键, 选择题拿高分, 整张试卷才能拿高分, 选择题做的不好, 整张试卷的得分必然受到严重影响。每个星期我至少让学生做一份模拟试题, 我要求她们在规定的时间里做完选择题, 对好答案讲评之后进行正确率的统计, 对比每次的得分率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我认为这种做法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反馈, 会发现很多问题, 在评讲的过程中还可以及时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做模拟试卷这一过程中我还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答题方法。部分学生在做答综合题时答题思路不清, 条理性不强, 语言不够准确, 导致技术性失分较多。我给学生归纳了三个步骤:第一步, 认真审题, 首先找准问题中的关键字或关键词;其次注意题目中的限制项, 全面领会题目考察意向。第二步, 详列提纲:把思维的“火花”用比较短的语句写下来, 也即记下自己的思维过程, 提纲要条理清楚, 简洁有序。第三步, 规范答案:把提纲具体化, 连贯起来, 写成语言简洁明晰的答案。学生在这个过程做的比较辛苦, 不过在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后, 答题有了明显进步。
时间如白驹过隙, 转眼即逝, 从学生的高考成绩中, 我体验到了这种模式带来的成效, 在所带学生中, 既有片区中的最高分, 也有一批通过高考证实自己学习能力的学生。对农村中学历史高考复习模式的探索, 让我思考了很多, 也让我学到了很多。要想在教学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我想我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政治文明历程.岳麓书社, 2006.
[2]经济成长历程.岳麓书社, 2006.
[3]文化发展历程.岳麓书社, 2006.
[4]北京海淀进修学校.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丛书 (历史)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0.
一、看花不见花,花儿原在树丛下——2012年高考历史试卷特点分析
2012年湖北高考文综历史试题是我省第一次使用的课标类型高考试题。与以往的高考大纲试卷相比,试卷总体体现出以下特点:
1.体现新课程理念,强调研究性学习。试题依据《考试大纲》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命制。试题全都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变换新角度、呈现新问题,检测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与历史素养。试题开放性加强,重视对研究性学习能力的考查,答案在语言组织上更科学。
2.凸显历史学科特点,渗透情感体验。试题没有追随社会热点问题,而是恰当关注时代主题,许多试题体现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试题贯穿着唯物史观等史学理论,彰显着当前流行的文明史史观、全球史范式、现代化史观等史学研究理念与方法。
3.试题稳中有变,体现人文关怀。试题在内容分布、阅读量、难易程度等方面基本保持稳定。客观题以政治史、经济史方向的内容为主;史学常识和史学方法类题自然地渗透到整个试卷中。主观题突出了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向内容的整合,中外关联,古今贯通。试题考查知识的覆盖面和分布比例比较合理,其中选修的试题材料新颖,可读性强,设问指向明确,考生容易着手作答。
4.重视基础知识,坚持能力立意。试题围绕主干知识命题,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同时,注重考查考生解读史学文献、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能否把握历史阶段特征,灵活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排列位置改变,历史学科挑战加大。2012年湖北省文综试题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历史学科试题排列位置由以往的第二位变成了第三位,这对历史学科备考提出了更高要求。每一年高考文综试卷对考生来说都是挑战,其中历史试题的难度一直都很大,考生对历史学科有较强的畏难情绪。
二、寻寻觅觅,方知小径通幽景——2012年高考历史试题主题分析
结合2012年高考历史试题的具体考查内容,举例说明历史试题呈现的命题主题:
1.挖掘丰富的细节,凸显民生问题。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
(3)根据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
24题考查考生理解监察制度与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关系,进而理解制度与国情的关系,反映我国追求社会公平的现实;40题,从交通信号灯变迁的角度,要求考生通过对材料的解读,作出正确分析和解答。充分显示历史学科对现实的关照与关注。
2.回应时代主题,彰显民主发展的大趋势。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34)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当建立民主与法制社会成为人们一种自觉的诉求时,高考试题在古今政治法律上着眼,体现了史鉴功能。从对清朝的内阁制度、古罗马的案例、中国古代专制政治的评述的考查,体现了民主的阶级性与阶段性。从中提高考生对民主政治进程的曲折与艰难的认识。
3.注重人文积累,强调学科综合能力。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A.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25题以宋代杭州的故事引入,不仅考查了考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还考查了考生对人文知识的积累,考查了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nlc202309040422
4.考查学科素养,落实知识能力目标。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30)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
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习必须具备的。30题要求考生既需掌握时间定位,又需结合时代对1895年前后人们的观念进行考量。
5.合理构制试题,促成学生情感的提升。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33)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33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通过“下海潮”理解政策与现实的关系。
6.命题更开放,探究性、开放性加强。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41题重点考查学生评析与阐述观点、运用史实论证问题、合理规范组织语言的能力。该题把自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的史实整合起来,从纵向看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史,从横向看则把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引发考生的思考。试题灵活、答案开放而有度。检测考生的综合素质和史学功底。
三、蓦然回首,灯火阑珊路在前方——2013年历史备考具体策略
对2013年历史备考我们既须心中有方略,又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下去。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1.研读课标与考纲,特别是考纲,明确要求自己夯实基础。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高考命题的法定依据。高考试题的精神内质和呈现形式要符合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高考《考试大纲》坚持“四个方面”,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方面。这些要求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基本吻合。
大家一般认为,研读课标与考纲,特别是考纲,这些都是老师的事儿,与我们无关,实际上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考纲是高考命题最直接的依托,在备考复习过程中,我们既可以通过老师的帮助对考纲进行解读,也可以自己结合考纲进行全面温故与整理,以期明确命题的知识范围与命题方式,熟悉重要史实与相关能力,为提高高考应试能力打基础。这应该是高考文综历史备考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2.更新观念,但教材的基础地位不可动摇。
根据新的课程观,教材不再是我们唯一的学习资源,而是资源之一。许多考生主观地认为自己使用的教材不重要,可以抛到一边不去管它。这是十分错误的观点。历史教材是我们学习、品味与理解历史知识最主要的载体,也是我们知识结构与知识框架形成的重要依托。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老师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也是依据教材展开的。老师提供的素材和资源当然重要,但许多只是一些知识点的合理补充或伸展。对教材的熟悉程度与解读程度对我们后期的备考信心有重要影响,而且教材里面有大量反映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内容,这是目前历史高考试题中关注的重点之一。由此可知,在更新观念时,我们要把对教材的有效利用放到重要的位置上,要把教材用得全面、精确、合理,不留任何空缺与遗憾。
3.2013届高考复习具体的备考建议。
一是制定周密而详实的计划。高考复习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连续而且漫长的过程,尤其是在一轮复习阶段,学习的重心应在复习基础上。我们制定计划后应该有条理地推进,每个复习阶段的重点要明确。最好是把自己的计划与老师的复习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合理分配时间和合理利用时间。没有计划的复习一定是低效的。所以,在高三复习的过程中,同学们一定要有自己的一份复习计划。每天有计划,每周有计划,每月有计划,而且都要落实到位。这种复习的过程一定会让我们获得很大的成就感与自信心。
二是精读教材,不留空点。复习时不能存在猜题和押题的侥幸心理,必须重视知识的全面掌握,把每一个知识点落实到位,把每一个基本概念理解透彻。第一轮复习备考要把课文中的阅读文字、插图、表格、前言、注释、大事年表等仔细阅读并加以整理,不要怕浪费时间。这样做既可以强化主干知识复习,又能兼顾到边角知识的落实到位,使之成为提高考试成绩的新增长点。
三是抓主干知识的专题整合,对历史概念要把握清楚。重视对知识点的系统化分析,重视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体会其中蕴含的整体构思的思路,逐步理解高考典型题型的思维方法。建构知识体系切不可只进行简单的知识堆砌,而要主动的思考和质疑,在与老师或同学们的讨论和探讨中,自主完成专题建构,从而提高自己理性分析历史试题的能力和策略。要善于把零碎的知识归于某一知识结构中,不要让记忆过细的知识成为记忆的负担。尤其是在高三后一阶段要加强对主干知识的专题整理,把握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网络。
四是联系社会生活,主动关注现实问题。近年的高考试卷体现了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现实问题、重大社会问题为素材的命题思想,凸显了人文科学的社会功能。这就要求我们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在复习备考中,我们须善于阅读与领会各种时政信息,关注身边的时政热点,把握人类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对热点问题的复习不能停留在表面,而要从历史学科体系内挖掘和现实热点相联系的隐性历史知识,把历史学科知识与社会现实、热点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在现实和历史之间,增加自己对历史学科的感悟力与思辨力。
nlc202309040422
五是不要盲目的大量做题,训练要讲究规范。历史高考复习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对于所有知识点需要进行“地毯式”搜索,做到不缺不漏。因此,仅靠简单地做题达不到一轮复习应该具有的效果。盲目做题既没有针对性,更不会有全面性。不过,对历史学科的知识与能力的考查最终还是要落实到答卷上的,因此不做一定量的练习也是不可取的,但练习时要严格控制时间,加强限时训练。我们要特别重视对答卷规范化的训练与养成。一是要从规范答题的程序入手,如材料解析题中一般要注意以下步骤,“通览试题→审题解难→透析材料→整理构思→表达成文”,把答题规范贯穿到各个环节之中;二是要在平时的作业和考试中养成思考与作答的规范。如材料解析题的答案形式需“六化”,即答案提示化、序号化、段落化、要点化、语言化、学科化;答案内容面要宽、点要齐、话要简,要史论结合,避免文学化语言。一般情况下,一个要点最多用两至三句话表述即可,同时注意凸显关键词。在知识或概念模糊的情况下一定要回归课本,注意掌握教材上的知识与概念的表达,注重对知识点运用方法的总结。
六是要有攻坚意识,尤其要聚焦高考中的常考点。特别是其中必考而自己还没有掌握好应对策略的内容,如近几年高考中出现的历史小论文写作,2012年新课标卷的评析“冲击——反应”模式的小论文就让考生有眩晕之感。历史小论文包括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一是论点(观点),需从材料关键词中找出;二是联系知识,罗列论据,论证观点;三是合理安排结构,论证过程中逻辑要清楚、严密,做到证据与观点之间的无缝连接。论证过程应有“历史味”,应采用学科语言,做到言必有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切忌空发议论或简单的罗列史实。要做到下笔成文,讲究格式,不能像问答题一样仅是回答问题,而须以文章的形式来呈现。论文中要进行分段,以便突出结构。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另外,史论结合要求史中有论,论从史出。一定要使用历史学科语言,切忌口头语。单纯的史实堆砌,或者是整篇的论述,都是不能得高分的。历史小论文一般都有字数限制,应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在充分理解材料和命题意图的基础上,先打草稿或列腹稿再动笔,以确保语言精炼,切中要害。
新课程历史高考试题每一年都以“稳中有变”的方式呈现,但高考历史试题对我们考生的要求是稳定的。主要考查我们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学科素养、人文素养和现代公民素养,侧重考查基础知识的迁移能力和提取分析历史信息的能力,考查大家对新的史学观念、一般研究方法的把握等。把握并逐步实施这些要求,必然有助于2013年高考历史学科取得更好成绩。
责任编辑 赵玉渊
衡水中学 杜娟
高三英语二轮复习的任务是,针对高考试题类型进行专项训练,重在方法指导,系统归纳题目类型特点,优化提升解题得分能力,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一、突破词汇关,培养词汇活用能力。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英语分数的提高、英语水平的提升以及能力的培养。因此,指导学生科学地记忆单词,仍是二轮复习的重中之重。我们要求学生,每天至少复习80个左右的单词,在两个月内至少进行两轮记忆,并强调复习记忆实词,即动词、名词、形容词和副词,以及实词的词组、短语、习惯搭配等。然而,面对新教材词汇量的猛增,学生枯燥地记忆单词,既增添学习负担,又会有挫败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词汇复习策略。不仅要结合心理学的遗忘规律,指导学生利用一切琐碎时间反复复习,还要具体指导学生利用上下文、工具书、词根、词缀、类比、归纳、联想等科学地学习词汇,利用情景、演绎、归纳、练习等有意义地记忆。
二、突破专题关,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1、强化听力训练。要重点精选语速适中、由英美人士录制的音像材料来操练。特别是后期,天天训练,足量训练,适当延时训练,即一次的训练量超过高考题量,以延长学生听力的疲惫期。同时,在课间穿插了英文歌曲欣赏,缓解学生的压力,培养语言能力。在听的过程中,加强听力指导,也至关重要。
2、侧重专项训练。语法方面要注重以下几点,一是动词,即词组和短语比较、时态、语态,情态、语气和非谓语;二是三大主从复合句,即名词性从句、副词性从句、形容词性从句;三是特殊句式或结构,即独立主格结构、主谓语一致、并列句、反意问句、倒装句、省略句和强调句等,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结合与应用。
对于阅读方面,要对阅读技巧和一些非语言知识因素加以指导,提高学生阅读的逻辑推理能力、猜测能力、概括能力。对于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要认真选材,多读一些优美文章或段落,英语的语感会自然形成,每天保证至少1篇完形和3篇阅读。要做到泛读与精读相结合。首先是限时训练,对完答案后,再精读文章。另外,完形和阅读训练题的难度一定要把握好,即材料难度要与高考材料的难度一致。
对于书面表达,要多读多背优秀范文,英语写作高频句式、短语等。要有足够的语言储备,让学生弄清各种体裁、题材的文章该怎样去写,怎样开头,怎样过渡,怎样结尾等。在平时训练中,要求学生从造句入手,慢慢过渡到短文写作,即遣词造句、联句成文、谋句成篇。要引导学生注意书写基本功的训练,尤其是卷面整洁度和字迹工整度。
3、突出模拟训练。越接近高考,越要进行贴近高考的模拟训练,同时做到答题思维和习惯的范性,提高答题的速度和准确度。当然,训练的同时,更要注重归纳反思,提升应试技能。要注意收集高考信息和模拟试题,评讲试卷突出重点,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来源:搜狐网
又是一年高考时,舆论的持续关注令衡水中学再次成为焦点。
从“神话”、“工厂流水线”到“高考监狱”——高考成就了河北衡水中学,也让它饱受争议。
连年创下冠绝全省的高考成绩,被全国多所中学视作学习标杆,军事化般的封闭式管理,对学生和老师处处纳入奖惩的量化考核——有人爱它,也有人恨它。在区域教育资源长期不均衡的现状下,衡水中学以及那些与其模式相似的“超级学校”诞生,似乎不可避免。
对一些寒门学子而言,这是改变命运最公平的上升途径。但这一模式又显得如此脆弱。
小城里的“超级中学”
高考第一日的语文考试刚刚结束,地处河北省偏远小县城里的衡水中学校园内静谧如常。
面临这场人生大考,学生们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中午已过,社交媒体上衡中老校友们的祝福中,也透露出稳操胜券般的自豪:“我在XX大学等你们。”
一切又注定不同。
高考前夜,百度“衡水中学”贴吧多次有人发帖询问:“听说去年(2015年)衡中6号和7号晚上讲的题,跟高考一模一样?”而一个月前,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微媒体开始频现类似“求衡中高考模拟卷”的求助。淘宝上可以搜出上千个以“衡水中学”为搜索结果的宝贝,大部分是“状元笔记”、“错题笔记”等学习资料。
但一位衡中学生留言称唯一的秘诀是“做题、整理和调整,几百天如一日”。
另一方面的变化发生在细节之处。
每个教室的门轴都悄然滴上了润滑油,以避免发出异样的声响;校内的温泉洗浴中心开始对考生全面开放——要知道衡中为人所熟知的日常作息时间中,“洗澡一周规定洗一次,平时只能擦擦”。
高考的到来,让这所以铁一般纪律著称的学校多了一些变化。
与印着“高考必胜”、“步步高”等字样的早餐,以及摆出类似字样的3万盆新增的鲜花盆景相比,更值得一提的是两个时间上的变化:早晨6时20分出早操,比平时晚了40分钟,晚上9时30分熄灯休息,比以往早了40分钟。
这两个打破军事管理般量化的变动,实际是为了更精细的量化:以分钟为单位微调作息时间让学生得到更充分的休息,成为近年来高考前夕的常态。
这种量化随处可见。
其官网首屏喜庆的大红色背景下写着:一五夺冠领跑河北十六载,各段高分人数超全省一半。随后弹出的2015年高考喜报里,极为详细地罗列出本校考生占省文理科前
10、前20、前30一直到前1000名的人数——几乎每一项统计中都占据了近乎半数。
数年来,衡中每年考入清华北大的人数稳定保持在100人上下。2015年更是达到了119人,6人进入省理科前十,7人进入省文科前十。
那是一种孤独的领跑。
从“高考神话”、“高考工厂”到“高考监狱”,高考成就了河北衡水中学,也让它饱受质疑。校长张文茂曾对外界赋予的“超级中学”称号表达不满:“不能因为一个学校的高考成绩排名靠前,学校发展好了,就说我们是超级中学。”
在整个河北省,衡中有着追赶者难以企及的领先优势。
媒体报道中,学校实行的无死角管理,将学生从早晨5点半到晚上10点10分的作息时间精确到分钟;而为人熟知的“量化管理”把谈恋爱以及异性频繁交往、走神和吃零食都纳入精密的扣分范畴;课外读物是不被允许的,也鲜有其他的娱乐方式,甚至小卖铺里的商品也被限定在文具用品;繁重课业压力下,学生很少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我们的寒暑假作业是每天一套高考模拟题的量”。
一旦遭受处罚,轻则写检查、停几节课;重则回家反思,一旦落下课程就很难跟上。
“自习考试化,考试高考化,高考平常化”——对衡水中学高三的学生而言,接下来的两天将是他们数百上千次考试的最后一考,那意味着自身命运的改变和衡水中学17年来的荣誉。
这个夜晚,衡中学子中绝大多数人期待的目的地、270多公里外的北京,下起一场电闪雷鸣的大雨。
爱的誓言:高考第一就结婚
十年过去了,张雯依然记得当年在衡中跑操时,同学们震天的、宣泄般的口号声。
2003年她如愿以偿地考入衡水中学,成为邻居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当时有种说法,进入衡中半只脚已经踏入大学校门。“但那毕竟只是半只脚。”一入学她便感受到了校方的严格管理。
“5点半起床,15分钟后到操场列队集合,整理队形,以班为小队跑个两三圈。学校会对每个班进行评分,进入到日常的量化考核中。”她介绍。
在她发给搜狐新闻的一份“衡水中学生活作息表”钟,以精确到分钟的方式,规定了一天的安排:6点开始半个小时的早读,随后以年级为单位分批次早饭——6点30分高三,6点34分高二,6点38分高一,午饭、晚饭亦是如此形式。
上午10点开始跑操,学生们快速跑出教学楼,3分钟内在操场完成集合,形成近百个班级方队。步伐是否整齐、口号是否震耳,都会由数十名考勤员记录打分,排名评比。这也被外界称作“阅兵式跑操”。
每堂课开始前都有两分钟的预备时间,排的满满当当的授课和自习之外,休息也被纳入考核——中午12点45之前必须强制进入宿舍楼午休。晚10点熄灯,10分钟后晚休,有专人查看并制止“躲在被窝里学习”的行为。
“两眼一睁,开始竞争;两眼一睁,学到熄灯”——有人这样形容衡水中学的校园氛围,就连跑操、打饭和上厕所的空闲都会有学生带着书本背单词。
包括成绩、德行、卫生等均纳入量化考核。哪怕在食堂吃饭“都不能细嚼慢咽,必须坚固速度,否则面临扣分处罚”。晚休不睡,自习课喝水,课上与同学讲话、朝后门观望、照镜子等行为都被视作违纪违纪时间并扣分。
如果被子叠的不达标,累积一定次数后,学生会被要求抱着的被子去在大会上叠被子。还有学生因午睡睡不着玩手指,而被老师记录。
有家长曾以“衡中.看儿”为名的打油诗,形容经历一路堵车后,接孩子出学校到附近酒店相聚的细节:先在前台办登记,家长孩子多了去,进了房间先洗澡,搓下泥丸真不少„„短暂团圆后,再次见面又是两周之后了。
因管理严格,有人戏称衡水中学为“河北省第二监狱”。
不仅学生,教师同样面临着考核。
从学生早读开始,任课老师就开始工作,而班主任还要陪学生跑早操。年轻教师往往要在学校待到晚自习结束,为学生解答问题。劳动节和国庆节甚至周末都鲜有休息时间。
为此,衡中一度进行“最美婆婆”评选,鼓励老人们支持儿媳工作。
不久前在衡水中学的教师活动中,一个带高三班主任的青年老师大声向恋人宣布:“如果今年高考我们学校取得突破,我们班的成绩还是第一,我们马上就结婚。”
他很快获得校长的鼓励:我相信你一定可以梦想成真。
张雯记得高三那年,为备战高考,班主任把自己刚刚出生的孩子送回老家。一天晚自习,对方喝了点酒,用幻灯片给大家放孩子的照片,脸上满是初为人父的自豪。
她突然觉得,一向严肃的老师“其实挺可爱的”。
不公平的起跑线
“衡水模式”一直不乏追逐、模仿者。
数据显示,2002年到到2012年的十年间,来衡水中学参观的外地官员、师生就有17万人。如今进校参观每人须交600元会务费,且只能在预约后的开放日入校。
拥而至的观摩者带动了当地酒店和餐饮业的发展,几年前衡水中学承办大型的教育论坛或会议,不少与会者甚至要到几十公里外的县城住宿——因为附近的酒店已经住满。
衡中经验也被带到全国各地。“跑操”、“第九节课”等形式被引入多所地方中学,效果却褒贬不一。知乎社会上曾有网友评价,引入这些衡中模式后,学校原有的几十个文体社团逐渐衰落,汇演和体育赛事也不再如以前那样丰富精彩。
“他们看到老师大量的发卷子,学生不断做题,拼命学习,就照搬过来。却不知到我们的老师把卷子里同类的题都剔除掉、避免重复这些细节。”很多教辅材料出版上市后,衡中的老师都会第一时间买来进行归类筛选,进而整理出拥有海量题型却不重复的“题库”。衡水中学工作人员也曾向媒体介绍,学校的精选试题库每年都会确保30%的更新率。
张雯认为,大部分模仿者学到的“只是皮毛”。最大的差距在于学生,“衡中学生是发自内心的主动学习”。
作为省内一家独大的“超级中学”,衡中招揽省内大部分优秀生源的“掐尖”行为,也造成其他县市中学“尖子生”的流失。一些省内其他县市地区学校的举报者称,衡中的跨区招生影响了区域教育资源的均衡。
实际上衡水中学崛起的过程中,也一度面临着“不均衡”问题。
1996年国务院批准撤销衡水地区,改设地级衡水市,“由周边的十几个贫困县划在一起”,几乎没有可供发展的资源,经济总量长期处于全省底部。
有业内声音指出,相对于省会石家庄等大城市的高中拥有的教育资源,衡水中学最大的优势在于获得当地市政府的鼎力支持。学校发展扩张后带来的种种利益,又加剧了这种政策上的偏重,比如允许在全省扩大招生范围。全国政协委员迟福林也曾表示,地方政府是“超级中学”的始作俑者,将其视作一种政绩。
而“衡水模式”的本质,是通过强化管理的方式,“将学生做题的潜力挖掘到极致”,以提高高考成绩,满足应试教育需要。衡中与北京、上海等一线大城市的重点中学相比,无论教学方式还是学生的出口,差异依然是巨大。
“如果高考制度不改,这个(衡水模式)永远改不掉。”张雯说,“毕竟,寒门子弟通过高考改变名命运,严格要求自己,这是最公平的竞争方式和上升方式。”
不过这种相对公平的方式也正面临着种种冲击。
12.长期以来,全球原油期货交易基本用美元结算。中国是当今最大石油进口国,进口原油须从美国指定的银行先把人民币换成美元,为此每进口一桶原油需要多支付1~1.5美元。2018年3月26日,中国推出以人民币结算的上海原油期货交易。这一举措有利于: ①降低石油进口成本,增强企业盈利能力 ②规避美元汇率风险,主导石油交易秩序 ③拓宽石油进口来源,维护我国能源安全 ④提高交易结算效率,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3.凡勃伦效应是指消费者对一种商品需求的程度因其标价较高而不是较低而增加中。勃伦效应的合理解释是,消费者购买某类商品特别是奢侈品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和享受,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凡勃伦效应表明:
①价值规律只存在于普通商品交换过程中 ②商品的价格并非是影响需求的唯一因素 ③消费心理对人们的消费行为起决定作用 ④打造知名品牌有助于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⑤
14.为鼓励创新型企业发展,国务院办公厅2018年3月30日正式转发了《证监会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若干意见的通知》,一批优秀的创新型企业将率先登陆资本市场,下列对这一政策传导效应判断正确的有:
①拓宽创新型企业融资渠道→解决企业融资难→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②放大创新型企业的财富效应→吸引社会资本流入→实现资本优化配置 ③丰富股民投资选择→增加财产性收益→分散投资风险
④提高创新型企业发展预期→吸引科技人才→推动创新型企业良性发展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5.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着力推动旅游业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从企业单打独享向社会共建共享转变,从景区内部管理向全面依法治理转变,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向综合目的地服务转变。促进全域旅游发展:
①旨在提升旅游业的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②有利于规范旅游治理,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③是深化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途径 ④意在提高各景点门票收入,增加旅游效益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6.某社区创新基层“三事分流”工作法:“大事”即政府管理事项及公共服务,由政府部门负责解决:“小事”即村(居)公共事项及公益服务,由村(社区)“两委”牵头,社区自治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区单位共同协商解决;“私事”即村(居)民个人事务和市场服务,由群众自行解决或寻求市场服务,此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得益于: ①创新了以政府管理为主、社区组织为辅的基层治理方式 ②厘清了政府、社区和居民在社区治理中的身份和职责 ③突出了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教肓、自我服务的职能 ④实施多元化洎治理,増强了社区的自治功能和服务功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H省2017年首次组织7000户民营经济代表,按“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五个等次,对省发改委、省工信委等37个直接为企业服务的政府部门进行评议。民营企业评议政府职能部门工作的积极效应是:
①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消除特权思想 ②推动政府转变行为方式,优化政府管理 ③建设廉洁高教政府,改善营商环境 ④完善科学考核制度,提高行政效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8.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调整了外交布局。这个新布局反映的是“围棋思维”,重大局谋长远,不计较“一城一池”之得失。在对外交往中注重大国战略稳定、周边政治统合、对发展中国家重义轻利、多边舞台优化提升,都表明了中国更加重视战略谋篇布局。下列正确反映这一战略的外交活动有: ①坚持“新型义利观”,携手发展中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
②多予少取,化解利益分歧,运筹中美、中俄、中欧等新型大国关系 ③谋求利益共识,构建周边伙伴关系以应对全球性挑战和第三方威胁 ④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9.受表彰的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代表合影时,发生了令人动容的一幕:看到93岁的黄旭华、82岁的黄大发站在代表们中间,习近平请他们坐到自己身旁。习近平这一举动蕴含的文化意义在于:
①弘扬传统道德,发挥“主心骨”作用②注重典型示范引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 ③能让人们无形的、自觉地得到思想的启示 ④发挥道德模范选择、传递、创造文化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一个人的青春是平庸无奇还是璀璨夺目,“觉醒”堪称关键变量.“觉醒”了的青年,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即使处于痛苦、困厄之中,也能潜心积蓄站起来的力量。下列选项对比理解正确的是:
①“觉醒”能调节人们的生理活动
②“觉醒”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推动作用 ③“觉醒”是对事物正面的、理想化的反映
④“觉醒”可以在人们实现人生价值中派生出物质的力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1.陆游在封建统治阶级向外来侵略势力委曲求和、爱国抱负得不到施展的背景下,在《卜算子·咏梅》中哀叹残雪中凋零的梅花,表现出孤芳自赏、凄凉抑郁的调子;毛泽东在我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中苏论战的情况下,在《卜算子·咏梅》中赞叹冰雪中怒放的梅花,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决心,在险恶的环境下决不屈服,勇敢地迎接挑战。可见:
①人体的生理活动对人的意识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②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会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差别③理想抱负和人生态度影响人们对客观事实的认识④诗人审美情趣的差别受客观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克隆技术自产生以来,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问题始终是世界性难题。我国科学家利用猴的体细胞复制出多个相同的个体,取锝了克隆猴的成功,首次完成对非人灵长类动物的克隆过程,该技术的应用扩大了猴体的来源,为加快有关人脑疾病新药的研发试验创造了条件。克隆猴技术:
A.消除了万事万物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 B.实现了克隆技术发展中质的飞跃 C.为人类提供了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D.穷尽了人类对生物科学的真理性认识 23.霍金说:“一群金鱼在鱼缸里+它们看到的和我们所处的哪个更真实?在金鱼的世界里,由于光在进入水时发生了折射,在我们看来的直线运动,在金鱼眼中就是曲线运动。如果金鱼够聪明,总结出一套物理学规律,虽然这规律在我们看来根本是胡说,但是问题来了,我们怎么知道,我们不在一个更大的金鱼缸里呢?”这启示我们:
①换位思考能检验认识误区,提高认识正确性.②不断反思是意识能动性的袭现,能克服思维误区③总结出的物理学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④世界复杂性寓于联系的多样性之中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3月8日,奉行“美国利益优先”的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签著对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分别征收25%和10%关税的公告。美国这一举措滥用了世贸组织“安全例外”条款,欧盟则宣称将对来自美进口摩托车等产品加征关税予以反制。3月22日,特朗普正式签著对华贸易备忘录,宣布将有可能对从中国进口的6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并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责并购。中国商务部隨即宣布,拟对来自美进口部分产品加征关税,以平衡因美国对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加征关税给中方利益造成的损失,世界贸易战一触即发。
中国以推动人类共同发展为己任,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全球问题互利共赢的中国方案:“一芾一路”倡议,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新思路新方案;对620平台和金砖国家机制的倡议,是力求更高程度、更大范围的跨区域、全球共同发展的主张。中国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推动了世界的发展。2012至2016年,由于进口持续增长,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4%。结合材料,请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世界贸易战一旦发生对世界经济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并分析我国坚持互利共赢原则的原因。(14分)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对宪法修改作出重要部署。这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宪法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之所以在程序上做这样的规定,是因为完法是人民的完法,修改宪法的过程,也是凝聚央识的过程.回顾现行宪法的4次修改,每一次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遵循,就是因为做到了严格依法按程序办事,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实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有机统一。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结合材料阐述中国共产党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并说明人大代表在修宪的过程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12分)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材料一 江西省赣州市市委、市政府把文化扶贫列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以文化阵地扶贫、公共文化服务扶贫、文化产业扶贫为主要内容,大力实施文化扶贫工程,有效解决了文化服务贫困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一个地区的贫困,袁面上看属于经济问题,但从深层次考察,往往有着极深的文化根源,人们的经济状况与其科学文化素质、价值观健康观念、生活方式和文明开化程度紧密相关。
材料二 新时代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转变成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文化领域在这一新变化下也面临着新的发展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注重文化建设“精气神”的高度统一;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不断加快,但是品质不高、文化创意含量不足、文化精品匮乏等问题仍然存在:“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因此,文化精品的创作也越须以人为核心,繁荣文化精品创作与生产:积极探索文艺创作的新途径,拓宽艺术繁荣的新思路,擦亮文化名片,打造一批文艺品脾活动:加快各级文化馆(站)、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文化大院等群众文艺阵地建设,建立覆盖全国的群众文艺设施阵地网络,根据群众文艺特点,积极发展群众音乐、舞蹈、戏剧、曲艺、3 堇术、书法、摄影、文学等群众文艺团队。
(l)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知识分析党和政府应如何处理经济扶贫与文化扶贫的关系。(12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如何适应新时代下文化领域发展的新要求。(10分)(3)文化扶贫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请就教育在文化扶贫中的作用为某村委会进行文化扶贫工作涉及两条动员标语。(4分)参考答案:
12~16 DCBAC 17—21 CBCBD 22~23 BC 38.(1)消极影响:①导致全球关税水平提高,影响世界贸易发展,不利于发挥各国比较优势;②导致出口萎缩、进口商品价格上涨,损害生产者、消费者利益;③减弱全球经济增长动力,影响全球经济增长速度;④破坏世界贸易规则,影响公正合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或损害世界贸易体系)。(任答3条即可)
(2)原因:①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需要坚持互利共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②坚持互利共贏,符合等价交换原则和世界贸易规则。③既有利于我国扩大对外幵放,促进我国经济发展。④也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国际经济新秩序,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39.关系:①党和人大都体现人民意志。在修改宪法过程中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②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党领导一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提出修宪建议,做顶层设计,人大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科学修改宪法。③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立法权,通过宪法修正案,使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依宪执政,带头守法。人大代表: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密切联系群众-反映人民群众对修改宪法的意见和要求,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议案(提案权),在大会期间认真审议修宪草案(审议权),最后表决通过宪法修正案(表决权)。
40.(1)①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经济扶贫为文化扶贫提供物质保障,文化扶贫为经济扶贫提供精神动力,二者是相互促进的。②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我们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学会统筹兼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经济扶贫是扶贫工作的主要抓手,文化扶贫是经济扶贫的有益补充,二者相得益彰。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好经济扶贫和文化扶贫的关系。
(2)①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加强管理,正确引导,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的文化产品。②坚持市场导向,生产创作适合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转变发展方式,促进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提质增效。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作的主体和服务对象,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创作的热情,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④立足实践,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传播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打造文化知名品牌。⑤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1. 试题特点
历史概念理解类试题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这种试题一般会在题干中提出一个或几个历史概念, 将选项设计成对概念的阐释, 既有正确的, 也有错误的;在历史概念的考查中, 命题者常常采用移花接木、张冠李戴、偷梁换柱的方式给学生制造分析、理解、判断、推理的障碍。近年来, 概念理解类试题也逐渐向材料解析题渗透, 题目中往往会出现“指、是、背景、含义、目的、标志、特点、表现、反映、性质、实质、影响”这样的关键词;题目呈现形式多样, 有的是直问直答, 有的是用文字、图表等多种材料形式创设成问题情境等。
2. 概念分析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 它包含着特定的含义。历史概念的种类有人物、事件、文献、典籍、法律、制度、著作、会议、党派、思想、学说等。历史概念是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之“网结”, 是形成历史思维能力之“基石”。因而“形成和运用正确的历史概念, 是理性地认识历史的起点, 是历史学科各项能力的‘基本’”。历史概念主要有以下特征:第一, 历史概念都有客观性、独立性。其都有特定的、准确的外延 (量的属性) 和内涵 (质的属性) 。历史概念的内涵, 就是概念的内部结构, 它包括时间、地点、内容 (过程) 、结局等史实要素;历史概念的外延, 就是概念的外部联系, 它包括背景 (原因、条件) 、与相关事件 (事物) 的联系、性质、作用和影响等要素。第二, 历史概念都有明确的时间和空间定位, 具有历时性、共时性和结构性。第三, 历史概念包括单一型概念和复合型概念, 概念群体之纵横及其网状化、序列化、具体化, 就是历史学科知识体系。
3. 经典题例
【例1】 (2012年江苏历史卷第4题) 明成祖时, “特简 (选拔) 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 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 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 不置官属, 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 朝位班次, 俱列六部之上。”据此, 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明朝嘉靖皇帝时大权尽归内阁, 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因此C项错误;A项是科举制度的作用, 与题中材料无关;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因此B项错误;内阁地位虽有变化但始终是皇帝的咨询机构, 职能基本未变, 故D项说法正确。
【例2】 (2012年山东文综卷第9题) 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做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B.道家
C.墨家D.法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材料“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做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说明此学派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反对贵族特权, 主张社会变革, 倡导重农抑商。而这些主张是法家学派的主张。故正确答案为D项。
【例3】 (2012年江苏历史卷第22题) 史家有时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识, 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 (其他部分略)
二十多年前草写《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时候, 我所看见康氏的著作不过是现在所看见中的一小半。他的思想, 我既不能有全面的认识, 也不曾作深入的剖析。因此我的论断不免有舛误的地方。例如我说:“康氏以立宪为保皇之手段, 故其所号召者为假民权。托孔子以为变法之口实, 故其所号召者为假维新。”多看他的著作, 细研他的思想之后, 我发现这个论断几乎与真相恰相反背。现在我认为这两句话可以改为“康氏以保皇为立宪之手段, 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谓孔子为改制之圣人, 其所企求者实为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我现在的看法……可以说是遵行“过则勿惮改”的古训。
———萧公权《问学谏往录》
请回答:
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材料中“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的内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对材料的分析能力。题中“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的内涵, 就是“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 即在制度上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由君主专制逐步过渡到君主立宪制, 在思想上宣传西方的民主政治学说, 以实现制度变革与思想启蒙的双重目的。
【参考答案】内涵:抨击专制皇权;提倡君主立宪制度;宣传近代西方学说;实现政治制度变革和思想启蒙的双重目的。
【例4】 (2012年福建文综卷第38题) 近代以来, 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 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从现在起, 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 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 工作更伟大, 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1949年3月)
指出材料“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等时代背景和相关概念的理解。解题时, 要立足历史材料, 从材料来源的时间提示入手归纳分析。从材料的时间“1949年3月”看, 三大战役已经胜利结束, 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 中共面临着建设新中国的任务。从材料看, “城市到乡村”和“城市领导乡村”时期, 党的任务就是转移“党的工作重心”, 迅速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解放全中国, 领导人民开始进行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建设, 把中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一个先进的工业国。
【参考答案】背景:三大战役胜利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内涵:解放全中国;开展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建设。
4. 解题方略
(1) 学生在平时要加强对历史概念的学习, 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 在解答这类试题时, 对材料解析题要注意构成历史概念的基本要素因其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 构成历史人物概念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 其思想和重要活动, 其阶级属性和历史地位等;构成历史事件概念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事件发生的原因、时间、参加者、基本进程、性质、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等。
对选择题, 一般用直选法、排除法、比较词义法, 尤其是注意题目选项的用词是否准确, 不能以偏概全、偷梁换柱、张冠李戴等。
(3) 要熟练运用解答历史概念理解类试题的一般方法。首先, 要梳理相关史实, 如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等, 把握历史概念的外延;其次, 分析历史概念的历史背景, 关注历史概念的时代特征;再次, 解读历史概念的核心内容, 关注历史概念的本质和核心特征;最后, 要评价历史概念, 指出其影响。
5. 变式运用
【变式训练1】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 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 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 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用, 必须瞩目。”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
A.太原会战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D.武汉战役
【解析】题中材料“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用”, 包含着解答本题的关键词、程度词。A项和D项都属于国民政府大兵团作战, 与题意不相符合。B项是伏击战, 也与题意不相符合。C项与题意的破袭战、夜袭战特征相符合。故选C项。
【变式训练2】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 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解析】这道题中, A项和C项在教材上都没有知识依托。对B项和D项均可以轻易判断出其属于儒家观点和学说。C项出自《道德经》, 意思是:天地, 无所谓仁慈, 其没有仁爱, 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 任凭万物自生自灭。A项出自庄子《南华经》, 意思是:不要以人为之心越俎代庖, 去干预自然的进程。天地万物自为自化, 人不应该违背自然之道。理解了其意思后, 就容易选出答案了, A项是正确的。解答本题最有效的办法是排除法, 也可以运用概念分析法解题。
【变式训练3】2010年9月29日, 中日韩三国外长在上海举行了有关朝核及东亚共同体议题的会议。日本外务省发言人儿玉和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东亚共同体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梦想……理想状态是, 这个共同体应该是综合性的, 不仅讨论政治问题或者经济问题, 安全问题也可以在共同体框架内讨论。”目前, 与理想中的东亚共同体性质相似的区域性集团是
A.上海合作组织
B.欧洲联盟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解析】这是一道材料型选择题, 也是比较型选择题、限制性选择题。解题时可以运用比较法、材料分析法、概念分析法等。由于理想中的东亚共同体是“综合性的”, 涉及政治、经济、安全问题, 与政治、经济高度一体化的欧洲联盟十分相似。故选B项。
【变式训练4】明清著名思想家王夫之说:“郡县之制, 垂二千年, 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 势之所趋, 岂非理而能然哉?”这句话表明郡县制度
(1) 消除由分封割据带来的隐患 (2) 有利于中央直接控制地方 (3) 是中国封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A. (1) (2) (3) (4) B. (1) (2) (3)
C. (1) (3) (4) D. (2) (3) (4)
【解析】本题是典型的组合型选择题, 是限制性选择题、材料型选择题, 也是史学范式选择题。解答时, 可以运用排除法、阶段特征分析法、材料分析法、假想法等。 (1) 的表述正确, 但与材料无关, 排除之。 (2) 可以通过“上下皆安之”体现出来。 (3) (4) 可以通过“垂二千年”、“势之所趋”体现出来。故选D项。
【变式训练5】西方人文精神在17、18世纪有了相对完整的发展。阅读材料, 并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问题。
材料亚里士多德以为天体是神圣而不腐坏的……而今人们却这样把天体纳入研究范围之内, 并且证明天体也按照……牛顿根据地面上的实验和归纳所得到的力学原理, 处在这个巨大的数学和谐之内。……从前人们认为他们所居处的世界, 是一个富有色、声、香, 充满了喜乐、爱、美……的理想的世界, 现在这个……世界则是一个……量的世界, 一个服从机械规律性, 可用数学计算的运动的世界。
———W.C.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1) 牛顿“把天体纳入研究范围之内”取得了重要成果, 其代表性著作是什么?
(2) 牛顿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革命, 即“牛顿革命”。从人对自然的认识 (知识、方法两个层面) 角度, 简要阐释“牛顿革命”的内涵。
【解析】第 (1) 题是再认再现类试题, 要理解“把天体纳入研究范围之内”, 就会联想到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其标志着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第 (2) 题是概念理解类试题。关于“牛顿革命”, 从知识方法看, 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从方法上看, 逐步形成了近代自然科学用实验法、归纳法研究自然, 用数学语言描述自然的方法。
【参考答案】 (1) 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 内涵: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逐步形成了近代自然科学用实验、归纳方法研究自然, 用数学语言描述自然的方法。
二、探究分析类
1. 试题特点
历史探究分析类试题的思维考查, 要求从文本材料或生活实际出发, 创设真实的或虚拟的历史情境, 以虚拟的历史情境为多见, 发现问题、分析思考问题并写出思维的结果, 有的还要求解决问题, 因此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历史探究分析类试题的设计, 关注生活和社会热点, 一般从学生熟悉的重大时事热点出发命制试题, 自然地引出历史知识, 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点上考查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历史探究分析类试题涉及的题型往往不拘一格, 打破了传统题型的固定模式, 呈现出不同题型的互融性、灵活性、多样性, 在一道探究性试题中几种题型可以互相结合, 如材料分析与问答相结合、材料分析与列举相结合、材料分析与填空相结合、图文材料分析与活动设计相结合等。而且在这一题型中考查的内容又有很强的综合性, 既有纵向的联系, 又有横向的比较。
2. 概念分析
历史探究分析类试题往往通过提供历史材料或创设历史情境 (真实的或虚拟的) , 引导学生从试题创设的情境中发现问题, 提出探究思路, 搜集相关信息, 运用有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这类试题既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学习探究能力, 又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 反映了当今新课程改革和高考命题改革的要求和趋势。
3. 经典题例
【例1】 (2012年上海历史卷第32题) 以下哪一情景最贴切地反映了“光荣革命”后确立的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3分)
A.国王宣布本年度议会开幕, 由议会就税收问题展开辩论
B.议会起草有关税收的法律文本, 提请国王裁决
C.议长宣布议会开会, 并主持讨论本年度国家税收
D.国王每年盛装莅临议会, 宣布本年度议会开幕与闭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 探究分析历史现象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英国“光荣革命”后颁布《权利法案》, 初步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其特征为“虚君”和议会主权, 因此A项最全面, 符合史实。B项体现了君主专制, 不符合题意。C、D两项反映的都是其中一个方面。
【评分说明】选A项得3分, 选C项或D项得1分, 选B项得0分。
【例2】 (2012年北京文综卷第15题) 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 探究分析历史现象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1854年提出“修约”要求以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而其要求遭到清王朝的拒绝, 这实际上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 表明欧洲列强希望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B项正确。其余三项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于1856年的时间或史实不符。故选B项。
【例3】 (2012年江苏历史卷第6题) 1912年3月, 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 视官之高下, 有大人、老爷等名称, 受之者增惭, 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 闻中央地方各官厅, 漫不加察, 仍沿旧称, 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 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 (被告) 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 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 探究分析历史现象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 南京临时政府虽然下令改变与共和政体不相符合的一些旧称呼, 但“公堂会审之时, (被告) 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 裁判官亦直受不辞”说明被告和法官心里的等级观念仍然根深蒂固。A项、B项明显是错误的。C项也与“漫不加察, 仍沿旧称”不相符合。故选D项。
【例4】 (2012年上海历史卷第37题) (其他部分略) 开国议政
假设你是宋初的决策者, 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大力推行科举制。决策之前, 你需要考虑的因素如下:
请你在文本框内的A、B两处填上恰当的文字。
【解析】本题A处, 要迁移宋太祖改革的相关内容回答, 即确立重文轻武的政策, 防止武人专权;而B处, 要联系相关史实回答, 如科举考试使录取的官员人数不断增加, 从而加重财政困难;会导致人浮于事, 行政效率低下等。
【参考答案】
A处:
答案1:
根据历史情境进行合理推论:大力推行科举制可以提拔众多文官担任朝廷官职, 形成一个以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 防止武将专权。
答案2:
推论与历史情境之间缺乏有效关联:防范武将专权, 削夺武将的权力。
其他答案略。
B处:
答案1:
根据历史情境进行合理推论:造成冗官、冗员, 导致财政困难;造成人浮于事, 行政效率低下。
答案2:
推论与历史情境之间缺乏有效关联:积贫积弱。
其他答案略。
4. 解题方略
历史探究分析类试题的解答, 主要有下列步骤。
第一步, 要审清题目, 领会题意。首先, 要明确题意, 完整、全面、准确地把握好试题的答题要求。其次, 要审明材料的观点。这样, 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现象。高考命题专家命制探究分析类试题的意图往往是通过材料反映出来的, 而题问与材料之间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要根据材料来设问, 根据材料来规定问题的指向和答题的具体要求。不管背景材料有多少个层次、设问指向有多少个角度、涉及的知识有多少个方面、设问的方式有多少花样, 最终归结起来, 都可将题意概括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种情形。
第二步, 要回归教材, 寻找试题与教材的契合点。探究分析类试题的题目及其答案取向是以教材为基础的, 学生在解题时必须以教材知识、所学知识为依据。那些脱离课本的盲目判断, 东拉西扯、高谈阔论的做法, 均为答题之大忌。尽管探究分析类试题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材料和涉及的问题也往往在教材之外, 但答案基本上能在教材中找到“蛛丝马迹”。学生只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 通过多种方法, 灵活地领会和掌握教材知识点与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教材的整体结构, 再通过平时适当的训练, 学会寻找材料与教材知识的契合点, 熟练运用答题的方法和技巧, 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第三步, 要注重发散思维, 多种方法并用。学生要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 依据题目要求, 对教材知识进行发散性思维。答题时, 应针对探究分析类试题的类型, 分门别类地作答。正确运用发散思维是解答探究分析类试题的最为重要的思维武器, 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去解释同一事物或现象, 必须紧扣试题要求和论述的观点, 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第四步, 要规范答题, 力求完整。在找到知识要点、确定答题思路后, 还要准确完整地组织答案。组织答案时, 要做到书写整洁、语言流畅、要点清晰、合乎逻辑;要注意全面性, 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回答, 切忌“攻其一点, 不及其余”;涉及多个知识点时, 要考虑其主次与先后, 用序号标明, 做到条理清楚, 层次分明。
5. 变式运用
【变式训练1】 (2012年全国文综大纲卷第18题) 1931年初, 红一方面军开始侦察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1932年, 红军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 这一成功
A.确保了红军对敌处于军事优势地位
B.为红军取得战场主动权创造了条件
C.加强了革命根据地间的协调作战能力
D.有利于红军实现战略方针的转变
【解析】1930年10月国民党军队对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 红军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 无疑对于红军取得战场主动权, 争取反“围剿”的胜利创造了条件。由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 全国红军只有30余万人, 故A项是错误的。由于题中红军运用无线电通讯的目的是破译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 故C项与题意无关。在前四次反“围剿”中, 红军坚持贯彻毛泽东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因此D项不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是B项。
【变式训练2】 (2012年福建文综卷第13题) 《说文解字》释读为:“大册也。”今人认为似手捧册置于架上。该释读与下列记录文字信息材料相关的是
A.甲骨B.丝帛
C.竹木简D.石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 探究分析历史现象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根据题中提供的象形文字和解释, 比较容易看出, “册”是置于架上的竹木简。由此得出正确答案是C项。
【变式训练3】 (2012年广东文综卷第19题) 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某文学流派“以艺术的方式描摹了这一特定时代人的激荡、亢奋而敏感、纤弱的心灵世界, 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自我”。其创作风格是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
C.古典主义D.理性主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 探究分析历史现象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根据题中时间信息“18世纪末19世纪初”和关键信息“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自我”, 可以判断其所述指浪漫主义文学。故选A项。
【变式训练4】 (2012年广东文综卷第12题) 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 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 名字中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 探究分析历史现象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根据题中时间信息“商代”, 可以排除B项 (西周到春秋中期) 和C项 (春秋晚期) ;再根据史学常识, 第一手史料的可信度高, 而题中关键信息是“牛耕”, A项虽是第一手史料, 但没有体现“牛耕”。故正确答案为D项。
【变式训练5】 (2012年广东文综卷第38题) 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 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其他部分略)
材料三2005年底, 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 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 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3) 材料三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无法想象的, 为什么?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 探究分析历史现象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此题的解答, 关键是根据题中两个时间节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和“2005年”, 并结合中国的对外关系, 组织整合答案。要联系多角度的知识回答, 如冷战时期中美敌对, 中美关系的改善, 经济全球化, 中国改革开放和制造业的发展,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区域性国际组织等。
【参考答案】 (3)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处于冷战时期, 中美两国彼此敌对;中国经济相对落后。70年代以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中国改革开放, 成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 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三、史学方法和理论类
1. 试题特点
史学方法和理论类试题, 常常以一些著名史学理论家的较抽象的史学观点为材料, 这些史学观点一般与当代史学理论研究走向 (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 、新型史学研究 (如环境史学) 具有一致性, 往往游离于高中历史教材之外, 考查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 考查学生对史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的了解情况以及临场理解较抽象的历史理论的能力。从题型来看, 既有选择题, 也有材料解析题。
2. 概念分析
(1) 历史:广义历史, 指物质变动的过程, 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狭义历史, 指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2) 历史学:研究物质变动的学科, 简称史学。与历史的概念相对应, 历史学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历史学, 是指世界上一切科学都可以称为历史学;狭义历史学, 是指研究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3) 历史与历史学的关系:历史, 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真相只有一个。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主观意识的变化而变化、发展和完善, 甚至也有歪曲、捏造。历史, 严格地说, 是指狭义历史学的含义;而通俗地说, 就是实事求是地记录、公正客观地分析论断史实。
(4) 历史学的功能:提倡经世致用, 以史为鉴, 读史明智, 强调历史学的现实指导作用, 对个人、对民族、对人类的启示和帮助。
3. 经典题例
【例1】 (2012年浙江文综卷第15题) 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时, 引李白诗句“邯郸四十万, 同日陷长平”, 证唐代邯郸人口殷盛。有学者则指出李白用的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 秦人胜, 坑杀赵兵四十万的典故。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 其诗不足为信
B.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 意见具有权威性
C.外国学者以诗证史, 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
D.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 但必须详加考辨
【解析】这是一道史学方法题, 也是一道最佳选择题。A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B项的表述是错误的, 李白创作的诗歌, 只是研究历史的一个方面;文学具有夸张性, 并不是真正的权威性历史事实。C项的表述与B项相似, 不是最合理的解释。D项符合史实, 历史研究必须涉及多个领域, 但每个领域的史料, 都必须详加考辨。故选D项。
【例2】 (2012年浙江文综卷第20题) 在古代, 通才式的大师频出, 而进入近代后此类大师越来越少。一般认为, 达·芬奇是“最后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其重要原因是
A.在人类历史上, 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偶然性
B.古人的成就达到相当高度后, 后人很难超越
C.古代学者少, 评价目标集中;近代以来学者多, 大师难以被公认
D.近代以来的科学把研究对象分为不同领域分门别类加以研究
【解析】这是一道研究历史人物的史学方法题。A项的表述不正确, 杰出历史人物的出现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综合的产物。B项的表述不正确, “古人的成就”再高, 也将被近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越。C项不正确, 古代学者少与近代学者多, 都不是主要原因, 根源在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高低。D项符合史实,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分科越来越细, 使近代以来的科学把研究对象分为不同领域, 分门别类加以研究, 从而难以出现“通才式的大师”。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项。
4. 解题方略
史学方法和理论类试题的解答, 要厘清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史料的分类:
史料可分为:
(1) 实物史料: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如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2) 文献 (文字) 史料:指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史实的资料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志、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报刊、杂志、信件等。 (3) 口述史料:指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音等。 (4) 图片、影像史料:如新闻图片、照片、纪录片、影视资料等。
史料也可分为:
(1) 第一手史料:实物史料, 原始的图片、影像史料等。 (2) 第二手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部分研究论著等。
(2) 获取史料的途径: (1) 去图书馆或相关机构查阅档案、文字史料、图片史料等。 (2) 参访当事人或目击者获得口述史料。 (3) 观看纪录片等影视资料。 (4) 到当事人活动过的地方探访遗迹或获取实物资料。 (5) 现场考古 (或考古现场的实迹复原) 。
(3) 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主要因素: (1) 研究者的立场不同。 (2) 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3) 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 (4) 时代的局限性等。
(4) 运用史料时, 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在史料选择上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 (1) 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 选取第一手史料。 (2) 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 (3) 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 (4) 对史料要合理利用, 做到史论结合。 (5) 搜集多种史料, 进行甄选、辨别。
(5) 把握主要史学范式:高中新课程下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 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 (或称革命史范式) 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 (亦称全球史范式) 和现代化范式。这些新的史学范式, 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水平, 有助于对整个历史进程认识的加深。
(6) 熟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理论, 主要有人类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 阶级斗争理论,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
5. 变式运用
【变式训练1】《史记·商鞅列传》记载:商君者, 卫之诸庶孽公子也, 名鞅, 姓公孙氏, 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 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贤, 未及进。会座病, 魏惠王亲往问病, 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 将柰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 年虽少, 有奇才, 愿王举国而听之。”本段材料属于
A.历史结论B.历史评价
C.历史叙述D.资料整合
【解析】本题考查文史常识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本段历史材料主要是记述商鞅的生平及其在魏国相公叔座门下的情况, 因此选C项。
【变式训练2】关于1990年10月两德统一, 西方学者认为这是民主体制战胜共产集权统治的历史性重大胜利, 东方学者则认为是西方长期“和平演变”的产物, 亦有学者认为这是全球化趋势的结果, 还有的学者坚持认为两个国家民众割不断亲情是统一的必然要求。这些研究的立足点是
(1) 历史传统因素 (2) 社会关系因素 (3) 国际环境因素 (4) 意识形态因素
A. (1) (2) (3) B. (1) (3) (4)
C. (2) (3) (4) D. (1) (2) (3) (4)
【解析】本题考查史学方法和理论。题干中, 第一、二种观点立足于意识形态, 第三种观点立足于国际环境, 第四种观点立足于社会关系和历史传统。故选D项。
【变式训练3】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 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 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
A.与时代同行B.有历史观指导
C.为现实服务D.充分掌握史实
【解析】李大钊的《史学要论》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史学代表作, 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一个典型的理论品质就是:主张史学研究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B项对材料的归纳不全面、不完整。C、D两项与题中材料无关。故选A项。
【变式训练4】西晋杜育的《茶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 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 其中最合理的是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 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 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 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解析】此题考查史学方法。A项明显与史学研究不相符合。B项是正确的表述。我国第一部关于的茶的专著是唐代陆羽的《茶经》, 但C项与题干材料无关, 可排除。D项与题干也无实质性关系, 排除。故选B项。
【变式训练5】以图证史是历史研究的新方法。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 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观察下列一组图片, 回答问题。
(1) 按照英国清教徒革命的发展进程将上述图像排序, 并据此概述革命期间的政体变化。
(2) 詹姆士一世的权力和玛丽、威廉一世的权力一样吗?说明理由。
(3) 为什么历史学家说图像是“可视的历史”?
【解析】第 (1) 题第一问是再认再现类试题, 只要联系教材, 即可排列出图片的顺序;第二问要在答出第一问的基础上继续回答, 要求准确把握英国政体的变化过程:封建君主专制→共和制→恢复君主制→君主立宪制。第 (2) 题是论证题, 君主的权力肯定是不一样的, 可以联系《权利法案》相关知识作答。第 (3) 题是史学方法题, 要阐述图片在历史研究中的重大价值。
【参考答案】 (1) 答案1: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意相符的内容。
顺序为 (4) (2) (1) (3) 。变化:詹姆士一世宣扬君权神授, 实行君主专制;英国废除君主制, 实行共和制;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英国恢复了君主制;“光荣革命”后颁布《权利法案》, 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答案2:未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意相符的内容。
其他答案略。
(2) 答案1:能运用核心知识作出解释。
不一样。理由:詹姆士一世是专制君主, 宣扬君权神授。玛丽和威廉的权力受到法律的制约, 议会成为政治统治的中心。
答案2:仅运用边缘性知识作出解释。
不一样。理由:詹姆士一世在经济上实行重税政策, 严重侵害了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利益。玛丽和威廉不得为天主教徒, 不得随意征收新税和招募常备军等。
其他答案略。
(3) 答案1:结合图像, 从历史资料与历史解释的视角回答。
从图像中的人物、服饰、场景等判断, 图像记录了历史, 展示了大量的历史细节;图像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 可以获得较为真实的历史。
答案2:仅从历史资料与历史解释的视角来回答或只就图像本身进行回答。
图像记录了历史, 展示了大量的历史细节;图像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 可以获得较为真实的历史。
或答:从图像中的人物、服饰、场景可以看出图像记录了历史。
其他答案略。
【变式训练6】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举办“社科院2009年公共考古论坛”, 正式公开对河南安阳曹操墓考察分析后的结果报告。“曹魏高陵”发掘主持人潘伟斌在论坛上公布了专家认定此墓葬为曹操墓的九大证据, 包括:
———此墓葬为多墓室砖室大墓, 主墓室为四角攒尖顶, 和洛阳发现的曹魏正始八年大墓墓顶形状相同。
———此墓葬与同期墓葬相比, 规模宏大, 是王侯级墓葬, 与曹操身份相符。
———墓葬地面情况符合曹操定下的《终制》, 此墓葬所处位置比三公里之外的固岸北朝墓地海拔高出十米, 符合“因高为基”的要求。此次发掘墓室上面未见封土, 更没有找到立碑迹象, 完全符合《终制》“不封不树”的要求。
———符合文献资料记载高陵的位置。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 “建安二十三年, 六月, 令曰, 古之葬者, 必居瘠薄之地, 其规西门豹祠的祠西原上为寿陵。”另据《水经注》浊漳水条记载及唐代《元和郡县图志》的相州邺县条中明确记载, 西门豹祠地属河南省安阳县。
———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 与“魏武王”、“魏武帝”的称谓相符。
———发掘过程中出土的铭牌, 其中刻有“魏武王”的名牌共有七块, 是其身份认定的直接证据。以刻有“魏武王常用格虎大戟”的石牌最为完整, 出土于墓的前室。
———出土物与曹操遗令“薄葬”相符。所出土的陶器都是素面陶, 器型偏小, 做工粗糙, 符合曹植在书中所说的“鸣器无饰, 陶素是嘉”的记载。
———墓葬中发现的男性遗骨年龄为六十岁左右, 与曹操去世时年龄相符。
———附近出土文物的旁证。1998年4月, 西高穴村村民徐玉超在村西的小方池地里起土时, 挖出了鲁潜墓志。鲁潜墓与魏武帝陵的距离与方位:“ (鲁潜) 墓在高决桥陌西行一千四百步, 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 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 北回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步。”墓志上记载的墓主人去世的年代距曹操去世时仅125年, 和它相距100多年的鲁潜墓志所记载的资料应该是非常可靠的。
问题:
(1) 根据材料, 指出上述九大证据中属于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各三例。
(2) 曹操墓证据公布后引起巨大争论, 很多专家质疑证据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你认为这一结论是否可信?写出理由。
【解析】本题第 (1) 题比较简单, 只要理解了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这两个概念, 列举实例就变得非常容易。第 (2) 题考查历史研究方法, 要根据历史证据和现代考古技术, 予以分析和说明。
【参考答案】
(1)
(2) 可信。运用多种取得证据的办法, 地下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同时, 又有同时期的考古资料作为旁证。还运用DNA技术证明了遗骨的年龄, 这是直接证据。
不可信。虽然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相互印证, 但是证据仍有漏洞。如鲁潜墓志不是在鲁潜墓中发现的, 无法证明鲁潜墓的位置。DNA技术只能证明遗骨的年龄, 无法证明其就是曹操本人等。
四、观点开放类
1. 试题特点
观点开放类试题与传统问答题、材料解析题的命题模式截然不同, 它不是强调求同思维, 而是突破封闭性的命题思维方式, 搭建开放的历史思维桥梁, 形成多层次的历史结论和观点, 将试题的命制和学生的论证均导向开放。
其主要模式有: (1) 通过创设新情境, 给定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结论、历史观点, 命题者对此不作评判性界定, 由学生选定论证的切入点。 (2) 通过创设新情境, 不给定研究者认同的观点或看法, 由学生自行判断。学生在答案的设计中, 经换位思考、多向思维, 列出答题中可能出现的观点或看法及其推导方式、论证内容、论证过程。
这类试题中的注释和补充说明, 作为观点开放类试题命制的技术支撑, 将学生的思维导向开放。试题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开放性、综合性、时代性。
观点开放类试题只有材料解析型试题, 其评分的主要依据是“solo能力层次评分标准”。在12分的试题中, 其评分要求如下:第一等 (12~10分) , (1) 紧扣评论对象, 观点明确; (2) 合理引用史实, 进行多角度评论; (3) 论证充分, 逻辑严密, 表述清楚。第二等 (9~5分) , (1) 能够结合评论对象, 观点较明确; (2) 引用史实, 评论角度单一; (3) 论证较完整, 表述清楚。第三等 (4~0分) , (1) 偏离评论对象, 观点不明确; (2) 未引用史实; (3) 论证缺乏说服力, 表述不清楚。
2. 概念分析
观点开放类试题, 即在题干材料中出示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不同的历史观点,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任选其中一种观点进行阐述论证。答题要求是开放的, 不限定学生思维方向, 被称为开放型题、一题多论题或一题多解题。
3. 经典题例
【例1】 (2012年全国文综新课程卷第41题)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 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 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 (见下图)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 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 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是典型的观点开放类试题。解题时要注意“冲击———反应”的对应关系, 围绕材料观点, 按要求答题。从赞成的角度看, 要根据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凡尔赛和约》的签订等事件对中国社会各阶层产生的影响———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逐一分析论证。从反对的角度看,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批判君主专制独裁的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中《资政新篇》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洋务运动客观上加快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维新变法运动具有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中国人民的努力, 这些都是近代中国人民主动应对外来侵略和掠夺的重要表现。另有观点, 一般是既赞成又反对的主张, 可参照以上分析, 逐一进行论证和说明。
【参考答案】略。
【例2】 (2012年上海历史卷第37题) 开国议政
假设你是宋初的决策者, 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大力推行科举制。 (其他材料见第8页例4)
综合以上因素, 你会作出怎样的决策?理由是什么?
【解析】本题是一道观点开放类试题, 要求回答科举制度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积极作用:科举制将选拔人才的权力收归中央, 扩大了文官的来源,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使之较武将更容易控制。消极作用:科举制造成官僚机构膨胀, 行政效率低下, 财政困难等。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加以分析论证, 也可同时兼顾另外一种观点。
【参考答案】
答案1:能全面权衡科举制给中央集权带来的利弊, 对决策作出合理解释。
赞同大力推行科举制。科举制的推广可以说利弊互见, 但是对王朝的稳固来说是利大于弊。它使得政权向士大夫开放, 不但能以文官制约武官, 更能增强士大夫对政权的认同感, 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固。虽然由此可能带来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等弊端, 但这些方面可以通过加强对官员的监督考核加以改善, 澄清吏治。
反对大力推行科举制。大力推行科举制虽可以选拔大量人才组成一个文官政府, 以防范武将专权, 但同时也会造成官僚机构膨胀、财政困难等难题, 而且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可能缺乏行政经验, 不善于治理国家, 这对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巩固其弊远大于利。限制武将专权可以通过军事制度改革予以解决, 不必以扩大文官队伍来解决。过度重文轻武会削弱国家的军事实力。
答案2:虽能合理说明自己的决策, 但只注意到大力推行科举制利或弊的一面。
赞同大力推行科举制。因为这样有利于选拔的文官进入政府, 利用文官对武将进行牵制, 强化中央集权, 防范唐末五代以来武将专权、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增强文人士大夫对政权的认同感, 巩固王朝统治。
反对大力推行科举制。因为这会造成官僚机构膨胀, 人浮于事, 效率低下, 引发财政困难;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可能缺乏行政经验, 不善于治理国家。
其他答案略。观点与证据不一致;决策与理由不一致。
4. 解题方略
(1) 提炼观点。主要是弄清几个问题:评论的客观对象是什么?评论者的主观认识是什么?有几种观点?各观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2) 判断表态。这可分五种情况:正确的, 错误的, 对中有错的, 错中有对的, 正误两方面均有合理成分。
(3) 揭示真相。客观对象的真相是什么?用事实说话, 最有说服力。
(4) 认识升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主观认识?回答问题要上升到理论层次。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的评价。它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认识。由于历史观点是人们主观思维活动的产物, 必然会受到阶级、时代、环境和个人素质等方面的限制, 从而导致与客观事实有所偏差。从历史观点产生的根源来讲, 大致可以归结为社会偏见、态度倾向、阶级立场、方法论等几个方面。
(5) 答题时还要注意: (1) 史实得当, 有说服力。因为这是评述、论证, 不是叙述, 所以不一定要求全面, 但绝对要求史实有效、论据有力。 (2) 将所及问题还原到特定的历史情境中进行评论。历史观点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 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痕迹。因此, 要将历史观点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 (3) 历史观点是人主观思维活动的产物, 既然是主观看法, 就有可能产生错误。人的主观看法是由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决定的, 具体来说, 其根源就是社会偏见、态度倾向、阶级立场、方法论等。 (4) 体现开放性。允许学生答题时有一定程度的发挥, 因为对历史观点的评价的最终结果是产生自己的历史观点, 而历史观点是人们主观思维活动的产物。这种题型的评分标准都体现了一定的灵活性, 对学生的言之有理的新观点一般都给予肯定和鼓励。
5. 变式运用
【变式训练1】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拉马克曾用一句话概括了这一问题, 他说:“观察的材料已经明显地证明了种的不变理论的荒谬。”至于达尔文, 大自然对他的启示作用则在《物种起源》中展示得更加明显……达尔文把人视为一种“社会动物”, 试图通过简单的类比将进化论就用于社会道德领域。他试图将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一些规律如“适者生存”、“生存斗争”运用于人类社会。……达尔文进化论基于基因分岔和自然选择理论进行种族划分……正是由于基因分岔, 我们今天才有不同的人种和族群。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流行的看法是, 北欧的日耳曼人是优等人种, 因为他们在寒冷的气候中进化, 迫使他们发展出高等生存技巧, 在现今时代表现为热衷于扩张和冒险。
———引自[美国]范登伯吉《达尔文进化论摭谈》, 美国《当代社会学》杂志1983年第5期
材料二
———根据新浪网科技栏目2007年5月20日报道中的数据编制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评材料中关于达尔文进化论学说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解析】材料一先分析了进化论学说否定神权统治、神创论的积极意义, 然后指出进化论学说存在的局限性及其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材料二则客观反映了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 进化论学说的缺陷受到人们的广泛质疑。因此, 在论证时, 可以选择达尔文进化论学说基本上是积极的这一论点进行分析说明, 也可以选择进化论学说存在的负面影响进行论证, 还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阐释进化论学说的双重影响。无论选择哪一观点, 都必须做到史论结合, 论据充分, 论证全面, 自圆其说。
【参考答案】 (1) 同意其基本上是积极的:它是对生物学的一次伟大的综合和发展;它沉重地打击了神权统治, 从根本上推翻了长期统治生物学思想的神创论,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人们破除迷信、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具有重要作用;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自然科学基础;在思想上对中国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起了推动作用。进化论学说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基本上是积极的, 应予以肯定。
(2) 同意其负面影响是主要的:进化论限于人类认识水平, 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受到越来越多的人质疑。“物竞天择”理论被移植到社会领域, 成为欧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成为种族优劣论的重要理论依据。
(3) 综合以上两种观点进行评述。
【变式训练2】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中国学者刘绪贻指出: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制度濒于崩溃、广大人民群众强烈要求改革的产物……和美国早期的立国理想———一种“历史悠久的、没有受到官僚主义污染的、由自我管理的个人组成的大体无政府的社会”相违背。
而美国经济历史学家伯顿·W·福尔索姆在《罗斯福新政的“谎言”》中指出:他 (指罗斯福) 采取了一系列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 但他的大部分举措, 对当时和以后的美国都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他操纵公众舆论, 使得美国公民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20世纪30年代经济停滞的同谋。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评材料中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型论证题。学生可以选择第一种观点———罗斯福新政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 通过政府全面干预经济的做法, 使美国经济得到恢复。亦可选择第二种观点———罗斯福新政并未解决经济停滞问题, 并给20世纪70年代的停滞、通货膨胀埋下了祸根。论证观点一, 要结合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积极因素予以说明;论证观点二, 要根据罗斯福新政存在的负面影响加以论述。论证时, 要提供充分的论据。
如果选择折中的观点, 就必须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个层面论证, 论证全面是得分的关键。
【参考答案】支持观点一:新政顺应了民众的要求, 通过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做法, 代替了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 是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 确定了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的理念。新政使美国经济得到恢复, 避免了法西斯势力的发展, 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为美国二战后的经济发展明确了方向, 影响深远。
支持观点二:新政并没有从根本上挽救美国经济, 美国经济仍然停滞, 其实二战才是美国经济复苏的重要机遇;新政中政府全面干预经济的做法, 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成为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财政赤字的诱发因素。这一做法很快被抛弃。
观点一和观点二都是片面的:可根据以上论述综合分析。
【变式训练3】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文化运动, 标榜科学和理性, 要求以理性与科学判断一切, 但事实上, 新文化运动挟庸俗的进化论观点, 宣扬优胜劣汰, 偏激偏进, 几无理性可言的。
———引自《新文化运动与激进主义》
材料二把五四运动说成是陈独秀、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的“情绪的宣泄”、“非理性感情在起作用”……他们对封建文化的批判, 对新文化的提倡, 是在经过对社会现实、思想文化状况的严肃思考后作出的抉择。这种抉择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之上, 是对现实的客观回应。
———引自《对新文化运动的再思考》
试评材料中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解析】这道“争鸣”式开放试题, 要围绕“新文化运动几无理性可言”和“新文化运动是在经过对社会现实、思想文化状况的严肃思考后作出的抉择, 是对现实的客观回应”两种观点进行说明。对前者要联系新文化运动无理性的社会原因、运动内容中的重大事实进行论证;对后者的论证要联系新文化运动对社会理性的分析, 运动内容中的理性因素以及后期新文化运动理性的转变。论证过程中, 要做到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同意第一种观点:新文化运动“几无理性可言”。新文化运动是在北洋军阀统治、美日帝国主义加紧侵华的特殊时代发生的, 缺乏理性的社会基础;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古代中国政治文明———中央集权制度, 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儒家思想;新文化运动否定孔子及其学说、言论;全盘肯定西方文化, 甚至主张用西方文化代替中国传统文化。
同意第二种观点:新文化运动是理性的, 是对现实的客观回应。新文化运动起因于北洋军阀专制统治和帝国主义加紧对华侵略的时代, 反对“尊孔复古”, 本身就是理性的产物。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和“民主”, 是针对当时中国文化的愚昧和落后, 并非凭空产生, 是理性的结果。后来, 新文化运动方向发生转化, 开始宣传马列主义学说, 推动了中国社会主流思想的进步, 这是运动理性发展的结果。
【变式训练4】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有学者提出, “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新中国在经济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 并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前苏联经验, 产生了许多弊端, 走了许多弯路。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 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的发展。 (游艳丽《美国对华政策与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之联系》, 《北京党史》2004年增刊)
但也有学者指出:“其一, 美国一次又一次地以中共为敌, 排除了中共在美苏之间走‘第三条道路’的可能;其二, 从中苏关系来看, ‘一边倒’是获取社会主义阵营援助的必要条件;其三, 世界上当时一方面是以美国为首的执行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的帝国主义阵营, 另一方面是以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首的和平、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力量的阵营, 新中国又没有重大的筹码, 这其间没有中间道路可言。” (《关于新中国外交“一边倒”政策的评价》)
试评材料中关于“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解析】第一种观点是从“一边倒”政策的负面作用分析其影响, 第二种观点是从“一边倒”政策的历史作用进行分析。在答题时, 两种观点均可选择。如果选择第一种观点, 要重点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和说明:“一边倒”政策导致中国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 中断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往来;导致美国等对中国的封锁, 影响中国外交的全面发展, 中国被迫四面出击;中国国内阶级矛盾扩大, 经济几乎崩溃等。选择第二种观点, 则要联系以下角度分析:“一边倒”政策客观上创造了一个有利于中国的国际环境,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孤立政策;挫败外来挑衅, 维护国家安全, 提高国际地位;医治战争创伤等。如果认为两种观点均有一定的合理性, 则要结合以上两种观点进行说明。
【参考答案】
同意第一种观点:“一边倒”外交政策使中国过分倚重苏联, 从而受制于苏联;中国照搬苏联模式, 影响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造成中国在较长一段时期几乎与世隔绝的闭关和半闭关状态, 从结果看中国付出了沉重代价。中国中断了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往来, 使美国等国对中国实行敌视、封锁政策, 影响了中国外交向纵深发展;导致中国对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了解很少, 一切以意识形态画线, 四面出击;在国内, 阶级斗争扩大化, 使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形成了与世界发展的巨大反差。
同意第二种观点:“一边倒”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别无他选的明智选择。它为新中国赢得了主动地位和一个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 为粉碎帝国主义的孤立政策起了积极的作用;奠定了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础, 为我国迅速医治战争创伤,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为我国挫败美帝国主义的包围与挑衅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维护了我国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 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认为第一种、第二种观点均有一定的合理性:综合第一种观点和第二种观点回答。
【变式训练5】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起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 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 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 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 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 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 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 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 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 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 西方崛起是比较晚才突然发生的, 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 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 (1500~1850) 》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介绍了两种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要求学生提取有效信息, 并对之进行完整、合理的解读, 从而准确把握两种观点的基本内容, 这是学生进行评论的基础。两段材料说明了关于西方崛起的两种不同观点。观点一是西方的崛起与古希腊罗马的文明、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的殖民掠夺等密切相关;观点二则强调西方的崛起与文明的多样性、文明的交融等密切相关。学生可以就一种观点进行分析, 也可以将两种观点结合起来辩证地分析, 但一定要注意史论结合, 即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
【参考答案】
(1) 赞成第一种观点。理由:西方是近现代文明的发源地, 亚非拉文明主要来自西方文明。西方崛起主要由内因决定, 西方在崛起过程中将先进文明传播到落后地区, 成为世界文明交往的中心。从历史上看, 近现代民主政治和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法为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从经济上看, 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隔绝的状态, 商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两次工业革命最终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确立了西方对全世界经济、政治、军事的控制, 促成了西方文明的扩散。从思想文化上看, 近现代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都出现于西方, 对促进亚非拉文明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国际关系领域, 西方崛起和与之相伴的殖民征服, 将先进的文明传播到亚非拉地区, 进一步推动了亚非拉文明的发展。所以西方崛起主要源于内因, 其他文明成就主要归功于西方崛起的文明成就, 西方是世界文明交往的中心。
(2) 赞成第二种观点。理由: (1) 人类历史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很久以来形成了许多文明中心, 如古代中国文明、西亚文明、美洲文明、印度文明等, 它们都是其所在地区先进的文明, 特别是中国古代的科技文明、儒家文化、制度文明、农耕文明曾长期领先世界。在中国文明发达之际的宋元时期, 西方正处于黑暗的中世纪。 (2) 西方崛起除了自身因素发挥作用外, 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其他文明的交融。的确, 西方崛起有很多因素来自内部, 如经济上新航路的开辟、商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 政治上奠定近现代民主政治基础的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法, 思想文化上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国际关系中的殖民扩张等, 这些无疑对推动西方崛起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也给其他地区的文明带去了先进的因素。但是文明本身具有多样性, 文明的交往是双向的、方式多样, 任何一种文明不能否定文明的多样性。如向近代过渡时西方崛起受到中国四大发明的影响, 中国的火药、罗盘针、印刷术、造纸术等传入欧洲后, 对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迈进起到了推动作用。 (3) 基于文明发展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 且不同文明以多种方式进行交流, 所以世界文明应归功于各地文明的交融。在文明交流中, 由于各地特殊的环境差异, 文明的差别扩大, 如西方崛起在近代文明交流中地位突出。第一种观点错误, 原因在于没有认清世界文明的特点与不同文明交流的特点, 忽视运用全球史观。第二种观点站在全球史观的角度论述西方崛起的原因和地位, 相对客观。
(全文完)
1.认真读好教材,真正学会“迁移所学知识”
2013年高考的一个重大变化是“回归教材,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绝大多数选择题和部分主观题的“材料—情境—问题”与“学生所学知识”存在较直接的关联。因此,2014年高考 “依托教材的命题导向”不会改变。
(1)要形成“联系知识”的习惯自觉
历史事物之间存在着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的普遍联系,同学们在平时考试中应通过类比联系,使“知识的联系”形成一种自觉的习惯,到高考时,就会潜意识地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的“情境—问题”。如古代雅典城邦制的特点,应通过必修和选修教材的相关知识建立以下联系:
政治上,小国寡民;独立自治;早期王权没有发展为君主专制;公民有广泛的政治权利,有较多机会参与城邦公共事务,有平等的参政权。经济上,农、工、商业都有面向市场的特点,商品经济发达,与古代东方国家的自然经济截然不同。文化上,创造出最具科学性与民主性的古典科学文化,成为近代西方人文主义和科学思想的滥觞。
(2)要把“死的知识”内化为“活的认识”
历史学习固然需要知识积累,但更要学会对客观存在的史实进行描述和阐释、探讨和论证,形成对历史、对现实的理性认识,养成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历史问题的思维习惯。如必修(Ⅱ)中的“草市”这个考点。可把教材中的内容串点成线(魏晋南北朝:自然形成的乡村集市,政府实行行政管理;唐朝: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宋代:原先不允许设置“市”的城郊和乡村出现“市”),在此基础上,思考其反映了古代中国商业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草市”的发展演进,反映了商品经济向农村的延伸和我国古代市镇经济特别是江南市镇经济的兴起)。
2.关心时政热点,实现“历史—现实”的常态互动
高考历史试题关注时政热点和周年热点,但热点入题一般都是教材的主干基础知识。因此,高三复习阶段必须强化“对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对历史问题的现实反思”。如,必修Ⅰ中涉及的制度建设、民族复兴、国家统一等;必修Ⅱ涉及的经济政策制定、经济体制创新、经济结构调整、社会文明建设及区域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等;必修Ⅲ中涉及的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科技的创新与发明、近代以来政治观念、文明的核心理念等,都要深入挖掘其蕴含的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
3.留心学术前沿,避免自己因囿于教材而“遮望眼”
近年来,高考命题更多的是直接把学术观点引入题干,要求考生根据试题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些观点进行论证说明,使考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陡然加大。
【衡水中学高考高考历史】推荐阅读:
衡水中学高考励志名言10-25
衡水中学高考标语_标语07-16
衡水中学高考复习班如何学习11-20
河北衡水中学衡水中学作息时间表11-21
衡水中学高一2019物理01-19
河北省衡水中学01-19
衡水中学的高三语文作文05-25
赴衡水中学考察学习心得体会10-07
全城高考中学生观后感07-23
高考复习中学生常常遇到的问题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