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 余映潮课堂实录(精选5篇)
著名语文教育家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余映潮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是蒲松龄的《狼》,现在,请你们们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什么,但是不要重复刚才老师的话,谁先说? 生:这节课上的是《狼》,是蒲松龄写的。师:这是重复老师的,只是把字颠倒倒了。
生:今天我们学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较劲的故事。师:还有,文体的角度呢?或者是其他的角度,都可以说。生:今天我们上的是蒲松龄写的文言文《狼》。师:文言文,这是一个角度。还有什么? 生:今天我们上的是选自《聊斋志异》中的课文《狼》。师:从故事情节或者从另外的角度来看
生:今天我们阅读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搏斗的精彩情景。师:欣赏这样一个情景;还有,这是一篇短篇小说,你们说对不对?《聊斋志异》是小说故事集,再从文章结构来看,我们学的是一一 生:我们学习的是一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文言文。师:请大家读一读课文,老师听一听。(同学们读课文)师:看看文章的结构,它实际分两块,你们看着练习题来思考。现在大家看课文,并大声地读起来。(全班学生朗读)师:好,有两个地方要注意一下,第2段这个“之”要读得很轻,(范读)“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个“之”不要读太重。还有一个地方:“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不要读成“其一犬/坐于前”。刚才,大家读得很流畅,但故事的味道没有读出来,速度比较平缓。再读一次,请自读,不要齐读。“一屠晚归,担中肉尽…”读。(生朗读)师:好,请大家读课文注释,读起来(生自读)师:这节课,我们完成四个学习任务。第一个学习任务是一一(屏显)课堂智能作业
(师下发练习材料,《狼》课堂智能作业 1.请同学们进行联想,写出含“狼”的成语。2.理解下面四四组字词。①标出拼音:窘()倚倚()瞑()隧
②指出含义:丘()犬()洞()隧()③区别词义:去()股()盖()耳()④解释意思:少时()顷刻()变许()几何()3.辨析下面多义词的意思。①目似瞑()意暇甚
②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4.写出下面一句话的意思,说明它在文中的作用。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师:大家看一下练习,这叫课堂智能练习。这份练习有四个题目,咱们分组来做,个组做一题。
(师将题目分到组,生开始做题,师巡视。)师:第一组,哪位同学先来? 生:我想到三个成语,第一个是“狼吞虎咽”,第二个是“狼心狗肺’,第三个是“鬼哭狼嚎”。师:写得好,少了一点。
生:我写了两个,一个是“狼子野心”,一个是“狼狈为奸”。生:我写了一个是“豺狼虎豹”。师:这是一个短语,还有吗? 生:我加一个“引狼入室”。
师:好。还有吗?想想看:乱七八糟,吃了酒之后,桌上乱七八糟………杯盘怎样? 生:一片狼藉…
师:这个不是成语啊。你说一 生:杯盘狼藉。
师:好,我们来对一下,其实,关于狼的成语很多(屏显。学生读下列成语。)狼狈为奸 狼吞虎咽 狼子野心 声名狼藉 狼心狗肺 引狼入室 如狼似虎 鬼哭狼嚎
师:绝大多数与狼有关关的词语都是贬义的,这篇文章中写到的狼是凶狠的。好,我们来看第二题,第一小题,拼音一一 生读出“窘”“倚”“瞑”“隧”的拼音。)师:对的,第二小题解释词语。
生:“丘”是山丘;“犬”是狗;“洞”是打洞;“隧”是从柴草堆中打洞。师:丘? 生:“丘”应该是小山。师:第二个词“犬“。你说 生:“犬”不是狗,是像狗一样。
师:刚才老师讲了,“其一犬坐于前”: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那里。“도””,小山犬”像狗一样;“洞”打洞;“隧”打洞。好,第三小题,区别词义。
生:“去”是离开;“股”是大腿;“盖”是原来;“耳”是罢了。师:大家的答案是不是一样的?“去”是离,“盖”是承接上文表原因:“啊,原来是这样的”。第四小题是个双音节词,你来。
生:“少(shao)时”是一会儿;“顷刻”是一会儿;“变诈”是做假;“几何”是多少。师:有更正的吗? 生:我读的是“少(sh6o)时”不是“少(shao)时”。
师:对,读读“少(sh6o)时”,“顷刻”是一会儿;“变诈”是欺骗;“几何”是多少。
第三题辨析多义词的意思,请你来。
生:第一个应该是神情的意思,第二个是想做或打算,第三个是威胁,第四个是敌人 师:请答第四题。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狼也够狡猾了,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死了。贪婪狡诈的手段能有多少?只是增加笑料罢了。它在文中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告诉本文要揭示的道理,动物当然是狡猾的,但是它们再怎样狡猾也高明不过人。
师: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很重要,刚才我们说了,这是一篇怎样的文章,是一篇叙
议…后面加两个字,叙议怎么样?(学生答不出)叙议结合。前面是叙,后面是议,有了这些议,就表达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就是讲明了一个道理。所以,这句句话的作用是议论结尾,点明主题。我们顺利地完成了第一个任务,好,接着往下走。师:我们的第二个学习任务是一(屏显)师生诵读品评
师:师生诵读品评。分三步走:第一步,从屠户的角度评点段落内容;第二步,从狼的角度评点段落内容;第三步,从语言的角度评点段落内容。咱们先从屠户的角度来评点,把评点内容放在前四段,放在“叙”这一部分。我们这样做:大家读第一段,然后停下来,这个时候应该有个同学起来说:“这一段的大意是……”或“这一段的作用是…”我们每读一段,就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评点一下这一段说了什么(全班读第1段)生:这一段交代的是起因。
师:“起因”写屠户遇狼,交代故事的起因,点明了时间、地点,这是故事的开端。
下一段“屠惧,投以骨”读起来。(生读)生:我觉得第2段写屠户惧狼。师:这是故事情节的一 生:发展。
师:对,很聪明。接着往下说。第3段“屠大窘……”读起来。(生读)生:这一段写屠户御狼,这是故事的发展。
师:防御御它,抵御它,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第4段“少时……”读起来。(生读)生:这是屠户毙狼,应该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尾。
师: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束。挺好,刚才是从屠户的角度评说课文。下面从狼的角度来评这四段。老师提个建议,这样说:“这一段写两狼怎么样。
生:第1段写两狼眼踪那个屠户。
师:用课文的话来说,“两狼缀行甚远……”很好,第2段。生:第2段是写“两狼之并驱如故”。
师:好,老师给你换一种说法:“两狼穷追不舍”,第3段呢? 生:两狼对屠户虎视眈眈。生:我认为是两狼很邪恶 师:咄咄逼人。
生:我觉得这一段是两狼与屠户对時。
师:两狼与人对峙,简单地说就是两狼逼人,把人逼到柴堆边了。第4段呢? 生:两狼被毙毙。
师:好的。下面再从语言的角度来评说,你们朗读课文,我来评。一段一段地读,段一段地评。(生读“一屠晚归……·”)师:这一段开门见山,二十个字就点明了记叙的要素。两狼跟踪逼人,写出了紧张的气氛,情景扣人心弦。(生读:“屠惧…·”)师;这一段描写细腻,“投”“复投”写出了屠户的一再退让,“并驱如故”表现了狼的联合作战,这时候的情景是,强敌压境,不容乐观。(生读第3段)师:这一段动词用得非常好,“恐”“顾”“奔”“倚”“弛”"“持”一连串的动作写出了屠户的紧张,也写出了他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奔”“倚”“驰”“持持”使这一段故事更加紧张。故事的危险程度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生读“少时·…·”)师;这一段手法用得好,“一狼径去”给我们留下了悬念。“其一犬坐于前”也是一个悬念。这两个悬念其实写的是一个阴谋,“转视积薪后”写出屠户的警觉,“数刀毙之”写出了屠户的果断,故事到了这一段,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师:好,咱们的课文评读品析,就到这儿L。下面我们完成第三个学习任务。(屏显)语言欣赏体味
师:每位同学认真地找一个地方,或者找一个词,或者找一个句,或者找一个段,谈谈“这个地方写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老师先举个例,比如,一屠晚归,“晚”说明当时路上已无人了,一个“晚”字,就渲染出气氛。好,开始。自选内容,品味语言。方法是用你的笔,圈出一个地方,然后写上一两个关键词,就表表示你的点评。(同学们独立进行语言欣赏)师:好的,全班来交流一下。
生:“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写出了屠户的冷静,如果他没有冷静的头脑,他就什么都不能做了,等着狼来吃他。师:写出屠户在情急之中能抢占有利地形,保护自己。生:我来说“乃弃倚其下”,这“弃”的动作很快,说明当时的形势很紧张。
师:是啊,“奔倚其下”,快跑,跑到柴堆旁,靠着。放下担子,马上把刀拔出来,写出了屠夫的紧张,还有情形的惊险。生:我说“担中肉尽”,情况很危险
师:这地方是故事的伏笔,没有东西可扔了,一扔再扔,没有了 生:我说的是“缀行甚远”。狼很饿,它们]就是不放过屠夫,写出了气氛的紧张。
师:这里有两个含义:一个含义是饿,还有另一个含义是在探虚实。狼不敢靠近人远远地跟着,在观察形势。
生:第2段“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这个“止”和“至”,表现出狼的合作性和贪得无厌
师:是啊,不断地给屠夫强大的思想压力和心理压力,“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多危险啊。
生:我讲的是“身已半入”,这个“半入”说明了狼做好从后面攻击屠夫的准备。
师:是啊,狼在后面打洞,已打了一半了,还在继续往前打,形势也是够紧张了。
生:“目似瞑,意暇甚”这句话写出了狼的狡诈。狼的战术是想让屠夫放松心理压力,放松警惕,然后就可以得逞了。
师:是的,狼很狡猾,假装睡觉,迷惑屠夫,但正是这个机会给屠夫抓住了,因此,就有了“屠暴起”这个动作。生:“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说明当时矛盾跌宕起伏,情况紧急,容不得屠夫细想。
师:屠夫“大窘”,非常窘迫。好,你说。
生:“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说明屠夫已将担中的肉扔完了,但两只狼还穷追不舍。师:还有吗? 生:“屠暴起”写屠夫在瞬间用很快的动作、很大的力气用刀把狼系死。
师:啊,速度快,力气大。第一刀劈了一下,第一只狼死了,连声音都没有,如果他有嚎叫的声音,另一只狼会知道…这一刀很厉害!再想一下,这篇小说为什么写一个屠户啊?他有刀啊,而且是杀猪刀。
师:好,大家说得很好。老师小结一下这篇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开头二十个字,写出了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渲染了紧张的气氛;结尾二十ー个字,点明了主旨,使文章的含义深刻,中间一百多个字写出了一 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作者的生动描写,把狼的狡诈、屠夫的机智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那么,我们下一个动作是什么?(屏显)课文趣味诵读
师:朗读课文最后一段,要求加进一个“啊”字。
(师请同学们试着在文中恰当的地方加一个“啊”字。同学们思考,试读。)师:你的“啊”加在哪里? 生:加在“盖以诱敌”前面。叙述完一件事后感叹一下,(大声喊)“啊,盖以诱敌”
生:我是加在最后一段开头:“啊,狼亦黠矣 师:你加在哪里? 生:我加在“亦毙之”后面:“啊,都死了。”(众笑)师:他很高兴啊。你加在哪里? 生:我加在“乃悟前狼假寐”前面,“啊,乃悟前狼假寐”,恍然大悟。生:我加在“屠暴起”前面。(大声朗读)“啊,屠暴起起”,表达屠夫从内心发出的吼声。(众笑)生:我想加在“盖以诱敌”前面,表现狼的狡猾。师:你们的答案丰富多彩,可就是跟我的不一样样!(众笑)生:我加在“以刀劈狼首”后面,狼的惨叫用了一个象声词,(大声朗读)“以刀劈狼 首,啊,又数刀毙之”
师(笑):狼就就“牺牲”了。我来说一个地方,(朗读)“少时,一狼径去…转视积薪后,啊!一狼洞其中。”加在最紧张的时候,这个时候屠夫突然发现一狼在他的身后打洞, 加在这个地方最合适。你们加加的大多数都对,但有些地方不对,“啊!狼死了。”不对,(众笑)好的,就在老师刚才加“啊”的地方,我们读起来啊,这个“啊”字要读得很传神。生(齐读):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啊!)一狼洞其中,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寐,盖以诱敌。
师:这一课咱们就学习到这里,同学们很辛苦,很聪明,很积极,谢谢大家,下课。
附
一课多案
著名语文教育家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
关于《狼》的教学,我有近10种教学方案。类似这样的教学设计,我称之为“一课多案”。
“一课多案”,是一种变化视点、多角运思的研究方法。
视点变换的方法是一种用超常规、超单一角度的眼光去分析研究事物的方法。变角度看问题能够改变我们一般的思维方式,常常能带来新的发现,带来新的意境,这样就有了新意,有了趣味,有了深度,有了厚度,有了吸引人的地方。
例如下面关于《狼》的其他教案。方案一:诵读一一朗读课文,背读课文。
诵读训练实施过程:1.学生自由竟读课文,理解文意。2.教师教给朗读的方法一“分层背读法”。所谓“分层背读法”,就是用语音停顿来表现段中句子所表表达的一层层的意思,从而清晰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脉络。3.学生进行读法实践,演读全篇课文。4.教“表现情景法”。《狼》是一篇小说,有扣人心弦的情节,要师再教给一种朗读的方法 运用语音的急缓高低来再现小说中的情景。5.学生再进行读法实践。6.运用各种形式竟读、竟背课文。
方案二:说读一一用“说”的方式带动课文的阅读。
说读训练实施过程:1.引导学生对课文读出情景,读出叙、议的层次。2.根据课文
内容与教学要求,教师提出三个问题,请同学们讨论:①阅读提示中说,这个故事表现屠户和狼的斗争,层层相扣,紧张曲折。你能否就“紧张曲折”从课文中举一例说明。②阅读提示中说,故事篇幅短小,结构紧凑,语言简洁生动。“语言简洁生动”表现在哪哪些方面?③综合课文内容,说说“狼”的狡诈表现在哪里。3.同学们自选问题进行准备,积极发言。4.就以上三个问题组织小小组、小组、全班等三个层次的发言。5.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请同学们对课文添枝加叶”的思考要求。6.“添枝加叶”讲故事。方案三:写读一一就课文内容写课本剧。
写读训练实施过程:1.说明:编课本剧,是一种改写训练,就是将带有情节性、故事性的课文用剧本的形式表现出来。2.介绍有关“台词”“舞台说明”的知识。3.同学们进行编写。全班若分为四个小组,则两个组的内容要以“狼”为主角,两个组的内容要以“屠户”为主角。4.组内交流,评选。5.全班交流。
方案四:听读一一听不同方式的朗读,听记有关的资料。
听读训练实施过程: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读出层次,学生听读、学读。2.听对课
文第4段的配乐朗读,学生跟读。3.听老师对第5段的不同语气的朗读,学生竟读。4.听(两遍)课文分析的录音,学生做听音笔记。5.学生以“《狼》中之“狼”为题发表看法。
授课地点:石家庄43中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苏轼的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这节课做笔记的任务比较大,要读,要思考,又要做笔记。
师:这节课的学习任务解决三个字的问题:第一个字是“知”,知道,了解;第二个字是“意”,文章的意思,细细地理解;第三个字是“情”,品析、感受、欣赏作者在这首诗里面表达的情感、情志。
(屏显)《江城子·密州出猎》教与学:知 意 情
师:下面我们开始第一个学习环节。
师:背景资料,读一读。
(屏显资料,学生齐读)
苏轼(1037~1101),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一生沉浮、一生漂泊是他命运的最真实的写照。
师:关键词:“沉浮”、“漂泊”。人生的苦难,时时降落在他的身上。
师:江城子,词牌名,读。
(屏显资料,学生齐读)
江城子,词牌名。密州,现在山东诸城。北宋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冬,苏轼任密州太守时,作此词。
师:密州词是苏轼文学作品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密州词,读。
(屏显资料,学生齐读)
密州词。苏轼在密州两年,共写了19首词。其中有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的第一首豪放词。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师:密州词的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首《江城子》。跟密州词相对的,是黄州的诗文,苏轼出事之后,被贬到黄州,写出了他笔下最精绝的四篇作品,哪四篇呢?林语堂先生说,有这样四篇,是绝世妙笔。其中你们已经学习过一篇,《记承天寺夜游》;第二,《念奴娇·赤壁怀古》;第三,前后《赤壁赋》;密州词和黄州的诗文实际上是苏轼文学创作的顶峰。
师:这首豪放词,它产生的背景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无端地说我要拿起弓箭来射天狼呢?好,我们把作品的创作背景读一读。
(屏显资料,学生齐读)
创作背景:北宋王朝积弱不振,北方和西北边境经常受到辽和西夏的侵扰。苏轼在描写威武雄壮、风驰电掣般的出猎场面后,抒发了他希望建功边疆、为国效命的壮志豪情。
师:这个材料实际上是对上下阕的概括。你们看,“描写威武雄壮、风驰电掣般的出猎场面”,上阕;“抒发了他希望建功边疆、为国效命的壮志豪情”,下阕。 前者是描写,后者是抒情。
师:好吧,继续读一读,老师听一下。注意,这是第一首豪放词,苏轼写出来之后,还要他的军士们击鼓、唱歌。请同学们读出它的声威来。
(屏显资料,学生齐读词作)
师:要吟诵,不是读,是诵。你们听,“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要这样吟诵。豪情呢?“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这就是读出它的豪情来。好,不齐读,各自吟诵。开始吧。
生开始读。
师:哦,声音不对头,开始诵读,读起来。
生诵读。
师:好,一起来试一下。语速要控制,感受作者心中的豪情,然后用我们的声音把它表达出来,音高是这样的,“江——城——子”,把握这个音高。“江——城——子”,读。
生齐读。
师:略有进步。过一会儿老师再给你专门的训练。同学们,要做笔记了。
叶嘉莹,研究诗词的大专家,她说:“苏词之最值得人注意的一点特色,就是其气象之博大开阔,善写高远之景色,而充满感发之力量。”什么是感发呢?就是让人感动,让人受到启发。注意评论者的表述,“最值得人注意的一点特色”,最重要的特色,就是气象的博大开阔,这一点我们能够感受到。“善写高远之景色”,这大概是说上阕;“而充满感发之力量”,大概说的是下阕。当然,她并不只是评论这一首词的。读苏词要具备的基本的理论知识可能就是像这样的专家的点评。
(屏显资料)
苏词之最值得人注意的一点特色,就是其气象之博大开阔,善写高远之景色,而充满感发之力量。——叶嘉莹
师:下面我们再来读,读好词中的三字句。跟我学。
“左牵黄”“右擎苍”,“左”和“右”与后面的字读开。“左—牵黄,右—擎苍”。还要读好“亲射虎,看孙郎”“鬓微霜,又何妨”“西北望,射天狼”。好,自己练习一下。
学生练读。
师:“西北望,射天狼”,字字都要有顿音,读出力量来,试一下。“西北望,射天狼”,好,全诗一起读。“江城子”,读。
生:《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
师:好,停,对不起,一开始我们的语速就快了。“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吟诗啊,不是读,是吟,速度就要慢一点。好,《江城子》,读。
生齐读。
师:这一次,就有了那么一点味道。再来一次,注意,“西北望,射天狼”,要扬起来呀。注意,最后一句是扬起来的,豪情啊。《江城子》,读。
生齐读。
师:这一次,进步就大了。我观察了一下,读得很认真,可能是我们平时的朗读习惯速度比较快,一下子把它调整到吟诵的状态上来还有些困难,我们这是第一次朗读训练,后面还有两次。
评点:这是第一次朗读指导:读好词中的三字句。这首词节奏较快,韵脚密集,旋律急促,且三字韵句皆为重拍,在学生还未深入理解整首词的内容时,指导他们用“吐气法”读好三字句,朗读从形式上来讲就初具韵味。在这里,教师的朗读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师:这个环节我们就进行到这里,初步地感受了文章的基本内容。然后我们再细细地感受一下“意”。
师:老师要给大家补充一下注释,把它记下来。“老夫聊发少年狂”,狂,豪情;意为我在这儿也要抒发一下如少年般的豪情啊。“千骑卷平冈”,从平坦的山冈上席卷而过。“为报”,为了报答。“酒酣”,极兴畅饮,非常痛快地喝酒。“会挽雕弓”,“挽”,拉开;“雕弓”,雕刻有花纹的弓。“如满月”,像圆月一样,把雕弓拉开,拉满,拉得像圆月一样。“西北望”,向着西北望,向,朝着。
(屏显资料)
狂:豪气,豪情。
卷平冈:从平坦的山冈上席卷而过。
为报:为了报答。
酒酣:极兴畅饮。
挽:拉。
雕弓:雕刻有花纹的弓。
满月:圆月。
望:向,朝着。
师:继续来。看词性活用;“锦帽貂裘”,就是“戴着锦帽,穿着貂裘”,名词用作动词。看句法变换;“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应该是“为报倾城随太守,看孙郎,亲射虎”。为了押韵的需要,就写成了“亲射虎,看孙郎”,而且有强调的意味在里面,这是一个倒装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也是这样的,一是为了押韵的需要,二是为了强调:“何日遣冯唐,持节云中”。我们弄懂了倒装的关系之后,句义就好理解了。
(屏显资料)
词性活用。“锦帽貂裘”,名词用作动词,意为“戴着锦帽,穿着貂裘”。
句法变换。“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是“为报倾城随太守,看孙郎,亲射虎”的倒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何日遣冯唐,持节云中”的倒装。
师:第一,词性活用。第二,句法变换。第三,用典。什么叫“用典”?用典就是运用典故。“用较少的词语拈指古事或古语以表达较多的意思”叫“用典”,做笔记了吗?在这首诗里面,苏轼自比孙权,表现了出猎者的英豪,这是一处用典;又自比魏尚,希望被朝廷重用,又是一次用典。第一次用典,是表现诗人的豪情;第二次用典,是要表现自己报国的宏愿。你们看,用典就是手法。写词不用典,就会很平俗;用典,就会很高雅。好诗也一样。你们读过李白的《行路难》吗?行路难的表达特点、手法之一就是用典,第二个手法就是雕琢警句。用典的是什么句子呢?
生: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师:这是用典。警句呢?
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师:你们看,一个用典,一个警句,就使那首诗格外有意境。这一首词,也是用典,也是有警句。
(屏显资料)
用典。“用较少的词语拈指古事或古语以表达较多的意思。”词中,苏轼自比孙权,表现了出猎者的英豪;又自比魏尚,希望被朝廷重用,抒发了报国宏愿。
师:还有一种手法是“用韵”。这首词用韵的疏密和韵调的高亢都是为着表达心中的激情的,这首词的用调是高亢的,前密后疏,前面不断地押韵,后面慢慢地调整过来。为什么要注意押韵的疏密和韵调的高亢呢?因为他要抒发心中的豪情。所以说这首词给了我们的很多很多的知识。
(同时,屏显资料)
用韵。用韵的疏密和韵调的高亢都是为着表达心中的激情的。
师:我们来看一看全文的意思。把它读一读。“老夫”,读——
(屏显资料)
生齐读:
老夫也暂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 头戴锦帽,身穿貂裘 ,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人跟随我出猎,我要亲自射杀猛虎,就像当年的孙郎。
畅饮极欢时,我胸怀开阔,胆气豪壮。虽然两鬓稍稍斑白,但这又有何妨!汉文帝曾派人持符节去云中,什么时候能像汉文帝派遣冯唐那样待我?我一定将雕花强弓拉得像圆月一样,朝着西北,射向天狼。
师:注意,这首词的理解,最难的句子是两个。一是“酒酣胸胆尚开张”。不好翻译,特别是“胸胆”“开张”这四个字,所以你们要把它旁批在课文上:胸怀开阔,胆气豪壮。在极尽豪情地饮酒的时候,我的胸怀开阔,胆气豪壮。在喝酒的时候,兴致勃发。第二个地方,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要真的把它翻译过来,很不容易,因为它是典故。典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个用典就是说“希望当今的朝廷能够像汉文帝那样派人来委我以重任”,但是不直说,用典就是婉转地表达意思。但是我们在这儿也要把它直说一下。你看,汉文帝曾派人持符节去云中,恢复魏尚的官职,什么时候能像汉文帝派遣冯唐那样对待我呢?
师:继续做笔记。叶嘉莹又说:“苏轼词,非常有代表性地表现了他的用世之志意与旷达之襟怀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品质与风貌。”什么是“用世之志意”呢?就是为社会、为国家做事,要为国家做更多的事,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所以在这首词里面也表现出苏轼的“用世之志意”啊!他希望拉满他的雕弓去射天狼,这就是“用世之志意”。他有他的旷达襟怀,我们明显地感觉到了,“鬓微霜,又何妨”啊!注意,叶嘉莹的这一段话也不是只对《江城子》这一首词来说的,同样是在概括苏轼词的表达风格。
(同时,屏显资料)
苏轼词,非常有代表性地表现了他的用世之志意与旷达之襟怀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品质与风貌。叶嘉莹
师:做笔记了吧?好的,继续朗读。这一遍朗读是“读好词中的两个句子”,你看,我们把三字句读好了,再试一试读好两个句子。一个句子是“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速度,这个时候读它就要速度了,不能停顿,“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把“千骑”的那种气势、速度读出来。这是一个句子,把它打上波浪号。还有个句子是跟它相对的,“江城子”这个词牌很有意思,它上阕跟下阕是相对的,跟它相对的哪一句啊?
生: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师:这个地方要读出它的语调,“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有一点期盼,有一点询问。读这两个句子都要注意节奏,“锦帽貂裘,千骑——”后面停一下,第二句也是一样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把这两个句子读好的着力点是:一句是气势,一句是心情。
师:好,继续来。三字句读好,这两个句子要读好,特别注意结尾的那一句要扬起来。“江城子”,读。
生齐读。
师:谢谢大家的朗读。我的感觉是,又有一点回潮了。哪个地方回潮了呢?语速。还是速度。再来一次。“江城子”,读。
生齐读。
师:我们的第二个学习环节进行到这儿。继续感受词中之情。
师:就要思考啦,要思考这首词中最值得我们品味的词、句,或者说,最值得我们品析的字词句。好,开始思考。
生思考。
师:好吧,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我觉得是最后一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我觉得这一句话集中体现了苏轼所要表达的情感。苏轼是想报国,渴望得到皇帝的重用和信任,他想杀敌报国,建功立业。
师:好,谢谢!你看,“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多么充满激情的向往啊!心中的豪情就是这样抒发出来的。
生:我认为应该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我觉得这一句运用了典故,表达了苏轼渴望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希望朝廷能够像原来对待魏尚那样派遣冯唐来重用自己,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师:一个“何日”啊,表达的是期盼,是指望。好,继续。
生:我觉得是“鬓微霜,又何妨”的“妨”,因为“妨”的意思是“有什么妨碍”,虽然他“鬓微霜”,已经比较老了,但是这又不是一个妨碍,也体现出他非常有雄心壮志。
师:是啊,虽然“鬓已星星也”,但又有什么关系呢?报国是没有年龄限制的。或者说:我还很年轻。(再请一位同学说说。)
生:我觉得应该是上阕的“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这表达了作者壮志满怀的气概,表达了对跟着他来出猎的全城百姓的感谢之情。
师:孙郎是很英武的,我也一样啊。我要亲自射杀老虎,给大家来看一看,这也是豪情。——还要说?
生:我想补充一下他刚才说那句话,我觉得“亲射虎,看孙郎”还表达了作者希望拥有和孙权一样的那种少年的狂气,虽然自己年岁已高,但是还拥有一颗少年的心,继续建功立业,报效祖国。
师:好,对。把这一句话和结尾句联系起来看,有两个“射”字啊!极有力度,极有情感的强度。请你来。
生:我觉得比较值得赏析的是第一句,“老夫聊发少年狂”,一个“狂”字,统领了全篇,突出了苏轼的豪放、潇洒,这个字用得很妙,既统领了全篇,也写出了那种气势。
师:好!全词写的就是一个“狂”字,这个“狂”就是豪情,它表达的就是豪情,整首词就是围绕着“狂”字表达心中的豪情,每一个句子写的其实都是“狂”。为什么说“酒酣胸胆尚开张”呢?胆气豪壮了同样是“狂”。好,接着来。
生:我觉得“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的“卷”字也用得特别好,因为它表现出了出猎的气势之磅礴,作者的豪情壮志就表达出来了。
师:对,这个“卷”字就有赞叹的意味,它既写出了气势,也写出了速度。
评点:一个话题——“这首词中最值得我们品味的词句”,引发学生对整首词从不同角度切入,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品析。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牵一发而动全身,避免了碎问碎答和连续追问。
师:老师来小结一下。两个关键的地方,“狂”,把这四个字记下来:“纵情放笔”,尽情地写,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处处显示作者的“狂”劲和豪兴。诗眼就是这个“狂”。什么叫“诗眼”呢?第一,一首诗的线索。第二,一首诗里面表达最有深意的一个字。这两者都可以称作“诗眼”,那么,这首词来说,“狂”既是用得最漂亮的一个字,也是全文的线索,这个字最值得我们品味。
师:还有一个句子,全词最后一个句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精炼扼要而含义深切,是有名的警策之句,一个挽弓劲射、英武豪迈、慷慨激情、志在报国的抒情形象,活脱脱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让我们感受到一个人物形象的形态之美、画面之美,这是最值得我们欣赏的一个句子。
师:同学们,把下面这一句话读一读。
(屏显资料)
作者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全词融叙事、描写、言志为一体,表现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正是这种情感使这首词显得壮美无比。
生齐读。
师:把“叙事”“描写”“言志”三个关键词批在课文上。因为叙事、描写、言志,所以就极好地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正是这种情感使这首词显得壮美无比。
师:叶嘉莹先生又说道,“看苏东坡不要只看他豪放”,你看我们学习《江城子》这首词,学习《水调歌头》,我们都说要看他的豪放,但是,专家告诉我们,“不要只看他的豪放,要看他的忠义的持守,他的政治的理想,他的失意挫折之中的旷逸的襟怀。”这个是要做笔记的,这就加深了我们对苏词意境的理解,加深了我们对苏轼这个人的理解。这样就能多角度地,更深刻地,更优美地来看待这个历史的人物。
(屏显资料)
看苏东坡不要只看他豪放,要看他的忠义的持守,他的政治的理想,他的失意挫折之中的旷逸的襟怀。——叶嘉莹
评点:这是第三次穿插叶嘉莹语录。纠正人们一般认识上的偏颇,让学生对苏轼有更加理性的、多角度的认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师:好。让我们再来一次朗读,读出洋溢在词中的豪情。把三字句读好,把“狂”字读好,把两个“射”字读好,把最后一句话的力度、高度读出来。“江城子”,读。
生齐读。
评点:这是第三次朗读指导——读出洋溢在词中的豪情。这与前面的两次朗读指导形成一个系列,由局部到整体,由点到面,由浅入深,逐层提高要求。
师:好,谢谢同学们。欣赏苏轼诗文有三个层面的要求。第一,一定要知道背景。第二,一定要细细地理解词的内容。第三,一定要从审美品析的角度,就是欣赏的角度来读它。这也是我们读古诗词、欣赏古诗词的三个层面的要求。
(屏显资料)
欣赏苏轼诗文的三个层面的要求
第一,背景知晓的层面
第二,内容理解的层面
第三,审美品析的层面
师:好,谢谢大家,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评点:课后小结与前面“知”“意”“情”三个板块的任务要求相呼应,既形成了浑然圆融的课堂结构,又提炼出了古诗文学习的一般规律,可谓“升华”之笔。
总评:
余老师执教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诗词类文学作品教学的典范,它告诉了我们这类作品教学的基本思路:背景知晓——内容理解——审美品析,同时,用“诵读”一线贯之。
“背景知晓”即为“知人论世”,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是古诗词批评的原则和方法。诗词学习,有了关于作者作品的厚重的教学铺垫,才会使学生的学习少走或不走弯路,直入作品内容,把握要义,体味情感。
“内容理解”,就是在知道了字词意思的基础上,进而能进行整首词的“翻译”,理解整首词的意思。说到诗词的“翻译”,有人认为古典诗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不能翻译的。这对于有一定诗词修养的人来说尚可,但就初中生的认知水平而言,比较难的诗词教学还是先译一译为佳,否则下面的审美品析就成了空中楼阁,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很难进行下去。当然,诗词的“翻译”也要像余老师的译文一样,力求“美感”才好。
“审美品析”,这是诗词学习的至高境界,前面两个环节的铺垫和蓄势,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托出这一环节最亮丽的“华彩乐章”。对学生进行审美品析的训练,使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赏析文本,探究文本的价值之所在,这样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自得,使阅读不再是阅读主体“被阅读”的心灵的压抑,而是成为一种跟创作者一样的“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再创造的享受,可以极大地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从而使他们真正体会到阅读之美,有助于从总体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余老师将“诵读”与体味、品析结合起来,每一板块都进行一次朗读指导,且层层递进,一次比一次深入,这就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一举两得。
余映潮
师:我们现在开始上课,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很古老的诗,诗的作者离我们很久远了。诗的题目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请大家看屏幕(放投影),进入诗歌学习的《序曲》,一起读起来。
生(齐读):他是俄国诗人(1799—1837),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他一生创作了近800首优秀的抒情诗篇。他的诗歌像太阳一样照耀着19世纪的文坛。他被誉为“诗歌的太阳”。他的说理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问世后,成了许多人激励自己的座右铭。
(新课的导入简洁自然,通过由学生读作者介绍这种别致的形式引入,在全员参与的不经意状态下给了学生较多的信息)
师:他就是——俄国诗人普希金。我们学习这首诗,有这样几个任务,这就是我们的第一乐章。(投影)第
一、诗歌吟诵;第二、自由背读;第三、抒发感受。下面我就开始进行诗歌的诵读。大家各自根据自己的感受读这首诗,老师听一下,开始了。
(生读诗)
师:读得很流畅。我们刚接触这篇课文就读成这个样子,很不错。老师现在给大家指导一下。这首诗中有一种旋律,那么旋律是什么呢?那就是作者把深沉的感情和明亮的感受交织在一起(范读)。同学们再读起来。
(生读诗)
师:好,读得很有味道。我们再换一种方式。这首诗是诗人在流放期间写给邻居小姑娘的题词。什么是流放呢?就是当时俄国革命者被沙皇放逐到很远很远、荒无人烟的地方,与外界隔绝。这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给邻居小姑娘的劝慰,也是谈心。也就是说这首诗是可以用谈心的方式、说话的方式来读的。比如说,我们可以这样读(示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同学们用这种方式试一下。
(生读诗)
师:老师很高兴地看到,有些同学刚才读的时候还有形体语言,还有手势。这首诗对你们的爷爷辈、父亲辈影响很大,在困难的时候常常成为他们的座右铭记在心里。因此这首诗是可以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用鼓励自己的方式来读的。那么下面我们就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来读。内心独白呢,声音可以细小一些,带着气声来读。(示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现在开始读,一起来。
(生读诗)
师:刚才读的这种“沙沙”声,激荡在你的心里,激荡在我的心里,激荡在我们大家心里。好,自由背读,开始吧。
(生练习背读)
(以上是第一板块即第一乐章的头两个环节诗歌吟诵和自由背读,教师通过别具匠心的设计让学生用自由地读、明确感情基调后的诵读、谈心方式的读、内心独白式的读等几种不同方式来吟诵诗歌,给了学生较充分的阅读文本的时间,同时也凭着精巧的方式让学生产生参与的热情,让学生在积极的诵读中进一步熟悉课文,体验诗中蕴含的情感,为下一步学生抒发感受作了很好的铺垫。)
师:好,现在我们来抒发感受,哪一位来。
生:这首诗普希金告诉我们要乐观地面对生活,要告别那些悲伤的过去。
师:好,微笑着面对困难。
生:我来补充一下。这首诗是普希金写给小女孩的,同时也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一些看法,就是要乐观地去面对困难,所以这也是他鼓励自己的一首诗。
师:是啊,这就是有感而发。生活是这样的无奈,生活是这样的黑暗,但是,黑暗之后一定有光明,这就是信念。好,同学们继续发言。
生:我读了这首诗好像恍然大悟,虽然人生有时有不顺的地方,因为人生毕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但我们只要乐观去面对,就像老师刚才讲的一样,用微笑去面对生活,那么一切都会变得很美好。
师:生活顺利是暂时的,生活不顺是永远的。所以我们从小就要看到生活充满不顺的一面。
生:我读了这首诗有一种亲切的感觉,仿佛觉得作者在面对面地和我们在谈心交流,他告诉那些处于忧伤中的人们怎样去寻找生活的快乐。我想到这么一句话,人出生时发出的第一种声音是哭声,这说明人的一生中大多数时间是挫折,而我们要乐观去面对这些挫折,所以从这首诗中可以体现作者的那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师:好。我们要坦然地面对生活,要坦诚地面对生活。
生:我觉得这首诗有一种劝说的口吻。普希金在劝说大家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碰到困难不要感到忧郁,要乐观地去面对它。
师:好,出口成章!这首诗告诉我们生活中没有风雨躲得过,只有面对才是上策。还有哪位同学想发表一下自己的感受?
生:我觉得普希金他是乐观地看待这种生活的。因为人嘛,不经历风雨,是不会见到彩虹的。虽然现在看不到未来,但他有一种信念,他相信,生活总有一天是一定可以变好的。所以他才有那样的成就。
师:生活就是一条长河,长河虽然有时是弯曲的,但总是向前的,生活的长河总是向前奔流的。
生:我觉得生活中有许多许多不顺心的事,但只要你挺过去了,你就会留下美好的记忆。
师:对于我们孩子来讲,我们的家长、老师都希望我们能无忧无虑地长大,但我们要记住,我们长大的过程中一定要经过“艰难”这两个字。
生:我觉得从字面上可以看出,面对挫折,普希金面对困难表现的是镇定,没有悲伤,他相信,幸福的日子一定会到来。我觉得他心里很„„
师:平静,坚强。
生:对。
师:诗人告诉我们,要用我们自己的手,抚平我们自己心灵的忧伤。
生:我读了这首诗,有很多感想。感到普希金虽然在这么不好的生活状况下,但还这么微笑地面对生活。生活可能会给你带痛苦和忧伤,有时你可能会失败,但你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师:德国诗人有一首诗叫《我的心,你不要忧郁》,诗里这样说:我的心,你不要忧郁,快快接受命运的安排。冬天从你手里夺走的,春天还会还给你。好了,还有没有感想?
生:我读了普希金这首诗,觉得生活中,每个人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普希金经历过许多悲伤和挫折,当我们经历这些悲伤和挫折时,我们自己要有勇气去面对,不要害怕挫折,因为挫折是通往更美好生活的一个阶梯,是你要进入更美好生活的必经的一个过渡的旅程。所以面对挫折,要有勇气去面对它,要有一颗向上、乐观的心,要想着挫折过后生活会更美好。这首诗给我带来很大的启发。
师:好啊!你的演讲是多么精彩!他的话告诉我们:请用你的双肩承担责任!同学们用这么短的时间就把课文读得这么细致,而且口头表达这么优秀,我很高兴。还有没有同学要表达?
生:生活中有许多挫折,可是你只要正确地面对它,它就会过去,会成为让你留恋的日子。
师:其实当眼前都是乌云的时候,我们要透过乌云看到太阳。好,谢谢同学们的各抒己见。现在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首先这首诗给我们的启迪就是要乐观坚强!面对生活中的挫折,要咬牙、握拳。好——(放投影)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男合:舒缓地)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女合:亮丽地)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男合:沉稳地)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男女合:乐观地)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男合:平稳深沉地)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女合:响亮亲切地)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男女合:乐观稳重地)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这是刚上课老师告诉你们的,这首诗是舒缓的节奏和亮丽的旋律交织在一起的。先看一看,男生读什么,女生读什么„„好,现在我们读起来。
(生读诗)
(以上是第一个板块即第一乐章的第三个环节——抒发感受。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之一。通过教师的导引和巧妙贴切的评点,学生将胸中的感悟和体会全盘托出。学生发言积极踊跃,课堂氛围张力十足。这是一次很生动的以诗歌为介质,教师和学生的心灵的对话。)
师:下面我们进入第二乐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这是中国诗人宫玺的诗。同学们读了普希金的诗以后再读这首诗,(投影:自由朗读)好,现在同学们读起来。
假如你欺骗了生活
以为神鬼不知,心安理得
且慢,生活并没有到此为止
有一天,它会教你向他认错
大地的心是诚实的 孩子的眼睛是诚实的 人生中人一步一个脚印
才会有无憾的付出无愧的收获
师:同学们想一想,这首诗中哪两个词的含义最值得你去品味?(师示范朗读)
生:我觉得这首诗最后一句中的“无憾”和“无愧”这两个词是值得品味的。因为只有无憾地付出才会有无愧的收获,如果是假的付出的话,收获就不会是无愧的。
师:你的话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揣摩到的,谢谢!
生:我认为是“欺骗”和“诚实”这两个词。我觉得“欺骗”不仅仅有表面的意义还有深层的含义。因为你如果有愧于生活,就算是“欺骗”。“诚实”呢,我觉得也是很深刻的,诗中说“大地的心是诚实的,孩子的眼睛是诚实的”,它不仅仅是诚心诚意,不说假话,还指用心去对待生活,不能心浮气躁的,还要沉下心来。
师:你的发言叫精彩毕现。
生:我也同意“无憾”和“无愧”。首先说“无憾”吧,因为人生如果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话,自己的付出就是完全没有遗憾的、是值得的,所以才能得到一个问心无愧的收获,是自己应得的。
师:生活靠自己的努力,成绩靠自己的双手。
生:我觉得是“神鬼莫测”和“心安理得”。因为不是你干成了任何事都是神鬼不知的、心安理得的,因为凡事都会有破绽,你不要以为你欺骗了生活,生活就不知道,生活就„„
师:可是生活还会惩罚你,对不对?
生:对。
师:好,大家继续。
生:这首读给我感受最深的两个词是“付出”和“收获”。有句话说得好,叫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付出”和“收获”是因果关系。因为你付出了,所以才会有收获。只有你付出了,才会有收获。我觉得这首诗还告诉我们了„„我想不起来了„„
师:呵呵,不要紧,你的表现已经够优秀了。这位同学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好,那现在老师小结一下。所有同学的发言都能够言之成理,都是结合这首诗进行分析,都有自己的道理。我认为最值得品味的,和刚才两位同学发言是一样的,是“欺骗”和“诚实”。我们看诗的标题《假如你欺骗了生活》,这一定是诗的重点所在。“欺骗”,它的内涵是深刻的,它的含义很广。我们对不起生活,我们糟蹋生活,我们浪费时间,我们自暴自弃,我们逃学,我们无限制地上网,都是欺骗生活。我们要珍惜青春,我们要在“珍惜”两个字上作文章。那么走好自己的路就是要诚实。“大地的心是诚实的”就是整个世界、整个生活的轨迹告诉我们生活需要诚实。“孩子的眼睛是诚实的”就是我们看世界的眼光是纯真的。因此我们要用诚实的脚步走自己的路,要一步一个脚印。只有诚实地劳作、思考,我们才能有无愧的收获。那么这首诗给我们的启迪是什么呢?起码有一个词我们是熟悉的,它是——
生:诚实。
师:对。那么“一步一个脚印”是什么呢?
生:踏实。
(以上是第二板块即第二乐章。教师匠心独运,选取了一首与诗歌标题恰恰逆反的小诗,并采用了从诗中找出一对反义词进行品析的巧妙做法,由词及句,由句到篇,并由彼篇到此篇,让学生在品读的同时,多角度地感悟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精妙的设计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上,即别具一格又自然妥帖,宛若天成。)
师:(投影)这首诗给我们的启迪是要诚实踏实。现在我们进入第三乐章。(投影:第三乐章自由写诗)假如生活重新开头。假如生活欺骗了我,假如我欺骗了生活,生活都要重新开头。那么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我们要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生活呢?我们需要抒发一下对生活的感怀,现在请每位同学以“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为第一句话写诗,写三句诗,当然,如果大家写六句、写八句就更好,开始了!
(生写诗)
师:好了,老师来听一下,欣赏一下你们的诗歌。哪位同学来朗诵你的诗作?
生: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我会毫不犹豫地弥补自己的过错,一步一步地面对困难,在孤单徘徊中坚强,失败过后也不会哭,一切都在我的真心实意中改过。望着蓝天,挥一挥手,成功正在向我探头。
师:啊,太好了,太好了。我最喜欢的一句诗是“不会哭”,要看到生活是多么的美好。
生: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我的旅伴,我的朋友,仍是一次夜晚无尽的征程,悄悄地把思绪抛在脑后,大家一起举起整齐的双手。
师:他是模仿着我们推荐的阅读诗写的,把它改了,人家是早上走,他是夜晚走。夜晚走更孤单一些啊。(生笑)
生: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我的旅伴,我的朋友,走的还是一条坎坷不平的道路,但要把过去的困难抛于脑后,快乐地走向新的旅程。
师:好,还注意了押韵。
生: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我的旅伴,我的朋友,迎着晚霞的余光,昂着头,向前走,把我的心声向你诉说。
师:好好,你也是在晚上走的啊。(生笑)
生: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我会谨记张大双眼,不再被生活欺骗;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我会一步一个脚印,与诚实为伴,不再欺骗生活;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把以往不愉快的泪水留下,带上微笑和幸福,重新开始那明亮而又漫长的征程。
师:她是用了反复的手法,这样她的诗就显得丰富了。
生: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把昔日的伤痛抛到身后,我的信念,我的希望,插上理想的翅膀,飞向成功的大门。
师:言简意赅,而且意蕴高远,为了理想而放飞自己的思绪。
生: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我将抛开一切,尽情洒脱,迈着自信的步子,奔向远方。
师:哦,就是要自信。
生: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我的生活,我的未来,将是一个新的开始。将过去的记忆抛在身后,让欢乐陪伴我左右。
师:因为生活重新开头,所以用了一个“新”字。
生: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我的黎明,我的黄昏,将会灿烂依旧,把不顺心的挫折抛于脑后,愉快地享受生活。
师:他这个诗中的“黎明”和“黄昏”很有含义啊,表示一天到晚或时光在流逝。行,听老师的好不好?
生:好。
师:老师也有四句诗: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新的美景在温馨地招手。我欣喜地拥抱我的时光,把两步当作一步走。
(生鼓掌)
师:好,我们现在来吟诵诗人的诗吧。(投影)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节选)
邵燕祥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我的旅伴,我的朋友——
还是迎着朝阳出发,把长长的身影留在背后。
愉快地回头一挥手!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我的旅伴,我的朋友——
依然是一条风雨的长途,依然不知疲倦地奔走。
让我们紧紧地拉住手!
„„
时间呀,时间不会倒流,生活却能够重新开头。
莫说失去的很多很多,我的旅伴,我的朋友——
明天比昨天更长久!
(生读诗)
师:好,我们现在一起来,再来诵读这首诗好不好?
(师生共读诗)
(以上是诗歌教学的最后一个板块即第三乐章——自由写诗。经过充分品读及充分体会,教师给了学生一个更加深入的倾吐空间即实际表达,还提供了一首诗进行参考和模拟,再者,所写诗句又完全合乎学生的年龄实际,不会让学生畏难不前,而是有话可说。少年本色是诗人,从课堂上精彩纷呈的学生诗作中可以看出此处设计触到了学生心灵深处最微妙最舒畅之处,因而在课堂上让教与学的双方如沐春风,和谐愉快。)
执教:余映潮 整理:徐志耀 评点:王跃平
时间:2012年4月12日 地点:河南省焦作市光明中学
[案例导读]
余老师在光明中学八年级四班执教的《春酒》一课,进行了由浅入深的三次阅读和训练——文意理解、线索探秘和细节赏析,板块明晰,层次井然;课堂上,学生妙语连珠,精彩纷呈。三次训练的设计匠心独具,由文意概括到线索归纳,再到细节赏析,与学生阅读散文的步骤相符,井然有序,循序渐进。
这节课也像一篇散文,始终有一条线索贯穿三个板块,那就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文意的概括”需要运用含有“春酒”二字的短语或句子,线索的说明需要运用“先下结论后阐释理由”的语言形式,欣赏细节需要抓住关键词句赏出情味、情趣、情感。
观余老师此课,恰如春日漫步小径,无限风光,目不暇接。课堂流程恰似“柳梢梅萼渐分明”,课堂呈现出“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盛景,也令观者产生“沾衣欲湿杏花雨”的倾慕。
一、简介作者,明确任务。
师:谢谢咱们四班的同学。上课!(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请坐!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美文《春酒》,散文《春酒》。琦君,我们的同学们的课外阅读会不少,那么也会认识琦君这位了不起的作家。我们读一读她的简介,“琦君——”,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作者简介
琦君(1916-2006),台湾女作家。在琦君50多本文学作品中,童年、故乡、亲人、师友占据了她创作题材的绝大部分。她以中国传统的温柔敦厚的情怀,以细腻温婉的笔致,营造了一个美好的文学世界。
师:琦君的作品,“温柔——敦厚——,细腻——温婉——”,这八个字在《春酒》中有足够的表现。
评点:化繁为简,言简意深,八字内涵,开章明义。
师:为什么要写《春酒》呢?因为作者四九年就离开了大陆,到台湾,然后到美国。两岸的隔离使她和很多台湾的文学家一样,有一种淡淡的(或浓浓)的乡愁。所以这篇文章实际上是写故乡的,回忆故乡的,回忆童年的,回忆家乡的。
师:好,这节课我们有三次训练活动。(屏幕显示,教师解释)
阅读与训练 《春酒》文意理解 《春酒》线索探秘 《春酒》细节赏析
师:第一次训练,文意理解,训练大家文意理解的能力;第二次训练,认识散文线索的能力,这是比较高层的能力了;第三次训练,细节赏析的能力。
评点:文本主题,一目了然,直接点明,无需多言;总括流程,脉络清晰。
二、训练一——文意理解。
师:下面开始我们的第一次训练——文意理解能力训练。先请大家做一个笔记,什么是“文意”?“文意”就是文章的大意。
(屏幕显示,教师解释)
作品的主要内容、情感倾向、表达目的就是“文意”。
师:噢,我们读文章的时候要理解它的意思,就要概括它的主要内容,领会它的思想情感的倾向,揣摩它为什么要写呢?这就是文意把握。
(屏幕显示,教师解释)
文意理解
请同学们简说课文内容,文句中要含有“春酒”一词。
师:每一位同学都要简说课文内容,怎么简说呢?一个短语,一句话,但是你说的短语和句子里面要有“春酒”两个字。老师来给大家做个示范。
(屏幕显示,教师解释)
春酒情思
师:老师说了四个字:“春——酒——情——思”。你看,她写的是“春酒”,这是主要内容;她的情感倾向、表达目的就是“思念”,是深沉的、浓烈的情感思念。哦,春酒情思啊。
师:好吧,下面就是你们自己的活动了。你怎么写个短语呢?你怎样写个句子呢?开始思考。
评点:先明概念,再出示例。范围方向,了然于心。听写读思,相得益彰。(学生思考约三分钟)
师:好吧,先把见解讲给你的同学听,两个人两个人一起讲。生:(互相讲,气氛热烈)
师:好吧,用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来表达你对《春酒》文意的理解,请举手。(一生举手)好,谢谢你。
生1:我认为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我回忆童年时期过年喝春酒时的情景,表达了我对童年的怀念和对母亲的回忆、对母亲的思念。
师:你看,很完整的一句话,核心内容就是“我和春酒的故事”。好,谢谢你。
师:继续,(面对另一生)好,请你来。
生2:我写了一个短语,是“春酒情浓”,就是说借助春酒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她写的不仅是春酒,而且还表达的自己的情感。
师:春酒之后,有深情啊!谢谢,(示意另一生)好,请你来。
生3:我用一个短语,我认为这篇文章表达的是“春酒趣事”,因为这篇文章以春酒来表达了童年的一些趣事。
师:嗯,春酒趣事,春酒所忆。你看,不断地回忆,不断地有回忆出来!“趣事”,你看,这两个字用得多好啊!谢谢,继续。还有哪位?(示意另一生)你来,谢谢。
生4:我写的是“春酒趣歌”,因为这篇课文以春酒为线索,写出了春酒对人、对生活的赞歌。
评点:围绕主题,巧妙点拨,一语中的,点铁成金。师:春酒的什么歌? 生4:趣歌
师:是“趣歌”两个字吗?如果是“趣”和“歌”两个字,就要注意这两个字能不能搭配在一起,再修改一下,谢谢你。
评点:不吝鼓励,不避纠错。有错必纠,收放有节。师:(示意另一学生)请你来。
生5:我写的是“春酒之乐”,因为这篇文章主要是追忆作者童年时期喝春酒的乐趣,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怀念、对母亲的思念。
师:都是写的小小的乐事。
生5:嗯,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师:对,还有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啊。谢谢。(示意另一学生)请你来。生6:我写的是“忆春酒,恋春酒”,我认为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我与春酒之间的一些故事”,文章的结尾处写的是,我已经找不到以前家乡的美酒了,说明我还是依恋家乡的春酒的。
师:大家注意这位同学的发言!他的两个短语是对称的,这就叫“语言形式”!他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就很注意用一定形式表达自己的对文章的理解。
评点:个性特色,一语点破;发现亮点,大加赞赏。
师:请继续!大家刚才说了那么多,都有思想的交流。哪一位再来试一下?(发现一生想发言)好,请你来。
生7:我写的是“春酒追忆”。师:“追忆”,好!这个词用得好!)
生7:因为这里写春酒,是对年味的追忆,是对母亲的追忆,更是作者对美好往事的回忆,所以我觉得,这是作者对母亲做的春酒的最美好的回忆。
师:好!我们来看大家刚才有多少种有诗意的说法:春酒情思啊——,忆春酒——,恋春酒啊——,春酒趣意啊——,春酒追忆啊——”,还有吗?大家看。
(屏幕显示,教师解读)
春酒情思 春酒 母亲 春酒 童年 春酒一杯滋味长 乡情荡漾的春酒 春酒里面是乡愁 春酒中的家乡味 春酒,遥思之中的家醅
春酒——母亲,你看,作者的思想倾向、表达目的就出来了,这个时候就要动笔了。
“春酒——童年”,你看,写春酒,忆童年的美好时光,这就是语言形式。你看,“春酒一杯滋味——长”,滋味啊,春酒的滋味,思念的滋味,浓浓的长长的回忆的滋味,乡情荡漾的春酒。
为什么要写春酒啊?写物抒情,通过写春酒来表达对故乡的回忆,春酒后面是乡愁,春酒里面是乡愁。写春酒,就是写乡愁。什么是乡愁呢?乡愁就是思乡,就是思乡之情。
“春酒中的家乡味”,“家乡味”三个字就在课文里面。
“春酒,遥思中的家醅”,几十年过去了,大半辈子过去了,哪里还找得着妈妈酿的美酒呢?哪里还品尝得到那美好的家醅呢?
你看,这都是作者的表达目的。我们就通过这样的活动,对文章的大意、作者的情感倾向和表达目的进行了初步的理解。同学们,课堂笔记做好了吗?
生:(齐声)做好了。
评点:诗意的总结,营造学习氛围,突出“家乡味”三字,为下面归纳情感线索做好铺垫;归纳文章大意、情感倾向以及表达目的,对应上文“文意理解”的概念,完美地总结了训练内涵。
三、训练二——线索归纳。
师:好的,继续进行第二个训练活动——线索探秘。(屏幕显示,教师解释)
线索探秘
请同学们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 观察、发现、阐释《春酒》的“线索”。
师:读散文、读散文就是要看一看,品一品,是不是有线索。大家都说,形散而神不散。那么这个“神”是什么呢?
生(小声):线索。
师:内在的线索是使文章看起来很散而有非常突出的中心内容。所以,请同学们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观察、发现、阐释你所发现的《春酒》的线索。且慢,再做一次笔记,什么是线索?
(屏幕显示,学生记录)
叙事性文学作品中,贯穿全文的脉络就是线索。
师:脉络是什么呢?就是把一个点一个点联起来成为一条线,这就是线索。比如你们学习过的课文《最后一课》,里面有一个小弗朗士,是不是?
生:是。
师:你看,小弗朗士这个人物把所有的故事情节、故事细节都串起来了,他就是一个线索人物。把小弗朗士有关所有的名字划出来,连点成线,就是一条线索。大家观察一下,《春酒》的线索何在?
评点:以形象的事例解读较抽象的概念,以熟悉的文本引出对本文的思考。师:可以独立思考,可以两人一起研讨,可以四个人一起揣摩。开始吧。生:(讨论交流约三分钟)
师:好吧,我们来交流,各抒己见,(示意一学生)先请你来。
生1:我认为线索是“春酒”,课文通过春酒写出了我小时候过春节、喝春酒的事情,表达了我思念故乡、思念母亲的思想感情。
师:嗯,好的。我们听这位同学的分析,她首先说了“春酒是线索”,她的第二层意思是概括大意。我们来看,应该怎么说,中心句是你认为“线索是春酒”,然后就是理由
一、理由
二、理由三,这样才能说明你所看出的线索真的是春酒。懂得我的意思了吧?
生1:嗯。
师:就是说观点与材料之间要统一。谢谢你,再来。
评点:条分缕析,指明回答问题所在;深入浅出,明确回答问题形式。生1:我认为这篇文章的线索是春酒,观点一是刚开始先写过年时的一大堆规矩,衬托喝春酒时没有规矩,衬托喝春酒时的快乐;观点二是写她喝春酒时的快乐;第三个观点是喝会酒的时候也有春酒;观点四也是通过春酒怀念母亲的。所以我认为这篇文章的线索是春酒。
师:你看,这位同学马上就学会了怎么分析。好,如果再要分析的话可以不说观点
一、观点
二、观点
三、观点四也可以啊,用“我认为线索是春酒,因为„„”的句式也可以的,是不是?好,谢谢你。
继续分析,还有新的表述!(看到有同学想发言)好,请你来—— 生2:我认为这篇文章的线索是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因为春酒是母亲做的,然后文章中说了,我们家吃的东西多,什么东西都吃过,但我最喜欢的是妈妈做的八宝酒,也就是春酒,说明我对母亲是非常的喜爱。观点二(口误,应该是“理由二”)是文中说别人问母亲八宝酒是什么做的,母亲都会告诉别人,这一点说明了我要向母亲学习。所以我认为文章的线索是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师:嗯,说得好!如果还要说一句总括性的话,就是几乎每一个细节都跟母亲有关联。你看,把所有描写母亲的内容圈起来、联起来看,就是线索。
评点:不轻易挑出学生的毛病,而是巧妙地补充说明,使学生对线索的理解更深入、更透彻,对自己理解不到位的地方也会有所发现。这样的巧妙点拨,这样的“宽松”氛围使学生敢说、想说。
师:(看到好多同学想发言,很高兴)好,谢谢,请你来。
生3:我觉得文章是借春酒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用春酒来表现母亲的勤奋,母亲的机智,所以春酒是一个线索,表达对母亲的思念。
师:春酒就是线索,这位同学把春酒与对母亲的描写联系在一起分析,理由是很充足的了。好,谢谢。
生4:我认为这篇文章的线索也是作者自己,因为这篇文章中,写了许多与作者有关的事情,而且也表现了作者对春酒的喜欢之情,表达了对故乡、对妈妈的思念。
师:“我”的生活细节贯穿全文。这位同学的观点大家听见了吗?他说这篇文章中的“我”也是线索,那么这篇文章中的“我”也是线索人物了,有道理。还应该有线索。这位同学的发言告诉我们,春酒是线索,“我”是线索,还应该有„„(发现有同学要发言,示意他)请你来说。
生5:我认为这篇文章的线索是“我”的思乡之情。因为这篇文章首先写的是“我”在家乡经历的一些事,“我”的家乡、新年的习俗、“我”的童年,还
有母亲做八宝酒,这里还讲到“我”喝八宝酒的许多趣事。最后的时候写作者为自己的孩子做春酒,但是做出来的酒不是像“我”小时候喝的那种味道,所以这里体现出“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所以我认为这篇文章的线索之一就是“思乡”。
师:每一笔、每一处细节都有味道,这种味道就是思乡之味。这位同学说的是情感线索,思乡之情贯穿全文。还有吗?好,再听一位同学的见解,请你来。
生6:我认为本文的线索是母亲,因为在第二自然段写道我很怀念母亲做的春酒的滋味,在第四段还提到母亲做春酒请大家品尝,第五自然段提到在喝会酒时母亲拿出自己做的春酒拿给大家品尝,最后的第八自然段写出母亲虽然辛辛苦苦做出自己的东西,她都会分给别人吃。所以我认为本文以母亲贯穿全文。
师:好,也就是说每一个生活的片段都跟表现母亲密切关联,“母亲”一词贯穿全文。分析得真好啊!
评点:学生的回答渐渐深入,文本丰富的细节一一展现。师:所以说,(屏幕显示,教师解释)
《春酒》是一篇有多条线索的散文:“春酒”,“母亲”,“我”都可以看作全文的线索。
师:我觉得大家都很了不起,能够这样的分析,难度是很大的。但是我要很遗憾地告诉大家,有一条真正的线索都没有分析出来。再看课文,隐藏在课文里面,有一条明晰的,但是很难把它提炼出来的线索。我提示一下,这条线索与“酒”有关系。看吧,看教材(呵呵呵)。
评点:巧妙设疑,引导学生向更深更远处思索,更高层次的理解。师:哎哟,你们太了不起了!我这么一说,马上就有两个同学举手了,三个同学举手了。那么你们举手,就只说一句话,不分析,我来分析。(面对一个举手的学生)你说,你发现的文章线索是——
生7:我认为本篇文章的线索就是“新年”。
师:不对,不是总是写新年的,新年过后呢?哦,没有发现。(向另一个学生)你呢?
生8:我认为是“时间”。
师:是“时间”?任何一篇文章都有时间呀,这是普遍的表现规律,叙事性的文章都要写时间的,按时间来写。
生9:我认为是“八宝酒制作的材料”。
师:(呵呵而笑)材料怎么能当线索呢?但是,她已经接近问题的边缘了。(又笑,用以减小学生的压力)
生10:我认为是喝春酒时的宴席。
师:宴席?处处都有宴席。我的天啊,这一定也是一个很馋的小姑娘!(众
笑)
生11:我认为这里的线索是“喝酒”。
师:喝酒?到处都有酒喝啊,好(hào)吃的人啊(笑)!生12:我认为这篇文章的线索是“制作春酒”。师:制作春酒?噢,对不对? 生12:制作春酒的气氛
师:好,还有吗?上面所有的回答都不对(笑)。(指着一个学生)你来说。生13:我认为这篇文章的线索是真正的家醅。师:真正的家醅。妈妈做的家醅叫什么名字? 生13:八宝酒。
师:(笑)他接近了边缘,你继续接近边缘。(指着一个学生)你说。生14:我认为这篇文章的线索是母亲制作的八宝酒。师:对,就是三个字。生:三个字?
师:你们做这样一件事情,这是一个“八宝”(板书),把它圈起来,你们把文中所有的“八宝”圈出来,你们就看出线索。圈吧!这才会真的让你知道了什么是线索。不但要圈,还要把它联起来。什么叫线索?连点成线就是线索了。
生:(纷纷寻找并圈划)
师:好,边圈边数一下,有几次“八宝”?大家一齐告诉我,有几次“八宝”呀?
生:六次? 师:六次吗? 生:七次?
师:七次吗?„„几次?很巧,就是八次,八次“八宝”,你们把它圈起来,就第一次直观地感觉到什么是线索了。
师:我们读书啊,要注意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作者笔下的春酒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不然为什么会有“会酒”呢?那么作者怎样写春酒呢?其实写的是八宝酒。不细细地看,真的看不出来。数出来了吗?是八次吗?(生:是)所以说啊,(屏幕显示,教师解释)
《春酒》中最美好的一条线索是“八宝酒”。
师:八宝酒,《春酒》里面最美好的一条线索就是“八宝酒”。没有八宝,所有的情感抒发和细节都出不来,这才是真正的线索,隐藏在字里行间啊。
(屏幕显示,教师解读)
全文一共8次出现“八宝”二字。“八宝酒”几乎与所有写“我”、写“母亲”、写“乡亲”的细节相融。
对“八宝酒”的抒写中,文章展现出悠长的时间曲线,表现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味,对母亲的怀念,对家乡的思念。
课文各个细节中的“八宝酒”,都隐含着一个含意深刻的“味”字。师:因为写八宝酒,所以课文中个个细节都隐含着一个含义深刻的“味致”。你们把课文看一下,有没有味啊?(生:有)“不是道地的家乡味啊”,那么作者追寻的、追忆的就是家乡的味道、童年的味道、八宝酒的味道,还有两个字,课文结尾的,(生:“家醅”)“家醅”的味道啊。
师:好的,同学们,我们只是初步地理解了文章的线索。
评点:看似普通的细节,却富含浓浓的情思;看似繁琐的勾画,却富含深刻的思考。简单的三个字,使学生的思考再深一层,为后面的赏析做好了准备。
四、训练三——细节赏析。
师:下面我们就进行第三次能力训练——细节赏析。(屏幕显示,教师解释)
细节赏析
欣赏课文细节描写的情味、情趣、情感与表达作用。
通过赏析课文细节描写,来欣赏课文里面的趣味、情趣、情感和表达作用。大家看书后练习一,练习一就是让我们欣赏课文里面的描写,体味里面的情趣。
好,再来做笔记。什么叫细节?(屏幕显示,师读生记)
文学作品描绘人物的细则、描绘事件发展、描绘自然景物、描绘社会环境中的细小的内容叫细节。
师:这个定义下得不是很严整。“细节”这个定义很难下,我们姑且就用这样的定义来了解什么叫“细节”,有人说“细节”是最小单位,好像不是很严密。文学作品中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的细小内容叫“细节”。
评点:定义虽不全面,但用于本文的理解却已足够;教师的阐释不在于面面俱到,而要实用有效。
师:我们下面就来欣赏一个段落。第几段呢?第三段。我们一齐来读一读,“八宝酒——”,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八宝酒,顾名思义,是八样东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枣(不知是南枣还是北枣)、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两粒橄榄。要泡一个月,打开来,酒香加药香,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师:这一个片断,极其有赏析的价值,不仅仅是制酒,如果从全文来看,与人物刻画有密切的关系。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大家细细地品味,这一段落写得好在哪里。(学生小声讨论)请让我再来读一读。
师:(再读一遍,满含情感)我已经把味道给你们读出来了,现在我们来欣赏。(指着一个学生)你先来
生1:我觉得从一个“捏”字可以看出了八宝酒对“我”的珍贵。她捏着杯子,但是酒还是洒掉了,我感觉突出了“我”对八宝酒的喜爱和珍惜。
师:对,“端着,闻着”,香啊,真香!是吧?一个词体味出情味。好,谢谢你。
生2:“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说明连小花猫也非常喜欢喝八宝酒。
师:真好啊,通过小花猫写出了八宝酒的情味。谢谢,继续。
生3:“酒香加药香,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恨不得一口气”说明这个酒实在好。
师:这个“恨不得”我们怎么看它?一个是酒好,再一个这个酒酿了多长时间?
生3:一个月
师:等待啊,那个等待的情感是多么撩人的心扉啊,总是想喝妈妈酿的好酒,结果一打开,那么香,就是“恨不得”了。好,谢谢!还有吗?(面对另一个同学)请这位同学分析。
评点:比较以上的三次教师点评,点评的内容层层深入。第一次重在点出学生回答中的要点,第二次重在补充完整学生回答中的未尽之意,第三次重在升华突出学生回答中所表现的真情。高妙的点拨,与训练内容息息相关,直接启发学生的思维。
生4:我认为最后一句“我”“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通过这句话赋予了一种“我”的童真,还有“我”时的快乐。我妈妈“只给我在小酒杯底倒了一点点”,我还“端着”“走来走去”,说明我非常喜欢“端来端去”,“走着、闻着”,说明我对酒的喜爱,溢于言表。
师:谢谢!你分析的这个话里面有个“一点点”。这个“一点点”就是写妈妈的。我们往前面看,妈妈是不让我多喝酒的,妈妈说喝多了恐怕伤身体,流鼻
血,于是又有了又一次的细节描写,“指甲缝蘸一点酒舔一舔”,仍然写的是八宝酒,而不是春酒,这个细节就与“一点点”照应起来了,表现妈妈对“我”的关爱。不是倒很多,而是倒“一点点”。你看,“一点点”里面就有母女之情。(面向另一学生)好,请你来。
生5:“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我分析的是“一点点”,即使只有“一点点”,但我还是端着、闻着,说明在我的心里,八宝酒还是十分的珍贵,“走来走去”,说明我得到八宝酒真是十分的得意,十分的自豪。
师:是啊,多陶醉啊,多快乐啊,多幸福啊!这就是童真童趣。你看,为什么要这样地回忆那美好的细节呢?原来都是有表达目的的啊。还有品析的吗?
好,我问大家一个有趣的问题。八宝酒就是八宝酒嘛,怎么还要把原料写得那么清楚呀?是不是另有目的呢?或者说可以不写这些原料呢?(笑)你看马上就有人应对我了,厉害呀。这个问题是很难的。
评点:愈引愈深,对应上一次训练的内容,引出对全文更加细致的赏析品读。师:(面向另一学生)好,请你阐释。
生6:我认为她说这个八宝酒这些原料,感觉这些原料是特别普通,由妈妈制作出来,就感觉非常的好喝,衬托妈妈的这个手艺就非常的好,这个酒就制作得特别好,特别的好喝。
师:分析得太好了!最普通的原料酿成的酒是那样的香甜,原来还有更深沉的原因。(示意一个学生)好,你来。
生7:在文章最后那个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的家醅呀,作者虽然知道制作八宝酒的原料,但制作不出道地的家乡味,可以说出她对妈妈的怀念。
师:多好的回答呀。我也是要泡八宝酒呀,怎么就没有那个味呢?其实,除了是美国的酒之外,还有更深沉的含义,就是“不是家乡的味道啦”。分析得太好了!但是她仍然只是靠近了边缘,(笑)两次靠近边缘。但是,答得仍然是很好。过一会儿,只要我点一下,我就觉得你的答案是非常的完美了。
(发现一个学生还想回答)好,你还要说,请——
生8:我觉得可以体现出不仅出这个酒是妈妈泡的,因为我也尝试做八宝酒,虽然原料是一样的,但是儿子说没有家乡的味道,只有妈妈亲手做的八宝酒才更有家乡的味道,更有那种乡情。而我即使集齐了原料,也做不出家乡的味道。
师:噢,你真聪明啊!你为什么不把课文里的四个字读出来呢? 生8:顾名思义(众笑)
师:你一下子又被我弄糊涂了!(笑)一个聪明的人被余老师弄糊涂了!课
文后面有“四个字”,我说是“四个字”,看你聪不聪明?(笑)
生8:如法炮(pào)制
师:哎!“如法炮páo制”啊!如果没有前面细致的写,“如法炮制”就写不出来啊。还有啊,课文里面,人们总是问我的妈妈,你的酒里面有什么“宝贝”啊。你们看,处处照应这四个字说明的内容。所以说,为什么要把“八宝”写得那么的清楚?一定是照应后文,特别是引出“如法炮制”四个字,笔锋一转就引出作者深沉的感慨啊,这就是“家醅”的魅力。
评点:一语中的,前后呼应,总括细节内涵,突出情感力量。
我们来看,我们一齐来把这句话好好地读一下,“读到文章结尾时——”(投影显示,学生齐读)
读到文章结尾时,我们才品味到作者在“八宝酒”上表现出来的伏笔、铺垫、渲染等高妙的表达技巧。
师:我解释一下,伏笔就是写八宝酒详细的原料,然后文章里面处处和它照应,特别是后面点题“如法炮制”和它的照应。如果没有这个伏笔,“如法炮制”这四个字就没有着落。第二,铺垫,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写八宝酒啊,都是为了和后来在美国的八宝酒相对比、相烘托,这就是铺垫。渲染就是反复的手法,不停地表现美好的细节,最后渲染到什么程度呢?感慨永远这、再也没有这样的家醅啦,于是就顺利地点题呀。
评点:三次训练的总结,针对三次训练的内容,各有侧重,但又一一对应。第一次训练突出了“家乡味”,第二次训练归纳出“八宝酒”,第三次训练引导出“如法炮制”,均围绕开头总括出的乡愁而来,层层深入,渐读渐浓,渐思渐浓。
谢谢大家,你们的语文能力,我觉得是很强的啦。所以这篇《春酒》,我觉得是我讲课最漂亮的一次,是因为你们。而且告诉大家,我是昨天晚上给你们专门设计了这个教案,我在其他地方不是这样上的,就是想检查一下、考验一下你们的实力。
五、对句训练,画龙点睛。
现在还有一个关,最后一关啦,“春酒之意八宝酒”啊,这是我们的课堂小结,我们的感悟、我们的感受就是“春酒之忆八宝酒”,你们要对上一句话才完整。“春酒之意八宝酒”——
你先来说。
生1:怀乡之情八宝酒
师:两次“八宝酒”,对不对?两次“八宝酒”,就犯忌,重复了,是吧? 生2:八宝酿出思乡愁。
师:“八宝酿出思乡愁”,前面对不上,对不对?我是“之忆”,你是“酿出”,你是动词了。行了,你们很快的,这个思维。
生3:孩童之趣忆故乡。
师:“孩童之趣忆故乡”,这倒是不错的,回忆这个孩童时候的情趣味道,表达的是思乡之情。好,你来。
生4:八宝之酒思乡情。
师:“八宝之酒思乡情”,又出现一次“八宝”,你再一次靠近边缘。(众笑)什么“之意”思乡情呢?换一下。什么“之忆”思乡情呢?什么“之心”思乡情呢?
千万不要忘记这是谁写的文章呢?(笑)生5:游子之心思乡情
师:你看,“游子之心思乡情”呢,多美啊。我刚说了,谁写的? 生6:琦君。
师:我们来看一看,要挖一下吧。(笑)“琦君之思故乡情”(屏幕显示,师读生记)
春酒之意八宝酒 琦君之思故园情
师:啊,好吧,把这两句批在课文上,春酒之意在八宝酒,琦君之思在故乡情(在故园情)。
评点:诗意总结,动心动情。化用名句,余味袅袅。
好的,这一课我们就上到这,谢谢光明中学八年级四班的同学,同学们再见。生:起立!老师再见!
【实录赏析】
《春酒》是一篇经典美文,乡愁淡淡地化于字里行间,浓浓地蕴于心头笔尖。读此文,如品美酒,入口甘甜,回味绵长;齿颊留芳,余韵悠远。如若解读浮于表面,对于情感的理解也只能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余老师此课最大的特点就是板块鲜明。三次思维训练,使学生的思考渐明渐深,对情感的领悟渐浓渐厚,一步步接近作者的内心。课堂中,老师的点评各有侧重,点要素、补余意、出情感;老师的总结环环相扣,“家乡味”“八宝酒”“如法炮制”,前后呼应。这使得蕴于文字的乡愁一点点清晰、浓郁,渗入肺腑之中。课堂中,最大的亮点则是学生的精彩,他们的的体悟,由浅而深,由淡而浓,由概念化、公式化而渐渐深入肌理,渐出真情。难怪余老师在课上也被学生感染,时时发出会心的笑声。
余老师在《阅读教学艺术50讲》中指出“对美文的教材处理,手法丰富,角度细腻,在精心思考之中,时时都会有美丽的光辉闪现”,他具体介绍的“美教”手法中,就包括“从思维训练的角度处理课文,将课文视为内涵丰富的思维的训练材料,借此组织多姿多彩的课堂创造活动”。这两段话恰恰在本课的实践中得以完美地体现。
余老师的设计如此的精彩,关键在于三条。
其一,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习惯。学生阅读本文,早已明白了主题是乡愁,如果老师还按传统的教法,一步步引导出主题,只能让人觉得故弄玄虚,浮光掠影。余老师则开宗明义,引导学生从文意、线索、细节这三个角度,一步步认识乡愁如何在看似普通的文字中一点点酝酿而出,引发了学生的深层思考,在看似普通的散文中读出情味。
其二,时刻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三次思维训练,各有侧重,特别是在后两次训练中,注重点拨,引导的思考向“更深更远处漫溯”,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了明晰的链条,从而形成了课堂上绚丽的风景。
其三,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研读。余老师对文本的理解向来令人叹为观止。这一课中,他没有把文本分割成支离破碎的字句,而是以主题为纲,将一个个细节贯穿成线,集腋成裘,从看似普通的文字中读出了别样的情致。读到这一境界,设计阅读训练自然也就游刃有余了。
发布时间:2002-11-27
师:今天学习《律诗二首》。这课咱们没上过,把两首诗放在一起上,会有另外一种韵味在里面。诗歌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朗读。下面请两位同学将《过故人庄》和《游山西村》分别读给老师听一下。
(生甲朗读《过故人庄》。生乙朗读《游山西村》)
师:呵,读错了一个字,两个字读反了。再读的时候节奏要分明一点,不能读断。你们听我读:“故人具鸡泰,邀我至田家。”(学生齐读《过故人庄》《游山西村儿老师板书:朗读》
师:读文言诗词,重要的是吟读。(板书:吟)吟读,是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要读得比较慢,有时候有拖音。吟读和朗读的味道可不同啦。你们听老师把《过故人庄》吟读一遍。
(老师示范吟读《过故人庄》)
师:你们看,吟诗和朗读,吟读的味道就是足一点。好,下面请同学们学着吟读《过故人庄》。
(学生大声地自由吟读《过故人庄》)
师:“斜”字可以读为“xiá”,“家”、“斜”、“花”是押韵的。好,咱们再来吟诵一次。
(学生齐吟《过故人庄》)
师:“合”字读得特别好,”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但第三句情感没有读出来。
(老师吟读:“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师:后一句是相邀,要读慢一点,读得意味深长。好,再试读一次。
(学生再次吟读《过故人庄》)
师:这一次味道就读出来了,老师为你们喝彩。同学们带着这种体会,揣摩揣摩,自己吟读《游山西村》。
(学生自由吟读。老师请一女生吟读《游山西村》)
师:“夜叩门”三个字还要读得有意境一点。
(老师吟读:“从今若许闲来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要读出叩你家的门到你家来作客的快乐情感。
(学生齐声吟读《游山西村》)
师:读得好,朗读就进行到这里。下面进行译读。(板书:译读)大家不要以为“译”很容易,老师给你们出个难题,什么叫译读呢?以诗译诗,译出来的现代文也要有点韵脚,也要像一首诗。下面请同学们做一下“预备动作”,将两首诗的注释好好读一下,然后根据注释口头翻译课文。
(学生们各自进行译读活动)
师:现在咱们再做一个“预备动作”,老师先以《游山西村》为例进行示范。大家读,老师译,注意听老师对“押韵”的处理。
(学生吟读,老师示范)
生:“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师:莫笑腊月里农家的那一杯浑酒,丰年有足够的鸡和猪把客挽留。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一重重山啊一道道水,好像是无路可走;谁知花明柳暗又一个村庄在前头。
生:“策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师:策声鼓声紧紧追随,春日的集会就在前头,那简朴的衣服头饰说明古风尚存。
生:“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师:今后若有月下漫步的闲情,说不定什么时候拄着拐杖来敲你的门。
师:下面你们来译《过故人庄》。我来读诗,你们译。先来试一下,看看它应该押什么韵。
(学生依据课文注释译诗)
师:建议你们翻译的时候,将“家”、“斜”、“麻”、“花”用来押韵,但不一定用这几个字,“家”、“花”可以用,中间“斜”和“麻”怎样翻译押韵,第四句和第六句怎么翻译,想一想,把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以诗译诗了。
(学生讨论。老师吟诗,学生再译)
师:“故人具鸡泰,邀我至回家。”
生:朋友准备了饭菜,邀请我来到他家。
师:“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生:远处有青色的山崖。
师:“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生:边喝酒边谈论庄稼。
师:“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生:到重阳时还来欣赏菊花。
师:这一句我是这样翻译的:“到了重阳节那一天,再来喝酒和赏菊吧。”这样朋友相邀的味道就出来了。
师:刚才同学们翻译的还差一点诗味,现在老师来润色一下,大家读,我来译。
(学生吟诗,老师翻译)
生:“故人具鸡黍。”
师:老朋友准备了丰盛的饭菜。
生:“邀我至田家。”
师:邀请我来到秀美的田家。
生:“绿树村边合。”
师:村外绿树环绕。
生:“青山郭外斜。”
师:村外远处有青青的山崖。
生:“开轩面场圃。”
师:打开窗户面对场圃和莱园。
生:“把酒话桑麻。”
师:边谈论着庄稼。
生:“待到重阳日。”
师:等到重阳节的那一天。
生:“还来就菊花。” 师:再来赏菊和喝酒吧。这样译诗就上了层次。
师:以诗译诗可以培养同学们的情味。好,下面一个学习环节是背读。(板书:背读)背呢,也不能让你们轻易过关,先提一个问题。老师把这两首律诗放在一起教学,肯定有原因。原因是什么呢?这两首律诗有很多相同和相似的地方,同学们想一想,商量一下。
(学生商量、讨论,准备回答)
生甲:这两首诗都是律诗。
生乙:这两首诗都是写作客。
生丙:这两首诗都是写农家生活。
生丁:这两首诗都是写景的。
师:这句话必须限制性地回答两首诗中的某一句都是写景的。
生戊:这两首诗的押韵都在最后一个字上。
师:这两首诗都是按格律押韵的。
生己: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淳朴农家生活的喜爱。
生庚:这两首诗都写了对农家生活的留恋。
师:还用肉,还用鸡。老师再提示一下,这两首诗首联都是写什么?领联都是写什么?
(学生讨论,分别回答,教师总结)
师:首联都是写作客原因,颔联都写旅途见闻,颈联都是写到农家作客,尾联都写作客的留恋。先表达心愿,写作客原因,再写所见所闻,然后就相邀。你们看,根据这样的思路,我们背诵这两首诗不是很容易了吗?
(学生齐声背读)
师:下面的活动就更有意思了,也更难了——我们要进行说读。(板书:说读)说读是对诗人说话,就是把诗意扩展开来,在原诗句的基础上增加很多自己描写的内容,然后对诗人说。你看“青山郭外斜”只五个字,我们可以把它说成一个长句子。“开轩面场圃”——他们在打开窗户说话的时候,打谷场上堆着金色的谷子,大公鸡在喔喔地叫,鸭子也在嘎嘎地叫,还有花香从窗户飘进来„„这就要有丰富的想像。
师:我现在做一个示范,我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进行这样的“说读”——诗人啊,一个明朗的春日,你在青山绿水中漫步,清澈的山泉在曲折的山谷间汩汩穿行,山路蜿蜒,一路春光,啊,又一个美丽的村庄在前头。
师:同学们准备分小组说读《过故人庄》,每一个小组就只说读一联。
(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分别选派一名代表说读)
师:“故人具鸡柔,邀我至田家。
甲组一名学生:诗人啊,老朋友准备了饭菜,还冒着热气,邀请你到山水如画的田园乡间作客。
师:“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乙组一名学生:诗人啊,一棵棵茂盛的绿树把村子围了一个圈,小鸟展开翅膀在蓝天中飞翔,亮着自己清脆的喉咙,欢快地歌唱着,一只大公鸡在悠闲地漫步,村外有青青的山峰斜立着。
师:“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丙组一名学生:诗人啊,你轻轻地打开窗户,一缕和暖的阳光照.在窗子上,空旷的打谷场上,不时走过大公鸡,菜园里蝴蝶在飞翔,花儿把菜园子装扮得那么美丽,你手里拿着酒杯,在和朋友畅谈今年的好收成。师:“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丁组一名学生:诗人啊,这山村的景色太美了,欢迎你下次再来饮酒赏菊花。
师:老师再来接着说说尾联吧。——诗人哪,喝着谈着,谈到以后的生活,可能是诗人说了一句,到九九重阳那一天,我再来喝菊花酒吧。这话说得好直率,犹如儿童般天真。也可能是主人说了一句,到重阳节这一天,再邀你来喝酒赏菊吧。这话说得好真诚,细心而热情的主人一定想到了:到那时篱菊已开,又别有一番悦目的情趣了。
师:对诗人说话特别有趣,可以让我们神思飞越。
师: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实际上是一节学法课。老师给它取了个名字:一诗四读。(板书:一诗四读)以后你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读古诗。这是文言诗词的一种学法。(板书)
师:课外作业:说读《游山西村》,对诗人说话。
附板书:
律诗二首
朗读
译读
背读
说读
(余映朝:湖北荆州市教研室。汪中苏:湖北通山县教研室。)
【《狼》 余映潮课堂实录】推荐阅读:
余映潮《 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11-22
余映潮教案06-24
余映潮语文教学心得10-30
余映潮作文评语30例12-25
余映潮:中考写作指导议论文写作09-13
鹿和狼课堂实录11-14
《夏》课堂实录10-21
《劝说》课堂实录12-22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06-13
从军行课堂实录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