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农民工就业

2024-12-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外出农民工就业(共8篇)

外出农民工就业 篇1

邓光文

为了及时了解当前南充农民工外出就业情况,为各级党政领导制定农民就业对策提供科学依据。近日,南充调查队派人先后深入到南部、仪陇、阆中等劳务输出大县(市)农村调查,并走访了市劳务办、就业局等单位,掌握了比较详实的情况,现就我市外出农民工就业情况整理如下。

一、政府帮扶农民工就业措施

针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农民工失业返乡的严峻挑战,南充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及时建立了农民工失业返乡监测预警机制和应急外理机制,出台了一系列稳定和促进农民工就业的政策指施。此外,动员全市上下坚技开源与分流相结合,就业与创业相促进,内转与外输并举,稳定规模与提高效益并重,全市上下深入开展“七个一”服务活动,大力实施“百万农民工培训工程”、“劳务开发创业工程”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工程”,千方百计保规模、保发展、保稳定,强素质、强服务、强基础,力争实现“五个突破”,努力推动劳务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建立农民工失业返乡监测预警机制。就在农民工提前返乡时,我市各级迅速建立了返乡农民工统计台账和市、县、乡农民工返乡信息定期报告制度,从11月起,对全市失业返乡农民工的数量、年龄、分布地区、从事行业、返乡原因、培训要求和就业意向等事项进行全面调查,每半月通报一次失业返乡农民工情况,并免费向农民工提供求职登记、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

2、引导一批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到3月6日,我市两级劳动就业部门联合举办了65次返乡农民工专场招聘会,为农民工搭建了广泛的就业平台;同时,从产业结构入手,大力发展中小企业,鼓励企业安置农民工,并对吸纳农民工达到企业总人数10%以上的小企业给予享受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的贷款政策,为本地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坚持围绕工业园区、产业集群、招商企业、灾后重建等方面加大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力度。如顺庆区80家企业共同约定不减薪、不裁员,四川依格尔纺织品有限公司、仪陇香港意龙纺织公司吸纳了农民工20人和180人,南部东坝上乘寺村60多名返乡农民工,通过入股本村葡萄园和兴办养殖场等方式实现就地转移。

3、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全市按照统一安排培训计划、统一下达培训任务、统一确定补贴标准、统一认定培训基地、统一管理项目资金 “五统一”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坚持技能提升、转岗技能、种养技术和创业引导“同时培训”,集中整合1个国家级、5个省级、52个市级和100多个县级劳务培训基地和劳动就业、品牌工程等农民工培训项目,大力推进“送培训下乡”,集中打造“川妹子”、“川厨师”、“川建工”等劳务品牌,实行订单培训、定性培训、定向培训和定向输出,以提高农民工择业竞争力、就业适应能力、自主创业能力和农业科技能力。如嘉陵区采取由培训机构先垫资培训后拨付的方式培训农民工1050人,蓬安800名农民工由总工会组织通过培训成了技术工等,全市共培训农民工2.74万人,其中培训后获证2.19万人。

4、解决一系列返乡农民工后续问题。做好农民随迁子女就地就近入学,禁止学校收取择校费;做好社保转移接续,特别是工伤、医疗和养老保险接续工作;加强农民工维权保障,解决好农民工工资拖欠、劳务纠纷等问题,协调处理劳务纠纷100多件,挽回经济损失800多万元,签定劳务合同59.2万人,参加工商医保25.3万人,参加医疗保险41.8万人,确保农民工土地承包经营权;组织协调铁路和公路等部门,帮助20人以上农民工团体买火车票2.59万张,解决了春运期间部分农民工购票难、出行难问题,确保了农民工安全有序流动。

5、印送一批宣传资料。将用工信息、培训信息、就业扶持及创业激励政策和农民工维权知识印成小册子,发送到农民工手中。

6、发出一批慰问信和慰问电。通过各级政府发出“致外出农民工创业人员的慰问信(电)”,鼓励外出人员安心工作,引导失业返乡人员积极创办新业,同是对农民工家属和困难农民工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

7、召开一次返乡创业代表座谈会。要求各级政府在春节期间召开一次由劳务企业典型代表和劳务输出龙头人物参加的联谊会,以引导劳务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发展。

我市针对返乡农民工开展的“七个一“活动以及实施的技能培训、就业培训、就业帮助、创业扶持和权益维护四大行动,采取的培训转出、就地就业、自主创业等方式,使大量返乡农民工重新找到了出路的作法,受到了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的关注,在2月19日《找工作》特别节目上对南充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进行了深度报道。

二、外出农民工就业情况

通过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目前,全市已外出农民工150.3万人;因各种原因返乡农民工19.8万人,其中:已有4.1万人重新外出务工,在家从事种养业的5.1万人,返乡创业的0.9万人,本地企业就业的2.4万人。在家有7.1万人准备外出而尚未定去向。

1、从业地区及性别。据市劳务办统计资料显示:截止3月6日,全市外出务工农民150.3万人,其中:省外务工的107.5万人,省内务工的28.1万人,外派劳务0.2万人,分别占外出总数的71.52%、18.70%和0.1%;在外出务工总人数中,男性91.7万人,女性58.6万人,分别占61.01%和38.99%;回乡创业累计人数达0.9万人,创办企业4495个。

2、从事行业。据340户农户问卷调查资料推算:全市外出的150.3万人中,从事种养殖业的4.5万人,从事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矿业的115.9万人,从事餐饮、居民服务业等服务行业的29.9万人,分别占外出从业总数的3.0%、77.1%和19.9%。

3、年龄结构。在外出的150.3万人中,16—45岁外出务工人员占绝大多数,有131.9万人,占87.8%。其中:16—25岁23.9万人,占18.1%;26—35岁55.4万人,占42.0%;35—45岁52.6万人,占39.9%。46岁及以上18.4万人,占12.2%。

4、文化程度。外出务工人员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20.4万人,占总数80.1%。其中:小学文化19.8万人,占16.5%,初中文化100.6万人,占83.5%;高中文化26.6万人,占17.7%,大专及以上文化3.3万人,占2.2%。

5、技能结构。在外出的150.3万人中,有59.8万人接受过劳动职业技术技能培训,占39.8%,其中: 获得国家职业资格初级工证书33.8万人,占接受培训的56.5%;中级工11.1万人,占18.6%;高级工3万人,占5.2%;技师7160人,占1.1%。

三、外出农民工就业特点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我市外出农民工就业呈现以下特点:

1、外出时间推迟。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使东部沿海地区一些企业出现半停产、停产、关闭和破产现状,导致今年南充30.8%的农民工外出时间较往年推迟了10—15天。

2、务工地由"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主代替了过去的以"珠三角"为主的就业现状。过去,在南充170多万外出务工人员中,有72万多人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务工,占了省外务工总数的43.3%,“珠三角”地区成了南充农民工外出的主要集中地,“长三角”和京津唐分别占外出务工人数的25.4%、11.2%,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20.1%;目前,南充外出务工以“长三角” 和“珠三角”地区为主并向东、西、北三方转移,其中“长三角”占出省总数的33.5%,与上年比上升了8.1个百分点,“珠三角”务工的占30.1%,与上年比下降了13.2个百分点;京津唐占出省总数的13.3%,与上年同比分别增加了2.1个百分点;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占23.1%,与上年比增加了3个百分。

3、由过去的农民工盲流向有组织有计划地外出转变。近几年来,特别是今年南充各级政府进一加大了对农民工的订单培训、技能提升培训、转岗培训及创业培训和品牌培训力度,同时加大了与省内外企业了对农民工需求的组织协调力度,并及时向农民朋友提供各种用工信息,使过去的农民工盲流正向有组织、有计划的外出转变。

外出农民工就业 篇2

一、优势

首先返乡农民工已在外打工多年, 大部分农民工在工作期间已积累和掌握了一定的经验和技术, 农民工较刚刚走出校门的应届大学生有一定的优势, 其次, 农民工吃苦耐劳, 择业标准相对较低, 适合从事加工制造等行业, 而这些劳动密集型行业较其他行业所需的劳动力更多, 且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较低, 农民工在这些行业中就业是有一定竞争力的。另外, 农民工在工作时间, 工作条件, 薪酬待遇等方面的要求较之大学生和下岗失业人员要低, 这也成为返乡农民工外出再就业的一个优势。最后, 农民工就业愿望强烈相关调查显示, 2008年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占其总收入的48.3%, 比2007年有所增加, 可见外出务工收入对农民来说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且比重逐年增加。许多农民工自金融危机爆发就一直失业在家, 长时间没有稳定收入, 生活水平大幅下降, 如果再遇到天灾人祸则更是雪上加霜, 这促使他们调动一切资源, 发挥全部优势用于求职。因此迫切的就业欲望是农民工外出再就业的优势之一。

二、劣势

首先农民工文化水平低, 不能满足岗位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 新经济时代的劳动力市场需求正由单纯的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由于农民工个文化素质不高、没有一技之长很难就业, 即使就业, 也不太可能再有效地转移到二、三产业。其次, 农民工社会资本匮乏城市农民工处于相对封闭的社会关系网络中, 其个人获取信息的能力有限, 也成为导致他们在城市就业中处于劣势的原因之一。最后农民工年龄偏大, 据国际金融危机对农民工就业影响的百村调查统计, 返乡回流农民工中, 16—25岁占11%, 26—40岁占32%, 40岁以上占57%。由此可以看出, 外出务工回流人员以四十岁以上的大龄农民工为主。农民工外出务工大部分在加工制造业、建筑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工作, 而这些企业更倾向于招收18岁~35岁之间, 仅有少部分企业年龄放宽到45岁以下, 适合50岁左右大龄农民工的岗位很少。

三、机遇

1、国家出台优惠政策, 鼓励参加技能培训

2009年国家在农民工培训方面出台了一系列补贴制度:中央财政农民工培训补贴、市级财政外来劳动者培训鉴定补贴、紧缺工种职业培训补贴等。随着措施出台, 一些农民工输出和输入省份已经安排相应培训补贴资金, 重点向农民工培训倾斜。

2、国家制定改革战略, 增加就业机会

为了抵御金融危机, 国家制定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改革战略, 进行了大规模投资和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 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但是新增就业机会更多地是面向中西部地区的交通、文卫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3、各地为农民工提供免费就业服务

目前全国许多地区为外来农民工提供全免费公共就业服务, 并召开专场招聘会免费为农民工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据新华网报道2011年2月22日北京市人力社保局、总工会、妇联、西站管委会2011年2月22日在北京西站举行了2011年“春风行动”主题宣传日活动, 33家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现场摆摊, 引导来京农民工到政府部门开办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求职。招聘要求都不太高, 多数为中专以上学历, 有工作经验;薪酬集中在2000元左右, 最低的为1200元, 最高可达4500元。

四、挑战

1、就业岗位少, 竞争激烈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吸纳农民工就业的主力军。有关统计数据显示, 在我国第二产业中农民工占全部从业人员的58%, 在第三产业中的批发、零售、餐饮业中, 农民工占到52%以上。然而, 在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冲击下, 2008年上半年, 全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在2009年3月1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记者会上,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 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 在所监测的15个重点城市的企业中, 大约有40%的企业都出现了岗位的净减, 企业岗位净减大约在5%左右。

2、就业信息服务不完善

农民外出务工首先是一个对国家城乡政策调整与劳动就业环境 (机会) 、对城镇劳动需求信息、对城乡劳动收入差异信息的认识与发现的过程。而这样一个信息过程主要不是依靠现代信息市场, 而是乡土熟人关系网络。这种就业渠道, 提供就业信息量小, 内容单调, 可靠性差, 而且缺乏连续性、稳定性。

3、工资减少, 消费增加, 城市生活举步维艰

一方面, 受金融危机冲击, 我国吸纳农民工的中小企业效益明显下降, 直接导致了农民工工资的下降。另一方面, 金融危机下, 我国物价上涨, 农民工的生活支出增加, 城市生活举步维艰。对浙江省农民工金融危机前后支出情况进行调查时发现, 24.2%认为和往年一样, 25.3认为较往年减少, 50.5%认为较往年增加了。可见物价上涨使农民工消费增加, 生存压力增大。

参考文献

[1]王新, 王伟.金融危机下农民工就业问题与对策[J].经济特区, 2009 (6) :204-206

[2]刘开明.国际金融危机下的农民工就业问题[J].工会理论研究, 2009 (2) :2-5

外出农民工就业 篇3

关键词:农民工;外出务工;就业渠道;关系型渠道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11-0085-04

在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日益发展的城市中,涌现出一批来自农村的奋斗大军——农民工。他们渴望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获得满意的工资报酬,尽快融入城市。但是很多农民工受限于文化、身份和经验不足,难以获得满意的工作,从而产生一系列社会隐患。因此,农民工就业不仅仅是人口和经济问题,更是一个严重的社会和政治问题。他们进入城市后如何获取适合自己的工作也变得尤为重要,正如十八大报告中给出的方向: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

选择合理的就业渠道对在城市更好地就业至关重要。农民工初次进城时,强大的就业信息需求,政府的弱势以及中介机构管理的不到位,使得人生地不熟的农民工常被欺骗,不得不依靠关系网络渠道,求职渠道单一。当他们熟悉工作环境、获得工作经验、想进一步提升时,通过市场途径寻找工作的效率提高。农民工的城市务工经历会使工作搜寻渠道发生转变,迁移本身就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它使农民工获得知识和技能。此外职业转换使农民工在生活中建立起了全新的社会关系,再构的社会网络一般以业缘、趣缘、友缘等弱关系为主,网络成员不再以同乡、亲戚为主,而是扩展到同乡之外的人群,因为要找到较高社会地位、较高收入、较好福利待遇的工作,不能一直利用有限的社会关系。分析农民工务工经历对就业渠道的影响,有助于农民工找到高质量工作,实现市民化的基本目标。

1 数据来源与样本统计分析

1.1 数据来源

数据来自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9位硕博研究生于2013年7—8月对沈阳市农民工的抽样调查。根据调研问卷中的定义,调研对象为年龄在16—60岁之间、在农村长大、未受过高等教育、迁移到城市从事有经济收入的工作并在城市生活的农民工。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在劳务市场、工厂企业、饭店及小商铺选取不同行业农民工样本进行一对一的访谈。最终回收问卷417份,其中有效问卷406份,有效率为97.36%。

1.2 样本统计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与资本的匹配具有自愿性和灵活性。市场允许劳动力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工作搜寻,使劳动力找到最适合的岗位,从而使劳动力达到最佳配置状态。本次问卷中设计农民工搜寻渠道有以下几种:1) 靠农村亲友找工作;2) 靠城市新结识的农民工找工作;3) 靠新结识的本地人找工作;4) 靠报纸、街头广告的招聘信息找工作;5) 靠上网找工作;6) 靠劳务市场找工作;7) 用人单位直接到农村招工;8) 通过政府机构和本村组织的劳务输出;9) 随工作调动;10) 创业;11) 社区介绍;12) 中介;13) 分配;14) 单位招考;15) 自己寻找。

从首份工作寻找途径的统计(表1)来看:约61.32%的农民工依赖关系渠道,其余38.68%是通过其他途径找到工作;其中,26.89%的农民工依靠市场途径寻找,通过政府安置的占8.02%,自主创业的占3.77%。

从目前工作寻找途径的统计来看:约59.85%的农民工是通过亲戚朋友的介绍找到目前工作的,其余40.15%的农民工通过其他途径找到工作;这其中有31.03%的农民工依靠自己的能力获取工作信息,并直接到劳动力市场寻找;通过政府单位安置渠道找到工作的农民工仅占4.43%,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的也仅占4.68%。可见相比首份工作渠道,农民工对社会关系的依赖性有所下降,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农民工进城务工后搜寻工作能力的增强。

2 外出务工对就业渠道选择的实证分析

2.1 变量说明和模型构建

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将农民工就业渠道选择Y(1=通过亲友介绍找到目前的工作;2=通过招聘会、中介公司等其他途径找到目前的工作)作为因变量,选取务工状况、搜寻特征及个人特征作为自变量(见表2)。

由于因变量是二分类离散型变量,因此建立二元选择模型对农民工的就业渠道选择进行实证分析。模型表达式如下:

Y=α0+α1X1+α2X2+···+αXn+ε

式中:Y为因变量;X为自变量;β为X的系数,是待估计参数;ε表示残差项,ε对变量X的条件分布假设为标准正态分布。

2.2 回归结果分析

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经Stata12.0运算,回归结果见表3。根据估计方程,对计量模型中回归结果予以进一步说明。

关于外出务工对就业渠道选择的影响,模型1是基础模型,模型2着重考察务工经历变量。对比2个模型发现,加入务工经历变量后,伪R2提高了0.025 3,父亲职业声望变量由显著变为不显著,说明在研究样本中,农民工务工经历变量对其就业渠道选择具有显著的作用。2个模型的卡方值为47.20和61.06,均高度显著,表明模型拟合效果良好。

从变量的显著性来看,农民工进城后工作转换个数、务工过程中是否接受培训在10%的水平上显著,虽然显著水平较低,但对农民工选择非关系型渠道有一定的解释作用;从变量的系数符号来看:工作转换个数和是否接受培训都对农民工选择非关系型渠道有正向影响。优势比表明:工作转换个数每上升一个单位,与选择关系渠道相比,选择其他渠道的概率会上升6.18%,因为农民工在城市频繁流动不利于其社会资本的积累,因此对朋友关系的依赖性会下降;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选择非关系型渠道的概率要高于未接受培训者,概率升高了56.31%。通过培训,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得以提升,其工作搜寻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增强,选择关系渠道的概率降低,符合已有研究得出的“人力资本存量较高的农民工倾向于采取市场化的途径获取工作”这一结论。从务工动机来看,以农村没有发展做为基础组,与家人相聚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且符号为正,说明与家人相聚进入城市的农民工选择非关系型渠道的概率是关系渠道的3.32倍。因为这部分人进入城市后大部分不会回流,希望在城市找到稳定长期的工作,若没有可靠的人际关系,他们更愿意依靠自己的力量找到工作。

nlc202309012108

搜寻特征中搜寻花费通过了5%的正向显著性检验,搜寻工作花费越少,选择关系型渠道的概率越大。在农民工看来,通过“老乡或亲戚朋友介绍”这种途径是进城就业成本最低的选择,表明成本低、成功率高且有依靠感是关系型渠道的独特优势。想换工作时可提供帮助人数在1%的水平上有显著负影响。想换工作时可以寻求帮助的亲友数量每上升一个单位,农民工选择关系型渠道的概率会上升6.29%,表明搜寻网络规模的扩大可以帮助农民工充分调动社会关系,获得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和信息。

个人特征中,母亲的职业声望通过了5%的负向显著性检验。表明母亲职业声望越高,选择关系渠道的概率越大。可见女性寻求安全感的天性使母亲更希望子女利用这一便利找到可靠的工作。性别在10%的水平上显著,且系数符号为负,表明男性选择非关系型渠道的概率反而低于女性。这可能因为在男女平等的当今社会,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相当一部分女性经营小店铺,选择自主创业。是否党员通过了5%的负向显著性检验,表明党员选择关系型渠道的概率高于非党员农民工,符合已有研究中“党员身份带来对于关系网络型就业的偏爱”的结论。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分析农民工当前工作渠道与首份工作渠道选择中关系网络弱化的原因,得出以下结论:1) 城市务工经历降低了农民工对关系型渠道的依赖;2) 搜寻成本低及可调配的社会资源丰富,是农民工选择关系渠道就业的主要原因;3) 性别及母亲职业声望对农民工就业渠道选择的影响显著。女性农民工对关系型渠道的依赖弱化,母亲职业声望高使农民工倾向选择关系型渠道。

基于以上结论,鼓励农民工弱化关系型渠道,实现多渠道就业刻不容缓。一是加强企业对农民工的培训,为那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农民工群体提供公平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机会,加快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的步伐。二是关系型渠道成本低,壁垒少的特点解释了农民工鲜少选择中介组织的原因。因此,规范城市就业中介机构,加强城市的诚信建设,慢慢打消农民工对所获得信息可靠性的低认知度和信任度是弱化关系型渠道的关键。三是农民工的特殊身份,使他们进入劳动力市场后的就业渠道具有不公平性。市场应该公平对待农民工,在他们应聘时真正考量其能力,并真正发挥自身作用,为建设美好城市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樊欣欣.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影响因素及其对策[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7):79-83.

[2] 林善浪,张丽华.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与农民工就业搜寻时间的关系——基于福建省农村地区的问卷调查[J].农村经济,2010

(6):101-104.

[3] 石智雷,杨云彦.外出务工对农村劳动力能力发展的影响及政策含义[J].管理世界,2011(12):40-54.

[4] 徐丙奎.进城农民工的社会网络与人际传播[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

欢送农民工外出务工仪式上的讲话 篇4

农民工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赴浙江务工农民工欢送仪式。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即将离开家乡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朋友们,致以亲切的问候!

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企业特别是外向型企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用工成本增加,迫使企业产业技术升级,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自动化生产的劳动疏散型转化,导致部分农民工被迫返乡或急需农民工技能提升。你们的就业问题始终牵动着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心。我县已通过劳动、工会等部门积极组织返乡农民工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千方百计促进返乡农民工实现就业,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继续加强劳务输出工作。金融危机使劳务输出工作面临很大困难,但是,县委、县政府推动劳务输出的决心和信心没有变。劳务输出仍然是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地方经济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途径。2013年,我们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把劳务输出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县人劳、工会等部门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强化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促进更多的农民工实现就业和创业;县财政部门要保证就业资金及时拨付;各级各部门都要把思想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上来,努力开创劳务经济新局面。

农民工朋友们,在你们即将外出之际,我代表县委、县政府给大家提几点希望:

一要保证安全,提高安全意识。外出务工身在他乡,我们每个人都要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人的生命是最为宝贵的。你们每个人都是家里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有妻子、有儿女,只有你们的平安,才有全家人的幸福。

二要签订劳动合同,参加工伤保险。在外务工要注重维护自己的权利。到务工地后,要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参加工伤保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要认真学习技术,提高务工能力。在外务工不是有力气就行,是要讲技术的。有技术才会干、才能干。大家一定要注重学习,在干中学、向身边的人学,提高劳动技能,掌握挣钱本领,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在合适的时机回乡创业,家乡的大门永远为你们敞开!大家到了浙江,进了城,就是城市的一员了,要尽快融入城市生活,做一个文明市民,树好我们**人形象。要讲文明、讲礼貌,要把我们农民的勤劳、朴实作风带到城市,把城市的现代文明带回家乡,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四要加强联系,相互帮助。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大家远离家乡,工作、生活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老乡之间要多联系,搞好关系,互相帮助。家里有困难,就与乡镇政府联系。总之,有各级党委、政府在关心你们,家乡人民支持你们,你们尽管在外安心工作。

农民工朋友们,春天是个播种的季节,也是带来希望的季节,希望大家外出务工保证安全、勤奋工作、提高技能,多挣些钱回家,建设美好家园。同时,也希望大家多介绍**、多宣传**,提高**知名度,为家乡增光添彩。

乡镇农民外出务工的调查报告 篇5

业和农村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历来就是事关全县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尤其是对于那些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企业的山区乡镇来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就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那么,应该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带着这个问题,近期,我先后五次深入到所包乡镇**乡,对该乡发展打工经济促农增收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所见所闻令人深切感到:**乡坚持把外出打工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引擎,取得了一定成效,并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山区乡镇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全乡外出务工人数约3500多人,总收入超过1500万元,人均增收1500元,占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

一、**乡的基本情况及农民外出务工现状

**乡位于泽州县西南部山区,全乡总面积62.94平方公里,辖27个行政村,30个自然村,人口10459人,其中劳动人口约4560人。多年来,面对山大沟深、土地贫瘠,以及交通不便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乡党委、政府坚持把劳务富民作为加快全乡经济发展的一条主线,多途径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把全乡潜在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变成了现实的经济优势,使广大农民摆脱了自然条件的束缚,走上了奔富裕达小康道路,从而也极大地促进了全乡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到今年底,全乡生产总值完成6500万元,财政总收入达67.4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78元。

从调查情况看,**乡农民外出务工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打工经济初步形成,规模日益扩大。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乡每年外出务工人员基本稳定在3000-3500人左右。据调查,从业种类大致可分为五种:餐饮业200多人,占外出务工人员的6.7;商业100多人,占3.3;殡葬300多人,占10;运输400多人,占13.3;打零工1500多人,占外出务工50;其他人员500多人,占16.7。以村为来看,发展条件相对较差的李河、安岭、白背三村外出务工人员所占全村总劳力的比重较大:李河村232口人,就有157人在外务工,其中以干零工和其他较多;安岭村有234人,仅搓背就有44人,占全村劳力的一半左右;白背村有124人,就有55人在外务工。外出务工以每人每年收入5000元计算,总收入超过1500万。这样,仅外出务工一项,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就可多增加1500余元。可以说,打工经济已经成为加快**发展的重要产业。

2、农民素质不断提高,造就了一批适应**发展的有用人才。“解放思想,外出打工,勤劳致富,回报家乡”。广大农民通过外出务工,从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把外面新鲜的事物带回了家乡,极大地促进了**的发展。白背村农民白海廷曾在市内艺海广告公司打工多年,培育了敏锐的市场意识,积攒了一定资金,他针对家乡沿沁河一带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资金和人才问题多年来一直处在无人问津状态的实际,率先成立了集餐饮、住宿、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旅游服务公司,经济效益可观,由此带动了东磨滩村家家户户搞旅游开发,既增加了收入,又促进了磨滩风景旅游区的快速发展。安庄村农民崔大要曾在市内朝阳市场开了家小饭店,经过几年的经营,手头有了一定的积余。家乡发展“黄梨产业”的战略,对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回乡后,他投资近万元发展黄梨产业,开始了“二次”创业,目前已发展梨园20多亩。

外出农民工就业 篇6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就业情况调查问卷

省 县(区)问卷编号:-

为了帮助政府了解农村劳动者外出就业情况,耽误你一点时间,请帮忙回答几个问题。你的回答越真实,越能帮助政府更好地制定相关政策。你的回答不会给你带来任何不利影响。

填写说明请在问题前面的[]中填写选项代码,或在上填写相应内容。

问卷编号由实施调查的部门进行编制,前6位编号为被调查对象所在县行政区划代码,后3位为被调查对象顺序编码(1-999),问卷编码不能重复。

A1.你2012年在哪省(自治区/直辖市)就业?[请填写]/直辖市)A2.你2012年在外就业的累计时间是:[请填写]个月

[]A3.你2012年就业时间最长的工作地点属于:[限选一项]

1.省会城市2.地级市3.区、县4.乡镇(街道)5.行政村

A4.你2012年就业时间最长的工作是:[请填写](职业名称)

[] A5.这份工作属于下列哪个行业? [限选一项]

1.农、林、牧、渔业2.采矿业3.制造业4.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5.建筑业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8.批发和零售业9.住宿和餐饮业 10.金融业 11.房地产业 1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3.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1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5.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16.教育 17.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18.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9.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20.国际组织

A6.这份工作你2012年干了多久? [请填写]__________个月

平均一个月工作一天工作

[] A7.这份工作是否是自我经营?[限选一项]

1.是 [请直接问A10]2.否

[] A8.这份工作你是否签订了劳动合同?[限选一项]

1.签订个人劳动合同;2.签订集体劳动合同;3.签订了,但不清楚合同形式;

4.不清楚是否签订;5.没有签订。

[] A9.2012年你的工资都能拿到手吗? [限选一项]

1.都拿到了2.大部分拿到了3.大部分没拿到4.都没拿到

A10.在你2012年就业期间,平均每个月的收入是多少?[请填写]元/月

元/月,/月

A11.在你2012年就业期间,平均每个月的日常生活开支是多少?[请填写]元/月元//月,元///月

[] A12.2011年你外出就业了吗?

1.是2.否 [请直接问B1]

[] A13.在你2011年就业期间,平均每个月的收入是多少?[请填写/月

元/月,/月

A14.2011年你外出就业时间最长的工作是:[请填写](职业名称)

[] B1.你2013年还打算外出就业吗? [限选一项]

1.是 [请直接问B3]2.还没想好 [请直接问B11] 3.否

[] B2.为什么不想出去就业了呢? [此题可多选,答后请直接问B11]

1.收入太低 2.加班太多吃不消 3.工作太危险 4.城里人不好相处

5.身体不好 6.想学些技能再出去 7.想在家乡做生意 8.家里有事离不开

9.其他原因 [请填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B3.你打算去哪省(自治区/直辖市)就业呢? [限选一项]

1.回2012年就业的地方[请直接问B5] 2.去其他地方[请填写省(自治区/直辖市)

[] B4.你打算去就业的地点属于:[限选一项;回答完后,请直接问B6]

1.省会城市2.地级市3.区、县4.乡镇(街道)5.行政村

[] B5.你还打算在原来的企业继续干吗?[限选一项]

1.是 [请直接问B11] 2.否

[] B6.为什么不想在原来的企业继续干了呢? [此题可多选]

1.收入太低 2.加班太多吃不消 3.工作太危险 4.老板不好

5.技能不行 6.同事不好相处 7.学不到技术 8.没什么前途

9.其他原因 [请填写]。B7.那么你想去干什么工作呢?[请填写]

[] B8.你想去干的工作属于下列哪个行业? [限选一项]

1.农、林、牧、渔业2.采矿业3.制造业4.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5.建筑业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8.批发和零售业9.住宿和餐饮业 10.金融业 11.房地产业 1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3.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1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5.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16.教育 17.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18.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9.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20.国际组织

[] B9.你工作找好了吗? [限选一项]

1.已经找好了[请直接问B11]2.还没找好3.联系了,没落实

[] B10.你打算如何找工作呢? [此题可多选]

1.托亲戚朋友找2.等单位来招工3.自己去职业中介找4.看招工广告找

5.通过政府部门有组织的劳务输出6.还没想好

[] B11.你觉得每个月的收入至少要达到多少才会去干? [请填写] __________元/月

[] C1.调查对象性别 [限选一项]1.男2.女

[] C2.你的年龄 [请填写] _________ 周岁

[] C3.你的文化程度[限选一项]

1.小学及以下2.初中3.高中/职高4.中专/技校5.大专及以上

[] C4.你的技术等级 [限选一项]

1.初级工;2.中级工;3.高级工;

4.技师;5.高级技师;6.没有技术等级

[] C5.你接受过技能培训吗? [限选一项]

1.没接受过培训 2.接受过不超过15天的简单培训

3.接受过15-90天的短期培训 4.接受过90天以上的正规培训

感谢你接受我们的访问。

外出农民工就业 篇7

国家统计局2015年4月份公布的“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395万人,比2013年增长1.9%;其中,本地农民工10574万人,增长2.8%。本地农民工数量的增加不仅得益于从农村出来的农民越来越多,更是取决于之前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由于各种原因选择返乡。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地区产业转移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开始选择在家乡工作,而不是跨区域流动,从而呈现出农村劳动力双向流动与双向就业的新局面(胡枫等,2013)。在由徐勇策划、邓大才主持的“六省十村”1170名农民工调查中,返乡率达到72.5%,其中不是因为回家过年而返乡的达到22.2%,而13.4%的人选择留乡不再外出(黄振华,2009)。如果按照27395万人推算,全国年内不是因为回家过年而返乡的农民工约为4409.2万人,全国留乡人数约为3670.9万人。从绝对数量上来看,当前返乡农民工的人数是比较多的。不管是对流入地还是流出地来讲,他们的流动行为都会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了解农民工的返乡状况以及返乡农民工今后的流向显得至关重要。一方面,可以为今后新农村建设的侧重点提供相应依据;另一方面,能够对城市和农村相关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益指导。

二、文献综述

目前学术界对“返乡农民工”这一概念的界定尚存在分歧。孟宪范(2010)认为,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返乡农民工”不是学术概念,而是一种描述性用语,在人口学中也称为“回流人口”。大多研究者对比的界定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时点状态为标准,即曾经有过外出务工经历而调查时点已返乡的农民(袁松等,2009;郭云涛,2011;马芒等,2012);另一类是以返乡原因为标准,如回家过年、失业回家等(黄振华,2009)。由于本文所使用的数据调查时间是在2014年1月份左右,因此为排除春节期间短暂性回乡过节的农民工,将返乡时间界定为6个月。也就是说,曾经有过外出务工经历,在调查时点6个月前返乡的农民工界定为返乡农民工。

进入21世纪,特别是在2008年以后,一部分农民工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失去就业岗位被迫返回家乡;还有一部分农民工受强烈恋家情结的影响,或者看到农村经济发展背后的机遇,将在外面打工过程中学到的相关技能带回家乡创业以谋求更好的发展而返回家乡(盛亦男等,2009;马雪松等,2009;石智雷等,2010;张航空等,2013)。对于这部分返乡农民工,既有失业在家、从事农业,也有进入非农行业、选择创业的(悦中山等,2009;王尚旭等,2011;景晓芬等,2012),但是受到家乡资源条件的匮乏、国家宏观经济的扭转、流入地的吸引政策以及家庭生活维持的现实需求等因素影响,一些返乡农民工选择继续外出。

针对返乡农民工再次外出意愿,虽然也有学者对其做了相应研究,例如杨锦秀等(2010)、黄四海(2011)、张航空(2013)等从个人、家庭或者外出务工经历等因素分析了它们对返乡农民工再次外出意愿的影响,但是从文章数量上来看还相对较少,不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并且返乡农民工再次外出意愿并不仅仅受到单一因素的影响,而是各方面力量相互均衡的结果,采用综合的视角来进行分析显得尤为必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包括流入地、流出地以及社会大环境在内的各因素变化对返乡农民工是否再次外出的意愿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些都需.要采用较新的数据予以探讨、分析和解释。因此,本文试图在有关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卫计委2014年1月开展的“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流出地监测调查(家庭问卷)”部分数据,从个人特征、流动经历和家庭因素三者相结合的视角分析其对返乡农民工选择再次外出意愿的影响。

三、数据来源和变量界定

1. 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卫计委2014年1月分别在安徽、四川、河南、湖南、江西、贵州开展的“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流出地监测调查(家庭问卷)”。在调查问卷中,主要包括4部分,即被访者及其家庭成员的个人基本信息、流动经历、卫生服务状况、家庭土地和收入情况。根据本文的研究需要以及数据完整性的要求,仅选取每个家庭的第一被访者,经过筛选后共留有样本734个,并且这部分人都是有过外出务工经历并且在调查时点又返乡的居民。其中,安徽省有159个样本,贵州省有308个样本,河南省有42个样本,湖南省有91个样本,江西省有97个样本,四川省有37个样本。

2. 因变量。

本文研究中所要考察的因变量为返乡农民工继续外出与留乡意愿。在调查问卷中,问题“6个月内是否要外出”,回答“是”的有152个,占到总体的20.7%;而回答“否”的有582个,比例为79.3%。值得注意的是,选择留乡的人员中一部分选择留家务农,一部分选择自主创业和从事其他非农职业,但由于本文研究的需要,将选择不继续外出打工的统称为“留乡人员”,而不再对其内部做具体划分。在回归分析中,将回答“是”的设为“1”,回答“否”的设为“0”。

3. 自变量。

新劳动力迁移经济学认为劳动力回流的决策单元为整个家庭。它将迁移看做迁移者与其他家庭成员在给定机会和资源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决策,回流只是迁移者成功实现预期目标后返回家乡的一种自然的逻辑结果。本文认为,迁移者回流的决策取决于迁移者的个人素质、家庭因素等,以及流动经历。自变量的定义与分布状况见表1、表2。

四、回归结果分析

本研究利用SPSS16.0软件对734份样本数据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返乡农民工的个人特征、流动经历和家庭因素均在不同程度上对外出打工意愿有显著影响。尤其是个人特征中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流动经历中的返乡前流入地级别、回乡时长,以及家庭因素中的家庭外出务工经商收入、返乡原因和家里耕地的主要耕作者,这几个变量对返乡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意愿影响较为显著,具体分析如下。

1. 个人特征。

(1)年龄越大,再次外出的意愿越低。与50岁及以上的返乡农民工相比,共他年龄段的返乡农民工更倾向于再次外出打工,其外出意愿分别是50岁及以上的4.359倍、1.998倍和3.940倍。一方面,50岁以上的返乡农民工中很大一部分由于年龄较大、体能逐渐下降以及缺乏新技能,导致难以适应新的劳动力市场要求而选择回流,这种回流绝大部分是永久性的。另一方面,年轻人积攒财富的意愿和能力强,相对更希望在年轻的时候能够外出开拓眼界。因此,虽然之前由于各种原因返乡,但他们再次外出务工的意愿相应较高。

(2)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再次外出,有配偶的外出概率更大。性别对于返乡农民工再次外出的意愿影响显著,男性的影响系数为正,其有再次外出意愿的概率是女性的2.046倍。一般情况下,男性更加被期望外出闯荡出一番事业,而女性则更需要在家照看老人和孩子。同时,有配偶的返乡农民工有再次外出务工意愿的概率是没有配偶的1.911倍。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与没有配偶相比,有配偶的尤其是配偶和孩子还在家乡的返乡农民工所受经济压力更大,需要外出务工经商为家人生活提供支持;另一方面,随着举家迁移的数量不断攀升,有配偶的返乡农民工也有可能是为了家人享受到更好的生活、孩子得到优质教育等因素选择举家迁移。

(3)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对返乡农民工再次外出意愿的影响不显著。一般认为,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外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但是,随着农村条件的改善,以及政府对返乡人员自主创业的鼓励和资助,不管文化程度如何,只要在外务工经商的过程中积累和掌握了一定技能,他们都有返乡从事非农职业或自主创业的机会。另外,也有可能是由于调查样本本身的特点所导致的。

2. 流动经历。

(1)返乡前在省会城市和地级市的农民工再次外出的可能性更大。流入地级别的不同对农民工的吸引力也是有所差异的,本文选取的734个返乡农民工返乡前流入地在省会城市和地级市的占到约3/4,选择的直辖市包括上海、北京和天津。回归结果表明,与返乡前流入地为直辖市的相比,流入地为省会城市和地级市的返乡农民工再次外出的可能性更大,其再次外出的意愿分别是流入地为直辖市的2.622倍和2.861倍。

(2)回乡时间越长越不倾向于再次外出。返乡农民工回乡时间越长说明其在家的工作生活越稳定,如果没有迫切的特殊需求,他们最初留乡的决定是很难得到改变的。这点在回归结果中也得到充分体现。与回乡时间达到5年以上的返乡农民工相比,回乡0.5~1年、1~2年、2~5年的返乡农民工有再次外出意愿的概率都显著高于前者。特别是回乡0.5~1年的返乡农民工再次外出务工的可能性甚至比5年以上的高出了近11倍,回乡1~2年和2~5年的返乡农民工再次外出务工的可能性也比5年以上的高出6倍以上,都反映了回乡时间越长越不倾向于再次外出。

注:***、**、*、+分别表示在0.1%、1%、5%、10%的统计水平上显著。

3. 家庭因素。

(1)家庭外出务工经商收入越高选择外出的概率越大。家庭外出务工经商收入状况可以反映两个方面,一是流入地的吸引力,二是外出动力,即外出务工经商对家庭经济的贡献程度。特别是对于外出务工经商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所占比例较大的家庭,返乡后外出收入的减少将会给家庭整体经济状况带来很大的影响,从而刺激返乡农民工的再次外出,以平衡家庭收入、消费和储蓄状况。将家庭外出务工经商收入对数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结果也同样表明,收入越高,选择再次外出的概率越大。

(2)因为照顾家庭、结婚生育或健康等因素而返乡的农民工留乡意愿强烈。从返乡主要原因中可以看出,与探亲相比,因为婚丧嫁娶或生育、年龄或健康原因、照顾家庭、经济或其他原因而返乡的留乡意愿更加强烈,他们有再次外出意愿的概率分别是探亲的0.191倍、0.191倍、0.195倍和0.338倍,并且都高度显著。其中,照顾家庭、婚丧嫁娶或生育更是能直接反映出家庭因素对流动决策的重要影响。因为家庭因素而返乡的农民工所受牵制也较大,当他们更希望与家人呆在一起或者家人需要照料时,就会选择留乡。而相应地,探亲作为一种短期性行为,一旦完成后便更有可能再次外出,特别是在外出务工时所要考虑到的家庭因素越少,在做出外出务工选择时也就越自由。

(3)家庭耕地的主要耕作者不是自己的更倾向于再次外出。家庭耕地的主要耕作者为“雇人或转由他人”和“撂荒或无地”的外出概率分别是“自己”耕种的1.536倍和1.821倍。这再次说明家庭的需求对返乡农民工再次外出和留乡决策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家庭耕地的主要耕作者为自己的话,就会与再次外出的决定产生冲突,尤其在家庭劳动力逐渐外出打工的过程中,家庭劳动力的“供不应求”更会阻碍返乡农民工的再次外出。

五、结论

本文研究发现:返乡农民工的个人特征、流动经历和家庭因素均在不同程度上对外出打工意愿有显著影响。

第一,在个人特征变量中,年龄在50岁以下、男性、有配偶的返乡农民工再次外出务工意愿要更高,但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状况对返乡农民工再次外出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

第二,在流动经历变量中,返乡前在省会城市和地级市务工的农民工再次外出的可能性更大,而回乡时间越长越不倾向于再次外出。

第三,在家庭因素变量中,因为照顾家庭、结婚生育或健康等因素而返乡的农民工留乡意愿要显著高于探亲,家庭外出务工经商收入越高和家庭耕地的主要耕作者不是自己的更倾向于外出。

本文的研究也存在不足。首先,受样本量的限制,仅从6个省份对返乡农民工再次外出与继续留乡意愿的抽样调查难以全面反映中国总体状况。其次,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是为了解流出地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状况而调查的,出发点的不同将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很多可能影响返乡农民工再次外出意愿的自变量未能纳入到分析模型中去,从而难以全面地反应真实状况。由于本文仅限于对“意愿”的分析,今后可进行更深层次研究,即追踪这部分人的实际行为选择,并与之前的意愿做对比,不仅反映了现实状况,还可探究是否有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

农民工回流和外出都是人口自由流动和劳动力市场配置的结果,他们都分别在流入地和流出地起着不同方面的影响。很难说农民工外出和回流哪个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更为有利,因为它们都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背景下的产物,或者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当前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农民工作出理性的判断和决策。同时,不仅要为返乡农民工的再次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再就业培训和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资金支持,还要重点关注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从而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使得他们能够自由地作出流动决策。

摘要:本文利用国家卫生和计划委员会(以下简称卫计委)于2014年1月开展的“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流出地监测调查(家庭问卷)”的部分数据,探索返乡农民工再次外出务工与继续留乡的意愿,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从个人特征、流动经历和家庭因素三方面分析了影响返乡农民工再次外出务工意愿的主要因素。

外出农民工就业 篇8

关键词:外出就业;家庭经济结构;土地流转;辽宁沿海经济带

中图分类号: F321.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11-0555-04

收稿日期:2015-03-0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编号:7120314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编号:14YJA790017)。

作者简介:宁国强(1980—),男,辽宁抚顺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从事农村财政金融、土地流转方向的研究。E-mail:28236460@qq.com。

通信作者:兰庆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农村财政金融。E-mail:522102275@qq.com。随着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更多农村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产业转移,外出就业农户流转出土地将成为必然的选择,而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为规范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国务院于2014年11月20日出台的《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在提出土地流转基本原则的同时,对土地怎样流转也作出了明确规定。辽宁沿海经济带自2009年7月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各城市都在进行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的需求更加旺盛。作为劳动力主要供给主体——农户外出打工后,对土地流转是否有影响,家庭经济结构等其他因素是否也会影响土地流转呢?

众多学者对土地流转意愿影响因素的相关问题研究较多[1-2],李启宇等近年对流转行为的影响因素也开展了实证研究。郭嘉等构建了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分析出现有耕地情况、土地流转方式与经济状况对农村土地流转程度存在显著性影响[3];许恒周等运用 Logistic 模型对农民职业分化、养老保障与农村土地流转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4];曹跃群等将农户经济行为中的保障性行为、投资行为、就业行为和产业选择行为引入土地流转的实证研究领域[5];江淑斌等分别利用probit计量模型和因子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别分析了发达地区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土地流转的显著影响因素[6-7]。前人研究一是将土地转入转出行为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二是对2种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分别进行估计,忽略了2种行为的内在联系,导致估计结果存在偏差,因为农户在现实中作出这2个决策时可能受很多相同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借助计量模型利用微观调查数据分析土地转出和转入行为的显著影响因素,特别是外出就业和家庭经济结构各变量对土地转出和转入行为的影响,并对2种行为的内在联系进行检验,以期获得创新性结论,丰富相关领域研究。

1理论分析与计量模型

1.1理论分析

基于农户行为分析理论,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从农户外出就业和家庭经济结构等方面分析农户土地流转的影响因素。

1.1.1外出就业外出就业情况对农户参与土地流转有重要的影响。外出打工农户将土地流出的概率远远大于未外出打工农户,未外出打工农户流入土地的可能性也大于外出打工的农户。

外出打工对土地流转的最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农户外出年就业时间与从事农业生产投入时间的关系上,二者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一般来说,若农户外出就业则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会减少,外出年就业时间越长,则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就越少,农户将土地流转出去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农户流入土地的可能性就越大。

农户打工地点与家乡距离对土地流转也有影响。因为距离远近对农户返乡的便利程度有反向影响,而便利程度又与返乡务农的机会成本密切相关,农户会衡量返乡务农的净收益与流转出土地的净收益大小来决定返乡与否。具体来说,农户打工地点与家乡距离越大,返乡越不便利,返乡的机会成本越大,则返乡务农的净收益越小,农户将土地流转出去的概率越大,反之,则流入土地的概率越大。

1.1.2家庭经济结构农户土地流转方向还受到家庭经济结构的影响。家庭农业生产的主营项目对土地数量的需求是不同的,主营粮食生产的农户对土地数量需求大,则流入土地的概率大;相比之下,主营果树种植和大棚生产等的农户对土地数量需求稍小,则流入土地的概率较经营粮食生产的农户要小;而主营畜禽养殖和商业经营的农户对土地的需求更小,则流入土地的概率非常小,流出土地的概率却非常大。

农业收入占家庭全部收入比重对农户流转土地有更直接的影响。在家庭的经济结构中,农业收入占家庭全部收入比重越小,说明农业生产对家庭收入的重要性越小,农户将土地流转出去的可能性就越大,相反,农业收入占家庭全部收入比重越大,则农户流入土地的可能性将增加,因为这样的农户更期望通过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来增加家庭的收入。

1.1.3其他因素除上述2个方面的影响外,农户自身特征、家庭资源禀赋情况和养老保障等因素也会影响土地流转行为。

农户自身特征中主要考虑农户的年龄和教育程度,一般来说,年轻的农户和受教育年限多的农户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其他农户要强,且他们的“惜土”观念弱,他们将土地进行流转的可能性要大一些,无论是在土地的转出还是转入方面,他们都应该是土地流转的中坚力量。

nlc202309010054

家庭资源禀赋对农户参与土地流转影响主要体现在家庭资源禀赋对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难易程度和收益上。家庭拥有劳动力数量多少将直接决定农户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效率和质量。家庭所拥有的劳动力数量越多,农户开展农业生产活动越容易,这样农户更愿意转入更多的土地以获取更大的收益。农户为了实现规模经济就要扩大经营规模,但基于每户农户所拥有的农地数量不同,则实现规模经济的难易程度也不同,农户家庭拥有的农地数量越大,则实现规模经济越容易,反之则越难。农机作为现代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生产资料,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速度和效率,也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使农业生产变得更加容易。因此,拥有农机的农户必然愿意转入土地,而未拥有农机的农户转出土地的概率必然增加。

土地在农民心中具有重要养老保障的功能,但社会养老方式是对土地养老的一种补充和替代,参加了社保的农户对土地保障功能的依赖会降低,这样农户将土地流转出去的可能性要大,而未参保农户转出土地的可能性较小。

1.2计量模型

农户土地流转行为是由土地转出和转入2个方面内容决定,转出和转入2个行为受诸多相同因素的影响,二者的随机扰动项很可能相关,本研究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采用Bivariate Probit模型[8]分析农户土地流转的影响因素。模型中的2个被解释变量均为0-1分布变量且假定方程组的随机扰动项之间存在相关性,采用极大似然法同时估计2个方程取得结果。

本研究用y1和y2表示农户土地转出和转入行为,其中y1=1表示农户转出土地,y1=0表示农户未转出土地。y2=1表示农户转入土地,y2=0表示农户未转入土地。y1*表示不可观测的土地转出“潜变量”,y1*>0可以理解为农户转出土地的净收益大于零,农户选择转出土地,即y1=1;相反,y1*≤0可以理解为农户转出土地的净收益小于等于零,农户选择不转出土地,即y1=0。y2*表示不可观测的土地转入“潜变量”,y2*>0可以理解为农户转入土地的净收益大于零,农户选择转入土地,即y2=1;相反,y2*≤0可以理解为农户转入土地的净收益小于等于零,农户选择不转入土地,即y2=0。模型设定如下:

2数据来源与样本统计描述

2.1数据来源

数据是2014年7—10月渤海大学管理学院学生在辽宁省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6个沿海城市的25个区县入户调查取得。调查在上述6个城市的25个区县按照一定比例分配调查数量,在每个区县随机抽取5~10个行政村,每村随机抽取1~2户农户作为调查对象,采取调查人员入户访谈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所获得数据以农户2013年的实际情况为准,包括土地流转、户主特征、外出就业情况、家庭经济结构等信息。调查共收回问卷215份,其中有效问卷201份,问卷有效率为93.49%。

2.2样本变量选择与统计描述

被解释变量选择主要依据是否发生土地流转行为及流转方向。首先确定农户是否发生了流转行为,在发生流转行为的基础上,再考查是转出土地还是转入土地。调查结果,在201户农户中,有53户发生了流转行为,占26.37%;其中29户农户转出土地,占14.43%,28户农户转入土地,占1393%,有4户农户同时发生了转出和转入土地的行为(表1)。转出方程的被解释变量按如下原则设置,若农户发生了转出土地行为时,取值为1,反之取值为0;转入方程的被解释变量也依此原则设置。

3估计结果

使用统计软件Stata12.0对Bivariate Probit模型进行估计,估计结果见表3。回归结果中逆米尔斯比率(athrho)系数为 0.628 310 2,且估计系数在5%的水平上是显著的,表明土地转出方程对土地转入方程的影响是显著的,土地转出和转入的相关系数(rho)为 0.756 96,二者的相关关系是比较明显的。

农户自身特征中的户主年龄和教育年限在土地转出方程和转入方程中都不显著,说明户主的年龄和教育年限对土地流转没有显著的影响。主要原因是土地流转作为新出现的现象,各年龄段和受教育程度的农户对它们的认识是趋同的,而农户做出土地流出或流入行为更多地考虑家庭的其他因素,因而与年龄和教育程度关系不大。

且系数都为正,说明这3个因素对转入土地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是否参加农保变量在土地转出方程、土地转入方程中都不显著。主要原因是在国家出台农保新政策的背景下,农户参保比例很高,样本农户参保比例高达77.61%,所以是否参与流转土地与参保与否的关系不明显。

农户外出就业情况中的外出就业与否、年打工时间、打工地点3个变量在土地转出方程中分别在1%、10%、10%的水平上是显著的,且系数都为正,说明外出就业对土地转出有重要的影响;外出就业与否变量在土地转入方程中不显著,可能是由于部分农户虽外出就业但就业时间弹性大,就业地点大多在省内且交通方便,在农忙时间有回村务农的便利条件,其转入土地扩大生产的需求并未受到外出打工过多影响。

在土地转出方程中,家庭农业生产主营项目、农业收入比重都在10%的水平上是显著的,系数一正一负,说明开展对土地需求少的农业生产项目的家庭更多的流转出了土地,同时农业收入比重大的家庭更少的流转出土地;在土地转入方程中,农业收入比重在1%的统计水平上是显著的,系数为正,说明农业收入比重大的家庭更希望流入土地扩大农业生产来增加家庭收入,但家庭农业生产主营项目不显著,也许是流入土地的家庭样本中以粮食生产为主营项目的家庭比重过大,高达61%,是目前流入土地用途的客观现状。

4结论与建议

研究主要目标是运用Bivariate Probit模型,使用微观样本数据来分析外出就业和家庭经济结构对土地流转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转出对土地转入的影响显著,且二者相关关系比较明显;是否外出就业、年打工时间、打工地点、家庭农业生产主营项目对农户土地流出的影响是正向的,而家庭承包农地数量、是否拥有农机、农业收入比重对农户土地流出的影响是负向的,且分别在1%、10%、10%的统计水平上显著;家庭劳动力数量、家庭承包农地数量、是否拥有农机、农业收入比重与农户土地转入之间呈现正向相关关系,且分别在5%、10%、1%、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户主年龄、户主教育年限、家庭劳动力数量、是否参加农保对农户土地转出的影响均不显著,户主年龄、户主教育年限、是否参加农保、外出就业与否、家庭农业生产主营项目对农户土地转入的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表明农户外出就业和家庭经济结构都显著地影响农户土地流出,但对农户土地流入的影响有限,只有家庭经济结构中的农业收入比重才对土地流入有显著的影响。

nlc202309010054

研究结果表明,鼓励农户外出就业、减少农业收入在家庭收入比重和开展土地需求少的农业生产项目是加速土地转出的重要举措;增加家庭农机数量、提高农业收入在家庭收入比重也有利于增大农户土地转入需求。建议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外出务工的引导力度,提供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为农户外出务工提供便利条件,同时鼓励农户开展多种经营,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减少一般农户的非农收入比重,增大大型农机补贴力度,支持种粮大户的规模经营,这些举措都有利于促进土地流转市场的健康发育。

参考文献:

[1]李启宇,张文秀. 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户农地经营权流转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成渝地区428户农户的调查数据[J]. 农业技术经济,2010(5):47-54.

[2]徐珍源,孔祥智. 转出土地流转期限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转出农户收益与风险视角[J]. 农业技术经济,2010(7):30-40.

[3]郭嘉,吕世辰. 土地流转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 经济问题,2010(6):68-70,74.

[4]许恒周,郭忠兴,郭玉燕. 农民职业分化、养老保障与农村土地流转——基于南京市372份农户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J]. 农业技术经济,2011(1):80-85.

[5]曹跃群,蒋为,张卫国. 农户经济视角下的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影响因素——基于Multiple Choice Model的调查研究[J].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1,34(1):83-87.

[6]江淑斌,苏群. 经济发达地区农户土地流转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684个农户调查样本的实证[J]. 生态经济,2014,8(5):18-21,181.

[7]张焱,文淑惠,崔瑛.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土地流转的制约因素分析[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2):65-70.

[8]Poirier D J. Partial observability in bivariate probit models[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80,12(2):209-217.邓永旺,杨庆媛,樊天相,等. 我国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展望 [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1:559-563.

上一篇:考研英语二写作范文下一篇:信仰教育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