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乘两位数答案

2024-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两位数乘两位数答案(通用13篇)

两位数乘两位数答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通过经历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过程, 理解其算理, 掌握其计算法则。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合作交流, 感受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方法的多样性, 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数学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及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体验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教训, 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乘的顺序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激发兴趣

师 (在黑板上写1、2、3、4这四个数) :可别小看这四个数, 它们可以有很多的变化!你能用1、2、3、4组成的数写几道乘法算式吗?看谁写得又多又快!

(学生可能写123×4, 124×3, 234×1, 413×2, 有的也会写43×12, 13×24, 23×14……)

师:根据这些算式的特点, 你们能给它们分类吗?

(一类是有一个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 另一类是乘数都是两位数的乘法。第一类已经学过了, 请学生从第二类中任选一题用竖式计算, 并说说算的过程。)

师 (指着后一类) :这些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

二、启发思维, 自主探索

师:“43×12”是两位数乘法。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用两位数乘法解决的问题, 如, 王老师每个月交43元物管费, 计算一下一年王老师需要交多少元物管费?

(请小朋友先估计一下大约是几元, 再说说是怎样想的。)

师:大家估计了很多数, 也都说了自己的想法。那么, 怎样判断哪个数比较接近正确答案呢?请同学们算一算43×12, 看看计算结果与自己的猜想是否相符。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行!

(设计意图:估算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 笔算前先估算, 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引导学生探究用估算的方法能不能解决问题, 激励学生由估算转向“精算”, 进一步理解算式的意义。)

师:刚才看同学们做题, 发现许多同学已经想出了好算法。同学们可以先和同桌互相说说你的算法, 然后相互比较一下。

(教师把学生的算法归纳为以下三种:第一种是连加;第二种是连乘;第三种是拆数。让学生说说这几种算法中自己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学生会认为“连加”的方法比较麻烦, 于是把焦点集中在“连乘”和“拆数”上。此时,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进行计算方法的辨析与发现。)

师: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17×13”。

(实际计算后学生感觉到“连加”算起来太麻烦, “连乘”的方法也用不上。这种认知冲突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探索最佳算法。)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究笔算方法 (教师边引导边板书) 。

(1) 比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与“拆数法”计算。

找一找:43×2是竖式中的哪部分?

(2) 竖式中的第二个部分积是43吗?为什么?

(求第二个部分积时, 因为“1”在十位上, 所以是求10个43是多少。因此第二部分积应对齐十位写。这样强调, 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计算中减少因对位错而整题做错的情况。为计算简便, 个位上的“0”可以省略不写。)

(3) 老师完整地写一遍竖式。运算步骤边写边提示:先算个位上 () × () , 再算十位上 () × () , 注意数位对齐。最后两个得数加起来。

三、大家来帮忙

下面的竖式计算正确吗?如果错了, 错在哪里?

四、巩固运用, 解决问题

1. 明明家去年花了326元水费, 今年注意节约用水, 平均每月花23元, 今年能节约多少钱?

2. 在学校开展的“节水好少年”竞赛中, 小刚也制订了节水计划。小刚每天节约13千克水, 四月份节水多少千克?五月份呢?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 三年级的同学在操场上排成了一个长方形的队伍。三 (3) 班的小天站在队伍里悄悄地数了数:从前面数他是第5个, 从后面数他是第9个, 从左边数他是第8个, 从右边数他是第7个。现在你知道三年级共有多少人了吗?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教学建议 篇2

一、以“用”引“算”

1.计算的兴趣来自于熟悉的情景。

新课标强调:“计算应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如何使“算”和“用”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呢?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把静态的情境动态化,利用课件把“妈妈带小红去书店买书,一共要付多少钱?”的情景呈现出来。学生一看到熟悉的情景,就会马上想到用24×12计算。从具体的生活问题中自然引出数的计算教学,改变枯燥的呈现形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计算的价值从情境的创设中感知。

在计算教学中,创设简单、有效的情境可以使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得计算技能后,能立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真正体现新课程的思想——算用结合。

二、以“算”激“算”

心理学认为,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习得知识、获得技能或形成态度的影响。在计算教学中,如果合理地利用正迁移,找准所教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就能使学生对笔算和口算、估算有一个整体的联系。

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口算、笔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这样,教师就可将笔算的教学与口算、估算联系起来,先对列出的算式24×12进行估算,目的在于让学生感知实际结果的大致范围,同时也潜意识地渗透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算法。然后再放手让学生尝试根据已有的口算知识基础来计算结果。学生大致有以下三种口算方法:

A.24×10=240,24×2=48,240+48=288

B.24×2×6=288

C.24×3×4=288

个别学生可能接触过乘数是两位数的笔算,就提出了可以用笔算来计算结果。不教先做,虽然有些冒险,但是如果教师平时注重引导学生发现知识间的联系,把新的知识转化为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学生就会自然地把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为两位数乘一位数再乘一位数(如算法B、C),也能转化成两位数乘整十数加两位数乘一位数(如算法A),甚至个别学生列出自己理解的竖式。通过对不同口算方法的交流,引出新的计算方法——笔算。虽然这样费些时间,但是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对新知的理解,想到了不同的解决方法,有效地沟通了估算、口算、笔算之间的联系,把笔算教学纳入到整个计算教学体系中,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让学生感知到知识的整体性,同时也深深地体会到知识迁移的重要性。

三、以“理”促“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应用知识形成技能,离不开自己的实践;学生只有在获得知识技能的活动过程中,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算理并提炼出算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果教师引领学生一步步去发现算理,就会形成“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学生虽然经历了理解算理的过程,但谈不上探究,思维得不到发展,更不能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应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把想法都暴露出来,对症下药,把难点一一突破。于是,可请会笔算的同学进行板演,其他同学思考他是怎么算的,看不懂的可以随时提问。

1.“2×4=8,十位上的4是怎么来的?”这是学生第一层次的问题,他们只知道从个位乘起,接下来该怎么算就迷糊了,思维停留在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刚才笔算的同学解释这是因为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2乘第一个因数个位上的4后还要再乘十位上的2得到48,随后再请几位明白算理的学生说,这样绝大多数的学生就能明白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这是学生算法第一层面的建构,也是对笔算算理的初步理解。

2.“不对啦!48+24怎么等于288呢?”这既是难点所在,又是对笔算算理的进一步揭示。对学生而言,用第二个因数中的1乘24得24,4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呢?学生思索了一下,马上恍然大悟,纷纷回答:“这个24不是24,它是第二个因数十位上1乘24”;“24其实表示的是24个十”;“这个24就是240”。教师适时补上一个“虚写的0”,学生又开始质疑:这个0可以不写吗?他们又自我解释用十位上的1乘4得到4个十,4就直接写在十位上。教师把0擦了,学生立刻明白,其实是2×24与1个十乘24相加。通过学生的对话,他们已经把笔算的算理讲得很透彻,寓理于算,认识层层深入,新旧知识间的冲突逐步解决,从而领悟到第一步就是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第二步就是第二个因数十位上数乘第二个因数,所以积的末尾与十位对齐,此时学生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算理有了一个量的变化。这是对笔算算法第二层面的建构,也是对笔算算理的进一步理解。

3.“笔算的方法和第一种口算方法是一样的。”一位女生突然惊叫起来,“我发现笔算的方法和第一种口算方法是一样的。”这个有价值的发现是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理解发生了质的变化。原来乘法笔算也是先算几个第一个因数的积,再算几十个第一个因数的积,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笔算只不过把这三步计算合写在同一个算式中,笔算与口算的算理是一样的,是笔算算理与算法的融会贯通。

纵观这一内容的教学,每一个环节都围绕着新课标的“四基”目标,既重视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更重视探究知识的过程性目标达成。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尝试、探索、发现,在认知冲突中自我领悟笔算算理、提炼笔算方法,又一层层在质疑、比较中思索,透彻地理解笔算的算理,促进笔算方法的正确养成,又沟通了笔算、口算和估算三者的关系。这样寓理于算的计算教学不仅完成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教学目标,而且让学生对今后学习多位数笔算有了新的认识,可谓“小课堂大收获”。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 篇3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虽然在乘法笔算的顺序和数位的对齐方面已有了一定基础,但计算作为最根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是教学的重点。所以本节课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同时培养学生用“旧知”解决“新知”的学习方法及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养成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是理解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本节课在教学时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改变教学方式,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整节课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改变了教学方式,从而成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反思,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从而实现对知识的自我建构。这样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他们不但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而且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数学情感态度获得体验,价值观得以发展。2.重视学生的数学现实,实现了学生认知的自主建构。在上面的学习中,学生对于“24×12”的计算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有的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把它转化为加法,有的学生根据题目意思把“12本书”拆成两数相加,也有的拆成两数相乘或者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迁移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等。这足以说明学生有自己丰富的数学现实,并能用之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对同一问题的解决,我们不能强调学生思路必须与教师一致,或只拘泥于书本上的一种现成方法思路。要求学生划一地去学习,只会阻碍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

3.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体验,达到了师生情感的和谐统一。及时了解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以增进师生情感。以往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作业干净、认真、正确,就是好学生:一节课后的评价,关注更多的是这种类型的题是否会做了,往往忽略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在教学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对数学的体验,让学生对数学有更深的理解。

4.实现课堂教学个性化,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情感和创新精神。传统的数学教学是“老师充当导游的角色,学生跟随在后面走,必须细心听讲解,而无法停下脚步进行观赏,无法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学生的学习只是走马观花,没有切身的数学体验”。不同的解法,表现出不同的思维过程,这样真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原来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用这种理念指导教学,就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不是用统一的模式要求所有的学生。在上面的课堂教学中,正在认真实践“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把算法最优化与思维的个性化结合起来,从而有利于对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的培养,也有利于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课堂教学中,因本人水平有限,有些环节处理不够妥当。如:

一、如果说精确计算的核心是算法,那么估算教学的灵魂就是意识。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逐步渗透的过程。在今天的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先估17×24的得数大约是多少?再计算对于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使学生养成估算的习惯,提高计算准确率会有很大帮助。

二、本节课虽然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课堂中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或者用语言表达思路有困难时,总是害怕耽误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害怕别的孩子听不懂,因此我经常性的把本应该学生说的抢着说了出来,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不利。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 篇4

①48是怎样算出来的?

②24是怎样算出来的?为什么不与48的数为对齐?

③这里的24表示多少?

④24既然表示240,为什么个位的0不写?

⑤240个位的0省略不写是时,4的位置能变动吗?为什么?

⑥288又是怎样得到的?

通过讨论交流这5个问题,学生真正的理解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为了加深理解,我又对口算方法与竖式计算进行了沟通,找到他们的联系:方法一样,只是书写形式不同罢了!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篇5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P63。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笔算方法,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点

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

理解笔算乘法的顺序与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五、教学对象与准备

对象:三年级3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平台、图片。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引入

1、旧知引入:8×6(一位数乘一位数)、20×8(两位数乘一位数)、20×10(两位数乘两位数)。

师:像20×18、38×18......这类型的算式,我们叫它两位数乘两位数。

引入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情景激趣:

书店一角(课件展示情景图):

(1)每本书24元,买2本要付多少钱?24×2=48(元);

(2)每本书24元,买10本要付多少钱?24×10=240(元)

(3)每本书24元,买12本要付多少钱?48+240=288(元)

想:如果用乘法怎样列式呢?

环节二:算法探究

1、估算:

请你估算一下,24×12大约是多少?说说你的估算情况。

2、自主探索:学生独立在练习纸上计算24×12,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小组内进行核对算法及答案。(学生组内交流)

4、学生汇报:展示不同算法并说说算法。

5、师生评议:请学生说说你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6、研究笔算:

(1)学生探讨笔算算理;

(2)师生共同小结笔算算理:

×12

------

48......24×2的积,问:48是怎么来的?

24......24×10的积,问:这里的24是表示多少?

------

288

环节三:巩固练习

1、解题活动:小博士寻宝、探路。

2、游戏活动:帮小动物找鞋,比比哪组找得多。

3、拓展延伸:

①我们学校的阶梯教室共有22排,每排有14个座位。如果有300位老师来参加听课活动,能坐得下吗?

②课后探讨:123×23(三位数乘两位数)

环节四:教学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最关键是什么?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以“情境引入(层次推进)--算法探究(自主、合作学习)笔算算理(师生探讨)--专项练习(解决问题)”三个环节来讲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在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

十、整百数,估算和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1、注重笔算与算理结合,体验计算。让学生探讨计算方法,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2、注重学生主动探索,加强竞争意识,在活动中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与增强学习兴趣和加强思想交流。

3、在判断与交流中逐步完善知识结构。强化提升已有的知识经验。

五、教学建议:

1.让学生通过“用”整理出“算”

教材为学生学习计算提供了相应的生活实例和问题情景。例如,口算内容中邮递员送信、送报纸的情景、笔算内容中妈妈买书的情景......教学时,我们要充分“用”这些感性素材,或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用学生熟悉的事例,创设生动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发现、提出数学问题不唐突。进而解决所提出的实际问题,探讨出切实可行的计算方法,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为什么要计算,为什么要这样“算”?

2.让学生主动“探”整理出“法”

教材根据学生已有基础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乘法口算、估算、笔算方法的具体问题情境,同时也设计了自主探索、合作、讨论的学习情境。旨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计算方法,探索新的计算方法。教学时,要留有充裕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尝试,探讨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尝试、探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和笔算方法。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适时组织、讨论、交流,以完善学生对计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经历乘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而且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去解决问题,并获得成功的体验。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将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加强学生“估”,鼓励算法“多”。

不说估算是《标准》的要求,其实也是我们现实的要求。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有意识、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估算的机会,让学生运用估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运用估算检查计算结果,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学习估算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需要。鼓励算法多样化,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材资源的优势,重视口算、笔算的方法多样和估算技能的形成。

4.处理好三“算”促“共长”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处理好口算、估算、笔算三者之间的关系。一要做到三算互相促进,如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口算能力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估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是学生应当具备的一种重要的计算技能。口算和估算活动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口算的技能形成促进估算的有效达成;笔算技能形成又促进口算的巩固和深化,从而达到三“算”共同提高。二是三算各有其适用场合和范围,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判断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知道什么时选择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更合理候。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能为解决问题而先选择适当的算法”的能力。

5.重视“基础”保证“量”

两位数乘两位数答案 篇6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属于“数与代数”这一领域中“数的运算”这个板块。对于这个板块的内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运算能力主要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进行正确运算的能力, 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 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由此可以看出, 运算能力的培养决不仅仅是算法的掌握, 更需要对算理的理解与运用。

数学教学的复杂性在于怎样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的学习需要, 适应儿童个体认知发展反复循环的阶段 (直观与抽象反复循环、交替进行) 。因此, 在数学计算教学中, 我们有必要为学生提供便于观察、转化的直观模型, 引导学生借助不同语言的相互转换理解抽象的算理, 从而使抽象的算理具体化、形象化, 帮助学生在沟通转化中掌握算法。在此过程中, 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思想也必将形象地植入学生的头脑, 最终为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铺路搭桥。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 教材分析

1. 对教材的整体分析。

人教版教材在计算教学的编排中是怎样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呢?我们可以做以下的梳理: (1) 百以内加减法:借助小棒模型; (2) 万以内加减法:没有借助直观模型; (3) 多位数乘、除以一位数:借助小棒模型; (4) 多位数乘两位数:没有借助直观模型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 虽然没有直接呈现小棒, 但是通过粉笔图的呈现, 依然显示出了与小棒图相同的结构, 目的依然是要借助直观模型理解算理) ; (5) 多位数除以两位数:借助直观模型到不借助直观模型; (6) 小数乘、除法:借助人民币和长度单位作为模型; (7) 分数乘、除法:借助面积模型。

随着年级及知识的增长, 学生的抽象、迁移能力也越来越强。教材的编写关注到了这一点, 对于容易理解的内容, 教材就提倡运用知识的迁移、转化来进行计算的学习。对于较难理解的内容, 教材就提倡借助直观模型来进行计算的学习。

2. 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与以往计算教学相同的是:注重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但是,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这节课对算理的理解没有借助直观模型, 只是试图通过口算与竖式的沟通, 让学生把旧知转化为新知来理解算理, 掌握算法。

本节课前位知识和后续内容的学习, 大多使用直观模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本节课不使用直观模型的教学内容, 是基于对学生能力的考量, 但是其他版本教材中类似内容的编排还是强调了直观模型的使用。

(二) 学情分析

调研目的:人教版教材不再呈现直观模型, 对于算理的理解、算法的掌握完全借助于知识的转化和迁移来完成, 但这样的教学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呢?口算与竖式的简单沟通能否为学生理解算理提供形象的支撑?省去了以操作辅助形象理解的环节, 在“真”节约时间的背后, 是否有“真”增效?这些都成了我们的疑惑。正值学校校本教研, 同年级组的两位教师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进行了教学, 课下我们针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调研, 并对调研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

数据来源一:遵循教材呈现方式进行教学。

调研对象:三 (1) 班34人。

调研问题一:请你试着计算14×12。

调研结果:学习了一节课, 还有59%的学生没有充分掌握算法。这说明缺少形象支撑的教学, 仅仅依靠沟通竖式与口算的联系, 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非常浅薄的, 因为大部分学生不仅算理不明, 算法也是混乱的。

调研问题二:这道题是让你进行乘法计算, 你为什么还要加呀?

调研对象:会做的人只有14人, 其中只有2人能明确说明这样计算的道理, 其他12个人虽然能够正确计算, 但却不明白算理。这也同样说明凭借口算与竖式计算过程进行转化的方法来理解算理、形成算法, 是缺少实效性的教学。

数据来源二:尝试使用直观模型进行的教学。

调研对象:三 (2) 班37人。

调研问题一:请你试着计算14×12, 并借助旁边的点子图说明你的想法。

调研结果:从他们的表达方式上看, 有94.5%的学生不仅知道怎样进行计算, 而且非常清楚地知道为什么这样算。虽然有2人计算结果是错误的, 但是通过观察发现他们的错误原因一个是因为马虎出错, 另一人是因为计算方法混乱造成错误。

调研问题二:这道题是让你进行乘法计算, 你为什么还要加呀?

学生回答如下:100%的学生明确地说出了道理。因为他们把计算的每一步与点子图建立了联系, 清晰地分辨出了前面的“分”和后面的“合”, 乘法分配律这个计算的道理已经清晰地蕴含在学生并不流畅的语言当中。

数据对比一:在第一种方式下只有5.8%的学生能够明确说出算理;在第二种方式下, 100%的学生明确算理。

数据对比二:在第一种方式下, 只有41%的人熟练掌握了算法;在第二种方式下, 计算的正确率达到了94.5%。

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 两次不同的数据,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见直观模型在计算教学中的重要性。三年级学生的运算能力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强。他们的学习仍要借助直观的支撑, 尤其是在算理的理解上。只有坚实地走好现在的每一小步, 才能在运算能力的发展上迈出一大步。

因此, 在教学中要借助直观模型, 把抽象的算理形象化,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以直观形象为支撑, 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在计算过程中的运用, 并借助图形语言的形象作用, 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计算方法, 与此同时, 渗透迁移、转化的思想, 从而为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添砖加瓦。

三、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中, 借助直观模型帮助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在迁移、转化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

2.在探究与交流过程中, 培养学生观察、概括、沟通、转化知识的能力, 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在理解笔算算理的基础上感受迁移、转化的数学思想对知识学习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

(一) 出示信息, 引入计算教学的研究

1. 出示信息:植树节, 同学们参加植树活动, 一共植树多少棵?

2. 仔细观察, 你知道了什么?

3. 要想知道“一共有多少棵树”, 怎么办? (23×12 12×23)

4. 计算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你怎么想到用乘法计算啊?

小结:每行有23棵树, 就是一个23, 有这样的12行, 就是有12个23。

(设计意图:在现实生活情境中研究计算问题, 能够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学习计算的价值。同时, 借助直观的树林图, 帮助学生再次回顾乘法的意义。为理解拆成几个几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 借助直观模型, 理解算理, 掌握算法

第一层次:理解算理。

1. 出示研究问题:23×12得多少?同学们可以画一画、写一写自己的想法, 也可以借助手中的学具圈一圈自己的想法, 并把想法用算式表达出来。

2. 反馈学生的想法: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1) 反馈用口算解决的方法。

[方法一]分-乘:如23×3×4

监控:他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评价:能够把算式转化为学习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形式, 解决问题。

[方法二]分-乘-合

第一类:拆成任意两数, 如:23×3=69 23×9=207 69+207=276

监控:谁听清楚了他的3和9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后面还要加起来?这个学生也是拆, 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 他的计算和前面的有什么不一样?

第二类: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 如:23×10=23023×2=46 230+46=276

监控:这个也是拆成两个数以后再加, 又和前面的同学有什么不一样?

归纳方法:同学们借助点子图不仅说清了自己口算的过程和方法, 而且说明了计算的道理。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没错, 他们都借助旧知识, 尝试利用“拆”的办法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来解决问题, 这种方法在数学学习中很重要。

(设计意图:借助直观模型, 理解不同算法的道理, 与此同时渗透转化的思想。)

(2) 反馈用竖式计算的办法。

重点问题监控:

(1) 结合上图说说你的算式是什么意思?

(2) 算式中的每个数在图中的什么位置, 谁读懂了, 能来指指吗?

(3) 算式中的“+”在图中的哪儿呢?它的任务是什么?

3. 沟通联系。

(1) 就这个过程, 你能否在前面见到的方法中找到它的“影子”?

(2) 仔细观察, 你能把相应的算式和点子图用线连起来吗?

(3) 观察这3种表达方式, 它们有着共同的过程, 你发现了吗?

小结:通过分的方式把12分成10和2, 分别去乘23, 最后把积加起来, 就是最后的结果。 (板书:分—乘—合)

(设计意图:借助直观模型, 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在乘法竖式中的运用过程, 通过图形与符号的沟通和转化, 使学生充分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道理, 初步感受笔算的过程和方法, 渗透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第二层次:初步感知计算方法。

1.出示:你能说说你的计算过程是怎样的吗?

问题监控:

(1) 先算的是什么?怎么算的?又算的是什么?怎么算的?

(2) 3写在哪位上?为什么?2呢?

(3) 最后一步干什么?

2.谁能完整地说说计算过程。

3.出示右边竖式:

他怎么和大家说的不太一样?你觉得这样行吗?

小结:为了书写的简洁, 十位上的数乘23, 数位对齐后, 0可以省略。

第三层次:巩固算理, 抽象算法。

1.求一共有多少棵树, 我们列出了12×23, 除了可以分12, 还可以分哪个数?

你能先在点子图上分一分, 再尝试列竖式计算吗?

2.展示学生的算式及图。

(1) 对照图说一说每一步计算与图的关系是什么。

(2) 谁能完整地说说计算过程?

3.出示学生的错例。

监控:

(1) 你能结合上面的点子图说说他们错在哪里吗?

(2) 应该怎样改正?

4. 尝试计算32×22。

小结:结合上面几道题的计算, 说一说, 你是怎样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 (学生叙述方法, 教师用红色笔和蓝色笔标出箭头)

(三) 巩固练习, 拓展延伸

1.练习计算:22×34 42×21

2.快速判断第二个因数是多少?

3.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通过点子图, 我们不仅学会了计算的方法, 更了解了这样计算的道理, 这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五、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把意思相同的算式和图连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把竖式计算过程与点子图连线的方式, 再次检验学生对于算理的理解及算法的掌握。)

六、教学设计特色说明

(一) 充分借助点子图, 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掌握算法

在进行学情分析的过程中, 发现直观模型对于学生理解算理的作用, 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突破了教材的局限, 首先把情景图变为树林图, 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轻松地把生活问题转换成点子图, 并充分利用点子图, 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掌握算法。在这个过程中, 点子图这个直观模型成为了学生理解算理的桥梁, 更成为学生思维受阻时思考的媒介、解决问题的工具, 从而为学生后续的计算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 借助直观模型, 渗透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两位数乘两位数答案 篇7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一年级(下册)第85~8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经历探索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过程,会用竖式计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初步理解笔算加法的顺序和进位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老师这里有两道题,谁愿意来算一算?(指名板演)其他小朋友一起来口算。(指名口答)

1.口算。

8+6 45+7 1+5+1

3+8 69+4 2+6+1

5+7 47+8 3+4+1

2.用竖式计算。

53+21 6+22

师:(指学生板演的竖式)他们算得对吗?哪位小朋友来说一说,用竖式计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

師:是的,用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两位数加两位数)

二、探索算法

师:我们先来看一幅图(出示教科书第85页例题的情境图,标明小华和小明)。瞧,小华和小明正在欣赏邮票呢。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小华有34张邮票,小明有16张邮票。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生:一共有多少张邮票?

师:很好。你能把这道题的意思完整地说一遍吗?(学生口述)求一共有多少张邮票,该怎样列式呢?

生:34+16。(板书:34+16)

师:34+16等于多少呢?请小朋友先用小棒摆一摆或用计数器拨一拨,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小组里的小朋友听一听。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生1:(边说边演示)我是用小棒摆的。先摆3捆和4根小棒,再摆1捆和6根小棒,合起来是50根。

师:你是怎么知道一共有50根小棒的?

生1:3捆和1捆合起来是4捆,4根和6根合起来是10根,4捆和10根合起来是50根。

师:你算的是对的。能把你摆出的小棒整理一下,让大家一眼就看出这里有50根小棒吗?

生1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

师:为什么可以把它们捆成一捆呢?原来的4根小棒是——4个一,6根小棒是——6个一,4个一和6个一合起来是——1个十。

生2:(边在计数器上拨珠边说)我是用计数器算的。先在计数器上拨出34,再在十位上拨1颗珠,个位上拨6颗珠。现在个位上有10颗珠,10个一是1个十,把个位上的10颗珠去掉,在十位上添上1颗珠。算出来也是50。

用竖式计算,先算什么?

师:个位上4加6得10,在个位写0,向十位进1,表示1个十,所以要写在十位上。为了和原来的加数区别开来,进上来的1,要写得小一些。再算十位上的数,十位上是几加几?

生:十位上是3加1,再加进上来的1得5。

师:所以34加16等于50。(指个位上进上来的1)谁来说一说,这个1表示什么意思?

生: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上进上来的1。

师:这个1在用小棒算时是什么?在用计数器算时是什么?

生1:用小棒算时是捆起来的那一捆小棒。

生2:用计数器算时是进到十位上的一颗珠。

师:很好。请小朋友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把这道题用竖式再算一算。

学生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

师:用竖式计算加法,从个位算起。如果从十位算起,方便吗?为什么?

师:会用竖式计算这样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了吗?(会)老师这里还有一道题,请小朋友独立地用竖式计算。(出示“试一试”)

学生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

师:(请板演的小朋友)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样算的吗?

生:先算个位上5加8得13,在个位上写3,向十位进1;十位上6加2再加1,得9,就在十位上写9。65加28得93。

师:他算得对吗?十位上是6加2得8,为什么还要再加1呢?

生:这个1是从个位进上来的,所以要加上。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前面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有什么不同?(完成课题的板书:进位)

师: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要注意些什么?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师生共同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一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四、课堂总结(略)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教学反思 篇8

本节课教学的是两位教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渗透估算。学生根据情境图列出算式24×12后,我追问:谁能估算一下大约一共有多少个?你是怎样估算的?通过这一追问让学生知道估算可以24和12看成接近它们的整十数。学生的估算方法多样,思维灵活,在具体的题目中渗透估算教学,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同时又能为检验笔算结果是否合理服务。

2.理解算理。列出算式24×12,重点还是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本节课主要解决笔算过程中从哪一位乘起和竖式书写格式问题。在教学时,先让学生尝试选择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数形结合,引出笔算的方法,过程自然、流畅。同时在理解算理时,让学生理解每一步表示的意义,感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但由于学生是初学两位数乘两位教的笔算,因此经常会在书写格式上出错,出现数位不对齐等问题。所以在教学时,还要多巡视学生的书写,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篇9

1、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进行回顾和整理,提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培养学生总结和归纳的能力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计算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向学生生动地讲述这个小故事,然后请学生说一说想法。

2、看书P68页故事的文字叙述,提出问题。

二、复习指导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方法,并将小组内的方法汇总。

(1)出示各组的方法,并请学生说明解决问题的过程。

(2)师对学生想出的各种方法进行总结和讲评。例如:一个字一个字地数可以得到精确的数字,但费事费力,不宜操作。

(3)借助学生所用的估算、笔算等方法,让学生回顾口算、估算、笔算方法,并说说计算过程。

2、练习十七第1题

(1)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对快!

(2)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并引导其总结出规律

3、练习十七第2题

(1)谁能说说企鹅的生活习性?

(2)出示企鹅卡片:它们要选择一块属于冰块嬉戏,大家愿意帮助它们吗?

(3)核对大家选择的结果,表扬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

4、练习十七第4题

(1)观察情境图,让学生独立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说说题意,问题是什么,基本的数量关系是什么?需要哪些数据,怎样列式计算等。

(3)请学生说说自己解决这个问题的全过程

三、总结、布置作业

1、本节课对这一章所学内容进行了整理复习,这一章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呢?在进行口算、估算、笔算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2、作业

(1)将你自己总结出的口算、估算和笔算规律和你认为要注意的问题写在作业本止。

两位数乘两位数答案 篇10

由于对新课程理念和新教材片面理解或受传统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影响, 在计算教学中出现了两种较极端的做法, 一种只注重计算结果和计算速度, 一味强化算法演练, 每天机械练习, 忽视算理的推导, 以练代想, 学生“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重算法、轻算理。另一种把过多的时间用在形式化的情境创设、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上, 在理解算理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一味追求算法多样化, 缺少对算法的提炼与巩固, 导致学生方法不熟, 形成技能很难——重算理、轻算法。

二、案例描述

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

口算复习练习

4个10是 () , 15个10是 ()

……

教师提供小猴采桃的情景图, 学生根据提供的数学信息, 提出两只小猴一共采多少个桃。

学生回答……

老师列出其中的:14×2=

师:14×2是多少?你们会算吗?

生1:14加14等于28。

生2:10+10+4+4=28。

生3:4×2=8, 10×2=20, 8+20=28。

……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 借助情景图, 引导学生一起理解“先算2个4是8, 再算2个10是20, 合起来是28”。

师板书:4×2=8,

10×2=20,

8+20=28

……

师:介绍14×2还可以用笔算竖式来计算, 示范了竖式列法:

师:用竖式怎么算呢?你能联系刚才算的过程来算一算吗?

学生尝试。

师:你能说说你的计算过程和方法吗?

生1:……

生2:……

……

联系口算14×2的过程, 归纳正确的笔算过程, 介绍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竖式的一般写法及计算方法。

……

三、案例反思

计算算理和算法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算理通俗地讲就是计算的道理。一般由数学概念、定律、性质等构成, 用来说明计算过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算理是客观存在的规律, 主要回答“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算法是计算的基本程序或方法, 是算理指导下的一些人为规定, 用来说明计算过程中的规则和逻辑顺序。

算理是计算的依据, 是算法的基础, 而算法则是依据算理提炼出来的计算方法和规则, 它是算理的具体体现。处理好算理与算法的关系对于突出计算教学核心, 抓住计算教学关键具有重要的作用。本课教学中霍老师注重了算理与算法的平衡, 做到了既重算理, 又重算法, 把算理与算法有机融合在一起, 效果很好。

1. 注意引导, 强化算理

学生只有理解了算理, 才能自主探究创造计算的方法, 正确地计算, 所以计算教学必须从算理开始, 要重点帮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领悟计算的道理。在教学中霍老师能充分利用情境图, 引导学生说出14×2的口算过程, 并把2×4=8, 10×2=20, 8+20=28进行板书。从学生后续的回答可以知道, 学生已经知道14×2的算理实际就是2个4和2个10的和, 这时霍老师及时引导学生, 根据算理能不能把上面三个式子合并成一个竖式, 从而引出乘法的原始竖式:

并用多媒体显示, 把抽象的算理予以具体化, 再让全体学生读过程, 进一步加深了对算理的理解。这时不妨让学生再用原始的竖式进行练习, 让学生在习题中充分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

2. 由“理”到“法”, 自主创造

算理为计算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式, 保证了计算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但进行计算, 不仅思维强度较大, 而且计算的速度较慢, 要提高计算效率, 就需要寻找计算的一般规律, 提炼出一个简单的计算方法, 概括出计算法则。而这要建立在学生对算理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 才能进行创造。本课中由于霍老师已经引导学生对算理有了很好的理解, 所以当老师要求学生对计算过程进行反思, 简化过程, 提炼方法时, 大部分学生能按预设对上面的竖式进行简化:

并很流畅地说出计算的过程, 老师及时板书 (与算理板书形成比较) 。当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后, 通过算理和算法对比的板书 (注:老师最好画个指示标, 突出算理到算法的过渡, 同时要求学生把原来用算理竖式做的习题, 用简单的笔算再做一次) , 引导学生对竖式计算的过程进行观察、反思, 感受从算理到算法的过程。所以当最后霍老师问学生这些乘法的竖式计算都是怎么算的, 分几个步骤, 小组讨论归纳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法则, 学生表现非常活跃, 流利地说出:先用一位乘数乘两位数的个位, 积的末尾写在个位上;再用一位乘数乘两位数的十位, 积的末尾写在十位上。这样, 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 篇11

教学内容:教材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彩笔问题,经历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3、在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看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什么了? 学生观察,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观察到左边有两盒彩铅、右边有十盒彩铅,每盒里有彩铅24枝。学生可提出问题如: 1.两盒彩铅有多少枝? 2.10盒彩铅有多少枝? 3.12盒有多少枝?

二、自主探索

重点解决第三个问题:

12盒有多少枝彩铅?怎样算? 请同学们试着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有会用竖式计算的吗? 1、20×12=240(枝)4×12=48(枝)240 + 48=288(枝)2、24×2=48(枝)24×10=240(枝)48 + 240=288(枝)

3、竖式

三、合作交流 1.小组交流

请同学们把你计算的方法跟你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总结一下你们小组一共有几种方法。2.全班交流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方法向全班同学说一说? 3.重点交流竖式(讲清积的定位)

(1).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然后共同总结算法。

(2).各组间交流算法,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可随时进行质疑、提问或提建议。(3).你能介绍一下竖式的书写格式吗?(学生不会老师讲解)

四、实践与应用 1.用竖式计算

34×12

25×11

43×22 32×13

24×21

32×21 2.解决问题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篇12

教材选择了没有拧紧的水龙头滴水,每天白白流掉12千克水和2个月浪费多少千克水?的问题情境。同时给出某一年3、4月份两个月的日历表。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计算方法。一是先算出每个月浪费多少水,再相加;二是先算出两个月一共有多少,再算乘法。第二种方法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方法。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尝试计算和交流的机会,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本节课在知识窗中,介绍了格子乘法,也叫铺地锦,教师可利用配备的课件进行讲解,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素质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结合计算浪费水的问题,经历自主尝试、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能力教学点】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德育教学点】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水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节水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据专家介绍,一个健康的人,如果4天喝不到水,就会有生命危险。中国是水资源紧缺的国家。因此,爱护水资源就是爱护我们的生命!

教师谈话引入,学生感受水资源的重要,知道水在生活中的作用, 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自主探索

出示问题:

一个没有拧紧的水笼头,每天要白白流掉12千克水。照这样算,这2个月要浪费多少千克水?

请同学们试着算一算吧!

学生试做,先讨论两个月是多少天?

(1)1231=372(千克) 1230=360(千克) 372+360=732(千克)

(2)31+30=61(天) 1261=732(千克)

答:2个月要浪费732千克水。

三、合作交流

1.小组交流

请同学们把你计算的方法以及你的想法跟你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2.全班交流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方法向全班同学说一说?

3.在讲解时,应重点强调进位乘竖式的计算方法。

1.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和想法,然后共同总结算法。

2. 各组间交流算法,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可随时进行质疑、提问或提建议。

3.你能介绍一下本题竖式的书写格式吗?(注意进位)

四、实践与应用

1.先计算,再验算。

5823 6951 5792

2.书上41页第1、3题

1. 1334 3519 5244

2. 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五、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1) 1231=372(千克) (2)31+30=61(天)

1 230=360(千克) 1261=732(千克)

372+360=732(千克)

答:2个月要浪费732千克水。

两位数乘两位数答案 篇13

一、两种教材内容的对比

二、两种教材设计理念的对比

三、对新教材教学的两点建议

鉴于上述对比, 我们在教学时既要体现新教材的编写意图, 又要用“扬弃”的观点, 吸取旧教材的精华.

1.巧妙结合, 突出重点

数形结合既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 也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这种方法如果运用得恰当, 就能化难为易, 使某些知识的构建更加直观、简捷,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扬优弃劣, 内化方法

上一篇:客中初夏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下一篇:医学装备管理制度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