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秋《小学数学教学论》离线作业

2024-06-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24秋《小学数学教学论》离线作业(精选7篇)

2024秋《小学数学教学论》离线作业 篇1

《小学数学教学论》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15分)1.中位数

答:中位数(又称中值,英语:Median),统计学中的专有名词,代表一个样本、种群或概率分布中的一个数值,其可将数值集合划分为相等的上下两部分。对于有限的数集,可以通过把所有观察值高低排序后找出正中间的一个作为中位数。如果观察值有偶数个,通常取最中间的两个数值的平均数作为中位数。

当变量值的项数N为奇数时,处于中间位置的变量值即为中位数;当N为偶数时,中位数则为处于中间位置的2个变量值的平均数。(注意:中位数和众数不同,众数指最多的数,众数有时不止一个,而中位数只能有一个。)用

表示。

从小到大排序为

则N为奇数时,N为偶数时,2.PCI原则

PCI原则是一种建立在认知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是英语“Positive Cognitive Intervention”的首字母缩写,意思是“积极的认知干预”。它要求教师理解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也就是说,理解和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以及他们学到了什么。许多教师对学生提出了较低的学习要求,但是教师对学生提问时,学生的回答总是不得要领。为了创造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学生必须充分知道和理解他们所学的内容,并且能够将所学的内容加以运用。学生也可以通过积极地或直接地加工材料或动手进行学习。站在更高的层次上说,这种学习也许是某种特殊的心理过程。有人称它为自我组织学习,即自己考虑如何学习。

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运用PCI原则:

A.当学生完成某一任务时,教师不能对它草率地瞧一眼,打个钩或者表示一下就算了事。在课堂中,教师应该从质量的角度予以评价,对完成的方法和技巧予以指点,肯定学生的想法和观点,以便学生取得进步。

B.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应该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皮亚杰认为,应该鼓励这种“调节 ”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用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将内在的知识图式适应新的信息。那样的话,学生就开始产生学习欲望,把作业视为是相关的。

C.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应该要求学生用有意义的方式来思考和运用学习材料。这样,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会得强化,学习者就开始投入学习任务。这种方法适用于所有的学科。

D.除了简答题以外,教师应该多多提出一些值得争论的问题。这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能从各种角度提出问题和作业解答,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讨论。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许多学生在提出自己的见解之前,他们对自己的想法并没有什么把握,希望能够得到验证。

E.在技能与技巧实践方面,可以积极地运用PCI原则。这里举一个运用PCI原则的例子。

有一位教师,担任一个11岁班级的教学工作。班级里的大部分学生是差生,他们不能流利阅读,仅仅掌握了一些初步的计算技能。有一次,三个学生把卡片剪成股票的样子,还整理了一些彩色的纸张,展示给其他学生看。他们一门心思地做着这种极其平常的庸俗活动,甚至还以撕碎废纸取乐。这对学习显然是毫无促进作用的。那位教师走到这三位学生跟前,没有因为他们的撕碎纸张而指责他们,而是采取了非常积极态度,感谢他们的有些做法,同时建议他们完成如下活动:

a.把彩色的纸张分成小、中、大三堆。b.从纸堆中找一些形状不同的纸片,根据纸片的大小,按照规定的尺寸将它们剪成正方形和长方形,然后进行分类并标明尺寸。

c.计算卡片的数量并分类,在卡片的空白处标明尺寸。

那位教师采用了“积极的认知干预”原则。他积极地介入了一场毫无意义的活动,及时地将它转变为一项有益的活动。他要求这三位学生亲自实践,完成了一项训练数学技能的任务。那位教师知道技能实践的必要性,巧妙地把它与一种毫不相干的活动结合起来了。

PCI原则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又是注重认知的。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是一个推动学生学习和发展学生洞察力的认知过程。它深入学生的心理,教会学生如何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PCI原则也是教师提高学生自尊心的有力手段。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对情感方面和行为方面有问题的学生来说,效果尤为显著。

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中极少采用PCI原则。在教师评价过程中,许多评价者并不能识别PCI原则。

PCI原则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课堂中常见到的传统教学形式仅仅是一种信息传递,它与先前的学习之间不存在有意义的联系。因此,这种信息或知识缺少活力,不能转化为有用的行动。简单地说,这种信息或知识仅仅被记录下来。学生记笔记或记要点,但是它们很难成为学生理解体系的组成部分,不会与新的知识和新的情景发生关联。当学生参加考试时,为了表明他们“知道”了“所教的内容”、他们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设法记住以前的上课内容,复习并解答大量的问题。聪明的学生也许能够找出其中的规则,成为有效率学习者。记忆强的学生,更是如鱼得水。但是,差生或记忆力差的学生就不知所措了。如果在最初的教学中,就采用认知教学法把原则阐述清楚,那么,差生或记忆必差的学生就会得到很大的帮助。

3.探究—研讨法

答:含义

探究-研讨法是建立在现代教育和心理科学研究成果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对有结构的材料的操作探究,再进行研讨,共同得出结论.这是按学生认识规律,通过学生主客观的相互作用,由学生自己掌握知识的过程,适用于小学数学中概念教学。

一般步骤

(1)确定教学目标,布置操作内容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而数学概念是抽象的.因此教师在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就要设计有结构的物质或物质化的材料让儿童去操作探究。所谓有结构的操作材料是指这些材料包含了要学的数学概念,这些材料可以是实物、模型或具有象征性的特体、图表等。如形成数“5”概念的材料可以是小木棍、算珠等。在提供材料的同时,教师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明确将要学习的是什么概念,让学生了解材料的结构与操作要求。

2)操作探究 在布置任务之后,学生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进行探索数学概念和规律的操作活动.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 也可以让学生直接探究.这时教师应来回巡视,协助学生解决困难,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经过相当一段时间,学生通过感性操作活动逐步形成了表象(即前语言思维),这时可转入组织研讨.在这一教学步骤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活动,去发展所要学习的知识.(3)组织研讨 研讨的目的是给予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把在探究中获得的前语言思维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教师和学生们围坐在一起,倾听他们的发言.要鼓励他们说出不同意见,鼓励不爱说话的学生发言,为了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研讨能力,教师最好不要直接去纠正错误或裁断分歧意见,相信学生是有能力自己去解决的.教师还要观察学生在研讨中的表现和反应,以判断学生达到的认知水平,据此引导他们最后形成概念和法则.(4)共同得出结论 通过充分研讨,学生意见趋于一致,这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得出结论.理论基础

探究-研讨方法是基于两点认识:(1)概念的形成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皮亚杰指出:“我们知道数学上的抽象乃是属于操作性质的,其最初来源是一些十分具体的行动”。(2)形成概念和概念系统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所以,探究--研讨法教学过程是由学生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主客观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通过这种方法获得数学概念的过程,符合维果茨基界定的概念形成的四阶段:外部操作活动(通过有结构材料进行探究)--内部思维活动(将表象转化为数学语言在研讨中表述)--内部思维活动(由于研讨发展了学生思维活动),通过不同的认识水平最后形成了抽象的概念.特点

局限性是:探究-研讨法局限于数学概念的教学,并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不宜在低年级使用.另外,一些数学概念很难设计与之相应的有结构的材料.运用此法所花费的时间较长.这些因素在使用探究-研讨法时应考虑进去。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标准》中规定的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结构。

答:在各个学段中,《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 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统计观念主要表现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

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为了体现数学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标准》在内容标准中仅规定了学生在相应学段应该达到的基本水平,教材编者及各地区、学校,特别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愿望及其发展的可能性,实施因材施教。同时,《标准》并不规定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形式,教材可以有多种编排方式。

2.尝试教学法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哪几个环节。

答:应用尝试教学法的新授课一般结构如下:

(一)基本训练(5分钟左右)

(二)导入新课(2分钟左右)

(三)进行新课(15分钟左右)

1.出示尝试题

2.自学课本

3.尝试练习

4.学生讨论

5.教师讲解

(四)巩固练习(6分钟左右)

(五)课堂作业(10分钟左右)

(六)课的小结(2分钟左右)

3.简述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答:第一、以开发学生的智力为出发点,力求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最佳结合。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而小学数学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基础学科。因此,开发学生的智力,就当然地成为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时代特色与发展趋势。

我国近几年来强调在教学中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性。强调开发智力的重要性的同时,并不否定传授知识的必要性。例如,美国恩德希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倡使用有引导的发现法之后指出,概念的名称、如何列方程、如何使用竖式解问题等还需要教师讲授给学生,在学生发现概念和作出一般概括后,还要适当使用讲解法指出其特点,探讨其细节。前苏联莫罗等著《小学数学教学法》中强调:“对那些能够促进调动学生认识活动积极性的教学方法要给予更大的注意,同时也应当合理地评价那些跟教师以形成的形式传授知识有关的方法(口头讲解等)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作者还把讲解法加以改革,使它更富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如何挖掘教材内在的智力因素、在日常教学中有机地结合数学基础知识教学,并进行系统的思维训练等方面,做出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并正朝着建立小学数学思维训练的有序而努力。

第二.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力求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传统的教学论,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与此相适应,提倡教学时采用讲授法。如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中明确地说:“在教学过程中,讲授起主导的作用。”而现代教学论则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例如,布鲁纳把儿童看做“主动参加知识获取的人”,教师是“主要辅导者”。看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看他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研究教学方法,不再是仅仅研究教师讲授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引导学生学习、探索的方法。

上述这一基本观点,反映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一是重视启发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数学知识,建立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去,从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二是更多地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数学。

儿童要形成一种新的智力活动,需要他们的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去认识和研究事物本身,而不是单纯地听取别人对事物的观察叙述。早在1976年第三届国际数学教育会议上就曾提出,要通过各种活动,如画图、操作、制作、调查、搜集周围的数学材料等,来开展教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4年又专门召开了亚太地区发展教学研究的讨论会。会议认为,使用可以操作的教学材料,便于儿童想象所学的数学的真实情景,使儿童获得探究概念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机会。所以借助具体、半具体的教学材料来研究数学概念和原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同时也为数学教育从教数学向数学发展提供了条件。

第三,开发非智力因素,力求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同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必须对非智力因素(情感、意志、习惯等)实行全方位的总动员和全面开发。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认为:“扎扎实实地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的重复,不如说是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他还断言:“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广大教师深刻领会教改的精神,在教学中越来越重视这个问题。他们举办让学生动手操作、趣题妙解,数学游戏、竞赛性练习等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兴趣盎然地学习。特别是有些教师注意引导、点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教学过程的结果,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由此变成他们努力学习的动力。可以说,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正沿着“苦学—乐学—会学”的道路发展。

第四.努力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力求教学高效率。

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必然要求社会各行各业必须讲求效率。同样,教学也必须讲求效率,这是现代化社会对教学的要求,也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由于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引入教学论的研究。有人把教学过程看做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一个信息传输和交换的系统,研究对教学过程进行最佳控制,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近几年来,在我国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问题,是人们议论比较多的话题。为此,国家教委专门作出减轻学生负担的规定。全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小学教师予以充分重视,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其根源在于:低效高耗的教学过程,课堂上的时间全部被教师所占,学生没有练习的时间,教师把作业留到课后,并且作业是简单重复的多,富于启发开智的少,这样就使学习变成了一种枯燥的活动,学生失去了兴趣。学生一旦没有了兴趣,对这门学科的学习也就成了他们的负担。因此,在现实情况下,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问题,主要应该从改进教学方法方面来认识,提高教学效果。而提高教学效果的主要潜力应当从改进每一节课的质量上来找。

第五.强调多种方法的交叉和互相配合,重视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往往采用固定的教学方法,形成一种模式。现代教学论有了较大的改变。由于教学方法的增多,对教学方法的本质研究日益深入,广大教育工作者认识到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种万能的教学方法。1983年亚太地区教育规划讨论会的报告中指出:“没有一种教学方法能教所有的学生和所有的教学内容。”巴班斯基说:“有关最优地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的概念永远是具体的(不是包罗万象的)。那些对于一些条件来说是成功的、有效的方法,在另一专题、另一学习形式来说就可能不适用的。”美国C·芮代瑟在《小学数学教学》一书中也强调,教学方法因数学课题、所教的儿童以及教师的风格有不同;教学方法也不是“单一的”,可以有不同的组合。

我国教育工作者强调“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强调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目前我国有一些教师正在开展同一课题多种方法的比较研究。积累这方面的教学经验,对于充分认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对于从实际情况出发,合理选用教学方法,都是有益处的。

另外,强调多种教学方法的互相配合,特别要重视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形、声、光结合起来,生动、形象、鲜明、感染力强,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原理,通过结合形象的画面来讲解,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这是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把视听结合起来,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它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难以使学生直接感知的事物和现象,在短时间内有声有色地呈现出来。这样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开阔认知领域,扩大学生的视野。

特别需要重视的是,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适应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小学数学教材要渗透集合、函数、统计等现代数学思想,单靠教师的讲解,学生接受起来是有困难的。这就必须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模像直观,从发展变化的情景中使学生领会到现代数学思想。

实践证明,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是一项重要内容。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与继承、借鉴的关系,联系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实际,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实验和总结经验,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体系而努力。

4.简述选择小学数学教学手段的依据。答:(1)教学手段是学生认识活动的必不可少的媒体。儿童认识数学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他们需要借助各种直观的材料,形成必要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抽象、概括出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直观的教学手段起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手段是教师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组织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都需要考虑教学手段这一因素。只有教师熟悉、掌握各种教学手段的结构及其功能,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组织者的主导作用。

(3)教学手段的改革与更新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涉及到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内容。近年来,教学手段的改革与更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5.简答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答:

一、要做到课前三定(定学情、定目标、定资源)。定学情:了解学生学习习惯,分析相关的知识基础和活动经验。定目标:合理划分教学内容,恰当确定教学目标。

定资源:针对教情、学情设计合理的教案,选择合适的方法,确定适当的教学形式,准备合理的教学材料。

二、课中要做到三重(重环节、重问题、重活动)。

重环节:遵循教学规律,环节清楚,流程合理。有引入、有建模、有小结、有应用。重问题:体现数学思考,突出问题解决,揭示数学规律,强化数学思想。有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重活动:有组织与引导的教学活动,有平等而互助的交流活动,有独立与共享的思维活动,有体验与操作的实践活动。

三、要做到课后三清(清作业、清辅导、清改进)

清作业:就是及时检查作业情况,采取合理方式进行作业批改。

清辅导:收集典型作业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评讲。同时注意优生和差生的个别辅导。

清改进:针对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及时调整下一节课的教学预案。

三、论述题(共35分)

1.论述在“综合应用”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哪些问题?(15分)答:“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过程是学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主体是学生,实践的地点是教室或社会,实践的内容是现实的或模拟的数学现象,整个实践活动过程带有明显的开放性,所以实践活动过程的组织,就不能像课堂教学那样刻板,而应该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1).活动的环境要宽松和谐

传统的教学活动,地点在教室,教师站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坐在固定的座位上听课。教学“实践与综合应用”则必须打破这种封闭状态,活动可以在教室内进行,甚至应提倡在课外现实生活中进行。

在师与生的关系上,教师应“蹲下来看孩子”,可以帮助学生选题、设计活动方案,但不可以越俎代庖。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允许走动,允许说话交谈,甚至桌椅的排列、教师的语言都应改变。在学生碰到困难时,教师是顾问;在学生失败时,教师是鼓励者;在学生成功时,教师是欣赏者……在生与生的关系上,教师应倡导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鼓励,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2).活动的设计要周密完整

设计活动以前,教师首先要认真分析教材,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活动目的,弄清活动中要应用哪些知识,解决什么问题,获得什么体验。策划好课内活动和延伸到课外的活动,安排好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教学内容等,使实践活动呈现科学性、趣味性、多样性。

如三年级上册的“做一个家庭年历”,它是安排在第五单元《年、月、日》的基础上开展的一次活动,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让学生受到热爱家庭的教育,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活动前让学生弄清相应年份中每月的天数,每月1号在星期几;课前指导学生调查家庭的重要日子;课内完成月历的制作;课后再制作完整的家庭年历。这样设计才能统筹安排教学流程和选择教学策略,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开展活动。

(3).活动的时间要有一定的弹性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时间是一个不宜把握的变量,听课中发现,尽管教师在选择内容、设计方案时作了充分考虑,但40分钟内完不成任务的,或草草收场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教师应结合当地实际,结合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地调整教学内容,安排好活动的时间。

在“做一个家庭年历”的活动中,包括制作经费预算、买材料、开展家庭调查等,一节课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应从实际效果出发,不要过分拘泥于40分钟,可将制作经费预算、买材料、开展家庭调查等安排在课前完成,课上也只是制作月历。学生学会制作月历的方法后,年历的制作就可以放到课余时间去独立完成,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看谁制作的年历最美”的活动进行评比。所以,我们的“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半小时可以完成的,不要拖成一节课;一节课不能完成的,要允许留课尾,待下一次实践活动或在课外让学生完成。

(4).活动的方式要灵活开放

“实践与综合应用”开放性的教学往往没有固定的、现成的模式可循,依靠死记硬背、机械模仿不可能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必须充分调动知识储备,积极开展智力活动,从多角度用多种思维方法进行思考和探索。教师应允许学生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对学生新的思维方法、新的解题途径乃至一点新的发现,教师应及时进行鼓励,以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放性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形成科学态度的有效途径。

2.论述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改革的发展历程。(20分)

答: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与教材的变化、发展道路是十分曲折的。由单纯的算术知识体系扩展为综合的数学知识体体系,由编译、移植外国教材发展为自己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通用教材,由“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不断改革,不断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从课程内容的演变来看,小学数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大多属于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方法,比较稳定。但随着科学技术包括数学本身不断发展,社会对数学的需要也在发展变化。这就要求小学数学的课程内容必须相应地进行部分调整和更新。

数与计算的教学内容,在60年代及以前是相当稳定的。从1978年起,每次颁布大纲,都对这部分内容作一些精简。主要是简化笔算的数据,减少混合运算的步数。但对基本口算,则从未削弱。从1986年大纲起,还增加了估算的内容。促成这一变革的主要原因,就是现代计算工具的日益广泛使用,大大降低了笔算的实用价值,而使口算和估算的能力变得更加重要。这一趋势仍将延续下去。

量与计量的教学内容,也经历了由繁难到简化的变化过程。这是由国家废止市制计量单位,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改革举措所决定的。在简化内容的同时,更加重视形成计量单位的表象,并逐步加强实际计量的动手操作。今后也将继续如此。

几何教学内容的演变过程,表现为以“求积”计算为主,转化为以认识图形和发展空间观念为主。早在清末《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规定高小第四学年的教学内容中,就有“求积”,当时主要是田亩的计算。解放后,逐步明确了几何初步知识在小学算术中的地位,但有很长一段时间,一直以“求积”为教学重点。1978年的大纲,改变了这种状况。当时删去了棱柱、棱锥及其体积计算,增加了轴对称图形、三角形内角和、扇形等知识,并加强了图形的拼摆和动手操作活动。义务教育大纲又进一步明确了小学几何的性质为直观几何、实验几何,并突出了培养空间观念的要求。考虑到小学阶段是儿童空间观念发展的重要时期,而且每个人都需要认识我们的生存空间,因此这部分教学内容

将朝着“图形与空间”的方向发展。代数和统计的教学内容,则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

把代数初步知识引入小学数学,始于50年代末一些地方性的教学改革,到1978年正式列人教学大纲。同时在教材中采用了早期孕伏,逐步渗透,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编排方式,做到在算术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引入,并与算术知识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在此基础上,义务教育大纲又适当加强了简易方程的内容,以利于应用题教学的改革。这部分内容的变化趋向,将进一步和数与计算的知识紧密结合,并将更多地考虑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形成一个递进发展的有机整体。

把统计图表的内容列入小学算术教学内容,始于1956年大纲。到1978年大纲增加了数据整理,使学生学习从收集原始数据,进行数据整理到制作简单统计图表的有关内容,从而基本形成了较完整的统计初步知识的框架。义务教育大纲进一步强调:看懂并会解释简单的统计图表,绘制统计图表的要求不宜过高。这是因为电脑软件的发展,使手工绘制图表的机会更少了,而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的需要则更多了。今后,社会生活中数量化的信息会越来越多,因此统计初步知识的教学内容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应用题过去一直是小学数学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1952年大纲曾经要求用总课时的一半左右来教学应用题。该大纲还采用当时苏联教材的应用题分类体系,并引入一系列类型名称。这种应用题分类教学的方式,对以后的教材和教学影响很大。按照该大纲的要求,复合应用题要学到六步计算,还有近10种典型应用题。实际上真正能够达到这些教学要求的学生为数不多,而且升人中学学了列方程解应用题以后,算术方法很快就回生、遗忘了。应用题教学内容繁难庞杂的局面,直到1978年大纲才得到扭转。该大纲和教材不仅精简了应用题教学的内容,而且还强调启发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使应用题教学由重视一招一式的解题技巧训练转变为重视解题思路教学,重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进方程,以算术解法为基础,逐步过渡到列方程解应用题,使应用题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义务教育大纲推进了这方面的改革。进一步的改革将着力恢复数学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的天然联系,并加强应用题教学的开放性和探索性。

从教材编写的发展来看,我国的小学数学教材编写工作者由模仿到创新,执着地探索编写的规律,逐步地积累编写的经验,我们从中受到的启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是教材改革必须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是小学数学教材改革中最深刻的一条经验教训。追溯到清末民初,小学算术教材的编写先学日本的,20年代开始改学美国的,50年代又改学苏联的,都因忽视结合中国实际,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而事与愿违,效果不好。60年代以后,由于端正了学习外国经验的态度,重视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出发,才使我们的教材改革逐步获得较大的发展。

二是教材改革必须正确处理改革的长期性和阶段性的关系,以及不断改革与相对稳定的关系。教材改革总是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服务的。因此,教材不能一成不变,落后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不能试图一步到位,超越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例如,50年代小学算术教材片面降低程度,不能适应实际需要;60年代新编小学算术教材过多地增加内容,试图提高程度,超过了师生的承受能力。另外,50至60年代小学算术教材改动过于频繁,使教师无所适从,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80年代小学数学教材相对稳定了一段时期,便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促进了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些都是值得记取的经验教训。实践表明,教材改革从来都是一个渐进的、继承和革新并存的过程,必须积极而又稳妥地分步实施,连续推进。

2024秋《小学数学教学论》离线作业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批改作业,批改策略

一、关注书写, 培养习惯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书写姿势、力度和习惯上都存在一定的欠缺, 教师要培养其良好的书写习惯。学生和教师普遍重视语文学习中汉字的端正书写, 而对于数学中数字的书写要求并不严格, 很少像汉字一样进行专门的训练。教师在批改作业时, 只关注学生的解题过程和答案的正误, 至于字迹的端正问题则只在做课堂作业时提醒一番。低年级学生的自觉性不高, 没有教师的经常督促, 他们便会忽视字迹端正问题, 导致作业潦草。字迹潦草, 书写速度也相对较快, 学生于是思考问题不全面, 笔误也会增加。长此以往, 学生会养成粗心的习惯, 许多教师心有同感。

我认为, 学生在刚接触数字时就应在“田字格”里严格训练数字的端正书写, 训练一段时间后, 再把数字从田字格中“解放”出来, 在数学作业本或是白纸上书写数字。而在每次的作业批改中, 教师发现不端正的数字就在该下面划出波浪线, 提醒学生书写不工整, 要求学生改正。同时, 对字迹书写端正的学生, 教师要表扬。这样, 时间长了, 学生就会养成端正书写的良好习惯, 也会更加端正学习态度, 更加细心。

二、“巧用眉批”法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 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以往的作业批改, 教师一般会在答案正确、书写端正的作业批上“优秀”“良好”等批语。长期采用这样一种批改方法, 会使学生缺乏新鲜感, 将作业放到身边, 看一眼就过去了。这种方法起不到矫正反馈的作用, 更谈不上关注学生内在需要。那么, 如何让作业的批改符合我们新课程的要求、顺应儿童的心理, 让作业的书面批改形式成为学生与教师心灵沟通的桥梁呢?将语文教师常用的眉批法引入数学作业批改中, 不失为一个成功的举动。具体做法是, 在学生作业本的旁边留出一小栏, 用于书写教师评语、学生意见和分析错误原因等。当学生有巧解、妙解及灵活答题法时, 教师即在题边眉批栏中加以“富有创造”“解法巧妙”“你很聪明”等简明评语, 以肯定成绩、鼓励进步, 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 继续努力;当学生作业错误或有疑问时, 教师可以写上“想一想”“验算一下”等眉批, 要求学生订正并写出错误的原因, 让学生能有的放矢地改正错题, 使学生更有信心地自主探究;当学生因贪快而忽视作业书写格式时, 教师可以用“不该出现的错误, 很可惜!下次一定要注意”等简短而富有情感色彩的评语。

三、注重当面的批改评定

学生的作业批改形式有多种, 集体改、抽样改、全批全改等。我们在运用这些批改形式的同时, 要注意当面批改, 帮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 提出修改的方法, 加深其印象。而当学生作业出现异常状态时, 教师应及时了解情况, 不要妄下评断。

首先, 明白错因, 当面纠正。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个别学生可能吸收知识略微慢些, 可能不小心在解题中走了歪路, 这时候教师一定要和他面对面交流, 在第一时间令其纠正错误。

其次, 了解情况, 再作结论。作业中, 有时会出现令我们疑惑不解的情况。一个知识基础较差, 平时作业不认真的学生, 有时却做得很好, 他是的确有了突出进步, 还是搞了虚假作业呢?一个向来作业认真的同学, 有时却做得不好……这些一反常态的作业值得我们注意。如一位做作业向来一丝不苟的学生, 交上来的作业却潦草, 而且错误连连, 这时我们就应该找其好好谈谈, 了解情况, 不能武断地否定, 要结合实际情况给予评价。

最后, 暂不评判。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是有差别的, 即使是优等生也有失误的时候, 当学生的作业错误过多时, 为了避免使学生心理压力大、产生知识上的脱节和恶性循环, 教师可以采取暂不评判的批改策略, 等学生弄清了错误原因, 补充了所欠缺的知识, 将作业重做之后, 再进行评判。

四、鼓励式批改

评判对错只是作业批改的功能之一, 能让学生从教师的批改中得到鼓励, 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是作业批改的深层次作用。造成学生作业质量差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要想使学生改变现状, 取得大的进步, 我们可以将客观评价与鼓励上进相结合进行作业批改。当学生通过努力, 在作业的某方面有所进步时, 或者在特殊困难面前没有退缩, 能照常完成作业时, 哪怕没有全部完成, 教师也要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鼓励, 使其感受到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快乐,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恰当的评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产生学习动机。对完成较好的作业, 我们不妨写上“解得巧, 真聪明”等, 但对质量较差的作业, 我们也应尽量发现其闪光点, 以鼓励的语气调动学会说呢过的积极性。“你可以的”“你的进步很大, 因为你付出劳动”这种带感情色彩的评语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逐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试论如何设计小学数学作业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176-01

作业是小学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载体。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清楚认识到作业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如实的遵循教学原则,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注重引导学生生活实践,科学有效的设计作业,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效率。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几点教学见解:

一、现阶段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和进一步深入,我国教育教学事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学,无论是教学理念上还是教学方式上,都基本上跳出了传统教学的圈子,实现了面向学生,面向社会,面向现代化。但是,由于升学原因的影响,考试分数依然深入人心,这就导致我们的小学数学作业数量依旧,质量有待提高,使得我们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依然面临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无法在“增效减负”上取得突破,这主要集中体现在课内练得少,课外练个饱。有的教师错误地认为课堂时间极为宝贵,尽可能地为学生传输更多的知识,往往是讲得滔滔不绝,而很少留时间让学生去练习,最终留下大量的练习题只能在课外完成。殊不知,既花费了精力收效甚微,而且还增加了学生的课外负担。其次,作业量偏大,质量相对较差。很多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的时候,往往只知道要学生不断的去学习、练习,教师的出发点是很好的,殊不知,教师“充足”的作业设计往往没有考虑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很多都是机械的重复训练,无法发挥提高的作用,表现为学生练得多,提高少,长此以往,不仅会使学生乏味, 还会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各方面原因的综合制约,使得我们的小学数学作业教学无法达到既定目标,还需要我们教师进一步的改善,有效的落实实施。

二、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策略分析

1、设计趣味作业,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有效地完成作业的前提和动力。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思想意识还未成熟,因此,学生的很多行为都是随着兴趣来,学习也是如此,如果他们不感兴趣,就不会去研究它。因此,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在设计学生的作业时,应充分的从学生的爱好、性格等各方面出发,充分考虑其趣味性,设计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数学作业,尽量把作业中的数学知识编成童话、游戏、故事、谜语等,通过多种渠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生动有趣的作业内容取代重复呆板的机械练 习,以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使之产生一种内部的需求感,自觉主动完成作业。例如,“数的组成”“乘法口诀”的练习,可以设计“对口令”的游戏,让学生与学生玩、学生与家长玩, 进而使其在游戏中掌握新知识。又如,学习了“简单的加减法”后,教师可让学生在家里与家长玩扑克牌游戏,边玩边计算两人手中扑克牌包含的数字的和与差。通过这样的设计,有效的跳出了传统作业设计的框框,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达到了练习巩固的效果,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2、设计生活性作业,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小学数学课本的编排也极力贴近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知识源于生活,也运用于生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课程改革的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得的知识大都是以系统化,标准化的纯数学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作业设计,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己身边情景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过程中,我们教师在充分考虑趣味性的同时,我们还应充分的联系生活实际,设计生活性作业,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学习了重量计量单位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称一称一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让学生到超市看一看一袋食盐大概有多重;还可以让学生上市场去先估算某些物体的重量,再亲自动手称一称或看卖主称一称,验证一下。这样学生对物品重量才有实际感受,有助于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这样,设计生活性作业,在加强学生情感体验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落在实处。

三、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在我们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过程中,不是教师随心所欲,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而是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前提,科学有效的去设计学生的作业,以达到练习的目的。就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而言,需要我们教师遵循好以下几个原则:首先,针对性原则:作业的设计要有坡度,在范围和数量上要有层次性、伸缩性,以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其次,适量性原则:教师布置作业要少而精,要在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上下功夫,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此外,趣味性、生活性、选择性等诸多的原则,需要我们教师结合实际,有效的落实实施,只有这样,作业的教学意义才能充分、有效的发挥出来。

总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形式多样、方法多种、不胜枚举。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不断的研究总结,如实的根据学生情况,设计适合学生的作业,我们的教学效率才会提高,学生才会进步。

参考文献:

[1] 蔡国奇.数学作业设计策略初探[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6(12)

2024秋《小学数学教学论》离线作业 篇4

《公共事业管理》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公共产品:也称为公共商品、公共物品或公共品,公共物品是指不具有消费上的排他性与竞争性的物品。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区别的标准就是是否具有消费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产品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纯公共产品是指完全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准公共产品,指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点中的一个,另一个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或者虽然两个特点都不完全具备但却具有较大的外部收益的产品。

2.非政府组织:即非营利的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且是非官方的,即组织本身并不具有行政权力的公共组织。与政府组织相较,非政府组织的最大特点是非强制性和服务性。非政府组织主要是非营利的院校、社区学校、医院、研究所、基金会、文化和科学技术团体、各种咨询服务机构等。

3.准公共产品: 是指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或有限的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它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如教育、政府兴建的公园、拥挤的公路等都属于准公共产品。对于准公共产品的供给,在理论上应采取政府和市场共同分担的原则。

4.科技事业管理的前瞻性原则:是指科技管理机构要对科技发展的趋势有充分的估计,发挥科技情报和科技预测的作用,密切跟踪科技发展新动向。

5.区域卫生规划:是指按区域人口卫生服务需求及卫生资源可供量设置医疗卫生机构,以避免盲目发展或发展不足,使卫生资源配置合理。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75分)1.为什么说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

答: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因为: 第一,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需求扩大对管理的需求,决定了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首先必须是政府; 第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事务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趋势,决定了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首先必须是政府。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核心,是因为: a.政府在一定的公共事业管理模式形成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能否认识以及对公共事业产 品可能有的生产和提供方式的认识和把握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无论是公共事业管理的历史还是当代公共事业管理 的现实,政府的财政能力和政府的组织程度都是基础的和决定性的。b.政府决定着整个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范围、基本性质和基本方向。公共事业管理的范围,也就是哪些事务可以 以公共事业管理的方式方法进行管理、管理的基本性质和基本方向,即通过制定的基本政策而确立的管理目标,是为政府所代表的利益服务,或说涉及并满足到多大范围群体的共同利益,则是由公共组织中的政府决定的。c.政府决定着整个公共事业管理的体制和运行。政府在社会中的特定地位,决定了整个管理体制的构成的法律法 规等,以及整个管理运行的规则,都必须由政府制定. d.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中其他管理主体的管理者。

2.比较民办非企业单位与社会团体。

答:1)社会团体可以举办民办非企业单位,而民办非企业单位不能举办社会团体; 2)社会团体可以设立分支机构,而民办非企业单位则不得设立分支机构;

3)社会团体是由公民自愿组成的会员制组织,可以做公益事业,也可以做只满足会员需求的互益性事业。而民办非企业单位是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具有公益性特征。

4)民办非企业单位是从事经常性、连续性服务的实体性社会服务组织。实体性是其有别于社会团体的一个基本特征。社会团体是指由公民自愿组成的会员制的组织,其组织结构具有松散型,活动具有不定期性;和社会团体相比,由于民办非企业单位是面向社会开展服务的组织,其活动的特点是连续的、经常的,其组织结构具有实体性。

3.简述西方主要国家和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答:

西方主要国家和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主要是: 1)英国教育管理体制:机构少而精、法制化水平高; 2)美国教育管理体制:层次少、社会监督力度大; 3)法国教育管理体制:集权与分权相结合;

4)德国教育管理体制:州政府享有充分的自治和自主权;

5)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地方负责制度。

4.简述现代卫生事业管理的基本内容。

答:

(1)实施区域卫生规划

(2)突发事故救护、基本的卫生产品和医学研究产品的生产与提供(3)医疗产品的生产与提供(4)适合国情的医疗保障制度(5)卫生市场的管理(6)卫生服务价格管理

5.借鉴当代西方国家政府改革经验,总结我国近30年来的政府改革与事业改革,政府可以采用三种方式实现自身承担的公共事业职责?

答:

1)传统生产方式。以直接组织生产的方式提供事业物品,即通过举办事业单位、供养事业单位,由事业单位组织事业产品与服务的提供。例如,不宜有私人资本介入或私人资本不愿介入的领域,即在相当程度上应由国家财政支持,表现为国家公共事业,如社会科学联合会、社会科学院、基础理论研单位、图书馆、博物馆、计划生育协会等等,应进行财政全额拨款,同时进行管理方式的改革,等等。

2)社会化生产方式。国家开放公共事业领域,将部分公共事业职能向社会转移,同时破除所有制等限制,引导、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各种类型的事业组织,从事公共事业生产,形成社会事业社会办的局面。

2024秋《小学数学教学论》离线作业 篇5

小学语文教学论16秋在线作业2

1:百家姓以“赵钱孙李”开始的,后人推断是()代人的作品。A:唐 B:宋 C:秦 D:明

正确答案:B 2:()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有讲有读,且讲读结合的一种语文教学方法。A:谈话法 B:讲读法 C:文献法 D:练习法 正确答案:B

3:五四之后,小学语文课程由“国文”改为(),实现“言文一致”,这是划时代的变化。A:国语 B:语文 C:中文 D:汉语言 正确答案:A

4:应认真细读,仔细揣摩探究,有时甚至需要咬文嚼字,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进而形成自己对文本的判断和评价。A:默读 B:朗读 C:精读 D:略读 正确答案:C

5:新中国成立之后,“国语”改成(),从命名上克服了重文轻语的片面性,使课程名称更加科学、规范。它体现的听说读写并重的思想引导小学语文教学走上综合训练的道路。A:国文 B:语言 C:语文 D:中文 正确答案:C

6:狭义层面上的语文,其根本的特性就是 A:整体性 B:应用性 C:个体性 D:工具性 正确答案:D

7:狭义的语文,其根本的特性就是 A:整体性 B:应用性 C:个体性 D:工具性 正确答案:D

8:下面几个选项中,()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A:工具性

B: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C:实践性 D:人文性 正确答案:B 9:()应集中注意力,并整体把握阅读材料,善于捕捉关键信息。A:精读 B:略读 C:朗读 D:默读 正确答案:B 10:()是指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系统地、连续地现场观察,并做出准确、具体的记录,以便全面而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作为研究和改进语文教学的依据。A:调查法 B:实地观察法 C:质化研究 D:量化研究 正确答案:B

11:阅读教学的主要作用()A:有助于小学生的文化建构 B:有助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C:有助于培养学生个性与创造性 D:有助于语文知识的巩固 正确答案:ABCD

12:小学语文课程进行目标设计的“三个维度”为 A:知识与技能 B:过程与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D:听说读写 正确答案:ABC

13:小学口语交际能力的结构主要包括()A:辨别分析过程 B:听话能力结构 C:说话能力结构 D:组织表达结构 正确答案:BC

14:课改后,语文课程的特点有()A:内容的时代性与知识的综合性 B:要求的实践性与选材的规范性 C: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 D:学科的模糊性性 正确答案:ABCD

15:小学语文教学论属于学科教学论,是从()等发展而来的。A:语文教授法 B:识字教学 C:语文教学法 D:语文教材教法 正确答案:ACD

16:小学语文课程目标设计的“三个维度”指 A:知识与技能 B:过程与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D:听说读写 正确答案:ABC

17:下列属于提高识字能力的有效教学手段的是()A:音义联系法 B:形义联想法 C:查字典法 D:联系语境法 正确答案:ABCD

18:语言都由()三部分构成的符号系统。A:语音(及文字)B:词汇 C:语法 D:语句

正确答案:ABC

19:在阶段目标中,体现了综合性学习不同层次的要求,但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是共同的()

A:有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能提出学习的专题

B:自主实践,亲身体验,有所感受,有所发现,尝试解决问题

C:与人合作,共同探究,使研究的问题或拓宽或深入,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用适当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

D:学习利用各种资源、进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包括融入其他学科的学习实践),来实现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正确答案:ABCD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目标进行了规定,其中对小学教育阶段(1~6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识字与写字的总目标的规定是()A:学会汉语拼音 B:能说普通话

C: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D: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正确答案:ABCD

21:教导达标型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教导学生达标,共同实施目标教学。目标教学是以单元达标与课时达标相结合为基本教学单位,以系列的教学目标为核心,以目标教学的基本模式与多种教学方法的最佳组合相统一为桥梁,以发挥教与学的整体效应为根本指针,以科学的教学评价为手段,以及时的反馈矫正为保证,以全体学生当堂达标,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开发智力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机制。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22:讲读法是教师依据教学目的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等,通过自己的感官活动和实际操作,巩固知识、技能和形成习惯的方法。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23:教学活动是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过程。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24:1960年为了规范普通话的语音,国务院颁布了《汉语拼音方案》。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25: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口语属于外部言语,它是用于交际的言语,一般包括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26:1963年教学大纲将侧重点放在培养读写能力上,强调多读多写,对听说训练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在大纲中没有提出听说训练的要求,不能不说是一个失误。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27:规程模式就是把规定的语文学习程序、方法、要求等传授或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按照既定的学习规程进行训练和实践。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28:20世纪初语文单独设科以后采用分散识字教学法,基本方法是随课文识字。rn答:(√)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29:按活动形式,语文综合性学习可分为国际理解、环境教育、信息教育、福利教育等。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30:朗读和诵读都能促进学生对语言的吸收、积累和发展,促进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但不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智力的发展、情操的陶冶。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31:汉语拼音方案主要由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隔音符号及拼音规则组成。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32:口语交际的“高”要求集中的体现在敏锐、迅速、严密、灵活等上面。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33:数量比指同一个认识者在同一时间单位内识字总数量的比率。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34:作文教学仅是书面表达的培养。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35: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小学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36:使用历史比较研究法不需要做出结论。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37:坚持交流性原则是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原则之一。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38:口语交际是一种双向互动式的动态语言实践,而过去的“听话、说话”,往往是单向的,人为地把听、说分解,或单纯地“听”、或单纯地“说”,既缺少交际对象和交际目的,又构不成一定的交际环境,所以只能是一种单向的、自我式的静态语言实践,这就是“口语交际”与“听话、说话”的本质区别。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39:交流模式即是指在教师组织下,学生之间就语文学习的方法、经验等进行介绍、交流和讨论。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2024秋《小学数学教学论》离线作业 篇6

一、单选题(共 30 道试题,共 75 分。)V

1.清政府于1904年1月颁布()确立了图画手工课开始进入中小学课堂中 A.“癸卯学制” B.洋务运动 C.教会教育

D.“新学”教育

满分:2.5 分

2.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①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④良好的意志品质,并大胆想象。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满分:2.5 分

3.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新课程改革的(),是实现新课改的()A.重要内容、必要条件 B.核心、关键 C.重点、任务

D.基本内容、基础

满分:2.5 分

4.美术课程标准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审美情操 ? A.要求 B.目标 C.主旨 D.内容

满分:2.5 分

5.以下()课程能使学生获得最一般的技术操作程序和技术发展意识? A.音乐课程 B.体育课程 C.美术课程 D.英语课程

满分:2.5 分

6.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在西方教育史上最早试图根据学生生理发展状况进行年龄分期,实施基础教育。A.亚里士多德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帕里斯

满分:2.5 分 7.下列组织形式中不是教材的组织方法是()? A.逻辑式组织 B.心理式组织 C.折衷式组织 D.中心式组织

满分:2.5 分 8.教案的作用是:()促进周密的思考;获得备忘的效果;记录教学的过程;引导反思与改进;与他人更好地交流。A.明确教学的目标 B.引导学生的学习C.督促教师的授课技能 D.提示教学流程

满分:2.5 分

9.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在西方教育史上最早试图根据学生生理发展状况进行年龄分期,实施基础教育。A.亚里士多德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帕里斯

满分:2.5 分

10.课外美术教育是根据《美术课程标准》及其理念,以培养“()”为目标,以()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积极开展第二课堂艺术教学的新型育人途径的探究型的美术教育。A.情、人性 B.人、个性 C.人性、人 D.人性、个性

满分:2.5 分

11.有“近代教育之父”之称的()尖锐地抨击中世纪的学校教育二号召“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提出统一学校制度,主张普及初等教育,采用班级授课制度,扩大学科的门类和内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得知识。A.亚里士多德 B.阿尔伯蒂 C.丢勒

D.夸美纽斯

满分:2.5 分

12.示范的主要目的是()A.行为的的展示和模仿

B.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 C.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D.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满分:2.5 分

13.美术教材的构成要素可以分为文字和()两大类。A.图像 B.画笔 C.视频 D.画纸

满分:2.5 分

14.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把儿童美术发展分为:涂鸦期、前图式期、图式期、写实萌发期、伪自然主义期、青春危机期、()七个阶段。A.成熟期 B.迷茫期 C.青春期 D.幼年期

满分:2.5 分

15.培养学生的“视觉读写能力”也正是“ ”语境下美术教育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A.视觉文化 B.写意表现 C.具象造型 D.抽象造型

满分:2.5 分

16.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①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④良好的意志品质,并大胆想象。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满分:2.5 分

17.下列不是美术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A.更新观念 B.转变方式 C.调整结构 D.重建制度

满分:2.5 分

18.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三杰是()A.达●芬奇、提香、丢勒 B.提香、乔尔乔内、丁托列托 C.丢勒、米开朗基罗、贝利尼

D.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

满分:2.5 分

19.作品《父亲》是()的代表作品。A.徐悲鸿 B.罗中立 C.张大千 D.齐白石

满分:2.5 分

20.有“近代教育之父”之称的()尖锐地抨击中世纪的学校教育二号召“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提出统一学校制度,主张普及初等教育,采用班级授课制度,扩大学科的门类和内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得知识。A.亚里士多德 B.阿尔伯蒂 C.丢勒

D.夸美纽斯

满分:2.5 分

21.1924年匈牙利著名的电影理论家()第一次在《可见的人类-论电影文化 》一书中首先提出“视觉文化”的概念。A.贝拉●巴拉兹

B.尼古拉斯●梅尔左夫 C.弗里德曼 D.米尔佐夫

满分:2.5 分

22.教师讲课要求使用规范语言。“规范语言”是指()A.普通话 B.方言 C.幽默语言 D.专业语言

满分:2.5 分

23.1925年,德国大建筑家格罗皮乌斯在德国魏玛设立了“()” 促进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快速发展,讲究建筑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以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A.英国伦敦 B.工艺美术联盟 C.万国博览会

D.公立包豪斯学校

满分:2.5 分 24.审美教育的价值有:(),惩恶扬善的社会价值,诉诸思维的生活价值,助于宣教的政治价值。

A.引导创作的艺术价值 B.陶冶性情的精神价值 C.启迪人生的认识价值 D.促进社会的自然价值

满分:2.5 分

25.教案有一些基本的要素,它通常包括:课题;年级;授课人;()A.课时 B.学生 C.多媒体 D.老师

满分:2.5 分

26.备受推崇的人类智慧要素是:人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A.劳动能力 B.生活态度 C.意志品质 D.道德修养

满分:2.5 分

27.培养学生的“视觉读写能力”也正是“()”语境下美术教育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A.视觉文化 B.写意表现 C.具象造型 D.抽象造型

满分:2.5 分

28.“学高为师”不包括。()A.知识面 B.业务精炼 C.教学能力

D.语言表达能力

满分:2.5 分

29.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把儿童美术发展分为:涂鸦期、前图式期、图式期、写实萌发期、伪自然主义期、青春危机期、()七个阶段。A.成熟期 B.迷茫期 C.青春期 D.懵懂期

满分:2.5 分

30.评价的功能不包括()? A.导引功能 B.导向功能 C.刺激功能 D.鉴定功能

满分:2.5 分

二、多选题(共 5 道试题,共 12.5 分。)V

1.在上层社会或文化人中,进行的博雅美术教育,主要的教学或学习方法是()A.注重学习者整体素质的提高 B.临摹、观察、记忆和写生相结合 C.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师徒式 D.技艺特色十分浓郁

满分:2.5 分

2.新美术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改变原来美术课的专业化倾向,提倡新的学习方式,即()的学习方式 A.自我监控 B.自我指导 C.自我强化 D.自我激励

满分:2.5 分

3.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大致从两个方向展开()A.是以审美为目的的,上层社会或文化人的博雅教育 B.是以休闲为目的,大众化的绘画教育 C.是以实用为目的的,下层社会或艺匠的美术教育 D.是以娱乐为目的,消费性的工匠教育

满分:2.5 分

4.社会之所以如此丰富,正是由于存在着丰富的个性差异,这种差异是指()A.有人是慷慨的、有人是吝啬的 B.有人是豪爽的,有人是苟且的 C.有人是善良的,有人是残暴的 D.有人是勤勉的,有人是懒惰的 满分:2.5 分

5.美术教学评价的内涵提到,在美术教学中倡导教师()A.强调学习成绩,让“差生”感到羞愧 B.提高学生尊严、保护学生隐私 C.学生相互欣赏、教师时刻提供帮助 D.对学生欣赏和帮助

满分:2.5 分

三、判断题(共 5 道试题,共 12.5 分。)V 1.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国家标准》的实验稿,力求体现素质教育。()A.错误 B.正确

满分:2.5 分

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较,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前者是建议性的,而后者是指导性的。()A.错误 B.正确

满分:2.5 分

3.讨论的方法适应性比较窄,一般课堂不予适用。()A.错误 B.正确

满分:2.5 分

4.讨论的方法适应性比较窄,一般课堂不予适用。A.错误 B.正确

满分:2.5 分

5.扬●阿姆斯●夸美纽斯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主要著作有《母育学校》、《大教学论》、《语言和科学入门》、《世界图解》等。A.错误 B.正确

2024秋《小学数学教学论》离线作业 篇7

一、对趣味数学的理解与认识

1.尽量以实例为模型引入学习内容,以生活情境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新教材中已有许多示例正是如此构思的,也有许多教师联系本地、本校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发了不少生动有趣、切合学习内容的课例,这无疑是值得提倡的。但是,仅仅为了“有趣”,不考虑“实例”与学习内容、学生的经验和认识能力的相关性,而盲目地为每节课都添加一个牵强附會的“片头”的现象随之大量产生。

2.课堂上增加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与同伴的合作中体验快乐。

新教材多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并且给出了“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等诸多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对于那些知识结构恰当、问题难度适中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经过讨论、交流在合作中学习肯定是好的方式。但是,讨论交流的滥用,甚至没有小组交流就不是课改的极端认识也随之产生了。

3.减少纯数学的运算论证,让学生在轻松中提高兴趣。

对此,新教材已做了较大调整,既减少了习题数量,又对这类问题的难度作出了明确要求。教学活动中注意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枯燥的繁琐运算与论证,对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是有益的。但是,有些教师对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足够的、反复的独立练习才能形成认识不足,出现了课堂上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完成基本运算,作业中的推理证明在相互“借鉴”中完成的现象,使得基本技能的训练极不到位,造成了学生解题能力普遍下降。

4.改进评价方式,让学生在表扬声中激发兴趣。

坚持正面激励、让学生体验成功,这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但是,教学中评价简单化的现象却不容忽视。一方面,“你真棒!”“你真行!”之类的语言充斥课堂,它不仅不大适合初中生年龄特征,而且是一种指代不明的评价。尤其是对于全班人人都明白的十分简单的问题,老师还用这类肉麻的语言大加称赞,学生反而会误以为是老师在挖苦他。另一方面,错误信息不能及时矫正。答案的确定性是数学的一大特点,而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体验“成功”,对于学生明显的错误也用“你说的很有道理,不过……”评价,显然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一种误导。

二、在教学时要注重练习的趣味性

1.强化练习的趣味性和开放性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创造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当前的数学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机械重复的练习,枯燥乏味的练习,烦琐的死记硬背,基本上无思维价值的练习还很多,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造成学生对数学练习及数学学习产生厌烦情绪,严重阻碍了学生自由、健康地发展。要克服这些弊端,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设计数学练习时首先应考虑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趣味性和开放性的练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数学教学应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开放性练习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现代数学教学把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形象地把数学比喻为“思维的体操”。因此,我们必须把学生从不利于他们发展的“题海”中解放出来,精心设计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及其他素质发展的练习。开放性练习,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直觉思维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

3.怎样使练习具有趣味性和开放性?

小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新的兴趣,推动数学学习不断取得成功。但数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往往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会到数学是那么生动、有趣、富有魅力,强化数学练习的趣味性十分重要。

(1)以趣引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通过趣味性练习设置悬念,揭示矛盾,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学生就会生疑,就会要求释疑,就会产生求知欲。

(2)以趣诱奇。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他们会对新异的信息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推动他们观察、思考。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趣味性练习,对学生的好奇心加以诱发,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3)以趣促思。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克服厌倦心理,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有效思维。

上一篇:我的中国梦演讲稿:编织老年梦下一篇:第七章个人独资企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