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原理

2024-08-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财政学原理(精选6篇)

财政学原理 篇1

第一章 公共需求

1.公共需求是当众多个人作为一个整体时所产生的需求。有三层含义:

(1)公共需求并非是一种抽象的需求,而是个人所具有的真实需要;

(2)这种需求并非是单个人的需求或少数人的需求,而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多数人的需求;

(3)公共需求是一种整体需求。

与私人需求的相比,公共需求主要有两大特点:

第一,受益外部性,即在一个人或少数人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其他人也可从中受益。

第二,需求整体性,即这种需求不可能分散或单独得到满足。

2.用于满足公共需求的物品是公共商品。公共商品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特征是非排他性,第二特征是非竞争性。

3.依据公共商品的“公共”程度将公共商品分为两类:

(1)纯粹公共商品:完全用于满足公共需求,并具有完全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2)混合商品:在满足公共需求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私人需求,且具有一定的排他性或一定的竞争性。

纯粹公共商品

混合公共商品

国防、外交、公共安全、罪犯改造、法律法规、基础科学研究、社 会文明及意识形态传播、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传染病防治、自然 现象预报、自然灾害的防治、货币发行、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 信息、商品质量信息、消费者权益保护、无线广播电视服务等。

教育、交通、通讯、能源、城市公共服务、消防服 务、社会保障、有线电视广播、文体节目表演、产 品质量认证、企业信誉评级,地质勘探等。

4.公共选择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从个人偏好得出社会偏好,公共选择应遵循的原则是:所做出的决策或选择应达到社会整体效用的最大化或促使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不断提高。

第二章 效率与市场

5.资源配置机制由四个主要“部件”组成:

(1)决策机制:即资源配置决策权在经济主体之间进行分配的制度和机制。

(2)信息机制:即资源配置信息的收集、分析、传输、反馈的渠道和机制。

(3)动力机制:即诱导经济主体作出资源配置决策的动力来源、动力传递以及动能释放的系统,主要包括利益激励机制和目标约束机制。

(4)协调机制:即对各种不同资源配置决策进行协调以实现资源配置合理化的机制。

6.“经济人”假说:即每个人都是利已的,其行为动机都是为了谋取自身利益。

“经济人”的行为虽然是利己的,但对社会财富的增加具有积极作用:(1)能够带来资源的有效配置;(2)能自动积累起足够的资本以推动经济发展。

7.帕累托改善是指在一部分人福利得以改善的同时并没有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状况变坏。

在既定的条件下,当资源配置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当增加一个人的福利必然会损害其他人的福利时,或者说在这种状态下一个人福利的增加是以牺牲其他人的福利为代价的,则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称为帕累托最优标准。

8.市场失灵,又称市场缺陷,是指由于市场机制的自身特点或缺陷,没有或不能将资源配置到效率状态的现象,主要表现在:(1)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商品;(2)不能有效地解决外部性问题;(3)市场竞争不完全性;(4)市场信息不充分;(5)收入分配不公平;(6)宏观经济波动。

第三章 政府活动与财政职能

9.与私人组织相比,政府有四个重要特征:

第一,政府拥有政治权力,即运用强制手段对社会进行控制和管理的权力。

第二,政府领导人是经由特定的政治程序产生的。

第三,政府行为的根本目标是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

第四,政府有责任和义务为社会全体成员提供公共商品、满足公共需求。

政府一般履行三大职能:政治管理职能、社会管理职能和经济管理职能。

财政三大职能: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

10.在混合经济中,政府主要履行以下四种经济职能:

(1)确立法律制度体系,建立和完善经济体系;(2)促进竞争、控制外部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3)实现国民收入公平分配;(4)保障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11.政府配置资源的手段: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主要采用两种手段:

(1)预算安排。即通过政府预算的支出安排,实现对现实资源的直接配置,如政府投资、政府采购等。(2)制度安排。主要包括三项制度安排:(i)环境性制度;(ii)制约性制度;(iii)引导性制度。

12.洛伦兹曲线反映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横轴表示人口百分比,纵轴表示收入百分比,该曲线越弯曲,收入分配就越不公平。社会中的个人收入差距一般用基尼系数来测量。

13.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内容:

(1)通过税收对收入水平进行调节。

(2)通过转移支出,改善低收入阶层居民、丧失劳动能力的居民及其子女的生活、保健或教育状况,提高其实际收入与福利水平,维护社会的稳定。

(3)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4)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人口的合理流动。

14、政府失灵:

1、政治制度失灵;

2、权力滥用,预算扩张明显

3、成本高浪费多

4、官僚主义严重,人员不断增加,效率却不断下降

原因:1政府能力的有限性(1、有限的信息

2、对私人市场反应控制的有限性

3、对官僚主义控制的有限性

4、政策决定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2、政府行为越界

第四章 财政支出概论

14.财政支出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维持性支出、经济性支出和社会性支出。

维持性支出是指政府为维持公共安全和宪法秩序的支出,主要包括国防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和法律方面的支出。维持性支出所提供的公共商品和劳务有两个特点:第一,它是纯公共商品;第二,它是国家和社会赖以正常运行所必需的商品,其需求的收入弹性小。

经济性支出是指政府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保持经济稳定用于经济发展方面的支出,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投资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应用性科研支出和对生产活动的补贴支出等。经济性支出的两个特点是:第一,它提供的是混合商品;第二,支出的范围和规模取决于市场失灵的程度。

社会性支出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非物质公共需求而安排的用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社会服务的事业性支出。社会性支出的特点是:第一,它提供的对象有的是纯公共商品,有的是混合商品;第二,这些商品需求的收入弹性较高。

15.财政支出增长的宏观模型:

(1)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也随之提高。

(2)时间形态模型: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财政支出的增长并不是直线型的,而是呈现出阶梯性增长的特点。

(3)经济发展阶段论: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变化。

(4)公共选择学派的支出增长理论:财政支出是政府的行为,制度及政治决策过程必然对财政支出产生影响,会造成 财政支出的政治性扩张。

16.财政支出增长的微观模型:

(1)公共部门产出水平的决定: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公共商品的需求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而公共商品价格的上涨,则不会导致人们的需求相应地减少。

(2)服务环境的影响:财政支出的大小,还受到服务环境的制约,这里的服务环境是指影响生产一定水平的产出量所需要的资源的一组社会经济和地理变量,服务环境的变化主要通过影响供给来影响财政支出。

(3)人口因素的影响:人口的规模、年龄结构、人口密度、学龄儿童人数、老年人的比例等,都会对财政支出产生影响。

(4)公共商品质量的影响: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需求也会增长,然而需求的增长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愿意在同一价格上购买更多的商品;二是指在相同需求数量上对商品质量要求的提高。

(5)公共部门投入价格的影响:第一,如果公共部门产出与私人部门产出的比例保持不变,那么,部分劳动力资源必然会从私人部门转移到公共部门;第二,公共部门比私人部门花在劳动力要素上的支出的增长速度更快。

17.财政支出的合理规模:

首先,在可以从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两个方面从理论上分析财政支出的合理规模。

其次,为探讨财政支出的合理规模,必须从分析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入手,这又包括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

最后,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是一种与政治联系最紧密的经济问题,因而政治决策必然是确定财政支出规模的重要因素,政治决策对各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发展变化以及最终形成最佳的相对稳定水平具有决定性作用。

第五章 购买支出

影响国家管理支出的重要因素:一政府职能范围和相应的机构设置;二社会经济的增长;三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外部监督体系

18.基础产业:指社会经济活动所依赖的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

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基础性。二是自然垄断性。三是混合商品的属性。

19.政府介入基础产业的原因:

一是在基础产业提供的商品中,虽然绝大多数属于混合商品,但大部分基础产业提供的商品至少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中的一个特性,因此,从效率角度讲,仅仅依靠市场提供将会产生效率损失,政府介入基础产业投资可以弥补这一领域的失灵。

二是一些基础设施如城市交通系统、文化、教育和医疗设施等,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效应。在私人提供的情况下,无法通过市场价格对这部分正外部效应产生的收益进行衡量,而政府可以通过征税的方式对这种收益加以衡量,来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率。

三是由于基础设施的投资所需资金量大、投资周期长,因此增加了私人投资的风险,使其融资困难,而政府可以直接以所有者身份,或间接以担保人身份对这些项目进行投资,则会较容易获得资金。

农业投资原因: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2、农业发展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前提与基础

3、农业的稳定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20.政府干预教育的理论依据:

第一,教育具有极大的外部效应。第二,教育可以促进机会公平,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第三,未来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第四,教育资本市场不完善。

第六章 转移支出

21.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为帮助社会成员克服因非理性风险造成的物质困难,维持其基本生活条件,一发进行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活动。

社会保障的基本特征:一是覆盖面的社会广泛性。二是参与的强制性。三是制度的立法性。四是受益程度的约束性。

社会保障的内容:(1)社会救济。(2)社会保险。(3)社会福利。

社会保障的功能:(1)社会保障的社会功能:(i)社会补助功能。(ii)社会稳定功能。(iii)社会公平功能。(2)社会保障的经济功能:(i)社会保障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保护器和配置器。(ii)社会保障是收入再分配的协调器。(iii)社会保障是经济发展的调节器。

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模式:

(1)现收现付制。又称边进边出制,即预先不进行储备积累,完全靠当年的收入满足当年支出的需要。

(2)完全基金制。又称储备积累式,即根据未来支出需要从现在预提社会保障基金,并进行储备积累。

(3)部分基金制。在满足一定阶段支出需要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储备积累,社会保障的收费率分阶段调整,计划实施初期费率较低,以后逐步提高,保持阶段性的稳定。

22.财政贴息,亦称“利息补贴”。它是财政对使用符合政策规定的银行贷款的用款单位就其支付的资金利息提供的补贴。

如用于以下的财政补贴:引进和开发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优质名牌产品、开发和使用节能产品、投资落后地区、助学贷款、农业贷款等。财政贴息是用有限的财政资金带动更多的社会投资和银行贷款以发展社会经济项目、贯彻政府 政策意图的一项重要措施。

23.税收补贴,亦称“税式支出”。它是一种特殊的财政补贴,是对减税、免税、退税、税收抵免等税收优惠措施的总称。税收补贴与财政补贴不同的是,财政补贴是政府的支出行为,而税收补贴是政府的一种减收行为。之所以将税收优惠纳入财政补贴范畴,是因为税收优惠等同于政府将已征收的一部分税款返还给需要扶持的纳税人,这就实际上发挥了财政补贴的功能。

财政补贴的合理利用:1合理确定财政补贴的项目和范围2严格控制财政补贴的规模和标准3科学选择财政补贴的环节

第七章 财政收入总论

24.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1)经济技术因素;(2)收入分配政策和制度因素;

(3)其他因素:(i)价格因素:在经济发展水平、财政分配制度以及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价格水平的上涨会使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的财政收入增加,价格水平的下降则会使财政收入减少,这实际上是由价格水平的上涨或下跌引起的财政收入虚增或虚减。(ii)特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环境因素。

第八章 税收原理

税收存在的依据:

1为公共商品的供给提供资金保障 2纠正市场失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3调节收入分配关系 4稳定经济

25.税率是应征税额与课税对象的比例,是计算税款的尺度。由于税率高低是影响政府税收数量和纳税人负担水平的主要因素,因此它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一般来说,税率可分为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和定额税率三类。

26.累进税率是把课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为若干等级,分别规定不同等级的税率,征税对象的数额越大,适用税率越高。累进税率按计税方法的不同,又分为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计税率。

27.按超额累进税率计征税款,是指在课税对象的数额达到需要提高一级税率时,仅就其超额部分按高一级的税率计税,即一定数额的课税对象可同时适用几个等级的税率,其全部应纳税额是各等级部分应纳税额之和。与全额累进税率相比,按超额累进税率计税,税负的累进幅度较为平缓,且不具有跳跃性,较能为纳税人所接受,因而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亚当斯密:平等确实便利节约

阿道夫·瓦格纳:财政收入、国民经济、社会公平、税务行政

28.税收原则是制定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评价税收政策好坏、判断税制优劣的标准。

(1)法定原则:(i)政府征税权法定;(ii)纳税义务法定;(iii)课税要素法定;(iv)征税程序法定。

(2)财政原则:(i)税收收入要充分;(ii)税负总水平应当适度;(iii)税收收入应有弹性。

(3)公平原则:(i)税收横向公平;(ii)税收纵向公平。

(4)效率原则:(i)经济效率;(2)行政效率。

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

税种因素、商品供求弹性、课税范围

第九章 税收制度

如何选择主体税种:

经济发展水平、税收征管能力、税收政策目标

29.收入型增值税在核定计税依据时,只准许将当期计入产品价值的固定资产折旧从商品或劳务的销售额中抵扣。就国

民经济整体而言,计税依据相当于国民收入,故称为收入型增值税。

30.消费型增值税在确定计税依据时,允许将当期购进的用于应税产品生产或流通的全部固定资产价款从商品或劳务的销售额中抵扣。就国民经济整体而言,计税依据只含消费品价值而不含资本品价值,故称为消费型增值税。

第十章 公共消费

公共收费:政府在提供公共商品和公共服务或实施行政管理的过程中,向受益人或管理对象收取的费用。

与税收的主要区别:立法层次、执行主体、性质、功能、款项使用方法用途

31.公共收费的基本原则:(1)非盈利性;(2)效率性;(3)受益性;(4)自愿性。

第十一章 财政预算

32.财政预算是政府为实现其职能和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而编制的,经立法机关审批的,反映政府一个财政内基本财政收支计划的法律性文件。

财政预算的特征:(1)法定性;(2)精细性;(3)完整性;(4)实效性;(5)公开性。

预算的基本程序:编制审批执行决算

国库集中收制度,又称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是建立、规范国库集中收付活动的各种法令、办法、制度的总称,是对财政资金从征收、入库、拨付、使用、银行清算直至资金到达商品供应商和劳务提供者账户全过程的监控制度。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政府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或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从市场上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行为,即财政购买性支出的一种行为。

预算平衡或称财政平衡是指在一个预算内,财政收支在量上的对比关系。

1、财政收入与支出在量上大体相等

2、财政平衡是动态平衡与静态平衡的统一

3、总量平衡、结构平衡

4、横向平衡、纵向平衡

周期性财政赤字是由于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引起的赤字,即在经济衰退期间,由于财政支出增加而财政收入减少所形成的赤字。结构型赤字是指非经济周期性因素引起的赤字,即经济活动保持在充分就业状态时出现的赤字,故又称充分就业赤字 33.财政赤字的经济效应:(1)国债规模扩大;(2)货币扩张效应;(3)拉动总需求,带动经济增长。

第十二章

公债特点:有偿性、自愿性、灵活性 分类:发行地域(国内外)、举债形式(契约借款、公债券)、偿还期限(短中长期公债)流动性(可转让)

公债风险的防范:1严格控制债务规模、2合理确定公债资金用途、3优化公债的结构、4建立政府债务预警指标体系,防范债务风险

第十三章 财政政策与宏观调控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依据客观经济规律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与处理财政、经济关系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准则,其基本表现是各级政府或国家机关制定的有关财政的各种法律。

34.财政政策目标是指运用预算、税收、财政补贴等财政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实施调控所要达到的结果或要实现的目的。

总体上讲,财政政策旨在实现三大目标,即: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35.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扩张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的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实施的基本前提是社会总需求不足,社会总供给过剩,社会生产力闲置,通货紧缩。

中性财政政策,又称平衡财政政策,即通过保持财政收支平衡以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的政策。

36.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紧缩财政收支等措施以减少或抑制社会总需求的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实施的基本前提是社会总需求过大,社会总供给不足,经济运行过热,通货膨胀严重。

37.非选择性财政政策,即依其自身功能和机制自动发挥作用而不需要选择的制度体系。其中,主要包括社会保障制度和所得税制度。对于社会保障制度而言:当经济处于成长期和繁荣期时,就业率上升、平均工资水平提高,从而使提取的社会保障金(公积金)增加,当期的有效需求减少,经济增长减缓。同理,就所得税制度而言:当经济衰退时,自动减少税收;而当出现通货膨胀时,税收趋于自动增加。因此,美国经济学家麦克康纳将这种制度体系形象地描述为“自动稳定器”。

第十四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

财政的集权与分权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合理解决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职权范围,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达到集权与分权的最优组合。

偏好误识论:如果有关公共商品的需求信息是完全准确及时的,则公共商品无论是由中央统一提供还是由各地方分别提供,在效率上应该是无差别的。

38.财政分权的优势:

(1)满足不同的公共需求偏好;(2)发挥地方政府的信息优势;

(3)促进对公共事务的民主管理;(4)推动地方政府间的竞争;

(5)创新公共管理制度。

39.财政分权的局限性:

财政学:知大事,洞体制 篇2

所学

财政学是一个较为综合的专业,尤其在本科阶段,其学习内容涉及面广,可谓广泛涉猎,视野开阔。

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知识是财政学专业的基础内容,也是后期学习、研究财政和税收政策的必备利器。在這方面,我们会深入学习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经济学入门课程,公共经济学、公债经济学等与政府相关的经济学知识;同时还会学习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审计学和税法等会计学中级课程。这些知识是我们通向财政学知识海洋的指路明灯,不但让我们学会站在经济学的视角和维度看待这个世界,还让我们拥有了解决财政学问题的武器,让我们在财政学的科研道路上披荆斩棘,手到擒来。

具备了基本技能之后,面临的便是永无止境的专业知识学习了,对于这些知识,我的信条是——“The more,the better”。首先是税收政策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会学习国际税收、税收政策前沿等;其次是财政政策问题,如政府预算、公共经济学案例等。其实政策是一种很玄的东西,似是蒙了百年都化不尽的大雾,让人捉摸不透;又似是孙悟空的72变,时时刻刻都在变化和进步。因此,财政学的深层内容是灵活的,我们要掌握的并不仅仅是前人的研究成果那么简单,而是需要随时关注政策变动,与时俱进,以一种发展的眼光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

所究

初入大学的我,同现在大多数的高中生一样,觉得科研是一件难到无法触及、同时又遥远得不敢仰望的事情,总以一种初中生看高考的态度幻想着科研的模样。三年的大学生活却让我明白,科研不仅无处不在,还为我们提供了体现自身价值的大舞台,让我们熠熠生辉。

财政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主要有财政理论与政策、税收理论与政策、财政货币政策协调、公共预算与财税管理和公共财政计量分析等。一般从社会现象,国际、国内矛盾和问题切入,从政策制定和政府资金运用的角度展开研究,最终探究可以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和资金运用方式。例如,如何从政府的角度解决“黄牛党”倒卖火车票的问题,如何合理运用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资金以解决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等等。

当然,由于财政学专业的专业课设置具有综合性,该专业的学生具备良好的经济学和财务管理的基础。因此,科研的方向并不限于政策问题,上市公司、民间借贷、国际经济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也都是财政学专业的学生乐于和擅长研究的方向。

这也正是财政学专业的魅力所在,它像是一个万花筒,让我们通过一个平台和窗口,便可以欣赏到不同的美丽,各个方向的精彩。所用

财政学专业的同学最广泛的就业方向是考公务员,在考公务员时也有着不可动摇的优势地位,专业对口的岗位也非常之多。除此之外,财政学专业的毕业生在银行、会计事务所、国企等单位也具有相当的就业优势,因其在财务、管理、金融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备受青睐。根据浙江大学2008级毕业生就业统计,除了30%的选择继续深造的同学以外,有28%的同学将在国家和省级的公务员单位工作,有5%的同学进入了会计事务所,10%的同学成功拿到四大国有银行的offer,其余27%的同学均在各类企业的财务部门工作。

财政学科财政学论文 篇3

一、财政学本质研究

财政学从来都是同治理国家的问题联系在一起的,从宏观层面上说,财政学是与政府主管下的经济建设、文教卫生、科技进步、社会保障、财政补贴、税收、公债、国家预算、宏观调控等联系在一起的。从微观的层面上来说财政收支与个人、企业的活动规模、活动方式紧密相联,以种种形式影响着个人和企业的决策。按照帕累托的观点,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是指资源配置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在不使一些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没有可能会使另一些人的处境变好。政府的目标是以各种手段重新配置资源,使资源效率增大。从这样的角度考察财政学,主要在于发现财政活动的规律性;按照“新公共管理”理论所谓“政府应向私人学习”的解释,政府部门也是一个产业部门,只不过其具有特殊性。

二、财政学专业及课程研究

从世界范围来看,近半个世纪以来高校的课程建设和经济社会、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面对新的财政学科,新的课程建设理念和方法不断被创造出来。一般认为,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高校课程出现过三次改革浪潮,上个世纪50、60年代为第一次改革,70、80年代为第二次改革,90年代以后为第三次改革。总体来说改革具有三大特征。第一次改革称为“作为学科知识的科学”时期,目标是培养科学家,课程设置的导向是为新的科学发现奠定基础,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学科知识的现代化、结构化。第二次改革称为“作为相关知识的科学”时期,目的是将科学作为改善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工具,课程改革的焦点是理解理论知识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第三次改革称为“作为不完善知识的科学”时期,目的是缩小计划课程与实际实施课程之间的差距,其焦点是个人、社会和文化对科学知识形成产生的影响。”古希腊文献记载:有人问斯巴达国王男孩子应该学习什么时,国王说:“他们应当学习他们成丁之后所要做的事情!”说明西方国家应用型教育的理念渊远流长。日本京都大学校长KazuoOIKE在谈及课程建设目标时表示希望“能为整个社会做出贡献”。卡内基梅隆大学也认为,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在急速增加。让优质的资源拥有者采取措施来满足这种日益增长的需求。为此,卡内基梅隆自002年就启动了“开放学习项目”(OLI,OpenLearningInitiative),通过建设一个共享的平台改造传统的课程。

三、总结

财政学题目 篇4

一、填空题

1、财政的购买支出可划分为、。

2、国家管理支出的特点是、、和。

3、与国家管理支出相比,国防支出的特点是 和。

4、国家管理支出的管理方式有、和。

5、影响国防支出的因素是、、、和。

二、单项选择题

1、在国家财政支出中,最为典型的公共产品是()

A.基础产业提供的服务 B.科学研究 C.义务教育 D.行政与国防提供的服务

2、财政支出中的行政管理支出是指()

A.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管理机关的经费支出 B.行政国防支出 C.社会发展支出 D.社会保障支出

3、国防科研事业费属于()安排的支出

A.地方预算 B.行政管理支出 C.国防支出 D.科技支出

4、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提供的服务主要是()

A.私人产品 B.公共产品 C.混合产品 D.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

5、政府扶持教育事业的首要内容应当是()

A.高等教育与义务教育 B.职业教育与义务教育 B.全民义务教育 D.全民义务教育与中等教育

6、文化事业因其典型的消费性质,()

A.应当完全由市场来提供 B.在政府财政支出中占有的比重不大 C.不应当由政府财政来扶持 D.应当完全由政府来提供

7、政府的卫生医疗支出主要是()

A.免费的医疗服务 B.有差别的医疗服务 C.基本相同的公共医疗服务 D.一切医疗服务

三、多项选择题

1、社会性支出包括()。

A.科教文卫支出 B.国防支出 C.环保支出 D.基础产业投资支出 E.行政支出

2、影响行政管理支出的因素有()。

A.机构设置 B.人员编制 C.内部约束机制 D.外部监督体系 E.公务员素质

3、行政单位的经费支出一般有以下几种管理方式:()。

A.全额经费包干,结余留用 B.部分经费包干,结余留用

C.总额控制,结余上缴 D.自筹资金,自收自支 E.预算外收支

4、行政管理支出主要有以下特点:()。

A.提供的是纯公共商品 B.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C.消费性 D.低收入弹性 E.连续性

5、国防支出的内容包括()。

A.军队支出 B.后备役支出 C.国防科研事业费 D.防空经费 E.行政管理支出

6、国防支出的特点包括:()。

A.所提供的服务具有纯公共商品属性 B.所提供的服务具有纯消费性 C.需求的外生性 D.供给的内生性 E.资金密集型

7、影响国防支出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政治因素 B.经济因素 C.经费使用效率因素 D.兵员制度 E.物价水平、技术水平和地域因素

8、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的区别在于:()。

A.提供的社会商品属性不同 B.行使职能不同 C.经费来源不同 D.运营方式不同 E.所有制性质不同

9、适合完全由财政拨款支出管理方式的科教文卫支出有:()。

A.基础理论研究 B.普及教育 C.外部性受益的保健支出 D.应用性科研成果 E.高等教育

10、政府的卫生医疗支出主要是()

A.一般性疾病治疗 B.医疗卫生事业费 C.卫生保健支出 D.一切医疗服务 E.医疗保险支出

四、判断题

1、高等教育发展所需的资金应由国家财政拨款的方式供应。()

2、国防经费使用效率衡量的重点是既定目标下的利润最大化。()

3、应用性科学研究的经费应由财政保障供给。()

4、在中国,公共消费支出就是财政经常预算中的经常性支出。

5、对公共消费支出的需要是财政这一经济现象存在的的主要依据。()

6、政府介入教育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教育是公共商品。

五、简释题

公共消费支出 行政管理支出 国防支出 事业支出

六、简答题

1、如何控制国防支出。

2、影响行政管理支出规模的因素。

3、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4、简述行政管理支出的特点。

5、简述影响国防支出的因素。

七、论述题

试述社会性支出的对象与方式。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公共投资、公共消费;

2、提供的是纯公共商品;消费性;低收入弹性;连续性

3、需求的外生性与供给的内生性;资金密集型

4、全额经费包干,结余留用;部分经费包干,结余留用;总额控制,结余上缴

5、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经费使用效率因素、兵员制度和其他因素

二、单项选择题

1、D

2、A

3、C

4、C

5、C

6、B

三、多项选择题

1、AC

2、ABCDE

3、ABC

4、ABCDE

5、ABCD

6、ABCDE

7、ABCDE

8、ABCD

9、ABC

10、BCE

四、判断题

1、错

2、错

3、错

4、错

5、对

6、错

五、简释题

公共消费支出:指财政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用于提供公共消费性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在中国,它等于经常预算中的经常性支出减去非生产性投资。

国家管理支出:指政府为维持社会秩序和提供公共劳务而安排的支出,即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和外事机构等行使其职能所需要的费用支出。

国防支出:是为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安全需要的军费支出。其目的在于加强国防建设,建立现代国防力量,维护国家独立,保障领土完整、安全和主权不受侵犯。

事业支出: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公众非物质需求而安排的用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支出。

六、简答题

1、如何控制国防支出。

国防支出的消费性决定了国防支出必须得到合理控制。国防支出的控制包括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两个方面。

宏观控制是指预算控制,即控制国防预算的总体规模。(1)估算国防支出的需求;(2)考虑国家财力的可能;(3)重点保证国防科研费、工程费、武器装备费,走精兵之路。

微观控制是指国防支出的经费管理。国防费的具体安排一般是在高度保密状态下进行的,这使国防支出的监督和管理与一般的财政支出不同。一方面,它主要依赖健全的内部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必须寻找一种替代公众监督的外部监督机制。

2、影响行政管理支出规模的因素。

影响行政管理支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机构设置。国家行政管理机关的日常开支,直接构成行政管理支出的主要内容。通常情况是行政管理机关设置得越多,所需的行政开支也就越多。

第二,人员配备和公务员素质。行政管理部门是劳动力密集型部门,人员配备越多,公务员素质越低,行政开支也就越多。

第三,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外部监督体系。内部激励机制是使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私人目标与社会目标一致化的利益诱导机制,如物质奖励制度、升迁制度等;内部约束机制是防止私人目标与社会目标非一致化的利益处罚机制,如行政处罚、物质利益处罚等。所谓外部监督,是指行政管理部门以外的单位、团体和个人对行政部门的监察和督促。外部监督是一个体系,包括正式监督制度(法律和规定)和非正式监督制度(如新闻媒体监督、群众举报等)。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外部监督体系越健全,行政开支就越节约。

另外,一些客观因素的变化也可能影响一定内的行政经费的变动,如国家在经济制度转换时期,可能调整政府组织结构而引起行政支出的变化;在国家面临突发形势时(如战争)通常会大力压缩行政开支;在通货膨胀引起价格上涨时期,可能使行政支出也出现相应增长,但这些客观因素对行政支出的影响大多表现在一定时期内,一旦国家形势趋于正常,这些因素的影响也将消退。

3、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两者的联系:都提供公共商品、满足公共需要。两者的区别:

第一,提供的社会商品属性不同,行政单位提供的是纯公共商品,而事业单位提供的是混合商品。

第二,行使职能不同。行政单位行使的是国家行政管理职能,事业单位在本质上说不具备行政管理职能,只是在某些场合、某些时期接受国家的委托、代行部分国家行政权力。

第三,经费来源和运营方式不同。行政单位资金耗费全部由财政补偿,其提供的公共服务不宜导入市场规则;事业单位提供的是混合商品,其经费一部分来自于财政拨款,一

部分按市场原则对消费者收费。

4、简述行政管理支出的特点。

第一,提供的是纯公共商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第二,消费性。行政支出是一种纯消费性开支,资金一旦投入,便不再收回,其支出结果只能引起社会物质产品消耗和价值丧失,而不能实现价值的补偿和增值。

第三,低收入弹性。行政支出属于必需品,人们对它的需求一般不随收入增长而相应增加。

第四,连续性。只要行政管理机关和国家权力机关存在,行使其职能,就需要连续不断的行政支出予以保证。

5、简述行政管理支出的管理方式。

第一,全额经费包干,结余留用。指在国家核定单位支出预算的基础上,按核定的经费数额,由单位包干使用。在执行过程中,除非有特殊重大原因,不追加、追减预算。年终发生超支,国家预算不予补助,年终如有结余留归单位使用。

第二,部分经费包干,结余留用。指在国家核定单位支出预算的基础上,对其中一项或几项费用,由单位包干使用。在完成任务、计划的前提下,包干部分年终如有结余,留归单位使用。对于非包干性支出,平时按财政拨款数列报支出,清理结算收回拨款时,再冲销已列支出,年终如有结余,应上缴国家预算。包干部分与非包干部分的支出,不得互相流用。

第三,总额控制,结余上缴。就是在国家核定的预算总额范围以内,由单位安排使用。年终如有结余,全部上缴国家预算。

6、简述影响国防支出的因素。

(一)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包括国内政治因素和国际政治因素。政治因素越稳定,国防支出就越少;反之亦然。

(二)经济因素:通常情况下,国家财政状况越好,国防支出的规模也就可能越大。而国家财政的状况,最终又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发展速度越快,效益越高,用于国防支出的资源就可以更多一些。

(三)经费使用效率因素:在既定国防目标下,经费使用效率越高,国防开支规模就越小。

(四)兵员制度:义务兵役制军事人员的薪金常常低于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影子工资”水平,但相应地国家需要更多地承担他们退役后的基本生活保障;自愿兵役制人员经费开支水平高,但可相应减少退伍军人的生活保障开支。

(五)一定时期的国防开支,还受物价水平、技术水平和地域因素的制约。物价水平、技术水平越高,地域越广大,国防开支规模就越大。

七、论述题

试述社会性支出的对象与方式。

社会性支出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公众非物质需求而安排的用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支出。

(一)文教支出(1)文教支出的对象: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托幼教育、文化宣传。(2)文教支出的方式:根据接受主体的不同,政府文教支出可以分为对文教机构的支出和对文教受益者的支出。对文教机构的支出:经费拨款;专项拨款。对文教受益者的支出: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

(二)科技支出

(1)科技支出的对象:基础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普及、应用科学技术的研发、科技市场的管理。

(2)科技支出的方式:经费拨款、专项拨款、政府奖励、政府贷款。

(三)卫生支出的对象和方式:对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及其管理机关的事业费支出:经费拨款和专项拨款。对个人的卫生医疗支出:卫生保健;医疗保险。

(四)环境、资源保护支出

(1)环境保护支出的对象和方式:对于环境保护,政府的努力主要集中在成本补偿的制度建设方面,成本主要有两项:一是环境保护的管理成本;二是环境治理的成本。

财政学导论 篇5

一、财政现象与财政概念

1、财政现象

2、财政概念

3、财政学概念

(一)哪里有财政?为什么会有?

现实生活中的财政学:市场私人物品私人需要

政府公共物品公共需要

家庭、企业、政府

1)财政现象

1.政府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

供电、供水、供气

公共道路、公共汽车、公共电视节目

公立学校、国家助学贷款

医疗保障、失业保险

基础科学

行政管理、国防、治安、司法

扶贫、补贴、抚恤计划…..重大事件

2.政府同时承担着政治和社会职能

2)财政行为(财政就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1.政府支出2.政府收入3.国家预算

(二)什么是财政?

1.从其直意理解:“财”与“政”、Public Finance

2.从财政现象来理解:社会经济生活中,时时处处存在财政现象;国民经济的各部门、企业

事业单位家庭个人都同政府收支有关。

3.从财政的产生来理解:生产力、剩余产品、私有制、阶级、国家、财政。

4.财政概念: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

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稳定和发展经济的目标。或

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

注:1)财政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

私有制——阶级——国家(财政)

剩余产品是财政产生的基础,国家(政府)是财政产生的前提。

财政与国家(政府)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最早的财政范畴是捐税。

中国最早的财政形态是夏代的贡赋。

2)所谓财政,指的就是国家或政府的分配行为。因此,财政活动的主体就是国家或政

府。离开了国家或政府,就谈不上国家或政府的分配,就无所谓财政活动;反之,如果不是国家或政府的活动,即使是分配活动,也不是财政活动。

5.财政的基本特征:阶级性公共性强制性无偿性收支平衡性

二、什么是财政学?

(一)财政学:是研究国家(政府)经济行为的一门科学;是综合性的政府理财学;是属于

应用理论科学。

1.研究对象:研究国家(政府)经济行为。

2.研究内容:政府收支及其对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影响。政府如何收支活动;收支活动对

国民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政府该做什么,该怎样做。政府应如何做才能做好

它该做的事。

3.财政目标

微观目标:在经济总量既定的前提下的结构问题,从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两个不同方面

对经济状态进行评价。

宏观目标:主要是考虑社会经济总量

一是经济稳定:社会现有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利用,物价总水平稳定,就业充分。——

静态的、短期的二是经济增长:生产能力与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动态的、长期的4、研究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演绎与归纳、博弈论方法

5、财政学与其它社会科学关系

财政学与经济学、财政学与政治学、财政学与行政学、财政学与社会学、财政学与管理学 财政学与会计学、财政学与法律学、财政学与统计学、财政学与心理学、财政学与历史学

(二)财政学的形成与发展

•财政现象早已存在,当人们对这类现象的理论认识与把握达到一定程度,便升华为一定的理论体系,形成为一门科学。这就产生了财政学。

•在我国,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和公共财政制度的逐步形成,财政学正在逐步公共化。

1、财政学的形成•1776年,英国的亚当·斯密(Adam Smith)出版了《国富论》(即《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其中的第五篇“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对财政问题作了系统科学的阐述。它意味着作为一门科学的财政学的创立与诞生。

•人类的财政活动古已有之,有关财政的观点、思想乃至理论也古已有之。古代我国与世界其他文明古国,都有过丰富的财政思想。

•近现代财政思想、财政制度、财政体系及其运作模式等,即公共财政的理论与制度,主要是伴随着英国社会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转变而形成的。此外,德国的财政理论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国富论》的应运而生,不仅对市场经济体制,而且也对公共财政制度作了全面系统科学的阐述和分析。该书不仅在经济学,而且在财政学上,都意味一个崭新纪元的诞生,是市场性质的经济学和公共性质的财政学的奠基性巨著。

•此后200余年,西方财政学有了巨大的发展,甚至给人以面目全非的感觉,但万变不离其宗,从根本上看都未能摆脱斯密所界定的基本框架与思路,都是对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问题的探讨和论述,只不过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巨大的拓展。它们不仅没有违背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的根本要求,反而在自身的不断自我完善中,更好地适应于、服务于和促进着市场经济体制与公共财政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2、财政学的发展

(1)穆勒等人的贡献

•斯密之后,对财政学发展作出贡献首先值得提到的,是法国的让· 巴蒂斯特·萨伊(Jean-Baptiste Say)和英国的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等人。萨伊的名言“最好的财政计划是尽量少花费,最好的租税是最轻的租税”一直留传至今,成为自由放任学说在财政领域的经典性表述。而李嘉图的一些观点和思想,则被后人概括为“税收邪恶论”和“李嘉图等价定理”,也对后世产生重大与深远的影响。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1848年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一书,在经济学教科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与斯密的《国富论》一样,该书也以第五编“论政府的影响”专门论述财政问题,即财政学也构成了该书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于斯密,穆勒大大拓展了财政学的广度与深度,大大丰富和细化了对财政问题的分析。尤其是他立足于“政府”,从探讨政府职责和任务的角度,对财政问题的分析和论述,至今仍然是富有现实意义的。

•此外,19世纪的德国财政学也有很大影响,其中诸如“瓦格纳定理”等的影响就一直持续到现在。

(2)巴斯塔布尔的突破

•1892年,巴斯塔布尔(Bastable, C.F.)的《公共财政学》()一书出版,意味着财政学的发展开始突破持续200余年的两个束缚:(1)此前英语财政学只是经济学的组成部分,没有单独成书。巴斯塔布尔则使之独立化,而不仅仅只是经济学的附属物。(2)此前人们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英语用词,来概括财政范畴和现象。这使得财政研究和分析有所混

乱,如斯密一直用“公共”去界定各种财政活动,穆勒相应用词则主要是“政府”。巴斯塔布尔以Public Finance为书名,就为政府收支范畴给出了一个贴切的术语与概念,从此得到广泛接受与认可,直到数十年后“公共经济”(Public Economy)一词的出现,才对该词的统治地位形成很大冲击,但还没有能够根本否定之。

3、财政学发展的几大阶段

•在此之后,各种财政学专著和教科书不断涌现。这些财政学专著和教科书系统地反映和总结了当时财政理论和财政思想的最新研究成果,既以之充实、丰富和发展了自己,又通过自身理论体系的建立、发展和完善,而促进了财政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它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从1892年至1928年,这是英美公共财政学发展的早期阶段。这一阶段的英语财政学代表性著作,除了巴斯塔布尔等人的著作外,还有1922年出版的道尔顿(Dalton, H.)的《公共财政学原理》和皮古(Pigou, A.C.,1877-1959)1928年的《公共财政学研究》。这一时期的财政学,除了少量税收理论外,更多是具体的税收、公共支出和公共债务活动的分析。

•(2)第二阶段从1929年至1958年,这是英美公共财政学发展的中期。这一时期西方公共财政学发展相对缓慢,出版的数量也相对少,在财政学说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巨著也较少。值得一提的是,意大利学者马尔科(de Marco)的《公共财政学基本原理》一书1936年在美国翻译出版,它奥意财政学派的公共产品论和公共经济论等全新理论介绍到美英学术界,对若干年后美英财政学大发展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3)第三阶段从1959年至今,这是现代西方公共财政学发展的后期。这一阶段,马斯格雷夫(Musgrave, R.A.)的《公共财政论:公共经济研究》1959年出版,布坎南(Buchanan, J.M.)的《公共财政学:教科书导论》1960年出版,开始以公共产品论和社会抉择论等全面重构财政学体系与内容,意味着美英财政学的一种重大转折的实现。

4、公共经济学的形成•马尔科《公共财政学基本原理》一书在美翻译出版,为美英财政学的理论基点从“政府收支”转到“公共经济”上来,提供了最为重要的前提条件。阿兰(Allen,E.D.)和布朗里(Brownlee,O.H.)1947年出版的《公共财政经济学》(Economics of Public Finance),首次采用了马尔科的财政学是“经济学”的观点并贯穿于全书。此后类似的书名接连出现。

•当正式以“公共经济学”(Public Economics)为书名的,是约翰逊(Johansan,L.)1965年出版的《公共经济学》一书。此后,许多教科书都采用了相同与相似的书名。它们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财政学实质内容的某种转变,更反映了人们关于财政与政府关系看法的变化。•公共经济学于1960和197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现代公共部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令人激动和富于挑战性的分支……。”1972年《公共经济学学报》(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的创刊,可以视为公共经济学完全形成的重要标志。如今,公共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一个大类,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各国已有大量以“公共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命名的教材著作问世。

•公共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与财政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公共经济学是在财政学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但又是财政学的深化与扩展;也有许多学者认为,公共经济学就是财政学,二者没有什么区别。不过,公共经济学与传统的财政学存在差别,则是没有什么争议的。•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别是:(1)公共经济学开始了对公共支出方面的理论研究,而传统财政学主要研究税收问题,而很少对公共支出进行经济分析;(2)公共产品论和公共选择论的发展对公共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而传统财政学则基本上没有这方面的内容;(3)公共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不仅仅包括传统的财政收支,还包括公共规制,这样,中央银行、非营利性经济组织等经济主体的活动都纳入公共经济学的研究范畴,而传统财政学也缺乏这方面的内容。

5、财政学在中国

•西方财政学就是公共财政学,这与存在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以及我国传统的财政学,是完全不同的。存在于苏东国家和我国的,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财政学,但我国的财政学又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新中国的最初阶段,是在前苏联直接帮助和指导下开展社会经济制度的构建和工业化的建设的。在社会经济制度与理论方面,我国先是全面引进,接着很快就走上了自我发展的道路。具体到财政理论方面也不例外,其典型的表现,是“国家分配论”于 50年代出现于我国,并最终于60年代上半期占据了主流地位,并且将这一主流地位一直维持到了90年代中期。这一理论,是我国财政学独立于前苏联财政理论体系的集中表现,它以独特的关于财政本质的分析和结论,以及诸如财政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等理论,而有着鲜明的特色。•国家分配论在整整一代人的时间内,指导了我国的财政实践活动,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一整套财政制度,并最终在70年代末形成了以国家分配论为基础的我国财政学。只是到了90年代后半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制度的逐步建成,我国的财政学也开始了公共化的变革。到目前为止,我国学者自己编写的教材,在体系和内容已大幅度向国际通用的公共财政学教材靠拢了。

三.我国财政学建设的指导思想

(一)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

1、财政学是一门应用理论科学

2、其理论基础是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

(二)借鉴西方财政学

1、亚当.斯密之前的财政思想与理论

2、财政学的建立:亚当.斯密的财政理论

3、财政学的发展与演变:凯恩斯主义的财政理论,货币主义学派(弗里德曼)、供给学派(拉弗),公共选择理论(布坎南),制度经济学(康芒斯、密歇尔)等。

公共部门经济学、政府经济学、公共经济学

(三)紧密结合中国实际

中国现状吃饭财政

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财政现状

(四)继承和发展

•周代的周公——量入为出思想

•唐代的杨炎——量出为入的原则

•清代的魏源——系统化的理财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时期:财、信、物、外四平理论;不同学说形成;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财政理论。

四、《财政学》教学要明晰的问题

(一)财政学课程内容体系

•基本理论:财政、财政职能、公共产品、公共选择

•支出:支出规模与结构、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收入:税收、公债、收费、公共企业与公共规制

•管理:政府预算、财政平衡、政府间财政关系

•宏观调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组合•概括说:收支平管、或支收管平

五、本章小结

•形形色色的政府收支活动,构成了现实的财政现象。

•“财政”特指“国家或政府的分配活动”的专有名词,它是历史演变和选择的结果。•财政的主体是政府,决定了其活动具有强制和无偿的基本特征。

•不同的经济体制决定了不同的财政制度。自然经济与“家计”财政,市场经济与“公共”财政,计划经济与“国家”财政共存。

•所谓公共财政,是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活动,是社会公众的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制度与类型与模式。

•公共财政具有以下基本性质:(1)它是弥补市场失效的财政。(2)它是提供“一视同仁”服务的财政。(3)它是非市场营利性的财政。(4)它是法治化的财政。

•计划经济下的“国家财政”制度,是国家计划配置资源的基本财力手段,它以国营经济为基础,收入基本上直接来自国营经济,支出也直接服务于国营经济,表现为是国家开展自己的收支。

•20余年来我国财政呈现出鲜明的公共化趋势,它主要表现为:(1)财政占GDP比重的大副下降;(2)财政收入从税利并重转向税收为主;(3)税收制度从单一模式转向复合模式;

(4)财政支出从“建设财政”转向“吃饭财政”;(5)财政投资从生产性为主转向非营利性为主;(6)财政愈益直接承担社会保障职责;(7)政府预算制度改革;(8)财政从坚持预算平衡原则转向实施赤字预算政策;(9)恢复公债发行并转向市场方式发行,公债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手段;(10)财政体制从统收统支到“分灶吃饭”到“分税制”改革。

•公共部门是公共经济活动的经济主体,它主要由政府、公共企业、非营利组织和国际组织等所组成。政府在公共部门中起着核心和主干的作用。

•公共部门开展的收入、支出和规制等活动构成了公共经济活动。公共经济与公共财政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但涵盖的范围更为广泛。

•所谓“混合经济”,指的是公共经济与私人经济的有机混合体,其中计划手段与市场机制则在各自领域配置资源,它们分工协作,共同作用,构成了统一的市场经济。私人经济是混合经济的基础,而市场机制则起基础性作用。

•亚当·斯密于1776年创立了财政学,它是对公共财政的科学总结。公共经济学在财政学基础之上形成,又深化与扩展了财政学。目前我国财政学正处于公共化变革中。

•现代财政学覆盖面非常广泛,涉及到经济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与法学等多领域的知识,是一门交叉学科。

思考题

1、有人说:“财政,财政,有„财‟又有„政‟,才是„财政‟”。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 •

2、对于财政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的提法,一直存在争议,您的看法如何?

3、您认为Public Finance应当译为“财政”,还是“公共财政”?

4、“财政是政府分配活动”的定义,与家计财政和公共财政的提法是否存在矛盾? •

5、在现实中,政府的税费,并不是对所有的企业和个人都课征的,政府的支出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直接享受到,这是否有违“一视同仁”原则?

6、公共财政具有非营利性,是否意味着任何政府收费都是不应该的?

撑起资源分配天空的财政学 篇6

财政真的有那么大的能耐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去揭开她神秘的面纱吧。

弥补市场缺漏的财政

财政一词最早起源于西欧。13~15世纪,拉丁文finis是指结算支付期限的意思。到16世纪末,法国政治家波丹将法语finances作为财政一词使用,认为财政是“国家的神经”,随后逐步泛指国家及其他公共团体的理财。中国古代一般采用国用、国计、邦计、度支、理财等词语。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从西欧各国引用finance一词,吸收中国早已分开存在使用的“财”和“政”二字的含义,创造了财政一词,并于1903年传入中国,逐步取代以前的各种名称,确立了财政的概念。

通俗来说,财政就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收入和支出的总和,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为什么我们需要财政?因为资源总是有限的,仅仅依靠市场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总是不尽如人意,这时,财政就派上用场了。国家和政府可以利用财政来弥补或改善资源配置不好的情况,2008年底的经济危机后,我国立即出台的40000亿财政投资策略就是弥补市场失灵的最好例子。

说了这么多,财政到底从哪来又到哪去呢?这条公式可以直观地让你理解它的“来龙去脉”:

财政=税收+国债=购买性支出+转移支出

税收,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部分,占整个财政收入的85%以上,它是通过政府强制征收的一种收入,税务局就是征收部门,对此我们再熟悉不过。而国债,则是国家向人民发行的一种债券,通过这种方式,国家暂时获得人民的資金,到期时再将资金返还给人民,通俗来说就是国家向人民借钱,国家是债务人,人民是债权人。购买性支出又称消耗性支出,是指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要的或者进行政府投资所需要的各种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它是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对社会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较大,执行资源配置的能力较强。政府购买国外先进武器或投资修建一条铁路等,都属于此范畴。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按照一定方式,将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单方面地转移给居民和其他受益者,主要由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组成。它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较大,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走近财政学

顾名思义,财政学就是研究财政的学科。它属于应用经济学科,主要研究政府部门在资金筹集和使用方面的理论、制度和管理方法,同时也研究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税收问题。

财政一般都是地方政府和国家层面的经济行为的特定称谓,普通家庭的开支是绝对不能提升到“财政”高度来讲的。所以“财政”从字面上就体现了一种霸气,财政学的主干学科也多多少少带有“国”字概念,例如国际经济学、财政学、国民经济管理、国家预算、税收管理、国际税收、国有资产管理等。

总的来看,财政学主要是利用税收更好地配置各种资源、调节收入分配,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和监督;从细处着手,财政学还关注重点税金的收缴和征收以及各种税的征税范围和税率。比如一些过度消费会对人体健康不利,对生态环境、社会秩序造成危害的产品,诸如烟、酒、鞭炮、焰火以及多数人无财力享用的奢侈品和非生活必需品,诸如名贵首饰、珠宝、化妆品等都是高税费的征缴对象。再者,前段时间引起大家普遍关心的“个税起征点”问题,可以说就是财政学的学习内容。听起来十分“庞大”的财政学,竟然不少知识都可以应用在我们实际生活当中,成为一种“微观”学科,具有相当的实用性。

就业:外贸与税务岗吸收量大

许多人认为既然财政学是研究国家的经济收支,那么其就业方向就会局限于公务员,加入税务局、财政局等国家政府部门。其实不然,现在的各院校在财政学专业上的课程配置日益丰富,旨在根据市场需求培养综合性经济人才,所以其就业方向并非是如此单一的。那么财政学专业的就业前景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就业方向一:对外贸易

外贸在沿海一带大小城市发展都非常快,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也大,而且,浙江、江苏一带民营企业也开始意识到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开始大量招聘有学历的新手,是毕业生们入行的好机会。主要职位设置包括单证员、外贸业务员等。

就业方向二:税务筹划

在合法的前提下,公司会通过税务规划尽量少缴税,另外,一些个人也将选择目前国外流行的聘请咨询师以税务规划的方式来合法减少税务支出。在今后的几年里,税务规划方面的职位将在需求和薪酬方面有大幅度的攀升。

那么如果想入行需要做什么准备?比较好的选择是进入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成为一名助理。同学们可以在学校就报考注册会计师考试,这将成为你毕业后入行的一个重要跳板,而且,注册会计师考试从考试难度到指定教材都是一流的,通过一门考试就基本上能确保你在该科目扎实的理论基础。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税务规划认证为“注册税务师”,但对在校学生来说,目前与这项考试暂时无缘,因为它的门槛为“经济类专业本科毕业必须拥有四年以上经济相关工作经验”才能报考。

就业方向三:公务员

公务员受到毕业生大规模青睐的理由大家都很清楚:稳定、工作压力小、薪酬待遇中上……但上岗竞争空前激烈,经常出现几百人竞争一个职位的场景。财政学专业毕业生的对口职位大都在财政局和税务局的税收规划、审计、资产管理等方面,由于其大学时招生人数少,所以岗位的竞争较小。

另外,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每年都有一定的校园招聘名额,对条件优秀的本专业毕业生来说,相对其他专业的竞争对手有一定的优势,建议有此意向的同学平时多关注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官方网站和历年的校园招聘要求,做到在素质培养上有的放矢。

就业方向四:其他

其他就业点包括财务会计、市场营销、职业学校或大学教师、客户服务等,那些职位虽然没有完全脱离经济类专业的就业方向范畴,但都不能说是财政学毕业生的对口就业。

上一篇: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机电学院首届教职工运动会方案下一篇:部编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