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工作心得
环评考试心得一: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生必看:非本专业考生的考试心得
这么多年的经验,总的就几条:
一、心态调整是重点
二、看书是根本
三、眼耳手协同
四、资料在精不在多
五、考试技巧+运气
下面分开来说
一、心态调整
无论是专业还是非专业考生,要克服畏难心理,要有一次通过4门的勇气和决心。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本来就2年的考试,若不能下定决心一年过,会造成循环考试的结果。
学习状态,我总结为:(一)既沉入考试,也脱离考试。全身心投入,是为沉入其中,保 持高层次的清醒,控制节奏和速度,是为脱离考试。不沉入其中,难以静心学习;不脱离考试,往往追求细节和全部掌握,打乱学习节奏。须知,我们学的最终目的是考试通过,不是成为专家和掌握全部知识。
(二)调整情绪。抑郁的情绪会让思维的范围和灵活性受限,有利于长期记忆,兴奋的情绪有利于短期记忆。其实看书看着就稍微抑郁了。
(三)适度紧张,面对考试,适度的紧张有利于记忆,过于紧张乃至害怕不可取,特别是考试前,如果经过前面的认真复习,我相信都是充满信心的走进考场的。
心态调整说了这么多,其实我认为所有的考试,都是考的毅力,意志,只要在3-4个月内,都保持强大的意志,良好的心态,都会笑到最后。
二、看书是根本
任何考试,书本都是最重要的,对环评师考试来说,法规、导则可略微看原文,有个总体印象,书本上是解剖来看的,通过导则,法律原文有个总体印象。
对案例,外行稍微阅读看下大部头案例即可,了解下环评报告是怎么回事,真要看,太累也学不到东西。具体可看辅导教材的50题,以及贾老师的博客。
对本人这样记忆力太差的人来说,法律最好放后面一点复习。第一年就是复习早了忘记了。
三、眼耳手协同
也是提高记忆力的方法。耳-推荐第一遍学习听环球教育在线的课,这样不累;案例除外,基本上是浪费时间。
手,是指做题,每章节学习后及时结合辅导资料做做练习,但是错误也不少,且练习题过多。另外,可以单独练习小计算和案例,给定时间内出答案,帮助记忆,也是一种模拟实战和检验学习效果的方法。
四、资料
不要陷入收集资料,考前模拟题的快感中,纯属浪费时间。历年的真题可以看看,考试宝典软件不推荐,错误太多。
六、谈谈运气
本人算是幸运,考试第2年过了案例,想到以前考造价师的时候,第一年就可以过案例,但是直到第3年才过,第二年比第一年的分还略低点,这就是运气。
不少兄弟,特别是业内的,不要灰心,临场发挥有好有差,改卷有松有紧,这都正常,多学习对专业有好处,像我这样的外行都通过了,你们没理由不通过。
>环评考试心得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心得>>(817字)
20XX年,首次知道还有环评这回事。办公室的两位同事闲下来就在学习,但我不关心,除了工作之外就是下棋、打球、网游,生活也很充实的。当时不知道考证还能挣钱。
另外一个朋友07年考过了环评,经他介绍,我和夫人也加入了考证大军。20XX年首次报考,四门,考前三本教材大概翻了一遍,案例教材压根就没有看,太厚。成绩也无愧于我的“努力”,四门全挂,分数出奇的低。这本是意料之中。
本人九十年代中期大学毕业,至今已十来年过去了,期间除了工作就是玩,没有看过什么书。猛一拿起和自己专业毫不相干的书本来啃,确实难度较大。更主要的,当时没有什么追求,参与考试也纯粹是应付差事,因为夫人也报考了,整天在学习,光我在玩,就不能比翼齐飞了,呵呵。
直到我的另一个同事一年之间过了两个证,环评和环保,20XX年过的。这位同事很牛的,下棋让我四子,也是我们单位冠军。我们单位很大的,好几万人。某日上班途中遇到,给了我一番良药苦口的教导,话很刺耳,我也只有听着,谁叫他棋下的比我好,一年又能拿两个证呢。
08年铩羽而归,全军覆没,案例30。夫人小有斩获,过了方法。09年开始努力,报了前两门。考前半年就开始看书,也算认真吧。考试时出了一个小插曲,法律时间居然不够。其实考到一个半小时,题就做完了,在卷面上选的,然后开始仔细的检查,检查一道,在答题卡上涂一道。还剩半小时左右,开始涂多选,当时觉得时间紧了,检查的也没有那么仔细,但还是尽量把答题卡涂得漂漂亮亮。直到最后5分钟,监考老师报了下时间,我晕,居然还有近30道多选未涂。慌了神了,一顿龙飞凤舞。时间到了,监考老师来收卷,还有十来道未涂,我可怜巴巴的望着老师,紧紧地压着试卷,说我都已做完了,再给我两分钟涂一下。老师一看确是实情,居然答应了。真是菩萨心肠啊。考完法律出来,腿都软了,又被夫人和同事一顿嘲笑。从小学到大学毕业,历经考试无数,好歹我也算久经沙场的,居然犯了如此低级之错误。第一年认真准备的考试就这样结束了。
>环评考试心得三:环评工程师考试心得>>(1802字)
环评考试几个传说的个人体会及应试技巧总结:
1、卡通过率说:有很多环评考试卡通过率,会被和谐的传说。本人体会:各种执业考试(尤其难考的,大家都在说卡通过率),可事实证明,只要分数及格就都通过了,所以如果考试不及格,那就一定要从自身找原因,千万别迷信,那只是个传说。
2、从11年开始放通过率说:个人体会,这的确是有可能,因为连续几年的环评低通过率,已经产生很多问题,在环评资质强制挂钩环评师的情况下,国家放通过率是很有可能的,从培训中心统计来看,10年通过率不到3%,而11年超过8%(培训机构统计数据),这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绝对是福音,因此大家要把握机会!
3、应试技巧:1)保持冷静,充满信心
2)仔细审题,从最有把握的做起,逐步建立信心
3)尊重判卷老师的眼睛,字迹清晰工整,调理清晰,分条答复。
4)积累专业词汇作答,尽量显示自己的专业性
5)按自己的理解,强记时形成逻辑,保证答题思路连贯性。
目前的职业考试更多是对应试能力的测试,而不是职业水平的测试,但国家制度如此,抱怨是没有出路的,只有自己努力适应!再次祝大家好运!
毕业十年了,一直在地产公司做设计管理,陆续考了几个证,初次听闻环评师还是20XX年年中,有朋友问我有没有环评师证。于是上网看环评师的介绍,发现大家对这个证件的普遍说法是比较难考,但小马过河的心态,促使我还是想尝试一下,于是在10年12月份报考了环评师。在报名审核现场,报名的人很多,和做培训报名的老师一聊,说10年整体通过率全国不足3%,信心很受打击。但既然已经剑已出鞘,怎么也得刺杀一下,想想考不过我也不损失什么,于是在审核现场预定了一本历年真题集(100元一本)。就这样完成了考试的报名。
报名时11年教材还没有出版,工作又非常忙,就这么一直等着,直到2月底拿到真题集,翻开一看,第一感觉,太生涩,看不下去。想想也许是没有看教材的缘故吧,就赶紧上网寻找教材,发现淘宝网也在接受教材预订,90元9本书(含大纲),算算账还真的便宜,想想今年第一次考,重在参与,先买个便宜的看吧。可是一直到三月中旬教材都没有发过来,联系店主,说是11年教材一直没出,要到月底才能出,LP笑话我说我是想给自己考不过找借口,不敢买原版,我嗤之以鼻,不过心里的确在打退堂鼓。就这样到了3月底,店主说已经确定仍然采用10年教材,但要一周到货,我真的是有点急了,想想不能继续等下去,必须得买书了,赶紧从当当上预定一本导则(正版),第二天到货。拿到书一看,很薄,翻开看,发现导则教材内容更像是个导则概要,如果要想了解的更多,还需要看具体的实施导则。不过薄总是件好事,至少让人心里上觉得容易些。白天工作实在太忙,无法静心看书,就晚上到家开始看书,基本上就从八点钟开始看,十二点前睡觉,就这样一个礼拜居然看完了导则,合上书,好像自己也不记得什么。4月8号,终于拿到全套教材(有图为证)。说实话,盗版的教材质量真的真是差,图基本不能看,字也有好多都是斜的。看着厚厚的案例教材,近八百页,就俩字:头大。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从此,除了偶尔加班,几乎每天晚上八点到十二点,我都坚持在书房内鏖战,毕业以后最大的感受是拿起书本就困,但困也得坚持,一会儿出来刷刷牙,一会儿出来冷水洗把脸,过于专业的词汇,实在不懂的就手机百度查查,就这样坚持着,以一个礼拜一本教材的速度,到了四月底把四本教材都翻看了一遍。案例教材也是一个礼拜翻完,行业太多,知识空白点也多,深涩难懂,尤其是有色,冶金,只好匆匆略过。进入五月份,开始翻看习题,时间过于紧迫,只能先对着答案把正确答案都填上,然后再看,看的时候再同时翻看教材,找到知识点,加强记忆,就算看第二遍了。这里尤其要提醒注意的是,对于计算题,必须弄懂计算方法。习题最后几页的模拟题,要不看答案独立完成,这样用了大概两周的时间,就把前三门习题也都看完了,最后的模拟题一对照答案,正确率大概是50%,基本确立了三门必过的信心。最后两周进入考前冲刺,第一周,非常仔细的翻看一遍案例50题,并对照真题集的答案,做了归纳总结,同时再反过来针对性的翻看一下教材,对采掘类,水利水电、房地产类,输变电,公路,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常考点做了针对性重点复习。第二周,和领导请年假,每天从九点看到凌晨一点,除了吃饭、上厕所,就是看书。要在最后一周的时间内,对教材进行第三遍快速浏览强记,同时要对案例进行最后总结归纳。
>环评考试心得四:环评考试学习心得>>(1071字)
本人并非专业从事环评的人士,但很幸运,今年第一次考试,四科勉强过关,特意开个贴子,记录自己学习的方法和心得,希望能帮助像我一样零基础的考友们,取得更好的成绩!!
我是20XX年11月30日离职,12月2日正式开始学习的,学习时也并未打算全职学,因为家是东北的,冬天较冷,马上要过年了,想着等过了年再出去工作,学这个也就是抱着试试的态度。
不过话说回来,楼主我是个认真滴人,学习开始就给自己订了个时间表,每天早上8点——中午11点半(如果起得晚了就8点半到12点),中午休息,下午13点——16点半,晚上18点——到21点半(考试前两个月,已经学到晚上10点半了)。事实证明,事先制订一个详细的学习时间表,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因为是冬天,中午可以不用午睡,也不发困。还是冬天学习好啊!!既然制订了学习表,接下来就是看自己能否按时间坚持下来。
我是先从导则开始学的,自己先大略翻了翻书,嗯,是天书!自己感叹啊,这要是想学会,岂不是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妈呀,真可怕!好在是我有之前考试练就的不怕输的心干脆,我也不看技术方法,也不看案例,我就先学导则吧,先可软柿子捏呗。就这样,我先从导则开始学。书,我自己看肯定是白费时间,连最基本的术语我都没听过,在网上买书的时候赠送的XX球网校的课件,我就先拿过来听吧。这一听不要紧,哎玛,这是个球啊!这老师不是唐御弟咩?!好吧,不管怎样,也比我自己看书强,听着课件,照着书,画了一遍。这样一遍下来,我也知道书上讲滴都是什么东东了。然后自己再一章一章看,把自己不理解不懂的地方,抄一遍,边抄边理解。提醒大家:觉得不懂的地方,最好还是自己多照书写两遍,写着写着就可能会记住,记住后才能慢慢理解,大概就和小孩子背弟子规是一样的逻辑吧。哈哈哈。自己看完一遍书后,感觉还好,貌似比之前想的简单啊!接着做题吧,管它800题还是1000题,做吧。一看题,矇了,我这书看的好好滴,怎么题一个也不会,好郁闷哩!没别的办法,重看!这回是看一章的书,做一章的题,做完题,哪些错的、不会的,在书上找答案,再记记。就这样,直到考试前,800题至少做了三遍。我自己也觉得,这种学习方法实在是笨啊,笨得要命。
导则看完后,我瞄了瞄技术方法,嗯,要不要从高中开始补习呢?数学公式,竟然还有什么积分,还考个毛线啊!我这不纯粹没事找抽型吗?还是先缓缓吧,我有点退缩了,心里给自己挖了个坑,我先学法律,法律对我来说小意思,这样一共四科,我学会两科,剩下两科自己怎么也舍不得放弃了,一般傻大姐还真没我这心思。咦,我这也不傻哈。
今天先写到这吧,哪天再继续!
>环评考试心得五:最新环评考试心得>>(1813字)
纲没有多少页,看起来也比较简单,但要理解其精髓,所以大家看教材的时候要拿着大纲对着看,在看教材的时候分别在教材上标注什么是了解、熟悉和掌握不同的符号。在这里会有很多人问什么是了解、熟悉和掌握呢。呵呵,考过的老生不少说好多考题都出大纲了,光看大纲和教材是不行的。所以就产生了找原文看原文的现象。在这里澄清一点,不是不让大家看原文,有时间看当然好了,但是我想大部分考生都是一边上班一边学习应考,时间应该很紧张,所以要把宝贵的时间要用在刀刃上,用在刀背上可就惨了。现在解释一下什么是了解、熟悉和掌握。通俗一点讲,了解就是你在教材上可以找到答案,熟悉呢,就是基本上你在教材也能找到答案也有需要你理解和运用的,建议熟悉的内容当掌握学习。掌握就是让你理解会运用,教材上包括原文上是找不到答案的,也就回答了前面的所说的,有考生说出的什么题阿,教材上都找不到答案,出大纲了。呵呵,其实他是没有掌握。其实我再讲大纲的时候,也是再说复习方法。
接下来说法律法规。法律法规不少考生认为这门课最简单,不用仔细看能考过120分就行了。这是一种误读。你可以问问考过的同志们,他们的法规考了多少分,基本上都在150分以上,因为法规与案例分析关系很紧密,你的法规看不好,案例分析这么一门就很危险。不否认法规容易,但不能轻视,这一门主要考记忆的,当然也是要理解的。理解各部门的职能,出现什么问题该哪级部门解决,该做书的做书,该做表的做表,做篇章的做篇章。各功能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要记住。法律法规其实也就这些内容。
导则,这一门不多说,做环评的,或者说考环评的,这一门大家都很重视,很多考生复习的时候就先看这本书。的确,它是做环评的指导性文件。当然你是看教材呢还是原文,自己掌握。前面和以前的帖子我已说很多,我不再累述。
方法,这一门,可能对好多考生是一个拦路虎,不少都栽在这里了。方法是导则的延伸,理解和运用。所以说方法的了解也是建立在导则的熟悉上的了解,所以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考题的分布50个单选50个多选分值50:100,这更增加了难度。所以建议考生一定要理解每一个知识点,学会运用。
案例,这一门,太多人问怎么复习了。也就是说它是最大的拦路虎。呵呵。案例是前三门的综合运用。所以要把前三门看好,呵呵,千万别忽视法律法规哦。我评审过多个项目,在评审会上,专家们首先就是发表项目对政策法规的符合性,并且参加过评审会的同志都知道,评审意见第一条就是项目对政策法规的相符性。不少同志会问,案例分析的教材怎么看阿,那么厚。我的回答是,不用看,呵呵,有些绝对了(因为我就没有看那本厚的让人受不了的案例教材,通过了考试)。案例那本教材其实就是不同类型的环评报告的缩减本的合订。在你不了解项目背景的情况下,看教材是看不出什么东西的,专家的点评也是针对这个具体项目的,对你个人来说不一定是你忽略的,你忽略的报告书上没有忽略。当然如果你有大量的时间去备考,一个项目一个项目研读。那当然好了,但对大部分同志是不允许的。那怎么办,要善于总结,把十几个类型的案例总结归纳,每一个类型的案例应该注意什么,容易忽略什么进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你也就掌握了。如果有现成的总结,要熟记。我以前发的帖子有一些对案例有帮助的内容,可以下载下来看看,针对不同的案例的总结,我找了一下我以前的总结,没有找到,电脑上的东西太多,不知道放到哪儿了,应该有的,等找到了再补传上来。还有,案例不要急着看,等前三门复习的差多了,找些案例题来看看,主要看问什么问题,怎么回答。最后再说一下考试的时候选题的问题。8选6,如果你是学化工、化学、环境等方面专业的建议选污染类型的题,如果你是学水利、交通、建筑方面的选生态类的题。在这里说明一下,在选污染类型的题的时候,要有比较大的把握。因为该类型大多都是计算的,你计算错了一分都没有,当然算对了会得高分。生态类的题,没有具体的数,所以能忽悠的也能得点分数。
1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研究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前者对后者既存在不利影响也存在有利影响。
1.1 不利影响
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期间, 首先是要占土地, 修筑水库需要大面积的土地, 施工占地属于临时占地, 会造成植被的破坏和水土流失, 其特点是工期短, 可以恢复;工程占地则属于永久性占地, 除上述不利以外, 必要时还需要移民搬迁。其次是石料和土料的采集会造成水土流失;此外, 由于工程通常是在河道附近进行, 很多活动会造成水污染, 如:砂石以及骨料等的加工和冲洗、化学灌浆、生产废水的排放、生活污水的排放等等[2];施工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弃碴, 开挖山体留下的废渣中含有炸药及废弃的化学药品等, 有的可能包含有放射性物质, 如果对这些废弃物处置不当会造成环境破坏;施工过程中的爆破、石料加工、混凝土搅拌等环节会对大气质量造成不良影响, 并且会产生噪声, 同样会影响周围的环境;施工时有时需要施工截流, 使部分河道无法正常通行, 影响水上交通。在水库的蓄水环节, 如果水库的容量较小, 初期蓄水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 对下游的影响较小;但如果水库的容量较大, 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初期蓄水, 会对下游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 甚至会影响到下游的生活用水。在水电站运行过程中, 上游的水域水位会升高, 会影响到地质环境和周围的水生生物。
1.2 有利影响
首先, 水电是清洁能源, 大量使用水电能减少环境污染。水电具有调峰的优点, 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 不会造成水质的改变, 也不会排放废弃物。其次, 水电能够有效减灾防灾, 有力环境保护。建成水库后, 河川的径流能够得到合理调节, 水位可以人为控制, 有效抵抗洪涝灾害, 减少水灾对人类造成的破坏, 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的侵蚀, 为人们提供安定的生活环境。在水电开发的过程中, 水库的建设会形成一些库湾, 在这里会生长出水生植物, 从而形成湿地, 湿地有利于小气候条件的改善, 提高生物多样性。此外, 水电站还具有美学以及旅游价值。
2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环评目的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 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环评规范, 如1992年的《江河流域规划环境评价规范》, 2003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等[3]。在这些规范中, 对水电开发规划进行了严格控制, 需要编制相应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最主要目的是:基于科学分析以及综合评价, 对工程给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以及描述, 并对其进行评估。基于定性及定量分析, 给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将对环境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并且明确所担负的生态保护责任;此外, 进行环评的又一目的是合理协调水电开发与其他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 保证水电开发的合理性, 促进其健康、经济发展。
3 水利水电工程环评主要工作及评价原则
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各个环节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是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贯穿于工程的整个过程。具体内容包括:对工程影响区域的环境进行实地调查, 对污染源要查清楚。依据工程的具体特点, 对建设给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 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生态环境, 对影响程度进行合理预测。对于评价出的不利影响, 应该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等进行应对措施的制定, 尽可能的减缓环境污染现状。对工程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以便给政府制定决策提供依据。
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具体而言, 有以下项目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规模和影响较大、工程建设风险较大的项目;采用了新产品和新工艺的项目, 环境影响不详细, 预防地质灾害措施不详细的项目。工程项目的选址不合理, 涉及到自然保护区或者实验区的项目。建设在风景名胜区中, 会对保护地带的建设造成污染的项目。涉及饮用水保护区, 国家一级保护区的项目。工程项目会涉及到国家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生存环境, 或者是工程会对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项目。工程项目会对农田造成破坏, 或是对农作物的质量造成不良影响的项目。不合理的选址, 选线有悖于区域规划、流域规划以及城市的总体规划等的项目。工程项目与环境功能的区分之间存在矛盾, 降低了环境的质量, 导致环境的某些功能退化的项目。在一些常年干旱的地区, 生态十分脆弱的地区以及水资源存在供需矛盾的地区开展的工程项目。整个工程跨越了区域和流域, 存在较大争议的项目。工程遭到的民众投诉较多, 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会议上经常出现的项目。
4 各环节环评工作重点
4.1 项目建议书环节
在项目建议书环节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最重要的是对工程影响区域的现状环境进行分析, 并有清晰的认识, 要对该区域会影响到的工程开发环境因素进行说明, 比如:工程建设是否会涉及到自然保护区、供水水源地以及国家保护动物区等。不同的区域, 都有其环境功能区分, 对于环保系统的而言, 要做好相应的规划工作。
4.2 可行性研究环节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 可行性研究环节是工作的重点, 依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4], 要进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 并且将其报送给相关的环保部门, 环保部门进行专项检查。在报告书中, 要对工程不会制约环境因素进行明确, 同时要综合分析其对环境的各种影响;对于不利影响, 还应该提出相应的可行应对措施。
4.3 初步设计环节
初步设计环节的工作重点是进行环境保护措施的具体落实, 对环境保护的工程量进行计算, 并且估算出环境保护的投资, 并将其列入到项目的总投资中。初步设计的深度应该同步与工程设计, 要明确环境措施管理的责任人, 为项目的各项管理提供验收依据。
5 结语
水利水电工程充分开发利用水资源, 同时可以防治水害, 其主要特点是:投资大、施工工期通常较长, 会涉及到大面积的流域, 对生态环境具有较大影响;其环境评价已经作为一项制度在实践中得以实施, 取得的成效也是有目共睹的。
参考文献
[1]张虎成, 魏浪, 张习传.水利水电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贵州水力发电, 2007, (5) :22-25.
[2]韩勇.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中的社会评价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04.
[3]陈若缇.水坝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与环境资源价值损失核算[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关键词:互联网;环评;措施;提高
环境评价简称环评,是指在对一系列工程建设之后,对环境做出评估、检测与预测,已达到预防和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在这个友好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我们不能为了快速发展经济而减少了对环境的关注,这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做法,所以提高环评工作项目措施是很具有现实意义的。
1、环评工作项目的概况
环评项目是指在一定区域内进行开发建设活动,事先对拟建项目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定,并提出防治对策和措施,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决定开发建设活动能否进行和如何进行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制度。它对可以开发的项目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提出了超前预防对策和措施,强化了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现阶段,由于互联网的普遍应用,环评工作离不开互联网的使用。
2、环评工作相关部门的工作体系
环评工作相关部门的工作体系内容如下:先基本上适应所有可能对环境造成显著影响的项目,并能够对所有可能的显著影响做出识别和评估。然后对各种替代方案(包括项目不建设或地区不开发的情况)、管理技术、减缓措施进行比较。接着生成清楚的环境影响报告书(EIS),以使专家和非专家都能了解可能影响的特征及其重要性。之后包括广泛的公众参与和严格的行政审查程序。最后、及时、清晰的结论,以便为决策提供信息。
3.环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环评工作的时效性问题
规划环评项目工作的滞后是影响环评工作时效性中很重要的一项问题。本该在规划草案形成之前开展环评工作,但该项工作经常滞后于规划编制工作,依据环评工作提出的规划调整建议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困难,只能在既定规划的基础上提出环境影响的减缓措施,削弱了规划环评应起的指导性作用。[2]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常常是某项规划到了报批阶段,才临时开展环评工作,或是为了使某具体项目立刻实行才开始草订规划并开展规划环评,导致现有的规划环评大多是在决策链的末端进行或流于形式,无法体现规划环评作为战略决策一部分的重要意义。所以,解决环评工作中的滞后性是刻不容缓的。
3.2环评工作管理中的不足
环评工作如果想顺利进行就必须要有规范的管理制度与优秀的管理人员,不过根据当今社会的现状,情况不容乐观。在环评单位中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质量不过关、环评工作人员职业素养不够、环评单位的审查方式不够科学都是常见的问题。在建设单位中还存在监督管理不够的问题。所以,解决环评工作中管理不足的现象很具有现实意义。
3.3公众参与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公众参与是环评决策民主化的重要保证。环评项目工作中的公众参与是让项目所在地周围即项目环境影响范围内的公众充分了解该项目的内容,并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提出建议,使项目采取更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和敏感保护目标不良影响的重要途径。但现阶段在公众参与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如公众参与调查多由建设方委托环评单位进行,环评机构为了得到环评费往往会“得人钱财,替人消灾”,想办法提高公众的同意率;还有公众一般不理解项目的环境影响,往往会受建设方或调查人员的引导,忽视项目实施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附和建设项目对环境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的观点。
4、提高环评工作的有效措施
4.1提高环评工作的时效性
想要提高环评工作的效率,首先要提高环评工作的时效性,减缓环评工作的滞后性。在这个互联网时代,网络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提供了方便。在进行环评工作时,各环评工作部门可以建立一个网络信息共享平台,这样每个部门可以充分的了解到其他部门的工作进度,对自己部门的工作做出适当的调整,使每一个工作环节都可以根号的衔接,最终达到提高整个工作的效率。这样,应用互联网平台就可以提高环评工作的时效性。
4.2提高环评工作中的管理措施
要想提高环评工作的管理措施,最先应该加强对环评单位的管理,方法如下:保证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质量、提高环评人员职业道德、改进环评单位的审查方式。之后就要对建设单位进行监督管理。有效监督是规划环评有效性的最重要保障,是环境决策公平性的根本保障,也是我国现阶段规划环评工作面临的巨大挑战。通过对西方环评体系研究,可知独立的监督机构和广泛、有效的公众参与是实现监督有效性的关键。所以适当的管理措施在提高环评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
4.3提高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公众参与原则即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利益和主张。它是是环评体系的核心,是预测、评价和制定环保政策的重要依据。受社会文化背景影响,我国公众参与并非一个独立环节,而更多靠政府召唤进行,存在一定随意性。所以提高公众参与的办法主要有项目信息在大众媒体公示,公众参与调查时要选择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层次、不同行业和职业的公众参与评价,切实做到能够代表项目影响范围内的公众意见。在现今这个互联网时代,由于网络的广泛使用,使得各行各业的公众可以很迅速的得到关于环评的信息。环评相关部门可以建立一个网络平台,将调查问卷在网络上发布,然后呼吁群众积极填写或是提取意见,这样就可以充分的提高公众参与的有效性,更可以使环评工作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4.4有效实施环评影响后评价
环境影响后评估是在开发建设活动实施后,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为基础,通过评估开发建设活动实施前后污染物排放及周围环境质量变化,全面准确地反映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实际影响和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性。目前,大多数项目通过环保“三同时”验收后常态化监管严重缺失,这就要求环评影响后评价起到作用了。此时,我们需要保证管理部门要依法加强例行监管,奖惩分明"对污染治理做得好的企业通报表扬,并给与治污资金和税收方面的奖励;对有问题的企业严罚重罚,大幅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直至移送司法机关处理"。而管理部门可以将检验的结果公布到网上,这样群众也可以及时的进行监督。同時,我们还需要组织有关部门定期对企业的污染治理设施运转情况和排污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和跟踪评价,形成常态化监管机制,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尽量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由此可见环境影响后评价在环评工作中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
5、结语
环评工作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人们对环评工作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探究提高环评工作项目措施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在这个互联网时代,由于信息的传播途径广泛,使得公众对信息的取得更加便捷。这也使得公众参与环评工作内容也不断增加,更加强了公众对环评工作的监督。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法规汇编.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3.6~7
入公司一个多月以来,学到了很多东西,无论是工作方面,还是为人处世,都让我深刻的感觉到社会更像一所大学,而且这所学校里有着我学不完的东西。
通过一个多月的工作,我深刻的认识到为什么环评被称为技术工作。它不仅仅需要我们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认真的工作态度。作为一个刚走上环评工作岗位的新人,我觉得自己首先应该吃透环评中的各项导则标准、法规政策,并要时刻关注国家发布的新的环评政策,这样才不会在编写环评中出现严重的原则性错误;其次要在工作中养成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同时,还要加强自己的文字写作能力,和与别人的语言沟通能力。
作为一名刚走出校园步入工作岗位的新人,我要进行一下深刻的自我反省,因为我没有在短时间内将自己从一名学生成功的转变为上班族,走上工作岗位依然保持着自己在学校时候的懒散的作风,没能够充分的利用上班的时间来充实自己,更没有在工作上严格要求自己,工作积极性不够高,求知欲望不够强。
为了尽快走上工作的正轨,我给自己制定了以下工作计划:
1、认真做好手里的项目,编写环评的过程中要多向前辈请教,吸取他们的经验;每做完一个项目,要针对自己在这个项目中出现的问题做好总结。2、3、4、多掌握环评中的各项导则标准、法律法规,提高自己的环评理论水平。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充分利用上班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争取熟练掌握环评中的各项计算工具,和作图软件,为以后的工作打好
基础。
5、做好总结和反省工作,争取每天都有新的收获和进步。
这一年,是我人生旅途中的重要一程,期间在领导的培养帮助、同事们的关心支持下我逐步融入环评工作者这种环境和角色。我静心回顾这一年的工作生活,收获颇丰。现将我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1、取得收获:
2016年共完成了21个环评报告表,其中涉及到社会服务类、生物化工类、机械加工类等,单独完成2个医院项目的环评报告书,和石金华共同完成2个道路项目的环评报告书,积累了各行业宝贵的环评编制经验。2016年6月份参加环境监理培训,并取得了环境监理证书。在工作中,虽然遇到过不讲理的业主,更多的是对环评工作给予支持的业主,受到过表扬鼓励,也受到过质疑,抗压能力、抗挫能力得到大大提升。
2、存在的不足:
2016年虽然收获颇多,遇到的问题也颇多,基本每个项目都是在磕磕碰碰中完成的,每次拿到批复又让我觉得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在知识储备上,每当遇到一个新类型的项目时,所掌握的行业的规范要求都不够让我能有足够底气面对业主,学习速度跟不上项目进行速度。在审批流程上,每个区每个类别的项目流程并不能做到完全清楚明了,或者管理部门更新了流程没有及时跟进,不能很好的服务业主。在业务能力上,当某一时段项目量猛增时,无法很好安排好每个项目的进度,工作节奏掌握得不好,常常工作生活无法分开。
3、新年目标:
虽然存在众多不足,但是这也是进步的开始。在新的一年里,希望自己①能尽量挤出时间对每个项目存在的问题和学习的新知识进行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节约日后的环评编制时间。②把握好工作节奏,效率集中,利用好碎片时间。③认真准备5月份的注册环评师考试,尽快通过考试。
4、感谢:
(征求意见稿)
为进一步深化环境保护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效能,加强建设项目批后监管,切实做好我市环评审批改革工作,根据《甘肃省环境保护厅环评审批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结合我市环境保护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加强建设项目环评管理,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不断提高服务意识,以环境优化经济发展,以服务提升管理质量,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减轻企业负担,积极破解环评审批中的难题,努力促进全市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环评审批改革坚持以环境承载力和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为基本依据,统筹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统筹区域发展、城乡发展和产业发展,把握好五个方面的原则。
(一)依法依规。坚持依法行政,在法律制度框架内大胆探索,创新机制,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禁止未批先建、边批边建、未验先投等违法行为。
(二)分类审批。根据建设项目性质和环境影响程度,实行建设项目环评分类审批制度。制定分类审批管理名录,依法依规采取豁免审批、备案、开辟绿色通道等方式进行分类管理。
(三)提升服务。探索环评政府“买单”工作机制,各类工业园区、开发区规划环评由政府负责完成,环境技术评估费用按项目审批权限分别由市、县(区)财政承担。简化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减轻企业负担。
(四)加强监管。加强对新批项目的“三同时”管理制度落实的监督管理,切实转变“重审批、轻监管”的现象,确保环评审批权限放得下、管得住。
(五)先行先试。按照省环保厅确定的试点内容,先行下放市级大部分审批权,界定审批权限,制定名录,并分别提出实施细则或管理办法,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先行先试,成熟一个,实施一个。
三、重点工作任务
(一)建立区域建设项目环保准入差别化管理制度 针对不同主体功能区、环境功能区、污染防控区域的生态环境特征和环境承载能力,分区分类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政策,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下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程序,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强化事中事后环保监管,提升环境保护优化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的能力,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1、按生态环境功能区实行差别化管理审批
(1)严格执行生态红线。在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等区域要划定生态红线。以环境功能区规划为依据,完善环境评价审批制度,针对各类区域的环境功能特点,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审批。
(2)宽严相济,实行分类准入。针对我市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和环境承载力,实行分类环境准入,探索建立基于不同区域的建设项目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3)合理分区,优化产业布局。以我市主体功能区中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不同功能定位为基础,结合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将全市划分为工业准入优先区、城市人居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特殊环境敏感区等5个区域,分别实行不同的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政策,优化项目准入,引导工业项目向园区集聚,实现产业集聚发展、污染集中控制,构筑良好生态屏障,保障人居环境安全。
(4)分类准入政策
①工业准入优先区:主体功能区划重点开发区域中产业集聚区、各人民政府规范设立的工业园区,以实现环境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引导工业项目向园区集聚,科学高效利用环境容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②城市人居功能区:主体功能区划重点开发区域中城市、县城建成区,以及点状开发的城镇中以居住、商贸、文教科研为主的区域,以保障人居环境安全为目标,坚持重污染项目“只出不进”,严格控制工业开发活动,着力解决大气、水和噪声污染等城市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③农产品主产区:主体功能区划限制开发区域中的农产品主产区,要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为目标,严格控制工业开发活动,支持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防止不合理工业开发对农业生产环境的不良影响。
④重点生态功能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以构筑良好生态屏障为目标,实施面上保护、点状开发,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和开发范围,支持适度发展资源开采、旅游等产业,防止成片蔓延式开发扩张。
⑤特殊环境敏感区:主体功能区划的禁止开发区以及依法划定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要以确保区域生态安全为目标,实施强制性保护,除文法律法规许可的设施外,其他基础设施工程不予审批。
(牵头部门:市发改委,配合部门:市工信委、市环保局)
2、试行依据环境质量进行差别化管理政策 环境质量不达标区域,不论是重点开发区还是限制开发区,均限制排放超标污染物的项目审批,环境质量良好,环境容量富裕区域,除禁止开发区外,简化审批手续。(后续阶段)
(牵头部门:市环保局,配合部门:市发改委,市工信委)
3、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制度。优化开发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我市现有产业布局,对重复产能建设项目,根据所处区域限批,新型产业简化审批。(后续阶段)
(牵头部门:市发改委,配合部门:市工信委、市环保局)
4、依据环境容量实行差别化管理
对于环境容量相对宽裕地区,在确保主体功能和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在环境准入上予以倾斜,引导项目集聚发展, 实现环境容量高效利用;对于水、大气和重金属等环境问题相对突出区域,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政策,控制污染物新增量。(后续阶段)
(牵头部门:市发改委,配合部门:市工信委、市环保局)
(二)实行建设项目环评分类管理制度 依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将建设项目分为审批、备案、豁免三大类,分别制定公布《豁免名录》、《建设项目环评备案制管理目录》和《审批目录》,向社会公告。
1、对未列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且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不存在噪声废气扰民、没有明显污染物排放或造成生态影响的建设项目,原则上不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范畴,制定公布《豁免名录》,《豁免名录》内的建设项目可以不办理环评审批手续。
2、对以政府投资类项目和公共(益)事业类项目等环境影响轻微的项目实行备案制管理,制定公布《建设项目环评备案制管理目录》,列入目录的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机关仅对上报的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实行形式审查,不再进行实质审查。应编制报告书(表)的建设项目,由环评单位对其环评文件和结论负责;应填写登记表的项目,由建设单位对项目实施的环保可行性负责。
实行备案制管理的建设项目,审批机构不再进行现场踏勘和受理公示、批前公示。
备案材料上报环评审批机构后,经环评审批机构形式审查认为资料齐全、环评结论可行的,出具“按环评结论,同意备案”(报告书、表)或“同意备案”(登记表)的意见,即报即受理,现场办结,并及时将备案材料移交给环境监察机构。环境监察机构负责做好现场“三同时”监管工作,及时处理相关环境污染和信访等事宜。
3、将市、县区审批权限内的审批类项目再细化分为A类、B类、C类,其中A类项目由市级环境评估机构进行技术评估后按审批权限审批,属县区审批的原则上在1年的过渡期内由市级市级环境评估机构进行技术评估后由县区环保主管部门审批,过渡期后由县区按规定审批;B类项目由环保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后按审批权限审批;C类项目由环保主管部门审查后直接审批。
(责任部门:市环保局)
(三)简化审批环节和流程
1、进一步下放审批权限。原则上实行属地审批和管理,将市级环评审批权限的90%以上下放县区环境保护部门;下放后市级只保留对环境影响较大的酿造、淀粉、酶制剂、酵母、印染类等项目、跨县区行政区域的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及验收事项和4项核与辐射类审批事项。
2、减少审批前置。建设项目建议书批准文件或备案证不作为环评受理前置条件;对选址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区域控制性规划项目的国土、规划、林业、农业等部门对项目选址的意见等不作为环评受理前置条件。对市级环保部门审批的不涉及污染物总量的环境影响报告表项目,下级环保部门无需再出具预审意见。
3、环保部门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对符合环境准入和总量准入的非工业类建设项目简化审批流程:备案类项目,即报即受理;审批类项目,环评审批前可先行出具环评服务联系单,用于其他审批部门流转。对政府投资的不涉及环境敏感区的水利、道路、市政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政府公益惠民项目,环保部门出具初步意见,用于其他审批部门流转。
4、依据分类确定的审批类项目名录,建立阳光审批绿色通道,明确审批时限和责任,分不同类别提高审批效率和质量。制订详细的服务规范和标准,做到审批内容、申报材料、审批条件、审批流程、审批时间标准化、规范化,向社会公开,实行“阳光审批”。
A类项目:技术评估在15个工作日完成,报告书修改工作7个工作日内完成、报告表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不含环境监测时间)。技术评估后,对资料齐全、无需补充相关情况的项目,报告书和报告表分别在20、10个工作日内完成批复。
B类项目:在专家评审后,报告书修改工作7个工作日内完成、报告表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不含环境监测时间)。对资料齐全、无需补充相关情况的项目,报告书和报告表分别在10、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C类项目:对资料齐全、无需补充相关情况的项目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
(责任部门:市环保局)
(四)提升服务水平
1.服务前移。对全市确定的重大引资项目或筹备上市项目,结合前期论证会等情况,主动介入提前服务,并做好跟踪服务。
2.完善环评专家库。组建一支由河西五市业内专家组成的环境影响评价专家队伍,提高我市环境统筹能力和科学决策服务水平。
3、完善环保管理机构。将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纳入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负责全市环境技术评估工作,服务全市项目建设;设立各县区工业园区环保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先行赋予县区级环评审批及验收管理权限的管理机制,切实增强工业园区管理机构环保服务能力。
4.培育并强化环评、监理、监测市场对技术支撑的作用,弱化行政机关的技术监管,即环评单位对环评及评估结论负责,监理单位对“三同时”制度落实及污染防治设施质量负责,监测单位对监测结论负责。环保部门要加强对环评、评估、监测资质的管理。这些机构必须完全脱离环保部门,社会化管理,独立运行。并建立省、市、县区相应的资质管理办法,对环评、评估结论不相符,“三同时”监理不到位、环境监测数据不实的单位,不得再在本辖区内承揽相关业务。
5、建立环评审批和验收职能分离,逐步做到负责经办审批的工作人员不再承担审批项目的竣工验收工作,环保验收工作由负责“三同时”监察的部门实施,形成相互制约机制,充分实现资源共享,无缝对接;取消环保试生产审批,建设项目需要试生产的,建设单位在试生产前三个月内办理试生产排污申报手续,申领《排污许可证》后即可进行试生产,最长在1年内须完成竣工环保验收。
6、提升中介服务水平
①环评文件“瘦身”。突出环评要点和重点,精简、压缩不必要的内容:自然社会概况、相关计算过程,特别是已完成规划环评审查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内建设项目环评文件,有关现状评价、预测评价等环评章节尽量简化。
②制定和完善中介机构管理考核办法。把环评报告、验收调查(监测)报告编制质量、收费、人员管理等事项作为对中介环评机构考核的重点内容。市本级和上级环保部门的考核结果为优秀或良好以下的,下将不再受理该环评单位的环评报告和验收调查(监测)报告。
③压缩环评编制时间。将环评报告书、表编制时间缩短至40个工作日、10个工作日(开展公共调查的1个月)内完成。④提升环评监测效能。实行环评监测社会化运营。通过市环保局现场能力评估的环境检测公司均可依法依规在我市开展环评监测业务和“三同时”监测业务。
(责任部门:第1、2、4、5、6项为市环保局,第3项为市财政局、市编办)
(五)探索建立建设单位法人环保“三同时”主体责任制度
建立建设单位法人环保“三同时”保证金制度,保证金以环评“三同时”环保投资金额为准。
加强环评、评估、环境监理、环境监测单位及个人资质管理,制定暂停、吊销等管理制度办法,加强对项目事中、事后监督管理,对违规的环境评价、评估、“三同时”监理,环境监测单位及相关人员进行处罚。
(责任部门:市环保局)
(六)加强批后监管
以不欠新帐为原则,加强新批项目“三同时”管理制度落实的跟踪督查,确保项目的建设、试生产、正式投产等环节符合环保法律法规要求。
1.跟踪督查问题。环保部门的行政审批部门及时将新批的建设项目移交到负有“三同时”监管职责的部门,后者应当按规定要求进行跟踪督查。2.组织验收。“三同时”监管部门应当在规定日期内组织现场竣工验收。竣工验收组提出整改意见实行菜单制和一次性告知制度。竣工验收的重点应当放在污染防治措施的落实上,除规定需要补办手续的情形外,非主要产污环节的设备变更、布局调整不应作为通过“三同时”验收的否决条件。现场竣工验收小组的负责人一经确定原则上不得更换。
3.加强日常管理。对已通过“三同时”验收的建设项目,环境监督管理部门要按规定将企业及时纳入日常管理。为加强事中、事后管理,参照嘉峪关市的做法,成立环保警察机构。
4.探索建立环保竣工验收商业保险介入制度
建立“三同时”验收专家库,对污染严重项目实行专家验收制度。落实“三同时”验收环境污染等责任保险制度。增加社会化监测机构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业务内容,建立社会监测机构市场化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机制,由社会化监测机构组织专家进行验收,开展验收监测,形成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意见。
(责任部门:市环保局)
(七)建立公众有效参与阳光环评制度
对备案类项目,由环评编制单位按《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要求开展公众参与,审批机构不再进行现场踏勘和受理公示、批前公示。对审批类项目,建立我市环评公众参与制度,每个县区引导成立2-3个义务的环评公众参与非政府组织,在环评编制阶段采取在统一的信息发布平台发布信息征求意见、发放调查报告和征求环评公众参与非政府组织意见的方式进行,在技术评估阶段采取电话回访、随机邀请被调查对象、邀请环评公众参与非政府组织参与技术评估会的方式进行,确保公众参与的真实性。切实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在受理建设单位申报材料后,按规定在门户网站上公开建设项目环评报告全本(不含涉密内容)及相关信息,充分征求公众意见。
(责任部门:市环保局)
四、工作进度安排
(一)准备阶段(2015年4月至5月中旬)
制定改革总体方案,确定改革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二)方案制定阶段(2015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制定改革各部分实施细则,征求各方面意见。
(三)方案及细则完善阶段(2015年6月下旬至8月底)充分开展调研,借鉴外地改革经验,查漏补缺、扬长避短,细化完善改革方案和实施细则。按照成熟度分批印发改革方案及实施细则.(四)改革实施阶段(2015年8月至12月底)实施改革。
(五)经验总结阶段(2016年1月至2月)
总结改革中的经验教训,形成改革试点工作总结。
五、组织领导与职责分工
(一)组织领导
市政府成立市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工作的统筹协调与决策,由分管市长任组长,市环保局局长任副组长,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编办、市环保局等单位为成员。市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办公室主任由分管领导担任。
(二)职责分工
市环保局负责制定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出台和完善配套环评审批文件。
市发改委负责按生态环境功能区制定项目差别化管理清单。
市财政局负责制定市级环境评估机构纳入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意见和环境评估费用财政承担的具体办法。
市编办负责协调落实县区环评审批专业技术人员编制、工业园区环保管理机构设立和人员落实。
市公安局负责落实环保警察机构的设立工作。
(三)几点要求
1、市各有关部门、各县区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定专人负责改革任务的落实,制定具体措施、明确任务进度,务必于2015年7月底前完成各部分实施细则的制定印发工作,确保改革工作按时推进。
2、按照下放权力但不下放责任的原则,市环保局负责指导、帮助县区落实好下放事项的承接工作,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纳入财政预算后要免费为县区开展为期1年的环境技术评估工作,市环境监测站要帮助县区做好项目验收监测工作,各县区要增加编制,及时配备相关技术人员,早日介入工作,开展培训,使其在1年过渡期后能独立承担工作,确保下放事项能够管的好,接得住。
3、请求市政府解决的事项。
(1)将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由自收自支单位变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2)同意成立环保警察机构。
(3)同意设立各县区工业园区设立环保管理机构。(4)为市、县区环境监察机构增加人员编制。
关于征求《舟山市排污许可证“一证式”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意见的公告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有效发挥排污许可证对排污单位环保管理的龙头作用,扎实推进我市排污许可证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根据《关于开展浙江省排污许可证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浙环函„2015‟100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舟山市环保局制定本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现将征求意见稿全文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如有修改意见和建议,请于2015年11月25前以书面或直接在网页上留言的方式反馈至舟山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
舟山市排污许可证“一证式”改革试点工作
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有效发挥排污许可证对排污单位环保管理的龙头作用,扎实推进我市排污许可证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根据《关于开展浙江省排污许可证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浙环函„2015‟100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优化事前审批,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以排污许可证管理为龙头,推进污染源排污行为管控,突出排污单位环境主体责任,提高排污单位守法意识,提升环境管理水平。
二、总体目标
理顺排污许可证与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制度、总量控制、排污申报登记、排污收费等污染源管理制度的关系,重新定位和设计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使排污许可证成为许可、核定、监管企事业单位排污行为的基本管理制度,成为环境监管的执法依据、企业环境行为的守法文书、公众环保监督的参与平台。通过试点探索,构建起污染源“一证式”管理新模式。
三、主要内容
(一)排污许可证制度改革试点范围
我市排污许可证制度改革试点范围为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但其列入环境影响评价审批豁免和备案的建设项目不纳入排污许可证管理。
(二)排污许可证制度改革试点主要内容
1、整合排污许可证管理内容 ①扩充排污许可证管理内容,将废水、废气、噪声、固废等污染因子的监管要求统一纳入许可证管理。其中列入国家总量控制范围的污染物实行总量、浓度双控,其它废水、废气污染物实行浓度控制。
②副本内容全面体现环评报告对排污单位建设期、运营期及停产关闭等全过程的管理要求,系统集成排污单位历次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环保竣工验收、日常排污检查以及限期整治等各项环境管理要求,体现排污许可证“一证式”管理的基本精神。
③构建排污许可证信息管理平台,并与“智慧环保”和移动执法系统相衔接,对排污许可证内容进行动态管理,提高对排污单位环保日常监管的工作效能。
2、重构排污许可证管理流程
以排污许可证为污染源管理的核心和主线,有机衔接各项分散的环境管理制度,重新构造排污许可证的核发、监管流程,体现事先许可和事中事后监管全过程管理。同时兼顾“一证式”管理模式下的流程整合简化,实现污染源管理“一证对外”。
①将试点排污单位的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前移至项目审批阶段。首次核发许可证与其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同步办理,环评审批意见纳入排污许可证登载。排污单位已持有排污许可证的,在其新增建设项目通过环评审批后同步变更许可证;无新增建设项目的,在其许可证到期提出延续申请时换发新证。建立排污单位承诺制度,排污单位申领排污许可证时应承诺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要求的环保责任和义务并严格执行。
②优化事前审批程序。
一是推广“豁免制”。在原有豁免审批目录基础上,把 其它未列入国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目录》但基本不产生环境影响、不扰民的建设项目,也按豁免审批管理;豁免项目不需办理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和“三同时”验收手续。
二是扩大“备案制”。严格落实工业企业“零土地”技改项目审批方式改革。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的所有工业企业“零土地”技改项目和位于已开展规划环评的县级以上各类产业园区内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且污染物不增加、不涉及环境敏感区、废水纳管集中处理的工业企业“零土地”技改项目试行承诺备案制。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范围扩大至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的所有建设项目,以“告知—承诺制”方式融审批于管理。
三是优化“预审制”。对选址位于已开展规划环评的产业园区内、符合《舟山市环境功能区划》的建设项目提供审批便利,先行出具环保意见,由原先的“预审意见”优化为“初步审核意见”,为其它行政许可部门审批项目提供前置意见。
四是简化“审批制”。推行并联审批,环保审批与其它部门审批工作并联进行;在建设项目选址符合《舟山市环境功能区划》前提下,除特殊项目外,不再要求其他行业主管部门出具预审意见。利用现有土地和厂房建设项目其产权资料不作为环保审批前置条件,改由行业主管部门自行把关。
③环保部门将建设项目“三同时”要求载入排污许可证,纳入排污许可证监管范围,强化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和排污许可证执行情况的动态监管。环保部门定期对排污单位的建设情况加强监察和指导,督促排污单位落实“三同时”制度。在排污许可证“一证式”改革过程中,适时开展环保竣工验收制度改革。
④将区域总量通过排污许可证落实到具体排污单位,对排污单位的总量控制要求以许可形式体现。将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作为许可证发放的前提条件,并将企业生命周期过程中的排污权有偿和交易记录在许可证中载明,作为排污单位有偿取得排污权的确权形式,使排污许可证成为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推进保障。
⑤整合各污染因子数据核算体系,以统一数据在排污许可证上登载。将排污申报、排污收费、固废管理等涉及到的水、气、固废污染物的产生、排放量等核定数据登载在排污许可证副本上。将排污单位提交的排污信息及缴纳排污费情况自动登载到排污许可证信息平台,实行信息共享。
3、凸显排污单位环保主体责任
建立排污单位自我管理机制,通过在排污许可证中明确排污单位自行监测、自行报告和自行记录的要求,强化排污者环境治理主体责任。排污单位严格实施 “一厂一档”管理制度,切实提高企业环保管理水平。
排污单位根据行业、规模、控制级别等不同分类采用差别化的监测指标和频次开展自行监测。
实行排污许可证执行情况定期报告和重大变动信息动态报告,统一执行报告大纲和格式规范。排污单位建设期报告内容主要为“三同时”落实情况;运营期报告内容主要为排污许可证制度执行情况报告。排污单位在申请排污许可证变更前应向环保部门提交重大变动信息动态报告,并对其报告的及时性和真实性负责。排污单位应在每年3月底前向环保部门提交上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未按时上报或报告内容不符要求的限期整改,逾期未报的排污单位,将名单提交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系统并向社会公告。排污单位连续两年未按要求报送执行年报且拒不整改的,由原发放排污许可证的环保部门向社会公告并按未按排污许可证要求排污依法处理。
4、强化排污许可证日常监管 强化政府监管,严格环境执法,突出排污许可证在环境监管中的刚性约束。对存在未批先建、超标超总量排放、逃避监管偷排污染物等环境违法行为,以及存在弄虚作假、违反排污许可证管理要求的排污单位,采取警告、责令整改、停产整治、行政处罚等措施,情节严重的视作未取得排污许可证依法处理。并将违法事实、处罚决定和整改情况等录入排污许可证信息平台。
建立排污许可证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对排污许可证发放情况和排污单位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等各类管理信息公示、公开,建立畅通的公众监督渠道及信息响应机制,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对排污单位存在违反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的,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纳入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系统。
(三)排污许可证制度改革具体工作
1、落实责任分工,全市同步推进
本方案由市环境保护局组织实施,并按方案要求制定实施细则予以落实。全市同步推进排污许可证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定期交流研究改革工作推进情况和遇到的困难,重大问题及时报市政府研究解决。
2、加强政策学习,完善试点改革
积极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改革,探索研究符合实际的环保管理模式,向上级汇报改革试点工作的重点难点争取政策支持,为排污许可证制度改革工作创造良好环境。同时关注国家和省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研究和政策调整,学习其他各试点地区的实践经验和先进做法,融入到我市的试点工作中。
3、加强技术支持,确保方案实施
煤炭生产和洗选过程会产生大量煤泥、洗中煤、煤矸石等低热值煤, 如果不能合理利用, 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 甚至引发地质灾害。若能充分利用, 则可变废为宝, 化害为益[1]。
2012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 山西代表团提交的“关于山西省发展低热值煤发电产业的建议”被列为重点办理建议[2]。山西省先后四批低热值煤发电项目取得了同意开展前期工作的函。
本文针对与普通火电项目的不同, 分析了山西省低热值煤发电项目环评工作的特点。
1 产业政策及相关规划符合性
1.1 产业政策的相符性
低热值煤发电项目除需符合普通火电项目的产业政策外, 还要符合低热值煤发电项目的相关产业政策。有关火力发电项目的产业政策多达10多条, 其中有关低热值煤发电项目的有3条~4条。另外, 如果定位为热电联产项目, 则产业政策相符性内容同样不可缺少相关要求。
此类环评工作一般需单独研究, 论述项目与相关产业政策 (包括国家和山西省) 的相符性。由于采用文字描述篇幅太长, 且不明了, 因此通常会列表明确产业政策中的相关要求、项目相关情况及符合性分析, 以求一目了然, 方便评审专家和审批部门用最短时间判断项目的产业政策符合性。
1.2 相关规划的相符性
《山西省低热值煤发电“十二五”专项规划》于2015年4月15日取得了山西省发改委的批复。环保部于2014年7月组织召开了该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查会, 并形成了审查意见。因此, 相关规划的相符性分析部分, 除普通火电项目需分析的相关规划 (如城市总体规划、环保规划、电力工业发展规划等) 外, 低热值煤发电项目环评还需分析与《山西省低热值煤发电“十二五”专项规划》及规划环评报告书审查意见的相符性。
大多数低热值煤发电项目包含供热工程, 或热电联产, 或兼顾供热。如属此类项目, 需有热电联产专项规划和集中供热专项规划作为依据, 分析与两个规划的相符性。
另外, 山西省主要围绕晋北、晋中、晋东南三大煤电基地, 重点依托大型洗煤厂 (群) 建设煤电一体化低热值煤发电项目。位于矿区的低热值煤发电项目需符合矿区规划及规划环评的要求。
2 煤源的保证性
低热值煤发电项目所用燃料包括煤矸石、洗中煤、煤泥, 若采用循环流化床锅炉, 一般为三种燃料按一定比例配制的混合料, 如采用煤粉炉, 燃料可能为洗中煤和煤泥的混合料或仅为其中一种。所以山西省大多低热值煤项目均邻近洗煤厂选址, 燃料运输距离原则不超过30 km。并且, 国家对于不同种类燃料组合的低热值煤热值均有要求。环评时要求对项目煤源进行详细调查, 包括低热值煤产量、可供应量和热值, 燃料运输距离及煤源单位是否具有合法环保手续。
3 供热工程
3.1 供热现状和供热规划
前文提到, 大多数低热值煤发电项目或兼顾周边用热, 或为热电联产项目。有关区域内和项目供热范围内的供热现状和供热规划必须明确, 这部分内容需以区域热电联产专项规划或集中供热专项规划为依据。
供热现状的内容通常应包含“两图一表”, “两图”指区域内现状热源分布图和各热源的供热范围图, “一表”指各现状热源供热负荷表。
对于供热规划, 通常采用“三图二表”表述, “三图”为区域内供热分区及项目供热范围图、区域内规划热源分布及各自的供热范围图和项目供热范围内供热管网走向图, “二表”为规划热源的热负荷分配表、项目供热能力和供热负荷对比表。
3.2 供热产生的环境效益
低热值煤发电项目供热产生的环境效益体现在两方面:a) 为供热范围内现有的热用户实施集中供热, 替代现有采暖小锅炉、土炉灶或小型集中供热热源, 为显在的环境效益;b) 为供热范围内在建和规划拟建的热用户供热, 将避免热用户自建采暖小锅炉、土炉灶等小型热源, 为潜在的环境效益。
为评价显在的环境效益, 应对供热范围内现有的采暖小锅炉、土炉灶或小型集中供热热源进行详细调查, 包括锅炉所属单位、安装位置、台数、吨位、供热面积、年耗煤量、所采用的烟气治理设施、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及烟囱高度和烟气出口内径等, 以便核算项目供热替代热源所能实现的污染物减排情况, 预测因污染物减排而引起的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程度。
针对潜在的环境效益, 只需在供热范围内在建和拟建的热用户用热面积调查的基础上, 估算其运行后耗煤量、污染物减排量即可。因该类热用户尚未因采暖对环境污染产生贡献, 可不再参与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4 总量控制
根据山西省环保厅《关于严格低热值煤发电项目环评审批实施细则》, 新建低热值煤发电项目必须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应来源于火电行业, 热电联产机组供热部分总量指标可来源于其它行业。并且, 全省燃煤发电机组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执行超低排放标准II, 基本满足GB13223-2001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燃气轮机组”排放限值要求, 总量控制指标可按1∶1置换。
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报送全省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调整计划的通知》中要求“全省所有3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发电机组必须在2017年底前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因此, 对于扩建项目, 通过现有工程超低排放改造后, 主要大气污染物削减量一般情况下可以满足扩建工程发电部分总量置换, 供热部分总量指标可由其供热替代小锅炉污染物减排量中置换。对于新建项目, 可从集团内部进行置换, 置换不了必须进行排污交易。
必须完成上述总量控制指标的审核, 且总量指标来源落实的情况下, 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才予以受理项目的环评文件。
5 区域污染物削减
环保部《关于落实大气污染物防治行动计划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准入的通知》明确规定:上一年度环境空气质量超标的城市, “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项目必须落实相关污染物减排方案, 进行倍量 (即2∶1) 削减替代”。山西省11个市均属大气环境质量超标城市。因此, 山西省已同意开展前期工作的低热值煤发电项目, 市级人民政府必须制定区域污染物削减方案, 否则, 环评文件将不予受理。
6 结语
低热值煤发电项目的有关产业政策和相关规划较多, 燃料相关要求较严, 大多兼顾供热或属热电联产项目, 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和区域削减方案均为环评文件受理的前置条件。因此, 编制此类项目的环评文件, 工作量大、要求多、审批严。通过对其特点的深入总结和分析, 为今后此类环评工作提供一定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白洁冰.低热值煤综合利用发电的研究——以内蒙古蒙西地区为例[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