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法及其在语言教学中的意义(精选11篇)
探索认知语言学在日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认知语言学为日语教学研究提示了一种新思路,笔者尝试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基本范畴、原型和隐喻认知等理论来探索日语词汇教学中的认知策略,以求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减轻学习者负担,提高日语词汇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作 者:管静 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成都学院,四川成都,611731刊 名:南方论刊英文刊名:NANFANG LUNKAN年,卷(期):“”(12)分类号:H3关键词:基本范畴 扩张轨迹 相似性和差异
在20世纪初, 索绪尔提出的语言“任意性”广为语言学家接受。任意性认为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任何逻辑上的联系, 或者联系是不可论证的, 即符号与其所指之间是任意的, 约定俗成的。然而, 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 语言学家开始关注人类的认知在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对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开始提出质疑。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在不同层面和程度上遵守象似性原则, 如语音层面、词汇层面、句法层面。其中语音象似性研究源远流长, 例如丹麦语言学家叶斯帕森曾指出:“语言学家必须始终牢记形式和意义, 因为语言的语音和语义、形式和功能是不能分割的, 完全忽略语音和语义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语言科学已造成了损害。”韩礼德的某些观点和方法论也认为语言的每个层面 (包括语音层面) 都与意义有关联, 语言形式和意义不能看作两个独立的范畴。随着音义关系研究的深入, 其理论和实用价值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音义关系从一种语言现象发展成为一门方兴未艾的学科———音义学, 更有助于人们了解语言的本质、起源、发展, 而本文将关注的正是英语中音义之间的同构现象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二、音义同构的定义及举例
音义同构, 顾名思义指的是语言符号的发音与其所代表的含义之间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表现出某种心理—生理的契合。音义同构现象其实存在于人类的一切语言中, 但是世界各地语言的演变过程各不相同, 音义同构现象则以不同的形式和程度存在于各种语言中。本人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和研究, 发现音义同构现象存在于大量英语词汇的音义关系中, 下面我将从语音的听觉、发音和联觉三个角度对英语中的音义同构现象加以举例说明。
1. 听觉同构。
英语的语音和语义在听觉方面的同构的表现形式是拟声, 拟声词被用来描述人或事物发出的声音, 并且词的语音和它表示的某种意义有不可否认的内在联系。从被模拟的对象来看, 拟声词涉及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模拟人发出的声音, 其中包括Mn (嗯) , ouch (哎呦) , whisper (悄悄低声地说) 等;二是模拟动物发出的声音, 如:meow (猫叫声) , hroar (狮虎的吼叫声) , neigh (马嘶叫声) 等;三是模拟自然声音, 如dingdong (叮咚声) , swish (嗖嗖声) , creak (断裂声) 等。以上所列的拟声词其语音都直接表示或反映了词所代的词义, 因此我们说拟声词是音义同构的。
2. 发音同构。
发音器官和方式的不同可以表达不同的语义吗?要证明这一点, 我就要着手于音位—最小的区别意义的语音单位。由于不同的音位发音时的舌位、口形各不相同, 其强、弱、刚、柔的发声属性也不相同, 因而表达的语义内涵也不同。在英语中, 元音/i/发音时舌位高、开口小则常小的含义, 而元音/a:/发音时舌位底, 开口大则示意大。例如, 英语单词表示大小的little (小的) , teeny (极小的) 对比large (大的) , vast (巨大的) 。除了元音/i/和/a:/, 在英语中还有其他的例子可以证明音义同构在音位发音方面的存在, 例如:爆破音/p/位于词末时, 常表示撞击声、爆裂、破碎, 如:pop (砰然声) , clap (拍手声) , rap (轻敲) , bump (撞击) , snap (突然折断) , rip (撕开) 等。鼻音鼻音/m/常用来象征人或事物的声音或状态含浑不清, 如murmur (低语声) , mutter (喃喃自语) , rumble (隆隆作响) , dim (昏暗的) , muzzy (迷糊的) 等。
3. 联觉同构。
在音义关系的研究中, 人们绝不能忽视联想、通感所起的作用。英语里有许多词, 它们的某些字母或字母组合所产生的读音能给人听觉上的刺激, 从而引起在意义方面的联想。这些词的发音由于长期重复的使用被表示某种含义或情形, 最终这些字母或字母组合的音似乎具有了固定的意思。目前为止, 我们已经举例解释了英语中音义同构现象存在的几种形式, 证实了音义同构现象确实客观地并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英语语言中, 这些都是人类在表达自己的情绪或价值判断的时候, 其心理活动必然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
三、音义同构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词汇是语言的建构材料, 在语言的习得和交际过程中扮演关键点的角色。英国著名语言学家Wilkins曾经说“没有语法, 表达甚微;没有词汇, 表达为零”, 可见词汇在语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 学生在词汇学习的过程中普遍觉得费时费力, 鲜见成效。此时, 教师应紧密结合单词的音义之间的关系, 减轻学生记忆单词的负担, 激发学生对词汇学习的兴趣, 产生良性循环效应, 从而加深对词汇的理解, 并且提高在上下文的线索中猜词义的准确率。首先提到的是拟声词, 为了方便记忆, 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可将拟声词按照模拟对象的不同进行分类整理, 例如模拟人发出的声音, 动物的声音, 金属的声音, 液体的声音等。此外, 因为拟声词的发音与其所指的声音最相似, 教师可以将拟声词放在相关的语境中, 学生很容易将情景和声音联想到一起, 那么记忆单词就省时省力了, 例如, “The car rumbled past.”“The wind whistled, the rain puttered and the horse neighed.”其次, 我们要提到的是音位。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不同音位发音时其强、弱、刚、柔的属性不同, 不同的发声属性表达不同的语义内涵, 那么学生在词义辨析方面的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例如, 学生如果知道元音/i/发音时舌位高、开口小则常小的含义, 那么在下面的多项选择题中, 可以很容易地判断nibbled的意思为“一点点地咬”, 选B。The boy nibbled the biscuits and smiled to his mother.A take big bites;B take small bites;C swallow) 。最后, 如果单词的声音和意义之间的联系不是很明显时,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对音产生联想, 通过一些辅音丛的象征意义建立音义联系。一旦学生在这方面有了大量的积累, 当他们在阅读中遇见相似的单词时会容易地判断出单词在句子中的意思。例如, 如果学生知道/sl/有“滑、滑动”意思, 那么对他们来说理解下面句子的意思就不困难了, “…it was difficult to stand or walk on the glassy surface and the red dog slipped and slithered…”认知语言学的兴起给人们提供了研究音义同构的新视角, 大量举例证明了音义同构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音义同构的研究一方面加深了人们对这种语言现象的认识, 有助于词汇教学, 能让很多词汇解释合理、自然;另一方面则是丰富了音义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音义同构现象为音义间找到了一些联系, 但它并不是一种绝对的语言现象, 语言仍然具有任意性的特点。该论文的写作目的并不是否认语言的任意性, 而是对象似性作为语言本质的一种补充。本人想通过此论文来唤起人们对语言音义同构现象的兴趣, 并希望能通过共同努力挖掘其更大的价值。
摘要:长期以来, 索绪尔提出的“任意性”被看做是语言的特性之一, 近二三十年,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人们发现语言符号不完全是任意性, 也具有象似性。本文从语言符号的象似性特征出发, 介绍了其在语音层面的象似性——音义同构。对它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语言本质, 丰富语言象似性学说, 并且有助于认知语言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此外, 教师在词汇教学中若能将语音与语义相联系, 则可减轻学生记忆单词的负担并激发对词汇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任意性,象似性,音义同构,词汇教学
参考文献
[1]Wilkins.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The M.I.T.Press, 1972.
[2]辜正坤.人类语言音义同构现象与人类文化模式[J].北京大学学报 (哲社版) , 1995.
[3]贺川生.音义学:研究音义关系的一门学科[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
[4]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关键词:词块 词汇法 词汇教学
一、背景
英语学习者存在一种共识,即:一个语言学习者认识的词越多,他/她的词汇知识就越丰富。可为什么如今的高中生背了不少单词但不会用,或者用错地方,或者说出来的句子带有很浓的汉语味呢?作者发现,通常学生(甚至是老师)会非常自然地认为“单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语言以种种不同的形式储存在我们的大脑里,既包含“单词”也包含很多预制的“词块”。所以,如何唤起学生的“词块”意识就显得十分重要。Michael Lewis的词汇法引起了作者的关注。通过教学中一系列的尝试,作者认为该方法是解决目前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效果欠佳的良方。
二、理论依据
1.词汇和词块的定义
在词汇法体系中,词汇是许许多多词块(chunk)的集合,它们分布在一个具有生成力的连续体(Spectrum of Generative Power)上,这个连续体描述的是词汇“创造新话语”的能力 (Lewis, 1993a:37)。
2.词块的类型
Lewis(1997b)把词块分为四种类型:
(1)单词和短语。
(2)搭配:以较高的频率出现的单词组合。
(3)惯用话语:形式固定并具有固定语用功能的句子组合。多半是谚语格言或社交语。
(4)句子框架和引语:形式和功能固定或半固定,通常作为篇章组织的手段用于书面语。
三、词汇法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高中牛津英语教材实施以模块为基础的任务型教学模式,虽然每个模块都设计了word power来引导学生学习与单元话题相关的分类词汇,但笔者认为,要有效地学习单词,光靠上一两个课时的word power或语言知识讲解课来集中学习词汇知识是不行的,而是要将词汇教学润物细无声地贯穿于模块教学的始终,即培养学生的词块意识,使词块教学贯穿于课前、课中和课后。
1.导入阶段的词汇活动
(1)头脑风暴活动:以每个模块的主题或分话题为中心词,让学生说出或写下相关词汇。如Module 5 Unit 2 The environment的第一课时,可以通过以下活动来导入主题:
T: Private cars are everywhere in the modern life. Do you think they are necessary, why or why not?
(2)词汇竞赛:选择词汇表中或课文中的同根派生词、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等组织学生进行新旧词汇联想、配对活动。例如,学到port一词,联系其作词缀时的常见意义:portcarry从而联想到portable: 可携带的、手提的;import:im-(拿进、运入) import输入、进口;export :ex-(运出去)export输出、出口; transport : trans-(转移)transport 运送、运输;deport: de-(离开、下、脱延)deport送出去、驱逐出境、放逐。
(3)重点词汇和短语讲解:先用学生熟悉的同义词或简单的英语来解释词义,再进行构词分析和讲解,然后辅以好的例句,如课文中的原句、名人名言、谚语;或是根据学生们熟悉的热门话题或网络流行语言改编的例句:如module 8 Unit 1 “fortune”一词的讲解:
常见搭配:(a very large amount of money): eg:make a fortune发财。
(the good or bad things that happen in life)eg: tell one’s fortune给某人算命, seek one’s fortune外出找出路, try one’s fortune碰运气。
eg:If I were to make a fortune, I would buy two villas, one for sleeping and one for raising pigs.(假如我发财了,我就买两栋别墅:一栋睡觉,一栋养猪。)
词形、词性转换: fortune(n.) →fortunate(adj.)→fortunately(adv.)→ unfortunately (adv.) → misfortune (n.)
2.课文学习中的词汇活动
(1)就课文内容设置一些有关词汇理解方面的问题,要求学生利用单词间的同义关系、反义关系、上下文关系(如同位语、定语、标点符号等),或利用已学过的词根、词缀来推测词汇意义,并在例句中掌握其使用规律。
(2)针对课文进行相关话题讨论,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的语言、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如当学生讨论动物这一话题时,可以通过联想总结已学相关的词块如: as busy as a bee(像蜜蜂一样忙个不停),as graceful as a swan(像天鹅姿态优雅), as gentle as a lamb(像小羊羔一样温柔),as cunning as a fox(像狐狸一样狡猾)等。
(3)难句的处理:可以通过另一种形式的英文解释或是变换成学生已学的句型来帮助理解。如当碰到It is believed /reported/said/considered/thought that +从句时,教师将其转换为:People believe/report/say/consider/think that...学生便一目了然。
3.课文学习后的词汇活动
(1)学生将整个单元的词块按照:Welcome to the unit,Reading, Grammar +Word power, Task, Project五部分整理好并背诵,并且要求学生就重点词块造句并挑选背诵。
(2)复述课文或总结课文概要:记叙类文体的课文,可要求学生选用重点词汇或指定的人称复述课文。议论文或说明文则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思路和框架,用中心词块总结课文。
(3)将课文中的重点词和词组编成配对或选词填空等进行练习,检查学生在不同语境中对其理解和掌握的程度。除以上这些活动外,在学完课文后所进行的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尽可能地去运用新学词汇。
(4)课堂写作:教师在指导学生总结固定的句子框架和引语后,根据本模块所学的重点词组、短语和句型结构写限制型或半限制型短文或续写故事等。
四、结束语
以上笔者介绍的运用词汇法实施的词汇教学活动,其中有不少是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处理的,有的活动则可以不止一次地使用,或者合并使用。总之,作为英语教师,应有意识地训练自己识别文中词块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发展识别词块的技巧。这样,才有可能改变目前英语教学投入多效益少的现状,使英语教学进入一个崭新的世界。
参考文献:
[1]Lewis. Michael(1993). The Lexical A-pproach. Hove: 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
[2]Wilkins D.(1972).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London: Edward Arnold.
情境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及其运用
2009级保亭中文本 黄振芬
摘要:以往的教改对情境教学重视不够,最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情境教学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这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观念。本文从情境教学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入手,对情境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创设情境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境;意义;创设;
一、 情境教学的意义
(一)情境教学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历次的基础教育改革都非常关注教、学和课程。然而,人们却很少关注另外一些很重要的方面,如学习地点的设计(物理环境),支持学习目标的知识环境的选择(软件),与学习结果一致的价值氛围的建立等等。虽然在商店和公司,人们花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来设计环境,以刺激顾客的购买欲望和提高雇员的工作效率,但是在教育中却没有认真地考虑和坚持这方面的努力,可以说情境教学一直受到忽视。如果我们想设计这样一种学习环境,它能够促使学生除了作笔记和记住事实之外还会做更多的事情,例如深层次的思考、小组合作等,教育者就必须特别注意自己设计学习环境的方法一一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三方面的环境。
国家最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基于此,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强调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自我解读与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但是过去在语文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情境的创设(有时是难以创设),以至于出现上《祝福》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之类课文而学生笑语不绝的尴尬局面。当然,尴尬的绝不止于此。现在,我们有了新“课标”,有了多媒体,有了发达的电子技术,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这种面貌了。
(二)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建构主义认为,情境创设为提取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与表象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不能激发联想,难以提取长时记忆中的有关内容,因而将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
如果我们相信学习是学习者建构的结果,认知结构的发展是活动、工具和文化交互作用的产物,相应的就应当为学习者建构这样的学习环境:材料丰富、物理安排的种类经常变化和时间安排富有弹性。新的电子技术,可以整合进物理的学习环境,作为学习环境综合体系中的一部分,支持新概念指导下的教学过程。当学习者与这些环境交互作用时,仅仅由于环境以不同的方式构造知识和活动,他们也开始以不同的方式认识现实。有研究表明:抽象的知识不仅难以学习,而且难以运用;而不太抽象的情境性的知识则要容易学得多,并且更易于为相关知识提供支架,实现知识的迁移。今天,我们已经迈入了21世纪,学校必须为学生在这个信息技术世界做好准备。学生有权利拥有一个由印刷术和电子技术所带来的信息资源丰富的学习环境。
现在,应该是我们充分地利用电子技术,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的时候了。
二、情境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语文教学应创设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在该环境下应能仿真实际情境,从而激发学习者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交互过程中去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在这种环境中应有自包含的“帮助”系统,以便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随时提供咨询与帮助。
(一)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设计协作学习环境的目的是为了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例如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让学生当堂进行看图作文或命题作文,然后在课堂的后半段利用多媒体教室网络进行全班性的评议交流就属于这种情况。因为在此情况下,事先只确定了一个目标一一通过集体的评议交流来促进全班的作文学习,而具体的评议内容即学习主题在事先并不清楚。
(二)情境中的问题解决的设计
创设课程的一个有效策略就是设置一个中心“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就是围绕真实世界中问题的解决而建立的。将问题设为学习的中心,强调的是学生的“做”,而非掌握一些零碎的知识或技能。我们应该利用电子技术,选择合适的问题,即现代的、非琐碎的和真实的,而且一定是现实的、足够复杂的问题,让学生在其中探究。教师设置的问题真实性水平越高,问题与真实生活的联系就越紧密,学习者的反应就会越积极主动。
(三)知识学习的设计
在知识内容的教学中,还必须强调与“做”学科有关的过程的学习。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最为密切的就是学生用来解释自身经验的思维习惯与策略。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强调包括“做”的过程,为学生理解他们所经验的世界的过程做好准备。也就是说,教师要为学生的学设计一个合适的情境。例如,在经济学课堂上让学生通过扮演经济学家来学习经济学知识。让他们在网上参与到市场产品的发明中,进行劳动分工从而可以大规模生产;使用数据库分析市场调查图表、图像进行广告宣传;用电子表格对成本、资金、利润进行核算;投入到买卖的关系中。――学生通过“做”而学习了经济学,这样所学的东西要比通过教科书上的经济术语的概念和定义要多很多。语文教学同样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习。
(四)读写教学环境的设计
为了设计读写教学,教育者应该从学生的兴趣以及社会情境中选择相关内容,提供符号表征的实例,并给予学生解释和反思这些实例的机会。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会通过朗读帮助学生感知课文的情感内容,以便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但是,同样的一篇文章,有人能读出感情,引起别人共鸣,而有人平铺直叙,没有丝毫感情。再加上方言等因素的影响,课堂朗读的教学还不尽如人意,许多时候,教学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教学主体水平的`高下。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时,课文朗读可以交给专业人员来完成,他们能够很好地把握课文的情感,用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锉的声调、准确、传神地传达出课文的感情基调。无论是快乐明朗的、缅怀追忆的、慷慨激昂的,都把把握地非常到位。同时,图片、声音、音乐等多媒体手段一起参预进来,可以渲染气氛,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帮助学生感受全文,把握文章的基调。举初一上册《背影》为例,这一课的朗读配有音乐、文字、图片,文字根据朗读速度滚动,图片根据课文朗读的进度而自动切换,朗读声情并茂,音乐舒缓、低沉,使人仿佛感受到“父亲”深沉的爱,这对理解课文的主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艺术都是相通的,音乐、画面、声音的辅助手段,无形中丰富了课文的审美空间,增加了课文的表现力,整个音乐、文字、声音、画面造成了巨大的情感磁场,真正营造了一个可感、可知的情境,让人如临其境,深受感染。
(五)诗歌教学情境的设计
诗歌不是说明文,不能通过教条的分析去讲解;也不同于议论文,不能运用逻辑和抽象去分析。诗歌是形象,教学中要靠老师调动学生情感去理解、欣赏。传统诗歌教学讲究字、词的疏通,句意的理解,不象是讲诗,把好端端的诗歌分解成大白话,了无诗味。诗歌的教学重点应该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去感受诗歌意境,而中国古代诗歌本身的含蓄、韵味又很难通过语言去描述。所谓“只可意会,难于言传”,老师很难用有限的语言去表述诗歌的意境美和独特韵味,学生也就很难领会诗歌的美。多媒体的优势在这里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中国古典诗歌很多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诗、画相通,音乐、画面,动画,很易于表现诗歌的意境。《翰林汇多媒体课堂》对两首诗的表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且看一看多媒体对李清照的《如梦令》的解读: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首先映入眼帘,明丽、轻悦的古筝声作为背景,一古典女子轻摇小舟,从荷花池中缓缓驶出,一飞乌从荷花丛中腾空而起……整个过程让人如痴如醉,仿佛自己被带入宋朝,带入诗人“沉醉不知归路”的那个傍晚。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形象在美的领域占着统治地位,美是在个别的、活生生的事物,而不在抽象思维。”在这里,诗歌的意境美通过具体可感的画面、声音得以充分的表现。
(六)设计趣味盎然的检测与评价
多媒体易于将游戏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习者在轻松、愉快的游戏过程中掌握知识。翰林汇的“语文多媒体课堂”“文趣园”的设置,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文趣园‘’包括”古诗填趣“、”词语溯源“、”猜谜“等游戏内容。”古诗填趣“中,列出一组诗句,每句诗中有一两个空缺,要求学生将相应的图形拖至诗句中的空缺(漏字)位置。如这样一组诗句:
1.留连戏 时时舞,自在娇 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2.明月别枝惊 ,清风半夜鸣 .(辛弃疾《西江月》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 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 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每一句诗中都有空缺,这时,学生只要将”蝶“、”莺“、”鹊“、”蝉“、”蛙“、”燕“这些图形拖入相应位置,图形即变为文字,诗句也就完整了。这样,学生不仅背熟了诗句,还增加了对诗歌的感性认识。
像这样的例子,以多媒体的教学软件中还很多,它提供给我们一种思路: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可以将呆板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更易于被教学对象接受、掌握,这是基于多媒体的游戏化教育最大优势。
三、结语
摘要:通过MOOC学习方式与传统网络教学方式的对比,分析目前高校C语言公共基础课程分类细化不足、学生在线学习参与度偏低等问题。提出了引入MOOC学习特征、优化课堂讲解内容、改革课程评价机制的方案。在初步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取得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课业参与度的阶段性成效。
关键词:学习特征;碎片化学习;MOOC;网络学习
引言
MOOC作为_种全新的网络教学模式,能够实现网络环境中优质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共享,为教学双方提供丰富的学习情境与和协作工作平台。MOOC的视频学习、课后阅读和作业、线上和线下讨论以及课程测试、知识的WIKI式构建等要素都带有明显的协作学习特征。目前在校本科生属于深受互联网文化影响的“数字原生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接受即时性、.互动性、虚拟性、参与性和控制性相结合的知识传递与接收方式。研究与分析MOOC新的学习方法与框架,并将优势特征引入,对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1C语言公共课教学现状
C语言及C家族的程序设计语言(C++、Java等)是理工类院校主流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以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9月选课为例,全校近5000名本科生根据专业培养体系,需学习程序设计类计算机基础课程。其中,C语言学习人数在4种编程类计算机基础课程选课总人数中,占比达64%如图1所示。
C语言学习过程,也是重要的编程能力训练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掌握C语言,可以为PLC编程、数理计算、数学建模等专业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故成为多数理工专业首选的先导性基础课程。
在国家级非学历计算机类证书考试中,C语言也广泛成为考生优先报考的科目。以某次全校学生自愿参加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报考数据为例,如图2所示,C语言报考学生数量高于其他各个科目。
根据不同学科对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需求差异,在C语言课程框架内,又分化设置了C语言双语课程、C语言卓越工程师课程等子类课程。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32学时理论+32学时上机),如何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促进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教学改革课题。
2网络教学环境下学生学习行为分析
作为一门经典的编程语言,C语言的学习资源易于从网络获取,但是便捷的网络信息获取渠道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对语法的研习以及对算法的思考。仅是将传统课堂的教学资料及任务要求搬到网络平台上的网络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激发学生在线学习的动力是非常有限的。以时限为一周一次网络作业为例,选取教育在线网络平台中一个70人的C语言班级为调查样本,学生围绕此次作业而发生的线上学习,其峰值仅仅出现在作业提交的截止日期的前一天。可见这与教师为期一周的网络学习的期望相去甚远。调查数据如图3所示。
MOOC研究者认为,知识是以非正式的方式建构,然后再迁移到正式的或专业的领域。也就是说,单纯凭借传统的课堂教学,很难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MOOC社交化的交流、对知识需求的驱动以及对碎片化时间的有效利用,是其区别于传统的网络课程的本质特征。继MOOC之后,教育研究者在汲取MOOC丰富的课程资源、良好的学习体验、课程参与自主性等优点的基础上,结合传统课堂的管理优势、线下交流的互动优势等提出了在线学习与课堂学习混合的,更加精致的SPOC(Small PrivateOnline Course)教学模式。SPOC允许教师整合网络优秀的教学资源,同时教师可以如同学生一样,在课堂上参与讨论、评估学生学习状况、与学生一起解决学习中的难题。MOOC的优秀资源与定制的特色课堂、可控的阶段性在线交互相结合,可以改变学生在线参与度不高、难以长期坚持自主学习热情的弊端,使得新的网络教学更加有利于碎片时间的利用、更加有利于高效率的课堂管理与学习评价。
3融入MOOC特征的C语言网络学习环境的改造
良好的教学设计是一定不能被技术所取代的。为打造符合本校教学体系的C语言网络学习环境,在分析了MOOC学习特征的基础上,基于本校的网络教学环境,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改造。
(1)重新优化与提取课堂讲述内容,制定与之匹配的在线学习资源。为保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C语言的学习,充分发挥MOOC的优势特征。进一步细化了知识点,以8-12分钟时长的短视频为主,实现对知识点的视频化讲解。其中部分视频用于课堂讲解,其余的作为课外拓展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学习效果主要依据交互式问题回答与特定的编程文件提交为主。每个知识单元设定匹配的单元检测试题,考查学生阶段性学习效果。
(2)核心案例与专业化案例并举,组合适应各层次C语言教学的模块化案例库。C语言的中文课堂、双语课堂、卓越工程师课堂,既有共性的核心知识的存在,又有每类课堂个性化的取向与侧重。例如“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的C语言课堂,要在夯实学生理论基础的情况下,培养实际工程项目动手能力,尤其是在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处理能力等方面,使学生更能适应现代行业发展的需要。在实践中,我们已经初步建设了与采矿工程、机械工程基本专业原理相关的C语言案例资源,且在不同的程序设计语言中实现平滑转换。而核心算法案例则具有通用价值。两类程序案例的组合,可以实现对不同类型C语言程序课程的定制。另外,不足以开设重修班级的少量重修学生,可以通过定制的网络课堂满足其在线重修的需求。
(3)结合NCRE,延展课程知识涵盖。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多年来精心组织的一项测试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全国性社会考试,目前已成为国内评价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一项重要的指标。利用该考试较高的社会信度,结合课堂所学知识,推动学生的学习C语言的热情,是有效的促学手段。MOOC式的学习资源汇聚与学习方式的多元化,使得C语言课堂可以在网络世界得以拓展。在算法的讲解中可以自然地引入数据结构的知识,文件对资源的读写也可以与数据库的理论、技术做到自然的对接。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引领,结合在线资源,学生可以较为主动地学习掌握有关NCRE二级公共知识方面的理论知识。
以昆明理工大学资源共享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在该课程中,引入了“微课”的概念。该微课资源核心知识点的划分,涵盖了NCRE二级公共知识。部分核心知识点划分,如图4所示。
(4)学习评价方法的改革。学习评价方式的科学与合理对于一门课程的建设及健康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大数据时代可被挖掘的积极的网络学习特征很有必要融入到传统课堂的学业评价机制之中,教学组织者则要实现对学生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和学习表现实现个性化的评价与指导。在引入MOOC特征的教学班级中,通过设置“优秀作业”和定期对低学习参与度的学习者进行个性化指导及管理,实现了提高作业质量及提高学习参与度的目的。在学习任务布置中,尝试根据专业类别分组定制学习任务、布置必做基础任务与选做高级任务(奖励性任务)等方式,实现学习需求的个性化、指导与反馈的个性化。与普通教学班级对比,引入MOOC特征的教学班级,学生到课率及课外学习效果都有较为明显的提升。
在学习行为分析与测评方面,因缺乏多轮教学周期的检验与成熟度高的参考模型,目前阶段初步选取学生全学期登录次数、在线时长、有效提交作业次数、参与交互的次数、资源下载与WIKI共享等网络学习行为作为成绩评价中“平时成绩”的影响要素,其权重设置依据考试成绩与各学习行为的相关系数确定,例如末考成绩与有效提交作业次数及作业成绩共同决定的作业评价成绩之间的相关性,如图5所示。
二者相关系数R达到了0.6951,显然有效提交作业次数是与成绩正相关性较为明显的学习行为,在平时成绩评定中可占较高权重。反之登录次数与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仅为0.07,但是在低值范围内的登录次数却与成绩有较为强烈的相关性,即登录次数可以有效地用于课业参与“预警”,但是作为成绩评定依据则不合适。
4结语
字号:大 中 小
目前,全球的“汉语热”方兴未艾,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也显得格外重要。它经历了五十多年的历程,并在许多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基础与宝贵的实践经验。在语言的教学中,词汇教学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学生在交际中所犯错误不仅来源于语法,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词汇。
汉语中的词汇蕴涵着大量文化信息,这是因为词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的概括反映,不同语言的词义由于地位、历史、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心理素质以及联想方式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不同的民族特点。词汇中的“表层所指义”即是词义的核心,也是掌握一个语词的基础,掌握起来相对容易些,其“深层隐含义”对外国留学生来说则要困难得多。
在不同的语义学和词汇学著作中,对词汇意义有不同的划分。如英国语言学家杰·N·利奇在他的《语义学》中,认为有七种意义。其中理性意义也称概念意义、指称意义,它反映某一事物的本质特性,是词义的核心。而“内涵意义”指“一个词除了它的纯理性意义内容之外,凭借它所指的内容而具有的一种交际价值。”它反映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如“水具有无味的、流动的、凉的”等隐含义,在“旧恩如水满身流”句中的“水”即言其“流动”。
葛本仪先生认为词义包括词的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三个部分。詹人凤将词义分为理性义、伴随义、感情色彩、形象色彩、语言社团色彩和时间地域色彩等。“伴随义又叫内涵义,它指的是在说话时可能暗示出来的附加在理性意义上的意义”。“伴随义是开放性的,不稳定,可能随着时间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甚至不同年龄的人看法也可能不同。伴随义在词典中往往没有反映,但在理解言语作品时却仍然起作用。”许威汉主张把词的意义分析为三种:概念意义、联想意义和社会意义。从以上各家的分类看,都提到理性意义、隐含义和其他伴随的意义。这说明词具有丰富的内涵,每个词都具有理性意义,但是每个词突出的语义特征却是各不相同的。
汉语词义的研究在我国渊远流长,它萌芽于汉代而极盛于清代,研究的成果体现在大量的训诂书和训诂学著作及各种字典辞书里。清代王念孙的《广雅疏证》对词的概念意义和深层“隐含义”有过十分精辟的论述。如《广雅疏证·释诂》:“刲者,《说文》:刲,刺也。„„《说文》:刳,判也。„„以手抠物谓之楏,亦谓之挎„„两股间谓之奎,亦谓之胯。《说文》奎,两髀之间也。„„凡与刲、刳 二字声相近,皆中空之意也。”(卷三上)这里王念孙所指出的“刲, 刺也”“刳,判也”正是词直接体现出来的概念义,而上述诸词“皆有中空之意”的说解,则是揭示了词深层的“隐含义”。“隐含义”是抽象的,体现了人们关于认识对象的主观感受。
汉语有三千多年的发展史,且词源错综复杂,其词义的隐含义之丰富自不待言。词的概念意义一般说来是各民族共通的逻辑范畴,不因文化不同而有差异,义项基本固定,属于封闭系统,而隐含意义却随着民族不同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往往能影响到词语选用是否得体的问题。如冰和玉的概念在汉人和英国人是共同的,但汉语“玉”和“冰”跟英语“ice”和“jade”的词义却各有其民族特色。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英国的汉学家老翟理斯Giles 在《中国文学菁华录》中译作: Tell them,“an icy heart in vase of jade.”直译为汉语即是:告诉他们,“一颗冰冷的心在玉石的瓶子里。”因为在英语中ice和 jade没有汉语的“冰清玉洁”的隐含义。
词的隐含义还具有时代特色,可以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如“乌龟”的“龟”,古汉语的伴随义是长寿,所以有取名“龟年”的,但到近代却产生出“妻子不贞”的意义,感情色彩也起了显著的变化。再如紫色,在汉代以前被认为是间色,如《论语·乡党》:“红紫不以为亵服”,朱熹《论语集注》曰:“红紫,间色不正,且近于妇人女子之服也。亵服,私居服也。言此则不以为朝祭之服可知。”《孟子》有:“恶紫,恐其乱朱也。”的说法。中国在三千多年前以赤、黄、青、白、黑为五大正色,而认为红、紫乃是间色,包括孔子在内都不喜欢紫色。但是这种观念在汉代以后却发生了变化,汉代的三公九卿分别是“金印紫绶”和“银印青绶”的待遇,再如“取青紫,如拾芥”句中“青紫”即指高官。
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而掌握一种语言的交际能力,不仅要掌握语言的运用,还要了解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中,由于汉民族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具有相同概念意义的词可能具有不同的隐含意义。对于那些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来说,了解汉语词汇的深层次的文化积淀就显得非常必要。朱光潜在《谈翻译》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对付。”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首次把文化作为概念提出来,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了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对外汉语教学,尤其是高级阶段,“充溢着文化氛围”。翻译家傅雷说过:“以甲国文字传达乙国文字所包含的那些特征,必须像伯乐相马,‘要得其精而忘其粗,得其内而忘其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所谓“外”即语言文字的表层结构,“内”是其深层的文化内涵。
如前文所述,词的隐含义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如“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而在西方古代理论中似乎不存在对应的概念,李约瑟译为vitalenergies,虽较合中医的解释,仍难尽其意,后来干脆音译成qi。对于同一种动物,在中西方文化中也有着截然不同的隐含义。如汉语贬“鼠”,有“鼠辈、鼠目寸光、鼠窃狗盗、鼠肚鸡肠”等。而英语mouse却可喻指姑娘、女人;rat在美国俚语中可指大学新生;mouse and man 可指众生;as quiet as a mouse 喻文静如鼠。可见,“鼠”在英语的比喻中则显得比较可爱。
再如英国的east wind(东风)是一股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寒风,类似于我过的西北风。英国由于地处西半球、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因此,在理解唐德宗的诗“东风变梅柳,万江生春色”时,就要向欧美的学生讲清这种因特定的地理环境所造成的隐含义的差异。同样,“天有不测风云”中的“风云”一 词,对欧美的学生来说常会不知所云,因为汉语中的“风云”的隐含义一般的西方人很难理解,若把它的隐含义告诉学生,就会一目了然:“Something unexpected may happen any time。”
留学生学习第二种语言,由于不是母语,所以词语中的隐含义与词典中解释的概念意义往往对不上号,这种现象在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时显得更加突出。如在理解“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时,如能讲清其典故,对理解其中“鹅毛”一 词将大有帮助。此典出自《路史·云南俗传》:古代土官缅氏派缅伯高送天鹅给唐天子,过沔阳湖,天鹅飞去,坠一翎。缅伯高只好将一翎贡上,并说:“礼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后来就用“鹅毛”来比喻礼物微薄而情意深重。
在汉语古诗文中,颜色词的隐含义则更加突出。如通常我们可以把“青、苍、碧、绿”四色英译为:“blue, grey, bluish green, green.”但在中国古典诗文中,这四个词并不是严格区分的,它们的界限是模糊的。如李白《将进酒》“朝如青丝暮成雪”中“青”,不是“blue”而是“black”。在三千多年的发展史中,汉语词汇和古今词义的变化也很大。有一些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复音词在古代汉语中并不是复音词,而是两个单音词组成的词组,或者虽是复音词,但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去甚远。如白居易《病起》:“经年不上江楼醉,劳动春风扬酒旗。”句中“劳动”是“感谢”(thank)之义,如果理解成“labour”就不对了。
词汇是构建语言的基本材料,是语言表达意义的主要单位。可见,词汇的学习及其意义的准确理解在语言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上文所言,词汇意义不能完全一一对应于语言意义,对于有些词汇,即使了解了词汇本身的意义或其主要意义,并不能说明就掌握了它真正的涵义,因为词的内涵远比它的理性意义丰富、复杂得多。
就外国留学生而言,大多数的用词差错都来自于目的语和本民族语语汇的文化差异。所以在对外汉语词汇的教学中,不仅要学习词汇的用法、语言形式,而且还要学习词汇的隐含义,它将有助于我们从不同的侧面来观察认识世界。语言是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一认知语言理论强调基本词汇的重点教学
1. 基本词汇教学
人的大脑在对某些自然界事物的区分过程中占据一定的优势, 其可以通过各种动植物的形态特征或动作区分出其自然属性, 人们这种对基本事物的认知能力便是认知的基本范畴层面。而英语词汇学习中很多词汇的字母构成、发音等方面便如自然界的各种事物一样容易被学生认识, 因而这些便是基本词汇, 很多基本词汇在日常英语的学习中都非常重要, 因而认知语言理论指出, 可以将这些基本词汇进行重点讲授, 在强化学生理解能力的同时, 深化知识面, 使学生在拓宽英语词汇储备量的基础上, 加深对各种词汇的理解与应用的能力。
如pick主要有捡、采、挖等不同的词义, 其在与不同的介词连用后又会构成一种新的词义, 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便可以有针对性地将由pick组成的词组放在一起与学生一起分享学习。如pick out是挑选出;pick on是选中;pick off是摘取、拔掉……更有pick up在正式用语、非正式用语与俚语中共形成了19种不同的意思, 学生记忆时容易发生混淆, 因而认知语言理论强调要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将这些词组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并通过不同的语境表达出来, 以加深学生对这些词组的具体理解。与pick相同的基本词汇有很多, 如take、get、make、have等。
2. 心理词汇
心理词汇归纳强调的不是汇总心理学的名词、词汇, 而是将很多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人们已经将其进行分类的事物进行关联性的归纳总结, 以强化学生的理解。如在英语基础词汇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分成动物、植物、职业、家庭成员等各个单位范畴的教与学。
如家庭成员mother、father、sister、brother、aunt、uncle等, 通过有关联性的教学学生学习起来更容易。当然每一类词汇还可以根据具体环境表述的不同再进行细分, 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理解。
二认知语言理论强调以原型意义为中心的多义词语教学
人在了解世界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以一个固定范畴为中心原型的认知过程, 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根据人的这一认知习惯深化教学实践, 以固有的原型词义为中心强调多义词语的教学。
如单词account, 其基本词义是名词账户, 但其也有报告、陈述的意思, 同一个单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会发生不同词义的变化。以其在“She is making a account.” (她正在处理一个账户) 中该词语就是“账户”的意思, “She is making a detailed account for her manager.” (她正在向经理做详细的报告) 中该词语表示的便是“报告”的意思, 同为一个单词其在不同的语境中会发生不同的变化, 因而教师在英语教学中, 要注意对同一词语的不同词义强化讲解, 使学生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自行辨别出一个单词的具体意思, 这对学生正确理解句意、段意有极大的帮助。
三认知语言理论强调隐喻义词汇的教学
与中国文字文化相同, 英语中有很多词汇也蕴含着不同的隐喻义, 其作为修辞手法的一种对语言语境有极大的助益。但在具体的词汇教学过程中, 这些有可能成为影响学生理解的关键因素, 因而认知语言理论指出要注重词汇中的隐喻义的教学。传统英语词汇教学中, 教师往往过于强调某些词汇的表层意义, 很少深入剖析其蕴含的隐喻含义, 致使学生对词汇的掌握不具体, 这样单词基础的掌握容易僵化地应用到后期的英语阅读与翻译中去, 致使理解或翻译僵化、失去了文章本身的意境, 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对每个词语的隐喻义的讲解, 使学生在掌握基础词汇的基础上可以灵活运用词汇的隐喻义进行阅读理解与翻译, 从而大大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整体质量。
四结束语
认知语言理论为英语词汇教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有助于推进英语教学整体质量的提升。本文分析了认知语言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所体现出的价值, 呼吁更多的英语教师成功地将认知语言的相关知识融入英语教学中去, 以开拓英语教学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郑桂芳.认知语言学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 (4) :129~130
关键词: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四字格
关于四字格的界定目前尚无统一、明确的定义,从形式上看,就是由四个字组成的语言格式,除了成语和相对比较固定的熟语,对于大部分四字格结构,目前没有什么标准从语法结构和语义上分析、定义它们,然而,它们又是大量而切实存在的语言形式,可以说是汉语特有的一种形式。关于它的界定标准本文不做探讨,我们关注的是大量、客观存在的四字格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和地位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特别是词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四字格的特点
(一)四字格语音构成特点
从语音的角度分析,作为以声调来区分意义的语言,汉语本身节奏感就很强,而四字格结构更是音节清晰,富于变化,抑扬顿挫,节奏和谐,因此“四音节好像一直都是汉语使用者非常爱好的语音段落形式”、“2+2的四音节是现代汉语里的一种重要的节奏倾向”(吕叔湘,1963)。四字格结构的音段组合以“2+2”为主,“3+1”“1+3”的音段组合较少。“这就是人们对‘四字格’两段一体的语感的来源”,四字格所包含的四音节语段“给人以稳定之感”。
(二)四字格的语法结构分析
从语法角度看,有的四字格本身就是一个词,如“婆婆妈妈、花花绿绿”等;有的就是固定词语,所有的成语和熟语都在这个范畴中;有的是一般词组,这些词组往往是某一语言领域中意义相关的词语的组合,如“文明礼貌、思想道德、热情周到、细致入微、明码标价、图文并茂、行贿受贿”等;有的是由某一固定格式衍生的新四字格,如“七…八…、千…万…、左…右…、东…西…”等格式可以衍生出很多词语。
从理论上讲,四字格最多可由四个相当于句子的语法成分组成,各成分之间可能存在各种语法关系,就像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一样多种多样。实际上除去成语这样的固定短语,一般的四字格多由“双音节词+双音节词”构成,这两个词之间多有关联意义,所以它们多为并列关系,比如:文化教育、孤男寡女、精明能干、热情大方、说学逗唱等;其他也有可以进行语法成分分析的,如:明码标价(状——中)、图文并茂(主——状——谓)、与时俱进(状——状——中)、工薪阶层、精神文明(定——中)等。
二、以四字格为突破口解决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的瓶颈问题
从词语使用的角度看,充分运用四字格,可以达到用词简练、言简意赅的高度,语义深刻而表达含蓄、高雅,表现了使用者写作水平之高,因此我国翻译界往往将能够恰当运用四字格视为较高的翻译境界。从修辞的角度看,四字格以最经济的形式充分体现了汉语的音乐性,它的抑扬顿挫展现了汉语的节奏美、韵律美;四字格的形式体现了中华民族钟情的对称美。
(一)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忽视了四字格在汉语语汇中的作用
纵观我国对外汉语教材,编写者都在回避使用四字格词语,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降低学习难度,然而这样做的结果是:完成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学习后,学习者突然面对大量的书面语词汇;学生面对的问题不仅是词汇量大,而且这些词语的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都比较丰富,在理解、使用上都使学生感到学习难度突然加大,学习负担明显加重,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甚至于有些學生在困难面前选择了放弃继续学习汉语。词汇是语言建筑的基本材料,而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证明,制约外国人汉语水平向高级水平阶段发展的最大瓶颈是大量的书面语词汇的掌握不够,这种制约体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进入中高阶段,生词多、难度大,词义的丰富性、复杂性明显突出,表达的内容也从日常生活向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发展。语体也从日常会话向正式场合用语过渡,更多地使用典雅的书面语,因而学习者需要掌握更多地书面语词汇,这也是中高阶阶段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
教材编写与教学大纲的关系密不可分,我们看到针对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词汇大纲编写也没有给予四字格词语应有的重视。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国家汉办,1992)中甲级词(1033个)、乙级词(2018个)中未出现一个四字格词语;丙级词(2202个)中出现19个四字格词语,在8822个词语中,四字格词语152个,约占0.018%,这显然与四字格语汇在汉语的地位相差太远,词汇大纲出现的152个四字格词语与四字格词语的广泛使用明显不符。
(二)如何利用四字格解决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瓶颈问题
究竟如何利用解决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瓶颈问题,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通过了解四字格构成的基本形式,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四字格的语义
可以通过对四字格的语法结构、语义构成、结构的稳定性几个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四字格,进而掌握这类词语的意义和使用,具体内容参见上文四字格的特点。
2.利用四字格语义构成特点,扩大词汇量
这里主要从词汇语义场的角度,提高学习效率,有效地扩大学习者的词汇量。根据四字格语义构成的特点,我们可以从类属语义场、同义语义场、反义语义场入手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通过同义反复,如:风俗习惯;或者反义对举,如:黑白分明
3.通过了解四字格丰富的文化信息,帮助学习者深刻理解、把握词义
首先大量的成语就包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这里不再详述。一般的四字格同样也有很多含有文化、历史等知识成分,比如琴棋书画、梅兰竹菊、煎炒烹炸、诗词歌赋、南拳北腿、秦皇汉武等。通过这类四字格的学习,学习者既了解了一些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也能更好地把握词义。
三、结语
本文抛砖引玉,希望能够通过对汉语四字格特点的认识,解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问题,进而大幅度提高学习者的阅读水平,其中重要的部分是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在充分掌握、认识汉语四字格结构的前提下,提高学习者的汉语写作水平、翻译水平,同时也能提高学习者在正式场合使用汉语的口语能力。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中国语文,1963,(1).
[2]王任博译.文欲鲜活,巧用“四字格”.黄山学院学报,2003,(2).
没有点想法
首先必须说明,这不是小论文,这是毒酒。小朋友们不要轻易喝下,因为也许他会让你怀疑人生。
“吴妈,我要和你困觉”和“想每天早上和你一起醒来”。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呢?前者让人觉得龌蹉,后者居然让人脸红——难道不是一个意思的表达吗?
想和吴妈困觉的是阿Q,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有门绝技,叫做精神胜利法:“儿子打老子”,似乎这样一想,打在身上的板子也就不那么疼了,甚至有种“世人皆是我儿子”的自我满足。看书的时候,你也一定跟我一样,笑话这个阿Q。后来,我想你也跟我一样,开始喜欢这种“胜利法”。
你来到超市,看见琳琅满目的商品,你努力了好久,只买了五件商品。你很欣慰觉得自己省钱了,因为你克制住了自己买八件货物的欲望,于是你志得意满的提着自己的收获回家了。可是,你是不是忘了,你只是去买一件必需品的。一件!你实际上多花费了四件物品的钱喔~是的,亲,你又超支了。
你打开电脑,突然弹出一个对话框,要攻沙了。你克制住了进游戏的欲望,打开yy,挨个告诉自己的小伙伴,对不起,今天我要陪我的女朋友看电影。跟他们笑闹一番,给他们加油。然后你得意洋洋的跟女朋友说,亲爱的女朋友,我今天没有玩游戏喔。可是,你打开电脑的初衷,只是为了发一封邮件,而发这封邮件只需要五分钟。五分钟,是的,你没有玩游戏,可是你还是让你的女朋友等了你半个小时。
你决定临阵磨枪,在你打开书本的时候,突然一个电话打来,一个好听的声音问你,先生请问你需要资金周转吗?你愤而挂掉电话,把他拉黑,打开微信发了个朋友圈:明天要考试了,正准备努力复习,一个电话打断了我的思绪。然后你开始每隔五分钟就刷新一下朋友圈,看有没有人评论点赞……然后等你翻到书本第二页的时候,你开始打起来哈欠。你开心的发了条朋友圈,今天复习到这么晚,明天一定有好运气哟!
昨日在健身房洗漱的时候,看见一个妈妈带着两个三四岁的小孩,一男一女,吵吵闹闹个不停。我一边觉得诧异,为什么要带两个孩子来健身房?为什么要带两个孩子来洗澡?为什么要把男孩儿和女孩儿放在一起洗?一边被这两个熊孩子吵得头昏脑涨。
或许大部分人反而不能理解我为什么要问这些为什么,因为很多人都这样做,当然,很多人都这样做不一定是对的也不一定是不好的。但是,带两个孩子来健身房,你健身的时候担心小朋友的安全,你能专心吗?你带两个孩子去洗澡,会不会影响到其他人?把男孩儿和女孩儿放在一起洗澡,会不会影响到小朋友的性别概念?男孩儿有三岁,女孩儿更是有四岁了,这时候的性别概念已经开始模模糊糊的萌生了。与这些可能性相比,你少付出的那些时间心思和精力,是不是不那么重要了呢?
可是,不一定会有坏的结果呀。(你是不是也是这样想的呢?)
最近常在朋友圈里发鸡汤,一是想告诉大家,应该要提前开始应对你的中年危机了。不是什么“蹦养生迪”,也不是什么“佛系青年”。如果你离你的中年还有五六年,那么你就该开始准备了。如果你还有十五年,好吧,你随意,关掉这篇文章吧。如果你已经中年危机,那么,你得先解决现在的问题,并且提前想好怎么去过晚年生活了。另一则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希望能让你们“似曾相识”回味一下你曾经被鸡汤感动,决定努力的那一瞬间。
人是一种可怕的生物,自私至极。我曾经见过这样一段对话,是一个基督徒向一个陌生人传福音:基督徒说:“信基督,就可以得到救赎……”,陌生人:“神那么好,为什么要我信他,他才救我?”基督徒:“他不是要你信他他才救你,他已经救了你了,但是你不相信。就像电影里面一样,他给了你船票,你当做小卡片随意的丢弃,你能上船吗?”陌生人沉默了一下,然后接着说:“为什么要到了天国才能有那样的美好,为什么不可以现在就有,为什么不直接放在现在。神不是万能的吗?”
基督徒怎么解释的我就不复述了,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帮他传福音的。但是人性的自私可见一斑。如果“神”真的万能,那么事情就必须按照他定下的规则运转才是,否则,“神”不就成了为你打工的仆人了吗?你凭什么因为别人可以,就要求别人一定要做呢?你又凭什么因为别人有,就指责别人不给你呢?
好像有点儿歪楼了……
来,强行扭回来。
所以,自私的人一直在自我安慰。他有啊,他多啊,为什么不给我,他又不损失什么!他打我有什么了不起的,儿子打老子,将来要遭雷劈的!有钱有什么了不起,老子是不跟他争,要是我想要,我挣得比他还多。实际内心翻江倒海,羡慕嫉妒恨。各种丑恶仿佛可以集中在一张精致的面庞。而且,习惯了,我们似乎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对。
这其实是一种病。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斯德哥尔摩效应,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或者称为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征,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人。人质会对劫持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他们的生死操控在劫持者手里,劫持者让他们活下来,他们便不胜感激。他们与劫持者共命运,把劫持者的前途当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视为自己的安危。于是,他们采取了“我们反对他们”的态度,把解救者当成了敌人。
——来自互动百科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为了让自己不至于因为特别强烈的情绪而突然崩溃,我们会自我保护,这种自我保护在生理上可能是种多巴胺的分泌。甚至让人产生“痛=快”的错觉。这种保护机制,目的当然是好的,让你在最糟糕的时间可以坚强的生活下去。但是,持续的运转这种机制,就会导致你渐渐依赖于这种多巴胺产生的“快乐和安全”,以至于“丧失了自我”。甚至杀死“本我”。
这跟我们的生活何其相似。这跟阿Q的生活何其相似。
你还记得你当初选择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是为了什么吗?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真的只是往前走就可以吗?
对于整本《影响力》,我熟悉了很多的观点,但是我记下了一句话。这句话让我毛骨悚然。所以我宁愿自己变成别人眼中“冷静的可怕”“理智的吓人”“嫁不出去”的“才女”。
“只有当我们认为外界不存在强大的压力时,我们才会为自己的行为发自内心地负起责任”。
这句话运用在教育上有很实用的意义,但是让我毛骨悚然的是,我认为这些东西是我自己的选择,是不是因为我“以为”外界没有很强大的压力,而不是自己“一贯的选择”呢?
所以,同样的,在《自控力》当中提及,不要因为你认为一件事“好”或者“坏”去做,而是为着“喜欢”、“需要”去做。没有压力了,“因为不对(而不是害怕威胁和惩罚)而不做,因为正确或想要(而并非奖励和表扬)去做”。
冷冻法具有能耗低、污染少、腐蚀结等特点,在废水处理、环境保护和能源合理利用等方面均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介绍了冷冻法的基本原理及在生活废水、染料废水和含氯离子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作 者:杨少斌 杜国银 金文 作者单位:杨少斌,金文(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陕西,西安,710077)
杜国银(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天津,300384)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词汇学 ESP教学
【基金项目】河南中医学院2011年苗圃工程项目文章。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30-02
一、引言
专业英语是大学英语的重要组成,《教学要求》指出高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经过学习和实践,能达到阅读本专业报刊、文献,写本专业英语小论文等目标。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制约医学生英语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是词汇,长、难读、难记的医学词汇阻碍了学生在专业领域的语言应用,如何解决词汇难题是ESP教师努力解决的问题。
二、理论基础
词汇习得的研究成果已有很多,如Cohen, Nation (1990)等学者的词汇教学策略研究,Hogben & Lawson (1994)的词汇记忆策略研究等。在国内,文秋芳等学者也对词汇学习策略做了大量实证研究,但对于ESP教学中医学英语词汇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并不充分。
认知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语言教学是应用语言学的重要内容。以体验哲学为基础的认知语言学,强调语言的形成不是任意的,而是人们在生活中获得经验、抽象概念、用语言表达的过程。由此,了解语言形成机制和理据,对于语言习得会起到有效帮助。近年来,国外学者深入探讨了语言和认知、意义和识解、语法和用法的关系三个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假设,认为意义的建构离不开认知能力,它与语言使用者的经验获得过程和语言表达过程紧密相关(黄洁,2012)。语言的形式与意义、意义与意义、形式与形式之间都存在理据(李瑛,2012),词义不是随意形成的,而是有理据的,这为词汇学在ESP教学中的运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
三、基于认知语言学的医学英语词汇教学
医学英语词汇在构词、语义方面有显著特点,很多词汇都能从普通词汇的形态、意义或词源方面找到理据。结合教学实践,笔者提出教学中适量传授词汇学知识,不仅符合语言习得认知规律,更帮助学习者从理论上认知构词、语义和语境,从而有效扩大词汇量。
词汇学,简单说来是关于词的科学,是将词的结构、意义、功能、演变和词的相关研究等都囊括其中的学科。教师可根据教学实践将知识点贯穿到教学中。
1.词的来源。源于古英语的医学英语词汇很少,大多是最基本的人体解剖术语,如blood, eye;还有一些是与人体基本生理功能和疾患相关的术语,如breath, swallow。大部分医学词汇都是外来语,或是在演化过程中融入了异语的词素成分,如希腊语、拉丁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西班牙语和汉语等。
2.词的构成。医学英语词汇中大多数派生词汇都是由有含义的词根与词缀构成的。一般来说,词根通常是身体各系统最基本部位的概念,词缀往往是给予词根附加意义的成分。如词根加词尾,可从nephritis(肾炎),rhinitis(鼻炎)等词组中找出同一后缀?鄄itis(炎症)。其次是前缀加词根,如dyspepsia(消化不良)。此外合成法(midwife助产士)、缩略法(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计算机体层摄影)、拼缀法(sedimentation rate→sed. rate血沉降率)、转化法(pharmaceutical adj. 制药(学)上的→n. 药物)等也产出大量医学词汇。
3.词的语义。词的理据是语言符号与所表达意义之间的联系,是事物和现象获得名称的依据。医学英语词汇的构词理据主要是形态理据和语义理据,很大一部分医学英语词汇可通过分析形态结构了解词义。如otorhinolaryngology由oto(耳)、rhino(鼻)、laryngo(喉)和logy(学科)四部分构成“耳鼻喉科学”之意。有些合成词不是成分意思的简单叠加,需要把形态理据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结合起来,建立在这种字面意义和修辞意义之上的联系即语义理据。如after birth(胞衣)是“婴儿从母体生出后留下来的东西”。此外还有词源理据,如achillodynia(跟腱痛)来源于古希腊神话英雄Achille。
4.词的变化和语境。随着科学发展和医学进步,医学词汇也在不断丰富和更新。很多医学词汇承载了历史文化渊源,医学生需了解民族文化内涵。其次,新词层出不穷,与时俱进,学会在语篇中掌握新词汇。
四、ESP医学英语教学启示
从教学内容看,教师要根据教学深度与广度适当补充词汇学知识;二要培养学生在语境中学习的阅读技巧。从教学方法看,多种语言教学方法都可采用,情境教学法寓医学词汇于小组竞赛、角色扮演等活动中;任务教学法帮助学生在询问、沟通等任务中掌握专业英语的用途;此外,传统教学法以教师为中心,寓词汇学习于广泛阅读和讲解中。而且,编写实用的教材,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高的教师队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等都对ESP教学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认知语言学指导下的ESP医学英语教学中,将词汇学知识应用于教学和习得实践,能帮助学生掌握规律,灵活学习运用词汇,从而提高专业英语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Wilkins, D.A.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2.
[2]黄洁,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最新动态[J].现代外语,2012.2.
[3]李定均,医学英语词汇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4]李瑛,国外认知语言学方法指导下的词汇教学研究综述[J].西华大学学报,2012.12.
[5]张萍,硕士研究生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11.
作者简介:
【词汇法及其在语言教学中的意义】推荐阅读:
全身反应法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12-08
模糊法及其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09-06
关联理论在翻译及其理论构建中的作用01-12
浅谈语境在英语词汇习得中的作用11-11
GIS技术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10-08
词汇教学中的认知方式11-15
英语课堂中的词汇教学01-26
干旱指标及其在浙江省干旱监测分析中的应用06-24
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在环境科学中的典型应用12-28
语篇分析中的词汇教学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