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建设工程检测管理的通知

2024-10-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建设工程检测管理的通知(精选12篇)

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建设工程检测管理的通知 篇1

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建设工程检测管理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本市建设工程检测管理工作,规范检测市场和提升检测质量,充分发挥工程检测在建设工程安全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建设工程检测行业健康发展,现通知如下:

一、改变现有检测委托方式,从原来由施工单位委托检测任务改为由建设单位委托,且费用由建设单位支付。

二、不得“同体检测”,即施工企业内部试验室仅作为本企业内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部门,其出具的检测报告不得作为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的资料。

三、委托单位不得将同一单位工程中的同一类型检测项目,委托多家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检测结果利害关系人对检测结果发生争议的,由双方共同认可的检测机构复检,复检结果由提出复检方报市、区工程质量安全监督部门备案。若无法就复检检测机构达成一致,或对复检结果有异议,可由各方共同向市建设工程检测行业协会申请协调。

四、加强检测行业信息化管理,所有检测机构应加入市建设工程检测行业协会的行业信息管理系统,并安排专人负责局域网以及通过互联网与信息管理系统控制中心连接的管理工作,确保网络正常连接,准确、及时地上传检测信息。对混凝土、水泥、钢筋等主要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能试验全面实现检测数据自动采集。市建设工程检测行业协会应进一步加强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工作,做好检测软件的研发、服务和推行工作。

五、建立健全检测机构档案管理制度,推广使用全市统一的检测委托合同(单)、原始记录和检测报告格式,检测委托合同(单)、原始记录,检测报告应当按和工程项目分别统一编号,编号应当连续,不得抽撤、涂改。

六、加强检测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工作。检测机构从事检测管理、检测操作的人员,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检测工作。检测管理、检测操作人员不得同时受聘两个以上(含两个)的检测机构从事检测工作。市建设工程检测行业协会应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从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及继续教育工作。

七、建立工程、建材检测合同登记和检测结果上报制度。检测机构应将委托合同信息、检测结果按要求及时、准确地传输到行业信息管理系统控制中心,对检测中发现的不合格检测信息要在24小时内向工程所在地质监站报告。市建设工程检测行业协会应将信息汇总、整理传入市建筑建材业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确保管理部门加强对检测活动的过程监控。检测合同未经登记或检测结果未上报的检测报告不作为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的资料。

八、建立检测机构诚信手册管理制度。记录检测机构的良好或不良行为,作为机构资质就位、业务增项和行业评估、评比的重要依据,传入本市联合征信系统。定期向社会公布诚信手册记载内容和不良检测机构名单,并为委托方选择检测机构提供信息查询。

九、在工程建设中将全面推行质量安全风险管理体制,逐步实行由保险公司或风险管理单位委托机制,检测费用由风险管理单位统收统付,从投资预算中单列,保险公司或风险管理公司列入报价中,保证检测费用独立到位。推行检测机构参与抽样和取样制度,逐步将检测机构仅对来样负责转变为对工程现场质量负责,与见证取样相关各方共同对试样的真实性负责,确保试件能代表母体的质量状况。引入保险机制,推动检测机构参加职业责任险以分担检测机构存在的对检测结果判别错误的风险,并承担应有的经济责任。保险公司根据市建设工程检测行业协会对检测机构能力和行为评估的结果,设置浮动费率,激励检测单位提高业务水平,减少责任事故。

十、市建设工程检测行业协会应加强行业自律建设,制定、完善检测机构和从业人员的行为准则,在此基础上,组织编写《建设工程检测规范》(暂名)的地方标准。积极倡导检测机构及检测人员遵守“独立、公正、科学、诚信” 的原则从事检测活动。

市、区两级建设工程安全质量和建材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检测机构以及检测行为的日常监管,并会同市建设工程检测行业协会制定相应的具体实施措施,切实落实上述意见,从而规范和健全本市检测行业各项管理制度,为工程安全和质量提供科学依据和保障。

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建设工程检测管理的通知 篇2

一、加强项目监督管理

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本地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项目的管理。在建项目, 要通过再生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http://zszy.syggs.mofcom.gov.cn) 定期上报项目建设进度, 定期组织项目检查, 加强动态督导;已经完工的项目, 应认真组织项目评审及验收, 确保项目建设取得实效。为加强对各地商务主管部门的指导, 我部组织编写了《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项目管理手册》 (通过"再生资源信息管理系统"首页省市县登录-资金支持项目信息管理-项目资料下载) , 明确了项目管理流程和管理制度。各省级商务主管部门要根据《手册》制定本地项目管理制度。

二、做好2013年项目安排

根据《财政部关于下达2013年中央财政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的通知》 (财建[2013]711号) 要求, 各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可结合2013年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重点, 做好2013年项目安排。2013年项目要重点向四个方向倾斜:一是向公益性品种倾斜。对于靠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并带有公益性质品种的回收体系建设, 要加大支持力度;二是向产业集聚倾斜。鼓励建设一批分拣技术先进、环保处理设施完备、劳动保护措施健全的再生资源回收分拣集聚区;三是向技术升级创新倾斜。鼓励企业加快技术升级改造和信息化建设, 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四是向龙头企业倾斜。支持龙头企业开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

三、加强对重点联系企业工作指导

经各地推荐, 全国再生资源回收重点联系企业已达545家。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加强与重点联系企业的沟通交流, 掌握行业发展情况, 了解企业政策需求。要加强对重点联系企业的培育、指导和扶持, 积极为企业提供法律法规、标准规划等政策咨询和指导, 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的突出困难和共性问题, 通过资金、税收等政策, 支持企业做强做大。要以重点联系企业为依托, 做好再生资源回收统计工作, 逐步完善统计制度, 扩大统计范围。2013年统计年报仍通过再生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上报, 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做好相关工作安排, 保证数据及时准确上报。

四、及时总结和推广项目建设经验

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建设工程检测管理的通知 篇3

一、加强对境外影视剧引进立项和审批管理

(一)总局每年分兩次受理各引进单位的立项申请。受理时间为每年1月和7月的1日至10日。各引进单位在立项申请时,应认真填写《引进剧立项规划申报表》,并报省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初审后报总局审批。

(二)立项通过的境外影视剧应在规定时间内向总局报审,按规定提交引进合同(中外文)、版权证明(中外文)、供片机构资质证明等材料,认真填写《引进境外影视剧申请表》,并报省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初审后报总局审批。

(三)为提高引进节目质量,扩大高清节目源,应优先引进高清版本的境外影视剧;引进境外影视剧的长度原则上控制在50集以内。

(四)各省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应认真履行初审的管理职责,严格把握导向和格调,从立项环节开始加强对题材和内容的审查,不得引进涉案题材和含有暴力低俗内容的境外影视剧。

(五)境外影视剧列入立项规划后因故不能报审或报审后内容未能通过的,可在规定时间内更换同一产地、同一题材的节目一次。

二、加强引进剧续约后再次发行的审批管理

(一)经总局批准引进的境外影视剧在《电视剧发行许可证》过期后,由具有引进资格的单位重新与版权方签署引进合同和版权授权书,经省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报总局批准,方可再次发行。

(二)申报续约后再次引进的境外影视剧应按规定提交引进合同(中外文)、版权证明(中外文)、供片机构的资质证明等材料,认真填写《续约引进境外影视剧申请表》,报省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审批。各省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应对内容重新进行审查,并出具内容审查同意书,报总局审批。

(三)总局根据省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上报的续约引进申请和内容审查意见,于每季度最后一个月集中审批。对批准再次发行的境外影视剧,重新颁发《电视剧发行许可证》。

三、加强引进剧播出管理

(一)各级播出机构要严格按照总局规定,在播出境外影视剧时认真审核相关手续和批准文件,并在片头标明发行许可证编号。

(二)境外影视剧不得在黄金时段(19:00-22:00)播出。各电视频道每天播出的境外影视剧,不得超过该频道当天影视剧总播出时间的百分之二十五。

(三)各级电视台申报并获得总局批准引进的境外影视剧必须在本台首播,首播之后才可以再次发行在其他电视频道播出。

(四)各电视频道不得以栏目短剧或介绍境外影视剧的形式变相完整播出未经广电总局审批并获得发行许可证的境外影视剧。每期栏目中插播境外影视剧的时长不得超过3分钟,累计使用境外影视剧片段的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介绍境外影视剧的资讯类栏目,使用境外影视剧片段时长不得超过1分钟。

(五)进一步加强境外影视剧播出国别比例的管理,避免个别电视频道在一段时期内集中播出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境外影视剧。

(六)各省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要加强对辖区内各级电视频道播出境外影视剧的监管,加大对违规频道的处罚力度。如发现违规情况,省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应对违规播出机构下发《整改通知书》,责令限期整改;对未整改或整改完成后180日内再次出现违规播出行为的机构下发《违规处理决定书》,同时予以通报批评。情节特别严重的,由总局下发《违规处理决定书》,并予以全国通报批评。

本通知自下发之日起执行。原《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境外影视剧引进和播出管理的通知》(广发社字〔1995〕547号)和《关于加强地方电视台重播境外电视剧管理的通知》(广发社字〔1999〕489号)同时废止。

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建设工程检测管理的通知 篇4

近年来,我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迅速发展,对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提升建设工程质量进行起到了巨大作用。但同时,还存在着不检测即出检测报告、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等不规范的检测行为,检测工作质量也参差不齐。为进一步规范我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为,加强监督管理,提升检测工作质量,充分发挥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在工程质量保证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促进我市检测行业的健康发展,根据《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建设部第141号令)、《重庆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规定》(渝建发〔2009〕123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加强监督检查,严厉查处不规范的检测行为

各区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对辖区内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日常检测行为和所监管工程的质量检测工作进行监管,要采用不定期、不提前告知的“飞行”检查方式,重点对检测机构伪造检测数据、出具虚假检测报告、超出资质范围从事检测活动、检测机构内部管理混乱、不执行有关法规、规范性文件和技术规范标准的行为进行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应责令检测机构立即整改,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依法予以处罚,同时抄报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总站。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总站应将其计入不良行为记录予以全市通报,一年内各级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不得受理其检测资质增项等申请,并予以重点监管。

二、推行检测工作备案制,加强检测过程的监管

工程建设活动中的所有第三方质量检测行为,均应按照要求由工程建设单位实施委托。检测委托合同签订后,建设单位应填写《重庆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备案表》,并将《重庆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备案表》和检测委托合同送至负责该工程质量监督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备案。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就委托项目与参数是否与检测资质许可的范围一致、检测人员条件及数量是否满足检测要求等内容进行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应责令有关单位整改。

对基桩检测、土工密实度检测、结构实体质量(混凝土实体强度、钢筋扫描等)检测、后植钢筋及饰面材料抗拔检测、室内空气质量检测、质量鉴定等检测项目,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应于现场检测实施前,填写《重庆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项目备案表》,传真或报送负责该工程质量监督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登记备案。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及时书面回复收到《重庆市建设工程质量施工现场检测备案表》的情况,并对该现场检测实施行为进行抽查,及时纠正和查处不按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开展检测活动的行为。对不按规定备案的上述检测项目的检测报告,不得作为工程质量控制资料。

三、进一步落实不合格检测结果报告制度

各区县(自治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落实不合格检测结果报告制度,掌握工程质量动态,及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防止不合格建筑材料、构配件投入工程中使用。适时推进检测数据与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联网工作,实现检测数据及时上传,防范检测工作中弄虚作假行为。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对出现的不合格检测结果,应建立台帐,并及时报送负责该工程质量监督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跟踪出现的不合格检测结果的工程,加强对处置方案的制定程序和处置过程的监督,并定期对本地区出现的不合格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必要时对工程实体进行监督抽检。对弄虚作假、隐瞒不报的单位和个人,各级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查处,并作为不良行为记录予以公示。

四、建立检测机构及从业人员信用管理制度

开展全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资质就位和检测人员换证工作的同时,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总站应健全全市检测机构和从业人员的数据库并有效使用,实现检测机构资质和检测人员岗位资格的动态管理,并建立检测机构及从业人员信用管理制度,通过信用评价,实施差别化监督管理,形成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促使检测机构不断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技术能力,规范检测机构和从业人员的检测行为,引导我市检测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五、加强培训考核工作,提高检测人员整体素质

实行检测人员资格考试与培训分离制度。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总站应明确检测人员培训的要求,加强对培训效能、质量和信誉的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规范培训行为。对不具备相应能力的,要暂停其教育培训。相关从业人员培训后,因不具备业务能力造成工程质量安全事故或严重隐患的,要按规定追究相应教育培训机构和人员的责任。同时,强化检测人员考核工作,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总站要建立健全检测人员考试考核的试题库,确保试题的理论性、时效性和针对性,规范考试考核的组织,确保试

题保密,规范考场秩序,要客观公正评判考员成绩,考试成绩应网上公布,并录入检测人员数据库,提高检测人员整体素质。

二○一○年四月九日 版权所有 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建设部第141号令)、《重庆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规定》(渝建发〔2009〕123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建设工程检测管理的通知 篇5

各区县卫生局、浦东新区社发局、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有关大学、有关医疗机构:

为加强和规范医师队伍管理,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同时兼顾医疗人才资源的共享,积极发挥卫生人才的作用,推进本市社区卫生服务和郊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现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就进一步加强本市医师外出行医管理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各医疗机构要加强对本单位执业医师的管理,按有关规定配置临床第一线工作的医务人员,保证日常的医疗救治力量及双休日、节假日的值班力量和急救力量,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对于医师外出行医的,各医疗机构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本单位医师外出行医的管理制度和配套管理措施,并严格执行。

二、医师外出行医应当经所注册执业的医疗机构(以下简称“注册医疗机构”)同意,并且须在聘用机构具有相应的诊疗科目或具备相应的资质条件下按所注册的执业范围开展执业活动。所有外出行医的医师与注册医疗机构、注册医疗机构与医师外出行医的聘用机构需分别签订协议,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义务和医疗纠纷处理办法,并确定工作性质、工作任务、工作时间、工作地点等具体事项。

三、医师外出行医原则上要符合以下要求:

(一)注册在本市公立医疗机构(包括企事业医疗机构)的在岗医师(不包括离退休医师)应将主要工作时间和精力放在注册医疗机构,确保本单位医疗业务的完成。外出行医的医师须具有副高以上医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且在本单位以外的执业时间每周不超过1个工作日。

(二)注册在公立医疗机构的离退休医师及注册在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医师外出行医的须具有中级以上医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且外出执业的机构最多不超过2个。

四、有下列情形的不属本指导意见所指的“外出行医”,但有关医疗机构应按规定加强相关管理工作:

(一)经市卫生行政部门核准托管或协作冠名的医疗机构中的执业医师按合同或协议,接受本医疗机构指派到托管或协作管理的本市其他医疗机构从事执业活动的;

(二)经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的医疗机构及其分支机构中的医师在医疗机构及其分支机构中从事执业活动的;

(三)医师依据国家或本市有关规定,经注册医疗机构批准的卫生支农、会诊、进修、学术交流、义诊、对口支援及其他经卫生行政部门同意或调遣到其他医疗机构从事执业活动的。

五、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有关大学要加强对所辖医疗机构的管理,指导、督促并检查各医疗机构对本规定的执行落实情况。

六、承担市级及以上干部保健任务的医师外出行医,按照市干部保健局有关规定执行。

七、本市医师到外省市进行执业活动的,须按《医师执业注册暂行办法》及外省市有关规定办理相应手续。

八、《关于加强本市公立医疗机构医师外出执业管理的通知》(沪卫医政〔2005〕58号)自本文下发之日起废止。

上海市卫生局

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建设工程检测管理的通知 篇6

(2012年4月28日)

沪府发〔2012〕38号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轨道交通管理的意见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轨道交通是保障本市城市安全有序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战略的重点,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出行需求和提供服务保障等方面发挥了骨干作用,有效地缓解了交通拥堵,促进了节能减排,为构建城市综合运输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轨道交通发展,人民群众对轨道交通服务要求不断提高。随着城市规模逐步扩大和轨道交通快速发展,本市轨道交通进入了由大规模建设为主向运营管理为主转型、由单一线路运行向网络化运行转型的新阶段。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情况复杂、管理人员紧缺和管理经验不足等问题日益显现,与轨道交通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给轨道交通加强安全管理和提高服务质量带来严峻挑战。为适应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降低安全风险,提升服务水平,现就进一步加强本市轨道交通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认识进一步加强轨道交通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进一步加强轨道交通管理,是促进上海城市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加强轨道交通管理,是落实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战略、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有利于进一步促进绿色交通发展,服务和引导城市发展模式转变,有利于进一步有效降低能源消耗、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进一步加强轨道交通管理,是确保上海社会安全稳定的有力支撑。上海经过多年快速大规模城市建设,在现代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进入了安全管理高风险期,安全管理难度加大、要求更高,城市安全面临的形势也更为严峻。密闭式的构造、密集式的运输、网络化的运行以及地下空间的局限,使得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和应急处置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只有加强轨道交通管理,才能有效地确保本市社会正常运行,才能更好地促进城市安全稳定发展。

(三)进一步加强轨道交通管理,是提高人民群众出行质量的内在要求。轨道交通作为人民群众的重要出行方式,是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本市轨道交通在承运比例、服务水平和营运效率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要以加强本市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营、全方位提高服务水平为突破口,不断提高轨道交通运营质量,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便捷、优质的轨道交通服务。

二、把握进一步加强轨道交通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安全第一,服务为本。将确保轨道交通网络安全有序运行放在首要位置,健全规章制度,逐步完善工作机制,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出行需求,不断提高轨道交通服务品质。

(二)合理规划,稳步建设。轨道交通规划要服从总体规划,实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量力而行,稳妥推进轨道交通各项建设任务。

(三)各司其职,综合监管。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主动协调、密切配合,强化源头控制和关键环节管理,采取综合措施,加强轨道交通管理。

三、落实进一步加强本市轨道交通管理的措施

(一)科学规划设计。市规划部门要会同市建设交通、交通运输、公安、消防部门和运营单位按照全市总体规划要求,合理规划线路走向和敷设方式,合理确定车站选址和换乘方式。研究出台轨道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确保线路线型、附属设施等符合相关技术规范。加强规划控制,保障相关用地。加强站点设计,优化站内布局,完善外部交通组织,根据规划要求,建设公交枢纽等基础设施,充分考虑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工具间的合理衔接。加强消防设计,优化完善设计标准,落实消防规范要求。

(二)规范工程建设。市发展改革、建设交通等部门要严格执行轨道交通项目审批程序,加强统筹协调,督促建设单位依据建设规划,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督促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四方按照国家和本市规定的技术标准、技术规定和管理要求开展相关工作。安全操作施工机具,采取先进施工工艺,规范操作施工流程,增强施工人员安全责任意识。建立施工阶段安全评估机制,开展专项安全评估,及时发现并有效排除安全隐患。科学安排施工周期,倡导文明施工,确保质量安全。轨道交通工程竣工后,按有关规定组织竣工验收备案。

(三)做好运营前期准备。市交通运输部门对新开通的轨道交通线路,要严格依据相关法规规定,以确保试运营安全和满足基本服务要求为原则,认真组织专业机构,开展试运营基本条件评审认定。轨道交通新线进行试运营前,土建、车辆、设施设备、消防、环保等必须达到载客运营基本要求,取得各项安全认证证书,做好相关衔接配套。轨道交通试运营和正式运营要严格执行国家和本市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和轨道交通试运营基本条件等相关规定。

(四)加强安全保护区管理。市交通运输部门要根据相关法规要求,进一步加强轨道交通安全保护区管理,督促运营单位做好日常巡视工作。对未经行政许可,或经行政许可但未采取必要安全保护措施,以及擅自加、卸载(堆土、拆建)等未按行政许可规定施工的行为,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严格处理。各区县政府要对所属区域的轨道交通安全保护区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给予支持并做好协助处置工作。

(五)加强运营安全管理。市交通运输部门要会同市建设交通部门加强日常安全监管,制定安全运营规范标准,推进运营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完善安全分析例会、安全约谈警示等一系列安全监管工作制度。建立以轨道交通网络、试运营线路、既有线路为重点的各项安全评估、评价体系,充实轨道交通监管专家库,增强第三方安全风险评估力量,有序开展既有运营线路的安全评价。督促运营单位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开展经常性安全隐患排查,落实安全运营主体责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建立并落实覆盖全员的安全责任、事故报告处理、设施设备安全管理等制度,完善事故调查机制。对违规操作人员,坚持“四不放过”原则,及时整改教育;对造成事故的,要依法追究其责任。

(六)加强安保防范。轨道交通公安机关要完善安检制度,加强轨道交通安检,防止乘客携带危险品进站上车。推进轨道交通图像监控系统和其他安防系统建设,逐步实现车站车厢监控和防范全覆盖。合理安排警力,做到运营时段“每站有警”,防止因各种突发情况引发踩踏事件,加强治安管理,维护车站及周边良好治安秩序。加强控制中心、车辆基地、主变电站等重点要害部位的安保管理,健全规章制度,落实保卫责任。

(七)加强应急处置。市应急管理、建设交通、交通运输、安全监管和公安等部门要会同运营单位编制和完善涉及运营安全的各项预案,定期开展预案培训和应急演练。完善预警保驾响应、应急运营指挥、现场应急抢险和信息联动发布的应急处置体系。加强轨道交通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合理配置应急处置装备和器材,科学设置、及时启动应急处置流程,不断提高应急处置水平。健全信息发布机制,积极运用微博等新媒体,更好地回应社会对轨道交通的关切。

(八)加强运营服务质量监管。市交通运输部门要依据轨道交通运营服务规范,加强运营单位日常服务检查,重点开展对行车、客运、设施、票务、人员、投诉处理等方面的督查。将第三方乘客满意度测评作为提高行业整体服务水平的重要抓手,规范运营服务,提高服务质量。运营单位要建立内部服务监督制度,将服务监督情况纳入日常工作评价考核体系。

(九)规范站内多种经营行为。市交通运输、工商等相关部门要严格执行本市公共交通车辆、车站广告设置相关规定,遵循安全、规范、整齐、文明等原则,加强对轨道交通设施范围内广告的管理,规范站内、换乘通道等运营区域的商铺、报刊零售点经营行为。运营单位要审验运营区域内经营户证照,确保其具有合法经营资质。

(十)提升行车组织水平。运营单位要加强运营范围内的日常管理。强化运输组织和调度,科学编制列车运营计划,建立完善基于全网络的行车指挥体系。积极推进信息化工作,加强客流动态趋势研判,实施远端客流引导措施,通过车站车厢显示屏以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及时发布客流拥堵和限流措施等信息,引导乘客避开拥挤区段。

(十一)提高设施设备性能和养护水平。运营单位要在设施设备设计选型过程中,充分考虑安全冗余度和系统可靠成熟性,积极推进国产化替代研究和应用。建立健全设施设备检测评估、维修保养制度。采用科技手段,提高设施设备安全性,逐步形成各相关专业联动的

设备维护联检模式,强化设施设备日常维护保养。加强既有线路设施设备运行质量评估,加大设施设备专项和大修改造力度,减少设施设备运行故障。

四、完善进一步加强本市轨道交通管理的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上海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职能,进一步加大政府协调、统筹力度。市建设交通部门要加强前期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的统筹协调,市交通运输部门要加强日常运营管理的统筹协调。建立全市轨道交通建设和管理例会制度,定期分析研究和协调轨道交通建设和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

(二)提高行政管理执行力。各相关职能部门要严格执行《上海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上海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办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市交通运输部门要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在管理实践中,深入研究制度规范优化等问题,为修订《上海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夯实基础。

(三)建立资金保障长效机制。市发展改革、财政、建设交通、交通运输部门要会同运营单位结合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实际,研究制定规范统一的行业财务会计核算制度,加强运营成本规制和还本付息机制的政策研究,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确保轨道交通持续稳定发展。

(四)加强行政执法。市交通运输部门要进一步充实轨道交通执法队伍,加强与轨道交通公安机关联动执法,并依据相关法规规定,加强运营功能配置、运营服务管理和设施设备维护等方面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运营单位要根据相关法规授权,对乘客妨碍运营安全、扰乱运营秩序、危害运营设施等违规行为,加强行政执法。各区县政府负责本区域内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高架区间投影区域及周边环境的属地化管理。

(五)加强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市交通运输部门要会同运营单位完善关键岗位从业人员的准入、培训、发展、退出机制,切实保障从业人员合法权益。强化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消防知识的培训和轮训。运用多种形式,积极宣传行业新面貌、新风尚,弘扬先进人物和事迹,对长期坚持安全运营、规范操作的从业人员,给予相应奖励和表彰。

(六)营造良好氛围。主动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监督,进一步发挥志愿者和社会组织等力量的作用。加强正面宣传,动员人民群众理解、支持和参与轨道交通发展,加强轨道交通安全普及教育,培养文明乘车习惯,倡导有序出行秩序,形成促进轨道交通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建设工程检测管理的通知 篇7

关键词:加强水利工程管理

1 充分认识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管理是水利

工程充分发挥兴利除害功能的关键, 是整个水利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不仅关系到水利工程建设目的的及时、准确、持续实现, 而且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 关系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社会进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水利工程管理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 工程管理的主客体和环境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当前, 水利工作处于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农村水利向都市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关键时刻, 水利工程管理更要适应变化。

2 明确新时期水利工程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

根据当前我市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 今后一个时期, 我市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 按照“科学、求实、创新”的方针, 深化改革, 强化管理, 增强服务, 注重开发, 突出效益, 以建立良性运行机制为目标, 以落实法人管理责任为重点, 坚持加强管理与壮大水利产业, 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相结合, 通过改革、改制、改造和增强内部管理, 努力构筑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利工程管理体系, 促进水利工程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水利工程管理的基本思路是,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促进水利工程管理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变, 用5-10年时间建立水利工程管理的良性运行机制。具体工作中, 一方面, 要进一步放活小水库、小抽水站、小供水站、小渔池、小灌区、小水电站等“六小”水利工程的经营管理权, 建立自行筹资、自行建设、自行管理、自定水价、自还贷款的“五自”运行机制。明晰所有权, 确定管理权, 放活经营权, 采取拍卖、租赁、承包和股份制等形式, 让农民和社会法人把小型水利工程当作企业来经营管理, 加强监管力度, 盘活水利工程存量资产, 促进农村水利的社会化。另一方面, 要对国有大中型、重点小型灌区、供水工程及其它水利工程按照国务院《水利产业政策》规定进行公益性和非公益性划分, 一律建立法人管理责任制。对公益性水利工程, 按照国家投入, 目标考核, 动态监管, 综合开发, 注重效益的原则, 进一步落实管理责任, 建立财政保证的水利工程公益性补偿机制和以综合开发为主体的国有 (或集体) 资产保值增值体系。对以经济效益为主的非公益性水利工程要按公司制进行管理, 建立新的投入产出机制。

3 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水利工程管理措施

3.1 进一步完善分级管理体制, 建立法人管理责任制

对大中型水利工程 (已明确管理权的除外) 和跨区县水利综合枢纽工程, 对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安全有重大影响的中小型水利工程由市上统一落实管理;对区县域经济、安全影响较大的和跨乡镇水利工程由县区负责落实管理, 小型跨村水利工程由乡镇负责落实管理, 村办水利工程和受益范围仅限村内的小型、微型水利工程由村民委员会负责落实管理。各级人民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对辖区内水利工程统一管理, 进一步划分事权, 落实管理法人, 形成行政管理与法人管理相结合, 以法人管理为主体的管理体制, 迅速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起权责明确的水利工程法人管理责任制。

3.2 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

要按照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 每年按照产权管理关系, 逐级落实管理法人或责任人当年管理的经济技术指标和精神文明建设目标, 明确增值保值责任和奖惩办法, 建立全年动态管理和年底述职制度, 实行竞争上岗和各种行之有效的目标管理责任制, 形成竞争激励机制。对考核不称职的或连续两年未完成管理目标任务的, 要就地免职或解除承包、租赁合同, 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究相应责任。

3.3 强化产权管理

要按照水利投资或资本金的配套比例和资产评估结果, 分析各类水利工程的产权管理责任和分级管理主体, 形成国有、集体、民营、股份制、个体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管理体制。按照有利于水利工程效益的发挥, 有利于水利工程的管护、维修和更新改造, 有利于调动管理法人或经营管理者积极性的原则, 因地制宜地确定水利工程的产权管理形式。对于水库应按大坝以上汇流面积划定水源安全保护区, 按设计洪水位划定库区管理范围, 按校核洪水位划定安全保护范围 (含坝体) , 拦河大坝下游按溢洪道出口以下20-150米 (陂塘取小值, 重点小型水库和中型水库取大值) 作为安全保护区予以警示。严禁拉运“四毒”物品的车辆在库区通行, 禁止任何影响水库安全的行为发生。其它水利工程应按有关规定划定安全保护范围和管理范围, 土地部门应积极协助水利部门做好水利工程定权发证工作, 确保水利工程产权完整统一。

3.4 坚持依法管理的原则

各类水利工程的管理者和经营者都要认真贯彻《水法》、和有关法规, 依法承担相关责任和义务, 及时缴纳有关税费和水资源费。各级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管理各项水事活动, 严禁在水利工程保护范围内爆破、打井、钻探、开矿、采石、取土、挖沙、挖塘、修坟等危害水利工程安全的行为。新建、扩建、改建水利工程, 必须遵守统一规划, 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 按规定的建设程序报有关部门批准。兴建铁路、公路、厂矿、铺设管道等, 须挖掘、占用、利用、跨 (穿) 越水利工程设施的, 建设单位应当征得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或水利工程所有者的意见, 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 并与其签订协议后方可施工。在施工中对水利工程造成损坏和永久性失效的, 应当采取补救措施, 并赔偿相应的损失。采伐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的林木, 由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决定;采伐水利工程安全保护范围内的林木, 应征求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意见, 并分别向林业部门申请批准采伐手续。禁止向水利工程的水域内排放不符合水质标准的废水、污水, 倾倒废弃物、垃圾、土石料等。要加快水利工程管理的立法步伐和制度建设, 强化执法手段, 加大执法力度, 依法维护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和水利工程管理法人的合法权益。

3.5 加强科学管理, 努力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和水平

要加强管理技术自动化、现代化的研究, 加强防汛、供水工程的科学调度和运用管理, 加快工程管理预警系统建设, 对国有水利工程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 努力提高水利工程管理的科技含量。要积极培养和引进既懂水利又懂管理, 既懂经济又懂法律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加强现有管理人员的培训, 培育一批农民技术管理队伍, 通过提高管理者素质和管理水平, 达到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的目的。

3.6 大力开展水利综合经营

各级水利管理单位要依托工程资源优势, 围绕主业, 积极开展综合经营, 兴办实体。要进一步增强水的商品意识, 挖掘水土资源潜力, 认真做好项目包装, 积极开展招商引资, 大力发展水利二、三产业。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 改善职工福利待遇和工作生活条件, 增强水利工程管理的后劲。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开展的综合经营项目, 工商、税务部门应给予享受国家有关优惠政策。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 水利工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系统工程。我国又是一个水利大国, 水利建设任重道远, 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 水利工程办理便是在透彻了解水利工程性质和作用的基础上, 尽大概趋利避害充实发挥水利工程的社会效果与利益和经济效果与利益, 增强对水利工程的管理才能确保创建优质的水利工程。

参考文献

[1]张章, 李宁.有关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办理的几点看法科技风, 2009 (2) , 8.[1]张章, 李宁.有关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办理的几点看法科技风, 2009 (2) , 8.

[2]沈秀丽.水利工程建设办理有关难题研究内蒙古水利, 2008 (2) , 88~89.[2]沈秀丽.水利工程建设办理有关难题研究内蒙古水利, 2008 (2) , 88~89.

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建设工程检测管理的通知 篇8

一、认真落实放宽失业登记条件的有关要求

各地要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修改〈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的决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令第23号)要求,允许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处于无业状态的城镇常住人员在常住地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进行失业登记。对符合失业登记条件的人员,不得以人户分离、户籍不在本地或没有档案等为由不予受理。

各地要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提供机制,保障城镇常住人员享有与本地户籍人员同等的劳动就业权利,并有针对性地为其免费提供就业政策法规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对进行失业登记的城镇常住人员,要按规定落实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在此基础上,各地要按照国务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部署,统筹考虑本地区综合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以连续居住年限和参加社会保险年限等为条件,保障其逐步享受与本地户籍人员同等的就业扶持政策。

二、做好就业失业登记证明更名发放工作

根据促进就业创业工作需要,将《就业失业登记证》更名为《就业创业证》。各地可新印制一批《就业创业证》先向有需求的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发放。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凭学生证向就业创业地(直辖市除外)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申领《就业创业证》,或委托所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向当地(直辖市除外)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代为其申领《就业创业证》;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离校后直接向就业创业地(直辖市除外)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申领《就业创业证》。《就业创业证》的样式、栏目解释、填写办法、印制技术及发放管理等要求继续按照《关于印发就业失业登记证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75号)执行(封面和内页第1页(暗码)的“就业失业登记证”字样变更为“就业创业证”)。

各地已发放的《就业失业登记证》继续有效,不再统一更换。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卡在就业领域的推广应用工作,以其加载的就业失业登记信息电子记录,逐步替代纸质的就业失业登记证明。

三、拓宽就业登记信息采集渠道

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改进和优化业务流程,建立就业登记与社会保险登记、劳动用工备案之间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机制,做好相关信息的比对核验,不断创新和拓宽就业登记信息采集渠道。要巩固窗口单位改进作风专项行动成果,在“一站式”服务的基础上逐步向“一柜式”服务转变,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处理”的工作模式。对用人单位为劳动者实名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或劳动用工备案的,以及劳动者以个体工商户或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的,相关信息经确认后录入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

四、加强就业失业登记信息动态管理

各地要进一步加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及时掌握辖区内劳动者的就业失业状态,运用信息化手段,做好对劳动者就业失业登记信息的动态管理。要按照《关于建立全国就业信息监测制度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86号)要求,建立健全就业失业登记信息采集录入质量管理制度,做好省(区、市)内就业失业登记信息的比对整理。我部将进一步完善全国就业信息监测系统的功能,开展就业失业登记信息跨地区核验工作,逐步实现同一劳动者相关信息的唯一性。要以实名制就业监测数据为基础,做好与就业失业统计报表数据的比对分析工作(为保持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其他非本地户籍人员进行失业登记的,在统计上继续按照现行制度执行),及时查找相同指标数据不一致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为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支持宏观决策奠定扎实基础。

各地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按照“操作程序便捷高效、登记信息完整准确、数据标准统一规范”的要求,制定完善全省(区、市)范围内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操作办法。要以方便群众为原则,简化登记程序,取消重复和不必要的表格、单据等填写内容和证明材料,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办理就业失业登记提供便利。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向我部报告。

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建设工程检测管理的通知 篇9

关于进一步加强涉水工程通航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

海通航〔2010〕210号

各直属海事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海事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地方海事局:

近段时期,内河船参与沿海运输和施工作业的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了人命和财产重大损失,暴露出部分航运企业、船主以及部分涉水工程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安全责任不落实、违法违规等突出问题。为促进水上交通安全形势稳定,保障水上人命和财产安全,现就进一步加强涉水工程通航安全管理工作要求如下: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涉水工程通航安全管理机制

(一)建立在建涉水工程定期安全生产情况通报制度

为进一步增强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水上安全生产意识,各海事局应制定安全情况通报例会制度,定期组织建设单位、施工单位、项目分包单位以及船东等负责安全的主管领导参加的安全情况通报例会,通报涉水工程通航安全情况,提出加强通航安全的工作要求,会议原则上一个季度召开一次。

(二)建立涉水工程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诚信制度

各海事管理机构要建立涉水工程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水上交通安全诚信制度,对遵守安全规章制度、积极完善安全管理措施、安全记录良好的施工单位,要予以表扬和支持;对不服从管理以及发生安全事故的施工单位,要严肃处理;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施工项目,要吊销施工单位《水上水下施工作业许可证》,并公开曝光。各海事局要建立涉水工程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诚信档案,对违章违规行为在海事局网站上进行

通报。

(三)建立参与沿海涉水工程建设船舶情况通报机制

各沿海直属海事局如在检查中发现非法从事沿海施工的内河船,应将相关情况通报船籍港所在地的省级海事管理机构。各相关海事局要对本局登记的参与沿海建设的内河船舶和船公司进行核查,督促航运单位和船舶停止参与沿海作业和运输;对已非法参与沿海作业的船舶,要督促其返回内河,并将情况通告相关沿海直属海事局;对不掌握本公司船舶动态的航运公司,要采取严格措施,直至收回其“符合证明”,确保公司负起安全管理责任。

二、严格参与涉水工程建设船舶准入制

(一)各海事局在办理水上水下施工作业许可审批时,要严格审查施工船舶情况,其中为工程服务的运送砂、石等建材及抛泥船舶等视为施工船舶。经海事部门安全检查合格的船舶,才能获得参与工程施工、运输的资格,不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要求的船舶,不得参与工程建设。未经许可的上述船舶严禁驶入涉水工程安全作业区。

(二)各海事局要督促用船单位与确认参与建设的船舶签订安全协议,安全协议中应明确双方的义务和权利。用船单位要保存与船舶证书、船员适任证书原件一致的复印件,按照海事主管部门的要求建立船舶档案。各地海事部门要对参与工程建设的船舶实施定期和不定期的现场监督检查,未通过安全检查或存在安全隐患的船舶禁止继续参与施工作业。

(三)为方便对参与工程建设船舶的管理,各海事局可采用对施工船舶挂牌管理的方式。对于符合安全要求的船舶,由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制作统一标准的项目部铭牌和旗帜。一船一牌,在船舶的驾驶室明显位置张贴,不得遮挡。如发现有一牌多挂或未挂牌的情况,当事船舶应被清除出工程建设,涉及的项目部将列为重点整治对象。

三、加大对各类涉水工程建设单位的管理力度

当前,各海事局要重点加强对砂石等建材装卸点的管理,可要求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固定其砂源和石源,以便有针对性地加强安全管理。各海事局要注重过程监管,严肃查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违规使用、雇佣不符合安全作业条件的船舶参与涉水工程建设,加强对参与涉水工程建设的船舶的现场监督检查力度和对施工作业区域的日常巡查频次;对涉水工程要逐一建立档案和数据库,一经发现安全隐患,要及时要求涉水工程建设单位、业主单位督促施工单位和经营管理单位进行整改,对发现的重大问题要及时通报有关地方政府。

对为不符合安全要求的运输砂石等建材的船舶提供装卸场地、使用该类船舶提供的砂石等建材的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要责令停工整顿,撤销相应的《水上水下施工作业许可证》。

四、紧密联系地方政府加大对砂石运输船的管理力度

各海事局要充分认识到依靠地方政府促进砂石运输船安全的重要性,针对部分砂石运输船舶流动性大,与施工单位无合同关系、无固定采卸场地、逃避海事监管等实际情况,及时向地方政府通报相关情况,采取多种措施与途径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支持、配合。各海事管理部门要在地方政府统一领导下采取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等形式,必要时商请边防、渔政、公安等部门协助,对违法、违章作业的施工单位、船舶、码头、堆场等采取强制措施,保持对砂石运输船管理的高压态势,切实增强管理效果。

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建设工程检测管理的通知 篇10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有建设用地

供地管理工作的通知

各市国土资源局、杨凌示范区国土资源局、县(区)国土资源局、开发区国土资源局:

近几年来,全省各级政府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土地供应政策规定,不断完善土地市场管理机制,有力保障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土地供应工作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供地管理工作,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改进和优化土地利用方式,认真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制度

(一)严格土地供应政策。土地供应是支撑西部强省建设、落实调控政策、促进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闸门。当前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比较突出,落实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面临严峻挑战。各级都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严格遵守土地

供应政策,推行依法行政,紧紧围绕经济发展大局,依法依规供地,确保供地工作健康、平稳、持续进行。认真处理好保护耕地和保障发展、保障发展与节约集约用地的关系。积极运用土地供应、地价等政策工具,加强对产业、区域发展的引导,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节约集约用地。要严格落实《国有建设用地划拨供地目录的规定》,不断缩小划拨用地范围,推动市场化建设;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对禁止类项目不得擅自变通、乱开口子;对限制性项目供地必须宏观把握,按照规定程序层层把关,从严控制供地。出让土地必须认真落实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规定,确保国有土地资产安全运行。

(二)严格住宅用地管理。住宅用地出让必须以宗地为单位提供规划条件、建设条件和土地使用标准。严格执行国家和我省商品房用地单宗出让面积规定,不得捆绑出让、不得“毛地”出让。拟出让地块要依法进行土地调查和确权登记,确保权属合法、地类清楚、面积准确。土地使用权经招拍挂出让后,一般不得更改规划条件,确实需要调整的,必须依据《城乡规划法》规定的公开程序进行。因开发建设单位提出申请调整规划条件原因而不能按期开工建设的,必须收回土地使用权,重新按招拍挂方式出让土地。坚决制止擅自调整规划条件,私自提高容积率的行为。经有关政府职能部门批准调整容积率且地面已建成建筑物事实的,应以市场方式按新的容积率重新确定土地使用权价格,追缴土地出让金差价后,方可办理相关土地手续。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未达到25%以上的(不含土地价款),不得进行转让。对违规转让的,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不得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手续,并依法依规进行查处。

(三)严格执行建设用地标准。各类建设项目用地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和我省制定下发的建设项目用地定额指标规定。工业项

目用地还要严格落实国土资源部《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规定。对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所占比重、绿地率等控制性指标达不到要求的,对项目用地面积予以核减直至不予供地。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严格把关,以划拨土地为重点,对所有超标准用地和变相超标准用地的,坚决予以核减,坚决杜绝多占多用和低效利用土地,杜绝大广场、大马路、“花园式”工厂等粗放浪费现象进一步漫延。

(四)落实土地统一供应的规定。市县人民政府是建设用地供地的主体。各类开发区、旧城改造办、城市投资公司、开发办、引资办等机构的土地供应由当地政府统一管理、统一供应。由政府授权代政府组织土地征收和出让的开发区,其供地计划必须纳入所在地市国土资源管理职能部门的统一供地计划,供地情况及信息应及时录入全国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监管系统,使用国土资源部统一配号的出让合同。

(五)建立三级土地供应台账制度。要完善土地出让档案管理,在建立完善土地审批台账的同时,要建立本辖区内全覆盖的土地供应明细台账,将每宗地的宗地位置和面积、土地成交时间、土地成交价款、合同签订时间、土地用途和规划条件等进行登记,并与出让公告、供地方案等资料一并整理归档。要做到本行政区域供地分类清楚,供地数字及时准确。从事供地管理人员应对已供土地按时汇总分析研究和质量评价,把握土地利用管理形势,及时采取措施,不断提高供地质量。

二、提高供地效率,确保重点工程和民生工程用地

(六)科学编制土地供应计划。要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建设用地编制规范》和中、省加强房地产用地调控的有关要求,主动与发展改革、规划建设部门会商,参考上供地情况和本用地需求,科学编制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供地计划要紧紧围

绕当地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重点项目布局合理编制,防止脱离实际。各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对辖区县(区)供地计划进行审查、分析其合理性和可行性。对编制不合理的及时进行调整。在供地计划中要单列住房计划,住房用地计划要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中小套型中低价位商品房用地不低于住宅用地计划总量的70%。市、县供地计划编制要形成制度,每年2月底前编制完毕,经当地政府审查同意后上报。

(七)不断提高土地供应效率。要按照土地供应计划加快供地工作,积极创造条件,缩短供地周期。对转而未征或滞征的土地要寻找问题的症结,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要加快征而未供土地的利用。对供地项目发生变化的,或属于项目业主自身原因造成土地未供出的,各市、县应及时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将土地调整给急需用地的建设项目使用。要积极介入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提高供地的效率,防止出现土地已审批,项目落不实,土地供不出、待供土地量大闲置的问题。

对供而未用的闲置土地,要及时协调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创新处置办法,严格参照《闲置土地处置办法》等政策规定依法实事求是地进行处置,促进闲置土地的尽快有效开发利用。要开阔土地供应视野,在重视新增建设用地供应的同时,要逐步将精力向盘活存量国有建设用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方面转移,寻找走内涵挖潜节约集约用地路子,积极应对全省快速发展时期建设用地需求。

(八)确保重点工程和民生工程用地。要紧紧围绕重点工程和民生工程做好土地供应工作,千方百计保证省委省政府关注的重点工程和民生工程用地的需求。对保障性住房要实行用地计划单列,与建设任务同时下达。对列入计划的保障性住房用地,要做到应保尽保、及时供地。对其新增建设用地需求,要做到特

事特办,实行“单列、单报、单审、单批、单供”。对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不重视、落实不到位的地方,省厅将停止该市其它房地产开发用地审批,并约谈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主要领导,限期进行整改。

三、完善和落实土地招拍挂出让制度,坚持以市场方式配置土地资源

(九)严格落实中、省关于招拍挂出让土地有关规定。要继续加大土地市场要素建设,按要求及时更新地价体系。加强市、县收购储备中心机构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土地招拍挂出让工作中,要减少挂牌出让在招拍挂总量中的比例。积极探索以资质优、设计方案优,同时考虑土地价格条件的招投标方式选择土地使用者,克服单纯“价高者得”方法的局限性。招拍挂前必须由中介机构进行评估,出让底价由集体研究决定。出让底价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当地最低价标准。严禁任何人在土地招拍挂出让前以招商引资或捆绑开发等名义先行确定土地使用者和土地价格的行为。各地对房地产供地宗地面积要严格按照省国土资源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落实房地产用地调控政策促进土地市场健康发展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通知》(陕国土资发[2011]5号)文件确定的标准和程序办理。对一些重大的土地出让活动,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及时向上一级管理机关汇报,省、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派人参加进行现场指导和监督。要利用现有科技手段积极推动土地使用权网上交易平台建设。按照国土资源部“两整治一改革”的要求,各市(区)、县10月15日前应建成统一的网上土地交易平台。

(十)强化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管理。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和土地划拨决定书的签订,必须按照国土资源部制订的规范文本和要求完整填写合同内容,及时录入全国土地市场监测监管系

统。通过系统获取国土资源部统一的电子配号后方可打印签订,否则为无效合同。要发挥出让合同的法律作用,在供后监管中要将履行合同、划拨决定书的情况,作为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的一项内容。没有国土资源部门的检查验收意见或检查核验不合格的,不得通过竣工验收。建设项目竣工后,要及时在全国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监管系统中更新竣工情况和相关信息。

(十一)建立重点宗地核查制度。省厅将不定期对市、县出让用地面积较大、政策敏感的宗地进行实地核查。市局也要积极开展此项工作。省厅核查出让土地比例要达到全省供应宗数的10%,市局核查比例应不低于辖区土地供应宗数的50%。检查主要通过抽查供地位置、出让合同、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书、出让金缴纳凭证等法定文件,对土地出让面积是否符合规定用地标准;是否有擅自改变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化率等规划条件;招拍挂出让程序是否规范;出让底价确定是否符合规定要求;是否存在规避招拍挂出让土地行为;签订的出让合同是否是国土资源部统一的电子配号;是否按期开工等内容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并作为评估该市供地质量优劣的客观依据进行通报。

(十二)实行供地季报制度。为了全面及时详细掌握全省动态供地情况,解决目前不少地方存在的供地底子不清、趋势不明、信息不畅的问题。省厅研究决定实行省、市、县三级供地季报制度。各市、县对已供国有土地的宗数、面积和用途要以月为单位按季度累计上报。供地情况在及时录入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监管系统的同时,各市应于每个季度结束后次月10日前纸质汇总上报上个季度全市的供地情况统计表。供地季报制度将成为供地管理的基本制度之一,要和新增用地计划指标分配、用地审批挂钩。对批而未征、征而未供、供而未用问题突出的地方,省厅实行审

批预警机制。

四、严肃供地纪律,强化监督检查

(十三)加强土地供后监管。要认真落实供地管理有关政策和规定,把注意力由重审批向既重审批更重批后利用监管上转移。要建立供地管理各职能部门内部共同责任制,对供地过程中的风险环节要从制度机制上建立防范措施,加大公开性和透明度,进行全程监管和监督。加强与规划、监察等职能部门的沟通衔接,强化动态巡查和跟踪监管,不断规范供地行为。对擅自扩大划拨供地范围、规避招拍挂进行出让、领导干部插手或干预土地招拍挂、越权批准供地、闲置土地不能及时处置利用和人为干扰收回闲置土地、违背供地政策造成国有土地资产流失、擅自改变保障性住房用地性质等问题,要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进行严肃查处。并依法依规按照谁决定、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追究当事人责任。

(十四)落实节约集约用地考评制度。节约集约用地是我国土地管理的一项重大制度。其内容已列入到每年省市两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当中。各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所辖县(区)节约集约用地工作也要进行考核。要形成省、市、县三级节约集约用地考核评估制度。考评结果要纳入各类开发区的推荐升级扩区审查考核重点内容。要进一步科学考评指标体系,规范考评内容,强化指标的刚性,落实考评效果。以节约集约考评为平台和抓手,落实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从根本上推动土地利用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上转变。为积极引导推动此项工作,省厅确定每年将拿出一定数量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根据单位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考核结果,对节约集约先进市(区)、县给予奖励。同时,对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不高的市县,将进行通报批

评,并在下达下一农用地转用计划时扣减相应指标。对开发区在实行上述措施的同时,不列入扩区升级推荐范围。

(十五)加强供地管理队伍建设。市、县人民政府是建设用地供地的责任主体,加强对供地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市县领导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市、县领导要熟悉供地管理工作,关心支持供地管理工作,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当前需要帮助解决一些地方土地利用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编制不足的问题。各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领导,特别是一把手要提高思想认识,要对供地管理负总责,积极为政府领导当好供地管理的参谋和助手。要克服“重土地审批,轻利用监管”的不良思想,将供地管理工作拿在手上,定期分析供地形势,研究解决供地中带有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不断提高供地管理水平。要加强对供地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供地队伍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

二〇一一年八月八日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主题词:国土资源

建设用地

供地管理

通知

抄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纪委办公厅、省人大常

委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军区、省发改委、省法院

省检察院。省监察厅、省建设厅、省审计厅、市(区)、县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土地

利用管理司、厅领导 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办公室 2011年8月8日印发

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建设工程检测管理的通知 篇11

一、进一步推进汽车节油

(一) 继续停驶公务车50%。

从2008年9月21日起, 各部门、各单位封存公务车30%, 并将封存车辆牌号于9月20日前分别报国管局、中直管理局。其它公务车辆要按照车牌号尾数每周少开一天的规定停驶20%, 星期一至星期五停开公务车牌号尾数分别为1和6、2和7、3和8、4和9、5和0;周末休息日公务车除工作需要外全部停驶。通过采取以上措施, 中央和国家机关及所属单位的公务车继续停驶50%。

中央和国家机关干部职工的私车, 要自觉执行国务院的通知和北京市的规定, 同样按照牌号尾数1和6、2和7、3和8、4和9、5和0, 每周少开一天。

(二) 降低公务车配备标准。

严格按规定配备、更新公务车。一般公务车排气量要在1.8升 (含) 以下、价格要在1 6万元以内, 机要通信用车排气量要在1.6升 (含) 以下、价格要在12万元以内。

(三) 加快清理处置超编超标车辆和“黄标车”。

各部门、各单位要在10月底前将所有“黄标车”分别移交国管局、中直管理局统一处置;年底前, 将超编车辆登记造册并提出处置意见分别报两局, 超标车辆分别移交两局处置。对借用、占用下属单位或其他单位的车辆要及时清退, 并将清退情况分别报两局备案。

(四) 严格车辆使用管理。

各部门、各单位要对公务车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建立健全车辆档案, 严格执行公务车“一车一卡”和定点加油制度。除安全、保密、外事等方面的重要公务活动确需使用外, 严格控制使用公务车, 确需使用的要严格履行审批程序, 合理调配, 减少单独或重复派车, 短距离出行一般乘用公共交通工具。同时抓紧研究中央和国家机关及所属单位公务车改革方案, 积极推进公用车改革。

二、切实抓好节电工作

(五) 抓好空调节电。

严格执行室内空调温度设置标准, 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 6摄氏度, 冬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高于2 0摄氏度。各部门、各单位要设置监督员, 加强巡视检查, 确保标准执行到位。改进空调运行管理, 加强维护保养, 按规定时间和标准进行清洗。充分利用自然通风, 尽量少开空调, 倡导每天晚开1小时, 早关1小时。加强空调系统节能诊断和低成本无成本改造, 更换选型过大、效率偏低的空调设备。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空调, 采用节能新技术、新设备, 提高运行效率。今明两年, 重点开展信息机房空调系统节电改造。

(六) 抓好照明节电。

白天充分利用自然光, 一般不开灯;夜间尽量减少楼梯间照明及其他公共区域照明。杜绝白昼灯、长明灯, 做到人走灯关、随手关灯。除重要节假日和重大活动外, 办公区和住宅区一律关闭景观照明。积极推广应用太阳能灯、无极灯等先进照明技术。年底前, 各部门、各单位要完成公共区域照明智能控制改造, 安装自动控制开关;2009年6月底前要完成所属行政事业单位非节能灯更换工作。

(七) 抓好电梯节电。

尽量减少电梯使用, 原则上三层以下停开电梯, 装有多部电梯的建筑非高峰时段要减少运行台数, 非工作时间只运行一部电梯。高层建筑电梯要分段运行或隔层停开, 短距离上下楼层不乘电梯。鼓励有条件的单位改进电梯的智能控制方式, 合理利用势能回馈发电。

(八) 抓好办公及其他用电设备节。

办公用电设备要设置成节电模式, 长时间不使用的要及时关闭, 减少待机能耗。加快淘汰高耗能办公设备。从2008年10月起新购买的计算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必须达到能效标识2级以上。电开水器要加装分时控制装置, 提高保温性能;对达到或接近使用年限的要更换成保温效果好、具备分时控制功能的新型电开水器。加快实施机关食堂冷库的节能改造。

三、加大节能产品采购力度

(九) 严格采购清单内节能产品。

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国家有关强制采购或优先采购的规定, 采购列入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中的产品。对于政府集中采购目录中国家有能耗限额标准的品目, 应严格按要求采购。国管局、中直管理局将在各自的政府采购网站上公布节能清单中产品的生产厂商有关信息, 为各部门、各单位采购节能产品提供便利。

(十) 积极推进清单外节能产品的采购。

努力探索清单外节能产品采购方式, 对电梯等清单以外的重点耗能产品, 研究制定节能采购整体设计方案, 为采购人提供专业化的节能采购决策建议。不断拓宽清单外产品节能采购领域, 完善清单外节能产品评标办法和评标细则, 强化对采用新技术、新材料的节能和环保产品的扶持力度。

四、认真组织开展中央国家机关全民节能行动

(十一) 广泛开展《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的学习宣传和培训。要抓紧制定学习、宣传《条例》和人员培训的具体工作方案, 组织全体干部职工系统学习《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全面掌握基本内容, 负责节能管理工作的同志要带头学习。要采取多种形式, 有计划、分层次对各部门负责节能工作的领导和人员进行培训, 全面提升节能管理水平。要组织开展公共机构节能征文和《条例》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营造《条例》实施的良好氛围。

(十二) 积极开展能源紧缺体验活动。每年6月、9月第一个星期开展能源紧缺体验活动。各部门、各单位要根据实际自行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能源紧缺体验活动, 主要负责人要带头参加。

(十三) 培养自觉节能习惯。引导干部职工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纸杯、签字笔、塑料购物袋等用品, 鼓励购买节能环保的用油用电消费品, 重复使用节能环保购物袋。倡导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骑自行车出行, 减少私车使用。教育广大干部职工从节约一滴油、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一粒米做起, 培养自觉节能的良好习惯。

五、加强监督检查

(十四) 强化监督检查。各部门、各单位要建立监督员制度, 指定专人, 负责节能工作的日常监督检查, 确保各项节能措施落实到位。国管局、中直管理局将会同有关部门, 从今年第四季度开始, 对各部门、各单位节能工作进行专项检查, 重点检查节能工作的组织领导、节能措施落实和节能目标完成情况, 对不按规定落实节能措施、节能目标未能完成的进行通报。

(十五) 落实能耗核算和统计报告制度。各部门、各单位指定专人负责能耗统计, 在单位内部公示能耗情况, 并于每月1 5日前将上月的用水、用电、用气和油耗情况分别报送国管局、中直管理局, 两局按季度汇总并进行通报。能耗总量大、单位能耗高的部门和单位要认真查找原因。采取有效措施, 切实降低能耗。

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建设工程检测管理的通知 篇12

作者: 来源: 日期: 2014-04-04

各区建设局,各建设、施工、监理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夜间安全文明施工的管理力度,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武汉市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办法》、《武汉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办法》等规定,现将有关工作要求如下:

一、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各单位要进一步优化施工组织措施,科学合理的安排施工作业时间,尽量避开在夜间进行施工作业活动;杜绝为赶工期而盲目要求施工企业安排夜间施工。因生产工艺上的连续性或者其他特殊原因,确需连续作业的混凝土浇筑、土石方外运、桩基施工、基坑开挖等,施工企业应提前向有关部门办理审批手续,并向社会进行告示。

二、严格落实夜间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有关规定要求。

(一)强化主体责任落实。需安排夜间施工的,施工单位须提前向监理单位申请夜间施工报备。对危险性较大工程实施夜间施工的,施工单位必须事先制定夜间施工专项方案和应急预案,并向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报批,同时完善现场应急处置措施,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建设、监理单位应加强夜间施工的检查,督促施工单位落实有关规定。

(二)严格落实夜间文明施工管理措施。在中心城区(开发区)和新城区城关镇夜间施工的,企业应加大对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投入,积极应用和推广新工艺、新技术,对产生噪声、振动的施工设备和机械采取消声、减振、降噪等措施,减少施工对周边居民的影响;运输车辆进出工地禁止鸣笛,装卸材料应当做到轻拿轻放。同时,对施工现场裸露地面、土方、建筑垃圾要实施硬化、固化、绿化或覆盖等处理措施;落实施工现场内道口、道路冲洗保洁;加强对围墙(围挡)安全巡查,及时修复更换破损、缺失墙体和围挡。

(三)加强夜间施工安全管理。严格按照规范要求组织施工作业,作业区域应设置明显的警示标示,并安排专人进行值班检查;严禁安排体弱、带病、疲劳或其他不适合夜间作业人员进行夜间施工;危险性较大工程实施夜间施工的,要制定完善夜间施工专项方案和应急预案,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夜间施工时,应保证施工场地照明充足,同时应避免因工地照明影响周边居民正常生活。

三、加强夜间安全文明施工巡查力度。市、区建管部门要结合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完善夜间施工作业工地的检查、巡查制度,督促施工现场切实落实夜间施工条件和安全文明施工保障措施,对违反安全文明施工管理规定的施工行为,责令限期改正,并依法查处;情节严重的,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实行不良行为记录与公布。

武汉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上一篇:建设学习型机关的意见下一篇:关于小满节气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