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计划(精选15篇)
2012-12-23 15:36:38| 分类: 五年级备课|字号 订阅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计划
主备人:沈庆英 时间:2012.11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走进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分别是《七律.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这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毛泽伟人的风采和凡人情怀,读后让人深深感受到毛泽东他是杰出的诗人,他是伟大的领袖,他是慈爱的父亲。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会写“丸、崖、岷”等17个生字,会认2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语句,走近毛泽东,感受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感受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宽阔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在感受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5.举行“革命领袖、英雄人物影视作品推介会”,加深对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三、单元重难点:
1.感受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
2.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语句,进一步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3.抓住课文中,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感受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宽阔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四、单元课时安排:约14课时
一、感悟说明方法
本组教材安排了四篇说明文, 分别是《鲸》《松鼠》《新型玻璃》和《假如没有灰尘》。文章中作者多处运用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事物的方法进行描述。教学中, 不仅要让学生把握说明文的种种说明方法, 还要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说明方法的妙处。
《鲸》一文是这组课文的统领, 作者运用列数据、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 通俗、生动、准确的对鲸的特点加以说明。进入本组课文的学习, 可将这篇课文的导读作为一个引子, 让学生在读一读、填一填、划一划、议一议、想一想等多种体验中, 清楚地认识到鲸是巨大的动物。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过渡到《假如没有灰尘》的教学, 教师则可设计自主阅读提示, 把从《鲸》一文中习得的说明方法灵活运用于本文的阅读实践。
本组课文阶段性学习结束后, 应让学生在渐进式阅读中学会自我建构。不妨让学生进行单元小结, 可以做卡片, 也可以列表格。
二、揣摩表达顺序
一般说来, 说明文表达顺序可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 而又以逻辑顺序最为常见, 它是按照事理的关系来安排顺序的。抓住文章的主线, 便可牵一“序”而动全文。
对于小学生而言, 设计列表填空的方式来理清文理, 既可提炼出课文知识内容的骨架, 又可显示出课文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假如没有灰尘》, 通过以下表格的填写, 不仅能帮助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理清课文思路, 而且有助于弄清课文各段落中总分、并列的关系。
本组另一篇课文《新型玻璃》则在布局谋篇上独具匠心。课文前五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介绍每种新型玻璃时都是先讲特点, 再讲用途;二是特别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过渡, 且富于变化。对这篇课文的教学, 教师可让学生体会在布局谋篇上的匠心独运, 从中领悟说明文章表达式样。
三、品味语言特点
我们在关注说明文不同说明方法的同时, 说明文的语言特色也应细细品味。怎样细致的观察事物, 怎样把复杂的事物写得畅晓明白, 又怎样把枯燥的事物写得生动有趣, 不同说明性文章又有着怎样的表达风格, 本组课文都能让我们获得有益的启示。
1. 赏析语言
说明性文章并不因为有了“说明”这一特性的存在而导致文章语言干涩, 相反, 说明性文章的语言更为准确、精炼, 而且有的还很优美。
打开《松鼠》一文, 一只漂亮、乖巧、驯良、可爱的小松鼠向我们走来。我们在喜爱小松鼠的同时, 不得不叹服作者精心细致的观察、生动传神的描写以及准确精炼的说明。
教学《松鼠》可重点围绕“松鼠是那么可爱,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展开对话, 精读品悟。从松鼠“外形的美丽”“动作的机敏”“搭窝时的聪明”几个方面抓住关键词句, 从美读中感悟松鼠的漂亮可爱。还可引导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说一说喜欢它们的原因, 从而体会到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 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2. 活化语言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 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事物的关注, 才能入境生情, 促进自悟。教学时可变理性认知为主为感性体验为主, 采用一些必须的中介手段凸显事物形象, 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
如《鲸》的教学, 演一演, 以手掌为鲸, 加之语言的描述, 演示鲸呼吸的全过程, 将静态的文字变成动态的形象。又如画一画, 动手画一画不同种类的鲸喷气形成的不同水柱, 再以自己的语言进行介绍, 从中体验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⒊对比阅读
本组四篇课文用词准确, 语言精练, 但又略有不同, 为学生感受不同说明文章的不同表达风格提供了范例。
(1) 不同说明文的比较阅读
《鲸》一文在本组课文排序中位居首位, 紧随其后的是《松鼠》, 而两篇课文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学习完《松鼠》后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鲸》与《松鼠》在表达上的异同, 从中感受到不同说明文不同的表达风格。
(2) 同题说明文的比较阅读
学生阅读《松鼠》, 如同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徜徉, 把同是《松鼠》的文艺性说明文改写成一般性说明文, 通过比较阅读, 产生新的发现。
四、创设交流情境
阅读是一种实践活动, 一个人的语言能否得到发展, 取决于有多少机会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因此, 教师应因文而异, 尽可能创设语言交流情境, 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会交流, 在交流中学会合作, 在合作中引起争辩, 在思辨中激活思维。在不断地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同时, 让学生获得切切实实的语言训练。
如教学《新型玻璃》, 可采用“新产品推介会”的形式创设语言情境, 一部分同学扮演玻璃厂新闻发言人介绍新产品, 一部分同学扮演媒体记者, 对新产品进行采访。通过“新产品推介会”, 学生不仅回顾了五种新型玻璃的名称、特点与作用, 而且还重组了课文语言, 明白了在不同场合、不同情景, 面对不同身份的人, 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交流。学生在产品推介时创造了介绍新知的语言, 这种语言是鲜活的, 具有强大的再生力。
《鲸》一文中, “鲸不属于鱼类, 是哺乳动物”这一线索贯穿全文。根据这一特点, 课堂以“鲸试图参加鱼类比赛而遭到拒绝”设计现场模拟情景对话。这种对话形式对学生而言, 看似简单, 实则是一种挑战。学生要把课文、课外读物以及电视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同类聚合, 正确归类, 还需要通过对语言的捕捉和敲打才能完成, 将阅读、想象、说话巧妙地融为一炉, 实现语言和知识在心理上的重构。既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知识点, 又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五、搭建读写平台
运用语言同样是说明文教学追求的更高层次的目标。在学习了说明文后, 可运用迁移规律, 实现读写结合。
如《鲸》一文, 在感悟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后, 出示一些随文练笔的作业请学生任选其一完成 (1) 为海洋馆写一段关于鲸的解说词; (2) 以“我不是鱼”为题写一篇短文; (3) 利用课后资料袋中提供的材料写篇保护鲸的倡议书。
而《新型玻璃》一文, 则可由课文的结束段引发学生想象, 激活创新思维。可学习作者介绍新型玻璃的写作方法, 将你准备发明的新型玻璃也写一段话加以介绍, 插入到课文中, 使它与原文有机整合, 也可以《新型玻璃》的自述来写一篇短文。
本单元以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为主线,讲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知识。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以电力的广泛应用和内燃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科学技术成就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进一步推动了工业的快速发展,使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社会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列强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课程标准】
1.第二次工业革命。
(1)列举电力广泛使用的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知道本茨和莱特兄弟的发明活动,了解汽车和飞机两种交通工具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3)讲述爱迪生发明电器的故事,认识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2.第一次世界大战。
(1)简述“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及相关条约的主要史实,了解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
(2)讲述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3)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知识梳理】
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能力提升】
1.第二次工业革命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具有的特点。
(1)自然科学开始同工业革命紧密结合,科学发展促进了技术革新,进而推动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
(2)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在几个先进国家同时进行,其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发展更迅速。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逐步取代蒸汽机,成为工厂机器的主要动力,使人类历史进入到“电气时代”。电力被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条件。
(2)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成就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进一步推动了工业的快速发展,使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社会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
(3)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最终形成了两大对立的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并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两次工业革命的启示。
科学技术是巨大的生产力;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求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
4.两次工业革命的概况。
5.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6.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①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近代工业产生(民族资本主义产生)。③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2)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①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③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7.正确认识萨拉热窝事件。
(1)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爆发的导火线,导致了四年多的世界大战。
(2)塞尔维亚青年热爱自己的祖国,反抗外来侵略是正义之举,但他采用暗杀这种恐怖主义的方式,不值得提倡。
(3)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可以通过协商或一些国际机构和平解决。
(4)我们反对霸权主义,主张国与国之间平等交往,和平共处。
8.正确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列强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觊觎全球,争霸世界,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2)虽然塞尔维亚顺应战前普遍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维护民族独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股带有正义性的力量,但并不能改变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的性质。
9.如何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1)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摧垮了俄、德、奥匈等帝国,即使是战胜的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也被削弱了。
(2)俄国无产阶级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和十月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美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高涨的新局面。
(3)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军事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带动了民用科技的发展。
【图文历史】
1.爱迪生——电灯泡。
(1)爱迪生:美国科学家,正式注册的发明有一千三百种,被誉为“发明大王”。
(2)电灯泡:1879年,爱迪生研制成功耐用碳丝灯泡,为世界带来了光明。(3)名言: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2.卡尔·本茨——内燃机、汽车。
(1)卡尔·本茨:德国工程师,他的主要发明是内燃机和汽车,被誉为“汽车之父”。
(2)内燃机:①19世纪80年代,由卡尔,本茨设计。②用石油作燃料的动力装备。
(3)汽车:①1885年,由卡尔·本茨试制成功,以内燃机为动力。②汽车的大量使用,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3.莱特兄弟——飞机。
(1)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制成飞机,并试飞成功。
(2)今天飞机已经成为人们便利、快捷的空中交通工具。
4.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
(1)德国向英国提出挑战(图1):①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②左边是德国,右边是英国,它们分别是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核心国。
(2)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图2):①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②性质:两大军事侵略集团。③后果:它们疯狂扩军备战,致使大战一触即发。
【直面中考】
一、单项选择题
1.(2011·江苏盐城)马克思曾预言:“自然科学正在准备一次新的革命。蒸汽大王在前一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个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将取而代之。”文中“另一个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应指()
A.珍妮机的发明B.火车机车的发明
c.电力的广泛应用 D.飞机的发明
2.(2011·湖北荆州)世界石油产量在1870年为八十万吨,到1900年达到二千万吨,导致这一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B.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
c.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D.发电机的发明和使用
3.(2011·江苏徐州)南北战争后的几十年对美国来说,是勇于创新的时代,也是开始腾飞的时代。以下体现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
中“勇于创新”的是()
A.蒸汽机车的发明B.蒸汽轮船的制造
c.飞机的成功试飞D.无线电报的问世
4.(201 1·四川攀枝花)以下科技发明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有()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5.(2011·山东临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11年1月lo Et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1800万辆,不仅蝉联世界第一,且创全球历史新高。世界上第一辆投入实际使用的汽车诞生于()
A.英国B.法国c.美国D.德国
6.(2011·天津)因1885年成功试制汽车而被称为“汽车之父”的是()
A.瓦特B.史蒂芬孙c.爱迪生D.卡尔·本茨
7.(2011.广西桂林)2011年3月19日,美、英、法等国联手,对利比亚发动代号为“奥德赛黎明”的空袭,利比亚战争由此拉开帷幕。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利比亚这么感兴趣,其核心利益就在于石油。你知道石油开始成为重要的能源是在()
A.文艺复兴期间B.新航路开辟期间
c.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D.“一战”期间
8.(20ll·福建泉州)1870年以后,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发展速度显著提高(见右图),其决定因素是()
A.资本原始积累增加
B.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c.开始采用大机器生产
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9.(2011·山东滨州)“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根源于一种愈来愈恶化、而且逐渐超出各国政府所能控制的国际形势。慢慢地,欧洲分成两个对立的列强集团。”文中的“两个对立的列强集团”是指()
A.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B.轴心国集团和反法西斯同盟
C.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
D.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
10.(2011·湖南岳阳)2011年5月初,制造了9·11事件的世界头号恐怖大亨本·拉登被美军击毙。下列历史事件中,同样带有恐怖主义活动色彩、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发动战争的借口的是()
A.萨拉热窝事件B.凡尔登战役
c.珍珠港事件D.古巴导弹危机
11.(2011·山东聊城)某同学利用右边的漫画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的研究结论应该是()
A.巴尔干是欧洲战争的“火药桶”
B.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c.协约国必将战胜同盟国
D.凡尔赛体系确立
12.(2011·四川南充)有人把经济上的竞争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为了重新分割世界而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是()
A.日本B.塞尔维亚C.俄国D.德国
13.(2011·广东汕头)近代英国政治家亨利·帕麦斯顿说:“我们没有永久的盟友和永久的敌人,我们只有经常的、永久的利益。”一战中为自身利益而望风使舵、背叛“盟友”的国家是()
A.英国B.法国c.德国D.意大利
14,(2011,浙江杭州)某同学的听课笔记中记载了以下信息:“历时十个月,双方伤亡七十万人,有‘绞肉机之称。”据此我们可以判断,该同学学习的内容是()
A.凡尔登战役B.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c.南京大屠杀D.三大战役
二、非选择题
15.(2011·四川成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后半期)当革命的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好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就显得缺乏力量的变革。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工场手工业变成现代的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
——恩格斯《反杜林论》
(1)材料一中“横扫整个法国”的“革命风暴”是指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英国进行的“比较平静”、“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就显得缺乏力量的变革”又是指什么事件?请简要概括这场“变革”给世界带来的彭响。
材料二新的钢铁材料、新的内燃机……带来了铁路、轮船等交通运输工具的革命性变革,使得远程运输更为广泛、安全、便捷;电报、电话、无线电通信等电讯手段的出现及其大发展,加速了商业信息的传播与交流。
——王斯德《世界通史》
(2)请从材料二中找出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相关的新成果,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
(3)请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两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任举一例)。
16.(2011·山东东营)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蒸汽机器引起了欧洲生产的革命……英国引领了这一历史发展的潮流,取得了技冠群雄、傲视全球的辉煌成果。
(1)材料一中“生产的革命”指什么?为什么说“英国引领了这一历史发展的潮流”?
材料二
(2)材料二中的发明创造分别是哪种新能源和新动力的应用?
材料三
自从全球涌现出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后,烟囱、厂房、机器轰鸣声,打破了人们恬静的田园生活。……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利埃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在他之后,瑞典学者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3)依据材料三说明,在社会生产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什么问题?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一、1.C 2.A 3.C 4.C 5.D 6.D 7.C 8.D 9.A 10.A11.A 12.D 13.D 14.A
二、15.(1)法国的“革命风暴”是指法国大革命。英国的“变革”是指工业革命。影响: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直接导致了工厂企业形式的出现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促进了城市的兴盛和城市人口的增长;使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了强大的工业国。(2)相关新成果:内燃机、电报、电话、无线电通信。主要标志:电力的广泛使用。(3)答案示例:轮船的发明使得远洋运输更加广泛、便捷。
16.(1)工业革命(或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最早进行并率先完成工业革命。(2)电力;内燃机。(3)环境污染。(4)科技进步,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环境,使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言之有理即可)
第八单元璀璨的近代文化
【单元概述】_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确立和发展的历史,这个时期不但在经济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而且在政治制度和思想理论上也取得了巨大进步,在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上取得了辉煌成果。
17—18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同封建专制制度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反对封建专制和反对教权主义成为时代的要求。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将启蒙运动推向高潮,启蒙运动所宣传的思想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如法国大革命等;启蒙思想运动对19世纪以后的亚洲国家有很大的影响,如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
近代,在科学技术上取得的成就超过了以往所有时代的总和,牛
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资本主义的先进性和残酷性决定了这一时期世界文化的迅速发展,托尔斯泰、梵高和贝多芬等举世闻名的大师用他们的智慧、心血和佳作共同构建着人类文化的圣殿。
【课程标准】
1.简述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等人的主要成就,认识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了解伏尔泰等人的基本主张,初步认识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3.知道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
4.说出《最后的晚餐》和《向日葵》两幅名画的作者和艺术风格。
5.知道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初步理解作者创作这一作品的历史背景。
【能力提升】
1.认识思想解放斗争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1)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等)做了思想动员。
(3)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比较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
3.近代科学革命成功的原因。
(1)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使自然科学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这是近代科学革命成功的根本原因。
(2)启蒙思想的传播,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促使人们去积极思考与探索,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3)科学家的个人因素,没有一代又一代科学家辛勤忘我的实践探索,科技的进步是难以实现的。
4.区分近代文学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
(1)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反映了俄国人民反抗拿破仑的入侵。
(2)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讴歌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革命精神。
(3)梵高的《向日葵》,体现了对生命的热爱。
(4)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揭露了德国法西斯的暴行。
(5)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
(6)欧仁·鲍狄埃的《国际歌》,反映的背景是巴黎公社失败。
注意:《战争与和平》和《英雄交响曲》都反映了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直面中考】
一、单项选择题
1.(2011·广东清远)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17至18世纪,有一批思想家对封建制度和教会进行批判,并提出民主、人权、法制等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大力倡导科学理性。他们燃起的思想火花是()
A.文艺复兴B.启蒙运动
c.空想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
2.(2011,广东)请你根据表格提供的信息,完成“姓名”一栏的填写()
A.但丁B.达·芬奇c.伏尔泰D.达尔文
3.(2011·广东佛山)历史学家怀特在为《纽约时报杂志》撰写纪念美国建国日的文章中说,“到杰斐逊起草宣言时,人们已在战场上为那些新学到的自由而战”。美国人新学到的“自由”来自()
A.杰斐逊B.马克思C.华盛顿D.伏尔泰
4.(2011·山东济宁)小明同学搜集到四个人物图片,欲将他们的活动归纳到一个专题中,这个专题应是()
A.资产阶级革命B.国际工人运动
c.近代文学艺术D.思想解放运动
5.(2011·广东佛山)他的著述“论万物分种类之根源,并论万物强存弱灭之理……此谓天道自然之理。”此著述的作者是()
A.达·芬奇B.牛顿c.达尔文D.爱因斯坦
6.(2011·江苏扬州)19世纪英国诞生的一项伟大理论,戳穿了“上帝创造了万物”的流言,把越来越多的人从宗教神权的无知、愚昧和落后中解放出来。该理论是
(
)
A.经典力学B.进化论c.相对论D.日心说
7.(2011·山东潍坊)2011年发生的日本大地震导致核泄漏、核污染,再次引起人们对原子能利用的持续关注,如何利用科技成果造福人类成为热议的话题。历史上为原子能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打开原子时代大门的科学家是()
A.牛顿B.达尔文c.爱因斯坦D.邓稼先
8.(2011·湖南怀化)下列各项成就,属于下页图人物的是()
A.提出了生物进化论思想
B.提出了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C.提出了相对论
D.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
9.(2011·江苏苏州)科学技术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社会发展。下列科学家与其科学成就正确对应的是()
①牛顿——电磁感应现象②达尔文——进化论③爱因斯坦——相对论
④爱迪生——万有引力定律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0.(2011·河南)下列哪部作品描写了俄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战争场景,赞扬了人民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展现了俄国社会广阔的生话画面()
A.《战争与和平》B.《老人与海》
c.《百年孤独》D.《人间喜剧》
11.(2011·山东泰安)荷兰原是郁金香的故乡,梵高却不喜欢此花,反而认同法国的一种花,为此他为这种花专门画了一个画册,并且成了他著名的作品。这部作品是()
A.《蒙娜丽莎》B.《向日葵》
c.《墨葡萄图》D.《最后的晚餐》
二、非选择题
12.(2011·山东滨州)思想解放是伟大社会实践的先导,中外历史上的重大社会变革都与思想解放有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学家布克哈特在评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时说:“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神学纱幕最先在意大利烟消云散了。”在此运动期间,意大利涌现出一批杰出的艺术家和思想家。诗人但丁的作品强调了人的价值和理性的伟大,闪烁着人文主义最初的光辉,体现了这场运动的核心主张。
(1)材料一中的“思想解放运动”是指14—17世纪欧洲的哪场运动?这一运动的核心主张是什么?但丁的代表作品是什么?
材料二17—18世纪,一批先进的思想家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高举理性大旗,批判封建专制和中世纪宗教神学,主张建立合乎理性的社会和国家。
(2)材料二反映了欧洲的哪场运动?其核心主张是什么?这场运动对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何作用?
材料三20世纪初期,中华民国虽然成立了,但民主共和制并没有真正实行,一批知识分子秉承西方启蒙运动的理性之光,以《新青年》杂志为阵地,发起了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3)依据材料三写出这场运动的名称,并列举两位主要代表人物。
(4)概括上述三大运动的共同性质。
参考答案:
一、1.B 2.C 3.D 4.D 5.C 6.B 7.C 8.13 9.C 10.A11.B
第一个隆重登场的节目是一个小品《小傻》,主要讲了一位新来的老师和同学们之间发生的几个有趣的事。刚开始,一个女同学穿着一件红色的衣服,说着巴东方 言,学者大人的样子手摆动起来。那几个同学背古诗的样子,真好笑。第一个同一只手放在头上,另一只手放在背后,蹒跚地走路,用小孩子的语气背着古诗,那样 子活像一只小鸭子。其他几个同学也跟着这样做,他们那滑稽的样子让我们笑的肚子都叫疼了。
这时,教室里很静很静,我们都安静了下来。原来是王金宝同学朗诵诗歌《秋来了》。
他优美的声音,时而高,时而低,他一会儿面带微笑,一会表情严肃,让我们沉浸在此。我们仿佛置身于秋天之中,金黄的稻子,树上硕果累累,秋风阵阵,到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还好像飘来瓜果的青香。他的声音停下来的时候,我们才回过神来。
接着,由我表演了。我慢慢走上舞台,拿出一只笔,两个圆环和两根一样长的绳子。请两位同学上来检查之后,我开始表演魔术了。我将两根绳子按织毛衣的方法绕 在笔上,用两个圆环分别穿进去,然后系起来,让两个同学帮我把绳子拉紧,两个圆环奇迹般地穿绳而过,同学们无不叫好,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我自豪地走下舞 台。
一、基本情况
本次检测参考人数69人,优秀20人,不及格人数11人。总分5000。平均分72。本次考试从卷面来看试题分为基础知识、积累运用、阅读、作文等方面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较全面的检测。整份试卷密切联系教材,关注学生的实际,题量不大,难易适中,覆盖面较广。下面就试题的情况、学生答题情况以及对今后的教学等方面作点分析,谈点看法。
二、学生失分原因分析:
从整体上研究学生的答题情况,学生失分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语文基本功生字词比较薄弱。如第一大题根据拼音写词语不过关,对生字的音、形、义记忆不牢。
2、语文基本技能掌握不熟练。例如口语交际,学生说话没有条理,说话生硬,理由不全,需强化训练。
3、课文理解能力差,导致不能读懂课文内容,如:阅读题全对仅21人得分一般,丢分的较多。
4、作文,介绍最爱看的一本书,大部份学生能扣题,但内容太空,不切实际。
三、改进措施:
1、抓好以学习生字词为主的基础知识的训练,不贪多求全,务求对教材规定必须掌握的内容让学生人人过关,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每堂课开展一分钟竞赛来增强学生的记忆。
2、学生数较多,抓好个别辅导,促使差生成绩提高,保障优生提高。力争减少甚至消灭低分现象。辅导要经常化,要有针对性。
3、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训练中掌握基本的语文基本技能。如同义词和句式的训练等
4、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熟记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五六年级段)的基本要求,并渗透到平时的课堂教学和作业训练中来。
5、多读教学杂志和教育名著,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积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促进专业发展。
四、拓展练习:
1、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1)无论老年
中年
青年
还是戴红领巾的少年儿童
无论是国内还是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中国人
都为五星红旗而自豪
(2)这是些奇异的云朵
有的像白天鹅的羽毛
白得是那么可爱
有的像粼粼的波纹
似乎在缓缓地流动
有的像走动的羊群
挤挤挨挨
2、我能给带点的字选择合适的义项。(6分)
(1)逼:①给人以威胁 ②强行索要 ③靠近,接近
④﹙书﹚狭窄
⑴逼迫﹙
﹚
⑵ 逼近﹙
﹚ 逼债﹙
﹚
(2)垂:①低下
②流传到后世
③向下流或滴
④接近
⑴永垂不朽﹙
﹚ ⑵垂头丧气﹙
《小公主》是一部灰姑娘式的儿童小说,写的是19世纪的故事。小主人公,英国女孩萨拉·克鲁,刚生下来母亲就去世,父亲在印度经营煤矿,十分富有。在她七岁的时候,她被父亲送回伦敦,在铭钦女士办的一所高级女童培育院住读。她刚入学时,穿着像个小公主似的。可是后来传来坏消息,说萨拉·克鲁的父亲破产身亡,没有音信。铭钦女士一下子态度完全改变,觉得她成了自己的.累赘,把她从小公主变成了最低贱的使女,从原来漂亮的房间赶到寒冷简陋的阁楼上去栖身。但是在她生活困难时,还是不忘帮助别人。然后萨拉·克鲁尽管遭到变故,只能暗中想念父亲,背着人哭泣,但是最困难的时候始终坚强地生活下去,不卑不亢,和同样过着日子的女伴相濡以沫,互相支持。到头来,原来她父亲死后还留下了一大笔遗产,他的朋友经过许多周折,终于找到了她。萨拉·克鲁一下子又是位“小公主”,被接走了,使铭钦女士恼丧不已。这本书既刻画了心地善良、不怕困苦的萨拉·克鲁,使人对她又是同情又是佩服,又对铭钦女士那种势利小人作了淋漓尽致的讽刺。
30年代好莱坞曾把这部小说拍成电影,扮演萨拉·克鲁的就是当时最受欢迎的美国童星秀兰·邓波儿。后来这本小说又不止一次拍成电影。
曾经也被拍成电视剧,更完整的体现了小说的细节.体现了萨拉·克鲁的乐观,乐于助人以及坚强.
1. 认识生字“洛”。
2. 有感情地朗读《秋思》,并能背诵。
3. 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大意。
4. 想象诗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背诵;品味诗句,想象意境,领会诗情。
课前准备:了解张籍生平。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 教师展示《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同学们还记得这两首学过的诗吗?谁能说出这两首诗是什么内容?生答: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谁能找出和《秋思》有什么共同点?
生:诗中都有一个“思”字。对的,“思”是思想、思念、考虑、动脑筋的意思,那么诗人在《秋思》中思考的是什么呢?
2. 师:同学们再看题目,秋字代表着秋天,秋天通常有什么节日?
生: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师:秋天古往今来就是文人墨客最常寄托思念与哀愁的季节,那么大家想想,诗人在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考虑呢?好,让我们带着疑问探寻张籍诗中那份思念是怎么样的感情。
运用学生已学诗句引入教学,让学生在同类题材的诗中找到共同点,对所学的诗做出大胆猜测,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也让学生有意识地把已学学以致用。同时,利用题目的“秋”字交代诗创作的背景时间,有助于借用环境、充满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找到了诗的情感基调,为进一步理解诗、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背景,领悟诗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二、古诗初步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根据课文插图的色调、人物的穿着、动作、表情等大胆猜测诗人在做什么。(大家请认真观察课文插图,画面是什么颜色的?里面都有什么景物?人物正在做什么?)
2.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四遍,这里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以读代讲,有层次地进行,由浅入深,让学生读得轻松,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情感,获得成功体验。
(1)前两遍要求学生读通、读顺,标出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读正确。(“洛(luo)”“意万重(chong)”)
(2)后两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划分小节,朗读时注意诗内部的停顿。
(3)检查读书情况,指导学生根据诗中故事发展的脉络,将诗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3. 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当时的境遇。(洛阳曾经是繁华之地,可到了张籍的时候却已是繁华不再。那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客居异乡的张籍的思乡之情呢?才让他写出这样一首思念情感厚重的诗呢?他是否也象图中人物是个身在他乡的人,只能托付别人向亲人寄去思念呢?)
三、品读诗句,了解古诗大意
1.让学生根据注释,对诗作初步的逐句翻译。
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根据注释,怎么翻译这首诗的意思呢?(请学生回答)
师:那么把四句诗连起来,整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生答: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想写一封信给家里,要说的话很多很多。恐怕匆匆忙忙地没有把心里的话说完,捎信的人要走时,我又找开信封看看还有什么没写。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好,现在我们再来读一遍这首诗。
2. 逐句品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标出每句诗的关键字词,并解释为何要标这个字,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师:你从诗中什么地方最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1)“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让学生想象秋风中的洛阳城百花凋谢,黄叶飘零的凄凉摇落之景。
(2)“欲作家书意万重”(家书、意万重),安排学生先与同桌讨论,感受诗人心中的千愁万绪,重点解读“万重”,让学生体验到诗人说不完、写不尽的思念,因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的心理。
(3)“复恐匆匆说不尽”(恐、匆匆、说不尽)“恐”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为什么觉得家书写得“匆匆”?“说不尽”的是什么?
(4)“行人临发又开封”(又开封)让学生想象诗人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的情景。
四、想象意境,领悟感情
1.逐层感悟。
(1)秋风引发乡愁
①指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②探究“见”字描绘了怎样情景;
③回顾《静夜思》——举头见明月,低头思故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家书寄寓沉重思念
①诗人独在异乡,愁肠百结,只能凭家书传递亲情,他会有什么体会呢?你读了后又有什么体会?
②假如你就是张籍,你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3)诉不尽的乡愁
①营造情境,再次感受行人临行,但诗人心中说不尽的思念及无法排解的孤独与寂寞。
②回读《秋思》。
2. 整体朗读。
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带感情读诗。
师:闭上眼睛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3. 小结。
师:同学们都看到了秋叶飘零,意万重、又开封的画面。透这些画面,我们为诗人这种思乡情深深感动着。
该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提问、讨论、想象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同时也培养了群体合作意识;教师适时地点播,激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古诗朦胧之解,另一方面推动学生将古诗熟读成诵。
五、指导背诵
1. 让学生根据自己前面所学,看着带着对秋天的想象、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朗读全诗。
2. 指导学生根据板书多形式练习背诵古诗。(集体背、小组背、个人背)
3. 小结:同学们,表达对家乡思念的古典诗词是非常多的,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诗《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六、欣赏唐代岑参的《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1.教师范读。
2.介绍作者岑参及写作背景。
3.学生读。
4.看到滚滚的渭河水流向故乡,诗人产生奇特的想象,想寄一样什么东西回去?
5.指导朗读。
6.小结:
师:什么是思乡情啊,那就是……的细节……那就是平添两行泪……那就是……
七、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回读这二首思乡诗。
2.山水相隔,隔不断我的思乡情;鸿雁传书,表达不尽我的思乡意;让我们一齐诵读这千古名作《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生齐诵读)
3.“秋思”已经转化为文化的符号,成为古今文人吟咏不时的命题。思念让人感到幸福,也感到悲伤,有喜有悲,有聚有散,但这就是人生。
板书: 秋思
意万重又开封
︸
思念家乡
点评:
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在教学中,本教案着力体现:1. 引导学生通过插画、关键字词对诗中的“秋”感同身受。2. 从诵读提升到品悟的高度,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从字面上理解诗意,从感情上体悟诗境,从而体会诗句背后的内蕴。遵循这理念,本教案设计呈现出以下特色:
一、以学引思,由已学导入古诗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对已学思乡诗的复习当中为学习该诗酝酿情绪,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同类诗中找出共同点,引导学生大胆思考该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鼓励学生在新诗学习中找到不同点。通过在“旧诗”的引导,学生很快找到了理解新诗的“途径”,给下面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调动多种感官感受古诗的氛围。
让学生根据插图“看图说话”,重塑了诗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并促动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诗人创作的心情;在交流中,学生你来我往地“输出”自己的理解,不断修正着其他学生对本诗的理解;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学生循环渐进地一次次在读中感悟诗人的情感,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在配乐朗读中,优美动听的音乐则再次为学生重现了秋天萧条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尽情挥洒情感,实现与文本、教师和人物对话。
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交替,一遍遍深入对诗的感悟,实现了多途径与文本对话,逐步深化感知文本。在生本对话的过程,学生经历了从“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到“正确”、“有节奏”,文本在对话中被学生解读出“味道”与“感觉”,实现了从“读通”到“读懂”的过程。
三、在吟咏反复追寻诗人的情思
2. 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如果三角形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3.右边组合图形的面积=( )的面积-( )的面积。
4.每个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图中的阴影部分约有( )平方厘米。
5.一块直角梯形的菜地,它的下底是40米,如果上底增加10米,这块地就变成了正方形。原来这块地的面积是( )平方米。
6.如右图,平行四边形面积是60平方厘米,涂色三角形面积是( )平方厘米。 7. 如右图,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如果平行四边形的高是6厘米,那么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梯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8. 一个梯形的上底是8厘米,下底是14厘米,高是6厘米,在这个梯形中剪出一个最大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剩下的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二、反复比较,正确选择。(每题2分,共10分)
1. 把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移、拼成一个长方形后( )。
A.周长和面积都不变 B.周长变小,面积不变 C.周长和面积都变小
2. 把一个平行四边形任意分割成两个梯形,这两个梯形的( )一定相等。
A.高 B.面积 C.上下底之和
3.把一个等腰梯形的两腰向相交的方向延长,一定能得到一个( )。
A.直角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C.等边三角形 4. 如果甲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那么甲乙两个图形中的阴影面积之和的大小关系是( )。
A.甲=乙 B.甲<乙 C.甲>乙 D.都有可能 5. A、B两点分别是长方形的长和宽边上的中点,图中三角形①的面积( )三角形②的面积。
A.= B.< C.>
三、看清题目,正确计算。 (16分)
1. 列式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
2. 求下面这面中队旗的面积。(单位:分米)
3.求右图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
四、认真审题,正确解答。(42分) 1. 红山动物园里的金丝猴是一个美术大师,它心灵手巧,动物园的美化工作全靠它的一支笔了。动物园建立6周年活动前,它负责布置会场写美术字。右图是它在一张纸上写的一个“6”字,这个“6”字所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每个小格正方形边长都是1分米)
2.已知大正方形的边长是10厘米,小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阴影部分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 一块近似平行四边形的桃园,被一条宽为1米的长方形石子路分成了两块(如图)。已知平行四边形的底是36米,高是24米。 (1)这个桃园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如果平均每棵桃树占地5平方米,这个桃园有多少棵桃树?
4.下面是一个鱼塘的平面图,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有0.5公顷吗?
5.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36厘米,长和宽均为整数。
(1)这样的长方形一共有几种可能?
(2)请你算一算,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时,它的面积最大?最大的面积是多少?
6. 一个梯形(如右图)是由一个正方形和两个等腰三角形拼成的。已知正方形的边长是4.8厘米,求梯形的面积。
7. 下图是一块梯形菜地,王阿姨把它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地种西红柿,平行四边形种白菜。 (1)白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说课人:九江小学
何细庆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内容是《七律 长征》,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及教学过程等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共编排了4篇课文,《七律 长征》是第一篇。这首诗歌,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堪称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尽管长征胜利已过去六十多年,但长征精神仍然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闪烁着璀璨的光芒。教材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二是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课标中对5、6年级诗歌阅读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据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认识“礴、丸、岷”等三个生字,会写“丸、崖、岷”等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第三点同时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对于当代小学生来说,长征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故事,他们对红军长征中英勇事迹缺乏切身感受,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第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本课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初读全诗,交流收获,理解诗意;第二课时品读诗句,体会情感,拓展延伸。
二、说教法
教学中我采用了课前搜集资料法,质疑问难法,合作交流法,同时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板书与板画,并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则根据课文特点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朗读感悟等方法展开学习。
三、说过程
本课教学共分四个环节完成 1.交流资料,初读诗歌。
上面说道,小学生对毛泽东和长征的了解不是很深。因此,课前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增进对长征、对毛泽东的认识十分有必要,而且这与课标中查找运用资料的要求是相符的。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到的长征中的故事,在学生说出几个故事之后,教师顺势接过话题:同学们刚才讲的都是长征中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用诗歌这种形式来表现长征的课文。它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吗?引导学生读诗,交流对毛泽东的了解、对七言律诗特点的了解,同时提出读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这一环节学生围绕课文交流资料,既分享收获的喜悦,又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以便对后面的教学进行有效的调控。
2.细读诗歌,理解意思。通读全诗之后,请学生结合注释,尝试说说诗歌大意。在这里重点理解“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例如,在理解难点句子“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时,我利用图片、板画等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五岭山脉连绵起伏,乌蒙山气势雄伟。接着出示练习题“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让学生说说前半句把什么比作什么,后半句把什么比作什么,通过小练习,体会比喻的精妙,想象的奇特,进一步体会红军长征的“难”以及红军战士 “不怕难”的乐观精神。
3.品读诗句,体会情感。
体会诗歌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此环节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三种方式进行体会:一是,假设自己就是一名红军战士,把心放在情境中,设身处地去联想,自己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又是如何对待的?二是抓住“暖”“寒”等关键词句进行体会。三是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怀。我首先播放歌曲《长征》,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红军在长征中遇到不仅是自然环境之难,还有敌军的围追堵截之难,更有党中央内部分裂之难,真是难上加难!“而不怕远征难”又是何等的英雄气概!在理解难点句“金沙水拍云崖暖”时,我讲解红军将士不费一兵一卒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学生很容易体会到一个“暖”字将红军战士的喜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学习“大渡桥横铁索寒”播放红军飞夺泸定桥视频,让学生直接感受战斗场面的激烈与悲壮,从而领悟“寒”字所包含的种种感情。此处教师不着一字而境界全出。在学生有所感悟之后,及时引导他们将这种感受融入到朗读中去,而且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4.拓展延伸,超越课堂。
在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情感之后,我及时出示1935年10月7日,毛泽东和红军将士登上万里长征最后一座主峰——六盘山主峰,写下的另一首词《清平乐.六盘山》(出示)“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引导学生课外诵读,将语文学习由课堂之内延伸到课堂之外。一方面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毛泽东诗词斗志高昂的风格,另一方面进行诗词积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及语文素养。
最后谈谈板书,“板书是浓缩的教案”,在这份板书中,将诗中关键词语列出,简洁明了,同时将远征之难同红军战士不怕难形成鲜明对比,对学生理解诗歌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版
【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教材有四篇课文:其中《掌声》《一次成功的实验》《给予树》为精读课文,《好汉查理》为略读课文。每篇课文围绕“爱的奉献”的主题:同学们的掌声改变了一个自卑的残疾女孩的命运;教育家的“逃生”实验,在同学们的合作下获得了成功;圣诞节前夕,金吉娅给了一个陌生女孩盼望已久的洋娃娃,也给予了她同情与爱;自称“好汉”的小男孩查理,在帮助一位残疾小女孩的同时,也改正自己的缺点。
本单元的各个环节的教学都体现了爱的专题,导语告诉学生:爱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能献出自己的爱;所选课文都是发生在儿童之间的爱的故事;口语交际也是通过夸奖身边的同学来表达爱。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23个生字,会读会写3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主动地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3.读懂课文内容,领悟小女孩有了危险,先为别人着想的美好品德,培养合作精神。读懂课文,培养关爱他人的感情,并积累语言。
4.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读懂课文内容,懂得朋友之间的理解和尊重也是爱的表现。
【单元重点难点】
1.认识23个生字,会读会写3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人间爱的暖意。
4.体会爱无处不在,爱包含在生活的细节中。
5.培养自读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得到爱是幸福的,献出爱是快乐的
【单元课时安排】
《掌声》
2课时
《一次成功的实验》
2课时
《给予树》
2课时
《好汉查理》
2课时
语文园地八
4课时
合计
2课时
【教学准备】、课外收集的资料
【教学措施】
教授《掌声》课时,创设情境
感受掌声,让学生在情境中明白掌声的作用,感受爱。
教授《一次成功的实验》时,直接通过科学实验帮助学生在更好的情景中感受危险,品悟小女孩的品质。
1.拼一拼,写一写。(13分)
2.请你在正确读音后的括号里打“√”。(6分)
二、字词小魔术。(39分)
1.请你照样子,帮小刺猬找找丢失的草莓吧!找到后用线连起来。(6分)
2.趣味加减法。(8分)
减一减:
郊 —— 交 梨 ——( ) 胳 ——( )
( )——( ) ( )——( ) ( )——( )
加一加:
女 —— 安 子 ——( ) 白 ——( )
( )——( ) ( )——( ) ( )——( )
3.写出同偏旁的字。(3分)
好( ) 行( ) 仙( ) 纷( ) 灿( ) 愣( )
4.填上合适的词。(16分)
一( )掌声 ( )的岩石 ( )地握手
一( )紫丁香 ( )的笑容 ( )地点头
一( )电脑 ( )的办法 ( )地唱歌
一( )歌 ( )的汽车 ( )地观察
( )虫子 ( )鸽子 ( )花草 ( )图画
5.查字典。(6分)
三、句子万花筒。(8分)
例:夏天的山是绿色的,冬天的山是白色的。
春天的草是 色的,秋天的草是 色的。
例:小河的水哗哗地流着,像一位小小歌唱家。
小溪的水叮叮咚咚地流着,像一位小小 家。
例:小青是我们班的生活委员。
我们班的生活委员是小青。
刘老师是我们的语文老师。
例:小红把作业本交给了老师。
作业本被小红交给了老师。
小明把蛋糕送给爷爷了。
四、课文小天地。(17分)
1.按课文填空。(6分)
秋天来啦,山野就是 的图画。梨树挂起 的灯笼, 露出 的脸颊,稻海翻起 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 。
2.填写古诗。(5分)
寒山 斜, 。
停车 ,霜叶 。
3.把词语填写完整。(6分)
景色( )( ) 五( )( )登 天( )云( )
( )( )飘香 和蔼( )( ) ( )( )时节
五、小小阅读屋。(10分)
奥林匹克旗帜
奥林匹克旗帜是由现代奥运会的创始人顾拜旦在1913年设计的。它是一面有五个圆环的白色无边旗帜,五环相套,颜色从左至右分别是:蓝、黄、黑、绿、红。
2008年,奥林匹克旗帜在北京上空高高飘扬。它骄傲地告诉世界:中国,真棒!
1.你知道奥林匹克旗帜是谁设计的?(2分)
2.用“√”选择括号中正确的答案。(2分)
奥林匹克旗帜颜色(从左至右、从右至左)分别是:蓝、黄、黑、绿、红。
3.填上合适的词语。(3分)
一( )旗帜 五( )圆环 ( )飘扬
4.奥林匹克旗帜是怎样的?在文中用“——”画出来。(3分)
一、顺序观察让写字教学得心应手
古人云:“ 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黄庭坚说:“ 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微,则下笔随人意。 ”长期的写字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写不好字的症结不在手上,而在眼上。 有些学生不读帖,拿起笔就临写,有些学生观察范字不认真,一眼看过,眼没有看清范字的精微之处,手自然临不好字。 可见深入仔细地观察范字是准确临摹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 让他们在大量的观察范字的实践中,培养观察能力,是每个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 课堂回放】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今天要写的字,边读边看,它们是什么结构的字? ( 出示:)
生:左右结构的字。
师:比较左右两部分在田字格中所占的大小比例,这些左右结构的字还有什么特点?
生:“ 歇”字左边宽,右边窄,其余的字全部是左边窄一些,右边宽一些。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重点学写左窄右宽的字。 同学们,根据左窄右宽的字左右两部分的高度,你能把它们分别归到这三类当中吗?
( 出示 :)
生:( 观察归类) 左高右低的字有“ 恍”,左低右高的字有“ 姥、 叨、醒、滋”,高度相等的字有“ 炊,杖”。
师:同学们,看完结构,我们来看偏旁和笔画:以“ 滋”为例,看看左面三点水的笔画有什么特点?
生交流:第二个点画比第一个点画的位置偏左一点,点画和提画之间有呼应。
师生总结形态特点:三点水要想写漂亮,三个笔画的起笔连起来像一个小圆弧。
师:第一笔撇折位置在哪?
生:左上格中心点位置偏右下一点点起笔。( 师边讲解边范写, 生书空)
师:这是左低右高的字,右面部分“ 兹”的第一笔“ 点”写在什么地方?
生:比三点水的起笔“ 点”要略低一些。
师:观察笔画位置你有什么收获?
生1:起笔的定 位很关键 ,它决定着 整个字在 田字格中 的位置。
生2:第一笔的位置确定了,后面的笔画,可以以第一笔作为参照找位置。
生3:每一个笔画的起笔和收笔位置,决定着笔画的形态,所以要看准笔画位置。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遵循观察的有序性:
1.从整体到局部
通过要求学生观察字的整体结构, 观察左右两部分在田字格中的比例,观察左右两部分的高度,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逐步观察,( 宏观上,这些字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微观上, 又有左高右低,左低右高。) 此次观察,使学生对字的结构有整体准确地把握,做到下笔之前胸有成竹,意在笔先,为学生进一步观察、 临写做好了铺垫。
很多学生在临写时认真仔细,一丝不苟,但写出来的字不是胖了,就是瘦了,或大或小,究其原因,是对范字的结构观察不到位造成的。“ 书画同源”,画家往往是先通过观察分析,画出物象的轮廓, 然后再进行细节上的刻画, 宋代的著名画家文同画竹尚且要做到 “ 胸有成竹 ”,学生下笔之前更应该对字形结构有整体上的把握 。 左右结构的字我们可以用上方形的框帮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字的整体结构特点。 左右结构的字在汉字中占的比例最大,两部分的位置和大小关系可以说是此消彼长的。 这两部分总是在宽窄高低中求平衡。 以此类推,上下结构的字形分析要点是“ 比比宽窄,中心对正”,包围结构的字由外部和内部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的位置和大小关系摆好了,整个字就美观了。
2.先结构后笔画
当学生把握了一个字的结构后, 再引导学生把注意力转向偏旁和笔画。 通过对偏旁和笔画的位置观察, 学生的观察有了落脚点,树立了学生书写汉字的“ 位置意识”。 所谓“ 位置意识”指:整个字的起笔定位、每一个笔画的起笔定位。 有了“ 位置意识”,学生会不自觉地将自己写的字与范字对照、比较,找出不足、纠正不足,形成自己的审美观点。
“ 格 ”是外围界限 ,而“ 局 ”正好就是指外围之内的各个局部的安排。即在“ 格”内的布局,就是各个笔画,各个部件的总体安排。笔画定位即利用“ 田”字格或米字格,九宫格里的线确定笔画位置。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横中线、竖中线、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 要想把字写正,不歪斜,就要充分利用横竖中线。 横中线可以帮助学生把横写平,关注竖中线可以帮助学生把字写正。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田字格时,要想到田字格只是一个辅助工具,不要让学生机械地记忆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比如要想写好三点水,就要联系偏旁形态观察到三点水像个小圆弧,这样学生脱离了田字格,笔画之间的位置关系就会牢记于心
二、标准练习让写字教学目标明晰
在系统细致的观察之后,描红、仿影、临写是教材提供学生练习写字的三种有效形式。 通过这三种形式的有效练习达到独立书写的目的。
1.描仿:描红盖红不露红,仿影充影不出影
描红仿影,是用笔对着范字的红色深浅阴影一点一画地去描, 要求描写的字的笔迹与范字的笔画完全重合。 通过描红仿影可以让学生对所描红字的妙处体会得既真切又细腻, 是理解和体验的过程,需要手脑并用,对初学写字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描红前,教师要边范写边讲解书写要领,学生边书空边体会。“ 描红盖红不露红,仿影充影不出影”,是对描红仿影的基本要求。 每个笔画一笔写成,不要回描,描红后立即仿影检测和巩固描红的效果。 这一过程,教师的引导要侧重于让学生明白:描红不是机械地描摹笔画,边描边思。 描红的过程是体会运笔的过程,一边描写一边体会字的简洁结构,每个笔画的位置和形态。 仿影时,要求提高,要做到笔画到位,线条流畅。
2.临写:心手一致,手笔一致
临写,就是照着范字依样画“ 葫芦”,要求笔画写得像,并注意轻重、节奏和粗细的变化。 有了观察做基础、描红做练习,学生在临写生字时,就多了许多亲切感。“ 起笔定位,笔画的形态,位置意识, 运笔方法”等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形象。 我们需要提醒学生在临写时,在通过写得像与不像的比较中去检验自己是否学得有所进步,检验自己写字时是否掌握了写字的用笔方法。 后一个字比前一个字要有进步,向“ 心手一致,手笔一致”的境界努力!
3.独立书写: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繁琐的“ 法”的讲解灌输只能换来学生的无趣和厌烦,它真正需要的是润物无声的“ 法”的润泽,精彩纷呈的“ 美”的启迪和发自内心的“ 趣”的培养。 把生字写正确、端正、美观,只是这节课的一个基本的目标,要创造性地挖掘教材,教师还要提升学生的技能,引导学生把握此类结构的字有何共性的特点。
【 课堂回放】
师:通过观察、描红、临写、你发现左窄右宽的字结构上有什么规律? ( 出示:)
教师用直尺沿着左偏旁的右侧笔画画竖直线。
师生交流:左偏旁的右侧笔画收在一条竖直线上。
师生总结: 因为要使左窄右宽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 布白均匀,结构美观,就要求左偏旁的笔画,遵循“ 收右放左”的规律。
生:对呀,左偏旁收右放左,是为了给右半部让位,这样整个字看起来既匀称又美观。
这一规律的发现,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探索欲望,汉字当中竟然存在这么神奇的规律! 在临写其他左窄右宽的字的时候,学生得心应手。叶老曾说:“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要使学生写好汉字,交给他们写字方法最重要。 学生在练字的过程中,不能停留在对每一个具体字的认识和练习上, 而应当注意归纳总结字与字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去认识和掌握一类字写法的共同点,触类旁通,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多元评价让写字教学长足发展
《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指出 :“ 激发兴趣 ,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书写水平”,是各个学段书法教育评价的共同目标,所有评价方法都要以此为根本出发点, 要以是否有利于实现这三个目标来衡量评价方法的优劣。 因此发展性评价应该成为中小学书法教育评价的主要方式。
1.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学生书写兴趣,养成良好习惯
持之以恒地通过评价,激发学生兴趣,养成习惯,才能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写字活动的重要保证。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多用名人勤练书法、持之以恒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用拍照片的方法,展示学生正确的坐姿、握姿;用小组比赛,评选“ 写字之星”“ 小小书家”的方式调动他们练习书法的热情。 一个理想的课堂应该能够听到学生的声音。 “ 同位之间交换作业 ,在你认为最满意的生字上画上一个红圈圈 。 ” 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到互相评价的活动中来,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在相互评价中逐步提高写字修养。 观察学生的书写,会明显地发现,学生的字迹由生硬变得流畅,笔画逐步舒展,位置也把握得更加准确。 因为学生在看、练、评的过程中,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在不断地调整自己对字的认识,不断巩固自己对字的形态的把握。 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获得进步,品尝成功的喜悦,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深入评价,形成初步的审美观,提高书写水平
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一种以线条为媒介的艺术。 各种不同的线条组成绚丽多姿的空间, 在行笔时又好像飘动的音符, 有高低黑白,有抑扬顿挫,极具欣赏价值。 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能力,能够恰当地品评作品,也是提高写字水平的一种手段。 教师在学生临写时, 可充分利用实物投影仪, 及时反馈学生的书写情况, 在对照中观察,在评价中完善,评一评佳作好字,评一评败笔,尤其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要集体纠正和引导,如:“ 笔画不能粘连”“ 左右开张”“ 中间空灵”。这样的评价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书法知识的渗透,审美观念的引导引入,提高学生对汉字的鉴赏能力,促进其书写水平的提高。
一、单元名称 第八单元:课文12-14
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观察”这个主题编排了《雪地里的小画家》《乌鸦喝水》《小蜗牛》3 篇课文。这些课文都以动物为主人公,充满了童真和童趣,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学习本组课文,学生可以体会到,只要留心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有学问。单元教学重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培养学生寻找明显信息的能力。在前一单元的《青蛙写诗》一课,已教给学生根据问题,圈圈画画找出相关信息的学习方法,本单元要继续引导学生借助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从课文中提取相关的信息,再和大家交流。本单元的另一个教学重点是借助图画阅读课文。本单元首次出现了没有全文注音的连环画课文,要引导学生利用连环画课文图文对应的特点,借助图画理解课文内容,并借助图画猜猜不认识的字。本单元的学习,还要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自然段,知道每个自然段前都要空两格,能找到每一个自然段的起始和结束。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三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学生爱读,且有一定的生活基础。
四、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44个生字和2个偏旁;会写18个字和1个笔画。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认识自然段。3.借助图画,自主阅读不全文注音的课文。
4.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一些自然常识,激发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生活的兴趣。5.背诵《雪地里的小画家》,《风》。6.与人交流,能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7.拓展积累由熟字构成的12个新词,学习写新年贺卡。
8.了解汉字“先中间后两边”“先外后内”的笔顺规则,正确书写。9.把《春节童谣》读给大人听,分享过年的乐趣。
五、教学方法及措施
1、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的经验世界入手,调动他们的情感,结合生活实例,加深体验和感受。
2、教学时要借助课文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范读、领读、分角色读的作用,培养朗读能力。
六、单元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生字卡片、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
七、单元实践活动 模拟实验
八、课时划分
第12课………………………………… 2课时 第13课…………………………………2课时 第14课…………………………………2课时 语文园地八……………………………3课时
因为梦想所以拼搏!
今年奥运会上中国年龄最小的参赛选手是年仅14岁的全红婵,令人惊讶的是她竟然得了金牌。当然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可想而知她背后付出了多少心血呀!
全红婵出生于广东湛江的迈河村,山村并不富裕而且有些偏远,而她父母都是务农出身,家庭条件也十分艰难。不幸的是她的母亲还遭遇过车祸,身体也变差了很多,这也使全红婵从小就知道了承担家庭的负担。但全红婵的学习成绩并不好,按照最初的走向全红婵可能会像村里的孩子一样早早辍学补贴家用。然而在她七岁那年她遇到了改变她人生的伯乐——陈华明教练。当时,陈华明教练来到她所在的小学,在立定跳远时发现她的动作明显很轻盈,随后,陈教练带她来到了湛江市体育学校。练习了几日后,她的启蒙教练称赞到“我从来没见过水感这么好的跳水运动员”。得到称赞后的她也从来没有骄傲过,而是一直艰苦锻炼。这应该就是所谓的拼搏真谛吧!
在观摩由李磊、余林老师执教的四节精彩纷呈的实验课之后, 我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沈峰的课例点评和万伟老师关于《中小学教师教学策略》的讲座。结合自身教学实际, 笔者就如何进行新教材中的单元整体教学, 促进学生英语实践能力, 有了以下方面的认识。
一、根据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 合理划分单元板块
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英语》 (译林版) 四年级上册, 原名为《牛津小学英语4A》。新教材依据新修订的《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 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 按照“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相结合的体系, 设计和编排了丰富的符合四年级学生学习特点的内容, 形式各异、情景逼真、语言真实、生动有趣。突出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这能有效地培养该阶段的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通过认真研读教材, 我发现各板块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功能, 虽然板块众多、各异, 但都围绕本单元的核心话题, 编排需要学习的语言知识, 制订教学目标, 设计互动性较强的语言实践活动。根据这一共性, 我们可以发现整体设计单元教学的主线, 并围绕该主线, 我们可以根据四年级学生认知的特点合理划分教学板块, 优化教学。
二、关注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 突显核心板块教学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各种语言知识的呈现和学习都应从语言实用的角度出发, 为提升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服务。根据这一主旨, 设计第一课时核心板块Story time时, 我充分利用文本, 创设真实语境, 凸显单元主题, 设计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 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 逐步实现语言知识的内化, 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以《Our new home》Story time在教学为例,
(一) 阅读前 歌曲激趣 适度渗透
上课伊始, 我播放“In my home”歌曲, 通过问题”What’s the song about?”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聆听、跟唱,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借助歌曲, 复习旧知, 渗透新知, 为故事的阅读教学作适当的铺垫。
(二) 阅读中 整体导入 理解掌握
《新课标》要求:在学生的语言学习和实践活动中, 教师应注意处理好知识学习和能力发展的关系, 语言操练与语言运用的关系, 使教学活动更有效。不管是对话还是故事, 我们在设计教学时一定要保证语篇的完整性, 帮助学生整体理解文本内容, 获取语篇信息, 产生真实、深刻的体会,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 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 阅读后 尝试运用 生成语用
阅读中, 我通过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教学实践活动, 和有效的、目的明确的提问, 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了语篇内容, 学生在此基础上有了一定量的语言输入。根据《英语课程标准》要求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 在阅读后的教学活动中我设计了
活动一:Read in roles.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三人一组, 模仿人物的语音语调和语气, 给角色配音, 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巩固新知, 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活动二:Act it out.
在活动一的基础上, 通过创设情境, 让学生表演故事, 配以动作和表情。扮演角色, 加深对语篇内容的理解, 培养学生语言技能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活动三:Make a new dialogue
苏海、苏洋搬到了新家, 除了整理衣物外, 还有一些学习用品, 延续故事情节的发展,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新知, 编一段新的对话。
三、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巧妙组合单元板块
陶行知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根据这一教学宗旨, 结合单元话题的语言知识体系, 我采取组合相近内容, 整合词、句, 结合新、旧知识, 巧妙组合, 让学生对整个单元的语言学习实践活动产生整体感。在《Our new home》单元, 我将Song time , Sound time, Checkout time, Ticking time板块整合在一起, 通过任务型教学途径, 仍以苏海、苏洋的新家为线索, 依据语言学习的渐进性, 关注单元各板块间的关联, 串联各版块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有趣、有效掌握知识, 在完成任务之后, 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小组互评, 了解掌握的情况, 帮助学生有效形成学习策略。
参加这次新教材培训的经历告诉我,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 巧妙组合单元板块, 整体规划教学内容, 优化课堂教学, 努力创建有效、高效课堂, 培养、锻炼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帮助学生最终达到“用英语做事情”。
摘要: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教学理念、课程标准、二级内容标准编写的新教材小学《英语》 (江苏省) 仍是按照单元编排。教学内容围绕功能、话题、语法、语音、词汇、歌曲、歌谣等分成Story time, Fun time, Cartoon time, Letter time, Sound time, Song time, Checkout time, Ticking time等板块。板块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富有趣味性。如何在注重各板块教学的基础上, 关注板块间的联系, 有效衔接, “全局”考虑单元教学内容, 优化整体教学, 是我们小学英语老师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小学英语,新教材,巧组单元板块,优化整体教学
参考文献
[1]2013年江苏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暨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教材培训会
[2]何峰.讲座《四年级上册教材体例结构编写意图内容介绍》
[3]《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4]《英语教师教学用书》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计划】推荐阅读: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计划09-30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10-01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作文06-02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计划10-11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第八单元小结07-24
五年级上册语文四单元作文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