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租赁业务税务处理

2024-07-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融资租赁业务税务处理(精选8篇)

融资租赁业务税务处理 篇1

一、融资租赁基础概念

在我国境内开展融资租赁业务的主体主要有内资融资租赁公司、外商投资融资租赁公司与金融租赁公司,三者的成立要件与业务范围有所区别。外商投资融资租赁公司可以采取直接租赁、转租赁、回租赁、杠杆租赁、委托租赁、联合租赁等不同形式开展融资租赁业务。金融租赁公司必须经银监会批准,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因此在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基础上,还可以开展资产证券化、同业拆借等业务。

(一)业务形式

36号文件对于融资租赁仅涉及直租与售后回租,实务中,融资租赁业务包含多种形式,举例如下:

转租赁:转租赁业务是指以同一物件为标的物的多次融资租赁业务。在转租赁业务中,上一租赁合同的承租人同时是下一租赁合同的出租人,称为转租人。转租人从其他出租人处租入租赁物件再转租给第三人,转租人以收取租金差价为目的。

委托租赁:是指出租人接受委托人的资金或租赁标的物,根据委托人的书面委托,向委托人指定的承租人办理融资租赁业务。在租赁期内租赁标的物的所有权归委托人,出租人只收取手续费,不承担风险。

杠杆租赁:出租人以一部分自有资金以及贷款资金购买租赁物,并出租给承租人,出租人同时是借款人。

联合租赁:联合租赁是指多家有融资租赁资质的租赁公司对同一个融资租赁项目提供租赁融资,并以一家租赁公司的名义作为出租人。

(二)相关概念比较

在分析融资租赁业务增值税处理之前,先辨析下列相关概念:

1.融资租赁与经营租赁

融资租赁,无论租赁标的物最终的所有权是否转移给承租人,承租人支付的租金基本涵盖租赁物的全部价值,体现的是融资性。

经营租赁,是指在约定时间内将租赁标的物转让他人使用且标的物所有权不变更的业务活动,仅是一定期间内标的物使用价值的转让。2.融资租赁与分期收款

两者在款项支付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融资租赁业务在租赁期内,标的物所有权为出租人所有。然而,对于分期收款业务,分期付款期间,标的物所有权归买受人所有。3.融资租赁与抵押贷款

两者的共性是都有融资性质,区别在于标的物所有权的归属,融资租赁标的物所有权在出租人(即资金融出方),抵押贷款标的物的所有权在资金融入方。4.融资租赁保理业务

融资租赁保理业务是指融资租赁出租方将未到期债权转让给保理商,以提前获得资金的一种融资行为。

二、融资租赁企业所得税与会计处理

(一)融资租赁(直租)1.承租人(1)租赁开始日

租赁期开始日,承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其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

需要注意的是,承租人在计算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时,如果知悉出租人的租赁内含利率,应当采用出租人的租赁内含利率作为折现率;否则,应当采用租赁合同规定的利率作为折现率。如果出租人的租赁内含利率和租赁合同规定的利率均无法知悉,应当采用同期银行贷款利率作为折现率。其中,租赁内含利率,是指在租赁开始日,使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与未担保余值的现值之和等于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出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之和的折现率。会计处理:

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借:未确认融资费用

贷: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 税务处理: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五十八条第(三)项规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以租赁合同约定的付款总额和承租人在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为计税基础,租赁合同未约定付款总额的,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承租人在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为计税基础。”

这里需注意两点:(1)最低租赁付款额与租赁合同约定的付款总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租赁合同约定的付款总额不含承租人或与其有关的第三方担保的资产余值。(2)如果承租人有优惠购买选择权,租赁合同约定的付款总额应当包括承租人行使优惠购买选择权而支付的款项。

上述差异导致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大于初始会计成本。

(2)租赁期间,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以及租金支付 在融资租赁下,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的租金中,包含了本金和利息两部分。承租人支付租金时,一方面应减少长期应付款,另一方面应同时将未确认的融资费用按一定的方法确认为当期融资费用。在分摊未确认的融资费用时,按照租赁准则的规定,承租人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

会计处理:

借: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贷:银行存款 借:财务费用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税务处理: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七条第(二)项规定:“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发生的租赁费支出,按照规定构成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价值的部分应当提取折旧费用,分期扣除。”

根据该项规定,融资费用的摊销额不得在税前扣除,应将本期记入财务费用的金额与本期会计折旧之和,与本期税法折旧对比,两者的差额调整应纳税所得额。(3)租赁资产的折旧

承租人应对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会计处理:

借: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 贷:累计折旧 税务处理:

税务处理及纳税调整见上述第(2)点。

(4)租赁期满,假设承租人选择优惠购买选择权,租赁物归承租人所有 会计处理:

借: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贷:银行存款 借:固定资产

贷: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税务处理:

承租人享有优惠购买选择权,由于已将购买价款计入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并通过折旧方式在税前扣除,因此在支付购买价款时,不作税务处理。2.出租人(1)租赁开始日

租赁期开始日,将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收款额与初始直接费用之和作为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入账价值,将最低租赁收款额、初始直接费用之和与其现值之和的差额记录为未实现融资收益。同时,将融资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记入当期损益。(假设不考虑未担保余值)会计处理:

借:长期应收款——应收融资租赁款

贷:融资租赁固定资产 银行存款(初始费用)

营业外收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未实现融资收益 税务处理:

出租人将融资租赁资产出租时,实质上资产的所有权已经转移,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的精神,应当视同转让财产处理,租赁资产的公允价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应当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这与租赁期开始日,出租人按照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营业外收入—处置非流动资产利得”或“营业外支出—处置非流动资产损失”一致。通常情况下,租赁资产的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一致,但如果出租人对租赁资产已计提减值准备,或者前期使用过程中,存在会计折旧与税法折旧不同,则会导致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发生差异,对该项差异应在年末申报所得税时作纳税调整。

(2)租赁期内,收到租金以及未实现融资收益的确认 会计处理: 借:银行存款

贷:长期应收款——应收融资租赁款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借:未实现融资收益

贷:租赁收入 税务处理:

①《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九条规定:“租金收入,按照合同约定的承租人应付租金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企业租金收入金额,应当按照有关租赁合同或协议约定的金额全额确定。租赁合同或协议约定的金额应当包括承租人行使优惠购买租赁资产的选择权所支付的价款。根据该规定,某一纳税按照合同约定应收租金即使没有收到,也应在当年确认计税收入。因此,租金收入确认的时点和金额与会计处理存在差异。

②由于融资租赁业务取得的租金收入,相当于以租赁资产的公允价作为本金,贷给承租方取得的利息作为收入。因此,在按租赁费总额作为计税收入的同时,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应当作为成本扣除。对于融资租赁业务,出租人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可以在发生的当期一次性扣除,如果金额较大,也可以根据配比原则,在租金收入确认的各期配比扣除。由于融资租赁的计税收入通常是根据租赁合同的约定分期平均收取的,因此,初始直接费用采用分期扣除办法时,也应当于确认计税收入的当期平均扣除。相应地,租赁资产的公允价也应采取平均扣除的办法。

纳税应确认的所得额=[租赁费总额-(租赁资产公允价+初始直接费用)]/租赁期

③确认为“租赁收入”的“未实现融资收益”部分作纳税调减。

(3)应收融资租赁款发生减值

应收融资租赁款具有贷款性质,金融租赁公司对于应收融资租赁款可以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会计处理: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贷款损失准备 税务处理:

依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有关政策的通知》(财税[2015]9号)规定,金融租赁公司对于应收融资租赁款,允许按照贷款资产余额的1%提取贷款损失准备在税前扣除。准予税前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贷款资产范围包括:(1)贷款(含抵押、质押、担保等贷款);

(2)银行卡透支、贴现、信用垫款(含银行承兑汇票垫款、信用证垫款、担保垫款等)、进出口押汇、同业拆出、应收融资租赁款等各项具有贷款特征的风险资产;

(3)由金融企业转贷并承担对外还款责任的国外贷款,包括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国买方信贷、外国政府贷款、日本国际协力银行不附条件贷款和外国政府混合贷款等资产。纳税调整方法如下:

本允许扣除的呆账准备A=本年末允许提取呆账准备的资产余额×税法规定的比例(-上年末已经扣除的呆账准备余额-金融企业符合规定核销条件允许在当期扣除的呆账损失+金融企业收回以前已扣除的呆账损失)

本年末实际计提的呆账准备B=年末贷款损失准备余额-年初贷款损失准备余额

若B>A,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B-A,并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若A>B,应首先在前期已调增的应纳税所得额范围内,调减所得,并相应转回递延所得税资产;当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为零时,说明企业实际计提数,没有超过税法规定的标准,只能按照计提数扣除,不再调减所得。

按2014版申报表,呆账准备与呆账损失应分别调整,方法如下:

(1)呆账准备纳税调整方法如下:

本允许扣除的呆账准备A=本年末允许提取呆账准备的资产余额×税法规定的比例(-截至上年末累计扣除的呆账准备余额+金融企业收回以前已扣除的呆账损失)B=本贷款损失准备年末提取数或转回数+金融企业收回以前已冲销的呆账损失

纳税调整方法:如果B大于A,调增;反之,调减。调减额须以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至零为限。

(2)呆账损失纳税调整方法如下:

税法允许扣除的呆账损失M,即金融企业符合规定核销条件允许在当期扣除的呆账损失,与本金融企业自行核销的呆账损失N进行比较。

纳税调整方法:如果N大于M,调增;反之,调减。调减额须以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至零为限。(4)租赁期满,假设租赁物归承租人所有 会计处理: 借:银行存款

贷:长期应收款——应收融资租赁款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或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简易征收)税务处理:

租赁期满,出租人收到的购买款在实际收到时确认计税收入,不再扣除租赁资产的成本和初始直接费用。

融资租赁业务税务处理 篇2

[案例]某市的A公司 (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而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单位, 属一般纳税人) , 将要按B公司的要求购入一台大型机械设备, 该设备的价款为700万元, 增值税额119万元。该设备预计使用年限为10年, 现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

方案一:租期10年, 租金总额1 400万元, B公司每年年初支付租金140万元, 租赁期满, B公司取得设备所有权。

方案二:租期8年, 租金总额1 120万元, B公司每年年初支付租金140万元, 租赁期满, A公司再将该设备按市价出售。预计8年后该设备的公允价值为280万元。

[案例分析]

方案一:根据国税函[2000]514号文的规定, 该方案中设备的所有权发生了转移, 需要计算缴纳增值税, 不交营业税。

A公司应交增值税=1 400×17%/ (1+17%) -119=84.42 (万元) ;A公司应交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84.42×10%=8.442 (万元) 。由于该项融资租赁税法上视为购销业务, A公司应按照购销合同的适用税率计算缴纳印花税。A公司应交印花税=1 400×0.3‰=0.42 (万元) ;A公司的收益=1 400 (1+17%) -700-8.442-0.42=487.72 (万元) 。

方案二:由于该方案下设备的所有权没有发生转移, 根据国税函[2000]514号文的规定, A公司的该项融资租赁业务应该按服务业的“租赁业”缴纳营业税, 不缴纳增值税。

由于税法对未经批准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单位从事融资租赁业务, 只规定了其应该缴纳的税种, 而没有规定其计税依据, 因而在其计税依据的确定上有两种处理办法:一是“全额纳税”, 比照经营租赁, 按其收取的租金全额计算应纳营业税。采用这种方法的理由是:根据国税函[2000]514号文件的规定, 对“其他单位从事的融资租赁业务”, 根据所有权是否转移确定是购销行为或者租赁行为, 即不视其为融资租赁, 而是视为普通的经营租赁。二是“差额纳税”, 参照经批准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单位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计税依据确定。采用这种方法的理由是:税法既然明确规定“其他单位从事的融资租赁业务, ......”, 实质上相当于税法已经承认其为融资租赁, 既然如此, 就要按照融资租赁的有关规定实行差额纳税。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业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3]16号) 第三条第十一项的规定:“经中国人民银行、外经贸部和国家经贸委批准经营融资租赁业务的单位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 以其向承租者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 (包括残值) 减除出租方承担的出租货物的实际成本后的余额为营业额。以上所称出租货物的实际成本, 包括由出租方承担的货物的购入价、关税、增值税、消费税、运杂费、安装费、保险费和贷款的利息 (包括外汇借款和人民币借款利息) 。从公平的角度讲, 笔者认为其计税依据与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单位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计税依据应该是一致的, 在此, 笔者倾向于上述处理办法中的后者。

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条第一款“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项目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A公司购进的该项设备用于出租, 属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 故其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部分货物适用增值税低税率和简易办法征收增值税政策的通知》 (财税[2009]9号) 第二条第一款第一项“一般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属于条例第十条规定不得抵扣且未抵扣进项税额的固定资产, 按简易办法依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

A公司应纳营业税= (1 120-819) ×5%=15.05 (万元)

出售旧设备应纳增值税=280×4%×50%/1.04=5.38 (万元)

A公司应纳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 (15.05+5.38) ×10%=2.043 (万元)

依据《国家税务局关于对借款合同贴花问题的具体规定》 (国税地字[1988]第30号) 第四条规定:银行及其金融机构经营的融资租赁业务, 是一种以融物方式达到融资目的的业务, 实际上是分期偿还的固定资金借款。因此, 对融资租赁合同, 可据合同所载的租金总额暂按“借款合同”计税贴花。

A公司应纳印花税=1 120×0.05‰+280×0.3‰=0.056+0.084=0.14 (万元)

A公司收益=1 120+280-819-15.05-5.38-2.043-0.14=558.387 (万元)

从上述计算可以看出, 方案二比方案一增加收益70.667万元, 所以方案二是A公司的最佳选择, 即A公司在与B公司签订租赁合同时约定租赁期满设备归A公司所有, 到租赁期满时A公司再将该设备进行出售。

[案例启示]

1.税务筹划一定要提前筹划, 不能事后安排。比如本例中如果租赁合同已经签订, 租赁行为已经发生, 租赁合同上已经明确租赁到期时设备所有权归承租方所有, A公司发现不转移所有权对自己有利, 再对租赁合同进行修改, 一方面需要得到对方的同意, 另一方面也使自己面临较大的涉税风险。

2.本案例中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实际上, 若租赁期比较长而且设备的价款比较大时, 货币的时间价值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特别是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

3.目前税法对经批准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单位的应纳税种及计税依据规定都很明确, 而对未经批准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单位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 只规定了其应纳税种, 而对其计税依据未进行明确规定, 纳税人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 从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角度进行筹划, 但为了减轻纳税人的税务筹划风险, 最好与税务机关进行沟通, 得到税务机关的认可。

4.针对未经批准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单位发现不转移所有权对自己有利时, 完全可以通过改变合同的签订方式来达到节税增收的目的。比如本例中, A公司可以按方案二签订合同, 合同到期后, A公司把旧设备出售, 这时B公司再进行购买。

摘要:根据国税函[2000]514号文件的规定, 对“其他单位”从事的融资租赁业务, 租赁的货物的所有权转让给承租方, 征收增值税, 租赁的货物的所有权未转让给承租方, 征收营业税, 而增值税和营业税的税率是不一样的, 这就为纳税人进行税务筹划提供了空间, 本文通过案例进行说明, 以便为“其他单位”从事融资租赁业务时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融资租赁,经营租赁,税务筹划

参考文献

融资租赁业务税务处理 篇3

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重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与旧准则相比,新准则在债务重组的定义、债务重组的方式、债务重组利得和损失的计量以及相关的会计处理等方面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并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改变了以前由于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将债务重组收益直接计入营业外收入。现有准则强调账面价值,而新准则更强调公允价值这个观念,这与整个新准则颁布的背景是有密切关系的,也与整个中国经济的日益国际化是分不开的。

一、新准则中债务重组业务处理的主要变化

(一)新准则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现有准则是强调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账面之间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这里新准则体现了两点不同,1.不再强调账面价值而是强调公允价值;2.强调计入当期损益而不是资本公积。这样,实质上与税法更接近,也意味着会计制度与税法的接近。笔者认为,如此一来,以后纳税调整事项实质上更简化了。

(二)新准则规定将债务转为资本的,债务人应当将债权人放弃债权而享有股份的面值总额确认为股本,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与股本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

这里也强调了公允价值。但这里与第五条比又有点小区别。第六条并没有强调“计入当期损益”,这意味着这一条除了强调按公允价值计量外,并没有作其他方面的修订。

(三)债权人的处理大体与债务人的处理差不多,也主要是强调公允价值

例如,新准则第十条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权人应当对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按其公允价值入账,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比照本准则第九条的规定处理。这里不仅强调了“公允价值”,而且也强调了比照第九条的规定处理,实际上也是指“计入当期损益”,这样与税法的规定更为接近。

由此可见,无论是债务人还是债权人,在以各种方式进行债务重组时,都是主要强调公允价值,而不是如现有准则一样强调账面价值,这是新准则与现有准则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要特别注意。

二、债务重组业务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的比较分析

(一)以现金、非现金资产以及债务转换为资本的方式清偿债务

新准则规定,债务人以现金、非现金资产以及债务转换为资本的方式清偿债务,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实际支付的现金之间的差额、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与股份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分别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债权人应当将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收到的现金之间的差额、与接受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与股份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分别确认为债务重组损失,计入当期损益。以低于债务计税成本的现金、非现金资产以及债务转换为资本的方式偿还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计税成本与支付的现金金额或者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包括与转让非现金资产相关的税费)或者债权人因放弃债权而享有股权的公允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所得,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债权人应当将重组债权的计税成本与收到的现金或者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或者享有的股权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当期的债务重组损失,冲减应纳税所得额。

1.债务人的处理。在债务重组中,债务人以低于应付债务账面价值的金额清偿债务,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现金之间的差额作为重组收益,确认为当期损益。会计分录为:借:应付账款(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贷:银行存款(支付的现金),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收益(差额)。税务处理为:税法规定,债务人债务计税成本与支付的现金之间的差额应当计入应税所得计算应交所得税。因此,会计和税法此处规定已达成一致。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时,其一,以存货清偿债务时,相应的会计处理为,借:应付账款等科目、存货跌价准备;贷:主营业务收入或其他业务收入(存货的公允价值),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存货的公允价值×17%),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收益(差额);借:主营业务成本(或其他业务支出)(存货的账面价值);贷:存货(存货的账面价值)。其二,以固定资产清偿债务的会计处理为:借:固定资产清理(净额),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已计提的减值准备),累计折旧(已计提的折旧);贷: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的账面原值),银行存款等(支付的清理费用);借:应付账款等科目(债务的账面价值),营业外支出——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固定资产清理账户的净额减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贷:固定资产清理(净额)。其三,以短期投资或长期投资清偿债务的会计处理为:借:应付账款等科目(债务的账面价值),短期投资跌价准备(或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已计提的减值准备),投资收益(投资的账面价值减公允价值);贷:短期投资(或长期股权投资等)(投资的账面余额),投资收益(投资的公允价值减账面价值),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收益(差额)。如果投资的账面价值大于投资的公允价值,则投资收益为借方,否则为贷方。对无形资产清偿债务可比照上述处理。而税法规定,债务人(企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除企业改组或者清算另有规定外,应当分解为按公允价值转让非现金资产,再以与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相当的金额偿还债务两项经济业务进行税务处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也采用公允价值核算。由此可见,新《企业会计准则》和税法在债务重组收益的确定上已趋于一致,不必作纳税调整。但上述资产转让收益在会计和税法上还存在差异,主要是税法对会计中计提的跌价准备或减值准备不予承认。纳税人应当就此项差异作纳税调整,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2.债权人的处理。债务人以低于应付债务的账面价值的金额清偿债务时,债权人应当将收到现金低于债权账面价值的部分确认为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会计分录为:借:银行存款,坏账准备(已计提的准备),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贷:应收账款(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而税务处理为:税法规定,债权人发生的债务重组损失,如果符合坏账的确认条件,报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后可以扣除,计入当前损失,否则不能冲减应税所得额。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时,相应的会计处理为:债权人应当对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按其公允价值入账,同时转销债权的账面价值,将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债权人已对债权计提减值准备的,应当先将该差额冲减减值准备,减值准备不足以冲减的部分计入当期损益。如果所接受的资产价值已经发生减值,应在期末与相关资产一并计提减值准备。会计分录为:借:资产类科目(受让资产的公允价值),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差额),坏账准备(计提的坏账准备);贷:应收账款等科目(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如果债权人收到的是存货,则应根据增值税专用发票计入进项税额;如果是短期投资或长期投资,那么投资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或已到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应从投资的成本中扣除,计入“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科目。税务处理:税法规定,债权人应当将重组债权的计税成本与收到现金或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当期的债务重组损失,冲减应纳税所得额。

由此看出,以上述几种方式清偿债务,会计与税法的处理基本一致。会计确认的债务重组损失与税法确认的债务重组损失差异基本消失。债权的计税成本与会计成本之间的差异主要由企业的坏账政策和税法规定的坏账计提比例不同引起的。对于转销的坏账准备,应考虑企业计提的坏账准备与税法的差异。这部分差异如果前期已作为时间性差异确认了递延税款,则本期应转回相应的递延税款;如果没有差异,则债权的会计成本和计税成本一致。

(二)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的方式清偿债务

新准则规定,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的,债务人应当将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债务的公允价值作为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如涉及或有应付金额,且该或有应付金额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中有关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债务人应当将该或有应付金额确认为预计负债。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与预计负债金额之和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债权人应当将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的债权的公允价值作为重组后债权的账面价值,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重组后债权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损失。如涉及或有应收金额的,债权人不应当确认或有应收金额,不得将其计入重组后债权的账面价值。

1.债务人的处理。会计处理: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的,债务人应当将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债务的公允价值作为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此处,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债务的公允价值可以理解为将来应付金额的现值。计算方法为:将来应付金额现值;(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一豁免的债务)×(1+利率)×贴现系数。会计处理为:借:应付账款(减记的金额);贷: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收益。税务处理为:税法规定,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债务重组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计税成本减记至将来应付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当期的债务重组所得。由此可见,会计和税法在此处的差异较大。会计确认的重组收益大于税法确认的重组所得。当期,债务人应当将多计的重组收益作纳税调减。

下面笔者对重组日会计多计的收益是否属于时间性差异进行分析。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日后偿还债务时实际支付的金额大于重组债务公允价值的差额计入财务费用。重组日会计多计的收益又会于日后偿还债务时以财务费用的形式冲减偿债期的利润。因此两者的差异属于时间性差异,而且属于应纳税时间性差异。在重组日,债务人应当计算此应纳税时间性差异的未来所得税影响金额,并确认为递延税款贷项。会计分录为:借:所得税(时间性差异×所得税税率);贷:递延税款,等到偿还债务时再转回此递延税款贷项。

2.债权人的处理。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的,债权人应当将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的债权的公允价值作为重组后债权的账面价值,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重组后债权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债权人已对债权计提减值准备的,应当先将该差额冲减减值准备,减值准备不足以冲减的部分计入当期损益。关于债权的公允价值可以理解为将来应收金额现值。将来应收金额现值=(债权的账面余额-豁免的债)×(1+利率)×贴现系数。如果应收债权的账面余额>将来应收金额现值≥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为应收债权的账面余额减去计提的坏账准备),冲减已计提的坏账准备和应收债权的账面余额。会计分录为:借:坏账准备;贷:应收账款(应收债权的账面余额——将来应收金额现值)。如果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大于将来应收金额现值,首先冲减已计提的坏账准备和应收账款,不足部分记入“营业外支出”科目。会计分录为:借:坏账准备(已计提的坏账准备),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差额);贷:应收账款(应收债权的账面余额一将来应收金额现值)。税务处理:税法规定,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债务重组的,债权人应当将债权的计税成本减记至将来的应收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当期的债务重组损失。此处的差异有两个方面:债权的计税成本和会计成本的差异性。这要看企业的坏账准备计提方法和税法允许的坏账准备计提方法是否一致。两者可能不一致,此时两者的差异作为时间性差异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会计要减记至将来应收金额的现值,而税法不考虑现值问题,减记至将来应收金额。两者的差异属于时间性差异,对债权人是可抵减时间性差异,要确认递延税款借项,待到收回债权时转回。

三、结束语

企业业务招待费会计及税务处理 篇4

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超过部分不得扣除。

业务招待费的税前扣除应注意下列问题:

(1)业务招待费核算的范围仅指交际应酬费用。交际应酬费用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与交际应酬有关的费用或对外馈赠的一次性消耗性礼品。如餐饮费、娱乐费、烟、酒、茶、咖啡、食品、保健品等。对于对外赠送的带有本公司标识(商标、公司名称、注册地址、联系方式的等)的自产产品或专门制作的外购礼品,应作为业务宣传费处理。若无任何公司标志,应作为捐赠支出。除《企业所得税法》第九条规定的以外捐赠支出,不得在税前扣除。

(2)业务招待费属于交际应酬性质,不能对象化计入相关的资产及成本费用科目,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统一在管理费用科目列支,不得在其他科目列支。

(3)销售(营业)收入是指销售或营业收入净额,通常是指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视同销售收入,不含营业外收入、投资收益。对于投资收性公司,投资收益应作为主营业务收入处理。销货退回、销售折扣与折让,应从销售或营业收入中扣减。

(4)企业在筹建期间发生的业务招待费,属于开办费的一部分,无比例限制,与开始生产经营额当期一次性扣除。

(5)企业在清算期间发生的业务招待费,不受比例限制,在计算清算所得时,全额扣除。

(6)2007年底前新办内资房地产开发企业取得的第一笔收入之前发生的业务招待费,可结转以后3年在税法的标准范围内扣除。允许在2008年至以后调减的金额与本期实际发生额的60%之和,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额的5‰。

例1:某企业2008收入总额1000万元,实际列支业务招待费10万元。

(1)扣除限额=1000×5‰=5(万元)

(2)实际发生额×60%=10×60%=6(万元)

(3)纳税调增金额=10-5=5(万元)

例2:某企业2008收入总额2000万元,实际列支业务招待费10万元。

(1)扣除限额=2000×5‰=10(万元)

(2)实际发生额×60%=10×60%=6(万元)

(3)纳税调增金额=10-6=4(万元)

融资租赁业务税务处理 篇5

房地产企业是以房地产为经营对象的企业,房地产主要指房产、地产,都是不动产。房地产企业与一般的工业企业相比,具有单位价值大、投资成本高、开发周期较长等特点。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使得房地产企业与一般的工业企业存在一定的区别,尤其是在销售方式上。一般的工业企业以现销、赊销为主要方式,房地产企业的销售方式包括现售、预售、分期收款方式销售等,其中以预售方式为主。所谓预售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将正在建设中的商品房预先出售给购买人,并由购买人支付定金或房款的行为。预售业务一般发生在房地产企业取得预售商品房许可证之后、房屋竣工之前。对于房地产企业预售业务的处理,会计准则和税法的规定有所不同,致使房地产企业的预售业务在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一、预售业务的会计处理

根据会计准则规定,房地产企业预售业务的会计处理为:当企业收到预售款项时,由于不符合收入的确认原则,所以不确认收入,而是作为负债计人预收账款,待房屋交给购买方时,再确认收入。即:收到预售款项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预收账款;房屋交给购买方时,借记“预收账款”,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同时结转成本,借记“主营业务成本”,贷记“开发产品”。

二、预售业务的税务处理

第一,营业税的处理。根据税法规定,企业转让土地使用权或销售不动产,采用预收款方式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到预收款的当天。所以当房地产企业预售房屋收到预收款项时,应计算并交纳相应的营业税,根据收到的款项金额和税率相乘即为要交的营业税,会计分录为:借记“营业税金及附加”,贷记“应交税费”,同时根据计算出应交的城建税及教育附加,编制会计分录同上。

第二,土地增值税的处理。土地增值税是对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建筑物及其附着物并取得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就其转让房地产所取得的增值额征收的一种税。房地产企业符合土地增值税的交纳条件,所以在销售房地产时应交纳土地增值税。

土地增值税实行的是四级超率累进税率,计算方法是:应纳税额=∑(每级距的土地增值额×适用税率)。在实际工作中,分部计算比较繁琐,一般采用速算扣除法计算,即:土地增值税税额=增值额×适用税率-扣除项目×适用税率,其中增值额是销售房地产所取得的收入减除规定的扣除项目金额后的余额,扣除项目包括取得土地使用权支付的金额、房地产开发成本、房地产开发费用、与转让房地产有关的税金、其它扣除项目。为了保护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房地产企业还可以加计扣除。若是销售的旧房,扣除项目指的是旧房的评估价格。

由以上土地增值税的计算方法来看,房地产企业要计算其应交的土地增值税首先要计算出房地产销售的增长额,而计算增值额要先计算出该房地产可扣除的成本费用等扣除项目。对于房地产企业的预售业务,在销售时,房地产的开发还没竣工,其成本还不能核算出来,所以其土地增值税无法计算。对于这种情况,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有规定:纳税人在项目全部竣工结算前转让房地产取得的收入,由于涉及成本确定或其他原因,而无法据以计算土地增值税的,可以预征土地增值税,待该项目全部竣工、办理结算后再进行清算,多退少补。具体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税务局根据当地情况制定。由此看来,房地产企业的预售业务收到预售款项时,应按照收到款项和各地规定的预征比例计算应预交的土地增值税,根据计算出的土地增值税金额借记“营业税金及附加”,贷记“应交税费”。

第三,所得税的处理。为了加强和规范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地产开发业务征收企业所得税问题也有特别的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建造的住宅、商业用房以及其他建筑物、附着物、配套设施等开发产品,在其未完工前采取预售方式销售的,其预售收入先按预计计税毛利率分季(或月)计算出当期毛利额,扣除相关的期间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后再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待开发产品结算计税成本后再行调整。

非经济适用房开发项目预计计税毛利率按以下规定确定:开发项目位于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城区和郊区的,不得低于20%;开发项目位于地及地级市城区及郊区的不得低于15%;开发项目位于其他地区的不得低于10%。

房地产企业预售业务预交所得税的处理,待房屋竣工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融资租赁业务税务处理 篇6

财税[2009]60号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2009-04-30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五十三条、第五十五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12号)第十一条规定,现就企业清算有关所得税处理问题通知如下:

一、企业清算的所得税处理,是指企业在不再持续经营,发生结束自身业务、处置资产、偿还债务以及向所有者分配剩余财产等经济行为时,对清算所得、清算所得税、股息分配等事项的处理。

二、下列企业应进行清算的所得税处理:

(一)按《公司法》、《企业破产法》等规定需要进行清算的企业;

(二)企业重组中需要按清算处理的企业。

三、企业清算的所得税处理包括以下内容:

(一)全部资产均应按可变现价值或交易价格,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

(二)确认债权清理、债务清偿的所得或损失;

(三)改变持续经营核算原则,对预提或待摊性质的费用进行处理;

(四)依法弥补亏损,确定清算所得;

(五)计算并缴纳清算所得税;

(六)确定可向股东分配的剩余财产、应付股息等。

四、企业的全部资产可变现价值或交易价格,减除资产的计税基础、清算费用、相关税费,加上债务清偿损益等后的余额,为清算所得。

企业应将整个清算期作为一个独立的纳税计算清算所得。

五、企业全部资产的可变现价值或交易价格减除清算费用,职工的工资、社会保险费用和法定补偿金,结清清算所得税、以前欠税等税款,清偿企业债务,按规定计算可以向所有者分配的剩余资产。

被清算企业的股东分得的剩余资产的金额,其中相当于被清算企业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中按该股东所占股份比例计算的部分,应确认为股息所得;剩余资产减除股息所得后的余额,超过或低于股东投资成本的部分,应确认为股东的投资转让所得或损失。

被清算企业的股东从被清算企业分得的资产应按可变现价值或实际交易价格确定计税基础。

六、本通知自2008年1月1日起执行。

浅谈固定资产特殊业务的税务处理 篇7

从企业固定资产的来源渠道来看,企业除了正常购置外,还可以采用租赁的方式,租赁分为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两种。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租赁》,融资租赁是指实质上转移了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的租赁,所有权有可能转移,也有可能不转移。一般情况下,租赁期届满时,租赁资产的所有权将转移给承租人。经营租赁是指除融资租赁以外的其他租赁,经营租赁资产的所有权不转移,租赁期届满后,承租人有退租或续租的选择权,而不存在优惠购买选择权。

对于固定资产租赁业务,新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并没有作明确的规定。笔者认为,对于这两种租赁业务应分情况进行处理:

一是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业务。由于融资租赁固定资产的价值转移是通过租入企业的产品实现的,会计和税法也规定其折旧由租入企业计提。因此,对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业务,实际上可以看成是企业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购买固定资产,应作为一种自有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因此,基于新增值税法的基本规定,企业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应该由租入企业在计算增值税时作为抵扣项目进行抵扣。具体做法是:企业每年支付租赁费时,如果取得了对方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则可以按照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进行抵扣,如果没有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则不允许计算和抵扣进项税额。租出固定资产的企业也应按照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计算缴纳增值税,而不再缴纳营业税。

二是经营租赁固定资产业务。出租企业由于购进固定资产时,其进项税额作了抵扣处理,因此,租金收入应视同固定资产业务获取的收入,按照新增值税法的基本规定,应把固定资产出租收入视同和包装物出租业务一样,其租金收入应计算缴纳增值税,而不是缴纳营业税。经营租入企业在支付租金时,视同一项购进业务,如果取得了出租方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则可按照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进行进项税额抵扣。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固定资产只是针对企业生产用的固定资产而言,如果是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的租赁,则应按照营业税税法的规定计算缴纳营业税。

二、接受捐赠固定资产的税务处理

对于企业接受捐赠而取得的固定资产,由于企业没有支付任何对价,因此,和企业购入固定资产完全不一样。企业接受捐赠取得的固定资产,可能是全新的,也可能是旧的;有的有购货发票账单,有的则没有。新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对其增值税处理并没有作明确的规定,但按照新会计准则和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基本规定,企业向外捐赠资产应当视同销售处理。因此,捐赠方向外捐赠固定资产时应视同销售,计算和缴纳增值税,对于接受捐赠固定资产的企业来说,虽然没有支付增值税,但如果捐赠方代为支付了增值税,或者取得了捐赠方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则应视为接受捐赠方支付了增值税,为了保持增值税抵扣的连贯性、完整性,接受捐赠方应作为进项税额抵扣。具体做法是:如果接受捐赠固定资产时,附有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则直接按发票上注明的税额作为进项税额进行处理,如果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是使用过的固定资产,而捐赠方能出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则可按发票上注明的税额作为进项税额进行处理。如果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没有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则不得按固定资产的价值计算进项税额进行抵扣。

三、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税务处理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固定资产在符合一定条件时应根据谨慎性原则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是指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固定资产发生了减值,意味着固定资产的价值发生了变化,但该项业务只是改变企业固定资产的市场价值,与市场价格的波动有关,对正在使用的固定资产来说,并没有减少固定资产的使用数量,降低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与固定资产的出售、报废及毁损等价值的减少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对于固定资产减值,增值税是不要求做任何处理的,换言之,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增值税计算缴纳无关。

四、固定资产评估增值或减值的税务处理

企业在并购、重组过程中,由于市场因素、技术更新等影响,固定资产的价值在不断变化,按照历史成本计价的资产价值(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规定的计价原则为历史成本计价)必然不能如实反映并购、重组资产的现时价值,为了达成共识,合作双方一般都会聘请中介机构对资产价值进行评估,在评估价值的基础上确定并购、重组资产的交易价值。同时,企业股份制改制、资产拍卖、转让、企业出售、企业联营、租赁等经济活动也都涉及到资产评估。固定资产评估产生的增值或减值是由通货膨胀、物价变动等因素造成的,和固定资产减值的性质一样,在会计核算中需要调整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但不会涉及到固定资产数量的增、减变化,因而也不会涉及到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增、减变化,不需要进行增值税的计算调整。

五、固定资产盘盈与盘亏、毁损的税务处理

增值税转型以后,单从税收的角度,企业固定资产就“变成”了与企业存货相同的资产。因此,固定资产的盘盈与盘亏、毁损的增值税处理与存货的盘盈与盘亏、毁损的处理基本一致。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盘盈的固定资产。盘盈虽然导致了企业固定资产的增加,但由于企业并没有支付相应的对价,或者说只是企业资产管理原因所发生的内部经济业务,并没有由此而支付增值税进项税额,因此,不能计算抵扣进项税额。

二是盘亏的固定资产。由于该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在购置时已经抵扣,而盘亏后其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再存在,不能为企业增加价值。因此,对于盘亏的固定资产应将原已抵扣的进项税额予以转出,计算转出的进项税额时,应按账面上固定资产的净值计算结转,而不是按原值进行结转,其会计处理与存货的进项税额转出类似。

三是毁损的固定资产。由于毁损的固定资产已不能为企业所用,也不能再为企业创造新的价值,因此,应根据毁损固定资产的净额计算出进项税额,并将这部分税额从进项税额中转出。

融资租赁业务税务处理 篇8

关键词:融资性售后回租;未确认融资费用;未实现售后租回损益

中图分类号: F235.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5-50-2

1 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承租方的会计处理解析

融资租赁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起源,随着近60年的发展,已与形成了与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并重的五大金融业务形式之一。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债权融资市场上,已成本为继银行贷款之后的第二大融资方式。融资租赁在80年代进入中国大陆。

融资租赁也称金融租赁,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租赁物件的特定要求和对供货人的选择,出资向供货人购买租赁物件,并租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则分期向出租人支付租金,在租赁期内租赁物件的所有权属于出租人所有,承租人拥有租赁物件的使用权。租赁到期时承租人有购买租赁资产的选择权,实现“融物”和“融资”相结合。融资租赁可分为直接租赁和融资性售后回租。

1.1 融资性售后回租概念

融资性售后回租,售后回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租赁业务,是指是出卖方(即承租人)将一项自制或外购的资产出售后,又将该项资产从购买方(即出租人)租回的行为。

其模式如下:

承租人可以通过出售并租回自有固定资产,以达到盘活资产、补充流动资金的目的。在这种融资方式下,承租人、供货人、与出卖方为同一人。

1.2 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作用

1.2.1 资金用途灵活

对于承租人而言,融资资金用途灵活,可用作流动资金、也可用作项目资本金进行项目建设等,目前不受两个办法的严格限制(《固定资产贷款暂行管理办法》、《流动资金贷款暂行管理办法》)

1.2.2 优化流动性指标

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渠道,在与银行贷款方式相比,降低了承租人财务的总体费用;并且将长期应付款置换短期借款后,提高了企业资产负债表的流动比和速动比,报表修饰作用明显。

1.2.3 盘活固定资产

通过这种融资方式,承租人可扩大资金来源,既不影响固定资产的使用,又将固化的资本转化为流动资本,补充了企业的流动资金。

1.2.4 增加中长期融资渠道,优化了承租人的筹资结构。

租赁提供的是中长期资金,不需要像银行贷款那样一般只能到期还贷,现金流收入与租赁还款相匹配,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2 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的会计处理及列报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CAS21)的规定,对融资租赁业务应符合以下标准:

第一,确定是否对融资租赁的性质,只有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可认定为融资租赁。租赁资产的所有权在租赁期结束时转让给承租人。

第二,承租人有购买租赁资产的选择权,购买价格之间的结论预计将远远低于行使期权的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所以在租赁开始时,可以合理确定承租人将行使期权。

第三,即使资产的所有权不转让,但租赁期占大部分租赁资产的寿命。

第四,承租人在租赁开始时,最低租赁付款的现值,几乎是在租赁开始时的公允价值上的租赁资产,出租人在租赁开始时,最低租赁收益总和的现值,几乎一样多在租赁开始时对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

第五,租赁资产的性质是特殊的,如果不是一个较大的改造,只有承租人可以使用。

在售后租回形成的融资租赁业务中,通常承租人与购买方会签订一揽子交易合同,资产的出售与租回是同一个交易中完成,租赁标的物仍计入承租人的资产负债表中,与租赁标的物有关的全部报酬和风险并未转移。租赁标的物的售价与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递延收益,并按月折旧。售后回租业务其本质是承租人的一种融资行为。

同时,由于承租人通常将最低租赁付款额计入长期应付款,将租赁开始日标的物资产原账面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计入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长期应付款与租入资产入账价值间的差额记为未确认融资费用。未确认融资费用需当在租赁期内各个期间进行分摊。

下面将对相关账务处理和财务报表列报进行详细说明。

2.1 会计处理

会计处理的难点在于未实现售后租回损益和未确认融资费用的计量和确认。

2.1.1 出售资产

借:固定资产清理

累计折旧

贷:固定资产

2.1.2 收到资产出售的价款

借:银行存款

贷:固定资产清理

差额借记或贷记递延收益-未实现售后租回损益

2.1.3 租回资产,重新确认租入资产入账价值

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未确认融资费用

贷:长期应付款

2.1.4 支付租金及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

借:长期应付款

贷:银行存款

借:财务费用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2.1.5 分摊未实现售后租回损益(售价高于资产账面价值)

借:递延收益-未实现售后租回损益

贷:制造费用-折旧费

售价低于资产账面价值时,做相反分录。

2.1.6 对售后租赁资产以尚余折旧年限计提折旧

借:制造费用

贷:累计折旧

2.2 财务报表的列示

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列示中,承租人应当将与融资租赁相关的长期应付款、未确认融资费用等科目余额分析填列进报表的“长期应付款”栏目或“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栏目。同时还需要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以下三类信息:租入固定资产的相关信息,入账价值及累计折旧;最低租赁付款额信息,以后连续3年每年将支付的价款和合同剩余价款;未确认融资费用信息,每年的余额以及分摊方法。另外,根据要求承租人还应在报表附注中披露融资租赁合同的重要条款。

3 实例解析

2015年12月31日,甲电厂出于融资需求,将电厂一批环保设备以20000万元融资租赁给乙融资租赁公司,双方签订一份《融资租赁合同》将该批生产设备租回。该环保设备系甲电厂专属设备,该设备2015年12月31日账面原值30000万元,累计折旧12000万元,该设备估计使用年限为10年,已使用4年,估计期满时无残值,不考虑减值;该租赁设备在交易日的公允价值为21000元。融资租赁合同约定的其他事项如下:

①租赁期为3年,起止时间:2016年1月1日 ~ 2018年12月31日;

②每期租金为1786.54万元,共12期,于每季度季末支付;

③租赁合同规定的利率为4.275%;

④租赁手续费480万元;

⑤租赁期满,甲电厂有优先购买权,留购价格为1元。

解析:

①根据案例资料可以判断,该租赁行为属于融资租赁。原因如下:

第一, 本案例中,甲电厂在租赁期满后有购买租赁资产的选择权,且行权价格1元预计将远低于同期设备的公允价值,因而在租赁开始日就可以判断承租人未来会行使这种选择权,以上符合融资租赁的第2条判断标准;第二,该环保设备是甲电厂专属设备,符合租赁准则第5条规定,如果不作较大改造,只有承租人才能使用。所以判断该项租赁属于融资租赁业务,应按相关准则进行账务处理。

②将购买价与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递延收益。

递延收益=购买价-资产账面价值=20000-18000= 2000(万元)

③计算最低租赁付款额及其现值。

最低租赁付款额=各期租金之和+留购权力行权支付的金额=1786.54万元*12 +1元=21438.48(万元)

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每期租金的现值+留购权力行权支付的金额复利现值=1786.54万元×(P/A,4.275%/4,12)+1元×(P/F,4.275%/4,12)=1786.54万元×11.1948+1元*0.8802=20000(万元)

未确认融资费用=最低租赁付款额-租赁资产入账价值=21438.48-20000=1438.48(万元)

4 承租人甲电厂应作如下分录

4.1 2015年12月31日出售该环保设备,并收回价款时:

借:固定资产清理 18000

累计折旧 12000

贷:固定资产 30000

借:银行存款 2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18000

递延收益——未实现售后租回损益 2000

4.2 2015年12月31日又租回时,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计入租入资产价值:

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20000

未确认融资费用 1438.48

贷: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 21438.48

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480

贷:银行存款 480

4.3 2016年末,分摊确认当年递延收益:

借:递延收益——未实现售后租回损益 666.67(2000÷3)

贷:制造费用——×车间(折旧费) 666.67

2017年和2018年同上

4.4 2016年3月31日,支付第一期租金,同时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

借: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1786.54

贷:银行存款1786.54

借:财务费用213.75 (20000*4.275%/4)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213.75

参 考 文 献

上一篇:诗情为题目的诗歌下一篇:《家》读后感8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