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第15章读后感

2024-12-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骆驼祥子第15章读后感(通用6篇)

骆驼祥子第15章读后感 篇1

祥子还是辛辛苦苦地工作着,他的执着让很多人感动,只不过,不再拉车了,倒干起伺候主子的活了,他到了杨家,可杨家的人对他十分差劲,把祥子当狗使唤,唉,祥子为了有一辆崭新的车是什么也干啊!拉人,接人,倒水,买菜,看孩子,祥子活生生地成了一位“家庭保姆”了。

后来,祥子受了“高妈”的鼓动下,不干了,反水了,陈胜吴广大起义了。反而问杨太太要了工钱,祥子受不了这种不把人当人的工作,于是,他走了,回“人和”去了。

我读的这几章是虎妞对祥子表达爱意的章回。虎妞喜欢祥子的勤劳、吃苦、爱干活的精神。可祥子他是个愣头青、一根筋,他脑子里想的只有买车,挣钱。至于娶媳妇,他娶去一个乡下的、能吃苦的、干活的女人。

第15章 榜眼之殇 篇2

除此之外,当时鲍维的家庭生活也并不是完全宁静的。他的父亲本杰明·鲍维身高2.08米,曾经也是一个篮球运动员,而母亲凯茜·鲍维则是一名政府职员,本杰明和凯茜除了鲍维之外还有一个女儿雪莉·鲍维。小的时候,鲍维家里有两个大个子,但他们四个人却就只能住在一间不足350平方英尺(大约32平方米)而且天花板很低的房子里,这对本杰明和鲍维来说,未免显得有些拥挤。

在鲍维上高中时,本杰明和凯茜离婚了,大部分是因为本杰明的酗酒——他经常会满身酒气出现在儿子比赛的体育馆里,并且说一些不着边际的疯话,这对鲍维的影响很不好。不过即便是这样,鲍维对本杰明依旧很宽容,并且为父亲的出现而感到自豪。在本杰明和凯茜离婚后,鲍维与母亲、妹妹雪莉及外祖父母共同住在一起,也就是从这时起,他开始更加努力的打球,为的是有朝一日能进入NBA,好让自己的家人都过上好日子。

当然,对于鲍维光知道这些还远远不够,如果你想要更深入的了解他那么就必须要去一趟莱克星顿,因为那里是他打大学篮球的地方,也是他取得人生中最大成就的地方。

在莱克星顿,鲍维大学时所穿的31号球衣高高悬于拉普中心棚顶,约翰·卡利帕里会和他一起打高尔夫球,当地的商界大亨们也会经常和他来往。“我觉得萨姆完全可以去竞选这里的市长。”凯茜说,“不仅可以去竞选,而且还有一定几率胜出,在莱克星顿萨姆绝对是不折不扣的大名人,只因为他在肯塔基大学所取得的辉煌。”

你可能很难想像,当鲍维在1979年从黎巴嫩高中毕业迈进肯塔基大学的校门时,他就已经是一个百万富翁了。那时,他顶着全美第一高中生的光环来到莱克星顿,伊塞亚·托马斯、詹姆斯·沃西、多米尼克·威尔金斯和拉尔夫·桑普森这些名字都只能排在他的后面,在球场上,鲍维可以轻松完成三步上篮、搞定一个20英尺外的跳投……他就是那个时代全能战士的代表,因此他本身也就是金钱。

所以,尽管在大学时期受过严重的腿伤,但凭借在高中时期和NCAA前两个赛季所取得的成就鲍维还是依然可以得到足够他所想要的东西,再加之那时凯茜的收入也已经有了很大改观,实际上鲍维家里的生活已经不像他刚上高中时那么艰难了,因此他也完全没有理由和必要冒着被人唾骂的风险去为自己骗取那一纸合同。

可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大多数人都仍旧不相信这点,他们依然认为鲍维当年欺骗了库克医生,欺骗了开拓者队。

鲍维是幸运的,因为他在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以前就已经是高高在上的宠儿,全美闻名。可他却也是不幸的,因为就在成为1984届榜眼后他甚至都还没来得及进一步证明自己的价值便被伤病给无情毁掉了。当年就在职业生涯第二个赛季受伤倒下之后,第三个赛季鲍维的右腿胫骨又发生了骨折,紧跟着在第四个赛季这种伤势又加剧,于是他就只能用螺钉和支架来固定自己的腿,以便支撑行走。渐渐的,因曼和开拓者队也开始对鲍维失去了耐心,并在1989-90赛季开始前将他交易至了篮网队。在新泽西度过了四个赛季后,1993年夏天鲍维又来到洛杉矶加盟了湖人队,而紫金军团也成为了他十年NBA生涯的最后一站,1994-95赛季结束后鲍维正式宣布退役,留下的是511场比赛场均10.9分、7.5个篮板的数据以及无尽的遗憾。

还记得当年就在鲍维宣布退役四个月之后,有一天他接到了个电话,是时任的公牛队总经理罗德·索顿打来的,索顿表示希望鲍维能够复出并加盟公牛队成为芝加哥的替补中锋,这不禁让鲍维感到有些吃惊——去芝加哥?和乔丹一起打球?

“我真是没想到,在自己退役后,居然还获得了一个和乔丹一起打球的机会,乔丹居然会想让我做他的队友。”鲍维说,“不过这又是件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因为没有几个人的职业生涯是像我这样开始,又像我这样结束的,而且在故事的结尾,你还要和那个一直都被拿来与自己做比较的人一起打球,这是只有在科幻小说和童话故事里才会有的情节。”

鲍维最终选择了拒绝索顿的邀请,不过出于礼貌,他还是亲自飞到芝加哥与索顿共进了晚餐。“这也算是对我的一种安慰吧,在伯顿中心(公牛队训练基地)我第一次看到了乔丹的训练,也终于明白了他为什么能那么出色、那么伟大,当你亲眼看到他努力训练的场景时,你就会知道他的成功绝非偶然,这些也都是他应得的。”鲍维说。

就这样,在近乎心安理得的状态中鲍维离开芝加哥,回到了莱克星顿,在这里,他可以一整天都不用去工作,因为他足够富有,同时,他也可以开着车去到任何自己想去的地方,因为他足够自由。慢慢的,鲍维的孩子们也长大了,当他们打开谷歌敲入自己爸爸的名字点击搜索时,出现的是“混蛋”、“欺骗”以及“迈克尔·乔丹”这些字眼,对此,鲍维告诉孩子们说——自己不是混蛋,而且一点也不难过,因为不管是谁,只要你在1984年的榜眼这个位置上,而且做得不如乔丹好,那么你就都会受到永无休止的指责和批评。

骆驼祥子第一章读书笔记作文 篇3

感情,一个正常人都拥有的东西,却因为没有钱、贫穷,而不能够拥有。这是一个多么悲惨的事情啊!

黑暗的社会使祥子不得不去做无赖、不得不去做违背良心的事、不得不去做令人厌恶的事……

祥子思想上的愚昧与落后,以及那个黑暗的社会就正正暗示了他悲惨的命运!

书的结局很悲惨,一个很好很好的棒小伙却变成了一个偷东西、耍无赖、懒散肮脏的街头混混。可是,这个悲惨的命运却真实的却反映了那个社会…

我期望大家都能够看看这本好书,必须会受益匪浅的!

骆驼祥子十九章读后感 篇4

今天我读了《骆驼祥子》这部名著,这本书使我灵魂受到极大震撼。《骆驼祥子》是现代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也是他最喜爱的作品之一。

小说写了祥子到城市谋生,他最初的梦想是买上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他阳光,朴素,充满朝气和力量,坚信自己的努力是有回报的,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祥子想多挣点钱,冒险去拉车,结果车被官兵没收了,却意外牵回了三匹骆驼,获得“骆驼祥子”的称号。他感到了世界的不公平,但并没有放弃,反而更加拼命地挣钱了。读到这里,我也深深为祥子感到悲哀。

祥子回到人和车厂后,竟中了虎妞的计……他感到羞愧,难过,决定和刘四爷一刀两断。去了曹家拉包月,曹先生是社会主义者,他们待祥子也很好,但祥子时常会想起虎妞的事,很是痛苦,染上了烟酒,这标志着他的乡村文化开始崩溃,走向堕落。虎妞找到祥子,骗祥子说自己有了身孕,祥子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虽很讨厌她,但还是答应取了虎妞,(虎妞也因此和她的父亲闹翻了),虎妞帮祥子重新买了一辆车。不久,虎妞难产而去世,祥子只好把车卖了,为她办丧事。

小福子是一个善良,美丽,要强,勤俭持家的人,在生活中,她对祥子一心一意,两人相濡以沫,祥子不想让她吃苦了,想真这等自己有了些成就再来取小福子,不幸的.是,小福子因受不了侮辱,而自己结束了生命,祥子最后的一丝希望也破灭了。

黑暗的社会使得他从一个善良正直,吃苦耐劳的人变得不思进取,自甘堕落,如行尸走肉,也反映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困苦和无奈。

第15章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篇5

1.谈谈调查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答:(1)调查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地位

传播学研究中调查指的是一种为获得关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科学知识,通过一定的客观程序进行数据或资料的收集、记录、统计、分析,以探索和揭示其现状、过程、构成要素或运动变化规律为目的的研究活动。考察社会现象离不开调查,调查是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调查在传播学研究中的作用

①调查是获得经验资料的基本方法,通过调查可以了解现实的传播环境、传播关系、传播效果,收集和提供关于理论假设的无可争议的科学数据和材料。

②调查所获得的经验资料是形成理论或假说的基础。在传播学研究中,调查的应用范围是极为广泛的,它涵盖了传播者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的所有领域。

2.传播学的调查研究大致可分为哪些阶段?各阶段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答:(1)传播学调查研究的过程,同其他社会科学调查一样,大致上可分为“准备阶段”、“实查阶段”和“数据处理阶段”三个阶段。

(2)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

①确定调查课题,明确调查目的

调查课题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是理论研究型的,例如“报纸和电视的议程设置功能比较调查”等,这一类调查大多是调研人员根据科研需要自行确定的;另一类是实务型的,例如“××电视台文艺节目收视状况及评价调查”、“家电类广告的促销效果调查”等,这一类调查大多是调研专家或机构接受媒体、企业或团体的委托进行的。

②根据课题的性质和需要选择适当的调查方法 对象范围较小的可采用全员调查法,范围较大的可采用抽样调查法,涉及讯息内容的可采用内容分析法,涉及人的认知或心理变化的,可采用控制实验法。在不少调查中,有些方法也可以同时并用。

③制定切实可行的调查方案是计划准备阶段的最主要的工作

方案中至少应包括以下几项:(1)调查目的;(2)调查对象;(3)调查范围;(4)调查方法(问卷或实验程序);(5)数据分析和处理技术;(6)实施日程;(7)费用预算等等。在准备工作中,有时还需要进行调查员培训。

(3)实查阶段的主要工作

这个阶段主要是根据调查方案实际选出和接触调查对象,从事数据收集的作业。其方法有面接法、留置法、邮寄法、电话调查等等。在有些情况下,还需要进行中间抽查,以保证调查能够按照既定方案得到严格实施,保证调查质量。

(4)数据处理阶段的主要工作

①整理和统计数据。在这个阶段,需要把收集到的分散数据加以整理和统计,使其处于一种易于把握的状态,能够基于一定的尺度加以判断。②解释数据得出结论撰写调查报告。

3.简述几种主要的随机抽样方法。答:抽样调查是从调查对象总体中抽选出部分样本,以这部分样本作为对象实施的调查,其结果可用于推论对象总体。主要的随机抽样方法有以下几种:

(1)简单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与掷骰子或抽签的原理相同,其好处是能够保证对象总体中的每个单位都有被选中的同等概率机会。例如在以抽签方式抽选样本之际,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给对象总体中的每个单位都进行编号,并制作记入号码的同等数量的标签,从中随机抽出所需的样本数即可。

简单随机抽样一般用于小规模的调查。在进行较大规模调查之际,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大多使用经过改进的其他随机抽样方法。

(2)系统抽样

系统抽样也称等距抽样,基本做法是在随机排列的对象总表(如居民名册、电话簿等)中随意选取第1个样本,其他样本按一定间隔加以抽出即可。抽选的间隔距离,用调查对象总数除以样本数的方法来确定。

统抽样法的好处是简单省力,但它的前提是对象总体中各构成单位的排列必须是随机的。如果这种排列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抽出的间隔又与这种规律一致,那么就会使抽出的样本产生较大的误差。采用系统抽样法,要对此类情况给予充分注意。

(3)分层抽样

分层抽样也称分类抽样,即将对象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照一定属性预先分成若干类别(层),分别进行随机抽取。分层抽样的好处是:①使大规模的抽样变得较为容易,便于调查过程的管理;②可以提高推断的精确度;③便于数据处理阶段对不同属性的群体进行分析比较。

(4)多级抽样

也称为多阶段抽样。这也是在大规模调查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例如在进行“全国农村家庭电话普及状况调查”的抽样时,可以把“县”作为第一级抽取单位,把“区”作为第二级抽取单位,把“家庭”作为第三级抽取单位。多级抽样可使大面积调查易于实施,但由于每级(阶段)抽样都会有抽样误差,抽取级数越多误差越大,因此一般认为在应用上最多只能分为三级。

4.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为了保证问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在制作问卷时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在以一般社会成员为对象的调查中,应留意以下九个方面:(1)采用通俗易懂的口语体;(2)避免使用属于特殊群体的语汇或专业语汇和缩写词;(3)避免使用暖昧、多义的词语;(4)避免非现实的或虚构想象式的提问;(5)避免主观诱导式提问;(6)避免提问调查对象记忆模糊的问题;(7)在一个问项中避免双重提问(询问性质不同的两个问题);(8)留意提问顺序的影响(前项提问可能会对后项提问的回答产生特定影响);(9)将调查对象容易拒绝回答的问题,尽可能放在后面。

5.选择你感兴趣的传播学课题,制作一份调查问卷。答:(略)

6.什么是内容分析?它有哪些特点或原则? 答:(1)内容分析的含义

内容分析是对讯息内容的研究和考察,它是对特定传播者的信息进行分析的一种工具。作为一种实证方法,内容分析是与具有一定客观性的调查程序联系在一起的。学者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内容分析的定义,这些定义大都强调了内容分析的三个特点。

(2)内容分析的特点或原则

①客观性——必须要有明确的客观规则,保证不同的分析者分析同一素材能够得出相同的结论。

②系统性——讯息内容或类型的取舍选择要有首尾一贯的标准,防止分析者仅选择支持自己见解的材料。

③普遍性——内容分析应该将讯息属性和传播者以及受传者的特征联系起来,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具有科学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结果,而不是纯粹的“描述性”信息。

7.内容分析主要应用于哪些研究目的? 答:内容分析不应以单纯的内容描述为最终目的,必须要有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内容分析的目的主要有:

(1)为了获得“文化指标”(cultural index)而进行的内容分析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几乎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内容无疑是反映社会状态及其特点的重要指标。这种内容分析既可以用于分析社会变化,也可以用于同一时期的社会横向比较。

(2)用于媒介提示的“拟态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比较 在大众传播高度普及的今天,我们关于社会事物的绝大多数知识和信息都来自于传播媒介,如果大众传播塑造的“拟态现实”不能正确地反映现实,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就会引起我们的认识和判断的失误,并由此产生各种社会问题。因此,通过内容分析来检验媒介提示的“拟态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一致程度,防止媒介歪曲现实的某些倾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美国学者格伯纳从事的“培养分析”中较多应用了此类研究。

(3)欧洲批判学者从事的“文本分析” 文本(text)与讯息(massage)大致相同,指的是由一定的符号或符码组成的信息结构体,这种结构体可采用不同的表现形态,如语言的、文字的、影像的等等。文本是由特定的人制作的,文本的语义不可避免地会反映人的特定立场、观点、价值和利益。因此,由文本内容分析,可以推断文本提供者的意图和目的。霍尔的“文化研究”就是这一类型。

(4)以内容分析考察传播效果

以考察传播效果为目的无疑是内容分析最主要的部分,这一课题大致可概括如下: ①不同时期传播内容的纵向比较分析——用于揭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变迁。②同一时期传播内容的横向比较——揭示不同国家、地区、个人信息传播的共性与个性。③特定时期的传播内容分析——推断时代精神潮流及社会成员的态度、关心和价值观。④不同媒体间的比较——考察不同媒体讯息内容的特点、结构及其作用方式。⑤分析传播内容与传播者的关系——通过内容来判断传播者的意图、主张、倾向或传播者的社会背景特点。

⑥分析传播内容对传播效果的影响——考察内容的主题、观点和表达方法或技巧(内容提示法、说理法、诉求法等)对说服效果的影响等。

⑦分析传播内容与受传者的关系——考察特定社会群体经常接触的媒体内容,分析他们的兴趣、关心和需求,以及讯息接触和解读的过程、结构和特点等。

⑧考察传播内容与宏观的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考察传播内容中所体现的意识形态及其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的联系等。

8.什么是“文化指标”?为什么说大众传播内容是反映社会现实的重要“文化指标”? 答:(1)文化指标是一套标示变迁和符号环境系统的标准体系,其作用是帮助决策和指导有效的社会行为。格伯纳在涵化分析理论中,提出文化指标项目是对电视节目的安排和由收视培育的关于社会现实的概念所进行的周期性分析。

(2)大众传播内容是反映社会现实的重要“文化指标” ①格伯纳认为,社会结构和媒介内容的关系和核心在于:起源于科技革命所带来的讯息生产,这种大众产品经快速分配后,创造出新的符号环境,即文化指标。

②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几乎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内容是反映社会状态及其特点的重要指标,也就是文化指标。

③例如:最近几年,我国的传媒流行“潇洒”一词,通过分析这个词出现的频度、它所使用的场合、经常与哪些行为范例相联系以及它所包含的价值意义等等,我们可以判断“潇洒”这个词究竟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文化现象。这种内容分析既可以用于分析社会变化,也可以用于同一时期的社会横向比较。9.试述几种主要的内容分析量化表示方法。

答:内容分析中常用的量化表示方法有以下几种:

(1)出现的有无——仅仅判断某一事物或属性在内容中是否出现,出现的时候用1表示,未出现时用0表示。在这种场合,出现的频度并不重要,主要为了计算某种属性在一组讯息中“出现”和“未出现”的比例。

(2)出现的频度——每当某种属性出现1次便加以累计的表示方法,一般用于两组讯息之间的比较。例如,在对两家报社报道北约轰炸南联盟的同期消息稿进行内容分析时发现,“侵略”这个词在A社消息中出现了7次,而在B社消息中出现了55次,显然这两家报社对该事件的立场和态度是有很大区别的。

(3)传播的时间量和空间量——在大众传播内容分析中经常使用的一种量化表示法。例如计算电视台在报道某个问题时用了多少节目时间,报社在报道某个问题时用了多少版面空间等等。这种方法可以用来显示媒介对特定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可以从某些侧面反映它们的立场和态度。

(4)传播的强度——不仅考虑某种属性出现的次数或频度,而且把强烈程度也考虑在内的一种量化表示法。例如,“环卫部门对这种行为提出了批评”、“环卫部门对这种行为提出了警告”和“环卫部门对这种行为提出了严厉警告”这三个句子,由于语气和用词不同,其分量是不一样的。对不同表达方式的强度的比较,通常使用加权的方法来计算。

10.传播学中的控制实验主要关注哪些条件? 答:传播学中的控制实验,主要用于测试特定的信息刺激或环境条件与人的特定心理或行为反应类型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迄今为止有关传播的影响和效果的一些实验事例来看,学者们较为关注的条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信源的条件——测试信源的可信性的高低与传播效果的大小是否有某种必然联系;(2)信息内容的条件——测试不同的信息内容是否会导致不同的认知和行为反应(例如暴力节目是否会导致青少年的侵害行为);

(3)传播方法和技巧的条件——测试不同的内容提示法、说理法和诉求法具有什么样的说服效果;

(4)受传者的社会条件——测试受传者的各种社会属性、群体归属关系、群体规范等对他们接收信息具有什么样的影响;

(5)受传者的个性条件——测试个人的信息处理方式和习惯、自信心的强弱 等个性特征对他们的信息处理过程及其结果具有什么样的影响等等。

11.什么是“所罗门4组控制实验”?其特点是什么? 答:(1)“所罗门4组控制实验”

所罗门4组控制实验是传播学中经常用到的控制实验类型之一,这种实验是把实验对象随机分成4组,对他们分别加以不同的实验条件,以对测试结果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其中包括第1组的事前测试和事后测试的比较,第1组的事后测试与第3组的事后测试的比较,第2组的事前测试与第3组的事后测试的比较,第3组的事后测试与第4组的事后测试的比较等等。

(2)“所罗门4组控制实验”的特点 ①如图15-1所示,“所罗门4组控制实验”是 “单一事后测试控制实验”和“前后测试控制实验”和综合,兼具二者的优点,既可以对第1、2组进行有无刺激的前后比较,又可以对第3、4组在不做事先测试的条件下,观察两组之间因信息刺激提示的有无而产生的差异。

②将控制组、实验组各两组,两种类型的组中各有一组接受前测,实验结束对4组都进行后测,每组被试随机分布。是仅施后测控制组设计和前测-后测控制组设计的组合。有利于克服分组测试的霍桑效应,并通过增加对照组的数量,减少测试误差。

图15-1 传播学控制实验的主要类型

骆驼祥子第15章读后感 篇6

1.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客观条件是 我国生产力水平及其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 2.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观条件是 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3.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在党的八大会议上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的是 陈云

4.计划和市场

都是社会资源配置的方式

5.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对市场经济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是 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

6.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党的十四大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是 邓小平

8.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是使市场

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9.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0.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党的十五大 11.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

12.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这是因为非公有制经济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 由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14.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是

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是按劳分配

16.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

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根据是 存在着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制

18.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取得的收入实质上是 按劳动力价值取得的收入

19.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 20.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21.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 党的十七大

22.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2006年我国已成为世界 第三贸易大国

23.党的十七报告提出的一个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4.始终作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是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

2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是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

26.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地区和内地的关系

27.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的提出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28.提出要加大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是

党的十七大

29.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正确处理好

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30.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发展循环经济

31.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

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当时的主客观条件是

我国生产力水平及其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 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2.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是

条块分割 政企不分

权力过于集中 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3.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

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观念 明确肯定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 4.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的主要思想有

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法,只有对发展生产力有利,就可以利用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5.市场经济的特点是

微观性 事后性

短期行为 6.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比较,具有的优势是

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的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 运行的效率较高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养和发展市场体系 建立健全宏经济观调控体系 建立合理的个人收人分配制度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分配上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上,充分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9.现代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是

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 从微观性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

宏观性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 从层面经济运行看,法制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10.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这“四个坚持”是

以公有制为主体 按劳分配为主体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11.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两个“毫不动摇”是指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2.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是做到两个“毫不动摇” 一个“统一”

集体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4.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公有资产占优势不仅要有量的优势,还要有质的提高 15.非公有制经济包括 的非公有成分

16.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是由以下经济条件决定的 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的 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社会主义劳动仍然是谋生手段决定的 社会主义劳动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决定的

17.社会的生产要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可以分

一类是各种物质生产条件 另一类则是人的劳动

18.按生产要素分配,就其内容可分为 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以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以管理参与分配 以知识产权参与分配 19.共同富裕并不意味着 同等富裕 同步富裕 不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平均发展

20.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既要反对平均主义 又要防止收入悬殊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 21.社会保障体系包括

社会保险 社会救济 社会福利 社会优抚 22.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23.国家创新体系是 以政府为主导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各类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播

24.我国新型工业化路子的特征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 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 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25.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就在于 它同信息化相结合 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外资经济 混合经济中1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经济包括 国有经济、26.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7.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是农民问题 农业问题 农村问题 28.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 沿海和内地的关系

2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管理民主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30.党的十七大提出要 加大国土规划 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 完善区域政策 调整经济布局是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自测练习题

(一)单选题:

1.党的十六大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 C 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 人民当家作主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 基本方略 4.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5.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6.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7.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8.我国的政体是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9.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10.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在 1954年

11.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是实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2.我国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3.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正确的表述是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14.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15.解决我国民族的问题的基本政策是 实现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 1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力

17.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 18.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是我国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

19.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是 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以及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

20.适合中国国情的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途径是 村民自治

21.城市居民委员会制度首次写入中国宪法是在 1982年

22.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是在 1989年 23.在中国,职工在企事业单位中享有的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的实现,主要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24.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 基本方略

25.我国宪法明确写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 26.法制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

27.民主首先是指一种国家制度

28.民主、自由、人权,核心是 民主

(二)多项选择题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 反对封建主义 反对官僚主义

2.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工业化 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消灭剥削阶级 剥削制度

3.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上无产阶级专政,这主要表现在: 性质相同 作用相同 职能相同 历史使命相同

4.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就是要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切实保护人民的利益 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统一与稳定

5.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6.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具体措施,这就是 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责 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 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 加强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优化组成人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

7.中国大陆目前八个民主党派是中国国民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 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 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8.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 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 肝胆相照 荣辱与共

9.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 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 10.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的自治权利有 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利 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 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及进行社会活动 11.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容民主选举 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 民主监督

12.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 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13.深刻理解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应注意把握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 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依法治国所依的法,最重要的是宪法和法律 14.之所以说: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因为依法治国是 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5.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四者的关系是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核心

执法必严是关键 违法必究是保障

16.邓小平指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是看 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善人民的生活 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能否有利于改革和对外开放

17.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是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既要态度积极,又要步子稳妥 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绝对不能照搬西方政治模式

18.民主、自由、人权是 人类的普遍追求 历史范畴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

19、下面关于人权的理解正确的有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 人权作为权利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社会的产物 政治权利属于人权的范畴 人权的基础是生命的生存和发展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自测练习题

(一)单选题

1.先进文化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 崇尚和追求先进性 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 重要标志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4.全体中国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是 和谐文化

5.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公民 A.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6.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的“二为“方向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树立共同理想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是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是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11.社会主义全民族的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2.理想是有层次的,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13.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14.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思想道德建设 15.教育是

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结果

(二)多项选择题

1.邓小平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一手抓物质文明 一手抓精神文明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 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坚持贴近升级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4.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

5.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具有丰富内涵,主要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爱好和平自强不息

6.思想政治工作是 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 我们国家重要的政治优势

7.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 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8.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 以改革为动力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 以制造生产更多更好的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自测练习题

(一)单选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逐渐由“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四位一体”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2.我国历史上提出“兼相爱”、“爱无差”思想的是墨子

3.发表于1803年的《全世界和谐》一文的作者是傅立叶

4.把社会主义社会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见之于德国空想共产主义者魏特林著作《和谐与自由的保证》 5.《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6.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在党的十六大报告

7.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1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1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15.明确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是党的十七大

16.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经是发展教育

(二)多项选择题

1.实现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 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 党实现执政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

3.一般地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4.胡锦涛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ABD)的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的一个治国理想 一种治国方略 治国机制 一种治国结果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相互包含 相辅相成9.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体现在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民主法治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1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积极的就业的方针是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 市场调节就业 政府促进就业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自测练习题

(一)单选题

1.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是 悠久的中华文化

2.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是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3.造成近代中国局部地区的分离状态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结果 4.台湾问题的实质是 中国的内政问题

5.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见之于新华社发表题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时评

6.美国政府与蒋介石集团签订“共同防御条约”是在1954年12月 7.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系列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政策和主张归纳为“一纲四目”的是周恩来

8.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一纲四目”的政策和主张,“一纲”是指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9.中国共产党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的提法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10.1981年,叶剑英提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九条方针”

11.1979年元旦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2. 实现台海两岸的“三通”是指 通商、通邮、通航

13.1983年,邓小平阐述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 “六条构想”

14各方的压力下,台湾当局首次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是在1987年11月 15.“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 一个中国

16.“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将和平共处原则用来处理 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17.中英两国政府领导人在北京正式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及三个附件是在 1984年12月

18.中国共产党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

19.正式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是 1990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20.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并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是在1997年7月1日

21.1987年4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在正式签署地方是北京

22.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并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是在1999年12月20日

23.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的授予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4.1992年1月,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九二共识”的核心是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5.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坚定地维护一个中国原则 26.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的关于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重要讲话是《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27.1995年1月30日,针对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形势,江泽民发展了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提出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主张

28.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反“台独”斗争的总方略是文攻武备

29.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法律化是在B A.2002年3月 B.2005年3月 C.2005年10月 D.2006年3月 30.胡锦涛提出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是A A.坚持“九二共识” B加强经济上的交流与合作 C早日恢复两岸对话和谈判 D为两岸同胞谋福祉 31.胡锦涛提出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是B A.坚持“九二共识” B.加强经济上的交流与合作,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C.早日恢复两岸对话和谈判 D.为两岸同胞谋福祉 32.胡锦涛提出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是C A.坚持“九二共识” B.加强经济上的交流与合作

C.早日恢复两岸对话和谈判,开展平等协商 D.为两岸同胞谋福祉 33.胡锦涛提出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宿是D A.坚持“九二共识” B.加强经济上的交流与合作 C.早日恢复两岸对话和谈判 D为两岸同胞谋福祉

(二)多项选择题

1.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ABCD A.祖国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 B.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C.中国社会发展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2.台湾问题是AB A.中国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 B.中国的内政问题 C.殖民主义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 D.“二战”遗留下来的问题 3.台、港、澳问题的性质是AB A.台湾问题是内政问题 B.香港、澳门问题是殖民地遗留问题

C.都是内政问题 D.都是殖民地遗留问题 4.关于台湾问题,以下哪些提法是正确的AC A.我国政府主张用和平的方式实现两岸统一,但不承诺放弃武力 B.我国政府允许台湾“完全自治”,但反对搞“一中一台” C.我国政府对台湾的主权神圣不可侵犯 D.台湾问题是殖民主义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

5.50年代,毛泽东、周恩来多次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政策,概括起来主要有 ABCD A省亲会友、来去自由 B既往不咎、立功受奖 C国共合作、爱国一家 D和平解放、互不破坏

6. 1958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炮轰金门是为了打击美国ABC A.划峡而治的阴谋 B.“两个中国”的“事实上的存在”的阴谋

C.美国侵占台湾的合法化的阴谋 D.策划台湾当局进攻大陆的阴谋 7.20世纪80年代,台湾当局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以“三不政策”作为回应,“三不政策”是 ABC A.绝不接触 B.绝不谈判 C.绝不妥协 D.绝不认同 8.“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包括ABD A.以“一个中国”为基础,实行“两种制度” B.台、港、澳地区实行高度自治

C.台、港、澳地区实行完全自治 D.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

9.根据“一国两制”、“澳人治澳”和高度自治的基本方针,中国政府在澳门回归后将保持澳门的几个“不变”,即澳门原有的 ABC A.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B.生活方式不变 C.法律基本不变 D.外交事务不变

10.香港、澳门等我国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它们享有BCD A.独立的外交权和防务权 B.立法权 C.行政管理权 D.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11.我国宪法规定,特别行政区是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表明ACD A.“一国两制”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 B.特别行政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特别行政区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 D.特别行政区政府是国家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

12.按照“一国两制”方针实现两岸统一,就是CD A.不用武力方式 B.通过经济交流的方式来解决

C.主张用和平手段来解决,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D.通过政治谈判的方式来解决

13.中国政府所主张的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指ABC A.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B.台、港、澳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C.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D.参与国际组织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14.英国殖民主义者曾经强占香港,是通过向中国发动侵略,强迫清政府先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ABD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15.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 ABC A.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性贡献 B.是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C.彻底结束了殖民主义在港澳的统治

D.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在港澳的终结

16.在解决两岸关系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 BCD A.使两岸“三通”有了实现的牢固基础 B.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 C.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的图谋 D.是针对搞“台湾独立”的图谋

17.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新世纪的三大任务是ABC A.现代化建设 B.完成祖国统一 C.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D.反对和遏制“台独” 18.新形势下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是A A.反对和遏制“台独” B.推进两岸“三通” C.促进两岸政治谈判 D.回到“九二共识”

19.2005年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的意见是ABCD 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B.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C.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D.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20.2005年4--5月间,中共中央和胡锦涛总书记邀请台湾主要政党的党主席率团访问大陆,开展两岸政党交流与对话。他们是AB A.国民党主席连战 B.亲民党主席宋楚瑜 C.民进党主席游锡堃 D.新党主席郁慕明

21.胡锦涛提出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的主要内容是ABCD A.坚持“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 B.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属 C.深化互利双赢的交流合作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 D.开展平等协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

22.2005年3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这部法律的颁布具有重要的意义 ABD A.把中央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表明了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共同意志和坚强决心 B.这是一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保护台湾同胞根本利益的法律 C.促进两岸关系良性互动

D.这是一部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的法律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自测练习题

(一)单选题

1.一个国家制定正确发展战略和内外政策的一个重要前提是B A分清敌我 B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时代主题

C根部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 D理论联系实际 2.当今时代的主题是C A.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 B.战争与革命 C.和平与发展 D.经济全球化

3.当今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是B A.反对分裂,维护统一 B.生存与发展 C.反腐倡廉 D.改革开放

4.当今世界多数国家的政策取向是C A.改革开放 B.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C.对内图稳,对外思和 D.建立经济政治联盟

5.当今世界时代的主旋律是A A.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 B.与世界接轨、与时代同步

C.面向世界、面向时代、面向未来 D.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6.共建和谐世界必须坚持 B A.独立精神 B.包容精神 C.民主精神 D.竞争精神 7.当今世界格局发展的趋势是D A.一极独霸世界 B.两极格局对峙 C.单边主义抬头 D.多极化 8.当今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背景是B

A.经济危机日益深化 B.经济全球化

C.能源资源日益短缺 D.民族独立化 9.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是 A A.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球化 B.信息公开化 C.资本国际化 D.市场开放化 10.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征是 A A.合作中的竞争和竞争中的合作 B.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球化 C.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 D.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11.在世界格局多极化与单边主义的斗争中,关键因素是 A A.军事力量 B.经济力量 C.民族精神 D.包容精神

12.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国家实力的基础是 B A.军事力量 B.经济力量 C.爱国主义 D.创新精神 13.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 A A.资本的跨国流动 B.新科技革命与传播

C.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财富的增长 D.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和生产过程的分解

14.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C A.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B.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C.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D.促进国家的和平统一 15.首次代表中国政府系统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是 D A.毛泽东 B.邓小平C.陈毅 D.周恩来

16.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是 C A.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B.投桃报李,礼尚往来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

17.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毛泽东审时度势,提出的的外交战略是D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一条线

18.我国外交工作的根本目标,归根到底是 B A.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B.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9.我国对外交往活动的根本准则是D A.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B.投桃报李,礼尚往来 C.广泛合作、互利共赢 D.独立自主 20.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是 B A.互不侵犯 B.国家主权平等 C.平等互利 D.互不干涉内政

21.中国政府主张的新安全观的核心是A A.互信、互利、平等、协作 B.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C.打击恐怖活动 D.各国的事情应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

(二)多项选择题

1.毛泽东根据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在国际关系问题上,先后提出的著名论断主要有ABCD A.各国的事情应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反对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称霸 B.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是平等的,反对以大压小、以强凌弱 C.支持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和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 D.结成广泛的反帝反霸斗争的国际统一战线 2.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其基本点是ABCD A.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 B.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C.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 3.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是ABC A.总体和平、局部战争 B.总体缓和、局部紧张 C.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D.总体团结、局部分裂 4.世界格局多极化是ABCD A.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 B.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D.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

5.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有利于ABCD A.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和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B.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C.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D.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

6.战后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是“冷战”,突出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ABCD A.在政治上尖锐对立 B.在军事上全面对峙 C.在经济上封锁与反封锁 D.意识形态上演变与反演变 7.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是AB A.单极与多极的矛盾 B.称霸与反霸的斗争 C.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 D.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8.经济全球化ABCD A.优化了资源配置,促进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 B.是一把“双刃剑”

C.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风险

D.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 9.和平、发展、开放、合作、和谐、共赢是我们的ABCD A.主张 B.理念 C.原则 D.追求 10.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AB A.科技革命 B.生产力的发展 C.资本主义的发展 D.社会主义的发展 11.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把ABC A.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 B.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

C.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 D.中国的社会制度与世界发展的格局结合起来 12.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ABCD A.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全新道路 B.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 C.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

D.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 13.我们所说的积极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主要包括ABCD A.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 B.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 C.互信协作的安全环境 D.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 14.推进中国的发展,必须ABCD A.依靠自己的观念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 B.依靠自己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

C.依靠开拓国内市场和增加国内需求 D.依靠更加广泛和深入地开发人力资源

15.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ABC A.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C.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D.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义务的必然选择

16.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ABCD A.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 B.符合中华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

C.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D.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

17.中国政府谋求发展的宗旨和原则是努力实现ABCD A.和平的发展 B.开放的发展 C.合作的发展 D.和谐的发展

18.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AB A.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B.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C.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要 D.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时代要求

19.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的外交方针是ABC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安邻、富邻、睦邻” 20.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ABD A.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B.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C.和平过渡 D.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1.邓小平根据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形势的变化,确定了我国外交工作的方针是BCD A.独立自主、和平共处 B.冷静观察、稳住阵脚 C.沉着应付、韬光养晦 D.有所作为、善于守拙、决不当头 22.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ABCD A.体现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真诚愿望和高尚品质 B.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眼光、宽广胸怀和外交能力,C.开创了我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普遍赞赏 D.为世界和平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23.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坚持ABCD A.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C.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D.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24.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致力于ABCD A.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B.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C.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 D.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25.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ABD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是维护和平的政治基础 B.互利合作、共同繁荣,是维护和平的经济保障 C.建立军事联盟,加强军备是维护和平的根本手段

D.平等对话、协商和谈判,是解决争端、维护和平的正确途径 26.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要ABCD A.坚持民主平等、实现协调合作 B.坚持和睦互信、实现共同安全 C.坚持公正互利、实现共同发展 D.坚持包容开放、实现文明对话 27.和谐世界应该是ABCD A.民主的世界 B.和睦的世界 C.公正的世界 D.包容的世界

28.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应该保障ABCD A.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 B.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

C.各国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 D.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29.新时期,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外交关系方面,我国的外交工作布局是ABCD A.大国是关键 B.周边是首要 C.发展中国家是基础 D.多边是舞台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自测练习题

(一)单选题

1.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是B A.知识分子 B.工人阶级 C.精英阶层 D.新的社会阶层 2.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最根本的体现在于 C A.它的革命的坚定性彻底性 B.它的严格的组织纪律性

C.它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D.它能与农民阶级结成可靠同盟 3.我国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是A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新的社会阶层 4.知识分子是我国(B)的一部分

A.精英阶层 B.工人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新的社会阶层

5.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是 C A.工人阶级 B.精英阶层 C.知识分子 D.新的社会阶层 6.我国现阶段个体、私营经济中的广大从业人员是C A.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B.职业和身份已弱化的弱势群体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D.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7.我国新的社会阶层是 B A.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者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C.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 D.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 8.“四个尊重”中,核心的是A A.尊重劳动 B.尊重知识 C.尊重人才 D.尊重创造 9.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是A A.统一战线 B.武装斗争 C.以人为本 D.艰苦奋斗 10.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 A A.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 B.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联盟 C.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 D.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党与非党的特殊联盟 11.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是C A.爱国主义 B.社会主义

C.党的领导 D.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 12.我国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是 D A.尊重和保障人权 B.反对民族分裂

C.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保健事业 D.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13.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A A.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B.尊重和保障人权

C.以人为本 D.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4.中国革命战争的总的战略方针是C A.针锋相对、先发制人 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C.积极防御 D.步步为营、各个击破

15.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对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作出“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科学定位,“一个发挥”是指我军要为A A.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B.反对帝国主义发挥重要作用 C.反对恐怖主义发挥重要作用 D.反对反裂主义发挥重要作用

(二)多项选择题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是ABC A.工人 B.农民 C.知识分子 D.新的社会阶层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因为中国工人阶级是ABCD A.是国家领导阶级

B.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 C.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 D.成为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强大的社会力量

3.关于现阶段中国工人阶级的地位,下列表达中正确的有ABC A.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 B.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

C.工人阶级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领导阶级 D.工人阶级是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力量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出现了新的特点,表现在ABC A.队伍迅速壮大 B.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C.岗位流动加快 D.白领工人多于蓝领工人

5.知识分子作为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创造者、继承者和传播者,是ABCD A.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B.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

C.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骨干和核心力量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之一 6.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ABCD A.是时代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B.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本质体现。

C.目的在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党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D.有利于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7.关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三者的关系,下列表达中正确的是ABC A.民族平等是政治前提和基础、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B.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

C.民族平等是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政治前提和基础 D.三者是一个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8.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包括BD A.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党与非党的特殊联盟

B.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

C.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D.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

9.新时期我国统一战线的对象包括ABC A.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 B.维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C.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D.结成反帝反霸统一战线的国际友人 10.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ABC A.维护祖国统一 B.反对民族分裂 C.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D.尊重各民族的自由选择 11.中国人民解放军是ABCD A.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 B.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C.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12.江泽民对军队建设提出的总要求是ABC A.政治合格、军事过硬 B.作风优良、纪律严明 C.保障有力 D.常备不懈 13.新形势下我军必须解决的两个历史性课题是AC A.打得赢 B.拒腐蚀 C.不变质 D.守得住 14.关于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三者的关系,下列表达中正确的是ACD A.革命化是第一位的、现代化是军队建设的中心 B.革命化是军队建设的中心、现代化是第一位的 C.正规化是现代化和革命化的必然要求 D.三者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 15.我国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ABCD A.从根本上讲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 B.是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C.是我国根本性的国策

D.必须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卫立场和战略上后发制人的原则

16.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对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作出“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科学定位,“三个提供”是指我军要ABC A.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

B.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 C.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 D.为联合国维和任务提供人员和装备支持 17.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是ABCD A.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

B.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 C.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

D.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自测练习题

(一)单选题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同时也是C A.中国农民的先锋队 B.中国知识分子的先锋队 C.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D.世界无产阶级的政党 2.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 B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知识分子 D.工农红军

3.首次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的会议是B A.古田会议 B.瓦窑堡会议 C.遵义会议 D.党的七大

4.判断一个政党是什么性质的党,主要看D A.它的成员主要来自哪个阶级 B.它的产生的时代背景

C.它的社会地位 D.它的理论和纲领究竟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

5.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实质在于B A.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改造中国 B.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服务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6.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D A.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B.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C.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D.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7.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 A A.脱离群众 B.理想信念动摇、革命意志衰退 C.搞个人崇拜 D.经受不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 8.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D A.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以中国工人阶级为其阶级基础 C.组织严密、纪律严明 D.密切联系群众

9.中国共产党作出禁止给党的领导者祝寿和利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等规定是C A.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B.党的七大 C.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D.党的八大

10.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C A.作风的根本体现 B.组织纪律性的根本体现 C.宗旨的根本体现 D.思想建设的根本体现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ABCD A.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B.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C.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D.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ABC A.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 B.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C.人民的选择 D.共产国际的选择 3.如何对待人民群众,是ABC A.一个根本的立场问题 B.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C.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D.衡量人的修养的尺度

4.执政党之所以容易脱离群众,原因在于执政党ABC A.手中有权力 B.有资源的调配权 C.容易站在群众之上发号施令,一切依靠命令行事 D.也是由有血有肉的个体组成

5.在我国,关于党群关系,下列表达中正确的是ABC A.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 B.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C.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 D.只有不正确的领导,没有不正确的群众

6.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应该ABCD A.落实到党和国家的制度中去 B.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

C.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 D.落实到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

7.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应正确把握的基本原则是ABCD A.根本立足点是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B.妥善处理与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 C.切实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 D.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8.为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现阶段,党应着力处理好的关系是ABC A.正确处理利益关系多样化和根本利益的关系 B.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的利益关系

C.正确处理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D.正确处理消费与积累的关系

9.新时期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主线是党的 CD A.纪律建设 B.文化建设 C.执政能力建设 D.先进性建设

10.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ABCD A.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保证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

B.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C.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保证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

D.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证党始终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11.党对青年一代的希望是要求做到ABCD A.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 B.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

C.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的统一 D.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单项选择题

1.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如何确定,只能根据()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要求 B.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社会进程 C.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D.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实际要求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实际进程 2.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

A.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B.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C.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D.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是()

A.优美的环境文化 B.良好的生态文明 C.遵循自然规律 D.人与人和睦相处

4.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础是()

A.环境承载能力 B.人与自然和谐 C.优秀环境文化建构D.生态文明 5.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是()A.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B.保护好自然生态 C.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D.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

6.2008年7月9日,胡锦涛在经济大国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出发点是()A.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B.加强生态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C.保障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D.处理好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保护环境三者关系

7.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因为()A.改革的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B.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 C.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D.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8.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上层建筑领域的相应改革是()

A.建立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B.打破垄断,疏通商品流通渠道 C.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D.实行党政分开,转变政府职能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

A.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 B.完全由市场调节的体制

C.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D.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10.党的十七大指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基础是()A.现代产权制度 B.公有制 c.非公有制 D.国有 11.我国对所有制结构进行调整的前提和根本出发点是()A.坚持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D.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12.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A.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B.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完全自由地发挥作用、C.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 D.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原因是()

A.我国生产力落后和商品经济不发达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承认并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

D.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14.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基础是()

A.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B.社会主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C.存在旧的社会分工,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 D.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存在 15.培育市场体系的重要环节是()

A.规范和完善企业法人制度

B.进一步改革商品流通体系

C.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

D.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 16.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A.有限责任制度 B.权责明确

C.规范和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 D.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17.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要求中,“生活富裕’’是新农村建设的()A.目的 B.中心环节 c.政治保障 D.条件

18.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体制基础是()A.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C.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D.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19.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提出的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改善民生、增加社会福利等政策,目的是为了()

A.实现共同富裕

B.发展马克思主义 C.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D.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0.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改善民生、增加社会福利等政策,其着眼点 是()

A.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B.最广大人民 C.共同富裕

D.发展社会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理论是指哪些方面的创新()A.理论创新 B.制度创新 C.科技创新D.文化创新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政策就是()A.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

D.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3.新型工业化道路较之传统工业化道路“新”在()A.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 B.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 C.坚持效率优先,注重公平

D.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结合 4.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A.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B.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 C.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D.提高经济增长效益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是()A.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所有制结构 B.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C.在宏观调控上,能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D.政府职能发生转变,政企分开

6.党的十七大提出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要取得重大进展,那就要()

A.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B.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C.完善国家规划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

D.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有()A.股份制经济

B.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C.国有经济、集体经济 D.混合所有制经济

8.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就必须建立()A.归属清晰

B.权责明确 C.保护严格,流转通畅 D.现代产权制度 9.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A.在社会总资产中公有资产在数量、规模和比重上占优势 B.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C.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D.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10.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加快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是()A.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 B.活跃市场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

C.有利于投融资体制由单一投资主体向多元化投资主体的转化 D.促进新兴产业和新兴行业的发展

11.将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公有制成分纳入公有制经济的范围,有利于()A.正确判断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的比重 B.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C.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D.有利于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2.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是()

A.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B.保证人们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

C.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D.保证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经济宏观调控,在模式上的转变是()A.由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法律手段为主 B.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向间接管理为主 C.由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经济手段为主 D.由弓l导性计划转向市场调节

14.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是核心,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为此要()

A.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

B.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 C.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 D.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

15.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A.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B.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C.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 D.有利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16.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主要依靠的是()

A.增加物质资源的投入 B.依靠科技进步 C.依靠管理创新转变 D.依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17.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着眼于抓紧解决我

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就必须要()

A.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B.由主要依靠指令性计划向指导性计划为主转变

C.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劳动转变 D.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18.建设创新型国家()

A.科技是关键 B.民族精神是动力 C.人才是核心 D.教育是基础 19.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表现在它()A.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增大 B.为人们提供基本生活资料 C.为工业发展提供广阔市场 D.为轻工业提供重要原料

20.“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它关系到()A.城乡差别的消除 B.农业丰则基础强 c。农民富则国家盛 D。农村稳则社会安

21.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指出新形势下要()

A.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B.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C.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D.指导思想多元化

22.进入新世纪,党中央进一步提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A.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B.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C.分工合理、特色明显

D.优势互卒}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

23.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

A.节约使用并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为核心 B.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 C.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D.尽可能多的资源投入,获得社会财富持续增长 24.环境友好型社会,具体说来,它是一种以()A.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 B.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 C.坚持发展优先,扩大开发,后治理、修整

D.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25.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当前应当做好如下工作()A.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B.发展节约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C.加大节能环保投入

D.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促进生态修复

三、分析题

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种种迹象表明,当中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等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石油和电力消费大国后,我国主要能源和初级产品的供求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开始显现,且差距呈越来越大之势。从长三角的“电荒”到涉及东北、华东、华南、西南等地区的“煤荒”与“缺油”,已经成为中国能源危机的信号。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比发达国家大得多。2001年,中国终端能源用户用在能源消费的支出为1.25万元,占GDP总量的比例为13%,而美国仅为7%。从能源利用效率来看,我国单位产品的能耗水平较高,目前8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而这8个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量的73%。按此推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的工业部门每年多用能源约2.3亿吨标准煤。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分析我国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2)从我国国情出发,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2.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l 收入分配体制30年的改革再一次证明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收入分配体制的社会发展规律。所有制结构由单一公有制变为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的前提下发展商品经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演进过程决定了收入分配体制必然随之经历单一按劳分配到打破平均主义,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实行多种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演进过程。l ——资料来源:《发展和改革蓝皮书——中国改革开放30年(1978—2008)》I 材料2 l 近日有报道称,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此外,2000年我国行业最高人均工资水平是行业最低人均工资水平的2.63倍,到2005年这一比例已增至4.88倍,而国际上公认行业收入差距的合理水平在3倍左右,超过3倍则需要加以调控。这些数据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于收入分配公平的讨论。

——资料来源:《北京日报》2009年5月26日1 材料3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力度,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管。

——资料来源:《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请回答:

(1)结合材料l,分析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2)结合材料l和2,说明如何正确认识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中出现的问题。(3)结合材料3,分析当前进行收入分配调节和实现社会公平的主要措施。

四、简答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3.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异,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其客观必然性是什么?

4.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做出哪些努力?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一、单项选择题

1.1954年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确立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出国家的性质是()

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参与国家管理C.工农民主专政 D.人民当家作主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B.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C.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广大劳动群众 D.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A.人民当家作主 B.人民民主专政 C.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D.人民参与国家管理

4.1956年,毛泽东提出处理中共同各民主党派关系的方针是()A.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政治协商,参政议政 D.积极参与,民主监督 5.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民主专政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列宁说“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民主就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国

家”。这句话表明()

A.民主首先而且主要指的是一种国家制度 B.民主是手段不是目的 C.民主是国体不是政体

D.国家的实质是少数服从多数 7.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A.人民当家作主 B.保障人民一切权 C.健全民主制度 D.拓宽民主渠道 8.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是()A.社会主义法治 B.社会主义民主 C.人民当家作主 D.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9.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主党派是()

A.在野党 B.执政党 C.参政党 D.议政党 lO.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A.实现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B.有领导有步骤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C.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D.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11.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

A.民族区域自治 B.民族团结 C.民族平等 D.各民族共同繁荣 12.2008年3月10日—14日西藏拉萨市发生了极少数人打、砸、抢、烧等破坏活动,拉萨事

件表明,我们和**集团的矛盾是()A.宗教问题 B.民族问题

C.人权问题 D.维护祖国统一还是分裂祖国的问题 13.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

A.各民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B.国外敌对势力的颠覆和破坏 C.各民族发展的不平衡的矛盾 D.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的阶级矛盾和冲突

14.社会主义民主在实践中广泛的体现在()

A.自我监督 B.政治协商 C.自我管理 D.基层民主 15.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

A.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B.各民族共同繁荣 C.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 D.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16.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应始终坚持的方针是()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团结、批评、团结”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D.“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策是()A.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D.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

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和可靠基础,那就是()

A.健全民主和法制 B.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C.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D.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这种领导是政治领导,即()

A.政治原则的领导 B.组织建设的领导 C.政治方向的领导 D.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4.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

A.权力制衡 B.民主监督 C.参政议政 D.政治协商 5.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的自治权利主要有()A.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 B.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利 C.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

D.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及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

6.目前,基层民主自治体系的主要内容是()A.农村村民委员会 B.城市居民委员会 C.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D.社会团体组织

7.实行村民自治,是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途径。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容包括()

A.民主选举 B.民主决策 C.民主管理 D.民主监督 8.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

A.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 B.人民当家作主的最高实现形式 C.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D.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证 9.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做到()A.建设服务型政府

B.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 C.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 D.执行顺畅、监督有力

10.邓小平指出:“西方世界的所谓‘人权’和我们讲的人权,本质上是两回事,观点不同。” 我们强调的人权()A.不仅包括个人权利,还包括集体权利

B.不仅包括政治权利,还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公民权利 C.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根本,最重要的 D.是抽象的,绝对的

1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要着眼于人民当家作主,其途径是

A.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B.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C.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D.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

12.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特征是()

A.参加国家政权

B.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C.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 D.参与中国共产党纲领和章程的制定

1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性,主要体现在()A.这一制度在我国政治制度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B.这一制度在我国政治制度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C.这一制度是我国各种国家制度的基础 D.这一制度是我国各种国家制度的源泉

14.同西方议会制相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重要优势是()A.有利于保证国家机关工作正常运转 B.有利于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C.有利于集中全国人民的意志

D.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家的团结、稳定和统一

15.一个国家建立什么样的政党制度,实行什么样的政治模式,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具 体说来()

A.不是人们主观设定的,而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B.是特定的政治力量对比、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 C.同国家疆域的大小、人口多少、气候状况相联系 D.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因素的影响和作用

三、简答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包括哪几个方面? 2.实行依法治国的必要性是什么?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单选

1、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思想,作为文化建设指导方针的是()

A、毛泽东 B、邓小平C、江泽民 D、胡锦涛

2、提出“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是()A、毛泽东 B、邓小平C、江泽民 D、胡锦涛

3、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A、智力支持问题 B、精神支柱,精神动力问题 C、生产力问题 D、科技问题

4、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解决的是()A、举什么旗的问题 B、实现什么目标的问题 C、具备什么样的精神面貌的问题D、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

5、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A、社会主义 B、爱国主义C、集体主义 D、马克思主义

二、多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

A、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

C、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D、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于()

A、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B、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 C、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D、可以弥补生产力发展的落后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基本方针的是()

A、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社会主义服务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 D、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

A、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D、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简答题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四、论述题

1、试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的关系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单选

1、首次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

A、十四大 B、十五大 C、十六大 D、十七大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

A、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以集体主义为指导 C、以民主主义为指导 D、以儒家思想为指导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发展点和落脚点是()A、坚持以人为本 B、坚持科学发展观 C、坚持改革开放 D、坚持民主法治

二、多选

1、和谐社会就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B、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C、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意义是()

A、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B、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C、是共产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D、是提高科学技术的重要措施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实践意义是()

A、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B、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C、有利于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D、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

4、下列选项中关于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的有()A、坚持以人为本 B、坚持科学发展 C、坚持民主法治 D、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三、简答题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四、论述题

1、联系实际试述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一、单选

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从解决()A、台湾问题开始的 B、香港问题开始的 C、澳门问题开始的 D、香港和澳门问题开始的

2、“一国两制”的前提是()

A、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B、港澳台地区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C、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D、国家的繁荣昌盛

3、标志着外国统治中国领土的历史彻底结束的事件是()

A、香港回归 B、澳门回归 C、台湾即将回归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4、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

A、实行“三通” B、和平共处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 D、求同存异

5、实行“一国两制”后,港澳台特别行政区享有()

A、充分自治权 B、高度自治权 C、可以拥有军队 D、完全自治权

6、系统阐述中国共产党 对台政策的纲领性文件是()

A、“叶九条” B、邓六条 C、“一纲四目 ” D、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

7、在台湾问题上,我们的立场是()A、武力统一 B、只争取和平统一 C、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器 D、争取和平统一,不首先使用武器

8、实行“一国两制”后,台湾将比其他特别行政区享有更特殊的权利是()A、立法权 B、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C、行政管辖权 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9、“一国两制”构想,在实践中首先运用于解决()

A、台湾问题 B、香港问题 C、澳门问题 D、香港和澳门问题

10、被邓小平称赞为“一部具有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的法律”,“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杰作”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C、《中英联合声明》 D、《我国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11、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一年是 A、1970年 B、1971年 C、1972年 D、1973年

二、多选题

1、按照我国宪法规定,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个论断表明()

A、一国两制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 B、特别行政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特别行政区政府是国家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 D、特别行政区直辖于中央政府

E、特别行政区是有独立主权的政治实体

2、我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后,对澳门实行“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澳门特别行政区在政治和法律方面享有的自治权包括()A、独立的外交权 B、行政管理权 C、独立的防务权

D、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E、立法权

3、对台湾问题,正确的立场是()

A、我国对台湾的主权神圣不可侵犯 B、我们要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 C、台湾问题和香港、澳门问题一样,都是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问题 D、主张用和平方式实现统一,但不能承诺放弃武力

E、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以任何方式改变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 4、20世纪70年代末,台湾当局对《告台湾同胞书》采取的政策是()A、绝不接触 B、绝不谈判 C、决不妥协 D、绝不交流

5、海协会和海基会为了满足两岸同胞交流的愿望,共同签订了一些协议,其中包括()

A、空运直航 B、海运直航 C、邮政合作 D、经贸合作 6、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世纪的三大任务是()A、推进现代化建设 B、完成祖国统一 C、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D、反对台独势力

三、简答

1、周恩来“一纲四目”的内容

2、“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四、论述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具体内容

2、在新世纪新阶段如何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一、单选

1、邓小平提出的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核心是()A、和平B、发展 C、民族独立 D、经济联盟

2、影响当代世界发展的主要障碍是()A、军备竞赛 B、局部战争

C、国际经济旧秩序 D、发展中国家的贫穷落后

3、当代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是()A、朝着一极化发展 B、朝着多极化发展 C、朝着全球化发展 D、朝着区域联盟发展

4、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立场是()A、反对霸权主义 B、反对帝国主义 C、维护世界和平C、独立自主

5、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应坚持把()

A、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B、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放在首位 C、和平友好,真正不结盟放在首位 C、扩大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放在首位 6、20世纪50年代初由中、印、缅三国倡导的是()A、不结盟运动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D、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7、我们应把对外开放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放在()

A、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上 B、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上 C、吸收、借鉴世界一切文明成果上 D、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上

8、按照三个世界的理论,中国属于()

A、第一世界 B、第二世界 C、第三世界 D、介于第二和第三世界之间

9、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解决,是由于()A、争霸与战争成为当前时代的主流 B、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引起的战争不断

C、人口增长失控,资源破坏,环境恶化 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作祟

10、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

A、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B、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繁荣和发展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11、中国外交工作的立足点是()

A、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B、独立自主

C、加强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合作 D、加强对话,反对对抗 1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和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战略目标,邓小平赋予了独立自主原则新的内容,体现为()A、爱国主义 B、国际主义 C、和平共处 D、不结盟

13、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必须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邓小平认为我国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是()

A、反对霸权主义 B、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争取和平D、建立经济特区

二、多选

1、毛泽东在1974年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其中认为属于第二世界国家的有()

A、日本 B、欧洲 C、澳大利亚 D、加拿大

2、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是()A、总体和平,局部战争 B、总体缓和,局部紧张 C、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D、总体上是和平与发展 有()

A.东欧剧变 B、苏联解体 C、社会主义各国进行改革 D、中苏关系破裂

4、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独立自主

5、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是()

A、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目标 B、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D、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是中国对外工作的基本立足点

三、简答 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标志着存在40多年的两极格局的终结事件

1、邓小平对时代主题判断的基本点

2、中国为什么要走和平发展之路?

3、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四、论述

1、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社会主义社会,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是()。A.小资产阶级 B.资产阶级

C.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D.独立的社会阶级 2.作为国家主人和领导力量的工人阶级是指工人队伍中的()A.国有企业职工 B.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职工 C.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及公有产权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的职工 D.所有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职工 3.社会主义时期存在民族问题的根源在于()。A.阶级矛盾 B.民族压迫 C.由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 D.民族歧视

4.社会主义时期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A.优先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七文化

B.维护祖国统一,坚持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C.反对大民族主义 D.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5.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

A.鼓励内地的汉族干部、知识分子等支援边疆民族地区 B.建立联邦制下的民族共和国

C.民族区域自治 D.给少数民族地区提供优惠政策 6.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是()。

A.爱国主义的 B.社会主义的 C.民族主义的 D.民主主义的

7.“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中的核心是()。A.尊重劳动 B.尊重知识 C.尊重人才 D.尊重创造 8.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是()。

A.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B.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C.同心同德,群策群力 D.坚持党的领导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知识分子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是()。A.先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开拓者 B.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继承者和传授者 C.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者 D.知识创新、人才开发的主力军

2.现阶段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的范围包括()。

A.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 B.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C.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D.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 3.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包括()。

A.民主监督 B.制定国家的法律 C.政治协商 D.参政议政

4.民族自治区拥有广泛的自治权,同时必须履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的责任和义务,包括()。

A.必须维护国家统一,保证宪法和法律在本地区得到遵守和执行 B.要把国家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完成上级国家机关交给的任务 C.保证本地区内民族都享有平等权利 D.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都要服从国务院 5.下列关于“三农”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有()。

A.没有发达的农业作支撑,就没有全面小康社会稳固的物质基础 B.没有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就没有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C.没有农民的普遍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 D.“三农”问题应该慢慢解决,不必着急

6.工人阶级在当代经济进步和社会政治进步中起领导作用,是因为()。A.觉悟最高 B.纪律性最强

C.是无产阶级 D.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 7.新的社会阶层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包括()。

A.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 B.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人员

C.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 D.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 8.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有()。

A.民族平等原则 B.民族和平共处原则 C.民族团结原则 D.共同繁荣原则

三、辨析题

1.现在是科教兴国时代,发展生产力主要是依靠知识分子,因而党应以知识分子为基础。

四、简答题

1.如何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2..为什么说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

五、论述题

1..如何理解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意事业的领导核心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这种领导地位是由()。A.党的宗旨决定的 B.党的性质决定的 C.党的路线决定的 D.党纲党章决定的 2.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

A.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B.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实现共产主义 3.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

A.历史的选择 B.人民的选择

C.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D.中国共产党自身努力的结果的选择 4.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主要是()A.经济上的领导 B.政治上的领导 C.文化上的领导 D.军事上的领导 5.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A.群众路线 B.工农联盟 C.实事求是 D.发展路线

二、多项选择题

1.坚持、加强党的领导,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保证,原因是,坚持党的领导()。

A.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B.才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C.才能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 D.才能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E.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完成统一大业 2.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党的建设主要包括()。A.思想建设 B.制度建设 C.经济建设 D.组织建设 E.作风建设

3.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 B.密切联系群众 C.理论联系实际 D.为人民服务 E.批评与自我批评

4.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具有特殊重要性,这是因为党现在()。A.面临执政的考验 B.面临改革开放的考验 C.面临发展市场经济的考验 D.面临和平演变的考验 E.面临全球竞争的考验

5.当前改善党的领导,应着力解决的问题是()。A.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B.保持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C.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D.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E.妥善处理与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

三、辨析题

1.党风问题是关系执政党生死存亡的问题。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2.怎样才能保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3?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五、论述题

1.坚持党的领导为什么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2.为什么说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于20世纪(A)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

2.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核心问题,是正确认识和处理(C)A、改革与开放的关系 B、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C、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D、速度与效益的关系

3.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D)的新概念

A、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 B、计划与市场在内的统一的经济

C、以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D、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4.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D)

A、实现共同富裕 B、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C、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A)

A、生产资料公有制 B、全民所有制 C、集体所有制 D、经济混合

6.任何社会发展阶段上的所有制结构,都不是由人们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B)

A、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 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决定的 C、国家的性质决定的 D、各种经济成分的比重决定的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所有制结构应该是(D)A、以个体经济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为补充 B、以私营经济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C、以混合经济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为补充 D、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8.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占主体地位的经济应当是(C)

A、私营经济 B、个体经济 C、公有制经济 D、外资经济 9.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B)

A、公有资产占优势上 B、控制力上 C、集体经济大发展上 D、国有资产占优势上

10.按劳分配的尺度是(C)A、需要 B、资本 C、劳动 D、工作能力

1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经济中(B)

A、按劳分配是唯一的分配方式 B、除按劳分配外,还存在着其他分配方式 C、按劳分配能按统一的标准实现 D、劳动者的个人受辱支取决于自己的劳动贡献

12.按劳分配原则是要在劳动报酬上承认(B)

A、阶级的差别 B、劳动的差别 C、劳动力价值的差别 D、社会地位的差别 13.分配方式是由(A)决定的

A、生产方式 B、交换方式 C、消费方式 D、可供分配的产品数量 14.在私营企业中工作的劳动者得到的工资收入是(D)A、按劳分配的收入 B、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收入 C、风险补偿收入 D、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收入 15.购买债券得到的利息收入属于(B)

A、按劳分配的收入 B、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 C、剥削收入 D、风险收入 16.党的十五大提出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必须把按劳分配和(C)A、按资分配结合起来 B、按风险分配结合起来 C、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D、福利性分配结合起来 17.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是(D)

A、一部分人先富 B、大多数人富裕 C、先富带动后富 D、共同富裕 18.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是为了(B)A、合理拉开收入差距 B、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C、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D、发展多种分配方式 19.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指由(D)

A、物质生产增长向精神生产增长转变 B、简单再生产向扩大再生产转变 C、传统产业向高科技产业转变 D、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2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A)

A、在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B、在不需要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完全自由地发挥作用的经济体制

C、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

D、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C)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人民 D、国务院 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B)

A、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人民当家作主 C、民主集中制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B)

A、共产党专政 B、无产阶级专政 C、工农联盟专政 D、新民主主义专政 4.我国的根本政体是(A)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B、民主集中制

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会议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我国的国体是(B)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人民民主专政 C、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近年来,我国改进和完善了选举制度,把直接选举人民代表的范围扩大到(B)

A、乡一级 B、县一级 C、村一级 D、市一级 7.我国的政党制度是(D)A、共产党领导的一党制 B、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联合执政的多党制

C、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轮流执政的多党制 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8.我国的民主党派是(C)

A、在野党 B、执政党 C、参政党 D、在朝党 9.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C)

A、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 B、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 10.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C)A、指导思想 B、唯一方法 C、基本方略 D、基本政策

11.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D)A、先决条件 B、基本动力 C、根本基础 D、客观需要 12.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A)

A、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D、必须将每一个公民都增强法制观念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C)A、社会主义劳动者为目标 B、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为目标

C、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 D、先进思想的传播者为目标

2.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灵魂是(A)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D、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E、社会主义荣辱观

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B)A、民主法制建设 B、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C、树立共产主义理想 D、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2006年10月,(D)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A、十六届三中全会 B、十六届四中全会 C、十六届五中全会 D、十六届六中全会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D)A、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B、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C、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D、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思想

1.代表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主张的是(B)A、毛泽东 B、周恩来 C、叶剑英 D、邓小平

2.1963年周恩来将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是指(C)A、一国两制 B、和平统一 C、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D、台湾社会改革可以从缓

3.“一国两制”的提出当初是为了解决(A)A、台湾问题 B、香港问题 C、澳门问题 D、港澳台问题

4.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行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的是(D)A、《告台湾同胞书》 B、《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C、“汪辜会谈纪要” D、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5.提出两岸尽快实现“三通”的是(A)A、《告台湾同胞书》 B、叶剑英九条方针

C、《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D、《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6.邓小平首次明确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是在(C)A、1979年 B、1981年 C、1982年 D、1984年

7.1985年3月,(C)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A、六届人大一次会议 B、六届人大二次会议 C、六届人大三次会议 D、六届人大四次会议 8.“一国两制”的基础是(B)

A、和平统一 B、一个中国 C、两种制度 D、50年不变 9.特别行政区中将来可以保留自己军队的是(C)A、香港 B、澳门 C、台湾 D、都可以

10.《中英联合声明》与《中葡联合声明》分别签定于(A)A、1984年和1987年 B、1983年和1986年 C、1985年和1988年 D、1984年和1986年

11.《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被审议通过是在(B)A、七届人大二次会议 B、七届人大三次会议 C、八届人大一次会议 D、八届人大二次会议 12.澳门回归祖国怀抱是在(C)A、1999年10月1日 B、1999年10月1日 C、1999年12月20日 D、1999年12月1日

13.1995年1月30日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重要讲话的是(A)

A、江泽民 B、李鹏 C、朱镕基 D、李瑞环

14.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的关于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重要讲话是(B)

A、《告台湾同胞书》 B、《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15.2005年3月,(C)审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 A、十届人大一次会议 B、十届人大二次会议 C、十届人大三次会议 D、十届人大四次会议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C)

A、新原则

B、新秩序

C、主题

D、新格局 2.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是(A)A、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B、南北差距越来越大 C、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立和斗争

D、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因素而导致的局部冲突和战争

3.新中国的建立必须清理旧中国残留的对外关系遗迹,建立国内的良好环境,以全新的面貌建立、发展同其他友好国家的关系,这一关系指的是(B)

上一篇:学校庆国庆歌咏比赛主持词下一篇:常见的修辞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