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中特期末总结
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补国内资源的不足,扩大国际市场空间,在世界上占有一定地位。次要矛盾随着主要矛盾的解决成为主要的矛盾,这些问题逐渐凸显
一、请结合党的建设的新课题新考验,谈谈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设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提高党的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设科学化水平?
主要任务是:不断提高五种驾驭社会主义能力:市场经济、民主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领导地位
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要立足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工现实、着眼长远,抓住重点、整体推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创建新机制、增长新本领,使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在长期的中国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巩固。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巩固下来。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
(五)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更好
1、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主要任务是:的发挥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政方式。
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
(二)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
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中国共产党经历革命、建设和改革。地位上从领导人民革命,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为执政的党,国情上已从受到外部封锁和计划经济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
2、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目标任务(方法)
社会主义市场。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情况下,提高党的领(1)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具体来说党的建设面临的“四个考验”。
思想上的统一是全党步调
1、执政考验。作为执政党在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面临着一一致的重要保证。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系列新的重大课题: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如何坚持科学执以创业。
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创新执政理念、转变执政方式;人们思想活(2)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把各动独立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我国社会变革中社会阶层分化、价值观多样性、利益诉求多元、社会矛盾凸显的情况,如何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把各方面力量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凝聚起来,有效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等等。
2、改革开放考验。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肩负着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任务,面对改革开放日益呈现出的新旧矛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盾、长期性矛盾和阶段性矛盾、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如何坚所谋,把服务群众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党执政面临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的重大课题和根本任务。
垒
3、市场经济考验。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全新型市(4)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开展党风场经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也必然会遇到各种突出矛盾和问题。如何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更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仍是中国共产党需要不断探索和回答的重大课题。市场经济导致拜金主加有力的举措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定不移把反腐败斗争进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侵蚀党的肌体。如何既能领导好社会主义行到底。
市场经济,又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也是摆在党面前的一个(5)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好、管理好一个有重大考验。
4、外部环境考验。但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须始终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各个建设的全过程,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等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也给我国发展带来了新进,继承传统、大胆创新、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以敏锐的眼光洞悉发展先机,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管用的制度体系。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牢牢掌握发展的战略主动权;如何既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又有效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维护国家专题
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扩大对外开放。
安全,为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是党面临的重大考验。对外开放是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
(三)党的建设面临的“四个危险”:
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和配置。
1、精神懈怠的危险。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以及领导中国革命、建
(一)机遇与挑战
设、改革取得成就,靠的就是革命理想和信念的支撑。在执政和改革发机遇:
1、有利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世界范围的生产要素更加展巨大成就取得的情况下,一些党员干部安于现状、贪图享受、不思进高效的利用和合理的配置。
取、不爱学习、理想信念动摇、缺乏忧患意识的思想,如何避免精神懈怠、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2、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力发展的2、能力不足的危险。在国内外各种条件下,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内在要求,只有自愿参与才可以获得发展的机遇。
主义事业道路中,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好工作的艰3虽然国际金融危机给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来影响,但是并没有改变经巨性、复杂性、挑战性更加突出,对领导者素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济全球化的趋势,也没有改变世界经济中长期发展的趋势。
如何克服一些党员干部能力素质不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不强。工作
4、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优势:齐全的工业制造业体系,独立完整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够等问题,不断提高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国民经济体系。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一个新的台阶。建设的能力和本领,更加突出地摆在全党的面前。
3、脱离群众的危险。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和转型加快。国内市场不断发展和潜力城市化进程脱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当前,一些党员干部总之意提供了强劲动力。
识淡薄,官本位思想严重,有些党员干部还存在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挑战:
1、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推动下,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较大不负责任、言行不
一、弄虚作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等问题,如优势,在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明显领先,在制定和维护经济发展规果对这些问题重视不够、整治不力,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了丧失的危险。
则和制度上占有主导权,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不公正不合理的经
4、消除腐败的危险。消除腐败是危害党的肌体健康的毒瘤。目前济秩序制约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一些党员干部法治意识、纪律观念淡薄,铺张浪费、奢靡享乐。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问题屡禁不止,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中发生的(二)
1、如何扩大对外开放内容。
腐败案件影响恶劣,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等等。这严重削弱党的(1)继续推进对外贸易的增长,推动产业结构的提升和经济的现代化,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增强核心竞争力。必须引起警醒,抓紧加以解决。
(2)坚持“引进来”。主要是充分利用国际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
(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内容):
素的增强国际竞争力,完善利用外资形式,优化外资结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总体目标是:通过全(3)实施“走出去”。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更加广泛的开展同世界各国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更好的利用国外市场和资源,弥
(4)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的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对内开放为对外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对外促进对内。将二者统一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种市场,不断完善区域开放的格局,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
2、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1)构建互利共赢、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所有国家民主平等、和平协商解决国际经济摩擦和争端;求同存异和多样化原则,尊重和包容不同的经济制度和发展模式;互利合作缩小南北差距;稳步有序推进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实质改革。
(2)促进世界经济平衡发展,最大的不平衡就是南北发展不平衡,最根本的矛盾就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要求和发展不足的矛盾,促进南北对话,南南合作,推动发展中国家以各种合理有效的方式和合作机制联合起来,建立互利共赢,公正合理的新秩序。
(3)积极参与世界经济治理机制改革。推进建立一个均衡、普惠、共赢的多边贸易体制,促进国际社会建立币值稳定,供应有序和总量可调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推动建立有效防范和抵御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全球金融稳定制度和框架。专题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自主创新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巨大的发展成就是举世公认的和有目共睹的,我国的GDP已经上升为世界第四位,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贫困人口由两亿减少到现在的一千五百万,我国已经初步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当前面临的问题十分严峻。
从国内看,我国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当前面临着严峻考验,我国用世界百分之三十的钢材和百分之三十五的煤创造出了世界百分之六的GDP,长此以往,我国相对短缺的资源不可支持、环境不可容纳、社会不可承受,我国面临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任务非常艰巨。从国际看,我国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已经上升为现在的50%,国际油价的变化对我国影响巨大。同时,我国以低价格出口导向型的模式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但是这种模式对国际环境的变化抵御力量非常微弱,而且容易受到发达国家的反倾销制裁。面对着国内与国际的不利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任务非常艰巨。而在实现经济发展模式战略式转变的过程中,自主创新是关键。
自主创新对于我国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对于我国企业
实施“走出去”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发挥的新兴工业化道路,对于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具有十分核心的作用,但是检视我国当前科技创新的现状,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科技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自主创新,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经济体制改革问题及原因
1、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增长方式粗放问题仍然突
出。表现投资与消费关系不协调,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协调,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经济增长的内生力不足,结构调整难度大,外部经济环境更加严峻。
2、市场机制未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表现为城
乡体制分割,产权制度不完善,资本要素市场发育滞后,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
3、宏观调控体系不健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市场经济所固有的内在缺陷和矛盾逐步显现:失业增加,经济波动,收入差距拉大。
4、市场秩序不够规范,表现为信用缺失现象比较严重,信用体系不健全,市场监管和执法不到位,食品安全事件和安全生产重大事故接连发生。
原因: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一个长期的过
程,还存在一些长期积累形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2、改革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整体配套的过程,一些出来。
3、影响经济发展的问题总会出现一定的阶段性。
(三)转变经济方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巨大的发展成就是举世公认的和有目共睹的,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当前面临的问题十分严峻。从国内看,我国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当前面临着严峻考验,从国际看,我国对国际资源依赖性增大。同时,以低价格出口导向型的模式对国际环境的变化抵御力量非常微弱,而且容易受到发达国家的反倾销制裁。
面对着国内与国际的不利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
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任务非常艰巨。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展动力的根本途径,经济结构的调整包括:需求、产业、要素、还包括收入、城乡、区域结构调整。关键实现“三个转变”。而在实现经济发展模式战略式转变的过程中,自主创新是关键。
1、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
拉动。涉及到社会总需求又涉及到经济政策。对提高居民消费比重、增加消费需求。
2、实现由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
同带动转变。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针对实现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滞后和产业比例不协调重要作用。
3、实现由依靠增加物资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
者素质、管理创新转变。这一关键在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能力。实现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竞争优势,提高劳动者基础和专业文化素质,为转变经济方式提供机制保证。
4、要处理好转变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中促进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为方向,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支撑,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为重要着落点,改革开放为动力。使经济增长真正建立在结构优化,质量提高,效益改善的基础上。
5、坚持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基本内涵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持发展、引
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目标。
(1)注意观念的先导作用。政府和企业要贯彻落实“科教
兴国”战略,要充分重视自主创新。“关键技术买不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强大的科技力量作支撑,中国的科学发展需要强大的科技力量支持。
(2)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健全鼓励自主创新、遏制粗放
式发展的相关制度规章和确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要发挥自主创新各要素的活力。政府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注自主创新、关注集约式发展的良好氛围。政府扶持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对于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实现产学研结合意义重大。
(3)充分发挥企业是主体。企业要增强自主创新意识,要有自主创新的紧迫性,要有民族责任感,为中华民族造就科技过硬的世界品牌;要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要寻求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要逐渐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
(4)良好是社会氛围是重要条件。要具有尊师重教的良
1.当代中国的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这一主题是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回答当代中国面临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形成和展开的。
2、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一个国家选择和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3、中国共产党完成的三件大事:
为了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大任务,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紧紧依靠广大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
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二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三是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三件大事的影响:
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5、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6、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世界,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辩证统一与四大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蕴含着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实践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实际,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勇于推进实践创新,尊重人民实践创造,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 改革开放前的实践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创新 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
凝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与反映人民意愿、为人民服务始终统一于实践 理论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系统回答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 毛泽东的理论准备。
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科学发展观,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
民族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于中华大地,汲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丰富营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奋斗目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
对传统文化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中华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之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深扎根于中华文化沃土。
时代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应时代潮流、体现时代要求,学习借鉴现代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始终与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来没有孤立于世界,而是在把握时代机遇、体现时代发展进步要求中前进的。
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密切同世界的联系和互动,密切关注时代发展,把握世界大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不照搬外国模式,又善于在比较中学习借鉴,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体现出来的鲜明特色,深刻说明它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导论—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继续探索和回答这些问题。
1.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什么样的思想来指导的重大问题。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组成部分、理论品质是什么?
共产主义不是学说,而是运动。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 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发和发挥。
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该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一定是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要丧失根本。但如果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现阶段,要立足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能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2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回答的基本问题。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1.3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是关系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式、途径和目标任务的重大问题。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发展才是硬道理,要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发表系列讲话,提出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一步升华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1.4 四个基本问题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密切相连,其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态度,是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其他三个问题的思想前提。对其他三个问题的正确认识和科学回答,只能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识和科学态度基础之上。
2、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如何坚持发展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由此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
经过90多年的奋斗、创造、积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
这条道路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现实依据、基本路线、主要任务、总体布局和奋斗目标,指明了当代中国的前进方向。
这条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出的创新之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从时代和全局的高度,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科学回答当代中国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鲜明提出新形势下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要方略,特别是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意义
这一理论体系,涵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系统完整,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2.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2.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特色鲜明、富有效率, 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 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 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2.7 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其中,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紧密联系,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2.8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点
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2.9 三个自信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
3.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于这个最大实际。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根据总依据提出来的,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不动摇。
3.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经济建设是中心,为其他建设奠定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是方向,为其他建设提供政治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为其他建设提供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是支撑,为其他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生态文明建设是根基,为其他建设提供不可或缺的自然载体和环境条件,并渗透、贯穿于其他建设之中。
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3.3 牢牢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如何把握总布局)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牢牢把握总布局,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3.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庄严使命、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我们国家的奋斗目标,都聚焦于这个总任务、归结于这个总任务。
按照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党和国家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两大历史任务的继续和发展,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
3.4 中国梦与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就是要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国家强盛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3.5 实现中国梦的途径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道路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
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不是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是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这种力量是克服各种困难、战胜风险挑战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3.6 中国梦的意义
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是与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和平发展的美好梦想相通的。
实现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
4、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新成果,是对党治国理政经验的科学总结和丰富发展,集中体现了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行动纲领。4.1 四个全面提出前提
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60多年来,经过几代共产党人接力奋斗、不懈探索所积累的治国理政丰富经验,是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历史前提。4.2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的现实依据
适应我国发展新要求(“时”和“势”总体有利,“艰”和“险”正在增多)。 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推动解决我国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4.3 “四个全面”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它既包括战略目标,又包括战略举措。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 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保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或“车之双轮”,推动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
一、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
(一)党的创建时期
1.1921年7月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产生,标志着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领导核心,新的指导思想,新的革命前途,新的革命方法。
2.1922年7月中共二大:指出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性质、动力,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3.1923年6月中共三大:提出了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思想。
4.1925年1月中共四大:提出无产阶级争取革命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以及建立工农联盟的问题。
(二)土地革命时期
1.八七会议(1927年 8月 7日,汉口)
(1)内容:①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②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③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④提出了“整顿改编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着新的道路”的任务。(2)意义: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2.遵义会议(1935年)
(1)内容:①解决博古等人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③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2)意义:挽救了党、红军、中国革命,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成为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3.瓦窑堡会议(1935年)
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①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②阐明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③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
4.规定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具体政策,将“人民共和国”代替“工农共和国”。
(三)抗日战争时期 1.洛川会议(1937 年)
①制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②强调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关键是让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③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2.中共“七大”(1945年,延安)
内容:①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提出废除国民党***,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③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四)解放战争时期
1.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内容:①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提出了两个“转变”(即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②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③提出夺取全国胜利的方针——天津式、北平式、绥远式。④农村包围城市的工作方式结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 9月,北平)内容:①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②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③确定了国旗、代国歌、首都、纪年方法。④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五)新中国成立后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
内容: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选举国家主席,任命国务院总理。意义:为各族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提供了条件和保证,为逐步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逐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创造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八大”(1956年)内容:①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③选举产生新的中央委员会。
3.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内容:①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总结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方针,全面纠正“左”倾错误,作出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③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4.中共十二大(1982年):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
5.中共十三大(1987年):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6.中共十四大(1992年):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中共十五大(1997年):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8.中共十六大(2002年):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9.中共十七大(2007年):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和成功经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作了科学概括;阐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战略部署。
10.中共十八大(2012年):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第一次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注意:三分钟用顺口溜搞定党的会议:一大立党,二大立纲,三大国共要合作,四大领导工农忙,八七枪杆出政权,古田军队要增强,遵义军事与组织,瓦窑堡一起来抗日,洛川全面来抗战,减租减息是关键,六届六中马中化,七大确定毛领导,七届二中转城市,三中一化三改阶段和路线,十三大终于研究好
后来(十四大)市场经济有目标,小平思想成指导,十五大跨世纪,十六大三代表,十七大发展观,十八大成小康。
二、中国阶级的划分 城市领域:
(1)工人阶级(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阶级。(2)资产阶级:
①大资产阶级(官僚、买办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但特殊历史时期要与其进行必要的团结。
②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动力,但是鉴于其两面性,要与其进行必要的斗争,以斗争求团结,也可以成为无产阶级的同盟军。
注意:小资产阶级:是劳动人民,始终是革命的动力,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农村领域:
(1)地主阶级:革命的对象,但特殊历史时期要与其进行必要的团结。(2)农民阶级:
①富农:既是劳动者又是剥削者,相当于城市里的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动力。②中农:相当于城市里的小资产阶级,始终是革命的动力。
③贫农包括佃农和雇农: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革命的主力军,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和天然的同盟军。
三、毛泽东思想里面的第一次
1.第一次提出从思想上建党的著作:《井冈山的斗争》
2.第一次提出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共产党人〉发刊词》 3.第一次把党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的著作:《论联合政府》 4.第一次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的会议:六届六中全会 5.第一次提出“实事求是”概念的文章:《反对本本主义》
6.第一次最完整系统地阐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著作:《改造我们的学习》 7.最早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8.第一次完整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著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9.第一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文章:《将革命进行到底》
10.第一篇系统阐述毛泽东思想的文献:中共七大刘少奇做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11.第一次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乡村到城市的文献: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 12.第一次明确指出执政党建设问题: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3.第一次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报告:《论十大关系》 四、三分钟让你终生记住毛泽东各阶段代表著作!请记住以下三句话即可:
1.萌芽阶段——“国民党分析运动” 2.形成阶段——“井冈山红色本本之火” 3.成熟阶段——“共产党论战争与文学”
这三句话还可以这样联想记忆:“国民党拿着井冈山红色本本之火就称自己是共产党了!” 详细解释:
毛泽东思想萌芽阶段:1921——1928年(共产党创立和国民革命时期)。记忆法——“国民党分析运动” 详细解释: 国民党——《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的影响》; 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运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标志: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毛泽东思想形成阶段:1928——1935年(土地革命中前期)。记忆法——“井冈山红色本本之火” 详细解释:
井冈山——《井冈山的斗争》;
红色——《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本本——《反对本本主义》;
之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标志: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活的灵魂。毛泽东思想成熟阶段:1935——1945年(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记忆法——“共产党论战争与文学” 详细解释:
共产党——《共产党发刊词》、《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论——《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实践论》、《矛盾论》、《新民主主义论》;
战争——《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文——《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学——《改造我们的学习》。提示:记住了这三句话基本上就可以把毛泽东各阶段的代表著作记住了,你只需要根据著作所含的是哪句话的关键字,就可以判断该著作是属于哪个阶段的!
五、毛泽东重要著作篇目
1.《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1929年12月
针对党和红军中存在的种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及其危害,提出了思想建党的原则,强调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要经常注意用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提出要“教育党员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以代替主观主义的分析和估量”,“使党员注意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由此来决定斗争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
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
实际上确立了“要以乡村为中心”的观念,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理论。
3.《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5月
《反对本本主义》是党内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文献。第一次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第一次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标志党“独立自主”思想的初步形成。基
本形成了包含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思想。基本形成了明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4.《〈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年10月
第一次明确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第一次把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第一次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提出党在革命中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作出了党的建设“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地联系着”的著名论断。
第一次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中国革命的两个武器,党组织是掌握这两个武器的英勇战士。
5.《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
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两个科学概念。第一次全面系统论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问题,提出革命对象、革命动力;强调认清中国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第一次提出“所谓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6.《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
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论述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政体。
7.毛泽东在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中的主要著作:《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
延安整风运动的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心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延安整风运动的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
8.《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中共七大
第一次概括了我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提出了生产力标准:“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提出废除国民党***,建立由各党各派组成“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9.《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947年12月 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①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②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③保护民族工商业;④提出土改中必须注意的两个原则:一是必须满足贫农雇农的要求;二是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
10.《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48年4月 第一次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第一次把官僚资本主义、官僚资产阶级列为中国革命的对象和敌人,第一次有了“三大对象、三座大山、三大敌人”的说法。第一次提出土地改革的总路线:“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11.《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9年3月 说明在全国胜利局面下,党的工作中心必须由乡村转到城市,必须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党的中心任务。估计了中国人民民主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阶级斗争的新形势,提醒全党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
12.《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 完整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科学阐明新中国国家政权的性质及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与相互关系,进一步完善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总结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基本经验,“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指出“我们现在的方针是节制资本主义,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提出新中国在外交上必须实行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13.《论十大关系》1956年 4月
提出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在经济、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等十个方面关系的问题。指出处理中共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应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论十大关系》成为全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声。14.《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
首次明确地把农业、轻、重工业三者的关系提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考察。毛泽东依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一般不表现为对抗的形式,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报告分析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阶级关系,明确指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同时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项具体方针。
六、民主革命时期的两次胜利与两次失败
两次胜利:北伐战争的胜利、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
两次失败:国民大革命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七、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
1.1840年—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为此,农民阶级进行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的先进分子进行了洋务运动,而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辛亥革命,这些斗争虽然从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客观上由于敌人力量的强大,主观上各革命阶级的局限性的影响,这些斗争最终都走向失败。
注意:农民阶级——小生产者的局限性;地主阶级——落后生产关系的代表;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导致的两面性(革命性与妥协性)。2.1919年—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总论: 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后来又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使人民当家作主。(注:在不同时期,社会主要矛盾表现形式不同,革命任务也有所区别。)①1919年5月4日—1927年7月15日,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带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进行了1924年—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这就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②1927年7月15日—1937年7月7日,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以蒋介石为首的新军阀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共建立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带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进行了土地革命,这就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也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或国共十年对峙时期)。③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此时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抗日战争。
④1945年8月15日—1949年10月1日,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大地主阶级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共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带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进行了1946年到1949年的解放战争,这就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3.1949年10月1日—1956年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总论: 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走资本主义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矛盾,此时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使人民成为生产资料和国家的真正主人。
①1949年10月1日—1952年底,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各种敌对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同时恢复国民经济。为完成此任务,我们进行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造和“剿匪”斗争。
②1953年—1956年,土地改造完成之后,新生的人民政权基本巩固,国民经济得到恢复,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走资本主义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我们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把资产阶级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4.1956年至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阶段
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中共八大指出的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我们主要任务应该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遗憾的是,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没有得到毛泽东的认可。1957年10月,随着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仍然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根本上改变了八大的方针。这以后,全党全国的各项工作从根本指导思想上说均以“阶级斗争为纲”,并成为后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核心内容。中国社会以后几十年的成串灾难,都是由于这种错误判断所导致。但是,这20多年也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取得了建设的成就,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中“从无到有”的问题。
5.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改革开放阶段
分析题一: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原因:①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取得的新认识。②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
2、措施
(1)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一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第二 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战略重点和根本途径
(2)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首先,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其次,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再次,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最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3)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措施:一是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三是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四是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4)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增加: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
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②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政治建设
分析题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依法治国内涵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3.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法治中国建设的措施。
一是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是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 三是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证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 四是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五是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十八届四中全会: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四大体系: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分析题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坚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因:在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成果,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
2.如何理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及如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措施: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分析题四: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总结更全面)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1)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具体讲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这3个方面实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规定和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
(2)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3)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
文化建设
分析题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文化强国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凝聚社会共识、实现团结和谐的基本途径,是树立国家良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3)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措施:
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必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必须扎根中华历史文化土壤,传承传统价值的精华。必须广泛借鉴世界文明成果,符合人类最美好的价值追求。
②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 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性和措施:
(1)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既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也表现为发达的文化产业,还表现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2)必要性: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要求我国由一个文化资源大国转变成为一个文化强国,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积淀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措施: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文化自觉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个必要条件。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没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资源就不可能转变为现实的文化力量。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生态文明建设
分析题六: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总体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要求人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尊重自然界的创造和存在,决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
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防止出现因急功近利和个人贪欲而违背自然规律的现象。
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要求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向自然界索取生存发展之需的同时,呵护自然,把人类活动控制在自然能够承载的限度之内,防止出现生态赤字和人为造成的不可逆的生态灾难。
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实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措施)第一,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第二,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第三,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第四,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最重要是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体系。
分析题七 中国道路
1.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时期,有哪些“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及其意义?
(1)在中国革命时期,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有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主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不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开辟了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适合自己特点发展的道路”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对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促进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3)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时期,“适合自己特点发展的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自信就是凝聚力,自信就是精气神。有了坚定的自信才有自觉,有了坚定的自信才有自强,才能矢志不渝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才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分析题八: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和党的建设
1、当前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什么?
①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组织群众、带领群众进行革命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②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从生死存亡的高度认识党群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第二,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第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积极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必须将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
2、在新时期如何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①两大历史性课题: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②一条主线: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③两个坚持: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④五大建设: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⑤四自能力: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⑥三型目标: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3、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东南大学中特期末总结】推荐阅读:
东南大学自动化面试问题总结10-30
东南大学哲学考试09-09
东南大学电气考研科目10-13
东南大学考研专业目录05-25
东南大学现代管理学07-06
东南大学建筑学课程07-24
东南大学职业素质教育心得10-22
东南大学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