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讲解

2025-03-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青山处处埋忠骨》讲解

《青山处处埋忠骨》讲解 篇1

周玲玲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教学难点: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查阅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经过、结果、伟大意义,了解毛岸英个人及赴朝的缘由、牺牲时的实情实景。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课前,老师想请大家看一段视频,这是(课件),在这次战争中,无数中华儿女为解放朝鲜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有一位年轻的战士,他叫毛岸英,是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的长子,也是他最器重的儿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毛主席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一位在花甲之年失去儿子的父亲的情感。学习了前面两篇课文,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不过,领袖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伟人的内心,去感受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通顺、流利,同时用笔勾画出不理解的生词。

2.出示生字,生读,注意纠音:“拟”,应读“nǐ”, 不要读成“yǐ”;“赴”,应读“fù”,不要读成“pù”;“躇”,应读“chú”, 不要读成“zhù”;“殉”,应读“xùn”, 不要读成“xún”。

3.提出不懂的生词,结合预习和全班讨论交流解决。

殉职:因公务而牺牲。

踌躇:犹豫不决的样子。

勋鉴:亦称书奉语或提称语,缀于信首收信人的称呼之后。鉴,审查,看;勋,功德,功劳。勋鉴的大意是有功德之人看。多用于政界,文界。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听闻这个噩耗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5.结合收集的资料简要谈谈抗美援朝战争和对毛岸英的了解,为学文作铺垫。

三、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勾画出你深受感动的语句,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人物的情感。

2.集体交流:可以通过谈感受和有感情的朗读表达

(1)“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生谈感受,体会毛主席悲痛的心情。师提示:接到长子毛岸英牺牲的电报,作为父亲毛泽东他在想什么,你能想象他的神态吗,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在国外的大学毕业后,他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可联系交流的有关毛岸英的资料,了解毛岸英是经历了许多磨难成长起来的,毛主席对他要求严格,每想到这聚少离多的日子,作为父亲总有些心酸,但欣慰的是岸英从不以领袖的儿子自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前三次的分离都平平安安回到了父亲的身边。这一次,儿子真的不能回来了吗?毛泽东感到震惊,简直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表现了毛泽东的无比悲痛。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认真体会第八自然段

彭总司令要求将岸英的遗体运回祖国,这是对领袖的爱戴和体贴;而朝鲜首相金日成则要求将岸英遗体葬在朝鲜,这是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A、“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毛泽东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 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作为父亲,谁又不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至此,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生练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B、“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你是怎样理解毛主席这些想法的?(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收集的资料中许多志愿军牺牲在了朝鲜土地上,进而换位思考毛主席作为一名伟大的领袖的想法:想到还有很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儿女相见,我又怎能特殊呢?于是他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 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 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通过朗读体会主席矛盾的心理。

(4)“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从毛主席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能体会出什么?(当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由毛泽东签字时,他又迟疑了,“黯然的目光”,这是经历过悲痛后的自然神情,“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方面表现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而一签字,就意味着毛泽东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岸英将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真是落笔千钧啊!这一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毛泽东是伟人,也是凡人。)

(5)“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谁来谈谈对这两句诗句的理解?“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泽东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6)“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联系前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你能想象那天晚上毛主席在作为一个父亲和一个领袖时的矛盾复杂的心理吗?(我们不由得不说: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四、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从以上的语句中我们体会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那么,这些语句在体现人物的情感世界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呢?引导学生通过举例说明。

1.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如语言描写: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又如动作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还如神态描写:“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五、总结全文

《青山处处埋忠骨》讲解 篇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理念,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更加丰富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促进学生在语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方面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只有把目光转向学生,以学定教,学生才能真正和谐发展。带着这样的思考,笔者走进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课堂,试图践行“生本”的阅读教学理念。

【案例一】一张课前预习作业单

1.出示预习作业单。

(1)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摘录不理解的词语。

(2)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3)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试着写写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教师出示预习情况汇总(全班人数为30人)。

(1)不理解的词语摘录最多的三个为:勋鉴、志司、踌躇。

(2)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最多的三个为:

1“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是什么意思?(23人)

2毛主席为什么要让自己的儿子去朝鲜战场?(20人)

3毛主席为什么决定把自己的儿子葬在朝鲜?(15人)

(3)写课文主要内容的作业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大部分同学写得不够完整,不够简洁。

【评析】于学生认知起点处“着手”。很多时候我们都以为学生的认知是零起点的,因此在上课时教学的着力点过分均匀,有时完全按照教师的“一厢情愿”开展教学。郭思乐教授指出:“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我们称之为生本教育。”上述预习单的功用在于了解学生的真实认知水平,让教师知道学生已经会了什么,什么还不会。这样,教师才可以有针对性地展开有效的教学,可以在学生的疑惑处认真着力。基于课前对学生的了解,教师把学生的疑惑和认知需求作为教学环节构建的主要依据,在课堂中逐个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案例二】一个师生共同学习环节

初读感知环节: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对照预习作业单,每个同学都在小组里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争取说得既完整又简洁。

2.教师重点巡视一个组,指导学生说好文章主要内容。

3.指名其他组汇报,然后请教师指导过的这一组汇报或评价。教师总结方法:利用文章三封电报这一主要线索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评析】于学生经验融合处“下手”。生本课堂理念告诉我们:只有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知识能力“最近发展区”上的“以学定教”,其课堂教学才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才能最大程度发生共振共鸣。为突破“概括这篇课文主要内容”这一教学重点,教师采用个别指导一组,以一组带全班的形式进行。在交流过程中,让小组间的思想相互碰撞,使每个学生都能完成“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的目标。教师在这个环节中,成为一个真正与学生一起学习的参与者。在小组讨论中,学生遇到困难,教师便适时点拨,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梳理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此时教师又变成一个帮助者。教师的“下手”恰到好处,学生的原有认知与新的知识产生链接,进行了无缝的融合。

【案例三】一次语言习得式课堂练笔

1.出示本节课研读的部分重点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同走进了毛主席的内心,人物心理描写正是本文的一大语言特色,接下来请你再读读这些句子,想想这些句子是用什么方法来描写人物心理的。

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

“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主席想。

2.梳理写法:言行神情、内心独白。

3.练笔移情,内化语言。

师:在毛出席作出批示的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作出这个决定的那一夜,毛主席肯定又经历了心理的煎熬。

那一夜,毛主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天,人们发现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提示: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情或内心独白来描写心理活动。)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 篇3

1、认识生字新词,读通读顺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2、体会深受感动的句子,感悟父亲x的慈父情怀的主席的无私胸襟。

3、感受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感悟毛泽东同志常人的慈父情感和超人的无私胸怀。

2、学习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PPT课件

2、学生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以及x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上周我们感悟到了x作为一个诗人的豪放与乐观,也感受到了他作为一个国家的气概。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7课,来感受x那博大而深沉的父爱和他非比寻常的伟人胸怀。

1、揭题:青山处处埋忠骨

师:一齐读课题,读――《青山处处埋忠骨》

师:谁能接下一句?

(1)生接下句:何须马革裹尸还。

(2)初解诗意: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两句诗,然后说说你的理解。

预设:

生:这句诗的意思应该是说:“青山上到处都可以埋骨灰,何必要用马革裹着尸体运回家乡呢?”

师引导:忠骨仅仅指骨灰吗?它还指――那些为了正义事业而牺牲的忠义之士的骨灰。在文中具体指的是――生答:毛岸英烈士的骨灰。

原意: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3)教师介绍:

其实在古代打仗的时候,牺牲了的将士会被其他同伴用马皮包裹尸体运回故乡,表明他们是用生命来报答祖国的,活着的人以此来纪念他们对祖国的贡献,彰显他们的忠心。后来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

那么毛主席借用这两句诗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读通读顺全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请同学们看黑板,谁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文中还有些生字,我们来认一认。请一位同学带读。这些词语的意思你都明白吗?让舒老师来考考大家。请同学们说出相对应的词语。

三、感受丧子之痛

1、同学们,当主席得知岸英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消息后,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从文中找出描写他心情的语句,用波浪线画下来。还可以在感受最深的句子旁做些批注。

教师巡视。找到的同学可以自己轻声地读一读。

2、交流体会:同学们,此时痛失爱子的x心情怎样呢?

(1)一生:心情悲痛。我从“从收到这封电报起,x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这段话中,哪个词语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预设:

a、“整整一天”给我印象最深,我从这个词语可以感受到毛主席已经一天没有说过一句话了,从中感受到主席心情的悲痛。

b、“一支又一支”给我印象最深,我仿佛感受到主席靠着不停地吸烟来排解心中的痛苦。你能带着这种感情读读这段话吗?(生读)

c、“原封不动”这个词语给我的印象最深,从中可以从侧面看出主席心情的极度悲痛,到茶饭不思的地步。你能读出那种茶饭不思的沉痛吗?(生读)

师:同学们,知道以前人们所说的人生四大悲事是那四件吗?那就是――雪上加霜,年幼丧母、中年丧妻和老来丧子。对于当时已经将近60的毛主席来说,失去像岸英这样一个优秀的儿子,对他来说是怎样剜心刺骨的痛啊,读――师:更何况岸英已经是毛主席一家为了中国革命事业而牺牲的第六位亲人了,这是一种怎样肝肠寸断的痛啊,读――师:同学们,此时此刻的主席虽然很悲痛,但他有流泪吗?(没有)那他的眼泪在哪里呢?(心里)是啊,他心里难受的只能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师:此时,透过这满屋子的烟雾,往事一件件地浮现在他的眼前,此刻主席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岸英――生答(预设:小时候的岸英趴在x的腿上,央求着爸爸给他讲革命战斗的故事。)此刻主席仿佛看到了少年岸英在他的书房――生答(预设:岸英在他的书房偷偷地看书的时候。)此刻主席仿佛看到了青年岸英从部队回来时――生答(预设:开心幸福的模样)是啊,有岸英在身边的日子,总是那么的快乐,那么的高兴,那么的令人难以忘怀,作为主席他希望岸英能成为一个为国家人民奉献的英勇战士,但是作为一个普通的父亲,他只是和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简单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平安、幸福。读――

(2)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

“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是啊,主席此刻是多么希望这一切都是假的,希望岸英还在他身边啊。

(3)你还找到了哪句话?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在主席仰起头的瞬间,他的眼泪不仅在心里,还在哪里?(在眼眶里)为什么你觉得是在眼眶里?(因为主席仰起头不想让他的眼泪落下来给别人看见。)

师:此时此刻,透过天花板,你分明看到了主席怎样的眼睛?

生:盈满泪水的眼睛。

生:布满血丝的眼睛。

生:疲惫不堪的眼睛。

师:同学们的感受都很深刻,那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读读这句话吧。

四、感受抉择艰难

1、同学们,你知道痛失儿子,此时主席最想的是――(生:见见儿子)

是啊,此时他似乎已经不再是那个豪气万丈的主席了,似乎已经不再是那个站在城楼上气定神闲的主席了。此时此刻,他只是一个父亲,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父亲,一个想再见见自己儿子遗体的父亲而已。

2、然而第二天早上,当秘书来到主席的卧室时,竟然看到电文稿下那一行醒目的大字,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3、为什么呢?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明明主席这么想见见岸英的遗体,为什么他会决定将他葬在朝鲜呢?你能告诉我吗?(你能用文中语句告诉我吗?)

“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4、同学们也找到这段话了吗?(找到了)。那么毛主席是真的不爱岸英了吗?(不是)难道失去了爱子,主席真的不悲痛吗?(不是)那么难道是主席真的不想再见岸英的遗体了吗?(不是)那究竟是为什么呢?

5、同学们请把手放下,不急。请同学们大声自由地读读这段话,从中你读懂了一个怎样的父亲?你又读懂了一个怎样的主席呢?

生:一个爱子情深的父亲。

生:一个舍己为公的主席。

6、是啊,就是在作为父亲与主席这两种身份之间,x作出了这样一个普通却又伟大的决定,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7、可是同学们,要做出这个决定对于刚闻得噩耗的x来讲,又是怎样一种艰难而痛心的抉择啊!文中哪句话最能触痛你的心?

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五、情感升华

1、是啊,一个曾经经历过各种大风大浪的主席,一个曾经带领红军顺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主席,一个曾经面对强敌临危不惧的主席。这样无畏的他竟然流泪了。也许这验证了一句古话“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透过这被泪水打湿的枕巾,我们仿佛看到了夜深人静时,一位慈爱的父亲喃喃地对他的爱子说……请同学们拿起笔把想到的写下来(想想他会说什么?)

预设:岸英啊,岸英,我是多么想要再见见你,可是你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所以,你就安心地在朝鲜长眠吧。我的儿啊。

师:多么慈爱的父亲啊!多么伟大的主席!

2、拓展升华

二十年后,主席走完了人生最后的历程。身边的工作人员,在整理主席遗物时却意外发现,平时对个人生活物品基本不上心的主席的衣橱里,有一叠整整齐齐的衣物。那是两件棉衣、一双袜子、一顶军帽和一条毛巾。原来这是岸英的遗物……

看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主席爱子情深。)

3、没错,就是这样一位慈爱的父亲,作为主席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读――要作战,我要有人,派谁去呢?我作为党中央的主席,作为一个领导人,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又派谁的儿子去呢?人固有一死,为人民利益而死,就重于泰山。

想到这里主席挥笔写下了一行醒目的大字: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读书笔记 篇4

《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主要讲了这样一件事: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参加抗美援朝时不幸牺牲,毛主席无比悲痛。朱总司令希望把毛岸英的遗体送回国内,而朝鲜人民则表示岸英是为朝鲜而牺牲,也是朝鲜的儿子,希望在朝鲜安葬。毛主席再三犹豫后,决定在朝鲜安葬,并留下了一句话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当我读到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时,我体会到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思念不舍和想见儿子,哪怕是儿子的遗骨,我不禁流下了泪水。我又读到“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我不仅感到毛主席是一个普通平凡的父亲,还是为人民考虑,顾全大局的伟大主席。还有一个果断决定不让岸英的遗体回国,这是一个平凡而又普通的父亲,他为了不搞特殊,宁愿不见儿子的遗骨,是多么的无私!多么的伟大!

我读到一则资料,毛主席去世了,在替他收拾遗物时,找到了毛主席亲手珍藏的岸英的一些衣服,从毛岸英牺牲后,毛主席将悲痛和寂寞记在了这些衣服上,一个老父亲对离去的孩子的思念,默默的压在衣柜底下,将近半个世纪!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反思 篇5

这篇课文重在一个“情”字。这份“情”是博厚的、深沉的、凝重的。由于学生在本组前两课中都是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因此,要让学生很好地走进毛泽东作为普通人、作为毛岸英的父亲的情感世界,从字里行间体验、感受这份“情”,既需要教师的引领与激情,又需要学生设身处地地用“心”解读文本。

抓住重点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指导学生反复品读,体会感悟,再用朗读表达自己的情感。为此,在课堂上,我一再鼓励学生朗读。诸如“语言有温度,字词知情感。文中毛主席的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次对话,一次心理活动都能体现他的情感世界。让我们抓住这些语句去感知伟人毛泽东,作为平凡人的情感世界……”

遗憾在教学喃喃时,学生品词不到位的情况下,忙于赶教学进度,而匆匆放弃;遗憾自己在许多问题的表述上,不够清晰简明;遗憾自己的教学机智太差,以致在时间不够的情况下匆匆下课,没有给予学生一个简单明了而具有启发作用的总结……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篇6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南白象一小

赵仁义

教学目标

1、认识“拟、勋”等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毛泽东在爱子毛岸英牺牲后的一段情感波澜,感受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从中领略他的伟人形象。

3、初步领悟通过心理活动描写突出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2、搜集了解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6位烈士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学习了前面两篇课文,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不过,领袖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伟人的内心,去感受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

二、自主阅读,读通全文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先来学习一下学习提示。指名读学习提示,划出提示中指导我们如何学好这篇课文的句子。

2、交流。

3、出示自学提示:

① 轻声细读课文,根据拼音读准生字,学会生字写法。

②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不懂的地方同桌交流或做上记号。③ 读通全文,不会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④ 分别用一句简明的话归纳从朝鲜发来的三封电报的主要内容,联系这三封电报的内容说说课文的段落大意。D反馈自学情况。

① 交流不会读的词句及不懂的词语。② 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个性阅读,深化感悟

1、快速默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划下来多读几遍,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在文中做批注。

2、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a.毛主席在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1)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一支地吸着烟。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你读懂了什么?能体会到主席当时的心情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2)“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A你是怎么理解的?B加上这句话中的提示动作,一起来读读这句话。)(体会要点: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少时间,慈父毛泽东深爱他的儿子。此时毛泽东已是近60岁的老人了,老来痛失爱子,使他悲痛欲绝。)b.当“彭老总请求将遗体运回国”、“金日成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从哪里看出的?

(1)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A你理解主席当时的心情吗?B出示岸英及毛主席一家6位为中国革命牺牲的相关资料。C想象主席当时的心情,加上动作,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这时,主席最想做的就是„„(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然而„„(他的想法很快就变打消了。因为他想到„„(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

(2)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

(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体会要点:作为一国的领袖、国家的主席,毛主席把牺牲的儿子埋在国内是无可厚非的。但他强忍悲痛,一切从大局出发,理智地处理了自己的情感。)那一夜,他在电文稿上写下一行醒目的大字,„„ 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那一夜,毛主席

(想象毛主席这一晚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写一段话。)谈谈你现在对这句话的理解。

主席的爱似山般厚重,主席的情如海般深邃,主席的心中装着人民大众,那博大的胸怀令人震撼。让我们再次深情朗诵主席的批示——

四、作业:

1、深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组词。

3、认真抄写文中你感受最深地句子。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篇7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鲁北第二小学

樱桃

学生课前准备:

搜索收集各种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经过、结果、伟大意义,了解毛岸英个人及赴朝的缘由,牺牲时的实情实景。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拟、勋、殉、赴、嘛、踌、躇、黯”等8个生字。能正确认读“踌躇、黯然”等词语,并了解其含义。

(2)使学生能了解有一定内涵的句子“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毛泽东在爱子毛岸英牺牲后的一段情感波澜,从中领略他那伟大的慈父形象。

(4)初步领悟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自主提出问题,质疑问难。

(2)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中,共同解决疑难问题。(3)多媒体教学,深刻领会毛泽东作为父亲和领袖的

常人情感和伟人胸怀。

3、情感与价值

(1)培养学生好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2)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胸怀和无私的情怀。

教学重点:

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毛泽东常人的情感世界和超人的博大胸怀。教学环境和资源

1、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2、教学资源:教学PPT,相关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观看视频,激情导入

1、观看毛岸英赴朝鲜前的片段。揭题:27《青山处处埋忠骨》

2、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品词析句,感悟伟人胸怀

1、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英勇牺牲后,有关将他遗体运回国之事,毛泽东主席最后做了什么决定?

2、出示电报:从这份电报中读懂这是一个怎样的岸英?

3、学生默读课文,把表达主席内心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

4、其实,这早已不是毛泽东第一次面对亲人的牺牲,毛岸英是毛主席一家为中国的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第6位亲人。

5、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三)深化感悟、领悟写法

出示:毛泽东简介,了解主席的常人情怀和伟人胸怀。

(四)随文练笔,升华感悟

《我们眼中的毛泽东》

板书设计:

27* 青 山 处 处 埋 忠 骨

常人情怀

青山处处埋忠骨说课稿 篇8

一、教材简析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是人教版第九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主要讲了##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常人的情感,伟人的胸怀。

全文以##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出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的矛盾心理,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之后写##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

文章截取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一个片段,通过细节描写反映出##的崇高境界,展示了他凡人的情怀和不同凡人的胸怀,读后让人肃然起敬。

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认识8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踌躇”等词语的意思。

⑵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进一步强化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快速读、精读等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习惯。

⑶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读、说、写”这些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一代伟人##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由于本组教材以“走近##”为专题,走近##,让学生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但是由于受到年龄和经历的限制,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所以“体会##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同时,在感受的过程中,要重点帮助学生学习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说教法】

本课教学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1、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促成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

2、采用“情境教学法”,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化,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性思维。

【说学法】

在本文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划划、议议、写写等学习方法。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议、写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掌握写人方法,在反复朗读中进入文中情景。这样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自学能力。

【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导入:我们领略了##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然而,毛主席和我们一样,有普通的情感世界。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伟人的内心,去感受作为普通人的##的情感世界。

生齐读课题:青山处处埋忠骨

2、在青山的掩映下,让我们又一次记起抗美援朝的那场战争。(课件展示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我们怎能忘记抗美援朝中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而牺牲了的十几万中华儿女?这些中华儿女中有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也有##同志深爱的长子——毛岸英。

二、初读课文

1、检查预习,出示词语,指读词语。

读字词:拟定、殉职、奔赴、踌躇、黯然、功勋

读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2、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拼音。

3、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过渡:毛主席收到了几封电报?每收到一封电报时心里在想些什么?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请同学们细读课文。

三、细读体会

(一)出示要求

1、自读课文,画出描写主席心理活动的句子,并随笔记下自己的体会。

2、带着体会感情朗读。

(二)学生自学。

(三)全班交流

1、当主席收到第一封电报后,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①学生回答后出示句子: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②指名读。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收到这封电报起,主席悲伤得说不出话,吃不下饭,悲伤得借烟消愁,读──

2、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主席的悲痛? 出示句子:“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主席失去爱子后万分悲痛的心情。

3、此时此刻这位痛失爱子的老父亲他在想什么? 随机交流有关毛岸英的资料。(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少时间.慈父##此时已是近60岁的老人了,老来痛失爱子,使他悲痛欲绝。)

4、主席和岸英分多聚少,为什么还要送他到枪林弹雨的战场中去?(体会主席的伟大)

5、沉浸在悲痛中的毛主席又先后收到两封电报,内容分别是什么?男女生分别读电报的内容。

①面对这两封要求完全相反的电报,毛主席是怎么想的?后来他又做出了怎样的决定?请自读第七自然段,画出表现主席矛盾的心理句子。②你从这一段中体会到了什么? ③体会主席矛盾的心理

出示两组句子: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再想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④感情朗读。分两组,看老师的手势,读句子。一种声音在轻轻地渴盼:“„„”

但另一种声音在轻轻地提醒:“„„”

6、师生合作感情朗读课文第七小节,再一次体会主席常人的情怀和伟人的风采。

7、当毛主席要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

(2)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随机理解“踌躇”和“黯然”的意思。⑶“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重点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谁来谈谈对这两句诗句的理解?

四、深化感悟、领悟写法

师:毛主席把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此前,他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已经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这位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泪水涟涟,但他毅然地把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的厚重,他的情如海般的深邃!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

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一次去体会毛主席他那凡人情感中的伟人风范吧!(配乐朗读)

五、课外拓展:

《青山处处埋忠骨》读后感 篇9

毛主席在彭德怀拟定的电报中得知爱子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不幸殉职,毛主席非常的悲痛。朝鲜金日成首相有要求把毛岸英同志葬在朝鲜。最后,毛主席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做出了艰难的决定,让爱子岸英葬在朝鲜。第二天早上,电文稿上写着一行让我热泪盈眶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在中南海毛泽东卧室的写字台上,放着一封说了毛泽东的爱子在战争中光荣殉职,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只一只的吸着烟,要知道,自己最爱的人去世了,谁都会受到打击,哇哇大哭。而毛泽东不一样,同样是悲伤,却不希望别人一起悲伤。当彭老总来电,说岸英是主席的长子,请求破格将遗体运回国时。我们都会同意这件事,可毛主席却认为儿子已经死了,自己当然很悲痛,可是在朝鲜战场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读到这里,我深深感受到毛主席身上同时具有凡人的情感和伟人的胸怀。是谁能有如此胸襟,唯有我们的毛主席,当我读到文章的最后一句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时,透过这句话,我仿佛看到了夜深人静时,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辗转反侧,仿佛听到了,漫漫长夜,一位慈祥的父亲在床上失声痛哭。

《青山处处埋忠骨》读后感 篇10

在生活中我也体会到了父爱的伟大。俗话说“父爱如山”,有时候爸爸虽然没有在我的面前表现出来他对我的关爱,但是我知道爸爸在默默地关注着我。

我是一个不喜欢洗袜子的小懒虫,每次洗漱完就把袜子丢在一边,但是每天早上袜子都干干净净的摆放在一起。起初我很好奇,还以为是妈妈给我洗的呢!后来有一天晚上我想去卫生间,走到门口看到灯还亮着,我心想:“这么晚了,是谁呀?”我推开门看到爸爸正在给我洗袜子,爸爸看到我还有点不好意思,爸爸说:“平时看你天天上网课已经很累了,不想洗袜子也能理解,就让爸爸来帮你分担一点喽……”。听到爸爸的话我心里暖暖的。

以前我总认为爸爸是个粗心大意的人,但是通过这件事我感受到了父亲默默的关心,就像这篇文章一样,毛主席虽然是一位伟人,但是他和普通人一样也有着一颗平常心,都有着对子女的爱。

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回报父母。

《青山处处埋忠骨》讲解 篇11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在朝鲜战场上,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为了取回作战图,被敌人的汽油弹击中光荣牺牲。噩耗传来,主席悲痛欲绝。毛主席本来可以把爱子的遗体运回国,可是考虑到朝鲜金日成首相的请求,他毅然决然地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

当读到毛主席因为失去爱子“整整一天没说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时,我的泪水夺眶而出,深深地感受到了主席作为常人对自己儿子的爱。

当读到“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这段话时,我能读出毛主席不愿意相信儿子已经不在人世了,为父子不能再相见了而伤心痛苦。

主席有常人的爱子情感,更有伟人的宽广胸怀。儿子死了,他当然很悲痛,但作为一位国家领袖,他必须从大局考虑,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艰难决定。

毛主席不搞特殊的例子也有很多,如:毛主席很爱他的小女儿,可没有因此放松对女儿的严格要求。小女儿上大学时也跟平常的学生一样上下学挤公共汽车,从不坐小轿车。

上一篇:研究院争先创优活动汇报下一篇:校园意外伤害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