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救助申请

2024-12-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残疾人救助申请(精选8篇)

残疾人救助申请 篇1

申请人:XXX,男,汉族,现年46岁,住大方镇余石村马龙组,申请事由:

我由于高位截肢,成为了一个重度残疾人,且花去医药费共计陆万元,作为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不能劳动,加上几个孩子读书生活费等支出,导致整个家庭借钱度日,陷入极度贫困之中,生存生活受到严重威胁,所有亲朋好友都已经借债,目前可谓走投无路,求告无门,只有求助于上级政府民政部门帮助我这重度残疾人度过难关,本人及家人感激不尽!

特此申请

残疾人救助申请 篇2

关键词:残疾人,救助理念,变化

中国的残疾人口数量不容小视。2006 年, 全国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8296 万人, 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6.34%[1]。了解中国历史上人们对残疾人救助问题的认知, 将有助于我们从历史中吸取有益经验, 深入理解“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 从而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一、新救助理念的引入:国人的观察和外人的介绍

1840 年鸦片战争之后, 中国被迫打开了国门。中国人逐渐开始开眼看世界。中国在对外交往中逐渐走向进步。外国残疾人救助事业的发展在当时的中国人眼前展示了新的景象。同时, 一些外国热心残疾人救助事业的人士, 也用中文将当时外国残疾人的救助情况和他们所认同的救助理念引入中国。

1.中国人的了解和观察。鸦片战争的失败, 促使部分头脑清醒的中国人开始试图了解西方。魏源的《海国图志》被称为“十九世纪中叶由中国人最早自编有关世界地理、历史系统知识的著述”[2]39。实际上, 《海国图志》对当时西方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方面的情况都有所涉及。其中就有一些有关残疾人救助的内容。例如, 在介绍欧洲各国的概况时, 魏源指出:欧洲各国“皆有贫院”, 残疾人也被收容其中, 并且接受技能训练, 得以发挥各自健存身体机能, 提高自身能力。“虽残废之人亦不废。如瞽者运手足, 痺者运耳目, 各有攸当, 务使曲尽其才, 而不为天壤之废物”[3]1100。美国的残疾人则接受了特殊的教育得以读书识字“, 聋盲哑者原属无用, 今国内立仁会设馆训习, 如聋哑者亦以手调音而教之;盲者即有凸字书, 使他以手揣摩而读”[3]1639。英国残疾人救助事业的发展更是有了专门的经费保障。英国“赋有四:一归王, 一设巡逻兵分段瞭守, 一养瞽目废疾, 治兵再赋”[3]1434。在魏源的话语中, 西方那些原属“无用”残疾人在接受了特殊的教育和训练之后“不为天壤之废物”, 其中的嘉许之意是不言自明的。如果说, 魏源对西方残疾人救助事业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他人的资料间接获得的。那么, 晚清那些迈出国门的中国人对西方残疾人救助事业的发展将会有着直观的感受和认识。这一点从他们留下的出洋日记、游记中就能发现端倪。出使英国的刘锡鸿素以保守著称。但他也承认“:伦敦人最喜行善。”因为当地“老幼、孤穷、废疾、异方难民, 皆建大房院居之, 优给其养”。同时, 刘锡鸿也发现, 英国的残疾人并不是在救助机构里徒手坐食, 而是在特设的工厂参加生产劳动。伦敦周围百里之内“皆有养老、育婴、济贫等院, 与喑盲跛臂躄者以工饩食之所”[4]153,189。随同刘锡鸿他们出使的张德彝则了解到, 伦敦有“养聋哑人会”“、养瞽者会”等机构。“每会皆有公社, 高楼大厦, 宏敞壮观, 各皆有数千人;首领则世爵富室充之, 按年分捐公款”。除此之外, 英国那些开办慈善舞会的“善家”也会将舞会的门票收入“分助”给残疾人救助机构[5]。作为传授残疾人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机构, 盲哑学校也成为出洋者的关注的重点。1874 年护送第三批幼童出洋的祁兆熙就曾参观了美国的一处“哑子书院”。该书院内有学生“二百二十五名”, 采用手语教学“, 其法以廿六个字母画成手法, 以手指伸缩像字, 迤逦而来, 捏成字句, 犹以手代言也”[6]236。光绪年间, 在驻法使馆工作的黎庶昌对巴黎的一所盲童学校 (即“教养幼瞽学堂”) 多有留意。黎庶昌还曾受邀参加该校创始人雕像的落成典礼并目睹了盲文书籍和盲文书写工具的神奇[7]76。盲人在接受了西方式的特殊教育之后, 个人的知识与能力将会有质的飞跃。郭嵩焘发现“:有一瞽目者, 读书观图, 用手扪之, 知其所读何书、所观图何地”“;其学堂, 阿密里叱主之, 亦英国之善士也”。郭嵩焘被告知“:此法可行之于中国, 虽瞽而读书办事之功皆可不废”。他对西方教育盲人的办法甚为感叹, 在日记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此邦格致之学, 无奇不备, 可以弥天地之憾矣。”[8]233从上述事例中, 我们可以发现, 晚清时期, 有些中国人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 已经发现西方世界有关残疾人救助的优势所在:即不仅仅满足于保障残疾人生存需要, 而是利用传授知识和教授技能的方法来激发残疾人潜能, 以便提高其自身的能力。笔者以为, 1876 年到美国参加世界博览会的中国人李圭的一段话也恰恰反映了这一点。他说“:聋、哑、瞽, 世之废疾也。然身以疾残, 才质未可同废。有善法以教之, 使其不因废疾而贫困、而暴弃, 且可收其效用, 何善如之。”[9]268

2.外国人的介绍与引进。早在中国人迈出国门之前, 以传教士为代表的外国人就来到了中国。他们中的不少人在华兴办残疾人救助事业, 惠及了不少中国残疾人。

首先, 是在教育方法方面, 多方讲求。美国人祎理哲指出, 在欧罗巴洲专门教育“瞽目与耳聋口哑者”的书院中, “其教瞽者用凸字印板, 使之摸而认之。教聋与哑者常以录写与看, 使之记认, 又有以手指伸缩为字形, 令其习见而熟识之”。祎理哲将其称赞为“真妙法也”[10]11。英国著名汉学家艾约瑟在描述介绍英法两国“栖瞽院”发展状况的同时, 介绍了西方国家教授盲人读书、天文、地理、算术的各种不同方法。正所谓“:泰西训瞽之术不如一”[11]12508。其次, 是在收容办法上, 主张教养结合, 促进自立自养。德国传教士花之安在《自西徂东》中承认, 残疾之人“皆天数使然”, 理应受到救济与收容。据该书记载, 泰西各地“废疾”若“无人依赖”“, 则发归各院, 给以衣食, 无少欠缺;又因材器使教之做工以帮补院中所用;庶不至国用空耗”;残疾人由此可以“自得其所养”[12]。《泰西新史揽要》中则提到:英国“善举日增”;“若聋、若瞽、若哑, 又别立一院以养之, 其年少者则教之以力所能为之事, 俾有恒业以免阮囊常涩之叹”[13]181。最后, 是在职业规划上, 选择发展前景好的行业, 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例如, 艾约瑟曾指出, 盲人因自身身体条件限制, 就业面较常人而言, 相对狭窄。因为“瞽之平素可为之业又非工巧之技, 类皆粗夯之工, 而愚钝之夫多争习粗业以致人多业寡”;竞争十分激烈。而盲人如果从事“帐褥之工, 亦无大利, 以势观之, 惟奏乐一道, 为瞽之最上之技, 最益之艺, 西人故力以乐训之。所谓恤之必以道也”。同时, 艾约瑟也认为, 依据残疾人自身的能力, 对其进行培训, 才是救助残疾人的关键所在。在他看来“:人不幸而有废疾, 则常人应矜恤之;矜恤之法非徒以施济为事也;有仁慈者更应有卓识, 宜悯其疾之不能, 而因其所能者以训之;斯于为善之道无歉”[14]303。此外, 有的著名残疾人士还向世人介绍了残疾人身上所蕴含的巨大潜能。如美国的知名盲人海伦克尔就宣称“:瞽目者非无才力以祝世界之进步也”[15]24673。

二、理念重构的开始:晚清国人的思考和实践

晚清时期, 在西方残疾人事业 (包括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 实况的对比以及外来救助理念的影响下, 国人对中国残疾人救助问题进行了思考, 并开展了实践。中国原有残疾人救助事业存在的弊病, 受到人们的重视。例如, 段献增就感到, 相对于日本, 中国对残疾人的救助力度很不够。“中国四百兆人民, 其中盲、哑、废、聋者何限。向惟盲者习星卜, 娴弹唱, 聊执一艺以糊口, 而皆任自为之, 绝无人代为谋。”而且完全无视残疾人自身的能力。残疾人大都被“视为弃材, 终身废置, 不知其为可教之人, 并不知自有所以教之之法”。因此, 救助的效果也几乎是微乎其微“, 至于聋哑间或能自得食, 否则受养于人”[16]94。对此, 关赓麟亦有同感。他认为, 中国的盲人“永处残废终老癃丐, 幸者仅得以度曲糊口”[17]207。

在揭示问题的同时, 人们对中国残疾人救助的发展方向也进行了思考。首先, 救助对象不再仅仅是残疾人中的那些无依无靠者。如洪仁玕就主张设立跛、盲、聋、哑院, 残疾人无论贫富, 均为其提供技能培训, 使其成为有用的人。按照他的设想“, 有财者自携资斧, 无财者善人乐助, 请长教以鼓乐书数杂技, 不致为废人也”[18]537。其次, 救助目标有所变化。残疾人“自食其力”也为人所提及。例如, 郑观应就曾提出“:虽跛脚、盲目, 亦有所司, 称其力之相宜, 俾令自食其力”[19]23。赴日考察教育的罗振玉也提议设立“废人学校”, 以“教育盲哑者以音乐、按摩及手工之类令残疾之民亦得自食其力”[17]240。最后, 救助的方式由原来的生活救助, 转变为提高残疾人的能力。比如, 郑观应就认为, 西方令残疾人“识字知书, 就其所能教以工艺, 补天有术, 施惠有方”;中国应当实心提倡, 认真仿行办理, 以使“穷民绝迹于道路”[19]527。陈炽也发现, 泰西诸国的“养废疾院, 房舍整洁, 聚聋、哑、瘫痪者读书其中, 就其所能教以工作……养瞽堂皆盲者, 习工艺亦能读书”;两者都是中国“必应仿而行之者”[20]47。除了对外国具体救助方法的模仿, 有人还发现了其“因材设教”的救助之法的根本在于激发残疾人的潜能“, 开具其智虑, 启其灵明, 使其心恍然有所得”, 以提高其能力, 从而使“残废疢疾之辈皆有以效用于当世”[21]283。

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如何申请 篇3

热线编辑咨询了北京市残联,信访办的工作人员解释说,向户口所在地的街道残联提出申请就可以,只要是符合条件的,残联出费用。此次改造沒有年龄限制,有两种改造方式, 一种是基本改造,前提条件是从来没有申请过无障碍改造的,这种改造肢体残疾是小分级别的,就是说什么级别都可以申请,包括肢体残疾、一二三四级残疾都可以;另一种为升级型改造,肢体一一级残疾者才可申请。

朝阳区双井街道办事处残联的工作人员介绍了申请的流程:“一般情况下是年初统计今年的,7月底开始进行无障碍改造。年初有一个系统调查,区残联派人跟着我们的专职干部一起入户,调查是否符合这个要求。”这名工作人员介绍,申请人需要把残疾关系转移到社区进行备案,告知什么时候需要无障碍改造。

残障人上谭先生曾经申请过家庭无障碍改造。他认为,浴室里的相关改造措施确实提供了方便,但是楼道里的无障碍设施还不尽如人意,“老楼一侧有扶手,一侧没有扶手,这就很有缺陷。比如说我左手拄一棍,右手要是有扶手,就像架双拐似的。要是右侧没有扶手,我就得单腿蹦,(上下楼)非常吃力。”谭先生还建议楼梯高度改成一拃以下。

楼道里的无障碍设施能不能改造呢?谭先生户口所在的朝阳区双井街道残联的工作人员说,在不影响楼体结构的前提下,楼道也可以进行改造。“把楼梯高度改矮一些,这个做不了,因为不能破坏整体结构。如果是需要安装楼梯扶手,这个没问题,但只能在一楼安装,如果是从六楼安到楼,可能够呛。”

残疾人救助申请 篇4

一系

社保2班周锡龙

英国残疾人社会福利政策改革简要分析

英国最早开始参与社会福利服务起始于《济贫法》时代,当时的贫困院为没有经济来源的残疾人提供专门的救助服务,这些服务常常是与健康和医院服务相关联,由院内医疗救助和私人慈善组织提供的志愿的医院或医务室来供给。英国残疾人社会福利服务主要是通过医疗服务,或是诸如残疾儿童援助协会、大脑麻痹症协会等民间组织为残疾人及其家庭提供的帮助。除此之外,政府福利部门也给残疾人提供一些服务,但是多数没有配备训练有素的社会工作者,提供的服务也基本上都是物质的帮助和提供咨询和部分膳食护理,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 20 世纪70 年代。由此可见,从社会福利服务起源开始到 20 世纪70 年代以前,英国政府或慈善组织为残疾人提供的服务主要属于医疗服务模式,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政府或慈善机构是提供服务的主体,但是没有系统的管理;提供的服务内容主要是医疗服务以保障残疾人的健康。

英国政府福利制度改革涉及法律援助、福利房补贴、社会救济金、残疾人福利等诸多方面。从2013年4月1日起,英国政府法律援助预算减少3.5亿英镑。离婚、儿童监护、医疗过失、福利、就业、移民、住房、信贷、教育等纠纷都不再包括在法律援助范围内。同时,英国将在全国范围推开福利房补贴标准改革。英国政府预计,住房福利新规一年可节约公共财政支出4.9亿英镑,逾66万户家庭需调整住房或减少住房补贴标准。

从4月8日开始,英国将以“个人独立金”取代原有的残疾人救济金。近10年来,英国领取残疾人救济金的人数从250万增至320万,残疾人救济金支出不断扩大。新措施实施后,将有67万人不再符合领取“个人独立金”的条件。英国财长奥斯本表示,到2015至2016财年,此项开支将被削减22亿英镑。

从4月15日起,英国将对就业适龄群体中失业者的救济金封顶,最高补贴不超过工薪家庭平均收入。这项措施将影响约5万个家庭,其中单亲家庭受影响最大。此外,失业者救济金涨幅3年内不超过1%。此举将影响到410万个家庭。同时,地方政府税收福利支出项目将被废除,英国目前有590万个低收入家庭在享受这项福利。

目前英国已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残疾人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包括社区公共服务、志愿服务、私营服务、互助服务等几个部分:公共服务主要是地方政府所属的服务机构、医院、社区服务组织和其他社会保障机构对残疾人提供的服务,但是政府对这些机构直接提供的资金正在逐年减少;志愿服务主要指经过登记注册的非政府组织提供的服务,这部分服务具有明显的慈善特征,政府给予定的税收优惠,使之收支相抵,略有盈余,但是服务所得的利润只能用于服务本身,不能用于分配;私营服务主要指以营利为目的的私营机构和个人提供的服务,近几年私营服务发展很快,具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是为残疾人提供的入户照料服务十分先进;互助服务主要是社区成员、家庭成员以及邻居朋友提供的服务。英国残疾人社会福利的原则是既要补偿因残疾而导致的收入不足,也要补偿因残疾而产生的额外支出。福利项目由基本收入保障和应对各种特殊需求的福利津贴共同构成,照顾到了不同残疾程度、不同年龄的残疾人及其在各种境况下的需求。

目前英国残疾人社会福利项目主要有就业支持津贴、残疾人生活津贴、护理人津贴、重度和老年残疾人津贴、交通津贴和税收减免和其他津贴等。无法就业的残疾人可以领取就业支持津贴作为基本收入保障,目前标准为前 13 周,25 岁以下残疾人每周 56.8 英镑、25 岁以上残疾人每周 71.7 英镑 ;14周以后,如参加了与工作相关的活动或者开始求职,标准可达到每周 100.15 ~ 106.50 英镑,这个标准已经接近国家基础养老金(每周 110.15 英镑)水平,相当于最低工资(每小时 6.31 英镑)的一半左右。残疾人生活津贴目前分为两类,一是残疾儿童生 活 津 贴,帮 助需要额外照顾的 16 岁以下残疾儿童,根据孩子的需要标准为每周 21 ~ 134.4 英镑 ;二是个人独立津贴帮助因残疾而产生额外费用的 16 ~ 64 岁成年残疾人,目前的标准也是每周 21 ~ 134.4 英镑。2012 年残疾人生活津贴的支出为 126 亿英镑,仅次于国家养老金和住房津贴居于英国政府社会福利支出第三位。

而在残疾人福利制度改革的其他津贴中,独立生活津贴显得尤为重要。此项津贴可以向护理机构或个人护理用于支付其为个人或家庭提供的以下服务:洗澡、如厕、清洗和穿衣;做饭及购物;洗衣、清洁和其他家居任务;社交活动或工作中的个人护理。但是该项津贴不能用于:雇佣居住在家中的配偶、父母或其他亲属充当个人护理;包括暖气、衣物在内的家庭开支;对外的洗衣费;育儿;园艺;轮椅或其他设备和家具;改建住宅;护理除自己以外的其他人;汽油和其他旅行支出;私人医院或住宅服务费;理发店或手足护理(除非必须);按摩、理疗、水疗费用。

残疾人救助申请 篇5

第二条 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以下简称《残疾人证》)的本市户籍残疾人特殊困难救助的申请、核定、发放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民政部门主管残疾人特殊困难救助工作,市残疾人联合会负责协调、指导全市残疾人特殊困难救助工作,各区(含新区,下同)残疾人联合会(以下简称“残联”)具体负责本区残疾人特殊困难救助的核定、发放和管理工作。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残疾人特殊困难是指残疾人出现或者发生重度残疾、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生活困难、支付高等教育学杂费、无住房、意外事故和突发重病住院等情形。

前款所称重度残疾是指残疾等级为一级、二级的残疾人;一户多残是指同一居民户口簿内,户主及其配偶、三代以内直系血亲有2名以上残疾人;老残一体是指60周岁以上的残疾人。

第五条 残疾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申请护理补助,每年申请一次,补助标准为每人每月400元:

(一)重度残疾;

(二)一户多残;

(三)老残一体。

申请人符合前款规定多项情形的,不得重复申请。

第六条 由民政部门认定的低保、低保边缘家庭残疾人,可申请困难生活补助,每半年申请一次,补助标准为:

(一)低保家庭残疾人每人每月200元;

(二)低保边缘家庭残疾人每人每月100元。

第七条 残疾人通过国家教育考试被录取进入高等院校后,在校期间可申请学杂费补助,最高补助标准为:

(一)大专每学年4000元;

(二)本科每学年6000元;

(三)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每学年8000元。

缴交的学杂费低于前款规定的补助标准的,按照实际缴纳的金额予以补助。已在其他部门申领学杂费补助的,不再享受前款规定的补助。

残疾人通过国家认可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取得大专以上学历,可以凭毕业证书申请一次性补助4000元。

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减免政策和经费保障渠道按本市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条 残疾人家庭或者单身残疾人居民,未购买过任何形式政策性住房或者保障性住房、未租住公共租赁住房、未领取住房货币补贴,且残疾人家庭成员或者单身残疾人居民无任何形式自有住房的,可以申请住房补助,补助标准为每年3000元。

本办法所称自有住房,包括已经合法登记的住房和虽未登记但以所有人或者共有人的名义拥有的住房。

本办法所称残疾人家庭是指家庭成员中至少有一名残疾人。

本办法所称家庭成员和单身居民按照本市保障性住房申领的.相关规定界定。

第九条 残疾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年度内可以申请一次性临时补助,补助标准为4000元:

(一) 突发重病住院或罕见病症住院治疗,重度精神残疾人长期住院治疗;

(二) 发生火灾、水灾、交通事故、房屋倒塌等重大意外事故,已经按照相关规定申领政府年度临时救助金的除外。

第十条 符合本办法第五条至第九条规定的残疾人,由本人或监护人凭本人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和《残疾人证》,向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填写深圳市残疾人特殊困难救助申请表。有以下情况的,还应当同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一)申请护理补助的一户多残残疾人,应提供其家庭其他残疾人的身份证、《残疾人证》;

(二)申请困难生活补助的,应提供《深圳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或《深圳市低保边缘人员救助证》;

(三)申请学杂费补助的,应提供入学通知书、学籍证明、学杂费缴费收据原件、自学考试毕业证书;

(四)申请住房补助的,应提供由市、区住房保障和房产登记等部门出具的证明本办法第八条规定条件的材料;

(五)申请临时补助的,应提供证明本办法第九条规定情形的材料。

第十一条 对申请人提交的符合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申请材料的,街道办事处应当予以受理,并出具书面受理凭证。

对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

第十二条 街道办事处应当自受理材料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申请人的名单在申请人所在社区张榜公示,公示期为7日。街道办事处自公示期满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对申请人提供的申请和证明材料进行审核,并签署审核意见报区残联核定。区残联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对申请做出是否给予补助的决定。

决定给予补助的,应当确定补助标准,并制作书面决定一式四份,分送区民政部门、财政部门、申请人所在街道办事处及申请人。

决定不予补助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三条 对决定给予残疾人特殊困难补助的申请人,应当以银行转账方式按时直接将补助金发放给申请人。重度残疾人、一户多残残疾人、老残一体残疾人护理补助金按月发放,低收入家庭残疾人困难生活补助金按季发放,临时补助金、学杂费补助金和住房补助金应当在申请批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发放。

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停止发放残疾人特殊困难补助:

(一)户籍迁出本市的;

(二)死亡的;

(三)不符合发放条件的其他情形。

有前款规定情形的,申领人或其监护人、继承人应当主动告知原核定部门,原核定部门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核查情况并作出是否停发补助的决定。决定停发补助的,应当将决定送达申领人或者其监护人、继承人,并在决定作出之日的次月起停发补助金。

核定部门应当与相关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在监督检查中发现有第一款规定情形的,应当及时暂停发放补助,并按照第二款的规定核实后作出停发补助的决定。

申领人或者其监护人、继承人应当退回第一款规定情形发生后领取的补助金,未主动退回的,原核发部门应当予以追回。

第十五条 残疾人特殊困难救助资金由各区列入年度财政预算。

区残联负责编制经费预算,并报区民政部门和区财政部门。

第十六条 区残联应当建立健全残疾人特殊困难救助数据库和相关工作制度,实行动态管理。

区民政、财政部门每年度应当对残疾人特殊困难救助核定发放情况进行检查,区残联予以配合。检查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布。

审计部门应当依法对残疾人特殊困难救助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残疾人特殊困难补助金领取人员不符合本办法领取条件的,可以向区残联提出异议。区残联应当自收到异议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核查完毕,情况属实的应当予以纠正;已领取补助金的,补助金应当予以追回。

第十七条 从事残疾人特殊困难救助管理工作的人员及其他有关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违反法定条件和程序核定的;

(二)为申请人出具不实证明及材料的;

(三)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者贪污、挪用、扣压、拖欠残疾人特殊困难补助金的;

(四)有其它违法行为的。

第十八条 残疾人申请特殊困难救助时隐瞒真实情况、提供不实证明及材料骗取补助金的,区残联核查属实后,追回已发补助金,一年内不再受理该残疾人的救助申请。拒不返还补助金的,五年内不再受理其救助申请,并依法录入个人诚信记录。

第十九条 申请人对区残联作出不给予残疾人特殊困难救助的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条 市政府可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及残疾人特殊困难的变化情况,对本办法规定的补助标准予以调整。

残疾人救助申请 篇6

1乌鲁木齐市残疾人社会救助的现状分析

是以满足残疾人基本生活需求、帮助残疾人进行生活生产活动为目的, 囊括最低生活保障、住房、医疗、就业和教育等内容, 具有广义范围含义的救助项目。本文根据乌鲁木齐市社会救助的制度建设、救助成效、覆盖范围、群众了解程度等由高到低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基本救助、专项救助和补充性救助。

(一) 基本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对人均家庭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标准的残疾人贫困家庭实施差额补助, 是残疾人社会救助的核心项目。对于残疾人而言,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他们生活的“兜底线”。在乌鲁木齐市, 尽管从2012年7月起城市低保标准从每人每月286元提高到311元。不过该制度是以家庭人均收入为计算标准, 很多残疾人没有收入来源, 只能和父母兄弟等亲属居住, 不能单独立户, 无法以个户身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

(二) 专项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

残疾人医疗救助主要是指对生活贫困、没有经济能力的残疾人员提供的医疗救助专点医院服务或减免医疗费用的救助项目。在乌鲁木齐市, 残疾人城镇居民参加医疗保险, 个人应缴的参保费为75元, 其中50%的参保费由各区县残联给予救助。残疾学生与学龄前残疾儿童应缴参保费为20元, 全额由各区县残联给予救助。其医疗救助项目主要是在经济方面降低残疾人看病负担。

残疾人住房救助是指国家为了保障这一特殊群体能够居有定所的一种专项社会救助项目。其途径主要有经济补贴、廉租房公租房、资助修房建房等。2012年乌鲁木齐市规定, 对纳入农村安居富民工程的残疾人家庭, 在自治区残联对残疾人家庭资助的基础上, 市残联对普通残疾人家庭再资助4000元, 对低保残疾人家庭再资助7000元。这主要是在经济方面予以帮助, 但是如果在今后五年内残疾人户主将其资助房转让、出售, 各区县残联将会收回残联资助的资助金。

(三) 补充性救助:就业救助、教育救助、康复救助等

残疾人社会救助补充性项目主要是指就业、教育、康复等助力性措施。其目的不仅仅是解决残疾人社会生存问题, 更是考虑到消除残疾人心理障碍, 增强残疾人社会适应性, 努力使残疾人重新融入到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活动中去。在这一方面, 尽管乌鲁木齐在近年有所努力, 其救助水平仍然和东中部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例如, 在就业方面, 乌鲁木齐残疾人就业救助项目发展较晚。2004年12月7日才首家残疾人市场开业, 主要市场活动限于蔬果买卖和小百货生意。2009年才建立专门的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而在在教育方面, 资助方式单一, 乌鲁木齐市主要是通过“扶残助学”、“彩票公益金助学”等资金项目帮助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和身残志坚、品学兼优的残疾学生完成学业。

2乌鲁木齐市残疾人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最低保障标准偏低, 低保金发放标准不合理

乌鲁木齐市低保标准与其实际的物价和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不相适应。如图所示:

(以上年价格为100) 单位:%

2012年乌鲁木齐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比上年增长3.4%, 在8大类消费品中, 除了交通和通信比上一年下降2%外, 其他7类消费品价格指数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 尤其是食品类。而全年乌鲁木齐地区GDP达2060亿元, 比上年增长17.3%, 增幅巨大。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均快速增长的现下, 311元的低保金只是杯水车薪, 况且残疾人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处于无收入或低收入群体, 他们的最低生活需求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在发放标准上, 最低保障金以家庭人均收入为标准。它忽略了许多残疾人由于没有工作能力与亲属一同居住的情况, 部分残疾人群体不能以个户身份享有低保金。而且还存在一种更为严峻的情况, 即残疾人因所在家庭人均收入超过标准而不能享受最低保障。

(二) 专项救助覆盖面小, 救助手段单一

乌鲁木齐市残疾人医疗、住房等专项救助覆盖面较低。它包含两层意思:第一, 覆盖人群少。如上文所提到的医疗保险救助只涉及城镇户口居民, 不包括农村户口居民。虽然户籍限制正在破解, 但现状仍没有改变。并且乌鲁木齐市外来务工人员众多, 其中不乏残疾人士, 他们中很多人并内有被纳入到相应的残疾人医疗救助项目中。第二, 内容范围狭小。在乌鲁木齐像医疗、住房等救助大多数停留在经济援助, 缺乏技术扶持与服务帮助, 救助手段单一薄弱。

(三) 补充性救助“助”力不足, 发展不健全

乌鲁木齐市残疾人救助主要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 处于社会救助“救”的阶段, “助”的色彩淡薄, 补充性救助项目数量较少, 开展进度慢。以水磨沟区为例, 在2011年8月辖区内各类持证残疾人2583人, 肢体残疾有1248人, 占48.32%, 其仍有部分劳动力。可是在就业方面, 自1990年至2008年全区实现就业的残疾人只有774人。

(四) 政府管理理念落后, 职能定位有偏差

在对残疾人的看法上, 政府和大众都普遍还将残疾人单纯地归类到需要救助的弱势群体, 忽略了残疾人应有的平等的自由发展的权利。此时的救助只是简单的人道施救“授之以鱼”, 而不是可持续的“授之以渔”。由此, 也导致了政府职能定位存在误区的情况。它表现在乌鲁木齐市残疾人救助事业主要由残联主导, 代行政府职, 而政府却退居二线。在缺乏政府牵头的情况下, 社会救助自身发展缺乏动力, 专业的社会救助机构和人员匮乏。在这种被动的情况下, 就更难以现发达地区那种政府与社会合作, 一同对残疾人群体提供完善的社会救助的良好局面。

(五) 救助过于笼统, 缺乏本土化特色

在乌鲁木齐市, 残疾人社会救助各项法规、规定主要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全国残疾人社会救助发展纲要等全国性的文件制定的, 救助项目规定过于笼统, 忽视了乌鲁木齐市的民族情况。乌鲁木齐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 除汉族外, 有维吾尔、回、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等49个少数民族。总人口311.03万人全市人口中, 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5.09%。在超过10万的残疾人口中, 少数民族占有很大比例。以新市区为例, 在对残疾人进行调查时, 抽取的800名残疾人中约有44.4%的少数民族群众。而现有的社会救助制度没有将民族因素考虑其中, 缺乏相应的对少数民族残疾人群体的救助举措, 如针对少数民族残疾人的就业语言培训。

3完善乌鲁木齐市残疾人社会救助的路径选择

(一) 提高最低保障标准, 合理确定低保发放标准

在制定最低保障金标准时要将经济发展水平纳入参考要素之中, 建立低保金主动调整机制, 适当提高低保金标准。并将残疾人群体与普通低收入群体分开, 在残疾人群体内部也按残疾程度划分不同的低保标准。同时, 低保发放标准的确定要科学合理, 不能仅以家庭人均收入为唯一依据, 还要考虑到残疾人的残疾程度、就业情况、子女教育等情况, 科学设计发放标准的测算公式。

(二) 扩大专项救助覆盖面, 实现多元化手段救助

政府和社会要尽力扩大医疗、住房等专项救助覆盖面, 实现多维度的社会救助。此处的扩面包含两个要求:其一, 扩大残疾人群体受助数量。每一项救助政策包含的残疾人群体不应该再有城镇与农村、流动与常住人口之分, 保证残疾人社会救助的“一元化”普惠标准。其二, 增加残疾人专项救助内容。救助不该只停留在货币资助的浅层, 还应深入到健康慰问了解、看病去除挂号排队、住房建房意见指导等内容, 以便让残疾人获得更好的救助、过上更符合人道主义的社会生活。

(三) 大力发展补充性救助, 落实制度保证和安排

政府和社会要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和残疾人教育等补充性救助项目, 提高残疾人社会救助水平。如乌鲁木齐市政府可以充分发挥其聚集社会分散资源的主导作用, 大力建设残疾人就业培训项目和就业平台。特别是对自主创业者, 要有相应的税收减免贷款减息经济扶助等政策, 鼓励残疾人就业创业。鉴于乌鲁木齐市大部分残疾人属于肢残, 政府或第三方社会组织可以开展残疾人再教育救助活动, 让残疾人有一技傍身。

(四) 转变政府管理理念,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政府要转变落后的单向救济管理观念, 用新的以可行能力为标准、以能力发展为基础的可持续救助观念开展社会救助工作。同时, 政府要为自己准确定位。在社会救助领域, 政府是领导牵头的先锋作角色, 它要求政府具体做到:在宏观上更全面地统计残疾人信息、在政策扶持上加大对残疾人社会救助的力度、建立专业的合理合法的社会救助管理机构、培养专门的社会救助人才、与社会合作来提高社会救助的社会化程度等。

(五) 结合具体民族情况, 实现有效的针对性救助

在进行社会救助, 特别是专项救助和补充性救助时, 应结合民族分布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格外重视少数民族残疾人群体的状况。在工作岗位设置上, 需按岗配备一定的少数民族工作人员。在救助内容上, 要考虑到少数民族特殊的语言和风俗习惯, 如开展少数民族住房救助项目工程, 充分将少数民族的习惯、文化融入建房修房活动中, 使救助符合其心理需求。在教育救助和就业救助中, 相关救助机构应针对少数民族残疾人群体开展语言培训、传统技艺培训等救助项目活动。

摘要:近年来, 由于突发性事故、车祸、自然灾害等原因, 残疾人数量不断增加。对残疾人实施社会救助, 是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 促进社会公平, 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本文主要通过文献学习的方法, 从基本救助、专项救助和补充性救助三方面对乌鲁木齐残疾人社会救助的现状、问题进行简要调查与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希望对残疾人社会救助的完善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乌鲁木齐,残疾人,社会救助

参考文献

[1]杨珊.论残疾人就业权的法律保障[D].湖南大学, 2007.

残疾人救助申请 篇7

疾人社会救助体系,推进平湖市残疾人事业与全市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一、平湖市残疾人基本情况 据调研显示,2004年,平湖市持证残疾人为9162人,2005年为9440人。2006年,按照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公布的数剧测算,全市现有残疾人3万多人,其中持证残疾人10087人,分类为精神残疾616人,占全市持证残疾人总数的6.11%;视力残疾901人,占8.93%;听力残疾1136人,占11.26%;肢体残疾6256人,62.02%;智力残疾1178人,占11.68%。这些残疾人中,属一级残疾的有1069人,占持证残疾人的10.60%;二级残疾的有1701人,占16.86%;三级残疾的有5878人,占58.27%。逐年增长的残疾人群体,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理应比其他社会成员更应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应享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关心关爱。

二、平湖市残疾人救助的基本体系近几年来,随着平湖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残疾人的生活状况也在不断改善和提高。对残疾人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了涵盖康复、教育、就业培训、生产生活、养老、医疗、住房、法律等八大方面的救助内容,基本建立起了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1、实施了康复及医疗救助制度 一是积极开展各类康复工程。2004年,全市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462例,共补助资金9.24万元,聋儿语训12人,补助0.48万元。2005年,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423例,补助资金12.69万元。聋儿语训16人,补助0.81万元。2006年,实施白内障复明及青光眼手术380例,补助资金11.52万元,聋儿智残儿训练10人,补助0.57万元,为8人安装假肢及辅助器具,补助资金1.86万元。此外,还每年为有需求的残疾人赠送轮椅、助听器、手杖等。去年,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对全市265名处在低保边缘参加城乡合作医疗的特困残疾人个人负担部分(每人50元)予以全额补助,共发放补助资金13250万元。该做法从一定程度上防止和缓解了部分残疾人家庭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为低保边缘残疾人家庭构筑了医疗保障。二是基本建成二十分钟康复圈。全市共建立康复中心10个,康复示范站35个,康复站130个,基本满足了残疾人康复需求。

2、实施了社会保障救助制度 2006年,市残联出台了《贫困残疾人个体工商户社会养老保险补助实施办法》。办法规定:对从事个体经营的贫困残疾人依法参加基本社会养老保险的,对其个人实际缴纳部分,前5年给予每年25%的补助,补助标准按市社会保障局每年公布的自谋职业者缴纳社会养老保险的最低标准。06年,共为5名个体工商户发放养老金补助3300元,2004年开始,依托镇(街道)敬老院创办了10所重度残疾人托管托养所,到2006年,全市有127人重度残疾人住进了“新家”。每年市残联补助残疾人托管托养所达10万元。

3、实施了困难学生就学补助制度 为促使残疾学生及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与其他健全学生一样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市残联出台了《平湖市残疾人学生及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就学补助办法》。到06年底,全市义务教育龄段残疾儿童325名,已入学324名,入学率99.69%。特别是2006年根据《平湖市残疾人学生及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就学补助办法》启动的“知识改变命运,爱心托起希望”助学工程,更是为全市残疾学生及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就学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全市共有429名学生得到了28万元的助学补助款。在受资助学生中,义务教育段的59人,高中、中专的230人,大专的66人,本科的72人,研究生2人。

4、实施了就业培训援助制度 一直以来,平湖市采取特别扶助政策,多渠道、多形式安排残疾就业。到06年底,福利企业集中安置残疾人2025人,按比例安置就业2856人。04年至06年,投入资金3.78万元,累计培训残疾人1261人次。规范了扶贫基地建设,加大了对扶贫基地、种养业户的扶持力度。全市现有扶贫基地8个,04年至06年,累计发放基地安置残疾人补助款达20.93万元,发放小额信贷贴息21.55万元。直接补助到残疾农户手中的种子种苗补助款更是受到了各镇(街道)农村残疾人的欢迎。三年已累计发放补助款40.37万元。

5、实施了危房改造工程 为使农村贫困残疾人居有所、住有屋,04年投入5.6万元改造了28户困难残疾家庭的危房,05年投入46万元改造了92户困

难残疾人的危房,06年,又投入16.8万元对56户危房户进行了改造,基本实现了残疾人家庭危房出现一户改造一户的工作目标。

6、实施了残疾法律援助工作 2002年4月,市残联会同市司法局,成立了平湖市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法律援助站,已接受法律咨询2100多人次,提供援助26起,使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了维护。

7、实施了生活困难救助制度

近年来,政府始终把解决困难群众,特别是贫、特困户的生产生活问题作为一项民生、民心工程来抓。就对困难残疾人而言:一是实施了低保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实行“应保尽保”,到2006年底,全市共有840户927名残疾人享受了低保政策,占了全市低保户的近三分之一;二是实施了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困难补助制度,2006年市政府出台了《平湖市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困难补助暂行办法》,规定了对无劳动能力,无固定经济来源、常年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的和无劳动能力、无固定经济来源、重度精神残疾的残疾人予以每月100-200元的补助,目前全市有180名重度残疾人享受了这一政策;三是实施了低保残疾人家庭的特殊救助。对低保残疾人家庭除享受政府低保补助政策外,市残联又对低保残疾人每人每月50元的补助。05年,对全市854户944名低保残疾人予以了56.64万元的补助,06年共对840户927名低保残疾人予以了55.62万元的补助;四是实施了对低保边缘户的困难补助。市残联每年对处于低保边缘户的困难残疾人予以困难补助。04年对200户低保边缘户予以补助,共补助10万元,05年对230户予以补助,共补助11.5万元,06年对280户予以补助,共补助14万元。

8、其他形式的社会救助渠道日益拓宽,作用越来越显现近年来,平湖市各个层面、各种形式的残疾人社会救助渠道不断拓宽,救助力度不断增强。如:扶贫结对、节日慰问救助、因病因灾等的临时救助、慈善救助、城镇低保残疾人的住房补贴等,成为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中有力的补充。

三、我市残疾人社会救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平湖市在残疾人社会救助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并为残疾人解决了一些生活、生产困难,但仍存在残疾人家庭的基本生产生活难、子女上学难、家庭成员就医难等几大突出问题,相对于全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全市人均收入而言,残疾人的生活状况仍不容乐观。造成残疾人家庭生活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有这样几个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并有待解决:

1、救助存在政策断层。由于受资金条件限制,这些年,我市对残疾人采取的一系列救助措施,基本上都是以低保为标准,并向其倾斜。这就使得一些家庭收入稍高于低标准、处在低保边缘的残疾人很少或很难获得有效的救助,致使他们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比低保户更困难。据不完全统计,全市这类残疾人大约有265人。

2、救助水平仍然偏低。以低保标准为例。现行标准为城市居民人均每月270元,农村居民人均每月170元。且大部分享受到的还不是全额,而是补差。这一标准,只能解决吃饭问题。残疾人除了日常基本开支外,与健全人相比,还有一些特殊的开支,如康复需要的医疗费等,这些开支,仅靠低保是不够的。同样,去年出台的生活不能自理困难残疾人每月100元、200元补助标准也属偏低。

3、救助内容不够全面。我市目前采取的救助措施,大多集中在对残疾人的经济补助,但残疾人所需要的救助内容还远不只这些,还应有权利救助、心理救助等。

4、救助体系还不完善。虽说目前我市对残疾人的救助体系已初具规模,但总体上还存在各职能部门“单打一”、各自为政的局面,一些救助依然以临补为主,缺少长效机制的保障。

四、加快我市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建议 发展残疾人事业,改善残疾人状况,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实现《平湖市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到“十一五”末,我市残疾人基本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政府还须加大扶持力度。为此,笔者有如下建议:

1、建立长效机制。建议政府在整合已有政策、已有部门资源的基础上,建立救助残疾人的长效机制,变“单打一”为“团体赛”,从制度层面来保障平湖市残疾人的生活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2、完善救助内容。在继续抓好残疾人经济补助的同时,有针对性的抓好有康复需求残疾人的康复救助,使他们早日走出家庭,走向社会;抓好有劳动能力残疾人的就业救助,使他们早日勤劳致富;抓好有心理障碍残疾人的心理救助,通过激发“潜能”,促使他们自助、参与社会。等等

3、提高救助额度。要根据全市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消费水平等情况,使救助额度逐年有所提高,从而改善残疾人的生活水平。

残疾人救助申请 篇8

根据国务院《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XX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X政规〔2018〕X号)和《XX市政府印发<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办法>的通知》(X政规〔2019〕X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主要内容

(一)救助对象。

救助对象为符合救助条件的0-6周岁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优先救助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残疾儿童和儿童福利机构收留抚养的残疾儿童;残疾孤儿、纳入特困人员供养范围的残疾儿童。

(二)救助条件。

1.具有本县户籍,有康复需求的;

2.经县级或县级以上专业医疗机构诊断并评估认定,有相应康复适应指征,通过康复服务可以达到功能重建或改善的;

3.残疾儿童家庭或监护人能保障受助残疾儿童在定点康复服务机构接受康复训练的;

(三)救助内容和标准。

救助内容以减轻功能障碍、改善功能状况、增强生活自理和社会参与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手术、辅助器具配置和康复训练等。服务项目及补助标准按《XX县0-6周岁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救助补助标准》执行(见附件)。

(四)工作流程。

1.申请。残疾儿童监护人向县残联提出申请。监护人也可委托他人、社会组织、社会救助经办机构等代为申请。申请时应如实提供残疾儿童、监护人(代理人)的身份证明和残疾儿童的残疾人证或县级及以上专业医疗机构诊断证明及其他相关证明材料,填写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申请表。

2.审核。县残联按照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相关标准和规定负责对残疾儿童相关情况进行初审核、认定,按程序办理相关手续。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残疾儿童;以及残疾孤儿、纳入特困人员供养范围的残疾儿童的救助申请,由县残联与民政、扶贫部门进行相关信息比对后作出决定。

3.救助。符合救助条件的,由残疾儿童监护人(代理人)在相关定点康复训练服务机构范围内自主选择机构并接受康复服务。必要时,由市残联和卫生健康等部门指定的医疗、康复机构做进一步诊断、康复需求评估。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服务机构由县残联会同卫生健康局、教育和体育局、民政局等部门按照公开择优原则选择确定。跨地区接受康复服务的残疾儿童,需经县残联开具转介手续至市残联,市残联审定同意后,转介至省内定点残疾儿童康复机构接受康复服务训练。

定点康复服务机构接收残疾儿童时应核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申请表和残疾儿童身份信息,填写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接收表,并在3个工作日内反馈县残联。定点康复服务机构根据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申请表,按照残疾儿童实际康复需求和康复服务技术标准与规范,为残疾儿童提供个性化康复服务。定点康复服务机构应建立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如实填写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记录表,做好医疗、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适配等服务记录。康复服务机构要严格按照各类残疾儿童康复项目服务规范开展康复服务。

4.效果评估。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服务机构要对在训残疾儿童每进行阶段性康复评估。县残联牵头建立专家技术指导组,每年组织专家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服务机构进行康复服务效果评估。对未达到评估效果的定点康复服务机构责令进行整改,整改期限为6个月。对未按规定期限整改到位且符合法律规定的,依法解除服务协议,取消定点服务资格。

5.资金结算。采取市、县两级结算方式,在定点康复服务机构接受康复服务发生的费用,定点康复服务机构在服务结束后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费用结算表及费用明细报县残联。

残疾儿童在定点康复服务机构接受康复救助项目服务发生的费用,经县残联审核后与定点康复服务机构直接结算。结算周期按季度和实际发生的支出进行结算。县残联救助的残疾儿童经转介到异地定点康复服务机构接受康复救助项目的,经县残联审核后与定点康复服务机构直接结算。

在资金结算过程中要简化手续,方便残疾儿童和定点康复机构,努力实现“最多跑一次”、“一站式结算”,切实提高便民服务水平。

(五)经费保障。县政府应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资金纳入政府预算。在中央、省财政补助资金不足的情况下,由县政府通过财政预算安排给予落实。

二、组织实施

县政府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政府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重要内容,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单位和个人加大行政问责力度,对违纪违法的严肃追究责任。残联组织和教育、民政、财政、医疗保障、卫生健康、市场监管等部门要分工协作,共同组织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

县残联要切实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会同相关部门做好宣传发动、儿童残疾筛查、定点康复服务机构准入与退出监管、救助对象评估审核工作;组织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检查、指导、评估、培训等工作。县残联牵头制定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服务机构准入标准和服务规范。对康复资金使用进行检查、监督。

县教育和体育局支持幼儿园开展融合教育;具备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服务机构条件的特殊教育学校、融合教育幼儿园开展0—6周岁残疾儿童康复服务,为残疾儿童就近就地提供康复服务。

县民政局负责福利机构收留抚养的残疾儿童以及残疾孤儿、纳入特困人员供养范围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加强对所属康复机构的组织管理和有效监管。具备条件的康复训练机构要积极将残疾儿童纳入康复服务当中去。持续开展“XX计划”、“XX爱心助残”工程等项目,抓好推进落实。对低保家庭及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仍有特殊生活困难,符合条件的,可通过临时救助、慈善救助予以救助。

县财政局负责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做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

县医疗保障局负责对纳入医疗保险范围的定点医疗机构为参保人员提供的医疗服务行为进行管理、监督,做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将符合规定的残疾儿童康复项目纳入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并逐步扩大支付范围,提高报销支付比例。

县卫生健康局负责医疗康复机构的资质审定和管理监督,加强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康复技术培训。落实《0—6周岁儿童残疾筛查工作规范(试行)》,建立新生儿及儿童致残性疾病和出生缺陷筛查、诊断、干预一体化工作机制。

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要做好营利性康复机构登记注册,加强对康复机构价格行为监督,督促康复机构建立健全内部价格管理制度,对康复机构价格违法行为依法严肃处理。

三、有关要求

(一)加强能力建设。

1.提高举办康复机构的能力。县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残疾人数量、分布状况、康复需求等情况,制定康复机构设置规划,举办公益性康复机构,将康复机构设置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用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服务管理综合信息平台。

2.提高机构和人员服务能力。加大对儿童康复机构设施、设备投入,不断提升机构服务能力;加强康复人才教育培训培养,不断提高康复服务从业人员能力素质;切实加强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经办能力,确保事有人做、责有人负。

3.提高社会力量康复服务能力。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康复机构建设,鼓励多种形式举办康复机构。社会力量举办的康复机构和政府举办的康复机构在准入、执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非营利组织财税扶持、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执行相同的政策。充分发挥村(居)民委员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慈善组织和残疾人专职委员、社会工作者、志愿服务人员等作用。

(二)加强综合监管。

1.完善部门协作监管机制。教育和体育局、民政局、卫生健康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有关部门和县残联要按照各自职责完善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服务机构管理相关政策,共同做好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服务机构监督管理。

2.建立定期检查综合评估机制。县残联协教育和体育局、民政局、卫生健康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指导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服务机构规范内部管理、改善服务质量、加强风险防控,及时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和安全责任事故,确保残疾儿童人身安全。

3.建立联合惩戒机制。县残联协民政局、卫生健康局等部门要建立覆盖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和救助对象家庭的诚信评价和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建立黑名单制度,做好公共信用信息记录和归集工作。

4.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县财政局、审计局等部门要加强对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防止发生挤占、挪用、套取等违法违规现象。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和资金筹集使用情况要定期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三)加强宣传动员。

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县有关部门要加大残疾预防和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政策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和公益短信、微信、微博、网络等新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政策解读和宣传教育,强化政府主导、全民关爱的责任意识,积极引导全社会强化残疾预防和康复意识,帮助残疾儿童监护人准确知晓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相关内容。建立健全舆情监测预警和应对机制,理性引导社会舆论和家庭预期,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宣传报道先进事迹,营造关心、支持残疾儿童康复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全面实施。

附件:

XX县0—6周岁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救助补助标准

序号

项目内容

补助标准

资金来源

备注

聋儿人工耳蜗

7.5万元。其中:人工耳蜗产品采购4.5万元,手术费1.2万元、康复训练费1.8万元/年(10个月)。

中央、省财政

耳蜗产品及手术一次性救助。

康复训练0-6周岁年龄段内可连续救助。

聋儿助听器

2.16万元。其中:助听器产品采购0.24万元,验配费0.12万元,康复训练费1.8万元/年(10个月)。

中央、省财政

助听器产品一次性救助。康复训练0-6周岁年龄段内可连续救助。

肢体残疾儿童

康复训练费2万元/年(10个月)。

中央、省财政

康复训练0-6周岁年龄段内可连续救助。

矫治手术1.72万元。其中:手术费1万元,术后矫形器装配0.72万元。

一次性救助。

智力残疾儿童

康复训练费1.8万元/年(10个月)。

中央、省财政

康复训练0-6周岁年龄段内可连续救助。

孤独症儿童

康复训练费1.8万元/年(10个月)。

中央、省财政

康复训练0-6周岁年龄段内可连续救助。

辅助器具适配

视力残疾儿童人均1000元。

中央、省财政

适配视力类辅具2年内不重复补助。

肢体残疾儿童大腿假肢3000元、小腿假肢1200元、膝离断和髋离断假肢

装配假肢1年内不重复补助;装配矫形器1

5000元。矫形器装配人均1500元。其他肢体类辅具补助人均1000元。

上一篇:行政部专员岗位职责下一篇:中考作文题预测:人生应永不言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