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披露内部审批表(推荐7篇)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企业管理当局自愿或按照既定的披露要求将企业内部控制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评价的信息以公开报告的形式提供给利益相关者, 供市场理性判断投资价值, 以满足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的一种行为。李明辉等 (2003) 认为, 从会计管制的角度看,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容可分为强制性披露和自愿性披露。强制性披露是按照公认会计原则和其他法律、法规的要求, 必须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内容。自愿性披露是企业自愿披露在公认会计原则和其他法律、法规所作的最低要求之外的内容。对于投资者而言, 强制披露的信息与自愿披露的信息是相互补充的信息来源, 内部控制信息的自愿性披露和强制性披露都是必须的, 二者缺一不可。
2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意义研究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可以提高企业管理当局内部控制的意识, 促进管理当局完善内部控制, 同时可以为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附加信息。具体意义如下:
2.1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披露履行受托责任的一种信号传递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 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管理当局承担了合理、有效管理与运营委托方所交付的资源的责任, 必须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 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并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委托方可以根据管理者的经营业绩做出继续原有契约, 还是终止契约的决策。因此, 管理当局有职责建立完善并有效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 通过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可以表明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而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估并披露评估结果, 可以向证券市场投资者传递管理当局履行了受托责任这一信号。
2.2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可以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及时地发现舞弊, 从而有效降低财务报告舞弊的负面影响。Hermanson (2000) 以问卷调查的方式, 考察了美国银行家、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证券经纪人、公司董事、公司主管、分析师、注册会计师和内部审计师9类财务报表使用者对内部控制信息的需求, 其调查结论为: (1) 强烈肯定内部控制对企业管理和减少错弊的作用; (2) 认为提供内部控制信息可以促使管理层改进内部控制、加强监督, 审计师的验证则可进一步强化这一作用。
2.3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可以向外部使用者提供增量信息
内部控制报告, 提供了额外的与决策有用的信息。通过内部控制报告, 用户可以一定程度上了解企业管理控制是否有效。如果企业有着良好的控制制度, 则企业的经营有序而有效, 能够防范经营活动中的风险。反之, 如果企业的内部控制混乱, 则风险较大, 用户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就必须谨慎, 因此, 信息的外部使用者在进行决策时, 除了根据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盈利状况等数量指标外, 还较为关注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健全性。
2.4披露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可以降低代理成本
由于管理者行为导致的企业价值下降部分会以分红和其他报酬降低的形式强加给管理者, 也就是代理成本最终将由管理者承担。为自身利益考虑, 管理当局就有使监督成本保持最低的动机。因此, 管理当局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需要设置内部控制制度, 让委托人充分了解经理人员的努力程度, 以降低委托人对管理报酬做出逆向调整的风险。因此, 管理当局会定期对本企业的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并将结果提供给外部信息使用者。
3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成果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可以提高企业管理当局内部控制的意识, 促进管理当局完善内部控制, 同时可以为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附加信息。因此国内外对此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研究。
3.1国外研究成果
Fama等 (1983) 发现了独立董事对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促进作用。Krishnan (2005) 将SOX法案实施以前更换外部审计并披露了内部控制问题的公司样本与对比样本进行比较, 发现审计委员会独立性强、具有财务会计专业人士的公司存在内部控制问题的可能性非常小。Ashbaugh-Skaife, Collins & Kinney (2007) 研究了SOX强制审计之前的内部控制缺陷披露, 发现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经营的业务更加复杂、近期有组织变革、会计风险更高、审计师辞聘现象更多, 可用于内部控制的资源更少。
3.2国内研究成果
李明辉、何海和马夕奎 (2003) 对我国2001年1147家A股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进行了研究, 发现除了4家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因中国证监会的特殊披露要求披露得较为详尽外, 其它880家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上市公司中, 大多数披露流于形式, 且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动机不强。王文华等 (2006) 认为, 应该通过法律法规规定上市公司必须实行强制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作为上市公司定期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同公司年度报告一起披露。吴曙霞 (2007) 研究发现, 我国上市公司尚缺乏自愿披露内部控制状况以向外部投资者传递企业质量信号的动力。方红星、孙翯、金韵韵 (2009) 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总体水平较差, 但在2003-2005年间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上市公司是否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与是否在海外交叉上市、是否聘请“四大”进行外部审计、资产总规模、资产净利率、独立董事人数占董事总人数的百分比显著正相关, 与外部审计意见类型显著负相关, 与监事会规模、是否设立审计委员会以及样本年度正相关。
综合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国外对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已经由自愿性披露演化为强制性披露, 重点关注信息披露与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和财务报告质量的关系。国内对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起步较晚, 现阶段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的研究, 分析其存在问题, 并提出相关改进措施。
4完善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制度性建议
根据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国际比较, 本文认为应该从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环境和加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建设两大方面入手, 进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范化管理。因此本文建议:
4.1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制度环境
4.1.1 树立投资者法律保护观
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中, 不仅考虑大股东利益, 而且应特别考虑中小投资者利益, 树立保护中小投资者理念。首先, 将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相关规定, 上升到法律层次, 可以增补到《公司法》、《证券法》和《会计法》的有关章节中, 也可以借鉴美国模式, 单独立法。其次, 启动证券市场的民事赔偿机制, 借鉴美国《SOX法案》经验, 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特点, 加大违规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处罚力度, 以增加信息披露违规成本。第三, 将目前分别由上交所和深交所分别颁布并实施的《内部控制指引》, 整合后由中国证监会统一制定并监督实施。
4.1.2 发挥声誉机制对法律机制的补充与替代功能
声誉机制是一种成本更低的维持交易秩序的机制, 对法律机制具有一定的替代性。目前声誉机制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特别是, 在许多情况下, 法律是无能为力的, 只有声誉能起作用。资本市场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 声誉机制是维持证券交易和公司治理结构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机制。因此应该给上市公司一定的发挥空间, 即内部控制信息应该以“强制性披露为主、自愿性披露为辅”的政府监管新思维。
4.1.3 强化市场机制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市场机制包括资本市场、控制权市场、经理市场、产品和要素市场和债权市场。在竞争性的产品市场上, 公司为了获得相对于其竞争对手的比较优势, 有充分动力通过信息披露向投资者传递公司未来前景看好的“信号”, 以改善公司形象, 突出公司的竞争优势来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因此, 产品市场竞争力对公司是否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概率有正向影响。
4.2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
4.2.1 规范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形式和格式
从内部控制报告的披露位置来看, 上市公司或者在年报“公司治理结构”一节中予以披露;或者单独形成文件披露;或者以“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的形式在公司治理结构章节中披露, 冠以“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标题;或者在监事会报告中披露。
4.2.2 规范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内容
借鉴美国SEC规定, 建议中国证监会统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内容, 具体包括: (1) 内部控制评价的目的和责任主体。明确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的责任, 可促使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的关注和重视; (2) 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和所依据的标准。公司管理当局应该说明内部控制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标准; (3) 内部控制存在固有缺陷的声明。管理当局应该说明内部控制的存在固有缺陷;衡量重大缺陷严重偏离的定义, 以及确定严重偏离的方法及相关责任人。 (4) 改进措施。披露所有在评估过程中发现的控制缺陷, 以及针对这些缺陷的补救措施及补救措施的实施计划等。
4.2.3 规范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责任主体
应将内部控制的责任落到实际掌握公司权力的人身上, 即董事会或管理当局。董事会负责披露, 监事会负责监督, 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负责评估审核, 董事长做为第一责任人, 进一步强化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高管人员以及董事会下设各个委员会、独立董事等对公司内部控制方面相关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公平性等方面的责任, 对虚假记载、重大遗漏以及误导性陈述等行为形成有效的法律约束机制。
4.2.4 规范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审议程序和评价核实机构
研究发现,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审议程序和评价核实主体比较混乱。部分公司的内部控制报告仅由董事会审议后就予以披露, 而未按沪深两市交易所《编制年报通知》的要求由监事会、独立董事对内部控制报告发表意见;个别公司的内部控制报告甚至由审计委员会提出, 董事会对其持何种意见也未见披露。建议上市公司董事会下设的专业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企业内部控制, 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 提交董事会、监事会表决, 独立董事发表意见, 并协调内部控制审计及披露等相关事宜。
4.2.5 规范内部控制的评价标准, 建立统一的评价方法体系
目前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效率低下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就是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体系。事实上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评价, 主要包括对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和运行有效性的评价。具体包括:第一, 是否评估了企业内部所面临风险;第二, 内部控制设计的方法是否适当;第三, 内部控制建设的时间进度安排是否科学、阶段性工作要求是否合理:第四, 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组织是否有效;第五, 人员配备、职责分工和授权是否合理;第六, 是否有内部控制自查计划并有效实施自查;第七, 是否建立纠错与整改的机制;第八, 评价期内是否出现过重大风险事故等。
参考文献
[1]Fama, E.and K.French.Industry Cost of Equity[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7, (43) .
[2]方红星, 孙翯, 金韵韵.公司特征、外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信息的自愿披露——基于沪市上市公司2003—2005年年报的经验研究[J].会计研究2009, (10) , 44-52.
关键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因素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信息披露的质量和状况还不完善,无论是立法还是制度管理都有很长的路程要走。本文以美国《萨班斯法案》和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基础,对我国上市公司目前实际的信息披露状况作出分析讨论,旨在推动我国证券市场建设和保护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1.评价依据
上市公司的内部信息控制由企业董事会和管理层发起的,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过程,形成评价结论,并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一般来说评价标准是将财政部的《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以及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规定作为实施企业控制评价的依据(杨有红等,2011)。
本文通过参考分析2011年沪市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内部控制评估报告的核实评价意见的评价依据调查整理可以看出: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估评价依据和对内部控制评估审核评价依据的调查整理可以看出在披露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公司中,大部分选取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作为评价的标准,比例大概占到55%,另外还有部分以《上市证券交易所内部控制指引》作为企业评价的依据,还有部分公司并没有明确说明其评价的依据标准,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在做评价时标准具有不确定性使用的缺乏规范和指引。企业可能会因多重的评价标准选择,影响到其评价结果的科学、准确和严谨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近几年的报告中,上市公司提到的内部控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包括:《上交所内部控制指引》、《深交所内部控制指引》、《证券法》、《公司法》、《商业银行法》等。然而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对内部控制披露的要求不一,详略不同,对披露主体也是各有不同,这就造成了披露上的差异。有些上市公司为了降低披露成本或为了掩饰公司的内部控制缺陷,往往选择那些对内控披露要求较低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2.公司的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关系非常密切,董事会作为内部治理结构的核心,应是最熟悉公司内部控制情况的部门。本文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规模还不合理,内部不明确,甚至还存在所有者与管理者的角色交叉重叠的现象,这些问题都影响其职能效应的有效发挥,影响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有效性。
截止到2011年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都建立了独立董事制度,可以说独立董事制度已经初具雏形,但是就实际执行效果看,很多独立董事人数都没有占到董事会人数的三分之一。因此可以说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还是缺乏主动性的。这一点可以通过加强审计委员会的检查监督职能提升内部控制的效果,让上市公司信息的披露更为客观、严谨。
3.监管力度
到目前,对违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定的行为,我国仍没有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关监管部门也没有对此做出明确的规定。因此当上市公司没有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或披露与实际情况不符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审核报告时、或是披露不实虚假报告时,相关责任主体应该负怎样的责任,都没有一个具体的处理规定。
从中可以看出,有一部分上市公司没有按照相关规定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但是从该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对上市公司的处罚力度十分轻,遭受处罚的公司寥寥可数,并且可以看出ST公司遭处罚的比重有70.21%。通过前面表格的分析,我们知道ST公司的内部控制披露情况并不理想。笔者认为ST公司因自身的种种不足,较容易为了违反法律法规,并且也不愿意信息使用者了解其内部信息,缺乏披露的动力;需要经过多年得努力和发展才能够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笔者认为董事会和管理层出具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企业合法合规地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
4.财务报告质量
财务报告质量直接影响企业信息披露真实性,也是财务报告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与被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公司相比,无论是出于提醒报表使用者对强调事项潜在风险的关注而出具的非标准审计意见报告、还是上市公司拒绝按审计调整建议对会计报表进行调整,以及审计范围受到限制而出具的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都表明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根据巨潮资讯网、上海证券交易所数据2011年整理所得的数据情况可以看出,表中调查分析的上市公司中被出具否定意见的为零家,其中810家被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占了被调查公司总数的93.97%,大部分公司在被审计时被出具了无保留意见,其中一部分公司的信息披露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通过以上统计可以看出,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保证财务报告信息披露质量的重要条件和基本措施之一,对上市公司信息使用者充分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意义重大。
本文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的进行评价,从上市公司的公司的治理结构、监管力度、财务报告质量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指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仅是整个充分信息披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保证财务报告等信息披露質量基本条件和措施之一,对上市公司和信息使用者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者单位: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参考文献:
[1]杨有红,汪薇.2006年沪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J].会计研究,2008(3):35-42.
[2]杨有红,陈凌云.2007年沪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研究——数据分析与政策建议[J].会计研究,2011(6):58-64.
[3]钟磊,董渊晟.2008年深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研究[J].财会审计,2010(6):131-132.
[4]宋蔚蔚.对新规范下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思考[J].财会月刊,2008(12):11-12.
[5]方红星,孙翯,金韵韵.公司特征、外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信息的自愿披露—基于沪市上市公司2003-2005年年报的经验研究[J].会计研究,2011(10):44-51.
制度名称
货币资金授权审批制度
受控状态
文件编号
执行部门
监督部门
考证部门
第1章
总则
第1条
为规范资金支付审批程序,明确审批权限,有效控制企业成本费用及资金风险,保障各项经营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特制定本制度。
第2条
企业所有的支出依照已批准的预算及审批程序核准后支付。
第3条
企业对资金的支付实行分级授权批准制度。
第4条
本制度所称的货币资金是指企业在资金运作过程中停留在货币阶段的那一部分资金,是以货币形态存在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
第5条
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各职能部门。
第2章
货币资金管理的原则与依据
第6条
为加强企业对货币资金的管理,本企业实行资金预算制度,资金预算的编制和审批严格遵循资金预算流程的规定。
1.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资金预算,对企业的资金管理工作起指导性作用。
2.企业根据资金预算和月度工作计划,编制月度资金预算,作为企业月度资金管理的指令性标准。
第7条
企业财务部设资金管理岗,负责收集各部门的月度资金收支计划,编制企业的月度资金预算,并提交企业月度工作会议讨论批准。
第8条
批准后的月度资金预算是企业下月资金使用的准则,必须严格遵守。预算外资金的使用由使用部门申请,副总经理、总经理共同批准后,财务部方可办理。
第3章
资金支付的程序规定
第9条
企业各职能部门应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货币资金支付业务。
1.支付申请。各职能部门或个人用款时,应提前向审批人提交货币资金支付申请,注明款项的用途、金额、预算、支付方式等内容,并应随附有效经济合同或相关证明。
2.支付审批。审批人应当根据货币资金授权批准权限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对不符合规定的货币资金支付申请,审批人应当拒绝批准。
3.支付复核。财务部复核人应当对批准后的货币资金支付申请进行复核,复核货币资金支付申请的批准程序是否正确、手续及相关单证是否齐备、金额计算是否准确、支付方式是否妥当等。复核无误后,交由出纳人员办理支付手续。
4.办理支付。出纳人员应当根据复核无误的支付申请,按规定办理货币资金支付手续,及时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册。
第4章
货币资金支付申请的授权审批规定
第10条
企业资金支出申请的审批权限类别。
1.审核:指有关管理部门及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对该项开支的合理性提出初步意见。
2.审批:指有关领导根据审核意见进行批准。
3.核准:指财务部负责人或指定人员根据财务管理制度对已审批的支付款项从单据和数量上核准并备案。
第11条
企业预算内资金审批权限规定。
各职能部门资金支出申请按规定经领导审批后须由财务部门核准。具体各类用款的审批权限如下表所示。
企业预算内资金审批权限说明表
工作事项
使用部门
部门长
财务部长
财务总监
总经理
固定资产购置
―
万元
提出①
审核②
审核③
审批④
―
万元
提出①
审核②
审核③
审核④
审批⑤
货款支付
―
万元
提出①
审批②
审核③
审核④
10―
万元
提出①
审核②
审核③
审核④
审批⑤
办公费
提出①
审批②
审核③
审批④
招待费
提出①
审批②
审核③
审核④
审批⑤
差旅费
提出①
审批②
审核③
审批④
培训费
提出①
审批②
审核③
审批④
通讯费
提出①
审批②
审核③
审批④
宣传广告费用
3万元以内
提出①
审批②
审核③
审批④
3万元以上
提出①
审核②
审核③
审核④
审批⑤
利息支出
提出①
审核②
审批③
工资、奖金、福利
提出①
审核②
审核③
审核④
审批⑤
对外捐款赞助
提出①
审核②
审核③
审核④
审批⑤
对外单位借款
提出①
审核②
审核③
审核④
审批⑤
第12条
企业预算外资金审批权限规定。
企业预算外资金支出的审批程序为:使用部门提出申请,财务部审核,总经理或总经理授权审批。
第13条
企业货币资金支出必须逐级审批,各级经手人必须签署审批意见并签字,严禁越级审批。
第14条
超过10万元的资金使用,必须经过总经理的审批,批准后财务部方可办理。
第15条
财务部资金管理专员负责保管财务印章,严格按照上述资金支出审批权限与程序监督各项资金支出的执行情况,同时资金主管应定期向财务总监、总经理汇报资金收付情况。
第5章
附则
第16条
本制度由企业财务部负责制定、修订及解释,本制度自总经理办公会审批通过之日起执行。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修改标记
修改处数
2016 6 年第 1 11 1 期(总第 2 23 35 5 期)
吉林省科技厅行政审批 办公室2016 年 年 1 11 1 月 月 3 30 0 日
[项目审批]11 月 1 日至 11 月 30 日,科技厅行政审批办受理行政审批项目共计 125 件,其中承诺件 17 件,即办件 108 件。经过认真审核,全部行政审批项目在规定时限内办理完毕。
一、技术合同登记 7 17 份,技术交易总额 9 1767.59 万元
(一)技术开发(委托)合同 14 份,合同金额 1734.60
万元。
1.长春理工大学与北京旋极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某型履带车 XX 镜视频记录器”技术开发(委托)合同,合同金额 150 万元。
2.吉林省中天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与吉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签订“吉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可降解塑料制品电子信息追溯监管平台建设”技术开发(委托)合同,合同金额 210 万元。
3.吉林省中天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与吉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签订“吉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企业公示系统项目”技术开发(委托)合同,合同金额 889.2 万元。
4.吉林农业大学与白山市环境保护局浑江区分局签订“白山市浑江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技术指标开发研究项目”技术开发(委托)合同,合同金额 23 万元。
5.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与广东宁源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签订“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软件开发”技术开发(委托)合同,合同金额 23.9 万元。
6.吉林农业大学与通化市环境保护局东昌分局签订“通化市东昌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技术指标开发研究项目”技术开发(委托)合同,合同金额 27 万元。
7.吉林省洪盛科技有限公司与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签订“吉林质监门户站群程序升级开发”技术开发(委托)合同,合同金额 3 万元。
8.长春理工大学与成都凯天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激光制备飞行器防覆冰功能表面的新技术开发”技术开发(委托)合同,合同金额 32 万元。
9.吉林省中天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与吉林省人民防空办公室签订“吉林省人民防空办公室综合信息平台(一期)项目”软件开发技术开发(委托)合同,合同金额 342 万元。
10.吉林省金港计算机网络有限公司与吉林省人口什么科学技术研究院签订“吉林省出生证明信息核验系统”技术开发(委托)合同,合同金额 2.00 万元。
11.吉林农业大学与抚松县环境保护局签订“白山市抚松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技术指标开发研究项目”技术开发(委托)合同,合同金额 10.00 万元。
12.吉林省吉云物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长春理工大学签订“基于云的智能算法仿真实验平台”技术开发(委托)合同,合同金额 8.50 万元。
13.吉林省吉云物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长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签订“高职单独报名录取信息管理系统”技术开发(委托)合同,合同金额 4.0 万元。
14.吉林省吉云物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农安县招生委员会办公室签订“农安县中小学招生网上报名派位系统”技术开发(委托)合同,合同金额 10.0 万元。
(二)技术咨询合同 3 份,合同金额 32.99 万元。
1.吉林省水文水资源局长春分局与长春市水资源管理中心签订“长春市城区地面沉降监测及分析”技术咨询合同,合同金额 15.00 万元。
2.吉林省水文水资源局长春分局与长春市水资源管理中心签订“长春市城区地下水动态分析评价”技术咨询合同,合同金额 7.20 万元。
3.吉林省水文水资源局长春分局与长春市水资源管理中心签订“长春市水资源评价”技术咨询合同,合同金额 10.79 万元。
二、吉林省科技成果登记 8 108 项
吉林大学 5 5 项
玉米精深加工催化剂研发与产业化示范应用 吉林省半干旱区玉米秸秆还田关键技术研究 吉林省松嫩平原高粱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吉林省商品肉鸡健康养殖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吉林省汽车后市场培育及发展对策研究
吉林农业大学 3 3 项
高效多功能夹心肥料的示范与推广 蛋氨酸生物合成关键酶天冬氨酸激酶定向进化 玉米黄浆及淀粉发酵产小核菌多糖关键技术研究 长春中医药大学 3 34 4 项
推拿“束悗疗法”对大鼠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非阿片类镇痛中药有效成分对慢性痛模型大鼠神经异位放电及细胞离子通道的影响 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新药“青蓝口服液”临床前研究 阿尼西坦缓释片剂的研究 鹿茸多肽介导海马细胞增殖改善认知功能障碍的机理研究 马齿苋消渴胶囊(中药 5 类)的临床前研究 梅花鹿茸物质基础研究与补益脾肾药对产品开发 循经弹拨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针刺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心肌胶原蛋白表达水平影响研究 大蒜水提液对哮喘大鼠嗜酸性粒细胞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 参益安神片的生产工艺与质量标准研究 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调节实验性脑出血大鼠 HSP70 的机制研究 芒黄颗粒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的保护作用研究 基于均匀设计法评价藜芦与丹参配伍对急性血淤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中药资源普查数据支持下吉林省朝鲜淫羊藿特征分布规律研究 木通类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研究 鹿茸多肽调控心肌干细胞的定向分化作用及机制研究 基于 apelin/AKT 信号调节通路的参附药对抗心肌缺血作用机制研究 基于古今文献与现代数据挖掘技术的中医温病防治思路与方法研究 具有增强免疫力功能的保健食品“哈蟆油滴丸”的开发与产业化 新扶正除疫颗粒对细菌感染模型免疫及 TLR 信号途径影响的研究 人参小分子肽对脂多糖诱导的 BV-2 小胶质细胞活化的作用 黄连多糖对 2 型糖尿病大鼠抗氧化作用及 JNK/IRS1/PI3K/Glut4 信号通路影响的研究 三黄前必治浓缩丸临床前制备工艺研究 人参益智片对神经细胞保护和修复的机理研究 艾络康系列穴贴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止咳定喘贴防治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临床研究 基于双向发酵技术的三七药渣精细高质化研究 皮部理论为指导的背部推拿法对家兔机体局部免疫功能调节机制的研究
基于 COI 序列构建中国鹿科动物物种识别系统及鹿源药材的鉴别研究 参益安神片的开发与产业化研究 和解止痛方治疗偏头痛肝郁化火证临床研究 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调控实验性脑出血大鼠 NF-κB 信号通路的实验研究 结肠炎奇效颗粒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新药研究 北华大学 4 4 项
阔叶商品林活立木可控染色技术研究 农林生物质废弃物制备固体成型燃料关键技术研究 优质葡萄酒酿造用橡木桶的研究与开发 伐根缺氧高温防腐防虫处理技术研究及高附加值产品开发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3 3 项
平贝母新品种(系)选育 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输入对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机制 Ⅱ型猪圆环病毒抗原胶体金检测试纸条的研制 吉林医药学院 1 1 项
鹿茸多肽-胶原/壳聚糖缓释系统对骨折愈合影响的研究 吉林省人民医院 1 11 项
α1 微球蛋白在乙型肝炎中的表达及临床价值 VEGF 调节雌性生殖器官中基因表达谱的生物信息学研究 自体 CIK 与供体 CIK 细胞对原发性肝癌 TACE 术后维持治疗疗效评价及初步机制的探讨 IGFBP-2 siRNA 与脑胶质瘤细胞 STAT3 信号通路关系的研究 人肝表达趋化因子 CCL-16 表达水平与肠易激综合症的相关性研究 MicroRNA-199a-3p 作为人乳腺癌治疗靶点的机制研究 中药组方药物在体内诱导干细胞作用的研究 sCD163 与 2 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 PCOS 患者体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抗苗勒氏管激素的调节机制 臭氧对椎间盘突出症及骨关节疾病的防治机制与应用研究 宝石能谱 CT 冠状动脉 CTA 的临床应用:扫描模式的优化选择 长春市中医院 1 1 项
化瘀清散汤加味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 吉林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 1 1 项
腹膜透析和血液滤过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中的对比研究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1 10 0 项
优质绿豆新品种“吉绿 7 号”、“吉绿 8 号”示范
饲用活性肽对肉鸡蛋白质代谢调控的研究 溶磷生物肥料的高效利用技术及其产业化开发与示范 吉林省半湿润区玉米抗倒化控技术研究 玉米孤雌生殖单倍体诱导基因定位与遗传基础研究 吉林省优质地方鸡选育创新团队 吉林冻融黑土环境下转基因抗虫玉米土壤生态安全性评估技术研究及应用 粳型水稻高异交率两系不育系选育与应用 玉米黑粉菌在侵染发育过程中的自我抑制机理研究 大豆花叶病毒衣壳蛋白中和表位的精细定位与功能研究 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 2 2 项
保健食品五味丹草片的研究与开发 温经助阳中药塌渍疗法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技术的规范化研究 吉林省农业机械研究院 2 2 项
连续式厌氧搅拌固态沼气发酵技术的研究 寒冷地区规模化干法沼气发酵技术 吉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 2 项
吉林省促进中小企业技术转移科技资源共享服务 吉林省技术市场网络平台建设 吉林省蔬菜花卉科学研究院 5 5 项
华欣 吉杂 18 吉椒 17 号 吉椒 18 号 吉林省西瓜细菌性果斑病快速检测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吉林省民政厅 1 1 项
救灾储备物资管理规范 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2 2 项
农区草地螟预测预报技术规范 水稻二化螟测报调查规范 吉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 2 2 项
《我省优势竞技项目运动员合理营养的研究》 提高吉林省冬季优势项目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研究 吉林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协会 1 1 项
延边黄牛 育肥牛饲养技术规程
吉林市林业科学研究院 4 4 项
长白山濒危树种刺楸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珍贵阔叶树种大径材培育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松花湖水源涵养林植被恢复技术研究 长白山区野生百合引种及繁育技术研究 白城市林业科学研究院 1 1 项
沙地欧李产品加工技术研究 吉林省阳光建设 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1 1 项
房屋建筑安全排查和检测鉴定关键技术研究 修正药业集团长春高新制药有限公司 1 1 项
二丁颗粒二次开发 通化金马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 1 项
风湿祛痛胶囊工艺创新 通药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 1 项
中药大品种咽炎片二次开发 通化玉圣药业有限公司 1 1 项
红景天野生驯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生产示范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延边特产研究所)1 1 项
天麻无公害仿野生林间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基地建设 吉林标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 1 项
冬虫夏草菌的发酵粉关键技术攻关及产品开发 吉林三龙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1 1 项
城市污水厂污泥微波干化技术制造固体燃料 北京同仁堂吉林人参有限责任公司 1 1 项
应用规范化种植(GAP)成果培育优质人参及人参精加工产业化生产 吉林正方农牧股份有限公司 3 3 项
优质鸭肥肝生产技术成果转化及应用 优质特色鸭肥肝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长白飞鸭与优质特色鸭肥肝等系列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化 吉林省润禾滩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1 1 项
颗粒状腐植酸型土壤保水剂关键技术研究
分送:厅领导,机关各处室
抄送:省政府政务公开协调办公室
本期责任编辑:
梁克
桂保„2008‟1号
–––––––––––––★––––––––––––––
自治区国家保密局关于转发《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审批管理规定》的通知
各市、县国家保密局,自治区农垦局、自治区党委和自 治区级国家机关各委办厅局、各人民团体、各高等学校 保密委员会(保密领导小组):
为进一步规范涉密信息系统审批工作,加强涉密信 息系统保密管理,国家保密局制定了《涉及国家秘密的 信息系统审批管理规定》,现转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自治区国家保密局发布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保密局关于涉密计算机信息系统审批暂行办法》(桂保 „2002‟2号)同时废止。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保密局
2008年1月4日
主题词:涉密信息系统
审批管理规定
转发
通知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保密局 2008年1月4日印发
(共印550份)国家保密局关于《涉及国家秘密 的信息系统审批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以下简称“涉密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管理,确保国家秘密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及相关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涉密信息系统投入使用的审批管理。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涉密信息系统是指由计算机及其相关和配套设备、设施构成的,按照一定的应用目标和规则存储、处理、传输国家秘密信息的系统或者网络。
第四条 涉密信息系统审批应当遵循依据标准、规范程序、综合评估、确保安全的原则。
第五条 国家保密工作部门主管全国涉密信息系统的审批工作。市(地)级以上保密工作部门负责本行政 3 区域内涉密信息系统的审批工作。
第六条 保密工作部门依据国家有关保密法律法规和标准,对拟投入使用的涉密信息系统进行安全保密审查,并作出是否批准投入使用的决定。
未经保密工作部门审查批准,任何单位不得将涉密信息系统投入使用。
第二章 审批权限
第七条 国家保密工作部门负责审批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及其所属单位、国防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一级保密资格单位的涉密信息系统。
省、自治区、直辖市保密工作部门负责审批省直机关及其所属单位、国防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二、三级保密资格单位的涉密信息系统。
市(地)级保密工作部门负责审批市(地)、县直机关及其所属单位的涉密信息系统。
第八条 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保密工作机构在其职责范围内负责本部门、本系统涉密信息系统投入使 4 用审批的初审工作。
第九条 两个以上经批准投入使用的涉密信息系统需要网络互联时,应当按照下列规定报保密工作部门审批:
(一)有共同上级主管部门的,由其共同上级主管部门的保密工作机构审查同意并报同级保密工作部门审批;
(二)无共同上级主管部门的,经各自上级主管部门保密工作机构审查同意后,由系统使用单位分别报原批准的保密工作部门审批。
第三章 审批程序
第十条 申请投入使用的涉密信息系统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总体方案及安全保密方案已经通过由系统建设使用单位组织、其上级主管部门保密工作机构和保密工作部门派人参加的审查论证;
(二)承建单位具有相应的涉密信息系统集成资质;
5(三)具有负责日常系统安全保密管理的责任单位和健全的安全保密管理制度;
(四)通过国家保密工作部门授权的涉密信息系统安全保密测评机构的检测评估。
第十一条 具备本规定第十条规定条件的涉密信息系统,其建设使用单位应填写《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投入使用申请书》,向具有审批权的保密工作部门提出投入使用的书面申请,并同时报送有关涉密信息系统的下列材料:
(一)总体方案、安全保密方案及其审查论证意见以 及参加审查论证的人员名单;
(二)承建单位名称、承建内容及资质证明;(三)采用的安全保密产品、设施的目录及其检测证书;
(四)工程监理报告;
(五)安全保密检测评估报告;
(六)安全保密管理责任单位及人员配置情况;
(七)安全保密管理制度;
(八)使用、管理人员的安全保密培训情况。
第十二条 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及其所属单位建设使用的涉密信息系统,在申请审批前应当由各部委保密工作机构按照本规定第十五条和第十六条的有关要求进行初审,并出具初审意见。
初审通过后,按本规定第七条规定的审批管辖范围,分别由国家和地方保密工作部门审批。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及其所属单位的涉密信息系统,报国家保密工作部门审批;其他单位的涉密信息系统,由系统建设使用单位持初审意见报所在地的省(区、市)保密工作部门审批。
第十三条 军工集团公司总部的涉密信息系统,在申请审批前应当由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保密工作机构按照本规定第十五条和第十六条的有关要求进行初审,并出具初审意见。初审通过后,由各军工集团公司报国家保密工作部门审批。
军工集团公司所属单位建设使用的涉密信息系统,由各军工集团公司保密工作机构按照本规定第十五条和第十六条的有关要求进行初审,并出具初审意见。初审通过后,属于国防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一级保密资格单 7 位的涉密信息系统,由各军工集团公司报国家保密工作部门审批;其他单位的涉密信息系统,由系统建设使用单位持初审意见报所在地的省(区、市)保密工作部门审批。
第十四条 保密工作部门收到申请材料后,应当对材料是否齐备进行审核。符合要求的,应当受理并出具受理通知书。不符合要求的,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单位需要补充的材料。逾期不告知的,收到申请材料之日即为受理申请时间。
第十五条 保密工作部门应当依据保密法律法规和保密技术标准,对涉密信息系统的相关材料进行审查。审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建设过程是否符合保密管理规定;
(二)安全保密技术措施是否满足安全保密需求,是否符合国家有关保密法律法规和标准;
(三)采用的安全保密产品、设施等是否符合国家有关保密管理要求;
(四)安全保密管理措施是否符合国家有关保密管理规定和规范。
第十六条 保密工作部门根据材料审查情况可以进行现场审查。现场审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检测评估中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二)实际应用环境的安全保密情况;(三)安全保密措施落实情况;
(四)安全保密管理责任单位、人员落实情况。第十七条 对经审查符合要求的涉密信息系统,保密工作部门批准其投入使用,并颁发《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使用许可证》。对不符合要求的,保密工作部门提出书面整改意见,由系统建设使用单位进行整改后重新报批。
第十八条 保密工作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批准投入使用的决定。二十个工作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个工作日,同时应当将延长的决定和理由告知申请单位。
第十九条 涉密信息系统的相关资料,应由建设使用单位确定密级,并按相应密级文件管理。审批工作结束后,保密工作部门应当整理归档。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条 经国家保密工作部门批准投入使用的中央和国家机关所属单位、国防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一级保密资格单位的涉密信息系统,其建设使用单位应持《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使用许可证》复印件向所在地的省(区、市)保密工作部门备案。
第二十一条 经批准投入使用的跨地域的涉密信息系统,在下级网络接入前,其建设使用单位的保密工作机构应按本规定第十六条规定的内容,对下级接入网络进行检查。符合要求的,方可接入。
第二十二条 涉密信息系统使用单位应当加强对涉密信息系统运行和使用的管理,定期对系统安全保密状况、安全保密制度和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自查,并接受保密工作部门和保密工作机构的指导和监督。
第二十三条 保密工作部门和保密工作机构应当定期对投入使用的涉密信息系统安全保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安全保密隐患,提出整改意见,督促落实整改措施。
第二十四条 未经保密工作部门审批,擅自将涉密信息系统投入使用的,保密工作部门应当责成其立即停止系统运行;造成泄密的,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 已取得《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使用许可证》的建设使用单位,涉密信息系统发生以下变更之一的,应当及时向原批准的保密工作部门报告:(一)系统密级发生变化;(二)网络联接范围发生变化;
(三)系统所处物理环境或安全保密设施发生变化;(四)系统主要应用发生变化;
(五)系统安全保密管理责任单位发生变化。保密工作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决定是否对其重新进行检测评估和审批。
第二十六条 保密工作部门和测评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和各项规定。工作中营私舞弊、弄虚作假、泄露国家秘密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军队的涉密信息系统审批工作,按军队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1998年10月27日中央保密委员会办公室、国家保密局发布的《涉及国家秘密的通信、办公自动化和计算机信息系统审批暂行办法》(中保办发„1998‟6号)同时废止。
第二十九条 本规定由国家保密局负责解释。
一、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发展
近年来, 我国市场逐渐处于活跃发展时期, 出现了很多的相关法律法规, 很多公司发行股票或证券, 并明确了其披露主体, 在此状况下, 我国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也于2006年出台了相应的内部控制指引, 即《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 这两个内部控制指引已经明确地进行规定, 在其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必须提供对其内部控制的自评报告, 并将自我评价与外部审核进行汇总, 与年度报告同时对外披露。这两个指引是我国第一次出台的指导上市公司建立健全内控制度的文件, 在对相关信息披露规范有效执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保证作用, 同时也使上市公司自身强化对相关规范的重视和理解。
尤其在2008年6月28日我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并于2010年4月26日再次发布了相关配套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由此共同构建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是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建设的里程碑。这部规范和指引体系标志着我国从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自愿性环节进入到了强制性环节, 健全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标准体系, 对内部控制的健全和有效起到了根本性的保证。
二、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 相关规范之间不统一。
我国相继出台的各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范之间存在不统一的情况, 严重妨碍上市公司对其的理解和运用, 并随之引发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时的随意性或选择性。
1、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标准和要求不统一。
我国证监会的规定与两大证券交易所之间的不统一:根据证监会颁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和格式》, 公司监事会应对公司决策程序是否合法, 是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发表意见, 并予以披露在年度报告中。而从上交所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来看, 还增加了公司在内部控制出现重大风险时要以临时报告的形式加以披露, 并于年度报告中披露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此外, 深交所推出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则规定, 公司董事会应形成对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报告, 监事会和独立董事对此发表意见, 并与年度报告同时对外披露。
2、对于是否必须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规定不统一。
为了更好地对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实施保障, 相关法规和准则要求采用“公司自评报告加注册会计师审核意见”的披露形式, 目前这种形式已经被广泛地采用并被上市公司广泛接受, 但仍旧在某些细节上存在一些差异:证监会关于是否需要审计的规定主要针对特殊行业以及具有特殊目的的上市公司, 即只对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提出了硬性要求, 要求由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内部控制制度及风险管理系统的三性进行评价, 并在此基础上出具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然而, 上交所在这方面仅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出具核实意见即可;而深交所的要求则较为严格和广泛, 涉及的披露主体不光局限于证监会规定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 更加广泛到其所有主板上市公司 (中小企业除外) , 而且要求CPA在对上市公司进行年度审计时, 应就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情况出具评价意见。
(二) 内部控制评价标准的差距
1、对披露内容和格式缺少统一规定。
在观察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情况时, 会发现公司虽然一般会按照规定进行披露, 但披露的内容却显得比较简单和宽泛, 可能只有“公司已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等, 没有实质的内容和说明。针对这种情况的发生, 最根本的原因是相关规范对披露的内容和格式缺少一个详细而统一的规定, 不仅使大多数希望加强内部控制的公司不知道如何进行披露和评价, 更加加重了少数公司钻空子的机会。
2、对披露主体及其职责界定不清。
关于披露主体的界定都零散于各法规之中, 主要是证监会发布的各项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 根据目前我国出台的这些规范,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中明确涉及的主体包括上市公司 (由董事会代表) 、监事会和注册会计师,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 虽然有这些相应的描述, 但很难找到具体的对相关披露主体的责任描述。在实践过程中, 上市公司的投资者等, 通常把董事会作为建设和完善内部控制的主体, 监事会作为对内部控制建设和评价的监督, 而注册会计师作为内部控制健全有效的外部核实, 这种观点比较合理也已被广泛接受, 然而很难在相关规范中进行明确。根据两市上市公司的实际披露情况可以看出, 披露的主体的不统一, 特别是一般性上市公司, 由于没有硬性的规定, 有些通过监事会披露, 有些通过董事会披露, 有些则两个都披露。由于董事会、监事会在公司的作用不同, 会导致其评价也可能不同, 这使得上市公司在披露的过程中不能从开始就做到统一标准。
3、对具体披露形式无统一规定。
一般来讲, 对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可分为两种方式: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目前随着相关法案的颁布, 对此信息采取的是强制披露方式, 这种方式能在很大程度对上市公司定期向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其内部控制方面的信息提供保证, 对所有要求的披露事项进行说明, 而不能有选择地提供, 能尽可能地保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权益不受损害。此外, 涉及到具体的披露形式时, 存在缺乏统一要求的情况, 比如证监会要求发行人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公司内部控制的信息以及注册会计师的结论性意见, 但对具体的披露形式却没有统一的要求, 使得上市公司在进行披露时形成较大的随意性和选择性。
4、对监督主体缺少统一规定。
正如之前所描述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责任主体一样, 证监会并未明确内部控制的监督主体到底应由谁担任, 按照目前正常的理解, 认为董事会应该最了解公司的运作, 被看作对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承担主体责任, 监事会对公司是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发表独立意见, 外部的注册会计师对公司的内部控制是否健全和有效进行核实, 而没有一方在法规层面上被树立为监督主体。证监会只是指出, 监事会应对本公司是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发表独立意见。但是, 不同的监督主体对内部控制的理解、侧重点都不尽相同, 监督所执行的程序和参照的标准也会有所不同, 甚至导致最终的结论出现差异, 这必然影响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质量与规范。
5、对评价标准缺乏明确界定。
从最近几年的实际情况来看, 各公司披露的程度也不尽相同, 有些执行良好的公司对自己的内部控制制度本身、出现的问题、注册会计师提出的建议等方面都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说明, 然而相对其他的公司只对此进行了笼统的答复, 比如“已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无重大缺陷”等等。这种表现会很大程度地削弱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地位和公信力, 形成了内部控制及其信息披露的一道阻碍。
三、企业内部控制相关信息披露的思考
(一) 健全相关规范体系。
从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来看, 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相关法规一般是随着问题的出现而进行的新的增加或修改, 在某种层面上看, 并没有形成一种完整的内部控制意识。因此, 针对此问题急需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权威的、并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范体系。
1、明确内部控制及其信息披露的意义。
明确内部控制及其信息披露的概念是我们执行一系列相关法规的起点, 由于内部控制及其信息披露的内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演变, 因此对于内部控制的定义, 不仅要严谨规范, 更需要具有更高层次的指导意义, 当内部控制的内涵发生演变时, 使用者可以根据其理论精神, 更有效地进行理解和执行。我国目前在明确内部控制概念方面还有一些不足, 很多问题主要集中在不同层级之间的法规, 或者相同层级之间的不同法规, 在定义内部控制概念时参照的规定或者侧重点不完全相同, 这样会给使用者造成一定的困惑。这种情况下, 我国颁布了《内部控制相关规范》及其配套的三大指引, 针对我国存在的现状进行了整体统一的规范。
2、完善规范体系与建立多法联动。
我国目前针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法规, 是由五部委统一颁布的, 这样的规范制定主体和程序, 在某些方面可以保证这些规范的专业性和可操作性, 更新也相对比较及时, 给予使用者能够针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一致性和衔接性进行理解和操作, 更加有利于统一强化和规范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具体工作。
3、明确责任主体。
要保证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范的严格执行, 不能只靠制定出的法律进行规范, 非常需要的一点是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责任主体进行明确化, 因为如果只是空泛地规定上市公司负有披露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义务, 一方面不能引起足够重视, 另一方面更可能会导致内部组织机构之间相互推诿等情况, 从而使得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工作没办法有效进行。鉴于此, 在新颁布的规范中, 明确董事会是进行自我评价报告的主体, 并对提供的评价报告进行负责。
(二) 企业自身。
无论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的多么完善, 要想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其作用, 都需要使用者能够真正理解与配合。因此, 必须加强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相关信息披露法规的理解, 使其与公司的利益相结合, 充分调动其自身的积极性, 主动参与到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工作中来。
1、从成本效益角度加深认识。
我国目前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进展还比较缓慢, 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 上市公司缺乏披露的意愿, 基本上是法规强制披露才“被迫”披露, 而且披露得越简单越好, 这个问题使得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工作很难有实质性的提高, 更难保证投资者和公众真正取得有用的信息。
针对此问题的发生, 我们可以简单的看出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抵触情绪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内部控制及其信息披露会加大公司的成本, 而又不能通过直接的获益进行配比;另一个是对公司内部情况的“保密”心理, 担心资料的泄密。针对上市公司的这种心理, 需要强化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意义以及可能给公司带来的巨大价值, 既包括对内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有效执行, 有效促进公司长远战略的制定以及战略目标的实现, 大幅提高公司生产经营的效率与效果;又包括对外树立公司内部控制良好的形象, 加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对公司的信心和支持。公司想要实现这样的一些目标, 不仅要通过许多相互配合的措施和规划, 更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与花费, 而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可以帮助公司综合实现这些目标, 相对于付出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成本来看, 公司将会获得超额的收益。企业更应该放远自己的眼光,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公司的帮助更多的体现在公司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方面, 投资者和公众对公司的评价也是需要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因此上市公司不能只关注眼前的利益, 应该综合地考虑问题。
2、明确管理当局责任。
之前介绍过我国目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范中有关披露责任主体的条款并没有进行明确界定, 鉴于各机构在公司中的具体作用, 笔者认为应该加强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中的地位和责任, 要求其通过自测、自评等方式对内部控制信息进行披露。管理当局首先在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占有优势的地位, 他们了解公司业务, 把握公司发展战略, 可以宏观地了解和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 以及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另外, 如果发现了内部控制存在某些薄弱环节, 也可以及时加以识别, 从公司整体层面上研究改进方案, 也可以防止舞弊的发生。
摘要:本文在对相关法规的学习和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研究的基础上, 深入分析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从中寻找其先进性, 并探讨在我国实践的可行性, 为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提供一点借鉴意义。
关键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发展
参考文献
[1]潘俊美.浅析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会计之友 (上旬刊) , 2009.2.
[2]刘玉廷, 王宏.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制度安排——关于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有关问题.会计研究, 2010.
[3]杨有红, 李宇立.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认定与报告.2011.3.
关键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经济后果
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的现状分析
通过对我国上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的现状分析,可以发现:
第一,内控信息披露主体。管理层充分披露其控制了解的内控信息,监事会积极监督内控信息的形成及披露,加之外部审计师的鉴证审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充分度和可信度增强;深市的披露主体较沪市更为积极,可能归因于深市的披露要求更为严格且新近上市公司较多。
第二,内控信息披露内容。披露内容的详细性程度较好,内容满足规定的结构性要求且基木具备项目框架,内容形式相对完整且充实。但是,披露内容的实质性程度不高,主要体现在:①对内控缺陷的一认定标准不够明确;②对内控缺陷的披露浮泛于形式,缺乏对公司现存内控问题进行正确认识和客观披露,一定程度上回避对内控缺陷的披露;③期望得出内控有效结沦的同时,可能回避内控缺陷。
第三,内控信息披露媒介。我国上市公司在披露内控信息时对披露媒介的选择,主要特点是:①重视披露媒介的权威性,自愿选择吏多核心报刊;②认可高冗余度信息的积极作用,倾向选择多家报刊以提高信息置信度;③除自身上市所在交易所网站以外,仅指定“巨潮资讯网”为网络披露媒介。
综其所述,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质量较高,且逐步规范;在相关法律法规不断颁布与实施的大背景下,上市公司的内控信息披露制度体系正在形成,披露制度分步实施的步调稳健有序。公司内部外部独立董事、注册会计师正协力提高我国内控信息披露质量,通过指定高权威报刊并选择多家其他报刊,多载体、高权威地披露内控信息,保证披露内容在结构框架和形式条款上满足投资者的需求。但是,上市公司对内控缺陷的认定标准不够明确,缺乏对公司现有内控问题的正确认识和客观披露;所以我国上市公司在期望得出内控有效结论的同时,可能回避对内控缺陷的披露。因此,关于内控信息披露内容的实质性程度有待重视与提高,独立董事应该在此发挥更大作用,审视公司对内控存在问题的识别、披露、整改,在对内控报告发表独立意见的同时关注内控报告内容的实质性程度。
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的经济后果
(一)披露主体的经济后果
管理层、董事会(独立董事)、监事会及注册会计师作为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主体,他们因可信度各不相同,从而影响信息披露质量。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最高、可信度最强,独立董事、监事会、董事会与管理层的可行度依次减弱;对信息的控制度恰相反,依次增加。基于传播者可信性效应的短期效果,注册会计师审核意见的可信度最高,其作为披露主体的信息披露质量最高;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管理者自评报告的信息控制度最高,其作为披露主体的信息披露质量最高。因此,我们需要区分披露主体,实证分析披露主体如何影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从而影响经济后果。
(二)披露内容的经济后果
信息披露内容直接决定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及配套《指引》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容均有规定,但是对于披露内容的详细程度、具体格式难以有明确的规定,导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内容浮于形式,投资者难以了解公司内部控制的真实情况和实质问题。以《解释1号》为依据,本文将从数量和质量两个角度评析披露内容。数量角度考虑信息披露的详细程度,评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详细程度。质量角度考虑内部控制缺陷及有效性结论:评价内部控制缺陷及其认定是否符合《解释1号》规定;缺陷的整改情况说明是否针对公司自身的个案问题;有效性结论的表述是否符合《解释1号》规定。实证分析披露主体如何影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从而影响经济后果。
(三)披露媒介的中间作用
加拿大著名的传播理论家Marshall McLuhan:媒介就是讯息。媒介本身就蕴含着某些信息,信息披露媒介的权威性直接影响到信息披露的质量;同一信息通过多种不同媒介披露会产生信息冗余,信息冗余度的高低也影响信息披露的质量(Ashton t 1982)。因此,我们需要将披露媒介作为独立的维度进行探讨,实证分析披露媒介如何影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从而影响经济后果。
三、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经济后果关系分析
Sengupta(1998)实证分析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与债务资木成本的关系,发现信息披露质量高的公司能够以较低的实际利率发行债务,及时详细的信息披露能够降低债权人和承销商感知的违约风险和债务成木,即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能够带来债务资本成本的降低。洪金明(2011)对信息披露质量的经济后果研究发现,信息披露质量与银行借款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公司通过提高信息披露质量能够获得更多的银行借款。魏明海等(2007)基于债务契约观,提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作为一种重要的监督和约束机制,能够减少债务契约签订后的道德风险,进而保护债权人利益。
综合以上研究现状,基于债权人视角,我们认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对公司获得新增贷款、改善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债务资本成本产生经济后果。基于债务契约观,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可以捉高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Anna&Regina 2010)降低债权人对债务人违约风险的预期,从而减少债务契约双方由于非对称收益和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逆向选择。关于债务契约的逆向选择效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贷款对象的逆向选择效应。基于信号传递理沦,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能够降低债权人对债务人违约风险的预期,结合我国银行信贷监管不断强化的客观现状,使得公司相对易于获得新增贷款。其二,贷款利率的逆向选择效应。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能够降低债权人的信息风险,促进建立健全债权人利益保护的内部控制机制,进而使得公司获得更好的债务融资能力、降低债务资本成本。
四、建议措施
(一)完善内控信息披露的制度体系,保证披露制度分类分批实施的稳步推进
《关于2012年主板上市公司分类分批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通知》由五部委联合印发,在充分考虑公司治理基础、市值规模、业务成熟度、盈利能力等方面差异的情况下,决定在沪深两市主板上市公司分类分批推进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根据要求,中央和地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对内控体系和披露制度的实施期限是2012年,非国有控股的大型主板上市公司的实施期限是2013年,其他主板上市公司的实施期限是2014年。可见,近3年是内控规范体系实施的关键时段,必须进一步完善内控信息披露的制度体系,保证内控体系和披露制度分类分批实施的稳步推进,鼓励上市公司在自愿的基础上提前执行企业内控规范体系的披露要求。
(二)制定内控缺陷认定标准,细化内控有效性结论
关于内控缺陷问题,缺少认定标准会导致上市公司难以认定自己存在的问题是否属于内控缺陷,以及属于一般缺陷还是重大缺陷,会严重影响内控体系的建设。关于制定内控缺陷认定标准的《解释3号》应当尽快制定并印发,配合内控规范体系分类分步实施的步调,提高自评报告的实质性信息含量。“内控有效性结论”大都为一段描述性语句,缺少实质性内容;作为内控自评报告的结论章节,应当涵盖关键性信息,便于投资者获取信息。
(三)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外部监督职能,要求发表独立意见并形成意见报告
独立董事在参与公司各项决议的同时,应当关注内控体系的建立实施,就管理层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发表独立意见并形成书面《意见》,提高内控信息的可信度,从而提高内控信息披露的质量。己颁布的内控相关制度中,并未涉及对独立董事或监事会形成意见报告的要求;在鼓励自愿披露的基础上,我国应当对独立董事和监事会提出要求,要求其履行内控监督职能,对管理层的自我评价报告进行审阅检查并形成书面意见报告。
参考文献:
【信息披露内部审批表】推荐阅读:
内部控制与信息披露11-23
我国私募信息披露制度07-09
小贷公司信息披露制度06-06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现状06-21
毕业论文会计信息披露09-22
私募股权基金信息披露制度10-10
网贷公司信息披露制度12-06
证券信息电子化披露论文10-24
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思考10-29
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论文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