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旅游度假区旅游规划设计

2024-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滨海旅游度假区旅游规划设计(精选8篇)

滨海旅游度假区旅游规划设计 篇1

旅游规划项目组通过一体两翼把五个区结合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一体包括生态保育区、中部综合服务区、南部休闲娱乐区,两翼是东部体育休闲度假区和西部商务会议度假区,从而形成了一体两翼五区的风景区整体布局结构,游览区位于金石滩风景区的东南部,区域总占地面积8.00平方公里。该度假区共包括渔人村景区、金石度假区异域风情高尔夫球运动区、海蚀地质地貌景区。突出高尔夫休闲度假区,保持国际一流,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合理解决旅游观光的季节性问题。

房车旅游规划项目的开发和旅行房车营地的建设是紧密相连的,参照国外的经验,大连房车营地应以自驾车营地、帐篷露营场、拖挂车营地、移动别墅营地为主。成熟的营地包含有环保性的室外娱乐项目:漂流、垂钓、骑马、滑雪、高尔夫、徒步游、户外温泉、野外考察、登山探险等。房车旅游会将旅行社、酒店、房车俱乐部、汽车租赁公司、房车营地等构成一条产业链,用互动联营的方式结合起来。

滨海旅游度假区旅游规划设计 篇2

2012年8月,红海湾滨海旅游产业园区成功竞得广东滨海旅游产业园区竞争性扶持资金3亿元和市级配套资金3亿元,被广东省定位为滨海旅游产业示范园区,这对红海湾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按省、市对红海湾的发展定位,区管委会及时调整发展思路,举全区之力,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和景点建设,着力打造国家级滨海旅游度假区。目前,园区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据统计,2013年,红海湾旅游区共接待游客123.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6.5亿元,比2012年分别增长25.4%和32.7%。今年1-5月接待游客34.7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31.6%。近期,该区主要抓了六方面工作:

一、强化组织保障。

汕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红海湾旅游产业的发展,倾全市之力支持红海湾发展旅游产业,把红海湾滨海旅游产业园区列入汕尾新区范围,并得到省批准。

为确保园区各项工作顺利有效开展,汕尾市政府成立以李贤谋副市长为组长、市直各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红海湾区成立以党工委书记高火君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其中高火君既是市领导小组的办公室主任,又是区一级领导小组负责人,便于指挥和实施园区建设。

市委书记温国辉、市长吴紫骊、副市长李贤谋等市领导多次到红海湾滨海旅游产业园区调研指导,听取园区建设进展情况汇报,对推进园区建设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和重要指示。

二、科学编制规划。

按照省旅游局、市领导关于“规划先行”的重要指示精神,红海湾组织有关人员和规划专家团队多次到省内外学习考察,邀请了国家旅游局规划司副司长张吉林、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石培华等国内知名的旅游规划专家来红海湾指导规划工作。

通过面向全国公开招投标,由广东省高教建筑设计院、广东省建科建筑设计院两家中标联合编制《红海湾经济开发区、红海湾滨海旅游产业园区总体规划》、《红海湾滨海旅游产业园区旅游发展规划(2013-2025年)》、《汕尾红海湾遮浪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邀请广州大学旅游学院编制《红海湾滨海旅游产业园区文化旅游规划》;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编制《红海湾经济开发区、红海湾滨海旅游产业园区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目前,《红海湾滨海旅游产业园区文化旅游规划》、《红海湾经济开发区、红海湾滨海旅游产业园区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已经完成。其他规划方案也已基本形成,均完成了90%的工作量,目前还在进一步修改完善中。

三、加强制度建设。

为探索一条适合红海湾滨海旅游产业园区创新发展之路,逐步构建较为高效、完善、系统的旅游体制机制体系,扎实推进红海湾滨海旅游产业园区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政策、法规和行业规范,结合园区实际,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红海湾滨海旅游产业园区旅游发展规划的意见》、《汕尾红海湾滨海旅游产业园区支持旅游产业发展优惠办法》、《红海湾滨海旅游产业园区奖励旅行社引客入园暂行办法》等旅游产业政策,为园区的开发建设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正在研究制定《红海湾休闲渔业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红海湾滨海旅游产业园区旅游优质联盟酒店(宾馆)管理暂行办法》、《红海湾滨海旅游产业园区家庭旅馆管理暂行办法》、《红海湾滨海旅游产业园区旅游优质联盟餐厅服务标准及管理办法》及《红海湾滨海旅游产业园区行业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行业管理办法,逐步建立和健全旅游行业经营管理机制,为红海湾滨海旅游产业园区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四、启动旅游起步区建设。

按“全域规划、局部启动”路径,该区规划遮浪镇约15平方公里范围作为旅游起步区。旅游起步区建设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12-2014年)以抓4A景区建设为主,启动整个起步区征地与基础设施建设;第二阶段(2014-2016年)全面展开建设,以大型项目落地为标志。目前已完成创4A景区的60%工作,征地已完成放界线等工作,可以进入征地实质工作;在此过程中,以抓项目落地为主线推进工作。

为了加快完善旅游服务设施,丰富园区旅游产品,提升园区整体形象,按规划一步到位,分步实施,建设长短结合、量力而行的原则, 2013年以来,滨海旅游产业园区启动20个建设项目,计划投入资金4.12亿元。包括基础设施建设、遮浪核心景区的环境整治和配套工程以及景点(景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现共有17个项目立项,立项资金约2.02亿元;已经有12个项目完成了招投标,另有邀标项目9个,项目总投资约1.1亿元;现通南路临街建筑立面及环境整治工程、南澳路临街建筑立面及环境整治工程、合港休闲公园工程、特色风情街宫前街工程、特色风情街海陆丰小食街工程及海滨游步道建设工程等6个项目已竣工;在建项目核心区景观区市政综合整治工程、宫前天后宫休闲公园工程、遮浪奇观游客服务中心工程、炮台海上园林公园工程、白沙湖红树林湿地公园一期工程、遮浪核心景观区入口停车场工程建设已完成40%,宫前休闲公园工程、遮浪奇观游客服务区工程等系列项目都顺利推进建设。

五、逐步加大宣传促销。

为打响“中国观浪第一湾·红海湾”特色旅游品牌,增强红海湾旅游产品创新力和市场吸引力,提升红海湾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该区把宣传推介工作作为“重头戏”,充分发挥政府在宣传推介工作方面的主导作用。

2013年承办了汕尾市5·19中国旅游日宣传推介暨“红海湾杯”美丽汕尾旅游风光摄影大赛;去年7月22日—23日承办了由省旅游局和汕尾市人民政府举办的“红海湾滨海旅游产业园区规划研讨会暨旅游项目招商推介会”,首届CCTV数字电视红海湾沙滩音乐节;积极参与粤闽赣十三市旅游协作联席会暨宣传推介会;参加2013中国(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广东国际(清远)旅游文化节等省、内外旅游宣传推介活动。拍摄“中国观浪第一湾·红海湾”旅游宣传片,制作了大量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便携式旅游宣传手册并在各大旅游展会上发放推广。加强与珠三角和粤北山区等客源地大型旅行社合作,组织客源输送,大力拓展市场。

六、严格资金管理,努力放大资金效益。

(一)确保专款专用。

省政府对滨海旅游产业园区建设高度重视,省财政厅于2012年10月下拨滨海旅游产业园区竞争性扶持资金(滨海一期)1.5亿元到汕尾市财政局。在汕尾市出台了《汕尾市财政局专项资金管理规定》的基础上,红海湾开发区管委会制定了《广东汕尾红海湾滨海旅游产业园区竞争性扶持资金管理办法》,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管理。省的3亿元扶持资金和市的3亿元配套资金,计划安排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和景点开发4亿元,旅游规划、设计0.3亿元,宣传营销(含招商经费)0.5亿元,融资平台及贷款贴息1.2亿元。省的扶持资金由市财政专户监管、专款核拨,确保资金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

(二)放大资金带动效应。

为充分发挥3亿元省旅游产业园区竞争性扶持资金的引导激励作用,市、区两级多措并举,多渠道筹集资金,放大资金带动效应,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环境,促进滨海旅游产业园区建设,形成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去年以来,随着红海湾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不断提高,旅游资源和土地资源优势进一步凸显,红海湾已逐步成为一方投资热土,深圳华强集团、深圳金马集团、招商局地产公司、省物资集团、深圳大中华集团、大华仁盛集团等企业多次前往该区洽谈投资事宜。目前香港大中华地产控股有限公司投资20亿元开发红海湾遮浪南澳半岛的项目已敲定,首期投资5亿元的红海湾喜来登五星级大酒店(一期)定于今年6月16日动工建设;遮浪半岛旅游度假村改造五星级酒店公寓,投资3亿元,计划在今年10月1日开工建设。

2.自筹资金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建设景观林带、“村头公园”、打造绿色生态村居;二是投入资金760万,改造供水管网20.6公里;三是投入资金600万元,兴建通往景区大道新兴路和开通红海湾区内五条公交线路,预计投入资金1200万元,续建遮浪旅游核心区至大湖公路白沙湖段,进一步完善旅游交通设施。四是计划投入资金2900万元改造遮浪观光渔港,已完成立项,设计、投标工作,准备近期动工。2013年来,红海湾已投入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资金约7000万元。

(三)下一步资金使用计划。

威海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的研究 篇3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技术不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国民收入日益增加,人们生活条件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休闲度假旅游已逐渐成为旅游的主要形式。随着人们对滨海旅游的认识逐步深入,出现了一大批海滨旅游城市,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为了研究威海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休闲度假旅游以及海滨休闲度假旅游的相关概念,继而对威海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进行分析,以此了解其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的机会、威胁及优劣势,据此进行了威海休闲度假旅游的形象定位,最后针对形象定位提出产品开发策略和发展对策建议。

[关键词]旅游;滨海休闲度假;SWOT分析;产品开发

随着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人们消费观念的不断更新,越来越重视精神方面的愉悦和享受,休闲度假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作为旅游业的新起之秀已成为大众旅游的首选旅游目的地。因此在此背景下对于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由于我国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历史较短,国内机构、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较少,目前国内对休闲度假旅游发展很少从区域特别是地级市的角度进行研究。本文从地市级的角度研究休闲度假旅游,以海滨城市威海为研究对象,对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的理论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对威海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具有指导作用。

一、相关概念

(一)休闲度假旅游

度假与休闲密不可分。休闲是指人在相对自由的时间里,在平和的、愉悦的精神状态下一种放松自我的活动,休闲旅游是人们以休闲为目的,以特定景观和服务项目为内容,以旅游设施为条件,离开惯常居住地而到异地逗留一定时间的观光旅游、文化体验、娱乐消遣、休闲度假等活动的统称。度假旅游是指人们利用假日外出旅游,进行以度假为主要目的,实现放逸身心、康体健身和满足精神需求的一种休闲旅游活方式。从二者之间的概念看两者相互交融,密切联系,因此被统称为“休闲度假旅游”。

(二)滨海休闲度假旅游

滨海休闲度假旅游是指依托滨海游憩系统开展的以休闲度假为主体的旅游活动,是一种以休闲度假为主体的综合性旅游产品,具有形式丰富多样、集知识性、娱乐性、参与性为一体的鲜明特色。我国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海岸线绵长,岛屿众多,具有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的独特资源优势。

二、威海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区位及交通优势。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是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前提和基础。威海的地理位置是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游的天然优势。威海地处山东半岛东部,位于东经121°11′至121°42′北纬36°41′至37°35′之间,东、北、南三面濒临黄海,与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隔海相望,西与烟台市接壤,现辖文登、荣成、乳山和环翠区。

威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具有相对较便捷的交通条件,作为山东半岛最东端的城市,威海三面环海,海运交通便利,威海港现有开往大连的国内班轮和通往韩国仁川的国际班轮。西与烟台接壤,陆路交通发达,现有烟威高速公路、青威高速公路、荣乌高速公路、济青高速公路等多条高速公路以及通往济南、北京、汉口、菏泽、烟台、枣庄、济南、滕州、即墨、上海虹桥等地的旅客列车。威海大水泊机场有通往多个城市和地区的航班。

威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是威海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的重要优势,为威海发展成为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城市提供了重要支撑。

2.资源优势。威海各类旅游资源丰富,名山大川、奇峰异石、泉水湖泊、海岸风光等自然景观千姿百态,尤其是具有疗养作用的温泉资源对于开展休闲度假旅游来说非常有利。各类人文旅游资源底蕴深厚,被誉为“海上诸山之祖”的昆嵛山遍布文物古迹,是中国道教全真派的发祥地,迄今仍留有道教真人墨迹,是人们感受道教文化的圣地,甲午海战遗址刘公岛是人们感受历史文化的首选之地,同时威海还是著名的龙乡(神话传说李龙爷的故乡),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此外,作为海滨城市,威海的海鲜海味和渔家风情独具特色。

海滨城市历来是人们夏季避暑度假的首选之地,而秋冬季随着温度的下降海滨城市基本属于旅游淡季,但威海由于拥有温泉这一资源,很好的克服了旅游淡旺季的劣势,这是与其他海滨城市相比最突出的优势。此外渔家人民质朴的情怀,使得威海的渔家风情也成为威海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的一大亮点。

3.环境和气候优势。威海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而且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海岸线绵长,有众多的海港和岛屿,素有“花园城市”之称,威海春温秋爽,冬暖夏凉的气候条件最适宜游客休闲度假。其次由于威海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没有大型工厂无重工业的污染,1000公里海域的海水未受到江河的污染,海水清澈见底,是中国空气质量最好,海水最清洁,城市最干净的地方之一,率先获得联合国人居奖,被评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优美的环境和清新的空气是威海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的绝对优势。

(二)劣势分析

1.基础设施不完善,经营管理粗疏。威海旅游发展起步较晚,且由于资金的限制威海休闲度假旅游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相应的旅游配套设施,旅游景区景点中也很少运用高科技的手段,景点一直沿用原来的发展模式,科技含量低,缺乏创新。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旅游高素质的服务和规划人员,导致度假区旺季超载运行,淡季疏于管理和维护,造成资源的浪费。

2.市场开发力度不够,缺乏特色产品。目前威海休闲度假旅游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产品尚处于较低的开发水平,缺乏文化的发掘,尚未融入当地的文化特色,导致旅游地产项目与当地文化的契合度较低,对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也明显不足,缺乏相应的保护意识和政策规范。尽管威海历史悠久,历史遗迹遗址众多如甲午海战遗址、昆嵛山道家发源地、成山头秦始皇登临遗迹等,但目前市场开发力度不够,导致不少优秀的资源处于待开发状态,对于已开发的资源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也没有形成特色产品,缺乏与其他旅游目的地的区分度。

3.缺乏大型的知名度假区。威海尚缺少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旅游度假集团公司和知名的旅游度假区。目前威海仅有天沐温泉度假村和汤泊温泉度假村两处较为高端的温泉度假区,其他温泉度假区大多是停留在传统的温泉洗浴层次,规模比较小,客源大多数是周围居民,还有少数的温泉洗浴中心虽建有游泳池,桑拿等设备设施,但服务和设施档次较低,难以满足高端市场休闲度假的需求。而且威海缺乏其他类型的旅游度假区,导致度假产品单一。这些问题都制约着威海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

(三)机会分析

1.政策支持。为加快旅游业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威海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威海政府大力支持威海旅游的发展,正式出台了威政发[2013]8号《威海市国民休闲发展纲要(2012-2016)》提出完善公共休闲设施,积极打造城市休闲品牌,重点开发海洋、温泉、文化等十大休闲产品,力争到2016年全市旅游业态结构进一步优化,实现从观光游向观光度假游和休闲体验游并重转变,切实提升“蓝色休闲之都、世界宜居城市”的品牌内涵和综合吸弓I力,打造主客共享的滨海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吲。这_系列政策的出台使得威海休闲度假旅游宏观市场条件更加成熟,对威海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人们休闲观念的转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升级,人们休闲观念开始转变,越来越注重精神层次的享受,人们对休闲度假的需求不断增加。随着我国政府对国民休假政策的不断改革,带薪休假制度的推广使得人们获得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这一系列变化为威海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创造了机会。

(四)威胁分析

1.中低纬度国家的挑战。世界上中低纬度的滨海城市多为著名休闲旅游胜地,如地中海最大的城市巴塞罗那、地中海最发达的度假中心马洛卡岛等地以及中国周边低纬度的巴厘岛、塞班、芭堤亚等滨海休闲度假目的地,这些地区对于国内外游客来说是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因此威海想要获得竞争优势必须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2.周边城市的竞争。威海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的竞争者众多,不仅有来自中低纬度国家的挑战,更有来自周边城市的威胁。周边城市青岛和烟台与威海同处胶东半岛,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与威海基本相似且同为海滨城市,是人们休闲度假的主要目的地。(如表1)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青岛、烟台、威海三市中,威海无论在入境还是国内市场上份额远不如其他两市,处于竞争中的劣势地位,周边城市青岛和烟台是威海发展滨海休闲旅游最大的威胁。因此威海必须利用自己的温泉资源和环境优势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克服其劣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相对优势。

三、威海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的产品开发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威海虽然没有名山大川,却山清水秀;没有攒动的人群,却正好是休闲度假的好地方。本人认为威海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可以依靠温泉、碧海蓝天以及渔家风情三大优势,整合温泉、渔家风情和碧海蓝天三大资源,突出温泉旅游,形成山、水、泉、情一体化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将威海休闲度假旅游形象定位为:感受仙泉圣地,拥抱碧海蓝天,体验渔家风情。并针对威海的形象定位,开发温泉休闲度假产品和渔家风情旅游产品。

(一)威海温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针对目前威海温泉开发利用不足、低端温泉洗浴产品众多、高端温泉度假产品缺乏的现状,威海应重点开发高端温泉度假产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身心的健康,因此温泉度假产品应重点突出其放松身心,促进健康这一特点,同时结合威海碧海蓝天的形象,开发温泉组合旅游产品。

1.开发集保健、美容、医疗于一身的康体温泉产品。温泉富含钾、钠、钙等20多种微量元素,能治疗多种疾病,尤其对神经、消化、运动和心血管等系统病患及皮肤病疗效明显,能起到舒筋活血、强身健体、润肤养颜、安神定惊、抵抗衰老等保健作用。因此可以开发专供游客医疗保健的温泉产品,建设相应的温泉度假区,引进先进的技术设施和专业的服务人员,为需要的游客提供专门的医疗保健服务。

2.开发以运动、娱乐为一体的温泉产品。结合海滨活动项目,开展如冲浪等水上运动项目,建设水上娱乐设施和体育运动设施,开展各项体育运动,增加运动量以此来促进游客泡浴的需求。将温泉与海滨相结合,一冷一热给游客全新的体验,满足追新猎奇型游客的需求,还可以将高尔夫与温泉结合,开发高档温泉产品。

3.开发与文化相结合的温泉产品。威海是道教发源地,可以结合道教文化开发温泉产品,道教讲求养生与清净因此建设有道教特色的温泉度假村,将五行文化融入其中。在度假村中营造一种清静无为的氛围,各个浴池可以采用八卦图案迎合道教文化氛围,其中的服务项目和产品也可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为特点,金代表高贵,木代表自然,水代表清新,火代表热情,木代表淳朴,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

(二)威海渔家风情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目前威海的渔家乐大多是位于海滨,与其他海滨城市的渔家乐差异性不大,且知名度不高,很难形成特色。但由于《爸爸去哪儿》的热播威海的渔家乐越来越受到青睐,特别是拍摄地鸡鸣岛更是人气爆红,因此应该借此机会开发海岛渔家乐产品。威海岛屿众多,在发展海岛渔家乐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威海知名的海岛有市区的刘公岛、日岛、双岛、小石岛,乳山南黄岛、小青岛,荣成鸡鸣岛、苏山岛、海驴岛等。因此可以对威海这些知名岛屿进行开发,推出独具特色的威海海岛渔家乐,不仅要有传统的赶海拾贝、垂钓、乘船出海、品尝海鲜等项目,还应利用海岛天然的悬崖峭壁开发岩石攀爬的项目。白天出海捕鱼,垂钓,晚上可以带上露营的帐篷,吹着海风,望着星空,品尝着自己亲手捕捉的海鲜,更好地体验威海的渔家风情。

四、威海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发展对策

(一)加强政府主导,促进产业发展

1.政府组织领导,完善产业规划。威海休闲度假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和科学规划,导致目前威海的休闲度假旅游尚未形成规模。政府应强化组织领导,发挥主导作用。首先应根据市场发展,制定产业规划和总体发展战略,明确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方向。其次,根据总体发展战略,制定具体的发展目标,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目标的推进。此外,在完善产业规划的同时注重各地的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为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制定优惠政策,拓宽融资渠道。资金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为促进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威海政府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首先,应充分利用中韩自贸区这一平台,以开放的心态和优惠的政策,吸引国内外投资和大型旅游企业,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旅游建设资金投入。此外,应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为当地旅游企业的用地和贷款创造便利的条件。

3.加强区域协作,完善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威海在不断提升自身实力的同时应寻求合作。在外部合作方面,打破地区壁垒,与青岛、烟台等城市形成联动关系,整合优势资源,形成胶东半岛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在内部合作方面,整合各县市的旅游资源,联合开发旅游产品,联合进行市场促销,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进一步促进全域旅游的形成。

(二)培育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精品,完善旅游产品体系

1.强调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提升项目品位。旅游业是一个文化性产业,在项目和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对文化内涵的挖掘,目前威海的休闲度假产品在这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深度挖掘威海当地的历史文化内涵,将当地的民俗和历史文化融入到项目开发中去,使项目和产品拥有灵魂,恰当合理地利用文化内涵来提升休闲度假项目的格局与品味。

2.突出滨海休闲度假产品特色,打造旅游精品项目。威海依山傍海,海岸线绵长,沙滩岛屿众多,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目前威海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与其他海滨城市大同小异,缺乏特色。因此在发展中应坚持以创新为手段,突出产品特色,打造旅游精品项目。明确自己的资源优势,借助独特的温泉资源、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质朴的渔家风情,分区开发不同特色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将其打造成具有竞争力的旅游精品项目。

3.树立品牌形象,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如今人们的品牌意识越来越强烈,人们选择旅游目的地主要取决于当地的品牌形象,一个拥有自己品牌的城市人们对其忠诚度也会增加。威海目前给人们的印象只是环境优美,尚未形成休闲度假的品牌。因此,未来威海应紧紧围绕“感受仙泉圣地,拥抱碧海蓝天,体验渔家风情”的形象定位打造属于自己的休闲度假旅游品牌形象,形成规模较大、特色鲜明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以此获得竞争优势。

(三)加强旅游人才建设,提高旅游科技含量

1.注重人才培育,提高服务质量。未来旅游业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优秀的旅游人才是发展地区旅游业不可多得的优势。首先,应加强人才的引进力度,完善人才引进机制,采取优惠政策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到来,为人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注重人才的培训和学习,通过定期培训更新专业知识,完善专业技能,提高服务意识。再次,要与专业的旅游院校合作进行人才的培养,通过定向的结合保证专业的旅游和管理人才的供应。

2.推进“互联网+旅游”进程,提高旅游科技含量。随着“互联网+”战略的提出,旅游与互联网的融合将进一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威海应抓住机遇,在引进和培养优秀旅游人才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旅游与互联网的融合,加强相关旅游网站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预订系统和旅游自助服务系统,提升旅游度假区的科技含量。

(四)加强宣传营销,全力开拓休闲度假旅游市场

威海应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多渠道营销”的策略,采取形象营销、新媒体营销、联合营销等一系列营销方法,全力开拓休闲度假旅游市场。

1.形象营销。注重铸造良好品牌形象,积极举办旅游节、文化节、艺术节等,利用节会平台,扩大旅游影响力,通过组织开展旅游宣讲会、展示会、推介会和交易会等会展形式,提高知名度。此外,在车站、机场、码头放置旅游宣传折页、旅游地图册,在各个高速路口设置大型户外广告,全方位立体化宣传推介威海休闲度假旅游品牌。

2.新媒体营销。借助传统的电视等平面媒体的宣传与注重与新媒体的结合,进行网络营销,利用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方式加大营销力度。同时创新与网络运营商的合作方式,可以通过开展关注官方微信、微博赢取免费的威海休闲度假游等活动提高威海休闲度假旅游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3.联合营销。通过与旅行社、旅游专线、4s店、自驾游组织、户外俱乐部、拓展公司等合作,联合培育重点客源,进行联合营销。与同程网、携程网、去哪儿等知名旅游网站合作,利用其网络平台进行宣传推广。此外还可以和周边城市联合,推出“胶东半岛旅游一票通”,借助其他城市的影响力进行宣传营销,扩大休闲度假旅游市场。

五、结束语

《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道路规划》 篇4

设计任务书

一、项目名称

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道路规划

二、规划背景

苏州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级旅游城市,是长三角都市圈的地理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城市,是苏锡常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为支撑苏州市经济和社会稳健发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苏州太湖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保护光福历史文化名镇、光福景区和西山风景区,促进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范围内的产业培育和城乡统筹发展,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道路交通设施急需提升服务水平,急需与中心城区道路交通设施一体化发展。

三、规划和参考依据

1、《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2、《苏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7~2020)

3、《苏州市城市交通发展报告》(2008)

4、《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2005~2020)

5、《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6、《苏州太湖科技产业园总体规划》(2008~2020)

7、《苏州市光福镇总体规划》(2006~2020)

8、《苏州市金庭镇总体规划》

9、《苏州市快速内环放射线平面与关键节点规划》

10、《苏州市快速内环放射线重要节点规划》

11、《苏州市城市交通白皮书》

12、《苏州市轨道交通线网研究与规划》

四、规划内容

第一部分 道路交通发展现状分析(1)社会经济、土地利用及车辆发展现状分析(2)居民出行特征分析(3)现状各交通系统分析(4)交通相关管理体制和机制现状(5)现状交通总体评价 第二部分 交通发展战略规划

(1)交通发展前景分析:提出支撑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交通发展战略构思,分析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交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国内外城市交通发展的经验:总结国内外经验,提出对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交通发展的有益启示

(3)交通发展战略模式分析:分析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与中心城区的联系模式,分析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交通发展战略的可选模式

(4)战略模式的测试与选择:分析备选战略,提出推荐用地和交通发展战略

(5)城市交通战略目标与基本控制指标制定

(6)交通战略支持对策:提出支撑战略目标的用地、道路设施、客货运体系、停车、慢行交通、交通管理、交通投资等对策

第三部分 中远期道路交通设施规划

(1)对外交通规划:提出公路、水运、港口、客货运枢纽等规划方案,提出不同对外交通方式间的衔接方案

(2)道路系统规划:深化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道路网规划方案,提出路网布局、道路横断面、交叉口控制、步行区等规划方案

(3)道路交通设施对接规划: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与中心城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等道路交通设施对接规划

(4)旅游交通规划: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西山风景区、光福风景区旅游交通系统规划,提出支撑旅游发展目标的旅游交通网络规划方案

(5)公共交通规划:提出公交优先保障措施,研究代表年份公交车辆、线路、场站等发展规模;提出轨道交通接线规划方案

(6)静态交通规划:提出静态交通发展策略,预测停车需求,提出社会公共停车场规划布局方案

(7)慢行交通规划:研究慢行交通发展策略,提出重点区域自行车系统、步行系统规划方案

(8)交通管理规划:提出交通需求管理方案

(9)交通预测及方案评价:采用宏观和微观模型测试规划方案

第四部分 道路交通近期建设规划(1)近期道路交通发展目标(2)近期对外交通建设规划(3)近期道路交通建设规划(4)近期旅游交通设施建设规划(5)近期公共交通发展规划(6)近期停车设施建设规划(7)近期慢行交通建设规划(8)近期交通管理规划

五、规划期限

近期2015年,远期2020年

六、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光福镇、金庭镇。其中,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面积为24.78平方公里;光福镇面积为62.20平方公里;金庭镇面积为79.82平方公里。

七、工作深度

1、确定规划范围内的道路红线、道路横断面和道路交叉口形式

2、全面整合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与中心城区的各类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对接道路红线

3、可操作性强,可指导下阶段道路工程方案设计和相关城市规划编制

4、满足城市规划管理要求

八、规划成果

包括规划文本、说明书和相关图件、附件。其中最后成果20套,另附:DWG电子文件2份(含电子文件说明书)。

滨海旅游度假区旅游规划设计 篇5

项目地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山湖景观大道5 公里处,占地面积2700亩。项目特色:

借势全椒儒林文化大发展,占位儒林文化高端主题度假旅游产品,与全椒依托吴敬梓故居发展的《儒林外史》文化观光、体验大众旅游项目形成差异互补、高低搭配、品牌共享的发展态势。将儒林文化融于山水,利用《儒林外史》中三山送友、王冕画荷、范进中举等典故,结合“梅、兰、竹、菊”等自然环境营造,将“小山小水”变成“清、静、雅”的休闲、度假环境,打造度假区艺术鉴赏、国学传承等独具特色的文化休闲、度假产品体系。

项目定位:

对接滁州“儒林文化”旅游发展大形势,依托项目区块良好的山水资源基底和全椒“儒林外史”文化底蕴,以“儒林文化”为主题,将“儒林文化”与山水自然有机融合,打造一个集日间山地运动、文化休闲、艺术交流、商务会谈,夜间艺术鉴赏、商务社交、主题娱乐为一体,全天候、全季节的高端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

空间布局: 一轴:以儒林文化为主题的“儒林文化发展轴”。

两片:以“会议”、“运动”为主题的外向型服务发展片区。三溪:以“梅”、“兰”、“竹”为主题的度假主题发展片区。

滨海旅游度假区旅游规划设计 篇6

该项目规模达5.554平方公里,核心资源是依靠玉枕山、考亭书院、清莲寺、圆心寺、麻阳溪水库,以及朱熹在此创立了考亭学派,成为“闽学”之源。

该项目是集山地森林型、遗址遗迹型、名人圣地型、商贸休闲型、养生养老型于一体的旅游区概念性规划;该项目的发展定位/形象口号是理学圣坛•山水佳境;该项目通过对地块内玉枕山山体“莲形”形态以及考亭地域儒释道三脉文化合一的特征分析,实现了从“玉枕山”到“映莲湾”这一对地域空间、文脉精神的全新解读。

规划以武夷新区建设为契机,对接建阳城市“北接西扩”战略,整合地块周边山水文化资源,近期以“考亭新区”为目标打造城市文化旅游新区,远期突破地域行政制约,打造“武夷仙境-南闽阙里”大型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集群,拓展大武夷旅游的核心腹地。

在核心创意上,首先通过对地块内玉枕山山体“莲形”形态以及考亭地域儒释道三脉文化合一的特征分析,实现了从“玉枕山”到“映莲湾”这一对地域空间、文脉精神的全新解读。其次,突出考亭作为朱熹终老地的纪念意义和“闽学之源,理学之巅”的重要地位,以“理学圣坛”提升“考亭书院”,通过构筑一条镶嵌在南闽大地之上的宏伟中轴线实现对书院空间的重新建构,奠定本项目在朱子文化旅游竞争中的至尊地位。

在项目建设上,以开放式4A景区为目标的“阙里水街”,实现了传统滨水街坊风貌与现代商业服务功能的完美融合;以“宝莲广场”旅游服务基地点睛本项目主题文化意境,并作为主景区入口和水陆旅游交通转换枢纽;以5A景区为目标的“理学圣坛”项目,创造了“大武夷”板块新文化遗产景观,将文化朝圣之旅推向高潮。

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巅峰智业”)始创于2001年,是国内最早专业从事旅游规划设计业务的企业之一。

巅峰智业在以旅游规划设计为核心业务的基础上,持续创新,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全程服务,大力发展旅游投资、景区运营管理、旅游营销等业务,形成“规划引领-投资驱动-运营支撑-营销拉升”的“四位一体”一站式全程服务模式,提供综合型智慧旅游系统解决方案。目前已发展成为行业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领先的专业创新文旅产业引领者。

滨海旅游度假区旅游规划设计 篇7

1 利益相关者理论及研究概述

1.1 利益相关者理论概述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 在美国、英国等长期奉行外部控制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国家中逐步发展起来的。1963年, 斯坦佛大学研究小组首次提出了利益相关者这一术语并将其定义为:对企业来说存在这样一些利益群体, 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 企业就无法生存。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 如股东、政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 甚至是社区居民, 企业不仅要为股东利益服务, 同时也要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1984年弗里曼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做了较详细的研究, 他认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能够被组织实现目标过程影响的人”。这个定义不仅将影响企业目标的个人和群体也看做是利益相关者, 同时还将受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动影响的个人和群体也看做是利益相关者, 正式将当地社区、政府部门等实体纳入利益相关者管理的研究范畴, 大大拓宽了利益相关者的内涵。

利益相关者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被引入旅游研究领域, 1999年利益相关者这一概念出现在世界旅游组织制定的《全球旅游伦理规范》中, 其后, 这一理论逐渐运用到旅游开发和规划之中。关注旅游开发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兼顾和协调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已在西方国家得到高度重视。

1.2 我国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开发中应用的相关研究

我国旅游学界于21世纪初引入“利益相关者”概念, 并广泛应用于旅游中的各个领域。2000年, 张广瑞将世界旅游组织通过的《全球旅游伦理规范》翻译并引介至国内[1];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主持的《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01—2020) 》, 将利益相关者分析列在了规划的方法和技术路线中[2];黄昆[3], 张舒[4]在各自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分别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地发展规划中的应用和在农业旅游规划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郭丽华、吴郭泉、欧阳斐[5]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划分旅游规划中的利益相关者类型, 分析各利益相关者间的关系, 提出构建旅游规划优化模式的措施;曹红枝[6], 余美琴、朱丽[7]各结合民俗旅游的特点, 探讨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民俗旅游开发中的应用;陈友军[8]采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方法, 以旅游客流和社区居民的博弈分析为重点, 分析安吉县报福镇“农家乐”发展中利益相关者在合作的前提下进行旅游项目选择;程增建、王金叶[9]为最终形成由当地主导的利益相关者内生式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目前, 从国内研究的内容上看, 研究主题分散, 明显处于概念引入、观点辩争和各种操作方法的尝试阶段, 在许多问题上还难以达到一致的认识。

2 长山群岛国际旅游度假区规划背景

长山群岛位于辽东半岛东侧的黄海北部海域, 东部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 西南与山东半岛及庙岛群岛相对, 西部和北部海域毗邻大连市开发区、金州区、普兰店市、庄河市。在空间范围上包括长海县所辖的里长山列岛 (主要有大长山岛、小长山岛、广鹿岛及周边岛屿) 和外长山列岛 (主要有獐子岛、海洋岛及周边岛屿) , 共有100个岛、89个礁 (砣) , 陆地面积119.24 km2 (高潮) ;还包括庄河市辖的石城列岛 (主要石城岛和大王家岛及周边岛屿) , 有22个岛、21个礁 (砣) , 陆地面积33.83 km2 (高潮) 。规划区内的长海县户籍人口74 225人 (2007年末) 。

从地理区位上看, 长山群岛位于辽东半岛、胶东半岛、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几何重心位置。地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及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等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之间, 是大连市距离日本、韩国最近的区域, 通往俄罗斯的重要海上通道。长山群岛是一条便捷的对外开放的海上商道, 也是开展国际服务贸易的优势区域, 是我国重要的开放前沿。长山群岛依托东北腹地, 面拥黄海, 是东北亚经济圈和黄渤海经济圈双重环绕的群岛地区。长山群岛具有世界一流的海洋牧场和海洋生态环境, 独特的39°N的群岛风光, 是中国东北唯一, 北方最佳的群岛。

21世纪是海洋世纪, 海洋旅游是前景远大的海洋产业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群岛旅游则是海洋旅游“皇冠”上的“明珠”。中国的旅游已进入休闲时代, 中国南方已初步形成了以海南岛为主要目的地的海岛休闲度假区。长山群岛是东北唯一的海上群岛, 地处辽宁沿海经济带, 区域经济发达, 自然、环境条件优越, 具有突出的后发优势。建设中国北方国际水准的海岛型旅游度假区势在必行。大连市政府审时度势, 把长山群岛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纳入大连市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全域谋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4月成立了以市长助理姜周为组长, 辽宁师范大学李悦铮教授为课题负责人的规划组, 历时半年, 初步完成了《大连长山群岛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

2009年初, 大连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要建设“大连长山群岛旅游度假区”;2009年7月1日《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获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原则通过。长海县以“大连长山群岛海洋生态经济区”的功能定位, 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29个重点发展和支持区域之一, 长山群岛的发展已纳入国家发展战略。2009年11月《大连长山群岛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经大连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讨论通过并作为政府文件下发实施。打造国际旅游胜地, 使大连长山群岛成为东北亚最前卫的旅游目的地和世界群岛旅游新地标, 成为长海县的未来发展目标。中国“南有海南三亚过冬, 北有大连长山避暑”的海岛旅游度假态势有望形成, 前景光明。

3 长山群岛国际旅游度假区规划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3.1 长山群岛旅游规划中的利益相关者

依据规划过程中相关利益群体权力和利益关系的定性判断, 长山群岛旅游规划过程中涉及的利益相关者有地方政府、当地居民、驻岛军方、开发商、旅游者和其他非政府组织及个人 (图1) 。他们在旅游地的规划中拥有直接的经济、法律和道德利益, 他们对利益的追求能够对旅游地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具有较大的权力, 或者旅游地的发展决策会对他们本身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旅游地发展过程中, 开发商、旅游者分别体现了经济利益和自身旅游的需求, 而旅游地社区居民、当地政府、驻岛军方和其他非政府组织及个人在社会文化利益、环境利益上有更多的要求。利益和责任是共生的, 因此利益相关者在寻求利益的同时也应该清楚自己所背负的社会责任。

3.2 利益相关者各自的利益诉求及其所担当的社会责任及利益实现分析

(1) 政府部门:

长山群岛国际旅游度假区规划涉及各级各部门的利益诉求问题, 为了使政府部门在海岛规划建设中起到积极正面的影响, 必须协调各级各部门政府在海岛旅游开发中的利益分配, 使他们在旅游规划建设过程中实现更好的合作。为此, 规划主要采取了管理体制创新改革的方法, 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实现措施, 积极推进长山群岛旅游开发与大连金石滩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整合、建立海岛合作机制与扁平管理机制、构建陆岛合作机制与协管机制实现限于行政区向特殊经济功能区转型。使多层次繁杂的行政管理, 转向相对单一的以旅游功能为主体的专业化管理, 打破了空间及行政区划对陆岛间人员、信息、物资、资金的流动障碍, 实现由陆岛空间分离、行政分制转向陆岛一体化的全域沿海开发开放地带。

(2) 驻岛军方:

长山群岛是边防要塞、京津门户, 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就爆发在长山列岛东北海域, 现在为我国最北部的海防前哨。现驻扎“三军一警” (海军、陆军、空军、海警) , 不同兵种在群岛不同区域有各自的管辖范围。由于《大连长山群岛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是以旅游经济为主导, 对长山群岛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全域、全方位谋划, 因而规划的范围不仅涉及海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经济转型、资源优化整合、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也涉及国防、军队和地方利益的划分。因此军队在此次规划中是重要的、特殊的利益相关者。

(3) 当地居民:

利益相关者理论要求旅游地充分重视当地居民的利益要求。在5个参与者中, 旅游地当地居民所处的位置是相对弱小的一方, 而其在海岛旅游规划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应该切实考虑他们的利益诉求, 如果不协调处理好当地居民的利益分配问题, 必将会给海岛旅游发展带来阻碍。

海岛居民是海岛旅游规划中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居民是当地旅游发展的主体, 是地方开发旅游业的最终收受益人, 同时也是旅游资源的一部分, 其文化、生活、生产方式所构成的人文景观, 是自然风光景观最好的互补资源。确保社区居民利益的实现, 是旅游规划者在规划过程中不能忽视的部分, 如何在规划过程中充分的听取考虑并妥善协调好他们的利益诉求, 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规划是否成功和完美。

(4) 开发商:

开发商的投资开发行为以获取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 然而也要兼顾旅游地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以保证开发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所谓规划先行, 项目开路, 开发商的投资开发行为, 必须符合规划的要求, 以规划为依据。

海岛旅游规划区政府部门通过开展旅游产品推介会, 对项目开发进行公开招商引资, 为开发商提供旅游区规划建设的各项信息。开发商出于对利益的追求本身也会较多地关注旅游规划建设区域的旅游资源状况, 因此在整个开发区规划建设中处于为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他们也会为规划提出很多建议, 这也是对海岛旅游规划建设策划和设计的完善。因此, 海岛旅游规划过程中, 为了更好地实现利益追求, 开发商一般会与政府形成良好的互动, 同时也对海岛旅游区的规划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5) 旅游者:

旅游者主要从消费者的角度体现其对度假区旅游规划的制定起到监督作用, 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提高, 旅游者作为旅游产品的消费群体, 有以前旅游的走马观花式游览, 更多地追求一种在旅游区的更高的精神享受, 对旅游产品的体验, 对休闲度假旅游区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规划过程中多听取他们的建议, 为将来更好地满足旅游需求打下基础, 实现度假区旅游规划的终极目标, 满足游客的需求, 同时也可实现度假区旅游业的长足发展, 为规划区带来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6) 其他非政府组织及个人:

包括媒体、环保组织者等, 在海岛旅游规划过程中, 其中媒体一方面报道各项国家政策等为规划者提供政策信息指导, 另一方面由于媒体对海岛规划建设的关注使得普通百姓、国内外开发商能够及时了解到规划区规划建设的动向, 这就为旅游区的建设和发展培养了潜在的旅游者和潜在的资金支持。媒体更多的是以一种追求社会文化效益的角度参与到旅游规划建设中。环保组织等从环境利益的角度也为规划出谋划策, 为海岛旅游规划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宝贵的相关专业指导和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 各利益相关者在实现自身的利益追求的同时也实现了海岛旅游区规划建设的良好发展, 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3.3 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实现分析

旅游开发对海岛居民影响最大, 他们直接承受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多年居住环境的改变及传统文化改变的震荡, 是旅游开发中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旅游开发规划深刻地影响当地居民的切身利益, 一个好的规划应以使当地居民受益为终身目的。旅游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旅游社区居民, 而当地人靠旅游者支出获得的收入高于发展其他产业的财政获益会成为保护自然资源的主要决定因素, 解决好当地居民的利益分配是使整个规划区健康,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10]。

《大连长山群岛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充分体现了实现规划区居民利益的理念。基于这一理念, 规划提出发展建议的主要任务:① 县域行政区向特殊经济功能区转型;② 农渔资源型经济向开放服务型经济转型;③ 海岛居民向社区居民转型;④ 海岛型生产景观向生态旅游景观转型[11]。这每一项任务都与海岛居民有直接关系。

县域行政区向特殊经济功能区转型:通过规划和体制创新, 使长海县由县级行政区提升为长山群岛国际旅游度假区, 实现行政管理区向经济功能区转变。涉及行政区划的改革, 政府部门的重新组建。这一举措使得地区经济发展破除了受行政区管理体制影响必定会带来整个大区域的发展, 伴随长山群岛旅游度假区这一建设, 海岛居民职业身份转变成为必然, 岛内现势状况是农业人口比重大, 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人口比重低。县域行政区向特殊经济功能区转型, 必将需要大量人口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 从事旅游服务业, 从事陆岛交通运输业, 从事商务服务业, 从事农渔产品深加工工作等, 这就使得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到了旅游区的开发建设中。

海岛型生产景观向生态旅游景观转型, 农渔资源型经济向开放服务型经济转型以及海岛居民向社区居民转型:这三项措施都涉及居民生活、生产方式转型的问题, 为此规划提出建设前期要加快搬迁零散分居在海岛上的居民, 中期以后整体搬迁成建制村的岛屿。实现哈仙岛、格仙岛、瓜皮岛、洪子东岛、葫芦岛的整体搬迁, 搬迁人口规模约1万人。异地集中安置, 采用陆域安置和海岛安置两种方式。陆域安置:在皮口或杏树屯, 在其中心城镇建设和乡村宅基地调整过程中, 为搬迁居民提供相应住房面积的住房, 并以土地换保障的模式建立就业和养老保障体系;海岛安置:在大小长山岛、广鹿岛等地, 在农村宅基地调整过程中安置搬迁居民居住, 在自愿的基础上, 给予一定数额的经济补偿, 并完善就业保障机制。

重点建设大小长山岛、獐子岛、广鹿岛和石城岛等居民社区。未来20年中将建成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社区10个, 其中, 大长山4个、小长山1个、广鹿岛1个、獐子岛1个、石城岛3个, 社区规模在1.5万人左右。建成后, 全岛可容纳居住人口在15万人左右。建立健全社区建设投融资机制, 确保社区建设资金多元化, 社区管理现代化, 逐步实现居民自治和社区管理规范化, 使其具有全域示范作用。

建立健全居民职业转型的教育机制和保障体系, 逐步实现居民市民化, 为当地居民切身利益着想, 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生活幸福。

4 结束语

海岛旅游规划过程中有其特定的利益群体及利益诉求问题, 本研究结合大连长山群岛旅游度假区规划探求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海岛规划中的应用, 认为一方面规划者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听取各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其糅和在规划中;另一方面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实现他们的利益诉求。在规划中将所有的旅游开发与社区的社会、经济生活整合起来是旅游规划的一个重要目标。旅游规划决策者们应该从社区整合这一立足点出发, 制订出能够实现这些目的的任务和策略[12]。使得海岛旅游区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 这不仅是海岛旅游规划的重要支持内容也是对我国可持续发展观的一个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广瑞.全球旅游伦理规范[J].旅游学刊, 2000, 15 (3) :71-74.

[2]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桂林市旅游总体规划.2001.

[3]黄昆.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地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 2004.

[4]张舒.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农业旅游共同参与模式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 2007.

[5]郭丽华, 吴郭泉, 欧阳斐.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旅游规划优化模式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6, 28 (2) :112-116.

[6]曹红枝.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民俗旅游开发探讨[J].改革与战略, 2007, 23 (169) :112-115.

[7]余美琴, 朱丽.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民俗旅游开发中的利用[J].科技之友, 2008, 22 (4) :94-95.

[8]陈友军.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农家乐”旅游发展研究:以浙江省安吉县报福镇为例[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07, 3 (4) :14-19.

[9]程增建, 王金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内生式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乡镇经济, 2009, 25 (5) :109-113.

[10]李悦铮.沿海地区旅游系统分析与开发布局[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2:135.

[11]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大连长山群岛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R].2008.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 篇8

度假区内山环水抱,群岛秀美,自然和人文景观十分丰富,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和资源优势, 是苏州发展旅游服务业的重点区域。近几年来,度假区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中心,坚持“保护为主、科学规划、合理利用、适度开发”的指导思想,精心打造“文化太湖、绿色太湖、健康太湖”品牌,初步形成了以“度假休闲、观光游览、运动娱乐”为主要内容,以“太湖山水、古吴文化、桥岛风光、田园野趣、美食度假”为特色的度假休闲目的地。

近年来,度假区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已建成以高等级的旅游专线公路为主体的交通网络,并与苏州大交通网络实现了“无缝对接”,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备。围绕旅游六大要素,不断加快功能性项目的引进和开发。我国首个永久性、国际性文化交流平台、总投资36亿元的太湖文化论坛永久落户度假区。目前,太湖生态湿地公园、太湖新天地、高尔夫球场、水星游艇俱乐部、旅游集散中心公共码头、太湖乡村牛仔俱乐部、缥缈峰景区、绿光休闲农场、太湖之星等休闲游乐项目,以及宝岛花园酒店、高尔夫酒店、碧瀛谷假日酒店、太湖状元楼等星级宾馆相继建成。太湖文化论坛、太湖水底世界、蒯祥园、渔洋山生态文化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全面推进。同时,以宣传促销和旅游管理为抓手,加大旅游市场拓展力度。各类节庆活动、体育赛事的策划和组织,成为旅游宣传促销的有效载体。太湖梅花节、太湖开捕节等系列节庆活动,集中展示太湖特有的风物民俗,成为太湖的品牌节庆。“环太湖体育圈苏州基地”得到国家体育总局的批准并正式挂牌。世界轮滑锦标赛、全国轮滑锦标赛、山地自行车赛、水上体育活动节成功承办。度假区以沿湖景观带为主轴,已形成旅游观光、度假休闲的最佳场所,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收入以30~40%的速度高速增长。2008年接待游客51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8亿元。度假区及环太湖地区正逐步成为苏州大旅游格局中新的亮点。

随着苏州市服务业发展的不断深入,度假区的发展已站在新的起点上,新一轮的开发建设已全面拉开。度假区将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和旅游项目的开发力度,精心打造“文化、绿色、健康”太湖品牌,全力发展以休闲度假、商务会议、文化旅游、生态旅游、观光旅游、宗教旅游、保健疗养、山地运动、水上运动与游乐等为主题的旅游产业,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将度假区建成以文化和生态为核心竞争力,以长三角为主要服务范围的各类配套服务功能完备,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的湖滨型旅游度假目的地。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许兴林

上一篇:给部门领导提意见范文下一篇:国王的演讲的演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