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事件案例

2024-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网络安全事件案例

网络安全事件案例 篇1

保安工作计划

为了加强管理,增强队员的安全意识和服务理念,进一步提高队员的安全防范能力和服务水绕公司总体目标和发展,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坚持人防技防,加强保安人员管理学习和培训,提高队员素质和技能,努力打造一支业务精,技能过硬的保安队伍。积极做好安全防范工作,从而维护公司的秩序。

一、作目标

1.完善部门工作,培养一支纪律严明,作风顽强的保安队伍

2.打造一支规范化、专业化、有凝聚力、团结、形象好的保安队伍

二、工作计划

1.从管理入手,提高保安综合素质,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分解落实工作任务,有效地解决干与不甘,干好与干坏都一样的被动局面,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定工作目标将各项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班和各组及队员使人人有目标,个个有压力,有动力。

2.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增强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培养一支纪律严明,作风顽强的保安队伍,做好思想工作,加强业务培训,培养队员吃苦耐劳精神。各级管理人员要融入队员中,和队员一起训练以便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其次,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遇公司领导要主动打招呼问好,主动就让,注重细节,追求完美。

3.做好保安人员稳定工作,控制人员流失。

4.加强队伍日常管理与培训,努力提高保安人员思想素质和业务技能。

(1)严格落实公司规定制度,对于新入职队员加强培训,使安保对于尽快适应公司管理,(2)加强对于业务培训(内容包括:队列训练,体能训练,消防培训,法律等方面),每周一次。

(3)鼓励队员积极学习,追求进步,对于工作积极有一定管理能力具备管理人员基本素质的队员,加强关注,引导向高层次发展。

5.根据公司现发展状况合理安排岗位配置人员,做好巡查工作队重点部位进行检查,加强夜间巡查力度和次数。

6.严格遵循公司规章制度,对进入公司车辆人员出入进行询问和登记,7.做好美誉保安人员考核,严格按规则制度进行

8.认真完成公司领导交给的其他任务

总之,完美要通过不断深化管理,培养职业精英,激励保安员继续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和面貌,高标准,严要求,努力打造一个高效,务实,文明的保安新形象。为公司发展做好安全保卫工作。

淮安安鑫家纺有限公司

网络安全事件案例 篇2

一、网络舆论场对该事件舆论的首次构建与反转重构

(1) 一次舆论形成期:已曝光事实支撑下的首次舆论构建。5月3日, 微博@成都同城会发布一条投稿微博:“娇子立交发生暴力打人事件”, 今日下午2︰13左右, 段小姐的车载记录仪拍到骄子立交十字路口, 一男性司机停车后把一女司机拉下车开始痛殴。段小姐称, 该嫌犯已被成龙路派出所控制, 疑似男子的车在高速上被女子车刮擦, 车上有小孩, 他便一路追到娇子立交。案件目前正在调查中。”该微博随后被网友评论和转载, 引发网友的讨论。之后女司机被打的视频被上传至网络。根据已经获得的关于该事件的细节, 网民舆论呈现出一种分布状态:男司机的错>双方都有错, 但男司机错更大>双方都有错>女司机有错>双方都有错, 但女司机错更大>其他。网络舆论构成中最大的倾向是对男司机的谴责与讨伐。

(2) 舆论发展期:已形成舆论继续稳固。5月4日, 锦江公安做出情况通报:2015年5月3日14时20分许, 在成都市三环路娇子立交桥下, 一辆“大众”轿车上的驾驶员张某 (男, 33岁, 本市人) , 因行车纠纷, 对另一辆“现代”轿车上的驾驶员卢某 (女, 28岁, 营山县人) 进行殴打, 性质恶劣。经审查, 张某因涉嫌寻衅滋事, 锦江公安分局依法对其进行刑事拘留。打人男司机在看守所内通过媒体向公众和被打女司机进行道歉。此时, 事件的发展曝光的事实细节, 侧重点仍然放在男司机施暴上, 所以, 此时舆论的主体倾向仍然不变, 符合网民对相关事件进行表达的逻辑, 是基于已有事实的一种正常的舆论发展过程。

(3) 舆论反转节点出现。5月4日晚, 打人男司机行车记录仪录像曝光, 女司机连跨两车道变道, 导致男司机急踩刹车, 之后两车互相别道。微博网友之前谴责男司机的舆论开始反转, 对女司机的危险驾驶展开抨击。曝光的新事实细节, 在整个事件中是原因性事实, 补充的事件的完整性, 从而转变了网友对事件性质的认知, 导致舆情反转。

(4) 二次舆论形成:首次舆论的反转重构。5月5日, 网上出现人肉女司机的信息, 其中爆出女司机的婚恋状况、身份证信息、开房记录等隐私信息。被打女司机就第一次变道道歉。女司机父亲认为女司机在驾驶过程中没有重大过错, 表示坚持走法律途径。女司机一家一是走法律途径, 企图树立自身“守法公民”的形象, 二是女司机就变道进行道歉, 虽然都是为挽回女司机的形象, 但是基于事实已经想成了反转的二次舆论, 形象挽回收效甚小。

(5) 二次舆论发展。5月6日, 警方对被打女司机进行了询问调查, 并展示行车记录仪录像及现场还原场景等, 女司机基本认可。针对网上舆论的反转, 女司机仍表示自己是无意变道。女司机的母亲说女儿变道是急着去做慈善。女司机哥哥说舆论反转导致妹妹病情恶化, 情绪激动。为了扭转舆情反转局面, 女司机一家主动进行了“家庭公关”, 但舆情并没有出现扭转, 公众认为女司机错在先, 虽然被非理性的网络暴力所伤害, 但获得同情效果不佳, 网络舆论仍然谴责女司机。

(6) 二次舆论消退。5月11日, 仍在住院中的女司机发出道歉信, 承认错误, 对自己违章驾驶和斗气等行为接受处罚, 并要改正自己的驾驶陋习, 做出道歉, 恳求公众原谅。女司机通过发布道歉信的方式, 承认了自己在驾车过程中存在问题, 至此该事件所形成的网络舆论开始消退, 网民对该事件不再投入精力, 转而投向新的事件。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发生的10天里, 网络舆论发生了一次反转, 形成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舆论, 其原因是事实细节揭露后网民的认识重构。该事件的事实细节曝光, 是时效性驱动下的信息碎片化传播引起的。碎片化传播还原了事实的前因后果, 决定网民对事件认识, 因而也决定了网络舆情的发展。

二、舆情反转生发衍生议题引起次级讨论

(1) 原生议题生发衍生议题。除了对事件本身进行讨论, 微博讨论还衍生出了多个网络议题:路怒族相关议题、行车记录仪议题、安装儿童座椅议题等。这些议题根植于原议题, 引发了次级讨论。这是网民针对特定事件在进行情绪化表达后回归理性的一种表现。

(2) 原生议题与衍生议题的生发基础。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以及衍生议题的生发, 与目前中国的交通现状相一致的, 机动车数量与驾驶员的数量持续增加, 公众对安全驾驶的相关议题的关注度提高。所以当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以及相关议题, 必然会引发网民热议, 从而引发更深层次的关于安全驾驶问题的探讨。

(3) 次级议题引发理性讨论。目前的网络舆论场中, 网民的非理性表达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这背后是网民参与公共议题讨论的能力不强的事实。在女司机被打事件引发的衍生议题, 由于都是基于安全驾驶衍生出来的, 所以网民在进行讨论的时候, 更多的是理性的。

三、结语

在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中, 由于信息的碎片化传播, 关键事实细节曝光滞后, 网络舆论经历了一次反转, 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舆论。在此过程中出现了该事件的衍生议题, 并引发了网民对这些衍生议题的理性讨论。

参考文献

[1]刘华欣.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机制的传播学解读[J].新闻知识, 2013 (3) .

[2]朱冰尧.微博舆论从“去中心化”向“在中心化”的转移[J].新闻战线, 2014.

网络安全事件案例 篇3

有人这样说过:“人类的历史即其疾病的历史。”疾病或传染病大流行伴随着人类文明进程而来,并对人类文明产生深刻而全面的影响,它往往比战争、革命、暴动还要剧烈,因为它直接打击了文明的核心和根本——人类本身,打击了他们的身体,打击了他们的心灵。

人类一次次地征服疾病,疾病也一次次地变换“手法”。人类文明每一次战胜这些挑战,就又获得了更强有力的技术手段和社会组织方式。

近几年来,印度的鼠疫、日本的疯牛病、美国的结核牛、英国的疯牛病、口蹄疫以及其他需严防越境传播的流行性脑炎、森林脑炎、黄热病等疫情警报接连不断。这些动物源性疾病频频突袭,影响之大令人始料不及,忧心忡忡。与此同时,随着全球一体化和信息多元化的发展,全球性恶性传染病不仅给原发区,也给某一地区或全球带来了巨大灾难——1918年在西班牙爆发的世界性流感传染病造成至少2000万人死亡、1957年的亚洲流感和1968年的香港流感共造成全世界150万人死亡。而对于中国人来说,“非典”正在成为一种影响深远的重大灾害。人们越来越担心自身健康的安全保障问题,更惊讶于为何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的健康环境还如此脆弱。

个案一:美国炭疽危机

当整个国家还沉浸在9.11的巨大悲痛之中时,又不得不面对第二波袭击。

当前美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与应急管理能力在全球首屈一指。

美国主要在六个方面完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系统。

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受了其历史上最严重的恐怖袭击。当整个国家还沉浸在这场巨大的悲剧之中时,它又不得不面对第二波恐怖袭击——这次是以生化袭击的方式出现的。炭疽病毒粉末通过邮政系统传播,造成多例死亡,引起了全国的恐慌。

回放:个案中的个案

2001年10月15日上午9∶45,美国国会大厦六层一名工作人员打开了一封含有炭疽病毒的信件。此前,该大厦的工作人员已经同许多人一样,在美国遭受前期的炭疽袭击之后,接受了如何应付可疑信件的培训。可疑粉末的出现引起了工作人员的警觉,她立即通知警察。让我们看看接下来事件的迅速处理过程:

09:55 第一现场应对者到达现场,包括警察、突发事件应对人员。

10:00 危险品检测部门到达现场并开始炭疽病的初始检测。

10:15 第一次快速检测呈炭疽阳性。

10:30 通风系统关闭,第二次检测也呈炭疽阳性:诊断医师办公室(Office of the Attending Physician,简称OAP)开始对可能暴露在炭疽粉末中的人员进行鼻腔试纸的检测和化学预防药品的分发。

10:40 六楼的工作人员转移至九楼:鼻腔试纸检测仍继续:此后工作人员被转移至五楼,并与其他人员隔离。

15:00 办公室成员离开大厦。

10月16日早晨,大厦西南区关闭:晚上整个大厦关闭。在接下来的三天,OAP对所有在现场的人员和国会里自愿要求检查的人员做炭疽病毒的检测。

10月16日上午,国家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The Centers of Diseases Control and Prevention简称 CDC)人员到达现场并开始流行病学的调查。为了识别曾暴露于炭疽病毒的人群,CDC小组界定了受污染的高威胁区域:同时,为了识别可能受污染的设施,CDC开始追踪国会邮件分配系统,并获取五楼和六楼的平面图和通风系统的信息,以及多种环境样本。为了找到每一个可能处于危险区域的人,CDC获取了雇员名单和到访者名单及联系方式。事件发生的九小时内,CDC与OAP密切合作,收集了办公室工作人员及第一现场反应者的全部鼻腔试纸样本,并在随后四天送往位于马里兰州的国家海军医疗中心检测:在随后的七天内跟踪首次检测呈炭疽阳性的样本……

从此次事件的前期处理来看,反应迅速、合作有效的公共卫生部门的应对措施有效避免了炭疽病毒的扩散:而良好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有效的抗菌预防战略和基于先前经验的有效管理在此次突发事件的处理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CDC建立了由各领域专家(如数据管理专家、流行病学专家、微生物学专家、沟通专家)组成的快速反应小组,这些受过专门培训的行动小组能迅速奔赴突发事件现场,为州和地方提供应急支持。

在整个炭疽袭击的应对过程中,联邦、地区、州和地方努力保持高度协作和沟通,多个系统在同时协同运转。卫生与福利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简称DHHS)通过CDC为州和地方卫生部门提供9.18亿美元的资助,以提高整个应对系统预防公共卫生领域的恐怖袭击、提高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整体能力。

有效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当前美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与应急管理能力在全球首屈一指。根据总部设在香港的政治及经济风险咨询机构(PERC)2003年对世界各国(主要是针对亚洲地区)处理严重疾病能力的分析,美国的得分遥遥领先(参见前页表)。总体上而言,美国横向的政府职能部门均能协同运作,纵向的“国家—州—地方”三级公共卫生部门也能高效协调,同时还重视与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国际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建立起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和综合性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网络。

从纵向看,美国传统的公共卫生体系是以“国家—州—地方”三级公共卫生部门为基本架构的,且由于其联邦制的特点,三级公共部门之间的协作较为松散。9.11事件和炭疽袭击在美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对美国应急系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并因此而深刻改变了传统的公共卫生系统。

目前,美国这套仍处于不断建设和完善中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系统,以新的三级应对体系为基本特点。这个体系自上而下地纵向包括:CDC联邦疾病控制与预防系统——HRSA(地区<州>)医院应急准备系统——MMRS(地方)城市医疗应急系统三个子系统。

CDC成立于1946年,是卫生与福利部(DHHS)的一个部门,其主要职能包括:制定全国性的疾病控制和预防战略、公共卫生监测和预警、突发事件应对、资源整合、公共卫生领域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的培养。CDC是整个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系统的核心和协调中心。

HRSA——卫生资源和服务局(Health Resources and Services Administration),是与CDC平行的部门,同属于美国卫生与福利部,旨在为所有人提供卫生保健服务。“HRSA医院应急准备系统”主要通过提高医院、门诊中心和其他卫生保健合作部门的应急能力,来发展区域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该系统在全国实行分区管理,共设10个区,区内以州为单位实现联动。除了州和地方卫生部门外,其他参与者还包括:州级应急管理机构、州级农村卫生保健办公室、退伍军人卫生保健部门和军方医院、基本医疗保健协会等。

MMRS——城市医疗应对系统(Metropolitan Medical Response System),是地方层面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运作系统。该系统通过地方的执法部门、消防部门、自然灾害处理部门、医院、公共卫生机构和其他“第一现场应对人员”之间的协作与互动,确保城市在一起公共卫生危机中最初48小时的有效应对,从而使得城市在全国应急资源被动员起来之前能以自身力量控制危机事态。

从横向看,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系统必须是包括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管理、执法、医疗服务和第一现场应对人员(例如消防员、救护人员)等在内的多维度、多领域的综合、联动、协作系统。

在2001年10月初第一起炭疽病毒袭击事件发生后,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和联邦调查局(FBI)立即被动员起来,帮助各州、地方公共卫生部门和执法部门开展调查。

除健全和完善自身的管理体系外,美国还加强了危机处理中的国际协作。美国遭受炭疽病毒袭击的报道曾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各国的流行病学家、实验人员和临床医学专家被号召起来应对这场大范围的政治和公共事件。为了与国际合作,CDC在它的紧急事件运作中心(Emergency Operations Center)中成立了国际联合小组。从2001年10月12日至2002年2月2日,这个小组收到了来自70个国家和2个地区的130份意见,它们分别来自各国卫生部、国际组织、医生等。国际社会提供的这些信息和支持对于减轻社会恐慌、防止使用不必要的抗生素、提高世界范围内生化袭击的实验监测和预警能力提供了巨大的帮助。该小组每天24小时、每周七天不间断工作,与世界卫生组织(WHO)保持密切的信息交流与协作。快速的、可信赖的国际合作是联合公共卫生机构和其他部门的有效方式,应当被广泛提倡。

还有哪些方面有待完善

正如前文所说,9.11事件和炭疽病毒袭击对美国产生了深刻影响,预防、监测、管理以及相应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系统的建设成为美国新的焦点。

目前,美国主要在以下六个方面继续完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系统,从而提升它在该领域的应急能力。

第一,公共卫生领域的危机准备和预警能力。突发事件的发现、诊断和缓解是一个包含了诸多参与者的复杂过程,加强危机准备和预警能力是防患于未然的关键所在,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确保国家、地区<州>、地方之间的沟通和协作。

第二,流行病监测。这个方面的改善主要包括制度化的疾病监测和报告系统(以立法规范),流行病监测的培训,迅捷的疾病跟踪能力,有胜任能力的全职管理者和协调人员,与科研机构的良好合作等。

第三,科学研究和实验。国家开展广泛的科学研究和实验,为有效应对生化武器、传染病和其他威胁公众健康的突发事件提供必要的知识、技术和设备供给,在全国范围建立多级实验室反应网络(multilevel laboratory response network)。

第四,公众健康警报网络(IT技术)。利用IT和网络技术,建立有效的紧急状态沟通渠道,加强对资料和信息系统的保护,从而构建安全的公共卫生信息传递系统,发展全信息技术支撑。

第五,公共卫生领域的危机沟通和信息传递。改善指挥者的沟通观念,在应急小组内建立快速无障碍的联系。同时,利用新闻发言人制度向外界提供权威信息,建立任务报告和评价系统,并确保在第一时间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通知媒体和公众。

第六,教育和培训。动员各相关领域专家广泛参与到系统中来,开展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的大众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同时将教育、培训融合到以上五个领域中去。

个案二:中国应对SARS的实践

在全球化时代,由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的频繁,地方性事件都可能转变成为全球性危机。

在一个信息交流手段高度发达的社会环境中,关于危机事件信息的任何扭曲和遮掩都不可能持久,反倒可能会失去信息主动权。

近十几年我国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发生,比较典型的例子有:1987年广西都安假酒甲醇中毒,中毒1641人,死亡33人,双目失明12人:1994年广西柳州假酒甲醇中毒,中毒29人,死亡10人,双目失明3人:1998年广西荔浦县某酒店400人聚餐,349人中毒:1998年震惊全国的山西朔州假酒中毒事件导致296人中毒,27人死亡:1998年桂林霍乱流行:1999年广西灵山、博白、浦北等县乙脑大流行:1999年青海省发生一例输入性脊髓灰质炎野毒株病例,为此耗资1亿元人民币。这些事件给民众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如今,随着交通、通讯设施的高科技化发展和全球人口交往的日益频繁,我们的社会和生存环境更为复杂,传统的疾病预防控制的地域及空间发生了变化,发生各种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几率明显增加,处理的难度及复杂程度也进一步加大。仅从病原体之一的病毒看,在迄今发现的4000多种病毒中,有100多种可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而且,新的病原不断被发现。近20年世界上发现的32种新传染病,其中半数左右已经在我国出现。据统计,目前已登记的化学物总数达4100万种,我国农药产品有1.4万个,年产量100万吨,这些都隐含着化学中毒事件比以往更为频发的危险。这次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简称SARS,在国内被不准确地称为“非典型肺炎”或“非典型性肺炎”)的爆发和扩散,更对我们的公共卫生应对体系提出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面对SARS,我们的缺陷在哪里

总体上,从此次SARS的蔓延和各地的应对来看,我国的传染病防治法还有漏洞,传染病预警系统并未建立或健全:极个别地方出于“报喜不报忧”的心态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原因,疫情信息上报不畅,疫情对公众的透明度很低,导致各地民众的“信息短缺”,容易走要么极端麻痹、要么十分恐慌两个极端:应急的横向和纵向协调机制和能力都很缺乏。这些都在事件前期致使SARS危机的应对难度大为增加。

在全球化时代,由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的频繁,地方性事件都可能转变成为全球性危机。同时,在一个信息交流手段高度发达的社会环境中,关于危机事件信息的任何扭曲和遮掩都不可能持久,反倒可能会失去信息主动权,造成更大的混乱,加剧危机。

为什么我国现有的公共卫生管理系统在SARS的挑战面前完全丧失了效能呢?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我国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还存在众多问题。就现实观察而言,我国在传染性疾病、地方病与寄生虫病的预防控制方面的技术手段仍然比较落后,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爆发疫情、新发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的快速应急反应和处理能力更显不足。目前,我国重大疾病预防问题异常突出,一些重点传染病的流行仍未得到有效遏制:乙肝病毒、结核菌感染人数众多。此外,艾滋病快速蔓延,部分地方病、寄生虫病流行仍然十分严重。

在应对和管理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运作机制方面,我国当前缺乏一支训练有素的应急反应队伍和相应保障机制,这严重影响及时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变能力和疾病预防控制综合服务能力的提高。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的《传染病防治法》没有为新发传染病的预防和处理提供适当的法律余地,这一点在这次SARS危机中得到体现。此次在广东出现的非典型性肺炎非我国《传染病防治法》法定35种危害较大的传染病之一而是一种冬春季易发疾病,也没有强制就医的法令规定,这给初期的疾病预防和控制造成很多麻烦。2003年4月10日卫生部研究决定,将非典型肺炎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法定传染病进行管理。

(2)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政府及职能部门(包括财政、公安、工商、农业、教育、民政、运输、环保、新闻媒体以及爱国卫生等有关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没有从法律层面加以规定,往往出现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

(3)缺乏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业队伍和快速诊断试剂及先进的仪器设备,应急物质储备不足、应急经费不足以及快速检验检测手段落后。由于实验室条件的落后,目前多种病毒与细菌的分离、研究不能进行,一些不明原因疾病不能进一步确定。

(4)在重大疫情的预警、公布制度、国际援助等方面也存在严重的缺陷。什么时候应该公布或者不应该公布,造成重大损失该由谁负责,似乎都没有太具体的规定。更重要的是,尽管有一些疫情上报方面的原则规定,但并没有如何向社会公布的规定。

(5)在有关生物、化学和核恐怖应急预案和体系建设、反生物恐怖培训、全国各级救灾防病专家库、相关技术与物质储备、参与国际反生物化学恐怖网络等方面亟待加强。

(6)缺乏突发事件情况下的法律援助和心理救助制度,民众应对危急情况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实际应对能力较差,卫生安全与健康保障系数较低,连“缺米缺盐”的谣言都有很多人相信,一旦出现更大的疫情或灾情,后果不堪设想。

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温家宝总理在4月13日的全国“非典”防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从非典型肺炎的防治情况看,我国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还缺乏应急反应的能力,要抓紧建立全国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做到一旦发生疫情,就能够及时掌握,并采取措施有效防治,快速遏制疾病的传播和蔓延。随着去年底我国局部地区发生“非典”疫情至今,公众对政府立法的期待日益迫切。

首先,注重综合性的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理体系的建设。该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应当从组织领导、工作机制、疫情防治和舆论宣传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建设有权威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起全国性疫情特别是突发性疫情信息系统,加强防治机构和队伍建设,完善我国突发公共卫生预警与应急处理机制。

对于政府来说,应当从法律、机构、人员、社会意识、民众技能等多个方面,从危机的预警准备、危机的快速反应、危机后的学习等不同环节加快我国危机管理体系建设,争取早日实现“危机管理的常规化和法制化”,增强社会整体的危机意识和突发事件时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适应性,构筑一个从政府、军队、媒体到民间组织等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和综合性的国家危机应对网络。

其次,要建立开放、透明和及时的信息披露和公共沟通机制。在传统的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信息传播渠道的基础上,近些年随着网络的扩张,大众传媒在塑造价值观念、强化公众意识、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等诸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当今信息技术及传播手段的多元化趋势,呼唤与之相适应的舆论引导方式。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在社会上形成众多信息渠道,如电话(包括手机短信)和互联网(特别是网站论坛、电子公告版)等。面对如此多元的信息渠道,危机管理主体在各个阶段都应该主动寻求与媒体的合作,建立与媒体之间畅通的交流通道,及时向公众发布信息,这就可以大大降低公众获取信息的成本,稳定公众的情绪,增强他们的信心。

第三,加强民众的健康知识宣传,提升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全民应对能力。

危机管理(包括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是对一国政府能力的严峻挑战,更是对民众和社会整体能力的综合考验。在通常情况下,公众是突发性危机事件直接威胁的对象,也可以称他们为直接的“受灾体”。此时,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便成为政府危机管理最为重要的内容,而公众自身的危机防范意识和能力便成为决定政府危机管理质量的重要因素。此次SARS危机凸现我国民众健康意识和危机应对技能的薄弱所在。

需要充分注意的是,SARS既是一场危机,也是一个契机。令人欣喜的是,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建设一个完善的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理机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在实践操作层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4月25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情况时介绍,国务院决定建立国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通过建立全国公共卫生组织指挥体系,完善疾病监测、信息网络和实验室鉴别诊断网络,提高控制疫情的应急处理能力。可以预见,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与应急处理体系的建设将指日可待。▲

清华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SARS危机应急课题组

组长:薛澜:

主要成员:彭宗超、张强、钟开斌、朱琴、叶胜舟、于剑

本文执笔人:钟开斌、朱琴

本文定稿:彭宗超

阅读背景

我国现有的关于传染病的法律和文件:

《传染病防治法》(1989年2月)、《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1991年10月)、《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001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等部门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016号、卫生部《关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实施的若干意见》和《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卫办发2001112号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中央—省—地市—县”四级疾病控制与预防工作网络

突发事件案例 篇4

案例1:和邦公司废气泄漏事件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描述

2008年3月13日起,和邦公司由于生产装臵尚处调试状况,出现废气间断性无组织泄漏,产生异味气体。2008年3月中旬至6月初,北海社区村民和小沙镇毛峙村的村民以和邦化学有限公司试产生期间污染村庄环境、气味过浓、噪音过重,影响村民身体健康等为由,多次聚集在公司必经路口设堵,阻拦公司车辆通行;聚集到马岙镇政府,影响正常办公秩序。经多方协调处理,事件渐趋平息,但公司周边村民不稳定的零星反映及情绪波动仍时有发生。上述原因的存在,本市范围内对和邦问题议论纷纷,使当地群众对立情绪加重,而且相当程度上在全市造成负面影响。2010年,附近村民仍多次到公司门口前道路阻拦公司车辆通行和工人上班,部分群众到市政府门口聚集,进行群体性上访。

二、事件中群众的主要诉求

1、群众认为公司如长期生产下去将严重污染环境,附近区域将不宜居住,要求关闭企业。

2、如果企业不关闭,要求搬迁附近区域全体村民的房子。

3、群众认为公司产生的异味气体直接影响村民的身体健康,要求出具科学的医学鉴定结果,并给予一定的经济赔偿。

4、群众认为和邦项目立项、环保审批等相关内容应对外公开。

问题:

1、针对因废气泄漏而引起的群众上访,我们该采取哪些措施?

2、本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案例2:船舶工程公司火灾事故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基本情况

1、事故发生经过

2010年5月15日9时30分左右,某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在建7000DWT二类化学品船中部压载舱内发生火灾,造成正在舱内进行作业的王某某父子死亡。在建的7000DWT二类化学品船由某船舶工程有限公司于2009年4月21日开始建造,该船长103.9米,宽16米,型深8.8米,设计吨位7000吨。2010年5月15日上午7时左右,在该船施工的某船舶工程服务队装配班组长沈某某,安排王某某父子去该船压载舱,对该舱壁进行气割作业。7时多,该船安全主管田某某来到该舱室进行安全检查时,发现父子俩正在说话,并在做气割作业前的准备,就提醒他俩注意安全,然后就离开了。8时左右,沈某某下到该舱室检查时发现王某某正在进行气割,其儿子在旁边看着。此时现场只有两根气管。9时30分左右,沈某某从别处检查返回,看见进入该舱的直梯口冒着浓烟。

2、事故救援情况

事故发生后,某船舶工程服务队负责人严某某和某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安保部有关人员先后赶到事发现场,立即组织人员施救并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在工友们的全力救助下,王某某父子被先后从事发舱室内救出。王某某父子俩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二、事故发生原因

1、直接原因

王某某父子错把氧气当空气,接入压载舱内通风,使舱内形成富氧,遇到火源,引燃身上衣物,造成烧伤致死。

2、间接原因

(1)某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工业气体管道气包接口存在安全隐患。氧气和空气气包接口口径相同,所使用的气管插头可以插在任一气包接口上,造成误插,从而造成舱内富氧,遇火源引燃可燃物,形成火灾。

(2)安全教育落实不到位,规章制度执行不严格,舱内明火作业未进行动火作业审批,未在明火作业区域设臵警告标志,动火作业未执行双人监护制,未进行有效的通风换气。

(3)某船舶工程服务队安排不具备气割特种作业资格的人员进行特种作业,安排不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的人从事安全生产管理。

问题:

1、该火灾事故的责任该如何认定?

2、该案例对我们的生产安全有何启示?

案例3:食盐抢购**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基本情况

2011年3月16日下午起,随着杭州、宁波等各大城市出现食盐抢购潮后,我市各县区不同程度出现抢购加碘食盐情况,市场态势是:我市所有“台客隆”、“天天惠”超市的食盐被抢购一空;部分超市、副食品店食用盐出现脱销,几十家小店的食盐也供不应求;盐业公司 各批发部门前排起了长队,大批量购买,群众情绪激动,出现哄抢现象;部分小店趁机抬价,价格离谱;从杭州、宁波、绍兴等赶来的外地人,也加入抢购队伍;抢购商品从碘盐扩大到抢购酱油等其他主副食品,抢购现象蔓延至我省海盐主产区及边远小岛,且呈迅速扩大趋势,已造成民众恐慌和商品市场混乱。

二、案例产生的背景

经了解,群众之所以急切大量购买食盐,形成抢购风潮,一是因网传日本核辐射导致海水污染,较长时期内产出食盐将不能使用,买来存起来备用。二是民间盛传加碘盐可以预防核污染带来的放射性物质影响,造成部分民众盲目抢购囤积碘盐。三是受杭州、宁波、绍兴等地抢购潮的波及,促使我市抢购潮的形成。四是在杭州、宁波等地碘盐供应紧张,已购买不到食盐的情况下,当地群众一方面要求在舟的亲戚朋友大量购买囤积,另一方面直接赶赴舟山,大量购盐,造成我市食盐市场混乱,对当前社会稳定产生重大影响。五是被不法分子借机利用,操纵市场,谋取个人利益。六是群众缺乏常识,人云我云,人抢我抢,跟风心里作用。我市地处海岛,又是我省海盐主产区,加上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态发展的不明朗,群众又缺乏科普知识,喜欢跟风,担心核电站的污水会流入大海,影响我国沿海的海水,选择不科学的方法加以防范。

问题:

1、针对食盐抢购**,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2、本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案例4:宝马车撞飞设卡辅警事件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基本情况

2010年6月12日晚10时43分,公安分局巡特警大队的在惠民桥卡点进行出租车出城登记。辅警小袁站在离卡点几米远的路边,示意一辆出租车靠路边登记。当他正准备上前查询时,那辆出租车后面的一辆黑色宝马X3车,突然偏离车道,从出租车和路边灯杆间高速直冲过来,一下子把小袁撞飞到约五米远的地上。撞倒小袁后,宝马车并没停车,而是加速往左从两辆停着的出租车中间,驶入车道逃逸。事故发生后,正在值勤的其他民警迅速呼叫指挥中心迅速查扣该车。同时,联系“120”派救护车赶来救援。经诊断,辅警小袁头部前额被撞开一个口子,缝了几针,腿部有骨折,身体没其他大的伤势。当晚11时许,接到指挥中心指令的东港派出所民警在东港街道将31岁的肇事女司机孙某抓获,并移交新城交警大队处理。新城交警大队当场对孙某做了呼吸酒精测试,又对其血液进行酒精测试,测试结果均为醉酒驾驶。6月14日,新城交警大队依法对孙某作出行政拘留20天,暂扣驾驶证6个月,并处罚金4000元的处罚。当天孙某被送进拘留所执行拘留。

二、事件导致的舆情危机

这起案例,成为2010年公安面临的最大的舆情危机,引发的舆情可谓一波三折。

(一)第一波舆情。发生的当晚,几乎在同一时间,本地最热门的论坛就出现了《宝马女冲卡撞飞交警》的帖子,由于宝马车、女性、冲卡、撞飞交警、逃逸等热点并存,此贴迅速升温,网民要求严惩肇事司机。

(二)第二波舆情。正当该事件朝着平稳方向运行时,一个公安机 关意料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由于《。日报》记者采访过程中不仔细,且法律知识存在欠缺,竟然在6月14日上午见报的的稿件中误将肇事司机“行政拘留”写成“正在办理刑事拘留”。而当天下午见报的《。晚报》则写成“行政拘留20天”。顿时网上舆论一片哗然,不明真相的群众激愤难平,普遍质疑““宝马女”是何方人物,竟有将刑拘变成治拘的能力?是不是背后有人在运作?”很多网友指责“警方执法不公,在权贵面前对自己同事尚且不能依法讨回公道,还能指望替普通老百姓主持公道吗?”……一时间本地最热门的论坛相继出现主贴40余个,回复多达2800余条,爱卡等全国知名论坛也出现此类转帖,甚至引发省内外媒体关注,打电话到市公安局宣传部门要求采访。

(三)第三波舆情。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反复较量,事件逐步平息。但6月底,有网民忽然在论坛爆料称:“宝马女的宝马车有11次交通违章,但从未接受处理……”顿时网上舆情再次出现反复。

问题:

1、针对宝马车撞飞设卡辅警事件所产生的舆情危机,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航班延误返航事件案例 篇5

(一)事情经过:

3U8969补班青岛起飞后,机场商调联系川航航延要求给旅客安排住宿以及后续航班问题,川航给的答复是天气原因不安排,商调要求川航安排不走的过站旅客(成都至沈阳的旅客)住宿休息以及后续航班问题,并提出,国家有明确规定,没有到达目的站的旅客在中转站因各种原因延误,航空公司有义务安排旅客的住宿,餐食等,得到的航空公司的答复是:经过昆明发生的事件后(具体事件没说),经过四川航空的各级领导开会,此类情况一律不安排。并且说旅客自愿在鄂尔多斯下的(成都到沈阳),川航给退鄂尔多斯至沈阳航段票款,不在鄂尔多斯下机的旅客,回到成都后,由四川航空进行协助旅客改签。后经多次协商,四川航空公司一直坚持对于旅客不安排。对此,飞机落地前,经与领导协商,将成都至沈阳旅客与鄂尔多斯至沈阳旅客分开进行疏导,尽量将成都至沈阳的旅客劝上飞机,让旅客回成都,由成都机场的四川航空进行解决,鄂尔多斯至沈阳的旅客进行劝退。九点左右工作人员劝说成都至沈阳的旅客登机返回成都,旅客同意,登机过程中,航空器舱门被旅客围堵,有十几名旅客在机舱门口与机组人员理论,因为大部分旅客觉得被航空公司欺骗并要求航空公司将飞机起飞,飞至沈阳,原因是沈阳有飞机起降,所以登机被迫中断。旅客要求当天飞至沈阳,否则,谁也不能离开,并且不去宾馆。

(二)后续处置:

后经多方协调,将成都过站安排至返回沈阳的航班,并且安排旅客乘坐次日早9点30分3U成都直飞沈阳的航班抵达沈阳后,旅客仍然拒绝离开航班器舱门(由于害怕再次被骗),最后工作人员在航空器上将电话打至四川航空客服,现场将5名旅客改签至次日3U8969航班后(旅客可以致电售票处查询),旅客离开,3U8969正常登机、起飞。

地面工作人员认真负责的态度,得到四川航空机长及全体乘务的高度赞扬。

(三)原因分析:

直接原因:在返航航班落地后,未提前与航空公司联系沟通获取合理的旅客后续安排的资源

主要原因:1.未能及时做好航班延误的后续安排。2.航空公司对延误旅客处理不当。

深层次原因:商调未能将工作做到前面,没有做到未雨绸缪。

(四)整改措施:

1.利用班组会议全员进行案例分析学习,汲取深刻教训。2.遇到突发情况时要及时与相关单位联系(运行指挥中心、航班机组、航空公司)

3.地面服务部各岗位员工站在旅客角度,积极寻求办法,帮助延误旅客。4.部门应定期开展各类应急演练。

(五)工作要求:

1.面对延误旅客,应耐心解释,做好服务工作。

网络安全事件案例 篇6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由于人为的、自然的, 或社会政治的原因引发, 大学生起主导作用的, 在高校内 (外) 部骤然发生, 威胁学生生命财产安全, 影响学校正常教学和科研秩序, 严重时可能会危及整个社会利益的, 要求有关部门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立刻采取应对措施的紧急事件。

二、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类型

1.按性质划分

(1) 公共卫生类——如1998年在上海爆发的甲肝大面积传染;2003年的非典;2003年4月西安科技大学临潼校区发生的167名同学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2006年7月10日福建农林大学逾50名学生食物中毒等。

(2) 政治类——国家利益冲突、国际政治危机、国内社会矛盾激化、敌对分子的煽动和破坏等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因素引发的。如大学生针对日本“入常”;日本侵占钓鱼岛;我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中美撞机;奥运圣火境外传递受阻;台独势力分裂活动等事件而爆发的抗议、示威和游行活动。

(3) 治安安全、事故类——这类事件表现为学生宿舍被盗;发生火灾;学生被抢劫;性骚扰等, 以及团体暴力、外力入侵、设施和设备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等, 如:2008 年11 月14日上海商学院一女生宿舍因使用“热得快”导致电器故障引发火灾, 4 名女生跳楼身亡;2003年1月12日与武汉大学校园相距约100米左右路段, 一小时内连续发生两起车祸, 数名学生受伤;以及北大清华连环爆炸案;北京蓝极速网吧纵火案;四川大学化学实验室气体泄漏等。

(4) 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造成的师生人身伤害、停课等突发事件。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

(5) 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主要是由于学校在联合办学、专业设置、后勤社会化、医疗保险、考试管理、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内部管理不善引发的, 如因后勤管理问题引发的罢餐、罢沐, 具有对抗性过激行为的舍区闹事、破坏公物等事件;因教学管理问题而引发的罢课、联名抗议, 因学生学籍管理问题引发的学生或其父母无理滋事, 以及具有攻击性的恶意匿名上访信和网络帖子等。这类事件比较典型的有:刘燕文诉北京大学案、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河南大学数千名新生遭遇“黑心棉”等等。

2.按产生的诱因划分

(1) 传染性疾病因素类——由已知或未知的传染性疾病诱发的突发事件, 如非典和甲型HINI病毒引发的学生恐慌、离校等。

(2) 重大事件因素类——由于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而诱发突发事件, 如1999年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事件直接引发了不少高校学生的上街游行抗议;2001年的撞机事件引发京、沪等九城市大学生游行与抗议;2005年4月, 则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反日本右冀势力的大游行。

(3) 管理因素类——由于高校某些管理措施出台而诱发突发事件, 如:某高校出台四级英语成绩与毕业证挂钩的办法引起学生不满, 诱发了学生过激行为, 并集体到学校机关找校领导上访;重庆邮电学院女大学生怀孕被勒令退学进而将母校告上法庭;学生食堂卫生、价格、服务质量问题, 教学质量问题等, 引起学生不满而罢餐、罢课等。

(4) 意外事件因素类——由于地震、洪水、火灾、车祸等意外事件造成的人身伤害、停课等, 如北京大学山鹰队在登山时遇难的突发事件。

(5) 人际关系因素类——由于学生之间人际关系冲突引起的突发事件, 如高校常见的学生打架、群殴, 失恋后自杀杀人等。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 16%~25.4%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 以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强迫症和抑郁情绪为主。

(6) 人为因素类——由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过失造成的突发事件, 如厂家提供的劣质牛奶导致学生中毒;学生心理失衡而投毒、纵火等。

3.按学生的行为表现划分

(1) 情绪宣泄型——在突发事件中学生群情激昂, 借突发事件以宣泄蕴藏在心中的愤怒、不满等情绪, 如2009年9月10日晚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因校园广播引发的“寂寞门”事件。

(2) 违反校规型——在突发事件中学生的表现是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 如学生在宿舍私接电源线、熄灯后在蚊帐内点蜡烛看书、迷恋网络游戏旷课等引起的突发事件。

(3) 违法犯罪型——在突发事件中学生表现为违法或犯罪, 如学生中的盗窃抢劫、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等违法犯罪行为, 马加爵杀人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枪击案就是这类突发事件的典型。

4.按危害结果划分

(1) 人身及精神损害型——师生的人身权利在突发事件中受到损害, 这类突发事件近年来在高校中呈现上升的趋势。

(2) 财产损害型——学校财产或学生财产在突发事件中受到损害。如2006年在江西几所民办高校发生的学生闹事, 学校的车辆和部分教学设施在事件中遭到破坏, 学校财产损失严重。

(3) 秩序损害型——社会公共秩序或校园秩序在突发事件中受到损害, 如“六四风波”。

(4) 学校信誉损害型——学校在公众中的形象、声誉受到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 如2010年10月16日发生的河北大学“校园车祸案”。

(5) 综合损害型——在突发事件中, 师生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及社会公共秩序、校园秩序受到综合性的损害, 如非典不仅给师生的健康、生命、精神造成了损害, 而且还使学校被迫停课、隔离, 损害了学校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 同时也给学校带来了财物方面的损失。

5.按影响范围划分

(1) 个体性危机——指危机影响的范围较小, 只有个别人处于危机之中, 如学生自杀或他杀、重大疾病等。

(2) 群体性危机——指危机影响的范围较大, 有许多人处于危机之中, 如突发的重大自然灾害、学生集体食物中毒、学校火灾、重大事故等。

三、国内外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处置不当的主要教训

虽然我国高校的危机应对体制已经从“非典”的严峻考验中得到了成长和完善, 但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仍存在许多不足, 我们要汲取国内外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经验教训, 进一步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 进一步提升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下面按照突发事件的性质划分种类来说明国内外高校突发事件带给我们的经验教训。

1.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

【案例描述】2003年4月28日至5月19日, 西安科技大学临潼校区陆续有学生出现腹痛、腹泻症状, 累计发病167人。西安市及临潼区两级卫生监督人员前往西安科技大学临潼校区调查处理时, 在校门口被校方以防“非典”为由耽误2个小时方被允许进入校内。2003年5月27日, 卫生部通报批评西安科技大学临潼校区发生食物中毒事件, 并建议有关主管部门追究其主管领导的责任。

【案例评析】在这个案例当中校内和校外的突发事件交织在一起, 情况非常复杂。校方以防“非典”为由耽误了处理时间, 折射出校方漠视学生的生命权, 没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此种处理方式不仅会给校方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 严重的会导致重大的人员伤亡。另外从制度层面来讲, 此案例也充分说明部分高校缺乏常设性的校园突发事件管理机构, 没有固定的突发事件处理工作小组, 学校安保部门与政府卫生部门未能协调一致, 突发事件状态下的相互合作能力还有待提高。

2.政治类突发事件

【案例一】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 黑人民权运动一浪高过一浪, 贫困、失业、社会不公、越南战争等问题再度凸现。在令人失望的现实面前, 相当一部分颇具责任感的大学生力图通过实际行动, 如募捐、静坐、游行、演讲、暴力等方式来反抗现有社会的一系列制度。在学生运动的第一阶段 (1962~1964) , 学生们的活动主要在校外, 而且主要是募款、深入基层帮助黑人和穷人等, 因而并没有引起各高校更多注意。在学生运动的反抗阶段 (1964~1968) , 学生运动以静坐、罢课、游行、演讲为主, 不时爆发学生与警察冲突事件, 教授们“追求自由思考, 希望大学是政治开放的地方”, 最终导致他们团结起来站在学生运动一边。随着学生运动的升级, 特别是在运动的暴力革命阶段 (1968~1970) , 街头战斗、爆炸和纵火层出不穷, 一些教授才开始斥责学生是在“胡闹”。

【案例二】2005年三四月份间, 我国全国各地爆发了一系列反日示威游行活动, 主要是由反对日本扶桑社肆意篡改历史教科书和日本要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等因素引起的。在这一系列反日的示威游行当中, 某些高校学生出现了过激行为, 在校园里出现了殴打日本留学生的事件, 随后又发生强行冲击警察警戒线, 打砸日货商店、日本品牌汽车, 甚至冲击日本办公地点和住所等不理智行为。这些过激的行为不仅损害了学校的声誉, 还极大地损害了我们国家及人民在国际上的形象, 也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案例评析】在上述两个案例当中, 凸现了学校宣传教育缺失和管理服务的不到位。高校大学生是一个活跃的、思想波动很大的团体, 他们这个年龄段容易冲动和偏激, 他们关注社会的发展, 更关注高校的发展, 对身边的事物很是敏感;这个群体具有群居性, 信息容易传播, 又是现代通讯技术最广泛的使用者, 容易受到谣传或小道消息的影响, 产生趋同心理;同时, 大学生还要承载着更为沉重的学习压力、精神压力和就业危机等一系列问题, 导致学生精神负担加重, 心理失衡。在高校日常管理中如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管理作用, 不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处理一些常发群体性事件的能力, 诸如此类事件的发生也就不可避免。

3.治安安全、事故类突发事件

【案例一】2003年11月24日莫斯科时间凌晨1时左右, 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专门为各国预科留学生提供住宿的6号学生宿舍楼发生大火, 在火灾的逃生过程中, 不少留学生选择了跳窗 (该宿舍楼高5层) , 结果导致200名学生受伤, 41名学生死亡。其中有中国留学生46人受伤, 11人死亡。而且这是2003年该学校宿舍楼的第二次火灾, 第一次发生于2003年春天, 是由于电源线路老化引起的火灾。而这一次是因学生违章使用电器引发的火灾。

【案例二】2004年3月1日上午9时30分左右, 四川大学东区基础化学教学研究中心2楼207号实验室发生易燃易爆气体泄漏, 丁二烯气体从一个出现阀门故障的气瓶中喷泻而出, 如达到爆炸浓度, 一丁点火星就可能引发爆炸!据校方一工作人员介绍, 泄漏出丁二烯的一气瓶阀门本来就有问题, 一大早技术人员修理气瓶时, 打开的阀门怎么也关不住了, 这才导致了泄漏。

【案例评析】我们不禁要拷问学校, 为什么那么多次的安全事故仍然未引起学校相关部门的重视, 以至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逝去了;为什么明知“本来就有问题”, 还把众多师生的人身安全置于危险境地?这一方面说明学校, 日常管理松散, 安全责任意识淡漠, 相关人员工作失职、责任感差, 另一方面反映了学校安全教育不到位的问题, 致使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 自我保护能力极弱。

4.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

【案例描述】由于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难预测、爆发突然和概率小的特点, 使得这类问题最容易被忽视, 但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则给予我们足够的提醒, 根据四川省教育厅2008年5月25日的统计数据显示, 四川高校共计60余人死亡, 6500多人失踪, 绝大多数为学生。受灾最严重的为绵阳、都江堰的几所高校, 包括四川农业大学分校、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水利职业学院、东软信息技术学院、阿坝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绵阳安县桑枣中学却无一伤亡。

【案例评析】这个案例就给我们了一个教训, 有的学校几乎就没有一个应急管理体制, 平时不注重大学生应对危机这方面的专项训练, 使学生缺乏正确避险的基本知识。地震发生时惊慌失措的学生往往会在逃生的过程中发生挤踏、跳楼等不当的自救行为。所以高校应该在以后的工作当中加强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专项训练, 不能一味的重视教学成绩而忽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5.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

【案例一】19世纪哈佛大学校长为学生服装不统一的“头痛”问题而叫警察来对付学生时, 观察家们就埋怨说, 警察对付学生往往犯错误, 在完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蛮横粗暴, 并且不讲究方式。1823年, 哈佛大学开除一个四年级学生时, 遭到学生们抗议, 于是70个四年级学生中竟有43个被开除, 结果爆发了“大造反”学潮, 整个学校陷于停顿。1970年春, 肯特州立大学一次抗议美军攻入柬埔寨行动的示威中, 部队射杀了4名学生, 这导致全美学生掀起罢课大学潮, 有300所大学停课。

【案例二】新加坡联合早报的一篇报道称:2005年6月25日江西省九江学院的学生不满学校在住宿、水电、教材各方面乱收费用, 而且账目不清, 一批即将毕业的学生对于校方未能退还预缴的各项费用感到愤怒, 举行示威, 后来演变成暴力事件, 学校损失达到数百万元人民币。

【案例评析】上述两个案例都是:学校针对学生出台某项管理措施, 尤其是涉及学生利益的问题, 没有进行充分宣传和实施准备, 没有注意听取广大学生的意见, 与学生缺乏有效的沟通, 结果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四、国内外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处置的基本经验

高校突发事件不论国外还是国内, 都会对学校正常的工作、教学、生活秩序造成一定的影响、冲击乃至危及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如果发生突发事件后处理不当, 就很可能导致难以控制的局面。因此, 充分了解国内外高校突发事件处置的基本经验就十分必要了。

1.国外

(1) 常态管理与危机管理相结合。

“911事件”后, 美国国土安全部建立了一套五级国家威胁预警系统, 用绿、蓝、黄、橙、红五色代表从低到高的五种警戒级别, 以实现从常态向紧急状态的转换。美国教育部根据上述“警戒级别”的要求, 制定了高校的行动准则, 与美国相比, 我国各高校重视的仍然只是如何把已经发生的突发事件处理掉, 然后从中恢复过来, 并没有将危机管理与日常管理相结合, 而在某种程度上, 危机的预防比危机事件的解决更有意义。

(2) 机构专门化, 人员专业化。

在美国, 几乎每个州都有专门的学校应急管理机构, 各高校处理危机事件的管理机构一般称为应急响应组。英国高校所有辅导员都接受过专门的校园危机预警与应对机制方案训练。英国大学一般都设有安全部门, 类似于我国高校的保卫部门, 由全职的受过专业训练的保安在各校区24小时执勤巡逻。

目前, 国内既没有专门机构, 学生工作管理人员也极少受过专门训练。决策意见要由相应的行政领导做出, 往往存在地方主义和形式主义的问题, 迟报、漏报, 甚至瞒报重大突发事件的情况比较严重。

(3) 管理体系多元化、立体化、网络化。

美国学校安全措施中, 往往强调学校要与其他社会力量形成协议, 如学校与法律实施机关, 学区代理人和学习人员, 检测鉴定部门, 社会心理健康和福利部门等形成联盟, 制定“参加力量协议”或“了解备忘录”, 共同促进校园安全。香港危机预防辅助资源包括:地区警署报案中心、警民关系组或反黑组、救护站、社会服务机构、分区教育心理学家及友校网络等, 分工合作处理学生问题, 以防危机发生。

在国家层面上, 我国高校至今仍然缺乏具有决策功能的综合体系和综合协调部门, 也没有建立起处理不同突发事件的协调机制。一旦需要运用各方资源的重大突发事件发生, 可能会使高校在处理突发事件中的政策不能很好地加以协调, 从而严重地影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效率。

(4) 程序规范化、制度化、法定化。

日本政府从1961 年起就制定了一系列的危机应对法规, 日本各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基本上都编写有《危机管理和应对手册》或者《防灾教育指导资料》等教材, 指导各类学校开展危机预防和应对。危机管理行为有相应的法律规范作为依据和准则, 措施的合法性不会遭到质疑, 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这有利于保证突发事件应对处理措施的正当性和高效性。

由于目前国家尚没有专门针对校园突发事件管理的立法,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教育法》等只是界定和处理校园内的犯罪与违反治安问题, 如学校发生管教冲突、学生伤害和教师侵害学生人身权利等危机事件, 学校、个人及责任人应该各自承担什么责任, 学校和教师应分别承担哪些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等, 这在法律上都还没有定论。高校应急管理的有效运行有赖于制度建设来保障。

2.国内

(1) 分类管理、分级负责。

从突发事件的类别来看, 不同类型的突发公共事件, 造成的危急情形和社会危害不同, 对紧急措施的需求也不相同。例如自然灾害类应以救助性和保护性措施为中心, 辅之以维护基本社会秩序所需的限制性措施;社会安全、骚乱等紧急则要求以限制性措施为中心, 甚至实施戒严、军事管制, 社会秩序本身成为控制危机的主要对象。2003年“非典”横行的时刻, 党中央、国务院采取紧急措施, 制定了有关流行病处理的法律规定, 就是一例。

(2) 统一高效, 反应快速。

应急处置不同于预警预防, 它贵在统一高效、反应快速。高效的工作机制和快速的反应机制, 方能保证应急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及时控制突发事件的形势, 减少突发事件所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及声誉形象侵害。由于不注重事件发生前的预防与准备, 我国这方面可谓经验丰富。

(3) 信息发布制度。

高校公共突发事件涉及和影响全体在校大学生, 而这些大学生又来自全国各地, 联系着成千上万个家庭, 牵动社会各个阶层, 因此, 在处理危机事件过程中, 管理部门要及时向社会发布真实信息, 以争取人们的理解、配合、支持和稳定师生情绪。

(4) 责任追究制。

如果在危机中发生了重大问题, 造成严重损失, 首先应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要实行严格的危机防范和应急处理责任制, 切实履行各自的职责, 保证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The Office of Safe and Drug-Free Schools.Practical Information on Crisis Planning:a Guide for Schools and Communities[M].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MAY, 2003.

[2]陈楠.当前我国高校突发事件成因分析[J].科技信息, 401~402.

[3]何笑霞.多校区管理模式下高校危机事件管理应对机制初探[J].思想教育研究, 2009, (6) :243~244.

[4]张博, 高伟.高校公共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究与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 2009, (8) :89~91.

[5]谢怀建.突发公共事件妥善处置分析研究——以高校为例[J].社会科学研究, 2008, (1) .

[6]曾学龙.论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对与和谐校园建设[J].教育与职业, 2008, (3) .

[7]叶金福.建立和完善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4, (1) .

[8]李佐卫, 陈庆华, 张学忠.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类型、成因及特点探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2) :81~83.

[9]简敏.高校突发事件的管理缺失与机制构建[J].甘肃社会科学, 2005, (6) :249~250.

网络安全事件案例 篇7

关键词:小学生;突发事件;自我保护能力;实施措施

一、提高小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我保护能力的意义

我们在现实世界中,或多或少地面临着突发事件带来的对于财产生命的威胁。而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年龄和见识的限制,可能遭遇许多突发事件的威胁,如果没有一定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就会使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因此,学校和教师要重视提高小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我保护能力,让他们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能够以自己学习到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技能,尽可能地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伤害,保证他们的安全成长。

二、案例教育法的具体实施措施

学校和教师要在安全教育中,运用有效的教育方式,提高安全教育的质量,增加小学生的安全知识,训练他们的自我保护技能。案例教育法在对小学生实施安全教育中有很强的实用性,它能够将现实生活中小学生可能遭遇的突发事件以案例的形式展示给小学生,让他们了解事件的发生原因、过程和结果,进而明确应该如何避免或者减少突发事件对他们的伤害。下面我将从火灾这个突发事件具体案例入手,展示案例教育法的具体实施过程。

首先,教师向学生们展示有关火灾的视频资料,其中包括火災是如何产生的,人们在面对火灾事故时,分别选择了怎样的逃生方法,其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它们分别导致了什么后果等等。其次,教师通过播放火灾视频,让学生们亲眼目睹火灾事故,了解更多的火灾知识,同时让学生们学会居安思危,模拟自己在面对火灾事故时应该怎样逃生。最后,教师一方面以视频资料警惕学生要重视并熟练掌握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技能。另一方面,通过防火训练和安全用火知识的普及,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用火习惯,预防火灾的发生。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小学教育中,安全教育是保证小学生安全健康成长的关键。学校和教师要重视培养小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小学生在面临突发事件的威胁时,实施自我保护的能力。教师在安全教育中运用案例教育法,能够通过案例展示正确的自我保护过程,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对于提高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有很强的教育实效性。

(作者单位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实验小学)

上一篇:有关于打架自我反省检讨书下一篇:唯美的晚安心语